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范文

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

第1篇: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范文

“准电子政务”的含义

所谓“准电子政务”,也就是在完成完善的电子政务建设之前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网站的作用,虽然没有实现完整的电子政务流程,但大部分工作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而将一些难以实现的复杂功能仍然通过传统方式来进行。“准电子政务”的思想源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初期的“网上订货、货到付款”方式,尽管没有实现交易过程的完全电子化,因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但由于适应了我国网上支付环境不很成熟的现状,直到现在还为许多网上零售网站所采用,也是用户选择最多的支付方式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网站发挥的更多的是交流和宣传作用,交易的实现仍然在网下进行。事实上,一些地方的政府网站正是依照“准电子政务”模式逐步发展起来的。

为什么说“准电子政务”是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呢?因为电子政务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根据发达

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现状,综合性的电子政务系统不仅仅是政府的网上办公,几乎包括了生活、教育、就业、交易等各个领域,政府网站的内容包括各机构的办事指南、信息查询、表格下载、网上申报、网上审批及查询、网上缴费、网上考试、网上招聘等等各个方面,其服务对象也几乎包括所有公民、企业、政府机构、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国外游客等。要建成这么一个庞大的系统,自然不是容易的事。但也应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电子政务服务内容都可以一步到位,即使实现了非常完善的电子政务系统,各种申报和政府审批手续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但政府网站中很多基本信息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如政府公告、办事指南、政府表格下载等,而目前很多政府网站已经具备了这些基本内容,即使不具备,完善这些内容并不困难,但问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清楚政府网站需要什么内容,这样的“准电子政务”才能让政府网站的功能得以发挥。

政府网站为什么要升级为“准电子政务”

开始于1999年初的政府上网工程曾得到社会极大关注,同时也受到很多批评,批评者大多认为,政府上网工程建了一大批“垃圾网站”、“空站”、“名存实亡”的网站等等,这些政府网站真的没有一点价值吗? 如果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待建立于1999年前后的政府网站,显然已经很陈旧过时了,如果当时还可以作为一种值得自豪的门面工程,那么现在看来那些建设完成再无更新维护的网站甚至已经成为影响政府部门形象的“鸡肋”。

作为一个阶段性的产物,政府上网工程的确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上网工程的影响力仍然是很大的。由于研究的需要,笔者从正在进行的“电子政务状况在线调查”中的部分数据了解到,尽管经常浏览政府网站的用户比例并不高,但知道并访问过政府上网工程主站点的用户比例接近2/3,由此可见,企业上网工程仍然有其巨大的价值,但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政府网站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另外,根据笔者对国内数百家现有政府网站功能的详细分析发现,部分政府网站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开展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对于大部分没有实质性电子政务功能的政府网站,其信息内容仍然是将来网站升级时的重要资源,没有必要全盘否定这些政府网站的价值。只要对现有政府网站进行必要的升级改造,那么政府网站在向电子政府发展过程中将发挥出应有的左右。作为电子政府建设的一个过渡阶段,很有必要把政府网站从“形象工程”升级为“准电子政务”。

政府网站如何实现“准电子政务”

从功能上说,“准电子政务”与一般政府网站并没有实质的改变,但要真正完成电子政务的前期工作,应该做到两个方面:(1)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2)把政府网站真正用起来。这也是政府网站升级的基本原则。

政府网站提供什么信息才有价值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公众对政府网站内容的需求显然有很大差别。1999前后,中国的互联网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技术人员缺乏,同时对互联网的作用和真正价值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建立一个简单的政府主页,提供一定的政府公告和办事指南之类的信息已属于很大的进步,但如果现在仍然停留在当年的认识上,显然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因此在为政府网站制订升级计划时,很有必要充分了解用户需要什么服务。政府的功能逐步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其实在很多方面可以借鉴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现在一些地区政府机构内部信息化基础建设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但许多本来就是要传达给公众的信息仍然是政府内部的专利,政务拥有的大量资源与公众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市场观念”问题,即不了解自己的“顾客/潜在顾客”需要什么,而是在推销自己的信息和服务——如果将政府的服务按照市场的观点来解释的话。根据目前的调查和分析的初步结果,在政府网站中,公众对办事指南、投诉办法、政府表格下载、政府公告、详细的联系方式、招标公告、网上申报、法律法规、统计资料等内容的关注程度列在前几位。

对于准电子政务型的政府网站,除了公众需要的信息之外,还需要把政府网站用起来,如提供必要的在线服务、回复公众咨询、及时更新各种政务信息等等。从功能上说,尽管网站并没有多大实质的改变,但却需要政府网站有“值班人员”,这正是很多政府部门目前所缺乏的。目前的情况是,尽管大部分政府网站都有

各个部门职能的介绍,但很少网站具备论坛等用户交互的功能,一些设置了在线投诉表单或者领导信箱的网站通常也没有任何服务承诺,一半以上的政府网站甚至连联系方式都没有。这些现象都反映出现有政府网站离电子政府要求的从单纯的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过渡还有很大距离。

第2篇: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门户网站,行政服务中心

一、基本情况

从1999年开始,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其初衷是为了方便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登记、项目审批、相关证照办理和税费缴纳等业务,而将部分或所有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办事窗口都搬到一个大楼内集中办理;后来,越来越多的与经济发展、公共管理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与公用事业部门、单位的相关办事窗口也都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形成一个所谓的“政务超市”(这些机构虽然在组织管理、业务功能等方面相似,但是其名称却各种各样,如办证中心、市民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经济服务中心,等等。为了论述方便,以下将这些类似机构统称为行政服务中心。)。到2004年,我国绝大多数的地(市)和县(区)政府都建立了类似机构(吴爱民、孙垂江:“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服务中心的困境与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9期。)。

但是,行政服务中心在建立之初,普遍没有考虑到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两者是单独发展的:行政服务中心主要是各部门办事窗口的简单的物理集中,业务流程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和调整。这时的前台-后台关系非常简单,仅仅是受理-办理的关系,很多业务还必须由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交到本部门去办理。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应用也不多,即使是采用了信息网络技术,也仍然只是为了满足某个部门的内部信息管理的需要或是通过网络进行简单的信息,其中并没有多少互动的业务内容。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转换和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需要,电子政务的作用日益凸现。但是,电子政务的综合性及其流程化特点却一直与现实的政府职能分工的体制存在着明显的有时甚至是尖锐的冲突,因此电子政务要发挥其业务协同、系统整合的功效,就必须对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突破政府部门单独上网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服务中心所具有的集中性、规模性、流程化与公开透明的优势也就明显地体现出来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如果能够对行政服务中心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调整,它完全可以作为虚拟世界的电子政务在现实世界的对应,相互之间形成一种有机的前台-后台关系,使电子政务得以充分地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给政府行政管理带来的巨大优势。

二、衡水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的经验(以下有关衡水的资料来自衡水市人民政府向联合调研组所作的关于其信息化工作的汇报材料。)

2006年3月21日至24日,笔者随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农业部组织的联合调研组前往河北考察其农村信息化发展情况,详细地考察了衡水市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发展情况。笔者发现,在耦合行政服务中心与电子政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做法非常具有代表性。目前,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已经成为其一站式政务大厅、一线式电话联动中心和一站式政府门户网站的物理集中中心(如图1所示):

一站式政务大厅依托市数据中心,将分散的审批与服务项目全部纳入其中,对行政审批和服务实行流程化管理,实现部分窗口的网上虚拟办公。目前,全市市直机关共有47个部门进入大厅,窗口工作人员达到119人,在各级中心办理的服务审批事项达到401项。现在,群众办事不再到各个政府部门分别地跑腿了,只须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即可办理各种事项。

一线式电话联动中心集事务咨询、办事查询、建议征集、接受投诉为一体,从与群众关系密切的12个部门抽调懂技术、懂业务的人员,经过岗前业务培训后到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为群众进行电话服务。

一网式政府门户网站则集中了各级政府机关网站的信息资源,对外一网式展示政府公务信息,增强政民互动,进行在线咨询、下载表格,将政务大厅的审批服务事项全部上网。

衡水市“一站式、一网式、一线式”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实现了政府部门与行政服务中心的信息交换和审批事项的网上审批,促进了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有效利用和政府效能的大幅度提升:2005年,衡水市行政服务中心完成了行政服务和审批事项约17万件,完成事业性收费7000多万元,收到群众自发送来的锦旗125面,表扬信和电话280多件;另外,基于政务服务中心进行系统整合的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的建立也为市政府每年节约近600万元的链路费。

