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安全监测制度范文

网络安全监测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安全监测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安全监测制度

第1篇:网络安全监测制度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企业

1企业内外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

1.1网络硬件因素

计算机作为信息交换设备,其信息交换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于数据通信技术,即利用电子设备进行数据或信息的整理,利用无线电波和物理线路进行数据或信息的传送。而电子设备、物理线路等硬件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来自三方面的威胁:(1)受到线路干扰。由于通信线路本身载波质量较低,伴随企业内外数据传输数量的增加和传输速率要求的变化,可能出现调制解调器数据传输错误的情况,进而导致企业网络安全受到威胁;(2)电磁泄漏情况,在处理机部分、网络端口部分或者线路传输过程中,由于屏蔽工作不到位,可能出现电磁泄漏情况,进而影响网络应用的安全效果;(3)计算机网络设备自身故障、受到外力破坏、意外中断导致内存信息中存在未受到保护的信息段等情况都有可能导致网络安全隐患的产生。

1.2软件因素

软件方面的网络安全隐患主要有:1.2.1受到竞争对手或者黑客的恶意攻击一般来说,恶意攻击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企业网络系统瘫痪为目的的攻击行为以及以窃取企业信息机密为目的的攻击行为。两种攻击行为都会造成企业网络安全隐患,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办公甚至是信息安全。1.2.2企业所应用的系统本身存在漏洞漏洞的存在可能是因为企业网络使用中程序员的疏忽,或者是程序员为窃取企业机密情报而故意设计的漏洞。另外,一些程序员在企业安全软件设计中可能为方便个人应用会进行一些软件后门的设计,一旦被企业外部人员知晓,则有可能造成企业网络应用的安全隐患。

1.3主观因素

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还受到网络管理人员的影响,主要影响方式有:(1)网络管理人员本身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不经常升级网络病毒库,或者对工作电脑的物理隔离不到位;(2)企业内部对于存有加密信息的电脑进行随意使用,加密工作不到位;第三,企业局域网建设过程中,信息安全意识不足,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

2企业内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

2.1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可以从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网络管理人员工作角度入手。(1)企业本身需要强化对于网络安全工作的认识,从自身制度建设入手,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的建设,强化工作人员的用户管理和企业内部功能授权工作;(2)加强对网络管理人员的监管,可以通过软件、硬件等网络系统安全培训,增强程序员的责任心,同时利用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杀毒技术等技能培训,提高网络程序员的工作能力。

2.2强化网络安全审核

企业内部的网络安全工作需要结合自身的安全审核进行。具体的安全审核工作,可以从网络安全日志记录入手。首先,强化主机登陆日志的建设,针对主机操作进行及时的安全追踪,并对其他访问主机的移动介质进行监测和控制。其次,针对非授权的主机接入行为进行必要的安全监测。最后,严格网络设备的拆卸工作,尤其对于员工拆卸硬盘、光驱等行为,予以禁止。

3企业外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

3.1有效应用防火墙技术

在企业外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中,防火墙技术是保障企业信息安全、防治机密数据泄漏的基本技术。在企业网络结构中,可以通过利用包过滤防火墙技术,过滤企业内部传输的信息并对病毒进行拦截;当然也可以利用应用级防火墙技术,对终端服务器进行扫描处理,以抵制基本的网络攻击行为。

3.2强化数据加密功能

数据加密功能的实现,能够综合化保障企业内部数据安全。通常而言,数据加密形式可通过两种算法实现,即对称算法和非对称算法。对称算法即借助密码设置的方式进行数据的保护;非对称加密则利用较为复杂的加密算法来保障系统安全,防止黑客供给。

3.3合理使用杀毒技术

病毒是当前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因此在企业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重视杀毒技术的选择和使用。而在具体的杀毒技术使用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更新,避免系统漏洞被攻击造成的企业信息泄露情况;其次,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在对病毒数据库进行及时清理的同时,对所下载的不明软件或邮件进行及时的病毒查杀以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

3.4加强系统入侵的检测

系统入侵检测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及时收集计算机及网络操作中的相关信息数据,报警病毒入侵情况,实现病毒拦截。加强入侵监测,主要从主机系统入侵检测和网络入侵检测入手。主机系统入侵检测主要包括系统安全日志、主机操作相关数据等的监测;网络系统入侵检测则对企业网络自身存在特点的把握,结合具体的测定数据和入侵分析模块进行入侵内容的监控,并在短时间内进行攻击处理。一般来说,入侵检测包括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两部分。误用监测主要从入侵模式的检测入手,检测速度快,且误警率低;异常检测则以企业内部的非正常行为入手,误警率高且检测时间较长。

4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工作水平,而且为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优势条件。因此,为保证企业内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利用,维护企业的信息和数据安全,企业需要从安全技术应用和安全管理角度出发,加强网络安全防范的监控与审核,并借助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杀毒技术等的应用,结合对系统入侵的及时检测,提高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等级,促进企业良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俊.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网络安全维护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4(15).

[2]程完宝,谢金荣.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企业网的应用与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5).

