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政务的含义范文

电子政务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政务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政务的含义

第1篇:电子政务的含义范文

摘要:将公众满意引入到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测评中。首先分析了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质量特性,并定义了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和电子政务顾客;然后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科技接受模型和自服务技术,建立了符合电子政务自身特性的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并分析了该模型与企业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区别。

关键词: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公众服务质量特征;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

2000年以来,随着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系统评价日益成为了电子政务研究的热点。在国外,世界市场研究中心(WorldMarketsResearchCenter)和布朗大学(BrownUniversity)[1]、TNS(TaylorNelsonSofres)公司[2]、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DPEPA/UNDESA)与美国公共管理协会(ASAP)[3]、欧洲委员会(EuropeanCommission)[4]、爱森哲(Accenture)公司[5]在近三四年的跟踪测评过程中均发展出了一套各自的测评体系。在国内,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6]、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7]、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8]、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9]分别对中国城市政府网站进行了评价。

一个以公众满意作为最大使命的政府必须要清晰地思考这些问题。而欲得到清晰的答案,只有依赖对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的科学测量。同时公众满意是电子政务能够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只有通过对公众满意度进行了测评,才能了解公众的需求,从而确定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

一、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的质量特征

(一)电子政务公众服务与电子商务服务相比较

(1)服务提供者的唯一性。政府通过电子政务提供的服务(例如工商登记、)大多数是唯一的,没有竞争者,或者被法律、法规限制为“独家经营”的,公众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如果公众选择了政府这种在线服务的方式,就只能在电子政务网站上完成所需的服务。服务提供者的唯一性是电子政务服务与电子商务服务最大的区别,如果顾客对电子商务网站提供的服务不满意的话,可以在其他相似的网站上获得这种服务。因此政府必须通过服务回收(servicerecovery)来为公众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

(2)服务对象的异质性。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具有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电子政务是给任何人、适合社会群体提供公共服务,而电子政务顾客由于地域、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等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会导致不同行业、地区、人群之间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信息落差”的现象。在中国行政区域非常广阔,人口素质差异较大,这就导致了中国在不同城市之间(东部、西部和中部)、不同城市之间(如北京、上海、深圳与西部北部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同教育程度的阶层和不同收入水平的阶层之间的比较严重的“数字鸿沟”现象。

(3)服务标准的公正性。政府通过电子政务无法在短时间为公众提供最好的服务结果,但只要公众认为他接受的服务是公正的,结果是公开的,他仍会觉得满意。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标准要确定、一致。政府通过统一平台或跨平台结构提供服务,数字的一体化要求系统的各项指标规范化、标准化。目前中国最需要建立的规范与标准主要有:应用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基础信息、政府信息与公共信息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政府电子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政府公网域名的规范化标准化等。此外,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保证电子化公共服务的结果和质量的一致性。

(二)电子政务公众服务与传统政务公众服务相比

1.适用性。电子政务通过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的应用,使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具有突破时空限制的特性,可以让公众随时随地接受政府服务。随时是指电子化公共服务打破时间的限制,没有休息日和假日,将政府部门的办公服务模式转化为7×24(7个工作日×24小时)。而传统公共服务则受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作息时间的限制。“服务不打烊”可以说是电子化服务最具优势的质量特性;随地是指公众不管身处何地,只要通过网络,点击鼠标、键盘登录政府网站,就可获得相应的服务。

2.集成性。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有很强的集成性,它把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网络集成在一起,让公众享受“一站式”服务,以有效地节省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集成性地电子政务要求政府不同部门打破各自为政的传统做法,进一步理清关系,建立快捷、顺畅的处理流程,让公众获得高效、全面的政府服务。

3.个性化。在传统政府公共服务模式下,政府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提供的服务只能是粗放性的,不可能按照公众个人的服务要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中,政府服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得为公众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成为可能。同时,公众在电子政务这个虚拟市场上,顾客多数是自服务的,可以在多种服务项目和服务通道中自由选择。

二、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的基本内涵与理念

(一)顾客满意的含义

自1965年Cardozo[10]首次将顾客满意度引入营销学后,顾客满意问题在企业界受到极大重视,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可将其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类:(1)特定交易型满意。顾客满意限定于对某种特殊购买行为的后评价,亦即特定交易型满意可以针对某种特定产品或服务交易提供特定诊断信息。顾客满意是在特定环境下,对于使用产品所获得的价值程度的一种即时的情绪性反应。(2)累积型满意。累积型满意系顾客针对某产品或服务消费的全部经验而累积的整体评价,累积型满意可促进企业对顾客满意加强投资。(3)认知评价满意。认知评价满意是顾客将实际从产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认知表现与事前对产品或服务表现的期望作一比较的认知过程评价。(4)感情性满意。认为满意的情感性定义为顾客主观觉得很好而随之产生满意感,反之亦然。

(二)顾客容忍理论

顾客容忍理论(ZOT)是指顾客心理接受跨度,在这个接受跨度中顾客认为所接受的服务是可以接受的,并且顾客在容忍区内对服务质量变化的感知性不如在容忍区之外的情形。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在1991年就发现顾客对服务有两种不同层次的期望。第一种是理想的服务(desiredservice),定义为顾客渴望得到的服务水平。第二种是适当的服务(adequateservice)[11]。从此可以看出,ZOT的特点就是顾客的期望由一个点扩展为一个区域。

(三)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的内涵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的定义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服务对象:公众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顾客”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与公众已经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一方面政府应用让公众了解更多的政务工作,另一方面,公众有义务和责任参与政府的相关决策与管理工作。因此,电子政务的实施,要求公众从被管理的角色转变到“顾客”和“主人”的角色上来,而电子政务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高满意度。2.服务内容:公众感知的对象是政府提供的电子服务

政府为公众提供的电子服务包括以下内容: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公民电子税务和电子证件服务等。

3.服务平台:政府为公众提供电子服务的平台是网络系统

一方面影响公众满意度的指标就要增加关于网络应用水平方面的指标,例如网络设计的艺术性、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网络运行的实用性等等。另一方面,公众满意度测评时信息的获取是来源于公众本身,这就需要对公众做问卷调查。传统政府在进行公众满意度测评时,主要是通过电话采访、实地调查、设立办等渠道来获取信息。

4.满意形成过程:公众满意的形成经历了输入、服务过程和输出三个阶段

公众的事前预期(即顾客容忍区)有两种水平的期望,即理想服务和适当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有三种状态,即超出理想的服务、达到适当的服务和低于适当的服务;事后感知有三种状态:满意、不满意和愉悦。

三、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测评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测评就是将公众满意引入到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测评中,通过测评公众对电子政务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来评估电子政务的绩效,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属于一个很新的领域。美国从2001年[12]开始将美国满意指数(ACSI)方法应用到对联邦政府网站进行测评。

(一)美国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是一种新型的以顾客为基础,用以评价并改善组织绩效的一种测量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为应对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环境条件,为解决财政赤字和社会公众对政府高效、回应和高质量供给服务的能力失去信心的问题,普遍发起以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理念的“新公共管理运动”。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总体签署了《设立顾客服务标准》的第12862号行政命令,责令联邦政府部门制定顾客服务标准,要求政府部门为顾客提供选择公共服务的资源和选择服务供给的手段。“新公共管理运动”顾客至上理念的确定和上述法律、法规的制定,促使美国满意指数(ACSI)应用到美国公共部门,并建立了美国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13]。

(二)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建立

在建立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时,本文分析了计划行为理论、科技接受模型和自服务技术。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14]是由理理论发展而来的。该理论指出顾客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都能影响顾客的行为,而顾客的行为会影响他们的满意程度。因此,在分析电子政务顾客满意时,一定不能忽略这些因素。

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简称TAM)是FredD.Davis[15]于1986年首次提出,包含具体的理论框架(frame)及测量方法(scale),用以解释并使用者对新系统(或新科技)的接受程度。Davis等人把影响使用对系统接受程度的因素归纳为感知上有用(Perceivedusefulness/U)和感知上易操作(Perceivedeaseofuse/EOU)二大层面。如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易用性和效用,无法弥补在网上交易存在非人员接触,需要学习等所带来的损失,那么顾客就会转向传统方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电子政务的效用和易用性是顾客是否满意门户网站e-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自服务技术(SelfServiceTechnology,简称SST)[16]也称作基于技术的自服务。自服务技术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没有人员的接触,顾客通过技术支持可以获得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使客户与组织机构之间的交易更有效、更节约时间。实际上,网络是自服务技术的一种主要类型。在电子政务门户网站这个虚拟市场上,顾客多数是自服务的,他们查询想要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以及在网络上在线执行业务。

