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

工学结合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学结合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学结合的认识

第1篇: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

一、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层面

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认识不足

一种形式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的改变,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上好课,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因此很多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都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

2.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要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学

管理体系。一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必须做到工学过程科学,工学衔接合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二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知道实训有抵触情绪,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校内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

3.学校负担过重

校企合作前,学校要找市场,找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不仅要

要了解掌握行业状况和前景的任务,还要处理与企业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同时要与企业商讨学生顶岗实习的报酬,还要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有关实习材料、安排实训项目监控实训质量和效果如何等。这种单靠学校的“结合”只会导致工学结合的关系不稳定、不牢固、不持久。

(二)企业层面

1.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

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校企合

作只停留在单纯选择人才的层面,要么就是被动地进行捐资助学,不参与培养,真正的工学结合无法进行。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往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只对能立即带来利益的价值链中,不能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技能应用性人才的任务。

3、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接受学生工学结合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更是难上加难。

(三)政府层面

1.法律依据缺乏

国家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地方政府并未在《职业教育法》允许范围内制定具体的实施条例,从法律层面上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对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

2.宏观调控不力

国务院虽然颁布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文件,但是对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质性指导力度不够。目前,各级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构。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加大了投入,但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仍处于劣势。无论是办学经费、还是其他社会资源。

二、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对策及建议

(一)学校层面

1.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

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先导,因此必须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加以认识和理解。

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决策。

2.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师资团队

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形成在本专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1)要重视学历、职称的提高与实践本领的研发能力的培养,要让教师意识到参加培训进修是他们必须履行的义务,学校也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制定教师进修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2)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通过正式引进柔性引进和企业“共引共享”等方式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

(二)企业层面

1.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意识

现代企业要树立长远发展战略和高层次的企业价值观,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业务领域拓展等战略意义,要意识到企业是职业学校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同时充分认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认识到开展校企合作也是提升企业形象、进行人才储备,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也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

2.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的培训制度

企业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有关规定把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制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鼓励和支持在职职工参加培训提高技能。

3.企业要加强对工学结合的管理

企业接受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肯定会产生一些问题,但是要校企双方互相配合,周密进行安排,许多问题可以解决。

(三)政府层面

第2篇: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又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关注热点。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反映出高职教育工作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清醒、敏锐和理性认识,同时,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和要求。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可以说,“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构建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为区域经济服务、为社会经济服务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由环境保护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湖南省环境保护厅主管的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和改革,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与实践,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特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创业四个方面遵循共赢互利的原则,进行环境创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进而培养企业或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可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该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与“技能”为中心;以“学”为根本;顶岗工作、合理报酬;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教学方案和课程计划;双方分段管理,学校全程监控。

2 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应充分体现“三化”和“四个结合”。“三化”是指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四个结合”是指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制订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近年来,工学结合备受重视,成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已经逐步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或教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合作的深入,人员管理、资金短缺、利益分享、风险分担、产权归属、技术保密等问题成了工学结合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政府没有明确的导向,甚至缺位;二是企业因循守旧,尚处在观望态势;三是职业院校自身支撑合作的资源不足。

3 工学结合走出困境的对策建议

3.1构筑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共享平台是工学结合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

工学结合之路能走多远,走多好,取决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积极性,而积极性又来源于他们的既得利益。作为学校而言,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拓宽就业安置路径,延展办学功能,减少教学成本等,这些目标要可见可达;对于企业而言,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募集和储备理想员工、获得国家职业培训经费补贴或税负减免、扩大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是其参与工学结合的利益所求;而对于学生而言,能以更少的经费负担(学费、生活费等),学得更好、更多,学得更愉快,顶岗实习的好处多,能够实现良好就业的愿望,

3.2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应对变革,寻求合乎自身规律的务实教学之路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具体做法如下:

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职业院校应根据本省和区域基础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使技能型人才培养由“劳务输出主导型”向“服务地方产业主导型”转变,切实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探索构建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应积极主动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岗位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要求,探索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要紧贴企业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企业也要积极主动支持、参与职业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职业院校应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本依据,遵照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组织教育教学。要对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开展课程重构,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

3.3企业要把承担教育责任与募集人力资源结合起来

在与职业院校合作的问题上,企业应该具有战略眼光、树立大局意识,要有为企业界和行业培养人才的意识、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大局观。虽然企业个体很难在工学结合中获得利益,但整个企业界获得了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企业自身在获得理想的人力资源储备上占有明显优势。既然企业整体获得了职业教育利益,那么就必须承担一定比例的成本支出,这是市场经济规则。

