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消费行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低碳消费;低碳产品;实证分析;社会责任;制度政策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26-05
一、低碳消费的内涵
对于低碳消费的概念,陈晓春等人(2009)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广义的定义:一是“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二是“经济消费”,即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三是“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四是“可持续消费”,即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五是“新领域消费”,即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1]。张浩等(2010)则通过对比分析低碳消费、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后指出,低碳消费的内涵与外延比“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要大,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其目的是促进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2]。刘敏则从消费者个人角度指出,低碳消费生活方式是消费结构低碳化,低碳消费品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实现低碳消费数量与质量相结合[3]。
二、低碳消费的影响因素
关于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对其的阐述基本集中人口统计变量、心理意识、制度政策变量方面。在人口统计变量方面,一些学者认为性别、收入、年龄、教育水平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些人口统计变量与低碳消费行为不相关甚至是负相关。在心理意识方面,胡晓(2008)、刘庆强(2007)、杨敬书(2010)、于伟(2009)认为从众心理是影响低碳消费的重要变量,但不必然导致非低碳消费行为的产生[4~7];刘志梅(2009)、袁少锋(2009)则认为炫耀性消费会影响城市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8~9]。对于低碳环保意识的认知水平,Arbuthnot(1975)、Marguerat(2004)、Hoch(1989)、高维忠(2003)指出低碳环保认知水平对城市居民的低碳消费有一定影响[10~13]。在社会责任意识及制度政策方面,对此研究的学者基本上都认为这两方面直接影响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
三、低碳环境下城市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因素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1.问卷设计
问卷共设置24个问题,选择低碳消费行为作为因变量,针对因变量指标及结合城市居民日常的生活习惯设计了11个题目并按照李克特五级量表制,根据城市居民消费行为是否低碳进行赋值,低碳程度越高,数值越大:5代表是,4代表经常,3代表有时,2代表偶尔,1代表从不。在自变量的选择中选取环境变化认知水平、低碳环保认知水平、社会责任意识、制度政策作为自变量,共设置了13个题目(见下页表1)。在人口统计因素中,选取了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人均月收入(税后)进行调查。
2.数据来源
调查主要在温州市进行,样本来源为温州单个居民,调查地点为五马街、大南门、小南门、温州图书馆、江滨路、学校、居民区、公园等公共场所。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900份,剔除信息不完整问卷18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7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0%。
四、城市居民低碳行为调查总体分析
问卷总体分析显示,男性受访者340人(47.2%),女性受访者380人(52.8%),男女比例接近1:1;25~54岁的受访者为530人(73.6%);初中文化程度以下140人(19.45%),研究生及以上60人(8.3%);职业分布也较为合理,基本覆盖常见职业;收入在1 500元以下130人(18.1%),8 000元及以上0人(见下页表2)。
从居民对环境变化认知水平角度进行分析,一直关注气候变暖问题(A1)的共有26%,44%的人认为气候变暖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A2);27%的人感觉气候变暖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直接的影响(A3);而关于导致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A4),28%的表示知道;而对于如何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A5),22%的受访者能够列举出至少一种方法。与之相反的,对“环境变化认知水平”变量持完全反向意见的(即回答否或者不知道)的所占比例较少,只有13% 的受访者从来没有关注过气候变暖问题(A1),3% 的人认为气候变暖不严重(A2),9%的人表示气候变暖没有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A3),10%的受访者不知道温室气体(A4)。另外,7% 的人不知道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A5)。
受访者经常通过新闻或者其他渠道获得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将导致严重后果的信息,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在他们身边很明显的凸显或者已经出现了其获得信息中的严重后果。因此,有可能受访者认为,虽然全球正在变暖并且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由于没有给个人生活造成明显的不便,因此没有特别关注。对环境变化的认知处于是和否之间的受访者都超过了50%,原因可能是,这些受访者并没有真正关注过气候变暖对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只是在各种渠道中较为频繁地获取国家乃至居住地政府倡导保护环境、低碳生活以及绿色出行等信息,这种反复的信息刺激使得他们形成条件反射,直觉地认为应当重视这个问题,但是具体措施以及所涉及到的内容并没有真正关注或者进行深入了解。
从对低碳环保认知水平分析看出(见下页表4),20%的人能够区分低碳产品和高碳产品(B1),45%的人支持低碳消费(B2),仅有1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中国市民具有较好的低碳环保意识(B3)。结合环境变化认知水平变量(A)进行分析,这个结果比较符合逻辑,有28%的人知道什么是温室气体(A1),22%的人知道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A5),而20%的人则能够区分低碳产品和高碳产品(B1)。关于是否支持低碳消费(B2),虽然支持的受访者占43%,但是当进一步问道“低碳消费”的具体内涵时,多数受访者表示不是很清楚或者仅仅有很少的了解。大部分受访者指出虽然“低碳消费”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具体内容不是很了解并且不好判断自己的日常行为是否属于“低碳消费”。与之相对应的“认为目前中国市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好吗”(B3),超过一半以上(58%)的受访者持不确定的态度,因为除了公众都认可或者熟知的行为外,受访者对于某些行为是否属于环保很难判断。
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2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倡导并开始低碳经济与生活(C1),认为低碳生活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占43%。这两个比例相差较大,因为“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类似,其内涵比较复杂,受访者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或者接触到的行为或者产品,只代表了其内涵一部分,不能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构成全面的解释,并且对该问题认识的内部差异性也较小,仅仅为0.854。同样,当问及“如果让您为低碳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您是否愿意”(C3)时,58%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因为获得相关知识有限,使得受访者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为低碳事业做一些事情(见表5)。
从表6可以看出60%的受访者对于“认为目前政府对低碳的宣传工作或提供的咨询服务是否到位”(D1)所持态度较为模糊并且65%的受访者认为社区中对于低碳环保的宣传似乎有,但是具体内容记不清楚。综合上面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现在低碳环保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基本上每位受访者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有关低碳的话题。但是,经过深入访谈,大部分受访者表示现在低碳环保是热门话题,基本上天天通过各种渠道能够接触到,但是很少有深入的了解或者能够有渠道让其进行深入了解。
五、城市居民低碳行为调查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表7的模型检验结果及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水平为0,该模型具有显著地统计意义,容差值和VIF值体现该模型中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影响城市居民低碳行为的因素依次是受教育程度、社会责任意识、年龄、环境变化认知、政策制度。
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越注意日常行为以及对低碳环保话题和知识的关注和更新;反之则相对较差。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强,平时越关注环境变化及低碳知识方面的状况,对于相对复杂的概念理解较快;同时,其掌握知识越多就越懂得何种行为符合低碳和环保的内容,更加倾向于日常行为低碳化。
城市居民社会责任意识的高低,决定了其日常生活行为低碳化的多少,居民社会责任意识越强,其日常生活会不自觉地遵守低碳要求,反之则趋向于自由化。社会责任意识也会对居民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一半左右的受访者认为低碳生活与自己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在这些受访者心中,低碳行为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义务。这种心理较为普遍的存在应得到更好的引导。
年龄对城市居民低碳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的行为会日益倾向于低碳化。随着年龄的增加,在家庭和个人消费上会更加强调节欲勤俭,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对于“面子”消费意识逐渐淡薄,花费在娱乐项目、手机、服装、KTV、咖啡吧等处较少。年长者一般在生活中较年轻人更为节约,即使他们没有接触过“温室气体”、“低碳经济”、“低碳消费”等专业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一些行为无意中充分利用了资源,达到了低碳的目的。
大部分受访者对于环境变化及其造成的影响有所感知,说明大部分受访者已经意识到了环境的变化不再是理论问题,已经影响到实际生活。如果能够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以及强化,丰富他们的低碳知识,则其行为将会逐渐趋向低碳化。
政策制度对于城市居民的影响也占较大的比重。受访者表示相关部门对于普及低碳知识有所作为但是作为不够,针对日常行为的具体措施较少,感觉低碳环保的概念仍旧存在于政策面,较为宏观;而关于低碳、环保、温室气体等话题多见于新闻以及深度访谈节目,即使有较为通俗的科普形式也显得相对单一,内容更新较慢,缺乏吸引力。
六、促进城市居民低碳行为的对策建议
1.强化城市居民低碳消费消费行为的意识
加强城市居民低碳行为的意识,有助于进行自我监督,促进行为由高碳化向低碳化转变。除了多渠道灌输相关知识外,还应该建立并实施对城市居民低碳行为的激励和奖惩措施,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低碳行为反馈制度,对社区内居民的低碳行为进行反馈并结合结果进行奖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城市居民的低碳行为的改变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促进城市居民低碳行为责任意识的增长和由无意识或低意识到社会贡献观甚至义务观的转变。
2.加强对年轻人的低碳消费行为引导
营造低碳行为氛围,通过文化传播、社会媒体等对低碳行为进行宣传,对年轻人热衷的消费项目进行适度引导。培养年轻人使用低碳产品的意识,政府可督促生产厂家强化环保标志,并对低耗能、轻污染的产品进行适度补贴。以社区为单位,定期对年轻人进行低碳消费行为指导,并对其节能行为(合理使用电器、科学用车、照明节能)、低碳消费行为(购买低耗能电器、汽车、建筑装修材料)、减少高碳消费行为(少买新衣、少开车、尽量不要浪费食物、尽量杜绝一次性塑料制品、杜绝复杂装修等)进行评价,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激励。
3.加强低碳消费行为教育及进行多样化的知识普及
除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外,还需要组织环保组织、专家、居委会等专业机构或人士深入社区进行普及性、公益性的讲座,培养消费者树立科学、合理、健康、文明的消费理念;印制通俗易懂的宣传品发放到户,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知识宣传和普及,提高低碳消费意识和能力;及时听取企业和消费者在技术革新、降低能耗以及日常消费中实践低碳消费方面的好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制订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消费等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晓春,谭娟,陈文婕.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2009-04.
[2]张浩,王永贵.低碳偏好机理及其引导路径[J].消费经济,2010,(7).
[3]刘敏,刘焕新.湖南发展低碳消费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0,(4).