基于上述理论的分析,结合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建立了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

该模型以公众满意为中心将公众满意的前因后果构成一个系统性的网络链条,共有公众期望、感知质量、信息、过程、公众服务、预算执行、管理革新、感知易使用、感知有用、感知使用能力、公众满意、公众抱怨和公众信任共13个变量。

本文建立的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与企业顾客满意度指数相比,有以下特点:(1)企业顾客满意指数模型测量的是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而较少设计公共产品和服务,电子政务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基本上包括信息、过程、公众服务、预算执行、管理革新这五个方面,因此感知质量从这五个层面来反映:(2)在前因变量中减少了感知价值。感知价值一般是指产品给顾客带来的所有利益的总和与顾客为此所付出价格的比值。因为政府通过其门户网站免费为顾客提供服务,在这个层面上顾客没有付出价格,因此无法体现感知价值。(3)电子政务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垄断性质,公众是否忠诚体现得不是很明显,所以原模型中的顾客忠诚由公众信任所代替了。

本文建立的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与美国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相比,有以下特征:考虑到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的是一种电子服务(electronicservice),公众客在享用电子服务时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故根据TPB、TAM和SST在前因变量中增加了感知易使用、感知有用和感知使用能力三个潜在变量。(1)感知易使用(PerceivedEaseofUse)是指电子政务顾客易于操作交易流程,可以实现一步到位的服务。(2)感知有用(PerceivedUsefulness)指电子政务顾客在使用门户网站时感知是否获得了准确、最新、全面、适合自身偏好的信息服务。(3)感知使用能力(PerceivedBehaviorControl)是指电子政务顾客感知外界是否具备了使用门户网站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本组织(或本人)是否具备了足够的知识来自行使用门户网站。

第2篇:电子政务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 绩效评估 评估模式 指标体系

一、前言

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绩效评估,这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共识。因而,要不要绩效评估已经不再是争论的焦点,而评估什么、怎么评估才是目前迫切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问题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并形成了五种主流的评估模式。然而,这些评估模式都是针对各自关心的电子政务需求问题、面向各自关心的评价对象以及采用各自的价值理念而设计打造的。它们有的是对政府门户网站的评估,有的是对电子政务发展程度的评估,有的是对电子政务实施后社会影响的评估。尽管这些评估模式各有优势,并且都归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范围内,但都很难做到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准确的评估。

在政府的责任和绩效日趋公开的情况下,电子政务建设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投入资金的产出效益,还会影响公民对政务的信任度和支持率。结合公民知情权高涨因素和“不可测量,则无法管理”的公共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有效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已是刻不容缓的事实。只有通过科学、全面、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才能正确指引今后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方向,确保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走上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道路。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电子政务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提出构建一个科学、全面、系统的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的问题,以对电子政务绩效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准确的评估。

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概念及意义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电子政务的实施存在着风险,电子政务项目属于高风险项目。联合国在2003年《联合国2003年全球公共领域报告:处于十字路口的电子政府》的报告中,就直接把电子政务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浪费的电子政务,即“有投入,无产出”;第二类,无目标的电子政务,即“有产出,无效益”;第三类,有意义的电子政务,即“有产出,有效益”。该报告对全球电子政务的调研表明,经济处于发展中的国家,电子政务项目失败的概率达60%~80%之高。鉴于电子政务的高风险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也日益受到重视。

所谓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指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统一的标准和特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和产效(产出和效益)所做出的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判。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政府信誉和形象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有效保障,是提高电子政务绩效的必要手段。

三、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五种主流模式及其对比分析

在当前开展电子政务研究的机构中,OECD、IBM、世界市场研究中心与布朗大学、埃森哲(Accenture)、联合国与美国行政学会、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at Harvard University)、INSEAD等机构的研究最具代表性。这些国际机构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理论和指标体系。基于目前国内外的具体做法,本文引用上述机构的实践成果和研究思路,根据这些指标体系的特点,将其划分为五种绩效评估模式:模式一,聚焦政府网站的绩效,如美国Brown大学、埃森哲咨询公司;模式二,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如IBM公司;模式三,软硬件综合的指标体系,如联合国与美国行政学会;模式四,关注全社会的网络绩效,如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模式五,提出基本的评估准则,如OECD。

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五种主流模式进行的对比分析见表1。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几种评估模式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特点;既各有优势,又各有缺陷。这些模式都是电子政务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多样性产物,各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都是针对各自关心的电子政务需求问题、面向各自关心的评价对象以及采用各自的价值理念来设计而成的。因此,这五种模式对各自所关注的电子政务特定层面或对象的绩效都能很好地完成评估,但都难以独立地对电子政务绩效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多维的评估。不过,在构建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之时,上述每一种模式都有其可以借鉴的优势和特殊价值。

四、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构想

⒈集成评估模式的由来和定义

本文运用集成化的研究方法,借鉴每一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先进经验和特殊价值,以及各评估指标体系的共同特征,希望能够提出一种对电子政务绩效进行科学、全面、准确、系统评估的集成模式。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它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统一的标准和特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和对比分析,运用科学的、集成的方法,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完备性、参与性、成熟度、产出、结果、影响等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客观、准确、多维的评估。

⒉集成评估模式的框架

根据定义,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包括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完备性、参与性、成熟度、产出、结果和影响的评估,其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集成评估模式具有多维性,它从多种不同角度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进行评价。但电子政务建设内容的相对确定性决定了集成评估的对象和内容也是相对确定的。与其他模式不同的是,集成评估模式能对电子政务这一相同的对象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纳入评估内容后的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框架如图2所示。

⒊集成评估模式的实质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实质应当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⑴产出(Output)层次

电子政务的绩效可以表现在建设的“纯产出”方面,例如:政府网站,光缆、电话、电视等硬件基础设施,软件操作平台等成果。

⑵结果(Outcome)层次

电子政务的绩效可以表现在建设结果的经济(Economy)和效率(Efficiency)两方面,也就是说,提高电子政务建设能否节省政府的经济成本,能否加速工作流程,能否提高工作效率。

⑶影响(Impact)层次

电子政务的绩效还可以表现在建设的社会影响方面,最重要的有两方面:其一,效益(Effectiveness)和公平(Equity)方面,考察电子政务能否促进社会的整体效益和社会公平的进程;其二,责任(Responsibility)、回应(Response)和代表性(Representation)方面,考察电子政务能否提升政府的责任,对公民的回应力,扩大公民对于政务的代表权限。

根据以上界定,我们对五种主流评估模式和集成评估模式的实质进行对比分析(参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五种基本评估模式在实质上各有侧重,但又无法在三个层次上统筹兼顾,形成完善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集成评估模式综合了“产出”、“结果”和“影响”三个层次,是比较全面、完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它不盲目应用“产出”层次的指标来衡量整体的社会效应,而是突破“产出”层次的评估,向“结果”和“影响”层次的评估发展,并以此为重点而形成综合性的绩效评估。

⒋集成评估模式的意义

除具有其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所具有的意义外,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还具有以下特有的意义和优势:

⑴更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已从过去局部推进的状态,进入了整体规划、网络整合、数据集中、应用层交互的阶段;从过去硬件主导、技术驱动的阶段,进入了以公共服务为导向、业务需求为动力的发展时期。过去那种单纯评估政府网站或硬件建设的绩效评估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新特点,已经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出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状况。绩效评估在电子政务当前发展过程中应当起到方向引导和及时监测的双重作用,其评估内容、评估方式以及引导方向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集成评估模式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和多维性的特点,更能适应电子政务当前及未来的发展需要,它科学、全面、系统、准确、多维地评估电子政务的绩效,以评促建的方式,可以使电子政务建设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升。

