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范文

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第1篇: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范文

一、当前宁波市社会管理存在问题及其体制原因

(一)主要问题:一是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如城乡社保差距较大,以医疗保险为例,农村虽然实现了广覆盖,但筹资方式落后、受益面窄、补偿水平不高,全市平均补偿水平仅在25%―30%。二是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如在医疗基础水平方面,2005年(下同)宁波每千人病床数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12位;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在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8位。在教育事业方面,总体上仍处于量的扩张上,还未实现质的飞跃。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远远落后于深圳、青岛等城市。三是社会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较大。目前,宁波处于中下阶层的人数达48.3%;城乡收入差距也较大,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21∶1。四是社会不稳定因素比较突出。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时有发生,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特殊人群违法犯罪特别是外来人口犯罪的问题比较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也不容乐观。

(二)体制原因:一是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薄弱。主要是行政化倾向突出,由于利益驱动、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等原因,公共财政体系不够健全,大量本应由社会组织承接的公共服务项目仍由政府部门生产或提供,而不少本应由政府“买单”的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等事业难以尽快发展。二是社会事业管理体制不顺。主要是“管办分离”步伐不快,导致“管的管不好,办的办不活”;社会资金进入这些行业的“门槛”依然过高,竞争不充分,使社会事业发展缺乏活力。三是利益协调机制不全。政府在社会政策的制订上不够规范,带来了不同群体在收入分配、接受教育等方面的机会和起点不均等;社会法治水平仍然很低,特别在涉及群众具体利益方面的执法、司法和基层民主法治中,存在公平公正不够的问题。四是社会组织作用不强。由于政府让权不足、扶持机制不全、功能相对弱小等因素,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结构失衡,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不强,未能形成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有效载体,导致社会管理整体合力不够。

二、宁波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主要目标:建立“主体多元、责任明晰、合作互动”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社会化。

1.主体多元。一方面,要重塑社会组织,激发其活力,使之具有自和独立性;另一方面,要推进社区建设和村居自治,不断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各类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公民和基层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制度化。

2.责任明晰。其中政府的责任主要是负责社会管理的政策指引和依法监管,重点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改革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社会组织的责任主要是负责好各种社会事务的具体管理服务工作,包括提供社会服务,加强社会自律,反映社会诉求,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所没有或难以发挥的作用;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是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对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关心职工权益、确保生产安全、热心公益事业、保护环境资源等;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责任主要是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全体公民作为社会构成的主体,在党和政府搭建方便公民参与管理的平台的同时,切实树立起主人翁意识,自觉主动地参与社会管理。

3.合作互动。具体可分两个层面:一是政府与其他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包括政府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公共服务、政府向社会组织委托管理事务、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互动,等等。二是除政府之外其它不同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如不同社会组织之间需要相互配合,社会组织与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等等。

(二)基本原则:即“公共物品供给灵便、市民需求回应灵敏、利益协调公平灵活、社会秩序稳而灵动”的四大原则,这是检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1.“公共产品供给灵便原则”是指为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要更灵活更便捷,以降低公共产品供给成本,提高公共产品使用效率;

2.“市民需求回应灵敏原则”是指对市民有关民主政治、教育卫生、文化生活等方面需求的反应必须及时而负责;

3.“利益协调公平灵活原则”是指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立足点要公平,调节手段要灵活;

4.“社会秩序稳而灵动原则”是指既要防止社会过活而纷乱、动荡不安,又要防止社会过稳而不活、一潭死水。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五大重点领域

(一)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按照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体现责任、服务和法治理念的开放、服务、法治型的政府。

1.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在确立“以人为本”思想和“法律至上”观念的同时,将“企业家政府”的理念引入到政府管理中,使政府成为“理性的经济人”,真正把各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把社会自我调节的管理职能交给社会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办理,实现服务政府和有限政府的目标。

2.改革行政组织体制。依据公共服务受益范围和服务层次,加快建立市县两级公共服务分工体制;加快公共服务领域“管办分离”,设置机构独立的公共服务管理委员会,将教育、卫生、文化等承担公共服务职责的事业单位整建制划入公共服务管理委员会管理;推进行政资源整合,调整和理顺现行分散于各部门的如食品安全、药品流通、计生工作等管理职能,实行机构设置和管理职能“两统一”。

3.创新公共服务方式。突破政府服务职能边界,实现社会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当前,要尽快形成以“81890”为核心的全市社区服务管理综合数据库和网络信息平台,尤其对“81890”拓宽覆盖的区域提供转接平台等有效的技术支撑,以扩大服务空间和范围;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公共服务社会化方面的改革,建立起公共产品机制和充分竞争机制,使公共服务资源由部门配置向全社会配置转变;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社会事业,抓紧制定《宁波市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成果购买、消费补贴、委托服务、项目资助等多种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4.建设公共财政制度。坚持财政的“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强化政府提供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的职责,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

5.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改革公众参与机制,明确凡是未公示的重大决策事项不能上市政府常务会议,真正做到“人民知晓、人民讨论、人民检查”;改革和创新行政执法体制,探索乡镇政府对辖区违法现象进行执法处理的有效办法,推动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这种不良现象。

(二)创新社会治理结构。按照促进政府与社会互动的要求,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推动社会组织和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社会管理。

1.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功能。制定《宁波市社会组织促进条例》,取消“一业一会”等行业协会非竞争性原则限制,构筑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建立服务型登记管理制度,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协会主管部门的新二元管理模式”,确保社会组织的民间性和自主性;培育发展经济类、公益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引导它们增强对社会的回应功能。

2.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机制。改革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乡镇政务服务中心,下放“七站八所”垂直管理权限,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整合村民自治功能,健全以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发展以专业协会为基础、以技术推广部门为补充的综合性合作经济服务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网;发展农村民主,发挥村民管理村级事务的主体作用。

3.创新街道管理体制。合理确定街道办事处职能,重点承担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任务,剥离经济管理事务;理顺政府部门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关系,推进专业管理部门重心下移;改革园区管理体制,剥离其公共服务职能,相关公共服务事项向所在区购买。

4.构建社区新型管理服务模式。全面推广社区居委会直选制度和居委会定期报告制度,促进居民自治;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站,推进“居站分离”;发展义工组织,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加强社区综合信息网络建设,构筑社区服务和公共安全体系。

(三)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公共产品供给的总量与质量相统一,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进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公共环境建设,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建立“经费市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城乡学校优质师资流动和轮岗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设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资助资金,支持在外来务工人员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创办民办学校;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创办经济实体、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构建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动、教学与生产衔接的实习实训体系;注重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2.构建基本卫生保健体系。全面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建立社区卫生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行城乡社区医疗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扩大社区医疗就诊报销比例,实施社区医生就诊补助,推动“小病在社区就诊、大病进医院治疗”;改革县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支持方式,采用政府采购模式,对较好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承担公共卫生职责的医疗机构给予财政上的奖励或补助;构建公平普惠的医保制度,实施健康城市计划,确保全民基本健康需求;抓紧建设市级公共卫生应急中心,探索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一员一图一网”服务体系(即每村设一名公共卫生联络员、一张公共卫生应急路径图和一张农村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网)。

3.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化馆管理体制,建立由文化馆中心馆为主与服务不同群体的文化分馆为辅的管理网络,加快形成以“总分馆制”为基础的公共文化管理体系;以建设图书馆之城和博物馆之城为标志,带动东海明珠、村落和社区文化宫创建工作,着力构建以“10分钟文化圈”为基调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打造“书香宁波”全民读书节、“万场电影千场戏进农村”等群众文化品牌,构筑市、县、镇、村“四级群众文化网络”为基本的公共文化生产体系。

4.加快公共环境建设。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环境认证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和生态安全应急处置系统,提高对生态环境安全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促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四)创新利益协调机制。围绕提高群众对发展成果的共享度,加强社会政策的调节,同时培育利益协调的多元化主体,促进社会公平。

1.加强补偿性社会政策的调节。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享受水平,构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高质量、多层次、普惠型的社会保障体系。

2.加强发展性社会政策的调节。突破制约社会流动的各种障碍,加快消除阻碍城乡流动的户籍壁垒和进城农民的就业限制,积极调整阶层、城乡和就业结构,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以职务、单位、户口为主界定人们身份的等级化、封闭式社会结构向市场经济体制下重视能力、知识、贡献的平权化、开放式社会结构转变。

3.培育利益协调的多元化主体。发挥人大和政协在利益表达和引导方面的功能,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发挥市场机制的一次分配作用、政府积极调节的二次分配作用,按照“调高、扩中、保低”的调节原则,建立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收入分配秩序;发挥社会组织在反映利益诉求和促成政府与群众沟通方面的作用,并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职业结构合理分化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广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探索建立土地征用中听取农民代表意见制度。

(五)创新社会稳定工作体系。坚持以确保社会稳定为根本,抓紧建立常态化的社会防范机制、多元化的矛盾化解机制、动态化的危机管理机制和灵敏化的网络沟通机制,切实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和谐。

