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社区建设范文

城乡社区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社区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社区建设

第1篇:城乡社区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新农村建设;社区规划

一、什么是城乡结合部

比较权威性的定义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市,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目前,国内大多学者认为: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虽然学者对城市结合部的表述和理解不是很一致,但城乡结合部确是城市地理的客观现实区域。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地带,是城市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接的部位。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实体,在土地利用上则表现为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带。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是城市市民的服务区,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产业的吸纳地,又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基地,它总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将社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农村社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体。这些社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是指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社区,它具有部分城市特征,也保持了原有的农村社区的文化理念。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联系起来考虑。当前国内城市社区的建设往往采取政府主导,依托原有的街道委员会进行。这是在城市建成区条件下的模式,而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应当根据实际条件,满足各方面功能要求。利用创新模式对村容村貌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避免新农村社区转变为城市社区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的特点

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建设情况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而且城市的快速扩张促使城乡结合部的村庄与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大量涌现,从而出现了城市环境包围乡村,乡村包围城市住区,城市与乡村杂存的多种复杂情况。这部分新农村社区具有很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开放性。随着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交通、信息因素的介入,城乡结合部传统农村社区的封闭性被打破。尽管农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仍然是农户,但是他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日益社会化,由此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

(二)流动性。当地农村人口不再限于本乡本土,而是大规模、高频率的外出务工经商。即使在本乡村务农的农民,也利用农闲时间在城市或周边的城镇外出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三)异质性。传统农村社区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在于其同质性社会。即在同一社区居住的人群从事同样的职业,过着同样的生活。现在,由于村域内产业的兴起,外来人口的大量介入,农村社会正处于大分化之中,差异性愈来愈突出。产业分化造成不同产业人群、不同职业和身份群体共同居住在同一社区。

(四)动态性。城乡结合部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地域范围也不断在变化。在这样环境中的新农村社区也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有的仍是农村社区,有的虽然名义上是农村社区,实际在空间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三、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应重视的问题

(一)城乡统筹。在宏观层面需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城乡规划统筹。在落实城乡规划中,需要重视将新农村规划统一进来。基于我国可利用土地较少的现状,采取有机聚集、适当发展,是可行的方式。这样城乡结合部的新农村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社区,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边缘界限中的聚落,自然景观仍得以保持。

(二)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产业发展。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与城市毗邻,要结合自己特色,寻找发展的机遇,在特色农业、第三产业发展中拓展空间。在社区规划建设中,预留产业发展空间,根据不同产业类型,建设综合性的新农村社区。

(三)保留特色。城乡结合部的新农村社区大多各具特色,构成了城乡景观的重要部分。以往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不少的建设性破坏,有些农村聚落的空间组织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保护社区环境中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也必须合理的保护具有明显空间结构肌理的农村聚落,创造有特色的新农村社区景观。

(四)规模合理。社区建设可以与村庄行政区域、基层社会组织紧密相连,为了保证社区建设与地域居住环境和基层社会组织相配合,社区应该具有合理的规模,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强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现在的农村社区正在不断的异质化,原有的共同心理文化特征还没有被彻底改变,一些新的变化也在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实体空间环境的规划应该注意按照社区规模确定地理范围界限。并运用多种手法,在不割裂整体性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整合,这对于城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渐进发展。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存在各种问题,也有很多机遇。在当前条件下,宜采取的建设方式应该是小规模改造。一方面,城乡结合部的新农村社区量大面广,相关利益复杂,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另一方面,采取变革性的彻底改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关心各方利益,实行渐进式的小规模改造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每个新农村社区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由点带面,滚动式发展。

(六)空间有序。参照国外城乡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规划必然是综合性的规划,而不是简单的环境规划。综合性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实体规划与社会结构发展相结合,建设有序的空间环境。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在于其社会意义,有序的空间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有利构建和谐社会。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需通过调查研究,对新农村的社会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考察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对人们文化心理层面的认识进行探索,并落实到新农村空间实体环境的规划中去,形成有序发展的新农村社区环境。

第2篇:城乡社区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城市新型社区 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新区的建设和主体功能区的推进,推进村庄社区管理向城市新型社区管理转型,成为农村地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

一、北京城乡结合部建立城市新型社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第一是首都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城乡结合部等地区,农民已经转型为城市居民,外来居民的比例逐渐加大,相应的管理服务对象必须向城市居民转变。世界城市必须具有完善的国际化水平的社区管理体系,城市新型社区的建设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二是北京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城乡二元化体制的存在,对农村人口的流动、就业、保障、受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增收等一个影响发展大局的结构性“瓶颈”,消除这种不合理的体制,需要政策方面的完善,也需要突破农村基层的管理模式,经济促进其向城市化社区管理转型。

第三是城市发展空间拓展和城市新区建设的客观要求。随着北京的发展,市区内的空间已经难以容纳经济和社会的迅速扩张,城市周边的产业新区、城市新城逐渐崛起,企业自发地或由政府引导地向城市周边的村庄外迁。迁村并点以及各类安置小区的规划建设,使推行城市社区管理有了现实的需求。

第四是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客观要求。城市社区的服务较为完善,其主要的职责是服务本社区居民的各项需求,并组织各类教育、文化、体育活动,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管理能力将大大提高。

(二)北京城乡结合部建立城市新型社区的可行性

第一具有较好的空间基础。随着北京市城市新区的建设,在城乡结合部等地区,建立了一大批商品房社区和农民新社区村庄社区管理这就为实现城市新型社区管理提供了较好的空间基础。

第二具有较大的人口基础。目前,在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原居民的比例已经大大降低,新居民占据了绝大多数,而原居民基本不再从事农业劳动,正在向城市居民转型,这就为实现城市新型社区管理提供了较大的人口基础。

第三具有一定的设施基础。在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指导下,北京市农村、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乡差别逐渐缩小,这就为实现城市新型社区管理提供了一定的设施基础。

第四具有一定的组织基础。农村地区的基层自治组织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北京市长期实行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制度,都为实现城市新型社区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组织基础。

