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集中采购的弊端范文

集中采购的弊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集中采购的弊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集中采购的弊端

第1篇:集中采购的弊端范文

指出,必须合理确定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政府采购模式。政府既要有适度集中采购,强化对大宗支出项目的监管,体现政府采购的强制性和效益原则,又要有分散采购,体现单位的自主和特殊性。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确定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有机地结合起来。

政府采购制度,要求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采购工作,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程序规范、透明。随着政府采购工作的深化,社会各界普遍要求全面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发挥政府采购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应有作用。《政府采购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事业已走上法制化的发展轨道。

说,《政府采购法》是政府采购的根本大法,是政府采购各项活动的指南。为了确保其得到贯彻落实,必须制定一系列配套的制度,包括政府采购的预算和计划编制、信息、采购范围、方式及程序、机构设置和权责划分、资金拨付、监督管理、质疑和投诉等。

要完善监督机制,保护供应商合法权益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对政府采购的监督重点、方式和方法,发挥好这些部门在监督上的优势,强化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约束。二是要协调好财政部门与对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活动负有监督职责的有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理顺监督管理关系。三是建立供应商投诉机制,明确供应商投诉的条件和要求,建立受理和处理供应商投诉程序,及时对供应商投诉作出处理决定,保护供应商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四是开辟社会监督渠道,发挥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说,《政府采购法》对地(州、市)级以上集中采购机构的设置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独立设置不隶属于任何行政机关的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具体设置由政府决定。设在财政部门的集中采购机构和操作职能,要从财政部门分离出去,最迟应于今年一季度完成分离。

第2篇:集中采购的弊端范文

关键词:采购设备;优化配置;竞争性;项目建设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一、集中采购的概述

政府在采购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便是集中采购,和传统的分散采购完全相反,是指政府在采购之前将需要采购的项目进行统一整理,制定出统一的采购方案。所以,集中采购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能够体现出规模优势。如下表1是政府的集中采购和建设单位集中采购引起的资源短缺风险异同表:

表1 两种不同采购模式的比较

(1)在采购的过程建设设备必须有充足的保证。从金融危机结束至今,我国在基础建设项目中加大了投资力度,设备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短缺的情况。其中较为突出的实例变电站近几年需求的变压器数量明显增多,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的情况。变压器需要提前订货在能够满足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需求,现今使用的变压器多数和变电站实际情况不吻合。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各中设备不能够满足施工需求,加之设备不能够按时在交货,导致工程工期严重滞后。而集中采购能够在采购过程中更充分的考虑到设备资源问题,最大限度满足了电力工程对设备资源的需求。

(2)在采购的过程中要实现规模效益,在采购的过程中尽量降低设备的价格。各个单位因为实行了集中采购,相对较为分散的需求都得到了统一的汇聚,形成规模化的采购。采购方在采购的过程中因为采购量很大,可以通过采购量将成本压低到最小;生产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也由先前的小规模的少量生产变为大规模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安排原料和生产时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集中采购模式也降低了生产厂家的生产成本,降价空间也能以此良好快速的形成。

(3)集中采购能够使工程更具质量保证,施工技术也能得到迅速的提高,政策功能也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现今我国变电站运用变压器存在诸多问题,在运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创新,在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不完善,尤其是在选择设备的过程中,选择意见仍不够成熟。导致变压器运行成本过高,没有对设备进行仔细的选择就进行采购,在施工过程中设备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够符合工程的要求,很大程度影响了工程施工进度,工程的施工质量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并且会导致各种安全隐患存于施工过程中。因此,在按照各国统一的采购方案进行采购之后,采购设备的工具的质量能够得到良好保障的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符合工程对设备资源的要求,工程的施工质量也能够得到良好的保障,施工技术也能在各种良好保障的前提下显著提高。

(4)工程的监督成本能够得到显著降低,更加有利于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在将各个分散采购单位进行统一之后,能够更加方便对采购过程的监督,在监督过程中的监督成本也能得到显著降低,企业也能够更加方便的对内部进行控制。随着设备集中采购实行至今,这种采购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下几个方面是集中采购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自主经营权受到严重波及。设备和工具不仅仅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使用的,设备还作为了企业的重要固定资产。企业在运营的绩效和企业自身固定资产有直接关联。所以企业在对设备进行集中采购的过程中要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采购原则和采购程序,企业在实行集中采购之后虽然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但企业自身的自主经营权会因为集中采购受到诸多的限制。

2.企业自身的创新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建设方在实行设备集中采购之后,虽然能够使单位的建设技术得到迅速提高,但企业自身的创新性和积累性会因为外界力量的干扰明显降低,企业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明确的体现。导致企业的在竞争过程中难以取得胜利。因此,先进企业在设备采购的过程中急需制定出一套合理科学的采购方案,以此保证施工技术能够得到迅速的提高。

3.施工单位设备集中采购对企业设备配置和采购竞争极为不利。因为设备采购采取统一配置的原则,施工企业自身的特点不能得到良好彰显,很多企业多年积累的核心竞争力也因为统一的配置不能充分展现出来。在竞争市场中也不能够体现出竞争的公平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4.监督检查机制较为薄弱。政府集中采购过程中会进行多次采购,集中采购的全过程中都由机构代购。而施工单位在集中采购的过程中会明显体现出一次性特点,在采购的过程中各个部门的职责存在严重混淆的情况。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若缺乏管理力度会使采购不能够良好的开展。

二、竞争性谈判的概述和作用

在集中采购过程中,采购人邀以此三家或者更多的供应商进行交流的过程便称之为竞争性谈判。在施工设备集中采购的过程中,会运用到竞争性谈判来作为采购的主要方式,如下几点是运用竞争性谈判的主要原因。

(一)将采购时间尽可能减少

如下图2是竞争谈判的一般程序,此程序完全符合采购法。

图2 竞争谈判的一般程序

因为在实际谈判过程中,谈判程序一般都会非常简单,能够将招标公告进行最大化的简化、使预审变得更加简单,并减少了公示的时间,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能够缩短集中采购的谈判时间。

(二)共同解决各种技术问题

按照采购法的相关要求,在竞争性谈判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成立专门的谈判小组,谈判小组城里人数应该在三人以上,在小组内必须有相关专家,并且专家人数应该在小组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三)竞争性谈判使用不当的弊端

(1)不恰当的竞争性谈判会使企业创新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在引用了新技术之后便会加大对新设备的研制力度,在对设备进行研制的过程中要想得到成熟的产品必须靠企业创新。企业在事先对设备进行预订之后,企业在对实际研制的过程中因为设备的限制会失去良好的创新性,研发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明显的限制。

(2)唯价格论会因为不恰当的竞争性谈判而形成

竞争性谈判的以满足采购者最根本的需求为目的,并且要达到质量最好,成本最低的根本要求,因为质量和服务很难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衡量,不同的客户在同等服务中感受也大不相同,因此在实际谈判过程中,出现很对将报价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的情况,没有按照相应的要求对服务和产品质量进行审查。

为了保证能够合理正确的配置资源,对资源能够更加合理的使用,要在采购过程中正确运用集中采购方式,以此保证能够合理进行竞争性谈判,使采购的设备在满足工程质量要求以及工期要求之后,能够最大限度降低设备的采购成本。

参考文献:

[1] 郑爱平,张建富.高校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方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95-197.

