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

林业科技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科技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业科技创新

第1篇:林业科技创新范文

关键词:林业科技;创新;探讨

技术创新是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支撑和推动力,只有制度、组织等的创新,而没有技术的创新,林业产业化经营只能在低层面上重复,只有通过创造性的思维、研究、发明、设计和制造,将各种资源有效的组合起来,才能将资源潜能转变为现实产品成效益,林业产业化才能在不断提高的层次上得到较快发展。

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两个主要方面。研究开发是技术创新的关键,主要是新的技术、新的工艺、设备、新的产品以及市场的开发等内容。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但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更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组织和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使技术创新更符合林业产业化实际,并能将创新成果应用于林业产业化经营。

以科技为先导,走产学研、林科教结合之路,既是林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林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1 科技创新主体的确定

自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概念并将其形成创新理论以来,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特别是人类社会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因此,技术创新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理论和设计思想的“商业化”。尽管目前对技术创新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但是我认为,所谓技术创新主要是指新的技术(包括新的产品和新的工艺方法)在生产等领域的运用过程。

林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林业产业化的重要驱动力,其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即林业企业技术创新和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林业企业技术创新是指某一单一林业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过程,而林业产业技术创新则是指某一类技术创新活动。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是以林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为基础和主体的,但它并不仅仅只是某个产业中不同企业技术创新结果的简单叠加,而是同一产业中多个企业技术创新结果的有机结合与扩散。这种有机结合与扩散的结果,表现出创新技术的规模化和群体化,并由此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而实现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源来自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也包括了企业研究机构),创新技术的应用主体是企业,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有效链接的是政府及有关中介组织。因此,林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林业企业,但技术创新体系是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企业等为技术创新而合作组成的“科技共同体”。当然,从创造新技术到应用于企业.需要技术本身的适用性,但更需要体制和服务体系的完善。

2 林业自主科技创新的目标和重点

在林业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进程中必须实施系统创新战略。即在林业科技创新中应注重改革、创新和发展协调化;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主体、创新主体和需求主体一体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系统化;林、科、教、产、学、研结合化;科技、经济和社会紧密化。系统创新应把科技和教育纳入经济发展的轨道,加大科技投入,并将科技投入视为生产性投入,从而不断提高林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和林业科技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强化林业科技的竞争力,促进林业科技健康持续发展。

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大幅提升林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长期以来,我国林业自主科技创新平台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短板。必须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生态效益监测、服务功能评估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为目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探索新机制,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服务平台,大幅度提升林业自主创新能力。

3 林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措施

3.1 更新观念,树立创新发展意识。创新是发展的基石,技术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各项措施的采取,但首先应是观念的更新。破除过去计划经济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破除自我封闭运行的观念,树立开放式、社会化生产观念;改革传统林业生产方式,树立以科技为先导的观念。只有观念更新,传统思维定势改变,才能有创新发展的意识。

3.2 适应林业产业化发展要求,明确技术开发重点。林业技术创新要符合林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为此,科技开发的重点应是:现有林保护经营技术、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开发、各种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开发、非林非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研究等方面。

3.3 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在目前林业企业经济比较危困,企业无力对科技创新有更大投入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力度,金融部门采取优惠措施为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注入资金,以扶持林业企业科技开发活动。

企业对投入资金要进行合理配置,将投入资金真正用于急需的科拉开发项目中去。对于人才投入,一是林业企业采取优厚待遇吸引所需人才,同时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二是“借鸡生蛋”,聘用高校、科研部门专家到本企业进行科技开发。

3.4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增强技术输送功能。中介服务体系主要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的供方和技术的用方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机构及活动。林业科技创新落后,不能不说与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有着很大关系。因此,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是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中介服务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和信息,进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各种硬件服务。因此,建立的中介服务体系应包括:①对科技成果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工程化和设计等方面的服务,如技术开发中心等;②为解决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提供信息和解决办法的咨询服务,如创新咨询公司等;③进行各类技术的推广应用,如技术推广中心;④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场所、设备等硬件服务,如高科技园区等。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服务,都要向着企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并且各服务机构进行有机协调和联系,以提高整体服务效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3.5 林科教相结合。林科教相结合既是使科技成果及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林业企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林业产业化的重要内涵。林科教结合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科研院所、高校与林业生产企业长期合作攻关形式,院所、高校针对林业企业招标进行技术承包形式,为林业企业培训人才方式等。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重要的是要面向企业生产实际,解决企业关键的技术问题。并且对科技成果实行按市场原则有偿转让,发挥其扩散效应,一方面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第2篇:林业科技创新范文

[关键词]现代林业 科技创新 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Y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194-01

林业经济是我国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林业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林业建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林业技术创新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促使我国林业建设更为科学合理,构建和谐的林业环境。本文将对林业建设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建概述,探究如何借助科技创新完善林业建设,谨以此提供参考依据。

一、现代林业建设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在各个领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林业也不例外,技术创新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林业的长久发展。现代林业建设中,科技创新的重要向体现以下几方面: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经济增值。就目前而言,针对我国林业产品来说,基本还停留在以往林业产品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往林业产品逐渐显现出弊端,如繁衍期较长、生命强度低、病虫害侵蚀严重等问题,要想发展现代林业,就必须投入新的品种,实施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林业产品质量。从另一角度分析,如果想要获得林业产品产出值的提升,就必须研发新品种,继而推动林业发展,为其提供经济增长点,优化林业发展环境,改善林业产业结构。