1.建立常态化的社会防范机制。坚持“警务前移、警力下沉、警种联合、公众协同”,编织群防群治网、治安巡逻网、电子巡更网、安全监管网和管理服务网“五大网络”,形成常态化的现代治安防控体系。

2.建立多元化的矛盾化解机制。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人民群众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司法机关为主体,乡镇(街道)、基层企事业单位为重点,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支撑,司法调解为后盾,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

第2篇: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范文

“十二五”期间,我市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服务领域全面拓展,民政发展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一)民政事业综合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在中、省民政部门大力支持下,全市民政事业费投入年均以超过两位数幅度增长,2015年达到11.62亿元,与“十一五”末期相比增幅达163.66%。中、省、市彩票公益金投入0.37亿元,与“十一五”末期相比增幅达616.67%。中、省投入项目10个、资金0.75亿元。为我市民政事业持续快速推进提供强力支持。

(二)民政工作创制创新动力实足。

市委、市政府在民政方面下发文件12个,创设惠民政策制度10项。市民政局联合相关部门出台数十个规范性文件,推行重要改革举措8项,参与全国性改革试点3项。创新社会救助制度,构建了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机制、与扶贫开发工作衔接机制、“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救急难”主动发现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推动大救助体系建设。深化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全市社会组织总数达3841个,率先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成功创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慈善事业,我市连续三届被评为慈善七星城市。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建制镇和街道办事处占乡级行政区划总数比例由65%上升到71%,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三)全市民政公共服务最大跨越。

养老床位从1.61万张增至2.6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5.8张,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3%。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由50%提高到56%。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5个,多灾易发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15个。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0个,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5个。建成儿童福利机构1个,建成儿童福利指导中心6个,建成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6个。完成市军休所维修改造,建成烈士纪念设施3处,47座散葬烈士墓和2处散葬烈士纪念设施得到全面维修保护。社区服务中心(站)覆盖全市90%的乡镇(街道)和96%以上的社区。

(四)全市民政服务对象得到最多实惠。

城乡低保标准年增幅分别达到7%和9%,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400元、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300元。重点医疗救助对象个人自付合规住院费用救助比例由最初的50%增至70%。孤儿和艾滋病感染影响儿童全部纳入国家保障,基本生活费集中养育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246元、分散养育每人每月748元,分别比国家标准高24.6%和24.7%。100%的县(区)建立惠民殡葬制度。高龄补贴政策覆盖全市所有80岁以上高龄老人,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超过18.1%。困难精神病人获得政府补贴。抚恤补助标准连续五年每年以15%-20%的比例大幅提高,下拨的抚恤补助金从“十一五”期末的1.30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期末的2.36亿元,增幅达201.5%。福利彩票五年累计销量突破4.96亿元,筹集公益金1.74亿元,与“十一五”时期相比,增幅达103.3%。救助管理管理系统,优抚信息系统、婚姻登记信息系统等10余个业务系统在全市推广普及。

民政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民政事业发展县(区)之间、乡镇(街道)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统筹发展和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基层民政队伍和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基层人员队伍素养能力欠缺与日益拓展的民政职能严重不匹配。一些民政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落实协调力度不够。作风不够深入,造成一些困难群众的诉求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一些民生政策落实出现不公的现象,甚至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出现了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工作打算

“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纵深展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脱贫攻坚进入冲刺期,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群众对民生需求预期更加多样化。未来五年,民政工作发展的机会、改革的难度都将与日俱增。民政民生工作需要正确认识新要求和适应新形势新常态,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积极提升困难群众发展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培育发展社会力量、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重要支撑和着力点,以“务实创新、争创一流”为目标,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努力开创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发展思路为,紧紧围绕民政工作兜底保障的基本属性,强化基本民生、基本权益的保障职能;紧紧围绕民政工作积极民生的发展要求,推动实现从完善补缺向适度普惠的转变;紧紧围绕民政工作多元参与的有效路径,充分调动各有关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整体合力,实现共建共创;紧紧围绕民政工作协调发展的目标导向,强化公平意识和包容共享精神,有效缩小城乡、区域和不同人群之间的保障及服务差距,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化解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总体要求。

民生保障能力要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水平要显著提高,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更加有力,提供专项社会服务要更加有效,形成各个部门和各项工作之间有机联系、分工明确、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推进格局,构建制度更加完备、体系更加健全、覆盖更加广泛、功能更加强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民政事业体系。

第3篇: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快速城镇化;公共安全管理;转型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116-02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03个百分点,为推进现代化建设、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同时,由于城镇化所用时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大大压缩,各类矛盾和冲突在短短三四十年内集中显现、交织、碰撞,也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加大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难度。

一、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土地、资金进行再分配、再平衡,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秩序进行再分化、再调整,本身就意味着风险和动荡,加上我国城镇化在时间上高度压缩,在动力上过分依赖行政主导,资源要素错配、社会矛盾冲突更为严重。

1.人口流动性上升弱化了社区自治功能。以良好邻里关系为纽带构建的熟人社区是我国传统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社区人口的频繁流动和居住形态的快速变化,对原有稳定的社区结构造成巨大冲击,社区居民在价值观念、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日益明显,沟通交流趋于减少,传统开放式熟人社区逐渐向封闭式的陌生人社区转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随之降低,容易诱发各种矛盾冲突以及犯罪、吸毒、赌博等社会问题,社区公共安全面临严峻挑战[2]。

2.城市内部二元分割激化社会矛盾。二元结构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在城市内部也同样存在。突出的表现为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目前,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约有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1],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加上贫富差距拉大,这部分群体社会心理极易失衡。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权利意识不断崛起,社会期望不断提高,但受制于自身文化技能,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满情绪增加。安徽团省委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有36.5%的人感到得不到尊重,37.2%的人出现过痛苦失望,9.7%的人产生过愤怒报复心理。

3.“城市病”问题突出加大了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由于人口过度涌入,内部空间规划不合理,产业布局失衡等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国大城市普遍出现以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为代表的城市病,不仅直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还对公众心理和社会心态造成不利影响。我国655个城市,约有2/3的城市交通在高峰时段出现拥堵[3],每年因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者超过20万人。2007―2015年,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境较差、社会秩序混乱。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病”还有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展的趋势。

4.体制机制不健全诱发矛盾冲突。由于过分依赖行政推动,加上要素产权制度不健全,缺乏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近年来,在土地征用、城区扩建、旧城改造过程中的冲突事件呈上升趋势[4]。中国社科院法学院研究所报告显示,百人以上中,由拆迁征地引发的占到一成左右。各类“钉子户”时常见诸报端,对社会心理和氛围造成消极影响。同时,拆迁过程中的产权争夺和拆迁后的一夜暴富等也是诱发矛盾冲突的重要因素。

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转型的思路和对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人员结构日益复杂,利益主体更趋多元,矛盾点和风险点增多,需加快推进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转型,构建多方联动、重点突出、全面协调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首先,要转变政府治理理念。目前我国内地公安机关的110报警服务台每月接到的报警电话中,属于社会服务性质的已达80%以上[5]。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大包大揽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要树立“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的理念,将政府供给的公共安全服务,尤其是社会治安服务从大量低效的非警务活动中解放出来,聚焦在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有效打击上。其次,要改进评价考核方法,建立从效果、效率、效益三个维度、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第三方机构三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安全服务成效评价机制,提升政府资源利用效率。再次,要高度社区综合治理。社区是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单元。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社区安全体系,培育和发展社会团体,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加强安全教育和监管,建立社区居民间有效的信任制度,增强社区的凝聚力,逐步重现守望相助的熟人社会文化传统[6]。

2.进一步加强市场供给。长期以来,出于规模经济和特殊的行业性质和服务内容的考虑,我国在公共安全领域实行了比较严格的市场管制,这在当时的特殊条件下,是必要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管制成本已逐渐大于管制收益。因此,应逐步放开社会资本进入公共安全领域的准入限制。除法律法规和禁毒外,其他产品都可以尝试市场和非政府组织提供。比如,英国就曾以15亿英镑的价格外包警务,包含社区巡逻、犯罪侦查等。同时,公共安全服务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逐步放开管制的同时,应对市场的准入门槛、质量标准、服务价格等予以明确规定,在让人民享有高质量的公共安全服务的同时,尽可能突出公共安全服务的公平属性。

3.培育壮大社会供给。政府的力量有限,市场供给以盈利为必要条件,在公共安全领域还有大量的“真空”地带,只有通过调动社会资本的力量,有效使用社会资源,才有可能真正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需求。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夯实公共安全服务社会供给的法律基础,给予社会组织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要完善社会供给的资助激励机制,在培训、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公共安全培训制度,成立专门基金会为自愿供给行动购买意外保险等,增强社会供给的能力。

当然,政府、市场、社会三方供给的边界不是绝对的,其中,必然有交叉、有渗透,有学者就提出过城市公共安全服务合作网络[7],这与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但多元主体之间合作和协调的具体机制、利益如何平衡、权责如何界定,都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去总结、完善。

参考文献:

[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Z].2014.

