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质量监测制度范文

医疗质量监测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质量监测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质量监测制度

第1篇:医疗质量监测制度范文

【关键词】:个体医疗机构;消毒灭菌;质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53-01

为了解个体医疗机构的消毒效果,加强对个体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的监督监测,控制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保证患者就医安全,按照《消毒管理办法》对辖区内个体医疗机构消毒质量进行监督并采样检测,现将本县2005~2007年的监测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和种类 2005~2007年采集本县65家个体医疗机构的环境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医务人员手四类样品,共1838份。

1.2 检验方法 依据卫生部2002年《消毒技术规范》[2]进行检验,每年3~4次。

1.3 结果判定 依据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3]进行判定。

2 结果

2005~2007年对个体医疗机构共采样1838份,合格1241份,合格率为67.5%。其中2005年最低为60.1%(445/740),2006年为74.6%(417/559),2007年为70.3%(379/539)。环境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工作人员手检测结果,见表1。

3 讨论

2005~2007年,本县个体医疗机构检测结果表明:各医疗机构重点环节消毒灭菌质量均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尤其是空气质量不合格率更高(78.9%)。这与个体诊所消毒意识淡薄,消毒知识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有关;也有经济利益驱动,不愿配置消毒设施与用品有关。尽管各医疗机构一般均采用紫外线灯管消毒,但空气合格率很低,主要原因是紫外灯安装数量不足,使用率低。有些紫外灯照度不够,或照射时间不足。消毒药物配制及使用方法不正确,是影响物体表面和消毒液合格率的主要因素。3年来,消毒灭菌质量监督各项指标合格率不稳定,考虑与监管力度和监督频次也有一定的关系[4]。针对以上情况,应采取如下措施:①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加大消毒管理工作的监督监测力度,增加监督监测频率,对所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②强化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加强个体医疗机构领导、工作人员对消毒工作的重视程度,各医疗机构应按照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建立一套规范的消毒工作程序,把消毒灭菌工作纳入到单位的重要内容长抓不懈,使消毒工作不流于形式;③对工作人员的消毒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提高消毒质量,确保消毒效果。只有切实做好这几项工作,才能有效预防交叉性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确保患者就医安全。

参考文献

[1]谷银凤.包头市青山区2005年医疗机构消毒效果评价[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23(3):256-2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2-1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S].2000,11-20.

第2篇:医疗质量监测制度范文

【摘要】目的:了解东港市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状况,为提高消毒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1]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2]执行。结果:监测样品4934件,合格2824件,合格率57.24%。结论:东港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效果,仍存在问题,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应加大监督和监测力度。

【关键词】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

为进一步掌握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消毒基本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更好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我们于2008年对我370家市、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牙科诊所进行了较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监测对象:5各市直医疗机构,23各乡镇卫生院,299个村级(包括个体)卫生所,43各牙科诊所,共计370家医疗卫生机构。

1.2 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

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1]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2]执行。

1.3 监测内容: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剂、紫外线灯和无菌器械。

2 结果

在370家医疗机构共监测样品4934件,合格2824件,合格率57.24%,其中市级合格率96.40%(510/529),乡级合格86.50%(596/689),村级合格率49.83%(1570/3151),牙科证所合格率26.19%(148/565),市、乡、村医疗机构及牙科诊所四者合格率差异有显著性(X2=869.9P

表1 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及牙科诊所消毒效果监测结果

项目市级医疗机构乡级医疗卫生院村卫生所牙科诊所

样品数 合格 合格率(%) 样品数 合格 合格率(%) 样品数 合格 合格率(%)样品数 合格 合格率(%)X2P

物体表面716997.181399568.35140338027.08174116.32239

医护人员手807391.25927278.2640410926.984836.25192

使用中消毒剂7272100.0014914295.307395757.81937580.6541

空气565191.07927783.7089246151.68964243.7568

无菌器械5151100.001029997.06734561.6414174.96258

紫外线灯19919497.4911511196.520--131076.92

3 讨论

防止院内感染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从本次监测结果看,在370家医疗机构中监测不同样品4934件,合格率为57.24%,市直医疗机构卫生消毒工作质量监测合格率高,乡镇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质量监测合格率次之,村级卫生所和眼科诊所消毒工作质量监测合格率低,牙科诊所合格率仅为26.19%。分析原因如下:

3.1 一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和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舍不得投入,致使消毒工作多次监测指导不见效果。

3.2 医务人员特别是村级和牙科诊所的医务人员的消毒知识,控制院内感染知识和《消毒技术规范》掌握甚少,有的医务人员经培训后,将《消毒技术规范》扔到一边,仍随意性地开展诊疗活动。

3.3 消毒设备老化,紫外线灯安装不合理或超期使用。

3.4 消毒制度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缺乏用制度规范行为的措施。

3.5 群众卫生防病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差,尤其是农村,农民只注重和医护人员是否熟悉,医生技术高低,而不注重其就诊场所的消毒工作质量如何。

