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园体质监测制度范文

幼儿园体质监测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体质监测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园体质监测制度

第1篇:幼儿园体质监测制度范文

一、上半年度社会事务办工作情况:

(一)民政工作

1、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完善。

一是扎实做好扶贫帮困工作。上半年度新增低保4户,现有112户,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7万余元;累计发放临时救助2.33万元,救助13人次;累计发放无业重残金23.1万元,救助432人次。二是有序开展居家养老工作。龙山、桃源社区积极开展“幸福餐厅”建设,为确保通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省标“3A”级达标评估做好准备;桃源、勤新社区积极开展“区级敬老文明号”创建工作。

2、社区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一是扁平化长效管理到位。制定了扁平化管理自查机制,上半年街道进行了2次不定期抽检,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作为年终评分考核依据。二是天马苑小区接管到位。5月份,街道正式接管该小区,双方就移交事宜进行协商,并签订接管协议,由梁溪社区对该小区进行日常管理。三是居委换届选举准备到位。专门成立荣巷街道社区基层组织换届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办事处主任担任副组长,切实加强对社区基层组织换届工作的领导。

3、老龄服务能力持续加强。

一是累计发放尊老金67.94万元,10128人次;免费为1657名社区老年人办理“安康关爱险”,为92名老年人安装安康通;二是组织开展各类敬老助老爱老活动,累计开展30余场,2000余人参与;三是配合区社会福利中心做好上门走访、宣传推广工作。

4、双拥优抚、殡葬整治工作持续推进。

一是全面落实优抚政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优抚补助金55.21万元,为14名企业退休参战退伍军人发放2.24万元,桃源社区伤残军人活动室改造一新。二是殡葬整治长效管理,除太康、梁溪外,各社区严格开展山区林地日常巡查工作,确保辖区内无私埋乱葬等回潮现象

(二)计生工作

1、强化考核,落实计生工作职责要求。

积极贯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要求,围绕年度考核要点,制定街道计生工作考核办法。并与各社区、辖区各单位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街道上下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管理体系。

2、依法行政,切实保障群众权益。

一是严格二胎审批,做好政策引导公示工作,接受群众的监督。上半年共上报38对符合再生育一个孩子条件的对象,办理及发放独生子女证269张、生育服务证271张。做好2012年独生子女父母企业退休一次性奖励的登记工作,共计登记人数为338人,目前已完成网上审核321人。

3、以人为本,提升优质服务。

开展已婚育龄妇女孕环情监测和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工作,以街道集中组织和部分单位自行组织的形式,从4月1日起―4月底对全街道已婚育龄妇女(包括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进行每人十个项目的RTI检查和孕环情检测及两癌普查,全面提高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育龄妇女真正享受到政策优惠、优质服务。据统计,上半年有9976名已婚育龄妇女参加了B超、5723名已婚育龄妇女参加RTI检测、3691名已婚育龄妇女参加两癌普查检测。

(三)、卫生工作

1、开展行业专项整治,提高群众健康意识。

强化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严格规范操作。开展食品卫生安全专项大检查,共检查大、中型以上餐饮店及单位食堂140家次,杜绝了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升社区卫生管理。

一是6月份对中心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目前班子成员已到位,正常开展工作。中心积极推进“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的开展,中心成立了以中心主任、书记为组长的作风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中心作风效能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层层落实责任状,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端正服务态度。二是上半年安排2名卫技人员到上级医院参加三个月以上的进修,中心95%以上的卫技人员参加了省、市卫生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并获取了相应的学分。三是加强社区责任医疗服务团队建设,深入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上半年管理高血压病人8116人、糖尿病病人2033人,规范化管理率大于90%,管理质量有了提高。

(四)、文体工作

1、文体阵地正常运行

一是街道文体活动中心新址位于安置小区梁湖南苑23-1号,目前活动中心内部各功能设施基本完善,图书馆、阅览室、绿色网吧、乒乓室等均按要求向居民开放。二是图书馆组织20篇征文参加今年的“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三是体质监测室免费开放,集中组织900余人参加国民体质监测,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开出健康处方。组织街道机关工作人员64人参加城镇非体力劳动者体质抽样监测,在一天内完成监测工作。

2、文保申报积极开展

一是协助太湖民间艺术团、荣巷古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等申报小额资助。二是“评曲”申报省级非遗补助资金。三是王志熙、张荷娣等人申报“评曲”、“荡湖船”等7项市级非遗的传承人。

3、文化市场秩序井然

一是每月对辖区内网吧、音像店等文化经营单位进行例行检查,并完善检查的台帐制度。二是积极配合区文体局以及街道安委会做好文化市场专项检查工作,组织安全督查人员开展夏季文化市场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辖区内网吧和歌舞厅进行了隐患排查。

4、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半年来,荣巷街道开展了“金乡邻”社区文化艺术节、职工摄影大赛等活动,同时积极参与省、市、区各类文体培训和活动。举办荣巷街道第二届“金乡邻”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全民健身节启动仪式,在开幕式后的文艺表演中,12支群众文化团队通过唱歌、舞蹈、诗朗诵、民乐合奏等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展现了荣巷地区居民饱满的生活热情和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获得了以下荣誉:

1、联合街道宣传、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合作开展康辉杯“聚焦荣巷、感知幸福”职工摄影大赛,作品《千锤百炼》、《魅力荣巷》、《聚精会神》等多幅作品分别获得特等、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2、街道老年人体育协会荣获市体育局、市老龄办、市老年体协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3、太康社区郑百奋家庭在去年获得省“书香之家”的基础上,申报首届全国“书香之家”。