[2] 刘智霞.社区公共安全的建设[J].城市与减灾,2007,(4).

[3] 向春玲.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4] 刘建平,杨磊.中国快速城镇化的风险与城市治理转型[J].中国行政管理,2014,(4).

[5] 袁春瑛.社会治安服务有效供给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第4篇: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范文

(一)稳步推进乡村产权准则变革

在不变和完美乡村根本运营准则的前提下,持续推进乡村集体地盘一切权、地盘承包运营权、宅基地运用权、集体建立用地运用权确实权注销颁证。依法维护和完美已确权的各类产权权能,树立健全乡村地盘承包运营权流起色制,建立乡村地盘承包运营权流转平台,树立健全地盘承包运营流转市场,加速流转效劳平台建立,鼓舞指导多种方法流转,立异流转好处联合机制。(市疆土资本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担任)

部分试点、封锁运转、标准治理、后果可控的准则,严厉标准城乡建立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合理节制挂钩周转目标规划,在统一县级行政区域内设置项目区,依照清楚产权、维护权益的准则,合理分派地盘运用中的增值收益;明白受益主体,标准收益用处,确保所获地盘增值收益实时悉数返还乡村,用于支撑农业乡村开展和改善农人出产生涯前提。江阳区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变革实验区,要树立完美乡村集体运营性建立用地流转和宅基地治理机制。(市疆土资本局、市财务局担任)

深化集体林权准则配套变革,完美林权典当借款和流转治理方法。深化推进丛林分类运营和丛林采伐治理准则变革。(市林业局担任)

(二)加大乡村投融资体系体例变革立异力度

健全完美财务资金投入“三农”的不变增进机制和指导金融加大“三农”效劳的促进机制,落实乡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助政策、县域金融机构涉农借款增量奖励政策,完美村级公益事业建立一事一议财务奖补政策,加大鼓励性奖补力度。(市财务局、市开展变革委担任)。

持续以股权革新和产权变革为重点深化乡村信誉社变革,积极争夺在我市组建乡村贸易银行。(市金融办、银监局担任)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乡村金融机构试点,持续扩展小额借款公司试点,标准开展乡村资金合作社,改善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效劳前提,立异乡村金融产物和效劳,积极拓展合适农业乡村特点的金融效劳,探究乡村产权典当融资,树立完美乡村信誉系统。(市金融办、人行中支、银监局担任)

进一步完美农业保险政策系统,扩展农业保险的种类和掩盖面,促进乡村小额人身保险、乡村家庭财富人身综合保险、农机具保险等涉农保险营业开展。(市财务局、市金融办担任)

(三)积极稳妥推进户籍治理准则变革

依据经济社会开展程度,在充沛思索城市综合承载才能的前提下,放宽县城和中间镇落户前提的政策,以正当固定居处和不变职业为根本落户前提,进一步放宽农人工进城落户、引进人才户口迁徙、亲属到城镇投靠落户、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户口迁徙等的限制前提,并逐渐享有与本地城镇居民一致的权益。制订出台我市统筹城乡协调开展推进户籍准则变革的施行定见。(市公安局牵头)

(四)健全完美城乡底层管理机制

稳固和完美党指导的底层民主自治机制,完美村(社区)自治组织民主选举、民主决议计划、民主治理、民主监视准则,遍及树立村务监视委员会准则,加大乡村社区建立实验掩盖面,积极培养开展城乡社区效劳性、公益性、合作性社会组织。(市民政局担任)

(五)标准开展现代农业出产运营组织和社会化效劳系统

依法树立农人专业协作社指点效劳系统和综合协调的任务机制,完美农人专业协作社管理构造和内部治理准则,树立和完美好处联合机制,落实搀扶政策,推进示范社建立和协作社规范化建立,展开“农超对接”、“农校正接”“农企对接”试点。在乡镇履行农业综合效劳形式,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连系的推行方法办法立异,加速树立以底层农业技能推行站为主体的多元化系统。(市农业局担任)

二、深化市场主体变革,完美根本经济准则

(六)持续抓好已改制企业标准和完美任务

依照树立现代企业准则的要求,完美公司法人管理构造,推进股权多元化,实在转换运营机制。要连系区域经济开展的资本优势和财产优势,经过资产重组、企业整合等方法,力争开展有中心竞争力和自立常识产权的公司、集团,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开展特征财产集群。处理好封闭、破产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的变革,妥帖处置各类企业的社会保证遗留问题。(市国资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务局、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担任)

(七)标准推进公司制变革,加强企业直接融资才能

鼓舞企业经过股份制、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方式吸引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充沛应用本钱市场的融资功用不时拓展上市融资渠道,支撑有前提的企业在境表里上市和刊行债券。充沛发扬华西证券的券商功用,发明前提支撑企业积极上市融资。重点培养酒类“小巨人”企业、川油钻采、兴泸投资、市贸易银行等企业,积极发明上市前提。树立拟上市企业储藏库,执行分类指点、动态治理,构成“培养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上市企业梯队。对拟上市企业,优先立项、报批,并赐与用地、资金等搀扶。对企业上市,执行专项奖励。积极支撑具有前提的中小企业应用“三板”市场展开融资。(市金融办、市国资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开展变革委担任)

(八)深化完美公用行业变革

深化水务体系体例变革,进一步理顺本能机能,完美职责,树立事权明晰、分工明白、行为标准、运转协调的水资本治理任务机制。(市委编办、市水务局、市住房城乡规划建立局、市城乡情况卫生治理局担任)

(九)进一步完美非公有制经济开展的政策体系体例

仔细贯彻落实《人民当局关于进一步鼓舞和指导民间投资安康开展的施行定见》(川府发〔2011〕4号),制订完美相关配套方法和详细办法,进一步拓展民营企业投融资范畴,鼓舞民间本钱参加根底财产和根底设备建立,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和保证性住房建立、社会事业等范畴,指导民间本钱重组,推进民营企业增强自立立异和转型晋级。增强对民间投资的效劳、指点和标准治理。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撑力度,推进展开动产典当借款、小额信誉借款、联保借款等金融效劳。(市金融办、市工商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人行中支、银监局担任)

三、健全资本节省和情况维护体系体例机制,推进构成科技立异驱念头制,促进经济开展方法改变

(十)完美资本科学开拓应用机制

严厉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治理准则,鼎力推进工业项目用地价钱调控机制和低效工业项目退出机制,健全建立用地规范系统,树立地盘节省集约应用与地盘应用年度方案目标分派挂钩准则,探究树立各类园区低功效地制约退出机制。优化矿产资本开拓应用构造,完美开拓新形式和好处共享机制,树立健全矿业权有形市场。(市疆土资本局担任)

(十一)积极推进资本产物价钱变革和环保收费变革

积级推进居民用电户表革新和阶梯电价准则,逐渐执行贸易用电与工业用电同价;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变革,完美农业用水价钱治理,推进居民用水户表革新,研讨城市用水阶梯水价方法;简化自然气发卖价钱类别,树立民用自然气发卖价钱与出厂价钱调整联念头制,完美自然气价钱调理金准则;完美污水处置和城市渣滓处置收费治理准则。(市开展变革委、市水务局、市环保局担任)

(十二)健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准则

确定“十二五”节能减排目的义务。强化节能减排目的责任审核,鼎力推行合同动力治理,树立完美开展轮回经济的政策机制。(市开展变革委、市情况维护局担任)

(十三)探究树立财产科技新体系体例

整合科技资本,鼎力推进我市技能立异工程,加速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连系的技能立异系统,以自立常识产权为中心,以科技效果贸易化为重点,推进立异型企业和财产技能立异联盟建立。疏通立异价值链,建立科技效果转化效劳平台,构建科技金融效劳系统,增强立异型科技人才培育,落实促进科技效果转化政策办法。(市科技局牵头)

四、完美公共财务体系体例和当地金融系统,深化投融资体系体例变革,进步公共资本装备效率

(十四)深化推进财务治理准则变革

持续完美当局预算系统,进一步标准公共财务预算,健全当局性基金预算,具体推建国有本钱运营预算试点,推进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探究树立预算编制、执行、监视相别离的新机制。完美国库集中收付运转机制,市本级具体施行公事卡变革,并在具有前提的区县展开试点。完美当局收购准则系统,树立当局收购电子平台,立异任务机制。市本级具体施行、区县积极试点财务支出绩效评价。健全县级根本财力保证机制,完美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证机制。完美当局性债权治理准则,研讨制订我市增强融资平台公司治理和当局性债权监管方法,探究将当局性债权进出和归还归入财务预算治理,增强年度当地当局债券运用归还治理,推进乡村公益性债权化解。(市财务局担任)

