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范文

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第1篇: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范文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投入资金多、涉及范围广、建设时间长、技术要求高、业务需求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对政府影响的长期性和广泛性决定了系统规划的重要性。因此,必须把电子政务规划作为一个重要的专项规划,在规划中应坚持正确的设计原则,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任务和目标,保证规划设计的高质量。

一、电子政务规划应明确的问题

1.国家和本地区政府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是什么,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2.需要制定的规划属于哪一种规划?电子政务有多种规划方法。如按照时间跨度可分为近期、中期、长期规划;按照任务内容可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以及能解决多个问题的若干项集合规划;按照建设范围可分为部门电子政务规划、地方电子政务规划、国家级电子政务规划。

3.本地区、本部门当前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如何,包括政府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设施、人员和制度的准备情况、现有系统的性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4.实施电子政务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政府自身建设等多方面作出可行性论证。

二、电子政务规划的基本原则

全局性。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电子政务规划,要从本部门、本地区公共管理的全局出发,要与国家的要求一致,防止以偏概全。

政务绩效主导。规划应以提高行政能力,改善政务绩效为主线,根据提高行政能力,改善政务绩效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推导出应用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前面几个方面。分析并推导出网络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前瞻性。电子政务从需求分析到实现,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周期,政府职能转变、机构调整又是各级政府面临的现实要求,因此,电子政务的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

突出重点。电子政务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电子政务已有20多年历史,特别是中央和省市区级,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它的成功,需要制度、人才、资金和其他条件的支持,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所以,规划要突出重点,分阶段推进。

整合资源。规划一定要对已有资源进行调整和整合,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电子政务规划的基本内容

现状与问题。政府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是进行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基本参考。只有将信息化的整体形势和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现状分析透彻,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因此,在电子政务规划中要说清楚国内外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尤其是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第2篇: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行政管理;问题;对策

电子政务是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它是在信息技术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以信息网络为平台,将公务、政务等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重新组合,从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终得以向社会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电子政务的建设,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内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不同部门的局域网也已经基本搭建完成。

一、电子政务对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的意义

“信息化”作为当今时代的一个特点,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政府作为一个主管部门也不例外,政府部门实现电子化就是科技发展的结果。政府的电子政务主要在政府实现管理创新、优化职能配置和行政业务流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看,电子政务对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政务可以减少政府部门纸张的利用。政府部门每天办公任务重,需要众多文件以及其他一些纸质的材料,而电子政务实现了“无纸办公”,极大地减少了对于纸质的浪费。

(二)电子政务可以改变政府的管理模式。电子政务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办公组织形式,避免了往常各种现实因素的限制,提高了政府的办公效率,促进了办公人员的能力发挥。

(三)电子政务可以有效促进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网络化手段可为政府开展网上社会保障服务提供便利的技术平台。相关部门主要采用磁卡、资料交换等技术处理社会保障工作,从而将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保障交给受益人。

(四)电子政务还具有一定的邮递功能。政府利用已建立的整体性电子邮递系统,同时提供电子目录服务,达到促进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逐渐替代了纸质信件的沟通方式。此外,电子政务在行政管理中的主要应用还包括建立电子资料库、交换电子化公文系统、提供电子档案管理、处理政府数据系统、认证电子身份以及提出政府决策的支持系统等。

二、我国电子政务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手段,虽然能够给政府办公带来很多便捷之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无论是行政管理人员对电子政务的使用还是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管理人员对电子政务的运用能力不足。电子政务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衍生品,对使用该项服务的行政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行政管理人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运用能力参差不齐,从而不利于日常工作的落实。

(二)电子政务的全局规划不够健全。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制定规划的现象,尤其在地市、区县中表现的更加严重。在没有明确规划的情况下,电子政府的发展方向就得不到明确,从而使部门、地区之间难以实现密切配合,得不到广泛应用。

(三)电子政务建设不够集中。电子政务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统一布局和整体推进。从全国来看,各地政府根据各自需要,自行建立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并对其加以管理,结果造成电子政务网站严重分散的状况,从而导致各地电子政务难以互联互通,不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

(四)电子政务在基层服务上力度不够。由于电子政务的服务事项和覆盖范围的局限性和地市区县资源不足的客观性缺陷,使得地方政府在推进为民服务以及将应用延伸到基层方面有所延误,制约了地市区县等地方政府电子政务整体效应的发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正常开展。

三、对电子政务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对于我国电子政务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借鉴其他国家在行政管理中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充分运用现有资源来弥补电子政务在行政管理中的不足。针对电子政务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对策:

(一)全面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对电子政务的运用能力。行政管理人员作为政府各项政策和服务的具体实施者,他们对电子政务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电子政务功能发挥的程度。因此,为了全面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对电子政务的运用能力,需要定期对行政管理人员开展关于使用电子政务的专门培训,在此基础上,还需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电子政务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帮助政府更高效的办公,从而促进日常工作的落实。

(二)健全电子政务的全局规划。市县级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不足的原因之一就是省级政府对下级的监管和指导不足造成的,所以首先应该加强省级政府对市县级政府电子政务的统筹规划。在此基础上,对其电子政府的发展方向提出明确指示,并引导市县级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不影响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整体电子政府发展规划的情况下,建立适合自己的电子政府。

(三)集中建设电子政务,促进整体功能发挥。在建设电子政务时应以“统建共用”为基本原则,进行电子政务的集约化建设,做到电子政务的建设和维护成本有所降低的同时而质量保持不变。对于电子政务建设分散使得各地政府联系不足,造成整体功能无法有效发挥的情况,应该加强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转变电子政务的服务方式,形成统一的服务体系,从而提升其服务能力,促进整体功能的发挥。

(四)强化电子政务在基层服务上的力度。对于电子政务服务事项不足的状况,应该通过增加服务内容、深化服务应用、扩大服务范围等方法更加充分的利用现有基础设施,从而提高地市区县电子政务的服务水平。对于电子政务覆盖范围不够广泛的情况,应该以该地政府实际情况为前提,提高其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形成覆盖全面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从而加强为民服务能力,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四、结束语

电子政务作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并不是简单的将传统的政府政务移植到网络上,而是将现有政府部门组织和业务流程打破并重新组合,通过行政网络的新环境来完成政府政务的新兴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顺利与否,关系到国家的行政体制改革、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公务员信息知识与应用技能的掌握等。因此,为了促进政府各项政策和服务的发展,应建设一个更加完善、高效的电子政务。本文通过提出我国电子政务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从而促进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的进行。

参考文献:

[1]袁媛.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创新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14).