第二,促进林业绿色进程,实现林业长久发展。就现状而言,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式,如病虫破坏较为严重、产品成活率不高、授粉率低、花期受损等,以往的林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特别是对林业产品如下方面未能做到准确预估:如作物温度、水分以及养料,还有日照。创新林业技术,将有效改善林业发展现状,形成新的林业管理模式,即集约型管理,促进林业管理迈向数字化,逐步实现科学化。就新型林业管理模式而言,其通过具有如下特征的管理设备:数字化、自动化以及精密化,对林园实施整体监控,主要涵盖以下方面:水分、温度、阳光等,并且直观在线测量,能够充分了解这一时期林业产品的具体情况,如外部环境、化肥供应等,对其进行及时调整,使林业产品生长获得最优的生长环境以及养料供给,这也为林业管理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其对环境的处理更为科学。另一方面,利用林业数控管理,进一步促进林业的长久经营与发展。

二、林业技术创新中的弊端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足

在以往的林业经营理念中,基本上是以“林业靠天吃饭”,这是一种相对消极的理念,但是仍有很多林业从业人员具有这样的意识,长期以来,林业产业发展速度较慢,林业科技投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效并不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林业的长远发展。

(二)林业成果存在严重不足,成果转换率较低

长久以来,我国林业技术创新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是以科研机构为主,同时辅以高等院校,而且在科研经费分配上并不科学,林业技术创新脚步较慢,且不能以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因而影响了林业经济的高收益。就林业科技创新而言,必须要以林业企业为主,将科技创新作为动力,紧密联系企业生产,投入林业技术创新,实现林业技术产业模式。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针对我国农业科技而言,其成果转换率较低,仅有50%左右,而欧美国家成果转换率为70%,我国在这一方面明显低于欧美国家,对于我国林业科技来说,其成果转换率为34%,低于农业科技成果转换;从另一方面分析,我国林业发展存在严重弊端,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亟需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以下两类人才缺失非常严重:其一是高新技术研究人员,其二是高层次管理人员,上述人才的缺失对我国林业创新影响较大,使林业科技成果转换速度难以得到提升,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深化。

三、林业技术创新问题解决措施

(一)完善创新机制

现代林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森林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林业企业经济收益难以提升等困难,林业产业发展现亟待解决,摒弃粗放管理模式,促使经济增长模式得以优化,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增加高科技产品,推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从应问题原因入手分析,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主要针对林业技术而言,其缺乏创新机制,无法推进林业产业技术向前发展。要想实现林业产业的跨越式进步,增强林业生产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需要构建完善的林业技术创新制度,实现林业产业化经营,推进林业技术创新的不断进步。树立科学发展观,依据市场经济原则,注重林业企业发展,林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它的支撑,其在此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发挥市场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准确把握科技活动方向,促使科技力量服务于林业产业。与此同时,针对林业科技布局,要做到合理安排,对于林业科学、技术实力两者而言,它们应形成科学的发展关系,即前者与后者分别是总体与局部,在总体上,增强林业队伍建设,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在局部上,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相对专业的院校,主要研究林业科学。

就目前而言,对于我国林业企业而言,其在科技研发的投入相对较少,比例相对而言也很小,企业缺乏创新人才,致使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因此针对林业企业而言,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有效实施各项激励措施,从根本上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重视科研成果转换,加快中间体制建设,推动科研成果转换速度,最终提升科技成果转换质量。

(二)强化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林业技术创新热情

林业产业发展离不开林业工作人员的鼎立配合,因此加快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产业相关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他们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从业素质,促使其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针对林业科技推广人员而言,需落实相应的措施推进队伍建设,对林业人力资源引起足够的重视,注重其开发与培训。林业科技创新需要强有力的后援支撑,即高素质人才,以此才能推动林业科技创新的有效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综合人才形成的前提条件,由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就现代林业发展而言,必须深刻意识到林业教育的关键性,并确立其战略地位,加快林业教育改革,强化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从根本上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素质与能力,完善林业创新机制。林业科技创新的有效实施还需依靠管理人员,因此在对其进行选择时,需要完善技术团队建设,而他们之中的人员必须受过高等教育,且专业对口,职称机构合理,继而形成一个文化素养较高,且专业技术较强的团队,推动现代林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落实。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林业建设中科技创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它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林业产业的不断优化,实现了林业产业的规模化以及科学化经营,推动林业企业的发展。文章简要论述了现代林业建设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探讨了现代林业科技推广遇到的问题,并给予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刘锡辉,陈世清,王本洋.南方集体林区现代林业发展策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10).

[2]卢春玉.浅谈龙岩市林业科技的创新与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4(05).

[3]刘铁岩.基于科技创新的林业经营管理工作探讨[J].绿色科技,2014(04).

