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环境制度范文

企业环境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环境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环境制度

第1篇:企业环境制度范文

近年来我国各个行业发展迅速,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其中不乏一些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行业,其发展会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威胁。所以相关责任部门还应当积极开展环境风险评估活,并对环境风险制度进行完善,进而有效避免企业环境污染的产生,最终实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目的。

关键词:

环境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完善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水平,对于企业的安全有序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技术支撑层面的建议

(1)提升化学品环境管理基础研究水平企业风险识别核心是贮存、使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有毒化学品,根据不同管理目的,国内外相关部门已经提出重大危险源辨识、管理物质、危险物质、极危险物质等清单。所以危险化学品环境危险程度和环境危险性评估亟待进行,根据相关安全管理条例评估和鉴定使用量较大化学品和常用化学品,并开展环境风险物质和重点化学品控制名录,进而实现重点化学品工业检核标准和准入标准的构建。

(2)进一步研究重点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方法我国以制造业为主并存在大量石化化工企业,相关部门对风险企业的监管活动需要分级进行,这样才能够优化环境风险管理效益和成本。由于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理是建立在风险分级和识别的基础之上,所以应当深入研究重点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方法,进行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标准的分类分行业构建,最终实现对重点企业风险源动态管理的规范。

2管理层面的建议

(1)完善立法,充分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根据《意见》中“充分落实环境安全的责任主体”的要求,相关部门应当通过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契机,进行安全主体责任意见的制定,并对环境安全责任主体内涵进行明确,通过一整套防范环境风险制度措施的构建,为企业进行环境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企业环境安全责任主体指的是在环境风险隐患治理和排查的定期开展中主动进行环境风险状况的申报,通过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制度的完善实现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的评审和制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在应急状态下责任部门应当开展预先处置活动并将事故源头切断,进而达到对事故最初态势的控制,避免次生环境事件的发生。同时还应当将事故情况主动上报相关部门,通过处置和救援活动的积极参与,为调查事件责任和原因提供有效配合,并支付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和产生的费用。

(2)通过风险申报登记制度实现对风险现状的掌握企业获得经营生产收益也就意味着承担申报企业风险防范措施和环境风险状况的义务。相关部门应当在环境保护法修改的过程中,对环境风险申报登记的法律依据进行明确,通过环境风险申报管理制度的制定实现企业申报贮存、使用、生产化学物质数量、种类、风险单元、防范措施的明确。申报制度建立后,企业主动申报就会代替传统责任部门上门检查,在常态化管理中纳入环境风险和化学品管理,进而为公众监督和环境部门监督提供便利。

(3)建立环境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制度企业落实环境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环境风险隐患的定期排查治理,相关部门应当对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规定进行构建,进而实现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内容、分级、概念的明确。企业则应当对环境风险隐患的定期排查制度进行完善,在全过程管理中评估、治理、报告、等级环境风险隐患。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则应当监督检查企业环境隐患的排查情况,在企业检查或企业上报中出现的较大隐患应当进行公示。同时责任部门还应当对风险隐患移交报告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对于涉及其他部门责权的隐患、非法行为应当通过书面形式进行告知。

(4)构建环境风险分级管理制度相关部门还应当积极推动环境风险评估活动的开展,通过环境风险分级管理措施的制定,实现环境风险的分级管理制度的构建。相关部门还应当对企业周边环境敏感区、风险防范措施、内部化学品进行了解,并根据了解情况进行企业环境风险级别的调整。相关部门还应当根部企业环境风险等级的不同,开展管理要求和模式的针对化实施,进而区别管理绿色信贷、上市环保核查、应急物资储备、环境风险申报、清洁生产、污染责任保险、应急演练、隐患排查。

3保证机制层面的建议

①强化合作,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根据权威部门统计,六成到七成环境事件是由于化学品运输、安全生产直接事故造成或处置不当造成。所以,相关部门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方法中应当进行有效配合,尤其是在安全事故处置和运输事故处理过程中,应当保证责任主体充分履行防范和避免环境风险的义务,对于次生环境污染也应当进行有效处置。在受到安全事故报告后,相关部门应当将事故情况及时告知环保部门,并充分考虑专家意见处置事故,避免进一步引发环境污染。②建立应急救援物资评估制度相关企业应当依据自身性质进行应急救援物资的配备,但关于应急物资数量、种类的规范还没有建立。相关部门应当进行环境应急救援评估制度的构建,并和安全生产部门、监管部门根据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应急物资配备标准的分等级分行业制定,进而实现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能力的提升。

4结语

当前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进而推动环境风险评估活动的有序开展,最终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本文对环境风险制度完善进行了分析,但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强化重视,进而实现环境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作者:韦美玲 单位:南宁汇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第2篇:企业环境制度范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公众举报,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环境保护系统干部职工及其家庭成员除外)向环境保护部门检举、揭发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工业企业环境违法行为。

第三条公众可以通过书信、电话、传真、电子邮件、走访等形式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公众可向所在县、区环境保护部门举报,也可直接向市环境保护部门举报。

环境保护部门对公众举报案件不受理或者在30日内未处理或者未处理完毕,并且没有告知举报人的,举报人可以逐级举报。

第四条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统一受理公众举报;对同一环境违法行为有多人举报的,由环保部门按照接到举报的时间先后顺序确定,奖励最先举报者。

环境保护部门受理举报时应登记下列情况:

(一)举报人的基本情况;

(二)环境违法行为的主体,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第五条公众举报工业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是指下列行为:

(一)未经环境保护部门依法审批,擅自建设对环境有污染的项目和设施的;

(二)擅自投入生产或使用未经环境保护部门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废水或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设施的;

(三)擅自拆除、闲置或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超标排放污染物的;

(四)以渗井、渗坑和其它不正当方式排放污染物的;

(五)被责令停产治理或被关停取缔后擅自恢复生产的;

(六)非法转移、处理危险废物(包括液体、固体)的;

(七)无证收集、经营、处置危险废物(包括液体、固体)的;

(八)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未报告、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九)其他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

第六条对公众举报的受理、查处和奖励实行属地管辖,由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依照各自职责组织实施。

市环境保护部门受理的公众举报案件属县、区环境保护部门管辖的,应向县、区环境保护部门发出查处建议书,县、区环境保护部门应自收到市环境保护部门查处建议后30日内,完成调查、取证和处理工作。

第七条举报内容属实,并且环境保护部门已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限期治理决定的,由作出决定的环境保护部门给予举报人每次人民币500元的奖励。征得举报人同意,可同时给予通报表扬。

举报人积极协助环境保护部门调查取证或者在查处举报案件中有特殊贡献的,按对举报案件罚、没款的10%进行奖励,但奖金金额最高不超过5000元。

第八条举报同一环境违法行为只奖励一次。一次有效举报中查实举报对象有多项违法行为的,不累计奖励。

第九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或限期治理决定作出之日起15日内,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后,通知举报人领取奖金。

举报人应在接到领奖通知后的30日内,持本人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到指定地点领取奖金;逾期不领取的,视为放弃。

第十条公众举报奖励金在查处举报案件罚没款中安排,由环境保护部门列入预算。

第十一条环境保护部门对举报人有关情况予以保密。

第十二条举报人的举报经查证属谎报行为,且严重扰乱公务的,环境保护部门提请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3篇:企业环境制度范文

关键词:制度环境 内部治理 竞争优势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期,波特(Porter ,1985)从产业结构出发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该价值表现为实物形态则是客户愿意支付的价格。在此基础上,波特提出了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五个方面的重要因素,即通常所说的“五力模型”。认为企业的优势决定于所处的产业结构,包括供方讨价还价能力、买方讨价还价能力、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和进入者的威胁。共同作用决定了企业最终所具有的竞争潜力。除了资源学派(ResourceSchool)还有以普拉哈拉德(Prahalad)为代表的能力学派(CapacitySchool)。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人们把“核心竞争力”视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战略管理思想由结构观转化为能力观,研究的侧重点由企业的外部转向了企业的内部。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人们对公司内外部环境更为关注,尤其是在危机中如何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 )外部制度环境与企业竞争优势 对于企业而言,地方政府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要比国家的宏观政策更加重要一些,因为上市公司在考虑注册地点时,除了产地与市场的约束外,重要考核的就是不同地区的不同政策,因为各个地方有不同的优惠政策。金融危机的来势比较迅猛,而政府的政策往往要等国家的政策出台后再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政策,反应速度比较缓慢。相比2002年到2005年的相对稳定的环境,在金融危机时期地方政府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不那么明显。这也可以说是政府政策的影响失灵,在转型时期就出现过这种情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使得地方政府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目前存在很大程度上的政府干预,高雷和宋顺林(2007)的实证研究显示政府的干预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而夏立军和方轶强(2005)在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实证研究过程中发现企业所处的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越少,则公司的市场价值就越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企业所在地区政府支持市场化的程度与企业的竞争优势正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而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也开始放缓。在法律环境方面,中国的金融市场、证券市场的各项政策正在推陈出新,如2008年颁布的《证券期货规章制定程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法律水平越高,企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即良好的经济环境与完善的法律体制更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2: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法律水平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呈正相关

( 二 )内部治理与企业竞争优势的联系 本文主要从股权结构与董事会这两个主要方面来分析公司的内部治理对竞争优势有何影响。(1)股权集中度与制衡度与企业绩效的联系。2005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意味着股权分置改革从试点阶段开始转入积极稳妥地全面铺开的新阶段。这一股权改革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并且大部分上市公司成功地进行了股权的分置改革,这是金融危机期间公司股权结构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股权分置规定,大比例的国有股与法人股无法流通,因此降低了股票的不合法流动性,对公司营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股权结构主要体现在股权的集中度和股权的制衡度。对公司绩效直接的影响来源于企业所做的决策,也就是控制权的问题,因此股权结构对于公司的效率与价值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是整个公司运营的基础,也是衡量公司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在这里首先要讨论的是股权的集中程度,简称股权集中度,它是衡量公司股权的分布是否集中和分散的一个重要指标。Shleifer和Vishny(1997)提出,提高企业的股权集中度可以使股东强化对管理层的监督控制,有益于公司的长期价值。Steen Thomsen和Torben Pedersen(2000)通过对欧洲国家400多家公司的样本进行研究后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的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我国,许小年和王燕(2000)对股权的集中度与公司的绩效进行了实证的研究分析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江永众和熊平(2006)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此外周建、方刚等(2009)同样提出了此结论。除了股权集中度,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就是股权的制衡度,股权集中度考虑的是绝对数指标,而股权的制衡度则考虑相对数指标,主要用来检测是否存在“一股独大”的情况。Bennedsen和Wolfenzon(2000)各大股东持股比例差距较弱的情况下,公司的经营决策不会出现过于控制在个别股东手中,能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对于他们的结论Maury和Pajuste(2005)给予了肯定,但他们提出股权制衡的作用在家族企业中的优势更为凸显。王海林(2007)以第二到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衡量股权制衡度,并发现其与公司绩效呈显著正相关。(2)董事会独立性与专业委员设立程度与企业绩效的联系。在董事会的独立性与公司业绩的研究领域,早在1998年,国外的学者就将结构分为执行董事与外部董事,对应国内的制度就是执行董事与独立董事。Grey和Anne的研究中发现内部董事的比例越大,公司的治理结构越好。而高学哲和高顺成(2006)认为公司在发挥外部执行董事信息优势的同时,应增加外部董事的数量,充分挖掘非执行董事人才,实现内外资源的互补。但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的资金来源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外部董事的年薪一般都是比较高,但实质参与却比较少,因此,在金融危机期间,过多的外部董事可能会给公司带来财务负担。在早期的研究中,Tricker和Fama认为独立董事能够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降低经理们串通的可能性,从而能提高公司的绩效。Rosenstein和Wyatte通过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和公司的市场价值具有正相关关系。高明华和马守莉(2002)研究发现净资产收益率和独立董事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3:董事会的独立性与公司的竞争优势呈正相关