虽然受制于体制的因素,衡水市政务服务中心仍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却已经为地级市电子政务建设以及服务型政府的建立闯出了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电子政务发展之路,对各地级市政府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电子政务建设具有参考作用(衡水市电子政务建设模式之所以具有推广价值,是因为衡水市是个经济相对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地级市,辖一区两市八县,全市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0%,农业产值占其GDP的17%。这种结构在我国的地级市中比较普遍,有相当的代表性。)。

三、政策建议

未来的电子政务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规范模式,本身是现有的各种职能机构及其服务设施与信息网络技术、政府行政管理理念的紧密结合与综合体现,而行政服务中心则是这种结合和体现的有形载体,是虚拟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汇聚场所。因此,各级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应该特别地注意发挥行政服务中心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这种枢纽作用。具体地来说,各级政府在建设行政服务中心、深化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以下政策和措施: 

首先,应该将行政服务中心明确地纳入地方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将两者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克服以前行政服务中心和电子政务各自单独发展的状况。这一点是行政服务中心纳入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实现电子政务效益的基本要求。可以想象,无论是仍然按照传统思维建设行政服务中心还是仍然独立地实施电子政务计划,都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不可能实现应有的效益。

实际上,之所以说行政服务中心在地方电子政务和政府门户网站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因为其后台业务处理平台作用外,还与以下的两个问题密切相关:一是政务处理的数字化及其网络化的程度。一个政务流程,并不是所有的业务环节都可以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传输,总是有很多的环节必须要以物理内容或过程作依据和保障的,为此必须要有个相应的实体来实施;二是当前的“数字鸿沟”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数字鸿沟”将一直存在,大多数群众要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政务环境,还必须经历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因此,电子政务的制度设计必须充分地考虑到这种现实的需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行政服务中心,突出其作为行使行政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政府机构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有必要结束当前在机构名称上的混乱局面,将办证中心、市民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经济服务中心等诸多说法统一为行政服务中心。

关于行政服务中心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作用,还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那就是凡事都要设立“中心”,“中心”存在过多过滥的趋势。这种现象在一些发达地区或城市的城区政府当中非常普遍。实际上,这种“中心”已经不是这里所强调的行政服务中心了,它根本就起不到集中办理群众事务、方便群众的作用,因为每个中心所能整合的政务事项很有限,群众为办理一件审批事项,还是必须在各个中心之间跑来跑去。其结果是,公文由原先的在政府部门之间的流转变成在各中心之间的流转,电子政务的整合作用根本发挥不出来。

其次,是应该明确未来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目标是建立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我们可以从下图来理解和认识这种服务体系。

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流程主体、三项业务要求(李广乾:“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与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2005年第223号。)。四个流程主体为各政府部门(以及由其业务网络所构成的内部网)、行政服务中心、政府门户网站、公众(及其服务界面);三种基本业务要求为集中、整合以及互动。从图2中可以看出,该模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流程,电子政务建设的几乎全部内容均能涵盖其中,而行政服务中心在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实际上,衡水市电子政务实现模式与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就存在着逻辑上的一致性。这表明,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不仅理论上科学合理,而且实践中切实可行,完全可以作为地方电子政务的规划目标。 

第三,行政服务中心的“机构集中”一定要与政府门户网站的“业务整合”有机地结合起来(严格地来说,“集中”和“整合”在意义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整合”是在“集中”的基础之上,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以及业务流程需要而对原有的业务和机构进行重组和调整。)。我们可以将这两者看作是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对应,相互之间不能偏废、不能缺失。我们也可将这种对应关系称为电子政务前台-后台关系,它是电子政务前台-后台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关键部分。可以说,这种关系越紧密,电子政务的效益也就越明显。

在构建这种前台-后台关系时,一定要考虑到两种具体情况:一种情况是行政服务中心的“机构集中”过程与程度。就很多地级市政府而言,要像衡水市那样将几乎所有的具有对外办事职能的机构都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当然最好,但是却不太容易做到。这就有个逐步集中的过程、以及选择哪些机构和哪些业务先行集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要将行政服务中心看作是一个与其他政府部门等同的部门,一定要给其赋予更多的职责、更大的整合权力;不然的话,行政服务中心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另一种情况是政府门户网站的门户整合程度。一方面,能够整合的业务越多越好;另一方面,这种整合最好与行政服务中心的机构集中程度相对应。为实现这种关系的耦合,各级政府应该就此制订相应的实施计划与步骤,保持其整体作用的协调一致。

我们通常说,要实现真正的电子政务,必须进行组织机构的重组与业务关系的整合。其实,从发展程度上讲,无论是行政服务中心还是政府门户网站,都存在两种不同意义上的机构重组和业务整合。就行政服务中心而言,一方面,其本身就是对原有的组织机构的一种重组,只是这种重组还仅仅是各部门窗口的简单的物理集中;另一方面,未来的发展也要求对各部门的业务进行归并与调整,合并重复的内容、剔除不必要的业务,按照业务线进行流程整合。在传统的业务环境下,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足够了。就政府门户网站而言,一方面,各政府部门如果能够通过该门户网站统一提供业务内容就已经实现了其最基本的“门户”的内涵了;另一方面,也应该根据网络环境的特征对这些业务进行归并和整合,突出业务流程,淡化部门概念。综合来看,就理想情况而言,行政服务中心的归并和整合与门户网站的归并和整合应该相应地进行,特别是要以电子政务发展要求、以政府门户网站的本质特征来指导行政服务中心的归并和整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服务型政府。

第3篇: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主题图 信息门户 个性化信息服务 电子政务系统 B/S

[分类号]TP393

1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过去传统的农业政务信息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规范统一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基层行政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差距造成的农村信息化意识落后、基础设置落后、地理位置分散、技术能力偏低、技术人才匮乏等原因,导致我国农村尤其是村级行政电子政务建设一直是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瓶颈。

现行的农村电子政务系统架构设计有两种主要的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单机架构,所有的政务流程都利用单机版程序在一台计算机上完成,基本上没有即时数据交换,必要的数据交换通过外部存储介质的传递来解决;第二种模式是局域网架构,将数台计算机组成一个小型的办公局域网,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数据交换。但这两种模式都存在相同问题:①村级行政电子政务建设各自为政,数据交换渠道不畅,存在“信息孤岛”;②系统对农村用户计算机水平要求较高,脱离农村实际;③系统应用模块少,缺乏灵活性和多样化,但是表现形式又纷繁不一;④没有体现以用户(农民)为中心的个性化信息服务;⑤系统建设成本高,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等。

因而可以预言,将核心管理机构设在乡/县级行政主管部门,而客户终端遍布于村屯农家的电子政务网络结构将会成为最底层政府电子政务的主要形式。本文针对我国农村村镇一级行政机构的信息化基础和政务运行模式,提出一种新的村级电子政务信息门户系统模型。该模型基于B/S(Browser/Server)架构,并采用主题图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导航,同时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将服务对象定位于村民及村级行政,而将服务提供端上移到乡/县级行政。该系统具有实用性强、成本低廉的特性,降低了对客户端硬件和用户的技术水平要求,能够在保证底层数据统一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村的实际情况,做到个性化的展现。

2 基本设计思想

经济实力较差、基础硬件落后、技术力量不足、农民电脑使用水平不高构成了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瓶颈,因此在村级电子政务信息门户的设计中,我们突破传统电子政务系统的架构模式,通过在网络拓扑结构中分别将客户端下移和服务端上移来解决硬件资源及技术不足,同时为方便用户的信息获取构建村级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

2.1 网络拓扑架构

鉴于农村信息化的现状,该系统设计为采用B/S架构,村民及村级行政仅仅作为客户端进行相关操作,而服务器端的主要数据存储及数据处理、相关应用提供则放在技术水平、硬件条件、人员队伍能够得到保证的乡或者县一级行政。

村民利用客户机通过Internet访问信息门户,从而获得相关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村级行政也可以利用客户机访问信息门户实现信息内容定制、政务自动化、村务公开等。由于系统服务器设在乡/县级行政部门,因此乡/县级行政与村级行政之间,乡/县级行政之间、乡/县级行政与上级行政之间可以实现数据交换的无缝对接,有效避免了信息孤岛。同时系统的开发、管理、维护、更新以及信息的组织都由乡/县级行政部门的系统管理员完成,而村民和村级行政无需维护,从而解决了村级电子政务信息门户系统开发和维护中经济成本和技术的瓶颈。如图1所示:

2.2 村级政务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根本就是尊重用户(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研究用户的行为、兴趣、爱好和习惯,为用户搜索、组织、推荐更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由于村级电子政务信息门户直接面对的用户是农民,用户对信息的获取、选择能力参差不齐,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更为必要。

本系统设计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分为村级行政信息内容定制和个性化信息推荐及检索两个层面。

2.2.1 村级行政的信息内容定制 信息内容定制是指村级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在系统预先提供的信息资源模块池中有选择性地进行个性化内容定制,形成信息门户的初始状态。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保证了各村级信息门户基本内容元素统一的前提下又可以实现个性化需求和形式多样化,灵活性较高。但是这种方式要求用户(信息定制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操作技能,普通村民可能难以胜任,所以应该由村级行政管理人员完成,或者由乡/县级行政系统管理员协助完成。如图2所示:

2.2.2 个性化信息推荐及检索 个性化信息推荐及检索是指在信息内容定制的基础上,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对已选定的信息模块进行个性化信息推荐及检索。个性化信息推荐将村民最感兴趣的信息资源提供给用户(村民),而个性化检索根据用户(村民)的特点进行检索或对检索结果进行二次处理后,返回与其相关的检索结果。

Web数据挖掘技术首先对Web交互数据进行收集,形成相关数据文件(Web日志、Web内容数据、Web浏览记录)并对其进行数据清洗、会话识别、路径补充、事务识别、格式处理、特征抽取、特征选择等一系列预处理过程,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集中识别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对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形成相应推荐集传递到用户,同时将推荐结果送往系统维护中心,以便优化系统(见图3)。

3 系统模型设计

村镇级政务信息门户系统主要是针对农村数字化应用水平较低、农民及农村行政管理人员计算机水平不高的特点将信息资源及相关应用进行集成,它应该是一个在整个农村电子政务工作流程的基础上以用户个性化服务为中心的信息归纳系统,它能够根据用户的特征在直观的界面上提供相关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一般来说,应该具有信息相关性强、信息导航明了、系统界面友好、硬件资源需求低等特点。

3.1 相关技术应用

3.1.1 主题图生 成主题图(Topic Maps)作为ISO国际标准是一种用于描述信息资源知识结构的数据格式,可以表示知识概念问的相互联系,表达复杂规则和过程,组织、管理和定位分布知识和信息。它可以定位某一知识概念所在的资源位置,也可以表示知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主题图从根本上说是一种SGML(或XML)文档,由三个基本元素构成:主题(Topic)、事件(Occurrence)与联系(Association)。它将信息分为两层:主题域(导航层)和资源域(信息空间)。为了实现对海量信息的

有效管理和导航,主题域定义于资源域之上,并可检索到资源域的相关实际资源。同时,由于主题图与信息资源之间的相互独立性,主题图与信息资源之间处于一种多对多的对应关系。它实际上是在信息资源的上层,构建了一个独立于具体技术平台的结构化的语义网。

主题图技术能有效地解决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瓶颈问题,提高用户信息搜索能力,使信息资源能被充分有效地挖掘,为用户搜寻专门知识、尤其是复杂知识提供方便,改变信息孤岛现象。设计的农业信息资源主题图生成有6个步骤:①数据准备阶段。由于农业信息资源的数量是十分庞大的,因此构建主题图之前首先应进行相关领域的专家咨询,对农业政务基本信息资源进行需求分析,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对农业政务信息资源信息进行有重点的收集,以期用最小的投入获取农业信息资源最大的有效信息量。②主题图初步生成。从数据准备阶段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源中,按照数据资源规范和数据集规范进行数据抽取,形成数据集。利用数据集按照一定的主题图规范生成生成初步的主题图并输出。③语义合法性校验。使用主题图模式及约束语言(SCTM,Schema and Constraint Langnage for Topic Maps)对于初步生成的主题图进行语义合法性的检验,判断其是否满足创建者的意图,找出其中的不足,并对其进行完善。④可视化及用户界面构建。主题图的可视化可以采用挪威Ontopia公司开发的Omnigator、Vizigator或者Inxight Soft公司开发的StarTree等工具。同时可以用Java、c++等语言进行开发,向用户提供浏览、查询等操作的界面和接口。⑤主题图合并。由于主题图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重用性,可以将农业政务信息资源主题图分为若干个子主题图分别进行构建,然后采用自下向上的方式进行逐层合并,最终构成一个总的主题图。⑥系统集成及维护更新。主题图建设好以后,应该与电子政务信息门户系统有机结合,同时对其进行不断的维护、更新,如图4所示:

3.1.2 B/S架构体系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是目前分布式计算处理的网络系统的主流。该架构具有三层技术架构体系(客户端服务程序+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它将数据、程序等事务逻辑集中部署在服务器端(server)处理,将少量的数据和计算放在客户端(Client),仅仅通过浏览器(Brow―set)便可实现客户端的全部功能,这样既可以降低对客户机硬件配置的要求又可以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因此,相对于传统的C/S(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来说,B/S架构具有开发维护成本低、客户端硬件要求低、系统灵活性高、可移植性强、界面风格友好等优点,从而更加适合农村用户。

3.2 系统结构及主要模块(见图5)

3.2.1 用户层(User Layer) 用来对用户进行管理,依照用户的级别给予相应的权限,并对登录用户的用户信息和用户特征进行处理和判断。同时在这一层面,未登录用户可以进行无差别化的操作,如信息浏览、信息搜索等。

3.2.2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也可称为组件层(Components Layer),由负责实现功能的功能组件构成,是面向用户的图形化功能应用接口,由它可以针对注册用户的用户特征和信息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村级电子政务系统包含村务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和村务公开子系统,用户通过客户端(browser端)登录,可以在电子政务系统中进行自己权限范围以内的相关操作,如录入、查询、报表打印等,从而实现村级政务办公自动化。同时村务公开系统通过网络信息交流,实现信息的与采集。

3.2.3 系统层(System Layer)实现主题图(XTM文件)的创建、、管理、维护等功能以及村级电子政务系统服务器端的应用以及用户管理。具有相应权限的系统管理员可以对主题图进行编辑、维护。

村级电子政务系统Web Server端负责提供系统的相关数据处理应用,用户端提出要求后,Web Server端响应并启动相关进程,动态生成HTML码,并将结果嵌入其中,返回客户端完成功能。

用户管理模块可以实现对用户身份及相关权限的判断,同时通过对交互数据的处理,实现对用户的相关信息、需求特征、习惯等数据进行管理、维护。

3.2.4 资源层(Information Resource Layer) 也可称之为数据层(Data Layer),它包含整个系统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如:本体库、农务信息数据库户、用户特征资料数据库等。同时,资源层也承担着与上一级电子政务系统和INTERNET的数据交换的任务。它和系统层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

本体库主要是将资源层中相关的农村信息资源集合处理成元数据描述信息,并存储在元数据仓储中为高层应用服务。由于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Relational Databa8e Management System)进行管理,从而可以实现根据用户权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本体库是该领域中主题及其相互关联的集合,是电子政务信息门户信息组织与检索的基础。利用主题图来导航农村政务信息本体库,在主题图和本体库对应连接起来的基础上,主题图可以对本体库实现导航。当需要检索相关信息时,依靠主题图中提供的语义搜索引擎,可以迅速找到相关主题及事件,通过到本体库的连接即可获得相关信息结果。

本体库的构建应该遵循如下原则:术语定义应该保证无歧异,术语之间的关系应该在逻辑上一致,本体中的概念及关系应力求完整并具有可扩展性。由于农村政务信息资源相对繁杂,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广泛,因此相应本体库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3.3 系统扩展升级

一个完善的系统设计必须能够实现必要的扩展升级,以便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本系统在扩展升级方面有以下优势:①应用程序扩展升级的优势。由于B/S架构采用三层技术架构体系,层与层之间具有独立性,因此系统升级相对简单,系统界面、应用程序模块、业务流程都可以方便更新并且实现灵活定制,而无需对客户端进行逐一更新,开发和维护成本大大降低。②数据信息资源扩展升级的优势。利用主题图来实现对数据库的语义化索引,对系统提供了规范化的领域概念模型,提高了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对信息资源描述的准确度。同时由于主题图及本体对知识表示的灵活性,当信息资源发生变化时,可以避免数据库模式和底层数据结构的变化,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4 结语