[2]陈光,伍红建,杨一帆.电子政务: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途径[J].电子政务,2014(8).

[3]柯晓朦.试述电子政务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影响[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7).

[4]强璐璐.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4).

第3篇: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范文

1.1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发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有利于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精简、优化、整合,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改变重复投资、信息孤岛状况,推动各类政务网络和平台的整合和集成,提高政府部门主要业务的信息化覆盖水平。通过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政府部门各项业务流程和职能服务在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上办理和实现,将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低成本、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过程的监督和优化,提高政府业务各环节的工作效率,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促进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水平的持续提升。

1.2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基于云计算技术进行政务资源整合,推进各类政务网络和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将促进电子政务工作向4个方向转变:①由工程驱动向业务需求导向转变;②由分散建设向一体化整合转变;③由主要业务应用向全业务、全流程覆盖转变;④由支撑业务管理向业务管理和决策支持服务并重转变。通过以上转变,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提供良好支撑,满足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等工作目标的实现,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智慧城市”等项目建设提供良好应用基础。

1.3降低地区、部门间差距在电子政务发展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云计算平台的优势,通过对政务资源进行有效的分割、调度和整合,实现效能最优化,提高政务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应用水平。通过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借助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有效提高电子政务应用的覆盖范围,降低由于地区、部门、层级之间技术、人才、资金等因素造成的技术、管理、投入、服务水平等差距问题。

2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2.1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建设滞后电子政务采用云计算之后,各类政务、企业、个人数据将在云端集中存储,而我国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存在诸多法律问题,相关政策的出台和监管也相对滞后。同时,云计算、电子政务等相关标准还在制定完善过程中,而依据国外标准在建或建成的部分电子政务云平台未来将面临着兼容性风险。

2.2缺乏统筹规划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布局和整体推进,特别是地市和县级电子政务普遍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广泛存在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重复建设、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现象。据统计,地市和县区制定电子政务规划的比例约为6%和1%,规划的缺乏导致电子政务的发展呈现出无序的“碎片化”状态,导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工作难以配合,严重阻碍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2.3缺乏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由于相关标准不完善及利益冲突等原因,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难度较大,应用成效难以体现,各自为政的情形较为普遍,导致整合难度进一步加大,已成为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据统计,省级区域部门间基本实现共享的仅占13%,区域部门间少量实现共享的地市和区县仅占32%和28%,这种现状对于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协作已难以适应,也难以满足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对业务协同的要求。

2.4安全隐患云计算数据主要采取集中存储方式,由于相关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数据安全问题成为发展电子政务云平台的主要障碍。

3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政务发展对策建议

3.1加强统筹规划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要求,加强电子政务发展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电子政务发展协调机制,推进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的规划和计划,建立明晰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推动电子政务朝集约、高效、安全和服务的方向发展。同时,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3.2转变建设方式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发挥云计算的优势,推进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方式的转变。根据不同地区、部门特点,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建设集中统一的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对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业务应用系统、信息资源、运维保障体系等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遏制分散建设和重复投资现象,提高基础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成效。

3.3转变投资方式改变由政府单一投资的局面,以市场为引导,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并引入第三方进行资金审计和监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4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通过云计算服务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整合升级,建立具有地区和部门特色的综合服务和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全面整合政府信息公开内容,优化搜索、查询范围和功能,为社会公众提供精确、便捷、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扩大网上办事服务范围,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政府网站网上办事覆盖能力,加强政府网站服务保障和运行维护保障。

3.5推动基层政务加强基层政务服务能力,开发基于云计算的各类政务应用,改善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的电子政务使用环境,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电子政务应用能力,重点推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服务内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

第4篇: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范文

1.1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政府电子网络构建做的比较好的,是美国、新加坡,还有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其中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公认做的比较好的,也最具代表性。美国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是1993年,由副总统戈尔提出一个国家资讯规划,国会通过了方案,提出到2003年10月,政府机构要逐步消除市场化办公,并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电子化的在线交易。为了推动政府信息化,美国在推动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时,甚至通过总统命令这样一种形式来规范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比如1997年12月,克林顿了一条命令,要求政府的信息不是根据机构进行组织,而是根据用户可能寻找的服务,或者是信息的类型来组织,即政府要帮助公民一站式地访问现有的政府信息和服务。

在应用领域方面,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在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开始时,也不是全面出击,而是重点突出应用。但是这些应用是有选择的,在推动电子政务应用时,更多关注的是政府对社会、对企业的服务,对公众的信息服务。美国确认了重点应用:建立国际性的贸易资料系统。建立政府部门的电子邮寄系统。这是美国在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时,最初确立的一些重点应用领域。

1.2欧盟各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欧盟15个成员国目前绝大多数都是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电子网络政府的构建对世界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按照欧盟提出的目标,这15个国家在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方面是统一步调的。他们提出在15个欧盟国家内部,重点或者部分推动20项几乎全部是面向社会的具体应用。具体来讲,有12项是面向社会成员个人的,有8项是面对企业的。而且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欧盟15个成员国大体都要能实现这20项应用,也就是说这20项具体应用都能在网上办理。通过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概况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化的力度,推动电子网络政府的建设,说到底他们的本意是要提高本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2当前我国发展电子政务存在的困难

从政府管理体系和机制方面看,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电子政务应用体系的构建受制于庞大复杂的行政管理体系。或者说,行政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电子政务应用体系构建的复杂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构建,绝不能过于简单,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这是因为政务管理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每一级政府都设了很多部门,这些部门各有各的分工,各有各的职权,各自行使独立的权力,但是他们又绝不是孤立的一个系统,它要左右配合、上下连动,这是政务管理,政务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企业运作的重大差别。在美国,大体是自由市场经济,这个自由市场经济政府管理的模式总体是管理的比较间接,很少直接管理,而且各个政府部门的设置也比较粗放,不像我们机构设置的那么多,那么细化。美国是一种比较粗放的机构设置,我国相对的是一种细化的机构设置,在这样一个大布置的行政管理体系下构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②如何改变传统政府的政务管理流程和程序。我国的行政管理的工作流程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现在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变这套传统政务流程是相当难的,而这个流程不改变,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不适合、不符合信息化的要求,所以政务信息化一个重要的要求是要对传统的政务流程进行重新构建,这是比较复杂,也是比较难的一个问题。③如何改变公务人员的管理行为。公务人员在长期的传统政务管理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一种观念、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要在电子网络政府状态下,按照信息化的手段使他们的行为、观念能够适应电子网络政府要求,两者之间应该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如何改变公务人员的行为,使他们的行为能够适应电子网络政府管理要求,重要的在于公务人员管理理念的转变,只在管理观念转变了,管理行为才会随之改变。