二、北京城乡结合部建立城市新型社区的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还有待完善。部分农村社区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中小学、幼儿园、医院、购物商场、菜市场等教育、医疗、商业服务公共设施,造成学生上学、幼儿入托、病患就医、日常买菜购物等生活很不方便。

(二)居民对社区物业管理满意度低。小区存在治安差、乱停车、破坏绿化、红白喜事扰民、环境脏乱等现象,引起居民对物业公司管理不满,加之取暖费、物业费负担较重,因此物业收缴率偏低。如此一来,物业公司更无资金改善管理,将形成恶性循环。

(三)社区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新型社区由原来的村庄演变而来,管理体制一方面沿袭了原来村委会、党支部为主的基层组织管理形式,同时又要求要有新型的主体来对小区的一些事务进行管理,如物业公司。这样新旧组织体系互相交织,责权利关系还未理顺。

(四)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事务不足。本来社区管理以自治为主,应让每位居民参与管理。然而,公众主人翁参与意识淡漠,公众参与渠道不畅,许多居民有了意见或好的建议时不知道该向哪个部门反映。公众参与社区管理事务动力不足,参与深度不够。

三、北京城乡结合部建立城市新型社区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首善之区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命,以城乡结合部地区为重点,以社区网格化、属地化管理为切入点,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结合所在地实际,坚持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科学规划,创新实践,高起点、高标准开展村庄社区管理向城市新型社区管理转型和服务创新试点活动,力争在十年内打造百个北京市示范社区和全国模范社区。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把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将居民群众的满意和幸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根据北京城市各街道和社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集中力量建成一批示范社区,重点打造一批典型样板。

——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广泛发动社区内机关、社会团体、 企事业单位、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及居民参与社区建设, 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

——分类建设,全面推进。按照不同类型社区分类搞好社区 改造升级,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新标准,全面推进所 有社区的建设达标。

——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城市各街道和职能部门明确自身 职责,切实负起责任,相互配合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四、北京城乡结合部建立城市新型社区的重点任务

(一)强化城市新型社区自治组织建设

北京城乡结合部构建新型社区居民自治体制还应建立涵盖社区村委会、村民小组、楼门院长、家庭的居民自治组织网络,使社区村委会能够有效地组织、宣传、教育、服务居民。使村民自治管理和政府的各项服务通过这个网络贯彻落实到每户村民,村民提出的各类诉求也通过这个自治网络进行反馈并解决。

(二)大力培育社区公益组织

公益组织作为发展社区服务、实现社区管理自治的重要手段,在社区管理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能。社区公益组织要接受社区村民委员会的指导、帮助和监督。社区村委会要积极鼓励、培育社区公益组织,支持各种协会和群众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文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三)理顺物业公司与社区管理的关系

社区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政府提供由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其他服务。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体现的是市场机制,而社区管理是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我管理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的是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我管理的机制。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物业管理能推进社区建设,而良好的社区氛围能促进物业管理的进步。由此可见,在功能上的互补为两者有机结合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基础。

(四)推进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建设

可以通过魅力社区评选、市民中心、街社区“一站式”办公大厅等特色性载体,促进社区居民、驻社区单位的参与积极性。通过设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接待日、民愿接待室,以及居民论坛、网上论坛等有效形式让居民群众以理性、合法、便捷的方式表达意见和利益诉求。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信息网联结街道和社区的作用,设置“社情民意”通道,建立社区社情民意的反馈渠道,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解政策、反映诉求的窗口。

参考文献:

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管理世界,2002(10)

北京青年报.北京推动城乡结合部改革昌平东小口尝试大部制{N}.

第3篇:城乡社区建设范文

一、绿化“绿线”管制制度

(一)要高度重视县城绿化工作。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园林部门负责编制《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要按规定标准确定绿化用地面积,使公共绿地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规划要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对规划确定的各类绿地,要划定绿地范围控制线,严格实行县城绿化“绿线”管制制度。

(二)“绿线”制度与“建筑红线”制度同等重要。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因特殊需要改变绿地规划或绿地性质的,必须报县园林绿化部门重新审核和原规划批准机关审批,并且按规定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三)要将县城规划范围内的河岸、湖岸、桥头、主干道等地带列为“绿线”管理的重点部位。同时,要严格保护重点公园、风景区、湿地和古树名木。对影响景观环境的建筑、游乐设施等要限期迁出。

二、建设项目“绿色图章”管理制度

园林主管部门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执行绿色图章管理制度,即“城市绿化审批专用章”和“城市绿化合格专用章”制度。

(一)县城规划区范围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以及2000平方米以上的私人建设工程配套绿化用地指标和绿化建设设计方案,必须经县园林绿化部门组织会审。经审核合格,加盖“武乡县绿化审批专用章”,领取《建设项目绿化意见书》,并按照《省城市绿化实施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缴纳绿化保证金。建设项目竣工后,县园林主管绿化部门参与验收,绿化用地和绿化工程质量达到标准的,方可交付使用,退还保证金。绿化不达标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提出易地绿化书面申请,经同意后实施。

县园林绿化部门应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绿化意见书》、项目竣工验收及异地绿化等办事程序。

(二)县城绿线范围的各类绿地,必须符合国家、省、市规定的绿化用地标准:即新居住区建设绿地率不低于35%,旧居住区改建不低于30%;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宾馆服务、部队绿地率不低于35%;工业企业、交通枢纽、新建商业、仓储、加油(气)站等不低于25%。道路绿地要求:园林景观道路的绿地率不低于40%,县城主干道不低于30%,次干道不低于20%。

建设工程的绿化用地面积因客观原因和环境限制达不到本规定标准,又确需进行建设的,须经县园林绿化部门同意,并按所缺绿化用地面积交纳相应的补偿费用(即绿化保证金。

(三)县园林绿化部门要加强绿化配套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跟踪检查建设单位实施绿化工程建设情况,发现问题应责成建设单位按照要求及时整改。

(四)建设项目配套绿化工程建设应在不迟于工程项目建成后的第一个绿化季节完成.

