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范文

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第1篇: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电子政务 发展趋势 通信技术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很多国家都在积极的发展着电子政务,并且电子政务是国家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但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却是非常的迅速,在整体上,我国的电子政务取得了重要进展。早在几年前,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就提出需要建设全国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并且,计划在全国政府推行办公自动化。我国政府从1999年起,开始在全国普遍实行政府上网等工程,并且,通过政府的网站向全社会政府信息, 到2001年中期,国务院又开始制定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个是对我国的政府信息化的一个强有力的指导思想、方针以及政策。

下面笔者试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与趋势作一个分析:

1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

1.1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

在2003年联合国对成员国电子政务评测中,中国排名第74位,居中上水平,截止到2004年初,我国中央和国家机关在互联网上已经建立站点52个。

总的来说,我国的政府信息化进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推进阶段、发展阶段。

(1)起步阶段:1992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室的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全国政府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的通知》,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开始开展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的内部信息办公网络,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的起步。

(2)推进阶段:1993年底,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度公路的潮流,中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这是我国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政府信息化的雏形。

(3)发展阶段: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政府上网工程》,其目标是在1999年实现6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在2000年实现8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2002年12月10日,由中科院、中国贸促会、中国科协联合主办的《2002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又为我国电子政务提速助力。当前这个阶段,政府机关已经普遍上网,同时,其内容也在不断增加,不断推出新的服务,从以前的简单介绍到现在设立各种交流渠道,招商引资,电子政务加入了更多的内涵,并仍然在继续发展。而2004年,信息化已经开始发挥其在各领域应用服务方面的优势,电子政务也被公众认为从激情走向了务实。

1.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征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与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同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电子政务起点比较低。这是因为我国总体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而西方国家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早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就完成了。

(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则是在中央政府的“推动”和需求的“拉动”下从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开始的。

(3)我国电子政务的目标和出发点更具多样性。由于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特别是对企业的管理方式要进行彻底的改变,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政府政务的活动,因此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的变革。

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

2003年底,联合国了对成员国电子政务的测评结果。结果显示,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名第74位。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作简要叙述:

2.1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现状

(1)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受到热切和广泛地关注。

(2)旅游、经济开发区等重要城市网站点击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

(3)东西差距明显,欠发达地区政府上网工程进展缓慢,群众关注率不高。

2.2电子政务市场商机无限,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电子政务领域可谓商机无限,在中国向全面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电子政务领域尤其如此。权威人士分析,未来几年内,我国各级政府投资电子政务的总金额预计将达到2000至2500亿元人民币。另外,在第三届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上,业界专家认为当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投入的资金应该在400亿元左右,这将吸引众多的IT企业群雄争霸。因此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2.3电子政务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

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在摸索中前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业务水平不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更是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严重脱节。2001年8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真正开始了电子政务的立法阶段。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和公开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了一个全新的整体规划、发展阶段,为今后正式立法奠定了基础。2011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该法将直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下一步,我国在近期内将会陆续推出包括《电子政务法》、《电子交易法》、《电子签章法》、《电子投票法》等相关法律,以构筑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框架。

2.4地区建设蓬勃发展

北京、广东等一些发达省市继续加大电子政务建设投入并积极开展电子政务技术培训,从人员上保证了电子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内蒙古、青海等省也加快了前进步伐,他们在积极借鉴发达省市电子政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通过自身拥有的稀缺资源换取资金来源,与广大企业开展公私合作以及吸收民间投资等途径解决自身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和技术等困难,不断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3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

未来几年,笔者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3.1信息安全得到加强

从政府层面来看,电子政务安全体系框架正在研究制定,电子签名法已经推出,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前期研究工作也在进行当中;从用户层面来看,电子政务建设的用户从规划、实施等方面都已对信息安全进行了充分考虑,并且信息安全方面的费用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从厂商层面来看,国内外安全厂商在整个IT行业中发展速度较快,厂商数量和厂商规模都在迅速增长。可以预计,未来几年信息安全市场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将会更加完善。

3.2信息中心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

未来几年,多数信息中心将不再具体承担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任务,而转向政府信息化规划、招投标、工程管理、工程验收等方面。因此,未来的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将进一步的透明,并且由于信息中心的转型,使专门从事电子政务系统集成、方案开发的厂商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3.3国内厂商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央号召电子政务先行,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仅找到了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而且还能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更重要的是,电子政务以财政投资为主,既要实现政府信息化的目标,还要担当起带动民族产业的责任。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使国内IT 厂商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具备了跻身世界IT厂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韩文报.电子政务概论[M].北京:出版社,2005.

第2篇: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省级政府;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其中电子政务首当其冲,其建设的深度和幅度不断提高,在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中不断深入。伴随着行政审批制度的落实,政府门户网站的成熟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目前,我国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省级政府无论在行政管理的职权范围上还是行政层级上对电子政务的全面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区域电子政务研究的核心,在国家的电子政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如何发展省会级城市电子政务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地级市以下政府往往直接跟社会公众打交道,担负着直接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职能,因此我们把地级市和区县级政府定义为“基层政府”,把省级政府和副省级城市定义为“非基层政府”。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后者,也称为省级政府,包括全国23个省,5个自治区及4个直辖市的政府以及15个副省级城市。

一、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起始于早期的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1999年伴随着金字工程的纵向展开,带动了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的步伐,为政府职能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了有利的探索。

(一)从国家层面上看来。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已取得阶段性进步。无论是使用以“电子政务成熟度”为代表的评估体系,还是门户网站的直接使用中,都已证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一个健康发展的渐进过程。在全国的电子政务的版图中,呈现着几种态势:从电子政务开展时间上看,超过半数的地方政府开展电子政务超过五年,超过八成的地方政府超过一年,其中尚未开展电子政务的地方政府少于一成;从建设区域上看来,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从建设级别上看来,省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明显领先于基层政府。