⑵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更加科学、全面、系统和准确

纵观五种基本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它们既有各自的优势,又各有缺陷。聚焦政府网站的绩效评估模式虽然便于测评和量化分析,并且突出了电子政务服务于民的思想,但其测评是针对政府网站的外在表现,而非全程的管理实况,因此有可能出现误判;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评估模式有利于政府在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硬件方面的绩效提升,有助于政府在长期建设过程中的资源节省和硬件的可持续发展,但其采用“技术决定论”的理念,重“电子”轻“政务”,容易忽略公民对电子政务的期望,使电子政务的建设误入歧途;软硬件综合的指标体系有利于全面考评电子政务的绩效,得出总体上的结论,但在汇总和加权时存在人为增加误差的因素;关注全社会的网络绩效评估模式能够将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全面的社会整合,得出更加全面、综合的结论,但其评估的面广、类多,因而面临着评估数据的来源困难、精确性差、相关性低和整合困难的问题;提出基本的评估准则的评估模式有助于强化电子政务重在“政务”的建设思路,但比较笼统、宽泛,无法直接进行定量分析。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是借鉴上述各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特殊价值和各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它采用优势互补原则全面整合了上述五种主流模式,从不同角度对电子政务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因此它既有各种基本模式的优点,又很好地避免了每一种基本模式的缺陷,使得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更加科学、全面、系统和准确。

⑶更有利于正确引导和促进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检验体系,而事实上更是一个指导体系。一方面,通过绩效评估能及时发现问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地解决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效率、成本、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以促进电子政务进一步向前发展,有利于提高电子政务产出的质量,获取公民的支持和信任;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系统、多维度的标准化指标,可以全面、系统、多维度地指出各级政府与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水平的差距,以及国内各级部门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的差距,从而吸取先进经验,修正自身不足,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引领正确的方向。因而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更有利于正确指引电子政务建设的方向,改善政府治理水平。

⒌集成评估模式的原则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需要在不同层次间操作,需要将各类人群的工作和其所在的组织职责连在一起,评估必须切实可行。为顺利执行评估,客观反映现实,正确引导方向,集成评估应该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⑴高屋建瓴原则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做好战略管理,通过绩效评估,引导电子政务为行政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一高屋建瓴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全员参与。将绩效评估与质量管理紧密结合,一方面动员政府部门全员参与到电子政务质量提升的全流程中,另一方面发动社会和公民的力量,使之以电子政务使用者的身份,提供革新的建议,甚至积极参与到改革进程中来。②保持沟通。将绩效评估视为传递改革建议的通道,建立起政府与公民、企业、社会组织保持沟通的机制,及时、准确、真实地掌握社会方面对于电子政务的意见和预期。③可持续发展。将绩效评估作为电子政务和政府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绩效评估作为推进改革最强势的外部动力之一,将积极和持续地推进电子政务和政府的可持续发展。

⑵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①科学性的评估体系。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的评估体系必须准确体现出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电子政务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绩效集成评估体系要能够反映电子政务长期和短期目标的平衡,体现电子政务不同时期的目标。因此,如何准确理解电子政务目标,如何将电子政务目标的实现程度客观反映到评估体系中,是评估时需要首先注意的问题。②科学性的指标体系。电子政务集成评估模式的评估指标体系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注重指标的明确性。每个指标的选取都要有明确的含义和目标导向,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电子政务建设的客观情况;其二,注重指标的全面性。建立指标体系时,应筛选具有高度代表性和概括性的指标,注重指标的全面性、主导性,各个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力求全面反映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其三,注重指标的实用性。实用性指的是指标要易于理解,操作简单,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并且定性指标要尽可能转化为定量指标。

⑶一致性原则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要始终保持外部一致性和内部一致性:①外部一致性是指集成评估模式在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时,必须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任务、目标等保持一致,准确体现出电子政务的建设任务和目标。符合这一原则,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才兼具可行性和指导性意义。②内部一致性是指评估体系、指标和数据要易于理解,要有统一的解释,不能够一个人用这种方式解释,另一个人用那种方式解释,不同的理解会带来不同的评估标准。

⑷客观性原则

评估具有主观性,评估是事物价值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因此,对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评估中的差异性是无法排除的,只能尽量将其缩小。在评估中,要尽量减弱和消除主观因素,使获得的评估信息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在市场经济中,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对政府和市民都非常重要。评估结果既是政府绩效的有力佐证,又是市民选择的依据。评估的背后隐含着民主监督的意识和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客观的评估可以引导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方向,改善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不完善之处;不客观的评估则可能误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并引起公众的不满。因此,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必须坚持客观性的原则。

⑸透明性原则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过程与评估数据必须透明,评估需要公开让接受评估的对象进行跟踪了解。如果评估的指标体系、方法与过程不透明,大家就看不出评估什么内容,也看不出工作好坏的标准。缺乏透明度势必削弱评估的执行能力,甚至会葬送评估体系。

⒍集成评估模式的指标体系

⑴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①综合性和全面性原则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的指标体系的综合性、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对政府电子政务水平的综合反映,这就要求指标的设置要全面反映电子政务的情况,而不是局限于局部或某些具体方面;其次,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要有较强的逻辑关联;第三,在进行比较时,特别是在进行国家间比较时,如果指标过细,会带来许多模糊问题,难免会产生许多误差,而选用综合指标能够很好地规避误差问题。

②可操作性原则

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所用指标的可操作性,以及数据采集的可获得性。另外,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政府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以便于数据采集。

③独立性原则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置的指标应可以独立地测评电子政务建设的某项具体内容,但不能与其他指标的内涵交叉、重叠,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评议,防止最终的分数含有重复增减的偏误。

④可比性原则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指标应具有普遍的统计意义,使评估结果能实现客体间的横向比较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

⑵集成评估模式的指标体系

依据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框架,遵循集成模式评估指标构建原则,结合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成果,构建出科学、全面、系统、多维的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参考指标体系(详见表3)。

五、结论

在电子政务理论和实践蓬勃发展的今天,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绩效评估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共识。本文将集成化的研究方法应用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在研究和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五种主流模式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践需求,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该评估模式涵盖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完备性、参与性、成熟度、产出、结果和影响,是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框架。

电子政务绩效集成评估模式更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更加科学、全面、系统和准确,更有利于正确引导和促进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它遵循高屋建瓴、科学性、一致性、客观性、透明性、综合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独立性和可比性的原则,是一套科学、全面、系统、多维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古汀,刘培一.中国电子政务2005年九大评价[J].电子政务,2006(1/2):56-75

胡大平,陶飞.电子政务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6):41-43

雷战波,姜晓芳.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发展综述[J].情报杂志,2006,25(12):13-17

李晓燕,孙晓娟.国内外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及评估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哈尔滨),2006(9):99-101

吕景刚.电子政务的模型与绩效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学院,2005

马连杰,胡新丽,张晓莲,等.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05(11):38-40

佟岩.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王德蓉.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及其指标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王立华,覃正,韩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述评[J].系统工程,2005,23(2):9-13

王雪华,葛冬雪.电子政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07(1):101-103

徐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5

杨云飞,白庆华.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21(8):61-65

张成福,唐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比较与实质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5):21-23

张成福,唐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研究与中国战略[J].探索,2004(02):36-40

张成福,唐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式研究[J].电子政务,2005(24):38-44

周慧文.基于应用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2):89-90

周慧文.面向公众的政府网站的评估与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6

朱慧涛.基于“民众本位”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6

作者简介:

第3篇:电子政务的含义范文

民族自治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与发达地区存在着相同的问题,比如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缺乏统一的指导规划和技术标准,当地政府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认识不足,同时存在着由民族自治地区在政府组织模式、政府职能和执政环境等方面所带来的特殊性问题,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

第一,对电子政务建设在认识上的不足

我国民族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因观念的落后导致了各单位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作业、导致了服务质量不高、重复建设、互联不通、低层次资源共享等情况,一些单位对电子政务的理解狭隘,简单的把电子政务建设理解为办公自动化层面,把电子政务建设理解成了政府上网,只要把一些地区的政策、法规、条例都公开在政府网站上就可以了,这样就没有实现把传统的政务工具与网络建设有机的结合,于此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也是阻碍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原因。

第二,民族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而又行之有效的规划与管理

缺少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将会导致民族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出现各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各自为政,使互联网的建设自成体系而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使信息孤岛、数据库不规范建设、信息资源标准多样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层出不穷。部门内系统成为了重点建设对象,然而跨部门的重点业务系统往往被轻描淡写。没有达成资源共建的共享模式,自建,自用各自为战的电子政务建设特征明显,本应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建设被人为的割裂成为了一个个“烟囱”,这种 “信息孤岛”的不协调建设牵制了政府之间的协同能力。