(五)建设项目配套绿化工程竣工后,县园林绿化部门参与建设单位组织的竣工验收。经验收合格的,由县园林绿化部门在验收报告上签署意见、加盖“武乡县绿化合格专用章”后,方可办理建设项目竣工备案。绿化工程验收不合格的,县园林绿化部门应向建设单位发出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经重新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和办理建设项目竣工备案.

第4篇:城乡社区建设范文

工作目标:努力创造优美整洁的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营造充分体现舒桥人风貌的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的氛围。具体措施:

一、抓机制,切实加强领导。

1、成立乡创建文明集镇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乡有有关领导及各职能部门(学校、卫生院、信用社等)负责人组成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抓好创建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检查督促。各职能部门也要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创建工作。

2、成立环卫清扫保洁队伍,负责做好主街道、公共场所等的保洁工作

3、建立健全创建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1、目标管理责任机制。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

2、检查督促机制。要层层组织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对照项目要求,狠抓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运用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手段开展检查督促。对工作不力、问题突出的,进行批评。

3、考核激励机制。把创建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二、抓宣传教育,着力提高群众素质。

1、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利用党委中心组、周一政治学习等开展学习培训、开展“文明机关”、“文明窗口”、“三德教育”等主题活动。以起到坚定理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增强创建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一般群众的宣传教育。(1)六月份在主街道、公共场所等悬挂创建宣传标语,以营造气氛。(2)10月中旬开展县、乡级“文明家庭”活动。(3)利用乡党校、村党员活动室等地点邀请有关领导、专家、等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社科等各类讲座。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村民综合素质。(4)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3、对企业员工的教育。

三、抓具体问题,加大综合整治力度。

1、实施环境卫生整治。

(1)公布禁止集镇“五乱”(乱扔垃圾、乱张贴、乱搭建、乱设摊、乱停车)通知,采用日常清理和统一行动相结合,日常监督和突击检查相结合,彻底整治个别脏、乱、差现象严重的场所,清理卫生死角。对占道经营等不符合创建要求的现象、市场的摊位、秩序和卫生等进行集中整治。

(2)对主街道两边的居户、商店实行“门前三包”管理。

(3)将乡政府所在地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环卫队伍清理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2、实施社会治安大整治。清除乱源,开展清理三无人员,推行治安责任制,完善社会治安综合体系。

3、实施建章建筑大拆除。定期进行违章建筑清查,并坚持实施拆除。严把建筑审批关,防违章于未然。

四、抓投入改善创建硬件设施。

1、多渠道筹措创建资金。乡财政向创建工作倾斜一定的资金,同时通过社会各界、企业赞助等方式筹措创建资金,确保创建投入。

2、改善环卫设施。加快垃圾填埋场中、公厕建设。增购垃圾筒用于摆放主街道两边。

3、实施亮化工程,安装好路灯,亮灯率达100%。

4、建立文体活动场所,扩大宣传阵地。

五、抓监督,形成长效监督机制。

1、聘请卫生监督员;

2、定期组织检查;

3、开设群众举报、投诉电话;

4、组织中小学假期环保宣传志愿队。

第5篇:城乡社区建设范文

[关键词]教师培训;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教育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09)12-0062-04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6年4月通过的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决议,一些师范大学于1997年开始面向在职中小学教师的招生试点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领导及中小学教师的普遍关注,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笔者多年来一直承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必修课程的教学工作,与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中小学教师有着广泛的接触,深切感受到他们的辛苦与期待。一方面,这些学员很珍惜重返大学校园进修的机会,刻苦学习;另一方面,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并且与教育实践联系不够,学员们多为“学分”和“学位”而忙碌,学位论文的质量不尽如人意。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是,课程建设中对教育硕士学位专业性缺乏深刻的理解可能是关键问题,而对于专业性的理解,首先就在对教育实践逻辑特殊性的把握上。

一、教育硕士课程之困境:专业性质的缺失

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文件的相关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高层次的中小学教学与管理人员,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培养方式是以学位课程学习为主的在职兼读。从招生对象上看,学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但是,其特定的职业背景决定了他们共同的专业就是“教育”。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看,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征,与教育学硕士学位相比,它是一种具有特定专业取向的学位。具体而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职业性学位,在我国也被称为“专业学位”,而教育学硕士学位则是一种学术性学位,也被称为“科学学位”。两者虽然在学位层次上相同,但是,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学位论文的要求方面都有所不同。教育硕士作为一种专业性学位,其培养目标主要是提升在职中小学教学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也就是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其培养方式主要以课程(公共课和专业课)学习为主,同时也要求撰写学位论文,但必须结合本专业的实践来撰写,这种论文属于应用性学位论文;教育学硕士作为一种学术性学位,着眼于培养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其培养方式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最后以研究论文为主要成果,其学位论文强调学术性和理论性,这类论文属于学术性学位论文。

鉴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上述特点,若要突出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中的专业性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就要充分考虑到教育实践的特殊性质。但是,从目前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实际情况看,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并未充分反映其学位的特殊性质。通过教育硕士专业学科教学(数学)方向和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数学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对照表(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其专业性质即教育实践特质并未在课程设置中很好地落实。

在表1中,我们从课程名称上很少看见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的专业差异,与理论相关的课程偏重,而与实践相关的课程的比重相当小。当然,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理论课程存在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是如何反映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性质或实践性质。也许在教育硕士班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能会引用案例来阐释理论,但是,这种讲述也多是遵循着实证科学的分析思路,注重分析事件的细节和特征,而忽视对教育实践本身的理论解释。也就是说,现有的教育硕士学位课程中,教育理论课程多是“关于教育”的宏大叙事研究,而对教育实践本身的研究相当缺乏。这样的教育理论课程很难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真正联系起来,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的分离。

其实,这些教育硕士生都是来自于教学一线,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问题与困惑,渴望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解惑。与此同时,课程中多是一些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原则性的知识,教育的一切都已经被高度概括化了,与丰富而复杂的教育实践相距甚远。中小学教师无法就实践情境问题与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的对话,教育硕士学位教育的专业性质也就无从体现。正是由于现有的教育硕士学位课程对“教育实践”的特殊性关注不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理论课程设置与实施中难以真正落实教育理论联系实际。这些问题在教育硕士生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就愈发凸显。