第3篇: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就是基于生产的学习和基于学习的生产,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思想。通过工学结合,可以让学生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接受职业训练与指导,培养必需的职业素养,又可促进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新的工作。[1]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一、工学结合是高职发展的必由之路

1、由职业教育的自身本质决定

走工学结合之路,不仅能使高职院校办学始终贴近工作实际,贴近岗位需求,更重要的是能使高职教育与工作变化、岗位职业变动始终融为一体。职业教育本质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工作、与职业融为一体,专业建设、课程设置,都要与工作实践、职业岗位紧密结合。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凝炼发展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

2、由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决定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工学结合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强调,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指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深入改革,并明确地指出工学结合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出路。

二、工学结合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原有教育观念,贯彻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

全体职教工作者是职业教育改革直接实施者,只有全面转变观念,并能自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钻研、认真贯彻,工学结合模式才能真正开展落实、才能取得成功。通过各种方式,如培训、交流、学习、调研、顶岗轮训等,提高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将转变观念作为职教改革的第一要务,以思想的转变促进办学机制的转变。

2、改变教师知识结构,建设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不但要擅长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擅长技能性知识的指导。依托企业办学的优势,由企业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使现有教师具有双师资质;另一方面,从企业调入、聘用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充实教学队伍,从而建设了一支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技能型教师队伍,保证了工学结合模式的顺利实施。

3、配套实践设施场所,确保技能培养的贯彻实施

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导向的新技术岗位及能力教育,突出的是技能本位和实践性原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系列实践条件来保障。按照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要求,遵循职业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环境必须要和工作环境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根据实际情况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拓展校外实习基地。[3]校内实训基地不应只是简单的实习,应具备对外生产的能力,这样不但可以保证与实际生产的紧密结合,更能促进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完全处于社会化环境之中,从事生产型和服务型的技术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

4、完善教学体系制度,保障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课程体系的建设、配套制度的完善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这些制度应包括:专业建设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职业技能资格制度、顶岗或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现场专兼职教师聘任与考核制度、教师顶岗轮训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

三、工学结合的优越性和灵活性

学生进入企业,结合专业进行训练与生产,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可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职业院校要依托企业培训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

工学结合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彻底转变,使教学更讲求实效。工学结合要求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必须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突出本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

四、结语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接受并实施。虽然具体的操作过程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阻力,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已得以充分展现,其应用推广已成一种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彩锋, 李彩云.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J]. 教育与职业,2010,(17).

[2]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第4篇: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3561(2015)05-0008-02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职业教育模式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四个服务”要求,即“职业教育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职业院校加强了产教结合。实行工学结合既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又是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既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又是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

“合作教育”是得到世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包括所有以学校与企业部门合作为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简言之,工学结合即教育活动与生产活动相结合,其中至少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强调过程的结合;其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即教育部门与产业界或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合作,强调对象的结合。具体地讲,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能力本位,从“培养技术型人才”转向“培养技能型人才,重视就业发展能力”;学习制度工学交替,从“学校核心、全日制主体”转向“校企合作、弹性学制”;教学内容实用先进,从“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转向“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行动导向重于书本知识”;证书制度双证融通,从“学历证书”转向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教学评估双向评价,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重社会评价”;学习过程理实结合,从“书本学习是基础”转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就业成为促进学习的重要动力”;专业教师注重实践,从“知识理论型”转向“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兼职教师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从“单纯的学院教育”转向“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学生既在学院学习理论知识,又在企业接受技术培训,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条件多方投资,从“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到“资金来源于政府、企业和社会捐助”,实施“工学结合”到企业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增加学习位置,解决专业实训设备价格高、更新快的重负等。

三、工学结合模式实施的路径

工学结合可以使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掌握生产工艺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可以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学业上的经济负担,并在毕业后尽快找到工作并适应工作需要;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有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要实现工学结合必须实行校企合作,制订工学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1)实现工学结合必须实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前提,它包含在校内与企业合作、在校外与企业合作两方面的内容。那么,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

