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政务的特征范文

电子政务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政务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政务的特征

第1篇:电子政务的特征范文

1、课堂应试教育的产物。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一脉相承,是中国古代舞蹈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及精华所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古典舞发展的这六十多年的过程中,几代古典舞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对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挖掘,整理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审美特质的、科学的系统的教学体系。在各地都开设了古典舞的培训班,选取有资历的老师进行古典舞的教学工作。于是在系统的教学过程中,中国古典舞逐渐走上了艺术的舞台。

2、俄式影响的温床。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不仅仅是吸收借鉴中国古代舞蹈的优秀精华,而且还要不断的吸收西方文化的不同审美特征。而当时的苏联的芭蕾舞的引进打破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格局,容纳进了芭蕾舞的更多元化的审美情绪。芭蕾舞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舞蹈艺术,其不同于中国古代舞蹈的风格特征是以“开、绷、直、立” 为特征的肢体语言,体现了宫廷显贵们的高傲、矜持、优雅、浪漫的绅士气质,以及高雅的审美趣味。而它的科学性、系统性的舞蹈训练体系、简洁明了的舞蹈线条、舒展优美的舞姿则是中国古典舞所要吸收的精华所在。

二、中国古典舞的舞姿特征

(1)身韵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发展到当下,在几代舞蹈人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的美学体系。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特征则在于其“形、神、劲、律”的美学原则。在这里结合青年舞蹈家刘岩的古典舞作品《水中月》略作分析。

“形”即身形,是古典舞的外部形态特征。刘岩在《水中月》的舞蹈中,一方面体现出古代舞蹈的圆形美,以腰为中心,通过俯、仰、拧、倾等动作形成圆曲等舞蹈形态;另一方面又借鉴芭蕾舞蹈的开、绷、直、立等形态特征,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种大开大合的舞蹈场面。

“神”即神韵,是一个民族的气质的浓缩,也是每一个舞蹈者的情感所在。同时神韵也是每一个人的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舞蹈过程中,刘岩本人运用优美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呈现出整个舞蹈的神韵。因此形与神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呈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内涵。

“劲”即劲头,指古典舞的节奏特点。在舞蹈的过程中,每一个动作,每一分劲如何使用,如何呈现出最美的状态都有一个标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每一步都必须在一个点上,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美的姿态。

“律”即韵律、规律。古典舞的科学化的系统的训练方法,有其自身的规律。与古典舞相配的曲子,也有其独特的韵律。因此我们可以耳听眼观,在《水中月》的古典舞表演场面,既可以欣赏优美的音乐,又可以看到刘岩绝美的舞姿,她踏着韵律,手脚如行云流水般跳动,令人回味无穷。

(2)身韵中的艺术呼吸

呼吸在中国古典舞艺术中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在古典舞的身韵特征中,呼吸呈现为一种有弹性的、有韵律的、有节奏的艺术呼吸。而呼吸有长短,各自又成为不同的审美体现。长呼吸体现为一种收与延伸的过程,在舞蹈动作上则需要有一种释放与内敛的矛盾体存在。短呼吸则给人一种跳跃的急促的紧迫感。

(3)古典舞中的三大技术技巧及审美体现

1、“跳跃”及其审美表现。“跳跃”是中国古典舞中的基础动作,同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刘岩在《水中月》这段舞蹈中,以跳跃来表达情绪,释放激情。在跳跃的过程中,不仅呈现了美感,而且我们可以跟随刘岩的每一个动作去感受作品中的感情,那种时而热烈时而激昂的情感。从其灵巧的具有活力的跳跃中,我们看到古典舞讲究的一种虚无缥缈的灵动的意境。

2、“翻身”及其审美表现。“翻身”动作对于训练者的身体协调性和对腰的控制灵活性都有着严格要求,由于它的动作的多样性,在训练中运用极为广泛。古典舞中的翻身动作所展现的本民族的文化及韵律,是构成中国古典舞技巧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2篇:电子政务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电子商务环境 企业 财务管理模式

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下,企业经营活动的电子商务环境正在逐渐形成,企业经营活动的方式、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根本的变革。主动迎接管理模式的变革,积极推动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电子商务环境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指企业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而建立的财务组织结构、财务处理流程、财务处理方法、财务制度和财务信息系统的总称。在不同的企业中,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不同,从而形成财务组织结构、财务处理流程、财务处理方法、财务制度、财务信息系统方面的差异,导致财务管理模式的不同。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一经形成,在一定时期表现出稳定性和协调性,但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其表现出动态发展的特性。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环境正在逐渐形成,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于电子商务,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各种活动更加融合,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外部之间通过网络传递信息、处理业务,使财务管理活动处于电子商务环境中。电子商务环境正在对财务管理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其表现在:

1.财务组织结构的影响

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相融合,出现模糊分工状态,以往由财务部门处理的一些核算业务将按其业务发生地点归到制造、营销、供应等部门来完成。财务部门从人员集中实体部门机构向人员分散的虚拟部门机构转变。财务部门内部的人员分工、岗位设置也将发生较大变化。传统财务部门萎缩,职能分解,包括决策和业务在内的网络虚拟的财务机构代替传统的财务管理机构。

2.财务处理流程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计算机网络代替了纸笔、算盘、计算器,电子单据在线录入,电子货币自动划转,财务业务协同,所有信息,即时产生,资金流、物流、信息流 “三流合一”。财务管理无需再建事先固定地划分成一个个各自独立的环节,所有信息汇成了一条连续的信息流,所需的任何财务信息都可直接从网上获得。传统的财务处理流程将面临着一次全面的重组。

3.财务处理方法的影响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业务活动,如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网上营销、网上采购、网上报税、网上报关等,都将在网上进行处理。传统的会计计量方法、财务预算方法、资本管理方法、财务分析方法等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4.财务制度的影响

电子商务环境下,全新的经济形态改变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规则。国家规范企业活动的各种制度面临新的要求。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必将适应新的环境要求而发生变革。就企业本身而言,财务组织、财务流程、财务处理方法的变革必然要求建立新的财务制度。

5.财务软件的影响

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正从被动地汇总业务职能部门的财务数据,转向与业务协同,主动地在业务发生时获取详细信息;财务软件正从部门级、企业级向供应链级发展,并与其他子系统相互渗透,彼此的界限日益模糊。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财务信息系统的改变,不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一次深刻的革命。未来财务系统不仅仅是面向财务处理,其触角延伸到企业内外活动的各个末端,系统功能的可变更性、可扩充性,系统内部外部数据的共享和一致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未来的财务软件本身就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它将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变革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

二、电子商务环境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电子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财务与业务协同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内部网络使采购、入库、付款、出库、销售等业务与财务协同运作。外部的网络使企业与客户、供应商、政府管理部门乃至整个联盟企业之间协同运作。