(二)从各省电子政务发展看来。存在以下几种趋势:第一,在省内比较中,城市间发展不均衡。由于各省省情不同,省内城市受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技术环境等因素制约,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这种状况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现象;第二,在发展方向上,电子政务正在向基层延伸。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延伸有两个方向:一方面城市电子政务建设向社区延伸;另一方面整体建设已经延伸至乡镇一级,个别地区已经开始了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尝试;第三,整体建设中,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效益有待提高。资料显示,省级政府每年电子政务维护资金充裕,其中超过六成年维护经费超过50万元,相比之下,电子政务的成熟度及满意度显得有些滞后。

二、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门户网站建设重点有待调整。政府门户网站是电子政务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也是电子政务的核心。目前,我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已经取得很大进展。截至2008年,全国政府域名()下的网站发展到30,913个,100%的省级政府和国务院组成部门、98.5%的地市级政府,以及初步统计超过85%的县区级政府已经建立了政府网站。同时,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在提供的基本服务功能方面,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在增强双向互动和网上事务处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地区差异仍十分明显。在门户网站的建设中,除了目前普遍的功能外,不同级别政府应根据自身特点重点建设相应的功能,根据自身建设的情况选择不同策略和重点。从目前学术界对政府门户网站的评估中看出,多数网站在政务公开方面得到满意评价,信息能力强,实用性差,参与性有待加强。由此可见,调整方向的重点是政府网站的互动环节和服务能力。

(二)缺少评估、定位和规划。目前,电子政务的评估方法,评估内容不尽相同,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评估体制,这在一方面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总体看来,本着服务理念打造的电子政务,应该把服务能力放在评估的首位。在评估主体和内容不同的情况下,各省政府应该通过科研机构的评估或社会相关部门对电子政务的综合排名,了解省内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情况。据资料显示,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某些政府投入不足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共存,这说明了有些政府没有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规划。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省级政府作为指导机构,通过掌握本省电子信息的发展状况,结合本省省情,准确定位本省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有目的、有步骤地规划本省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和步伐。据悉,广东省政府已经把电子政务写入本省的“十二五”规划中,把电子政务建设当作日常工作来管理,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三)电子政务立法滞后。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相比之下,立法的缺失不能满足电子政务日益发展的需要。这种法制环境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法律效力不严谨。一些地方省市也先后出台或启动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管理制度。例如,浙江省制定了《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电子政务管理办法》。上海市了《上海市市本级信息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试行)》,为信息化项目预算审核工作做出了制度性安排。但是,我国现存电子政务的规定大多属于部委规章或者地方立法,效力和层级比较低,不利于树立电子政务的法律权威。第二,法制环境不成熟。总的看来,电子政务的整体法制环境薄弱,在一项调查中显示,“法制环境不成熟”已经成为 “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的第二重要因素,可见法制环境的缺失已严重影响到电子政务项目建设。

三、推进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方向应注重核心环节的开发与应用,打造适合地方发展的电子政务系统,提高可操作性和应用性,建立公共服务新模式。

(一)结合行政体制改革,增强节点作用。省会城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对上结合中央,对下指导地市、县级政府,在同层级上又连接着其他省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在整个网络状的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处于关键节点。如何发挥上传下达,信息的通畅传递是建设的主要方向。目前的行政体制改革,呼声最高的就是大部制建设和省管县工程。在这两种改革中,省级政府的角色分别为参与者和主导者。一方面在中央政府大部制的建设中,信息共享和整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省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可以采用“以业务为主线”的整合,解决电子政务中跨部门业务协调问题,以“大部制”为契机,推动电子政务应用协同建设;另一方面在我国地方行政层级变革中,省直管县使地方行政层级直接改变,同时电子政务建设也要紧跟其后,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部门应预先留好电子政务系统的接口,减少体制改革过程中对电子政务的直接冲击,以“省管县”为出发点,带动省级政府电子政务总体建设的整合。可以说,“大部制”和“省管县”工程是“从上到下”和“从下至上”两个方面的行政结构性改革,处在中间的省级政府正是节点之所在,发挥省级政府在资源和区位上的优势,在改革的同时做好电子政务系统的协同与资源的整合,稳固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二)结合门户网站建设,提高网站使用效率。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务公开和服务型政府两大主导思想在落实过程中所必须凭借的重要平台,在未来的电子政务规划中,政府门户网站必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应当增强实用性和易用性。网站的普及目的之一就是调节信息的不对称性,方便百姓生活,节约社会成本。这方面,省级政府可以采取以流程为主线的方式,加强政务网络办理的程序化,使典型政务流程能够实现网络办理,并以典型政务流程带动其他流程的网络办理普及,给公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增强网站的互动性。信息的交流离不开双方的互动,互动是网站建设的重点,也是提高公众参与、政府透明度的途径。门户网站的使用效率直接反映了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融合度,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使更多公众关注门户网站,提高网站的使用率。

(三)提高信息安全,加强立法环境建设。目前,政府门户网站被黑客攻击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对政府信息是一种严重威胁,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巨大冲击。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阶段,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使其自身发展捉襟见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电子政务的发展速度是立法速度无法赶上的。这就要求在立法的过程中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应注意循序渐进,有重点、有步骤地稳步进行。既要奠定立法环境的基础,又要保证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法律保障得以实施。目前,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电子签名的有效性、信息公开程度等方面做出规定或者司法解释。制定电子政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本省电子政务的特点,参考国家及国际电子政务的立法原则,避免在调整电子政务关系时出现法律冲突。省级政府要充分利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优势,结合本省发展状况给予适合发展的政策及法规解释,营造适合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环境,推进政府信息化的稳步实施。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2008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大型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信息化建设,2009.1.