[2] 鞠宝华,王存放.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在现代医院医疗器械采购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169-170.

[3] 徐弋.高校设备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评审办法及谈判策略探析[J].时代金融(下旬) ,2013,(7):308-308.

[4] 李乃鱼,郑拉让.采供血机构设备招标采购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97-98,35.

第3篇:集中采购的弊端范文

关键词:国有集团化企业;集中采购;采购模式

一、某大型国有集团化企业原有采购模式

某大型国企成立于1960年,拥有50余年的建厂历史。1999年根据国有企业改制及相关部委要求,成立了集团公司。公司初始资产规模100亿元,员工5000人。公司原有的采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采购业务管理方面。(1)战略采购物资种类少。(2)各企业议价能力不一,差异性较大。(3)基础管理工作较薄弱。(4)无效库存庞大。(5)协同不充分。

(二)供应商管理方面。(1)供应商群体过度分散,数量庞大。(2)供应商重复审核。

二、建立并实施集中采购模式的原因

1.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原有采购模式的种种弊端显现。不能适应集团化公司飞速发展的需要。采购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2.采购成本是企业生产乃至销售整个环节中最主要的成本。采购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获利情况。3.降低采购成本是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4.采购的“利润杠杆”效应,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采购的重要性。5.集团化公司的集中采购相对传统分散采购而言,可以有效降低采购的人工、库存、管理等方面的成本。

三、集团化采购模式初探

(一)采购模式。1.集团公司直接集中采购。集团公司直接与少数实力雄厚、质量过硬、价格竞争力强、行业领先的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或框架协议),再与各子分公司签订销售合同(见图1)。主要限于对集团安排稳定生产、产品质量和生产运营成本有重大影响的大宗通用物资和特别重要物资。2.集团公司组织集中采购。集团公司牵头组织集团公司各子分公司,以集中招标或联合谈判的方式,共同优选确定供应商短名单,确定采购价格(或定价机制),统一签订框架协议。各子分公司在框架协议项下执行订单采购,并负责过程控制、催交催运、接货验货、仓储配送和结算付款。主要适用于各子分公司生产所需的大宗通用重要物资。(1)组建由集团公司与各子分公司人员参加的专业化采购团队。在战略采购委员会组织下,成立若干采购管理小组和评标(联合谈判)专家组,形成集总部和各子分公司专业人员于一体的专业化采购团队,全面参与供应商推荐、供应商现场考察,共同组织集中招标或联合招标,共同筛选确定供应商短名单,确定最优惠采购价格。(2)定期供应商短名单和指导价格。集团公司组织集中采购专业采购团队每年研究确定供应商短名单,定期集团公司组织集中采购指导价格。(3)逐步提升集中组织采购规模,打造集团化采购的主导实现形式。集团公司组织集中采购统一对外、集中决策、上下分工协作,这样既解决了集团化采购过程中总部孤军奋战的问题,也解决了各子分公司参与集团化采购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为逐步扩大集团组织集中采购范围创造条件。

(二)采购管理: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采购管理。(1)制订《集团公司物资供应管理规定》,规范生产使用物资供应工作。(2)制订《集团公司供应商管理规定》,统一管理集团供应商网络,通过对供应商动态考核扶优劣汰,大力培育战略供应商和主力供应商,优化供应商结构,控制供应风险。(3)制订《集团公司框架协议采购管理办法》,从集合需求,浓缩渠道、提高效率、严格执行等各方面进行规范、监督、检查和考核,提升框架协议采购质量。(4)制订《集团公司物资储备和库存管理规定》,控制储备规模,优化库存结构,加快物资周转,保证安全、经济供应。

2.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强化采购控制。(1)对各企业提报的集团化采购计划的及时性和准确率进行考核和通报。(2)通过对物资供应管理检查、物资供应绩效考核以及其他专项检查,对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3)定期监督、检查和考核框架协议采购情况,对框架协议采购质量和执行情况进行通报。(4)年初下达储备和库存管理考核指标,通过月度通报、季度评比、年度总结的方式对企业储备和库存管理情况进行考评。(5)对各企业物资供应统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或抽查,并通报检查结果。

四、集团公司采购管理变革路径

集团公司采购管理变革的路径可分为“集中整合”“发展提高”“持续优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设定要达到的目标,实施的推进方法以及该阶段能力建设的重点。第一阶段为集中整合。这个阶段的目标就是降低采购成本。首先要对于大宗物资(电磁线、钢板、变压器油、开关、套管等)整合采购量,减少供应商的数量。针对竞争性的供应市场,主要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来降低成本。这个阶段,应集中主要力量建设自身项目管理的能力,确立公开,公正以及公平的流程,对分公司执行采购流程的监督能力和方法也要进行提高。第二阶段为发展提高阶段。其主要目标是打造战略供应商关系,建立高效的管控体系。这个阶段,应根据物料分类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采购战略,逐步扩大集中招标采购的范围,实施供应商的动态管理,不断的更新供应商的信息,推动建立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这个阶段,能力建设的重点在于提高物料分类管理的能力,以及应用管控平台(组织,流程,工具)形成高效的集团采购,进一步推动集团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的职权划分,使得成本与效率达到合理平衡。第三阶段为持续优化。通过持续优化创造集团公司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阶段,采购将改变从前的被动局面,逐步建立以集中统一、专业化采购与专业化管理有机结合为主要特征,以“归口管理、集中采购、统一储备、统一调拨“为主要内容,以集团组织采购为主导形式的采购管理体制。集团统一分管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包括规章制度建设、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储备管理、供应商管理、价格管理、绩效管理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大宗通用重要物资由集团总部牵头组织统一对外实施集团化采购,其他物资由各企业采购部门集中采购。建立统一储备和各企业集中储备相结合的储备体制,通过电子采购平台和ERP系统实现储备资源共享,集团牵头组织统一储备,对积压物料实施统一调拨。强化物资需求规律分析、供应市场研究、供应商关系管理、过程控制等专业化管理职能,从供应商整体实力、供应份额、合同执行情况、奖惩情况等,对每个供应商进行动态、量化考评,根据考核结果对供应商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向排名靠前的供应商实施订货倾斜,不断提升供应商提品和服务的品质,降低集团总体采购成本。

参考文献:

[1]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主编[J].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2012,(1).