2.实时财务控制

电子商务环境下,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经营活动的数据,最短的时间内采用多种方法生成财务信息, 最短的时间内反馈到信息使用者,最短的时间内将控制指令到业务活动中,实时校正经营活动。

3.远程财务处理控制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通过互联网络,财务处理控制跨越物理空间,延伸到企业内的每一个部门,延伸到企业外部的所有可利用资源,延伸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国家、甚至全球。

4.集中管理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数据集中、信息集中、管理权集中。财务系统实时、直接采集业务活动的源头数据,对数据集中管理,达到信息共享,实现整体集中管理,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着力点

1.从财务组织结构设计

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企业组织的实践和理论均表明,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正在呈现出扁平化的变化趋势。

2.从财务处理流程重组

20世纪9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哈默针对信息技术对管理的影响提出了“企业流程再造”思想,并在欧美等国企业掀起了“以流程再造”为核心的企业管理革命浪潮。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对组织结构和流程重新设计,合并重复的环节,尽可能减少无效或不增值的活动,从整体流程全局最优的目标,设计和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

3.从财务处理控制方法改进

长期以来,很多财务处理控制方法在财务管理中得到应用,如授权批准、财产保全及复式记账等。但是,还有许多先进的方法,如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控制及无形资产计量评价(EVA、FIMIAM)等方法,在我国应用程度非常低。究其原因,除了经济环境、思想观念、财务人员素质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把这些方法与信息技术结合。

4.从财务制度的创新

财务组织、财务流程、财务处理方法、财务信息系统的创新都受到财务制度的制约,尤其是宏观财务制度。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宏观财务制度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瓶颈。探索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制度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第3篇:电子政务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网络虚拟货币 电子商务 网络经济 在线支付

广义上说,网络虚拟货币是指由一定的发行主体以公用信息网(Internet等)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化的形式(二进制数据)存储在网络或有关电子设备中,并通过网络系统(包括智能卡)以数据传输方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网上等价物。而本文所要研究的是专指由大型商务网站或网络游戏提供商发行的用于完成网上小额支付的网络虚拟货币,即时下非常流行的“网币”。作为一种全新的货币形式,网络虚拟货币在网络无形商品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常见的网络虚拟货币有五种表现形式:

Q币。Q币是在QQ程序以及腾讯公司网站中流通的一种“网络虚拟货币”,借助它客户可以获得腾讯公司为其提供的各种收费服务。这是目前普及率最高、应用最广泛的网络虚拟货币,同时,其所能购买的增值服务也最多,有发展成为网络硬通货的趋势。

POPO金币。是在POPO里面消费时使用的网络虚拟货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获取途径同其他网络虚拟货币不一样,网民只能凭借POPO经验值获得POPO金币,使用POPO金币可以下载多彩的POPO 表情,还可以参加POPO 不定期举行的各项活动等。

联众币。在联众世界的网站,主要是使用联众币消费。使用联众币可以获取联众世界的会员资格,还可以获得一种类似于游戏币的财富,这种财富可以在联众游戏里使用。此外,联众币还可以用于购买联众秀等。

U币。U币是新浪公司提供的在其网站平台上流通的网络虚拟货币,是在享受新浪公司提供的各种付费服务时进行支付的一种手段。使用U币可以下载新浪开发的各种小游戏,还可以在线制作精美的贺卡送给远方的朋友等等。

G币。是在17173网络平台上使用的网络虚拟货币,使用G币可以购买17173的游戏服务、阅读电子书刊、享受高速下载和在线杀毒等等。

网络虚拟货币的电子商务特征

高风险性。相比较于传统货币,网络虚拟货币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性。传统货币是以中央银行和国家信誉为担保的法定货币,而网络虚拟货币则由于是不同机构自行开发设计的,其担保要依赖于各个发行者自身的信誉和资产。那么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者自身的信誉又如何呢?在网络市场这个竞争强、风险高的新兴领域,即使是类似于腾讯、联众这样的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社会信誉度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发行机构的无组织化。一般情况下,一国的货币是由央行或特定机构垄断发行的,国家有专门的政府部门对货币发行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具有很高的组织纪律性。而当前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机制与其不同,发行机构几乎是清一色的网络服务提供商,而且发行机构众多,其发行网络虚拟货币的目的和原则是完全的市场行为,即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它们各自为政、各行其责,几乎不需要接受任何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不具备最基本的组织纪律性。

形式多样化。在各大商务网站中,网络虚拟货币的存在形式并不是单一的。综合起来,网络虚拟货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虚拟等级,这是一般网站给予活跃会员的奖励,等级高的可以享受更高级的服务;虚拟货币,有些网站是通过向积极会员发放虚拟货币的形式进行奖励,会员在享受收费服务时用虚拟货币进行支付。此外,还有积分、游戏装备、虚拟头衔等奖励形式。

兼具存款特性。由于网络虚拟货币可以按照客户指令在不同账户上转账划拨,网络虚拟货币就能够随时成为各种存款的生息资产,这是纸币无法比拟的。

地域无限性。一般来讲,网络虚拟货币只要双方认同,可以使用多国货币交易,而传统货币一般都只能在一定地域流通。

使用成本低廉。网络虚拟货币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和流通,故其造币成本和发行成本较低。而且客户进行交易结算的成本也远远低于其他结算方式,如信用卡、现金等。

网络虚拟货币的生存方式探讨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报告,我国的网民正以近20%的增长速率在增加,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付费用户。据估计,国内每年的网络虚拟货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近百亿元。目前,像盛大(泡泡点券、点卡等)、腾讯(Q币)、联众(游戏豆)以及门户网站网易(POPO币)、新浪(UC币)、搜狐(BB卡、校友录卡)等互联网巨头都拥有各自的网络虚拟货币。但这些网络虚拟货币的生存方式却不容乐观:它们基本是各自为政,各种网络虚拟货币大都只能在自家领域内使用,“发钞机构”都是清一色的网络运营商,没有一个类似与央行这样的统一机构来发行及管理这些货币,各网络虚拟货币不能通用,更不存在“官方”的相互兑换等等。

笔者认为,随着网络虚拟货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无政府主义的网络虚拟货币发行流通体系将会严重影响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81.4%的人期望出现“网络硬通货币”。2005年,百度率先与盛大、网易、银联、支付宝等24家公司签订协议,推出“百度币“作为可以在网络世界使用并且可自由兑换的通货,意欲构筑一个以百度币为中心的网络虚拟货币体系;而Q币、网易币已经凭借其雄厚的用户基础及受众的广泛性部分地充当了“虚拟货币硬通货”这个角色。