3西方电子政务发展得到的启发

吸取发达国家建设电子政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构建电子网络政府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①要关注应用,首先在重点应用领域进行突破;②要立足服务,面向全社会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面;③要循序渐进,政府及各部门在实施“电子政府”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建设。

(1)国家要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在推动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重视的问题应是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和相关的技术标准,以此来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国家应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研究、规划和组织协调,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努力贯彻落实。规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电子政务作为和信息技术的结合点,其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党政部门的工作程序、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的调整和协调。这就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发展规划,从而能够对全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统一的部署和安排。强调技术标准的统一性以及在一定的整体规划下进行,并不意味着要简单地追求硬件设施的先进性,而是强调未来的可连接性和整体布局、应用的合理性,否则就可能使电子政务的发展偏离了方向,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浪费。

(2)建立功能完善的政府信息网络信息库。政府信息化实施的基本条件,是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整个社会所需要决策的数量越来越多,政府决策的负担越来越重。在信息社会中,政府更开放,公众的参与性更强,决策更趋科学合理,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检查更具体直接。电子网络政府的构建:①要求政府机构的设置必须与经济结构、信息系统及社会文明的其他特征相适应;②建一条能将所有部门连在一起并让它们协同工作的安全的政府内部网和中央数据库;③提供满足公民特殊需要的服务,公民能够从网上方便、安全地得到这些服务。

当电子网络政府逐步构建完成之后,政府的网上应用会越来越多,如此便会产生出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在建立电子政府的初期,应对数据库的建立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要加强政府各部门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从而既能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又能互相连接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3)建立和维护功能强大的应用系统。应用系统的建立关系到实际的应用,是发挥整个电子政府的功能的一个具体表现,在电子网络政府建设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一般应与数据库的建立同步或更早一点,但它也必须在信息数据库系统建立得比较完整之后才能发挥其作用。应用系统的范围较之数据库系统更为广泛,使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工作协调和内部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使政府对城市和社会的管理工作水平真正上一个台阶。

电子网络政府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可能会影响整个政府存在的形态,这对于传统政务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过去、行政管理人员实际更多是一种管理职责,那么未来在电子网络政府状态下,公务人员逐步要成为一种知识管理的提供者。

参考文献

[1]胡小明.电子政务效益从何而来[J].天津科技,2005,(03).

[2]张守谋.电子政务:我们还缺点啥?[J].科技信息,2002,(06).

[3]刘鑫.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考[J].河南科技,2006,(04).

第5篇: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主要问题;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电子政务正日益成为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我国的电子政务经过一定的发展初步探索出中国特色信息化建设的路子。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信息安全、战略规划、数字鸿沟、监督考核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来完善,如制定合理规划、弥合数字鸿沟、加强通信合作、建立安全机制和监督机制等,以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科学合理发展。

一、电子政务和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电子政务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即E-GOVERNMENT,也称GOVERNMENT ONLINE,是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管理方法,其涵义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互联网上实现,从而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管,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并为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廉洁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正日益成为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把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信息化作为近年的工作重点。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发展电子政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在统计、地震、气象、电力等部门利用计算机做不同数据处理工作。1983年,国家经济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开始规划和设计,掀起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第一次――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建设阶段。从2001年开始的“十五,’计划中,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构筑政府网络平台,形成连接中央到地方的信息系统,实现政府网上信息交换、信息、信息服务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

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的电子政务就已起步,在经历几个发展阶段后,初步探索出中国特色信息化建设的路子。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分步骤、分层次发展的系统工程,从建设基础网站、创办通讯窗口到开放性信息服务和大网络政府,我们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其间也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无论是自身的发展状况,还是与美、英、新加坡等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相比,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领导体制尚未健全

电子政务的建设主要是一种国家行为和政府行为,在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因而导致了各个部门、各个地方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在此情况下,电子政府的功能不但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反而会因为将一个职能错位、权力集中、机构庞大、行为失当的政府搬到网上造成行政成本的上升。

2、信息安全问题突出

电子政务作为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安全性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很多政府平台在政务内网和公共信息网之间没有采取很好的物理方式隔离和逻辑隔离,导致信息安全和保密方面出现隐患。另外,很多政府网站在针对内部人员窃取机密和利用工作之便犯罪方面缺乏起码的认识和安全防范措施。

3、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

对于电子政务建设来说,确立一个恰当的、可能的、可行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规划的制定可以为我们界定信息化的范围,反映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也能标明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4、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一般也被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它实际是指不同主体在当代信息技术领域存在差距的现象。数字鸿沟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一国的不同地区之间。我国也不例外,城乡差距明显,沿海和内地的地区差距显著,某些落后地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距离实现电子政务还很遥远。

5、电子政务监督考核体系不完善

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无绩效分析及评估,巨大的投入没有带来合理的产出,造成有限社会资源的浪费,老百姓不能充分参与和使用,失去电子政务成功的基础,信息采集和处理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当,使电子政务成为摆设,失去建设电子政务的意义等等。

三、针对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既然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了问题,那么我们就要积极应对,对症下药,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以使中国电子政务在正确的引导下,统一、协调、健康、快速、可持续、科学合理的向前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追赶后而超越之,引领电子政务的潮流。

1、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

电子政务涉及到许多政府机关的重要文件,其中有些涉及到国家安全。安全保密是电子政务面临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电子政务的法律框架,政府机构应加强相关立法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此外,虽然从技术层面上针对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但是提高公务员的安全意识以及政府机关的内部安全机制也是当务之急。