[4]胡晓,邓正华.西部居民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探析[J].市场调研,2008,(10).
[5]刘庆强,温剑锋,山枫,蔡邦成,陆根法,马妍.个人行为改善与减缓气候变暖研究[J].四川环境,2007,(8).
[6]杨敬舒.中国居民攀比性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0,(1).
[7]于伟.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形成机理分析―基于群体压力和环境认知的视角[J].消费经济,2009,(4).
[8]刘志梅.对广东奢侈品消费的现实思考[J].消费经济,2009,(7).
[9]袁少锋,高英,郑玉香.面子消费、地位消费倾向与炫耀性消费行为――基于理论关系模型及实证检验[J].财经丛论,2009,(9).
[10]Arbuthnot,J.,&Lingg,S.,A Comparison of French and American Environmental Behavior:knowledge and Attitud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1975,10(4):275-281.
[11]Marguerat D.and G.Cestre.Determining Ecology-related Purchase and Post-purchase Behaviors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s.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IUMI),Workingpaper(2004).
[12] Hoch,S.J.and Deighton,J.Managing what consumers learn from experience.[J]Journal of Marketing.53(1):1-20.
[13]高维忠.中国生态旅游消费发展障碍与对策探讨[J].消费经济,2003,(5):39-42.[责任编辑 王晓燕]
收稿日期:2014-03-18
某数码科技公司的副总聂先生,说起现在的低碳生活,感觉也并没有什么不适应,但是他去欧洲学习之前,却仍然很难放弃“方便快捷”的“不低碳”生活。
聂先生在去欧洲之前,开车出行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只要楼层有电梯,他必然乘坐,哪怕是上下2楼。吃不完的食物,全部装在垃圾袋里,扔到垃圾箱……“方便快捷”的不低碳消费,让他不需要浪费体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他认为的理想生活。然而随着体型越来越胖,他觉得这种消费理念,尽管方便,却并不健康。
经过4年在欧洲的学习生涯,聂先生彻底放弃了以前一切以“方便快捷”为主的生活消费方式。“瑞士人的环保理念是融入血液里的。”聂先生讲述了他的经历。他所在学校所处的地方是在阿尔卑斯山上的一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城堡,当地人管那个地方叫做LevsirI(利辛),山后就是瑞士当地负有盛名的滑雪圣地。当地有一家人院子里的树上有一个很大的马蜂窝,常常有马蜂进进出出,因为家中有小孩,所以想把这个马蜂窝解决掉。但是又不能轻举妄动,因为她一旦不经邻居们同意私自将这个马蜂窝处理掉,环保部门肯定会上门干预,而邻居则很有可能报警。于是这家人将意见反馈给镇子的相关负责部门,由这个部门牵头组织所有邻居开会商议,最后的投票表决结果是:不能拿掉马蜂窝,因为很有可能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于是,无奈之下的这户人家只好搬走了事。
更让聂先生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里的居民对于消费品的质地和颜色,都要求严格到近乎挑剔,他们很少购买化纤的产品,手工制作的棉布质地的成衣最受欢迎。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自然生产的,没有污染环境。
而这里的居民对于建房这样的大事更是一丝不苟,毫不放松。在这里,如果你有一块土地,怎么建房、建造成什么样,甚至什么时候建都不是你自己说了算,你必须跟周围的业主打招呼,然后不厌其烦地开会,将你的设计图拿出来,甚至做成简易实体的样子,让其他居民审议,有些民间环保组织也会参与进来。如果有什么地方不符合环保规定,必须整改,直到所有的居民都满意,你才能在商议好的时间开始建设,一直到按时完工。
这里从来没有垃圾乱扔的情况,居民们对于垃圾的分类精细到6种以上。而且对于购买了一些可能造成污染的产品,当地的环保组织都有登记,并会打电话提醒更换、回收或者规范使用的问题。
居民们也有用天然气做饭的,但是大部分家庭还是倾向于用电能。尽管瑞士官方和民间对于核电的安全性能的讨论甚嚣尘上,但对于40%电力依靠核电的瑞士来说,在确定限制使用核电的背景下,依然坚持使用电能,还是基于电能的清洁考虑。
从欧洲回来之后,聂先生深有感触,他开始了自己的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空调尽量少开或者不开;平时在购买衣物的时候,尽量购买棉布的;在办公室尽量不使用纸张;上下班骑自行车,尽量不乘坐电梯;出去吃饭不铺张浪费,吃不完的饭带回家,喂宠物或者沤花肥……
尽管国内的垃圾分类只是简单地分成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但是他还是坚持将垃圾分离清楚。他从来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己带饭盒和餐具,甚至一次性杯子也很少用。来了客人,他将自己办公桌前的瓷杯当着客人的面一遍又一遍地擦洗,甚至高温消毒,以打消客人的顾虑。尽管这样,还是有些人不适应,他们宁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杯子。聂先生说:“这些东西远没有我的瓷杯干净,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相信一次性用品的清洁性。”
他从来不买那些包装奢华的东西,他告诉记者:“几块小小的月饼,竟然用那么多精美的包装纸。吃过之后这盒子只能作为垃圾扔掉,得不偿失。”
在饮食上,聂先生一家现在更倾向于素食,不仅绿色环保,保护动物,而且是健康的饮食。聂先生告诉记者,所谓的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主要是8个字:勤俭节约,少假于物。
“一切只为方便快捷”
某时尚杂志编辑马女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喜欢一次性的东西,用完就扔掉,很方便。”记者来到她的家里,发现家中很干净,也很整洁。餐桌上铺着一次性的塑料桌布;塑料鞋套就放在进门的角落里;塑料袋里装满了各种零食和食品;衣服上也套着塑料的防尘套;一次性的杯子不是客人来了才用的,平时主人也在使用……她甚至连眼镜布也是一次性的。
她告诉记者,自己很爱干净,每天拖地,而且必须用清水,每天3次,乐此不疲。尽管5月份并不太热,她家的空调定在标准的24℃,嗡嗡作响。她刚刚洗完手从卫生间出来,然后随手拿起几张纸巾,将手上的水擦干净。而在一个柜子里,她向记者展示了满柜子的纸巾。
“这些纸巾和塑料制品对我也很重要,我很难想象没有这些东西我的生活会乱成什么样子。”马女士告诉记者,她从来不用毛巾擦手,因为毛巾“用几次就会有味道,还得经常洗,很麻烦”。使用纸巾和塑料制品是从上高中时候就开始了,因为非常方便、省事,她坦诚她的缺点是“怕麻烦”“不受罪”,因为尚未买车,她打车上下班,尽管在市区,高峰期打车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但是她宁愿等半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也不愿意步行回到自己的家里。
她的很多东西都是从网上购买的,她不喜欢逛街,门口积压的包装箱可以看出她网上购物的规模。对于衣物的选择原则马女士与聂先生截然不同,她从来不关注面料和质地,只关注是不是好看,质地无所谓,穿着舒服就行。马女士也经常逛超市,但是从来不会自己带袋子,直接用超市提供的塑料袋。“自己带太麻烦,而且很土。”她经常打开衣柜,发现里面有很多衣服,自己都忘记什么时候买的,却都是全新的,一次都没上过身。因为长久不穿,这些衣服已经褶皱,但是她也不会把衣服熨平继续穿,而是直接扔掉。她告诉记者,有一次搬家,她扔掉了整整两大箱没穿过的衣服。本来想着在网上卖呢,后来还是放弃了,主要还是嫌麻烦。
马女士有3部以上的手机,“没别的。我无法接受手机没电的恐慌。”马女士说她最不低碳的生活方式是开着灯睡觉,因为怕黑。通宵开灯,往往白天上班走的时候就忘记关掉了。而洗衣机的操作,马女士更是简单到极限,全部选择默认,有时洗衣机里的水尽管还很干净,她拖地、冲厕所都不用这些水,而是直接将其排到下水道。
对于低碳环保、绿色消费这些理念,马女士承认她并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她认为自己选择在城市里生活,就是为了方便,一切追求方便省事。这就是她对于快速消费品特别青睐的原因。即使她在查出患有脂肪肝之后,生活方式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因为拒绝吃素食,她的QQ签名一度改成“我们应该热爱动物,特别是煮熟的”。她会用很多化妆品,用各种减肥药,却并不做什么有氧运动。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马女士也有一套自己的说辞:“这些东西(快速消费品)都很好,我的生活离不了,回到家里就躺好,舒服一秒是一秒。”
来自农村的“绿色食品”
在渭河南岸的一个村子里,本刊记者随机采访了在路边收割韭菜的菜农。据菜农介绍,这里是国家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不打农药。可当地知情人却告诉记者,这里的菜很多都打过农药,因为大棚里的菜,菜农自己一家人从来不吃。只有自家院子前后种的菜,才是自己享用的。
事实上,记者多方走访得知,韭菜作为当地种植比较普遍的蔬菜,肯定是打农药的。大棚韭菜是菜农们一年最主要的收入,自然要求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低碳发展;低碳行为体系;低碳消费
[中图分类号]F061.3;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6-0054-08
[作者简介]刘长松(1984―),男,河南项城人,经济学博士,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北京 100038)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建立低碳消费行为体系、向低碳消费模式转型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低碳消费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新型消费模式,与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内在一致性。低碳消费将迎来快速的发展时期,但目前我国低碳消费的研究仍较薄弱,多数研究仅关注低碳消费的具体推行措施,尤其缺乏以系统的制度和政策设计来促进建立低碳行为体系。因此,本文拟从低碳消费的视角,结合低碳消费的各行为主体分析,通过综合性的政策设计,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一、建立低碳行为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人类的高碳生产与消费行为是工业化、城市化及全球化的产物。为了促使人类社会由高碳向低碳转变,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用以建立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的行为体系,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微观基础。①现实中存在的“吉登斯悖论”②,使得任何社会个体都难以主导低碳社会的建构,只有政府才因具有全局性视野、战略规划能力和强大的公共资源而成为低碳社会建设的推手。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发展低碳经济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推动,还需要每个消费者和企业都积极参与。通过设计合理的低碳发展微观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家庭及社会组织等微观行为主体自觉践行低碳发展,是更紧迫、更基础且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包括食品和衣着类)向发展享受型(包括居住类、交通通讯类、文教、娱乐用品、医疗保健类、旅游)转变,汽车、家用电器等日益普及,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导致能源需求与碳排放大幅增加,且未来增长趋势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模式等因素的变化已成为我国碳排放新的增长点。根据美国劳伦斯伯克利能源实验室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住宅能源消费量将翻一番还要多。因此,建立什么样的消费模式,对未来中国碳排放的路径影响较大。同时,伴随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环境与大气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也日益凸显。当前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已不允许中国重复发达国家高消费、高能耗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道路,因此建立低碳消费模式、走低碳发展道路显得十分紧迫。
我国已有的低碳政策主要是面向生产领域,对消费领域重视不够。虽然当前我国生产排放比例较大,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生产排放的下降趋势是必然的。而对消费排放来说,如果没有合理的政策引导,排放就很难下降。因此,消费因素将成为决定我国未来排放路径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对消费行为的引导欠缺,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政策体系,而低碳消费行为本身也具有经济合理性。麦肯锡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改变家庭日常消费行为,可以以极低的成本甚至负成本快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③IPCC在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也明确指出,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能够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贡献,消费方式的转变可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④