第2篇:网络安全监测制度范文

关键词:工控;网络安全;安全建设

1前言

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云、大、物、智、移等新技术的逐步发展和深化实践,制造业工业控制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威胁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国家重点行业例如能源、水利、交通等的工业控制系统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命脉,工业控制系统网络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可能会引发直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主要以轨道交通行业CBTC系统业务的安全建设为例介绍工业信息安全防护思路,系统阐述了工业信息安全的发展背景及重要性,以网络安全法和工业基础设施的相关法规和要求等为依据,并结合传统工业控制系统的现状,从技术设计和管理系统建设两个方面来构建工控系统网络安全。

2工业信息安全概述

2.1工控网络的特点

工业控制系统是指各种自动化组件、过程监控组件共同构成的以完成实时数据采集、工业生产流程监测控制的管控系统,也可以说工业控制系统是控制技术(Control)、计算机技术(Computer)、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图形显示技术(CRT)和网络技术(Network)相结合的产物[1]。工控系统网络安全是指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网络安全,涉及众多行业例如电力、水利、石油石化、航天、汽车制造等众多工业领域,其中超过60%的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基础设施(如公路、轨道交通等)都依靠工控系统来实现自动化作业。

2.2国内外工业安全典型事件

众所周知,工业控制系统是国家工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工控系统正逐渐成为网络战的重点攻击目标,不断涌现的安全事件也暴露出工控系统网络安全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美国列车信号灯宕机事件2003年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铁路服务公司的计算机遭遇震网病毒感染,导致美国东部海岸的列车信号灯系统瞬间宕机,部分地区的高速环线停运。这次事件主要是由于感染震网病毒引起的,而这种病毒常被用来定向攻击基础(能源)设施,比如国家电网、水坝、核电站等。(2)乌克兰电网攻击事件2015年,乌克兰的首都和西部地区电网突发停电,调查发现这次事故是由于黑客攻击造成的。黑客攻击了多座变电站,在电力公司的主控电脑系统里植入了病毒致使系统瘫痪造成停电事故。(3)旧金山轻轨系统遭勒索病毒攻击事件2016年,黑客攻击美国旧金山轻轨系统,造成上千台服务器和工作站感染勒索病毒,数据全部被加密,售票系统全面瘫痪。其实国内也发生过很多工业控制系统里面的安全事件,主要也是因为感染勒索病毒引起的。勒索病毒感染了重要业务系统里面的一些工作站,例如在轨道交通行业里的典型系统:综合监控系统、通信系统和信号系统等,其中大部分是由于移动接入设备的不合规使用而带来的风险。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出,攻击者要发动网络攻击只需发送一个普通的病毒就可以达到目的,随着网络攻击事件的频发和各种复杂病毒的出现,让我们的工业系统安全以及公共利益、人民财产安全正遭受着严重的威胁。

2.3工控安全参考标准、规范

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工业控制系统,正面临着来自网络攻击等的威胁,为此针对工控网络安全,我国制定和了相关法律法规来指导网络安全建设防护工作。其中有国家标准委在2016年10月的《工业通信网络网络和系统安全建立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安全程序》《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网络安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第1部分:系统要求》等多项国家标准[2]。同年,工信部印发《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该标准以当前我国工业控制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为出发点,分别从技术防护和管理设计两方面来对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提出建设防护要求。2017年6月,《网络安全法》开始实施,网安法从不同的网络层次规定了网络安全的检测、评估以及防护和管理等要求,促进了我国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的发展。

3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分析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CBTC)是基于通信技术的列车控制系统,该系统依靠通信技术实现“车地通信”并且实时地传递“列车定位”信息[3]。目前CBTC安全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网络边界无隔离随着CBTC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和数据通信也越来越密切,根据地域一般划分为控制中心、车站、车辆段和停车场,根据业务又划分为ATO、ATS、CI、DCS等多个子系统,各区域之间没有做好访问控制措施,缺失入侵防范和监测的举措。各个子系统之间一般都是互联互通的,不同的子系统由于承载的业务的重要等级不同也是需要对其边界进行防护的,还有一些安全系统和非安全系统之间也都没有做隔离。(2)网络异常查不到针对CBTC系统的网络入侵行为一般隐蔽性很强,没有专门的设备去检测的话很难发现入侵行为。出现安全事件后没有审计记录和追溯的手段,等下次攻击发生依然没有抵抗的能力。没有对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不能及时发现高级持续威胁、不能有效应对攻击、不能及时发现各种异常操作。(3)工作站、服务器无防护CBTC系统工作站、服务器的大部分采用Windows系列的操作系统,还有一部分Linux系列的操作系统,系统建设之初基本不会对工作站和服务器的操作系统进行升级,操作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暴露漏洞,而系统漏洞又无法得到及时的修复,这都会导致工作站和服务器面临风险。没有在系统上线前关闭冗余系统服务,没有加强系统的密码策略。除此之外,运维人员可以在调试过程中在操作站和服务器上安装与业务无关的软件,也可能会开启操作系统的远程功能,上线后也不会关闭此功能,这些操作都会使得系统配置简单,更容易受到攻击。目前在CBTC系统各个区域部分尚未部署桌管软件和杀毒软件,无法对USB等外接设备的接入行为进行管控,随意使用移动存储介质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行为极易将病毒、木马等威胁带入到生产系统中。(4)运维管理不完善单位内安全组织机构人员职责不完善,缺乏专业的人员。没有针对信号系统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未明确相关业务部门的安全职责和职员的技能要求,也缺乏专业安全人才。未形成完整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政策来规划安全建设和设计工控系统安全需求。另外将工业控制系统的运维工作外包给第三方人员后并无相关的审计和监控措施,当第三方运维人员进行设备维护时,业务系统的运营人员不能及时了解第三方运维人员是否存在误操作行为,一旦发生事故无法及时准确定位问题原因、影响范围和责任追究。目前CBTC系统的网络采用物理隔离,基本可以保证正常生产经营。但是管理网接入工控系统网络后,工控系统网络内部的安全防护措施无法有效抵御来自外部的攻击和威胁,而且由于与管理网的数据安全交互必须在工控网络边界实现,因此做好边界保护尤为重要。