第4篇:集中采购的弊端范文

一、全国政府采购基本情况及成效

(一)采购规模不断扩大

2003年全国实施采购的预算为1856亿元,实际支付(采购规模)1659.4亿元,节约预算资金196.6亿元,资金节约率为10.6%;采购规模比2002年增加6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4%,分别占当年财政支出和GDP的6.7%和1.4%,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

2004年全国实施采购的预算为2406.9亿元,实际支付(采购规模)2135.7亿元,节约预算资金271.2亿元;采购规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占当年财政支出8%,比上年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占当年GDP的2%,比上年同比增长0.6个百分点。

2004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达到2135.7亿元,相当于1998年改革试点时期采购规模(31亿元)的69倍,6年来采购规模平均增长率达到88.8%。

(二)采购范围不断拓宽

2003年全国政府采购货物类规模为897.3亿元,占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比重为54.4%,比上年增长43.3%。工程类采购规模为658.3亿元,占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比重为39.3%,比上年增长115%。服务类采购规模为103.8亿元,占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比重为6.3%,比上年增长34.3%。

2004年全国政府采购货物类规模为1048.7亿元,占采购总规模的比重为49%,比上年增长17%。工程类采购规模为948.3亿元,占采购总规模的比重为44%,增长了44%。服务类采购规模为138.4亿元,占采购总规模的比重为7%,增长了33%。

(三)采购模式向集中采购发展

2003年政府集中采购机构采购规模为1024.9亿元,占采购总规模的比重为61.8%。部门集中采购采购规模为283.2亿元,占采购总规模的比重为17.1%。分散采购规模为351.2亿元,占采购总规模的比重为21.2%。

2004年全国集中采购机构采购规模为1270.3亿元,占采购总规模的59.5%。部门集中采购采购规模为457.2亿元,占采购总规模的21.4%。分散采购规模为408.2亿元,占采购总规模的19%。

(四)采购方式以公开招标方式为主要形式

2004年全国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采购规模为1271.8亿元,占采购总规模的59.5%。采用邀请招标、竞争型谈判、询价和单一来源采购方式进行采购的规模分别为234.3亿元、225.6亿元、281.2亿元和122.8亿元,分别占采购总规模的11%、10.6%、13.2%和5.7%。

二、政府采购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1.加强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推进采购行为规范化

在政府采购法的总体框架下,逐步建立健全规范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系,制定政府采购各个环节工作的规范,使各个环节的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严格限定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建立全国统一的、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运行程序规则,科学合理的划分管理机构、执行机构和采购人的工作职责范围,加强上下协调,统一规范管理。通过规范的制度、管理和运作不断地体现出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地赢得各方面的认可和支持,不断地增强各部门各单位参加政府采购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地扩大政府采购规模,进而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

2.拓宽政府集中采购领域,扩大政府采购规模

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是政府采购的主要目标。全国各地方每年根据当地政府采购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调整本地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把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以内的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货物、工程、服务项目都纳入政府集中采购中来,把应该进行集中采购的项目都纳入到政府集中采购中来。工程项目是扩大政府采购规模的关键,对于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工程项目,特别是土建项目,认真研究政府采购法和招投标法,加强与有关单位的协调工作,尽可能地将其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因此,在货物类和服务类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后,各地方在工程采购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加强信息化建设,扩大网上采购项目实施范围

利用政府采购管理和操作电子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政府采购门户网站和政府采购管理平台,以政府采购的具体工作为切入点,为政府采购提供定制化服务。在政府采购网站开设政策法规栏目,招标信息、中标信息,建立商品信息的资讯,将服务于政府采购的各类商品、服务的价格和承诺公开,并及时准确地更新,信息化提供了展示的窗口。有些地方已经成功地将一些零散项目实行网上采购。

4. 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效率

为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效率,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在保证依法采购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一是做好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简化工作程序,在确保政府采购规范透明和财政支出管理的前提下,重点解决规范和效率的矛盾,通过加强内部管理,简化工作程序,减少审核环节,抓好采购节点,以便满足高效便捷的采购要求;二是在制度方法上勇于创新,合理选择采购方法,注重因地制宜的地搞好制度创新,积极探索能使采购单位感到快捷和便利的有效方法,根据市场和价格的情况来选择合理政府采购工作效率的采购方式,如定点采购,询价,协议供货,竞争性谈判等。

5. 注重宣传,强化培训,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以政府采购法实施为契机,各单位对政府采购都做了广泛宣传。通过各种新闻媒体、横幅、展版等形式开辟政府采购专栏,采购公告,扩大政府采购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解除思想束缚,赢得社会公众认可,为推进政府采购工作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三、促进政府采购工作发展的建议

1.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增强计划性,强化采购约束

政府采购预算是编制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预算的补充,同时也是为财政部门在审核下一年度同类预算时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通过政府采购预算,可以事先预知全年的采购规模,拟订采购计划,提前了解市场行情,并按采购计划组织实施,这样可以避免在实际运作中忙于零星采购或无计划采购的弊端。各部门需要科学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在考虑财力的情况下,按照先易后难、先粗后细、稳步推进、逐步完善的原则,将政府采购预算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编制范围,同时统筹考虑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政府采购计划,防止采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达到优化财政支出管理的目的。

2.强化监督管理,促进政府采购工作健康发展

政府采购活动涉及预算、采购方式、信息、合同、支付、投诉管理等多方面,具体活动中又涉及财务、人员、招标、产品质量等内容。因此,加强政府采购活动全过程的综合监督和专业性监督管理,强化监督检查,是确保政府采购依法进行和公开透明的重要保证手段。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采购监督体系,确保政府采购依法实施,维护政府采购廉洁公正,以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府采购工作健康发展。

第5篇:集中采购的弊端范文

【关键词】 药品采购; 部队医院; 地方医院; 比较

2000年7月国务院八部委正式提出进行药品招标采购的试点,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均开展了药品招标采购试点工作[1]。随后药品招标采购工作在全国普遍开展,10多年来,由各家医院自行招标到以地市为单位的统一招标,进而发展至现在的“以政府为主导、以省(区)为单位的药品集中采购”模式。2006年10月-2007年3月底,总后在全军范围内试行了首次药品网上集中采购,此种模式遵循“集中统筹、军地联合、公平公正、网上采购”的原则,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军事和社会效益。随着集中招标制度的实施及实践检验,药品招标采购,正在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本文针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模式、优点、缺陷方面,比较军队医院与地方医院的差异,以利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1 部地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模式比较