3.6 传染病监督执法存在漏洞。

总之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关系到广大患者健康,为控制院内感染,保障人民健康,疾控机构应加大监测力度,做好技术培训指导,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大监督及处罚力度,从而不断提高全市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

参考文献

[1] 消毒技术规范[S],2002

第3篇:医疗质量监测制度范文

    1加大宣传,取得领导重视

    1、1宣传与沟通一方面取得院领导对供应室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通过全院医护人员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新标准的培训,从而了解供应中心集中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另一方面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科主任、护士长相互沟通、协调,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1、2改善工作环境,严格分区管理由于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模式的转变,原有的布局已不能满足新的工作需求。我们重新扩建了消毒供应中心的三个区域结构,并严格划分三区,规范三区工作流程,路线不交叉、不逆行,人流、物流分开。

    1、3优化工作队伍,提高自身素质随着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模式的转变,岗位分工的细化以及劳动强调的增强,传统的年老、体弱、责任心不强的工作队伍已远远不能适应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需求。任何一个岗位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如有闪失将直接影响无菌物品的供应质量。因此对因某种原因难以胜任供应室工作及健康体检不合格者,调离供应室工作岗位。留在本科室人员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及无菌观念培训,要求她们具有高度的爱岗敬业精神及慎独精神,并定时选派人员到临床科室如手术室、五官科、口腔科等进行业务知识的充电,从而保证手术物品的顺利运送。

    1、4设备的更新与配置取得院领导、护理部、院感办的支持,在原有仪器设备的基础上添置了超声清洗机、软水机、高压冲洗枪、干燥箱、封口机、打码枪、封闭式下送回收车等必备用物。

    2加强流程管理,有效预防院内感染

    2、1下收下送的管理在物品的手送过程中严格实行专人专车下送无菌物品和回收污染物品。收送车辆必须密闭,收送完毕用消毒剂消毒后分区放置备用。并做到收送人员相对固定,车辆绝对固定,确保无菌物品供应安全、及时有效。

    2、2加强对再生医疗器械的清洁、包装、消毒管理要求将全院所有需要消毒或灭菌的再生医疗器械集中于消毒供应中心进行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合供应。工作人员按规范选穿防护服、戴防护具,严格遵照清洗流程进行物品的分类清洗,保证洗涤质量,选择性能完好、光亮、无血渍、无污渍的物品并选用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规范包装,之后再使用脉动真空压力灭菌器灭菌,灭菌物品合格率100%.改变了过去由临床自行清洗打包消毒而存在器械清洗不达标、包布不清洁、打包不规范的现象,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医疗用品的灭菌质量。

    2、3无菌物品的管理无菌物品存放间由专人负责,实行专人管理。禁止其他工作人员入内。无菌室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三次,每次一小时,并保持环境清洁干燥。温度保持在20~25℃,相对湿度小于60%;存放柜或货架必须离地高20㎝,离天花板50㎝,离墙远于5㎝。无菌物品按照先灭菌先发放的原则进行发送,绝对不可出现过期包。灭菌物品一旦失效,必须进行清洗包装灭菌处理。发送的无菌物品应有记录和统计。

    2、4质量监测质量监测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加强各环节的监测是保证质量的关键。

    2、4、1灭菌质量监测灭菌是消毒供应中心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决定提供的各种物品是否安全合格,因此灭菌质量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流程监测,以确保灭菌物品的安全性。每天每锅使用前必须空锅做B—D试验;每周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生物监测,植入性器械每锅监测;每月按比例进行无菌物品的质量监测。如有不合格,立即查找原因,并整改采取补救措施,直至合格。

    2、4、2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监测每月分别对各工作区域进行空气、物表、工作人员的手进行检测,各项指标均应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加强护士长的管理工作,提高科室管理水平

    护士长每日执行五查制度,严把质量关。一查工作环境是否整洁,清洁用具是否能按要求分区使用并保持清洁干燥;二查回收、清洗工作流程是否规范,各操作流程操作是否到位;三查工作人员操作是否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四查清洗、消毒液的浓度是否配置合理,浓度是否达标。五查清洗后的质量是否达标,包内用物种类、数量是否齐全,以保证临床安全使用。消毒员严格执行持证上岗,严格按照新规范做好各项监测工作。护士长每月底组织全科人员深入临床征求意见,及时改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更新服务观念,主动为临床服务,满意度达100%。

第4篇:医疗质量监测制度范文

【关键词】托幼机构;卫生状况;检测

【中图分类号】R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59-02

为了解龙门县托幼机构的卫生状况,为今后预防性消毒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龙门县城、乡镇的托幼机构的卫生状况进行监测,现将2010~2012年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来源

