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教学原则范文

文化教学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教学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教学原则

第1篇:文化教学原则范文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作为语言要素之一的文化受到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视理所应当,但对外汉语教学应该讲什么样的文化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本文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在初级阶段应是文化因素的教学,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遵从适量、适度、有代表性的原则,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的原则,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技能的原则。

关键词 :文化因素;适度;适应;技能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60-02

程裕祯在他的《中国文化要略》中把文化按内容分类为:物质文化、习俗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成系统跨文化交际涉及中国文化的教学,就是所谓“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这其中文化教学是主体, 语言教学居于从属地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外国人更好地掌握汉语技能,这就决定了必须把“语言”而不是“文化”放在首要位置, 语言技能教学才是教学的重心,文化方面的教学要适可而止。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语言技能这一教学目的展开,解决的是“中国人这么说的含义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么说”的文化规约问题,文化知识教学为语言技能教学服务,扫清语言理解的跨文化障碍。影响外国人语言理解的文化因素一般是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中的反映中华民族的情感心理、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道德标准及审美倾向等文化规约,文化因素存在于语言形式之中,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是文化因素的教学。林国立指出:“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则必须在语言教学的范围内来处理。换言之,文化因素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一个语言教学的概念, 只有在语言教学中才有意义。”因此,对外汉语文化因素的教学应融于语言教学之中,为外国人汉语交际技能的培养扫清跨文化障碍。

一、适量、适度、有代表性的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是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融合在一起。在对外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教学阶段去选择文化项目,而应与语言教学的不同阶段相相协调,使文化的引入服务于语言教学。文化因素既然是依附、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的语言子系统中的,没有独立的存在形式, 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设计就应注意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有机结合,让文化因素有步骤有系统、均衡定量地分布到各语言点的教学中去,协调好各教学阶段的语言项目、功能项目及文化项目的定量搭配。当然,教材的语言项目、功能项目及文化项目的综合协调,需要进行精细的设计与安排,需要进行系统研究。林国立从语言教学的需要出发做了对文化因素进行有序定量安排的尝试,在《交际文化》中确定了21 种民族观念和民族心理,在编写的视听教材《北京行》中,有计划地渗透了7种民族观念和民族习俗。张英认为,随着语言教学阶段的上升,文化教学的比重也应随之增加;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比重,在初级约为5:1,中级阶段约为4:1,高级阶段则要上升到3:1。张英规定的比重是不是合理有待教学实践的检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要在语言教学的框架中进行,要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需的文化规约密切相关。文化内容必须有所选择,适度融入;要突出重点,以介绍当代中国正能量的主流“小”文化为主。所谓当代中国文化,就是不必介绍那些已经过时的、陈旧的文化;所谓正能量文化,指的重点介绍那些积极向上的、具有一定质量的中国人的价值观点与生活习俗;所谓主流文化,指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具有群体倾向共性的观念与习俗;所谓“小”文化指的是与日常的交际语言有密切关系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教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要适量,不要冲击语言教学。基础汉语教学阶段,要重点介绍与日常的交际语言密切相关的交际“小”文化;中、高级教学阶段,对系统文化也应有选择地讲解,不可超越外国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

二、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阶段性相适应的原则

语言的文化因素与语音、语法、词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独立的外在形式,隐含性和依附性是它最根本的特点。文化因素既然没有独立的存在形式,必须依附、隐含在各语言子系统中,那么文化教学阶段的划分也应依据它所依附的语言形式进行。陈光磊、黎天睦、魏木春和卞觉非均主张“以语言为本位”对文化项目进行等级划分。基础教学阶段讲解的与语言点相同步的交际文化,一般都是附带性的、随文解释性的、零散的文化因素。中、高级教学阶段,可将这些零散的文化因素进行局部整合,但仍不太可能构成一个完整系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必须在不超越外国学生语言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

1.初级阶段——语言的文化因素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教学语言,语言之外的文化内容少一些为好,尽可能不分散学习的注意力。但如果那些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影响到语言的理解,教师就要选择外国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加以讲解。口语课、精读课学习日常交际语言,能碰到很多语用的文化规约,例如中国人见面用“吃了吗”、“干什么去”打招呼等,如果不向外国学生介绍,就会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在举文化方面的例子时,宜多用外国学生一踏进中国便能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直观物态文化的例子,让文化因素渗透到语言点的讲解中去。

2.中级阶段——国情文化(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在中级阶段,外国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教师除了随文解释语言点的文化因素外,还应着手介绍中国的基本情况,诸如首都、长江、黄河、长城、民族、人口、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等,这些基本国情是掌握汉语所必需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知识要陆续安排在初级阶段后期和中级的精读课中,以及听力、口语、阅读等教材的语言材料中。这些国情文化仍属于表层文化,教学中尽量用形象、具体、生动的方式感性地加以介绍,同时照顾到文化项目的系统性框架。

