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社区治理范文

城乡社区治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社区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社区治理

第1篇:城乡社区治理范文

Effect of Community Nursing Process o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Community Nursing in Stroke Patients/CHEN Su-xi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6):103-107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munity nursing process o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community nursing in stroke patients.Method:100 stroke patients who received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given symptomatic treatment,on this basi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ursing according to community nursing process.The knowledge awareness of disease,satisfaction of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nursing,the total understanding rate of disease knowledg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0.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44.0%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0.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2.0%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ADL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nursing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troke; Community nursing process; Quality of care; ADL score; Satisfaction rate

First-author’s address:Pingshan New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Shenzhen 518118,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6.031

脑卒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心脑血管疾病,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即使在抢救患者的生命后,若不给予患者优质的临床护理,也可使患者在生活能力、语言沟通、社会功能上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如何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是医学工作者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许多患者在院期间可获得相应的护理,但在患者出院后,因患者本身以及其家属对于护理知识了解程度不够,常常会阻碍患者的恢复,并不能较好地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近年来,社区护理引起社会的关注,根据美国护理协会的定义,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该门护理学科以社区人群为对象,对其提供较好的护理服务。事实上,可以将社区护理作为临床护理的延伸。通过社区护理,可使得患者获得延续性的护理服务,以改善预后。在此次调查中,本院将重点探讨脑卒中社区护理流程管理对脑卒中患者社区护理质量控制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社区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病情稳定,病程在3个月以内;(3)无严重精神、神经功能损伤。排除标准:(1)病情急重,康复护理无效;(2)身体虚弱,无法配合此次护理;(3)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4)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50例患者中,年龄48~76岁,平均(63.5±2.5)岁;对照组50例患者中,年龄49~78岁,平均(64.5±3.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分布、文化程度、收入来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如站内治疗、健康教育、必要时家庭治疗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按照社区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具体情况如下。

1.2.1 护理人员确定 此次护理人员包括康复护理专家2名及护理人员15名,每一位康复护理组内成员都需经过严格的培训,具备基本的康复护理技能。同时懂得如何使用问卷调查表及各项评分量表,态度温和、认真,具备与他人沟通的技巧,不会在护理过程中以言语有意或无意伤害到患者及其家属。每位护理人员主要负责3~4例患者,在护理前,护理人员需陪同康复专家对患者进行家庭随访,通过查阅患者病历、对患者进行基本测试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并向患者与其家属进行自我介绍,增加对彼此的了解,以利于后期可更加熟悉彼此,拉近之间的关系。

1.2.2 护理内容的制定 护理时需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配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本次的护理内容具体包括健康教育、康复指导、访视时的任务确定及护理效果的评定。此次护理干预共维持3个月。在此3个月期间,护理人员本身需了解此次的护理内容,同时按照计划规定对患者的康复训练阶段进行明确划分,使患者能够阶段性地完成康复计划。并于最后阶段对患者进行测评,以分析此次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每次在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前,应以电话方式告知患者家属,双方约定访视时间,并交代患者家属准备所需检测的手册,在护理前护理人员列出相关的问题,同时指导下次家庭方式内容,以保障每次家庭方式都有收获。

1.2.3 第一次家庭访视 护理人员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脑卒中疾病的相关知识,以便患者与其家属能够对病症知识更加了解。同时向患者家属示范如何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如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什么、生活习惯应当如何进行改善等。对于某些特定的护理动作进行示范,并在示范过后让患者家属进行练习,观察患者家属的护理方法是否得当,进而判断其是否可给予患者优质、贴切的临床护理[2]。通过观察发现患者家属护理不周的地方,并对其进行指导,以保障护理动作的规范化。根据患者目前的恢复情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计划,计划上除了需给予患者康复训练指导外,同时还有完成情况分析。每当患者能够按要求完成一项康复训练后,患者家属则在其后方画勾以表示患者顺利完成训练[3]。在肢体运动方面,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肢体的主动及被动运动。

1.2.4 第二次家庭访视 护理人员第二次家庭访视主要是评估患者的肢体、步行运动情况。护理人员提出几个特定的动作,如让患者举起左手或以左手抓住右手等要求患者完成,进而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同时对患者的康复计划册进行检查,以了解患者在家的康复训练实施情况。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睡眠、饮食、大小便及情绪变化[4]。若患者在此方面不够理想,则给予患者及其家属针对性的指导,对患者的作息进行改善。访视结束前提出下次方式的基本内容,让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相关的准备。

1.2.5 第三次家庭访视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第三次家庭访视时,需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患者逐渐恢复某些行动能力,因此可能会进行床上翻身、下地走动等行为。这样就需考虑是否会发生坠床、磕碰等的危险,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对床、地板进行一定的改造,如在床边加上防护栏、地面进行防滑处理等,以保障本次护理可以顺利地进行,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5]。对患者的训练情况进行检查,并在检查过程中纠正错误的运动模式。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看其是否存在吞咽困难等情况。要求患者继续进行行走训练,并逐渐增加患者的运动量[6]。

1.2.6 第四次家庭访视 对患者进行第四次家庭访视时,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观察患者的语言功能是否有所恢复。同时要求患者自己进行穿衣、吃饭、洗澡等日常事宜。可在午餐期间对患者进行检查,以便观察组患者的饮食情况。