从教育硕士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位论文水平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的改革已经变得十分迫切。我们有必要基于对教育实践逻辑的把握,深刻理解教育硕士学位的专业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处理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关系,推动教育硕士学位课程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认识教育实践的逻辑,理解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意蕴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不是以学科为依据,而是以教育专业为依据,其培养方向有着明确的教育实践归属。如何理解教师的教育实践?这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只有对教育实践逻辑的特殊性给予足够的关注,才能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中真正做到教育理论联系实际。

诚然,谈论实践的逻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法国学者布迪厄早就承认,实践有一种逻辑,一种不是逻辑的逻辑;实践逻辑的许多特性源自这样一个事实,逻辑学上称为论域的东西在实践逻辑中处于实践状态。在教育学界,英国学者卡尔较早地提出了“教育实践的逻辑”的概念,他意在强调有关教育实践的“理论图式”的特殊性。卡尔批评了教育学界偏爱教育理论而不愿理解教育实践,致使人们对教育实践的理解还停留在常识水平。我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的逻辑差异,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陈桂生教授就曾提醒我们关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逻辑鸿沟。在此基础上,石中英把各种教育实践共同分享和遵守的一般形式、结构或内在法则称为“教育实践的逻辑”,并且认为,这种教育实践的逻辑既非一种纯粹观念的存在,也非一种纯粹实体的存在,而是一种介于二者之间或兼容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文化的存在。由此可见,这种实践的逻辑包括思想、信念、言语、表隋、行为等,它从整体上支配着一个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上述这些研究成果使我们看到“教育实践”的特殊性质,也构

成了我们理解教育硕士学位专业性质的思想资源。

通常情况下,虽然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都谈及“教育实践”,但是彼此关注的视域不同。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硕士生,他们虽然置身于教育实践情境中,拥有丰富的“实践感”,但是,他们很少把“实践”作为一个研究主题来对待,而比较多地关注实践中的操作性问题和细节特征。而教育理论工作者身处实践情境之外,与实践本身存在着一个时间、空间乃至情感上的距离。理论工作者在实践情境之外关注教育实践,实践本身就容易被符号化、客观化、对象化。这是一种“话语中的实践”已非“实践着的实践”。这就造成两种“教育实践”之间的隔膜,各说各的话语,难以真正沟通。由于我们缺乏对教育实践逻辑的认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理论课程中的“教育实践”也只是一种“话语中的实践”,与中小学教师心目中的“教育实践”相距甚远。因此,教育硕士生在学习理论课如同“隔靴搔痒”,他们的学位论文水平也就差强人意了。事实上,如果缺乏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进行上位思考,单纯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增减、教学方式的改变,都不能解决教育硕士课程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诚然,为了突出教育硕士生的职业特点,在现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是,往往过于简单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以为教材中多一些案例、教学多进人中小学现场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了。其实,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针对教条主义。也针对经验主义,而流行的“理论联系实际”观念往往只把锋芒指向教条主义,有时甚至把科学的基本理论当成教条主义加以排斥,从而为狭隘的经验主义张目,实际上则以狭隘的经验主义原则冒充“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此,我们若能够立足于教育实践逻辑的视角,重新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也是为确立实践取向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准备了理论基础。

一旦认可教育实践逻辑是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文化存在,就意味着承认教育实践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则,既受到实践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历史与现实境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实践终归是中小学教师的实践。任何对教育实践行为的外在观察、描述与分析等理论都不足以反映其内涵实质。这样的理论既不能对教育实践产生解释的效力,更谈不上指导实践。因此,我们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要时刻想着尊重实践的逻辑,然后,才能够去理解实践、解释实践和服务实践,这才是充分体现对教育硕士学位专业性的深刻理解。

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方面一定要凸显专业性质,这就意味着要正视教育实践的逻辑特征,强调“理论回归实践”,依据教育实践的内在法则建设课程体系。同时,我们也绝不会因为强调其实践性质而削弱和动摇研究生教育的学术责任。我们在此明确表明的仅是一种坚持“实践取向”的课程建设态度。

三、确立教育硕士课程建设的实践取向

基于上述理解,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性就在于它是属于实践、由于实践和为着实践的。对于来自教学法一线的教育硕士生来说,他们共同的职业就是教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教育实践领域中的专家型教师。那么,怎样的课程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呢?

(一)尊重教育硕士生的“前见”,提升其理论敏感性

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定,教育硕士生的入学条件之一是至少有三年的中小学实践经验。因此,这些教育硕士生与那些从本科生直接成为研究生的教育学硕士生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实践体验和强烈的“实践意向”,与普通教师相比,他们又有着强烈的专业发展追求。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实践逻辑的存在,我们就必须承认中小学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中形成的教育经验、体验和理解,这些都构成了教育硕士生学习的“前见”或“前理解”,也构成教育硕士课程建设中活的资源。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和把握这些学员对教育拥有的“前理解”,就有助于提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实施效果,进而保证其教育质量。

辩证地看,教育硕士生虽然具备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也可能习惯性地沉于日常的实践事务中,对很多教育现象熟视无睹,这就容易忽略其中蕴含着新思想的事件或行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经验使得他们比较关注“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对于“是什么”则缺乏深刻理解。所以说,丰富的教育实践感悟不能自发地产生教育理论。真正的教育实践问题研究,除了实践经验的基础之外,必须有深厚的教育理论滋养。我们必须让中小学教师生长某些素质而不是掌握某些知识,以便将来他可以帮助他的学生们生长这些素质。这些素质可以集中表现为进行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态度。因此,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教育价值在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判断力、理论敏感性,进而提升其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一旦这些教师能够从理论层面反思他们的教学实践,将是他们朝向专业发展迈出的一大步。因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功力不是方法或技巧,而是教育的敏感性与洞察力。