(十五)健全完美当地金融系统

积极推进川滇黔渝连系部区域性金融效劳中间建立,鼎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及中介效劳机构,积极开展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加速当地法人金融机构变革,进一步深化乡村信誉社变革,加速强大城市贸易银行、证券公司、财富保险公司等当地法人机构本钱实力,鼓舞当地法人金融机构营业跨区域开展,加大对村镇银行、小额借款公司、乡村资金合作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的支撑力度,标准开展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金融效劳类机构。改善单薄环节金融效劳,增强对小型、小微企业金融支撑。鼓舞支撑金融机构展开产物、营业和效劳方法立异。指导上市公司运用债券东西融资,促进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开展。(人行中支、银监局、市金融办、市开展变革委担任)

(十六)立异投融资体系体例机制

健全当局投资决议计划和治理机制,研讨树立当局严重投资项目公示和后评价准则,完美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立案准则。(市开展变革委担任)

着手完美当局投资非运营性项目代建治理施行细则及相关配套文件。(市住房城乡规划建立局担任)

标准完美市和区县当局投融资平台建立。(市国资委、市开展变革委、市财务局及各区县当局担任)

五、加速推进收入分派准则变革,健全社会保证准则,促进民生改善

(十七)加大收入分派准则变革力度

履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准则,树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共决机制、正常增进机制和付出保证机制,制订工资指点线、人力资本市场工资指点价位,合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规范。完美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工资总额治理准则,进一步标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运营治理者收入分派方法。(市开展变革委、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市国资委、市民政局、市农业局、市财务局担任)

(十八)深化社会保证准则变革

加速新型乡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保)试点措施,力争在2012年新农保和城镇居保试点掩盖一切区县。进一步完美职工根本养老保险准则,标准职工根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治理,强化社会保险考核和劳动保证监察法律任务,起劲进步征缴率。研讨新农保、城镇居保、职工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方法。积极推进医疗、赋闲、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按国度规则调整企业退休人员根本养老金和工伤人员待遇,逐渐进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根本医疗保险待遇程度。(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市财务局担任)

进一步完美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乡村“五保”、暂时生涯救助准则,健全优抚安顿准则。(市民政局、市财务局担任)

(十九)树立健全住房保证准则

鼎力开展公共租赁住房,持续推进廉租住房、经济合用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建立,深化施行棚户区和乡村危房革新,逐渐调整完美投入、用地等保证机制和政策办法,建立城镇保证性住房1.34万套,革新各类棚户区0.26万户,革新乡村危房0.96万户。(市住房城乡规划建立局担任)

(二十)健全完美价钱补助机制

启动编制低收入居民根本生涯费用价钱指数任务,树立健全价钱暂时补助和最低生涯保证、赋闲保险规范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念头制,树立和完美价钱调理基金准则,依据市场物价上涨状况,合时发放价钱暂时补助。推进公共产物价钱变革,完美医疗、教育、住房、交通等公用公益范畴价钱政策,构建惠民价费系统。(市开展变革委牵头)

六、加速社会事业体系体例变革,立异社会治理体系体例,促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

(二十一)施行医药卫生体系体例重点变革

加速推进根本医疗保证准则建立,稳固扩展根本医疗保证掩盖面,城镇职工和居民根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进步到90%以上,新型乡村协作医疗参合率不变在95%以上,具体提拔根本医疗保证程度。初步树立国度根本药物准则,扩展根本药物准则施行局限,树立标准的根本药物收购机制,具体推进底层医疗卫生综合变革。健全底层医疗卫生效劳系统,持续增强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和以全科大夫为重点的底层医疗卫生步队建立,改变底层医疗卫活力构效劳形式。具体展开10类根本公共卫生效劳,完成严重公共卫生效劳项目,促进根本公共卫生效劳均等化。积极稳妥推进公立病院变革,加大变革试点力度。在市人民病院和市中病院进行综合变革试点,每个区县选择一家区县级病院展开综合变革试点任务,其他区县公立病院展开单项变革试点,力争有所打破。树立健全公立病院与底层医疗卫活力构的分工协作机制,以病报酬中间完美公立病院内部运转机制,鼓舞和指导社会本钱举行医疗机构,加速构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式。(市开展变革委、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市财务局、市委编办担任)

(二十二)具体推进教育体系体例变革

具体贯彻落实国度、省、市《中长时间教育变革和开展规划大纲》精力,环绕建立“川滇黔渝连系部教育培训中间”的总体计谋目的,深化推进教育体系体例“十大变革试点”。即:展开建立川滇黔渝连系部教科城变革试点,推进跨行政区域教育交流机制建立;组织施行“完美支撑民办教育开展的政策办法”变革试点,探究完成民办教育疾速开展的途径和办法;推进本质教育变革试点,树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担负的有用机制,完美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系统;展开义务教育平衡开展变革试点,探究树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开展机制,逐渐执行县(区)域内教员、校长交流准则;展开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变革试点,以推进当局统筹、校企协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究部分、行业、企业参加办学的机制;展开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保证机制变革试点,进一步树立和完美县区当局依法添加投入、社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展开学前教育变革试点,探究当局主导、社会参加、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系体例;展开终身教育体系体例机制建立试点,树立区域内通俗教育、职业教育、持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展开树立现代黉舍准则变革试点,探究中小黉舍长担任制,树立校务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完美民主治校、民主治理的现代黉舍准则;展开拔尖立异人才培育变革试点,探究各级各类黉舍有机联接培育立异人才路子,展开高中阶段拔尖学生培育形式变革试点。(市教育局担任)

(二十三)持续深化文明体系体例变革

仔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经过的《关于深化文明体系体例变革、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大开展大昌盛若干严重问题的决议》,以转企改制为中间环节,具体推进市、县级国有文艺院团变革,加速市级运营性文明单元转企改制,推进树立现代企业准则。持续施行严重公共文明效劳工程,进一步提拔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程度,树立和完美公共文明效劳财务投入保证机制。(市文明新闻出书局、市广电局担任)

(二十四)加速社会治理体系体例变革

推进社会治理立异综合试点,具体施行社会不变风险评价准则,完美“大调停”联念头制。健全新型社区治理和效劳体系体例,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底层组织转移,延长根本公共效劳本能机能。完美社区居民自治准则,理顺底层当局及其派出机构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关系,积极开展社区效劳站等专业效劳机构。深化社会组织注销治理准则变革,探究社会组织治理新机制,展开全市性行业协谈判会评价任务。(市民政局、市委群工局、市司法局、市综治办担任)

七、深化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增强行政效能建立,促进依法行政

(二十五)稳固深化当局机构变革

展开市级部分和区县当局机构变革成效评价任务,研讨提出进一步深化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的建议定见。(市委编办担任)

(二十六)完美行政审批准则

深化推进以“两集中、两到位”为首要内容的相对集中行政审修改革,完美以部分行政审批科为主导的行政审批运转机制,标准严重项目审批效劳运转机制,增强对行政审批权运转的监视。稳步履行并联审批任务,持续推进政务效劳中间规范化建立,增强电子效劳大厅、政务效劳中间电子监察,不时拓展电子监察局限,严厉落实责任追查准则。(市当局法制办、市监察局、市当局政务效劳中间担任)

(二十七)标准行政运转机制

完美科学民主决议计划机制,落实严重行政决议计划有关准则,健全行政决议计划风险评价机制。(市当局各部分、各区县级当局担任)

具体启动区县当局创立法治型当局运动。(市当局法制办、各区县当局担任)

深化推进政务公开,树立健全监视和保证机制。(市当局办公室、各区县当局担任)

展开县级以上当局行政复议标准化建立,推进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探究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市当局法制办、各区县当局担任)

完美行政调停准则,界定局限,标准顺序。(市当局法制办、市当局有关部分、各区县当局担任)

(二十八)具体深化人事准则变革

依照国度一致摆设,稳步推进公事员职位聘用制试点任务,树立公事员分类治理准则,深化推进事业单元人事准则变革和职称分类变革。(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担任)

(二十九)持续推进扩权强县变革试点

第5篇: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范文

志愿者组织的“金名片”

G20产生的杭州新名片中,“武林大妈”是一张珍贵的社会名片。

今年3月,杭州下城区武林街道借鉴北京“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的做法,推出了“武林大妈”,负责平安宣传、文明劝导、情报信息上报、隐患排查、矛盾调解、治安维护工作。在志愿者蔚然成风的杭州,“武林大妈”一下子吸引了不少粉丝,全市50万大妈服务了G20,参与了社会的治理。

据悉,G20期间,“武林大妈”们为路人提供旅游咨询、免费续水等便民服务,这些细小而随处可见的服务,让杭州变得更加暖人。

其实,早在G20前,“武林大妈”们就温暖了周围的人,为促进基层社会善治贡献力量。杭州武林街道有一位老奶奶,喜欢捡垃圾,在家里和公共区域推满了各种废品,邻居多次投诉未果,“武林大妈”罗睿绮知道后,与她反复沟通,老人最终同意搬走垃圾。“武林大妈”们的工作,让街道社区日常的纠纷消于无形。