第3篇:林业科技创新范文

辽宁是农林大省,林业及相关工作始终位居全国前列。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省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700万元,推广成果16项;2015年我省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800万元,推广成果18项;2016年我省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800万元,推广成果15项。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根据我省林业发展实际,顺应潮流,紧跟时代脉搏,推动我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机制体制创新,助推我省林业工作再上新台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1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不健全,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举步维艰。(2)现有科技成果数量不足、领域窄,科技成果转化力不从心。(3)政府投入资金有限,示范推广Ф效应不强。(4)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后劲不足。(5)社会资金投入不足,成果转化效率低。

2意见及建议

2.1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

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科技成果分级制度,打造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队伍,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扶持政策。鼓励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或者委托独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对有能力自行开展成果转化的部门或个人要给予相应奖励。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为下一步的成果转化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2.2加大科技成果的审(认)定等鉴定力度

科技成果是成果转化的基础和根本,截至2016年,我省在国家林业局的科技推广成果库中储存的成果总计178项,其中林木良种类35项,森林经营类40项,生态修复类21项,病虫害防治类14项,林产化学类1项,林下经济类11项,林业机械类1项,木本粮油类41项,信息监测类1项,野生动物保护类1项,林果品加工类1项,其他类11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鼓励加大科技成果的审(认)定等鉴定力度,丰富我省储备成果的类别与数量,为进一步的成果转化打下良好基础。

2.3增加省级财政成果转化资金投入

自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对我省林业成果推广投入资金共计1.115亿元,而省级财政尚未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为此,省级财政可增加成果转化资金投入,设立成果转化试点,打造具辽宁地域特色的省级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示范基地,为我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环境。

2.4加强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保证科技成果转化的持续发展。为此,各单位应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力度,设专项培养经费,为广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人员尤其是年轻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构建国际、国内等多种培训交流平台,尤其是要增加对外交流学习机会,采取包括课堂研讨、专题讲座、案例剖析、考察和实习等多种形式,加深产学研合作认识,掌握市场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把科技创新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推进知识与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移。

第4篇:林业科技创新范文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农业科技 创新体系建设

1 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1 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薄弱,整合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机构重复交叉。山东省农业科技机构虽然经过几次积极调整,科技体系有了一定改善,但在专业和机构设置上仍然存在设置不合理、机构重复交叉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种植业学科多、其他学科少,传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产中领域研究学科多、产前、产后领域的学科少。二是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大而不强,农业科研方向、任务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如农业科技成果产出量每年上百项,但成果转化率不足40%,除开发、推广存在缺腿外,科技成果的应用性较差也造成了转化难度的提高。三是农业科技项目中还普遍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得多,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的问题。四是农业科技整合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团队精神不强,特别是立题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五是农业科技产业创新能力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管理不规范,农业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带动能力比较薄弱。

1.2 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手段落后

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尤为突出。首先是农业科研资金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山东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约2‰,为发达国家的1/10。其次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缺乏,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来源不稳,使推广工作受到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三是农业科技单位负担过重,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多,负担重;单位投入成本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负担,加上还承担了许多社会义务,导致了科技经费被转移及挪用。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目前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设备落后,大多数还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积综合试验基地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能力。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1.3 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活,体制不完善

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目前仍未建立和健全起来,集中表现如下方面:一是农业科研力量部门所有制突出,导致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效率低、浪费大。二是在农业系统内,农业产学研脱节,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严重。三是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四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五是农业科技单位中公益性研究和经营性开发交织在一起,不便于分类管理,又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实力的提高。

1.4 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短缺,人才队伍不稳定

主要是农业研发机构中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还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强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人才进入全球市场流动的大循环,尖端人才的流失问题更为严重,成为影响山东省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科技单位的机制陈旧,激励机制不够,缺乏活力,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严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困难,加剧了人才流失。近年来,非农业部门争夺农业科技尖端力量,也形成了多部门对优秀农业科研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一些农业科技带头人相继离开农业科技系统,造成人才外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很不稳定。

1.5 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科技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三种资源。山东省农业科技资源目前仍集中在传统的大田作物种植业,而畜牧、水产及特色经济作物研究领域则严重不足;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产中阶段,而产前、产后阶段投入欠缺;农业科研领域较受重视,而中试转化及产业化环节相对薄弱。从地方财政用于农林水等部门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情况看,还普遍存在着支持力度不够、年度间波动大的问题。从全省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上来看,各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和财政资源在地区间配置一样,不合理现象仍十分突出,集中体现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集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不但偏少,质量也比较低,东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相差悬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1.6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大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山东农业科技创新差距较大。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差距。如生物育种,发达国家已育出转基因植物200余种,并在大田推广应用,我国只有很少几个作物品种实现转基因育种。工厂化设施农业,在以色列、荷兰、法国、日本、南韩等国家,其设计、建造、运营已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自动化生产阶段,工厂化设施农业的效益,荷兰亩产值一般在几万至几十万美元,山东为0.5~2.5万元人民币;与工厂化设施农业相配套的高新技术农业机械水平,山东只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落后近20年。农业资源利用,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山东仅为35%~40%;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以色列为2.32Kg,我国为0.87Kg,山东为1.15Kg。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与发达国家占有70%~80%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科技成果转化率40%左右,推广度不足30%。

2 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2.1 思路和目标

总的思路是:按照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农业科技发展特点,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体系的结构、合理配置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服务“三农”和促进“五个统筹”为中心,进一步转换机制,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四个结合”:即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形成四大体系,即科研创新体系,科技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从而为山东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保证。

2.2 建设重点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确定以下建设重点:

2.2.1 农业科研创新体系

农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是实现自主研发创新的平台,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以省和市两级为重点的全省性农业科研体系。省级层次科研机构要重点支持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机构群体;地方层次应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以及自然、经济区划,以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为重点,给以重点扶持,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同时,允许和支持民营等其他形式的农业科研机构存在,逐步形成省、地方、企业、民营多形式、多类型农业科研机构,形成纵向有层次、横向有分工的农业科研体系。要通过建设新型机构,通过分流重组,形成重点研究所、区域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工程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农业科技决策咨询中心,建立起以重大应用研究、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精干高效、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