2、对部分地区实行一定的政策、资金倾斜

国家要从资金、政策上对中西部地区给与倾斜,将一些地区相对成熟的产品推荐或免费给中西部地区的政府使用。同时也可形成先进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一帮一的对子,把成功经验和资金提供给中西部地区,使中西部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少走弯路快速发展。

3、小步快走,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要立足全局和长远制定总体规划。以容易实现的、效果明显的项目起步,根据相关领导和专家的意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把网上办事、政务公开作为门户网站建设的重点,规范业务流程,简化工作环节,让企业和公众享受到电子政务的便利。

4、弥合数字鸿沟

电子政府的构建应当逐步弥合数字鸿沟。构建电子政府,尤其要关注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提高农村的电话普及率,降低上网费用,提供廉价实用的上网设备,让低收入的居民也有机会接触网络。构建电子政府还要关注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养掌握信息技术的新一代接班人。

5、构建电子政务的标准化体系,实现对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

我们要从电子政务总体标准、应用标准、技术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和管理标准等方面入手,构建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体系和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加工和整理,建立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技术集成平台,保证信息的畅通,实现政府资源整合、企业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及社会服务的整合。

6、加强和通信企业的合作

通信企业全盘化、全国化的特点为政企信息化建设的对接提供了条件。通信企业可以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先建立起平台,帮助政府实施政务信息化,待政府把经济建设搞好了,再偿还企业的投资。这是一种双赢的做法。

7、确立“渐进式”发展策略

第6篇: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范文

1电子政务顶层设计阐释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1]。顶层设计,顾名思义就是从顶层、全局的角度进行设计。在我国,顶层设计现已成为一个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的名词。顶层设计代表的是一种系统论思想和全局观念,通常是指从全局视角出发,围绕某个对象的核心目标,统筹考虑和协调对象的各方面和各要素,对对象的基本架构及要素间运作机制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规划和设计。顶层设计的基本特征有三个:一是顶层决定性,顶层设计是自高端向低端展开的设计方法,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源自顶层,因此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二是整体关联性,顶层设计强调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三是实际可操作性,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表述简洁明确,设计成果具备切实可行性,因此顶层设计成果应是可实施、可操作的。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政务和技术方面的众多要素,因而更加需要开展顶层设计,对这些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以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健康有序运作。我国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什么是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在认识上还不统一、不到位。结合我国国情及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所谓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就是关于国家、某个地区、行业或者部门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或总体框架的详细设计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有效组合运行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机制的模型化设定,以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功能相互协调,结构基本一致,资源互相共享,标准基本统一[2]。

这一定义的具体含义包括:

•设计对象的多样化。顶层指的是概念层级上的顶层,是自高端开始对全局进行总体设计,而非在设计对象上是顶层,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设计对象就不限于国家层面,还包括对省、市、区县甚至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顶层设计。

•从顶层、整体的高度去看待和分析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跳出局部环境、局部利益的约束和限制。

•所包含的要素内容非常全面。顶层设计不仅要考虑政务层面的内容,如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及其具体业务类型之间的关系,还应考虑网络建设、安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等诸多技术层面的内容;不仅要考虑设计对象自身的构成要素和体系结构,还应考虑设计对象的外部环境影响。例如一个部门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不仅要考虑部门内各种要素之间的运作关系,还应考虑该部门在政府纵向层面和横向层面上的相互协调。

•顶层设计的重点在于建立各要素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对于我国的电子政务来说,需要探讨如何推动各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如何确保工作流程、信息系统、数据以及相应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目前,我国还缺乏指导电子政务从政务使命、绩效目标、业务规划到技术实现的规范的顶层设计体系,加快顶层设计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十分迫切。

2EA的基本认识

EA被普遍译为“企业架构”、“实体总体架构”、“总体结构”,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采用的IT规划、管理和复杂系统设计与实施方面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在欧美发达国家,EA已经广泛应用于大中型企业、政府、军事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中。

2.1EA的概念及定义

EA的历史源于1987年,当时任职于IBM的约翰•扎克曼(JohnZachman)在IBM的内部期刊上发表了题为《信息系统架构框架》的文章,提出了“信息系统架构框架”(即Zachman框架),被认为是EA领域的开创性工作,Zachman本人也被公认为EA理论的开拓者。1997年,经过10年的完善和改进,Zachman又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了更完整的框架,并最终确定为“企业架构框架”(frameworkforenterprisearchitecture,又称为Zachman框架)。最初Zachman提出的EA概念主要是针对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和设计。随后,在其基础上,各类EA框架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EA的应用范围也迅速从企业扩大到政府机构、军事部门和其他组织。此时的“enterprise”一词就不仅仅指企业,而是引申为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组织的集合,可以是政府或政府的一个部门、一个完整的公司或企业、一个公司或企业的子公司、一个单一的大型业务或技术部门,甚至可以是一个由具有共同性质但地域上分散的实体连接起来的组织。因此,笔者认为在不同应用领域中对EA的翻译应是不同的。在企业领域,EA可以直译为“企业架构”,但在政府信息化建设中,EA被称为“政府总体架构”更为合适。政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而EA体现了整体和全局的规划和设计思想,因此采用“总体架构”更能体现EA之于政府的价值。目前,对EA概念还未形成一致公认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定义有:①Zachman的定义:“EA是构成组织的所有关键元素和关系的综合描述。企业架构框架(EAF)是一个描述EA方法的蓝图”[3]。②美国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颁布的A-130公告中的定义:EA是业务和管理流程与信息技术之间当前和将来关系的清晰描述和记录[4]。③开放群组(OpenGroup)的定义:EA是关于理解所有构成企业的不同企业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怎样相互关联[5]的方法和工具。④美塔集团(MetaGroup)的定义:EA是一个系统过程,它表达了企业的关键业务、信息、应用和技术战略以及它们对业务功能和流程的影响。关于信息技术怎样以及应该如何在企业内实施,EA提供了一个一致、整体的视角,以使它与业务和市场战略一致[6]。笔者认为EA是指从组织全局的角度将组织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信息资源、信息系统、信息化技术创造性地融合起来,系统考虑与信息化相关的业务、信息、应用和技术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与组织的使命和战略目标相结合,从而指导信息化工作。