网络虚拟货币的电子商务功能

解决了网上小额支付问题。为了进一步挖掘每天巨大流量蕴藏的潜在商业价值,成千上万的ICP们大力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而绝大多数的网络增值服务都是1到2元的小额支付,如果选择通过网上银行完成支付,网民都普遍担心安全问题,而网络增值服务“小数额、高频率”的特点决定了网民不愿意选择邮局汇款的方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各大门户以及网络游戏提供商均推出了自己的“币”,这极好地解决了网上小额支付问题,网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网络虚拟货币,轻松完成在线小额支付。 商家吸引人气的有效手段。对于商务网站来说,拥有人气是拥有利润的前提。为了留住老会员,吸引新会员,商务网站推出了多种形式的虚拟货币,通过向积极活跃的会员免费发放虚拟货币,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和活跃度,这对网站来说是划算的,同时还能满足会员的荣誉感。

商家掌握主动权的利器。虚拟货币或者虚拟奖励是吸引会员积极的在网站里进行各种活动的力量和激励,是会员忠于网站的动力,从网站的发展过程来看,首先是吸引会员,吸引到会员后,就是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因为网站制定了虚拟货币后,会员就会积极地参与到网站的操作和活动当中,那么网站就能够把握主动权,并增强了会员对网站的忠诚度,使网站与会员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

充分调动会员积极性。通过虚拟货币或者虚拟奖励,可以刺激会员在网站里进行大量的操作,虽然流量仍然是大多数网站最为看重的指标之一,但是会员在网站中的活跃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阶段网络虚拟货币的发展困境

法律缺失。当前网络虚拟货币最大的问题在于国家根本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央行发行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及《电子支付指引》均没有涉及网络虚拟货币方面的内容。没有法律的界定,整个网络虚拟货币的价值链根本不能建立。例如,如果一家网络运营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那么该运营商已经发行的大量网络虚拟货币将怎么处理呢?如果化为泡影的话,大量的网络虚拟货币也就一文不值,这样对网络虚拟货币持有者显然是不公平的。可见,法律对网络虚拟货币的认可至关重要。

通货膨胀隐患。同现实世界一样,虚拟世界也存在通货膨胀问题。对于网络虚拟货币中的游戏币这种问题广泛存在,其主要罪魁祸首就是遍布于全国各大城市的“造币工厂”,所谓的“造币工厂”即为玩家提供虚拟角色升级服务的“代练公司”,他们雇人专门打游戏“制造”游戏币,然后自己不用而直接将“打”出来的游戏币卖给其他玩家,这种没有上限的生产必然导致游戏币的贬值。而对于那些使用黑客手段生产的游戏币更是直接导致了虚拟世界的通货膨胀。至于由各门户网站发行的专用货币,只要能有效防止线下交易或者用虚拟货币购买现实商品,则发生通过膨胀的概率要小得多,因为这种网币都是在自家网站内使用,并且虚拟世界的“商品”供应几乎是无限的,只要人为设置一下就可以了。

监管缺失。作为在虚拟世界里代替现金流通的等价交换品,除发行不是中央银行之外,网络虚拟货币的实质同现实货币几乎没有区别。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虚拟货币的使用将会越来越频繁,如何对网币发行商进行信用管理?要不要对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商进行资格认定?各网络运营商要不要对网币流通量有一个总量控制?怎样实现网币与现实货币的对接等等。这些问题若不能合理解决,当网民及游戏玩家手中的网络虚拟货币达到相当规模时,其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及传统金融业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显现出来。因此,将网币纳入到现有的货币监管体系之内势在必行。

网络虚拟货币发展的对策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怎样突破网络虚拟货币的发展困境呢?笔者认为,国家在保证现实世界金融秩序避免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加快相关法律及规则的制定。尝试运用现实世界价值体系的方法来建立网络虚拟货币的相关法律及规则。

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受信息和通讯产业发展水平所限,我国目前还没有能力研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网络虚拟货币,如广为盛行的利用“私服外挂”大量生产非法游戏币,众多的游戏服务商对此几乎是无能为力。因此,寻求技术上的突破,以弥补网络虚拟货币的安全漏洞,是网络虚拟货币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4篇:电子政务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生物特征识别 数字签名 电子商务 身份安全认证

一、引言

在电子商务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从某种角度看,身份认证技术可能比信息加密本身更加重要。它是网络安全和信息系统安全的第一道屏障,是在信息安全时代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

目前的应用主要是以“用户ID+口令+数字证书”来进行用户的身份认证。从根本上说这种身份认证不能解决访问者的物理身份和电子身份的一致性问题,即无法确认通过身份认证的访问者即获授权者。

启发于人的身体特征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了生物识别技术。人的指纹、虹膜、视网膜等都具有惟一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为实现更安全、方便的用户身份认证提供了有利的物理条件。

用户最关注的问题是因特网的网络安全性和保密性。保障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通常需要借助信息安全功能来实现。在开放系统中对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或私密信息进行通信时,可使用数字签名等密码技术进行加密。

生物识别技术代表着用户身份认证技术的未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果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提供一种更加安全、便捷的用户身份认证技术。

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其核心在于如何获取这些生物特征,并将之转换为数字信息,存储于计算机中,利用可靠的匹配算法来完成验证与识别个人身份的过程。

1.指纹识别――成熟的身份认证技术

在网络环境下的身份认证系统中,应用指纹作为身份确认依据是理想的。

第一,理论上,每个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指纹样本便于获取,易于开发识别系统,实用性强。

第三,指纹识别中使用的模板而是由指纹图中提取的关键特征,使系统对模板库的存储量较小。也可以大大减少网络传输的负担,便于支持网络功能。

第四,指纹识别是生物特征识别中研究最早、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有着坚实的市场后盾。

指纹识别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可行性。随着固体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指纹传感器的价格正逐渐下降,在许多应用中基于指纹的生物认证系统的成本是可以承受的。

指纹识别原理和过程如下:首先,通过指纹读取设备读取到人体指纹图像,并对原始图像进行初步的处理,使之更清晰。然后,指纹辨识算法建立指纹的数字表示――特征数据。特征文件存储从指纹上找到被称为“细节点”(minutiae)的数据点,也就是那些指纹纹路的分叉点或末梢点。这些数据称为模板(至今仍然没有一种模板的标准,也没有一种标准的抽象算法,各厂商自行其是)。最后,通过计算机把两个指纹的模板进行比较,计算出它们的相似程度,得到两个指纹的匹配结果。

2.虹膜和视网膜――更准确、更可靠的身份认证技术

虹膜是一种在眼睛中瞳孔内的织物状各色环状物,每一个虹膜都包含一个独一无二的基于像冠、水晶体、细丝、斑点、结构、凹点、射线、皱纹和条纹等特征的结构。世界上两个指纹相同的几率为1/109,而两个虹膜图像相同的几率是1/1011,虹膜在人的一生中均保持稳定不变。因此,利用虹膜来识别身份能够成为独一无二的标识,其可靠性超过了指纹识别。