专业委员会制度自2002年实施以来,受到了很多企业的重视。数据显示,一般大型的企业专业委员会设立得越完善,专业委员会越能提升董事会的工作质量以及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在2002年证监会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规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可根据有关决议设立专业委员会,即审计、战略、薪酬和提名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设立程度也日益成为公司内部治理的关注点。Kose和Lea(1998)提出专业委员会的设置状况是影响董事会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专业委员会的设立越全面越能对企业实施更好的监督与控制,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4:董事会专业委员会的设置程度与企业竞争优势呈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 一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取深市沪市2007年至2009年的A股上市作为研究样本。在数据的选择方面做了如下剔除:(1)金融保险类公司,因为金融危机期间金融保险类公司的变化特殊,且资本结构与普通企业有较大的差别;(2)期间被特别处理的公司,因为其经营已经出现问题;(3)治理数据和财务数据不全的公司;(4)资产负债率大于或等于1的公司;(5)注册省份变更的公司。样本共包含1387家公司,使用的数据来源是樊纲和王小鲁等编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和国泰安数据库中的上市公司数据。

( 二 )变量定义 (1)竞争优势变量。为了全面考察资产的效率,本文采取了总资产收益率方式,并将其扣除行业平均资产收益率,体现的是一种竞争优势上的对比。(2)制度环境的因素变量。制度环境因素变量的量化数据来自于樊纲、王小鲁等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及调查而建立的关于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指标。其中地方政府的度量使用政府与市场关系指数。其中经济法律水平因素则用市场化指数中其他四项分指数的算术平均值来衡量,分别是法律制度环境、市场中介组织、要素市场的发育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指数,指数越高代表法律环境越好。(3)公司治理因素变量。董事会独立性采用独立董事占整个董事会成员的比例来考察。专业委员的设立情况按设立的个数来考察。(4)控制变量。首先考虑的是公司的规模,因为不同的公司规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是不同的,由于公司规模用人民币单位元计量数据比较大,因此对其取对数。其次是企业的成长性,一个公司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主营业务的发展状况,因此采用主营业务的收入增长率。而资产负债率主要考察债务的处理情况,最后是年度的控制变量。具体使用的变量的定义及符号见表(1)。

( 三 )模型建立 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SCAs=?茁0+?茁1Govi+?茁2Enviri+?茁3Shareci+?茁4Sharebi+?茁5Indri+?茁6Scni+?茁7Lnsizei+?茁8Mbi+?茁9Levi+?茁10year07i+?茁11year08i+?茁12year09i+?着i

四、实证检验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 表(2)是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2)统计结果看,竞争优势SCAs的最大值为0.363,最小值为-0.595,极差为0.958,表示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间竞争优势的度量值的差异比较大。制度环境变量在各省间的差异显著,最大值为10.3,最小值为-3.73,标准差达到了1.316.股权集中度的平均值达到了52.633%,说明股权集中度较高。股权制衡度为0.690,小于1,说明股权制衡度低。董事会独立性最小值大于0,说明全部的样本都有非独立董事。专门委员的最大值为4,最小值为0,说明专门委员会的设置程度的差异也很大。另外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差异很大,说明企业的成长性差异很大,营业收入增长率的最大值为153.835%。