二、低碳行为体系中各行为主体分析
(一)政府
当前我国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过于强调GDP增长,导致官员任期内追求短期行为,如财政支出偏向地区经济发展,且大都投向基础设施、基建类领域,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以GDP增长为导向的政绩观使我国面临较大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压力。同时,社会公众由于缺乏参与机制、信息不对称和缺乏专业知识,难以对企业和政府的高碳行为进行监督,更不用说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为改变政府行为,必须从改变官员的评价方式入手,将低碳发展纳入考评体系,建立约束官员的长效机制,避免其短期行为;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投资的方向和范围,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必须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必须强化节能减排目标的约束性作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必须积极引进、推广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二)企业
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受产业政策和碳排放管制政策的影响较大。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的发展成本,促进低碳行业的竞争力。产业排放标准就是常见的政策工具,政府可以通过行业准入的形式拒绝高排放企业进入。此外,政府的碳定价机制也是影响生产经营的重要因素。建立节能减排的经济激励机制,有利于碳排放征收碳税或建立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可以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对可再生能源进行补贴,有利于推进企业向低碳能源转型;通过财税、金融政策的实施,可以为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供资金支持。
(三)消费者
家庭部门对碳排放的贡献不容忽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部分地区人均GDP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消费结构正在转型,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准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迅速增加,其中以消费和交通增长最快。就消费来说,收入和消费习惯对碳排放影响较大,尤其是一些不合理的消费习惯以及盲目消费导致较大的能源浪费,这个状况亟需改变。从消费过程来看,除了消费者,产品的碳足迹、国家的消费政策也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为此,政府可以通过制订低碳消费政策来约束高碳行为,同时加大低碳消费的宣传力度,使居民充分树立低碳意识,主动参加低碳行动,从而改变能源浪费行为。此外,政府还可以及时听取企业和消费者在技术革新、降低能耗和日常低碳消费实践方面的好意见和好建议,为低碳消费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大力推动低碳产品认证,引导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激励企业进行产品结构升级,鼓励社会居民使用低碳产品,能够从消费端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交通排放量的大小关键取决于选择何种出行方式。英国华威大学碳足迹项目研究组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公共交通出行每人每公里碳排放为0.03,而使用小汽车出行每人每公里碳排放量约为0.2,两者相差近6倍。小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度增长,不仅使得小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逐渐上升并趋于主导地位,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外部性,如交通拥堵、噪声污染等,对居民的健康状况也会造成一定的威胁。从世界范围来看,未来小汽车碳排放的增长趋势仍将持续。据世界能源组织预测,到2030年城市交通碳排放将以1.7%的年增长率递增,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国家的增长率将分别达到3.4%和2.2%,这个增长速度远高于工业、建筑等部门的排放增速,如果不进行尽早干预,未来我国交通排放就很有可能陷入“高碳行为”的锁定,到那时再进行减排,不仅难度更大,而且成本更高,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古训也要求我们尽快建立低碳行为体系。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引导必不可少。政府可以对化石燃料征收碳税,提高小汽车的使用成本,同时降低公共交通出行成本,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度,双管齐下地促使居民出行方式从“高碳”向“低碳”以及“零碳”方向转变。
三、低碳消费将各行为主体有机结合起来
国外可持续消费、低碳消费的概念与我国低碳消费的内涵基本一致。低碳消费在国外更常见的叫法是可持续消费(sustainable consumption)。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首次明确界定可持续消费的概念,即在满足民众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保材料的使用,使产品在其服务的生命周期里达到较少的污染排放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英国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Tim Jackson教授在2005年对可持续消费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消费行为是理解社会对环境影响的关键。人们采取的行动和他们的消费选择,通常表现为选择某些类型的产品和服务,会对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同时也对个人福利产生影响。①国外低碳消费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领域:一是分析、评估不同的消费方式对资源环境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如针对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的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生活消费方式的选择与温室气体排放高度相关),同时运用“碳足迹”来研究某一产品或服务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②二是对如何实现低碳消费方式进行研究。通常认为,内部(态度、价值、习惯和个人规范)和外部(制度限制和社会生活方式,经济和规则激励)因素对低碳消费的影响较大。
国外研究表明,低碳消费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各个方面。从制度分析的角度,面向社会目标的制度设计必须具备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只有与特定环境下博弈参与人的行为动机相兼容,才能形成集体行动。低碳消费是各行为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约束下的博弈过程。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消费方式,可以解决消费导致的碳排放与外部性问题。为实现低碳消费,需要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改变各行为主体的行动策略,而有效的制度与政策设计不可缺少,同时还需要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但低碳消费的政策设计也面临较大挑战,这是因为:一方面,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十分复杂;另一方面,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存在价值判断(value ladenness),如果对消费行为的制度和社会背景认识不够,就很难设计出富有成效的政策。
企业是低碳消费的主要参与者。企业生产的低碳产品与服务,是推行低碳消费的物质基础,也直接影响政府与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的态度。政府建立财政支持等激励性政策是保障低碳消费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政府通过良好的鼓励,可以引导企业和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对于消费者而言,要建立低碳、可持续的消费观,努力养成健康的低碳消费习惯。消费者具有监督、促进低碳消费实施的社会义务。消费者对企业低碳生产进行监督并反馈相关信息,他们的意见与需求,是企业推行低碳产品和技术的重要来源。③
从政府和企业角度来看,需要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机制调节、行业协会自律、企业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文化引导等多种机制共同协作,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加强对消费参与人员的引导,强化政府对低碳消费的推动,推进居民对低碳消费的参与,以此实现低碳消费。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需要强化低碳消费的影响因素,如消费者的低碳责任、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等,包括从消费者的心理方面或运用人际行为理论来研究如何实现低碳消费。推行低碳消费模式,意味着消费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行为的改变,可通过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来改变消费者高碳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行为受到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文化、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家庭、消费者保护等,内部因素则主要包括消费者资源、需要与动机、直觉、学习与记忆、态度、个性与生活方式等。低碳消费模式的实现需要通过对这些因素施以影响,从而改变消费者的高碳消费模式,建立低碳消费模式。低碳消费模式的推进必须要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因为诸如社会文化、媒体、政府政策等因素会对消费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实现低碳消费是各行为主体在以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见表1)。(一)政策因素,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接受度及发展规划等,这是最基本、最底层的低碳消费实现因素,为其他各因素继续发挥作用提供根本保证。(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财政支持、生产水平、收入水平等,这是实现低碳消费的经济基础。(三)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产业行情、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四)意识因素,包括环境保护意识、责任意识、低碳消费意识等。在低碳消费的实施过程中,每个行为主体都要受到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随着低碳消费的发展,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会产生变化。在低碳消费的不同发展阶段,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表现、关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相应地,低碳消费的引导政策和支持措施也应该考虑到消费阶段的差异,根据各阶段行为主体的内在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设计。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工具来干预消费行为,而消费行为的干预可分为事前预防、事后干预和社会影响技术。事前预防包括提供低碳消费方式建议和相关信息,开展能源消费审计。其中,通过提供建议和相关信息可以促进消费者行为改变,而能源消费审计则是一种提供更个性化信息和建议的能源节约方法,通常由能源供应公司或专门机构提供,其主要思想在于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能源消费信息,使消费者考虑改变能源消费行为,并给予针对性的低碳消费建议。事后干预包括对低碳消费结果进行反馈、对低碳消费行为进行激励等。社会影响技术是指发挥社会团体的影响力,让消费者自主设定低碳消费目标和承诺,鼓励他们参加环境保护组织,发挥社会团体的影响力。
四、国外低碳消费政策实践与我国低碳消费发展现状分析