1.2.7 第五、六次家庭访视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第五次、第六次家庭访视时,先不对患者进行康复情况检查,而是用心倾听患者内心,了解患者内心的想法。因护理工作快接近尾声,许多患者内心也存在许多想法,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在此阶段患者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继续对患者进行鼓励,而后对患者此阶段的主动性与康复潜能进行评估[7-8]。对于护理较好的患者,可鼓励其参与社区一些活动,以开阔患者的心境,让患者感受到,只要积极地配合康复训练,那么是可以尽快地回归到正常生活的。

1.2.8 第七次家庭访视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第七次家庭访视时,应对护理效果进行总体的评估,并告知患者,后期仍需坚持康复训练,并不断地强化。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即使在一个人时也拥有完成基本事项的生活能力。对患者进行规定的评估后向患者讲解这段期间以来患者获得的进步,视患者内心感受舒心与愉悦。结束后,给予患者祝福,由衷地希望患者可以获得康复。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病症知识知晓程度、社区护理服务满意情况及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分)等指标进行对比。病症知识知晓程度包括十分了解、基本了解、不了解。总了解率=(十分了解例数+基本了解例数)/总例数×100%。社区护理服务满意度包括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病症知识知晓程度比较 由结果可知,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对病症知识的总了解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社区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由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社区护理服务满意度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ADL评分比较 由结果可知,两组患者护理前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脑卒中患者社区流程护理管理质量控制的价值 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均无针对性的、明确性的社区护理管理标准。尤其对于患者家庭,因患者家属的职业、生活习惯、对病症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差异,要想制定统一的护理标准难上加难。针对这一情况,本院结合了患者、患者家属及患者病症,制定出了针对社区护理的一套流程管理方法,并明确规定了如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适宜的社区护理。通过实施该项护理流程,不仅使得社区护理工作越来越规范化,减少了以往的随意性及无目标性,为社区患者提供了十分明确的护理指标。与此同时,该项护理流程也明确了质量控制管理的标准,在后期可以将其他社区护理效果与此相对比,进而发现不足,并进行改正。由此次调查结果可知,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护理流程管理后,观察组患者对病症知识知晓程度、社区护理服务满意度及自身的ADL评分均获得了明显的改善,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2 健康教育是社区脑卒中患者重要的管理手段 健康教育具有较大的价值。可以说,健康教育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护理最大利益的一项有效方法。因此,在社区护理中,必须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重点介绍。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对于疾病的知晓率、对于治疗的积极性、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均将获得明显地提升,并能有效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后期的疾病治疗中减少与亲人、指导人员的矛盾[9-10]。因此,本院十分注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本院在第一次家庭访视期间即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对患者制定护理计划,患者及其家属需根据护理计划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通过康复计划的制定,可使得整体护理变得系统性、有依据性。通过阶段性的护理计划,不仅可以帮助患者逐步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增加患者的信心,使得患者更加愿意进行康复训练[11]。之后本院则对患者进行康复情况检验,通过观察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册情况了解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是否按照规定的计划完成康复护理内容,同时也通过对患者进行实际观察来了解在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而对患者进行纠正[12]。当患者有一定的进步后,则需对患者的康复训练安全程度进行关注,通过假设床边防护栏、地面防滑等措施,避免患者发生坠床或跌倒等事件[13]。在最后阶段的护理中,本院对患者进行语言功能的训练,并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事宜训练。此时患者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可更加熟练地进行日常生活行为训练[14]。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体现出了整个护理流程的合理规划,同时也十分贴切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要求[15]。在通过上述的护理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心理情绪均获得了显著的改善。

第2篇:城乡社区治理范文

1村落规划设计背景及缘由

2013年年初,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的美丽云南,省级财政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7亿元,计划建设500个项目,每个项目财政奖补资金补助标准一般不低于1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计划建设“美丽乡村”500个,以后每年建设1000个以上,逐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此,昆明市呈贡区印发了《呈贡区关于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并以“三清四美三宜”作为“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目标,争取把“美丽乡村”建成基于城市地缘,突出休闲旅游及主题体验为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带动山村区域经济发展。

云南财经大学和呈贡区建立校地合作项目的契机也是在全省对村落建设政策的支持和当地政府对村落营建的积极响应之上,使得此项目在政策扶持及智力支持上都具备了先天条件,并得到了当地群众认可。2013年在当地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依托云南财经大学科研设计团队的智力支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主旨,结合呈贡新区的发展态势,云南财经大学对赵家山村进行了民居建筑设计、乡村景观规划和旅游发展策划。科研团队在一年多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不断与呈贡区相关单位、社区相关负责人及村民进行沟通协调,实地走访和现场踏勘,征询不同专业人员(如水利部门、市政、施工等)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议规划选址,农户民居位置定位,建筑立面及风格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村庄整体规划和具体民居建造方案进行了设计并投入实施。

2村庄现状

赵家山村位于呈贡东部半山区,坐落于呈贡新区大学城旁,隶属于郎家营社区第八居民小组,是典型的山区自然村。东与澄江县交界,南与万溪冲村接壤,西与缪家营村相邻,北与段家营村相连。距呈贡高校片区5公里,距市级行政中心124公里,距昆明主城区35公里,毗邻黄马高速公路。驾车从市区出发至赵家山村仅需1小时(见图1)。