4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工控系统信息化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从安全层面来看要符合国家级防护的相关要求,全面规划设计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使得工控体系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确保工控安全保障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根据安全需求建立安全防护体系,通过管理和技术实现主被动安全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工控业务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根据业务流量和业务功能特点以及工控系统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来设计不同的项目技术方案,从技术角度来识别系统的安全风险,依据系统架构来设计安全加固措施,同时还要按照安全管理的相关要求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来确保整体业务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

4.1边界访问控制

考虑到资产的价值、重要性、部署位置、系统功能、控制对象等要素,我们将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业务网络划分为多个子安全域,根据CBTC业务的重要性、实时性、关联性、功能范围、资产属性以及对现场受控设备的影响程度等,将工控网络划分成不同的安全防护区域,所有业务子系统都必须置于相应的安全区域内。通过采取基于角色的身份鉴别、权限分配、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来实现工业现场中的设备登录控制、应用服务资源访问的身份认证管理,使得只有获得授权的用户才能对现场设备进行数据更新、参数设定,在控制设备及监控设备上运行程序、标识相应的数据集合等操作,防止未经授权的修改或删除等操作。4.2流量监测与审计网络入侵检测主要用于检测网络中的恶意探测和恶意攻击行为,常见有网络蠕虫、间谍和木马软件、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口令暴力破解、缓冲区溢出等各种深度攻击行为[4]。可以利用漏洞扫描设备扫描探测操作系统、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应用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网络资产和应用,及时发现网络中各种设备和应用的安全漏洞,提出修复和整改建议来保障系统和设备自身的安全性。恶意代码防护可以检测、查杀和抵御各种病毒,如蠕虫病毒、文件病毒等木马或恶意软件、灰色软件等。通过安全配置核查设备来及时发现识别系统设备是否存在不合理的策略配置、系统配置、环境参数配置的问题。另外要加强安全审计管理,通常包括日常运维操作安全审计、数据库访问审计以及所有设备和系统的日志审计,主要体现在对各类用户的操作行为进行审计和对重要安全事件进行记录和审计,审计日志的内容需要包括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用户名称、事件的类型、事件执行情况说明等。

4.3建立统一监测管理平台

根据等级保护制度要求规定,重要等级在第二级以上的信息系统需要在网络中建立统一集中管理中心,通过统一安全管理平台能够对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各类操作系统等的运行状况、安全日志、配置策略进行集中监测、采集、日志范化和归并处理,平台可以呈现CBTC系统中各类设备间的访问关系,形成基于网络访问关系、业务操作指令的工业控制环境的行为白名单,从而可以及时识别和发现未定义的行为以及重要的业务操作指令的异常行为。可以设置监控指标告警阈值,触发告警并记录,对各类报警和日志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和预警通报。

4.4编制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设立安全专属职能的管理部门和领导者及管理成员的岗位,制定总体安全方针,指明组织机构的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对于安全管理成员的角色设计需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来规划并落实,必须配备专职的安全成员来指导和管理安全的各方面工作。指派专人来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而且制度要经过上层组织机构评审和正式,保持对下发制度的定期评审和落实情况的核查。由专人来负责单位内人员的招聘录用工作,对人员的专业能力、背景及任职资格进行审核和考察,人员录用时需要跟被录用人签订保密协议和岗位责任书。编制完善的制度规范,编制范围应涵盖信息系统在规划和建设、安全定级与备案、方案设计、开发与实施、验收与测试以及完成系统交付的整个生命周期。针对不同系统建设阶段分别编制软件开发管理规范、代码编写规范、工程监理制度、测试验收制度,在测试和交付阶段记录和收集各类表单、清单。加强安全运维建设,制定包含物理环境管理、资产管理、系统设备介质管理以及漏洞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对于机房等办公区域的人员进出、设备进出进行记录和控制,建立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系统资质的管理与使用行为,保存相关的资产清单,对各种软硬件资产做好定期维护,对资产采购、领用和发放制定严格的审批流程。针对漏洞做好风险管理,针对发现的安全问题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形成书面记录和总结报告。在第三方外包人员管理方面应该与外包运维服务商签订第三方运维服务协议,协议中应明确外包工作范围和具体职责。

5结束语

由于工控系统安全性能不高和频繁爆发的网络安全攻击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将网络安全建设提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标准、政策、技术、程序等来积极应对安全风险,业务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开展网络安全评估,制定网络安全策略,提高工控网络安全水平,确保业务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石勇,刘巍伟,刘博.工业控制系统(ICS)的安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8(4).