其一,在校内与企业合作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向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创造实境教学,不断改善实习条件,努力开发实习产品,逐渐使实习产品市场化,降低实习成本,甚至达到逐步创收。①与企业联合进行新产品开发及校内生产部分产品;业务人员承揽各种定制业务,研究市场需求进行定型产品生产。②实习(生产)车间的主任、实习(生产)指导教师、业务联系、生产工艺制定、生产安排、质量检验、成本核算等都严格按照企业管理规范进行。③聘请校内部分教师、聘请企业专家或能工巧匠作为管理人员及实习指导教师。④严把质量关,努力提高产品合格率。⑤把产品销售出去,获得利润。

其二,在校外与企业合作方面:重点选择一批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的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不仅满足了强化学生技能的需要,也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①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学校可以派出带队实习指导教师,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教育和实习指导;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培养目标要求,制订并实施生产实习计划;配合企业做好留厂就业实习学生的选拔工作。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可以承担学生入厂后的生产、教育、培训活动。这其中包括挑选思想、业务技能素质好的工人师傅来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协助学校带队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训任务;对实习学生进行厂纪厂规教育和安全生产教育;按照学校校外实习计划的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组织现场教学和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完成生产任务;提供学生饮食、住宿的基本条件和劳动保护用品,根据地域差别适当解决学生的生活补贴;负责在实习学生中选拔留厂就业人员等。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根据专业的不同,学生在校两年或两年半,完成基本课题和复合作业两个训练阶段后,第三年或最后半年到校外实习基地结合企业生产进行技能的强化训练,最终达到中高级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要求。为了保证实习教学的正常开展,可以采取“校企共同负责,共同管理,专人具体实施”的分层管理办法。在每个实习基地建立由校企领导、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工人师傅组成的三级管理小组,对校企联合育人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生产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负责给学生安排生产任务和技能训练课题等日常协调、管理工作;生产一线岗位的工人师傅和带队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和质量考核工作。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始终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做到“六定”,即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岗位、定师傅、定目标,并在实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从而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迅速提升。

(2)实现工学结合必须制订工学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加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为重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①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沟通,跟踪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共同调整设置专业,并报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专业设置上体现工学结合。②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成立由行业专家、企业代表(政府教育部门的代表)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由他们根据教学和企业的(考虑订单要求、职业能力要求)需要,分析每一个专业的具体能力要求,构建出每一项能力的知识、技能、态度,进而构建出具体的理论及实践课程,从而制订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③改进教学内容方法。教学内容由学校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材体现工学结合,由校内教师及企业人员共同完成,教学形式包括课堂上的知识讲授、学生课后的练习以及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或企业进行的实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同时进行,一年级主要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认知实习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二年级主要是专业课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生产实习,三年级为专业课及顶岗实习,同时在寒暑假期间,让学生进入相关单位部门进行专业课程对应的业务岗位操作练习,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工学交替”;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式、顶岗实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处于中心地位,独立思考问题和进行实践操作,教师主要进行组织和咨询。④专兼教师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学校教师将主要负责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学生管理、诚信与思想品德教育,负责专业体系结构的整体设计;专业课程和实践指导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和企业一线专家与能工巧匠等行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实现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和水平。⑤整合校企教学资源。一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进行校企教学师资人力资源整合。学院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管理和产品开发,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保证。同时,学院选派教授专家到企业开展员工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二是通过在合作企业建立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共建校内生产型实训中心等进行实践教学环境与硬件资源的整合。三是通过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展科研教研活动,实现专业教学信息资源的整合。

(3)工学结合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①加快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的法律规章。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培训模式的一个重要保障。在我国职业教育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过程中,如何保障企业持久参与的积极性,如何保障学校教学组织实施有章可循,如何保障学生的双重角色,这些问题都需要由政府在相关法规的制定中给出回答。②制定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培训大纲及其配套措施。这是有效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培训模式的重要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和教学管理制度文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③推行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和改革学生考核管理制度。明确院、系、实习单位、校内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各自的管理职责,制定管理工作规范,健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完善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考核鉴定制度。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施全程跟踪监控,确保顶岗实习安全,达到实习效果,实现“生产育人”的目标。同时,将理论知识考核与生产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建立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推行技能证书“制度。④加快建立企业培训师队伍。参照发达国家实施校企合作办学与工学结合的经验,企业培训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工学结合教学培训质量的保障条件。为了保证学生在企业的培训质量,目前必须加快建立企业培训师队伍,建议可以与人事劳动部门一起,建立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企业培训师资格证书体系,先期研制企业培训师资格标准与培训考核获证办法。从某种程度上说,此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应该成为工学结合教学培训模式是否持续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⑤依法加强对学生参加企业劳动培训的保护工作。这是我国职业院校开展工学结合培训活动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刚入学学生的年龄关系,其劳动环境和强度受法律的特定保护。为此,建议事先做好相关工作,保障学校与学生的权益,保障工学结合教学培训活动的正常开展。

总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开展,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职业教育战线要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尽快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轨道上来,与产业部门和企业一道,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把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张莉娜,于德弘.灰领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05(01).

