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感恩教育的方法范文

感恩教育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感恩教育的方法

第1篇:感恩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必要性;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家校协同

感恩教学无处不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家校协同、社会实践活动,处处都可以找到可以进行感恩教育的影子,感恩教育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仅仅靠书本知识和几节思想品德课是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因此,教师应该把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真正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一、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各学科,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内容回顾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感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文明人的重要热堇醋ィ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学校潜在教育资源,充实感恩教育的活动内涵,让感恩教育进教案、进课程、进课堂,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对“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的理解。其次,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从中理解感恩的真正含义。中队会是德育形式之一。为了从感性上增强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号召全校各中队,组织开展“寻找身边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难忘同学情”、“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践行感恩教育的主题中队会。中队会上,激发小学生讲己身边的感人事例,针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见所闻所感,感恩父母,感恩同学和老师,感恩社会和自然,把感恩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二、校园文化中的感恩教育

通过走廊文化,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制作各种贺卡,通过征文、诗歌等形式表达出学生们节日的喜悦。让无声的墙壁顿显生机,展示魅力,与同学们共同成长。走廊文化直观醒目、形式丰富多样、色彩浓厚,极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通过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感恩教育的魅力以及由于感恩带来的快乐。每次活动结束时,学校都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正确地评价每一名学生的点滴进步,将这点滴进步汇集成册,装订存档,学生记录自己成长中的每一滴进步取得的成绩。这点滴进步足以使学生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督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良好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基础,感恩日记是最好的方法。督促自己每周做2至3件好事,把具体的时间地点详细记录在感恩日记中,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记录下来,每一周在感恩日记上留下父母的评价或老师的评价,久而久之,看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们会继续努力,乐此不疲。因此,坚持记感恩日记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鞭策自己的一种方法。在班级可以设立各种具有竞争意识的活动项目,参照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要求,每月一大评。每周一小评,并将评选结果上报学校,学校统一颁奖并向家长发放喜报,同时回收喜报和家长评价,真正达到家校合作的教育目的。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争做文明人的积极性。大力加强校园红领巾记者站、红领巾广播站、德育报编辑部的组织建设。利用午播时间,播送喜闻乐见的小节目,注意捕捉校园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并及时报道、表扬。在班级中,要经常开展道德行为储蓄活动,由学生自己组成道德行为储蓄评价小组,由道德评价小组来评价每一个人的日常表现,督促学生争做文明人。

三、家校协同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对物资的要求上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过度的、不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与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使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在学校活动中,可与家长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通过学校的亲子互动、家校快递、感恩演讲、感恩征文、感恩画廊、倡议书、发放喜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协同开展系列活动,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文明。在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中,还要十分注重突出道德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亲身实践,增强自我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升华道德境界,从而使感恩教育的道德要求真正深入学生心灵,走向学生生活。

四、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

第2篇:感恩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感恩”的意思是对别人所给的恩惠表示感激。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美术教育有许多内容有利于对学生渗透感恩教育,可以使美术教学与感恩教育产生共振效果。在教学中,笔者结合教学的需要,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对美术教学内容与感恩教育作合理的匹配

美术教学与感恩教育有许多交集,教学内容中随处可见可渗透感恩教育的内容。由于感恩教育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教学中容易出现样样可以渗透、又不知从何入手的现象。根据多年的实践,笔者的做法是先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进行整体的划分,然后按照知识板块与感恩教育的构成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接,这样可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感恩教育首先要强调的是对恩惠的认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存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父母的恩典、社会的帮助、他人的关心。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把自我成长教育与学生的感恩认同教育结合起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往往产生于人的傲慢,而止于人的谦卑。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技巧,首先就在于培养学生谦卑的心态,使其对他人怀有钦佩的心理,乐于把得到恩惠的感激呈现出来并回馈他人。在教学中,如果从感恩开始,把钦佩他人当作一种与人交往的处世哲学,就会使学生从根本上学会与人相处的要领。要想让学生承担社会责任,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身承载的社会恩惠,只有心存感激,学生才会从心底涌出责任意识。感恩是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社会责任是对社会帮助的感激与回馈,只讲社会责任而轻视对社会恩惠的感知,容易使社会责任成为无源之水,难以长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要从培养学生对社会感恩开始。

二、对渗透策略进行合理设计

让感恩教育走进美术教学,在感恩中融入美术教学,这是一个感恩情感与美术认知双向交流的过程,是教学与感恩相互交融的过程。为优化这一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讲求策略、精心设计,想方设法促成交流的实现与高效。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美术课程教学应体现这一发展趋势。整体教学策略要求美术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通过触动学生的经验生活、现实生活、虚构生活,构建大的文化情境来教学,以教学与生活的一体思维组织美术教学。许多人把感恩看作一种处世哲学、人生的大智慧,因此不能忽视感恩的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如,教师常常听到家长反映独生子女太娇气,时常顶撞父母,对此,如果只用理论教育学生,学生对于说教式的教育往往比较反感。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主动引入感恩教育,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道德源头找到孝敬父母的人文基因,从而有利于学生建立心存感激的正确心态。把感恩教育作为长期的引导内容,才能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构建策略,就是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遵循学生构建知识的规律,积极促进学生不断地将美术边界与感恩情感边界沟通、联结,从而使学生合理地构建起知情合一的认知结构。美术教育中如果能渗透感恩教育,则容易把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情感需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知识结构整合,从而形成有生命活力的认知系统。在美术教学中,如果只重视美术知识教学,而轻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只教学生如何承担责任,而不要求学生感知成长过程中得到的社会恩惠,不对学生进行感化,就容易使学生的品德中缺少感恩的成分,从而使教育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三、对渗透方法的设计