教育硕士生在多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于从事分科教学,已经具备了学科的视域,但是,教育的视域多停留在经验层次,他们也常常凭借经验或直觉来处理实践情境中的问题。与此同时,师范院校一般是依靠专业理论来组织专业,各个专业形成不同的院系,而这些过于分化的专业理论都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世界失去了联系。因此,教育硕士的理论课程应重点研究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以提升学员对教育问题的觉察力,而不是简单地把学员视为教育理论知识的“填充”容器。只有经过严格的教育理论训练,他们才可能拥有一种“教育理论”的眼光,即能够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对待教育行动研究,他们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也因此上升为一种自觉的教育行动,而不是经验式的重复。

(二)加强大学教师的实践意识,提升课程的品质

任何课程都没有抽象的教育价值。如果不考虑课程实施中有效教学,任何课程所具备的固有价值都无法真正体现。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即课程”这一命题确实有合理性的一面。也许这一命题的提出最初是着眼于基础教育课程领域。其实,在大学的课程建设中,授课教师与课程品质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

虽然,为了规范教育硕士培养,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教学大纲》,并拟定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招收教育硕士的各师范院校也制定出各专业的参考性培养方案,但是,大学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是拥有比较高的自,这一点远远高于中小学教师。因此,从培养方案的落实、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大纲的执行、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等诸方面看,大学任课教师如何理解教育实践的逻辑,如何重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些都直接决定课程的品质。然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大学教师倾向于信奉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当教育理论的逻辑与实践的逻辑发生冲突的时候,大学教师常常以理论的逻辑来裁剪教育实践的内容。

第6篇:城乡社区建设范文

根据市政府文件精神,供电公司作为城区充电站建设牵头单位,必须在充电站建设过程中当好领头羊,助力充电站发展建设进入快车道。同时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正式成为“新基建”七大板块之一,国家电网公司提出要在推动充电桩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取得突破。供电公司顺应时势,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响应市政府号召,把握充电站建设高速发展契机,加快充电设施布局,增强充电服务保障能力,在推动充电站建设工作中扛起大担当、展现新作为。现将城区充电站建设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城区充电站建设现状

截至2020年4月15日,城区共有低压充电桩39个,充电站19座,其中供电公司有充电站13座共64个充电桩。

二、供电公司2020年工作计划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供电公司将从四个方面着手稳步推进充电站建设工作。一是统筹兼顾布局充电网络。供电公司深入调研,积极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调整工作制度每月向上申报储备项目及时满足各县市区建站需求,并启动市充电网络五年规划修编工作,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相结合,合理布局充电网络。二是扎实推进充电设施标准化方案落地。国家电网公司一直致力于布局全国充电网络,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充电设施建设运维体系,供电公司将在地区推行充电设施标准化建设运维方案,规范各充电设施建设运维体系,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充电服务。三是深入推进充电站平台建设。国家电网公司开发的智慧车联网平台是全球标准最规范、技术最领先、接入充电桩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客户数量最多、功率最大的电动汽车服务平台,其开放、智能、互动、高效的建设理念,让用户通过互联网享受O2O充电服务。供电公司将依托智慧车联网平台技术支持,开展“寻找合伙人”活动,通过私人桩合伙人、桩商合伙人、桩企合伙人、场地资金合伙人四种模式整合各类资源,引流用户盘活资产,保障合伙人收入。四是加快充电站建设步伐。2020年供电公司将新建6座充电站,计划7月底完成全部充电站投运。除此之外,还向上申报建站计划15项,将根据省公司批复进行具体实施。

三、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1、城区充电站建设难。近年来充电站建设举步维艰,除优质建站用地越来越少外,政府职能部门审批流程冗长、在建设过程中根据相关规定不时提出整改意见等,均对正常施工造成较大影响。

2、缺乏统一规划。通过走访发现,因缺乏统一规划,不同充电站建设主体在建站规划上存在重叠部分,除对投资收益造成不良影响外,也对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3、电动汽车保有量偏低。根据数据统计,已建成的13座充电站使用率均偏低,远未达到相对饱和程度,新建站点增多将进一步降低各充电站使用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投资收益低。

4、政府对充电站建设缺少监管制度。由于政府未出台充电站建设标准文件,也未建立相应监管平台,实地调研走访发现,地区各类公共充电站及专业车充电站鱼龙混杂,建设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统一管理,也给车主充电造成困扰。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1、亟需政府精简手续为充电设施建设“松绑”。公共充电站建设全过程与诸多政府职能部门产生工作交集,手续冗杂、要求繁多,不可避免的对充电站建设造成较大影响。亟需政府内部出台政策精简手续或为充电站建设开通绿色通道等,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尽可能保障充电站建设顺利实施。

2、保障配套充电设施政策执行及充电站建设用地。《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建规(2015)199号文)明确提出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新建大于2万平米的大型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和社会公共停车场,具有充电设施的停车位不少于10%。希望政府能出台相应地方政策明确新建工程充电设施配备必要性及数量,必将极大促进地区充电设施发展。在建设用地难方面,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对现有土地资源,结合充电站建设特点对不同建站主体进行合理规划。除此之外,还可对现有公共设施如加油站等进行相应改造加入充电桩,从根本解决充电站建设用地难问题。

第7篇:城乡社区建设范文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今年全区绿色建设以及春季造林绿化工作作以安排。

一、深化认识,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加快绿色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区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快绿色建设步伐的决定》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生态文明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九大绿化工程,累计投入绿化资金3.6亿元,完成绿化长度1079.2公里,绿化面积30.6万亩,栽植苗木2112.5万株,全区森林覆盖率由40.2%提高到49.28%,建成了北门景观林带、南环路景观苗圃、宋家山坡面、西大门等一批在全市有影响的精品绿化工程。四年来,全区绿化投入之大、栽植数量之多、绿化质量之高均创历史最好成绩。绿色建设成效也得到了省市领导、兄弟地市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我区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绿色”创建先进县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先进县区,荣获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义务植树奖等多项殊荣。