[2]吴昊,孙宝文.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实证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5.

第3篇: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范文

[摘 要] “互联网+”与政府政务工作的结合已成为当前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色,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政府服务模式的创新飞跃,从而带动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通过对现有问题的分析,寻求新常态下电子政务如何创新发展。文章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和观察法,针对现阶段政务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性研究,并探析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根据分析得出的的资讯孤岛现象、线上线下服务分离、电子政务重建设轻服务等问题,积极探索出改进业务流程、鼓励公众参与、整合渠道等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 互联网+;电子政务;服务;创新;行政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90

[中图分类号] D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202- 02

0 前 言

“互联网+”是新时期网络思维的新进展,是网络发展的新常态,不断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注入新能量。同时,“互联网+”也为政府部门的创新与发展搭建了一个规模更大的互联网平台[1 ]。 “互联网+”即网络与传统业务相加,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完成网络与和传统产业的结合。电子政务是在政府日常的工作与服务中,将网络技术运用于其中,从而改变原始状态下政府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封闭且低效的弊端,切实提升政府服务能力,优化政府管理水平。在电子政府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有用信息、增强政民互动、提高行政效率,改进服务模式,为实现最终目标――提升用户满意度具有现实意义。电子政务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与“互联网+”结合又会有怎样的前景,都是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

1 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1.1 资讯孤岛现象明显

我国电子政务体系构建之初的布局并非采取当今集中式建设模式,而是将财政资金分别投入到不同的政府部门,按照其自行规划对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和政务专用W络进行建设。采取分散式建设的模式,直接造成了不同政府部门电子政务服务系统之间的趋同化,并且由于缺乏统筹协调,出现了重复建设,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各级政府不同部门规划建设的电子政务系统之间缺乏资讯交流,逐渐导致了各自为政、信息不畅的资讯孤岛现象。由于业务需要,政府各部门内部建设有业务专网,这也导致部门间的横向互动存在障碍,容易导致资讯隔离,部门间协调合作难度大。

1.2 网络与现实融合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与同样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用户服务的电子商务行业进行对比,我国的电子政务并没有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现实服务供给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实际操作存在脱节现象,即线上业务办理程序与线下实际服务系统相分离的问题 [2 ]。每当政府部门收到来自线上的政务服务请求,会通过系统转至线下,由具体的操作人员根据传统的业务流程对申请进行办理和回复。在这样的运营模式下,政府部门建设的电子政务平台只相当于一种形式,实际上并不能对政务业务流程再造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与最初的设计理念和服务质量、水平仍然存在差距。

1.3 重建设轻服务,需求难以满足

当前各级政府都有针对电子政务服务系统建设的专项配套资金,而建设的重点围绕在硬件建设上,系统的服务功能开发有限,资金流向失衡。在传统的政府网站中,设置有一系列栏目和内容,不过这些板块的设置都是政府部门依据自身判断做出的决定,重建设轻服务的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也容易导致政府对民意的选择性忽视。现代电子政务要求用户主导的设计思路,采取多样化的应用功能和内容互动,以满足新常态下用户的使用需求。“互联网+”已经悄然改变了电子政务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政务网站总量已达七万余家,但运用4G网络等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电子政务网站仍不多见,远不能满足民众使用自媒体终端访问政务网站的需求,政务网站访问量一直在低位徘徊。“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关键节点是客户端,而目前的电子政务平台APP建设相对滞后,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动效果有待提升,以民众对电子政务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2 互联网+电子政务的发展前景

2.1 推动信息共享,改进业务流程

“互联网+”的强大包容性将使得政府各部门间、政府与民众间的边界逐渐缩小,不同的数据和讯息将通过互联网进行无障碍交流,原本由于业务限制分别归属于不同部门的电子政务服务项目,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一有力工具得以重新整合,缓解资讯孤岛现象,使数据互联互通成为可能。传统政务系统的信息冗余与类型差异通过建设“互联网+政务”新平台得以解决,这样既可以使政府投入最少的资源,又能保证更好的服务。

在改进政府业务流程方面,目前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平台能够提供的在线服务种类同质化较为普遍,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对公众的服务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首先考虑优先发展与民众关系密切的、社会需求量大的政务服务,然后再不断拓宽服务项目和范围。“互联网+政务”模式有望突破现有电子政务系统分散式建设,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僵局,建立一个跨部门治理、跨地区协作的新体系。

2.2 鼓励公众参与,提升决策精确度

“互联网+政务”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电子政务辅助政府决策的方式,由依据单一、独立的小样本数据分析转向更专业、更全面的大样本数据挖掘,经过云计算得出分析结果,通过这样获得的数据辅助政府决策,可以极大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 ]。同时,有利于对公众提出的多样化需求做出快速响应,通过大数据处理系统可以方便的捕捉到当前社会关注的政务热点,以便及时予以回复,长此以往,民众参与电子政务的积极性将得到提升,政府通过互联网将政务与民众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也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民众参与度的提升也会反向促进政府对于电子政务的开放开发,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构建开放型政府是现代政府的发展趋势,政务数据的电子化、开放化也同样是必然趋势,开放政务数据是提高公民社会参与程度的重要途径。当前,多国政府都已经开展或筹备开展政务数据的开放开发,据联合国统计数据,全球已有四十六个国家或地区建设有政务数据公开网站 [4 ]。政务数据不再难以获得,社会各界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调用,将沉睡在政府数据库中的海量宝贵数据重新赋予价值,提高了政务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公众也可以根据获取的数据进行自由分析和处理,为政府的政务服务出谋划策,协助政府在复杂形势中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需要特别注意政务数据开放中所要面临的数据安全问题,应该通过相应配套机制,保障数据在存放、传递等各环节的信息安全。