第3篇:感恩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幼儿 感恩教育 重要性 实施策略

一、感恩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什么是感恩?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凤的《凌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恩戴德”之意。古代幼童启蒙教材《三字经》“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义深长”中所指“黄香扇枕温席,让父亲休息”的故事,世代相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情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优良的道德文化世代传承,滋润和熏陶着我们。感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二)什么是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以至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幼儿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古人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幼儿期是形成良好情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开展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能培养孩子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

具体地说,感恩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感恩,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并从身边的亲人做起,通过爱父母、爱家庭,进而推己及人。同时,感恩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相贴近,更符合幼儿年龄的特点。孩子天真、纯洁,对爱有天生的需求,对善、美有本能的想往。从小培养一种关注他人的能力,体验他人情绪的能力,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将有助于今后形成对他人较高的关怀取向。

当前我国儿童多为独生子女,很容易成为家庭中的核心,形成骄蛮任性的性格。一些孩子甚至学会用各种手段来要挟自己的家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不仅导致幼儿之间频繁发生冲突,幼儿与家长之间也时有对抗发生。当前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上升,自杀事件层出不穷,社会中也不断出现对儿童自私自利的责难。人们在寻找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时,往往会指责教育的缺席,其中儿童期教育的不足尤为凸显。我认为,感恩教育不失为一种解决策略。如果我们从儿童期就注重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那么,无论对儿童及其家庭,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利的。

三、实施幼儿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学会感恩。

幼儿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周围环境资源,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1.故事法

收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传统故事,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邵东毅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在晨会、社会课中对幼儿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醒幼儿心灵深处感恩的善根,使幼儿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

2.节日活动法

充分利用一些节日,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等传统的节日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可以利用教师、同伴、父辈的生日,指导幼儿亲自为自己的老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爱心作业。比如:为老师和同伴做一件好事,给父母、老人捶捶背等。通过这些具体而形象的活动,幼儿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的帮助,学会感恩与回报。

3.移情法

幼儿年龄小,在他们眼里,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正确运用移情方法,让幼儿学会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控制消极行为而做出帮助、分享和谦让等积极行为。如幼儿在撕书时就对他说:“你把书的衣服破了,他多难受啊。”幼儿在揪小鸟的羽毛时就说:“小鸟哭了,你在揪它,它以后不和你做朋友了。”用这种方法比训斥、责怪、打骂效果要好得多,并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

(二)从身边小事做起,给予幼儿感恩教育的熏陶。

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首要的是让孩子知恩,教师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要知道对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对照顾自己的亲人、对帮助自己的同伴、对教给自己知识的老师、对做出可口饭菜的厨师叔叔,甚至一棵树、一朵花、一棵小草等,表示感谢。对父母、亲人说一声:“节日快乐!”对老师说一声:“您辛苦了!”对照顾生活的保育员说一声:“感谢你们为我们做好吃的饭菜!”等等。关键是时时事事,给予幼儿熏陶。

(三)因材施教,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教师对性格怯懦的幼儿应以培养自信为主,对个性霸道的幼儿应以培养宽容和谐的个性为主,对冷漠的幼儿应以培养热心善良的品质为主,等等。根据不同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家长和教师必须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循序渐进,使幼儿学会感恩。幼儿的感恩态度和行为,会根据不同的环境、情绪、突发事件的变化而反复,需要经过一段时期反复的教育过程,以收到一定的效果,让幼儿多体验、多感悟、多积累是最好的方法。

(四)幼儿园、家庭要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幼儿感恩教育。

幼儿园要经常提醒、引导家长们在家里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孩子们的“爱心”不用刻意培养、教育;“感恩”的培养也是如此,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融合于生活之中,不着痕迹的;在家中可以很轻松地创设感恩的氛围,在有意无意中,家长的一言一行中,孩子们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印在脑袋之中,逐渐产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进而知道今后自己也应该这么做。可以说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个学校,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的各种习惯与行为首先来源于家人。

家长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培养其感恩意识。幼儿处于一种发展性的自我中心阶段,难免表现出“小气霸道”等现象,对此家长既要允许孩子表现出这种与感恩相悖的行为,以避免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又要善于抓住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培养其感恩意识。

其次,要做好感恩的表率。[1]当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帮助了父母时,父母要有敏锐的体察,并及时感谢幼儿的施恩行为,使其体会到施恩的快乐。父母为儿童提供的榜样示范能够促使其更加自觉地知恩、报恩与施恩。

参考文献:

[1]陈延文.感恩教育.从感谢孩子做起[J].幼儿教育,2005,(24):7.