从发达国家推行低碳消费的实践来看,政府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法律方面。法律先行是通常做法。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征收交通拥堵费用,并将税收所得用于伦敦公共交通基本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又于2007年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这是世界上首次运用法律来管制二氧化碳排放。日本先后出台了与低碳环保相关的系列法律法规,如《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绿色采购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废弃物处理法》,《新能源利用的措施法实施令》等,还通过《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和《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等政策草案的实施,以及大力推广家用太阳能等措施,推进低碳社会建设进程。
(二)财政补贴方面。英国通过财政补助、政策优惠等措施鼓励居民用太阳能、风能电器,对低收入家庭则通过发放补助金的方式,帮助他们向低碳生活消费方式转变。日本为促进居民低碳消费,对购买符合一定节能标准的商品的消费者返还“环保积分”,所获积分可用于兑换消费券。
(三)信息、培训与辅导方面。英国政府通过官方网站提供二氧化碳在线计算器,为家庭或个人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同时,社会社团也提供低碳信息与知识,给家庭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四)标准建设方面。英国强调通过技术降低建筑能耗问题。对于冬季取暖,一是通过法律手段规范节能标准;二是通过技术手段有效防止热量散发;三是采用隔热材料,增加保温层,实现房屋节能。日本在“低碳社会”的构建中,建立了著名的“低碳领跑者制度”。政府选取汽车、电器等产品生产领域能源消耗最低的行业作为标兵,强制其他企业向其看齐。目前,日本已有21种产品实行了此项制度。荷兰政府也制定了环保标识制度,通过《节能电器法案》规范了家庭电器的能效标准,并且制定了相关的能效标识制度。
(五)政府率先示范方面。英国政府首先身体力行,为公众作出榜样,呼吁政府官员尽量购买环保汽车。日本政府也开展了类似行动,在公共设施中大量使用新能源设备,为建筑物安装太阳能设备,并选取节能环保车作为政府用车。
(六)政策制定方面。新西兰低碳消费的引导与扶持政策体系较为完善。首先,政府非常重视低碳消费方式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提高民众的节能环保教育,并建立节能咨询机构,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其次,政府建立低碳技术服务中介机构进行碳核算。最后,政府倡议进行碳中和,把引导公众转变高碳生活消费方式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部分,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改变消费行为和建立低碳化的生活方式。①
国外的经验表明,实现向低碳行为转变需要系统的政策设计,通过合理的机制和制度设计促进行为改变,并要考虑政策组合和一国的制度及社会背景。好的政策组合一般包括以下因素:激励结构(税收、补贴、罚款等);提供便利条件和情境因素(回收、公共交通等);制度背景(规则、法规、市场结构等);社会和文化背景(社区的力量、家庭稳定性等);商业实践以及消费者和雇员的影响;帮助社区开展行动。
目前,我国的低碳消费刚刚起步,尚未形成低碳行为体系,其发展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首先,政府的政策保障与支持不足,低碳消费缺少相关的法律支撑。政府对低碳消费的宣传力度不够,传统消费观念仍根深蒂固。低碳消费的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低碳消费的科技研发体系、技术服务体系、资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其次,消费者自身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行为能够引导生产行为,但目前社会公众的低碳意识薄弱,低碳知识匮乏,低碳行动的意识有待提升。再次,低碳消费的市场环境亟需完善。低碳产品缺乏统一标准,市场秩序混乱,消费者对于低碳产品信心不足,低碳产品的认知度、市场接受度还不高,这对低碳产品的推广极为不利。第四,从国情出发,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不同,这决定了我国低碳消费的政策要结合我国制度和社会背景,在坚持改善就业、确保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低碳消费。低碳消费不能单独依靠政府、企业或是消费者的任何一方,只有这三个方面相互结合,才能有效推进。
五、建立低碳行为体系的途径
建立低碳行为体系,实现低碳消费,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低碳消费的推行方式也要相应改变。无论是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来说,法律的指引与保障不可或缺。初始阶段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对积极转变行为的消费者和企业给予适当的补贴,等逐步过渡到普遍的低碳行为后,再通过法律制度加以规范,以控制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的碳排放量。
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大行为主体在此过程中都应积极作为。①政府应加强低碳消费的政策引导,加大低碳产品的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企业应提高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让消费者有较多的产品选择。消费者应转变消费观念,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促进消费结构向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以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
结合我国国情,推进低碳消费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需要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变。需要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习惯,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二是需要政府、企业与消费众三方共同推动低碳消费。政府主要从政策、制度上引导居民低碳消费,通过减免税、提供财政补贴等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企业主要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加强低碳生产技术研发等促进低碳产品的社会需求;公众则应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调整消费行为,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三是需要结合政策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推动政策,引导居民将低碳消费意愿转化为行动。在各种低碳消费政策工具中,自愿参与型政策工具对低碳行为的作用最显著,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对居民购买绿色能源行为、住宅节能投资行为和低碳化能源使用行为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制定引导低碳消费行为的政策时,考虑不同类型的政策措施对居民行为调节效果的差异,能够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③
(一)大力倡导低碳消费方式,实现消费方式转变
树立居民低碳消费意识是建立低碳消费行为的关键。我国现阶段粗放的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为支撑的,因此要重视消费方式对生产方式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行低碳消费。低碳消费与改善民生不仅并行不悖,而且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对低碳消费的理论、方法、手段认识不够,开展低碳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根据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第三方万瑞数据公司《网民低碳生活调查报告》,仅有10.5%的网民能认知低碳概念,绝大多数网民对低碳消费存在认识误区。国外的经验表明,碳标签制在促进消费者识别与采购低碳产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宣传教育对于提高居民低碳意识非常重要。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宣传,强化社会公众对低碳消费的认知,通过编制低碳行动手册指导社会公众开展低碳行动,为消费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行为指导,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切实改变奢侈性消费等不良习惯,从而将低碳行为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
消费者自身也需要转变消费观念,建立正确、积极向上的消费观。消费观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属于社会价值的范畴。首先,政府通过宣传教育,有助于普及低碳消费观念,改变社会价值,进而影响消费者行为。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对某些消费行为作出强制性规定。再次,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性措施(如激励措施)引导消费者向低碳消费转变。
(二)完善低碳消费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
低碳消费需要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支持体系,需要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制定低碳消费的法律支撑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与低碳生产和消费相关的法律体系,可以使低碳消费有法可依。
第二,建立低碳发展评价体系。将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技术等各项指标纳入评价考核体系,并将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晋升的重要依据,以提高各级政府对低碳消费的重视程度。
第三,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建立市场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整消费行为,鼓励和支持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低碳消费方式的变革。
第四,加强市场监管,为低碳消费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完善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创造低碳、合理的产品供应结构。需要引导低碳化发展,形成低碳产业链,为低碳消费提供保障。
第五,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政府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发展快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限制私人交通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第六,完善与低碳消费有关的配套制度。政府应建立促进低碳消费的税费制度,对低碳行为进行补贴,实施税费优惠政策,同时对高碳产品及其消费行为进行惩罚,制定低碳技术和产品目录,积极落实碳标识与碳标签制度。
关键词:房地产 低碳消费 制约因素 公共策略
一、引言
房地产低碳消费,是指房地产消费者在住房选择过程中应该牢牢树立低碳消费意识,将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贯穿于住房消费的全过程,以降低房地产消费的碳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发展房地产低碳消费,对拉动上游绿色生产、推动下游绿色消费,实现国家整体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房地产低碳消费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消费者层面
一是低碳意识薄弱。由于普通居民缺少对气候变暖的形式与危害的了解,目前,我国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还比较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居民在消费过程中普遍缺乏低碳消费行为。二是消费水平制约。消费者消费水平是影响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房地产低碳产品凝结更精细的生产工艺和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部分新能源技术的使用,生产成本相比普通住宅高很多。由于我国经济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居民消费水平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低碳产品的购买意愿不强。
(二)企业层面