第4篇: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信息社会政府改革效能电子政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社会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收入分配、劳动关系、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等问题突出,人民群众在各方面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公共管理是以政府是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并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和公共利益的一种管理活动,因此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称为化解社会冲突的重要举措,政府的数字化改革为政府绩效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一、提高绩效是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

所谓绩效是效率和效能的综合,在实际生活中,高效率并产生良好的工作效果就成称之为绩效。行政高效率成为各国政府尤其是民主整体重要的行政目标。公共管理改革是对利益关系、权利格局、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建立的一种政治行为,它涉及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方面的改革两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及其职能,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当代西方各国的行政改革实践证明,公共管理绩效评估作为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性措施,为政府改革实践和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并促进了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管理能力的增强,缓和了社会危机的矛盾。政府绩效通常可以被划分为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两个层面,其中组织绩效通常是指某一级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的整体绩效水平,而个人绩效往往是指公务员或管理人员个人的绩效水平。由于公共部门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必须由民众支付成本,公共部门功能的扩张与强化势必将增大施政成本,另一方面,公共部门是在一个竞争不足和难以严格监督、考核的条件下,花纳税人的钱为广大民众办事,往往缺乏花最少的钱、以最经济的手段、提供最优质服务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动机。我国一些地方盲目攀比、大搞形象工程、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以及片面地追求GDP的增长,这些成为影响政府效能的主要问题,政府绩效评估是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而采取的以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为理念的政府改革策略,是持续改进和提高政府部门绩效的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当今许多国家实施政府再造、落实政府责任、改进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能、改善政府形象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工具。

二、当代公共管理改革以提高效率为目标

当今世界各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基本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市场管理与政府职能的优化;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利用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建立与完善公共行政信息系统,分权与权力下方,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改革,公共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服务质量以改善公共机构形象,实现公共行政传统规范与工商企业管理方法的融合,促使公共部门更具有绩效,提高公共管理效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英国、美国、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掀起了公共管理的浪潮,也被称为“政府再造运动”或“新公共管理运动”。虽然各国的改革在广度、深度和成效方面存在差异,但都普遍采用工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并且都是以政府职能的市场化作为改革的基本取向。

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改革,强烈关注财政控制、成本核算、钱有所值和效率问题,关心信息系统的完善;建立更强有力的一般管理中心,权力向资深管理者转移;强调对顾客负责,让非公共部门参与公共物品的提供;解除劳动力市场的规制,加快工作步伐,采用绩效工作制以及短期聘用合同;雇员自我调节权力的减少,权力向管理者转移,吸收部分雇员参与管理过程,采用更透明的管理形式;增加更具有企业管理色彩的授权,强调责任制;采用公司治理的新形式,权力向组织战略顶层转移等。

传统的政府办公模式依赖于纸质文件作为信息传递的介质,办公手段落后,效率低。机构设置的管理层次多,决策与执行层之间信息沟通的速度较慢,费用较多,信息失真率较高,往往使行政意志在执行与贯彻的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从而影响了政府行政职能的有效发挥,也造成了机构臃肿膨胀、行政流程复杂、办事效能降低等不良后果,阻碍了我们打造民主、高效、廉洁的现代服务型政府的进程。

三、新技术革命是当代公共管理改革的“催化剂”

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为打造新的政府模式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不仅能大大提高政府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管理的透明度,还能极大地方便公民与企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网络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时代从三个维度影响着各国的公共管理改革。一是随着知识爆炸性的增长,政府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运转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为改革这种状况,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实现社会信息化,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政府治理与范式的变革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基础。每一种范式都需要有自身的技术手段支持。现代社会推动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主导力量之一就是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通信技术,它使各种过去难以想象的改革方案变得切实可行。三是信息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与决策分散化的变革,使得社会团体与广大公民在社会权力结构中日益重要,他们摆脱对政府的传统依附关系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从而对政府治理的监督作用不断提升,这一趋势为人本文明的复兴与民主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当代公共管理信息化改革的主要标志是推行电子政务。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起,率先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的改革理念。在美国的带动和影响下,英法德日等西方国家也把构建电子化政府作为其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并开始实施政府治理电子化的总体规划。电子政务是一个引进的外来词,我国先是有政府信息化,之后在国外的电子政务热潮下,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酝酿并启动了我国的电子政务。

对电子政务的描述目前有很多种说法,例如,电子政府、网络政府、政府信息化管理等,真正的电子政务绝不是简单的“政府上网工程”,更不是为数不多的网页型网站系统。从严格意义上说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规范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四、信息社会为政府效能提高提供了新的契机

计算机信息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密切结合,使人类对信息的提取、传递、存储和处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提高。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充分占有决策信息,整合社会利益要求,利用政府外部专家、学者等智力资源,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通过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联系,既提高办事效率、质量和标准,又节省政府开支、起到反腐倡廉作用。

第5篇: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基础教学 改革

引言

电子商务基础作为电子商务课程的主干课,是学习电子商务的入门课程。学习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因此,作为学校如何创新培养机制,老师如何改变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现阶段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与发展需求。

一、教学现状的解析

(一)有关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定义及作用

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作为一门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程,所学的内容是有关电子商务的定义、分类、电子商务的基本组成及交易过程,电子商务的基础技术,电子商务的3个关键环节(电子支付、物流管理和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构建商务网站,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以及电子政务的含义、基本内容,电子政务的发展及电子政务实施等等,这些将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使他们全面掌握有关电子商务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了解它的技术知识。

(二)在传授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时所面临的问题

1、课程安排的合理性有待提升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在关于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没能完全按照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只靠“拿来主义”来教授学生。然而,由于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知识点多,概念性强,理论与实践的接触点少。并且突显的教学现状是以老师的说教为主,学生以听讲为辅。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概念理解不彻底,不能很好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

2、教学观念陈旧,不能与时俱进

老套的教学模式,不能推陈出新,特别是在教师讲授方面,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得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停滞不前。

3、硬件设备更新较慢

对于学校而言,由于受资金或其他方面因素的制约,很多学校对硬件教学设施的投入明显不足。缺少可供学生实践学习的场所。因此,大部分学生只能依靠书本的有限知识去了解抽象的概念,而无法在实践中去应用这些概念。对于一些条件比较好的高校而言,也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及时更新设备,使学生很难接受好的环境与理念。

4、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起步较晚,相关人才储备匮乏,许多学校的教学都是从市场营销、计算机等相关专业选拔过来的,从而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对于部分教师而言,因缺乏响应的专业素养,仅能将教学内容局限在书本上,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与教学创新,从而无法带动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二、如何改善制约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问题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电子商务基础课是学习掌握相关电子商务课程的先行军,是一个支撑点。对于后续专业的课程学习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是由于课程的特殊性我们要重新认识和改善教学特点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应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加强教学监督,教学要有侧重点

作为学校要充分重视电子商务基础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管理工作,对于老师,要给予老师一定的监督,在教学上加大考核的力度。对于教学有突出贡献的老师要给予适时的嘉奖。鼓励老师与学生互动。在教学上要把相关的商务课程放在重要位置,适时引进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构造良好的学习与实践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与实践操作能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电子商务的魅力所在,认真的领悟学习电子商务基础知识,从而真正将所学应用到电子商务实践操作中去。

(二)强化教学创新

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作为一门电子商务入门的基础课,其显著特征就是基础性和实用性。由于电子商务在国内尚未发展成熟,对于基础课程的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学校而言,应该是最具备科技先进性的,教师也应及时更新理念。同时,对于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在教学的环节中也应有所体现。因此,在教学上,我们也要重视通过网络多媒体,实际演示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网上银行等电子商务的实践操作。用商务的理念来引导学生的同时,还要彻底改变被动的教育模式,将枯燥、抽象、空洞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与具体化,并加强师生间的协作交流,切实促进电子商务基础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利用企业的前卫性,进行校企合作交流

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的最终实践者,是老师与学生最好的学习空间。现在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在理论层次上,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与应用能力。为了使学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学校而言,应积极与企业合作,争取让学生真正参与工作当中,体会和领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为毕业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作为当今的新兴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人们日常生活、企业业务开展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程,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对于学校而言,要对电子商务基础课程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适应学生的求知需求,以切实促进电子商务基础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第6篇: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范文