在农业科研创新的领域方面,应重点突出以下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可持续发展、管理决策等。

2.2.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平台要以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农业科研、推动农技推广为重点。要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逐步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以企业为龙头,以技术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和农业高科技园区,使之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在涉及到农业发展方向和起主导作用的农业科技领域,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高强度投入,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2.2.3 农业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

以现有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主体,推进与农业高校、科研单位,特别是与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构建新型、高效、畅通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建设和调整,充分发挥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创建机制灵活、形式多样、适合市场经济条件和符合省情、并能保证农业知识传播顺利实现的我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2.4 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平台)

以稳定、培养和支持人才干事创业为重点,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人才绩效与收入挂钩机制。通过人才创新平台的建立,为我山东农业科研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平台提供人才保障。

上述四个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农业科研创新为基础,以农业推广创新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为特征,以人才使用创新为核心的总体创新体系。这四个创新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缺一不可。

2.3 几点建议

2.3.1 制定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政策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由此,从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强大政策导向作用和长远意义的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政策。政策应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产业扶持,加速其产业化。政策应充分体现对产业鼓励政策、优惠政策、风险分担政策、经费支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3.2 加强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建设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必需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打破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型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的状况,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对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优化配置,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农业科技管理模式和内容。要推进灵活、公平竞争、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建设,实行公开招标、竞争立项,人员自主结合、竞争上岗的办法,发挥每个农业科技岗位的作用。

2.3.3 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点是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培养造就人才的质量;通过科研工作,在科技实践中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建立起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克服人才不足与人才闲置同时存在的不正常状况,要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充足的优势。

2.3.4 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第5篇:林业科技创新范文

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士组成的临床治疗团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工作,规定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虽然从人数上对临床药师的数量进行了硬性规定,但目前形势并不尽如人意,从业人员整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国家对医疗机构临床药师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为了更好地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临床药师提高学历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愿望比较强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目前专业人才紧缺的短板。

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学位按学科分类设立,主要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对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让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三年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实践培训,毕业后能够基本胜任临床药师的工作,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我国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

1.1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临床药学的本科教育发展比较滞后,起步较晚。截至2014年,仅有39所院校具有开办临床药学本科专业的资格,招生数量较少,且大多数学制仅五年,临床药学知识的质量和结构亟待完善;药学本科在我国高校已有多年的办学历史,招生数额较大,作为最主流的药学类本科教育专业,其毕业生是目前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生源,生源质量总体欠佳。

1.2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背景

    药学类本科专业招生单位有医药院校,也有综合性大学甚至农学院等,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院校化学类、药学类课程和机能学课程群均有开设,但质量参差不齐。药学专业开设在医科院校的,化学类和药学类课程较为薄弱,但机能学课程群的开设可能较为齐全;而开设在综合性大学或药科大学的,则可能更倾向于药物研发相关的课程,对机能学课程群则重视不够。总体感觉是我国大多数药学生接受的是药学通识教育,课程很多很全面,但深度和精度严重不足,就业导向不明;在课程设置上更侧重化学和药学类知识,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础知识背景复杂,知识体系存在诸多缺陷。

1.3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及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尚未设立美国为代表的6—8年制的Pharm D培养模式,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时则需要充当相对应的角色。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毕业生应能做到“懂医精药”,日后能与临床医生并肩战斗,在药物治疗领域发挥巨大作用,而不是仅仅辅助医生工作。因此,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和实践训练非常重要。学生应具备社会学类知识,更应具备药学和医学知识,并需要在临床实践至少2年时间。

根据目前国内医院临床药师的工作内容和实际情况,本校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必修课中除了开设临床药物治疗学,还开设了临床药理学、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殊人群用药、药物临床评价及药物合理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和个体化给药、药品资讯及文献评估、药物流行病学与不良反应监测、药物计量学、药学服务技巧等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是其中的核心,其与医学课程密不可分、各有侧重。学生要掌握药物治疗学,必须有良好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仅临床药学本科专业的办学标准中设置有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基础医学课程和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课程,这方面的内容在药学类本科专业的培养中很少涉及,而研究生阶段理论课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不可能单独开设单纯的临床医学科目,对于四年制药学本科毕业的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基础很薄弱。如何在核心理论课程学习以及药物服务实践中培养临床思维,运用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从教学角度来看,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完成教学任务,对教师也是极大的挑战。研究生应着重进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式。

2PBL教学的优势

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了PBL教学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一套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教育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不同,PBL教学模式设计真实性任务,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学习,积极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自主学习。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工作中,PBL教学主要是基于临床病例,以临床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采取启发式教育,进行病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分析、诊断能力。临床药学的教学与临床医学既有区别也有相似之处,临床药学同样有很多临床案例可以进行分析、讨论。因此,可以将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比较成熟的PBL教学法引入到临床药学的教育之中。

PBL教学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学习自主性。其次,它能够锻炼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理和口头表达能力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取得结论。第三,它不仅强调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克服了单方面传授知识的被动性和完全独立学习的片面性,使学生构建起自己全面的学习体系,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虽然PBL教学优势显著,但也有其局限性。以临床问题为主导而取消了基础学科的教学,将导致部分临床推理能力及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适应。同时小班教学方式也需要庞大的教师队伍。不过由于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数较少,比较适合小班教学,该问题对研究生教育来说影响不大;同时,作为已经过大学四年学习的研究生来说,应该已经具备了自学能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这些有利条件为临床药学核心课程引入PBL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基于PBL教学的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