随着昆明主城区不断扩张发展、呈贡新区快速建设,村庄周边高速交通修竣、昆明火车南站施工、大学各高校的入驻、村庄与呈贡主城区道路的打通,使得仅101户的自然村在短时间内变成了紧邻主要城区的村落,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外来事物的不断冲击,将村民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促使其村民思维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对当地环境和民居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

赵家山村作为城市周边的“场所”,虽然目前还未产生出应有的市场价值,但在城市高速发展和扩张之下,其乡村经济如何发展自然便成了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也加剧了本课题研究的形成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的迫切性。

3户型选型及三个方案

31户型选型

根据上文所述和赵家山村的实际情况,我们把“重组当代乡村生活”作为民居营建的根本思路,并以此归纳出赵家山村民居营建的模式为:“主题院落、古树梨园”。在整体发展思路上,首先,以“主题院落”为核心,营建主题院落,建立庭院旅游,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其次,推出庭院休闲项目,围绕“古树梨园”,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古民俗,发展古园艺。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根据当地政府对村落宅基地面积的控制指标来确定村民住宅面积,其次广泛征求当地村民对民居设计的造价、样式、户型、面积、院落形式等多方面意见和建议。在和村民不断沟通了解的同时,综合考虑村委会和村民的意见及要求,对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形成了适合当地实际政策、居民资金能够承受和符合村落地形的三个单体建筑方案。并将其呈现给当地社区和村民,让村民对其方案提出意见,再不断进行修改,最终经村委会小组召集村民讨论,确定了下文所谈到的三个民居方案:重构院落民居、本土民居再现、“L”形民居。

32三个民居方案

321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模数化的院落建造体系)

此方案由三栋建筑组成,户型面积均相同,设计基底尺寸以8000mm×8000mm为单位,依据当地基本宅基地面积,所设计的宅基地(每户)总占地面积为64?O。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赵家山村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方案在采光、住宿、仓储、观光、休闲等设施上都进行了综合考虑。依据其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采用了错落建筑及组合式的模数化建造体系,同时,对屋顶形式、家庭内部使用功能、后期发展旅游经营、住宿客房使用需求等方面都在方案中给予了充分体现(见图2)。

322方案二(本土民居再现还原本土民居形态体系)

本土民居建筑形式再现,即还原本土民居建筑形态。昆明及周边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多以云南“一颗印”建筑形式为主,因此本方案户型的设计具有本土建筑形式及空间特点,且不破坏当地原有村落建筑形态及肌理。为此我们依据规划要求及政府对宅基地的面积控制,设计继承和发展了“一颗印”民居的传统风貌,延续云南“一颗印”的家庭空间使用功能,并结合当代农村民居户型要求将当地原有“一颗印”的房间面积、进深开间做了修改,设计出同昆明本土建筑形态相类似的“一颗印”新民居建筑(见图3)。

323方案三(“L”形民居)

“L”形民居构成形式是在村民原有宅基地场地划分不变的情况下形成的建筑形态。在方案推选过程中,参考当地部分村民家庭院落形态,以及村民对未来旅游接待、独户院落的需求和发展,方案运用“L”形及半开敞式的围合状态对农户的住宅形态、农户院落、晒台、廊架进行了设计,释放了院落空间,使其住宅院落较为规整,形成了“L”形建筑形态围合而成的院落形式(见图4)。

4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的多样特点

41自住与经营

我们以方案一作为村落民居建设的主推方案,在村内进行民居户型方案选择时有意引导村民选择该方案。设计者认为当地的土地政策、地形地貌、城市周边地理位置都使得此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建筑形态为村民未来进行乡村旅游和旅游接待??造了较好的条件。选择此方案对营建以“主题院落”为核心,建立庭院经济,自住和民宿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经济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由于此方案在一块地内由三栋独立建筑组成,因此村民可以选择其中一栋自住,余下组团内的两栋进行季节性的旅游短租以增加家庭收入;此建筑形式还有利于围绕“古树梨园”为主题,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院落文化;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管理体系的完善,实施此方案其优势会更加突出;村民还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据村民所述及社区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赵家山村村民年均收入在4000~6000元不等,收入较低);院落经济的形成更有利于吸引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村就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市场。同时还必将对整个村落未来的建筑形态及村落肌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2模数化体系

针对院落型民居的设计特点,笔者从村落自身场地限制出发,重组重构原有昆明本土民居即“一颗印”的建筑体系,将其原有的独栋式封闭院落形式分解为开敞的三栋建筑,并组合成院落,将其中的建筑功能根据8000mm×8000mm的模数体系进行集约化设计,将整个宅基地面积按要求标准设计分解成独立的三栋建筑,每户即每个组团中的三栋建筑依据地形及农民的宅基地面积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见图5),并在其中一栋建筑外加一间储梨仓库,以满足村民在每年梨树结果之后储存呈贡产出的宝珠梨。