3.高级阶段——专门性的文化知识。“专门性文化知识”是针对汉语言专业的高年级外国学生开设的单独的文化课程,与语言教学平行设置。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三年级开设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文化”选修课,四年级开设的“中国民乐”、“中国民俗”、“中国艺术”、“中国思想史”、“中国电影欣赏”选修课,都是专题文化课,意在介绍各个领域的中国文化,具有初步的专门性、系统性和学术性特点。这些专门性文化知识涉及深层文化,需要引导外国学生从具象的文化现象中进行理性思考。

三、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技能的原则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为帮助外国人更好地掌握汉语言语技能,排除跨文化语言理解和交际的障碍,正如陈光磊所说:“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最直接的目的是消除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理解和使用中的文化障碍。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或者说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就应当落实在确立发展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文化技能上。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大体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对语言本体结构(主要是语法规则和语义系统)中有关的文化涵义做出阐释,以便为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做好必要的交际文化上的准备;二是对语言使用中的文化规约做出解说,养成学习者对目的语正确理解和进行交际的文化能力。”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导致外国人跨文化理解和交际障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就要直接针对外国人的这些交际障碍,做好文化对比,指出差别点在哪里, 做好相关的文化教学。

这种文化教学本质上属于语言交际技能的教学。张占一认为,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赵贤州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导入论略》中将交际文化细化分类为12个方面: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无法对译的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某些层面意义有差别的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词语使用场合的特异性;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词语褒贬不同;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潜在观念差异;语言信息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含有民族特殊文化传统信息的词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词语中反映的习俗文化信息;有特定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其它因价值观念、心理因素、社会习俗等造成的文化差异。程棠认为:“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则是在教学汉语结构规律的同时,还要使学习者了解以至习得汉语本体结构和使用法式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所遵循的文化规约,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交际能力,以期在一定范围内加入汉语社团的交际活动。也就是说,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是以学习或习得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文化能力为指归的,它带有某种技能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这些语言大家的论述都可归结为一点: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跟外国学生的交际直接相关的语用文化项目,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重点关注的内容。

总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跨文化的、交际的、技能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需针对跨文化交际障碍,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技能。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刍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1).

〔3〕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3).

〔4〕黎天睦.现代汉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5〕魏春木,卞觉非.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1992,(l).

〔6〕张英.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J].汉语学习,1994,(5).

〔7〕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8〕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第2篇:文化教学原则范文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教学途径

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依据新课程编写的人教社高中英语教材。每个话题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有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也涵盖了西方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知识。笔者在使用本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提高的协助者,更是文化传递的使者。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往往需要遵守语言规约,即受到礼貌原则的约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活和学习,在交际中尊重交际对象的文化习俗有利于交际的成功。交际中尊重对方基于遵守一定的礼貌原则。

一、礼貌原则

Leech的礼貌原则虽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确实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英国语言学家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对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1967)提出的合作原则给予了补充和完善。包括六条准则,每条准则下面分两条次则。

(1)得体准则(rractMaxim):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是别人少吃亏多收益。

(2)慷慨准则(Generosity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使自己多吃亏少收益。

(3)赞誉原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表达对别人的贬损。

(4)谦逊原则(ModestyMaxim):多贬低自己,少赞誉自己。

(5)一致原则(Agreement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尽量增加一致。

(6)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尽量增加同情。

礼貌原则倾向于以听话人的感受为丰,尽量让对方多受益,从文化或者心理的视角尽量赞誉对方,贬低自己,即贬己尊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教学生讲英语,而且会讲合适、得体、礼貌的英语。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突出了文化意识目标。

二、新课标中跨文化意识目标

课程目标中的文化教学包括综合语言能力中的文化目标以及文化意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化目标有利于在交际中做到礼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我们有必要熟悉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教学目标(见表1、表2)。

2001年7月,我国针对基础外语教育的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首次出现了“跨文化”这一概念。《标准》规定了英语教育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英语课程标准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体现高中英语学习的全过程,在高中课本中的内容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相同的礼貌规约,也有不同的礼貌语言习俗。如中国文化重视集体文化,个体文化要服从集体文化,与集体相和谐;而西方文化中尊重个人的权利是礼貌的。比如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强调的是尽量少赞誉自己,而汉文化中谦逊则是多倾向于贬低自己,在听到别人的赞美时,贬低自己,客套一番,而在西方听到赞美时则是直接欣然接受,如果这样的文化差异中的礼貌准则把握不好,就会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张先亮(2000:42)曾给出例子,一中国学者到国外一研究部门合作一个研究项目。外国专家高兴地说:“欢迎你来和我们合作!”中国学者谦虚地回答:“哪里,不敢当,本人才疏学浅,很荣幸有机会来贵国学习深造!”外国专家信以为真,失望地把这位中国学者安排在实验室洗试管。当然语用结果使双方失望,中国学者以中国式礼貌谦虚的语言表达,结果致使外国专家未能从话语中获得中国学者业务专长和研究能力的信息。这样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不是语言听说技能的错误,而是由于对语言中文化的因素。礼貌是遵守的普遍规则,但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的礼貌则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中了解和学习汉英文化中的礼貌差异十分必要,然而在目前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三跨文化文化教学现状