( 二 )回归分析 表(3)是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企业所在地区的政府支持市场化的程度与企业竞争优势呈负相关(系数为-0.002)。这一结果与原假设H1矛盾,说明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支持的市场化程度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呈负相关,因此政府在金融危机时期对企业的干预在当时对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培养是有利的,这也凸显了政府的干预在市场失灵后是有一定效果的。企业所在地的经济法律环境水平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呈正相关(系数为0.001)。这一结果与原假设H2相符合,这说明在金融危机这个低迷的时期经济法律水平对于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说是这样一种关系,经济法律水平越高越能促进企业发展。但是这种相关性按本文的量化指标来看还是不强的。董事会的独立性与企业竞争优势呈负相关(系数为-0.051)。这一结果与原假设H3矛盾,并且系数的绝对值相对其他因素系数的绝对值更大,因此在金融危机期间,董事会的独立性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而言显得较为重要,公司的董事会越独立相对而言对公司的竞争优势是一个不利的影响。董事会专业委员会与专业委员会的设置程度与企业竞争优势呈正相关(系数为0.002)。这一结果与原假设H4一致,可见专业委员会的设置对于公司的治理有帮助,并且专业委员会设置的个数越多、分工越明确,对于培养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有利。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支持市场化的程度、董事会的独立性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呈负相关;但经济法律环境水平、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以及专业委员会的设置程度与企业竞争优势呈正相关。由于在非金融危机期间得到的实证结果与金融危机期间得到的结果有差异,因此提出以下建议。在面对金融危机这类市场手段无法控制时,政府应当积极扶持企业渡过难关。推出适合危机情况的利率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要加快从依靠出口向拉动内需发展,这样才能更加有力地抵抗危机的侵袭。企业内部治理方面。公司应当保持股权集中度与制衡度的平衡,在保持股权集中度的情况下要配比合适股权的制衡度以便充分发挥股东监督与决策的效率。企业设置比较完善的专业委员会有利于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培养。公司应当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的制度,保证制度的实施力度与成效,从而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樊纲、王小鲁、朱恒朋:《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高雷、宋春林:《治理环境、治理结构与成本――来自国有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经济评论》2007年第3期。

[3]高明华、马守莉:《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4]高霞:《股权分置改革下的公司治理》,《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3期。

[5]江永众、熊平:《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6期。

[6]李维安、孙文:《董事会治理对公司绩效累积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12期。

[7]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8]王艾青、王涛:《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3期。

[9]王海林:《价值链内部控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王鹏、张俊瑞、李彬:《董事会结构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山西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11]夏立军、方轶强:《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12]许小年、王燕:《中国上市公司的所有制结构与公司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赵昌文、唐英凯、周静、邹晖:《家族企业独立董事与企业价值》,《管理世界》2008年第8期。

[14]周建、方刚、刘小元:《制度环境、公司治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12期。

[15]Bennedsen, M., et al.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Close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

[16]Berle, A., et al.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New York:Macmillan, 1932.

[17]Hoskission, R. E., et al. Strategy in Emerging Econom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18]Meyer, J.W., et al.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7.

[19]North, D. Institution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1.

[20]North, D.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Princeton and Oxford: Th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21]Oliver, C. Strategic Response to Institutional Process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

第4篇:企业环境制度范文

根据国家商务部门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0.2万亿,同比增长29.9%。其中,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8.2万亿元,同比增长31.2%。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同比增长42.8%。电子商务这一名词正切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并为我们带来巨大的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电子商务使企业经营方式与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和流程,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强有力工具。

二、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有关于制度创新的理论,学界存在不少不同的观点。比如:舒尔茨认为,制度是有关社会行为、政治行为与经济行为的一种行为规则。笔者认为,对于普通企业来说,面对企业管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制度创新广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调整政策。

企业制度变革主要源自与制度的不均衡。在现实社会中,制度的非均衡普遍存在,当社会中出现的新制度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所付出成本时,人们就有意愿推动制度变革,就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那样。当然,这种企业制度变革的动力并非单单来自于外部压力,很多时候企业内部经营矛盾的聚集也会带来制度性创新。

三、影响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制度创新的因素分析

1.经营管理者认识不到位

很多适合发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因为其固有思想不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改变企业制度,必然会束缚企业的制度创新和发展。还有一部分企业误把企业经营的电子手段或电子环境作为电子商务的中心去运作,不能准确地把握目标消费群体的整体消费特点,不能真正发展电子商务。

2.企业自身的软硬条件不足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要想进行制度创新就必须拥有适合其发展的软硬条件,软件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发展战略和企业管理制度等软性因素,硬件则是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团队素质等因素。

现阶段大部分国内企业还没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管理方式没有向符合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扁平化管理方式发展。企业在信息化水平方面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企业虽然积极融入了电子商务的环境,但其自身的制度创新却出现乏力。

3.宏观发展环境和运营安全环境不佳

社会的宏观环境与企业的现实发展和未来方向紧密相连,对企业的制度性创新产生重大影响。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后是网络安全问题的愈演愈烈,信用问题是困扰用户参与电子商务的最大问题。除此之外,电子商务缺乏安全有效的网上支付手段和信用体系,信用危机也严重制约着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制度创新。

4.企业内部制度创新乏力

部分企业在企业产权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上缺乏及时调整和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能力,不能及时适应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导致企业内部制度创新乏力。同时,电子商务企业组织形式的因循守旧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制度创新对策建议

1.创新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最主要的要从以下几点做起:(1)加强交流。与已经取得成功制度创新经验的电商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对方的有益经验;(2)引进人才。企业要积极引进有创新思维且颇具能力的人才资源;(3)注重培训。在培训中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发展远见。

2.加强企业内部软硬件建设

首先,投入资金,购买硬件设施,建立公司数据分析团队。其次,建立完善的数据信息分享和反馈机制。同时,还要听取基层员工的建议,为数据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帮助。最后,加强宣传,推动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

3.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构建公平安全的电商发展环境

政府是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构建公平安全电商发展环境的主体,有关构建公平安全的电商发展环境,政府的第一要务是推动完善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为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不仅如此政府可以构建一批网上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推出税收优惠政策,为当地企业进行一些更专业化的辅导,如电子商务培训等。

4.强化企业内部制度创新

企业不仅要从内部,而且要从外部组织中实行全面创新,以达到面对多变的市场、广域的市场,实现快速响应、提高服务质量、全面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目的。