2.2EA的定位及核心特征

传统的信息化建设通常是根据组织的使命和战略目标来制定IT规划,但由于使命和战略目标非常宏观,很难具体指导IT规划,因而往往造成分散建设、重复投资甚至是无效项目的产生。EA强调在对业务战略和流程理解的基础上,描绘出一个未来组织信息化中业务、信息、应用和技术互动的蓝图,它是组织的战略与IT规划之间的桥梁(见图1)。“蓝图”的设计是EA的核心,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对多个方面的综合考虑。为此,人们开发出各种EA框架理论用于系统地指导蓝图设计和实施过程。目前影响较大且使用较广泛的EA框架和方法主要有Zachman框架、TOGAF框架、FEAF框架、DoDAF框架等。详细介绍EA框架和方法的文章很多,本文不再赘述。但值得强调的是,以上框架之所以被称为EA框架,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三个共同特性:一是强调架构的设计是基于组织的目标和战略;二是总体架构的组成均包含业务和技术两个层面,即均包含对业务流程、信息、应用系统、技术的描述和综合考虑,要素全面且构成有机的整体;三是架构设计的原理是从现状向目标的转换过程,在这个转换过程中设计、规划出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和解决方案,可实施性很强。

3EA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中的成功应用———美国FEA

谈及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就不得不提到美国的FEA。FEA即联邦政府总体架构(FederalEnterpriseArchitecture),被广泛认为是美国联邦政府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亦被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参考和借鉴。FEA是在EA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成功案例。

3.1FEA的源起与发展

美国在实施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如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信息孤岛、效益低下等问题。美国国会决策者们一直都在关心联邦政府运作可能产生的低效率和无效能,特别是当其涉及到每年700亿的电子政务投资决策时[7]。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克林格-科恩(Clinger-Cohen)法案(又称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案)。法案要求各个机构开发和维护信息技术架构从而使得政府内部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够带来更多收益。为此,在早期EA理论的基础上,1999年9月美国联邦首席信息官委员会了《联邦政府总体架构框架》(FederalEnterpriseArchitectureFramework,FEAF),旨在为联邦机构提供一个架构的基础性结构,促进联邦政府各部门和其他政府实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互操作以及通用业务过程的共享开发。FEAF是一个概念化的框架(见图2),说明了架构组件的整体结构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开发和维护FEA,但却没有包含具体的架构内容。为使FEAF能够更具体地指导联邦政府的电子政务投资和互操作,2002年OMB启动了“联邦政府总体架构”(FEA)项目,并为此成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FEAPMO)。自2002年项目启动开始,FEAPMO相继开发出五大参考模型、一系列实施指南和管理工具。经过10多年的发展,FEA已经成为联邦政府在各机构中间发现差距、共享、合作和复用机会的重要工具,成为顶层统筹规划电子政务建设的有效方法,在美国电子政务集中统一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FEA的顶层管理思路

FEA的顶层管理思路概括为自顶向下的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匹配。自顶向下的设计,就是OMB站在联邦政府战略全局的角度,运用EA的设计思路提出FEA参考模型,作为通用的业务、绩效、技术的定义和结构,并通过一系列指南指导各机构的架构开发和IT规划工作。自下而上的匹配,就是各联邦机构在开展自身的EA工作时,需要确保机构架构与FEA参考模型之间的匹配,并且提出的每一项IT投资规划均需要实现与FEA参考模型的映射,从而确保顶层的设计能够转化为各机构的具体目标和项目建设。

3.2.1FEA的顶层架构

参考模型是FEA的核心,分别从绩效、业务、服务、数据、技术5个角度勾画出5个详细的模型,作为联邦政府的顶层架构。这个顶层架构是以绩效为导向、以业务为驱动而设计的,各模型之间的关系见图3。简单说来,5个参考模型中,绩效参考模型是政府业务目标的导向,位于最顶层,提供了一套绩效评估的标准框架。业务参考模型是电子政务“电子化”过程的驱动,从政府职能视角(而非机构视角)提出一种旨在促进联邦政府业务线的框架,避免机构业务之间相互孤立,便于机构发现相互协作的机会。FEA业务参考模型共包含4个业务域、39条业务线和153个子功能,是对联邦政府所有业务的系统梳理和分析。服务构件参考模型用于建立业务参考模型和技术参考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提供了电子政务服务域横向业务线共有或常用的功能模块,便于实现部分业务的重用,共包含用户服务、业务流程自动化服务、业务管理服务、数字资产管理、业务分析服务、内勤服务和支撑七大领域的通用构件。数据是由业务过程产生的,因此数据参考模型与业务参考模型紧密结合,提供一系列标准规范,旨在实现数据的跨机构识别和共享。FEA参考模型自2002年以来,不断调整更新,并年年用于联邦政府电子政务项目的预算管理过程。

3.2.2FEA的实施管理

FEA的精髓并非体现在其参考模型中,而是其动态地实施管理。为发挥参考模型在统筹指导各联邦机构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作用,2007年11月,FEAPMO《联邦政府总体架构实践指南》,指南中为各机构开展自身的EA工作以及与参考模型的匹配提供了标准的流程。同时,为确保FEA方法的有效执行,达到顶层管理的目的,OMB不断强化和完善以下工作:•开展定期汇报和评估工作。为了解各联邦机构的EA开发和利用情况,促使各机构利用EA驱动绩效改进,OMB要求各机构每季度都要向其提交分块报告和机构EA自评估报告。这些报告既作为评估机构EA工作成熟度的依据,又是OMB后期审查IT投资项目的基础。在定期汇报的基础上,OMB每年都会组织开展EA评估工作,并为此颁布当年的评估框架———总体架构评估框架(EAAF),确定当年的评估内容、指标和评分标准。

•提出跨机构协作项目。为进一步促进跨机构协作,OMB于2006年6月开发了《联邦转换框架》。联邦转换框架是一个跨机构电子政务行动的目录,所列行动既包含了由OMB早先发起的电子政务行动和业务线行动,又包含了其他一些政府范围内的跨机构协作项目。该目录每年更新并与总体架构评估框架一起,用以确保各机构的EA与跨机构行动保持一致,并更好地指导电子政务投资的决策。跨机构协作项目的定期有力地促进了联邦政府内部的业务协同和互操作,避免了重复建设和分散化建设。