2.3 整合渠道,缩小差距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个体对于技术的应用能力差异成为了政务信息鸿沟的产生主因,而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的普及则退居次要因素。当前,“双微”(微博、微信)政务平台、政务客户端等移动互联应用发展迅猛,线上便捷的多渠道互动沟通结合传统的线下服务,使得电子政务在政府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电子政务采取多渠道发展策略的最终目的不是将所有渠道同时调用,而是针对特定的需求优选最合适的渠道提供政务服务 [5 ] 。“互联网+政务”能够将现有的多渠道服务内容进行整合,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合理匹配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减少因个体对于技术的应用能力导致的信息鸿沟,体现机会公平,有利于“互联网+政务”模式在各群体的普及。

3 结 语

“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不断产生正在悄然改变政府提供电子政务服务的大环境,电子政务面临着来自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带来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当前在建设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应该利用新技术来实现新常态下政府服务提供方式的转变 [6 ] 。“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现阶段制约电子政务向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提升政府绩效,改进政务服务质量等方面,建设新时期服务型政府,不断推动我国电子政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密霞,民,丁艺.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电子政务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234-239.

[2]于冠一,卫东,王倩.电子政务演化模式与智慧政务结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6(2):22-26.

[3]李燕.中国电子政务公众接受研究回顾――基于内容分析与权重分析的文献述评[J].情报杂志,2016,35(2):168-174.

[4]张敏,吴郁松,霍朝光.国际电子政务知识种群分析:演化、聚类及迁徙[J].情报杂志,2015(12):133-138.

第4篇: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 绩效评估 比较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受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资助。

引 言

因电子政务的高风险和高失败率,西方大量研究机构如Accenture、Gartner、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等都开展了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一方面能够引导电子政务建设的方向,改善政府治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将提高政务质量,提高公民的支持度和信任度。

建立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保证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实施的每个阶段都有必要引入高效的绩效评价体系。①规划阶段:可以为电子政务建设确定一个合理的发展框架,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从而提高成功率;②实施阶段:为电子政务项目设定基本的建设方向,保持持续的改进,提高效率;③完成阶段:可以正确评估现状并为电子政务建设制定下一轮规划奠定基础[1]。

国内典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式

1.中国互联网实验室

中国互联网实验室(ChLabs)的《中国电子政务效果评测研究报告》中针对我国基本国情,提出了一整套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了四个维度,其中每个维度又各包含五个要素。该评价体系涵盖面全、便于量化描述和操作,在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表1 中国互联网实验室的电子政务效果测评体系[2]

2.电子政府思想库

电子政府思想库(1stEG)指出,目前国际上电子政府网站的发展方向包括两种类型:管理性政府网站和服务性政府网站,而服务性政府网站分为面向政府职能以及面向客户需求的两种类型。根据对当前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的分析,电子政府思想库面向政府职能提出了服务性政府电子政务评价体系。上述体系首先认为建立政府网站是实现电子政务的前提,因此政府网站建设的成果直接决定了电子政务的成败。基于这一思想,该评价体系主要建立在网站评价指标上,如内容服务指标、客户关系指标和网站质量指标等。其中每个指标下又设置了不同权重的若干子指标,如根据服务的广度、深度及速度来设置内容服务指标中的子指标,客户关系指标中设置交互对象、交互手段等多个子指标,网站质量指标中设置设计和内容等子指标。

3.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曾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对于地级市电子政务情况的研究报告[3],报告中有10个观测指标,各指标的详细构成情况见下表。

表2 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电子政务效果测评体系

国外典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式

1.联合国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局的评估方法

联合国有174个成员国拥有政府网站,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局对这些成员国电子政务运用的一系列综合指标进行测评,测评方法和指标主要集中在电子政务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通过考查各成员国的准备指数和参与指数来评估其电子政务的绩效情况。

表3 联合国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局电子政务评价指标[4]

(1)电子政务准备指数。包括政府网站建设现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力资源素质三方面指标,三个指标的权数相同。

政府网站建设现状:通过对288项服务和设备的评估,对各成员国政府网站的建设现状进行评估,使用起步阶段、提高阶段、交互阶段、在线事务处理阶段以及无缝链接阶段的五阶段划分方法来量化各成员国的政府网站建设现状。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6个主要指标,即每千人主机拥有量、网民的数量、电话线数量、在线网民人数、拥有移动电话数量及拥有电视机数量。

人力资源素质: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发展指数、信息提供指数、城镇与农村人口比例等指标。

(2)电子政务参与指数。按照电子政务提供服务层面由低到高的顺序,可以分为信息服务指数、咨询服务指数和决策服务指数三个层面。参与指数通过对政策、教育、金融、医疗健康、劳动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21项参与指标在以上三个层面进行评估,根据电子政务所提供的咨询和决策水平来评估其信息和服务的质量。

2.Accenture咨询公司的评估方法[5]

Accenture的评估体系着重于测量被调查者的电子政务总体成熟度。因为Accenture公司认为信息公开与通信发达程度是一种公共服务水平的体现,一个国家的信息公开化程度越高,通信发展水平越发达,则表明其公共服务成熟度越高。因此该公司提出的评估电子政务的标准,将被调查者的电子政务总体成熟度分为公共服务成熟度和客户关系管理两个指标。在2002年的研究报告中,上述两个指标分别被给予了0.7和0.3的权重,通过这两个基本指标综合考查政府电子政务实施战略和国民利用电子政务的具体状况。Accenture公司的调查结果将被调查的国家和地区按照电子政务服务的总成熟程度分为四种类型。“创新领导者”居于最领先的地位,总体成熟度超过50%;“有发展前景的竞争者”次之,总体成熟度介于40%-50%;三是“持续的完成者”,总体成熟度处于30%-40%;最后是“平台的构建者”,其总体成熟度均低于30%。