从直径11mm的虹膜上,Dr. Daugman的算法用3.4个字节的数据来代表每平方毫米的虹膜信息,一个虹膜约有266个量化特征点,而指纹识别技术只有40多个特征点。266个量化特征点的虹膜识别算法在众多虹膜识别技术资料中都有讲述,在算法和人类眼部特征允许的情况下,Dr. Daugman指出,通过他的算法可获得173个二进制自由度的独立特征点。这在生物识别技术中,所获得特征点的数量是相当大的。

关于虹膜的特征提取方面较有成效的主要有Daugman的利用多分辨率Gabor滤波器提取虹膜纹理的相位信息;Wildes的基于4种不同决策标准的拉普拉斯金字塔提取虹膜纹理特征;Boles和Boashash的基于小波变换过零检测虹膜识别算法以及中科院采用Gabor滤波和aubechies-4小波变换相结合的纹理分析方法。

虹膜技术上有一些地方有待完善;当前的虹膜识别系统只是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小规模的试验,而没有进行过现实世界的惟一性认证的试验;目前图像获取设备相当昂贵。

视网膜是一些位于眼球后部十分细小的神经(一英寸的1/50),它是人眼感受光线并将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重要器官,用于生物识别的血管分布在神经视网膜周围,即视网膜四层细胞的最远处。

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研究就得出了人类眼球后部血管分布惟一性的理论,进一步的研究的表明,即使是孪生子,这种血管分布也是具有唯一性的,视网膜的结构形式在人的一生当中都相当稳定。所以,同虹膜识别技术一样,视网膜扫描可能是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视网膜扫描设备可以从使用者的视网膜上可以获得400个特征点,创建模板和完成确认。由此可见,视网膜扫描技术的录入设备的认假率低于0.0001%。但拒假率(FAR,指系统不正确地拒绝一个已经获得权限的用户)比较高,相信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大大降低。

因为对视网膜难于采样,也无标准的视网膜样本库供系统软件开发使用,这就导致视网膜识别系统目前阶段难以开发,可行性较低。

与指纹识别技术的主要步骤以及原理相似,虹膜识别与视网膜识别一般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处理、特征提取、保存数据、特征值的比对和匹配等过程。

图 生物识别系统原理

综上所述,指纹识别是最容易实现的;而虹膜识别与视网膜识别受到某些限制,目前除了一些高端应用外很难普及应用,但其有着巨大的技术优势和潜在的商业价值,必将是下一代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

三、基于生物特征识别和数字签名技术的电子商务身份认证系统解决方案

1.方案设计要求

要确保基于指纹特征的用户身份认证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必须对基于指纹特征的网络身份认证方案设计一个安全的身份认证协议。良好的身份认证协议应该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能够准确识别被认证对象的身份;

(2)能够明确重要事件的责任人,并实现签名,避免事后抵赖;

(3)能够保障数据在存储和传送时的安全。

2.基于生物特征和数字签名技术的电子商务身份安全认证系统结构

基于秘密信息的身份认证协议:保证通信认证可以防止第三方的重放攻击,但由于客户端密钥存储和管理存在问题。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能解决口令窥视和密钥管理难等问题,但很难阻止第三方的重放攻击。因而,笔者提出了综合前述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数字签名后得到的电子商务身份认证系统的解决方案。

在网络环境下(B/S结构),用户(客户端)如果要访问远程服务器所管理的信息资源,在获得相关资源访问权限之前,必须通过生物特征身份认证,所有的信息资源访问权限都在身份认证系统(服务器端)管理之下,未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不能访问信息资源。当模板内置于服务器时,通过客户端的生物特征获取仪器获得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该信息被加上数字签名后传送到服务器,在服务器首先校验签名是否有效,再与预先注册的模板进行比较,并完成身份认证。

3.身份认证步骤与协议

在生物认证系统中,为了保证生物特征值这不被非法用户所获得,采用数字签名技术。我们在此对协议中采用的符号做如下定义:A为用户,AS为认证服务器,KUAS为认证服务器公钥,TAS为认证服务器的时限,NA为A的现时数据,FA为A的生物特征值,IDA为A的标识。还需说明的是这里采用的是单向认证协议。基本协议如下:

(1)A用自己标识的签名向认证服务器AS请求认证。使用签名技术能有效地阻止一个虚假认证服务器对用户A的欺骗性连接。因为只有合法的认证服务器才保存有用户的公钥,从而能验证这个签名来获得IDA来为下面的认证过程来使用。

(2)认证服务器产生时限TAS,现时数据NA,并将自己的公钥KUAS、NA和时限TAS用用户A的公钥KUA加密后返回给客户端的A用户。

(3)客户端A接受到认证服务器公钥、时限和现时数据NA,同时在客户端的生物特征传感器读取用户的生物特征图像,并获得特征FA,把元组{TAS,NA,FA}用认证服务器的公钥KUAS加密后发送给认证服务器。

(4)认证服务器AS通过生物特征信息数据库进行比对,若匹配则A的身份通过认证。

这个方案与现时使用的认证体制基本类似,所以电子商务交易系统不必作重大改变。但因为引入了生物特征识别,安全性可以获得有效的加强。

四、结束语

在信息化日趋成为主流的今天,电子商务的业务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也成为业界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本方案设计将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和数字签名相结合应用于电子商务,加强系统安全性,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实用意义。

参考文献:

[1]DAUGMAN J G. High confidence visual recognition of persons by a test of statistical independence[J]. Tra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1915(11): 1148-116

[2]MA Li, TAN Tieniu, WANG Yunhong. Efficient iris recognition by characterizing key local variation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004,13(6)739-750

[3]BOLES W W, BOASHASH B. A human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using images of the iris and wavelet transform[J]. IEEE Transon Signal Processing. 1998,46(4): 1185-1188

[4]WILDS R P. Iris recognition: an emerging biometric technology[A]. Proceedings of the IEEE[C].Sanjuan Puertorico, 1997

[5]孟浩徐翠平:虹膜识别算法的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6,27(3): 400-403

[6]祝连庆穆婕马龙:虹膜识别技术的研究[J]. 仪器仪表学报,2006,26(6): 753-755

[7]叶炜李恒华田捷:生物识别技术在网上银行认证安全体系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3, 29(11): 192-194

第5篇:电子政务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 IT 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6-01

IT治理模式是与电子政务相配套的一种保障性措施,同时也是帮助电子政务向着理想方向发展的动力。我国的政务工作正在不断的向着公开化、透明化方向发展,电子政务在这两个方面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IT治理模式并不是在电子政务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应用,而是在电子政务开始研究的时候,同步进行建设,并且根据电子政务的发展和问题的出现,逐步的进行健全、完善,从根本上提升电子政务的各项能力,真正做到对社会有益无害。在此,本文主要对我国电子政务IT治理模式与过程进行一定的研究。