记者在实地访谈中发现,杭州鲍大妈聊天室作为志愿者组织的典型,截至2016年10月,已经服务社区居民33562人次,而这仅仅是室内服务的人次。

成立于2005年的鲍大妈聊天室,是社区志愿者服务的项目,刚开始的功能是与社区居民聊天,说心事,解决问题。随着志愿者的不断加入,鲍大妈聊天室的功能也不断扩大,最终发展成为具有专项咨询服务、特色服务、和谐幸福大讲堂、聊天小分队、入楼道主题座谈会、社区文化屋、美化社区小卫士等多项功能的志愿者组织。

成立于2008年的杭州下城区文晖街道的和事佬协会,同样是民间志愿者组织,处理社区楼道里的各种麻烦纠纷,管理社区街道大大小小的“闲事”,其成员是扎根于社区的调解员。

在浙江,这样服务于居民的志愿者组织,不胜枚举。志愿者组织其实已经成为提供公共产品、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志愿服务是因为人际关系稠密化而引发的自主行为。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已经构成了社会治理的一项内容。因而,我们需要在社会治理变革的意义上来认识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张康之这样说道。

集约式发挥社群功能

“尽管现代社会分化为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但是,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宽阔的中间地带,有大量的社会构成要素以及行动方式。”张康之谈道,“在社会分化中,各个领域又有融合的需要,而志愿者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消除所有这些冲突的路径。”

正因为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广阔性,使得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功能和作用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政府作为单一的治理主体无法处理社会细微的事件,社会力量的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志愿者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政府处理社会的公共事务的力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了基层稳定。

专家指出,民间志愿者组织往往规模小、力量相对分散,而这恰成为其优势,因为这意味着民间志愿者组织能够深入社会的最底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增加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创新社会治理的形式。

“鲍大妈聊天室刚成立的时候,有好几位居民向聊天室反映,社区一部分地方没安路灯,大家出入很不方便;还有几幢楼的居民给主持人鲍倩打来电话反映:晚上,社区几扇铁门老是被来往的自行车撞得‘咣咣’响,住在铁门边的居民被刺耳的噪音骚扰。”鲍大妈聊天室的负责人鲍倩向记者讲述作为志愿者在社区服务的经历。据她介绍,这些事情反映到聊天室后,聊天室的负责人就会把情况反馈给社区负责人,社区负责人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今,鲍大妈聊天室成为了社区和居民之间的纽带,社区居民的很多想法和意见,都能通过聊天室得到传达。

在鲍大妈聊天室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小陈看来,聊天室这类的志愿者组织发挥了服务居民、化解矛盾、传递信息、团结社区、净化风气的功能。

据悉,鲍大妈聊天室创立初期是一人“作战”,后来吸引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加入,目前专职志愿者有19人,还在临安和城西成立了分部。这些志愿者来自社会各个领域,有医生、律师、教师、公务员、居委会退休人员等等,在志愿者组织里分工合作,群策群力。

“将志愿者群体组织起来,组织化管理和运作,能将分散的社会资源集中化,集约式发挥社会群体的力量。”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行政管理博士后范虹珏认为,志愿者组织作为公民社会中的重要部分,它们的存在和活动体现着一定量的社会资本,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志愿者组织的活动既可促进经济发展,又可以发展民间交流和自主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互惠精神,促进相互信任和理解。”范虹珏说道。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认为:“作为积极影响社会的重要的组织制度创新形式,志愿者组织具有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政策倡导与影响的主要社会功能。正因如此,志愿者组织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的“瓶颈”

“其实,我一直在找接班人。我已经到这个年纪了,虽然身体还好,但仍然逃不过自然规律,想找个同样热心的人,全身心投入到志愿者服务当中。”鲍大妈聊天室83岁的鲍大妈为找接班人,已经苦恼了好多年。

鲍大妈式的“烦恼”其实是民间志愿者组织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我国,志愿者组织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的志愿者组织,例如志愿者协会、红十字协会等;另一类是自发的,没有官方背景的志愿者组织。

然而,与官方的志愿者组织相比,民间的志愿者组织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集中表现在资源获取上。

范虹珏认为,志愿者组织最关心的是生存。为了生存,组织需要资源,而志愿者组织自身通常不能生产这些资源,那么就必须从它所依赖的环境中寻找。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组织合法性问题。

记者了解到,当前,民间志愿者组织的成立和运行,要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而该条例要求,申请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需要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才能到同级的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

由此可见,民间志愿者组织在取得合法性之前必须找到相应的挂靠单位,即“婆家”。“这样的双重管理不仅在程序上增加了审查的重复性,影响了行政效率,而且增加了民间组织设立的难度,特别是限制了自下而上民间组织的发展。”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邓国胜说道。

据悉,在2014年之前,杭州滴水公益是具有近千名义工的民间组织,作为志愿者组织,企业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对他们进行赞助,因为其无法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发票。由于没有发票,民间组织也难以与官方合作。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滴水公益的负责人曾经想找挂靠单位,但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这样的主管单位很难找,第二是这些单位也害怕出了问题需要担责任。由此,挂靠事项无疾而终。

民间组织发展的另一块短板是资金问题。如今闻名全国的小小鸟打工互助热线组织,其发展初期的办公场所是一间郊区的平房,用的是旧货市场淘来的二手办公桌椅,尽管如此,这样的办公场所也只维持了79天,因为第二个月组织者就没钱付房租了。

此外,记者也了解到,曾经在地方或全国小有影响的许多志愿者组织、公益组织,因组织合法性、资源或人才问题,要么解散,要么暂停服务。

“在多重管理的体制安排下,民间的志愿者组织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社会人才匮乏、社会合作与认同少的窘境。”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张丙宣说道,除了官方的志愿者组织参加社会治理外,来自民间的志愿者组织,也应纳入到社会治理的体系中,推进社会的善治。

打开制度阀门,释放社会能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志愿者组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专家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需要完善志愿者组织培育的制度建设,为志愿者组织提供发展的资源,以志愿者组织为依托,释放社会能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伍治良认为,“建构科学完备的志愿者组织法律体系,是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本质要求。我国志愿者组织立法应遵循组织培育与规制并重、立法传统继承与适度创新及法律制度体系和谐等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政治研究所的李庆智进一步指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更重要的是将体制外的社会组织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以此为基础将其纳入到体制中来,在法治约束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基础上建立起公共权力与公民之间制度化、 规范化与法治化的良性互动关系。”

改变,已经在一步步发生。

2013年9月,杭州市民政局下属的民间组织管理局正式开放没有主管单位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注册。在地方试点后,2016年,民政部公布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对社会服务机构的登记管理体制采取了分类处理的办法,对原有双重管理体制进行了完善。对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服务机构实行直接登记,但对于设立其他类型的社会服务机构,仍采取原有的双重管理体制。”邓国胜教授指出,“这种分类管理的策略,既顺应了历史潮流与发展趋势,又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同样,民政部在公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也降低了服务类的社会团体的准入门槛,在社区内活动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团体,可以直接进行登记,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第6篇: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范文

构筑村镇布局网。通过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基本形成了中心城———中心镇———中心村———一般行政村———自然村的框架体系。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推进城郊的城中村、开发区的园中村改造。今后,将把城镇规划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考虑,按照乡镇企业向园区或功能区块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农田经营向农业专业大户集中的原则,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并适度撤并行政村。

构筑城乡交通网。建设骨干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以县乡道路硬化特别是山区道路建设为重点,推进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对城乡客运行业实施管理体制、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税费政策、运价标准、服务标准、经营方式、优待政策“八统一”,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

构筑城乡信息网。在构建覆盖城乡的信息化基础网络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信息网络的利用效率,包括提高有线电视入户率和宽带入户率,逐步实现社区、村居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加快建设“数字电视”、“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化工程,充分发挥数字农业网和各县区农村110呼叫中心的作用,强化农村信息服务。

构筑城乡生态网。近年来,随着构筑城乡生态网工作的推进,绍兴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今后将继续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千里绿色林带工程,构筑自然生态体系;推进杭州湾南岸生态体系建设、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和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设,加强水网生态空间的景观建设;推进农村排污管网建设和面源污染整治。

构筑城乡现代超市网。以“百镇连锁超市、千村放心店”工程为载体,着力建设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实行商品准入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消费安全。今后,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导向的作用,继续推进农村超市网建设,构建全社会放心消费体系。

构筑城乡健康保障网。积极推进“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力争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的饮水问题。加强城乡垃圾处理,全力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加快建设公共卫生体系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网,进一步健全以市县中心医院为龙头、镇街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网络,满足城乡群众的卫生需求。

构筑城乡社会保障网。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医疗补助制度,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性社会保障体系,真正使群众难有所帮、困有所助、病有所医。

构筑城乡教育文化网。通过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建立长效助学机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等措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步伐。以“东海明珠”工程、“文化示范乡镇”创建为载体,建设以县文化馆、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为主体的文化设施,构建示范性、标志性、公益性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网络,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第7篇: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范文