(五)、教育工作

1、圆满完成六一儿童节的学校走访工作,街道班子分五路走访了学校和幼儿园,给孩子们送上慰问金并给予节日的问候。共计发放慰问金45000元,赠送书籍价值3000元。

2、配合街道安监部门对辖区内的育红实验幼儿园、庆安小剑桥幼儿园和勤新实验幼儿园进行消防安全的检查,做好节前和夏季校园的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健全安全台帐,拿出整改意见,并且签订了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承诺书,进一步加强对校园安全的监督和管理。

3、积极配合区开展“省学前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自我剖析,问题整改,完善台帐,区成功创建“省学前教育示范区”。

二、下半年度工作重点

(一)、民政工作

1、以换届选举为重点,进一步巩固民主建设成果。严格按照换届选举有关规定,按期顺利完成新一届社居委换届选举工作;拓展基层民主自治形式,全面落实四会制度,规范推进居务公开,依法民主自治水平不断提高。

2、是以公益创投为抓手,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发展。认真开展街道残疾人服务中心“阳光家园残疾人托养”、新峰社区“一茶一坐居民茶馆”、龙山社区“一米阳光社区图书馆”,依托街道助残社会组织服务园,积极培育辖区公益服务社会组织。

3、是以低保年审为突破,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动态管理、社会化发放”原则,加强和规范7月份的低保年审提标工作。加快慈善事业发展步伐,拓宽救助资金募集渠道,加快慈善基金解缴进度,力争年底解缴到位。

4、是以节日走访为契机,进一步做好双拥优抚工作。认真组织春节、“八一”拥军优属走访慰问活动,继续深化重点优抚对象结对帮扶机制和涉军群体稳定工作,积极争创双拥模范单位。

(二)、计生工作

1、完成各类创建任务。龙山农贸市场要争创“市流动人口集中区建设先进单位”,桃源社区、梅园社区争创“市人口服务管理先进社区名称”,下半并确保检查达标。

2、继续推进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大力开展“七免一普及”服务工作,即:免费发放宣传资料、发送避孕工具、孕环情监测、基本技术服务、办理生育服务证、孕前风险评估和优生检测,普及计划生育知识。

3、贯彻落实《关于做好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和《13—36个月散居婴幼儿教养服务的工作实施意见》,做好13-36个月婴幼儿的排查工作,摸清辖区内13-36个月婴幼儿的数量,制订好年度免费早教体验计划、落实免费早教体验服务阵,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4、做好免费药具流入市场情况摸底,加强药具设备的日常管理,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并根据锡滨人口计生(2013)6号文要求进行自我排查,群众评议,整改总结,迎接区计生局专项检查。

5、做好两人口平台的数据清理,数据质量监督管理,为“十二五”中期评估作好准备工作。

(三)、卫生工作

1、下半年创建市健康社区2家,健康步道1家。

2、继续加强地区行业卫生的检查监管,重点突出对单位食堂、大中型饮食店、食品加工场的检查力度。做好食物中毒的预防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3、100%完成2013年无偿献血任务,做好红十字会人道救助工作。

4、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管理,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素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

(四)、文体工作

1、6月21日,在新体中心南广场,街道文化站自行创作的舞台类节目“春天在招手”将参加市“群芳奖”评奖活动区专场汇演,目前筹备工作已基本结束。

2、6月29日晚将在勤新社区广场举办百姓大舞台勤新专场演出活动,目前演出,的14个节目正在紧张的排练中。

3、做好“红领巾读书征文”活动的上报工作。

4、做好9月底10月初全民健身趣味运动会6个比赛项目的各项筹备工作

5、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做好流动图书点的创建工作。

(五)、教育工作

1、健全学校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确保所属学校无重大安全、卫生责任事故和非正常集访事件发生。

2、做好创建“市学前教育现代化街道”的筹备工作,争取圆满完成创建工作。

第2篇:幼儿园体质监测制度范文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教育强县的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县教育督导制度》等法律和文件精神,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从2012年起对县直20个有关单位和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年度考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评对象

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科技局、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卫食药监局、县审计局、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县编委办、县综治办、县地税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环保局、县消防大队等19个工作部门。

二、考评内容

根据有关工作部门的工作职能,考评其对教育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

(一)县教育局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制定全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2.统筹管理全县基础教育工作,以农村教育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农村倾斜,促进教育公平;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提高学前教育水平和普及率;整合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育水平和质量;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3.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加强教育科研,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组织开展督导评估工作,做好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的监测。

4.编制全县每年教育经费使用计划,统筹管理教育经费;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教育经费筹措、拨款的有关规定;编制实施教育基建投资和教学设备投资规划;负责教育技术装备和学校图书室建设工作;监督全县教育经费、助学金的管理使用;管理境内外对全县教育事业的援助和教育贷款;负责教育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

5.贯彻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6.管理全县教师工作;负责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教师职称评审推荐和聘任;负责教师培养、培训、考核、评先选优等工作;负责教育系统干部的培养培训;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人事管理规定,负责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和管理;负责教师考聘录用、调整配备工作。

7.指导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党建、思想政治、德育及体育、卫生、艺术、劳动技术、司法和国防等教育工作。

8.负责各类招生考试报名工作;组织实施中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考等各类考试;负责全县学生学籍管理。

9.指导全县教育行政执法、系统内部审计等工作;负责学校安全、维稳工作;处置或协助有关部门及时处置学校突发事件。

10.承担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工作;对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及履行相关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和评估;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进行评估。

11.承办县人民政府和地区教育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县发改局

1.将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导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教育发展规划。