第三,信息的公开程度不够、体现“服务”内容的栏目不多

电子政务安设是政府体制创新的一项重大工程,需要从政策与法规等方面对政务结构的改造、文件的规范、政府服务范围以及时效的确定、对行政管理的监督等进行改革与重新构建,以信息化服务推动政府公开、公正、公平以及高效服务。而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大多数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现状,不足以令群众满意,尽管目前很多地区自治政府已经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但是政府内部操作过程往往很难被公众所了解,这就使电子政务难以发挥其服务导向的作用。

第四,投入力度不足和人才短缺问题凸显

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投入不足始终是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瓶颈,已建成的系统也将面临着巨大的维护成本的现实困难。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相关技术支持上显得尤为撇脚,网络建设必须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人才缺失严重。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顽症。目前大多数的民族地区政务网络都采用单机接入方式,极少数采用局域网接入,这严重的制约着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

二、民族自治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发现问题不是目的,目的旨在解决问题。电子政务建设与机场、铁路、道路、桥梁建设等传统项目不同,在性质上它是政府进行体制创新的一种尝试,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它是与国情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的艰巨任务。因此,民族自治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依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殊环境来界定适合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的行之有效的道路。

第一,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确立“渐进式”的发展方向

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远远不够,应该通过有效的措施积极的进行政策性引导,抓住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脉搏,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信息化不断得到提高,进而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各单位各部门形成信息化共识,使政府深刻的认识到加快信息化建设是调整民族自治地区经济结构、实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推动民族自治地区社会进步的必然的选择,从而形成良好的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建设氛围。

第二,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总体规划,科学设计电子政务构架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较多,政府的财力有限,电子政务建设得不到全面的保障,因而必须有选择的进行电子政务的建设,要明确工作重点,紧紧的围绕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以及热点问题展开,对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的和基础性的、全局性的项目要加大投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建设的步伐。

第三,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针对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电子轻政务”的现象,应高度重视政府门户网站的建立和应用。政府门户网站即是指在各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之上,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它已经超越了现有的政府机构的含义,成为一种虚拟的“超级政府”,使公民、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组织内容与信息,并获得个性化的服务,使合适的人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获得恰当的服务。

第四,立足民族地区的实际,采取渐进式发展策略

第4篇:电子政务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 电子政务系统 信息安全技术

近代科技革命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公共事务的管理走向信息化,而云计算下电子政务系统信息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公共事务处理数字化,办公自动化、信息采集、在线,以及进行科学决策分析等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派生出了信息安全问题,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1 云计算的含义

物理和虚拟两个不同层次的服务器构成了云平台中的服务器。一般里面属于顶级的计算云的都包含一些其它的计算资源;云计算概括的是一种可以通过访问网络的可扩展的应用程序。在有着强大的功能的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的基础上,网络服务和网络应用程序的运行能够很好的被构建。用户只需要通过能够连网的客户终端和适合的浏览器就可以对“云”端应用程序进行访问了。

2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现状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是指“政务数据信息在文档的产生、分发、接收和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信息不受威胁或破坏”,信息系统的安全、数据的安全以及内容的安全对于政务系统安全尤为重要,通常以需求介质的不同划分为终端、传输链路安全和数字自身安全三段。

由于政务信息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信息是关于政府宏观开发政策和调控目标,其重要性和特殊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容易招致各种势力的关注和攻击。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调查的数据显示,“仅2014年黑客就篡改了我国境内的3.5万个网站,其中近5000个为政府网站,共计 500万个主机IP地址感染了木马和僵尸程序,60%的国家部委网站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整个政府信息系统安全也十分脆弱。尽管近年来病毒和黑客侵袭规模增大了,入侵次数增多了,但攻击形式和方法却相对稳定,常见的有网络攻击、失误操作、假冒攻击、窃取攻击信息、完整犯、业务拒绝。

3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常见的威胁

3.1 恶意破坏

政府内部工作人员的情绪化作业,或出于私利转移政务信息或情报。

3.2

授权不适当或不正当使用职权进行违规作业。

3.3 操作不当

主观作业疏忽以及缺乏安全意识,客观培训和引导不到位。

3.4 内外勾结

受利益驱使或被施压,或公务人员故意破坏或泄露用户名或密码。

3.5 软硬件缺陷

包括软硬件建设的初期审核疏漏和后续信息技术更新系统安全性缺失。

3.6 管理疏漏

安全防范制度不健全导致部分信息安全事故无章可依,主观上监督不力导致信息安全作业有章不依。

4 我国政务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4.1 计算机系统本身具有脆弱性

计算机系统无法抵御洪水、火灾、地震的破坏,而且系统所处温湿度变化、磁场变更、物理碰撞、化学污染以及突然断电或电压不稳定等外部条件变化均有可能导致单台计算机或节点主机,甚至是服务器的功能部分或完全失效,尤其是数据备份的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极易导致数据丢失,造成不可预知的重大损使。因此应当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1)人为安全意识加强,注重安全知识普及,增强防灾减灾技术培训,在事发即刻明确应当实施的减灾步骤。

(2)加强数据安全备份工作,例如国外部分国家采取的政务数据磁带同步备份方式值得借鉴,这样虽然会增加少量的实际政务作业步骤和磁带机成本,但相对于政务数据安全性和重要性,上述支出还是十分值得和必要的,尤其是系统访问日志、安全监控日志等同步备份更是意义重大,计算机上访问数据可以删除,但同步磁带机上记录销毁却并不容易,再辅之以磁带机访问权限管理,可以在极大程度上确保数据的安全转存和记录。这样不仅可以起到灾后数据恢复作用,而且对于防范不良作业和访问风险控制也具有深远影响。

(3)采用远程服务器数据同步和监管方式,增强数据安全性。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因此采用异地托管和服务器同步方式,可以缓解本地数据安全压力,即使本地安全系统受损,也可以通过远端恢复。

4.2 网络软件设置自身存在缺陷

首先软件是人工算法的程序语言实现,尤其是操作系统复杂程度更高,更容易出现安全漏洞,其次软件设计作业的结果代码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严格加密,而简单的加密对于专业人士形同虚设,极易突破防护并实施攻击。再次即使进行过一定的加密处理,对于来自安全系统内部(例如程序开发者本身)的攻击也往往无能为力。最后由于现行的操作系统重视信息处理能力和效率,而对系统自身的安全性重视不足。因此应当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1)尽量采用自主开发的操作系统,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确保软件代码的安全。

(2)加强保密管理,对于代码实行授权访问方式,避免意外流失或被不法分子利用。

(3)采用科学的软件模块化作业方式,软件项目首先分为项目管理人员和实施人员两组。

4.3 病毒入侵和黑客攻击

由于病毒的大规模入侵和黑客攻击的日趋频繁,造成对信息系统的危害作用越来越大。由于我国信息产业起步较晚,且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同时欧美信息产品出口国的技术封锁造成当期引进产品安全防护级别不足,致使我国当前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一直暴露在全球一体的互联网病毒和黑客攻击侵袭恶劣环境下,信息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1)加强安全法规建设,形成对计算机犯罪的有效威慑。

(2)建立和健全入侵检测机制,有效防范潜在的病毒侵袭和黑客攻击威胁。

(3)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黑客“红客”化,例如英国政府就出台政策,号召“有良知”的黑客参与到国家信息安全建设中来。

(4)通过加密技术研究和建立完善的电子密钥管理办法防范数据的非法访问。

(5)政务系统的特殊性使其对产品的安全性的要求要高于性能方面,实际选型中可优先考虑国产自主品牌,这是因为自主品牌的供应链和操作系统平台可以牢固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受他国技术封锁威胁和潜在的受“后门”侵袭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吴秋萍.云计算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07):116-120.

[2]尤小波.云计算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硅谷,2013(18):57-58.

[3]周超凡.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电子政务系统研究[D].中山大学,2010.