1 电子政务的特征分析

对于政务来说,要想从原来的纯人工执行到计算机执行,就必须把握好电子政务的特征,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电子政务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能够节省出一个较长的过渡期。经过详细的讨论和分析,电子政务的特征如下:第一,电子政务具体实施目标往往是效率为主,缺乏流程优化。我国在目前的发展建设中,属于全面进步期,政务工作非常繁忙,电子政务虽然在效率上比较突出,但是相关的工作流程要得到健全,避免在日后的政务工作当中,埋下较大的隐患。第二,业务部门主导电子政务决策。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电子政务的重点在于“政务”,而不是“电子”,一切电子化的手段都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政务工作能力,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帮助。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业务部门主导带来的弊端是缺少对服务对象需求的考察。政务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国家建设工作,政务工作必须分轻重缓解,同时要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结果。

2 电子政务IT治理模式

对于电子政务来说,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多,虽然在起始阶段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但是后续的工作并没有做好,与其他政务工作也出现了一定的矛盾和冲突。采用电子政务IT治理模式,能够有效的解决现有的矛盾和分歧,同时最大限度的规避电子政务带来的风险。在此,本文对电子政务IT治理模式进行一定的阐述。首先,我们可以建立一套属于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IT治理中的决策机制。这套机制主要是为了解决电子政务“只顾效率、不顾效果”的问题。比方说,决策机制当中的高层主导式比较适合我国的发达地区,这种模式主要是政府部门高级管理层拥有决策权。而IT部门主导式,主要是由组织内的IT部门主管或者专业人员、专家进行负责。决策机制可以根据不同地方政务的不同需求来选择,充分结合了实际情况,同时能够在电子政务和人工政务以及全局政务当中,寻找到一个良好的契合点。其次,为了能够更加彻底的根除电子政务当中的问题,我们可以执行电子政务IT治理中的知识转移机制。通过采用知识转移机制,可以将问题交给专业的部门来处理,既强化了电子政务的处理方式,同时可以在效率效果上寻求兼得。目前的知识转移方式有很多,比方说人员转移、文件说明、专家观察、常规化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总的来说,电子政务IT治理模式选择,一是要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二是要与日后的发展战略和政务目标相结合;三是要与我国的总体发展相契合,达到高度统一。

3 我国电子政务IT治理过程研究

3.1 信息系统与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

电子政务IT治理过程必须要与治理模式相互匹配,才能在最后的结果当中,得到预期的效益。信息系统与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已经成为了目前的重要工作。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主要是通过建立COBIT框架来完成相关工作。COBIT框架是结合电子政务的特征和治理模式来设计的,主要包括四个领域,分别为IT规划和组织领域、系统获取和实施领域、交付与支持领域、信息系统运行性能与评价领域。这些领域既互相独立,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我国来说,这四个领域的独立执行或者是相互配合,足以应对电子政务当中的各项问题,在不断加入新元素的情况下,COBIT框架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桥梁,让电子政务切实的发挥出作用,而不是单纯的在效率上有所建树。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发展速度的加快,电子政务IT治理过程,应该更加健全,优化结构和实施方法。

3.2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的应用

电子政务主要是通过电子化的手段来完成政务工作,所以电子化技术的好坏对政务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在IT治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保障。设施库的功能比较健全,主要有政策、角色和责任、收益等九个方面的明确界定。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应用到治理过程中,能够对电子政务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避免在一些小问题上犯错误,同时可以减少很多的麻烦。比方说,当电子政务在执行过程中,某一方面没有做好,并且已经产生了影响,我们可以根据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的明确界定,以及相关框架和治理模式,将电子政务及时的拉回正确的轨道上,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弥补错误。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经济上的损失,同时对日常政务工作和国家的战略发展都有莫大的积极意义。

4 结语

本文对我国电子政务IT治理模式与过程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从现有的工作来看,治理模式和治理过程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电子政务的各项工作也在应有的轨道上平稳的前进。日后的工作重点在于,通过合理的方式,将其中的一些重点和和难点进行突破,不仅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要建立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让电子政务真正意义的促进国家发展与建设,相信在日后的工作当中,能够取得更加骄傲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周贺来.电子政务中的IT治理研究[J].电子政务,2008(5).

第6篇:电子政务的特征范文

Abstract: The e-government as a new form of the administr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aily work,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some negative effects. This paper made a discussion on the topic of the negative effect and ethical demands of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关键词:电子政务;网络行政伦理;公共管理

Key words: e-government;network administration ethics;public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136-02

0引言

电子政务的推进和应用过程,人们逐渐发现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其他技术一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技术风险特征。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本身就是伦理调节与规范的主要对象[1]。作为信息社会产物的行政管理形式,电子政务在发挥进步作用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电子政务在网络安全、信息传播方面的某些本质特征,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日益体现着其负面效应。国内外关于电子政务的特点大多集中在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和行政透明度、降低行政成本等正面效应方面,而对负面效应的研究目前较少。以下首先说明的是电子政务网络的负效应特征。

1电子政务的负效应及其特征

和许多新技术一样,电子政务技术作为一种目前还不是很完备的行政工具,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值得警惕的负面效应。本文在此就其目前所认为比较重要的几点作一说明。

1.1 电子政务网络环境下易于助长无政府主义等极端民主化倾向互联网的开放性、包容性、互动性特征逐渐使公众的上网习惯趋于自由发言且疏于负责。由于使用系统的行政主体多采用朝九晚五时段,很难做到后台全天候实现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非法活动可以避开某些高峰工作时间,一些非法的黑客行为则可能变得隐蔽、直接、高效和难以控制。由于政务信息是社会民主参与和利益诉求的重要资源,许多利益集团日益重视利用网络特别是政府网站来影响舆论和体现话语权。利用政务网络的官方影响和论坛的匿名发言权利,制造虚假信息,混淆视听已经屡见不鲜。电脑黑客热衷于入侵官方网站,窃取和篡改有关系统的数据库信息,直接威胁到官方网站的正常运行和当事人的利益。

1.2 电子政务网络的交互性特性形成行政主客体角色感的模糊网络的最大特征是交互性,而行政活动的交互对于网络媒介与网络社会交往来说,交互性的实质是指在交流中传者与受者的角色是互换的,即交互主体的“主体间性”。在政务网上,交互性的参与行为除了指传播的双主体性和信息的双向流动外,也是人们确立自身现实感和社会角色的重要的技术保证之一。个人通过点击、链接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常会把自己与现实社会的真实角色相迷失。电子政务网络的虚拟性还会导致行政主客体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化。“在技术进步中手段逐渐取代了目的的地位……人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技术的奴隶”[2]。互联网导致用户减少和其他人的现实交流,进而严重损害社区的社会结构。行政活动者在网络行政过程中,扁平化的网络结构常常形成协作关系和本位意识错位。