1.1 部队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模式 近年来,在全军范围内实施“全军统筹药材网上集中采购”,具体实施方面,一般以军区或区域为单位,由卫生行政部门代表所属部队或区域医疗机构集中招标采购,委托中介机构实施。药品品种定标后由卫生行政部门指派配送商,医疗机构如果更换配送商必须低价备案报军区招标办公室批准。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等七部委《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的通知》(卫规财发〔2010〕64号)等文件要求,建立军队主导的药材集中招标采购平台,经总后勤部卫生部批准,2011年9月成立“全军药材集中采购管理中心”。负责全军卫生医疗机构药品与医用耗材的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军队药品采购工作决策权、采购权和使用权分开,工作程序更加公开透明。

1.2 地方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模式

1.2.1 集中采购模式 传统的集中采购,以海南会议确定的模式为基础,以市场为主导,2006年前全国各地均采用该模式。它的框架和制度对其他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2 挂网模式 从四川挂网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以网上限价为主的采购模式。该模式实现了全省统一挂网、统一限价,目前20余省均参考此模式进行改造和完善,广东模式和河南模式是该模式的代表。

1.2.3 竞价模式 宣威模式率先提出“竞价采购、统一配送”的改革方案,竞价可以降低药品价格的有益尝试陆续被各地接受。

1.2.4 药房托管模式 南京商业公司进行医院药房的托管,开创了此模式的先河,相继出现了商业集团、商业公司托管区域,或系统几家医院药房或一家商业公司托管一家医院药房的形式。

1.2.5 询价模式 宁波率先将询价采购模式在药品采购中应用,最低投标价作为中标取向,采用网上统一结算。

1.2.6 打包模式 随着社区和新农合药品集中采购的试点,改变原有的单一产品投标的现状,取而代之为打包投标,并通过双标、收支两条线、零差价、统一配送、定点生产等手段加以完善。

1.2.7 三统一模式 以宁夏的三统一模式为代表的政府主导的采购模式,是在海南模式和挂网模式基础上的一种变化。重点不在于有几个统一,而是通过药品集中采购实现结果,即统一招标、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统一使用、统一结算等。

1.2.8 统筹模式 将系统或区域的药品需求进行统筹,集中需求,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现款现货、网上结算和交易,以总后模式的统筹采购为代表。随着模式的丰富和发展,全国性的集中采购已不是神话。

1.2.9 医药分开模式 伴随医药分开的医改试点,相继出现与之配套的药品采购方式的探索,如芜湖模式、武汉模式、嘉兴模式、临安模式等。有医药机构的分开、功能的分开和经济的分开三种,出现了政府对医院药房的托管的探讨。

2 军地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优点比较

2.1 部队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优点

2.1.1 全军统筹,程序统一,平台先进 军队医院采用全军统筹方式,自行设计开发了网上招标平台,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引用电子商务手段,推行网上交易,提高招标采购工作质量和效益。

2.1.2 公开透明 从做计划、下订单、招标采购到配送发货,全部在网上运行。在采购网上,各个厂家药材品种、剂型、包装、价格、生产厂家和配送商等信息一目了然,并实行直接交易、统一配送、现款现货、网上交易和结算。真正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阳光采购目标。

2.1.3 全程监管 同时全军药材集中采购管理中心,对医疗机构药材采购情况实施网上全程监管,采取各种行政手段,进一步规范采购程序,制止商业贿赂、标外采购、二次议价、拖欠货款等违法违规行为。

2.2 地方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优点

2.2.1 政府参与规范管理 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监督管理机构,形成了政府重视、相关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地参加集中招标采购的医疗机构多,纳入招标采购的药品品种范围大。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迈进,并逐步发展到全面利用电子商务技术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招标。

2.2.2 标准化流程,提高效率 集中化的组织完全掌控企业支出,采购流程标准化,控制决策到执行过程。集中化的组织模式有很好的规模效应,从而促进成本控制、增强业务效率、便于知识共享、强迫流程、制度标准化。减少人力浪费,便于人才培养与训练,推行分工专业性,使采购作业成本降低,效率提升。

2.2.3 提升质量,净化市场 采购单位必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采购,采购单位不得擅自自行组织采购,其中部门集中采购可以由主管部门统一组织集中采购。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使得临床用药质量得到了保证,采购行为有所规范,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得到纠正,采购价格得到控制,患者负担相对减轻,采购渠道和市场得到整顿和净化。同时建立各部门共同物料的标准规格,可以简化种类,互通有无,亦可节省检验工作时间。

3 军地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缺点比较

3.1 部队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缺点

3.1.1 采购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全军统筹招标模式在实际招标中已经产生了一些弊端,总后卫生部如何组织专家,探索、分析、并最终建立起一套对药品质量细化、比较的指标迫在眉睫,且直接关系到全军统筹工作的成败[2]。

3.1.2 工作量大,药品中标价格还有降价空间,同种药品中标价格不合理,有些品种中标厂家少造成药品断档,更换药品配送商造成医疗机构断药,配送不及时[3]。

3.1.3 与地方相比,军队招标品种较少,很多军队医院未招标品种收费与地方差距较大,尤其是医保用药品种,以有效减少患者负担。

3.1.4 部分军队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对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存在思想认识不足,受分散采购模式思路影响,部分医疗机构相关部门对于新模式存在抵触心理,影响政策落实,不能达到集中招标采购预期的效果。因此,应逐渐加强相关教育培训及完善监管、评价体系建设。

3.2 地方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缺点

3.2.1 地方实行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这种模式只确定中标价格,医疗机构具体采购的品种和数量都不确定。医院仍旧掌握着药品采购销售的实际控制权,不但无法形成药品的合理价格,而且没有将药品质量和价格结合起来,而是撇开质量单纯控制价格,使得通过省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控制药品价格方面也失去了实际意义。

3.2.2 招标公正性问题,医疗机构是招标主体,中介机构由医疗机构选择,评标专家也基本上都来自医疗机构。卫生部门又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牵头监督部门,这就使药品集中招标过程的监督难以有效实施。虽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参与者众多,但大多数倾向于招标方,即医疗机构,在各方利益驱动下违规操作在所难免。

3.2.3 程序复杂,每年各地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一般程序如下:首先由招标医疗机构联合组建招标工作组或招标办公室,制订、修订招标文件并招标公告,确定评标标准和方法,然后通过招标中介公司向投标企业发售标书。投标企业购买标书后与生产企业协作,将编制好的标书、投标样品及各种证明文件按规定报送中介公司,并在一定期限内报价。开标后将全部投标信息汇总并经过有关部门审核,然后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若干名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负责评标和定标。医疗机构与中标企业签订药品购销合同后开始采购药品[4]。

3.2.4 药品价格越招越高,一方面,被降价药品的可及性下降,部分疗效好、价格低廉的药品被调低价格后,生产企业因价格太低而停止生产,导致临床无药可用。另一方面,临床使用的药品结构随着降价政策调整,被降价药品的用量不断被高价的替代药品挤占[5]。

参 考 文 献

[1] 于培明,宋丽丽,岳淑梅,等.当前药品招标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西北药学杂志,2004,19(4):184.