•统筹管理各机构的投资项目。近些年随着美国联邦政府对IT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OMB对这些投资的监督工作也在不断改进。2006年6月,OMB对其通告A-11《预算的准备、提交与执行》进行了修订,要求联邦各部门和机构都应向OMB证明其电子政务投资符合FEA标准和指南,以便于他们获得投资审批。这表明,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将FEA与电子政务投资控制紧密结合,借助FEA的整体性规划来统筹管理各机构的电子政务投资项目。FEA从顶层和全局的高度将所有联邦机构纳入一个单一、通用的架构之下,促使政府从机构分割走向跨机构的协同工作,从而避免重复性投资并改进政府在信息化条件下运作的绩效。FEA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EA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4应用EA开展我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EA作为将组织战略目标映射到IT总体目标的蓝图设计,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广泛使用的IT规划和电子政务总体架构设计方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目前还较多停留在理念层面,缺乏方法支撑。

4.1EA之于我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价值

4.1.1EA能够确保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顶层”性

“顶层”是强调全局和整体,强调设计过程和设计成果要有战略高度。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框架主要是根据目标和任务而设计制订的,在规划与工程项目之间缺少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层次———顶层设计工作,从而造成电子政务项目与政府使命及目标之间缺乏清晰连接,跨机构的合作项目也缺乏发现和发起的机制。因此,开展顶层设计的直接目的就是要从顶层和全局的角度对电子政务工程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和跨部门协调。EA是一个自顶向下、业务战略驱动的过程,它从组织的使命和战略高度系统地考虑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和技术,构建业务、信息、系统和技术相互融合、彼此互动的总体架构。顶层设计中采用EA可以确保设计的“顶层”特性,同时确保将与电子政务紧密相关的业务、信息、技术等要素全面、有机地予以考虑。

4.1.2EA能够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提供一种通用框架和共同语言

在我国,电子政务是一个包含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六大系统在内的大系统,不管是国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还是省、市、县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抑或是某个纵向行业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都将面对极其复杂的条块关系,涉及众多部门和机构。EA是设计和开发大型复杂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它自顶向下将系统内的各个对象和要素纳入统一的框架之内,便于达成共识,也便于建立跨机构合作项目的发现和发起机制。我国电子政务是个条块交错复杂的大系统,各个条和块的顶层设计既要确保其内部对象和要素的统筹协调,又要确保条与条的顶层设计之间、块与块的顶层设计之间、条与块的顶层设计之间的协调和相通性,因此我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更加需要EA提供通用的框架和用于描述业务、信息、技术的共同语言。

4.1.3EA能够确保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成果的落地实施

顶层设计不仅仅强调“顶层”的战略高度,也强调“设计”的清晰和可实施性。既有高度又要能落地实施,这是顶层设计的精髓。EA不仅仅有目标架构的设计方法,更强调从现状到目标架构的实施路径安排或IT路线图设定。在国外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中,EA往往将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转化为具体的工程项目规划。因此,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成果的有效应用亦需要EA实施方法的指导。

4.2基于EA开展我国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初步思考

借鉴EA的基本理论和设计理念,同时结合我国国情,笔者提出当前我国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路径以及需要后续深入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

4.2.1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路径

首先,国家尽快提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框架结构。这个框架包含了顶层设计应该考虑的几大要素,作为国家自顶向下的参考模型统一指导和约束各地方和行业的顶层设计。基于EA的四大核心架构(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笔者认为这个基本框架结构应包含管理体制架构、绩效架构、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和技术架构。其中,管理体制架构是整个电子政务有效运行的保障,绩效架构是电子政务的发展导向,业务架构是电子政务内部协同与整合的驱动,信息架构是电子政务内部资源共享和对外服务的基础,技术架构是电子政务目标实现的技术支撑,各个架构相互配合构成统一整体。由于各地、各行业电子政务建设存在各自的特殊性,因此这个基本框架重在提供一种设计思路。内容较为宏观才具有全国指导性。其次,依据基本框架分层开展顶层架构设计,即将顶层设计工作分成中央和省、地市和区县两个大的层次来开展。中央统筹中央本级各部门和省级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工作,各省统筹本省各政务部门和下辖各地市、区县的顶层设计工作。这样,既能够确保顶层设计工作的上下一致,又有效缓解了“条强块弱”的矛盾。再次,顶层架构成果动态应用与实施。采用EA从现状向目标的转换方法,各地方基于自己的顶层架构,首先选择几个重点领域和社会问题进行顶层设计成果的应用探索,例如通过业务架构中业务条线的组合,发现并规划需跨机构的拟建项目和需整合的已建、在建项目,通过信息架构规范信息的开发、利用、共享要求,通过绩效架构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价值导向。随后,基于个别领域的应用经验逐步推及至全面应用。顶层架构成果的应用重在探索一种动态的运行机制,能够针对不同时期的政务目标和社会问题动态地组合电子政务系统内的各类要素,特别是通过业务条线的组合来规划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项目。

第7篇: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范文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988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知》(政办〔〕233号)、省信息中心《关于做好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函》(信字〔〕9号)文件精神,结合《州年电子政务工作要点》,现就加快推进我州电子政务网络建设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电子政务网络是电子政务稳步推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电子公文传输、电视电话会议、党政协同OA等电子政务重点业务系统普及应用的支撑平台,也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能,打造效能政府、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有效手段。我州电子政务网络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建设,经过几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电子政务内网基本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建设目标,电子政务外网已完成州电子政务技术中心至州级各主要职能部门的横向城域网建设。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将成为自上而下、纵横融合的两大基础网络平台,为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充分利用好已建电子政务公共设施,国家发改委今后原则上不再批准建设新的部门专用业务网络。各地区要充分认识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紧紧抓住全州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体推进、给予设备和技术支持的有利契机,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推进本地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建设。

二、全州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基本原则及标准要求

全州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要在州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心的规划指导下,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有序推进。各地区在规划建设本地区电子政务网络时,要按照全州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标准(每栋入网行政办公楼的每间办公室要设置2个以上完全物理隔离的内、外网信息节点),对本地区电子政务内、外网络进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1、纵向骨干电路建设。根据全州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总体规划,州至各地区纵向骨干电路由电信、移动两家运营商共同承建,形成高效、安全的双回路网。在4月25日前完成电路建设、调通测试电路。