43材料及结构

考虑到农民实际的资金承受能力,我们在民居设计时选择了两种体系的营建模式: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见图6)。此两种结构在建造成本和施工速度上均具有便于施工和快速完成的优点。在方案设计之初也曾考虑应用自制土坯砖的形式对已建好的框架或剩余墙体部分进行填充,但由于场地、人员配给、施工进度等方面的限制而暂时搁置。在设计选择民居外立面颜色及材料时,尽量遵循原有建筑外形色彩(赵家山原有民居建筑外立面大多以土坯砖内填充稻草为主,色彩应用以自然的土坯砖颜色为主),利用土坯砖的模数化形式,将水泥、铁黄粉加上稻草按比例进行混合对民居外墙进行装饰,以期呈现原有建筑的立面质感。同时在对建筑屋顶形式设计上,依然沿用瓦片形成的屋顶结构形式,采取多变的小坡顶组合,让屋顶形式变化多样,使成组团的建筑在屋顶上给人以丰富灵巧的感觉。

5营建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

51户型选择及院落型民居的推广难度

三个民居方案在设计之初就已同村民进行过多方沟通,作为设计者而言更希望村民能选择上文所述的方案一。笔者认为此种户型应是赵家山村民目前急需解决并实现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未来其村落发展及院落经营模式的最优选择。首先,在以“主题院落”为核心的民居建筑基础上,此方案能更好地围绕营建主题院落及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形成院落经营;其次,可以以院落为依托,围绕“古树梨园”,推出院落文化休闲项目。

在实际户型选择中,村民则以选择“L”形户型为最多,另外为本土民居建筑形式(俗称“一颗印”),最后选择的才是我们主推的院落模式化民居。究其原因,笔者在深入听取并分析村干部及村民意见和建议后,发现多数村民对方案一(院落模式化的构建体系)从设计角度和发展前景上也看好,并且认为院落模式化户型对村庄未来发展和支持家庭经济收入方面无疑都是较好的一种民居组合方式。但由于村民对独栋民居住房面积最大化的强烈需求,以及受建造资金、未来预期和建造时间的种种限制,最终放弃了对院落型民居的选择。然而据我们了解,村民其实可以通过当地银行得到政策扶持并获得较优惠的银行贷款来完成三栋院落型民居的建造,即便没有贷款,部分村民还是有经济能力承担此方案的建造费用,其造价也并不比其他两个方案产生较多偏差。

由此看来,加强对村民进行各方案优势的宣传引导,让他们深入了解设计的特点、看到建成后的实惠、前瞻乡村美好的未来是极其重要的。

52营建过程中对施工等各方面的控制难度

由于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绘制是由不同设计团队完成的,加之在施工图绘制过程中方案与施工图的深化人员没能及时对图纸进行协调和对接,导致施工图和已确定下来的方案出入较大,施工图纸深度不够。还有的农民在方案和施工图尚未确定,设计人员仍处在沟通过程之中,就迫不及待地比照未修改完善的施工图进行了施工,并在民居建造过程中自主定夺做出修改设计方案的点子。

村民为了节约建房费用,理所应当地会在建造成本上做文章,如简化外墙表皮材料的配比、部分结构等。原本对几个方案的外立面及结构本身定义了多种实施方案,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失于控制和村民对自住房的原始需求,使得方案履行和房屋建造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在问题出现时本来应在设计人员、村民、社区共同协商并形成书面修改意见后再进行施工,可村民为了能尽快封顶入住,仍然加快了自住房的建设速度。尽管设计人员修改了施工图纸,也对民居修改方案进行了图纸核对,但为时已晚。因此不难看出,在施工过程中指定专业人员加强对设计方案履行及建房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53提升村民发展观念和加强政策引导

主要反映在建筑改造提升过程当中,设计方和当地政府没能在项目设计之初及时制定相关与赵家山村整体规划和建筑风貌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及设计指导手册(如《丽江古城环境风貌保护整治手册》)或制定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村民建房,为将来保护村容村貌和引入旅游发展体系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引。赵家山村的乡村改造属于边摸索边建设,建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类问题,虽在村民自治和不成文的村规约束下,大部分问题得以基本解决,但总比不上用严肃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效率高、效果好。

由此得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政府、设计方、乡镇组织等有关方面首先应共同研究制定严格的建设实施规则或法规导则来指导和规范村民的建设。从规划设计和拆除旧屋伊始就应将其法规导则通过当地政府、村民小组发放并宣传给每位需要建房的村民,让其认识到村落风貌完整,建筑协调统一,村容环境与建筑规划和谐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整体控制,以避免出现村民在发展村落旅游时过度地私搭乱建房屋和混乱经营。做到规划有依据,设计有细节,同时让其具有法律效力,保护乡村聚落形态完整,民居建筑和谐统一。

第3篇:城乡社区治理范文

【关键词】商务网站建设;项目驱动;理论与实际一体化

引言

《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这门课程是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仅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而且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电子商务专业的兴趣。目前,本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如教学内容繁杂,教学中缺少实现技术运用等。对此,我们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综合能力为导向,制定了新型教学方案,形成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

1.传统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教学内容繁杂

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网站规划设计、静态页面设计、动态页面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多方面知识,按章节分步讲解,会使学生觉得内容过于复杂,很难全面掌握。

1.2教学中缺少实现技术运用

教师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结合一定的验证性实验,学生熟记概念和理论,但是实践操作能力较低。验证性实验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更缺乏走入社会后的创业意识。