英语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语言教学顺利过渡到语言与文化相融合的英语教学,即听说读写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英语教学是引领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语言交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当前课堂上往往偏重语言教学,忽视文化教学。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同样的不容乐观的结果。在以题为您知道“跨文化交际”这个术语吗的调查中,有一多半教师填“不知道”。“在英语教学中您会常提及并介绍语言背后的文化吗”的调查中,有近85%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常提及”。在访谈老师“你是怎么处理文化教学的”时,老师们的回应令人惊讶。教师A:“啊?啥是文化教学,不知道啥是文化教学!不咋教,课文遇到,顺其自然,没有文化专题,为了完成教材(笑),不过讲讲也是有好处的。”教师B:“文化教学?哪有文化教学!!没有文化呀!Readingculture都删掉了”;当问到“上课讲不讲文化?”教师A:“上课联系到的文化怎么会不讲?如礼仪,只是比较浅显”;B:“不教,一般删除”;C:“没时间讲。”D:“顺其自然,有兴趣就教,一般不教。”

调查结果令人深思,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教育发展目标并没有在实际的英语课堂中得到有计划落实,最多也只是“顺其自然”。陈申(2001:11,12)曾指出,无论我们采用什么语言教学方法,都会自然而然地导致文化教学。因此,目前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问渗透文化知识,主动进行文化教学意识淡薄,更无法主动积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教学。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遵守礼貌规则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里仅就人教社高中一年级教材第一册(下)教材中所含的跨文化教学的覆盖面列表如表3所示。

高一(下)共l0个单元(Unit13-Unit22),从表3中可以看出几乎每个单元(8个单元)安排跨文化学习内容,80%的教学内容与跨文化相关。跨文化学习成为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部分之一,离开了文化背景的了解,不仅会阻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礼或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是遵循礼貌原则下的交际,比如接受别人夸赞和表扬中国人都要先谦虚或自贬一番,如“哪里哪里”、“差远呢”等回答会显得回答者有礼貌,有修养,符合中国的贬己尊人的礼貌准则,在西方听到别人的夸赞要说“Thank you”才是礼貌、得体的回答;汉语中“老师”是一种职业,也可以用作称呼语,“老师,您好/您早”中“老师”是有礼貌的敬称,但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个职业名,不可以用作称呼语,“Goodmorning,teacher”是中国式英语,不符合西方文化习惯。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因素,在交际中会因文化知识的不够而不是语言技能的不足导致语言失误或者语言冲突。语言交际中礼貌原则下的跨文化知识需求的增加与教师教学中跨文化教学意识的淡薄正是我们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四、启发

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同样的不容乐观的结果,在以题为“您知道‘跨文化交际’这个术语吗”的调查中,有一多半教师填“不知道”。在“在英语教学中您会常提及并介绍语言背后的文化点吗”一题中78%的教师全部选择“不常提及”。在电话访谈英语老师“你是怎么处理文化教学的”时,多数的回答是“不知道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要激励老师通过自主学习、参加教师培训完善跨文化教学实践。

1.提升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

教师自主学习与接收培训相结合。教育培训机构、师范院校引领教师跨文化学习,指导教师提示跨文化教学,提升跨文化教学理念。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要遵守礼貌,同样的话语在这个民族是礼貌,而在另一个民族可能就是不礼貌的,所以Leech基于英国文化特点提出了六个礼貌准则。顾日国基于中国文化特点提出了中国式的五个礼貌准则,即“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脸”、“面子”与球童准则;“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培训者在培训中通过组织活动介绍外国文化,同时又宣传中国文化,并把所导入的中外史化内容与学生所学语言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语言材料涉及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教师自身的积极主动学习提升跨文化教学意识是落实文化教学的关键。

2.实施文化教学的途径

教材中的每个部分都深深地吸引着师生去读、去写、去和同学交流。教材中蕴涵着的大量的背景资料有待于我们去观察和发现,挖掘尽量多的文化资源为教学服务。

(1)寻找与英语国家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较为清晰的国家概况、地理气候、国家象征、社会概貌等。

(2)针对学生从未有过的生活体验,尽可能地提供直观的图片资料,实物样品,用以辅助教学,加深印象。

第3篇:文化教学原则范文

关键字:游戏,游戏化教学,教学原则

游戏化教学既是传统“寓教于乐”教育思想的体现,也蕴含了丰富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突出的教育作用。游戏化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可以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对知识的同化;游戏是小学生体验世界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可以培养小学生表达自我、交往等生活能力;游戏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氛围,促进小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是基于游戏精神和现阶段小学语文落后的、不适合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严肃、机械,主张的是一种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凡是成功地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效地完成了新课程教学目标,都属于游戏化教学的范畴。