龙门县城、乡镇托幼机构,依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进行抽样,样品包括幼师手、幼儿手、课桌面、玩具、水杯、空气。2010年共376份,2011年共437份,2012年共488份。

1.2 检验方法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进行检测

1.3 检验项目

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

1.4 评价标准

室内空气(静态)细菌总数≥500cfu/m3判为不合格;物体表面、玩具、工作人员手与幼儿手细菌总数≥8 cfu/cm2判为不合格;检出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判为不合格;餐具细菌总数≥5 cfu/cm2或检出大肠菌群判为不合格,每个样品的其中一个项目检验不合格者,则该样品为不合格样品。

2 结果

从表1可见,2010~2012年的卫生指标合格率都较低,2010和2012年的合格率都在70%以下,2011年稍好,合格率为72.5%。

从表2可见,县城和乡镇的托幼机构相比,2010—2011年县城的合格率都高于乡镇,2012年乡镇的合格率反而比县城的高,整体来说,县城比乡镇状况略好。

从表3可见,各类样品的阳性率最高的是细菌总数,其次是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低。其中细菌总数不合格中,幼师手和幼儿手不合格率最高,大肠菌群不合格中,以课桌面阳性率最高,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合格中,以幼师手检出率最高。

3 讨论

综合以上几组数据,龙门县的托幼机构卫生状况令人甚为担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健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都应共同努力,加强卫生监督和管理,杜绝传染病在园内的发生和传播[1]。其中最主要的改进措施是加强自身的管理[2]。例如:幼儿园的课室和卧室应保持宽敞、通风,增加消毒设施,如紫外线灯、消毒柜等;制定各方面的卫生制度,如饮食卫生制度、健康卫生制度、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预防疾病制度等,老师和保育员要经过专业的卫生保健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这样,在各部门的大力监督监管之下,托幼机构的卫生状况才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第5篇:医疗质量监测制度范文

邯郸市峰峰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北省邯郸市 056200

【摘 要】目的:对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检测的结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本辖区26 家医疗卫生机构在2013 年8 月-2014年8 月期间的消毒质量进行检测,并且对最终的检测结果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结果:一共采集样品260 份,最终合格的样品为232 份,总体的合格率为89.23%。结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检测结果分析,大部分的医疗机构具有较高的消毒质量水平,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质量严重的不达标,隐藏着众多的安全隐患问题,因此应该加强监S 管,完善消毒的标准,切实的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各项消毒工作。

关键词 卫生机构;消毒监测;结果分析

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质量影响着感染事件的发生率,所以,做好医疗机构有关的消毒工作,提高工作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是有效的减少发生感染事件的有效措施。

同时,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的质量监测结果也是对其评价消毒效果的重要标准。本次的研究随机的选取了26 家医疗机构,对所有医疗机构进行消毒质量的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所作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3 年8 月-2014 年8 月期间随机的选取本区26 家医疗机构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所有医疗机构在此期间的消毒质量进行将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1.2 方法

依据有关的《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 要求进行监测工作,主要包括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以及物体表面的监测。

在监测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时,满足消毒的标准:卫生手消毒后,在医务人员的手表面的菌落总数要不大于10cfu/cm2;如果外科手消毒以后,医务人员的手表面菌落总数要不大于5cfu/cm2。

对物体表面的消毒监测包括四类环境,例如Ⅰ类环境有洁净手术部以及其他的洁净的场所;Ⅱ类环境例如产房、重症监护区、保护性隔离病区和导管室等;Ⅲ类环境例如母婴同室、血液透析室和普通的住院病区等;Ⅳ类环境例如注射室、治疗室、普通门诊室或感染性疾病病区及门诊等。Ⅰ类、Ⅱ类环境其物体表面的平均菌落数为不大于5.0cfu/cm2,’Ⅲ类、Ⅳ类环境其物体表面的平均菌落数为不大于10.0cfu/cm2对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用的消毒液其菌落总数保证为0cfu/ml,其他的消毒液菌落总数不大于100cfu/ml,监测是否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

1.3 观察指标

根据有关的《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进行严格的综合的检测并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6 家医疗机构在2013 年8 月-2014 年8 月期间进行的各项消毒检测结果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在医疗卫生机构极容易出现病原微生物,病原菌的携带人员会使体内的病原微生物通过一些媒介进行广泛的传播,例如通过医疗器械、空气以及医护人员的衣服和手等,所以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很容易发生感染的状况,医院的消毒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经过监测以后,从获得的结果来看,我区的医疗机构总体的消毒质量具有良好的形式,合格率为89.23%。但是, 将监测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有一些医疗机构存在急需改善的问题。首先,在手不卫生的消毒问题上,并没有做到严格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医护人员的依从性不积极,通常由于忙碌而忘记了洗手。另一方面就是医疗机构并没有严格的规范医护人员的洗手标准,对医护人员的洗手工作并没有做到严格的监管,也是导致手部卫生不彻底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主要的解决措施就是要提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洗手的合格率,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其了解到手部清洁对工作的重要性。并通过建立监督机制,严格的监督医护人员的洗手程序,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依从性以及重视度。严格的监管清洗消毒的工作,建立起严密的规章制度规范标准。