第5篇:企业环境制度范文

关键词:公司制度;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构建

从制度经济学的视阈下来考察公司制度环境,其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大要件。正式制度体现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规和章程,如《公司法》、《劳动法》;而非正式制度则内含了公司所处地域的风俗习惯等元素。从现有文献的论述中不难知晓,对于制度环境对企业治理机制的影响,同行们更倾向于在正式制度环境下寻找根据。其实不然,作为植根于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人来说,他无论是在进行战略设计,还是在实施具体的制度设计,都无法摆脱传统意识对他的影响。正因如此,本文将从公司正式和非正式环境下,来探讨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构建问题。

在具体的探讨中,笔者会将问题纳入到组织资源的范畴内来讨论。首先,对公司制度环境进行理解;之后,给出企业治理机制的目标定位;最终,在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构建内部治理机制。

1 对公司制度环境的理解

“公司”与“企业”的区别只在于,公司是现代企业的统称。因此,本文的“公司制度环境”与“企业制度环境”作为同一词义来对待。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分类下,以下可以从两大方面对公司制度环境进行理解。

1.1 公司正式制度环境

与公司经营管理有关的正式制度主要包括:《公司法》、《劳动法》,以及公司内部的管理章程。由此,正式制度环境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1 《公司法》方面

公司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广义的公司法是指,规定公司的设立、组织、活动、解散及其他对内对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除包括《公司法》外,还包括其他法律,行政法规中有关公司的规定。结合本文的中心论题,笔者采纳广义公司法范畴。其中,有关公司的组织、活动等要素,则直接影响着企业治理机制的构建。如,价值取向、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

1.1.2 《劳动法》方面

劳动法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颁布的法律。之所以其仍深刻影响着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构建,则需要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待。组织资源的配置作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主要内容,实则体现为人员结构的调整,从而使之与现有物资资源相匹配。而劳动法所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又是影响人员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如,工作时间、工作报酬、工作环境等。

1.1.3 公司章程方面

相比较于以上两类法律要件而言,公司章程更显灵活且具体;具体的主要表现便在于它的易操作性。那么它与企业内部治理模式的联系又是怎样的呢。如果说上述法律要件作为国家层面的意志体现,那么公司章程则因企业发展战略之需而人为构建的正式制度安排。由此,章程与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构建联系的更加紧密,同时也是对公司法、劳动法的规定做出的某种具体化的要求。

1.2 公司非正式制度环境

梳理非正式制度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其不仅在于要件的发散性,更在于诸多非正式制度间的耦合相融特性使然。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解释,非正式制度包括:社会文化、习俗、惯例等元素。不难发现,无论是企业管理者也好,还是企业基层员工,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受到非正式制度的约束。这就意味着,非正式制度更能形成支撑他们社会行为的动因。因此,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中的目标定位、手段设计,以及对最终结果的评价,无不受到本土或本区域文化环境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在对跨国企业间的治理模式比较中更为明显(如,企业文化的特质)。

2 环境导向下企业内部治理模式的目标定位

企业内部治理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管理系统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和员工之间如何建立权力与利益的分配与制衡关系。那么在公司制度环境下怎样整合这些组分呢。笔者认为,首先还应确立环境导向下企业内部治理模式的目标定位。

2.1 经济目标定位

企业内部治理的经济目标受到其本身社会角色的保障,也是它之所以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标志。将经济目标具体到可以度量的水平,企业的治理模式应满足这样两个要求:(1)全员生产率达到满意的程度;(2)“产出/投入”比值达到满意的水平。上述要求的满足与公司制度环境形成了契合状态,如在正式制度方面:由劳动法所规定的企业员工合法权利的实现,惟有在经济目标实现下才能最终得到保障;在非正式制度方面:中国传统的“家文化”在企业经营中的实现,也只有在经济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物质支撑。

2.2 社会目标定位

诸多文献都是从企业外部来定位社会目标,自然得出了应增强企业经营结果的外部性。对此,笔者认为值得商榷。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应建立完整、封闭的产权形态,从而能最大化的激励其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并有助于社会目标的达成。为此,本文以企业内部社会目标为考察对象指出,应建立符合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环境的员工福利持续增长机制。这种福利增长机制将为组织资源的配置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进而确保企业经营的有效开展。同时,在适应本土或本区域的习俗、惯例等非正式制度时,还须强调企业治理模式与社会环境的共生性。这一点也符合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6篇:企业环境制度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企业内部控制

一、网络环境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带来的巨大变革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

高效性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特点,所以企业必须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进行自身的调整,是以往的钱,组织结构已经无法满足这一方面的要求,因此,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向扁平化发展,强化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二)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增加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会出现改变,从过去封闭式的运行方式逐渐转化型开放式的运行方式,这就导致内部控制的风险和难度增加。计算机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并且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是可以被修改的,同时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受到外部系统非法访问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新变化

会计信息披露必须即使而且准确,在以后会计信息必然会通过智能化网络系统来进行处理;当下的会计信息,从以往的货币信息转向企业企业经营发展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等信息;会计信息的呈报方式也会从以往单向传递的方式转变为交互式传递方式。

二、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出现的新问题

(一)复杂、多变的内部控制环境

虽然网络管理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它也会降低管理的集权化和规范性:第一,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结构组成会增加,并且变化也比较多,这就会导致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出现短路,职权不清、管理权限模糊等问题。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系统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企业的管理和工作之中,企业如果不能对网络进行有效控制,必然会造成自身的管理结构出现混乱,各部门之间出现权责不清、责任不明遇到问题,严重影响企业内部管控的质量和效率。