[2]吴柳云.加强感恩教育,架起孩子道德支点[J].南方论坛,2006,(06).

[3]殷开明,刘永莹.由“礼尚往来”所引发的幼儿道德教育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7,(02).

[4]冯婉桢,叶平枝.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7,(04).

第4篇:感恩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教育;解决路径

1受资助大学生的感恩现状

目前大学生基本为上世纪的90后,自我意识较为强烈,且多数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行为上较为自私自利。但受资助的大学生更多的应表现出感恩感激之心,发挥自强不息的精神,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但受资助大学生却无法正视现实,存在埋怨心理,缺乏感恩意识,更没有将感恩意识完全付诸于实践行动。首先是不体谅父母的养育之恩,部分学生的虚荣心理较为严重,不感激父母的无私奉献,甚至抱怨父母无能,不能为其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同时,父母从小的溺爱也使部分大学生不懂感谢,情感较为冷漠,而一个不知父母之恩的学生又怎可感受到来自社会与他人的关爱。其次是对他人的援助不懂感恩,高校贫困生的生活与学习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帮助,但部分受资助学生却对他人的援助表现比较淡漠,不知回报,甚至将贫困看为耻辱。比如感动中国人物丛飞利用自己义演的钱资助了很多贫困学生,但在丛飞得癌症并被报道后,其以往资助的学生却鲜有看望,甚至还催促其病好后快点出来赚钱。这些现象均表明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已经严重缺失,作为高校的教育人员,其有义务教育大学生学会感恩,并形成感恩意识,对他人的帮助时常怀有感激之心,使其在享受别人付出的同时也懂得适时回报。最后是对国家的培育之情较为淡漠。为了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出台了多种资助措施,比如利用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等方式帮助贫困学生,且逐年增加资助力度。而各高校也在资助高校贫困生方面提出了诸多积极的举措,最大程度的帮助贫困学生。且很多受资助的学生也在努力拼搏,并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但期间部分学生却认为自己受到资助是理所应当的,甚至还有学生认为自己得到的资助款较少且分配不公,从未想过其他人是否需要帮助,表现出了极度的自私自利心理,且毫无感恩之心,这种行为十分令人心寒。

2强化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解决路径

2.1以感恩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实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确保学生时刻拥有感恩心理,明白所有的付出并非理所当然。所有的无私给予均体现了自然的恩赐与人们之间美好情感的凝聚,而接受给予的人们必须怀有感恩心理,且还应将这种感恩的情绪转为个人的道德准则,并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

2.2以现实生活为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高校实行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回归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倡导实行感恩教育,且在结合真实情境的前提下创新性的采用感恩教育的方法,从而针对性且有步骤的实行感恩德育教育。除此之外,在采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充分结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资源等因素,将原生态生活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摒弃以往陈旧的协助方法,为大学生创建和谐感恩的教育环境,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真正以理服人、以德感人。进而在情理交融的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将感恩教育与现实生活充分融合。

2.3以实践活动为方法,铸就学生感恩品质

为了使感恩教育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内化为感恩的品质,高校应真正把感恩教育纳入实践,实施感恩教育。同时,高校也应及时用感恩节、母亲节等特殊场合,通过深化感恩和感恩意识思维的各种形式的实践运用还体现在行动的欲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更好地解释感恩,从感性层面上到合理水平,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这能真正帮助学生建立感恩的品质,真正起到感恩教育的作用。

2.4以励志树人为目的,增强感恩教育效能

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使学生成人、成材,但当前国家实行授人以渔的助学措施,但助学教育不但只是为了表面的扶贫助困,更应该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怀,做到励志树人。例如,高校应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与助学活动,一方面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同时,高校还应在感恩励志教育的基础上充分鼓励学生的勤奋精神。使其学习更多的本领与知识,坚定回馈社会的信心与决心。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体现出感恩教育的效果,并将感恩教育真正落于实处。

参考文献:

[1]唐根杰,白舍楞.当前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解决路径[D].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5):63-65.

[2]王姗,陈旭华,罗锦超.地方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路径选择研究[J].高教学刊,2016(14):22-24.

第5篇:感恩教育的方法范文

知恩、感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但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象较严重,对学生的成人成才和和谐社会建设极其不利。简要陈述了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含义,重点从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入手,探索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感恩教育;方法途径

感恩是做人必备的基本道德,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一定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工作一定会和谐顺利,家庭一定会和睦幸福,事业一定会红火成功。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掌握实用技能劳动者为教育目标,感恩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养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概述

感恩就是指当自然、社会或他人施给自己恩惠时,自己在心理上、情感上产生认可并设法报答。感恩是人类社会公认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一条基本的道德准则。人人都要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知道感恩的人就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人格健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感恩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营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它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大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和健全的人格,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领会老师的教诲之恩,珍惜同事的关心之情,感激社会的关爱之情。