第5篇: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畜牧兽医类专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指高职院校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达到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对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231三阶段,三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我们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和薄弱环节的解析,通过畜牧兽医行业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迫切需求,针对三年制畜牧兽医类专业,我们重新建立人才培养目标,“畜牧兽医类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畜牧兽医类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畜牧业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和推广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要求,突破学科教育的束缚,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提高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变,建立一套符合畜牧兽医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231三阶段,三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二、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1.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一次性就业率稳步提高

“231三阶段,三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的教学规律,我院在大力实施,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之中,不仅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更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体验式”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真正的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在求知于实践、服务于社会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吃苦耐劳精神,加深了对我国当前畜牧业生产的进一步了解,增强了发展我国畜牧业经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表现突出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被企业提前录用,转为正式员工。有的被送出去进一步深造,有的被企业安排到班组的重要岗位。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实际,就业能力明显加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的畜牧兽医类专业的毕业生能吃苦,工作认真,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适应工作快。

2.教学团队建设得到发展,“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提高

畜牧兽医类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专业,对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要求很高,而中青年教师往往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在推行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后,教师必须在生产实践一线指导学生的实习,这就使中青年教师有了在实践中锻炼的机会,极大的丰富了实践经验,同时,在生产实践中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激发科研灵感的过程,这也就增强了中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每位教师都在系里做公开课,专业带头人亲自做观摩课,引领大家上好课,鼓励大家共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听课交流、公开课选拔、打造精品课、制作教学课件、科研课题研究等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年轻教师教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企业不仅是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 同时也是教师提高实践技能的主要途径。我系先后派出了8位教师到大成种鸡场、韩伟集团、禾丰集团等单位参加顶岗实践,有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现均已成为我系的专业骨干教师。系内已有4位中青年教师被企业聘为总经理,所在的企业又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提高。

3.发展了实践教学基地,培养人才效果明显

宏观上,对畜牧兽医类专业构建了一套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和市场经济需要,经过实践,校内外实习基地平均每年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接受学生实习。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就业顶岗实习使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很好地适应了企业环境,一大批表现突出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被企业提前录用,转为正式员工。有的被送出去进一步深造,有的被企业安排到班组的重要岗位。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实际,就业能力明显加强。真正使我们的毕业生到企业后“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达到校企资源共享、双赢共进的目的。

4.构建了与“231 三阶段,三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教学管理体系

第一,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共建覆盖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侧重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

第二,校、企共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院选派优秀教师在企业中组织学生实践学习并参加企业生产,实现校企双方师资互兼互聘,根据畜牧企业绩效考核目标,校企共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学生档案。

第三,与企业签订《学生安全管理协议》,加强师生在畜禽养殖生产岗位上的教学全程监控。

第6篇: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通信产业;技工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

1.1促进教学改革。企业参与到工学结合中,客观上促进了教学改革。将教育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满足学生社会实践需求。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实践积累,提高了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通过与实习单位的合作,能够了解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加以预测。促进中职院校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

1.2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应用性和职业针对性。通过专业对口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一线工作当中,了解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们尽早的进入职业角色,尽快积累工作经验。在对我校部分学生实习成果的抽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实习,过去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形象了、立体了,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1.3利于提高就业质量。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决定着中职院校办学水平。学生通过工学结合,职业技能有所提高,经验积累有所完善。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保证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另外,通过工学结合,学生能够走出课堂,接触到生产一线岗位,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将实习期作为试用期,考核实习生是否具备从事该项工作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毕业生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合同。

1.4推动我国通信事业发展。工学结合的开展,使校企合作加深。中职院校凭借行业企业办学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支撑企业职工培训和技能鉴定,为通信行业源源不断地输出技术创新人才。由此可见,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大规模地向我国通信行业输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有助于提高我国通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工学结合的典型培养模式及其优缺点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工学结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入,几种典型的培养模式逐渐凸显出来。