[4]李影食.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政务系统构建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

第5篇:电子政务的含义范文

信息安全是现今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来保证电子政务的安全。目前,加速政府信息化建设,实施电子政务,已成为各国政府再造的战略性措施。

【关键词】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措施

1 电子政务的含义

电子政务是指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它是电子信息技术与的交集。电子政务是目前的主要形式,且电子政务系统将会以其方便、快捷的优点占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电子政务国内外提法较多,如电子政府、虚拟政府、数字政府、政务工作信息化等,与政府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建设电子政务,推行政府信息化,旨在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从而促进改革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以信息化促经济化。

2 电子政务的组成

就目前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电子政务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现行较为完整的电子政务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其已经在各级政府部门得到广泛应用。

2.2 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如我国近期建设的“三金”工程和电子口岸执法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3 政府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的信息交流。如政府部门通过自己的互联网站政务信息,以及进行网上招标、网上招聘,接受网上投诉等。

3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问题

3.1 思想观念滞后,电子政务受到人文环境的约束

从近年的实践来看,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一方面,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不少人对电子政务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和发展趋势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习惯于传统的办公模式,对电子化给传统政务办公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变革认识不足又难以适应。把电子政务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认为电子政务是一个技术问题,从而加强硬件投入,却不重视软件的开发,也不重视业务流程的重组,更不注重信息的收集,使建立起来的网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部门利益自我保护根深蒂固。电子政务建设强调政府流程再造,需要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必然会带来政府相关部门利益和部门的消失和权利的削弱,会减少人员等,对发展电子政务的阻力也会增大。

3.2 标准化程度低,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

电子政务建设没有完全以政府业务流程为导向,各业务系统共享程度较低,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尽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现有网络平台条件,严禁重复建设”的明确要求,但由于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的规划,政务专网建设存在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的现象,不能支持实现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跨部门业务不能协同。“纵强横弱”、“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尚不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的制度性建设刚刚开始,制约了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整体水平。

3.3 注重“电子”建设,忽视政府业务流程的改进

“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电子”。但不少领导者只是把电子政务当成一种新技术,以为只要投资,有了硬件设备和各种软件,政府上网以后,就算建成电子政务。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出现一些问题,一方面,原有的金字塔式的行政组织结构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信息在行政传播过程中呈现非对称性和层级性,往往造成信息的失真或失效。另一方面,传统的业务流程不适应电子政务。传统的政府机构条块分割,职能包罗万象,政府业务数据流程不得不按地理位置和人力分配被分割在多个部门,使得相同的信息往往在不同的部门都要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管理,在建立电子政务系统时,各个系统相互独立,技术与规范各不相同,结果是建立起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这种多层次、低效能的行政机构和业务流程不利于信息的统一收集和整理。

3.4 安全存在隐患,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对于电子政务来说,网络的安全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信息时代国家机器的稳定运行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团结。总体上看,我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我国的政务系统大多分级、分域保护不明确;安全隔离不彻底,内外网承载业务划分与信息安全的要求不对等;密码与信任体系建设不完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完善;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不强;信息安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信息安全技术缺乏创新性与自主性,同时对引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缺乏有效的管理与合理改造。这些都存在对电子政务系统构成威协的不安全因素。

4 完善电子政务建设的措施

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现状,针对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4.1 健全领导机构,规划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

目前,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应用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地方之间、部门之间不能协同共享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因此,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要加强领导、统一规划。一方面,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确保各政务部门纵横之间的互连和协同办公,遏止重复建设和降低电子政务成本。另一方面,要尽快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的各项标准化措施,构建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体系,要重点建立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我国政府办公特点并与国际标准兼容的电子政务标准,以实现电子政务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

4.2 加大智力投资,营造良好的电子政务人文环境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重要的一个主题是提高人们的信息素质,全民信息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电子政务建设水平的提高。公务员作为行使政府行政职能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的实施。因此,政府要加大智力投资,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公务员的素质,从而营造良好的电子政务人文环境。

4.3 加快政府流程再造,推动电子政务健康发展

要实现“一站式”的办理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在线服务”,这就需要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进行交互式办公和处理大量为公众服务的事项。而各部门的管理业务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业务差别很大,要使这些不同业务部门的政府机构之间实现互通互联,做到“一站式服务”,就必须进行政府流程再造。就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打破政府部门内部传统的职责分工与层级界限,实现工作方式的动态化、并联化、部门集成化、电子化。

4.4 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保障电子政务良好运行

信息安全是现今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来保证电子政务的安全。首先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包括信息、数据保护、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网络监管法规以及信息采集和关系协调的程序性法规等,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维护、内容和形式进行必要的规定和约束,保障政府信息网络的规范、安全运行。其次从技术上要加大对安全技术和产品的投入,信息网络的安全必须国产化,就必须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重点加强密码技术、身份鉴别技术、预警、网络监管、检测与应急处理、信息安全测试与评估、灾难恢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以确保机密部门的信息安全。

第6篇:电子政务的含义范文

Abstract: The literal concept of "E-governance" is a country's government organs at all levels and the related institutions handling of all kinds of the government affairs in the electronic form. The aim of the E-governance is to guarantee the service which government provides to the society,that is to say, E-governance is a kind of activity which is by means of electrics and centers by service.

关键词:电子政务;发展现状;政府;信息网络技术

Key words: E-governance;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government;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222-02

0引言

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信息以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公众摆脱传统的层层关卡以及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而政府机关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也是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获取的形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等,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从应用、服务及网络通道等多个层面进行电子化政府基本架构的规划。

所谓构建电子政府,实质上就是把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转变为新型的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同时也适应社会的根本转变。所谓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其特点是集中管理、分层结构、在物理经济中运行。相比之下,新型的管理体系,即电子政务,它的核心是: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都通过设定好的程序在网上实施,而大量决策权下放给团体和个人,政府必须考虑重新确立自身的职能。

目前,电子政务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构造和发展电子政务。第二个特征是更强调政府服务功能的发挥和完善,包括政府对企业、对居民的服务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服务。

1电子政务的主要形式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Government to Government)。它是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即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这个领域涉及的主要是政府内部的,包括国家和地方基础信息;政府之间各种业务流所需要采集和处理的信息;政府之间的通信系统;政府内部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各级政府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执行信息系统等。

政府与企业的电子政务G2E(Government to Enterprise)。它是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包括政府对企业和企业对政府两个部分。政府对企业的活动主要包括政府向企、事业单位的各种方针、政策、法规、行政规定。政府对企业的活动实质上是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向企业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企业对政府的活动包括: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款,按照政府要求应该填报的各种统计信息和报表,参加政府各项工程的竞、投标,向政府供应各种商品和服务,以及就政府如何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如何帮助企业发展等提出企业的意见和希望,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提出可供政府采纳的建议,向政府申请可能提供的援助等等。

政府与公民的电子政务G2C(Government to Citizens)。它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政府对居民的活动。政府对居民的活动实际上是政府面向居民所提供的服务。居民对政府的活动。居民对政府的活动除了包括个人应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款和费用,按照政府要求应该填报的各种信息和表格以及缴纳各种罚款等,更重要的是开辟居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使政府的各项工作不断得以改进和完善。政府需要利用这个渠道来了解民意,征求群众意见,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提出建设全国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全国政府系统推行办公自动化。1998年,我国国家信息部门决定在全国启动“政府上网工程”,有关部门将1999年定为“政府上网年”。至2000年,80%的国家部委和各级政府在中国众多媒体通讯网上建立站点,全国各省市各级政府纷纷上网,构建“电子政府”提上议事日程。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制定了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五年规划,对我国政府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并把2002年列为电子政务年。2002年11月,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上提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并将推行电子政务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措施。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家庭的运用相对滞后,但目前的发展势头很猛,整体看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从我国推动政府信息化和发展电子政务的方针和政策看,国家制定的一些政策已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正是在这些政策导向下,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这突出地表现在:

第7篇:电子政务的含义范文

电子政务就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机关或有关机构以电子的方式进行公共管理和处理政府事务。它包括三个部分:①政府内部的电子政务。②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③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是企业以电子方式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或者以电子方式为手段的经济活动。它包含了四个部分。①企业与消费者的电子交易。②企业之间的电子交易。③企业与政府的电子交易。④消费者与消费者的电子交易。

2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

2.1基础管理

在基础管理这种分层组织结构上。政府和企业面临的是同样的挑战:政府面对的是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企业响应快速多变的用户要求,同样需要增强组织的信息化灵敏度。政府提高办公和公共管理效率与企业提高商业管理效率,也都要求将信息化改造的重点放在业务管理流程的重组上。

2.2信息技术基础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都必须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等来实现其功能。电子政务要求不仅要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同时要实现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民众、企业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电子商务也要求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企业与其合作者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