2.及时、准确办理学校、幼儿园建设立项审批工作。

3.为教育争取有关项目及资金工作提供支持,积极为教育事业争取项目及资金。

4.依法办理学校收费许可证或服务价格登记证;及时制订、下发(转发)教育收费政策性文件,审核、监督教育收费事项,严肃查处乱收费行为。

(三)县科技局

1.指导中小学校的科普教育和科技活动,协助培养学校科普和科技辅导员队伍及学生科技能手。

2.科技场所为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提供便利。

3.协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对职工、农民的科技培训,将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适当用于农民技术培训。

(四)县公安局

1.严厉打击校园及周边地区存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铲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大力整顿和维护学校周边的交通、治安秩序;加强对学校及周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出租房、各种经营性场所的治安和消防管理;认真查处散布和传播有害信息的网吧,积极指导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和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

2.根据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提请,及时查处侵害中小学生、幼儿和教师合法权益的行为。

3.查处引诱、教唆或强迫未成年人犯罪行为。

4.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健全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工作机制,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五)县司法局

深入学校开展普法教育,积极协助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共同做好失足未成年人的转变教育工作。指导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工作,为学校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少年、儿童、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六)县财政局

1.依法依规落实教育经费的投入。

2.实行工资财政统一发放,保证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到位,确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3.及时拨付教育资金,并加强监督检查,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七)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负责教职工工资、福利的宏观管理,及时准确办理教职工工资审批,根据国家和省关于中小学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意见,会同财政、教育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实施办法,确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2.指导协调并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认定工作。

3.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引进适用师资提供便利。

4.禁止任何企业单位或个人招用不满16周岁的童工就业,对违反规定者进行查处。

5.协调帮助家庭困难教师子女、配偶的劳动就业。

6.完善教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制度。

7.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提供便利。

(八)县国土局

1.及时审批和优先保证学校、幼儿园发展的建设用地。

2.按照公益性事业用地的有关规定落实国家关于学校和幼儿园建设用地的优惠政策。

3.协调查处违法侵占、破坏学校、幼儿园场地的行为。

(九)县住建局

1.统筹协调各类学校和幼儿园房屋建设和改造工程,做到优先安排。将学校的治安、消防、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加强对学校校舍建设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建设质量。

2.协调查处侵占、破坏学校和幼儿园场地的行为。

3.做好学校发展用地的长远规划,优先保证学校和幼儿园的基本建设项目。

4.保证新建、改建城市、农村居住区按规定配套规划教育设施。

(十)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1.支持学校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艺术活动,倡导高雅艺术,创作、上演优秀的文艺作品,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陶冶学生的情操。

2.加强学校及周边地区的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对网吧进行审批,协同有关部门依法取缔中小学校园周围200米以内的网吧。对接纳未成年人上网、超时经营等违法违规的网吧进行查处。查处出售、出租或传播、暴力、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查处经营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和不健康文艺表演等行为。

3.做到图书馆、纪念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对中小学生和儿童免费开放。

4.对学校体育工作实行指导,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广活动,指导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5.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保证体育场馆等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定时免费向学生开放,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便利。

6.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开展体育竞技活动,协助培养训练运动员。

7.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8.利用广播、电视开展对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素质教育理论的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

9.为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文化和科技素质的提高提供重点报道和舆论支持。

10.按有关规定传播办学、招生、就业等广告。

(十一)县卫食药监局

1.负责对全县学校及周边餐饮、食堂、食品店(点)、饮用水、传染病防控、卫生许可等学校卫生工作进行执法督导。

2.大力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向学校和学生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有关法规,与教育部门一起指导学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公共卫生和食品卫生安全教育,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及食物中毒的预防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使防病防疫知识深入人心。

3.指导学校定期组织食堂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培训。

4.加强对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的卫生检查和监督,对食堂采购、贮存、加工、销售中容易造成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重要环节进行重点督导。

5.协助教育部门对学校健康教育进行检查评估。

(十二)县审计局

对教育经费投入、教育基建项目实施审计;指导教育内部审计,对学校经费定期进行审计监督;督促财政部门依法增加教育投入,查处教育经费挪作他用行为。依法依规对教育领域经济活动进行审计。

(十三)县编委办

根据《教师法》、上级部门下达的《学校编制标准》和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核定下达学校编制数,及时办理新进人员和调动人员的编制手续。

(十四)县综治办

指导建立健全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机构,把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本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评体系;根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指导协调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的督促协调,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并及时总结推广经验。

(十五)县地税局

落实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税收优惠政策。

(十六)县工商局

帮助指导学校依法依规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为初中、高中毕业生在县域内开场办店提供经商便利和优质服务。

(十七)县质监局

切实加强对全县寄宿制学校锅炉的质量检测和学校食品及学生饮用水的质量监管,有效防止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

(十八)县环保局

确保学校及其周边环境不受各种污染,切实为学校环境净化和师生身体健康服务。

(十九)县消防大队

指导和监督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督促学校配置必备的消防设施与器材,并及时更新、维修和检测。定期为师生开展消防知识讲座,加强消防安全教育。

三、考评时间及方法

各被考评部门单位要对照《县直有关部门和单位教育工作职责分解》要求,认真履行教育职责,于每年11月下旬开展自查自评,并将书面自查报告报送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每年12月上旬,县人民政府将组织抽查和考评。

四、考评结果运用

考评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作为县直有关单位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政绩予以通报,并通过有关媒体公布。

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的部门单位,县政府予以表彰奖励。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部门单位,当年度该单位和部门及主要负责人不予评先选优、晋级(职)等。