二、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

1.感恩父母意识淡薄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独生子女,家庭一般是“421”结构,他们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在家庭是众星捧月、养尊处优,长此以往,逐渐养成唯我独尊、骄横任性、随心所欲、浮躁自私等不良习惯,不会体谅父母的辛劳和苦心,也不会珍惜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对父母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满不在乎。

2.感恩内涵认识肤浅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对感恩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刻,比较狭隘。有的认为感恩只是感恩父母、报答别人。感恩父母就是因为父母不仅给了生命,还给了无微不至的关爱。报答别人就是因为别人给予自己在生活、学习上提供了一些帮助,解决了一些困难。总之是认识肤浅,没有把感恩提高到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和感恩这个时代的高度,要认识到是伟大国家给我们创造平安幸福的生活和机遇,学生要以真才实学和优秀业绩来回报国家与社会。

3.感恩方式选择偏差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涉世不深,人生阅历肤浅,明辨是非能力有限,对感恩方式的选择还难以把握,如认为只要给父母买吃喝用等物质就是孝敬父母,就是感恩,其实子女在校遵守校纪校规、努力学习知识技能,为社会多作贡献,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也是孝敬。部分大学生缺失感恩意识,高职院校的感恩教育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高校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

1.高职院校没有实用的感恩教育方式

高职院校偏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对学生感恩教育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没有进行系统的组织管理,也没有实用有效的教育方式。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缺乏感恩教育课程,感恩教育也只是举办事迹报告会、爱国主义讲座等形式,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还是比较老套,难以引起高职院校学生的情感共鸣,收效甚微。高职院校没有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高校校园内的点点滴滴都要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传播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正能量。

2.高职院校没有形成感恩教育合力

高职院校对感恩教育普遍认为是思想政治部门的职责要求,其他部门没有把感恩教育融入各部门各专业的工作中,没有在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中认真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没有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影响力,学校只“教书”不“育人”,教师只“授业”不“传道”,学校只教学生学习职业技能,不教学生做好人做好事,在很多场合忽视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教育行政、一线教师和后勤保障没有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

三、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父母养育之恩

“百善孝当先”,感恩首先应该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父母不仅给予子女生命,还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子女就应该“敬老”“事亲”,回报父母。

(二)教师教育之恩

教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生叩开知识大门,带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老师为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付出了辛勤劳动,学生要感谢老师、回报老师,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三)他人帮助之恩

感恩他人,就是要感恩一切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同学朋友们的真切关爱和鼎力相助,感谢接受到的他人给予的恩惠、礼物、忠告或帮忙。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同学朋友友好相处,不遗余力回报他人。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专业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无可厚非。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自私自利、情感冷漠,是缺乏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表现。感恩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实际上是相融相通的,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感恩教育的核心是“德”。高职院校应该把感恩教育与文化专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把感恩教育贯穿于文化专业技能的教育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用文化知识来滋润、陶冶、熏染和感化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做好人的知识和准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修养。

(二)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职院校要注重课程设置,育“德”课程与育“智”课程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感恩教育,特别在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中国历史、思想政治课程等人文课程教学中,要用朴实的个案、经典的故事来教育大学生,把感恩教育延展到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融教育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感受到知恩图报、有恩必报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培养“德高业精”“德能双馨”的教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先正己、后育人,言传身教,努力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平等沟通与交流,把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认同你、佩服你、敬重你,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体会到感恩的力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恩教育。

(三)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风格和精神面貌的晴雨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具有导向、激励、辐射、熏陶的教育功能。高职院校要把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统一起来,大力繁荣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墙报等阵地,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注重挖掘校内外典型人物事迹,宣传感恩先进人物,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让大学生在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获得良好的感恩熏陶,让学生养成“知恩报德”“感恩图报”的感恩意识。

(四)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感恩教育不能坐而论道,高职院校要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感恩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回报。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节假日、周末、寒暑假等时机安排学生到孤儿院、敬老院做义工、献爱心,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大爱无垠、爱心无价。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利用自己所学专长,进企业、进社区、进市场,为当地群众服务,让学生在服务中实现青春的价值,感悟到感恩的责任,形成良好的感恩品质。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新时期赋予高职院校的德育任务,高职院校要发挥感恩教育的主体作用,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总结感恩教育经验,创新感恩教育理念,把感恩教育融入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感恩教育”长期化、制度化,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实施有效的感恩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高职院校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在全社会掀起感恩教育的热潮,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让社会更和谐,教育更有效。