1.3 电子政务信息的多样性来源特性形成大量的海量冗余信息行政管理的效能与信息的掌握密切相关,行政信息的不对称特有格局总是会形成行政成本的增加和暗箱操作的空间。政务信息和非政务信息都通过电子政务网站随时形成公共信息,尽管最大限度地方便了人们的公共参与和公共交流,把虚拟空间变成了灵活高效的公共信息平台,但政务信息的多样性也带来大量冗余信息,即人们可以自由地将各种干扰信息上传至网络,也可自由转载各种未经证实和暗含某种倾向性意图的政务信息以及相关内容。

1.4 基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系统的政务信息公开形成了信息安全和保密的新课题目前对信息安全构成威胁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政府信息保密的最大威胁。电子政务的出现使行政信息的自由流动,使地域差别变得更加模糊。电子政务信息传播有瞬时性、迅速扩散性乃至跨时空特征,对传统媒介有补充作用,但环节越多、交互性越强,则越为公共信息保密带来更多漏洞、困难和挑战。除了行政伦理机制的规约,更重要的是必须在对技术系统升级完善才可堵住财政资金非法流失的渠道。

1.5 数字鸿沟会导致民主参与机会和新的社会阶层的分化当部分人群的政治参与和行政活动愈加依赖政务网络方可实现时意味着部分人群将被更加边缘化在网络之外。在组织实践中,数字鸿沟始终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数字鸿沟的存在是必然的,但鸿沟的缩小则是相对的。国际电子政务建设排名靠前的新加坡和加拿大等国,人群聚居特征和地域联网便利程度是其快速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网络连接地区仅仅是城市和发达地域,在线的仅仅是某些信息技术富有群体,则意味着这部分人群可以更加方便地参与公共政策和享受民利,而“信息边远地区”的人群则因为难以接触信息网络而成为新的信息弱势群体。最终必然会造成人们利用信息能力的不平等,加大信息贫富差距。“民主制在这样一种计算机统治中就变成了一种怪物”。[3]

2电子中的伦理诉求

在科技应用史上,伦理意识产生由来已久,网络在出现后便被人们佐以伦理关注。1931年,爱因斯坦在给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的学生讲话:“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2.1 电子政务网络行政行为引发的伦理困境行政伦理的勃兴离不开现实行政活动对伦理的诉求。而网络技术,尤其是政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双方对于利益的不同诉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对技术的负面效应未能足够重视。人们对某些心技术的演变及规律的认识还处于初步阶段,在运用科技手段对某些事物及其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时只侧重于良性结果而未能察觉或忽视了负面效应。旨在谋求地域和民族利益,损害其他地域和其他民族以至全球利益。例如,美国借助网络技术作为其对其他族群价值观干涉的工具,形成信息霸权。旨在谋求小团体利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如一些政府部门人员为了部门利益,把政府网络系统信息库中的公民私密资料提供给特别一方,最终导致公平正义的丧失。旨在谋求行政活动者的私利而缺乏职业责任,运用政务网络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如电脑专家炫示个人能力变动政府网站栏目甚至修改外交部和国防部网站事件,都可能引发外交争端。还有由于人类对电子政务系统新技术应用造成新伦理困境。

2.2 网络行政伦理介入的必要性本文所提及的“行政共同体”,是我国电子政务环境下行政模式中所包含的从事政务、党务、人大和其他从事的人员所形成的群体。之所以这样定义与我国政治体制有关,因为我国的公共管理主体不止是政府,且有政党等多元主体的深层参与,在本文中统一使用“行政共同体”来表述。网络行政伦理是对于行政活动的道德引导,是调节电子政务系统使用者内部之间、“行政共同体”与社会公众之间诸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的总和。行政伦理介入电子政务行政活动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可以使电子政务的运用甚至规划得到明确的道德理性的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被不善目的利用网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作为道德理性的行政伦理又可以弥补单纯的网络技术的工具理性之不足,增强电子政务系统使用者对于技术开发后果的道德责任感,从而以价值理性的自觉来最大限度地消解工具理性在社会负面作用上的不自觉。传统行政伦理对行政行为具有规范约束作用,旨在规约人类行政活动得以良性运行。当规范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调整人们在行政活动中的关系的行为规范时,人们会通过自我伦理反省行为以便获得行政活动最优效能。现代社会人类联系和依赖性增强,城市化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并产生了各种协调相互关系和行为准则的新型道德标准。在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网络技术时,人们逐渐意识到网络社会的特性决定了电子政务和传统行政的不同特性。因此,基于网络行政活动的行政伦理规约,不但有利于规约行政共同体的行政行为,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行政目标的实现和维持相对合理的社会秩序。

2.3 制度性创新是行政伦理建设实践的必然归宿行政伦理是一种道德规范,并无强制性。实践证明,人性的特征和外界的各种影响,仅靠行为人的自律外还必须靠制度性手段加以约束。约有80个国家已经颁布有行政伦理法规以便通过法律的权威性来约束行政活动中的失范行为。法律的强制性、权威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能够从不同层面对人们的行政行为予以约束,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为了更好的发挥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必须从规范和制度两个方面进行行政伦理规约的探索,研究其伦理规约的可能、依据、特性、原则等问题,最终使行政伦理的道德规约作用不但能存在于行政共同体的内心,而且在外部从制度安排甚至法律的高度予以保障,使网络行政伦理发挥更好的规约作用,即本文后面要说明的伦理制度化和制度伦理化。

基于以上伦理诉求,本文的研究将为防范和减弱电子政府形态下的行政活动引起的负效应消解提供方法论指导,针对网络行政活动的特点,提出网络行政伦理的概念和理论主张,进而对网络行政伦理规约的可能、依据、特性、本质、机制做逐项研究。同时结合电子政务技术特征,对电子政务技术系统的价值负荷进行研究,并对网络行政伦理的制度安排做初步探索。实践证明,电子政务的优势要继续发挥则必须要认识到电子政务技术的两面性,及早从理论和实践上重视和规约新技术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并且采取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应对和化解此类负面效应。无论何种电子政务技术产品的运行,都必须借助于不同形态的信息网络方可发挥效能。把不同网络条件下的行政活动及其伦理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既有行政伦理规范为基础,探求特定条件下的行政伦理冲突的规律和本质特征,力求对行政伦理研究有所突破。电子政务系统的负面效应随着其快速推进而表现为多样化并日益形成很多衍生的伦理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子政务的积极作用而弱化其消极作用,除了技术之外,必须更加重视探索伦理价值因素在电子政务网络行政活动中的规约,如通过行政伦理的构建和规约,不断深化行政伦理在网络行政活动中的影响,规范人的行政行为,使人的行政活动产生善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沙勇忠.现代信息活动中的道德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2004,(1):89-94.