作为未来的药物治疗专家,其核心能力在于药物的合理使用能力。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可分为四个层次,由外到内分别为基础课程、药学课程、基础与临床衔接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和高级药学实践。最外围是基础课程,包括化学类课程群(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和机能学课程群(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第二层次为药学课程,包括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等;第三层次多为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药学服务能力为目的,分社会科学与临床科学两个方面,社会科学包括药事管理学、药物经济学、人际交流与沟通、伦理学等课程,临床科学类包括临床药理学、特殊人群用药、药物临床评价及药物合理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和个体化给药、药品资讯及文献评估、药物流行病学与不良反应监测、药物计量学、药学服务技巧等课程。第四层次是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和高级药学实践,以系统疾病为主线学习疾病的药物治疗,并在医院进行药学服务相关工作的实习。

我国攻读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者的临床知识普遍较薄弱,如何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完成课程和实践培训,尽快査遗补缺,能够基本胜任临床药师的工作,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选择最核心的临床药物治疗学作为切入点,学生学习效果良好,可以考虑推广到其他的次核心课程。具体实施路线如下:①以基于人体系统的药物治疗学为主线,围绕人体的系统,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均有一个由药理学教师、临床药师和临床医师组成的教师小组,负责选择合适的案例;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堂,要在课后完成阅读、思考和讨论等任务。②每个专题上课前两周,由教师抛出案例,并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与此同时提供参考书目,方便学生系统地自主学习基础知识。③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防止出现某些学生“随大流”,不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第二次上课前一周抽签决定分组(3—4人7组),并由导师指派其中一组准备PPT。④在第三次上课的课堂上,被指派的小组向其他人讲解应涉及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临床药物治疗学等内容。讲解完后,小组成员接受其他学生和教师的提问。教师对该小组的表现做出评价,并进行总结、补充相关知识。进而教师提供一些新的相关临床用药案例,供分组讨论,进一步加深印象和推进学习。⑤第四次课为该专题的总结,由学生主导、教师引导进行。

4结语

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师参与临床治疗的成效有目共睹,优质高效的临床药学教育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从规模和质量都有更迫切的愿望。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我国正在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药学专业硕士是我国药学专业培养体系改革的重大举措。但由于目前药学类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造成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遍存在临床知识较薄弱的问题,对培养质量有一定影响。

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比较流行,并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在药学教育上的应用并不多见。临床药物治疗学是一门跨界学科,既属于药学类学科,又兼有临床医学的特点和内容,因此,在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引入PBL教学法,以系统疾病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将多门课程的知识糅合成一体,打破学科间的界限,课堂内外同时进行,让学生融会贯通,既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又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对缩短职业适应期、及早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将大有裨益。

第6篇:林业科技创新范文

关键词:现代林业;技术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50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必然带动经济发展,林业技术创新也必然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创新的大背景下,林业技术创新也必须顺应发展,利用创新手段构建更加完善的林业环境。

1 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引领作用。我国大部分林业产品还在沿袭以往传统林业产品的品种以及种植方式。由于传统林业产品繁衍周期长,抗病虫害能力弱等缺点,使林区林木存活率以及成材率大大降低,同时也加大了林业发展的资金成本。所以品种的更新换代不仅可以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还能为提高林区的经济效益,优化林区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林木成活率低、授粉率低、光照不足、品种单一等问题十分险峻,传统粗放型管理模式对林木的水分、日照等都不能做到精准控制,急需改善林区管理模式,融入数字化、科学化管理,林木能产生最大效益,使林木管理人员对林木问题的处理更具有针对性。

2 发展林业技术创新中的问题

2.1对林业技术创新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现阶段的林业发展不能完全从传统“靠天吃饭”的林业经营理念中走出来,很多林业部门以及林业工作人员都存在这样的观念。因此林业技术创新得不到普遍认识和利用,忽视了对林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与研发,这种意识的落后严重阻碍了林业技术的应用,制约了林业的发展。

2.2 林业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不同步

一直以来,林业的科技创新主要是依靠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研发,外加研发经费不尽合理,导致与林业的实际情况和林业企业不能有效地结合。在林业的科技创新中,应结合林业城市当地实际情况,以林业企业为主,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把林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相结合,达到林业技术创新产业化、经济化的目的。

2016年,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曾在全国林业科技创新大会上介绍,十二五以来,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8%。力争到2020年,科技成果转化率_6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虽然成果转化率在不断提升,但远远低于欧美国家的70%以上的水平。此外,我国的林业技术储备不足,缺乏优秀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研究和管理人才,这也是导致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直接原因。

3 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对策

3.1完善改革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解决林业技术创新问题,首先要解决森林资源危机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完善不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就无法提升林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林业产业技术驱动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导致了林业技术与林业经济的严重脱节,使林业技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发展滞后,矛盾突出。因此未来提高林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林业生产水平,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树立“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提高林业企业在林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林业科技方向,将市场经济导向与林业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同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分为总体科技创新以及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总体上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局部上有针对性地结合当地林业状况,建立专门的科技部门。

3.2 加强林业成果转化投入

我国大部分林业基础研发人才分布于各大高校以及科研院,企业创新人才不足,这就大大制约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且缺失鼓励机制,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力大大降低。而成果转化需要的技术资源和资金投入远远大于研发时期。因此,相关林业部门以及林业企业应当切实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并发展科技人才,可建设专业的林业科技孵化器等加速科技成果的质量以及转换率。