总结过去绿色建设的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充分肯定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是绿色建设的源动力。区上成立专门机构,坚持每年召开动员会、现场会等形式,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现场办公,区人大、政协组织专题视察调研,有力地推动了绿色建设顺利开展。二是坚持科技支撑是绿色建设的关键措施。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绿化专业队伍施工,规范栽植,极大地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三是坚持全民参与是绿色建设的有效手段。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和创建活动,充分调动了全社会参与绿色建设的积极性。四是坚持机制创新是绿色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在管理形式、经费投入、用地落实等方面进行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绿色建设。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区在造林绿化工作中还存着绿化档次不高、主要节点特色不明显、管护力度不强、林业产业滞后等问题。国家“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投入,将“增加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蓄积量的“双增”目标列入了考核各级政府的约束性指标;省委、省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上台阶作为全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启动实施了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市委、市政府把提升大生态作为“十件大事”之一,作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市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的部署,提出了环境吸引力走在西部前列的奋斗目标;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作出了《持续开展绿色建设促进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决议》。这些都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林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林业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历史的高度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绿色建设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采取强力措施,努力把这项工作精心组织好,实施好,高标准地完成今后绿色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努力开创绿色建设新局面

今年全区绿色建设的任务是:完成绿化里程39.4公里,绿化面积2.8万亩,栽植绿化苗木168.6万株。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要突出抓好绿色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区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做出的《关于持续开展绿色建设促进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决议》,继续加大绿色建设力度,全面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各镇、街及区级有关部门要按照“抓重点,提品位,做靓点,创一流”的工作思路,以“绿色示范村、镇”创建为抓手,坚持城乡一体,稳步推进城区、台塬坡面、交通道路、水系、镇区、生态家园、旅游景区、经济林建设和公益林建设等九大工程,全力实现绿色建设再上新台阶。希望各镇、各街道办事处及区级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2012年绿色建设实施方案》的安排,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切实抓好今年各项工作落实。

二要突出抓好以西宝高速公路绿化为主的千里绿色长廊建设。西宝高速公路绿化是全省千里绿色长廊建设的重点工程和形象工程,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经常来我区督促检查,对我区提出了明确要求。去年以来,我区西宝高速公路绿化在时间紧、任务重、租地难度大的情况下,阳平镇、东关、虢镇、千渭三个街道办及区林业局克难攻坚,紧密配合,较好地完成了绿化任务。但是,目前高速公路沿线仍有72.31亩,4823米的绿化用地未落实。其中,阳平镇(第六寨村)总长度216米,面积3.24亩;东关街道办(天官庙村)总长度270米,面积4.05亩;虢镇街道办(南堡村、西堡村、北堡村)总长度4337米,面积65.02亩。为了确保在今年春季完成公路林带全线贯通,节点绿化打造精品,沿线环境卫生得到综合整治的目标,市政府专门成立了连霍高速公路段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加快连霍高速公路段全面绿化及环境综合整治率先推进关中大地园林化的通知》。2月14日,区政府组织召开了西宝高速公路沿线绿化及环境整治工作协调会,决定利用3个月左右时间,深入开展西宝高速公路沿线绿化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立了由苏区长任组长,阳平镇、各街道办事处及区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因此,西宝高速沿线各镇、街道办要切实履行职责,抓紧落实公路两侧10米为落实的绿化用地,拆除影响绿化带贯通的建筑,为实施绿化扫清障碍,此项工作必须在3月10日前完成。同时要做好市物流园区绿化用地的落实。区林业局要及时组织专业绿化施工队,确保在3月底前林带全线贯通。

三要突出抓好北坡森林公园建设。北坡森林公园建设是今年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九件大事之一,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此项工作也高度重视。2月26日,市人代会刚完,市长上官吉庆、副市长王拴虎就带领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我区北坡森林公园建设工作进行了现场检查,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把北坡森林公园建设作为今年造林绿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密切配合,强力推进。下周全市义务植树活动将在我区北坡进行。区林业局要抓紧细化完善《北坡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认真编制塬顶及坡面绿化设计,两个规划设计务必在3月8日前完成,3月15日前全面启动建设工作。今年北坡森林公园的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营造塬边景观防护林带亩156.3亩,涉及周原镇(太子沟村、张谢村)和虢镇街道办事处(北堡村、西堡村)共四个村,全长3302米。其中,周原镇绿化长度2496米,面积109.4亩。虢镇街道办绿化长度806米,面积46.9亩。此项工作已于2月28日下午做了专项安排,请周原、虢镇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同志按照28日会议要求,抽调得力人员,积极做好塬顶绿化及广场建设等土地的落实工作,确保公园建设顺利进行。二是硬化引渭渠主干道路4公里,修建引渭渠拱桥1座,修建上坡观景步道3公里,修建广场1处。区林业局、交通局、住建局等相关部门要加大跑项目争资金力度,确保年内完成防护林营造、主题广场、道路、桥梁的建设工作。按照市政府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化加快渭河北坡森林屏障建设的有关实施意见,从今年春季起,全市将在北坡建立83个义务植树基地,涉及我区20个企业和单位,建立义务植树基地30处,完成绿化5688亩。今天参会的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市上的统一部署,认真抓好落实。区林业局、区绿化办要加强组织管理,协调各方力量,统筹指导服务。负责实施绿化的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镇、街要积极做好与市级包抓部门的联系沟通,按照“政府出规划、企业出资金、村组出土地”的“企地共建”模式,营造爱绿、护绿、植绿的良好社会氛围,搭建认建、认养、认管的公众参与平台,提高植树造林基地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四要突出抓好重点区域绿化及档次提升。全区上下要在提高栽植数量和森林覆盖率的同时,着力提升造林绿化档次和水平,实现造林向造景转变。一是全面改造提升虢凤路绿化景观。区林业局要按照改造提升方案,在增加观赏类植物景观设置的同时,在虢凤路沿线主要节点、村口、路口建设一些彰显特色的脸谱雕塑文化元素,着力将虢凤路打造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绿化景观长廊。二是继续完善西大门绿化。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建设靓点的原则,切实抓好西大门道路、水系、坡面和镇村等处绿化,要突出抓好坪头渭河大桥、坪头坡面、拓石镇、陕甘交界处、凤阁岭建河村坡面、孟家塬、胡店坡面和坪头镇等节点的查漏补缺,补植补造,完善提高。三是全力做好渭河综合整治、西宝中线改扩建等绿化美化工作。2月28日,全市渭河综合治理堤防绿化建设会在我区召开,副市长王拴虎对此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时限要求:3月5日前护堤地绿化要全面开工,3月底前示范段路面绿化,迎、背水坡面绿化全面完成,4月底前堤防绿化全线贯通。所以说时间非常紧张,区治渭办、水利局、林业局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加大力度,努力做到全年任务一季贯通,多栽大苗一次成景。西宝中线改扩建绿化涉及阳平镇、东关、虢镇、千渭3个街道办共19个村,全长14.7公里,两侧各10米宽,绿化面积440.7亩。其中阳平镇涉及新秦、窑底2个村,绿化长度1.8公里,绿化面积54亩;东关街道办事处涉及洪原、大王、五一、西秦、土桥、贾家崖、巩家泉、双碌碡、太公庙、东高泉、西高泉11个村,绿化长度8.4公里,绿化面积252亩;虢镇街道办事处涉及东堡、西堡、北堡、高家堎4个村,绿化长度2.3公里,绿化面积69亩;千渭街道办事处涉及光芒、大众2个村,绿化长度2.2公里,绿化面积65.7亩。阳平镇、东关、虢镇、千渭3个街道办事处一定要按照时限要求,多措并举,确保在下周三之前将绿化用地落实到位。