[2]李俊.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措施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4(9).

第3篇:网络安全监测制度范文

新一代雷达系统具备监测、预警和服务一体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防灾减灾能力。各观测设备和防御设备需要在一定的网络环境中运行,我市气象网络有内部局域网和外网,卫星网等。内部局域网采用网状拓扑结构,且与福建省气象信息中心及宁德市气象局通信专线、雷达接收系统、降雨指挥中心、internet互联网等之间相互连接的复杂网络体系。任何一个部位的网络系统遭到破坏,有可能导致整个观测系统的瘫痪,对气象业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找出气象信息网络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安全之策显得十分重要。

2气象信息网络存在的问题

2.1信息网络安全意识较差

目前,气象部门的大部门工作人员存在着重使用、轻管理的网络认知态度,网内各设备的使用操作者认为气象网络是专网,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不会有安全问题发生,就养成了随意上网的习惯,增加了网络隐患;虽然有相应的网络安全信息管理制度,但相关人员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较差,对网络安全方面没有注重强调,要求较低,使基层操作人员疏于安全防护,增加了气象信息网络被病毒感染的几率,造成信息数据被破坏、丢失,甚至使整个网络瘫痪。

2.2共享信息交流频繁,各部门协调机制滞后

现代化综合气象业务体制的建立,构成地基、空基和天基一体化的集约平台发展模式,气象部门与多个部门之间建立了数据交换共享的联动机制,使气象信息网络的使用度更加频繁,不同单位之间的网络信息频繁流通的同时,增加了网络安全隐患。各相关单位只重视自己内部网络运行状况,无法查看到其他互通部门的网络安全隐患,导致网络故障发生时,不能相互协助解决,有可能影响到其他交互网络的安全。期间数据信息在使用、传输等过程中可能发生被外人读取、假冒、恶意修改等多种风险,容易发生数据信息丢失、泄密的严重问题,使气象信息的可靠性大大降低。

2.3缺少网络故障应急方案

科技的进步,增加了网络被攻击的手段,气象网络系统其他电脑的接入和较多的连接点,都给攻击者以可趁之机,使用逻辑炸弹、网络病毒、失能武器等多种入侵方法,侵入网络系统内部,对网络系统进行肆意掌控。虽然有自动网络安全管理系统,但其主动防御技术与网络攻击手段相比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再加上网络故障的不确定性和网络管理人员技术能力较低等不利因素,导致很难制定全面的网络故障应急预案,在较短的时间内任其破坏网络系统,导致气象信息被非法窃取、破译、拦截等,破坏了气象信息的完整性。

3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建设的安全策略

3.1加强网络技术防护

网络技术防护是利用相关访问控制、防火墙等技术,保护气象网络范围内的各种行为操作。利用访问控制可以对入网访问、网络权限、信息目录等进行控制,确保内部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防火墙是气象网络最基本、有效的安全措施之一,防火墙处于网络使用群体与外界通道之间,对所有internet的来访信息进行检查,拒绝不明危险信息来源,提高内部网络运行质量;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对气象信息网络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入侵检测、监视和分析,对监测到可疑地址进行自动切断,并发出警报,实现网络管理的动态监管;网络密码技术包括单钥匙密码体制、数字签名等多种密码钥匙管理方法,为信息安全提供可靠的保证,直接防止人为入侵,增加了气象信息的实用性和完整性。

3.2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第4篇:网络安全监测制度范文

二、网络安全制度建设情况。为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实行了网络专管员制度、计算机安全保密制度、网站安全管理制度、网络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保障制度。同时,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具有畅通的24小时联系渠道,可以确保能及时发现、处置、上报有害信息。

三、自查工作组织开展和问题整改情况。在接到通知后,我局立刻安排专人对局网络全面自查,进一步加强我局网络安全,并对部分需要计算机设备进行了升级,为主要计算机配备了UPS,每台终端机都安装了防病毒软件,硬件的运行环境符合要求;防雷地线正常,防雷设备运行基本稳定,没有出现雷击事故;目前光纤收发器、交换机、等网络硬件设备运转正常,各种计算机及辅助设备、软件运转正常。

四、今年5月以后我局再无使用“向日葵控控”等远程控制工具。

五、网络安全能力建设情况。为保证网络及各种设备安全有效地运行,减少病毒侵入,就网络安全及信息系统安全的相关知识对有关人员进行了培训。期间,各计算机使用人员及管理人员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计算机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咨询,并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学习到了实用的网络安全防范技巧,促进了计算机使用人员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认识力度。

六、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制修订和应急演练开展情况。利用此次检查契机,制定切合我局网络安区应急预案,并每月月初月末进行一次网络排查、杀毒应急演练。

第5篇:网络安全监测制度范文

关键词: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015-02

随着企业信息网络建设与不断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网络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联结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不均匀性和网络的开放性、互连性等特征,无论是在局域网还是在广域网中,都存在着自然和人为等诸多因素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故此,网络的安全措施应是能全方位地针对各种不同的威胁和脆弱性,这样才能确保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一、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系统的建立