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求变。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化进程进行相当缓慢,1950年到1980年的这30年里,全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从28.4%上升到41.3%,而我国却仅从11.2%上升为19.4%。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我国城市化进程得到迅速推进。按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公报,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为49.68%。2012年10月31的一份报告更显示我国内地2011年城镇居民的比例已超过农村居民,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这标志着我国从以农村发展为主进入到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正因此,如此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整个社会结构的极大变化,带来诸多新的社会问题,无论主观还是客观的因素都促使和要求城市社会的管理必须要适应新的发展,从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发展中求变。

二,社会人口的结构性变化,促使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创新。

社会人口的结构性变化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城市流动人口的急剧膨胀。伴随劳动人事、流通体制、社会保障、户籍等制度的改革,前所未有的自由活动空间在我国社会出现。城乡之间,原来附着于农田的农民大量流入城市,出现一波波全国规模的民工潮;单位之间,职员的流动已日渐频繁,大量国企职员流入外企私企,大量内陆人才流入沿海城市。这些城市流动人口的剧增,给城市基层管理与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压力,城市原有社会系统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既定平衡被打破,以行政隶属关系与行政命令建立起的传统基层管理体制也受到严峻的挑战,原有社会治理模式在应对新情况与新问题时的捉襟见肘和无能为力也暴露无疑,这些都逼迫着对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二是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我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1.6亿,且每年还以近800万的速度递增。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尤其是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年均百万的增长速度,使全社会在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已日趋严峻。因此这种形势也要求新的治理模式能在社区范围内为老年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与生活环境,完善文体娱乐、医疗保健以及公共安全等多项服务,以便满足人们安度晚年的需要。

三,单位制的瓦解,客观上要求街居或社区发挥更多的社会整合功能。

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原来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基层社会的管理模式在经历了一段单位制管理后,也逐渐朝街居制和社区制发展,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由国家依靠行政指令计划配置的局面一去不返,职工的生活也不再由单位来全面控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更带来国有企业和政府事业单位的全面改革。国有企业开始学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努力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政府事业单位则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一步步开始推行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和事社分离。因此,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使得单位制的运行基础不复存在,也同时产生了更多、更新的社会问题,让原本依靠单位制进行控制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出现了社会控制的真空。而伴随单位制的弱化,这些从企业、单位剥离出的社会职能以及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迫切需要由新的城市社会管理机构来承接。而无论是基层社会管理问题,还是下岗失业问题,抑或是社会信任问题,又都与街道、社区密切相关,所以需要街居和城市社区来发挥作用。

四,街居制的职能超载和职权局限,迫使在更广泛的社区范围内构建治理模式。

随着城市基层管理中越来越多新领域的不断出现,在单位制朝街居制转化的同时,街居制本身的负载量在不断加重。一是单位制的瓦解导致的单位职能外移,需要街居来承接。二是外来人口、无单位归属人员的增多以及人口的老龄化的加剧,无形中给街居的职能增添了更多更新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再则我国推行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使管理重心下移,将原来实行“条条”管理下,由诸多部门负责的相关任务,直接下放到街区,给街区管理一下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和压力,如民政福利、市场管理、交通道路、园林绿化等管理任务。由此可见,当前的街居体系不但要承接原有的单位所剥离的职能,还要肩负更多更新的管理职责;不只是承担行政功能,还要担负社会功能,甚至不少的街区更承担着部分经济功能。可尽管街居制的职能已大大超载,却依然很难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街居体系虽然承担了这些新增的职能和任务,可街居的权力却非常有限。当前的情形是,上一级的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越来越多地将大量的事务和职责转到街道一级,但街道办事处却没有相应的权力和法定地位来承接这些事务,不仅财政及人员编制受制于上级政府,而且也没有足够独立与完全的行政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更多的是充当行政职能传递者的角色,受制于各职能部门的委托。因此,街居制因为自身的现实困境并不能全力承担起所有的工作,还需要在社区范围内建立一个政府和其它各种非政府组织以及居民的共同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网络。

第8篇: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范文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城乡一体发展工作会议暨五水共治工作动员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区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总结去年我区城乡一体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部署今年工作任务。待会,俞雷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两方面意见。

一、2013年城乡一体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回顾

2013年,我区按照"五强化五提升"(强化产城联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强化基础设施,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强化公共服务,提升民生发展水平;强化管理创新,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强化配套改革,提升制度保障水平)的总体要求,着力抓好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农村改革等五方面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去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605元,增长12.1%,增速连续第六年超过城镇居民,新农村建设延续了持续向好、加快发展的态势,新一轮城乡一体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向纵深推进、开局良好。

一是美丽乡村建设有新进展。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各项任务,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区创建技术核查。全面实施"四边三化"专项行动,新增平原绿化面积2100亩,创建省、市级森林村庄10个。有效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完成5条河道"一河一策"整治和92家畜禽养殖场整治,建成10公里生态河道和7个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环卫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22个村实行村庄保洁绩效评估。启动乡村休闲线、山水人文线、都市农业线等三条精品线的规划建设,完成了半浦村、安山村、毛岙村等精品村项目建设,创建市级全面小康村2个、中心村和特色村各1个。

二是现代农业发展有新成效。克服了六十年一遇的干旱和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万亩粮食、万亩水果、万亩盆景"等三大产业基地稳步提升,大鲵养殖精品园、进口果蔬精品园、特色农业精品园等三大精品园建设加快,海水产品、奶制品、粮制品等三大农产品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壮大,新增4家规范化、1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水利建设抓紧实施,全年完成水利投资4.48亿元,姚**堤、姚**排、中横河整治等水利项目加快建设,绿艳合作社、绿荟合作社的"智慧水利"示范项目作用明显。北山游步道全程贯通,顺利通过省旅游经济强区复核。

三是农民生活品质有新改善。农房"两改"加紧实施,新开工农民集中居住小区52.3万平方米,竣工102.2万平方米。惠贞和实验两大教育集团成功组建,##外国语学校建成投用。##市妇儿医院北部院区试运行,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人员纳入基层卫技人员三年教育培训体系。**敬老院建设完成,##慈孝乐园开工,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家。第五届中华慈孝节成功举办,首批6个农村文化礼堂建成使用,成功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区。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庄桥客运站建成投用,机场路北延等道路通车,高速公路##连接线和北外环快速路加快建设,新建农村联网公路2.9公里。

四是城乡融合程度有新提升。探索建立股份经济合作制退出机制,完成了邵家股份经济合作社首例终止试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了浙江省"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优秀区称号。提高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标准、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待遇、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低保标准,推进城乡各类保险制度转换衔接,新增550名被征地养老保险人员转入基本养老保险,已有3.5万余名参合人员转入居民医保。推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农村社区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继续推进,惠及农户2400余户,"房票"质押贷款累计发放突破亿元。

五是基层基础建设有新加强。村级组织换届全面完成,村级领导班子整体结构进一步优化。深入开展"争当领头雁、推动新发展"专项行动,村(社区)班子执行力不断提升。探索推广"阳光村务"、村民理事"1+4"模式等村级民主管理创新举措,成功创建浙江省村级"三资"管理规范化区。试水农民集中居住小区自住物业管理,已有5个小区进入实质性试点阶段。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启动了人口结构优化提升专项行动。出台了九方面的经济欠发达村扶持政策,村级可用收入稳步增长。慈城卫星城改革成效显着,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速在全市卫星城中排名靠前。

过去一年我区城乡一体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是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广大农村群众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所有参与和支持我区城乡一体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城乡一体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例如:城乡一体的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城市管理向农村延伸的力度有待加强;建设国家级生态区的任务十分紧迫,水环境等农村整治工作有待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城乡融合的创新举措还不够深入,等等。这些问题和困难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思考,努力解决。

二、2014年城乡一体发展和"五水共治"主要任务

2014年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省委、市委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五水共治"的攻坚之年。今年我区城乡一体发展和"五水共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会议精神,围绕新一轮城乡一体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和"五水共治"工作的总体要求,按照区委八届五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结合十大专项改革和十大专项行动,以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建设美丽乡村为重点,以深入开展"五水共治"、创建国家级生态区为抓手,以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改进工作作风为保障,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方式、村庄建设方式、农民增收方式和基层治理方式转变,加快构建美丽品质新##。

实现今年城乡一体发展和"五水共治"工作的目标要求,重点是要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统筹城乡发展

1、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事业多元化投入发展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公共服务。做大做强实验、惠贞两大教育局团,加快湾头小学建设,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积极创建省教育现代化达标区。推进市、区分级诊疗新模式,提升妇儿医院北部院区服务能力,启动姚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工程,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覆盖。新建9家农村文化礼堂,同步做好日常管理、文化培训等工作。继续办好中华慈孝节和"星期六·相约老外滩"系列活动。