[2] 肖军.军地药品招标模式利弊分析及对军队药品招标的启示[J].药学实践杂志,2011,29(3):238-239.

[3] 王文森,孙洁,俞学忠,等.军队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09,16(6):571.

第6篇:集中采购的弊端范文

关键词:采购;成本控制;供应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统的从产品设计、制造直到销售,各环节都由单个企业负责的经营模式已无法生存。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了复杂“牛鞭效应”,于是产品库存积压、服务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低劣、供货周期延长及产品成本过高等现象屡见不鲜;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日趋明显,于是瞬息万变、难以预测的市场让众多企业束手无策;科技迅速发展、部分企业发展壮大、大量企业不断涌现,于是激烈的市场竞争让很多企业处在破产的边缘。因此,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产生了,企业可以把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在全球范围内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各企业统一协调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曾经单个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转向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提高了企业的柔性及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

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企业所需的各种物资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必须通过采购获取,所以采购架起了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桥梁。为了使企业之间能实现无缝对接、提高准时制采购的效率、满足客户需求以及降低采购成本,就必须加强对采购的管理。采购成本的控制是采购管理的主要内容,采购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下游企业的利益和终端用户的利益,进而影响客户的满意度和重复购买率,最终影响供应链的利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可见,采购成本控制至关重要,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控制。

1 供应链环境下采购与传统采购的区别

1.1 采购动机不同

传统采购是为库存而采购,是典型的推动式采购模式,采购计划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其工作重点是交易本身,如供应商的选择、价格谈判、合同签订、纠纷处理等。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是基于客户需求订单的采购,是以市场需求为引导,是典型的拉动式采购模式,其工作重点是双方工作计划的制定、信息的交流、协调管理,从而降低库存成本,及时响应客户需求,提高库存周转率及资金周转率。

1.2 采购流程不同

传统采购流程多,仅选择供应商这一环节就需要通过招标、投标、评标、决标、议标等一系列环节,历时较长,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不确定因素增多。费时、费力、费钱,且效率低下,供需双方往往是一次性竞争买卖关系,难以保证采购商品的质量,纠纷处理棘手。而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供应商数量较少,甚至是单源供应,双方是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采购流程简单,环节减少,供应商会主动关注售后商品的质量,提高了采购的效率。

1.3 采购目的不同

传统采购通常是一人或少数人行为,目的是为了完成采购计划,降低采购价格,对于所采购的商品只是简单地接受验货,遇到问题只能事后控制。而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由专门团队完成,专业素质较高,通过这样的团队采购,可以不断开发优秀的资源,培养或选择优秀的供应商,采购方甚至可以参与供应商的产品计划,协助供应商建立产品质量检验体系和质量控制标准,使不合格产品止步于流通之前,达到事前控制的效果。

1.4 供需沟通方式不同

传统采购模式下,供应商专注于产品自身的销售数量和销售价格,且坐等采购商上门,产品信息不能及时、正确地传递到市场上;采购方也是仅专注于自身的需求,盲目选择供应商。供应链模式下,信息化水平较高,供需双方能相互信任,信息共享,减少牛鞭效应,提高了供应商的应变能力,使订单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

1.5 响应速度不同

由于传统采购模式具有上述种种弊端,使得其对市场变化响应迟钝,经常出现缺货或库存积压等现象。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是基于订单的采购,且供需双方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共同应对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根据需求及时调整、修正供货计划,对市场变化反应敏捷。

2 供应链环境下采购成本的控制方法

2.1 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传统采购模式中,供应商和采购方是单纯的买卖关系。采购方每一次商品的采购都要经过招标公告、投标、评标、决标、议标再签订合同等一系列环节,程序繁琐,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且每次采购中标的供应商都会不同,这样就会导致购进的商品在后期的使用中出现问题难以责任追究,双方成了“一锤子”买卖关系。供应链模式下,供需双方应建立起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需求方可以给长期合作的供应商颁发产品质量合格免检证书,使采购环节大大减少,采购成本大大降低。供应方也会想方设法替采购方节约成本,主动关注产品的售后情况,为长期合作尽到自己的义务。

2.2 第三方采购

传统的采购工作往往由企业内部的采购部门来完成,采购数量有限,另外采购部门与使用部门分离,难以保证采购物品的质量。供应链模式下,企业可以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业务,非核心业务可以选择外包。第三方采购是专门从事采购业务的企业,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可以集成多方需求于一体,增强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另外第三方采购往往有更多的供应商可选择、有更专业的采购经验,使采购商品质量提高。

2.3 联合采购和集中采购

集中采购主要针对规模较大的企业,有专门的采购部门,可以集中多个部门的采购需求,对采购业务进行规划和管理,制定统一的采购标准,由采购部门集中采购,减少采购物品的差异,降低采购成本。对于规模较小或者采购需求较少的企业,可以联合起来采购,集小订单成大订单,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及集体谈判的能力,获取规模优势。

2.4 其他采购成本控制方法

另外,当采购商品属于市场紧俏商品时,采购代价过高,且难以及时满足需求时,企业可以寻求采购替代,向生产同类型商品的厂家购买替代品,满足需求,降低采购成本。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利用互联网的电子采购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不受时间、地域和企业规模的限制,双方均可以从众多的商家中挑选合适的成交对象,交易成本低。

2.5 建立采购制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建立采购制度是进行采购控制的有效手段。在采购之前建立采购预计划制度,填写采购预计划表,做好事前控制;采购过程实施标准化作业制度,规范采购流程,规定采购人员权限,编制采购作业手册;采购结束要建立财务审计结算制度,由于采购涉及钱财的交易,若不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势必会引发损公肥私、自私自利等行为,从而增加采购成本,损坏企业及消费者利益,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建立采购评价制度,定期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奖惩结合,增强采购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总之,采购成本控制是供应链管理重要环节之一,采购成本上升一个百分点,最终商品的售价至少要上升十个百分点才能抵消。因此,采购成本控制至关重要。只有避免传统采购模式的不足,充分发挥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优势,建立完善的采购制度,借助合适的采购方法,才能到达最佳的采购效果,既满足客户的需求,又减少了企业的库存,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最终实现JIT采购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秀繁.供应链管理[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第7篇:集中采购的弊端范文