1.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授课方式,仍然让学生感到枯燥。

2.教学改革意义

2.1制定了新的教学内容,使之更贴合企业需求,有效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互相穿插、灵活融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2.2采用更为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高效的完成对本课程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学习。

2.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4形成新的考核方式,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察。将“以能力为导向”的理念贯彻始终。

3.教学改革实施

3.1教学内容选取

本门课程的改革打破原有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独立执行的格局,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操作内容围绕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进行。

我们围绕“网上文具用品商店”网站制作项目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实施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自然认知规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互相穿插、灵活融合。具体内容如下:

子项目一 网站功能分析:能正确分析网上文具用品商店网站功能;掌握需求分析概念和内容。

子项目二 网站规划设计:能规划网上文具用品商店网站结构;掌握网站结构知识;掌握网页设计原则。

子项目三 平台构建:能正确建设网上文具用品商店站点;掌握站点建设步骤与规则。

子项目四 静态页面设计:能规划界面并添加首页、子页静态内容;能选取合适的色彩方案;能合理规划页面结构。

子项目五 登录、注册开发:能用ASP元素制作页面;能用ASP对象完成用户登录、注册;掌握ASP对象的用法。

子项目六 文具用品管理:能完成文具用品信息动态显示;能完成信息添加、删除、修改操作;掌握JDBC-ODBC桥连数据库;掌握数据库检索、更新。

子项目七 购物车开发:能访问数据库;能实现购物车功能;能封装购物车操作;掌握表单交互;掌握利访问数据库的方法;掌握封装数据库的方法。

子项目八 网站测试:能完善网站掌握网站常用测试方法和过程;能完成网站测试,撰写测试报告。

子项目九 网站:能正确网站;掌握空间申请步骤和注册方法。

3.2教学方式改革

本课程改革以能力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按照实际电子商务企业网站构建过程中的岗位分配,协调团队关系和把握开发进度;学生执行项目,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模拟分组,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工作模块,通过整个开发过程学生可获得技术知识与项目管理经验。

本课程教学实施时,由俭入繁,循序渐进。理论知识嵌入案例,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实践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并运用。学生通过实践完成不同模块,不断增加自信心,同时学习兴趣不断提高,由此达到“做中学”的目的。

3.3教学评价改革

本次课程改革更新了教学评价模式,学期伊始即按照班级人数分组,学生4-5人一组。分组时,考虑学生对商务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网络技术等知识掌握程度,合理分配,做到均衡。每组选取适当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项目主题,完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学期末,小组代表展示各自主题网站,并讲解网站特色、所用技术等,学生之间互相点评,给出建议帮助其查漏补缺,为后期网站维护与管理打好基础,教师最后总结并给出考核成绩。具体评价模式如下:

4.结语

目前,《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但我们仍需不断探索,因为教学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值得讨论与研究。作为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我们要随时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操作技能,并于日常教学中坚持思考与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探索,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第4篇:城乡社区治理范文

一、切实履行牵头单位作用,推进“进社区”活动的开展

按照省、__和__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安排部署,我局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牵头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和谐繁荣的四川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标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认真负责“进社区”活动的组织、宣传、动员、实施、督查等工作。相继制定并下发了《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广民发〔20__〕83号),《关于报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社区”活动有关材料的通知》(广民发〔20__〕85号),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考核细则的通知》(广民发〔20__〕105),《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整洁迎“五一”攻关月的通知》(广民发〔20__〕14号)等文件,对全市“进社区”活动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使该项工作层层有组织、有领导、有机构、有措施、有考核、有落实。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搞好调查、突出重点,加强督查、确保实效等措施落实,实现了全民参与、强力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蓬勃开展,社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变,社区形象明显提升。

二、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常抓不懈,建设优美整洁机关

按照市环境整治办的安排部署,我局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机关”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通过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橱窗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坚持门前包“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秩序”的三包到位,做到门前无垃圾、无乱堆、乱贴、乱画、随地吐痰、乱摆摊点、车辆乱停乱放、植物死缺等现象;办公室内做到和保持了地板、天花板、墙壁、门窗内无破损、无污迹、蜘蛛网,桌面、窗台无灰尘、办公用品摆放整齐,无乱吐、乱贴、乱画现象。全局干部职工坚持每周清扫责任区,积极参加全市安排的集中治理活动,对此项活动的常抓不懈,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认识和参与自觉性,机关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各社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群众参与性不强。虽然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家”环境搞得好,参与大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差。

(二)老小区的问题。老小区环卫设施缺乏、地下管网老化、路面破损,需投入资金多。但老小区居民物管费用缴纳低,与小区环境改造资金需用量矛盾突出,是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因素。如桂花小区、顺德小区。

(三)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如辖区内存在的建筑垃圾,社区无法清运;“牛皮癣”等反复出现,保洁工作难。

五、下一步打算

﹙一﹚继续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深入开展卫生和文明常识普及活动;

﹙二﹚随时监督检查。对各社区内环境卫生状况和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做到卫生不留死角;

第5篇:城乡社区治理范文

所谓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指的是在根据当地城镇化过程中新产生的农村社区,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的条件下,结合社区治理的特殊性,通过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的创新变革,从而实现社区良好治理的过程。具体来说,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 