一、文献分类及统计结果

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几位学者对我国计算机审计研究加以回顾。陈伟等(2007)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GAATs)进行了总结性回顾,探讨了GAATs的概念和分类,详细分析了GAATs的两类技术,即面向系统的七种GAATs,和面向数据的五种GAATs,并对GAATs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李青春(2011)对计算机审计进行了文献综述,从计算机审计研究变迁的视角出发,探索了其五个发展阶段,并对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核心动力与制约因素,研究者的敏感度、心态变化与用词倾向进行了回顾,认为目前计算机审计研究正处于一种平台期,需要进行理论和实务的突破。刘国瑶(2011)从国外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的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基本概念研究,应用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简短评述。现有的文献综述主要问题是研究所选取的文献范围比较狭窄,选取标准“有代表性文献”比较模糊,没有对研究内容进行综述,这些不足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本文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1983年~2011年有关计算机审计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分析,所选取的时间范围设定为“1980~2011”,期刊设定为“核心期刊”,以“计算机审计”、“电算化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审计”、“IT审计”对“题名”进行“模糊”搜素,然后对搜索结果进行了分类合并,最终根据182篇文献的内容加以分类统计。把对计算机审计的研究分为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研究,计算机审计风险问题,计算机审计发展与其他方面的研究四个方面,然后对每一方面再按不同的主题进行细分,进一步分为计算机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制度准则问题,计算机技术应用,内容与方法,案例应用研究,风险问题探讨,发展问题研究,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综述,其他等十个方面。接着采用归纳法对取得的文献样本进行分类统计,最终得到的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二、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一)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研究集中在计算机审计基础理论和信息系统审计基础理论两个方面,由于信息系统审计发展较快,重要性也快速提高,所以必须从计算机审计中分离出来单独加以研究,统计显示,近10年来对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的研究比较丰富。关于计算机审计的基本理论,张金城(1995)认为计算机审计的理论体系应由理论基础(哲学,审计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五大学科理论),基本理论(涵义,内容,意义等),实务理论(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实务理论,计算机辅助审计实务理论)组成。唐飞兵(2007)借鉴传统审计理论的基本原理,构建了计算机审计理论结构框架,即以审计环境和审计本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利用审计理论基础知识体系,通过审计的本质和特定的审计环境相互作用和互动形成审计目标,并以审计假设为前提,演绎出审计概念和审计原则。关于信息系统审计理论,周剑(2001)从“审计学”的概念出发,探讨了信息系统审计独特的审计职能、对象、方法、标准和证据等问题,建立了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唐志豪(2007)借鉴蔡春教授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从审计的本质出发构建审计理论结构体系,提出了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结构六要素模型(本质、假设、目标、规范、信息和控制)。谢岳山(2009)提出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审计目标及审计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审计理论基础、审计标准、实践环境、审计方法以及审计工具等多方面提出了联网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模型。根据该模型,着重分析信息系统审计的具体内容,提出了相应信息系统的审计内容框架,将审计内容划分为内控审计和系统本身审计两个方面。并从物理层次的审计以及逻辑层次的审计详细描述了系统本身审计的内容。王振武、张子瑾(2011)探讨了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的结构框架,认为该框架应由信息系统审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构成,并特别指出,信息系统审计环境和信息系统审计本质应是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并起着统驭整个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结构的导向作用。

(二)准则、规范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准则为实践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对准则的研究也分为计算机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两个方面的内容。关于计算机审计准则,张德山等(1991)初步探讨了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规范问题。张金城(1997)首先探讨了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建设的意义,然后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合法性,针对性,可行性,监控性和借鉴国外相关制度,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系统讨论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应包括的基本内容。刘中华(1998)根据国际审计准则15《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第3条和第9条详细阐述了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内容,并对此进行了研究与评价。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研究起步较晚,讨论一般也是借鉴ISACA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展开讨论。陈婉玲等(2006)对ISACA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及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主要借鉴了ISACA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的体系,内容和制定方式等,提出了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的一些建议。马良渝等(2007)辨析了ISA准则体系中标准、指南和程序三个层次的结构关系及标准与指南之间的交叉关系。李汉文等(2010)借鉴了制度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在介绍国内外信息系统审计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对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供给的非均衡状态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应整合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制定资源,以便推进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进程。刘杰等(2011)探讨了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路径依赖的基础,分析了当前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困境,并提出打破现有路径依赖的途径。

三、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研究

(一)计算机审计技术研究 对全部182篇文献进行翻阅,手工收集整理论文所涉及的课题研究,发现共有20个课题,其中与计算机审计技术相关的课题13项(4项是国家级),可见国家对计算机审计技术研究的重视,也说明计算机审计技术研究的难度非同一般。对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研究大致分为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中的运用和模型构建两个方面,前者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相对要高。关于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中的运用,杨小虎等(2000)探讨了数据仓库技术在计算机审计中的应用。万建国等(2000)分析了计算机审计软件需求分析常用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孙兴国等(2000)讨论了开放数据库互联技术 (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在计算机审计中的应用。张进等(2004)分析了数据清理在电子数据采集中的重要性,在阐述数据清理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解决电子数据采集中常见问题的数据清理方法,并指出了电子数据采集中数据清理的研究方向。文巨峰等(2005)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审计的多Agent系统体系架构,分析了该结构中各子系统的组成及各Agent的功能特点。并介绍了该系统中移动审计Agent和移动Agent服务器设计实现。汪加才等(2006)给出了一个基于移动数据挖掘服务的计算机审计框架模型。何玉洁等(2006)讨论了SQL 查询和OLAP 分析这两种技术在实际审计中的应用成果,展示了它们在计算机审计实践中的特性和前景。米天胜等(2006)分析了计算机审计的一般流程,指出审计数据的采集和采集后数据的清洗、集成、转换是与审计数据质量息息相关的关键环节。在对多种数据质量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审计数据质量的一般处理方法和可实现的技术。黄永平(2006)探讨了孤立点分析方法在计算机审计中的应用。叶焕倬等(2010)为解决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中存在的大量字段匹配问题,提出了基于智能匹配的数据采集技术。关于模型构建方面,黄作明等(2000)对审计模式进行了一些归纳和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发展方向。来明敏等(2004)探讨了四种计算机审计模式,即绕过,穿过,利用,在线实时(网络)计算机审计模式。文巨峰等(2004)在综合分析现有计算机审计软件系统基础上,指出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系统模型应该具有的特点要求,并依此提出了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审计系统模型。廖志芳等(2006)在深入调研众多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环境及数据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符合我国联网审计实际的新型联网审计组网模式,即集中式、分布式和点到点式组网模式,同时利用集中式海关联网审计组网模式对各组网模式的基本组成要素、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实现进行了较深入阐述。陈大峰等(2009)根据P2P技术下的计算机协同审计的特点,构建了P2P技术下的计算机协同审计模型。唐志豪等(2010)从目标、内容和流程三个维度建立起信息系统审计的业务模型。

(二)计算机审计内容与方法 对于计算机审计内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讨论,杜越强(2004)探讨了计算机审计中的四大内容,即对信息系统输入的审计,对数据库的审计,对网络系统的审计,对信息系统输出的审计。张福蕊(2004)探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硬件,控制事项,处理事项,数据,安全事项)。吴沁红(2008)从信息系统构成要素、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和信息系统管理三个维度入手,综合分析了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构造了信息系统审计内容的基本框架,并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与审计目标进行了阐述。对于计算机审计的方法,李光凤(2001)讨论了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应用程序的七种审计方法,包括检测数据法,整体检测法,程序编码比较法,受控处理法,平行模拟法,嵌入审计程序法,追踪法。杨莉(2002)探讨了实施信息系统审计的主要方法(加强联网建设,改变审计方式,采用矩阵审计模式等)。罗莉、张亚连(2005)分析了在不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建立方法下(应用软件外包法,资源外包法,最终用户开发法),如何进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分工协作,从而保证信息系统的效率性,安全性,合法性。