五要突出抓好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建设。去年以来,区委、区政府把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作为西山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全区核桃产业发展规模和品质实现了新突破。2011年全区新栽核桃21600亩,其中由区林业局包抓建设的县功、新街两个镇四个示范点栽植规模之大,标准之高,立地条件之好,均给全区带了好头。今年,区林业局及西山各镇要全面落实区政府《关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认真研究确定核桃产业发展重点镇、重点村,切实加快核桃产业规模化发展。要在抓好县功、新街两镇四个示范点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县功、新街、贾村、香泉等镇核桃示范园建设,带动全区新建核桃园10000亩,改造核桃低产园12000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迅速掀起春季造林绿化

当前,绿化造林的黄金季节已经到来。各镇、各街道办事处,区级各部门,驻区有关企事业单位务必要把造林绿化工作作为当前经济和农村工作的紧迫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立即着手安排,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迅速掀起全民造林绿化的。

一要明确责任。各镇、各街道,区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严格要按照区上的总体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把造林任务分解到村、细化到户、落实到地块。主要负责人要深入绿化一线,解决绿化用地协调、资金落实、树木管护等难点问题,全面加快绿化进度。区林业局要加大技术支持力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做好绿化工程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工作,做到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财政、住建、交通、水利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整合资金和资源,形成建设合力。

二要营造氛围。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绿化宣传活动,增强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意识。要继续在区电视台开设专题栏目,宣传造林绿化重要意义,跟踪报道绿化动态,大力宣传绿化典型,扩大辐射带动面。通过全民义务植树,栽植市树市花,栽纪念树,造纪念林等活动,提高群众植树造林积极性。积极开展“园林式单位”、“优美乡村”、“绿色示范村”等创建活动,激发群众自觉参与绿化的热情。

三要齐抓共管。要继续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夯实部门责任,找准关键环节,力求一抓到底。区林业局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协调指导和绿化技术服务;财政局要加强资金监管,及时拨付工程建设资金;交通局、水利局、文化局要继续做好交通干线、水系、旅游景区的绿化;住建局要以中心城镇为重点,不断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品位。区委农工部、农业局要以绿色家园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建设一批各具特色、风格鲜明的绿色村。其它相关部门也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协作,努力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格局,共同打好绿色建设攻坚战。

四要提升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布局、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把造林绿化与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规划相结合,主动做好绿化用地的落实工作,积极推行专业化造林和机械化造林,做到科学造林、科学绿化。要将造林绿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大力发展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速生树、乡土树以及林下经济,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五要确保质量。植树成活率低,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严重挫伤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今年的植树造林,一定要严把质量关,确保成活率。要按规划设计,全程监督检查,要聘用专门的造林专业队伍,从整地、调苗、栽植、浇水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努力使每项工程都成为示范工程、精品工程。

六要强化检查。区纪委监察局、两办督查室、区绿化办要抽调人员组成督查组,深入绿化一线进行督促检查,对已经落实的要检查成效、对正在落实的要检查进度、对没有落实的要查明原因、对影响落实的要查明责任。区上将继续对绿化工作积极性高、任务完成好的部门、镇、街道及村实行以奖代补,对考核靠后的要向书面向区政府说明原因。

第8篇:城乡社区建设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集成化;国际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63-2

1 概述

京津冀及其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内率先发展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比,一直显得缓慢滞后。自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北省也一直在研究谋划如何借助环京津、环渤海地区特别是环京津的优势来发展自己,近些年虽有突破,也收到一定成效,但河北省在环京津这一区位优势总体上发挥并不充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的重要讲话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不仅是疏解北京作为首都功能、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的需要,更是我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崛起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将给我省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积极影响。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发挥优势,挖掘潜能,科学定位,准确把握发展大势、谋划改革,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积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已成为城市管理上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上更是如此。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国内外市场全面融合,到我国来发展投资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项目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我国的很多商业投资项目也随着运作经营方式的不断成熟而逐步进入国际市场,项目运作和管理的国际化正日渐成为我国众多企业追逐的趋势和潮流,也正因为此,项目运作和管理就被空前提升到知识经济的层面,而逐渐成为一项高知识、高技能的活动。当前随着建筑项目管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工程项目的日趋扩大,城市的工程项目管理逐渐呈现出集成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走向趋势,尤其是集成化的特征日益彰显,需要城市管理者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集成化的内容及企业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集成,顾名思义就是集合各方所成,集中各方力量,以适应项目参与各方的需要,提高企业的整体协调程度,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体增值,最终实现整个企业管理效益的提高。因此,集成化已越来越成为当前现代建设工程项目运作和管理的主要趋势,很多企业不仅将集成化运用到项目工程的工期和造价,还将之运用到质量、安全以及工程环境等各要素,使项目组织管理日益趋于一体化。