2.1订单培养模式:根据用人协议,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中职院校有计划的进行人才培养。优点:对于企业而言,满足了用人需求。对于校方而言,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缺点:并非所有专业均适用;校方需要不断地寻找订单,并根据订单调整培养方案,以保证订单的持续、稳定,在实际操作上难度较大。

2.2项目驱动模式:校企双方在基于某项合作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在项目合作过程中,调整相关专业的课程培养,完成教学培养工作。校企双方明确分工,一方负责理论讲授和素质培养,一方负责提供项目和实习场所,互惠互利,实现共赢。优点:人才培养针对性强,适合通信线路维护、电子商务等专业。缺点:难以找到合适的项目,适用范围有限。

2.3学工交替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理论课程与实习操作,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交替进行,同时开展。学生在实习期间,以企业员工标准进项考核,适当享受津贴待遇。优点:适合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缺点:不适合牵涉到企业机密的岗位,如财务部。

三、如何解决决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3.1政府的宏观调控。优化工学结合模式,要立足于我国国情,政府的主导和宏观调控,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调控政策,可以调动企业积极性,通过对企业的引导,鼓励企业投资职业教育。作为政府,在进行经济发展规划是,要将职业教育纳入其中,通过财政扶植等手段,支持中职院校教学设施更新。可以通过立法,明确企业的责任,提供优惠政策。另外,对于实习基地建设,政府应给付重视,将其视作院校建设的一部分。支持实习基地建设,解决人才培养的困难,为工学结合提供保障。

3.2企业的支持配合。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使企业成为工学结合的主体是问题的关键。因此,企业应站在全局,充分认识人才对于企业的意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正确对待合作办学。在校企合作办学中,企业应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工学结合的长远发展。同时,校企双方应紧密合作,完善专业共建、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共享等。企业可以选派技术人员到中职院校授课,在教学改革发面也可以提出建议。企业在工学结合中,共享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能够有效提高行业竞争力。

3.3实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应遵循的原则。中职院校在对人才的培养上,要考虑到教育市场的需求,坚持人才的多元化培养,通过不同的多渠,不同的形式,开展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对于专业设置,摒弃传统教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是否顺应地方经济需要,作为评价标准。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在实践中探索校企组合新模式。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

总之,在新形势下,我国技工教育应以政府、企业、学校的三方合作为基础,以符合社会需求为起点,以培养专业技能为重点,以输送技能人才为根本,将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完美结合,最终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阳丽.高职工学结合的基本问题、现状与趋势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 17.

[2] 土端祥.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 18.

第7篇: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工学结合 烹饪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的。在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方针政策,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还可以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关系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意义重大。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依据

“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而使自身工学相长,成为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它代表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政府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尝试的一项新指标。“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及学校管理制度,探索新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及考核学生成绩的方法,进而制定长期有效的工学结合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中职烹饪专业的优势

以北京为例,在建设中职烹饪专业国家示范性专业的过程中,我校对北京餐饮业进行大量调研。从市场调研结果来看,餐饮企业愿意参与“工学结合”的合作的主要原因是:有的企业因扩展或转型需要大量人才,此时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受过完善教学的备选对象;企业只需提出相关的用人要求,派出业务指导人员就可以完成培训工作,这样不仅解决了急需用人的问题,还节省了人力、物力;餐饮旺季,顶岗实习生的到来解决了他们的用人之急,也降低了餐饮企业的运行成本。餐饮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强,因此需要储备一些人才,以备不时之需。

三、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订单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措施。

北京地区餐饮企业的阶段性人才需求境况如下:4月、6月、9月为餐饮淡季,11月至3月为餐饮业旺季,临时大型宴会等需要阶段性人才。结合具体情况,我校制定了“工学结合”培养方案:第一学期学生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学期在校学习烹饪专业技能,企业委派骨干为学生上课,指导学生烹饪技能;在第二学年学生到企业学习烹饪菜肴制作,在餐饮业旺季时学校将学生派到企业顶岗实习。由此,学生可以完成角色的过渡;学校也实现培育人才的目标,解决企业用人的燃眉之急,最终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的互利共赢。

2.学校与企业联手共建校实训基地。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产品研发、文化内涵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等均是重要的内容。因此,学校必须抓住这些内容,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一个很好的实现途径。学校烹饪专业可与酒店合作共建“仿真酒店”,其内部设立的岗位、设备设施等均以酒店为样板。在运作过程中,学校与酒店签订协议,酒店派骨干为学生进行技术讲座。教学中利用“仿真酒店”,让学生分别担任各个岗位角色,制订计划、评估成果。