4 结语

在有些医疗机构还没有完全的做好全面的消毒工作状态下,卫生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的力度,经常地对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做好监测。医疗卫生机构要定期的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消毒的意识以及增强责任心,提高消毒工作的效率,降低不良的医疗卫生事件的发生率,确保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琦, 姜大栋, 曲海, 刘彦.2012 年大连市中山区医疗卫生机构消毒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22):53-64.

[2] 段森林, 邹隽青, 张青.2010——2012兵团农六师医疗机构消毒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3,3(05):1457.

第6篇:医疗质量监测制度范文

【关键词】 口腔综合治疗台;消毒;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3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29-02

口腔综合治疗台是口腔科重要治疗仪器,它结构复杂,由水路、气路、电路构成,其中水路内径很小,消毒困难。由文献报道,口腔诊疗单位综合治疗台水道污染严重,没有确定有效的防控措施[1]。因此,加强口腔综合治疗台的消毒管理对防止医源性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人员培训

对新上岗人员严格按《医院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学习有关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消毒隔离、手卫生、职业防护知识。

请器械维修师讲解综合治疗台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日常维护和保养知识,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对在职人员、科室每月组织一次医院感染业务学习,全院每年两次院内感染知识讲座,科主任、护士长每年外出参观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强化科室人员院感防控意识,掌握消毒隔离技能。

2 完善制度,明确职责

为加强综合治疗台的消毒管理,根据《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制订了《口腔科工作制度》、《口腔科消毒隔离制度》、《口腔科综合治疗台的清洁消毒流程》,使日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推行目标责任管理,综合治疗台清洁消毒责任到人,每天对台面、水道等进行消毒,遇污染及时消毒,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3 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综合治疗台价格昂贵,结构复杂,易被污染,所以要选择对治疗台无腐蚀、无害、无残留的消毒方法。防回吸手机选择高压蒸汽灭菌,灭菌效果可靠,经济方便;综合治疗台表面、水枪、洁牙器表面选择75%的酒精擦拭;口腔吸引器头使用一次性或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水道选择75%酒精每天诊疗结束后进行消毒。

水道的消毒步骤:我院是使用市政供应的自来水,经定期更换的过滤装置过滤后进入治疗台。蒸馏水瓶内装75%的酒精通过治疗台的切换开关进入水道,每天诊疗结束后,调整切换开关,打开手机、三用水枪及洁牙器的水导管,让酒精充满水道,第二天将水道残留的酒精冲洗干净再进行诊疗。

执行治疗前后及时冲洗管腔30秒的规定,因在治疗后管道菌落数很高,而空转后则明显减少,所以每天开诊前让机器运转几分钟可以让管道内的残留酒精排出干净。明显减少水道内的微生物,在每个病人治疗前后让手机空转30秒有利于消除回吸的大部分细菌,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4 消毒质量监测

于2012年3月按一天开诊前,病人治疗结束后空转,以一天治疗结束后对手机连接管采取水样及对台面采样100cm2,监测综合治疗台水的细菌含量为13-120CFU/ml,符合牙科水细菌含量在200CFU/ml以下的标准。治疗台表面2CFU/cm2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三类环境物体表面≤10CFU/cm2。6、9月份重复3月份的监测,监测结果综合治疗台用水和综合治疗台面均符合标准要求。

5 讨 论

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除了做好各种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外,还必须重视综合治疗台的消毒管理。我院自2012年以来,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改进消毒方法,从而提高了科室人员的责任意识、管理意识;掌握了综合治疗台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不同部分、不同材质的有效消毒灭菌方法。连续多次微生物学监测,结果均合格,消毒效果良好。对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控制医源性感染的传播,全面提高医院工作质量有着重要意义[2]。

参考文献

第7篇:医疗质量监测制度范文

【关键词】 外来医疗器械; 问题; 管理规范; 消毒供应中心; 感染

外来医疗器械主要是由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公司租借或免费提供给医院临时使用并可重复多次利用的医疗器械。这些器械不属于任何医院所有,在各医院之间流动使用,清洗质量及灭菌效果难以保证,使用过程和有关责任无法追溯,存在极大的医疗安全隐患。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外来器械主要有各类骨植入物、内固定手术用的操作器械等。由于其昂贵、稀少,及每家医院植入物数量有限的特点使外来器械应运而生,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外来器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院高成本低收入的矛盾问题,也为一些医疗设备不太先进的医院提供了某些高新技术或手术实现的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为了使外来医疗器械的管理更规范,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风险,笔者总结和整理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使用和管理外来器械中存在的问题,及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取得的一些经验。