2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内容及发展趋势

集成化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包括纵向管理集成、横向管理集成和全面一体化管理三个方面。

2.1 项目进展阶段的纵向管理集成,即项目全寿命期管理

现在,企业建设工程项目规模日趋庞大,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企业项目的运作管理无论是研究策划还是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维护都要致力于一体化,既要为项目工程全程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与服务,也要提升工程项目的全寿命期限,获得更大利润,这就给项目管理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进展阶段的纵向管理集成是指运用纵向视角,将集成化管理的思想与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项目策划、建设实施及运营维护进行整合,并努力在管理目标、组织手段等方面建立起科学高效的集成化管理系统,从而达成建设工程项目的整体功能优化,以缩短建设工期,减少投资风险。它主要包括目标系统、组织系统、信息系统几个方面。目标系统重点着眼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对上的贡献率,包括项目工程的基本目标、运营目标、项目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与环境的协调度、参与当地城市建设的参与度等。组织系统则立足在企业与工程项目参建各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企业项目的成功和增值为共同目标,以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以合作合同为法律依据,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实现组织集成,最大程度地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信息系统是企业使用高科技手段和平台为项目所有参与方提供信息服务,实现与所有参与方的信息共享,以完成共同决策,高效快速推动项目成功和增值。

2.2 项目管理的横向集成,即项目全要素成本管理

横向集成是对项目建造成本、工期成本、质量成本、社会成本这些横向要素进行集成管理。关于项目工期成本这一块,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是建设工程项目建造成本的两大部分,因为进度计划方案不同,所对应的总工期和总成本也随之不同。其中直接成本会随着工期的缩短而增加,而间接成本则会随着工期的缩短而减少。所以为了对项目工期成本进行控制,需要提前做出多种工期进度计划方案,以便于从中找出项目总成本最低的工期方案进行适当安排。项目质量成本是针对项目工程的质量水平而言,包括控制成本、损失成本及特定情况下的外部质量成本,这三者之间存在相应的关系,当项目工程质量水平较低时,项目工程的损失成本也较高,而随着项目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损失成本就相应逐步下降。与之相反的情况是,当项目工程的质量水平较低时,那么工程项目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也比较低。而随着项目工程质量水平的逐步提高,工程项目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就会相应的逐渐增加。因此,为使项目工程质量水平提高,很多企业都采取了前沿高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与检验手段,尽量做到使控制成本增加,内外部损失减少,从而使质量总成本达到最佳。

2.3 全面一体化管理集成体系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管理体系标准是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是21世纪人类社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石。目前我国日趋普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HSM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是企业现代化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满足这一发展趋势的最佳方法和手段就是实施全面一体化管理集成体系,即以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管理体系标准为核心,以全面质量一体化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进行集成管理,最终达到使顾客及员工、相关方都满意且获益良多。

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目标总是被割裂,多为分散式的单一的直线管理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项目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那么,企业应对建设工程项目做怎样的集成化管理呢?我认为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更多渗透“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甚至“五位一体”的管理理念,市场经营理念要进一步转变,并逐步建立健全项目工程的管理体系,采用优质高效的项目工程管理手段和方法,在项目咨询、工程设计、招标、造价咨询和工程监理等程序上为业主提供最大限度的项目工程管理服务,努力去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把项目工程的管理从阶段性管理延展为全寿命期管理,从项目目标的分散式单一管理延展为综合式的统一管理,从项目目标的定性管理延展为定量管理,从各自为战的单一的项目管理软件延展为统一的项目信息平台,从追求单一的质量管理延展为追求统一高效的绩效管理,不断提升项目工程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全面考虑到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成本、工期、环境、安全等要素开展项目工程总承包,与工程项目参建各方建立统一的项目信息平台,为项目工程的运营维护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并通过国内外并购、重组、联合等方式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进行工期成本优化、质量成本优化,促进企业与工程项目参建各方的协同合作,不断实施集成化的优化管理服务,完成企业既定的战略策划、经营结果和社会责任,实现工程质量的卓越管理,以满足并不断超越各方对企业项目工程的期待。

第9篇:城乡社区建设范文

一、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做好做细工程建设行业专项整治的各项工作。

二、领导小组组成人员

组长: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扫黑办,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三、专项整治方案

(一)方案制定阶段

根据文件的工作进度安排,在2020年6月完成本地区的建筑行业专项整治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

在2020年7月至8月阶段,领导小组重点对以下工作进行整治:

(一)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设置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或招标人以任何方式规避招标。

(二)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与招标人、招标机构串通投标,或者投标人以向招标人、招标机构或者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的手段谋取中标。

(三)投标人以他人名义投标,挂靠、借用资质投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

(四)投标人以暴力手段胁迫其他潜在投标人放弃投标,或胁迫中标人放弃中标,强揽工程。

(五)投标人恶意举报投诉中标人或其他潜在投标人,干扰招标投标正常秩序。

(六)中标人将中标项目转让给他人,或者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转让给他人,以及将中标项目违法分包给他人。

(七)党政机关、行业协(学)会等单位领导干部或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干预招投标活动。

领导小组通过项目业主自查、行业主管部门督查、上级部门抽查等多种方式对建设行业相关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检查和整治,建立台账,依法查处,形成有效震慑。

(三)总结巩固阶段

2020年9月,将汇总本行业的专项整治实施情况,提炼固化经验做法,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巩固专项整治成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住建局成立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驻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和分管招投标工作的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股室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区招标办,负责区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招投标治理日常工作。

(二)把握工作导向

开展系统治理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重在找准问题、解决问题。查找问题要准,敢于打开各种“暗门”,找准症结所在。解决问题要实,善于抓住关键环节,推出关键举措。通过系统治理,既要依法依规审批、加强审批监管,又要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既要消除权力寻租空间,又要鼓励监管人员为促进人防事业健康发展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