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式的对比分析及建议

国内外评估方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评估的层次不同:国内侧重于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而国外如Accenture、Gartner公司不仅注重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也注重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

2.评估的方法不同:国内以定性评估为主,关于定量的经济性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少,而国外采用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评估方式对比总的来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还不完善,与其有关的法制还不健全,较注重形式,公民参与度低等。

对于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根据国情,可以结合电子政务应具有的几个特点加以考虑:安全性、易用性、经济性、先进性、标准化、民主化。IT治理研究专家认为,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估是一项全面而复杂的工作,应从包括电子政务项目绩效、系统绩效、综合绩效、发展水平等四个主要组成模块进行。

综上所述,对于电子政务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是保证一个国家或地区电子政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认真分析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在实践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体制。从国际环境和发展经验可以看出,电子政务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这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必须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电子政务建设和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能够正确评价和估测电子政务建设所取得绩效,帮助政府为进一步拓展电子政务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徐晓林,杨锐.电子政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1.

[2]互联网实验室.中国电子政务效果评测研究报告[R].2007.

[3]张维迎,.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综述[Z].http://.cn,2008,12.

第5篇: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范文

一、电子政务培训的机构建设应予重视

由于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出现的涉及多学科的新事物,一些地方的教育培训单位,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还没有专门的电子政务研究培训机构,而是把电子政务培训任务挂靠在现有部门,如管理教研部、计算机教研部等。由于机构的缺位或不到位,不能有专门人员研究、策划电子政务培训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使电子政务培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由于现有教研部门工作职责、职权范围所限,教学人员与当地政府信息化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直接往来,教学单位对于当地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前沿性政策及技术问题等缺乏有效、及时的了解沟通,信息不灵。因此,各省、市级电子政务教学培训主管单位组建相应的专门机构,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及技术前沿课题,适当参与相关的科研及建设实施实践,对于提高培训质量、效益以及有效组织各级扩散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来看,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给予了重视,各地大都完善、建立了电子政务培训硬件设施,如设备完善的计算机房和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为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各地电子政务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强和完善培训单位的机构建设,从机构设置上为电子政务培训提供保障,以便有专门培训机构承担各省、市级电子政务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如了解并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技术条件进行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扩散培训的指导;参与科研和技术攻关,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协调培训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实施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关系等。

二、首先要加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

电子政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政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电子政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电子商务资料库!1;5+*96*)15%)"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电子政务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多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技术,但是目前现有师资队伍尚不足以胜任电子政务培训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单一,很难将电子政务的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加以概括和领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电子政务实践经验,对相关政策把握不足,对建设的宏观规划和具体步骤了解不够,在教学和技术上均无经验可言。依现有师资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效性。要使教师尽快掌握电子政务学科理论以及培训必备知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培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家权威性培训大多针对较高层次和级别的领导干部,尚未扩展到师资培训。而对于地方广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来说,则主要依靠地方培训教师进行。因此各地必须抓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并将培训与资格确认统一协调起来,参与电子政务扩散培训的教师应当首先取得电子政务培训教师资格,师资资格培训是各地电子政务培训的当务之急.

三、电子政务培训必须标准化、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范有赖于电子政务培训的标准化。目前电子政务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培训机构的不完备,师资力量不足,当前电子政务培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规范的问题,有些地方尚不能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有侧重地进行课程设置。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从内容和形式上应区别于普通公务员培训,课程设置应有区别。随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领导干部将担负起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工作,他们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的决策者,对于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侧重在电子政务理念以及电子政务的系统规划与管理上,通过培训使广大干部加深对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明确责任,理清建设思路,提高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专业技术管理干部还应通过培训,使其具有评估和鉴别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电子政务的新的应用发展和实践效果,以便辨识新技术给政府现代化带来的新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适应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而对于普通公务员则应把重点放在电子政务办公能力培训上,主要培训桌面系统应用、OA办公自动化应用、网络平台应用等操作技能。

目前,一些地方培训课程的设置不够理想,比如,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与普通公务员的培训选用同样的教材;将大部分学时分配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将电子政务培训仅作为一种烘托。这显然偏离了国家培训要求和实际需要,如此往复将会形成以计算机培训代替电子政务培训的局面,达不到应有效果,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其次,由于培训师资紧缺、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局限,培训课程受到影响,比如,培训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人(教师)设课问题。设置培训课程的时候一般按照现有教师可以胜任的课程(如计算机课程等)安排。在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实验环节的设计上,由于目前没有电子政务模拟系统,所以培训的实验环节只好安排为计算机基本操作: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等,使电子政务的培训变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目前的电子政务培训尚未实现与全国统一考试同步实施,因此电子政务培训,从内容、标准和效果上不能得以确认。

四、重视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统一性

教学——科研——建设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三者在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缺一不可,通过科研这个中间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建设实践联系在一起。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电子政务培训为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对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也将促进电子政务人才培训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办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施工作。参与科研攻关、了解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实践进程对于培训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培训师资不参与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就像医学院的教师不临床一样,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如何可以搞好电子政务培训呢?因此,为深入了解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和框架体系等,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管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以便更加贴近实际地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编写比较权威、实用的培训教材和课件,使培训更好地配合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确保电子政务培训的有效性,为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实践提供人才保障。