(二)控制活动的范围扩大,难度随之增加

控制活动在网络环境下,需要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第一,操作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第二,对会计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第三,对应用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第四,做好组织控制工作;第五,做好工作站控制工作。网络环境虽然提高了控制活动的灵活性好管理范围,但是其中存在的漏洞以及管理的难度也大大增加和提高了。

(三)信息沟通受阻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卖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细致的划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员工都是只负责自身的任务,并没有与其他环节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经常会出现数据重复使用的情况,进而导致那日常工作难度和复杂性的提高。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与创新

(一)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

企业需要构建起完善合理的会计信息风险机制以及相应的指标体系,这样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如果会计信息的指标不符合既定的指标,会计信息风险机制就会发出风险预警,以便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注意和处理相对应的问题;同时,企业需要做好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更好的完成自身的工作。

(二)完善制度控制

为了满足会计核算环境的变化需求,必须不断的控制度控制进行完善和优化。第一,对人员组织控制制度进行完善。根据网络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系统环境下的人员组织结构,并构建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细化岗位类别,将其分为:系统管理岗位、账务处理岗位、专门业务核算岗位,以使各个岗位中的工作人员可以互相牵制。第二,对信心操控控制制度进行完善。该制度能够确保查财务软件操作,行为的规范化和安全性。信息系统操作分为三个步骤,即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对于输入环节的控制需要从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和操作的规范性入手,同时还要由相应的审核人员按照既定的流程来办业务的合法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对于处理控制环节的控制,需要按照适应性控制的原则,软件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处理交易的事项、调整会计政策,但是其不能超过既定的线路,利用数据溢出性检测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对输出控制环节的控制,则需要从信息核对入手,对输出信息和输入信息进行核对,查验其是否一致。第三,对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会计档案,包括的内容非常多,比如打印输出的凭证、账簿、报表、存储会计数据和程序的光盘以及其他存储介质。会计档案保管也需要将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使用的全套资料和软件程序囊括其中;及时将记账凭证、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报表打印出来了,并依据相关的规定对其采取相应的保管措施。

(三)优化控制环境

如果控制环境出现改变,企业的控制方法也必须进行改变。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开放性以及资源的共享性,与以往的控制环境是有明显不同的,所以企业必须对组织结构进行重新划分,确保其的科学性,对各个工作岗位进行详细的划分,权责清晰。

(四)加强对控制活动的管理与规范

(1)在管理操作系统时,必须对各个用户的身份以及安全级别进行明确的标识和规定,并且对根据用户的级别来限定其访问的权限。(2)在控制数据资源时,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置相应的操作界面,在为用户提供方便的同时,提高数据的安全性。(3)应用控制,暂时勘测设计控制系统时,需要将嵌入控制和输出控制也纳入控制系统内,在信息输入和输出时都必须确保整个过程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完整性。(4)组织控制,按照相应的流程来完成工作站点的设置,并构建控制小组,由其来完成对日常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评估风险。(5)在进行工作站方面的控制时,工作站内的工作人员需要严于律己,对操作权限进行明确的划分,尤其需要做好重要数据的保密工作。(五)提高信息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传递信息流通速率的提高会促进企业运行效率的增加,并且还可以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出来,并且信息的有效传递还可以强化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给企业内部控制体制带来的改变非常多,企业需要对这些改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研究,明确其中的利弊,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对其中出现的漏洞、缺陷和不足进行有效的处理,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企业环境制度范文

企业文化,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是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是董事会与管理层对待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态度及采取的行动。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二、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环境的关系及作用

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环境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条贯穿于内部控制环境设计和实施过程的主线。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将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统一到企业的发展上来,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又可以从制度上固化已形成的企业文化,维护现有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环境的改变和企业文化变革犹如现代企业发展的两个车轮,削弱其中任何一方都可能使企业的前进遭遇困难,因此必须结合运用。

三、企业文化角度下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组织结构的问题。一个主体的组织结构提供了计划、执行、控制和监督其活动的框架。根据权力和职责分派的集中程度,组织结构可分为集权式和分权式。集权文化组织的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企业在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忽视横向间的联系和协调,导致同级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流畅,协调性差。分权文化,组织形式较为松散,权力结构水平化。组织成员被倡导在生活和工作中具有信心和信赖感、不畏风险、注重行为方式等等, 这种企业文化鼓励和强调那种有助于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莫测的经营环境的集体观念的文化。但是,也正因为权力不够集中,公司整体的反应可能延迟,而且不够统一。如果不恰当的分权,子公司的问题可能殃及母公司,甚至对母公司造成不可弥补的不良影响。

企业需注重培育健康的企业文化,且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建设应处处体现出企业文化理念, 必须使企业员工在价值观上与企业达到统一, 使他们对内控制度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只有将文化制度化, 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管理中出现的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 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效率。

(2)人力资源政策问题。人力资源政策包括雇佣、定位、培训、评价、咨询、晋升、付酬和采取补偿措施,并向员工传达着有关诚信、道德行为和胜任能力的期望水平方面的信息。我国的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在设计时却往往忽视了信息传递的作用。企业一面强调要提高员工素质,一面却又连严格的招聘程序及培训计划都没有,以貌取人、任人为亲、排斥异己的现象时有发生;一面强调“以人为本”,在企业中却连基本的绩效管理体系以及建立在绩效基础之上的晋升和薪酬体系都没有,更谈不上员工的个人发展问题。