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实现对信息网络安全的整体管理。它将使安全管理与安全策略变得可视化、具体化、可操作,在将与整体安全有关的各项安全技术和产品组合为一个规范的、整体的、集中的安全平台上的同时,使技术因素、策略因素以及人员因素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用户在安全领域的整体安全效益。下面对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技术需求和功能要求进行分析。

(一)技术分析

1.在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上,应该用到以下技术:安全综合管理系统体系结构构造理论和技术;安全部件之间的联动技术;安全部件互动协议与接口技术;网络拓扑结构自动发掘技术;网络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和统计分析算法;网络事件的多维描述技术。

2.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应具有安全保密第一:安全保密与系统性能是相互矛盾的,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这种情况下,系统遵循安全与保密第一的原则,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在设计、实施、运行、管理、维护过程中,应始终把系统的安全与保密放在首要的位置。在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设计,尤其在身份认证、信任管理和授权管理方面,应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实现全方位的信任和授权管理。因此,对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而言,针对单个系统的全部管理并非是本系统的重点,而应该投入更多的力量在于:集中式、全方位、可视化的体现;独立安全设备管理中不完善或未实现的部分;独立安全设备的数据、响应、策略的集中处理。

(二)功能分析

1.分级管理与全网统一的管理机制:网络安全是分区域和时段的,实施分级与统一的管理机制可以对全网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体现区域管理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抵御潜在网络威胁的有效性,管理中心可以根据自己网络的实际情况配置自己的策略,将每日的安全事件报告给上一级,由上一级进行统一分析。上一级可以对全网实施有效的控制,比如采用基于web的电子政务的形式,要求下一级管理中心更改策略、打补丁、安全产品升级等。

2.安全设备的网络自动拓扑:系统能够自动找出正确的网络结构,并以图形方式显示出来,给用户管理网络提供极大的帮助。这方面的内容包括:自动搜索用户关心的安全设备;网络中安全设备之间的拓扑关系;根据网络拓扑关系自动生成拓扑图;能够反映当前安全设备以及网络状态的界面。

3.安全设备实时状态监测:安全设备如果发生故障而又没有及时发现,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必须不间断地监测安全设备的工作状况。如某一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则在安全设备拓扑图上应能直观的反映出来。实时状态监测的特点是:(1)高度兼容性:由于各种安全设备的差别很大,实时状态监测具有高度兼容性,支持各种常用协议,能够最大程度地支持现有的各种安全设备。(2)智能化:状态监测有一定的智能化,对安全设备的运行状态提前作出预测,做到防患于未然。(3)易用性:实时状态监测不是把各种设备的差别处理转移给用户,而是能够提供易用的方式帮助用户管理设备。

4.高效而全面的反应报警机制:报警形式多样:如响铃、邮件、短消息、电话通知等。基于用户和等级的报警:可以根据安全的等级,负责处理问题的用户,做出不同方式、针对不同对象的报警响应。

5.安全设备日志统计分析: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生成一段时间内网络设备与安全设备各种数据的统计报表。

二、信息网络的安全策略

企业信息网络面临安全的威胁来自:(1)人为的无意失误:如操作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用户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不慎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2)人为的恶意攻击:这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机密数据的泄漏。(3)网络软件的漏洞:网络软件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无缺陷和无漏洞的,这些是因为安全措施不完善所招致。

(一)物理安全策略

物理安全策略的目的是保护计算机系统、网络服务器、打印机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破坏和攻击;验证用户的身份和使用权限、防止用户越权操作;确保计算机系统有一个良好的电磁兼容工作环境;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防止非法进入计算机控制室。

(二)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常访问。它也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访问控制可以说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

1.入网访问控制:入网访问控制为网络访问提供了第一层访问控制。它控制哪些用户能够登录到服务器并获取网络资源。用户的入网访问控制可分为三个步骤: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账号的缺省限制检查。

2.权限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是针对网络非法操作所提出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用户和用户组被赋予一定的权限。网络控制用户和用户组可以访问哪些目录、子目录、文件和其他资源。可以指定用户对这些文件、目录、设备能够执行哪些操作。可以根据访问权限将用户分为以下几类:(1)特殊用户(即系统管理员);(2)一般用户,系统管理员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为他们分配操作权限。

(三)目录级控制策略

网络应允许控制用户对目录、文件、设备的访问。用户在目录一级指定的权限对所有文件和子目录有效,用户还可进一步指定对目录下的子目录和文件的权限。对目录和文件的访问权限一般有八种:系统管理员权限、读权限、写权限、创建权限、删除权限、修改权限、文件查找权限、存取控制权限。

三、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在网络安全中,除了采用技术措施之外,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对于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地运行,将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网络的安全管理策略包括:确定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制定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和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制定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等。

第6篇:网络安全监测制度范文

断网事件的发生,再一次向人们敲响了网络安全亟需改善的警钟。而事实上,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美国每年由于网络安全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超过170亿美元,德国、英国也在数十亿美元以上,法国、日本、新加坡问题也很严重。在国际刑法界列举的现代社会新型犯罪排行榜上,计算机犯罪已名列榜首。因与互联网连接而成为频繁攻击点的组织连续3年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网络安全问题也十分突出。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简称CNCERT)抽样监测统计,2008年我国境内感染木马控制端的IP地址为438,386个,感染木马被控端的IP地址为565,605个,感染僵尸网络被控制端的IP地址为1,237,043个。2008年,CNCERT共发现各种僵尸网络被用来发动拒绝服务攻击3395次。我国感染木马和僵尸网络恶意代码的数量之大,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之严重,可见一斑。