2、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完善城乡就业创业扶持机制,新增就业岗位8000个,完成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5000人,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继续做好"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等农村金融服务提质扩面工作,帮助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做好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衔接工作,推进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并轨,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平,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加快##慈孝乐园建设,完善提升"虚拟养老院"、"智慧养老"等居家养老模式,积极打造"恰如家"养老助残品牌。

3、统筹城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的交通客运网建设水平,完成火车北站新货场和高速公路##连接线二期南北向(##段)建设,争取完成铁路货运北环线##段、**西路三期、水尚阑珊东侧路等项目。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提高"村村通"道路等级,完善村庄内部路网结构。今年建成农村联网公路?公里。

(二)五水共治工作。

1、污水治理。坚持"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抓紧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整治三年计划,分解落实年度任务。开展污水管网建设专项行动,结合路网布局推进污水大管网和排水网管建设,加快集镇的截污纳管治理,启动连接北污水厂管网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今年要启动英雄水库上游4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加大对企业排污的监管,严禁污水直排内河项目落地,对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

2、防洪排涝。落实省、市"治水强基"的决策部署,加快骨干防洪治涝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姚**堤慈城段、姚**排主体工程、中横河一期整治工程,启动慈江大闸、支援闸、慈江龚冯段堤防新建工程和孔浦大闸改建、##大河农村段整治工程。开展灾后水毁工程修复工作,确保汛期行洪安全。加强水库、山塘、水闸的除险加固工作,全面整治小山塘2座。全年计划完成水利投资3亿元。

3、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以河道疏浚、清障拆违、动态保洁、河岸绿化为主的水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落实重点河道"河长制",有效治理胡家河、茅家河等25条河道。抓好内河水质提升工程,制定提水换水计划,保障城乡水质清洁。推进畜禽养殖专项整治,加大对庄桥街道、洪塘街道和英雄水库上游等区域畜禽养殖场的关拆力度,力争年内实现禁养区内畜禽"零养殖"。加强对限养区的环境执法,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三)美丽乡村建设。

1、美丽乡村建设。启动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区创建工作,完善相关区域规划。全面建设乡村休闲线,启动塘民村整村整治,推进**村农房建设,提升安山村村庄管理水平。开展山水人文线和都市农业线规划工作,实施毛岙村小公园二期建设,充实半浦村古建筑内涵,完成南联村绿色休闲长廊项目。加快建设中心村、特色村、全面小康村,加强产业培育和引进,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2、"四边三化"专项行动。围绕国家级生态区创建目标,开展"四边三化"专项行动。今年重点是要完成高速公路##连接线、北外环、61省道、妙金线和杭甬客专、萧甬铁路沿线三化任务,建立城乡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制度,矿山治理率达到100%,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60%。大力建设"森林##",依托保国寺荪湖度假区、北山游步道、慈城古县城、姚江**绿化带、慈江绿带等资源,打造生态景观线。全年新增绿化面积800亩,创建省级森林村庄1个、市级森林村庄7个。

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三改一拆",实施无违建河道、道路、区域等创建活动,杜绝新增违章,争取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完善农村卫生保洁机制,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绩效考核全覆盖,实现"一把扫帚扫城乡"。严格控制矿山、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规范建筑工地施工,加大渣土运输污染查处力度,加强道路洒水、保洁和绿化带冲洗。

(四)现代农业发展

1、特色农业基地。进一步提升粮食、盆景、水果三大万亩产业基地,提高建设档次、科技应用水平和亩均产出效益,不断提升我区农业的的产业竞争力。继续推进大鲵生态养殖、进口果蔬、特色农业等精品园建设,努力成为全市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和都市农业圈中的亮点。大力推行"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2、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土地流转集中化,完善街道(镇)、村流转平台,促进土地流转由短期向长期流转、永久流转转变;由分散小规模流转向集中连片流转转变;由农户自发流转向规范化、市场化流转转变。今年土地流转率达到?%以上。推动经营主体新型化,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土地股份合作,扶持一批具有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粮制品、海水产品、奶制品等三大品牌。推动农业服务社会化,加强农技推广推广队伍,引导社会力量组建农业经营性专业服务公司,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

3、都市休闲。重新评定"都市田园新十景"、重新编制农家乐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兼具健身、养生、垂钓、采摘、休闲度假等功能的农家乐示范基地(户)和农家客栈(民宿),加快形成富有特色的农业休闲旅游业布局。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整合慈城古县城、绿野山庄等旅游资源,保国寺-荪湖区块积极争创省级旅游渡假区。北山游步道努力成为省级休闲运动基地,引进企业化运作,引导周边农民发展休闲相关产业。

(五)农村各项改革

1、农房"两改"。加快推进农村住房集中改建,今年要有湾头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包家村旧村改造安置房等115万平方米保障房完成竣工验收。继续推进4个农村住房制度改革村,重点帮助解决资**衡、政策执行等实际问题。研究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宅基地跨村流转政策,促进农民向中心村集中居住。

2、夹心村、保留村整治专项改革。调整完善全区村庄布点规划,明确夹心村、保留村整治范围,并实行"一村一规划"。今年每个涉农街道、镇都要明确1-2个试点村,开展"一户多宅"清理,推进危旧房整治和梳理式改造,盘活存量土地;开展自然村、空心村的撤并,下决心解决村庄布局"低、小、散"和基础设施投入不经济、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探索建设村级廉租房和老年房试点,试行"先租后买"等人性化政策,逐步解决无房户和大龄未婚青年居住问题。

3、农村股份制改革。研究形成股份合作制深化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探索股权入股经济组织的新机制,实施股份经济合作社规范管理、项目公司化以及平稳退出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创新农民股份收益处置办法。今年要有更多的试点村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4、慈城卫星城建设。推动慈城镇成为##市新一轮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乡镇。古县城保护开发完成业态规划,推进风貌协调和业态更新。新城建设要发挥卫星城体制优势,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增强以镇带村的发展能力。落实经济欠发达村扶持政策,切实提高其自身"造血"功能。

(六)农村社会治理

1、农村社区化管理体制专项改革。进一步完善撤村建居工作相关政策,按照成熟一个拆建一个的原则,今年对10个行政村实行撤村建居。加强农民安置社区管理,试行农民安置社区自主物业管理,建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系会议制度,探索居委会负责人列席业委会会议、业委会主任和物业公司经理在居委会挂职的"交叉任职"机制,加强社区特色文化培育,努力形成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位一体的治理新模式。加强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加快行政村经济管理职能与社会服务职能的分离。

2、基层民主建设。继续开展村(社区)书记主任"领头雁"评选,调整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强化村级组织建设。积极探索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完善并推广村民理事民主管理机制,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提升农村基层自治与民主管理水平。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现管理重心从事后管理向事前、事中监管转变、从抓结果向抓过程转变、从抓费用支出向抓集体合同收入转变,确保集体资产安全,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3、城市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参照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推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向农村延伸。整合职能,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农村在城市管理、环卫保洁、社会治安等方面实现与城区同等的管理服务。深化执法勤务制度改革,开展街面巡控保序行动。积极创建"民生城管",努力清除"六小十问题"(部分路面脏乱差、道路积水、盲道侵占、车辆无序停放、占道经营、渣土车违规拉运、绿化带失管、绿篱缺失等十问题)。初步选址在西邵村新建转运站,开展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项目建设。加强建筑渣土专项整治,努力实现管理无盲区、时段无断档、昼夜无差异、常态无回潮的"四无"目标。

第9篇: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范文

$a社区银行的内涵社区银行 (4233965*? m,6f)的概念源自于西方发达国家,____年,德国学者费迪南德·腾尼斯首先提出了“社区”一词,并运用于社会学领域。在这里“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它既可以指一个州、一个市或一个县,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可见,社区银行并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位于城市社区的银行。

$n%$年美国的《银行业》杂志选用o5-/,0: pa q5()26给出的定义:“社区银行是社区的财政生命线。通过其提供的个性化的、私密的以及成本低廉的服务,社区的个人和企业客户可以开展本地经济运行相关的财务交易。同时,社区银行还致力于社区改善并实现投资人预期的回报。”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r4s’,r6;0<06;06* 4233965*? m,6f 21 ’30+5-,)对社区银行的定义为:社区银行是独立的、由当地拥有并运营的机构,其资产从少于$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的机构。综上所述,所谓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

!a社区银行的特点及优势!