关键词:公路施工企业;材料采购;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204-02

目前,中国公路施工企业由于经营的公路施工项目具有点多、面广、工期长、队伍杂等特点,决定公路施工企业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工程成本也随之上升,工程材料费更是居高不下,企业资金断流,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严重下滑,这使得国内公路施工企业生存的环境更加艰难。因此,公路施工企业能否在市场现下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项目的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成了公路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公路施工企业材料采购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公路施工企业一般都在其公司设置有材料管理部门,负责工程材料的采购任务,这种采购管理模式在实际的施工生产运营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各级材料管理部门在按申请计划进行材料采购时,往往存在多方人员插手现象。经常会有业主、分包方等各方面相关人员直接参与采购行为,使得本来就分散的采购权更加分散,这样采购批量小,价格也会更高,人为因素加大了材料成本,影响企业效益。分散混乱的采购模式,又造成供应商数量偏多、供应渠道极不稳定,企业没法对供应商的资质和能力作出科学评判。这样的采购模式还可能会导致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之间权责分配不清,造成采购材料出现质量问题,最终使公路施工项目的质量出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二、公路施工项目材料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公路施工项目对材料的质量方面有着高标准要求,但它又不能完全脱离现行公路施工项目材料采购的传统框架。根据物流理论、物流上下链管理和过往公路施工项目材料采购环节弊端致全局成本增加的实例总结来看,材料采购成本攀升诱因颇多,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公路施工项目材料计划不周导致成本过高,主要原因是对量和价的把握不够以及运输中的细节掌控不足。根据物流过程和线路,材料计划不周之处大致体现在以下一些细节:多数施工企业在开发环节对材料的需求计划和施工准备阶段的用料计划估算得过于毛躁,极不准确,导致后期弥补时困难重重;材料采购对议价的把握力度欠缺、供需双方的短期合作较多以及未将材料供应商引入到自身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所需材料的技术层次上来,从而导致成本无辜增大;同时运输路线的选择不科学、不合理,徒增运输成本。在材料进库时,对质量和数量的把关不严,导致误差比较大等。

第二,公路施工项目库存管理不当致成本高。主要涉及材料管理模式、选址和存放周期等。在许多公路施工项目中,材料管理占库存或引进先进库存管理模式仅仅流于形式、材料堆放点的设置不符合材料特性致使材料发生变化而不能使用,或对材料存放的选址不科学而引发二次搬运浪费人力、拖延工期。如果材料管理不到位,常常会出现丢失情况,仓库中的材料存放过多过久会出现常年占用资金使得库存成本增加等情况。

三、公路施工项目采购环节成本分析

1.材料的调控重心——采购。材料在整个公路施工项目生产要素中占有突出地位,达到工程造价总额的60%~70%。采购是公路施工项目材料管理的第一站,它关系到材料的质量、定价、时间的调控和供应商的战略合作,是连接开发环节和施工环节的中转站。材料采购和管理贯穿施工环节全流程,通过实施高效的采购管理和质量监控,对于帮助实现高质量、短工期、低成本的公路施工项目目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2.材料综合成本分析。公路施工企业在材料采购环节所产生的成本主要是由公路施工项目在建造过程中因为材料的流转而形成的各种费用所组成,集中体现在物流的能耗及转化上面,具体表现为采购材料的成本。这种物流综合成本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从供应商到施工现场的仓库—材料供应成本,其中包含材料合同价格和库存管理成本等;第二,从现场仓库到施工现场—材料施工成本,主要是指场内二次加工和搬运费用;第三,从施工现场到施工地仓库—回收处置材料成本,主要是指各施工工序在生产后对无法再使用的剩余材料的回收再处理费用。第二和第三类材料成本是大型公路施工项目可能会出现的和我们最应该计划去尽量减少和避免的。公路施工企业可以尽量将第二、三类成本的关键控制点前置到第一类成本之中,在编制材料计划时就需要全面考虑。因此,着重关注第一类材料成本是施工企业对材料重点规划和分类管理的目标。

3.施工材料特色分析。根据统计,在整个公路施工项目所需材料之中,大约有40%的材料能在各项目之间进行通用流转—基本材料,而依照公路施工项目环境的不同在相同工序上采用不同材料—所特供的专用材料在项目材料总额中占比约达60%。因此,可以将所有材料大体分为两大类——基本材料和专用材料,并据此来制定不同的适应自身特点的采购模式。这样分类对于40%部分的基本材料则可以采用大规模的集权采购模式,有利于增强购买方的议价能力并保障材料质量符合工程标准。

四、公路施工企业材料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途径

(一)大宗材料集中采购

公路施工企业应如何积极推行集中采购,真正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把降低材料采购成本落到实处,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积极大力推行施工企业材料集中采购,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1)集中采购的政策执行不到位,并不在于其难度有多大,而是在于执行力的不够。需要企业高层决策者充分认识到集中采购的重要性,制定相关强有力的的集中采购行政管理办法。(2)集中采购的关键之一在于采购计划的制订,要求计划准确及时,JIT (just in time)。(3)建立针对集中采购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绩效考核可以找到集中采购实际与预设目标的差距,提升工作效率以促进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采购环节三阶段循环控制关键点

材料采购和使用贯穿于整个公路施工项目施工之中。根据目标成本控制论原理,可以将其划分为前端控制、中端控制和后端控制三阶段,相对应的则是材料供应成本控制、材料施工成本控制和回收处置材料成本控制(见图1)。

1.前端控制阶段—材料供应成本控制。 材料供应成本控制的核心体现在在保障材料质量的前提下,对价格(采购综合成本)的有效调控(图1-①阶段)。具体来说,即根据基本材料和专用材料的所需使用的数量和工期点进行分类采购模式设计,并在施工场地前期控制过程中合理安排购入模式和运入方式。基本材料的采购模式同传统采购模式相一致,这种基本材料的购买量相对较大,通常采用招标方式进行批量购买。可以通过与供应商在整个公路施工项目中建立好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跟踪材料质量水平和协商最佳运输流程等措施实现双方成本共赢。

各项目部承建的不同标段,在施工作业内容、施工工序和施工技术上对材料的需求种类、数量和型号有着不同的要求,这就给了专用材料生存的空间。所以对专用材料最详尽的需求统计应该以各施工队为末端需求提供单位。