在网络安全防护方面,我国也存在一些不足。据了解,制约提高我国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缺乏自主的计算机网络和软件核心技术支撑,这使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能大大降低,成为易窥视和易打击的“玻璃网”。

其次,安全意识淡薄。总体上看,网络信息安全处于被动的封堵漏洞状态,普遍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形成主动防范、积极应对的全民意识,更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网络监测、防护、响应、恢复和抗击能力。近年来,国家和各级职能部门在信息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就范围、影响和效果来讲,迄今所采取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和有关计划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被动局面,整个信息安全系统在迅速反应、快速行动和预警防范等方面,还缺少方向感、敏感度和应对能力。

第三,运行管理机制的缺陷、不足和缺乏制度化的防范机制也制约了安全防范的力度。不少单位没有从管理制度上建立相应的安全防范机制,在运行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检查和应对保护制度。不完善的制度滋长了网络管理者和内部人士自身的违法行为。许多网络犯罪行为(尤其是非法操作)都是因为内部联网电脑和系统疏于管理而得逞的。同时,政策法规难以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信息立法还存在相当多的空白。个人隐私保护法、数据库保护法、数字媒体法、数字签名认证法、计算机犯罪法以及计算机安全监管法等信息空间正常运作所需的配套法规尚不健全。网络作案手段新、时间短、不留痕迹等特点,给侦破和审理网上犯罪案件也带来极大困难。

虽然在网络安全防护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但政府部门应该看到网络安全问题带来的巨大危害。如何尽快解决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就主管部门来说,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应当尽快采纳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尽快提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国家网络安全计划”。有关主管部门要充分研究和分析国家在信息领域的利益和所面临的内外部威胁,结合我国国情制订计划,以全面加强和指导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并投入足够的资金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的信息安全保护。

第二,建立有效的国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改变原来职能不匹配、重叠、交叉和相互冲突等不合理状况,提高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效率。

第三,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改变目前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太笼统、缺乏操作性的不足和弊端,对各种信息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做出明晰的法律界定。

第7篇:网络安全监测制度范文

关键词:SAWP2DR2C网络安全防御模型;设计;研究

1 静态网络安全模型的分析

传统网络安全模型又叫做静态安全模型。美国可信计算机安全评价标准(TCSEC)是传统安全模型中最典型最成功的模型,它代表着计算机安全模型从静态安全模型过渡到动态安全模型。可是,该模型主要为单机系统设计,没有评估网络系统的脆弱性,而动态网络安全模型更多考虑的是来自网络的威胁与攻击。

传统的网络安全模型应对不了动态的网络威胁。虽然静态安全模型推动了数据库、操作系统等方面的安全发展,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攻击和网络自身的深入发展,静态安全模型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的技术需要了。

2 P2DR网络安全模型的分析

P2DR网络安全模型是一种以PDR模型为核心的动态自适应网络安全模型。自从ISS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后,各行业不断改进的网络安全模型和采用的相应解决方案一般都是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国内外在信息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安全模型。该模型基于闭环控制理论,以安全策略为中心,引入了时间的概念,在传统安全模型基础上做了重大的改进。

P2DR模型由安全策略(Policy)、(防护Protection)、检测(Detection)和响应(Response)四个部分组成。它的原理是:在安全策略的控制和指导下,运用如防火墙、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各种防护手段,实时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并通过各种响应机制保护系统,降低网络风险性,从而提高网络性能。

P2DR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弱点,它忽略了系统内在的变化因素和人为因素。除了防护、检测和响应三个环节外,优化网络系统、提升网络管理人员的素质,都是该模型没有涉及到的。

3 SAWP2DR2C网络安全防御模型的结构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各种新型的网络安全威胁,在P2DR网络安全模型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更具动态特征的主动式动态网络安全模型-SAWP2DR2C模型。

如图1所示,该模型分成八个部分:安全策略(P)、服务需求/风险评估(S/A)、预警系统(W)、安全防护(P)、安全检测(D)、响应(R)、恢复(R)和反击(C),各部分之间相互依赖,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的系统。

图1 SAWP2DR2C模型示意图

(1)安全策略(Policy)整个模型的核心就是安全策略。模型中的每个环节都在安全策略的控制与指导下进行。网络安全策略的制定,要综合考虑网络预警情况、通信情况,要进行风险分析;当实施安全方案时,还需根据安全策略进行系统防护、检测、响应恢复和主动反击。

(2)服务需求/风险分析(Service/Analysis)服务需求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也是整个网络安全的前提条件。要想提高系统防御功能,提高速度,就一定要针对特定的服务进行风险分析,制定与之对应的安全策略。

(3)预警(Warning)依据已有的网络攻击手段和攻击方法,结合当前网络系统的具体情况,对系统未来可能受到的攻击及危害进行预测。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多个计算机系统协同工作,将单机防御机制变为联合协作机制。