一是开发能力不足。低碳房地产开发难度大、成本大、风险高,低碳房地产商与普通房地产商进行竞争时处于劣势地位。房地产企业出于盈利目的,放弃开发具备良好发展前景、能增加社会效益的低碳住宅,而选择短期利益好但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高碳住宅。二是创新能力不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但我国房地产企业对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还不够,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脱节,技术转化力较弱,缺乏低碳技术研发的中长期规划。
(三)政府层面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在房地产低碳经济方面还没形成相应的财税、金融、消费和产业政策等支持房地产低碳消费,国家对低碳住宅开发商的税收优惠、金融优惠等方面还没有具体的规定和标准。二是环保法律体系不完善。房地产低碳消费的实现需要国家通过法律手段来调控和引导。虽然目前针对环境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专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在房地产低碳经济方面的法规还是一片空白,远不能满足房地产低碳消费需求。
三、我国房地产低碳消费发展的公共策略
房地产低碳消费的关键在于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协调与统一。因此,房地产低碳消费的基本公共策略应该是:树立低碳消费理念、形成低碳消费行为、倡导低碳消费方式(如图1所示)。
(一)树立低碳消费理念
消费者是创建科学、文明、健康消费方式的主体,在房地产消费过程中要改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必须加大对低碳的教育宣传力度,唤醒房地产消费者的主体意识,使之成为文明住房消费者。
房地产低碳消费作为一种可持续性消费方式,既强调消费个体性,同时又突出消费的社会性。要实施居民住房低碳消费方式,应该首先要求住房消费者牢牢树立消费的社会环境意识,要让其意识到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同时会对其他人的消费需求产生影响。没有强烈的社会环境意识,即使国家奠定了坚实的低碳技术基础和实施房地产发展低碳经济的保障政策,低碳消费也难以成为居民住房过程中自觉选择的消费方式。
(二)选择低碳建筑材料
目前,我国发展低碳住宅突出问题是房屋的隔热保温和绿色能源的使用。可以说,大力开发和使用新型隔热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屋内温度,减少对空调的使用,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消费者在进行住房消费过程中,为达到低碳消费目标,应该注重考虑以下两点:一是选择环保建材。房地产是以建筑为基础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将是决定低碳与否的第一个环节。消费者在住房选择时应该以低碳设计和低碳建材为依据,在价格承受范围内尽量选择具有低碳特征的住房。二是使用绿色能源。消费者在住房选购和使用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减少碳的排放。
(三)形成低碳消费行为
要实现节能,需要加快研发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和新型墙体技术,这是我国当前要重点突破的课题,但同时,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应树立节约意识,反对铺张浪费,减少对水、电、空调、电梯等设备的使用,这对于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也具有重要意义。
循环利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延长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因为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如果不到建筑物的寿命就进行摧毁是对资源能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对于建筑寿命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二手房交易是延长建筑寿命的有效途径之一,住房消费者可以通过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小区环境等方面适当考虑购买二手房。同时,对于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应该进行分类处理,通过垃圾的综合处理进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减少垃圾物的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戴亦欣.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12―17
关键词:低碳校园 影响因素
0 引言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低碳理论的兴起,低碳校园建设也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要群体,其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自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广州大学城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情景-意识-行为”的理论模型为基础,从个人实施成本、低碳心理意识、社会参照规范、技术制度五个方面展开研究,在了解广州大学城低碳行为践行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其行为的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
1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为广州大学城内各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其中以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为调点,以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辅助调查对象,针对全日制本科生,对理工科类、文史哲法类、经管类、医学类、艺体类等各专业类别学生开展调查。调查过程采用随机分层抽样形式进行问卷调查,以纸质版问卷收集第一手资料。
1.2 调查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通过书籍期刊、网上检索等方法,阅读低碳生活建设和校园个人低碳行为影响因素等相关资料,为开展本次调研奠定文献基础。②问卷调查法。本次调研共发放并回收问卷750份,有效问卷739份,回收率98.53%。调查问卷共27道题,均为封闭式问题,包括个人信息资料、大学生个人低碳实践现状以及影响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内容。③数理统计法。课题小组运用Excel,STATA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
2 调查数据分析与结论
2.1 大学生缺乏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近50%的学生都出现“宿舍里电脑等电子电器设备经常待机”和“打包食物时,为图方便美观,往往使用一次性餐具”的行为。学生从生活便利的角度出发,较少考虑低碳环保。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生活也日益便利快捷,加上学校又缺乏对学生的低碳消费观进行系统的教育,学生没有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低碳的发展不应该因此牺牲生活的便利性,但是也不应该为了生活方式的便利而采取高碳的生活方式。
2.2 低碳购买和使用情况理想,但处理废置水平有待提高 本文的低碳消费行为涉及购买处置、使用管理以及处理废置三个方面。大学生在购买衣服以及短途出行都表现出良好的低碳情况,整个购买处置呈现出良好的低碳局面,在宿舍随手关灯的人数高达95%,赞成作业上交无纸化的人比不赞成高出53%,表现出良好的低碳使用管理行为。但只有25%的学生会选择在宿舍中二次利用已用过的水(如洗衣服、洗手的水)。
2.3 低碳消费行为的个人实施成本较高,且存在专业和校际间的差异 本文所指的个人实施成本包括经济成本、心理成本和时间成本三个方面。低碳消费行为的个人实施成本较高,量化值8.99,(注:成本很低区间[1 3) 成本较低区间[3 6)成本适中区间[6 9)成本较高区间[9 12) 成本很高区间[12 15] )较高的个人实施成本制约了高校学生的低碳消费行为。个人实施成本还存在专业间和校际间的差异,经管类专业学生个人实施成本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个人实施成本,华师学生的个人实施成本明显高于其他高校学生的个人实施成本。
2.4 低碳宣传渠道单一,缺乏针对性,且宣传力度有限 80%的学生认为目前低碳传播最主要的途径为互联网,电视,其次才是学校社团。而对于教学的低碳宣传只有13.26%,专业机构的宣传也仅有34.78%。单一的宣传渠道严重制约了低碳知识及专业知识的普及。此外未能充分利用大学城建设的特殊性和大学教育的普遍性,缺乏低碳课程,未能利用课堂教学引进低碳教育。此外,有565名同学认为学校低碳宣传力度有限,仅有14名同学认为学校有很多宣传,这与学校单一的宣传渠道,微弱的宣传力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专业的选择差异度较大,理工科、医学科的学生相对认为低碳宣传较多,而艺体类学生认为较少。
2.5 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有技术优势,但制度建设不足 接近40%的学生对大学城的能源使用仅停留在“听说”的层面,超过25%的学生对此完全不知。对大学城的空调统一供冷系统,20%的学生认为在其弹性使用时间、温度调控及环保节能方面可以有改善的空间。而对于大学城整体的提升改善这一问题,在被调查的739名学生中,对于弹性选择空间、投入成本、技术成熟度及意识驱动各方面都有所期待。在制度方面,各大高校基本上没有相对应的制度规范宣导低碳消费行为。
3 建议和对策
3.1 学生应养成低碳的消费习惯和低碳的生活习惯 日常消费中,尽量购买低碳环保的产品,如购买节能环保的台灯;出行上,采用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方式;衣物购置上,少买非必要的衣物,将废旧衣物捐赠回收;饮食上,提倡素食,节约粮食;日常生活中节约、回收利用资源,如随手关灯关水龙头、洗手的水可以用于冲厕所等。
3.2 学校应改善沟通宣传途径,扩大宣传对象 提倡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利用电子牌、海报、横幅、宣传栏等平面媒体,有针对性的对老师和学生进行低碳知识的宣传;高校低碳教育课程应该同步建立。学生们通过系统性的学习相关低碳知识,能从根本上提高低碳意识,实现低碳行为。此外以低碳App来普及低碳概念,设计出一个具有基础碳足迹计算功能以及社交功能的App,通过相关拓展以及包装将它推广出去用于计量学生的碳排放量。
宣传时主要以大学城的学生为主,同时加大对大学城老师和居民等的宣传,通过对出入校园的教师、村民等人群进行渐进式的低碳引导,实现低碳建设的全民行动。最终,在推动低碳校园建设过程中不断扩大群众基础,实现大学城低碳建设向全民努力的方向发展。
3.3 学校加大对学校低碳活动及科研项目的支持 学校应鼓励师生进行低碳校园建设的科学研究项目,积极开展有关低碳的学术活动,低碳调研大赛等。还可综合整个大学城各个学校的优势学科,开设一个跨校跨学院跨学科的课程,将理工科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的低碳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由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对其做一个市场推广,吸引企业关注并投入高校研究。在企业的支持下又能够很快将研究结果直接应用生产,创造经济利益,还可应用于大学城各大高校的管理实践,形成“高校-企业-知识产权”的良性循环。另外,学校可以成立低碳节能协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研究。
3.4 学校建立和完善低碳校园建设的制度安排 首先,加强对师生宿舍用水用电情况的监督和控制,将水电的使用情况纳入星级宿舍的考评指标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奖励力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师生宿舍。其次,增加对宿舍管理人员的节能考评并建立宿舍楼节能的责任追究制度,对每栋宿舍楼的用水用电情况进行定额定量管理,对于超标使用水电,则应当追究宿舍管理人员的责任;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对宿舍管理人员和后勤管理人员的节能培训。
3.5 政府利用财政手段来规范碳排放 政府作为低碳经济治理的主体,可通过财政手段增加低碳行为的收益,降低低碳行为的成本,以此来减少校园碳排放。一方面,政府可对每个学校的碳排放量进行规定,实时监控。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学校分配不同的碳排放量的许可权。对超标学校征收一定额度的碳税,对达标高校进行财政补贴。通过碳核算指标实现对高校节能减排的指导,使其在低碳建设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可比性。另一方面,政府可扩大对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资金的支持实行统一改造。
4 结语
高校学生低碳消费行为的培养是低碳校园建设的重点,但低碳校园建设不仅仅是高校学生的个人责任,必须有政府支持、高校重视和学生参与;现阶段,低碳校园建设应当超越理论宣传,从政府、高校和学生三个层面着手,真抓实干、具体落实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树勋,张志业,田占君.低碳视角下的大学园区建设[J].节能减排,2013.
[2]陈宝玉,张思雨,章也,刘晨,汪鑫强,庄慧玲.中南大学低碳校园模式构建研究[J].节能,2012(5).
[3]陈俊娟.梁思娴.邱艳君.大学生低碳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价值工程,2010.
[4]赵晶.国际低碳校园建设之于中国高校的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0(02).