2、地区横向网络建设。各地区横向城域网络建设及本地区互联网出口电路租赁等工作,由各地区政府与当地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自主洽谈确定,可根据实际洽谈情况,综合当地运营商合作意向、承建能力、线路品质、技术力量、租赁费用及本地区电子政务长远发展等因素合理选择一家或多家运营商的互联网资源作为本地区电子政务外网的互联网出口电路(出口电路带宽可根据本地区入网单位数量、上网速率要求等实际需要科学确定),按照“以租代建”(通过本地互联网出口电路租费来带动横向网络建设)的原则,由选定的运营商按照全州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标准于年底前完成本地区横向城域网络建设。

3、现场指导建设。州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心近期将会同省信息中心、电信公司、移动公司等相关单位,成立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组赴各地区对纵向骨干测试电路、地区首批13家横向电路进行现场指导建设,请各地区安排得力技术人员进行全程配合、学习。今后,地区横向电子政务网络由各地区政府按统一标准和规范自行规划建设,州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给予必要的远程协助和电话指导,原则上不再专门组织安排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三、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各地区要根据全州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有关规定,配合州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心同步规划、建设本地区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合理划分安全域,采取相应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实现州、县级网络中心与各级入网单位的分级、分域保护,实现不同网络安全域之间的可信接入,保障各自业务系统的信息安全。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原则合理分配本地区IP地址资源,对接入电子政务网络的所有计算机进行MAC地址、IP地址、交换机端口的有效绑定,以减少局域网内IP地址冲突,防止ARP攻击,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制度建设,落实信息安全保障责任,明确政务网络安全主管领导和工作部门责任人,对入网计算机进行登记备案,定期检测网络运行状况,及时排解安全隐患,确保全州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四、落实项目配套资金确保电子政务网络建设顺利进行

电子政务建设所需财政性资金采取分级负担的方式予以解决,各地区要统筹财力,加大对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的资金投入力度,根据项目建设要求,抓紧落实地区配套资金,确保必要的项目建设经费,推动地区电子政务健康持续发展。

1、州级专项经费。州至各地区电子政务外网纵向骨干电路租赁费用由州级财政统一安排解决;各地区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所需核心路由器、核心交换、网管交换、网管计算机、网络机柜、首批13家部门接入路由器等设备由州政府统一配送;各地区首批13家接入单位横向网络电路、办公局域网综合布线由州政府按照“以租代建”原则(通过州至各地区纵向电路专用租费带动项目建设),协调电信或移动公司按照统一标准和要求建设;州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心对各地区网络规划设计、建设实施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对重视程度高、配套资金落实好、规划建设进度快的地区在后期横向网络建设时给予一定数量的部门接入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支持。

2、地区配套资金。各地区电子政务外网横向网络(不含首批13家接入单位)建设、本地互联网出口电路租赁等费用由各地区政府统筹安排解决;地区电子政务横向内网节点租费由各地区政府与当地电信公司洽谈确定,通过降低每个节点租费或参照州本级财政供养单位整体打包租赁等方式有效降低电子政务内网年租费。整体打包方式即将本地区所属财政供养单位(含事业单位、二级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商谈确定电子政务内网年租费,合同期内租费不因机构改革、办公楼搬迁等新增节点而增加。

第8篇: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 风险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 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政务,亦称电子政府、政府信息化管理,是政府机构以计算机为媒介,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合,以实现政府部门工作的进行以及组织结构的优化重组,从而及时向社会及公众提供全方位、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的运行有助于建立一个开放透明的政府,一个勤政廉洁的政府。电子政务职能实现的前提是信息安全的有效保障,大量政府公文在政务信息网络上的流转,一旦存在信息安全问题,则直接导致机密数据和信息的泄漏,危及到政府的核心政务。如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电子政务的效率便无从保证,这将给国家利益带来严重威胁。所以说,信息安全是制约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

二、 电子政务面临的风险

(一) 认知层面的风险

电子政务在国内建设与使用时间不长,缺乏深入研究。一些人只是简单地认为电子政务系统就是信息化,只要实现了网络数字化就可以推行电子政务,从而出现盲目建设、脱离现实条件等问题;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电子政务就是运用计算机代替传统手工模式,这就固化了现有政府结构,不利于政府的改造与职能的转变。

(二) 规划层面的风险

规划层面的风险主要有:规划制定人员、规划的范围和内容、规划计划的实施步骤、规划中的政策因素等等。

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使得政府的组织形态正在由传统的金字塔垂直模式向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转变,这就要求政务机构的运行方式作出相应转变,进行电子政务的整体规划。电子政务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基础,是项目成功的基本保障。只有了解了本地区的发展现状,了解地方政府的特点,了解本地区的政务工作流程,才能编制出适合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但目前,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方面的规划明显不足,缺乏可操作性,这就导致在使用过程中面临着很大风险。

(三) 物理安全层面的风险

物理安全层面的风险主要指的是网络环境和物理特性引起的网络设备和线路的不可用,从而造成网络系统的不可用。例如,线路老化、蓄意破坏、设备意外故障、自然灾害等, 这些都属于物理安全层面的潜在风险因素。

(四) 应用层面的风险

应用层面的风险主要表现为非法访问,即窃取用户口令、用户信息被剽窃或修改等,由于政府网络对外提供WWW服务,Email服务、DNS服务等,因此也存在着外网非法用户对内部服务器的攻击。

(五) 系统层面的风险

当前电子政务网通常采用的操作系统本身在安全方面的考虑较少,服务器与数据库的安全级别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安全隐患,加之病毒的潜伏,这些都增加了系统在安全方面的脆弱性。

(六) 技术层面的风险

技术层面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技术线路、设备选型、工程质量、系统性能等风险。技术层面的风险不仅关系到项目的实施情况,也关系到项目后期的维护和应用。现阶段受技术发展的制约,我们在技术方面还存在着很大欠缺,因此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风险。

(七) 资金层面的风险

受利益的驱使,有些部门在制定规划时,将电子政务的规模越做越大,虚设资金越来越多,这就使得电子政务的建设变得越来越困难。除此之外,在资金使用方面,由于缺乏对部门资金的有效监督,使得资金浪费现象严重。如果不能合理计划和控制资金的流向,这将直接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甚至促使一种新的腐败的产生。另外,在后期维护上,电子政务系统也需要运营资金的支持,没有了运营资金的有效支持,就没有了电子政务的内容来源。