2.3服务理念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都具有服务的直接性(减少中间环节的直接沟通)、高效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交互性(通过网络信息并得到反馈)和透明性(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等特点,同时都能降低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电子商务最终的归宿是生产者更直接贴近围绕消费者,为消费者服务,电子政务的目标也将是政府对群众的要求进行更快捷的反映,更直接地为人民服务。

3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3.1政府网上采购会诱导企业信息化并起示范作用,推动B2B电子商务的发展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B2B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中的重头戏,应优先发展,因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较容易实现,而且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是大宗的,通过引入电子商务能够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也是B2B电子商务的前提条件。事实上,与传统的企业采购相比,企业网上采购可以降低采购成本,获得采购主动权,提高采购效率,优化存货管理,保证采购质量。应该说,企业网上采购需求很大,但这种需求目前在我国主要还是潜在的。政府网上采购可为企业网上采购作出榜样,带动企业网上采购。制约B2B发展的原因之一是信誉问题,在我国,传统商业信誉就比较缺乏,网上的商业信誉更难以确定。政府的信誉度高,对买卖双方不存在不讲信誉的问题,加之政府采购多为财政性资金,资金上有保障,政府网上采购能为解决网络交易信誉问题带一个好头。

3.2电子政务的发展能推进B2G、B2C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会加快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政府信息系统和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含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政府机关内部网络和政府专用信息网络的建设等。电子政务系统的完善和政府内部信息网络的建立及其与公共信息平台和因特网的互联,使政府不再游离在网络以外,企业就可以开展对政府的电子商务,B2G电子商务就会得到应用与发展。B2C电子商务,即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涉及面广,市场前景可观。从长远来看,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将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并将最终在电子商务领域占重要地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以及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一模式的电子商务在我国还只能占很小的比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家庭信息化程度低,加之对网上交易的信誉有怀疑。电子政务开展后,公众要得到政府的管理与服务,就必须进行家庭信息化建设,配备计算机和相关设备,通过电话线路或专线上网。由于接受政府的网上管理与服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并不存在信誉问题,所以,公众愿意上网,乐意接受政府的电子化管理与服务,并逐渐形成网上行为的自觉性。当电子政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家庭上网较为普及、公众有网上行为的习惯后,也会产生网上采购行为。这样B2C电子商务就会全面展开并迅速发展。

3.3政府建立网上专业交易市场,可带动电子商务为经济建设和市场建设服务,是电子政务的重要方面

政府建立网上专业市场不仅具有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活动的双重性质,而且能为指导和管理电子商务积累经验。中小型企业、个体企业的资金与信息技术有限,需要政府为其建立起面向供需双方的专业化网上市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对于繁荣市场,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重要。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的网上专业交易市场,既具有权威性,又可避免重复建设,还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前来参与,迅速形成规模和气候,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电子商务要求政府管理电子化、网络化,而电子政务的开展又有利于政府对电子商务进行有效的监督

电子商务实现后,大部分商务活动都在网上进行,商务信息都在网上传递与交流,如果政府部门采用传统的方式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管理,肯定效率很低,甚至无法实现。政府对商品价格的调节就是如此。如果实现了电子政务,政府就可以通过网络访问企业的网页,获得企业产品质量、等级、产地及销售价格的真实信息,从而避免原来用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政府报告时恶意更改造成的信息失真。可以在将各行业各企业的价格、产地、质量等信息收集齐全后,通过专门的价格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市场信息,并通过决策支持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促进商品流通、提高商品质量的方法,再根据价格中存在的问题,将处理结果转化为政府决策、电子命令,通过网络发送到各个需要调整价格的企业,并在网上监督其更改。如果实现了电子政务,政府还可面向消费者设立价格网,专门接收来自消费者对价格的意见,从而帮助政府更好地实现价格调控作用。

虚拟电子市场上同样存在不合理价格、假冒伪劣商品,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同样有矛盾。这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面向公众设立专门网站,以利于消费者检举质次价高的商品和企业。实施EDI报检后,用户坐在本公司的办公桌前,通过微机和电话进行报检商检部门接到报检数据后,经检务审查收费,然后自动进入计算机系统中,这样可加快商检报检的速度,缩短商品检验周期,既极大地方便报检部门,又能减少因重复录入而产生的错误。

4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

实现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协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宏观上讲,实现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协同互动,有利于切实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进而创造我国在新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微观上讲,实现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协同互动,政府与企业可以资源共享,进一步优化两者更深层次的整合,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政企办公交互信息的时间,改善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也提高了政府监控工作的能见度,企业也可以利用政企的这种互动关系,挖掘有利于自己的公共信息资源,延伸企业价值的增值链。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在信息时代的超常规发展。

参考文献

[1]娄策群.论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3).

[2]强韶华等.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J].北方经贸,2003,(10).

[3]陈涛,张明毫.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协同研究[J].商业研究,2005,(15).

第8篇:电子政务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电子政务;信息质量;信息安全

现阶段大数据已经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使用,继物联网以及云计算后大数据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变革,几乎所有领域都在短时间内实现对大数据的利用,电子政务就在其涵盖范围之内。点子政府是政府的一种运作模式,简洁、高效以及公平是其显著优势与特征。在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之下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工作流程得以优化,大数据为电子政务带来全新的问题与挑战。

一、大数据与电子政务概述

1.大数据概念

美国自然杂质最早提出大数据概念,但一直没有实现对大数据概念的统一定义。在综合众多学者的看法之上我们认为大数据就是指4V数据,主要是指海量的、多种类的、高价值的以及速度快的。海量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是大数据重点注意的一部分,在专门运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可促使其形成更高的价值。

2.电子政务的含义

从国家绩效评估角度来说,电子政务是一种政府运作模式,主要促使政府机构在实际进行治理与服务时在本能上实现对当代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电子政务是在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出现,在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传统的政府管理以及服务职能逐步实现向网上的是转移,这是促使正度绩效得以提升的重要手段。

二、大数据下电子政务要注意的问题

1.信息来源复杂

在我国实际进行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孤岛对其造成极大阻碍,同时对其现代治理能力的提升也有不利影响。政府组织信息的自由流动也在信息孤岛的影响下出现问题,这也是导致重复建设浪费政府资源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大数据发展的主流形式下,各行各业主要争夺的对象就是数据资源,这可促使大数据实现较大的发展与进步,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数据泡沫的出现,信息孤岛也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转化为数据孤岛先。政府部门在条形化以及层级化的影响之下衍生出一种数据保护主义。

2.信息质量监管难

一般来说,为了完整地描述一个对象,信息需要来自于多个单位部门,比如人口库信息,包括基本信息、认证资质、扩展信息、出生、教育、住房、就业、婚姻、生育、健康、退休、死亡等信息子集,这些信息来自于公安、卫计、人社、教育、民政、住建等多个部门。

信息数据资源的来源复杂多样,信息数据质量必然会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状况,如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不一致、数据项缺失、数据无法关联、数据重复和数据错误或无效等,这些不仅不能成为辅助信息使用者做出科学决策的依据,甚至还会误导信息使用者,所以必须对数据资源加以筛选甄别、区分可信程度、划分优先等级。

3.信息平台建设落后

电子政务系统的各子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存在一定问题,需通过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来实现各系统问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再采集工作,形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平台,以避免质监系统部门间的重复收集数据工作,节省行政成本,并为信息采集部门提供旅行职责的可靠依据。

对数据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从多方位、广角度反映质监管理工作,使监管工作的效率的大大的提升。通过数据的集中整合促进各环节的业务流程改进,达到优化流程和协同业务。在信息共享平台的支撑下,领导决策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业务办理也将更加智能化、规范化。

三、对策与建议

1.转变思维方式

导致信息孤岛的不仅仅是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识上的缺陷。唯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孤岛对电子政务的严重危害,才能加速信息孤岛消除的步伐。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加,信息孤岛会不断扩大,进而产生新的信息孤岛,严重降低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不仅要加强硬件设备的建设,更要加强软件设备的升级,不仅要加强网络的建设,更要加强数据的协同管理。

2.强化信息资源制度建设

在电子政务的不断建设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信息资源供应商。对此电子政务信息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把控信息来源渠道,引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杜绝一切低质量的信息产品以免给电子政务的建设带来不良影响。电子政务管理部门务必依照国际公认信息管理标准来筛选信息资源供应商,唯有高标准高要求的信息源头才是电子政务建中信息质量的最有力保障,从制度上规定电子政务的建设标准。