一、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站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高度,有序变革新型农村社区治理。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目标。但城乡发展一体化并并不是城乡发展一样化,而是通过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力度和农村治理变革,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造新型城乡关系。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切实提高投入力度,特别是在水、电、燃气等基本生活设施公路、绿化、社区卫生、安全保卫等公共实施建设方面,要按照不低于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平均水平的要求为农村社区配置资源,以保障其生活的基本运转;结合新型农村社区现有的社会发展条件,考虑农村社区居民公共需求的多元化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商贸、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健身、娱乐等服务,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从实际出发,按照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特殊性要求,逐步健全组织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探索适合新型农村社区特征活设施以及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二、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各自本身的特点,重置农村社区治理体系。 

社区管理体制是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资源配置、社区事务管理、社区关系调适等领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关系、运作方式。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三个主体:村居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乡政府。 

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探索构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和社区社会组织等组织框架,形成以社区服务中心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主导社区民主协商和社区自治、社会组织参与自治和社会协管为内涵的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完善农村社区治理体系,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融合。 

三、理顺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关系,实现政府社会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良好而有效的衔接。 

乡村关系是村民自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要坚持以社区自治为基本原则,首先要调节好好村民自制体系与行政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依法完善关系定位,理清乡村关系。其次,新型农村社区是介于农村和城市社区之间的特殊形态,其自治到底是依据哪项法律尚未明确。但在群众自治与政府管理的关系问题上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就是乡镇政府与社区之间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这意味着政府对社区负有指导和服务的义务,社区则代表居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工作予以协助并进行监督。据此,实践中要对乡镇政府与社区之间的所有相关工作进行明确的清理,划清在这些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乡镇政府及其部门与社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严格分清政府与社区的各自 

职责。 

在理清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基础上,要以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为纽带,建立起政府社会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体制。这就要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促进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加快公共管理社区化步伐。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做好农村社会管理,而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有效的社区治理。乡镇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工作在这里有农村社区治了交集,为理顺乡村关系,构建政府与社区的衔接和互动提供了可能。 

四、注重社会组织的培育,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善于引进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这是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极其主要的一个环节。社会组织能够凝聚社会力量,引导居民参与联结,实现利益表达有序化,能够在反映民众诉求、维护弱势群体权益、满足公共服务多元化需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基层政府要努力培育并发展公益类、慈善类和服务类为重点的社会组织,使其与政府管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农村社区治理离不开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但市场和人民的力量也不应该忽视,在发达地区的社会管理实践中,市场和人民的力量不仅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中,而且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社会力量隐藏在广大群众之中,积极依托和运用社会的力量包括市场力量进行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治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动员社区居民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构建民众表达和联结的载体,形成广泛持久的社会合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程乙悦(199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基本原理专业。 

第6篇:城乡社区治理范文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兴海县社区建设工作情况作交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构建网格管理服务,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一是为发挥社区的服务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开通了便民服务热线。为进一步方便对社区居民的有效管理,我县按照“区域相邻、居住相近、管理方便”的原则,从原来的单一管理体制,将县城4个社区合理划分为18个网格,以网格单元为基础,成立网格工作小组,分片管理、责任到人,形成了以“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工作格局,有力提高了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的社会效能。二是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平台”、社区调委会、治安联防队、志愿服务队等。开通了便民服务热线,建立了“情系万家”便民服务微信群、QQ群,积极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等活动。

(二)理清社区职能职责,实现社区职能归位。以服务支撑基层社会治理。为切实规范社区职责任务,减轻基层组织工作负担,落实“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的要求,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通知》,主要从依法确定社区工作事项、清理规范工作机构和牌子、压缩社区创建达标评比项目和台账等方面,进一步理顺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与职能部门及基层政府的权责关系,减少社区过多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促进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共梳理出涉及县属和驻县17个单位,准入事项包括4项50个科目,精简取消社区公共管理、印章使用范围、达标评比、台账等事项目录共19个科目。

(三)开展阳光议事协商,实行社区民主决策。转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和《青海省城乡社区协商实施办法》,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指导全县城乡社区协商工作。建立健全社区工作协商委员会制度,规范协商程序,丰富协商形式,充分运用协商成果。充分做到了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解决群众的难事、难题,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力。

(四)推进社区居民公约,实行居民自我管理。完善社区民主监督制度,印发《关于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定完善工作的通知》,全面提高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水平,依法制定和完善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议事决策规则,提高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各社区基本建立了完整配套的规章制度,建立“五必查、五必访”,“六必报”“六清五掌握”等工作机制。全县7个社区基本建立居民公约等相关制度,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工作机制。 

(五)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支持参与社区治理。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做到精准“点穴”,开展扶贫救济、养老服务、妇女儿童福利关爱、文体活动、劳动就业等内容丰富的服务,提升基层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近期计划在精准扶贫异地搬迁“安多民俗文化村”依托现有的基础设施、公建设施优越资源,实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把城镇社区服务延伸到了农村。该项工作于2016年起,在大米滩村开展实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培育发展了1个社区卫生整治协会,近50余名志愿者为改善社区人居环境提供志愿服务,加强了城乡社区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了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区建设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社区治理主体职责不清、社区自治机制不健全、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与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改革新形势、社会治理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社区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丰富多彩的公共服务。