作者:珠兰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感恩教育的方法范文

感恩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具体而言,感恩“是人们在社会的生产生活与日常交往中,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以及自然界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同,并意欲积极回报的一种知恩、报恩、施恩的认识、情感和行为表现的总和”。感恩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到自己从他人和社会中所接受的恩惠,从而对其产生感恩情感,并付诸感恩行为实践,最终形成一种美好人性的过程。从不同视角去解读,感恩教育有以下几层含义:其一,从心理学视角看,感恩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感恩教育就是一种培养受教育者因受恩和回报而体会到的愉悦、美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其保持愉悦的心境的以情动情的过程。罗森伯格曾指出,感恩主要是一种情感特质,当然,感恩也可以作为一种情绪和心境。但不管怎样,感恩都是一种重要的心理体验,情绪长时间的积累,也会转化为一种情感,而心境虽然是一种比较微弱的状态,但因其较为持久而可以使人产生深刻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其二,从伦理学视角看,感恩体现了受恩者因接受了他人与社会的恩惠而产生的一种责任意识,因此,感恩教育其实质是要培养受教育者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责任感和义务感。正如洛克所说的那样,感恩教育目的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回馈和责任的心”。其三,从社会学视角看,感恩将施恩者与受恩者双方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关系,因此,感恩教育是要培养受教育者对周围世界的珍惜、热爱、宽容之心,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其四,从德育学视角看,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内在美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因此,感恩教育是一种德育,其目的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并做到知行统一,以实际行动回馈他人和社会。感恩教育大致可以分为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层面或者说三个阶段:首先要使受教育者认识到自己所受到的恩惠,即知恩,这是感恩教育的基础阶段;在知恩的基础上,使受教育者体验到一种愉悦积极的情感,这是感恩教育的核心阶段;受教育者的报恩行为是感恩教育的落脚点。

二、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不管东西方国家,从古到今都重视感恩教育,在我国大学生德育中,感恩也被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感恩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据调查,大学生感恩缺失的表现主要有:首先,漠视养育之恩,大多数大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不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在家不做家务、认为向父母索要钱物天经地义。其次,漠视培养之恩,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表现出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对学校没有自豪感。再次,漠视关爱之恩,知恩不报。最后,漠视赋予之恩,破坏自然。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教育的不当,社会上功利、自私等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等。但大学德育的低效性,是造成大学生感恩心理缺失的最重要原因。在我国大学当前的感恩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把感恩教育的目标仅仅定位于传授相关知识。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即所谓的“双基”,其中,传授知识被提到特别重要的地位。在最近十多年来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维度,但在教育实践中,人们仍然以知识的掌握为主。而感恩教育是一种在认识基础上使受教育者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落实到行动上的教育活动,远不是掌握相关的知识可以概括的,甚至可以这样说,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才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但当前不少高校的感恩教育显然还是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使学生容易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2.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资源不足。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懂得对父母感恩、对老师和母校感恩、对朋友和为自己关爱的人感恩、对祖国和社会感恩、对大自然感恩等,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比较系统的感恩教育。而在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即没有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没有系统的教育内容,没有专门的教材或者学习内容,专门的感恩教育读物也较少。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散见于大学生有关的德育课程、政治课程及一些活动之中。担任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人员和机构主要是辅导员、政治课教师及学校团委等。尽管各高校也围绕感恩教育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山东科技大学的“写一封家书”的感恩教育活动,西安科技大学资助贫困学生的活动,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给学生们布置的感恩父母的“寒假作业”,西安培华学院“感恩母校”的主题晚会,华中农业大学举办的“诚信与感恩”的专题讲座等。说明各高校已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正在为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而作出努力,这些活动也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只靠这些活动是不能达到感恩教育的目标的,因为这些活动并无系统性,不少活动是“运动”式的,不具有可持续性。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造成大学生对感恩教育概念认识模糊。

3.感恩教育内容空泛陈旧。

首先,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存在“空”的问题。不少教育的内容不是针对学生对父母、老师、他人、社会等具体对象的感恩教育进行,而是讲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空洞的大道理,导致学生对这样的教育产生反感,当然也就谈不上接受了。其次,大学生感恩教育内容中存在“旧”的问题。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互联网、多元文化等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使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点与他们的父辈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育者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与需要去调整教育内容。但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教育者用一些一成不变的观点和内容去教育学生的现象,这就注定了教育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4.感恩教育方法单一。

我国各高校的感恩教育多是通过课堂教学或者少量的主题活动、实践活动进行,而且这些主题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范围较小,周期不长,大多流于表面化。感恩教育方法的单一和缺乏新意,易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产生各种障碍。学术界早就有人总结了在大学德育过程中,由于教育的不当,容易使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产生的几种障碍,如全方位教育容易激起接受对象的反抗,产生精神厌食症,造成零效应和负效应,从而形成全覆;教育时机不恰当容易使受教育者形成不合时宜;教育内容只在务虚,导致受教育者形成具体;与对象高层次的认知距离甚远,导致受教育者产生非理。我们也可以从中对照,发现现阶段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接受学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