第3篇:幼儿园体质监测制度范文

一、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狠抓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制定出台《“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意见》,全面实行重大项目指挥部和责任包干制度,重大项目的运作能力大幅提升。区列100项重点项目开工65项,市列16项重大项目开工12项,预计到年底分别完成投资90亿元和35亿元,分别占年计划的90%和100%。以庙滩子地区危旧房整体改造、会展中心配套区、省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5515”项目为支撑的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预计到年底,东部永新国际商贸城、国际会展中心大剧院等20个项目竣工投入使用,伏龙坪店子街廉租房、省电力调度通讯楼等10个项目完成主体建设。招商引资再创佳绩。围绕北城区开发、旧城区改造和特色主导优势产业发展,坚持招大引强和招优引特,引进项目104个,总投资366.12亿元,到位资金54.98亿元,引进总部经济企业20家,城市综合体项目10个,招商选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设立2000万元现代服务业发展基金,大力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48.7%,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空间拓展步伐加快。北城区开发正式启动,完成《开发区增容扩区规划》,开发整理土地3000亩。旧城区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完成旧城改造拆迁40余万平方米,上川、刘家滩和范家湾等城中村项目进展良好,预计年底完成村民安置房建设30万平方米。

(二)狠抓城市建设管理,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一大批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配合重大项目建设征地114亩、拆迁40多万平方米。公共便民服务设施加快建设,新建标准化菜市场11个、便民菜店54家、公厕20座,改造小街巷150条,5座垃圾中转站预计年底完工。城市形象品位大幅提升。着力实施城市美化、绿化、亮化、艺术化形象提升工程,安装绿色雕塑61组,悬吊蓄水花箱2.8万套,摆放鲜花155万盆,城区植树3.67万株,完成面山景观造林460亩,建成生态小游园3处,楼宇亮化超过100栋。大力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设8.2万平方米、户外违规违法广告2.2万平方米,取缔流动摊点2.6万个(次)。各项环保指标均控制在目标值之内,节能降耗超额完成市定目标。城市管理手段进一步创新。购置洗扫车12辆,率先在全省推行道路洗扫作业模式,机械化清扫率和洗扫率分别达到50%和18%。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城管、公安、工商等执法力量下沉管理和捆绑式考核。

(三)着力关注和改善民生,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成功打造了“360”民生就业服务品牌和国家级就业优质服务窗口,深入开展“1112”就业行动计划,城镇新增就业22600人,就业培训10646人,安置困难群体就业5184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额8465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受益人群不断扩大,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投入3200万元,将11户区属企业及街办企业3703人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城乡低保调标工作全部完成,城乡低保人均分别补差211元和146元。深入实施“虚拟养老工程”,建成虚拟养老餐厅18家、虚拟养老社区医疗站30家,虚拟养老院注册老人达到6万余人,1.4万名老人直接享受服务。率先在全省建成集就业、康复、托养等功能为一体的残疾人就业托养服务中心,将413名重度残疾人纳入虚拟养老服务范围。总建筑面积91.56万平方米的14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开工。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头营村和石沟两个市级试点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476户村民新居年内将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建成全国一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四)狠抓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优先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教育最优化城区建设,投入1.6亿元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实施校安工程项目10个,彻底消除了D级危房。教育信息化二、三期工程完成80%的建设任务。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4所幼儿园幼教楼新建、改建项目顺利推进,投入300万元扶持民办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率先实施名校长、名师、班主任和边远地区教师津贴制度,选聘95名部属师范类院校优秀毕业生。率先在全省成立县(区)级教育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1000多万元。教育“两基”验收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家,覆盖率达到100%。实行“名老中医”政府津贴制度,打造中医特色服务机构30家。制定出台《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式发展实施方案》,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星级评审、低成本健康进家庭和片区片医服务模式,建立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体系,为13500名育龄妇女提供妇女病普查等生殖保健免费服务,救助帮扶300名患病困难家庭妇女,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以内。文体科技事业蓬勃发展。设立5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建成群众文化活动场所18处,新建全民社区健身广场6个、健身路径50条,推动10个文化活动场所对外开放。建成全国一流的国民体质流动监测中心。举办了春节民俗文化庙会、中小学生运动会。集中开展文明创建专项整治行动,打造了社区少年宫等工作品牌。科技三项费增长到1538万元,专利申报占到全省的50%,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

(五)狠抓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投入5000万元,建成数字“133”系统,完成区级人口数据库、地理信息库、法人单位数据库和街道“三维数字”平台建设,向辖区居民提供类服务。建成148个社区公共行政事务工作站。出台楼院长管理办法,全面推行“楼院长”管理模式,为148个社区配备2000余名楼院长。有效整合辖区服务性资源,打造“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15个。基层办公条件不断改善。完成7处社区办公用房、6个流动警务室建设,街道、社区办公用房年内实现全面达标。社区专职副主任的生活补助由每月550元提高到1200元。平安建设深入推进。彻底解决了区属集体和街办企业参加养老保险、无军籍职工津补贴发放等重大遗留问题。积极推进刑满释放、吸毒人员等群体的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在全省成立首个县(区)级见义勇为协会,建立健全治安预警、常态严打、社会防控和长效管理“四个机制”,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不断提高。

(六)狠抓亮点品牌塑造,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发挥。按照“争第一、创一流”的工作标准,着力塑精品、创亮点,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全省前列。配合省市重大社会活动,打造了全省最优的市容环境,胜利完成了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自行车赛段比赛等重大国际赛事的安全保卫、组织协调和后勤保障任务;成功举办了“天之大·爱永恒”慈善公益晚会、春节灯饰亮化、元宵音乐焰火晚会、纪念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纪念建党90周年摄影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等重大社会活动;成功承办了全国社区为老服务经验交流会、全国“三北”地区城市街道工作交流会、市第29次政协工作协作会、市第17次县区人大工作联谊会、第十七届兰洽会、全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等重大会议。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发展总体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的态势,社会事业实现了全面进步,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部分重点项目推进速度有待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还不够高,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任务还很艰巨。二是空间拓展工程进展不够理想,旧城区改造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北城区开发建设特别是土地开发整理进展不够理想。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的任务依然艰巨。四是公共服务供给和群众需求还有差距,民生事业在普惠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方面尚显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在年的工作中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三、年工作打算