下面,笔者将尝试就“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原则,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尤其是3―6年级的语文课程,还承担着大量的字词识记任务,其知识性内容比重很大,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而趣味性是游戏的本质属性之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趣味性有助于调节知识性学习内容的死板单调,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但是,由于游戏自身所固有的娱乐性,有时会使游戏教学偏离教学目标,孩子们长久处于学习教学内容之外的亢奋状态,久久不能“回到”课堂,造成“为了游戏而游戏”的情况,这也是容易使人们对游戏化教学造成误解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实施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化解小学语文学习的知识性和游戏化教学本身的游戏性之间的矛盾,既要使趣味性为教学所用,增加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又要把握好“游戏”的度,不致使学生沉醉于课程内容之外的东西而无暇顾及学习,从而使教学目标的完成大打折扣,甚至游戏化教学沦为“为游戏而游戏”。

二、人文性与生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目标强调人文性,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但不能与生活相脱离。传统语文教学的失败之处正在于与生活的脱离,不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鲜活、生动的素材,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没有充分考虑小学生仍然处于经验认知阶段的现实,将传统语文的“符号海洋、规则系统”强加于小学生,但他们却不能充分地吸收理解,最终只能是在茫然中丧失了信心,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新课程改革中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目标意味着要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会做事的人,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雨,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运用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在培养人文精神的同时,必须坚持与生活相结合,从“活书”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三、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①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尽可能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起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传统教学式。②小学生活泼好动,在游戏化教学中容易不顾教师指导,而使课堂出现混乱面,影响教学效果。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乏其例。所以,在尊重小学生体性的同时,也一定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语文游化教学的顺利实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③是现代教学的主要原则。在学语文游戏化教学中尤其适用。它一方面可以保证游戏化教学中小学生的主动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避免因小学生年龄特而产生的课堂纪律问题。

四、鼓励个体表现与注重整体公平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鼓励个体表现”,即是要求语文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的自我表现。这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不谋而合。所以,新课改以来,这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习惯和思维所趋。所谓“注重整体公平”,即是要求教师在游戏化教学时,要兼顾所有同学的利益。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现在有不少语文课堂都仅仅成了少数学生表现的地方,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实质的参与,这其实是一种机会的不平等。教的公平,首先是机会的平等。这“机会”不光是外显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每个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同等的得到关注的机会。台湾作家戴晨志在《新爱的育》中认为,“爱他,就要给他机会表现!”管建刚在《评价周报》中说:“要可能地为每个孩子打造一个成功的童年,……而成功,不仅仅需要鼓励和扶持,需要我们创造属于他们成功的机会。”其次,新课改以来,鼓励学生的个体表现,可以说是现在的许多语文老师都能做到或者有意识去做的。但在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中,由于鼓励学生积极的主体表现,因此,容易导致极少数学生霸占课堂,而多数学生得不到关注和表现的机会,即容易造成隐性的教育不公。所以为了语文课堂的高效和公平,要求语文教师要兼顾二者,既要鼓励学生个体表现,又要注重全体学生的整体公平。另外,教育管理者和教学研究小组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实施原则的研究和完善。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研究还有不少部分停留在理想层面,但是教育没有了理想,人类就没有了明天。所以笔者以自己的学习和探索来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帮助,希望自己的探索能成为铺路的基石,希望更多的人来研究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莉:《小学语文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载《吉林教育(综合版)》,2007年第5期。

第4篇:文化教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仁”文化教育;路径;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1-0068-03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扬州商务高职校”)高度重视“仁”文化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职业学校“仁”文化教育的路径

(一)教育引导,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1.文化熏陶。

校园文化熏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扬州商务高职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仁”文化体系,努力让校园文化成为孕育“仁”文化的摇篮。建设“仁”文化园,谱写“仁”赞歌,塑造雷锋像,开设雷锋精神宣传栏,大力弘扬雷锋仁爱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以“五会”(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合作、会创新)为目标的育人文化体系,浓郁文化氛围。

仪式文化感染。仁爱仪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心理内化力,可使仁爱理念具体化,融入现实生活,内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以感染、启迪和塑造学生。[1]扬州商务高职校经常举办一些仁爱活动仪式,如爱心志愿者宣誓仪式、“5.12”慈善一日捐捐赠仪式、“三困生”结对帮扶结对仪式等“仁”文化教育。

行为文化示范。扬州商务高职校注重师德师风的垂范作用,要求教师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躬身实践。通过“师德标兵”、“感动学校教师”等评选活动,号召广大教师做学生仁爱的导师,成为展现仁爱精神的典范。

仁爱行为示范。学校仁爱行为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扬州商务高职校从仁爱精神出发,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帮扶计划,与新疆、甘肃、青海等西部贫困地区合作办学,给予师资、技术、资金方面的扶持;长期接收海南儋州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和新疆地区教师来校参加师资培训;实施“春蕾”计划,免费招收失学女童来校就读,千方百计帮其就业创业;利用专业优势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退伍士兵、残疾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技能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这些仁爱行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2.舆论导向。