所有内部控制活动都是由人来执行的,因此要树立员工对任务持久的奉献精神,只能通过创造有助于形成内在机理的条件。如果人们想干一件事,他首先必须认为这件事值得干。否则,仅仅通过给予太多的奖赏不仅不可能会激发他的工作热情,相反还可能减弱他对工作的奉献精神。因此,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并激发其自觉控制意识将是对人力资源政策制定的一个挑战。

(3)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的问题。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体看法。如在同一个单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钱报酬,也有人重视地位权力,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如果企业不重视对员工价值观的引导,或者企业本身的激励机制就存在问题,导致员工一味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不利于员工充分发挥。

对于该问题,企业应培养员工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将形式的多样性和内涵的深刻性结合起来。让员工真正明白企业追求的价值标准, 让每个员工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 在企业找到“ 归属感”, 企业每个员工才能够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 就会减少营私舞弊、损公肥私、失职读职等现象的发生。当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念经由制度化过程已经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 当遵守制度已经变成员工的习惯和企业的文化时, 制度的存在已不重要。所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 不仅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 还能够有效克服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运行的不利影响和内部控制自身的局限性, 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始终处于有效状态。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内部控制保障企业规范经营, 企业文化促进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有效运行。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作用, 是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冯晓羽.“浅析通过企业文化促进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J].内部控制,2010

第8篇:企业环境制度范文

关键词 企业 战略管理 制度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最高层次,与企业管理其他职能管理相比, 其最大特点是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如果基于西蒙的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的分类, 战略管理问题属于非结构化问题决策, 都是以前不曾出现、不具有确切性质的决策问题。对于企业,处理战略所固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知识最为缺少,战略意识淡薄。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企业战略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动态变化之中。

一、战略管理概念辨析

战略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所采取的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综合性决策。针对“战略”的定义,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但综合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战略是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指出实现长远目标的策略和途径,也是企业谋求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间平衡的一种规定,是关于企业经营方向和解决经营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所应遵循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指导性的原则。具体地讲,是围绕企业与环境这一核心问题,从企业内部不同层次上系统地提出的有关自身发展的方向和行动方案。它通常被用以指导企业整体经营活动,以达到企业资源运用效率和效益完美的统一。

战略态势是指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出现的各种机会与威胁作出的战略应对措施。根据战略态势可以将企业战略分为三种类型:发展型战略、稳定型战略和紧缩型战略。发展型战略亦称增长型战略,是指企业在现有的战略基础水平上向更高一级发展。发展型战略一般包括集中化战略、一体化战略、多样化战略。

二、企业制度环境

企业的宏观环境是指会对企业战略产生重要影响的来自企业外部的力量。由于企业宏观环境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企业宏观环境进行分析预测,归纳把握宏观环境的发展趋势。企业的宏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四类,即PEST: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

根据战略管理理论中战略制定的步骤,企业首先需要分析外部环境因素,以此为基础进行战略的调整。企业战略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高度依存关系,企业战略与外部环境的匹配度将极大影响企业经营状况。对宏观环境的四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能够归纳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宏观环境分析,能够对我国电力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潜在机会及威胁进行清晰识别,并制定出相应的战略或调整战略。

三、企业制度环境与战略管理的互动关系分析

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最高层次,与企业管理其他职能管理相比, 其最大特点是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如果基于西蒙的结构化决策、 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的分类, 战略管理问题属于非结构化问题决策, 都是以前不曾出现、不具有确切性质的决策问题。对于企业,处理战略所固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知识最为缺少,战略意识淡薄。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企业战略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动态变化之中。

当制度环境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时,由于制度环境多样性水平已经较高,制度套利并不会因为组织制度环境多样性的提高而大幅提升。制度套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利用制度环境的差异发展出异质性的资源和能力。随着制度环境多样性提高,一个地区的分支机构发展来的资源和能力更难以适应其它分支机构所处的极为不同的制度环境,应用到其它分支机构的难度上升,导致制度套利的收益增长缓慢,甚至为负。另外,由于企业面临的制度环境多样性程度已经较高,制度环境多样性的微弱提升可能导致原来就已经捉襟见肘的企业管理能力难以应付企业面临的复杂环境,导致企业决策出现失误。因此,制度环境多样性上升会带来极高的边际成本。此时,制度环境多样性上升带来的边际成本会超过边际收益。因此,当制度环境多样性水平高时,企业绩效随着制度环境多样性的提高呈下降趋势。

四、建立具有互动性的企业制度环境与战略管理策略

制度环境多样性也使企业面临更高的外部交易成本和内部经营管理成本。外部交易成本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随着制度环境多样性提高,企业需要熟悉更多地区的制度环境,并且熟悉各地区制度环境的投入与制度环境多样性正相关。制度环境可以分为正式制度环境和非正式制度环境。

其次,制度环境多样性程度越高,企业越难以充分熟悉各地区的制度环境,越有可能违反分支机构所在地的制度规则,并承担由此带来的大量成本。例如,企业可能由于违反政府显性或隐性的规则而受到制裁,或由于违反当地商业非正式规则,导致与当地商业伙伴的关系恶化,甚至丧失大量的商业机会。另外,企业还可能由于违反当地的社会习俗而被民众抵制。

五、总结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战略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的稳定、 高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应充分认识战略管理对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意义,同时, 为了保证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要求企业在战略制定、 战略实施、 战略控制的各个环节, 建立有效的制度环境, 保证实施全面的战略管理,以期获取更大的收益。