年,我区的工作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1366”发展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中心带动”和市委“再造”战略,突出项目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拓空间、调结构,重统筹、强服务,保民生、促和谐,不断加快“首善之区”建设进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达到5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以上,达到14.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0%以上,达到3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达到4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以上,达到191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达到1633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以内;节能减排达到国家和省市要求。继续为民兴办20件实事。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加快发展为根本,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

(一)加快北城区开发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发展,完成黄河以北地区区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报批工作,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加快推进土地开发进程,全面实施三大区域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整理土地10平方公里以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1.05亿元,完成910#、915#和903#道路延伸段建设,启动供水系统改造工程。配合市上完成北环路段和东南出口道路建设。启动雁白黄河大桥项目。

(二)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年内实施重大项目100个。强化项目凝炼工作,重点围绕旧城改造、总部经济、高新技术和土地开发等领域,凝炼储备项目100个,投资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加大“招商选资、招大引强、招优引税”力度,新签约重大项目30个,引进到位资金80亿元。加快项目落地开工速度,新开工重大项目20个,新签项目当年开工率达到50%以上。配合项目建设完成拆迁100万平方米以上。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编制《十大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基金,助推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按照“一区两线三组团”的产业布局,推动十大现代服务业错位发展。在中心商务区。在旅游经济带,重点推进山地生态公园二、三期建设,启动伏龙坪、整体改造和徐家湾旧城改造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现代旅游和生态观光等产业。在东部地区重点推进创意国际商贸城、东部永新二期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业态。在雁滩地区加快推进大连万达商业广场等项目,积极发展商业综合体、时尚地产等业态。在黄河北地区加快推进庙滩子整体改造、甘肃会展中心建筑群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便民服务业,新建肉菜市场10座、便民菜店50家,打造牛肉面连锁店30家。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二、以统筹城乡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区

(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力配合市上实施大桥、黄河大桥等33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路等18条主次干道人行道整治工程,改造城市小街巷60条。制定《小街巷交通管理细则》,开展车辆单边停放单向运行管理模式试点。制定出台《加快旧城改造的意见》,探索建立房屋征收机制,启动傅家巷等21个旧城改造项目,加快刘家滩、范家湾等9个城中村改造进程,开工建设村民安置房20万平方米。投入资金4700万元,完成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加大河洪道治理力度,整治清淤洪道3条,打造大砂沟河洪道综合治理样板工程。加快“一河”亮化工作步伐,完成亮化面积102万平方米。启动环卫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新建改建公厕30座、垃圾中转站10座、环卫标准化站点10个。开展小街巷和人行道机械化清扫作业试点,机械化清扫率和洗扫率分别提高到60%和45%以上。

(二)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下放城市管理权限,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街道社区城市管理职责,构建责权统一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构建城管、公安、工商等执法力量协调联动的综合执法体系。加大城市管理经费和人力投入,充实城市管理工作力量。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探索推行环卫保洁、市政维护、绿化管养社会化管理模式。大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彻底消除乱摆乱放、泔水乱倒、“牛皮癣”等城市顽疾,及时拆除新增违法建设和户外广告,整治“三不管”楼院50个。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周末大扫除和文明创建活动,严格落实临街店面责任公约、城市管理绩效考核和部门包街制度。

(三)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生态景观建设步伐,着力实施城市三大出入口、五一山公园、徐家山公园和皋面山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加强村庄绿化建设,完成绿化改造面积1000亩,栽植苗木50万株。不断提升城区绿化美化档次,启动实施雁滩公园改造提升工程,新建小游园3个,摆放盆花100万盆以上,设置绿色雕塑30组,新增城市绿地120亩。大力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取缔小煤炉1万个,改造燃煤锅炉40台,治理餐饮企业100家。加强企业排污监管,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5%以上。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制订出台《农村道路管护办法》,完成伏直公路整修和至通乡公路建设。争取资金3500万元,实施皋大型泵站、徐家山水利维修改造工程,启动皋灌区续建配套和皋人饮改造项目。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编制《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和整村搬迁规划》。启动土地整理开发项目,推进“人家”和“青石小镇”建设,完成石沟新村二期基础设施配套,整理土地8000亩以上,建成村民安置房8万平方米,打造石沟全省新农村示范村。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农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三、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关键,着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编制《区域教育资源布局规划》,翻建8所中小学教学楼,新建、翻建3所公立幼儿园,扶持50所民办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完成教育信息化、校园安全网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5所现代化学校和10所特色品牌学校,启动青少年科技文化中心项目,建设1至2个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设立100万元“名师工作室”专项经费,面向全省引进一批名师名校长,选聘50名部属师范类院校优秀毕业生。探索建立跨区域校际合作模式,加强教育教学国际交流,继续推行校长、教师赴外挂职培训工作。启动建设教师安居工程和教师公寓。