第7篇:城乡社区治理范文

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要求,认真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现将2012年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我局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局党组书记、局长肖胜安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并从局里相关股室抽派4人组成了环境整治办公室,专门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做到了环境整治工作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牵头联系,共抓共建

按照上级安排,我局为南外镇新南社区四小区环境整治牵头联系单位,我局与新南社区密切配合,共同抓好了四小区的环境整治工作,确保了该小区的清洁卫生,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一是局环境整治办与新南社区及四小区的负责人一起,查看四小区的范围,落实环境整治方案;二是局里组织人员经常深入该小区,对门前三包不落实,房屋外面卫生较差的,督促门市业主及住户及时进行打扫,确保街道清洁卫生;三是督促辖区单位落实好清洁卫生制度,按时打扫清洁卫生,保持良好卫生秩序;四是对长城农贸市场后面以及该小区个别居民区的卫生死角,我局请人进行了彻底打扫,开支费用**1000多元,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三、落实措施,加强整治

我局认真抓好局机关办公区域、院坝、家属院的环境治理工作,做到了办公区域清洁卫生、院坝整洁、楼道清洁卫生,并把此项工作落实到了机关各股室。近日,我局还邀请县爱卫办组织专业的消杀队对局机关办公区及家属院进行了消杀,确保了职工和住户的健康。对围墙外的花台由于杂草丛生,影响环境卫生,按照县城乡环境整治办的要求,开支3000余元进行了改建,保持了环境卫生;重新购置了垃圾车,保证了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对沿街门市外面的牛皮癣以及住户防护栏上的空中白色污染进行了彻底清除,保持了临街门市及家属院的清洁卫生。我局还按照上级的要求每周星期日安排人员到指定地点进行文明劝导活动,每周星期二派人对新南社区门市三包情况进行巡查。我局对下属企业的环境卫生整治也非常重视,召开了专题会议,要求各企业要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要求,落实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确保环境整治落到实处。通过局环境整治办的督查,各企业工作落实较好,当地党委、政府也比较满意。

四、建章立制,重拳整治

第8篇:城乡社区治理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引导

由于人员工作变动,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对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作出调整,调整后的名单如下:

河市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任副主任,廖*为成员。

明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任务和意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通过电视、宣传车、文娱队、传单、标语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个市民都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来。培养市民讲文明、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升河市镇市容市貌整体形象。

二、整治重点

1.硬化道路,河东街已硬化结束,南后街、西街、大西街完善小街小巷的路灯设施。

2.清理整顿小街小巷的占道经营,进一步规范临时摊位。

3.制定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落实“门前三包”责任。

4.统一规范门牌店招,清理废旧广告。

5.进一步规范完善两个农贸市场的内部管理。

6.加大保洁投入,增加环卫工人,购买垃圾清运车辆,安置果皮箱,修建垃圾房,扩建垃圾场。

7.规范停车位,设置人行道,完善客运站台设备。

8.整顿建筑工地秩序。

9.实施绿化工程,培植花草树木。

10.制定市民公约,制定宣传标语。

11.加大宣传力度,组织社区居民、学校学生上街宣传,文明劝导。

12.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制定考核方案,明确责任制。

三、整治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案

(一)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1.对河东街路面硬化由河市镇政府负责该工程的实施。

2.南后街的硬化改造(长约380米、宽约10米),因路面是泥土街面,路面破损严重,此项工程由镇政府负责实施。

3.对西街进行路面硬化改造,长约120米、宽约8米,由镇政府负责实施。

4.对大西街进行路面硬化改造,长约500米、宽约12米。由镇政府负责实施。

5.进一步完善市政设施,对小街小巷进行路面照明亮化,由镇政府负责实施。

(二)进一步整治场镇市场秩序。

1.彻底清理整治小街小巷的占道经营,规范临时摊位,由城管中队负责实施。

2.清除废旧广告,拆除后街、南大街、长航街、西街上的雨蓬,由城管中队负责。

3.全镇所有门市进行门前三包责任书的签定工作,由各社区负责实施(制定三包责任制内容)

4.社区组织门市经营商户,统一打造商业广告牌,打造出后街更加靓丽的商业秩序,由工商所协助社区负责实施。

(三)进一步整治卫生秩序。

1.购买100个果皮箱沿街安装,培养市民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升市民素质,由环卫所负责实施。

2.加大保结清扫力度,新增保洁人员25名,环卫工人责任区包干,每天仔细清扫两次,重要地段要坚持24小时不间断保洁,垃圾清运必须在早上7点前清运完毕。由环卫所负责实施。

3.购买垃圾电瓶清运车,取消场镇上的垃圾存放箱,修建规范的垃圾池和垃圾房,此项工作由镇政府负责实施。

4.督促商户清洗沿街门面、墙面,没有经商的门市由社区负责清洗,彻底清除街面、楼道的“牛皮癣”,每一个月清洗一次,由各社区负责组织实施。

5.彻底清除大街小巷的死角垃圾,给场镇居民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由环卫所负责实施。

(四)进一步整治交通、建筑秩序。

1.规范建筑施工地,建筑工地必须完善建设手续方可施工,杜绝发生违法建设。建筑工地必须遵守文明施工十二条守则。施工前必须硬化道路,修建围墙。由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监督,由河市建设管理所负责实施。