(三)案例应用研究 对案例应用研究探讨的多数文献主要是审计署各特派办的人员所发。大量的文献集中在《中国审计》刊物上,这与我国1998年筹划,2002年10月底正式展开的金审工程有关,作为金审工程的主力推动者,审计署特派办人员根据长期的实际工作经验,对相关案例进行整理分析并撰文总结,得出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案例应用主要集中在公司和业务两个方面。对具体公司进行计算机审计探讨的有,刘世新等(2002)探讨了商业银行信息化与计算机审计的相关问题。邝作等(2002)对银行业,刘欢(2002)对行政事业单位,蔡峰(2003)对海关等审计中计算机审计案例进行了分析。欧洁等(2004)探讨了证券公司信息系统审计的关键技术。张德勇(2006)利用业务跟踪法对某航空公司进行了信息系统审计,并成功发现了该航空公司使用的收入结算系统中存在非法的销售暗扣处理模块。石勇等(2010)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系统审计。关于业务方面,张蓉(2002)对金融,郭海鹏(2003)对再贴现业务,李向前等(2003)对税收,全宝(2003)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李娟(2004)对水利建设资金,谭继舜(2004)对商业银行电子系统,史达等(2005)对电子政务,袁章军(2005)对失业保险金发放 ,周廉东等(2011)对城市供水等进行了计算机审计案例分析。张鹏等(2006)论述了信息系统审计在电子政务中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一种电子政务中信息系统审计框架,以控制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和改造项目的建设风险,并为改善和健全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控制提出详细建议。吕成戍等(2007)探讨了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的发起形式、审计责任书的内容与签订、审计工作的实施过程等基本问题。

四、计算机审计风险问题分析

(一)计算机审计的成因、防范与控制 马万民(1999)针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分析了审计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五种风险(系统风险,错误的连续性风险,人员操作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并对如何有效防范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风险进行了探讨。蒋家斌(2001)、曾俊等(2002)、王奇杰(2004)探讨了计算机审计的几种风险(审计软件、人员操作、财务数据、管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与防范措施(加强人员培训、内部控制审计等)。黄作明(2003)分析了远程计算机审计的风险,并提出了远程计算机审计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冯淑霞(2006)对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做了具体分析,并从审计数据,审计方法与技术,审计方式、被审单位、评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对策。史振生(2008)基于外部监管及信息系统审计视角,探讨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风险控制与防范措施。

(二)风险量化问题 黄冰等(2007)在科学地分析影响计算机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计算机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将定性指标定量化,进而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王万军(2008)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系统安全定量评分体系的审计决策模型,这为信息系统审计师在审计时采取何种审计策略提供了参考。丁建平(2009)提出了信息系统审计的CIA风险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并探讨了CIA风险评估商业银行中的应用。

(三)风险理论 胡晓明(2007)探讨了风险导向的信息系统审计,并提出了强化信息系统审计理论,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审计各项规则,充分利用先进,有效的信息系统审计技术,积极培养信息系统审计领军人才等四点关于风险导向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思路。刘国城、王会金(2011)在研究中观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审计风险、风险管理四要素的基础上,对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梳理,并以信息安全管理为视角,借鉴国外BS7799标准、COBIT模型、通用准则CC、ITIL标准,初步构建了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以重大错报风险为切入点,深入探索了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管理的施行思路。

五、计算机审计发展研究

(一)发展问题 张金城(2000)提出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并重、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由绕过计算机审计发展为以通过计算机审计为主,由查账型软件向分析型和专家系统方向发展,通用审计软件与专用审计软件并存等21世纪中国计算机审计的十大发展方向。于向辉等(2004)分析了我国计算机审计发展落后的法规建设滞后,软件市场不够完善等原因,提出了加快法规建设,发展审计专业软件公司,培养电算化审计人才的发展策略。胡晓明(2005)针对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研究空白,审计技术落后,制度不完备,审计人才奇缺等现状,探讨了加强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研究,开发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审计软件,改进信息系统审计软件评审机制,完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于准则,加大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的培养力度等五大发展战略。

(二)人才培养探讨 傅元略(1998)探讨了审计人员如何提高计算机审计技能的策略,需要掌握的几种基本技能。李丹(2001)建议了如何利用国际资源建立信息系统审计人才队伍。史振生(2002)介绍了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的需求情况,考试内容和应试对策。彭建平(2005)比较深入地分析了如何进行计算机审计人才资源管理的问题。包括计算机审计机构职能定位,计算机审计处人员结构,如何引进IT人才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如何为计算机审计人才创建发展平台等。赵辉(2006)探讨了审计部门的计算机人才状况,提出了如何加强管理和培训、提升审计人员能力的若干建议。王海洪(2009)提出了高校应推进实践教学,建设以计算机审计为主要手段的审计实验室,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建议。

(三)其他方面 高浩玮(2002)针对审计过程各阶段质量质量控制的要点,指出了计算机审计下项目质量控制的难点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张倩(2005)论述了信息系统审计在IT治理中的作用、信息系统审计师和审计构架等问题。陈峰(2006)对计算机审计方式下数据分析报告的作用和必要性,基本框架,文档结构,要素内容等进行了详细探讨。

本文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83年~2011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有关计算机审计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分析。我国有关计算机审计研究涉及面比较广泛,包括基础理论与制度问题研究、计算机审计技术与实务应用研究、计算机审计风险问题研究、计算机审计发展问题、人才培养研究等诸多方面,但也存在着对计算机审计基础理论研究不足之缺陷。伴随着计算机审计在我国的逐步应用,关于计算机审计的基础理论必须进一步加强。比如与哲学,行为科学理论、数学等相关的计算机审计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一片空白,这些基础理论研究的缺失将会掣肘计算机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理论与实践需要紧密结合,双方形成良性互动才会有力促进学科发展。目前,在案例应用研究的文献尽管比较多,但研究内容不深入,一般都是审计署特派办人员发表的经验总结,而理论工作者又缺少深入实地研究的条件,导致案例应用研究力量非常薄弱,今后在这方面仍需要大力加强。随着信息系统的复杂化,其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但其脆弱的一面也越来越明显,计算机审计风险逐步加大,如何防范和规避风险也是以后研究的重点之一。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养是审计信息化事业的成败关键,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将会对计算机审计发展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7篇: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范文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密切政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体制的重要内容。____年,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单位实际,我局积极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各项工作不断规范、运行正常、开展顺利。

(一)成立机构,强化领导。我局切实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抓落实。成立了由陈元安局长任组长,陈复勇纪检组长为副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信息公开工作,包括审定信息公开工作规划和有关制度,协调推进信息公开工作部署,研究决定信息公开工作重大问题,,落实专门人员具体负责政府信息公开日常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科室密切配合、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高度重视,统筹推进。将政务公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体育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定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将政务公开与电子政务建设、勤政廉政建设和政府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扎实落实。

(三)强化监督,注重落实。通过建立举报投诉制度、聘请特邀监督员、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听取服务对象对我局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纪检监察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不断提高体育系统政务公开工作的水平。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____年,我局信息公开工作严格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总体要求,妥善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合理界定信息公开范围,做到完整、准确、及时。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作为重点内容,同时围绕体育中心工作,不断拓展政务公开的内容,并按规定的程序、范围和时限,向社会或特定范围公开。一是通过各类媒体公开工作动态信息。____年,共政策法规24条,各类政务信息170条,上报陕西省体育网信息40条,并在网上进行赛事报名和报道,提供各种图表数据下载,极大的方便了民众,提高了办事效率。二是利用体育网站公开政务信息。在体育网站开办专栏,将部门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能、岗位人员情况,体育工作的政策法规、重要规划、重大工作部署情况等及时对外公开。对单位年度工作目标及执行情况、有参考价值的部门工作信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单位财务收支情况、干部选拔交流考核奖惩情况及时在单位内部公开。三是积极办理各类体育投诉案件、市长信箱 7 件,回复率达到100%,群众满意率达96%以上,切实维护了群众权益。

(一)告知我局电子邮箱方式,广泛拓宽和畅通形式多样、方便灵活、通畅快捷的信息公开渠道。认真按照《条例》及有关规定,快捷、准确、认真负责地办理社会公众的请求,解决社会公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与范围。我局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有:领导分工、机构职能、内设科室、联系方式等组织机构情况;政务公开,政策法规等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重要工作部署、实施情况、经验交流及图片成效;应当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等等。

(三)政府信息公开形式。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我局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自形成或变更之日起,即通过我局门户网站、市政府门户网站等相关网站主动向社会公开,同时根据公开内容,适时采取相关会议以及电视、报刊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还通过工作简报、信息公告栏及其他便于公众及时准确获得信息的形式进行公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等情况

____年度,本单位未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四、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我局没有因政府信息公开而被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发生。