从接受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在感恩教育中接受外界教育并内化的机制可概括为:首先,个体的需要、兴趣、经验、观念等是接受的重要基础,这些已有的心理定势影响着大学生对外界刺激信息的选择和接受程度。其次,比较与选择是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过程与前提。现代世界纷繁复杂,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们被海量的信息包围,他们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决定选择哪些信息进行输入。因此,教育者如何让大学生选择正面的教育信息就非常重要。第三,大学生对已选择内容输入后的内化及内化程度,是感恩教育成效大小的关键。大学生选择并输入教育者传递的信息不等于就会有好的效果,在输入过程中,大学生是全部接受并内化这些信息或是部分接受或部分内化这些信息,甚至是排斥这些信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影响因素是多样的。如大学生可能因输入的信息与自己已有的心理结构内容相符合或者出于从众心理或者模仿心理等而较为容易地对这些新输入的信息内化,也可能因这些这些新信息与自己先前的经验、期望等相差甚远,或者因为教育方式方法等不当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拒绝接受这些新信息。第四,大学生在接受并内化了这些新信息后,必定要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并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定势,再次积极选择接受外界的积极信息,形成良性循环。从这个机制出发,针对我国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1.深入研究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在生理上基本成熟,但在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如自我意识增强,特别是90后大学生,个性更为张扬,但容易对自己的定位和评价产生偏差,同时,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也更容易产生自我中心倾向;情绪情感日趋稳定,但还存在容易冲动的问题;世界观、人生观基本确立,但还不成熟;基本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还经验不足;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但在经济上又完全依赖父母;渴望走入社会,但又未完全社会化等等。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和研究大学生的上述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确立正确的感恩教育目标、系统的感恩教育内容和恰当的感恩教育方式,并形成一定制度。

2.构建系统而丰富的教育内容。

首先,我们应使大学生接受系统的感恩教育。一是使学生在理论上接受系统的感恩教育。如前所述,把感恩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只是传授相关知识当然是不正确的,但也不是因此就否定感恩教育中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反,我们还应通过设立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编写专门的教材,编印更多的感恩教育读物等,对大学生进行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母校、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和国家等方面的系统知识教育。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策划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其次,感恩教育内容应丰富化。如在我国文史经典中有着不少有关感恩的思想内容,教育者应把这些选择出来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诗经•小雅•蓼莪》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战国策》的“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等等都是讲应对父母和他人感恩与报恩。在我国现当代也有不少感恩的事例,如朱自清的《背影》、的《我的母亲》等文章都是很好的教育内容。教育者还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有关感恩的事例。

3.注重教育方法多样,突出情感性与实践性。

在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如课程讲授、专题讲座、服务社区、联谊活动、榜样示范、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等,其别要强调的是感恩教育的情感性与实践性。一方面,在教育中要注意突出情感性。感恩本身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说文解字》把感恩解释为“感,动人心也,恩,惠也”,这个“动人心”实际上首先动的就是情。亚当•斯密认为感恩“是一种推动我们去报答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因此,情感因素是把一个人的感恩认知真正转化为感恩行为的中介,是感恩心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而“情感教育是把人的内在情感动员起来,从更深层次地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满足人的自我发展的一种教育范式”。因此,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应突出情感的地位,努力实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教育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我们应注重感恩教育的实践性。“道德是一种精神,但它不是一般的精神,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实践性。”[8]因此,教育者应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会感恩,更深刻地感受到亲情、爱情、友情带来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会到世界的可爱和生活的美好,正确认识自己,强化责任意识。

4.明确标准,形成制度。

在感恩教育中,学校应明确一定的评价标准,给予相应的奖励,并形成感恩的制度。这样,就有利于学生逐渐把外在的制度性内容积累起来,最终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正如荀子曾说过的那样:“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西方的感恩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是通过这样一个节日,使人们浸润其中,逐步使感恩成为习惯。

四、总结

第7篇:感恩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缺失原因;教育对策

悠久的历史文化铸就了我国的灿烂与辉煌,源远流长的感恩教育孕育了民族的文明与善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一直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感恩教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文明社会里,只求享乐不知感恩,只求索取不知奉献,只求权利不履行义务的现象相当普遍,青少年中感恩思想荡然无存,感恩教育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种危机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作为教师必须敢于直面现实,找到实施感恩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感恩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唤醒青少年的感恩情怀。下面就感恩教育缺失原因及对策作简要分析: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感恩”就是“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即教育工作者根据教育的目的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感恩精神,健康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构建和谐社会等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农村中小学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维不断涌现,学校不再是一方净土,学生也不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人了,人们行为功利化,贪图安逸享乐,物欲横流的消极现象,使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出现脱节,给学生感恩带来困惑,导致感恩教育严重缺失。

(一)家庭因素

1.家长认识的错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由于竞争压力、世俗成功等因素的影响,家长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今后在社会上才能出人头地,有所作为。家长对孩子播种了爱的种子,如果收获的并不是爱的果实,家长的焦虑就节节攀升,生怕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于是把孩子的身体照顾得无微不至,学习成绩搞得扎扎实实,上幼儿园就补课,出现幼儿园变小学,小学变中学,中学变大学,大学变不学的奇怪现象。久而久之,家长对孩子的精神困惑和不安,知之甚少,这种专横的慈爱,却让孩子产生恼怒、自私、冷漠、挣扎、反抗,导致感恩意识的缺乏。

2.家庭环境的影响

相当多的家长不能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家庭中缺少或者没有学习氛围,忽视劳动习惯的养成,忽视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缺少教育孩子的基本方法。家庭成员关系不融洽,夫妻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缺少关怀,情感受挫。多数孩子与父母相处一室却无话可说,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向往接触却找不到切入点,渴望表达却无语言。有的家长为了眼前利益,外出打工,将从未离开家长的孩子扔到陌生的环境,孩子惶恐无助,丧失对家长的信任等,造成感恩教育缺乏。