3.提高信息资源整合技术

首先,对数据进行采集时就应尽量按照标准的格式对其进行转化,通过主题分类将同一类型业务主题的数据建立数据子集,并且将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子集之间建立相互关联关系,形成完整的数据集散管理模式,并对核心数据进行处理转化,形成核心主题数据仓库,让关键数据一目了然,使数据仓库脉络清晰、主次分明。同时,根据不同业务的需求,进行数据挖掘,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其次,合理利用原有的应用系统和基础设施,引进先进的信息整合技术,整合完善更新后数据库,使得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信息实现无缝对接,打造一个全新的跨平台、跨数据库的新型信息资源系统,从而加强其信息共享和检索的功能。

4.完善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

大数据共享平台是实现信息资源的集中和整合的平台,结合信息在采集工作进一步形成信息资源平台。大数据共享平台的信息资源对各业务系统开放,避免了重復采集,从而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其次,数据平台的共享有力实现数据的全面统计分析,对数据库进行主题分类,对数据进行分类汇聚,从而使不同的业务管理部门间的数据实现紧密关联。再次,数据平台的有效共享也有利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采用,使统计分析变得更为灵活,数据的价值也得到了提升。最后,数据的集中管理可以有效的优化业务流程和各环节业务间的协同管理。

5.提高信息安全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的长远规划首要考虑的便是信息安全问题。首先,加快促进我国网络安全相关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大力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信息安全标准,在建没电子政务系统的同时不忘网络信息安全的管控,打造出一套完整的电子政务安全信息系统。其次,提高信息安全防御技术水平,建立一套完整的电子政务安全认证体系。提高抵御蓄意攻击和自我修复安全漏洞的能力确保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网络安全,以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最后,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增强信息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四、结语

大数据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电子政务工程的建设可以从大数据技术中获益良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赫然存在。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我国电子政务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大数据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局限性和如何有效的运用大数据思维来完善电子政务体系的建设大有继续深入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魏伟.大数据背景下民政档案管理工作创新路径探析[J].经贸实践,2015(11). 

第9篇:电子政务的含义范文

1 知识管理与电子政务

1.1 电子政务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已成为各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它是将获取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通过网络与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发现和使用的流程。电子政务中的政务办公信息流、公共事务信息流和政务咨询信息流等通过运用知识管理的新思维加以协同与综合,可以实现政务信息的最大限度交流和共享。具体来说,电子政务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表现在[1]:

(1)通过知识管理充分挖掘政府的知识与信息的内在潜力,提高政府的竞争力;

(2)通过知识管理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经验和知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3)通过知识管理对政府业务流程中无序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有效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和再利用;

(4)利用知识管理工具,从公众的角度重新梳理政府职能,设计全新逻辑的电子政务系统。

目前,随着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推进,政府需要发掘网络社会中公共管理的战略知识并加以优化,从而将知识管理整合到电子政务中去,使之成为电子政府行政管理的关键知本。知识管理作为辨别、管理和共享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方法,其目标是使知识管理的主体快速而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合适的人,以实现最佳的管理决策。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必将代替传统的管理思想而成为电子政务中主流管理手段,因此,在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势在必行。

1.2 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是:统一入口、多样化的本体分类(Ontology)、多样化的知识流程、统一有序的知识结构[2]。

(1)统一入口是为使用者提供一致的检索、收集知识的处理平台,为用户提供一致的知识访问方式,用户可通过单一的平台访问各种知识资源。这就要求底层结构必须有序,且要求权限的授权控制来保证知识的安全访问。

(2)Ontology是使用者的分类逻辑。多样化的本体分类(Ontology)为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提供最合适的知识分类逻辑。它是知识、业务和职能的分类,体现在软件上即用户界面、门户中所显示出来的功能分类和知识分类。

(3)多样化的知识流程保证知识处理的柔性化,它与组织的业务流程密不可分。知识流程中的显性部分通过信息流程来体现,隐性部分通过组织结构、制度、沟通方式等体现。围绕业务流程或管理流程而形成知识驻点。

(4)统一的知识结构保证知识存储模式的一致性。本体分类描述了知识的展现逻辑,知识流程描述了知识的处理逻辑,统一的知识结构描述了知识的存储逻辑。统一的知识结构强调知识存储的有序性和惟一性,从知识流的角度出发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分类、编码,在底层形成统一的数据中心。在统一的知识结构框架下,存储于数据中心的知识以更加规范的形式为广大用户所共享,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结构化。

1.3 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构建统一的政府信息门户、按照使用者逻辑进行政务信息与知识分类、政府业务流程重组与政府知识流管理、建设统一有序的政府知识中心。

2 构建统一的政府信息门户

统一的政府信息门户是指为电子政务系统设计一个统一的入口,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政务信息共享。它提供单一的登录机制,使用者只需进行一次登录,即可以在任何模块、系统之间以及Internet和Intranet之间平滑切换。

面向复杂、异构、分散的政府信息化环境,建立统一、规范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各类应用系统集成为有机整体,使原来分散的业务系统整合,使网络中的所有资源能够统一管理、统一认证、统一界面、统一标准,充分发挥网络的效能,让众多的应用和信息通过统一的政务信息门户进行展示和应用,进而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和服务能力。这是电子政务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统一入口”有公众门户和内部门户两个方面的含义:对于公众,“统一入口”使公众只需登录一次就可以使用电子政务的各项功能。具体来说,在用户登录时,系统将已经定义的访问权限赋予使用者,使用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授权等级访问各种信息,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通过单一的平台访问政府的各种知识资源,可进入OA系统查阅政府的最新动态等;而对于政府,“统一入口”使工作人员进行一次登录后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有利于为公众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因此,根据用户需求,电子政务信息门户分为公众门户和内部门户[3]:

公众门户也称政府外部门户、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面向公众用户(企业、社团和个人)的动态信息管理和信息平台,是面向公众用户提供各种在线服务的窗口,是具有门户概念的政府网站,是政府内部办公、外部交流的通道。个人和企业可以在公众门户网站上访问各类公开信息,并可以经过安全认证后,在线办理和查询政府提供的各类公共服务。

内部门户是面向政府公务人员服务的门户,它是政府各部门的办公平台,通过一站式服务框架实现网上办公、统一审批、在线沟通。内部门户一方面是政府内部为公务员服务的各服务系统的集成、实现政府内部的事务协作、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它能将公众在公众门户上提交的各种请求、反馈信息提交到政府内部,并分配到各应用系统进行处理,同时提供这些事务的跟踪,并将这些信息通过中心数据库即时反映到公众门户。

内部门户的作用侧重于政府日常协同办公运作,并运用先进的内部OA、数据交换,共享、采集、手段,使得各政府机构在同一平台上传递信息、开展纵向和横向协作业务,促进原来分散的业务系统的整合,加速政府内部、政府间的信息交流。优化传统办公流程,减轻了繁重的办公负担,节省办公经费,是为政府外部门户服务的基础平台。

政府外部网和内部网通过物理隔离系统建立异步联结,在确保内部信息不泄密的前提下,实现内外部的可靠沟通,用户在政务外部网上进行的申请、申报或反馈等能及时转交到政府内部网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处理。

3 按照使用者逻辑进行政务知识分类

3.1 根据使用者的分类逻辑进行政务知识分类

电子政务的使用者主要分为政府内部公务人员和外部公众用户,因此,对公众用户的知识分类应以服务公众为导向进行电子分组,以公众的使用逻辑进行政府门户上政府信息服务功能的分类,对外实现一站式服务方式。如公民身份管理、就业、医疗,企业用户的审批、报税纳税、采购招标等功能模块的柔性化设计。

对政府内部公务人员的知识分类则需以便于工作交流为准则,以政府公务人员的使用逻辑进行政务办公平台上应用功能的分类。实现公文流转、政策法规查询、政府视频会议、DSS、电子培训知识系统等系统的整合统一。具体的分类逻辑如图1[4]。