五、利用模拟环境提高电子政务培训质量和效果

电子政务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同时电子政务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电子政务的培训应该在一个模拟环境下进行。模拟环境的主要意义有两个:

第一,这个模拟环境可以开发为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电子商务资料库(.44,1+06&1".-(的模式,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基本处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基础信息建设尚未完成,机构调整问题、电子政务的立法问题;电子政务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还无法做到成熟的水平。因此人们无法看到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形态,从而对电子政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的认识。但是电子政务在模拟环境的建立中可以屏蔽许多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比如:基础信息平台尚未建成,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机构改革问题,数字鸿沟问题等)。建立虚拟的基础信息环境(如政府信息平台,即:电子支付、电子纪录、电子文件以及电子签名;国家基础信息系统:如人口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理想的政府机构的结构和政府运行方式,建立模拟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等。这个模拟环境的建立可以将最成熟的电子政务理念、最成熟的电子政务技术、最完善的电子政务方法集成到一起,力求使培训者通过这个环境深入理解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成熟阶段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等。政府角色及与公众关系的改变;政府管理的有限虚拟和虚实并举的新型态;信息时代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最终了解成熟的电子政务的整体模式、实施过程,掌握电子政务这门新兴学科。

第6篇: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安全隐患;解决措施

在信息网络中电子政务是一个特殊的应用领域,涉及领域内的众多信息都是具有保密性的。如果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被破坏,造成敏感信息的泄露、黑客的入侵、网络信息的非法使用以及计算机病毒等都将对电子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转构成威胁,甚至对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产生危害,严重的还将危害国家的信息安全及安全。

1  我国电子政务中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1.1技术问题

1.1.1技术被动性:首先我国的芯片大多数均依赖进口,即便有部分是自己开发的也需要到国外去加工;其次,由于加入了WTO,为了减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引进了不少国外设备,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安全缺陷。另外我国大部分网络运行的主要是TCP/IP等网络协议,这些都不是为安全通讯而设计的,因此,在利用这些技术进行服务本身就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安全威胁。

1.1.2网络技术本身的缺陷:中国是一个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不可避免包括了丘陵、高原、盆地等,要使全国都电子政务化,其网络规模不言而喻,这就造成了通信线路过长,其安全系数越低。另外现代通信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有线线路容易遭受物理破坏,易被搭线窃听;无线线路易遭截获、监听等等,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1.1.3安全标准的不统一:目前全国缺乏统一的加密系统、密码算法和数据管理制度。在应用平台时,用户不规范造成病毒、黑客入侵;直接面向用户时存在信息泄露、信息篡改、信息抵赖、信息假冒等等,信息的绝对安全没有保障。

1.2管理问题

199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正式启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开始实施“三金工程”,及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以及以后的金质工程等。[1]随着政府全面上网工程模式的展开,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的难度系数也加大,很多机关管理部门忽略其安全防范,放松安全意识,造成我国电子政务的损失。目前出现的管理薄弱问题,给不法分子和不少国家的敌对势力空档,通过在网上发表不实言论以损害国家利益。

2  维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具体措施

2.1技术保障

针对存在的技术问题,可以提出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防病毒技术和数据存储、备份技术。[2]

2.2强化组织和和管理

目前的管理方式停滞不前,仍是“看家护院”的传统模式。我们应该配合国家信息化领导机构,在个地区和部委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以完成和强化信息安全的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同时,根据管理需求,可以对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内容实施安全监控管理,来保护政务信息的安全,防止由于内部违规或外部入侵造成的网络泄密,同时也阻止了有害信息在政务网上的传播。

2.3法律和政策的健全

电子商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涉及到国家的秘密与核心政务,它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和公众利益,因此电子政务的安全实施和保障,必须以国家法规形式将其固化,形成全国共同遵守的规约,成为电子政务国际交往的重要依据。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守法者和依法者的合法权益,为司法和执法者提供法律依据,对违法、犯法者形成严打的威慑。因此,制订相应的法规,适度的解密和规范开放的规则,保护政府部门间信息的正常交流,保护社会公众对信息的合法享用,打破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锁,提高政府行政透明度和民主进程,是非常有利的。[3]例如:《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4年)、《警察法》(1995年)、《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都可作为执法人员执法时的依据。

2.4自主知识产权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的研发

由于我国所用的核心技术不是依赖进口就是在国外生产,完全无任何安全保障,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除了做好防范安全隐患的措施外,搞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作为维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核心,更应该着力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生产出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媲美的具有高密度信息安全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陶学荣,朱旺力;中国电子化政府:历史、现状和挑战[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第7篇: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范文

电子政务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把政务实现电子化。具体来说,“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应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等一项项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卫的、有效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由于我国对于电子政务的接触较晚,因此电子政务在机关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中应用的较少,有些偏远地方甚至没有应用。电子政务在机关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人事人员能够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处理一些新增在职参保人员,养老关系接续、停保,养老保险关系从外社保机构转入,从本社保机构转出的养老保险关系以及新增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等业务。

二、电子政务在机关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中存在的问题

1.对电子政务在机关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中的应用地位认识不足,其管理体系在地域间也存在在差异。

虽然国家的一些文件中提出了要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的步伐,但是没有明确“电子商务”的概念,更没有提出电子政务在机关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中的应用。因此,政府或机关对于电子政务在机关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中的应用缺乏系统化及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认识,对于如何实施及扩大电子政务在机关养老保险业务中的应用的认识差异很大,群众们更是不知道电子业务是什么东西。而且在一些地区电子政务虽然应用在了机关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中,但是其组织机构不健全,而且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信息处理体系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统一标准。