五、 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我局政府信息公开没有收费。

六、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局虽然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这项工作是一项全新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这项工作离《条例》和社会公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为公开内容还不够全面和规范,公开渠道、途径还比较少等。

下一步,我局将按照《条例》和上级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做得更好。着力做好以下几件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按照《条例》和有关保密制度的规定,进一步梳理政府信息,对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进行完善,保证公开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8篇: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范文

一、什么是信息系统工程

2002年12月原信息产业部关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信部信〔2002〕570号文件)的通知第三条明确指出:“本规定所称信息系统工程是指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的新建、升级、改造工程。(一)信息网络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处理、传输、交换和分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二)信息资源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存储、处理的资源系统;(三)信息应用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各类业务管理的应用系统”。2005年5月中国国家标准化委正式国家标准《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GB/T19668.1-2005),包括:“通用布缆系统工程、电子设备机房系统工程、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化工程安全等”。由此可见,信息系统工程是指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的新建、升级、改造工程。如:政务网络工程、天网工程、智慧城市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金税金水金土金保等工程、应急指挥系统工程、安防监控系统工程及各类应用软件工程等,这些工程均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信息系统工程审计。

二、信息系统工程与建筑(建设)工程的区别

信息系统工程具有点多、面广、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等特点,与建筑(建设)工程具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技术浓度

建筑工程项目属于劳动密集型;而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属于技术密集型。

2.可视性

建筑工程项目通常为一栋楼或一个建设群,可视性、可检查性强;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可能分布在全省、市,地域广泛,可视性差,在度量和检查方面管控难度较高。

3.设计独立性

建筑工程的设计通常是由专门的设计单位承担的,或者说,建筑工程的设计单位通常不承担施工任务,而是由施工单位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和说明书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是不能改变原设计;而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通常是由一个系统集成商(承建单位)承担,至少需要进行工程深化设计再实施工程施工。建筑设计行业已存在了多年,有若干单位专门从事这一行当,但到目前为止尚不存在专门从事信息系统工程设计的公司和行业,也不存在不进行系统设计而专门等着别人设计好了而自己去施工以完成信息系统工程的公司和行业。

4.变更性

建筑工程一旦施工开始,则投资单位一般不再对该建筑的功能需求、设计等方面提出变更,建筑工程队只需严格按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施工直至完成;而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则不然,承建单位常常在实施过程中面对“变更”问题,特别是用户需求变更。

5.复制成本

如果由同一套筑建设计生成N套建筑工程,则一般而言,其总投资(设为TI)就应为一套建筑工程投资(设为i)的几倍(即TI=ni);而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则有TI﹤ni或TI﹤﹤ni。所以,只要花较小甚至很小的代价,就可以将一个信息系统的软件和集成方案经过再造而成一个新的信息系统去满足类似用户需求,从而使该信息系统的知识产权所有者蒙受重大损失。

6.投资规模

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与信息系统的投资规模不在同一数量级上,后者比前者小得多。所以,在确定审计费用占整个工程项目费的比例上会遇到一定困难。

7.关于工作周期

建筑工程审计期一般始于项目验收以后,不介入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招投标。而在信息系统工程项目中,如果等待工程完工后实施审计时则难以掌握工程项目中所使用的高技术设备、材料选型是否准确、数量是否属实,有可能已为国家造成一定损失或重大损失。因此,为避免信息系统工程审计滞后,更好地避免投资损失,可进行“前审计”,即对工程资金投入较大、项目复杂的信息系统工程从工程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概算、工程重要设备选型、工程实施阶段计划等实施项目前审计,从源头上先预防问题的发生;待项目验收后再实施工程后审计,以确实达到审计效果。

8.关于变更

信息系统工程实施中的设备、材料“变更”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其专业性、技术性强,单项资金较大,可能直接影响、有时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工程质量、进度、成本,而且必然引起合同的修改、补充,这不仅增大了工作量、复杂性,而且增加了风险。

9.关于方法与手段

建筑工程可视性强,所以广泛采用工程验收后根据工程材料核查等。同样的手段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审计则难以适用,而需要独辟蹊径。例如,在设计阶段采用参加专家会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点上进行会诊、把关,在验收阶段则强调定量测试等方法实施。由此可见,信息系统工程与一般建筑(建设)工程具有十分明显的不同专业特性,不能混为一谈。正是因为信息系统工程与建筑工程具有较明显区别,因此在信息系统工程审计中不能简单依照建筑工程审计的“老经验”、“老办法”去实施,而是要根据信息系统工程的“新形式”、“新特点”,区别对待,认真组织,才能有针对性地、圆满地完成信息系统工程审计任务。

三、信息系统工程审计范围

信息系统审计是指审计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收集并评估证据以判断一个信息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并最有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正是由于信息系统工程审计具有专业性强、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审计部门如果对哪些工程项目需要审计,哪些工程项目不需要审计都不清楚,实施信息系统工程审计就可能陷于盲目,没有针对性。因此,掌握、了解信息系统工程审计范围是搞好工程审计的基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3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下列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1)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2)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3)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2.信息产业部关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信部信〔2002〕570号文件)的通知规定:“下列信息系统工程应当实施监理:(一)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的信息系统工程;(二)使用国家政策性银行或者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定需要实施监理的信息系统工程;(三)使用国家财政性资金的信息系统工程;(四)涉及国家安全、生产安全的信息系统工程;(五)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实施监理的其他信息系统工程”。由此可见,审计部门应对国家早已明文规定的招投标、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等范围的工程项目实施信息系统工程审计。

四、信息系统工程审计主要内容

确定了信息系统工程审计范围后,还需要明确审计什么内容?否则就可能使审计工作产生偏差。因此,明确信息系统工程审计主要内容,是实施信息系统工程审计的重要一环。我们知道,信息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含量高、实施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即包括立项、规划、建设、应用、维护等主要阶段,并不仅仅包括工程造价等财务结算内容。比如:江西省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关于印发《江西省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赣发改高技 字〔2007〕1334号)规定“第十二条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实行信息工程监理制度。监理费用须纳入电子政务建设项目预算。第十三条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和规模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单位变更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或调整投资概算超过百分之十的,应报发改委审核。第十四条项目完工后,项目建设单位应组织监理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项目进行初步验收,初步验收合格的项目投入试运行,未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投入运行。第十五条项目试运行后,项目建设单位可委托专业机构对项目进行质量和安全检测,检测通过后,项目建设单位组织项目验收,并报发改委备案,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验收进行监督。面向全省跨部门的电子政务网络或应用系统,由省发改委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等规定。由此可见,对信息系统工程审计,不应只是进行单纯的工程造价审计,而应包括:

——项目是否已经实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

———业主单位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实施内容和规模组织实施;

———工程实施程序是否规范;

———工程设备器材是否符合合同要求;

———工程设备材料变更是否确有理由及是否实施变更手续申报;

———工程决算是否完整;

———工程是否确实完成招标书及合同要求;

———工程投资是否合理;

———工程完工是否进行了检测及验收;

———工程质量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标准;

———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内容;

———工程文档是否齐全。

五、信息系统工程审计承担机构的选择

正是由于信息系统工程审计范围广泛、内容复杂,已经不是一般的建筑(建设)工程造价评估机构能够了解及掌握的,应该由国家法定的信息系统工程咨询、监理及财务、审计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共同承担。其理由是:

1.由于目前信息系统工程审计的前提是该工程已经完工后实施,工程造价只是工程尚未开始时申请工程立项、可研编制、方案设计阶段其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因此,信息系统工程审计内容不仅仅是审计工程造价审核。

2.由于信息系统工程造价确定后已经政府采购招投标法定工作程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经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的机构或个人不能再参与工程审计。且一般情况下审计部门也不应按照工程完成数年后的市场价格来审计数年前的设备、材料价格。这样既与已经实施完成的政府法定工作程序相冲突,也对已经完成的信息系统工程按照数年后的市场价格来审核当年已经政府采购的设备、材料价格没有相应审计法律依据。

第9篇: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公选课;内容主题化;主题案例式;主题兴趣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电子商务公选课的特点