3.3 改变传统观念,加强队伍建设

想要不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就必须摒弃以往传统的林业观念,打造高品质林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高素质人才是林业技术创新的源源动力,是深化林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林业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建立林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育质量。尽量组成一支以林业、农业专业技术为中坚力量的队伍,并不断学习前沿科技,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对林业工作人员以及农民定期进行培训,传播、培养技术创新重要性的意识,从上而下地让技术创新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第7篇:林业科技创新范文

关键词:现代林业;科技创新;知识经济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们在林业技术创新方面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这样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对林业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化的提升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当然,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林业技术的创新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针对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解决,是让林业能够获得高度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有效的促使我国的经济也可以因此获得更多提高。

1林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

1.1缺乏激励机制

我国目前的林业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水平和发达国家比起来仍然比较低,有很多产品都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造成这样的状况产生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其他客观条件所产生的影响。我国林业科技的创新基础比较差,并且缺乏较为高效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而科学技术的创新无论是从投入或是到产出收益,时间间隔都比较长,而技术创新也存在很大的风险,这些都会让林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打击[1]。

1.2创新观念不强

现在的林业产业有很多员工,都长期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方面的影响,很难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实际要求,观念和市场经济难以相符。所以林业科技必须要完成创新,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人员观念方面的创新。林业产业不管是机制或是组织以及制度等,如果创新就很有可能会面临一些难题,职工的观念转换并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如果更换所有的员工,那么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需要淘汰少数观念很难适应目前市场经济的员工,从而激励大多数员工尽量转变自己的观念。

2提高林业技术创新的措施

2.1技术创新模式

首先是自主创新有可能会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使用这种创新模式的企业相对较少。其次是模仿创新,这是我国很多林业企业主要的选择模式。但是随着知识产权的完善,这种模式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再次是合作创新,这样的创新指的是企业和科技开发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相互之间联合创新。这种模式更加适合目前的产业科技创新的环境[2]。

2.2现代林业装备技术创新

对我国的现代林业装备技术创新方面的资源体系进行全面整合,并且重组优化我国科技力量的格局,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开放的,并且具有良性竞争氛围的创新体系,让科技成果能够转化成为生产力,促使林业科技的装备能够取得技术性的进步。让林业装备的技术创新能够获得良性循环,甚至可以建立技术联盟。以创造知识产权当作主要的目标,将技术装备的企业量的主体,通过产学结合共同创新完成优势互补,形成一个更加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促进我国产业发展,并且突破关键性的技术,构建一个可以共享的技术平台。除此之外,也要明确林业装备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林业装备领域主要包括造林以及林木的培育,还有森林资源的利用等,以及和这些相关的加工作业机械以及运输机械等。林业产业的发展步伐在不断的加快,与之配套的相关科技创新也拥有了更多的挑战以及发展的机遇,其中包括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同时相关工作人员也在关注林业副产品产量以及质量方面的增加,对林业产业的要求因此变得更加严格,同时林业副产品的创新发展也可以让国际竞争力有效地提高,使造林机械化水平提升,并提高了造林项目的效率以及扩大造林面积,开发林业物质方面的能源。在机械化推进方面要有利于保护环境,并且降低成本,以节约能源,使林业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3]。

2.3建立创新体系

由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林业产业可以按照目前的市场格局以及需求变化,选择更加适合本产业的创新项目方面的投入,并主动承担风险。林业产业在技术,人才以及信息等各方面,必须对创新进行鼓励,而对于资金的投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要拓宽资金投入的渠道,将政府的投入当做引导,由林业产业自身的投入当做主体,吸取一些融资,或是风投以及银行贷款,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并且在开发新产品方面的投入方面,要始终坚持多层次以及多渠道化,并不断地让渠道进行扩张,尽量化解林业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可能会受到的资金制约。其次,就是林业产业需要积极的争取各种不同的减免税收的政策。林业产业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比较特殊的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所以,必须更加积极地向政府来争取减免税收的政策,同时,也要尽量取消在林业产业进行科技开发方面的费用上限,真正的让林业产业的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有所增加。而企业也要尽量开展一些和群众相关的技术发明,提出技术革新类的活动,建立更加有效的创新成果的激励机制。无论是从经营或是生产,以及开发等各个环节和层次,都可以全面的提升林业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能力。再次,就是要重视引入外资,并且加强创新投入。林业产业可以将技术更新,以及设备课件等相关科技创新类的活动当作主题,开展国际之间的技术合作或是交流活动。由政府做出引导,积极地利用国际金融组织来完成贷款,从而使融资渠道有所拓宽。参与国际的金融组织贷款项目,是林业产业在开展合作创新方面的,最为有效的途径。由中国政府进行引导,相关机构和林业产业能够互相参与合作。目前,林业产业最大的银行资源的来源,就是世界银行方面的国际金融组织,而其中的发展项目体系大部分都是由政府牵头的。由各个机构以及管理人员,还有各种专家组成支持团队,林业企业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项目实施者,而贷款的资金主要被用来进行林业企业一些设备的引进,以及生产线的扩张,或是开发新技术方面。不仅如此,世界银行也可以配备一些用于专家团队的科技推广以及技术创新,还有学习费培训等各方面的经费项目。通过使用以及推广多项不同的更加先进的技术,可以让林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方面的技术含量有所提升,同时要提高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水准[4]。