2.电子政务在机关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中存在重硬件建设、轻人员素质教育的问题

在机关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中的电子政务工程的建设中,机关往往重点加大对硬件资源的投入,而对人事人员的素质知识教育的投入比例普遍偏低。由于我国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较晚,我国的人事人员的整体素质较差:一是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普遍较差,还有就是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人事人员几乎不会使用计算机;二是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三是对于电子政务方面的培训很少,无法满足电子政务在机关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中应用的需要。某些机关片面响应国家号召,加大硬件投入,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资源能力远远超过实际应用的需求。而这些工作人员的知识得不到充实和及时的更新,虽然国家电子政务应用得到了发展,但是在这些地方还显得相对落后。这就会形成一定的资源浪费,人事人员的素质知识有限,即使有再高的配置到了他们手中也发挥不出应有的性能。

3.电子政务在机关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中存在“作秀”问题,并且业务死板不切实际

首先,目前国家重点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对其明确细化,加强对国家各个部门的电子化。一些地区片面相应国家政策,应付领导检查,虽然在机关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中投入了电子政务,但是其只是在做秀,表面看来他们是通过电子政务处理机关养老保险业务,但其实他们仍旧走以前的老路,这些硬件设施只是个摆设。其次,一些地区的机关在引进机关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中的电子政务时,一切生搬硬套,看到别的地区在养老保险业务中的电子政务实行的特别好,就一切拿过来就用,也不去考察一下实行的条件,本来挺简单的流程,到了自己这个地区就变得流程复杂,办起事来不是托后腿就是办的不合适,这样就会使本来目的是简单化、明了化的电子政务养老保险业务变得死板、不和人意。

三、如何提高电子政务在机关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中的应用

1.加强电子政务在机关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中应用的地位认识,并对于电子政务体制进行统一化、规范化。

首先,我国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国家要以政府为主导,推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关注的服务需求也不相同,这就需要各地政务根据地区特点和发展现状做好电子政务的宣传和建设。加大对电子政务运行模式的宣传力度,让每个参保人员都切身感受到信息网络的便利,积极营销网络服务,不断向参保人员展示高新技术在养老保险业务中的应用。还应该通过丰富服务手段,将电话、手机、电视等多终端接入,为不能上网的人员提供了解信息、参与业务办理的途径。鼓励公众选用新的办理方式,使其切身感受到通过电子政务办理养老保险业务确实比传统程序要更方便、更快捷[3]。其次,对于电子政务体制在地区之间的差异,需要国家机关制定相应的体制,对各个机关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中应用电子政务的部门进行调制,加强其通用性。另外,需要人事人员适时的对电子政务的一些体制进行更新,满足多个地区的需要,这样就保证了电子政务体制的同用性。

2.对于电子政务在机关养老保险业务中的应用,不仅要加强硬件建设还要加强人事人员的素质知识建设。

要发展电子政务在机关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中的应用,对于一些硬件建设是前提是基础,政府要加大对地区计算机以及网络的投入。而对于人事人员不仅要具备政策业务水平,同时更要具备计算机的操作以及网络应用的技能。因此,要加强人事人员的素质教育,多进行一些培训,并对人事人员进行一些适时的考核。人事人员的知识也要得到适时的更新,对于一些陈旧迂腐的能舍就舍,毕竟时代正在变话,信息正在发展,时刻保证最新的信息和知识。这样电子政务在机关养老保险业务经办中的应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8篇: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

面对电子政务建设中千头万绪的问题,作为地方政府的一个电子政务建设者,在现行行政体制下,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还面临哪些问题﹖结合目前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政府电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样,我们将以上两个方面来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1 各级政府电子政务主要问题

1.1 对电子政务及其发展认识不足,不够重视

目前,地方各级政府均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各级领导也普遍将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到抓住机遇,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服务的高度来认识。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上存在观念上的误区: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的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互联网目的就达到了,而仅仅把电子政务当作传统政务的补充而已,这些都是注重信息手段而忽视政府业务流程、管理方式改进的结果。

1.2 电子政务发展理论研究滞后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有关围绕电子政务的研究理论多数是偏重于技术层面的,这种状况如果长远下去必将影响电子政务本身的发展。而电子政务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它的影响也将是全面深远的。可以说理论研究有些滞后电子政务实践,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政务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难于提高层次也就会成为必然。

1.3 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体制改革的融合度不够

电子政务建设属一项利国利民的创新工程,“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电子”。但长期以来各地各级政府由于对信息技术了解有限,不少领导者只是把电子政务当成一种新技术,以为只要投资,有了硬件设备就算建成电子政务。在政府决策层面,电子政务建设与行政体制改革几乎是相互独立的两件事。

1.4 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制定或修改了相关法律。我国目前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政府信息化缺乏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1.5 队伍建设滞后,信息化应用技能不高

任何信息化工程成效如何,关键在人。电子政务也不例外,如果没有人用或没有会应用的人,再好的应用系统也是形同虚设。相关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枯燥难懂,学过就忘,效果不明显,公务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

2 云计算下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整体上用10个字概括:整合、协同、互联、共享、重构。整合就是对已有的政务系统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整合。协同是重点实现业务的跨部门协同。互联就是克服条块分割、信息孤岛加快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就是在整合、互联、协同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共享水平。重构就是按照政府组织体系的调整重构一些重大综合应用项目。