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仁”文化系列宣传讨论活动,营造舆论氛围,使学生了解“仁”文化的内容、意义和要求。扬州商务高职校利用升旗仪式、周末素质大讲堂开展系列讲座,利用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组织开展学习和讨论。

编写文化读本。阅读对培育青少年的人文精神、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扬州商务高职校自编诗词读本,组织学生开展的经典文化晨读活动已成为一大特色,学生受益匪浅。

借力信息平台。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手机和网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仁”文化教育,借助手机和网络信息平台传播“仁”文化,收效明显,如群发手机信息、开通微信公众帐号、组建QQ交流群、建设专题网站等。扬州商务高职校利用与移动、电信、联通等多家通信运营商校园厅的合作关系,定期向全校学生手机发送“仁”文化教育信息。作为江苏省“人人通”网络学习平台首批试点学校,该校积极尝试运用这种新型的学习分享互动平台,推进“仁”文化教育。

3.课程渗透。

课程内容与“仁”文化融合。课程教学是“仁”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扬州商务高职校教师在德育课、语文课、心理健康课等课程中,将“仁”文化自然贴切地引入教材、引入课堂、植入学生头脑,激发学生对仁爱的认识,引导和培养学生爱人、爱自然、爱社会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取向,让学生自省,自觉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超越自我。

4.活动领悟。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组织“仁”文化社团、文化沙龙等;开展“仁”文化主题演讲比赛、书画比赛、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知识竞赛等。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仁”文化教育,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逐渐领悟“仁”文化的内涵。

开展专业展示活动。扬州商务高职校烹饪专业学生开发“仁”文化主题菜肴,旅游专业学生策划“仁”文化主题旅游路线,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仁”文化主题网页制作,动漫专业学生进行“仁”文化主题漫画创作,美术专业学生进行“仁”文化主题剪纸创作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将“仁”文化教育融入专业展示中,一举两得。

5.实践体验。

扬州商务高职校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仁爱实践中体验爱的情感,内化仁爱意识,体会助人的快乐、爱助的温暖,培养创造爱的能力。学校“小红帽”志愿者协会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下,长期开展“学习雷锋,德润商校”的实践活动,已成学校活雷锋品牌。志愿者依托专业技能,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走进福利院、走进聋哑学校,各展神通:“小红帽”时常活跃在街道的十字路口,协管交通,争做文明人,争创文明城;定期为社区清洁卫生,绿化家园;在街道进行普法宣传、营养咨询活动;烹饪专业的“小红帽”经常为社区、福利院老人们送去自己制作的点心和烹制的可口佳肴;美容美发专业的“小红帽”长期为老人们修理发鬓、修剪指甲;工艺美术专业的“小红帽”不间断为孤儿院、特殊学校孩子们带去亲手制作的剪纸和泥塑,带着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一个又一个的“小红帽”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积小善成大爱,融化为心灵深处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一份深沉的爱。

(二)家校联合,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家长形成共识,共同参与“仁”文化教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宣传,统一认识。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举行家庭教育专家报告会、发放资料等多种途径,让家长认识到“仁”文化教育对于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仁”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修养,言传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在子女的心灵上烙下深刻的印记,父母对待人和事的评价标准也往往被子女作为自己判断是非的依据。因此,家长必须自觉加强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倡导教师率先垂范、家长也积极参与,给学生树立榜样,言传身教。[3]

(三)挖掘资源,发挥社会正能量的教育作用

1.开展“社会讲堂”活动。学校应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作用,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感动中国人物”“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孝心少年”,以及社会上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都是“仁”文化教育的重要社会资源。扬州商务高职校特别注重当地社会资源的教育作用,把“扬州好人”“红马甲义工”“广电爱心车队”等学生身边的鲜活榜样请进学校,开展“社会讲堂”活动。他们的事迹洗礼了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田播下了解仁爱的种子。

2.开展“社校联建”活动。学校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联合共建,共同开展仁爱活动。扬州商务高职校与社区、企业联建,与敬老院、儿童福利院、聋哑特殊学校结对,弘扬仁爱精神,常年开展社会服务,为广大群众免费提供菜品加工、家电维修、清扫清洁等服务,为人们带去精湛的技艺、良好的服务、诚挚的微笑、贴心的关爱,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四)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切外化的仁爱教育要完全为青少年学生所接受,并自觉内化为自我的仁爱行动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仁”文化教育也必须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真正理解“仁”文化的内涵与意义,自觉升华思想,从而主动践履。[4]

扬州商务高职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各种“仁”文化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而组织和开展,学生既是活动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感动商校学生”评选、“仁爱之星”评选,有效促进了学生自我的行动。

二、职业学校“仁”文化教育的原则

(一)教育主体多元化原则

“仁”文化教育是一项复合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一同行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构建四位一体的“仁”文化教育体系。“仁”文化教育应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注重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作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者有机结合,使之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二)教育形式多样化原则

职业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仁”文化教育活动,如理论宣讲、文化熏陶、课程渗透、活动领悟、实践体验等;应结合学校实际及学生专业,依托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体验活动。

(三)教育方式隐性化原则

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是不直接显露的,而是隐藏的,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常采用渗透式教育方式,主要形式有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大众教育传媒平台构筑等。[5]

职业学校学生年龄较小,进行正面教育、显性教育的效果有限,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要注意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将“仁”文化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渗透到教学过程及各种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使“仁”文化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内化。

职业学校“仁”文化教育要根据青少年成长规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整体谋划,系统构建教育体系,不断创新“仁”文化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切实提高“仁”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曹纺平.中小学生仁爱品质现状及对策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08.