3.家庭暴力的影响

在农村家庭中,家长自己在青少年时期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低,方法差,不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对孩子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动辄打骂,奉行“黄金棍下出好人”的古训,使代沟加深,造成感恩教育缺乏。

(二)学校因素

1.理念缺乏,评价单一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考、高考指挥棒指导下,以分数作为唯一录取标准,无论学生品行多好,感恩意识多强,在中、高考时只要差分,哪怕是半分,“深山”就无情地横在他前面,即使品行差点,感恩意识弱点,只要上线,一定是要录取的。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管理、教师教学都必须重视学生考试分数,呈现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忽视更多的中等生和一般学生,只重视学生智育,轻德育,出现德育工作“喊得凶,抓得松”的奇怪现象,存在“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起不要”的错误做法,学生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导致感恩教育苍白无力。

2.缺乏课程设置,无具体内容

目前中小学学校没有感恩教育的课程设置,没有专门感恩教材,感恩教育只能在思想品德等学科教学中打球,没有时效性,没有说服力,在教师、学生心目中完全是可有可无的。教师也无心认真教,学生更不愿意认真学。

3.责任不清,目标不明

4.流于形式,内容肤浅

由于没有专门的课程、专门的教材、专职的教员,学校感恩教育的开展常常流于形式,或借升旗仪式,或演讲比赛,或偶尔请从事感恩教育的机构开展感恩教育。由于时间短,内容肤浅,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等,不能从根本上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景交融,多数学生听后没有入心入脑,没有内化,没有形成共鸣,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不能点燃感恩的火花,扼杀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天性。

(三)社会因素

1.正面教育与负面影响的冲突

在学校教育中,强调的都是科技发展、经济增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社会和谐、民主法制健全等等正面的、完美的正统教育。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减少,人际关系疏远和冷漠,在一栋房或一层楼内,有鸡犬相闻,人与人之间却是老死不相往来。无法使学生的感恩情感得以内化和升华,不能做到知行统一。

2.人才观的错位

当今社会,不管是企业招工,还是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招人,一律采取的都是经过考试择优录取,重点考察的是人的技术水平,文化知识和学历。没有从根本上考察感恩意识,致使招录的人进入岗位后纪律松懈,工作敷衍,得过且过,责任心不强,不向前看却向“钱”看。

3.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定位失调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际关系被打上功利化和物质化的烙印,打破了感恩教育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冲击了传统美德。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渐渐膨胀起来,忽视自己的责任,夸大他人应有的义务,无视身边其他人的价值、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希望周边的人、物绝对服从于自己。

三、感恩教育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受教育者的感恩认知水平

感恩教育不是神秘而诡异的教育,它是立足于人们生活的实际,用眼可以看、用手可以摸、用心可以感的教育。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用诚心和行动予以回报。

2.创新感恩教育模式,提高感恩教育时效性

教师必须提高思想修养,把传统美德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多渠道、多途径挖掘符合学生实际的,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感人材料和故事,系统地、全面地、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教育。

3.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作用

家长必须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亲情关系,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做出榜样,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多渠道、多形式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在孩子心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校必须更新观念,落实好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内容和教师的配备,以丰富的内容激励学生、以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以真情实感打动学生。

第8篇:感恩教育的方法范文

校园布置让“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感恩”,从教学楼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甚至雕塑,都紧紧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如标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等,学生们整天目睹这些蕴含着浓郁的感恩情感的标语,久而久之,就会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2创新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课堂是我们实施教育的主渠道,不仅肩负着传播知识的重任,更是承担教育学生做人的使命。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知恩教育。如:初中语文《背影》记述年迈的父亲在岁祸不单行之时,还确强忍着悲痛去宽慰与关心儿子,表现出父爱之浓;思想品德课《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单元时,通过讲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表达了他报国之情。所以老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结合初中生可塑性强的年龄特征,将感恩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学科教学当中,让感恩教育和学科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体现古语“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蕴涵的道理。

3举办主题活动,培育感恩之心

学校、年级、班级举办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认知水平来设计。第一阶段知恩教育,如设计一些问题:你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什么?假如没有父母你将会怎样?在这个阶段让学生首先知道父母之恩,进而知道老师之恩、社会之恩等。在第二阶段感恩教育,如,通过“感恩”演讲、“感恩”故事主题活动,让学生对自身进行一次感恩的洗礼;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相声、课本剧、歌舞等,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得到熏陶,怀着感恩去生活去学习,感受生活的美好。

4实施因材施教,增强责任心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脾气、家庭背景、人际关系、学习方式、接受能力、思维特点都会因人而异。怎样让学生做到“心中有责”?一是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学生是独一无二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必须对学生有全方位的了解。二是设计有效的教育方法。学生的有个性差异,教育方法也必须因人而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三是引起共鸣的教育内容。有时代感,切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才能够让学生入心入肺,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四是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甚至有预见性,捕捉一个个有利的教育时机,对学生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我们作为教育者,根据初中生的个性差异,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恩责任。