(八) 管理层面的风险

在电子政务运行过程中需要管理的内容主要有规划管理、技术管理、过程管理、运维管理、安全管理等。管理的风险不仅体现在单个项目的管理,也体现在根据规划对相关项目群的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是项目成败与否的关键。随着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还将不断加大,但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缺乏信息化项目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项目管理的风险意识,这与快速发展的电子政务管理要求不相匹配。

三、 电子政务管理防范措施

(一)强化信息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正常而高效运转的基础,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前提,电子政务信息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及时发现影响信息安全的现象。政府部门要对信息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普及信息安全知识,增强信息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积极开展安全策略研究,明确安全责任,增强信息管理人员的责任心;积极组织各种讲座和培训班,培养专业信息安全人才,确保防范手段和技术措施的先进性和主动性。

(二)实施保障措施,建立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风险的威胁无处不在,它主要来自于物理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等。建立全方位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是规避电子政务安全威胁因素的必要方式。在充分分析系统安全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系统安全策略和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才能对系统实施安全防护和监控,使其真正成为智能型系统安全体系。具体做法有:

1.实施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制止可能对系统出现威胁的各种攻击;

2.记录和分析安全审计数据,检查系统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判断是否违反法律法规,为改进系统提供充足的依据;

3.对数据恢复应进行应急处理和响应,及时恢复信息,降低被攻击的破坏程度,包括备份、自动恢复、快速恢复等。

(三)制定合理资金计划,确保有序利用

充足的资金是保证电子政务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前期指定电子政务建设的方案中,要根据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资金预算方案,确保不虚报资金预算,杜绝腐败滋生;在后期维护过程中,资金也要及时到位,以确保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顺利进行。

(四)健全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

法律是保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最有力手段。政府立法部门应加快立法进程,借鉴国外网络信息安全立法方面的先进经验,制定完备的信息网络安全性法规,完善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使得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

电子政务是实现“电子政府”的有效途径,在政府推动信息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其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正视风险本身,加快制定保障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才能降低风险,从而有力地推动和改进政府的管理方式,才能有助于更好的发挥其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1]方德英,李敏强.IT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体系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907-908.

[2]费朵,邹家继.项目风险识别防范探讨[J].物流科技,2008(08):139-141.

第9篇: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成本控制;采购成本;预算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012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01

0 引 言

电子政务是为了适应信息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政府机构将政务处理、政府服务的各种职能通过网络来实现有机结合,以此达到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减少管理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从而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政府工作机制。

1 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地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为提高政府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开辟了新的途径。然而,从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在成本控制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1 电子政务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政府采购法》颁布10年来,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由2002年的1 009亿元增加到2011年11 332亿元,10年间增长了10倍。数据的增长一方面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其中一部分是由成本浪费造成的。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采购过程中存在价格偏高的倾向,国家人口计生委信息中心副主任洪亢基认为:“现在,我国政府电子采购还处于解决程序问题的阶段,市场上购买产品可以还价,但是政府采购过程却不会进行讨价还价。一些厂商一旦进入政府采购名单,就将价格提高到最高限。”巨大的差额折射出政府在电子政务采购过程中存在弊端。

1.2 电子政务预算管理粗放

预算管理是科学控制电子政务成本的重要手段,但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仍然处在较为粗放的阶段。电子政务的预算、决算很大程度上是领导行为的结果,资金支出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论证,电子政务的成本控制意识比较淡薄。

电子政务费用预算所面临的问题有:①预算口径比较难统一;

②缺乏信息化运行维护的预算科目;③政府部门对运行维护工作缺乏了解,预算工作缺少可以参照的标准;④许多部门对电子政务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选择外包方式,它的预算数额是以其合同的成交价为标准,这使各个部门报上来的预算数据同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偏差。

1.3 电子政务“条块分割”导致管理成本上升

电子政务的核心并不是电子而是政务。我国电子政务系统存在比较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这对电子政务的推行有很大的障碍。在我国,想要全国共同发展电子政务是不太现实的,因为我国除了存在“条块分割”,还有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此外,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在实施电子政务时时常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这是因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指导实施,也没有整体性的发展规划。

2 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成本控制的对策

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既包含事中控制,也包含事后控制。电子政务的事中控制,就是在电子政务项目实施阶段对生产耗费进行日常控制。而电子政务的事后控制主要包括电子政务成本控制执行情况分析及电子政务成本控制完成情况考核。

2.1 加强对电子政务采购成本的控制

由于制度不完善、操作不科学等原因,我国电子政务采购制度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电子政务的采购成本还有下降的空间。

首先,在操作层面上,对采购成本严格把关,加强监管,加大惩罚力度。对于在电子政务招投标工作中进行不正当竞争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政府要选择采购性价比较高的商品。另外,要加强对协议供货产品的监管,供货商在产品市场价格发生调整时,应当自觉更新报价或及时通知相关部门。

其次,在制度层面上,建立评估机制。电子政务采购成本得不到控制,这与缺乏采购绩效评估有关,没有参照物的政府采购很难衡量其采购业务水平,电子政务的相关采购也是如此。因此,建立评估机制,可以有效地控制采购人员利用特权进行腐败,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2.2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

在电子政务成本的事后控制方面,应当对电子政务进行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考核评估系统。而电子政务的考核应当由单纯的结果考核转向成本与结果考核并重。

一方面,考核部门应当改变以前过只注重行政结果、不注重行政成本耗费的做法,要把电子政务成本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以电子政务行政成本和效果的比例以及公众的满意程度为基本标准,综合评价电子政务绩效;另一方面,在开展审计时,注重绩效审计、成本评价,尤其注重隐形行政成本的评价,将电子政务成本纳入审计监督的全过程,在事后审计中,要侧重成本效益的分析。

2.3 加强对电子政务成本的预算管理

预算是成本控制的源头,也是成本问题产生的源头。我国预算管理的粗放直接导致电子政务成本问题的出现,因此,加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是从源头上控制电子政务成本问题的重要方法。

一方面,科学规范电子政务成本预算编制。只有从预算编制着手,规范其编制程序,提高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全面性和科学性,才能加强电子政务成本的预算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对电子政务成本预算的执行监督。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重预算、轻执行,预算编制没有细化,支出项目硬化程度不够,资金自由使用比较随意,资金拨出后的管理相对较弱,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因此,只有加强对电子政务成本预算的监督,才能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