2.中端控制阶段—材料施工成本控制。由图1-②阶段可知,必须选好材料存放点和抓住场地管理要点,做好材料施工成本中端控制。定点的选择应该符合非雨水汇集和低洼地带,与施工现场临近,不破坏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重要的是距离施工现场较近,能够降低运输成本。材料管理部清点数目收料,质检部门负责抽样检查,做好质量监控避免材料合同纠纷。

3.后端控制阶段—材料回收处置成本控制。材料回收处置成本是对施工前期预防不足的滞后反应成本(见图1-③阶段)。要降低滞后反应成本就必须在采购前期和施工过程中预防得当。施工现场在竣工之后,可能会存在前期计划出现失误而出现的材料过剩现象,如果我们能够较早地发现施工进度的材料需求变化情况,结合好JIT材料管理模式和当地环境保护要求等制定相应措施,这对过剩问题的解决是有一定帮助的。

(三)重视信息化管理

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将企业在管理、工程、造价、成本、物资、计划、统计、技术、质量、安全、行政等方面的信息,经集成并综合处理为企业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如施工进度、物资供应、成本核算等,以利于进行实时管理、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各子系统间密切协作,使各个业务部门都能及时、准确地查阅所需相关信息,从而使企业达到“管理工作信息化、复杂工作简单化、发现问题及时化、成本核算科学化”的目的。

五、结束语

公路施工企业的材料采购成本控制,影响着企业能否实现其最大利益,有效的成本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据统计资料显示,在工程施工中,材料费用通常占总成本费用的55%~70%,所以材料控制相当重要,而要抓住材料成本控制必须抓住绝对占比的材料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本文通过对公路施工企业的材料采购流程控制关键点进行分析,为开辟一种公路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刘航.项目价值链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07,(9):73-75.

第8篇:集中采购的弊端范文

一、政府采购治理变革的政治维度

政府采购与财政相伴而生,是为弥补实物性财政收入不足而将大量货币性财政收入向政府行政所需物资转化的过程,二者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并与国家政治进程密切相关。一方面,这种密切关系可通过一种隐含的政府与公民间的契约关系得以体现。政府采购治理体系的宗旨在于,对社会契约结构和民主政治程序的维系与实现;另一方面,这种密切关系在我国《政府采购法》中有重要表征。如在《政府采购法》中的“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和“促进廉政建设”,并非“经济”层面的目标,而是“政治”维度的诉求。由此可见,政府采购其本质是政治性的。

政府采购什么、采购多少、怎样采购等一系列命题都属于公共选择范畴,彰显着政府采购中的政治高度和民主化程度,可以说,政府采购就是一个政治色彩浓厚的公共选择过程。目前,我国政府采购治理在政治维度面临着诸多棘手问题。一方面,政府采购的民主化程度不高,还未实现人民当家采购;另一方面,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及秘密采购事项尚未完全上升到政治层面。另外,在政府采购过程中,个别采购人、采购机构,往往注重经济计算而忽略政治考量。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和国内市场化进程日益推进,如何突破体制弊端并对政府采购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如何在政府采购治理中充分体现人民当家采购;如何体现政府采购治理的公平与正义;如何将纯粹技术层面的政府采购数字转变为政治层面的政府采购等,需要政府采购治理符合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迈向民主化和法治化的方向;需要在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采购事项、环境保护、廉政建设和少数民族利益保障以及国际间贸易纠纷等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需要加强人大对政府采购的审查与监督等,以确保政府采购治理的民主化、公共性、公平性与正义性,提高政府采购的政治性、合法性和信任度。

二、政府采购治理变革的管理维度

在管理维度上,我国政府采购治理也面临着诸多症结:一是政府采购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政府采购机构设置不够规范、职能定位和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二是政府采购专业化人才相对匮乏,培训严重不足。美国采购队伍包括3万名采购专家和1500名采购官员。而我国不仅采购人员不多,采购专家更少。三是政府采购治理技术相对落后。我国政府采购治理技术不够先进,电子化采购作为新兴的采购方式尚未得以普及,在提高采购透明度和采购效率、削减开支、鼓励竞争、加速送货等方面也未取得明显成效。针对以上症结,建议政府采购应在管理层面实现进行革新。

(一)实行政府采购治理变革,型构科学政府采购治理模式

1、转变政府采购职能,设立专门政府采购管理机构

一方面,科学设置政府采购机构职能,调整商品和服务采购程序,扭转政府采购机构职能只在执行环节得以发挥,变更政府采购机构被动接受的运行机制。在节约资金和获取批零差价的同时,调整公共财政支出内容和规模。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采购尚未真正实行行政与监督分开。因此,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采购制度,设立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并强化政府采购中心的职能,成立以分管财政的相关领导为组长,由财政、纪检、工商、审计和技术监督等部门相关领导组成的政府采购管理委员会,下设立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负责政府采购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修订与完善工作及编制和审查政府采购预算、下达采购计划和督办落实各项制度规章等。

2、以集中采购为主,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

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治理模式,加强政府财政支出管理,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效益采购。依我国现实情况而言,中央层级的采购实行集中采购,确保统一性;地方层级的采购可以实行分散采购,确保多样性。但总体而言,在我国政府采购过程中,需实行以集中采购为主,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方式。

3、建立供应商资格的准入制度,强化定点采购

在政府采购过程中,供应商资格准入制度关乎着政府采购质量的高与低及采购结果的成与败。建立资格准入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现潜在的较为优秀的供应商并使其提前进入政府采购主体的视野,阻止不合格供应商的进入,并列出“永久供应商名单”,实行定点采购。定点采购作为政府采购的一种有效形式,具有确保质量和简化环节等优势,但这一采购方式的实行需要以较为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为前提,否则,将可能出现垄断倾向和舞弊行为等。

(二)加强采购专业人员培训,提高采购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1、加强采购人员和采购专家的基础教育培训和业务培训

重点加强责任、服务、风险和廉洁意识教育,为采购机构和供应商提供更好的服务,降低采购风险,遵守廉政准则,使采购活动更加公开透明。同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提升采购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会计、成本核算等业务操作能力,深化采购人员对相关法律、政策和国际规则的理解。

2、创新采购人员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在培训内容上,统一并更新培训教材,除了《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等进行培训,还需增加新内容,加强采购技巧、和高级谈判等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实行会议式、现场式、观摩式等方式。同时,派遣高级采购人员参加国内及国际论坛与会议,以掌握国际采购发展的最新动态。

3、加强培训管理工作

制定采购培训教育规划,定期、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采购专家举办培训、教育讲座;选拔优秀人才到国内或国外培训;重视培训质量,加强培训组织管理,维护培训秩序,严肃培训纪律,规范培训考核管理。通过加强采购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采购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夯实政府采购的人力基础。