第8篇:林业科技创新范文

关键词:森工林区;科技文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F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34-01

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以下简称森工或森工林区)经营总面积1009.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2%;有林地面积846万公顷,占全国国有林面积的11.7%;林业人口155.8万,40个林业局、627个林场;分布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等山系的广袤森林,是东北亚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之一。从2014年4月份起,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将停止延续60多年的商业性采伐,全面转型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在这个关键时期,森工林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笔者从调动黑龙江省森工系统内5个科技研发部门(以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为主)和森工40个林业局两方面积极性入手,探讨联手打造科技文化氛围,为森工科技创新铺道引路,从而实现推动森工经济社会全面实现科技转型、科学发展。

一、用科技文化建设打牢林区社会爱科技、学科技的思想基础

当前森工林区要把科技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组织,大力弘扬。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科技创新活跃时代,都无一例外伴随着科技创新文化的引导。比如,在中国历史上有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才有了两汉农业文明的科学发展;有了唐宋时代的思想解放,才有了宋元时代的科技高峰。这是古代中国科技史上令世界仰视的两次科技发明和经济繁荣盛世,都是由进步的科技文化而推动引发的。目前森工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距离建设现代大森工,新森工还有差距。为此作为森工系统内的5家科技研发部门,要通过科企对接、科技特派员、科技大集、印发科技手册、建立科技推广网站等多做一些科技推广工作。但是在工作中我们也看到,目前中小企业和林下经济大户是实现森工科技创新的主体,激发这部分人爱科技、学科技的热情是森工科技创新的关键。因此森工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利用好文化对人们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职工群体中打造科技文化氛围,通过它的强有力的传播力、感染力、渗透力,引导职工群众建立尊重科技人才、传播科学知识、崇尚科技致富的精神理念,打牢森工林区155万职工群众爱科技、学科技的思想基础。

二、用科技文化建设提升林区职工讲科技、用科技的劳动素质

文化的广义概念就是一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的特定生活方式。比如,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称为美国文化;原始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称为原始文化。森工林区科技文化的含义是森工企业利用党群宣传优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推广、科技宣传活动,形成强大的科技舆论氛围,培养出全民热爱科学技术、利用科学技术致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森工林区科技文化的建设需要科技部门和林业企业两个轮子一齐转,才能取得好的成效。比如,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在十二五规划提出,每年为森工企业培养科技实用人才一千人以上,科技下乡调研50次,并通过科技推广、科企对接、科技特派员活动,对森工所有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科技解难全覆盖。上述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意愿是好的,但是没有森工企业支持也是实现不了的。这就要求森工企业也要以提高职工科技素质为重点,积极与科技部门对接,共同开展科技、科普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林业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接地气,才能形成科技文化植根于职工群众之间,才能提高劳动者素质,最大限度地释放森工科技创新生产能力。

三、用科技文化建设创新森工科技转型、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今后森工科技发展的态势将是上下联动、科企联动。森工总局作为森工林区40个国营林业局的主管部门,对下要求各国营林业局都要制定科技创新型林业局发展规划,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基层企业科技发展的积极性。林业科技部门要强化森工科技研发中心主体意识,主动深入基层企业用科学技术解决生产生活技术问题。要利用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个新兴载体,在总结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继续建立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人工驯化养殖、山副特产驯化养殖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把更多的森工企业组合起来,共同参与科技研发,共同实现科技致富。利用黑龙江碳汇基金会和黑龙江碳汇造林技术管理部门为技术支撑,在森工企业率先探索发展碳汇造林经济。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作为黑龙江省森工的科技研发中心,要担当起推进森工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科技文化发展的重任,利用国家级东北地区食用菌(黑木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吸纳更多的森工企业合作,形成一种紧密型的龙头加用户的运营模式。利用现有的 11个林产品检测、监测中心和3个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定期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信息,加强行业质量技术培训,推动森工林产品整体达标升值。森工内部要集合优势科研资源,与条件成熟企业合作建立林业科技园区。

参考文献:

[1] 吴增强.论学校科研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 2006(1).

[2] 杨琳,吴磊.高校科研团队文化建设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

[3] 魏运岭.努力构建高品质的科研文化[J].政工学刊, 2009(1).

[4] 施一公,饶毅.中国的科研文化 [J].科技导报,2010(18).

第9篇:林业科技创新范文

关键词:林场;新林经济;发展优势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06902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支撑条件和环境的趋势转变,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黄冕林场应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趋势,要抢抓机遇,科学地制定长远、可持续、高质量、高效率的战略目标,构建林业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林业产业转型,积极培育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把潜在资源和优势充分挖掘出来,切实调整战略布局,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提升服务综合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产业大发展。

2黄冕林场经济发展状况

2.1黄冕林场经营成效

广西国有黄冕林场创建于1957年11月,是自治区林业厅直属的大型林场之一。黄冕林场地域宽广,自然环境优越,森林资源丰富,交通十分便利,林区内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黄冕林场经营总面积49.3万亩,森林蓄积量达250万m3,年产木材30万m3,资产总值11亿元以上。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加快绿色林业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的林下经济模式有林果、林加工、林育、林禽、林茶、林药、林旅等一体化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特色富民基地、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职工就业增收,壮大绿色经济规模。截至3月31日为止,采用仿野生技术种植铁皮石斛面积达2250亩,培育种植金线莲、油料香樟、杉木、乡土树种等珍贵药材苗木500亩;中心苗圃育苗基地现已接到苗木订购单约65万株,目前已培育出特色苗木红椎、荷木、马尾松、火力楠、香樟、杉木实生苗、组培杉容器苗、三角枫约40万株,仅剩桉树组培苗20万株、组培杉裸根苗约4万株待售。