1.2 外来器械存在的问题 (1)器械流动性大使用不规范:外来器械经常在各地省市医院流动使用。由于外来器械不是医院所有,医生较少有练习和熟练使用的机会,厂商所派的负责跟台的人员有些不具备行医资格,使得外来器械的使用很难规范【sup】[1]【/sup】。(2)清洗消毒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清洗不规范。有些清洗消毒人员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对清洗消毒和消毒隔离知识及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缺乏,专业技术操作不规范【sup】[2]【/sup】。(3)清洗不规范,质量存在缺陷。手术结束后供应者或手术室人员匆忙进行器械的清洗,没有按照器械清洗的规范进行清洗,器械经常还存有污渍、血迹、锈迹等。(4)器械不能按时送到或质量不合格,影响器械的正常检查,打包及消毒灭菌,导致手术不能按时按质完成【sup】[3]【/sup】。(5)部分器械跟台人员不具备医护职业资格,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统一管理。(6)缺乏有效监督管理。临床医生关心手术器械能否及时送到,手术室关心器械的数量、功能、是否灭菌等。供应商则只关心器械的运作频率和效益。而器械的清洗灭菌质量及转运过程则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而且各个环节脱节,没有很好的链接,以保证外来医疗器械的质量。(7)质量监测不完善存在隐患。消毒灭菌质量监测不到位,器械流动程序、使用情况、器械的耗损情况等各种纪录不完善,一旦出现感染事件,无法进行质量追溯,拿不出有力的证据,为医患纠纷埋下了隐患。

1.3 针对以上问题及时采取的措施 (1)加强外来医疗器械的准入管理。选择具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产品合格证、进口注册证、准销证等卫生权威部门认可证明的供应外来医疗器械的公司,经过医院设备管理科协同相关科室人员确定其资质符合要求并签订相关合同,分清责任,以保证外来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2)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程序。首先由手术医生提前提出申请,在医务部备案后,通知器械供应商,在手术前1 d下午4:00以前将器械送至手术室,手术室专人接收检查,然后交与消毒供应中心。消毒供应中心负责器械的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储存、质量监测,合格后将器械包送交手术室。手术结束后由手术室专人进行器械清洗后交给供应商。各环节均需做好相应记录,以便问题和责任的追溯。加强手术医生、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的联系和沟通,相互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规范外来器械在医院应用过程中的全方位管理【sup】[2]【/sup】。(3)实施规范的器械处理流程和质量监控:消毒供应中心按照污染器械的分类原则进行分类,并严格登记手术医生、名称、数量、植入物内容和数量、送物和接收者的签名等,认真做好交接工作;所有外来器械均由全自动喷淋清洗机进行清洗消毒,对污染较重的器械采用手工加机械清洗的方法进行处理;安排专人对消毒后的器械进行质量检查,查看洁净度、干燥、功能是否符合要求,并认真给予包装,达到包装要求;严把灭菌操作及质量关。同时做好外来器械的灭菌的温度、压力、时间、化学和生物监测结果、装载、及器械交接记录等,以保证追溯资料的完整性。

2 结果

2008年1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无一例因外来器械质量问题造成的医院内感染。

3 讨论

3.1 以上内容是对大部分的外来器械的管理规范,但是对于急用急用器械的处理,可以跳过某些程序,直接放行,以保证手术的及时进行,增加患者生命安全的可能性。但要记录放行的原因、器械商、医生、患者等情况,以便于问题的追踪【sup】[4,5]【/sup】。

3.2 需要增加器械商的压力,迫使其提高对跟台人员的要求,加强外来器械消毒人员的专业知识,保证外来器械的质量使用安全。

3.3 外来医疗器械的管理规范需要相关科室、供应商、消毒供应中心共同参与完成,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外来医疗器械管理规范的不断完善保证了外来器械使用的安全性,降低了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医疗风险,提高了医生和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武彩君.对外来器械管理的探讨.Medical Equipment,2010,5(25):56.

[2] 牛河襄,胡红霞.加强外来医疗器械管理降低医疗风险.经营管理,2010,10(29):116-117.

[3] 宓现强,陈洁,潘尔顿.我国医疗器械管理的现状与思考.Chinese Health Resources,2008,9(11):208-209.

[4] 卢红,王莹.医院手术室外来器械管理现状分析.中国社区医师,2008,12(189):151.