(二)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内涵建设。强化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建成中医骨伤科医院住院部大楼,动工建设区医院改造项目。投入5000万元,新建改建5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标准化疫苗冷藏库及配套设施建设。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设立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完成区第二、第三医院转型改制。编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调整优化站点布局。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星级评审、片区片医责任制和信息化管理工作,打造10家中医特色示范机构和5类特色专科专家工作室。启动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设立“健康小屋”30个,开展60岁以上“三无”老人免费体检活动。制定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发展规划,设立500万元人才培养基金,公开招录35名全科医师。投入500万元,建立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常性经费缺口补偿机制,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将现有在编人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三)加快发展科技事业。加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扶持重点科技项目30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个以上,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0项。启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工作,建设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建立一批中小企业专利示范点。承办全国中心城区科协理论研讨会。办好第三届青少年创新大赛和“科普我参与”系列活动。

(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投入80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文化活动中心(室)10个、群众文化活动点50个、基层文化广场10个。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成立群众文化协会,组建街道、社区文化体育专干队伍,开展社区文化志愿服务政府补贴试点,重点扶持2个文化演出团体,培育2支精品群众文化队伍。建立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保护体系,成立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中心。选址规划体育“一场两馆”项目,改建和续建健身步道2条,新建全民健身路径50条。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六进”活动,率先在全省建立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举办地区性全民健身运动会,发售体育彩票1.3亿元以上。实施“文明创建六大工程”,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投入500万元,建成10个社区少年宫。

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着力提高市民幸福感

(一)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大力实施就业服务“百千万亿”计划,扶持100家创业企业,对1000户困难家庭开展就业援助,发放社保补贴1万人以上,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亿元以上,新增就业2.3万人。着力提升“360”就业服务品牌内涵,力争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提升城乡就业一体化服务水平,90%的行政村创建为“充分就业村”。整合辖区就业培训资源,建设创业就业园区1个,就业实训基地10个。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围绕被征地农民、城市灵活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为40万参保居民免费发放社会保障卡,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征缴”一站式服务。着力提高社保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不断扩大病种报销范围,提高医保报销比例,率先在全省实行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限额提高到6万元以上,住院报销比例从50%提高到60%以上。大力推进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劳动监察覆盖面达到85%以上。建成保障性住房90万平方米,配租廉租房1500套以上。

(三)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拓展“八助”养老服务内容,新建虚拟养老医疗服务站10个、虚拟养老餐厅10家,享受虚拟养老服务人数达到2万人以上。全面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将老年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托养服务范围,全额救助残疾大学生学费,免除残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学费,完成800名残疾人就业安置工作。大力推行诚信阳光低保模式,建立低保诚信责任制和困难群众生活状况评估体系,努力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深入开展社会救助活动,救助困难群众30万人次。实施贫困大学生救助计划,救助贫困大学生500名,将救助标准提高到每年5000元。开展“温暖行动”,解决好群众冬季供暖问题。建成全省一流的法律援助民生服务窗口,免费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500人次以上,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00件。

(四)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有效整合商务、工商、食品药品监督、质量监督、卫生监督等执法监管力量,建立综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无证经营、制假售假、食品非法添加、消费侵权等违法行为,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控和追溯体系,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街2条、规范化示范药房15家、食品药品放心消费门店50家以上。深入开展质量兴区活动。加快“12315”维权绿色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督检查。

五、以社会管理创新为突破,着力构建和谐

(一)推进“数字”建设。拓展数字“133”系统内涵,新增1300个视频监控点,全面完成城管平台与公安监控平台的对接。建设街道社区二、三级数字平台,扩大市民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加盟企业种类和规模,强化应急救援、社会救助和市民服务三支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市民呼叫服务中心服务水平,服务人数达到50万人次以上。改版升级政府门户网站,整合各类政务资源,建成网上政务大厅和电子政务监察系统,健全舆情监控、行政审批、网络监察和网络安全四个系统,全面普及办公自动化系统。

(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出台《社会管理创新指导意见》,探索建立四位一体“以房管人”模式,开展租住信息社会化采集和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一卡通试点。实施楼院长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百合计生服务和家庭幸福三项工程,打造国家级标准化计生服务站1个,救助帮扶计划生育“两户”家庭5000户以上,建成30个“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形成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格局。不断拓展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领域,积极探索城市公共服务项目外包模式。

第4篇:幼儿园体质监测制度范文

l、总体要求。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创业创新、富民强市”,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突出发展主题,健全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基本原则。一是以人为本,重在民生。坚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切实保障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二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重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民生问题,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三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整合财力物力,分清轻重缓急,推动公共资源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倾斜,实现改善民生的力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四是科学发展,共建共享。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3、加快教育名市建设。以“教育名市”为目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优化教育结构,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逐步形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优质教育体系。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和谐协调、均衡优质、满足需要、促进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4、实现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广柯城区“一校两区”做法和经验,开展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挂钩、结对帮扶活动,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和校际之间的均衡配置。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继续组织实施好农村基础教育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工程。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5、进一步提高高中段教育质量。积极发挥优质高中的示范辐射作用,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加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高中段教育质量。扩大高中尤其是优质高中学校的招生规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6、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和特色。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到2010年,争取完成浙工大浙西分校升本任务;*职业技术学院结构优化,质量提高,专业结构和学科体系实现与我市产业结构全面对接;*电大成为我市远程教育中心。逐步形成以*学院为龙头,*职业技术学院、广播电视大学为两翼,高等自学考试、远程函授教育为补充的高等教育体系。

7、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认真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和*职业教育“六大计划”,促进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科学协调发展,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助学制度,将资助面扩大到所有全日制职校在校学生。创新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和机制,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实践环节教育,加快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积极扶持和规范民办职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8、加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重视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和教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努力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鼓励省示范幼儿园扩大优质资源,走集团化办学之路。大力提高农村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的全覆盖。关注特殊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市聋哑学校在我市特殊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努力提升现有培智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三残”少年儿童入学率、巩固率。