关键词: 低碳经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但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在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下,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而低碳经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那么,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如何树立低碳消费理念?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大学生如何养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行为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如何培养环境居民和社区居民理念?作为社区的成员,无论在宿舍、校园,还是毕业后的居住区,大学生作为社区的居民享有社区自治的权利,同时负有关注和参与社区发展的义务。通过社区居民理念的培养,大学生成为社区的一分子,把社区作为自己的家园,关注社区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这是气候变化约束条件下亟待解决的课题。三是经济方式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会不会产生影响,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低碳消费理念的培育
社会个体的消费行为是个人行为还是社会行为?我们往往看到消费是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个人的消费是基于自己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产品价格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综合选择。个人消费什么产品、消费多少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偏好。并且,个人消费自己偏好的产品对其他人并没有产生负性的外部影响。这种理念和行为方式是经典消费者行为经济理论的基础。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个人的消费行为和偏好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具有社会意义,具有鲜明的外部性。这种个人消费行为的社会意义源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公共产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个人消费产品的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经济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正是这些无数社会个体排放的温室气体的积聚,导致全球气温的提高和气候变化的加剧,给社会成员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和生命健康的损害。
对于大学生来说,低碳消费的理念和行为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大学生在正处于心智可塑阶段,低碳消费理念的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对气候变化和碳约束的关注,进而加强对理性消费行为的理解,并将低碳消费的理念贯穿到大学生自己的日常行为中。低碳经济要求人们转变对“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的片面理解,越盖越高的摩天大楼、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高能耗的能源消费不是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对高耗能、高排放生活方式的依赖不仅会引发身体疾病,而且会导致精神活动的空虚和孤独。
具体而言,低碳消费的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社会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应当注意的是,低碳消费理念和行为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
二、环境居民和社区居民的培养
环境居民和社区居民的理念是指居住在特定区域内的社会成员是该社区内不可分割的一分子,承担保护社区环境的义务,积极地参与当地社区的环境保护,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可持续性。大学生生活在相对集中化的社区内,有的高校已经开始探索社区学院的培养机制。在集中化的大学宿舍区内,大学生通过自治性组织积极行动起来,把宿舍区看着自己的家,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环境居民和社区居民理念下,应当扩大吸收大学生的自愿性参与,培养大学生的环境居民意识。
对大学生居民和社区居民理念培养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后勤管理社会化服务。有的高校宿舍管理和教室卫生清洁服务已经由专门的物业管理企业进行经营,环境卫生服务已经商业化。这种社会化的服务虽然方便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但是不利于学生行为的培养。在社会化服务体制下,学生极易形成依赖心理,学生的自觉性没有得到积极调动。在无约束的环境下,学生会在无形中养成懒散、追求奢侈等不良的行为习惯。
尽管学生的居住社区会发生变化,但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在社区居民的培养下逐渐养成的。这种大学生环境居民和社区居民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宿舍区和学习区的环境保护中,如何处理好学生的志愿活动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关系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之处,实则涉及高校管理的基本理念和体制。
三、就业的绿色化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承来的,而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用。这个论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的严峻性。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改变人类的消费行为和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大学生最现实的挑战就是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我们可以看一组数字。2009年2月和6月,美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制定了《美国复兴与投资法案》和《美国清洁与能源法案》。根据美国政治经济研究中心的《投资清洁能源的经济利益》的研究报告,这些投资每年将会增加25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也会导致近80万传统能源领域的失业,但每年可净增就业岗位近170万个,即绿色就业岗位。
从上述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出,气候变化的解决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方向和职位选择有重大影响。按照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定义,绿色工作指那些可以减少企业和经济部门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又符合“体面劳动”标准的工作。作为一个庞大人口而生态环境脆弱的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非常敏感,全球变暖同时威胁到国家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就业战略提供了双赢的解决方案,以实现经济增长、创造工作岗位、就业保障和保护环境的宏伟目标。在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实现劳动力市场的积极转型。
那么,如何扩大绿色就业岗位呢?这需要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一系列的条件。就高校而言,应当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进行及时指导,以及绿色就业的技术教育和培训。在专业课和公共选修课程中增加绿色就业的内容。重要的是,大学还会积极地与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进行沟通和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我国高校而言,应当积极与国际劳工组织进行战略合作。至目前,国际劳工组织已经与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政策研究和实践项目。同时,国际劳工组织还提供了一些培训课程,我国大学应当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对企业而言,企业应当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地进行技术化改造,扩大绿色就业机会。政府出台优惠的政策,鼓励社会成员从事绿色职业,并对特定的环保行业和岗位提供政府补贴资助。
四、绿色大学的实践
绿色大学一词在国际间的共同意义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愿景的各类活动,代表了高等教育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应负的重要责任。我国的部分高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了绿色大学的建设,在绿色教育、绿色科技和绿色校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绿色教育、绿色科技和绿色校园的有机结合,不仅有效地实现了生态理念塑造和行为培养的结合,而且有机地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生态主体的结合。尤其是每一位学生对绿色校园的亲历参与,对生态理念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将永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观念融入大学教育中,充分发挥大学教育的功能。
为了促进绿色大学的发展,有的高校内部设立了独立的机构负责绿色大学的建设和实施。如清华大学设立了绿色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和绿色大学办公室,专门负责绿色大学的实施机制。为了更好地吸引外部智力因素和专家力量,清华大学还设立了专家委员会。在其他高校,也存在类似的机构设置。另外,绿色大学建设的实施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对学生低碳行为的培养,一些学生自治性的社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自治性学生社团的辐射作用在校园生态氛围的塑造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治性社团积极开拓校外的合作,建立了形式多样的绿色学生社团联盟,不仅扩大了其在校园的影响力,而且在社团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和技术信息,提高社团组织的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经济;房地产;可持续发展;阻力;思路
最新研究数据表明,2011年我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的28%,高居世界第一。而房地产业是我国碳排放“大户”,其碳排放量约占4成,远超运输和其他制造行业。我国每平方米房屋的建设需排放约0.8吨碳;在多达400亿m2的建筑中九成五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单位建筑能耗与同纬度欧美国家相比,多出1-2倍。与此同时,在每年近10亿m2的新增建筑中,仅不到两成建筑按照节能设计标准。由此可见,我国房地产业面临着节能减排的沉重压力。
一、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1.有利于优化房地产行业内部结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房价猛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发展商炒房。这些发展商只专注于牟取利益,并不在意房屋建设的品质如何。而恰恰是房地产业准入门槛低,内部结构不完善,给予了炒房行为很大的生存空间。随着政策的保障和技术的成熟,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有利于使发展商更注重房屋建设的品质,实现房地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
2.为房地产行业实现绿色建筑创造机遇
长久以来,开发商受制于房地产资本,在投资时盲目看重短期收益,而忽视在房屋建设的过程中节能减排。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有利于集合庞大的市场资本与先进的低碳技术,实现未来建筑的绿色化。
3.为房地产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房地产经济与股票市场相似,繁荣表面掩盖的往往是泡沫危机,房价一旦被炒高,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能力,就有可能重蹈像美国金融危机那样的覆辙。相对而言,房地产低碳经济具有投资周期长、收益不确定的特点。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就减少了炒房之类的行为,使开发商的注意力集中到提升建筑品质上来,从而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二、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面临的阻力因素
1.推高房地产建筑成本
我国低碳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加上欧美等国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先进低碳技术“请进来”的可行性不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新技术研发,同时使用价格更高的材料、能源取代相对便宜又“高耗高排”的材料、能源。这必定会增加建筑行业的整体成本,难免会引起一众开发商的质疑。
2.短期内造成房地产经济波动
一直以来,房地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价格低廉、取材方便的传统能源,一旦转向低碳经济,失去传统能源支持的同时,低碳能源又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能源,房地产的能源供应有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普遍亏损,引发房地产经济出现短期波动。
3.带动房地产价格上涨
由于房地产低碳经济涉及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开发商的成本会有所增加。开放商可能会借“低碳”“绿色”之名将建筑定位为高端商品房,进一步推高房价。目前低碳建筑大多面向高端消费群体,并未得到广泛普及,而人们潜意识中往往将绿色低碳与高房价划上等号,更加助长了低碳建筑高昂价格的现象。
三、以低碳方式促进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培养人们理性的消费行为
房地产业发展低碳经济,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消费者行为。而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又决定了碳的排放量。拿美国和欧洲来说,两地生活质量、收入水平基本持平,但美国人均碳排放是欧洲的两倍之多,其原因何在?美国人崇尚高消费、高排放的粗放型生活方式,私家车十分普遍,公共交通则相对落后,其建筑节能标准还不及我国的高,而欧洲人很富裕,但崇尚理性消费,公共交通比较发达,建筑节能标准也较为严格。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差异,直接导致了碳排放的结果。要发展房地产低碳经济,首先就要培养人们理性的消费行为。
2.制订科学的低碳建筑规划
房地产低碳经济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其实现的过程必须依靠体系和制度的保障。首先,打破“单体建筑”思维,基于城区科学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明确房
地产开发具体操作、主要责任及利益出发点等;其次,加快研究并制定房地产建设的碳排放指标体系;再次,运用新式规划手段和工具,把宏观指标转换成硬性量化指引;最后,加大政策调控力度,扩大市场需求,维持低碳型房地产的供求平衡。
3.加快金融创新为低碳房地产做准备
房地产业的基本特点是资本密集,如果要实现资本与绿色低碳有机结合,就要发挥绿色低碳在房地产长远发展中的平衡作用,还要发挥在控制资产泡沫、平抑房价中的对冲作用。因而,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渠道为低碳发展筹集资金,尤其要加快绿色低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发展。在可见的未来,还可依据节碳指标,核算住区节碳总量,建立起和信贷等金融业务挂钩的信用积分制度,以此鼓励发展房地产低碳,使我国形成优良的低碳住区体系。