——电子分组

电子分组(e-Grouping)是设计电子政务系统“Ontology”的方法,是将现有政府业务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分组,井以各组为单元在网络上实现。电子分组的标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现有政府业务种类分组,此时的业务分组仍然是传统的政府业务分类;第二层次以现有政府业务为基础,实现一定的跨部门业务整合,使政府的外在形象更加具体化;第三层次以用户为中心,按照用户标准分类的业务流程一体化设计,此时,政府的业务突破了政府部门划分的界限,而从用户的角度重新整合为线性流程,为用户带来了最大的便利。它以知识管理为基础,从以用户(公众、企业)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对政府业务重新梳理,并按照最便利用户的方式对政府信息重新分组。

电子分组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优势,实现对政府业务流程优化和重组,打破政府部门的现有工作界限,政府对外实现跨部门的业务流程整合,政府内部实现协同政务。电子分组是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重要标志,其实质是以服务用户为导向,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其最终表现形式是政府公共网上的各个功能组,在各功能组中提供多种多样的一站式服务功能。

转贴于

4 政府业务流程重组与知识流管理

在我国电子政府建设中,政府网站多数独立于政府的日常办公体系之外。许多单位本末倒置,将网站建设作为目的,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未能根据新的工作手段的要求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同步革新,政府办公仍在沿用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与业务工作流程。旧有的流程和方式没有改变,即使引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直接模拟手工业务处理方式和处理流程,也只是固化了落后的操作,甚至有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不如手工方式[5]。

4.1 从用户需求出发,以服务为中心,进行政府业务流程重组

电子政务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是政府内部;二是政府对外。所以政府业务流程重组(GPR)包括:功能内的GPR,通常是指对职能内部的流程进行重组;功能间的GPR,是指打破部门的界限,进行跨越多个职能部门边界的业务流程重组[6]。公众在要求政府提供服务时,并不想由自己去关心某件事应与政府哪个部门打交道。从满足这样一个公众的需求出发,跨多个职能部门边界的业务流程重组将相关业务按主题面对公众,并在设计网站时提供一个良好的界面,使公众不必为一件事登陆众多政府网站。

2001年2月正式开通的ukonline.gov.uk正是这样的思路,将上千个政府网站连接起来,并且将内容按公众的需求组织起来,而不是按政府的机构设置组合。首批开通的六个主题是:学车、出行、生育、搬家、死亡及犯罪。比如点击搬家;与搬家有关的所有政府服务都可找到,包括买房、卖房、租房、抵押借款、房屋装修与修缮、公用设施(水、电、气)等方面的手续及国家政策,以及居住地的社区信息,如学校、医疗、休闲、交通等。这样按主题的提供服务,其内部具体由哪些政府部门负责不再是公众所关心的事,简化了政府对外的接口。

德国则根据向公民提供服务的业务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估,以此来确定重组政府流程的计划,它实际上反映了政府业务流程的设计是以服务为中心、组织机构的设置是以流程为中心的理念。而我国现有的政府业务流程是以自身的需要为出发点的设计思路,不是以服务为中心,而是以管理为中心,同时,加上政府组织结构是以职能为中心设计的,不同的部门具有不同的职能,从而人为地把流程割裂开来,使得整个业务“数据流”不得不按地理位置和人为分配被“打碎至”多个部门,导致整个“数据流”无人全程掌控。信息流与业务流相脱节使政府的整个业务流程不具有系统性,造成政府整体效率低下[7]。所以我国政府应从用户需求出发,以服务为中心,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必要的重组。

4.2 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结合,进行政府业务流程创新

知识管理就是对业务流程中的无序知识进行系统化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和再利用,以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电子政务业务流、知识流管理就是用政府知识流程统一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在知识标准化、流程化的过程中,政务知识的作用和价值被提升,知识成为政府运作的核心,知识流程适应政府的办公流程和知识共享流程,同时能够根据政府业务部门的调整而变动,使得政府的业务流程在知识的流动中更加有序、高效。基于知识管理的政府业务流程创新有以下几个层次:

(1)工作组流程创新:利用共享资源和工作流运行环境(如在线讨论组、内部信息、文件办理等),将工作组内部的信息流和知识流应用于工作流程中去,以创造新的或改进现有的工作方式和流程。

(2)部门级流程创新:打破部门间的界线,加快部门间的信息、文件及其他事物的处理,以实现减少周转次数、避免冗余和相互抵触的目标和激励机制。例如,跨部门的文件会签、联合办公等。从而跨越部门间的界线,更好地管理和利用部门内各类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与部门的工作环境相集成,形成可以指导实际工作和学习培训的“知识”,实现部门级的知识管理。

(3)价值链创新:跨越部门间的界线,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利益的实体形成虚拟的电子化共同合作空间,利用该合作空间为各个参与者服务。如电子支付、电子税务、电子身份认证等。主要是面向企业与公众,将政府的工作流创新扩展到为企业与公众服务中去,从企业所处的社会和经济价值链入手,改造政府部门为企业服务的工作流程,提高政府部门为企业服务的工作效率。如业务审批、审计、电子税务[8]。

5 建设统一有序的政府知识中心

以面向用户的信息需求为导向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需要有统一的知识结构支持。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统一的知识结构强调知识存储的有序性和惟一性,从知识流的角度出发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分类、编码,从而形成政府基本的Ontology。在政府知识分类、编码、有序化的基础上,在底层形成统一的知识中心,进而可以利用任何最优秀、最先进的知识管理工具,使知识流程、管理流程最佳地运转。在统一的知识结构框架下,存储于政府知识中心的知识以更加规范的形式为广大用户所共享,实现政府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结构化。

统一知识结构的设计思想是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的基础,它要求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集成,进而进行有效地存储,从而连接各“信息孤岛”内的信息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是指把政府行政事务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信息均纳入计算机管理,成为一种可供网络化查询利用(共享)的资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与前提,其重点是不仅要规划和开发一批战略性、宏观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而且要整合和改造现有的信息资源,清理确认和制定数据库标准与规范。难点在于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9]。

5.1 建设统一的政府信息资源库

信息资源数据库作为国家电子政务体系的核心系统,总体结构应该是在开放的Browser/Web/Server的网络环境下,主要由标准类、公用类资源数据库和分布式的各部门资源数据库群三个系统组成。标准类数据库系统包括国家元数据库系统、国家标准数据库系统、国家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系统等。公用类数据库系统包括法律、法规数据库系统、社会综合统计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社会服务资源信息库、人口资源信息库等。分布式的政务数据库群是各政府职能部门按照自己管理的业务属性,在标准类、公用类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以知识流为核心,通过整合各自现有的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本部门的政务类数据库系统。如城镇规划管理数据库、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库、质量监督管理数据库系统、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数据库、税务数据库系统、劳动就业数据库系统、社会保障数据库系统,企业资信数据库、个人资信数据库等等。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统一的知识中心,承担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的功能。

5.2 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整合政务信息资源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构成了电子政务系统的资源层,将为政府部门内部的协作应用模式和政府信息共享下的公众服务方式提供资源支持,前者以支持知识共享为目标,在政府内部为政务群体的协同工作提供信息资源;后者以支持知识发现和知识服务为目标,在政府外部,满足政府职能服务的共享(即“一网式”服务)和政府组织服务的共享(即“一表式”服务)。这二者构成了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层,它们所产生的应用需求指导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在电子政务系统的资源层,以支持知识组织为目标,基于XML技术的跨平台的信息交换,以政府网站和网上办公平台为载体,在已有的政府数据库的基础上,以政府的职能为导向,结合数据仓库技术,架构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库,配合政府的业务流程重组(BPR)。[10]

综上所述,基于知识管理思想的电子政务系统可简单示意如图2。

6 结束语

随着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政府部门内部及政府部门之间共享政务信息的需求日益突出,政务信息的社会共享呼声也愈益高涨。经过前两年电子政务基础资源的大规模建设,海量的政务信息资源挖掘和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等深层次应用将逐步进入电子政务领域,各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中将逐步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从而使电子政务的应用领域向知识共享、决策辅助等纵深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洁.知识管理与电子政务系统建设.黑龙江科技信息,2005(3)

2 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33-335

3 南京大学.玫府门户内外网一体化解决方案.[2004-04-07].http//chinabbe.com/anli/view.asp/

4 同2

5 张克红,夏亮.跟风跟风,误入信息深处.软件工程师,2003(8):45-47

6 卢传敏.舒志军.BPR: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新途径来源.国际商报,2001-02-01

7 李章程.德国电子政务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北京档案,2004(2):46-47

8 寿志勤等.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预测,2002(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