9、不断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调整义务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改造力度,逐步化解历史负债。认真落实对高校、中职学校及中小学家庭困难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多渠道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免除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借读费。加强教育收费的执法监督检查,有效杜绝乱收费现象。采取资金扶持、政策优惠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教育,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民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全面实施教师培训“领雁工程”,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待遇政策。

三、积极扩大就业,着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10、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认真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坚持靠发展改善民生、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创业技能培训,加快创业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使更多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努力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11、努力增加就业岗位。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在2010年前,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以内。

12、完善市场调节、政府推动、城乡统筹、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政策,统筹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逐步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13、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鼓励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重点抓好被征地农民的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新成长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认真做好失业人员的创业、再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依托企业,扎实开展以在岗职工为主体的技术蓝领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到2010年,全市每年完成再就业培训5000人,培训后再就业率60%以上。

14、加大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度。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机制,重点解决好零就业家庭、双失业职工、“4050”人员、失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形成“出现一户、帮助一户、解决一户”的动态管理、动态援助的长效机制,确保零就业家庭1个月内至少有1人就业,确保城市规划区内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开发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安置援助对象就业。减免本市生源大学毕业生和外地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在本市接受就业指导服务的各项费用,对特困家庭、低保家庭大学毕业生实行重点推荐、优先安置。全市每年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力争达到7000人以上,到2010年,农村低保家庭中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基本实现稳定就业。

15、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培育和完善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努力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快实现*市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四级联网,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的指导和服务。

16、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总体部署,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高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深入实施“一村(社区)一大学生”计划,做好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激励措施。大力推进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实施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17、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入开展创建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推动企业形成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努力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和履约率。建立健全劳动监察、劳动、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保障热线电话、劳动保障投诉中心“五位一体”联动执法维权办案机制,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维权力度,年内各类案件处结率达到96%以上。建全完善外出务工群体联合维权机制,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和诚信建设,进一步优化用工环境,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四、拓展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18、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通过技能培训、产业发展、项目带动、增加就业岗位、劳动力转移等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劳动者收入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低收入群众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19、努力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传统农业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特色高效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顺应自驾游、休闲游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推进来料加工和农村社区服务业发展,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和工业功能区建设,鼓励农民创业增收。加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建设,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和完善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涉农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确保农民负担继续减轻不反弹。力争“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

20、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加强劳动定额和工时等劳动标准管理,推动落实艰苦岗位津贴制度,使职工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增长相协调。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全面执行全省统一确定、动态提高的最低工资标准。杜绝发生新的欠薪,落实国家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政策,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

21、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规范整顿收入分配秩序,注重社会收入分配公平,通过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等措施,保护群众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防止两极分化,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保障社会弱势群体收入合理增长,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

22、努力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致富。加强项目扶持和就业援助工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健全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深入开展低收入农户生产经营帮扶、下山异地脱贫和转移就业服务,完善扶贫工作责任制,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全面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切实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加大社会参与力度,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切实帮助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力争用5年时间,使80%人均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的收入水平达到省定目标水平。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活

23、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着眼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整体推进,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24、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稳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探索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养老保险模式。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逐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到2010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职参保人数达到26万人以上。以历年被征地人员为重点,扎实推进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不断完善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25、深化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巩固和扩大覆盖面,根据财力的增长和政策的调整,提高筹资水平、财政补助标准和待遇水平。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健康体检标准,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员实行两年一次免费体检。到2010年,全市社会医疗保险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6、积极稳妥推进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探索适合进城务工人员特点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办法,并将稳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施进城务工人员“平安计划”,依法将所有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进城务工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社保关系跨地区转续的有效办法。

27、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强化对重病、重残、一户多残、孤儿、孤老及单亲家庭等特困群体的救助。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五保”与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以及教育、医疗与住房等救助水平,新建*市儿童福利院(儿童康复中心)、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迁建市救助管理站“三合一”项目,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积极实施帮老助残工程和万名残疾人康复工程,抓好老年福利中心、“老年之家”、康复示范点建设。深入开展爱心捐助、结对帮扶活动。充分发挥慈善组织作用,抓好爱心慈善超市建设。

28、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以发展老年福利为重点,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照顾功能,健全社会化服务机制。确保国办福利机构满足“五保三无”对象和困难老人供养所需,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强法律、慈善、捐赠等救助帮扶,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儿童福利事业、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推动社会福利事业逐步从救助型、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29、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增加廉租房房源,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努力使“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通过建立公积金制度,鼓励企业在外来务工人员密集区建造“民工公寓”等办法,探索解决常住我市并有稳定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口的居住问题。进一步扩大城镇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应,切实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实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加大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投入,提高农村住房保障水平,提高农房质量和防灾能力。到2010年,全市廉租住房扩面保障3700户,面积18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房24万平方米,解决3600户居住问题,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六、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居民医疗保健水平

30、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着眼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到201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市人群主要健康指标明显提高。

3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卫生监督执法、药品不良反应和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报告机制,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基本建成一个适合市情、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

32、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巩固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加快农村医疗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大乡镇卫生院房屋改造、设备配置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建立起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制度,合理分流病人,努力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住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到2010年底,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

33、建立医疗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重点保证公共卫生需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严格药品监测制度,减少药品流通中间环节,努力降低药价。严肃查处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合理调控医疗费用。

34、大力实施“小康健身工程”。加快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多层次健身设施、特色体育项目、国民体质监测站(点)、社会体育骨干队伍信息咨询网络建设,建立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健身娱乐、体育休闲、竞赛表演、体育产品等结构合理的体育市场。依托社区、乡村公共体育设施、场地,组织开展全民健身、体育竞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城乡居民体质。积极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推进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