四、小结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业在各个产业链中处于中间环节,关系着为数众多的上下游拉动经济产业,比如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石化、纺织、轻工等传统“高耗高排”行业。推动房地产低碳经济发展,不但可以带动上游绿色生产,刺激下游绿色消费,而且可以促进房地产业实现结构优化,对于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平抑房价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消费;校园消费;生态经济
1.生态消费的内涵
对于生态消费的定义, 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不同见解。胡江(1999) 指出生态消费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能促进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符合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邱耕田(1999)认为生态消费模式应该是绿色的或生态化的, 这种消费模式既能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相平衡, 又不与生态生产相矛盾;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 又不影响生态环境。徐长山(2001)指出生态消费的新颖之处在于它是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它倡导适度的消费规模、合理的消费结构和科学、健康的消费行为, 使环境友好型商品和服务被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和购买。李贯岐(2002)认为生态消费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前提下的,在尽可能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 使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需的能量降到最低, 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的同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满足当前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并且提高生活质量。刘新新(2004)提出生态消费是一种建立在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的理性、绿色消费。
从以上国内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结论, 生态消费突出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生态消费具有适度、可持续、协调的特点,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人类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为环境、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国内外生态消费研究进展
2.1 国外生态消费研究进展
在研究生态消费之前,首先研究的是普通消费问题。国外学者研究消费问题起步较早,也己经取得了较多成果,现在普遍认为生态时代的开始是以卡逊在1962年发表《寂静的春天》。上世纪70年代的绿色生态运动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学者讨论的热点一直集中在人类消费对环境的影响上。波德里亚(1999)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引起不可遏止的消费欲望根源,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艾伦.杜宁(1997)提出要修正人们的消费观念,必须从需求的培养和文化建设两方面来进行。
消费观念问题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主要针对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而对生态消费的研究还是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1987年英国《绿色消费者指南》首次提出了绿色消费的概念;而可持续消费的提出则是在1992年联合国巴西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发表的《21世纪议程》中。
2.2 国内生态消费研究进展
我国研究消费问题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尹世杰(1993)强调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应与生态需要的满足相结合;万后芬(2000)从营销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困难和机遇以及对绿色消费群体的影响;柳树滋(2011)、曹凤中(2010)等对绿色食品的生产流通、绿色产业的建立和发展、绿色消费观念的创建和增强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
由于全球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就成为了当前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也日渐被人们所重视。康忠辉(2007)总结了我国当前消费模式现状的不合理性,包括非理性消费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没有规范的绿色产品市场流通机制、未建立健全生态相关法律法规、生态消费的观念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高校生态消费教育未见成果等六个方面的问题。从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基础上研究生态消费,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加强群众生态方面的思想教育;生态产业、生态物流、生态产品市场、生态消费人群有机结合;建立支撑生态产业的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法规等。
3.我国高校学生消费现状
大学校园是一个人口相对较密集、消费量大且高度集中的场所,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8%(中国统计年鉴,2012)。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大学校园乃至整个社会。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规范消费行为,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大学生不合理消费的消费行为包括依赖消费、超前消费以及失衡消费也已日渐突出。
3.1 大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分析
3.1.1 依赖消费行为
当前父母及其家庭的收入成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来源,因此依赖性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特征。这种消费没有事前计划,属于极不健康的消费行为。他们没有理解和接受生态消费,社会责任感依然薄弱,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3.1.2过度超前消费行为
消费主义文化在大学校园有日益增长的趋势,过度和超前消费也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这种超前消费的行为更加加重了家庭的负担。这些奢侈消费项目主要包括:大学生通过不正确的方式来营建社交网络增加友谊、恋爱的消费;购买高档的电子产品,使大学生自己享受到智力产品的好处,也带来了娱乐、轻松的消费体验。这些偏离了正常轨道的消费方式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物质上的享受,但是在道德和精神上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3.1.3 失衡消费行为
大学生不同性别之间消费的不均衡性也是问题之一,男生和女生在个人喜好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学男生用于恋爱和购买高科技产品的费用占到了日常消费的绝大部分;而女生则更多地倾向于休闲娱乐和购买服饰。
3.2 在高校推进生态消费遇到的困难
个人的偏好需求是大学生的消费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优先选择能够实现个人利益的商品,对于现在倡导的生态消费,部分大学生没有基本的认识。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素质教育普及不够,大多数大学生还是注重课程成绩,很少或没有关注自己的消费行为;第二,社会风气的渲染,使得学生产生攀比心理,倾向于购买昂贵的、品质高的商品;第三,存在事不关己的态度问题,对生态和低碳的消费行为不以为然。这些都是限制大学生消费模式良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4.未来大学生生态消费的展望
4.1 培养大学生生态消费理念
4.1.1 开设生态消费有关课程
建议把生态消费的相关内容纳入高校现行的教育体系之中,开设消费经济、消费伦理、和生态伦理等必修或选修课程,在其他专业课授课的同时可以将生态消费的相关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消费中自觉意识到生态消费的重要性,并主动加入到生态消费的群体之中。
4.1.2 利用现有校园生态消费群体
通过高校内生态消费意识强的人群,利用媒体、个人宣传的方式,强调我国大学生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充当的重要角色,使更多大学生自觉保护环境、尊重自然;推动大学生的生态消费意识观的建立和加强。
4.2 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大学生生态消费
4.2.1 日常生活中实践生态消费
通过报纸、广播等媒体对环保、节能的绿色产品与一般产品做出对比,指出铺张浪费的各种坏处,鼓励大学生选择生态的产品和服务,抵制挥霍、奢华、铺张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4.2.2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大学生组建生态消费宣传队伍,深入社会,向广大消费者宣传和普及生态消费理念,使生态消费理念为广大人民所理解和接受;同时,为了深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消费的理解,应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的建设,组织大学生实地参观学习。
4.3 完善校园生态消费制度
4.3.1 建立约束性制度
将水电定额管理落实到高校所有寝室、学生;抵制铺张消费、浪费水电资源。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研究的扶持力度,研发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探索生活用品的循环使用办法等。
4.3.2 创建大学生消费考评制度
通过大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导师评价、院、校总评等方式,将学生的消费方式与课程综合评定分数结合起来,把考核的结果作为年度评优、评奖和入党等的考评指标之一,让学生真正树立生态消费观念。
4.4 推进大学生生态消费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推进大学生生态消费需要全社会来给予支持,高校应构建大学生生态消费的支持体系,将思想教育和物质奖励制度结合起来,在鼓励大学生学习有关绿色、生态消费模式的同时设立各种奖励制度,帮助大学生尽快转变消费方式;生态消费还必须靠全社会的支持和引导,通过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使大学生的消费观由不健康非理性消费转为理性和合理消费。
参考文献:
[1]邱耕田.生态消费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7):45-47
[2]徐长山.消费方式: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转变[J].社会科学,2001(3):40-46
[3]李贯岐.对生态消费问题的探讨[J].理论学刊,2002(6):69-70
[4]刘新新.论生态消费与可持续发展[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4(6):33-35
[5]汪秀英.绿色消费与生态消费的规则界定与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5(8):6-10
[6]李顺兴.生态消费观刍议[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02-106
[7]姚永利.生态消费问题研究[C].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24-26
[8]万后芬.绿色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8.
[9]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16-120
[10]艾伦.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12-113
[11]俞海山.可持续消费模式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11-113
[12]柳树滋.通向21世纪的绿色道路[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55-57
[13]Samuel Paul.An exactconsumption 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 6611:81-95
关键词 低碳消费;低碳化;路径选择;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2-0012-05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助推了低碳消费时代的来临。中国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前夕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低碳消费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是指以消费低能耗产品(劳务)和低排放(主要是CO2)、低污染为特征的消费行为。它是继绿色消费、生态消费、可持续消费之后提出的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是人类消费方式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最佳形式,也是应付全球气候变暖的迫切要求。低碳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低碳消费是指低碳生活消费,广义的低碳消费包括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生活消费,这里指狭义的低碳消费。本文试对低碳消费的路径选择进行探讨。
一、低碳消费的路径选择
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来看,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也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人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对能源消耗[1]和CO2排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大力推动低碳消费,对于实现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最终消费包括居民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性消费,而居民的消费包括衣、食、住、行、用、娱乐等基本形式,因此,低碳消费的路径选择包括居民穿衣、饮食、居住、出行、家用、娱乐休闲和办公低碳化等多种途径。
1. 穿衣低碳化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购买服装的数量增加,而且服装制作加工的工序也增加,从而生产服装伴随的碳排放也随之增加。首先,从服装的面料来看,棉、麻等天然织物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相对较少,而化纤面料的服装因需从原油中裂解、提炼、加工而成,耗能较多。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表明,大麻布料对生态的影响比棉布少50%,用竹纤维和亚麻做的布料也比棉布在生产过程中更节省水和农药。其次,从生产过程到使用过程来看,一件衣服从原材料的生产到制作、运输、使用再到废弃后的处理,都在排放CO2。根据环境资源管理公司的计算,一条约400克重的涤纶裤,假设它在中国台湾生产原料,在印度尼西亚制作成衣,最后运到英国销售。预定其使用寿命为两年,共用50℃温水的洗衣机洗涤过92次,洗后用烘干机烘干,再平均花两分钟熨烫。这样算来,它“一生”所消耗的能量大约是200千瓦时,相当于排放47千克CO2,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据英国剑桥大学制造研究所的研究,一件250克重的纯棉
T恤在其“一生”中大约排放7千克CO2,是其自身重量的28倍[2]。研究表明,一件衣服60%的“能量”在清洗和晾干过程中释放。因此,实现穿衣低碳化,一是要多穿天然面料少穿化纤面料的服装;二是要用温水而不要用热水洗衣服,而且一定要把洗衣机塞满再洗,衣服洗净后,尽量让其自然晾干,这样可以减少90%的CO2排放量[3];三是要少买新衣,改造旧衣,多穿可循环利用的服装;四是解下领带,应季穿衣。