公共选修课,简称公选课,是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要求而实施的一种通识教育,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开设的,重在有利于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熏陶。国内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设立公选课,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专业课程相对稳定不同,公选课在课程设置上还有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带动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优越性使更多的人希望了解或者从事电子商务。为了顺应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社会要求,国内许多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或者电子商务专业选修、公选课程,希望通过相关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牢固思想,坚信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商务活动的发展方向,并通过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综合能力。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环境下一门开创性、跨学科的课程,对于电子商务公选课,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在探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缺乏优秀的教材,进而直接导致教学内容选取困难。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迅速,知识日新月异,更新非常快;电子商务课程是多学科的综合,涵盖的内容非常广,参加电子商务公选课的同学来自不同专业,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可能造成一些同学感到教材内容太简单而另一些同学却不能很好地掌握。教材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而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而言,再认真的听讲和再仔细的笔记,都无法替代一部体系完整而且简明的教材。

(2) 教学方法问题。电子商务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课程,但许多高校教学时常常堆砌书本知识或者单一地理论灌输,使得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和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全面理解,从而无法对电子商务产生足够的兴趣。

(3) 缺乏优秀的专业教师。电子商务是多学科的复合和交叉,不可能一开始就有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各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多来自于以往的经管类、计算机类专业课教师,电子商务师资缺乏是每所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电子商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

2电子商务公选课内容的设置

教学内容直接影响教学方法,进而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选修电子商务公选课的同学来自不同的专业,选修的目的不尽相同,各个专业将来使用电子商务的要求和情况不同,不应该,也不可能照搬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必须从应用的角度,对不同的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并且组织教学内容。电子商务公选课的目的首先是学习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培养电子商务意识,把电子商务知识和技术灵活应用到各个学生的本专业领域。依据电子商务课程的特点,我们将电子商务公选课的内容分成授课内容与实验/实践内容两大部分。依据公选课的特点,我们又将授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提高性知识,都以主题的方式组织。

2.1授课内容主题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内容相对独立,前后关联性不大,结合多年授课经验,我们将电子商务公选课授课基础知识内容的第一部分分为9个主题:

(1) 网络经济原理,主要讲述网络经济的基本原理

(2) 电子商务模式,论述电子商务B2B、B2C、C2C等基本模式

(3)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实践,论述电子商务网站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术

(4) 电子商务安全,讲述电子商务技术安全与机制安全的基本理论基础

(5) 电子商务金融,讲述网络银行等基本情况

(6) 网络营销、网络广告的基本知识点

(7) 物流

(8)EDI

(9)SRM、CRM、ERP等基本内容,它们都是商务系统化、信息化内容

第二部分提高性的知识,是研究性的、前瞻性的命题,或者电子商务的最新进展、更深入、综合的内容,往往与相关专业结合得比较紧密。相对应的,第二部分也分为9个主题:

(1) 中国互联网与经济现状

这与第一部分主题(1)一样,都是电子商务的外部的发展环境,与主题(9)的关联也比较紧密。由于中国互联网信息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每年更新两次,而教材无法及时更新,我们秋季的课程以当年7月份的数据为参考,春季的数据是当年1月份的。另外,经济环境变化不定,授课当时的情况只能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才能比较准确地了解。这些内容都很难在教材中固定。

(2) 电子政务、移动电子商务、新的电子商务模式

广义上来说,或者从功能特性来看,它们都是电子商务模式的一种。另外,B2T(Team)等新的模式,往往无法事先预测;C2C模式的内涵也在逐渐发展变化。

(3)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实践的新技术

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使相关的技术也日新月异。

(4) 电子商务法律、电子商务安全的新进展

安全的新形势都在随时变化、电子商务法律,如电子商务的法律的完善与更新,也更能说明这一点

(5) 电子支票、电子钱包等新电子金融形式

(6) 网络营销、网络广告的新模式

网络营销、网络广告的形式也在变化,如博客广告等最近几年才出现

(7) 市场物流的新变化

(8)EDI电子报关、外贸电子商务业务

(9) 电子商务创业

现代学生,经济意识往往比较强,处于发达城市的学生尤其如此。调查发现,这个主题比较受学生欢迎,有些学生在选修电子商务课程之前,就已经尝试过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运营工作。

2.2基本实验/实践

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实践与实验非常重要。网上都能或多或少找到电子商务实验环境,但基本上都看不到电子商务后台,无法掌握电子商务运作的全部流程,无法全面了解电子商务技术和管理内容。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比如电子商务模式,充分利用阿里巴巴、淘宝等专业网站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毕业设计等方式开发电子商务系统,将整个流程、电子商务后台、源代码等资源提供给学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购买使用市场上的模拟电子商务软件。

电子商务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往往根据课时决定,我们确定了几个基本实验作为必须内容:

(1) 电子商务模式。在电子商务的内容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电子商务模式。通过电子商务模式可以了解到整个电子商务的流程。

(2)CA是电子商务安全的机制保障,数字证书的申请与安装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由于网络安全是整个电子商务的基础,让学生体会到CA相关的安全机制尤为重要。

(3) 网上银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银行也已经逐步普及,相关知识内容在电子商务内容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网上炒股、手机银行等其他相关实验内容可依据课时的安排而增减,或者作为对学生的课外要求。

3电子商务公选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授课对象密不可分。在电子商务公选课的教学活动中,坚持因材施教,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非常必要。

(1) 基础知识部分采用主题案例式教学方法

讲授的基础知识时结合实际的案例,坚持少而精。基本的知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电子商务的快速成长性、形式的多样性、学科的综合性等因素,决定了电子商务行业的知识随时在老化、模式随时在变化、理念随时在更新。对于电子商务的学习者来说,问题远比答案重要,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方法远比知识更具有持久的价值。通过基础知识的和相关案例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对电子商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意识和电子商务理念,让学生学会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学习电子商务,在学习电子商务案例中掌握电子商务。

(2) 采用主题兴趣式教学方法配合问题研究式教学法

参照欧美和兄弟院校的教学方法,经过实践总结,提高性的知识主题采用教师因材施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不同专业或不同兴趣的同学,自主选择主题兴趣组。选择主题时,引导学生主要考虑该主题是否有利于将来的现实工作,是否有利于后续的专业学习。一般情况下,教师讲授完每一个基础知识部分主题,列出一个提高性知识主题部分的(往往是相对应的)主题的大概内容提纲、思路或方法,相应的小组报名就开始,讲完第二个主题,主题兴趣小组就要开始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往往是在教师讲授完基础知识内容后,各小组选派代表轮流借助PPT进行口头报告,课后交PPT文档、书面正式报告或正式上线的门户网站。讲完后,大家提问,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启发,最后总结。教师一般安排学生提前几周试讲,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改进,指导学生进行一次精彩报告的方式、方法,并根据各个学生的分工完成情况给予成绩。

考虑团队小组的效能,每组人数不超过7人,人数过多则拆分成更多的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组长,负责给组员分工以及随时检查每个组员的完成情况。如果主题没有人选择或者选择人少,则教师完成相应的工作或者协作完成相应的工作。例如,主题(3)小组成员,往往是对电子商务网站的技术感兴趣的同学,他们的工作往往是完成一个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工作;主题(6)是由网络营销、网络广告感兴趣的同学编成的另外一个小组。

(3) 注重考查方式的选取

作业、考试或者考查也是学生自我提高的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式。好的考查、考试方式,往往使学生融汇贯通所学知识内容,切实体会重点内容、方法、技术点,使学生理解更为深刻。在课程结束,我们以布置一个大作业的方式――制作电子商务网站或者制定电子商务商业策划书等――进行考查。通过布置完成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学生既熟练掌握制作网站的技术,又能从总体上把握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和各种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制定电子商务商业策划书可以使学生将电子商务的相关的技术、相关知识融汇贯通起来。总之,考试不仅是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综合所学知识、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必要措施。

4结论

电子商务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多学科知识内容交叉的课程,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教学理念都需要不断地的调整、借鉴、创新。我们通过以主题的方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科学的设置实验/实践内容,不但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跟踪、深入到电子商务的新进展、新方向中去,最终使学生通过查资料、互相协作与学习等过程很好地实现应用电子商务的目的。我们通过将案例教学法与基础知识相结合、提高性的知识与学生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方法,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目的。这些实践与探索,对兄弟院校电子商务的公选课有借鉴作用,对其他公选课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

[1] 鲁红艳. 在科学把握三个关系中推进高校公选课建设[J]. 理论月刊,2008(8).

[2] 嵇春霞. 立足通识教育,打造高校公选教材[J]. 科技与出版,2008(8).

[3] 赵卫东,范力. 电子商务公选课教学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7(7).

[4] 李利强,汪红松. 关于在非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的探讨[J]. 经济师,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