[2]廖宇,胡激.浅析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养[J].时代教育,2008(8).

[3]姚轶琳.90后青少年仁爱教育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0.

[4]杨艳.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以江苏省为例[D].无锡:江南大学,2009.

[5]张伟强.隐性教育争议[J].广西社会科学,2006(8).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aths and Principles of Benevolence Cultu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A Case Study

WANG Tao

(Jiangsu Yangzhou Busines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Yangzhou 225127, Jiangsu Province)

第5篇:文化教学原则范文

一、小学语文说话教学的意义

1、口头表达能力是语言实践的基本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口头表达能力比书面表达更为重要。人际交往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如交谈、讨论、商量、会议……都离不开口头表达。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特别是口头语言,随着各种传播媒体的广泛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2、口头表达能力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基础。从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来看,一般总是遵循由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发展规律。心理学实验和教学实践都证明,只有把话说清楚了,才能把文章写清楚、写通顺。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儿童思维的发展同他们的语言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必须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而让学生说话,就会伴随回忆、想象、分析、综合等一些列的思维活动。

二、小学语文说话教学的几个原则

小学说话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说话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听说读写是一个人必备的语文基本能力。听和读是理解、吸收,说和写是运用、表达。听和说是口头语言的运用,读和写是书面语言的运用。因此,四项训练应该相互配合,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获得整体协调的发展。主要有四种形式:(1)听话说话。(2)说话写话。(3)情景说话。(4)即兴说话。这些不同类型的课型,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结合与整体性。

2、循序渐进的原则。任何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总是呈螺旋上升的。说话教学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特别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识水平提出与之相应的要求。

3、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语言实践与运用是进行说话训练的最终目的。因此,说话教学一定要使学和用结合起来,不仅应在说话课上凭借教材进行说话训练,在其它各类课型以及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同样应进行和加强说话训练。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各种说话的机会,让学生把在说话训练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结合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进行巩固和应用。

4、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的原则。在训练学生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得思维。说话训练除让学生达到教材中预定的教学目标外还应进行提高一个层次的训练,以让较好的学生在说话能力上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与提高。经过扎实的训练,学生说话从无序到有序,从无中心到有中心,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确切到确切。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在发展语言的过程中促进思维向条理性、流畅性、完整性、深刻性等发展的过程。通过这种思维的发散性训练,可以促进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小学说话教学的基本要求

小学生说话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口头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说话习惯。

1、训练有效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效的口头语言表达应做到有内容、有条理,还应注意口齿清楚、声音适度。

2、要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说话是以听话人的存在作为前提,所以一定要与受话者的反应相结合,切不能“旁若无人,熟视无睹”,应随时注意反馈并作适当调整,以提高语言语文的交际能力。

第6篇:文化教学原则范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创新发展

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学校道德教育开展过程中,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在加强德育创新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变德育教育方式,不能拘泥于传统教育教条上的条条框框,对于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结合德育教育的工作重心,把握学生年龄阶段,充分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就是将枯燥的德育教育工作多元化的开展,改变传统单调的教育方法,实现德育队伍的多元化,德育渠道的多元化,德育环境的多元化,德育活动的的多元化。通过鼓励学生不断激发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不断地将欲望转化为学习动力,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素质的提高,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更能够对我国培养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起到奠基作用。

2.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实现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这句话一语中的,道出了培养好习惯对学生一生发展成长的极端重要性,好习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中小学生的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应该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培养习惯,在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环境中培育德行。课堂上的德育教育也应该结合不同学科课程,千方百计创设环境,引入活动,不断结合适当的教学机会,切入相关的德育话题,体现出“渗”字和“润”字。实现德育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关键在各学科教师,纵观中小学各科教材内容,德育教育的素材被编者匠心独运地安排在各科教材中。关键是不少的教师对教书育人这一天职的认识还很不到位,至少有所偏颇,结果是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造成“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这就要求这些教师深刻领会教书育人的内涵,担负起德育教育的应有职责,在教学中,精心挖掘教材自身的德育素材,不失时机的渗透德育教育。

3.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育方式,促进德育教育更上一层楼

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科教师是完成学校德育教育任务的主力军,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不断通过学习思考,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还应学习和了解信息化背景下德育教育多元化在各个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经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德育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不断养成属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在思想上不断前进,所以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上的表现都会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新时期的老师需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不断地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另外,针对教学群体的不同,教师们应该要不断调整方向,从各个方面关注和了解同行的研究成果,然后将这些适合当今教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上,更好为学生德育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帮助。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