七、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35、加快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断增强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艺术剧团、电影公司的服务功能,加快构建城乡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队伍等较为完备的服务网络。大力实施“五免一减”(有戏看、有书看、有电影看、有电视看、有广播听和为低收入家庭免除相关费用)文化保障工程,进一步实施农家乐文化大篷车、民工文化俱乐部、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民生工程,努力解决农村群众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

36、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创新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增强文化繁荣发展的活力。加大公益性文化建设投入,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完善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文化要素,努力改善农村等基层地区公共文化落后条件,切实保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重视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做好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工作。

37、加强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大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坚持“两面向”和“三贴近”原则,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鼓励创作和提供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强化地方特色,加强题材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调动各方力量,增强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合力。重视创作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培训进修、专题研讨、组织采风、基地创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提高文艺人才的思想和艺术素养。

38、加快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优化布局,通过合建、改建、新建等途径,大力建设市、县、乡、村各级面向基层群众、面向人民大众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统筹图书馆、群艺馆等设施资源,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重点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东海明珠、金走廊、乡镇综合文化站、特色文化村、文化艺术之家、省级文化示范村和省级旅游特色村创建,大力发展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市大多数行政村有一定规模的文化活动场所”的目标。

39、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广场文化活动等为抓手,创新拓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组织开展村落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楼道文化等丰富多彩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元宵节庆、孔子文化节大型文艺晚会、彩色周末文化广场、农家乐文化大篷车下乡巡演、民工才艺大舞台等为龙头,带动城乡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加强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保护与传播,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着力扶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做好做精农村传统节庆文化、民间艺术节、社团文化、文体竞赛竞技等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八、推进生态市建设,优化城乡居民生活环境

40、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生态市建设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生态市“六个一批”创建工作。到2010年,市区建成省级环保模范城市,2-3个县达到省级生态县标准,力争再通过五年努力,全市基本达到生态市的要求。

41、有效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确保国家卫生城市等“五城联创”目标如期实现。拓展居民绿色休闲空间,创善城乡空气环境,加快启动浙赣铁路移位地段改造建设,实施府东街南段、中立交及南湖广场改造工程,实施南街拓宽改造工程、双港开发区污水接入工程、西区城市供水主干管三期工程,积极推进旧小区的综合整治,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着力发展大公交,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切实解决居民出行难问题。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道路、环卫、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42、努力提高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811”新三年行动和落实污染减排为重点,加强环境监管,深化污染整治,强化源头预防,不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快淘汰小造纸、小化工等落后生产能力。全面落实减排项目工程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效削减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建立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实行重点保护。继续推进户用沼气池、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沼气工程建设。到2010年,基本解决全市流域性、区域性、行业性的突出环境问题。

43、切实保障区域环境安全。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全面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备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合格、规范创建工作,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监测,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进一步加强辐射安全监管,确保闲置和废弃放射源送贮率达到100%,基本建成辐射环境安全信息系统。加强危险废弃物污染防治。提升环境安全监管能力,完善生态环境、饮用水源、辐射环境、应急监测和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加强环境应急装备和设施建设,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

44、完善环境保护政策制度。加快环境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和完善体现环境有价的政策制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环保投入新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制定生态补偿的量化依据和可操作性政策。健全绿色信贷、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等政策制度,强化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经济约束和监督。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加大环境信息的公开力度,畅通公众参与环保的各种渠道。进一步完善环保举报受理查处制度,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

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建全省最安全城市

45、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深化“平安*”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推进以基本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的管理,改善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切实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推进依法治市,依法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到2010年,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治安状况更加良好,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局面更加巩固,努力建设全省最安全城市。

46、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深化推广民情沟通日活动经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和下访、约访、巡访、联合接访等制度,畅通联系群众渠道,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落实重大事项稳定风险评估制度,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损害群众利益、带来不稳定因素。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健全矛盾纠纷分级调处网络和滚动排查机制,及时分析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把影响大局稳定的不安定因素解决在基层和初始阶段。妥善处置,完善预防处置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对重大的预警、控制和处置能力。

47、切实加强公共安全。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提高生产单位安全意识,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和安全隐患综合整治,规划建设危化品经营市场、储存场所和危化品运输车辆停放、冲洗场地以及危化企业信息化监控系统和环保设施配套。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快构建灾害综合防御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公共卫生保障,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食品、药品安全检测规定,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加工小作坊、餐馆、食堂以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监管力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快浙西防灾减灾中心工程建设,加强抗洪抢险、森林消防、危险化学品、矿山救护、城市公用事业、医疗救护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48、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切实解决社会治安热点难点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严重经济犯罪,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严防严打境内外敌对势力、“”等组织的捣乱破坏活动,坚决制止非法宗教活动,确保政治安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减少可防性案件的发生。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措施,做好对流浪儿童、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人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救助工作,减少诱发滋生违法犯罪的社会消极因素。扎实抓好基层综治工作网络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综治工作站(室)向村居、社区、学校、企业延伸,提高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的整体战斗力。

十、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改善民生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49、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完善民生工作领导体制,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部门分工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机制,定期研究民生工作,着力解决涉及民生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坚持把民生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科学考核、严格督查,并将考核结果与领导政绩、部门业绩挂钩,要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行政监察,以及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督促各级各部门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

50、强化民生投入保障机制。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民生投入与财政增长相适应的投入机制。积极优化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民生领域覆盖范围,在扩大财政资金供给总量的基础上,确保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解决民生问题。加大对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涉及民生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确保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农村公益事业等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优先安排民生项目的用地指标,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民生领域,参与发展民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