第7篇:电子政务的特征范文

论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安全

我市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框架研究

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三网”环境下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探讨

通过电子政务来拉动电子商务的分析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研究

电子政务发展中非技术问题探讨与对策

电子政务如何推进政府管理的进步

关于我国电子政务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的讨论

电子政务与水利政务信息化建设讨论研究

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研究

电子政务对公共行政的影响研究

电子政务的内涵及其发展

政府上网与电子政务的实现研究

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方案研究

电子政务与电子文件保护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

基于电子政务的知识管理研究

基于电子政务的行政管理研究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结构的研究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几个宏观问题研究

电子政务相关法律问题探讨

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管理研究

应用于电子政务的知识管理中间件平台研究

电子政务的实现条件研究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安全集成研究

PKI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系统在无线电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中安全中间件的应用研究

软件重用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

电子政务与行政文化和行政决策的关系研究

档案工作与电子政务建设研究

电子政务系统中动态工作流技术的应用研究

公安电子政务系统的实现研究

电子政务外包及其实施过程中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

工作流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中安全域和网络划分与控制的研究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应急处理体系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机房一体化的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

电子政务中数字证书实现身份认证技术的应用

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研究与发展趋势的展望

基于三层体系结构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研究

电子政务中分布式知识管理的实现

对电子政务的多视角思考

我国电子政务实施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电子政务的廉政意义探讨

电子政务的技术风险与管理误区的防范

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数据交换平台设计

基于MPLS-VPN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平台的构建

电子政务与依法行政的关系的研究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风险研究

基于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设计

面向电子政务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电子政务的安全审计相关研究

环保电子政务系统方案设计

电子政务中网络划分与安全保密研究

安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

面向电子政务的公文管理系统的设计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结构的探讨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有关技术问题研究

电子政务中的数据库建设研究

空间信息支持下的电子政务及其发展前景

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环境的研究

电子政务中的人口空间管理和分析研究

电子政务、信息网建设思路及技术方案研究

UML的活动图及其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

适用于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研究

一种基于角色网络模型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实现

电子政务发展对政府公务员的挑战与新要求

我国电子政务的市场预测分析研究

电子政务管理模式研究

第8篇:电子政务的特征范文

1.1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的实现可以有效地向市民提供交互式服务,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上网,为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履行职能、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行动平台,政府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双向互动特征,通过建设各级政府网站、及时政府信息以及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将政府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和市民和企业日益增长的政务信息需求之间架起方便、快捷的沟通桥梁,随时能够倾听市民的心声、接受市民的监督,变"政府管理导向"为"为民服务导向",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规范政府行政管理行为。政府部门在网上公开各自的工作职能和职责、政策文件、重要活动,以及有关办事项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使老百姓了解各部门"主要干什么,具体怎么办"。同时,通过设立网上电子公告牌、投诉信箱等形式,开辟老百姓评判政府部门行为的渠道,自觉将本部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达到杜绝"暗箱操作"、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完善政府管理的目的,努力为市民营造一个透明的办事环境。

1.2是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切入点

电子政务是城市信息化的核心和重点,率先实现电子政务,必将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进程。电子政务的整体策划和设计应以城市电子政府各项应用和服务为目标,参考城市信息化总体构架和电子政务逻辑结构模型,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包括网络、平安和应用支撑体系在内的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总体技术方案应给出电子政务的总体建设目标、总体功能目标、总体组成以及各个专业系统的方案等,总体实施方案应明确具体建设项目、项目的工程设计、项目分期建设计划以及管理办法等。

1.3是促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的需要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革命,它不仅意味着政府行政管理要进一步地公开和透明,政府要通过网络去处理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一部分公共管理事务,更意味着政府工业时代形成的职能式、集权化的政务流程必须再造,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现代政府的要求。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绕不过的门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政府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理为原则,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再造,转变为以公众服务需求为起点,政府应创造出对公众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终点,进行一系列借助网络运行的。政府再造后的行政流程以公众满足为目标,有两个基本特征摘要:一是面向公众,以事务为中心;二是跨越职能部门、所属单位的现有边界。再造流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流程本身,而是适应电子政务的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电子政务的特征和优势,提高政府竞争力。

2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目前状况

2.1领导体制逐步完善

为科学规划和实施信息化重点工程,武汉市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适时调整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组成部门和人员,实现了党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组织的协调和统一。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设计专班,包括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业务人员和有关信息化专家。组织体制的创新,为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有利的技术支撑。

2.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全市已基本形成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网;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推进了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企业改革和技术进步取得了明显进展;各行业信息化应用得了显著的进步;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2002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0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8.43万户,电话普及率接近40部/百人,高出全国近7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达到63.48万户,占全国的1.08%,比上年增长24.7%。随着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建设,信息制造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凸现。"九五"以来,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在25%以上,200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50多亿元。

2.3电子政务建设已逐步展开

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初步建成。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和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内网主要是指市级政务机关(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办公业务网,是网;外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业务。电子政务内网已经基本建成了由市、区两级横向区域性网络平台和连接省、市两级网络平台的纵向网络构成的整体框架。电子政务外网以政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有68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信息机构或信息中心,已建成局域网55个,已有44家政府部门和一大批市直机关相继在网上建立了政府网站,成为政府和公众联系的一条方便快捷的渠道。各级政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

2.4规范文件逐步出台

为推动电子政务内网稳健发展,相继出台了《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决策服务系统平安保密规范》、《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服务系统域名编制方案》、《武汉市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内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平安保障。同时,还起草了《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意见》,将作为全市电子政务今后五年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和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然存在各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不平衡,政务外网建设滞后于内网建设,应用和信息资源建设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网站缺乏平安防范办法、隐患较大等新问题。

3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策略

3.1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紧密结合,事关政府管理现代化和行政体制改革全局的,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毫无疑问必须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三统一稳"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挥、稳步推进。一是市信息办根据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总体规划,具体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和标准规范制定以及整体推进工作,定期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新问题进行探究,必要时报领导小组审定。二是加大信息化效能评测机制和监督工程的建设,各部门各负其责,抓好自身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三是推广工程外包和托管服务及跟踪负责制度,重点工程由市信息办建立非凡行动小组,负责跨部门、跨区域工程的组织实施,待工程竣工启用后,交给专业公司进行委托管理。四是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民服务,以民众的需要和满足度为建设的出发点,做好部门和公民调查,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

3.2以应用为核心,加快"两网"建设

一是完善内网建设,区级以上党政机关实现办公网络化,建设公文传输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上电话等。增强电子政务内网的服务功能,扩大电子政务内网的应用范围,提高电子政务内网的使用效率,实现市、区党政机关局域网的互联互通。二是加快外网建设。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务公开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全市统一、面向社会公众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及电子政务综合门户网站和服务于各级党政机关的数据中心,为全面实现网上服务创造条件。在近期,凡是能够开展政务公开的部门,都要开通网上业务,以网上申报、网上审批为突破口,不断拓展领域,搞好跨部门的协调,抓好并联审批。