2.1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

顶层设计要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根本,密切结合中心工作,积极推动云计算模式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提高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为减少重复浪费、避免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创建新的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云计算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等优势,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基础,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支撑各部门应用发展,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推动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大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带动信息产业发展,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保障政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转变电子政务建设和服务模式,促进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走市场化、专业化道路,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能力,降低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成本。设计方向则是推动数据和业务系统与承载的技术环境分离,推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过程优化,推动建设完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2.2 我国的电子政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网络分离、部门分割、信息孤岛、信息分散、缺乏智能等。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指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必须要解决顶层互联互通协调不畅和纵向延伸边界不清的难题,并建议尽快组织制订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统一标准规范,加强顶层设计,国家统一标准规范应主要关注于全局性、涉及互联互通的标准。近年电子政务系统的快速推进,让各级政府机关投入巨资采购了大量硬件设备,建设了多个应用系统,但是普遍出现了设备资源利用率低、重复建设严重、信息系统运维难、人员成本和能源消耗巨大等问题,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降低运维成本成为各级政府机关最急迫的需求。

2.3 随着云计算在国内金融、能源、通信、制造、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成功案例逐渐丰富,电子政务也找到了解决前述问题的突破口。作为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云计算在电子政务领域逐步开始落地,进入实战阶段。如今已有上海、北京、青岛、西安等城市在电子政务云应用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些丰硕成果。云计算是网络互联时代信息基础设施与应用模式的全新形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约发展的必然趋势。云计算通过动态易扩展的资源整合和按需供给的专业化应用服务交付模式,提供高效可靠、绿色节能、低成本的计算与数据服务,满足各种信息化的需求。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极大地满足了推动信息资源整合、促进政务资源共享的需求,能够帮助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并将对公共服务、民生服务的提高和改善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推广应用方面,从各地的规划部署中不难看出,电子政务也是云计算的应用重点之一,云计算在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政府数据中心建设等领域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骆珊,李波,周永杰.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姬泊.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建设对策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05.

第9篇: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宿州市;电子政务;研究

一、宿州市电子政务发展的历史阶段

1.电子政务建设阶段(2003—2005年)

2003年至2005年是宿州市电子政务的建设阶段。2003年,安徽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数字安徽”建设的战略任务,2003年1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制定《“数字安徽”建设五年规划纲要(2003—2007年)》。宿州市结合实际,制定了《“数字宿州”建设五年规划纲要(2004~2008年)》。2004年宿州市与安徽省同步开通运行电子政务专网。到2005年底,宿州市委办、政府办、发改委、统计局、局等部门和单位均可在专网上完成与安徽省厅、局的信息交换和文件传输。

2.电子政务迅速发展阶段(2006—2010年)

2006年至2010年是宿州市电子政务迅速发展的阶段,宿州市电子政务在“数字宿州规划”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6至2008年也是《“数字宿州”建设五年规划纲要(2004~2008年)》的一部分。2006年,宿州市编制《宿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其指导下,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成为宿州市继续推进政府效能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重要手段。

3.电子政务日趋成熟阶段(2011年—)

2011年2月28日,宿州市信息化建设论坛暨年会召开,对“十二五”期间宿州市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2012年9月7日,宿州市电子政务外网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项目正式签约,这是“无线城市·智慧宿州”的首个启动应用项目——智慧政务工程,这标志着宿州市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宿州市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宿州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安徽省内其他先进城市特别是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电子政务投入不足与资金浪费并存。中央明确指出:“地方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由地方政府承担”,由于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投入不足是我国地方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2.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力度不强,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3.政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有的部门、县区发展相对迅速,但仍有部门地区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宿州市电子政务的总体发展进程。

4.信息化人才匮乏且流失严重。电子政务的建设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团队来组织、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它既需要一支技术上过硬的队伍,也需要行政领导在思想认识上不断提高,在实际行动上切实推进。

三、对宿州市电子政务的发展建议

1. 加强资金保障,提升使用成效

宿州市电子政务的发展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结合实际实现集中统一、高效、低成本的管理制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发展必需的财政资金保障,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各种渠道的建设资金,实行公共基础设施、业务应用和系统运维的资金分类保障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不断提升资金使用成效。

此外,在宿州市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还要积极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统建共用和统一运维服务的集中投入,确保基础设施投入效益,坚决制止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加强业务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投入,满足部门业务发展需要,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持续提升电子政务应用成效。保障电子政务系统运维经费,研究制定部门系统运维费用支出核定标准,落实政务部门系统运维费用,确保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

2.强化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首先要建设高质量政务信息资源。推进政务部门依据职能建设政务信息资源,逐步覆盖业务活动中产生和获取的各类政务信息;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建设规划和计划的制定,梳理信息内容,明确程序,建立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质量。

其次要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能力,明确政务信息管理要求,提升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加强政务信息资源专业管理队伍建设,建立政务信息资源产生、传输、存储、管理、维护、服务等环节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运行维护,保障信息安全,强化信息服务,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利用成效。

最后要大力推动信息共享和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积极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丰富信息共享内容,扩大信息共享覆盖面,提高信息共享使用成效;建立完善有利于社会化、市场化利用政务信息资源的机制。

3.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

加强宿州市电子政务统筹协同工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宿州市一定要结合地方的实际,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不断完善在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指导下的各司其职、各负其贵、相互配合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宿州市政府和部门要重视电子政务发展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内容,确定分管领导和责任单位及人员,明确目标和任务,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宿州市政府要加强行政部门、技术服务单位和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高素质、职业化电子政务管理和服务队伍。加强行政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科学考核评价制度,对任务完成情况实行绩效考核,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电子政务干部队伍,提高履行职责能力。

参考文献:

[1]龙朝阳,秦素娥.我国电子政务研究展望[J].改革与发展,2006(4)

[2]赵金华,徐娟.合肥市电子政务建议与发展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3)

[3] 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数字宿州”建设五年规划纲要(2004—2008年)的通知》,宿政发(2004)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