第8篇:医疗质量监测制度范文

【关键词】 医疗机构; 卫生质量综合监测; 结果分析

医院消毒灭菌工作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1]。近年来从我国相继报道的医院感染事件中,显现出许多医疗机构在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潜在隐患。为配合帮助本市医疗机构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发现医源性感染隐患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包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三级甲等医院、普通二级医院、眼科专科、骨科专科医院等,为其提供预防医源性感染卫生质量综合监测服务,通过定期监测和数据分析,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生医源性感染的风险,消除隐患,做到居安思危,预测预警,及时决策,有效应对。

为确保医院消毒灭菌效果,保证医疗安全[2],有效预防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提高医疗质量[3],自2009年开始,包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连续三年对以上医疗机构的重点科室的重点环节进行每月一次的全面卫生质量综合监测,同时对直管19所医疗机构进行消毒监测工作,现将2009-2011年三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2011年包头市医疗机构卫生质量综合监测资料,包括对市直管的三级甲等医院、二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民营医院、中心血站和妇幼保健所等19家医疗机构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1.2 检测内容与方法标准

1.2.1 监测内容 包括空气细菌污染(沉降平皿法),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污染(涂抹法),消毒剂使用过程中的污染(营养肉汤培养),灭菌医疗物品无菌试验,紫外线辐照强度测定(UVR-254A型紫外线辐照计),压力蒸气灭菌效果检测(芽胞菌片生物指示剂)。

1.2.2 监测方法、评价标准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4](卫生部2002年版)的要求进行,评价标准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5](GB15982-1995)。具体采样方法和评价标准:空气采样用9 cm直径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 置于室内采样点距地面垂直高度0.8~1.5 m处暴露5 min(Ⅰ类环境沉降30 min),然后将采样平板置于37 ℃温箱,培养48 h,计数细菌总数,Ⅰ类环境室内空气细菌菌落总数≤10 cfu/m3、Ⅱ类环境室内空气细菌菌落总数≤200 cfu/m3、Ⅲ类环境室内空气细菌菌落总数≤500 cfu/m3;物体表面涂抹法采样100 cm2,检测细菌菌落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和沙门氏菌,Ⅰ、Ⅱ类环境要求细菌菌落总数≤5 cfu/cm2,Ⅲ类环境细菌菌落总数≤10 cfu/cm2,不得检出致病菌;医务人员手涂抹法采样60 cm2,检测细菌菌落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Ⅰ、Ⅱ类环境要求细菌菌落总数≤5 cfu/cm2,Ⅲ类环境细菌菌落总数≤10 cfu/cm2,不得检出致病菌;使用中消毒液采样检测采用汲取1 ml被检液加入9 ml培养液的方法测定染菌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和沙门氏菌,消毒液染菌量≤

100 cfu/ml为合格,不得检出致病菌;对不可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消毒灭菌用品用表面涂抹100 cm2采样计算,

2 结果

2.1 针对每次监测结果中不合格项目,市疾控中心帮助医疗机构查找原因,督促其整改后,下月继续监测,使得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断健全与完善,广大医务人员消毒灭菌意识逐渐加强。2009-2011年分别采样1533份、1535份和1510份,样品合格率依次为86.7%、87.4%和88.1%,消毒灭菌监测总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

2.2 几类监测样本中最高合格率项目是灭菌物品,累计检测211份,合格211份,合格率为100%;最低合格率项目是空气质量,累计检测398份,合格306份,合格率为76.9%。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压力蒸汽灭菌器、紫外线辐照强度的合格率依次为84.8%、78.4%、98.6%、99.4%和86.1%。见表2。

3 讨论

2009-2011年各年消毒灭菌监测总合格率分别为86.7%、87.4%和88.1%,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医疗机构整体的消毒质量在不断提高,也说明了包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的卫生质量综合监测和指导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监测的结果分析,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不同类别的监测样品的合格率相差较大,灭菌医疗用品、使用中消毒液、压力蒸汽灭菌的合格率较高,分别为100%、98.6%和99.4%,这可能与本市直管医疗机构各项消毒管理制度比较健全,消毒设备和技术水平较好,通过疾控部门卫生质量综合监测工作的深入,加强消毒知识的培训并增强了医疗机构的消毒观念等因素有关。空气消毒质量合格率最低,仅为76.9%,可能与层流手术室内置系统的更换频率低和普通房间的空气消毒器械(包括紫外线灯管、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等)数量不足,悬挂位置不合理有关;紫外线灯长期使用未擦拭和灯管老化未及时更换等因素造成紫外线灯辐照强度不合格,紫外线灯照射时间不足,也是空气消毒质量合格率低的原因之一;另外,通风换气条件不良、消毒后人员的频繁走动,也是使得室内空气细菌密度在消毒后迅速回升的原因。医护人员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可以传播疾病,引起院内感染。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6]说,手部卫生是关系医患安全、提高医院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的大事,手的清洁与消毒,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因此,医务人员手卫生是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7]。医护人员手消毒合格率较低,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洗手消毒监督制度[8];洗手意识不够强,存在一定的错误观念,认为戴了手套就不必洗手;肥皂洗手时,肥皂盒未做到及时清洗消毒,肥皂的污染和洗手不彻底是手合格率较低的主要原因[9];部分医护人员洗手后用毛巾擦干双手,造成再污染。操作台面污染是医院感染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医疗器械等置于细菌超标的操作台面而造成污染,间接传播疾病。三年的监测结果显示,物体表面合格率为84.8%,未检出致病性微生物,不合格的原因为细菌菌落数超标,可能是由于未按规定进行早晚用消毒剂擦拭所致。