5家、校、社会联手,弘扬感恩美德

第9篇:感恩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感恩;家庭;教育;校园文化

一、感恩的内涵及意义

1.感恩教育价值内涵。教育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商品,具有“一人消费会妨碍他人消费”的特征。也就是说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某个人占去了学校的一个名额,那势必会影响到另一个人。教育也有一定私用品的性质,如粮食、电力、用水、医疗服务、国家公园、交通工具、高速公路和航道等。教育也是既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个人或私营机构提供的。教育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建设的,而政府也很可能不收费,但是学校也是有容量的,当一个学校的容量达到极限,别的学生就不能进入这个学校,就不能同时同地使用,所以受教育产生了竞争性,所以每一位受教育的学生都应该怀有一种感恩的心情。

2.感恩教育价值的意义。首先,感恩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当中每个人方方面面都会受到不同人的恩泽,比如领导干部的培养,父母的生育之恩,老师的教育指导等等。感恩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对于家庭、学校、社会而言,感恩教育的价值是无法量化的。感恩来自父母的教育,那就是孝心。感恩来自国家的教育,那就是爱国主义。感恩来自社会的教育,那就是文明。感恩对于一个学生在大学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式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心理健康的人,就必须学会感恩。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1.感恩学会爱的反馈。感恩是爱的反馈,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无论是衣食还是住行,无不渗透着他人的关爱,如果不去反馈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别人应当作的,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了认得自私自利的本性。而感恩又是一种教化,需要两方面的,需要教育方和被教育方。教育方就是老师,被教育方就是学生。当今社会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总是费尽心思去找别人的问题,去抱怨社会以及自己遇到的种种事情,然而这又是一种恶性的循环。没有一种从自身找问题的眼光和宽容处世的态度。只有感恩才可以使人周围充满爱,才可以让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成为一个完整的成功的人。

2.感恩的不断升级。感恩分为三个等级,“孝”“义”“忠”,这三个等级是逐渐递升的,其范围也是在逐渐扩大。感恩之“孝”,“孝”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最贴近的一种感恩形式。它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感恩形式。传统教育中从小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是人生当中最有爱的反馈的时期,也是形成感恩状态最重要的关键时期。“义”是以“孝”为基础的。“义”就是孟子所推崇的“仁义说”。“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在一个家族当中一个人没有“孝”,或者说不讲孝道,那么他走入社会当中一定对“义”有所缺乏。说到这里,感恩的层次等级又进一步上升了。“忠”是感恩的一个最高的层次,通俗的说也就是现代社会的爱国主义。“忠”是一个人对国家的认可。如果一个人没有对亲人的“孝”。在社会当中没有“义”字讲,那直接对他谈“忠”,谈爱国那是没有意义的,就如同房屋没有根基,直接要盖空中楼阁那是绝对不会实现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说感恩要从小抓起,从基础培养,从头教育,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3.感恩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感恩的教育是具有普遍性的,其内容也包含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处在社会当中,感恩是无处不在的,爱的反馈也是无尽无止的。目前,感恩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在学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家庭当中学会感恩,把基础打好,那接下来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1.充分认识家庭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学生形成感恩教育意识的必要环境条件。家庭是学生的第一生活环境,如果从法律意义上讲的话,家长是第一监护人,父母对学生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定要注重家庭对学生感恩意识形成的作用。父母与学生有着最亲的血缘关系,是学生的首位老师。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养成一种感恩的心态,那首要责任是父母要负的。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父母自身的感恩意识比较差,总是要求别人做到什么什么事,而自己对别人的帮助从来不感恩。比如说有些学生家长看到了别人帮助自己孩子但却没有教育孩子去有一个反馈,去感谢别人,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不懂得感恩的心态。第三是缺少一种感恩的互动,感恩是相互的,不是单单一方面的事情。不仅是行动上有所表现,而更多地是用言传的方式告诉孩子,自己对孩子的感恩,同样也去要求孩子给予大人一种反馈。

2.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大学里面可以通过主题班会、阅读,读书笔记等多方面的活动进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学校来说,应当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真正意义上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不是像生产商品一样去对待他们。要把学校建设成一个以家的文化为主体,多种文化共同发展,丰富多彩的大集体,而不是是学校机械化、工厂化。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学校的主体。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的去接受教育,去感恩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感恩教育充分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把感恩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感恩就在身边,从而体现感恩教育的巨大价值。

3.建立良好的感恩评价体系。只有建立一个良好的感恩教育价值评价体系,才能更有力的去实践感恩教育。对正能量的英勇事迹要加以推崇,组织学生学习,对不懂感恩的反面典型要给予道德上的谴责和法律上的制裁。在建立评价制度的要实践放到首位,既要有物质奖励也要有精神鼓励。充分利用好这一健全的评价体系并且要为感恩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从而为感恩教育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门兆红.浅谈高校感恩教育[J].科技探索,2011(9).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

[3]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4(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