3.学校建立“产品研发中心”的平台。

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学校应当在此方面利用自身优势与企业合作。学校应该研发创新菜肴,并免费提供给长期合作的酒店,同时把职业技术优秀的学生输送给企业,进而实现三方互利共赢。

4.培养“尖端”技术人才,解决企业用人之需。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餐饮企业都有自己的招牌产品,但是制作这些“招牌产品”的人才奇缺。学校应挑选相应特长生,与企业一同培养,这些学生应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及强化训练,以便学生毕业到企业后能为企业所重用,成为技术骨干。

四、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模式实施的难题

首先,实施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必须共同严格执行。学校在教学上严格要求,使学生达到各项培养目标的标准。但是企业考虑的则是工作效率及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因此实训很难进行。在此过程中,也有部分学生对学校的行为不理解,特别是在餐饮业淡季没有报酬给学生,部分学生会产生一些异议。因此,学校与企业在签订培养协议的同时,还应将其与学生绩效考核相结合,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工学结合”的优势。

其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德育教育较弱。“工学结合”模式符合企业的要求和特点,而企业的第一要义是要发展,因此把工效和利润放在首位,很少有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进而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这就需要在制定培养协议时,学校与企业应从双方角度考虑共同研究,制订出合理的方案并严格执行。

五、结语

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互利共赢,突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职业技能得到强化。企业管理者和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并进一步研究中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模式,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进而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及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卜雪梅.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5).

[2]陈王劲,汤欣.五年制高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

第8篇: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Work-study Combin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LV Rujuan

(Zhejiang Business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Abstract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based on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training senior skilled personnel, we must continue to innovative training programs, emphasis on students'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raining model combini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 work-study combination; talent training; strategy

1 什么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实现工作与学习相互交替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其中两个学期用来进行理论教学,另外一个学期则可以用来让学生去工作。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周一到周五进行理论教学,周末让学生去工作等。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让我们的学生既能够充分地接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能够让他们亲身去感受专业相关联的工作,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培养他们的实践经验以及真正的综合性人才。

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2.1 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的人才市场上往往出现员工招不满,学生就业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就是因为现在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有限,无法适应于市场的需求或者是对自己定位过高等原因。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我们学生的就业质量,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正是为了这个目的。通过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尽早地进入到社会当中,能够较早地接触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从而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什么是“工作”,并让他们从工作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和能力水平,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在招聘市场所面临的难题。

2.2 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分配时间

半工半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学生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从而既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又能够不耽误自己的工作,这是一件很难拿捏的事。尤其是现在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不懂得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降低了。通过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分配时间,提高他们的时间利用率,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工作能力。

2.3 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

在工学结合的开展过程中,通过学生在工作当中的不断认知,通过前辈们对自己的指点,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积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经验,加深学生对自己工作的认识,培养出学生的工作水平。而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学生在工作中对所学理论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的认知,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学会怎样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自己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2.4 提高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能力认知

在学校里,评判一个学生能力的高低往往是凭借学生考试的分数,分数高的学生能力就强,而分数低的学生能力就平庸。但是,在学生真正进入社会后,评判学生能力的标准就不再是学习的分数了,而是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然而,有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因为自己在工作能力上有着很大的不足而被批评。面对这种转变,他们往往无法承受。那么,通过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工学结合的方式,让他们从工作中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能力,从而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3.1 学生难以做到“两头兼顾”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需要学生能够同时进行学习与工作,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时间的分配,既要做到工作的时候兼顾自己的学习,又要做到学习的时候兼顾自己的工作,这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许多学生在面对工作与学习的时候往往会将重心放在某一方面,这对于工学结合的“用学习提高学生工作技能,用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的目的有一定的偏离,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两头难兼顾”的学习状况,难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3.2 学校的课程体系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难以配套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地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上,希望能够通过这项培养模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但是,由于这是一项新的教学培养方式,在高职院校中并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与之配套,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教师们仍然在沿用着传统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工学结合对教学方面的要求。而且,在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之下,因为没有专门的教学理念为工学结合培养方式作为支持,导致这项培养模式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出现了一定的空缺问题。