可见,各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仍有待加强,尤其是医院环境空气消毒质量、医务人员手卫生。针对目前存在的情况,希望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按照《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消毒,切切实实把好消毒关,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和消毒知识的培训,不断地增强他们在各个方面的消毒意识。此外,各医疗机构要加强自我监测,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消毒质量监测, 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把消毒工作纳入日常考核工作中,以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市疾控中心也要加强对医疗卫生单位消毒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大检查和监测频次, 使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限期整改,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质量。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院消毒方法逐渐丰富,消毒水平有所提高,消毒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因此,建议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监督管理工作,使其完善消毒制度及设施[10],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做好医院消毒灭菌工作;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和落实管理组织的功能;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发挥所有医院职能部门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11]。切实提高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质量,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萍,王云波.医院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4):400-402.

[2]晏国芳,雷健.医院消毒监测分析与持续改进[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9):1351-1352.

[3]吴林洪.河池市2008-2010年医疗机构消毒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7(6):672-673.

[4]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2.

[5] 卫生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1995)[S].2012.

[6]曾光.中国的手部卫生行动[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4,19(15):14.

[7]吴安华,李丹.重症监护病房临床与环境、手分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同源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909-912.

[8]王溶,姜长俊,刘芳娟.2009年当阳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8(4):441.

[9]陈燕燕,赵蓓玲,胡连鑫,等.杭州开发区基层医疗机构消毒管理及消毒质量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5):661-664.

[10]贾吉中,孙淑娟,刘洪云.鞍山市医疗机构消毒监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1,27(5):553-554.

第9篇:医疗质量监测制度范文

关键词: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随着医学科室技术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医院的心脏部门--消毒供应室[1],供应室在"医院管理年"和"创群众医院满意医院"的活动中,顺利通过检查,现将成果予以介绍。

1 提高院内感染的认识

消毒供应室发生医院感染的根本原因在于对院内感染的认识不到位,对院内感染的风险存在轻视。甚至部分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认为消毒供应室并不是控制院内感染的主要科室,消毒供应室不应该花费力气在院内感染管理方面。针对消毒供应室对院内感染管理人士不足的情况,在供应室从事消毒方面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相关的培训,并取得相关的培训结果,加强其理论知识与熟悉基础操作流程,对院内感染的基础知识有明确了解,对于消毒灭菌处理机器相关物理化学知识都需要有不同程度掌握,做到供应室操作的专业性与科学化。同时,定期化开展相关的课题讲座、研讨会议,鼓励相关人员交流经验。对于业务骨干,还鼓励并支持参加全国性、地方性的各类学术会议,积极学习其他医院的先进经验,以更好的改善我院消毒供应室的院感管理。

2 完善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完善制度、确保有章可循是消毒供应室院内感染管理的制度保障,为院内感染控制提供了制度基础。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我院院内感染发生的风险,我院成立了院感科。该科由分管副院长出任组长,将供应室的护士长与不同病区的科护士长任命为组员,共同制定关于消毒、隔离的相关制度,对控制院感及规范供应室管理方面做出详细制度,严格制定的相关制度执行,保证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各类临床器械及相关物品回收与处理必须严格到负责人,需要负责人对其进行签字并负责到底。就整个制度而言,以质量控制为核心,以奖惩制度为保障。质量制度围绕着卫生部等医疗卫生主管部门所确定的相关标准,层层落实责任和具体的管控目标。奖惩制度则从消毒供应室最关心的工资、奖金、职称评定等环节,对于质量控制目标未落实到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相关人员,不仅工资和奖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在一定年限内职称评定也会面临影响。

3 严把质量

3.1严格一次性用品管理

3.1.1医院使用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应该安排专门的人对其进行监管,在物品进入到消毒供应室之前必须对物品进行核对与处理,验证外包装是否完整与记录完整。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外包资料不齐全或者是已经过了安全期,则嘛事停止使用,并将其整理好呈交相关部门。

3.1.2储存管理 为了满足现代医疗服务的需要,同时也为了节约成本,医院往往需要储存大量的一次性用品。在储存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也会引发院内感染。针对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我院采取了专柜存放,离地20cm,离墙5cm,室内通风良好,保管室内空气菌落数≤500cfu/m3。建立储存动态管理机制。对于超过保质期的医疗用品及时清理,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3.1.3使用后处理 使用后的管理是规避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观念下,往往注重使用前和使用中的管理,至于使用后的管理重视程度较差。事实上,一次性用品在使用后的管理也是重要的环节。我院消毒供应室为了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在一次性物品回收后,注射器、输液器立即毁形,引流管放在消毒液内浸泡30min后毁形[2],每日下午下班前由专人全部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对一次性用品使用后的及时管理,很好的降低了院内感染发生风险。