(4)防护(Protection)通过加密、防火墙技术、认证、数字签名等技术,防御来自外界的网络攻击,同时切断内部的非法访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全性能阻断黑客攻击。

(5)监控(Detection)实时监测可以通过动态的性能监测、蜜罐诱骗、入侵检测和漏洞扫描等方法及时发现网络的薄弱环节,它是整个模型动态性的体现,是主动对抗网络攻击的有力依据。如果监控到网络受到攻击或是扫描到网络存在漏洞,立即做出修补并将反馈结果传递到下一模块中。

(6)响应(Response)当网络遭到入侵并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损害后,由响应模块进行紧急处理,响应是解决安全潜在性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7)恢复(Recovery)恢复是指综合运用系统升级、打补丁等方式将遭受破坏的网络系统复原到未遭受破坏之前的状态,在恢复模块中,可以将发生安全事故时丢失的信息找回,或是利用软件升级和打补丁等手段修复网络。恢复是实现动态网络安全的保证,是系统生存能力的重要体现。

(8)反击(Counterattack)当网络遭到攻击时,网络安全系统追踪黑客的攻击信息,记录网络攻击者采用的攻击手段和手段,以此作为追究责任的依据。采用欺骗类、阻塞类、控制类、探测类和追踪定位等技术方法进行有力的反击,使攻击失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能。

该网络安全模型各部分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彼此协调工作,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的圆环。通过各个模块的协调工作,网络的整体安全性得到提升。

4 SAWP2DR2C网络安全模型的五级网络安全因素

SAWP2DR2C网络安全模型包含五级网络安全因素。

(1)物理层安全。包括通信线路、物理设备和环境的安全等。在物理层上主要通过制定物理层面的管理规范和措施来提供安全解决方案。

(2)系统层安全。该层的安全问题来自网络运行的操作系统。安全性问题表现为操作系统本身的不安全因素。

(3)网络层安全。网络层的安全防护是面向IP包的。该层的安全问题主要指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4)应用层安全。该层的安全考虑网络对用户提供服务所采用的应用软件和数据的安全性。

(5)管理层安全。包括安全技术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制度等。管理的制度化程度极大地影响着整个网络的安全。严格安全管理制度、明确部门安全职责划分及合理定义人员角色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安全漏洞。

5 结束语

SAWP2DR2C网络安全防御模型在P2DR网络安全模型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和改进,使之更具有主动性,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结合各种防御技术,可以综合应用在校园、企业等社会各界上,形成安全性更高的防御体系。

参考文献

[1]雷明.校园网环境的网络安全防御研究与实践[D].电子科技大学,2009.

[2]肖薇薇.企业内网网络安全体系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11.

第8篇:网络安全监测制度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对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越加广泛的应用,人们无论是从日常的生活起居还是工作娱乐无处不充斥着计算机的影子,更重要的是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进行管理、交易的不可或缺的桥梁,但是与此同时对于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安全性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将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一、计算机网络发展存在的威胁

目前计算机网络的现状是面临着多方面的攻击与威胁。第一种威胁的表现形式为伪装,指的就是威胁源在特定时刻装扮成另一个实体的形式,并借助这个实体的权利进行操控;第二种威胁的表现形式为非法连接,指的是威胁源利用非法的手段建立一个合法的身份,再通过将网络实体与网络源两者之间建立非法的连接一达到最终的目的;第三种威胁的表现形式为非法授权访问,指的就是威胁源采用一定的手段破坏访问并控制服务,最终实现了越权访问;第四种威胁的表现形式为拒绝服务,指的是通过一定手段的利用阻止合法的网络用户或者拥有其他合法权限的用户使用某项服务;第五种威胁的表现形式为信息泄露,指的是没有经过授权的实体通过某种特定手段获取到信息后造成的某些信息的泄露;最后一种威胁的表现形式为无效的信息流,即为对正确的信息序列进行非法修改、删除的操作,使之成为无效信息的非法手段。上述种种威胁的形成原因大多数是人为造成的,威胁源可以来自于用户,也可以来自于部分程序,也可以来自于某些潜在的威胁等。所以加强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和研究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些威胁。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对策

1.技术层面对策

对于技术方面,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实时扫描技术、实时监测技术、防火墙、完整性检验保护技术、病毒情况分析报告技术和系统安全管理技术。综合起来,技术层面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包括系统管理员和用户在内的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对重要部门和信息,严格做好开机查毒,及时备份数据,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2)网络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它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访问控制涉及的技术比较广,包括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权限控制、目录级控制以及属性控制等多种手段。

3)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是数据库管理员维护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操作。备份是恢复数据库最容易和最能防止意外的保证方法。恢复是在意外发生后利用备份来恢复数据的操作。有三种主要备份策略:只备份数据库、备份数据库和事务日志、增量备份。

4)应用密码技术。应用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密码手段为信息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基于密码的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是当前保证信息完整性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密码技术主要包括古典密码体制、单钥密码体制、公钥密码体制、数字签名以及密钥管理。