2.饮食低碳化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鼓励吃五谷杂粮,多吃果蔬、豆腐,辅之肉蛋的饮食结构,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饮食的低碳化。但是,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出现了粗粮越吃越少,动物性蛋白和油的摄入量越来越多的趋势[4]。这种饮食结构的变化,蕴含着饮食的高碳化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人吃1千克牛肉后,所排放的CO2为36.5千克;而吃同等分量的果蔬后,所排放的CO2量仅为该数值的1/9[5]。因此,如果改吃蔬菜不吃肉,每人每天就可以减少4.1千克的CO2,等于180棵~360棵树一天的CO2吸收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报告:全球10.5亿只牛,是温室效应气体的最大元凶,牛群排的气和排泄物所排出的CO2,占全球总排放量约20%。牛群排的气和排泄物会排出100多种污染气体,其中氨的排放量就占全球总量的65%;其热能上升效应是CO2的296倍,而氨正是导致酸雨的原因。养牛业,在牧草种植、肥料制造、运输处理等过程中,释放的CO2又占了9%,较汽车、船舶、甚至飞机等的总排放量还多,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比高于交通部门的13%和工业部门的19.5%[6]。因此,在饮食结构上,应提倡多吃素食少吃荤食。另外,应提倡吃粗加工或不加工的食品,如多吃新鲜水果,少吃果汁和碳酸饮料,因为,把水果制作成果汁,撇开果汁含量不说,从果实到工厂处理、灌装、运输、销售,消耗了很多不必要的能源,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容器还可能是不可降解,造成污染。
3. 居住低碳化
从茅草屋到土坯房再到现代大都市高楼大厦的变迁,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和居住条件的极大改善,但同时也伴随着CO2排放量的增加。据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统计,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800千克CO2[6],而且越是现代建筑,耗能水平越高。比如100多年前建的清华学堂,一年每平方米能耗34度电;20世纪90年代初建的中央机关办公楼,每平方米能耗113度电,增加了3倍;上海金茂大厦,每平方米能耗215度电;美国办公楼每平方米能耗356度电[7]。目前中国城乡民用建筑面积约为400亿立方米,建筑能耗占总能耗20.7%。
与国外建筑相比,我国建筑的保温能力较差,造成大量能量损失。中科院院士吴硕贤指出,如果推行生态住宅设计,一栋节能建筑和不节能建筑相比,空调能耗差4倍~5倍。建筑若合理采用节能设计,可获得50%~60%的节能效果。按生态住宅标准建造的节能建筑,可让一个三口之家一年节能58%,节水25%。因此,如果从现在开始严格推行生态住宅标准,预计20年后,在总建筑面积增加150亿平方米的情况下,与不搞生态住宅相比,可节约建筑用电3,500亿度,相当于4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8]。实现居住低碳化,应从住房的设计开始,按生态住宅标准进行设计、建造和管理。
4. 出行低碳化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交通的大发展和人们出行的极大方便,但是,交通工具尤其是汽车消耗大量液体燃料,不仅加剧了宝贵石油资源的快速消耗,而且带来了CO2大量排放。根据有关资料:汽车平均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千克CO2;公共汽车每百公里的人均能耗是小汽车的8.4%,电车是小汽车的3.4%~4%,地铁是小汽车的5%[9]。可见,目前中国3,501.39万辆私人小汽车是交通运输业中的能耗大户。统计资料表明:中国交通运输石油消耗量占全国的48%,而中国50%的石油依靠进口,相当于全部进口的石油,特别是石油、煤油、柴油都用于交通运输。据测算,交通运输一辆车一公里的能耗,公路是铁路的18倍,集装箱卡车高速公路运输是铁路的18倍,是水路的22倍[7]。因此,出行低碳化的方向是大力发展铁路和水路交通,城市要大力发展公交和轻轨,要严格限制小汽车的发展规模。
5. 家用低碳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的普及到升级换代再到个人电脑、手机的普及,家用电器消费出现了电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趋势,但这一趋势的背后伴随着用电量和能源消耗、CO2排放的大幅增加。据统计,家庭中75%的用电都耗在电视、电脑和音响等保持待机状态上。如果一台电脑每天使用4小时,其他时间关闭,那么每年能节省约500元人民币,且能减少83%的CO2排放量;因为电器关机不拔插头而导致全国每年待机电量浪费高达180亿度,相当于3个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在同等条件下,节能灯的发光效率大约是普通白炽灯的3.5倍~4倍,假如全国都不使用白炽灯,改为使用高效照明产品,那么,一年可节电600多亿度,接近于三峡电站现在一年的发电量;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为1,200万千克标煤,减排31,000万千克CO2;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每天可以减少48克的CO2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可减少2.3千克的CO2排放量[10];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可减少48克CO2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千克的CO2排放量;改用节水型沐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以把3分钟热水沐浴所导致的CO2排放量减少一半[11]。家庭节能有很大的潜能,因此家庭消费品低碳化势在必行。
6. 娱乐低碳化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娱乐休闲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加。但是,娱乐休闲的许多项目却是高耗能的,如网吧、KTV、酒吧、迪吧都是高耗能的场所,洗浴、足疗等则是高耗水的场所,因此,开发低碳娱乐休闲项目,是娱乐低碳化的发展方向。
7. 办公低碳化
从普通的办公到办公自动化,从油印、铅印公文到针式打印机再到个人电脑、激光打印机的普及,从办公用纸少量消耗到大量消耗,从全国各地进京开会到电视电话会议再到互联网办公,应该说,随着科技的进步,办公条件不断改善,办公效率不断提高,但同时办公用纸和用电也在不断攀升。因此,多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可将这些电器的CO2排放量减少1/3。夏天空调设定温度升2度,可以节省不少电;用过的打印纸背面重复使用,可以减少树木和草的砍伐(割)量,进而可以吸收更多的CO2。办公低碳化要从点滴做起。
二、低碳消费的实现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居民的消费是基于工业化的成果,即产品的生产主要建立在高碳能源消耗基础上,产品的消费又带来CO2的大量排放,因此,要实现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巨大的复杂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重大任务,需要政府、市场、行业协会、企业、居民共同努力,发挥宏观调控机制、自发调节机制、协会自律机制、低碳消费品生产机制和低碳消费文化引导机制的积极作用(见图1)。
1. 市场自发调节机制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交换关系的总和,不仅低碳消费品(产品、劳务)的获得需要通过市场,居民对低碳消费品的需求也是通过市场传递给生产企业的,因此,市场是低碳消费品的交换场所和低碳消费需求的媒介,市场机制通过需求诱导、价格导向、竞争助推来调节低碳消费。(1)需求诱导。居民的低碳消费需求属于最终需
求,最终需求会派生出中间需求,因此,人类需要什么种类和需要多少低碳消费品,决定了企业生产什么样和生产多少低碳消费品。换句话说,人们对低碳消费品的需求结构决定着低碳消费品的生产结构。随着人们对低碳消费品需求的增加,生产结构必然随之发生改变。(2)价格导向。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都要通过市场来配置,所有的低碳消费品也要通过市场来实现“惊险的跳跃”,而价格是引导资源配置和低碳消费品流动的方向标,哪个行业需要资源,哪个地区、哪种低碳消费品供不应求,则该要素或低碳消费品的价格就上扬,反之则下跌。要素或低碳消费品价格的这种变化引导要素或低碳消费品的流动。(3)竞争助推。竞争有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在竞争中,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因而市场竞争对企业形成压力,不断推动企业开发出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品。
2. 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市场机制本身有缺陷,因此,大力发展低碳消费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弥补,而在当前人们习惯于工业化时期高碳生产与高碳消费的条件下,推动低碳消费的主要动力和主要责任落在政府身上。从图1可以看出,政府宏观调控实际上是对生产行为、交易行为和消费行为进行控制,以实现低碳消费。为此,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制定低碳消费的扶持政策。一是对购买低碳消费品的消费者给予财政补贴,针对目前市场上低碳消费品比相同功能的普通消费品价格要高出许多的现实,政府应出台低碳消费品的补贴政策,使得消费者更愿意购买低碳消费品;二是对生产低碳消费品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政策优惠,并鼓励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从而降低低碳消费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使低碳消费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三是建立低碳技术研发基金,支持企业开发低碳技术,突破低碳生产的瓶颈。(2)实施惩罚性措施。一是对排放CO2企业或个人征收碳排放税,碳排放税实行从量计征,多排放多交税;二是实行差别化的能源税,对能耗大的企业征收较高的能源税,以降低能耗;三是实行阶梯电价制度。对不同用电量实行不同的价格,用电量越多,价格越高。(3)建立有序的低碳消费市场规则。建立包括低碳消费品的国家标准和认证制度、高碳消费品的退市制度等,严禁高碳产品进入市场,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4)构建良好的低碳消费环境。良好的消费环境有利于扩大低碳消费,为此,政府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件事:一是抓好生态环境治理,严控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二是大力发展低碳物流,促进低碳消费;三是抓好低碳消费制度体系建设,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诚信的低碳消费氛围;四是抓好低碳基础设施建设。
3. 行业协会自律机制
行业协会属于中间组织,是除了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它能够做政府不能做、做不好而企业又无能力做的事情,对于弥补市场与政府双失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表现在:一是制定行业规范。通过制定低碳行业公约、行业标准、行业规则或惯例等规范企业行为,实现低碳生产。二是进行行业监督。通过成立监督机构,及时进行行业性的检查、验收、认证、资质审查,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质量检查与抽查,督促企业节能减排,严厉打击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为,限制企业生产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三是保护消费者利益。通过消费者协会来保护消费者低碳消费的合法权益。
4. 低碳消费品生产机制
企业是低碳消费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低碳消费能否真正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生产并提供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低碳产品。低碳生产的实质,是贯彻节能减排和循环再利用原则,从生产设计、原材料选用、工艺技术与设备维护管理等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低碳化控制,从生产源头减少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低碳生产机制包括低碳设计、低碳工艺、低碳生产、低碳包装和资源回收利用五个方面。低碳产品设计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从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产品生产时如何节约原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如何做到节约能源和减少CO2排放,以及如何有利于产品使用后的回收、重复使用和再生;低碳工艺是在产品生产前预先设计好节能的工艺流程与设备,选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选用节能原材料,以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和CO2排放;低碳生产是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声、强振动等;低碳包装是在保证商品安全和美观的条件下,尽量节省包装材料或者使用可回收利用的包装材料;资源回收利用是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渣、废气及余热的回收利用和利用回收材料作为原材料,以节约资源投入。因此,通过实施生产全过程的低碳化控制,从生产源头和生产各环节减少能源消耗和CO2排放。
5. 低碳消费文化引导机制
低碳消费文化是只看不见的手,它通过建立低碳消费的价值观体系、低碳消费的行为规则和低碳消费物质文化(文化标识、口号等)来引导人们实现低碳消费。
(1)树立低碳消费的价值观。首先,树立低碳消费是一种高级消费的理念。从原始社会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态消费,到农业社会的传统消费,再到工业社会的高碳消费,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内容不断丰富,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但在工业社会,人们更注重物质形态的消费和消费的便捷性。这种消费方式,一方面造成了化石能源的加速消耗和CO2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另一方面,大量消费工业品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进而对人类自身造成伤害,使消费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理念应运而生。从本质上讲,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都是强调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都是高级的消费形式,不过,低碳消费是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理念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消费理念。它不仅要求消费上实现代际之间和代内之间的公平,而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键是提出了减少有限的化石能源消耗和CO2的排放,具有更好地可操作性。其次,树立低碳消费是一种美德的理念。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历来是中华民族的高尚美德。从某种意义上说,低碳消费是一种节约型的消费,是一种美德。当然,低碳消费提倡适度、节俭和清洁的消费,反对“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并不是说要降低生活质量和水平,而是要通过改变消费结构来提高生活质量。
(2)自觉养成低碳消费的行为习惯。生活中的小事,看似不起眼,但却在不经意间浪费大量的能源,并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大量的CO2。因此,实现低碳消费,需自觉养成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从小事一点一滴做起。
(3)积极宣传倡导。要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低碳消费的意义和方式,培育民众的低碳消费意识,做生态文明的使者,做低碳消费的实践者。同时,通过各种标识、徽章、口号来提醒民众的消费,形成低碳消费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孟 刚.低碳消费 我们准备好了吗?[N]. 中国消费者报, 2009-12-18(B3).
[2]服装环保新概念 如何穿衣最“低碳”[EB/OL].省略.
cn/data/2009/2009-12-08/287540.shtml,2010-01-13.
[3]低碳生活 就这么简单[N]. images.省略/subject/ditan/.山西日报, 2009-12-10.
[4]益普索.中国人的饮食结构[J].市场研究.2007(11):22-23.
[5]何谓低碳饮食[N].信息时报, 2010-01-23(C7).
[6]金起文,于海珍.高碳能源条件下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N].经济参考报,2009-8-26(08).
[7]徐匡迪. 2009上海科普大讲坛――对应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J].华东科技,2009(6):73-75.
[8]张孝德.生态经济笔谈(12)[N]. 中国经济时报, 2010-01-06.
[9]吴晓江.转向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J].社会观察,2008(6):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