3.2重视洗涤质量 清洗是消毒供应室的重要职责。虽然近年来一次性用品不断增多。但是如果全部器械都使用一次性器具取代,不仅会导致患者医疗成本加大,而且在一些大型设备方面也不适用。部分器械的重复使用也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要注重洗涤质量,严格控制洗涤质量,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器械清洗作为供应室工作的重要环节,国外供应室经过大量临床实验总结出一句话:"清洁可以不灭菌,但是灭菌绝对不能不清洁",这就体现了洗涤的重要性。我科根据不同器械的使用范围、污染程度、是否有管腔跟轴节等要求来进行严格分类。在分类后,严格按照消毒、冲洗、含酶洗涤剂浸泡、常水冲洗、纯化水精洗、烘干、上油保养、检查洗涤质量的流程进行操作,充分达到程序化与科学化,保证每一个器械都消毒洗涤到位。在每个环节,都会按照卫生部等医疗主管部门制定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质量抽查。对于不合格的清洗,将会重新清洗。

3.3严把包装关 包装是保证已经灭菌物品在无菌环境中进行保存的主要手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包装内的物品质量。在对物品使用前应该检查其包装是否完整与是否存放指示卡,外包上门是否贴有相关胶带与说明,在说明上面是否有包装人签名。明确专人负责包装质量检查。如果质量检查不合格,将会责令相关人员重新操作。

3.4正确灭菌方法 对器械进行灭菌处理是供应室工作的主要工作,也是所有工作中的重点,对于降低院内感染具有突出的价值。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讲,灭菌效果的好坏决定了消毒供应室工作成效的好坏。灭菌器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内相关制度进行操作,在整个灭菌过程中要坚守工作岗位,科学熟练掌握灭菌器的操作方法与检测方法,注意灭菌的3大要素:温度、时间、饱和蒸汽。在灭菌前后需要对灭菌器进行严格检查,使用后需要对其进行常规检查与维护,保证管道内冷凝水充分排除,一般都需要10min左右。灭菌后物品手感干燥,水分≤3%,灭菌合格率应达到100%。对于灭菌不合格的器械和设备,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灭菌操作再次灭菌,直到达到灭菌效果。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原因分析,查找灭菌未达标的原因,避免以后发生类似情况。

3.5加强灭菌后无菌物品的质量管理 灭菌完成后,并不意味着相关的器械和设备就会立即投入使用。大多数灭菌物品可能需要存放一定时期后才会得到临床运用。因此,强化灭菌后的物品管理对于控制院内感染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合格的灭菌物品,应标明灭菌日期、有效期、合格标志,灭菌后物品应放入无菌间的柜内,并按有效日期的先后顺序分类固定放置,对发出去的物品,在回收后不论其是否使用过,都需要将其视为污染物,不能松懈杀毒灭菌流程。

4 供应室消毒灭菌的质量监测是控制医院的关键

4.1对压力蒸汽灭菌进行严格监测 严格按照卫生部和上级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的要求,对每锅次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工艺监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记录。对化学监测需要每包都进行监测,对脉动真空灭菌器的监测需要在每日首次使用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则需要每月1次监测。

4.2工作人员手细菌培养 工作人员的手细菌需要每月进行常规监测1次,需要做到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总数在200cfu/m3内,而操作台的工作人员相对更为严格,需要在≤5cfu/m3内。做好日常的管理和教育。尤其是要对工作人员强化专业知识的培训,努力提升工作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

4.3使用中的化学消毒液 对于使用中的化学消毒液,必须坚持现配现用,每日更换,决不能因为省事或者节约成本多次重复使用。在每次配置后都需要采用专用的化学试纸对其进行浓度测试,并在每个月中都进行抽查1次,做相应的染菌量监测,监测细菌菌落总数≤100cfu/m3为达标。

4.4紫外线消毒 每月进行1次紫外线消毒监测。对紫外线的灯管强度严格按照要求设置(要求照射强度≥70uw/cm2),当紫外线强度达不到则需要进行立即更换。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度,医院的消毒供应室也朝着国际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自身综合素质进行有效提升,拓展知识面,严格相应地操作流程,保证整个医院器械得到有效消毒灭菌处理,为达到医院0院内感染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熊小江,李利.新世纪医院诊疗质量管理实务[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07.

[2] 黄秀兰.二级医院消毒供应室实施集中管理的探讨[J].华夏医学,2013,26(3):614-61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310.1-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一部分:管理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