1.凝聚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当前,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应该进行不断地改革,把握当前时代教育的方向。学校在对道德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历史经验,把全球化趋势和多元文化交流作为背景参照,总结出具有历史价值的学校德育的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内容应该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首先,多元文化视域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教育,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建立学生的道德教育价值取向。其次,学校需要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在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各个优秀民族文化的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具有世界胸怀的目光。

2.注重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寓理于境

目前,学校在多元文化视域下经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的模式运用到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对于一些外来文化观念和思维并没有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与承传。所以,在面对传统道德文化价值教育上应该与现代道德文化价值教育相结合,在面对外来的文化入侵时,需要不断坚守传统道德中的核心价值,把握正确的方向,然后将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结合,把多元化的不同文化价值教育转化为能够帮助学校提高开展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对于在帮助学生提高在多元化视域下价值取向的方法上更应该注重寓理于境,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有更好的教育意义。

3.不断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分清真伪好坏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更好的生活。所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更加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重点应该在生活中帮助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区分道德教育的价值和判断处理能力,分清真伪好坏。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常态,学校的工作重点是需要注意帮助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道德选择判断能力。帮助青少年提高道德选择判断能力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对传统道德文化基本常识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习正确的是非荣辱观,传承优秀的历史道德文化,另一方面是注重不断学习全球化趋势带来的多元文化,对于有利于我们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采纳吸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7篇:文化教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因素导入;必要性;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03-02

英语作为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主要的外语语种,不仅是他们与世界交流的工具,更是他们了解西方文明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应试导向,大学英语学习者只把英语学习看成是对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忘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忘记学习英语是东方文明了解、吸收、赶超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这种能力不仅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等能力。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有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有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学好英语,就要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丰富性。

下面试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的必要性,原则及方法作一探讨。

1.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的必要性

传统的外语教学以教授语言形式为主,大多数课堂时间被语法规则的讲解以及句型训练所占据,使语言的教学脱离社会文化语境而成为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这种与文化因素割裂的外语教学造成的后果是:许多中国学生能够在外语语法考试、阅读理解练习中取得好的成绩,而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却感觉无从下手。作为教师,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学习语言以外的非语言因素就必不可少了。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即能用英语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语言交际双方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外语交际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如果外语学习者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一无所知,是不可能达到用英语进行自由交际的目的的,甚至还可能产生误解,而出现尴尬的局面。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应学习其包含的文化。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地扎根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没有文化就没有语言。语言是学习文化的重要工具,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要相应地领悟其文化。所以,大学外语教学有必要导入文化因素。

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的原则

在文化导入原则的研究中,我国学者鲁健冀(1990)、赵贤洲(1992)、束定芳(1996)、鲍志坤(1997)、王英鹏(1999)等提出了一些文化导入的原则:实用性原则(或相关性原则)、阶段性原则(或层进的原则)、适合性原则(或规范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文化导入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阶段性原则要求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导入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适合性原则要求文化导入的内容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应属于主要目的语国家中有代表意义的主流文化,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导入目的注意文化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系统性原则是针对大纲而言的,它要求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较为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各阶段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原则、方法以及要求学习者所要达到的水平。这些原则主要是针对教学材料的选择而言的,它们对选择和编排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具有指导作用。

2.1 以理解为目标的原则。以理解为目标的原则,是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该“以文化知识为起点,文化意识为桥梁,文化理解为最终目标”(曹文,1998)。文化知识的导入只是文化导入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指学习者对文化间差异的敏感性,它是文化理解的基础。文化理解是指学习者能够以客观、正确的态度看待、理解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并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以得体的行为方式与非本族语者进行交往。这一原则是由教学受制于社会需要的规律所决定的。

2.2 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文化导入内容的编排要体现文化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及其系统性;其二是指文化导入的教学活动要结合文化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和英语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以期使学习者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全面理解目的语文化。有序性原则是文化知识本身系统性的要求,也是教学制约于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第8篇:文化教学原则范文

一、英汉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差异的范畴很广泛,比较常见的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在词语的文化内涵方面等。

1.日常生活中

(1)打招呼

中国人见到熟人、朋友时打招呼的方式很多,通常是“你好”,“吃了么?”,然而在英语国家,他们通常会以“How are you?” “Good, how are you?”来打招呼。 若仅仅是按照书本上的回答“Fine,thank you, and you?”那是完全不懂得英语文化的中式回答。

(2)交谈的话题和禁忌

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以不同国家的本身谈话偏好和禁忌都会有所区别。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般禁忌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年老、肥胖等话题,而中国的禁忌则属于伦理方面的:如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等。

(3)称呼和称谓

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小姐。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到就用名字称呼。不仅同龄人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之意。这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接呼其名,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不成体统。