组织结构简单,经营机制灵活。中小企业贷款所需要的信息多数是关于特定对象的专有信息,对于大银行来说,对中小企业放贷的信息成本显然太高。而且银行的组织结构越复杂,决策权越集中,专有信息传递的衰减就越快。社区银行以服务社区为宗旨,按社区设置,一个社区一个机构,不在社区之外设立分支机构。其资产规模较小,组织层级也相对简单,更具有组织优势,从而更加有利于相关专有信息的传递;从金融产品开发、产品投放市场到产品信息反馈,整个过程可以在较短的期限内完成,管理人员可以据此及时做出经营决策,从而灵活应变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及时获取信息,有效降低风险。社区银行是以社区为依托设立的小银行,对社区的居民和企业比大银行更为熟悉。社区银行在审批企业和家庭客户贷款时,不仅仅要看相关客户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而且还会考虑社区内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庭历史与家庭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个性化的因素。也就是说,社区银行克服了大银行与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根据信息不对称的理论,由于社区银行对本社区的中小企业及家庭的情况,更为了解,这就大大地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等发生的可能性,因而可以在更多的情况下为企业办理信用贷款。

#面向小企业和居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社区银行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特色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其市场定位与大银行的“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的战略相反,除了主要为社区居民和社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外,在网点摆布上更加注意拾遗补缺,填补大银行退出后的空白,多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发展。与大银行相比,社区银行对于客户服务更全面化和个性化。

以上优势,使得社区银行的经营业绩是有了相当的保证,也使得社区银行的金融模式在世界各地有着较强的生命力。事实上,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业绩一直是不错的,如下表。

二、农村信用社改造成社区银行的可行性

目前,将农村信用社改在造成社区银行的条件基本具备,具体来说,农村信用社与社区银行的政策资源、运营方式、客户资源以及网点资源都有比较大的相似性,从而也为农村信用社改造成社区金融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

政策资源。

!#年$月,在国务院下发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中,首次提出“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人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这似乎已明确把农村信用社定位为社区性地方性银行。这一定位完全符合城乡社区经济发展实际和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切实解决城乡社区居民融资难问题,有效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的这种政策,已为农村信用社的社区金融改造提供的政策上的资源。

运营方式。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和社区性经济组织人股组成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其组织的资金主要根植于当地经营。按社区设置,一个社区一个机构,不在社区之外设立分支机构。其资产规模较小,组织层级也相对简单,更具有组织优势,从而更加有利于相关软信息的传递;从金融产品开发、产品投放市场到产品信息反馈,整个过程可以在较短的期限内完成,管理人员可以据此及时做出经营决策,从而灵活应变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同时,目前农村信用社系统机构主要以乡镇和县市级联社为单位统一核算,市 %地& 以上行业管理部门主要行使管理服务职能,不存在抽调农村信用社法人资金的现象,农村信用社组织的资金全部用在县域,以服务 “三农”为主。这与将吸收的资金主要运用于本社区的要求完全一致。

#客户资源。在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中,最接近社区银行的应该是农村信用社。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人多地少,商业经营发达,农村工商业化的程度较高,中小企业经济活动频繁,对个性化和小额金融服务需求较大,对农村信用社来说,经营环境更是得天独厚。因此,农村信用社以中小企业、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这样一种对称分工格局,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从经营实践看,农村信用社与民营企业、个体客户之间已经建立了天然的关系,具有与客户地域联系密切、熟悉客户资信与经营状况的特点,使农村信用社具备了发展成为社区银行的良好基础。

$网点资源。国有商业银行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后,农村信用社担负起了对城区及县域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重任。在中小城市的主城区,农村信用社原有的机构网点得到巩固和优化;在县域,农村信用社存在着联社、信用社、信用分社、信用代办站、储蓄所’个层次的组织形式,经营网点遍布城乡,已经发展成来全国法人机

构最多、从业人员最多、城乡分布最广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多、服务面广、贴近社区和农户的优势,完全符合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目标市场进行横向细分并提供就近服务的要求。三、农村信用社改造为社区银行的途径及步骤

目前,各地农村信用社在建立社区金融服务体制、打造社区银行服务品牌方面已作了一些大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 “小额、流动、分散”的信贷原则,将大量的贷款投向了城乡社区居民,在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为其实现社区银行模式改造后,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奠定了基础。将农村信用社发展成为社区银行采用的方式主要是重组改造。

()建立一级法人管理体制在农村信用社向 “社区银行”模式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体制的改革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从县域经济发展角度看,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县域经济后,农村信用社成了县域经济中主要的金融机构,单个、分散的农村信用社两级法人体制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不能有效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个体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法形成资金优势,难以有效地支持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将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社区银行,首先要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取消基层社法人地位,实行社区银行一级法人管理体制。其优势为:第一,可以更好地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第二,可以扩大经营规模,增强资金实力,有利于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地位提高;第三,可以实行财务统一核算,人员统一调配,减少开支,降低成本,有利于经营效益提高;第四,由多家法人纳税单位变为一个法人纳税单位,有利于减少税费负担。

!)明晰产权关系在对农村信用社改造为社区银行的过程中,在建立一级法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接下来就是明晰产权关系,首先要对拟改造为社区银行的农村信用社进行全面清产核资和股权评估。内容包括:清查拟改造机构的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审查财务状况,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净资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净资产分配及折股工作。明确原有产权关系,妥善处理好原社员老股金与新股东股本的关系。对净资产中的原联社老股金可转为社区银行股本金或退股。对公益金和历年积累则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实现平稳过渡。其次,是在遵循合作制原则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股份制运作机制的合理内核,实行合作制下的劳动合作与股份制下的资本合作相结合的产权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这种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按股分红和按劳分配、服务功能和商业功能相结合的产权制度,正是解决社区银行政策性目标与盈利性目标之间矛盾的最佳选择。

’(优化治理结构在明晰产权之后,优化治理结构将提上议事日程。在现代金融企业治理模式上,应逐步建立以非员工股东为主,内外投资者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探索现有股权结构下保证产权所有者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的有效形式,加快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司其职、协调运转、监督制衡的法人治理机制,有效规避决策的道德风险,克服原农村信用社由“内部人”治理的弊端。建立“小而精”的董事会决策机构和议事规则,法人单位要选派懂金融、善管理的企业财务负责人参加董事会,特别要注重吸收具备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和优秀市场经营理念的机构投资者代表进人董事会,以此优化董事会的人员构成,增强董事会的决策能力。建立董事会授权下的行长负责制,形成完善的财产“委托一”关系,实现所有权与控制权、董事会与经理层的严格分离。监事长由选举制转换为依法选举产生,再由上级委派,以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提高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质量。

)(完善内部约束机制为了更好的发挥社区银行一级法人管理体制的作用,改造后的农村信用社应从完善内部经营机制入手,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行。首先,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业务经营风险控制和防范机制,对各项业务特别是新业务,要建立风险识别、计量、控制等一系列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将各岗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到实处。其次,深化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对社区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试行年薪制,年薪的一定比例可以股权形式分配或充实个人风险基金;员工的劳动报酬直接与工作实绩挂钩,适当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最后,做到机构精简,商业化营运,不断提高经营效益。

&(加强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改造为社区银行这个过程的重要内容。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在这个环节上较为薄弱。农村信用社改造为社区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需要做以下改进。第一,尽快充实银行资本金,构建以信用风险管理为重点、多类型风险评估为前提,资本重组率管理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新体系。第二,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扩展风险管理内涵,加强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风险的掌控力度,同时加强对新产品和新服务的风险掌控能力。第三,加强风险管理技术,建立全面、科学的综合风险预警、识别、评估和管理系统,提升风险处置技术。第四,重塑风险管理的流程,确保风险信息得到充分共享,确保风险防控措施得到切实执行。

*(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应是由国家来建立。对于银行来说,这是一个外部环境问题,但是这一制度的建立,对于实现农村信用社转变为社区银行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储户在选择存款银行时,往往注意银行的规模及产权性质,使得社区银行处于竞争劣势,抑制了社区银行的发展。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将使存款人的利益受到保护,从而提高社区银行在公众中的形象和信誉,为社区银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第二,有效控制挤兑风波的扩散,防范局部性银行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为社区银行的退出提供了保障,减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可能造成的社会震荡。

!

参考文献:

+ $ ,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 +- ,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王硕平(对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若干问题的认识 +. , (南方金融,!&,/% 0 (+ ’ ,周曙东,李文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几点思考与构想 +. , (金融研究,!),/$$ 0 (+ ) ,杨蔚东,纪英,李昕(美国社区银行及其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 (经济界,!),/& 0 (+ & ,盛锦飞(中国农村金融困境分析及建立社区银行构想 +. , (价格月刊,!*,/

$$ 0 (+ * ,钱进(社区金融建设的初步探讨+. , (生产力研究,!*,/$$ 0 (+ # ,白钦先(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重构重组与重建 +. , (中国金融,!),/$! 0 (+ % ,李建英,许世瑛(发达县域经济中构建农村社区银行 +. , (农村金融研究,!),/) 0 (+ 1 ,陈庆华(社区银行2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 , (经济师论坛,!*,/$$ 0 (+ $ ,李国文(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探析 +. , (河北金融,!*,/% 0 (+ $$ ,王三兴,熊凌(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模式选择 +. , (金融教学与研究,!#,/$ 0 (+ $! ,杨少芬,梁雪芳,王勉(我国农村信用社实行社区金融模式改造研究+. , (金融研究,!*,/# 0 (+ $’ ,关圆圆,贺杰(我国社区银行建立的必要性及建立模式选择 +.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院学报,!*,/) 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