3.3 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现在的企业所需要的工作人员都要求有一定的学历和工作经验,对于我们的在校学生前来应聘一般表现出不接纳的态度。许多企业认为,这样的边工作、边读书的员工是难以将精力集中于自己的工作之上的,甚至会影响整个公司的运营氛围和工作效率,并没有表现出十分支持的态度。这样一来就难以有效地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3.4 过于重视“工”的培养

有些高职院校在实施这项培养模式时却过于重视“工”的培养,将工学结合完全地分离开来,不断压缩学校的文化知识教学内容,这样就使得学生只是一味地参与到工作当中,却忽略了理论文化知识的积累与培养。所以,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下,我们要充分地将“工”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我们的学生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用理论来包装自己,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策略

4.1 改变高职院校的评分机制,同时考虑学生的“工”与“学”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的评分机制当中,往往只考虑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成绩高者则在任何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样的机制既不能够真正地为社会选拔出高水平人才,更加难以凸显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有必要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评分机制,要能够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工”与“学”双方面的表现,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工作时的表现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并根据该评分对学生进行评判和选拔,这样一来既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对工学结合的重视,又能够为我们的社会选拔出真正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4.2 将学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将来的就业相联系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许多学生认为这种工作形式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校的学习计划,对自己的将来并不会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没有较强的积极性。那么,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和重视这项培养模式的开展,我们可以将工学结合与学生将来的就业相联系,企业为选拔合格的人才而开展的一项长期的员工考核的过程。那么,学生为了能够为自己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就会更加努力地展现出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时企业为了能够为自己招揽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员工而主动接纳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计划,可谓是一举两得。

4.3 改变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使其与工学结合模式相融合

高职院校没有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课程体系是该模式难以在高职院校得以开展的因素之一。那么,我们有必要改善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多开设一些与他们的工作相联系的课程,例如工作能力培训以及就业方面的课程等。可以邀请一些企业专家或者是专业的培训人员来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一些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工作指导,让学生能够提前对他们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工学结合。

4.4 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工学结合委员会

为了能够全面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从而有效地激发各个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可以在高职院校中建立一个工学结合委员会。为我们的学校吸引更多的企业来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工作的机会,让这些企业愿意主动地与我们高职院校相互合作,保障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效率。

4.5 重视高素质教师团队的培养

要能够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高技术的人才,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校企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容包括开展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等几个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定期地派教师进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和短期培训,共同攻关,企业为教师提供的横向科研课题,邀请行业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柔性引进行业专家来校教学等方式,构建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4.6 充分发挥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能

在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过程中,需要许多企业来为我们的高职学生提供工作的机会,但是,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在岗时间不长,企业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的积极性不高。为此,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能,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比如,政府可以采取为愿意参与到工学结合模式的企业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银行贷款优惠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等,建立高技能人才共育孵化中心,表彰校企合作典范的优秀企业家等举措。

5 结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培养出既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复合型性人才。所以,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这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够全面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勤道.再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第9篇:工学结合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企业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13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050-03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培养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这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战线的共识。如何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已是目前职业教育专家共同研究的话题。有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和成果也很多,基本都是立足于高校主导型。而国外成功职业教育的模式主要为企业主导。因此,如何有效地设计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工学结合”含义

“工学结合”是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它们都有两层基本的含义:第一层是过程的结合,即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结合,强调的是本质与内容的结合;第二层是对象的结合,即企业界与院校的结合,强调的是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形式。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应为: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主要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校外企业工作有机结合,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高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培养具有职业特点的应用型或技术型人才;二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双方共同制订与管理培养计划;三是企业实习作为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立考核评定;四是合作的范围包括课堂教学与企业实习在内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五是学生作为企业准员工参与实习。

二、高职教育学校主导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通过对工学结合概念的界定,不难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推行的高校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局限性。

(一)合作对象结合不紧密,没有体现合作主体的共同参与性

高校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体现合作双方的共同参与性。在校企合作前,学校依据专业需求在了解和掌握行业情况下,既要找合作企业,又要处理与企业和相关行业部门的联系;在校企合作意向确定之后,不仅要考虑双方合作各个层面的深度与广度,还要考虑如何管理与实施;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之后,不仅要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合作内容,还要组织合作材料,制定考核标准等;在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不仅要指定实训指导教师保证实训质量和效果,还要指定学生管理人员保证学生的安全。整个校企合作中,企业主要为学校提供实训平台(场所、工作任务、指导教师)。虽然,目前好多高职院校已同合作企业共同组成了专业指导建设委员会,共同确立探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内容,共同规范教学文件,共同建设实训教学基地,但是,企业只是形式上的参与,并没有完全介人。因此,这种合作模式并没有具备真正“工学结合”的共同参与性。