(4)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

中国与外国的基本文化性质也决定了细节方面的问题。比如中国几千年文化遵守的儒学文化,讲究的是谦虚,中国人之间赠送礼物,送礼人总要反复申明:小礼物,小意思。但英语国家比如英美人则常说这是他(她)为你准备的,希望你能喜欢。朋友、亲戚给我们送礼,我们总要推辞一番再接受是为了讲究礼让,收礼后一般不当面打开,以免给人贪婪的形象。英美人则相反,他们一般不推辞,而表示感谢,而且往往当着客人把礼物打开,并称赞一番。中国人则等客人走后打开,以示礼貌,但是这在英美人看来是你小看他送的东西了。

2.词语文化内涵上

基于文化背景不同,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下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在中国的英语教学当中,存在着中国式英语的这一现象。其根本是由于语言的内容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中实际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间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生活习俗的差异,包含在语言词汇中的意义就不一样。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

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有学者指出需要注意的原则方面有:认知原则、相关性原则、对比性原则和宽容性原则。这几个原则主要从牛津大学的语言学者R.L&Scarcella R.C总结的文化意识学习需要的五个阶段,即(1)有条件的情况下了解一些外国文化。(2)理解一些简单的外国文化现象和典型。(3)理解文化的一些特征,有文化冲突的意识,开始明白个人的文化优越感。(4)从智力上﹑知识上对文化的更多掌握,但不是出于个人感情方面的。(5)从知识上和感情上对文化的真正心领神会和尊重,能够感人所感。由这个阶段来解读。

1.认知原则

认知原则本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通过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想象来进行。高中英语文化教学中的认知原则是使学生了解、理解和学习英语文化。文化教学课程不同于历史、地理、民间传说等课程,从严格意义上讲,文化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反过来讲,它是构成语言教学的完整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更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在国外的牛津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到西方文化知识的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对其有所了解。比如在不同文化的国家下,相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意义。在中国,红色是一种表示吉庆的颜色,比如春联是写在红纸贴在墙上,结婚是穿红色的婚服;而在美国,红色代表危险、警告,比如亏损赤字,比如红灯示警;而在南非,红色是哀悼的颜色。

2.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知识拓展,应基于语言教材中的基础来进行。高中英语教学应以国家指定的英语教材来发挥,拓展和应用。依托教材,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介绍英美国家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本身文化和语言是相通的,有了中心的语言词汇,然后再基于这个中心词汇去介绍语言本身的文化传统。部分老师把文化教育单独在语言教育之外,天马行空的介绍英美文化。这样不仅不利于本身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也降低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兴趣。比如关于圣诞节的英语词汇,依托教材,可以向学生介绍圣诞节的来源、传统风俗、圣诞节期间的相关活动以及圣诞老人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拓展,把英语国家的主要的传统节日如感恩节、万圣节、复活节等节日的历史来源、风俗习惯进行介绍。

3.对比性原则

对比性原则则是基于文化的相对性质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把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出,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文化行为,避免在交际过程中产生误会。

4. 宽容性原则

第9篇:文化教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文化知识,文化意识,文化差异,学习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五年制学生入校时的英语基础很差,无论是词汇、语法还是语言得体运用方面都非常糟糕,其中包括英美文化知识的空白。例如,学生在进行对话时,还会用G00d momi ng,teacher!(打招呼)“How much monev do vou eameverymont}l,”(询问外教的问题)。很多学生不知道哈佛大学在那里、丘吉尔是何许人,对中国文化的内容也是一知半解,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丧失了信心。因此,如何通过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带动和促进英语语言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并使他们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际,是英语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采取的对策

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04级和05级五年制学生的英语教学中选用了文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张思中英语教程》为教学内容,使语言材料内容即文化知识的吸引力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在教学实验中,我们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模式与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相结合,通过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包括社会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的同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最终达到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教学原则

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我们参照束定芳、庄智象提出的对文化导人的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合性原则,根据我校实际,研究讨论,将其拓展为五个原则,并严格遵循这些原则进行教学。

1,阶段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在不同的阶段确定不同的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人深,循序渐进。

2,适度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上适度补充文化背景知识,难易度适中,不贪多求全。

3,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课文内容的需要,对涉及到的文化背景适时进行讲解或进行文化差异的对比并分析原因,避免再次出现失误。

4,科学性原则。合理安排所讲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内容,注意系统性、准确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文化差异,以文化意识为桥梁,促进文化理解和语言学习。

5,实用性原则。所讲授的文化内容注重实用性,在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际中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参照了董晓波提出的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教学方式及李波总结的直接法、渗透法、实践法、比较法、专门讲解法和讨论法,并进行了归纳、拓展、补充和创新。

1,课堂内的文化教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以课文为基础,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补充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内容。

(1)在学习对话时融人交际文化知识的学习。例,在学习第一册12课的对话,服务员用语Can Ihel p you,时,老师为学生分析了在考虑问题的主体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你想买什么,您想借什么书,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因而英语中用Can I help you,或珊1at can I do f or you,而不是Wha t do you w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