3.3加快武汉市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业务系统建设要遵循国家相关业务系统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统一要求,充分结合武汉市的实际,以满足全市重点政务工作的需求为主,分工负责,分阶段推进。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系统的建设,继续搞好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金卡工程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要加强应急指挥系统、金财、金盾、金审、金农、金质、金水、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等业务系统工程的建设。

3.4加强四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按照国家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规划要求,重点抓好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四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也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逐步将办公信息、管理信息、业务数据电子化,建立体系完善,标准统一,内容完整,流程规范的动态信息资源库,通过对整个城市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综合处理和分析,为政府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为政府制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优化城市规划等全局性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政府信息的权威性,使电子信息资料库为公众和企业服务,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构筑起"数字武汉"的基本框架。

3.5建立电子政务五大保障体系

包括完善网络和信息平安体系;建立先进的电子政务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立法和标准化体系;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宣传和培训体系;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3.6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切入点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扎实高效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关键在于要从电子政务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内在要求出发,从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出发,选好政府投入的主攻方向和项目切入点。首先,要遵循电子政务的普遍规律和内在要求。一般而言,电子政务建设大体包括三个阶段摘要:一是建立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信息交换;二是搭建网上办事平台,实现政府办公业务上网,提供虚拟服务;三是实现智能化决策,构建现代服务型网上政府。其次,要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以应用为目标,集中力量支持关键领域项目的开发建设。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础网络设施建设;应用服务系统开发;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第三,在策略上应坚持先试点后展开,统一规划,稳步推进。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电子政务建设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表现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仍处在改革转变的过程中,业务流程存在不确定性,电子政务还只是刚刚起步,标准和要求不确定,技术演进和不断发展,使应用存在不确定性等。理想上都希望有一个通盘细致的规划来指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实际上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很难实现。即便是统一规划,也应有试点为基础,这样实施起来才更有针对性。

3.7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化、多元化融资机制

着重突出以下四个方面摘要:一是运用BOT方式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对基础网络服务设施,通过租赁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有偿使用,待经营期结束后最终转给政府所有。二是采取外包方式,开发建设应用服务系统。赋予开发企业特许经营权,在应用服务系统建设中引入社会民间投资。三是对一些政府、企业和公众都有需求,且能够自我运营的服务系统,应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主体,在建设上应主要引进企业投资,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适当支持,在运作方式上采取经营性项目法人招标方式进行。四是对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服务系统以及相关国有经营公司,通过实施股权转让、盘活存量资产等多元化方式进行置换,为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谢阳群.美国联邦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J.国外社会科学,2001(5)

2张国云.美国电子政府考察报告[N.中国经济导报,2002-04-08

3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摘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M.北京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郭励弘.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制度缺失[J.新经济导刊,2005(88)

6刘颖.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目前状况和猜测[J.当代通信,2005(5)

7刘家栋.2004年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白皮书[M.武汉摘要:武汉出版社,2004

第9篇:电子政务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化

一、电子政务的实行对政府职能的影响

(1)电子政务使政府职能形式多样化。传统的政府职能的实现大都是依靠工作人员的手工作业来完成,而电子政务为政府职能的实现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电子政务的实现要通过电子服务来实时反馈,诸如政府网站、呼叫中心、信函、传真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政府职能。(2)电子政务改变了政府职能结构。传统的政府职能结构偏重于管理,即管理公共事务;而电子政务的实现,使政府职能结构转向管理与服务并重。电子政务的高效化、信息化使政府工作人员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为他们更好为公众服务提供了条件。(3)电子政务提高了政府执行力。电子政务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提供了网络学习、多技能培训的机会,使得他们向综合型人才方面发展。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了,政府的执行力也就相应的得到提高。另外,电子政务使得政府信息网络化,使政府的政策信息得到广泛的传播,为政府执行相关职能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可以使公众更好地监督政府的工作,促使政府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二、电子政务对政府组织的影响

(1)电子政务对政府组织环境的影响。电子政务使得政府部门与公众的沟通更加便利,提供了更多的与公众交流的机会。电子政务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整合,改变了组织与外界的关系。政府组织是由许多部门构成的,政府组织整体具有某种不确定性,而电子政务的实行使得政府部门面临的环境更加的开放,对政府组织提供了新的挑战。(2)电子政务对政府组织结构的影响。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都是科层制的金字塔式的,电子政务下的政府组织机构呈现出扁平化的形态。扁平化的政府组织机构更注重组织资源的共享、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注重发挥组织成员的能动性和潜力。电子政务通过政府流程再造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来实现对政府组织机构的改变,实现对政府运作模式的全面转变和绩效的提高。(3)电子政务对政府信息结构的影响。信息机构是一个组织进行各方面管理的重要保障,政府信息结构就是一个政府搜集和整合利用信息的方式。在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下,政府信息结构式纵向式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信息关系清晰,结构单一明朗。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比方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时间太慢,使得下级组织难以对某些情况作出及时的反应。

三、电子政务对政府运行机制的影响

(1)电子政务对政府运行协调机制的影响。政府运行协调机制,是指政府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政府组织之间进行协调、配合的一系列规则和程序。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职能不断扩张,随之出现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职责不清等方面的问题,这就更加突出了政府运行协调机制的重要性。电子政务的实行使这一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政务丰富了政府运行协调的方式,使其更加的多样化。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是政府运行协调的重要保障,而电子政务本身就是具有信息化的优势,它进一步完善了政府信息收集和反馈的渠道。(2)电子政务对政府运行激励机制的影响。政府激励机制就是激励主体运用多种激励手段,遵循一定的激励原则,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并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和规律的总和。电子政务的实行使政府信息交流更加的顺畅,传统的条件下信息交流封闭,降低了客体在心理上的认知,削弱客体的积极性。电子政务这种新的信息化模式可以解决政府在激励机制设计中的信息沟通滞后的问题,并且缩短信息传递的时间,提高政府信息收集的准确性。(3)电子政务对政府运行控制机制的影响。在传统的条件下,政府运行遵循严格的金字塔模式,它的权力运行具有明显的人为特征。并且这种传统的政府运行机制是刚性的、规范的,强调上级对下级的控制。而电子政务的出现使得政府运行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把政府的运行过程设定为一种信息流动过程,借助于数字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处理,来实现政府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与高效化。

四、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模式的影响

网络时代对政府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刚性特征比较突出,电子政务的实行促使传统的刚性模式向弹性化方面发展。这并非与政府运行的刚性相矛盾,因为运行的刚性是强调政府运行程序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是操作层面的;而政府管理模式的弹性化是强调政府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弹性化的政府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它使得政府工作人员具有更多自,能更好地发挥潜力。

参 考 文 献

[1]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