(三)开发、利用和完善电子化采购模式,并由财政部门负责组织与领导

开发、利用和完善电子化采购模式需要建立健全整体性软硬件系统,使政府采购业务流程电子化和规范化。要建立整体性软硬件系统,则需对政府采购的交易流程、信息统计、方式审批和合同备案进行电子化管理;实行网上注册和审查、在网上投递投标文件、网上竞价及电子支付;通过网络、下载采购信息,实行电子招投标等。其中,电子化招标是电子化采购的一种具体形式,在提高采购透明度和采购效率、削减开支、鼓励竞争、加速送货等方面具有明显成效。通过电子化采购,能重新确立采购机构和供应商间的良好关系,破除时空障碍,增加信息透明度,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效率。在我国政府采购中,应进一步完善电子招标和电子采购,并将这一电子化采购职能交由财政部门负责组织与领导,以降低政府采购成本,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实现效益采购。

三、政府采购治理变革的法律维度

政府采购法律体系是政府采购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的法律依据。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政府采购的法律体系建设。我国已出台了《政府采购法》与40多个配套规章和文件,初步建立了以《政府采购法》为统领的政府采购法律框架和政府采购管采分离的管理体系,为政府采购的良好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但与该法律相配套的制度和管理办法相对较少,统一标准缺乏,不少采购工作无章可循,管理出现混乱,影响采购工作的正常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政府采购法》对采购机构的设置缺乏统一的要求并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使各政府组织集中采购机构设置和机构归属方面各行其是,如有的隶属于政府组织或财政部门,有的隶属于机关事务管理局或国资委的,甚至有的不设集中采购机构,而是将政府采购业务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采购,从而增加了贯彻执行中央法律法规的难度。二是我国尚未正式加入世界贸易政府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且《政府采购法》与《政府采购协议》之间还存在诸多矛盾。三是缺乏采购信息透明的法律依据。2004年我国财政部就曾颁布《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要求政府组织在采购过程中实行信息公开透明。但该办法只规定了采购主体或采购人将信息主动公开的情形,对于各供应商申请公开信息却完全没有涉及,譬如,我国政府组织的采购中,若供应商被拒绝,则采购主体没有向其说明详细原因的义务。另外,违反《政府采购法》如何处罚还不明确。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完善。

(一)要尽快出台《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细化采购信息管理、专家管理、招投标管理和供应商投诉处理等相关配套制度与管理办法

应从立法层面上规定对本国货物的采购;强调信息披露和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建构电子统一采购交易平台,规定金额达到一定数目需在财政部门指定媒体上公之于众,实现采购过程全程公开;采用全新的定点采购、协议供货等框架协议的采购工具,统一其使用条件和程序;明确集中采购的机构设置及其数量;明晰违反《政府采购法》的处罚方式和力度;明确采购者与供应商的利害关系;采购合同中不得将赠品和回扣纳入其内;明确界定“本国货物”,并细化政府采购本国货物规则;加强外部监督,实现阳光政府采购;政府采购既要回避血亲,更应切断利益关系。

(二)整合《政府采购法》和《政府采购协议》之间的差异

第9篇:集中采购的弊端范文

新医改方案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医药购销领域总体上得以净化的可能。新医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净化行业的措施也是复杂的,综合起来,较为核心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两票制”及“流通差率”的管控

为规范和推动新形势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由卫生部等多部委联合签署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于今年春节前印发。《意见》主要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一点对药品商影响很大,即:“药品集中采购由批发企业投标改为药品生产企业直接投标。由生产企业或委托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向医疗机构直接配送,原则上只允许委托一次。如被委托企业无法向医疗机构直接配送时,经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管理部门批准,可委托其他企业配送。”这一点实际上就是广东3年前原创的“两票制”,在操作中部分执行了“三票制”,所以《意见》的政策制定比较灵活。

近期,《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讨论稿)从非正式渠道流传出来,其中内容包含去年年末广东卫生工作会议定调试行的药品价格管理的“三控”政策(同时控制零售价、供货价和流通差率)。当前的零售价已受到严格控制,加上“流通差率”的管控,就死死掐住了商的咽喉,“底价”产品的行为将一去不复返。

这两项政策,目的都是缩短流通环节,抑制“层层加价”,理顺药品的商业流通。当前意义上的商将消失,他们都将依附于药企,领取“佣金”,可以视为药企的雇员,所有责任都可以追溯到药企。因此,“两票制”及“流通差率”等价格管控体系将迫使药企约束商行为,提升营销层次。

政府投入及医生“多点执业”

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长期不足,造成了许多“医药不分”的弊端,这也是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国家承诺3年投入医药卫生事业8500亿元,这将有利于医生这一群体总体收入的增加。“多点执业”的合法化也能起到这样一个作用。给医生松绑,让医生用自己高水平的医疗技艺通过“多点执业”获得合理报酬,符合新医改精神,也符合时展的需要。

当国家投入直接或者间接提升了医生收入的时候,医生对于药品回扣的重视程度将降低,对灰色收入的需求将减弱。无论这种需求减弱的程度有多大,对于净化医药购销领域都有积极作用。   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

尽管“医药分开”与“零差率”等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切断医院与药品“明”的联系,但并没有解决“暗”处的回扣问题。基本药物制度的出台,将在解决回扣问题上向前迈出一大步。

基本药物制度的核心包括基本药物目录和各级医院、药店的配备及使用规定。所有医院、药店配备基本药物已经写进新医改方案,毫无疑义,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各级医院的使用比例多大。无论这个比例怎么规定,无论是很大还是很小,都将压缩医生开贵药的空间,意味着在总体上,回扣的总额将减少,而合理用药的处方将增加。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对净化医药购销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其重要性随着各级医院使用比例的不同而不同。

医保付费机制变革

新医改方案中关于医保付费机制的变革,笔者认为,是整个医改方案的最大亮点,也是净化医药购销领域最重要的举措。

新医改方案规定:“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按人头付费”也称“按人头定额支付”,是指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合同规定的时间(一月、一季或一年内),根据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对象的人数和规定的收费定额,预先支付给供方一笔固定的医疗服务费用,在此期间,医疗或医生负责提供合同规定范围内的一切医疗服务,不再收费。“按病种付费”又称“按诊断相关分类定额预付”(DRGS),是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法ICD-9-CM(ICD-9临床修订版),将住院病人按诊断、年龄、性别、出院转归、治疗效果等分为若干组,每组又根据疾病的轻重程度及有关合并症、并发症分为几级,对每一组不同的级别都制定相应的标准支付费用,按这种费用标准对该组某级疾病的治疗全过程一次性向定点医疗机构支付完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