(作者: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春季班,战略管理方向)

参考文献:

[1]邓荣霖.现代企业制度概论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2]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 [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3]张元吉.W首饰制造有限公司企业发展实证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第9篇:企业环境制度范文

EN5(补充标准)

指标解读:EN5是指通过采取节能措施和提高利用效率而节省的能源。该指标既是一个量化的指标,也可以是一个引导性的指标,专指机构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等措施节约的能源使用量,通过持续改进,促进机构节能和提高能效。

范例: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6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例,该公司通过启动重点节能节水工程、开展节能节水技术交流、加强用能用水效率监测、签定节能节水目标责任、考核评价节能节水绩效,实现节能150万吨标煤、节水7000万立方米。

EN6(补充标准)

指标解读:EN6是为运用节能或可再生能源的产品和服务所进行的倡议活动,以及由于这些活动带来的能源需求减少量。

范例: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6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例,中国石油集团在生产运营中积极利用地热能,所属企业大港油田、辽河油田和华北油田等因地制宜,对地热资源进行了利用,建成加热炉,实现年节约油气4800吨。

EN7(补充标准)

指标解读:EN7是指减少间接能源耗用的计划,以及计划时限的成效。

范例:以可口可乐希腊公司为例,可口可乐希腊公司的生产与产品与人类最重要的水资源的消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06年,可口可乐希腊公司在能效方面提高了6.4%,与2002年相比,其能效提高了21%。可口可乐希腊公司生产一升饮料消耗0.65兆焦能量。

EN8(核心标准)

指标解读:EN8是指按源头划分的总耗水量。按源头划分的水资源,既可以有新鲜水资源(包括自来水、井水、湖水、河水、溪水等),也可以有海水淡化的水资源等。水资源的消耗或污染可能导致严重的环境影响,因此减少水资源的消费和保护水源地是保证机构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责任。

范例:中国华能集团在其《2006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指出,2006年公司火电用水量38,322万吨,来自河道、湖海、地下水、雨水等;实现燃煤发电厂单位发电水耗1.47千克/千瓦时,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20%。

3、水

EN9(补充指标)

指标解读:EN9是指因耗用水而严重影响到的水源。该指标是属于负面影响的指标,因而很多环境业绩较好的公司,在该指标的披露上,不涉及或者表明“无”。

EN10(补充指标)

指标解读:EN10是指可循环再利用水所占的百分比和总量。该指标既是一个量化指标,又有指引作用。可以用以鼓励机构利用循环水,减少新鲜水资源的消耗,间接起到保护水资源的作用。

范例:可口可乐希腊公司在其《200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指出,2006年公司水循环和再利用总量为137.4万吨, 占总用水量的10%。

4、生物多样性

EN11(核心指标)

指标解读:EN11是指机构在环境保护区或保护区毗邻地区及保护区之外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拥有、租赁或管理的土地地理位置和面积。该指标反映机构活动与生物多样性环境的关系,以及可能对物种产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范例:BP公司在其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BTC)的建设中,根据新的对环境无害作业的要求,负责还原该管线的周遭环境。该石油管道现在已经埋管。此外,另一条南高加索管线(SCP)最后阶段的原貌恢复工程也正在进行。南高加索管线(SCP)和阿塞拜疆与格鲁齐亚一段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BTC)位于同一个走廊。在整条走廊,三个国家的环境还原工程与生态重建正在进行,在某些地方,管道所经地区和其周围的环境几乎已经成为一体。

EN12(核心指标)

指标解读:EN12是指描述机构活动、产品和服务对保护区内及保护区之外生物多样性价值高的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

范例:挪威国家石油公司《2006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公司长期致力于采取各种措施减少作业活动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和海洋科学家联合对环境进行调查研究,证实其钻井活动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是有限的。调查表明,螃蟹、鱼等海洋生物在公司完成钻井后又重新回到其原来栖息地。调查还表明,钻井活动仅有限地破坏井头附近的河床土壤,且辐射的范围仅在100米之内。

挪威石油公司在钻井作业中还大量地使用“绿色”环境友好化学物,因此,在作业过程中没有产生对海洋生物有害的物质。

EN13(补充指标)

指标解读:EN13是指受保护或已恢复的栖息地。该指标强调机构活动中对环境实施最大限度的保护措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

范例: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在穿越新疆阿尔金山野骆驼自然保护区过程中,为保护国家珍稀野生动物,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建设对野骆驼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管道向北平移了200公里,线路总长增加了15公里,由此增加了伴行路及管道主体安装投资近2亿元。

EN14(补充指标)

指标解读:EN14是指管理影响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当前采取的行动和未来的计划。该指标是希望机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持续的战略安排,以取得长期的管理效果。

范例:以挪威国家石油公司《2006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为例,其列出了在生物多样性方面2006年要做的、2006年实际完成情况和2007年计划开展的工作,分别是:详细研究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研究北极地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和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一道执行生态系统管理计划,2007年将采取实际措施保护生态多样性。

EN15(补充指标)

指标解读:EN15是指按照生物濒临绝种的风险,依次列出处于受机构经营活动影响的、被列入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和国家保护名录的物种数量。目前能够做到此项指标完全统计的机

构不多,但该指标是着眼于全球性的物种保护而设立的,体现出机构的国际主义负责精神。

5、排入物、污水和废弃物

EN16、EN17(核心指标)

指标解读:EN16是指按重量计算的直接或间接温室气体的排放。EN17是指按重量计算的其他相关间接温室气体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