(二)“工”与“学”的结合过程不紧密,没有体现学与做内容的紧密结合性

目前,高职院校所推行的“工学结合”一般都是指理论学习与企业顶岗实践相结合。强调的是让学生顶岗实习,即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相关工作经验,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但是,由于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与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不一致,企业只知用人,不知育人,重点关注自己的利益,没有真正认识到培养高技能人才也是企业的责任,主要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学生所学与所用不能一致。因此,没有体现“工学结合”对学与做内容的一致性。

(三)课程改革定位于学校层面,没有体现双方合作范围的共同参与性

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是高校主导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企业对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性不具有任何的责任,使得企业专家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去思考学校的课程结构,从而使得校企共同参与事项流于形式。虽然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课程体系时邀请了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但是大部分材料都是由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依据学科体系自己制定,企业专家也只是简单地听取意见。

三、高职教育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李长春同志2010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90周年上所做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报告,充分说明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只有当知识的全部功用都被有效地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才会自动翻生出新的有用的知识。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是职业教育贯彻工学结合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职业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理论支撑。

2 体验性学习理论

体验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工作和生活的多个方面。因此,最有效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学习者为解决工作过程的某一难题或困惑而进行的自发的、主动的学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在这个平台下,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来体验知识的价值,养成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弥补职业院校学生知识学习兴趣不浓的缺陷。

(二)政策依据

2006年,教育部在颁布的16号文件,即《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这些都说明了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构建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起到了政策导向的作用。

(三)人才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即:培养人才以企业用人为主,培养目标以企业需要为主,课程体系以实践能力为主,专业技能以岗位技术为主。从人才培养定位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过程中提供哪些实习岗位,不应由职业院校来决定,而是取决于某一时期市场与企业的需求,应由企业来决定。因此,企业在工学结合中应处于主导地位。

四、构建高职教育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明确工学结合的核心,以体现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导性

高职教育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主要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操作过程中体现“三结合”来保证企业的主导性,即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结合、课堂和职场的结合、课堂学习和职场工作的结合。

(二)立法确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以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996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主体的定位没有包括企业,主要为学校与各类培训机构。虽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企业要参与职业教育,但只停留于政府规定,没有立法,同时规定主要是对职业院校提出要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并没有规定企业在工学结合过程中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从而,使得目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职业院校“单头热”,企业的积极性并没有提高。因此,必须立法确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在税收政策等各方面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给予优惠,以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必须在合同基础上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以保证学生的利益

在高职教育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教学组织实施的规范性、学生身份的双重性等问题,同样影响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与可持续性。在国家相关法规尚未十分完善的状况下,高职院校在具体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特点,根据已有法规签订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确认的培养协议,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学生实践岗位与学习专业的相对一致性,以实现工学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四)高职院校在寻求合作企业的基础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赢利的双赢

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寻找合作企业,了解行业、企业现状,组成教师智慧团为企业生产管理提供服务与咨询,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并积极主动地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现状与需求分析,制订企业培训计划与方案,使企业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使职业教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使学校和企业获得双赢。

(五)加快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1 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应通过对合作企业与行业的社会调研来确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将企业工作过程转化为课程结构,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内容,形成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引领的课程体系。通过校内教学资源、企业全真实训基地,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色。

2 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改革课程内容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打破原有学科体系中对知识结构的排列,以具体工作任务的内容来重新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在实际训练中进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应用的方法、技巧。例如,以电子商务为例,企业网络编辑员的工作主要任务是产品采集、商品图片处理、商品图片上传、产品文字描述等内容,将其工作任务的内容可转为“商品图片信息处理”课程四大部分内容。

3 以电子商务为例,构建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围绕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要体现“四个结合”,即企业工作过程的岗位与课程体系结构的结合,根据企业岗位确定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内容的结合,根据企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校内实验实训技能与校外企业实习技能的结合,根据企业岗位对技术要求来确定课程实训技能;校内课程考核与企业岗位业绩考核的结合,根据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将企业业绩考核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以营销类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学校人才培养模块和企业人才培养模块主要围绕职业素养、岗位基本技能与知识、岗位综合技能与知识等三大部分构成,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与内容上有所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