2.拆除违法建筑,对临时占地搭建的房屋要求,彻底清理整顿违法建筑,由河市建管所请求县规划和建设局负责实施。

3.规划场镇停车位,人行道、建造客运站台,由镇政府负责实施。

4.规划车辆停放,南大街、后街的车辆、摩托、三轮车不准乱停乱放,任何车辆不得停放在人行道上,禁止脏车进入场镇,拉运建筑物和煤车必须要求严密遮盖。由城管中队负责实施。

5.沿街人行道上不得随意堆放建筑物,规范管理由城管中队负责监管。

6.进一步规范场镇的两个农贸市场,完善市场内部的设施设备。规范摊位,安排好保洁人员,由城管中队和环卫所负责实施。

7.规范停车位,人行道、建设美化客运站台设备,由镇政府负责实施。

8.绿化工程,在化工园区植树造林。计划在城乡结合部植树1000株,管理好场镇的花草树木,由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9.规范门市的装修,门市装修要有警示标志,不得占用人行道,由城管中队负责监管。

(五)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1.制定场镇居民公约、倡议书、门前“三包”责任书,制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标语,由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实施。

2.加大宣传力度,组织机关干部、社区、学校学生上街宣传,文明劝导,由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组织负责实施。

第9篇:城乡社区治理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

农业人口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造成了农村经济社会功能整体综合退化。其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农村空心化的前期,其主要表现为均质化的村落因规模急剧拓展而呈现“外扩内空”的空间格局;21世纪初至今是农村空心化的后期,其表现为传统村落因人口向城镇迁移出现“人走房空”的萧条景象。综合来看,农村空心化不唯是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化,就其本质而言,亦是城乡关系失衡的具体表现。农村的衰落和空心化成为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为乡村治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农村家庭的残缺与不和谐,造成了农村社会的不和谐;农村教育、文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差距的加大,使农村呈现出总体性衰败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农村空心化的治理是实现社会稳定、政治民主和基层治理的重要基础。其可以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就近、就地解决农民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盲目流失,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恢复农村经济的活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田园城市的理论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基于“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思想的田园城市理论,对我国现阶段下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也是遏制农村空心化趋势,建设“田园型农村社区”的重要理论依据。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提出的背景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后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空心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农村因缺少劳动力面临发展停滞,而城市不断扩张,城市病(如交通、环境等)问题突出,与我国当前的农村发展状况比较相似。霍华德指出,理想的田园城市应当既体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城乡融合的自然之美,又能反映机会均等、充分就业、无贫民窟的社会公正。他的这一主张实质上强调了要以城乡发展的互动与和谐取代彼此的孤立与分离。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霍华德在田园城市规划理论模型中,把城市规模控制在6000英亩(约24平方公里),其中心城市面积1000英亩(约4.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5000英亩(约20平方公里),人口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市中心建有中央花园和公共服务机构(如图书馆、市政机构、学校、商场、医院等),由6条林阴大道把城市分为6个部分,并通向乡村;居住区建有环形铁路,临近铁路建有工厂、牧牛场、市场等,农田中间有小块宅地由经营农田的农户居住,田园城市的土地及其收益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居民生活并工作在田园城市。英国新田园城市理念,融入“社区参与、有机增长和自给自足”三要素,更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村空心化治理的实践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理论模型最适合我国农村小乡镇建设,构建“田园型乡村社区”,为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首先,科学规划农村空间布局,治理农宅闲置和农田抛荒。农村“空心化”从空间上表现为许多旧村老宅空置,尤其在交通不便利的边远山区因无人耕种的农田,长年荒芜。应按照产业区、生活区和农业区分明的原则合理规划农村空间布局,将小的自然村和大的行政村进行有规划的合并,建立适合3万人左右生活的“田园型乡村社区”。完善学校、医院、银行、图书馆、农贸市场、商业街、休闲娱乐设施和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还应设立工商、卫生、交管等政府公共服务窗口,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其次,建设农村新的公共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很多农民退出农业生产。为了规范农村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转,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土地的再生产能力,需要构建农村新的公共经济发展模式,由村集体将土地实行统一流转,按照土地的不同使用途径进行集体经营管理,在农业区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政府提供农业项目启动资金,补助特色养殖业发展。村集体可成立“苗木公司”,将原来的林地进行集约化经营,苗木公司每年获得的效益由全体村民共同受益。村民每亩土地每年可以获得相应的土地流转费,农民可就地转化为苗木公司的“工人”,扩大了农民就业渠道,苗木基地本身则成为绿色防护林和社区的“绿肺”。在产业区建设村办企业充分吸纳农村劳动力,同时拿出一部分非耕地(比如原来的旧村落),建设工业园区,统一建造生产厂房,鼓励村民兴办企业,就地解决村民就业。第三,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由乡镇改建的“田园型乡村社区”,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社保制度,让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社区,村民实现集中居住和福利保障,耕地实现集体流转,劳动力就地实现就业,农民不再外出打工,合家团聚,空心化趋势下出现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自然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发展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实现农村传统社会中的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

荣获“2013年全国十大美丽乡村之一”称号的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就是典型实例,人们在“田园型乡村社区”――永和社区安居乐业。

加强农村空心化治理,建设美丽乡村,将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保护,农民生活更有保障,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农业生态更加优良,农民权益得到更好维护,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