5)切断传播途径。对被感染的硬盘和计算机进行彻底杀毒处理,不使用来历不明的U盘和程序,不随意下载网络可疑信息。

6)提高网络反病毒技术能力。通过安装病毒防火墙,进行实时过滤。对网络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频繁扫描和监测,在工作站上采用防病毒卡,加强网络目录和文件访问权限的设置。在网络中,限制只能由服务器才允许执行的文件。

7)研发并完善高安全的操作系统。研发具有高安全的操作系统,不给病毒得以滋生的温床才能更安全。

2.管理层面对策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不仅要看所采用的安全技术和防范措施,而且要看它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执行计算机安全保护法律、法规的力度。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计算机网络安全确实有效。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包括对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教育、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不断完善和加强计算机的管理功能、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的立法和执法力度等方面。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加强用户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观念,提高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意识,对防止计算机犯罪、抵制黑客攻击和防止计算机病毒干扰,是十分重要的措施。

这就要对计算机用户不断进行法制教育,包括计算机安全法、计算机犯罪法、保密法、数据保护法等,明确计算机用户和系统管理人员应履行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合法信息系统原则、合法用户原则、信息公开原则、信息利用原则和资源限制原则,自觉地和一切违法犯罪的行为作斗争,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安全,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除此之外,还应教育计算机用户和全体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为维护系统安全而建立的一切规章制度,包括人员管理制度、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计算机处理的控制和管理制度、各种资料管理制度、机房保卫管理制度、专机专用和严格分工等管理制度。

3.物理安全层面对策

要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必须保证系统实体有个安全的物理环境条件。这个安全的环境是指机房及其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计算机系统的环境条件。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腐蚀度、虫害、振动和冲击、电气干扰等方面,都要有具体的要求和严格的标准。

2)机房场地环境的选择。计算机系统选择一个合适的安装场所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选择计算机房场地,要注意其外部环境安全性、地质可靠性、场地抗电磁干扰性,避开强振动源和强噪声源,并避免设在建筑物高层和用水设备的下层或隔壁。还要注意出入口的管理。

三、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设备、管理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安全解决方案的制定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据资料显示:目前有55%的企业网站缺乏安全战略的考虑,仅仅依靠一些简单的措施来进行防护,这样的做法既无法实现对网络安全的保障,同时又会对网络的服务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应加大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管理的投入力度。只有从根本上加强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的意识,同时不断地改进和发展网络安全的保密技术,才能防患于未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第9篇:网络安全监测制度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 安全 对策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普遍应用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比如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社区及家庭等。但随之而来的是,计算机网络安全也受到全所未有的威胁,计算机病毒无处不在,黑客的猖獗,都防不胜防。本文将着重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1、技术层面对策 

在技术方面,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实时扫描技术、实时监测技术、防火墙、完整性检验保护技术、病毒情况分析报告技术和系统安全管理技术。综合起来,技术层面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包括系统管理员和用户在内的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对重要部门和信息,严格做好开机查毒,及时备份数据,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2) 网络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它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访问控制涉及的技术比较广,包括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权限控制、目录级控制以及属性控制等多种手段。 

3)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是数据库管理员维护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操作。备份是恢复数据库最容易和最能防止意外的保证方法。恢复是在意外发生后利用备份来恢复数据的操作。有三种主要备份策略:只备份数据库、备份数据库和事务日志、增量备份。 

4) 应用密码技术。应用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密码手段为信息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基于密码的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是当前保证信息完整性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密码技术主要包括古典密码体制、单钥密码体制、公钥密码体制、数字签名以及密钥管理。 

5) 切断传播途径。对被感染的硬盘和计算机进行彻底杀毒处理,不使用来历不明的U盘和程序,不随意下载网络可疑信息。 

6) 提高网络反病毒技术能力。通过安装病毒防火墙,进行实时过滤。对网络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频繁扫描和监测,在工作站上采用防病毒卡,加强网络目录和文件访问权限的设置。在网络中,限制只能由服务器才允许执行的文件。 

7) 研发并完善高安全的操作系统。研发具有高安全的操作系统,不给病毒得以滋生的温床才能更安全。 

2、管理层面对策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不仅要看所采用的安全技术和防范措施,而且要看它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执行计算机安全保护法律、法规的力度。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计算机网络安全确实有效。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包括对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教育、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不断完善和加强计算机的管理功能、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的立法和执法力度等方面。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加强用户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观念,提高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意识,对防止计算机犯罪、抵制黑客攻击和防止计算机病毒干扰,是十分重要的措施。 

这就要对计算机用户不断进行法制教育,包括计算机安全法、计算机犯罪法、保密法、数据保护法等,明确计算机用户和系统管理人员应履行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合法信息系统原则、合法用户原则、信息公开原则、信息利用原则和资源限制原则,自觉地和一切违法犯罪的行为作斗争,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安全,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除此之外,还应教育计算机用户和全体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为维护系统安全而建立的一切规章制度,包括人员管理制度、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计算机处理的控制和管理制度、各种资料管理制度、机房保卫管理制度、专机专用和严格分工等管理制度。 

3、物理安全层面对策 

要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必须保证系统实体有个安全的物理环境条件。这个安全的环境是指机房及其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计算机系统的环境条件。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腐蚀度、虫害、振动和冲击、电气干扰等方面,都要有具体的要求和严格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