2.2扩大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黄冕林场森林资源丰富,可利用的土地多,交通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有利于对外贸易的扩大。充分利用资源、产业、环境等特色优势,加强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进行协同发展。通过产业整合升级,形成了林业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构成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

3制约林业经济发展原因分析

3.1产业发展层次较低

林业产业科技支撑力不强,经济发展比较传统,产品种类结构单一、思路不广、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加工层次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多数产品生产规模小、产品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少数产品规模相对过大,市场调研欠缺,产品供求信息不畅,导致产能过剩 。

3.2产业结构不合理

林业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分布不合理,区域性发展不平衡,产业整体素质不高,和其他产品相比,产品生产周期长,回报慢、科技含量不高、精深加工产品少、资金投入大、生产规模小、品牌优势不明显、经济效益低,没有建立完整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严重阻碍了林业产业平衡发展。

3.3林场还贷压力大

2016年黄冕林场将迎来还贷高峰期,林场有8300万元的流动贷款,一旦银行单方面收紧银根,资金链条势必断裂,民工工资和离退休职工工资势必受到牵连,将严重影响林场的和谐稳定。

3.4要素支撑不足

由于林场负担重,国家投入资金不足,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设施差,设备更新困难,科技成果转化缓慢,影响了产品质量及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已造成了对林业产业长远稳健发展的严重制约。

3.5科技创新人才紧缺

黄冕林场经济收入过度依靠消耗自然资源,而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增产增收的方式较少,且林场整体缺乏自主创新的勇气和能力。林场集聚了大量林学相关专业的人员,而高新科技、创新型骨干人才和高素质营销类人才明显不足,特别是产业升级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

4加快经济发展新优势对策

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是黄冕林场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基点。黄冕林场必须加快实施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鼓励企业或林农做大做强,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技术和人才支撑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在营销资源规划与配置是顾客心中创造一种高质量的印象,为顾客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价格上令他们认为物有所值。

4.1全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黄冕林场应该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把培育壮大低碳高端产业作为林业产业绿色发展的主体方向。引进与培育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成长性好的国内外龙头品牌企业,全力打造绿色林业产业食品、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4.2鼓励企业做强做优

鼓励中小企业生产上规模,做大做强。把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作为增强产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全力推动现有企业强强联合,通过内生扩张、合作并购、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快规模和产业升级步伐。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围绕生态特色产品生产规模、高质量、安全性、市场占有率、盈利性、节能减排等领域,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力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韦振盛:黄冕林场经济发展新优势资源与产业

4.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在提高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基础上, 要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自身的优势,科学合理布局,应用现代林业科技创新技术,制定规划林业产业种养种类和数量规模,使林农向着循环和集中的方向发展,提升林业产业培育能力,加快绿色低碳循环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因此:一要加快花卉植物培育创新。引进国内外高档绿化苗木、盆栽、珍贵植物等新优品种,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种苗创新和应用能力,满足市场需要。二要发展特色种养产业。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为出发点,促进经济平衡发展,林农增收为目的,林场出技术培训和疫病防控工作,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种养产业,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种植罗汉果、灵芝、绞股蓝等名贵中药材;引导林农发展林下养殖蜜蜂、养鱼、养野鸡、养黄牛、养野猪等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不断拓展产业链,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养殖黄牛和野猪的粪便可以收集放入林农沼气池,产生的能源可以用来照明、烧菜、做饭等功能,粪便经过在沼气池发酵后,用来种菜、种果、种树等最佳最环保的肥料。

4.4加大政策扶持

黄冕林场应该通过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向国家申请尽快出台鼓励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通过财政贴息、减免或优惠税收、金融信贷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绿色林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自主创新域自发投资,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最佳收益。全面倡树绿色发展理念,营造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使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为。

4.5控制或降低成本费用

成功的企业控制成本的特点是公司拥有资源、决窍和不懈的努力,能够低成本地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所以黄冕林场严格合理的控制成本费用,是减轻负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黄冕林场必须提倡勤俭节约,鼓励开源节流,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人工成本、生产成本和销售环节上一些成本,不断提升林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4.6强化市场营销

发挥营销网络优势,支持企业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减少营销中间环节,降低营销成本,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传统市场和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合作,鼓励各类商品专业市场发展网上交易。引导骨干企业组建企业门户网站,打造物流配送服务、林业产品承销分销、网络营销配套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活动,重点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展览会、开展境外促销活动和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鼓励企业做大进出口规模;鼓励企业开展加工贸易,支持保税仓库建设;鼓励生产企业自营出口高新技术林业产业产品。

4.7引进科技创新人才

黄冕林场要结合自身实际,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培养和科学合理地引进研发创新人才。实施灵活引才引智政策,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在此从事科研活动,给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给人才发展的空间,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创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工作。加强人才引进的资金保障,调整完善招引人才补助标准,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专项奖励和科研经费资助力度,鼓励企业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和培养骨干人才,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积极引进林业特色技术人才,是有效传播和应用科技建设林业发展的有力保障。逐步完善工资保障机制,提升林场职工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切实营造具有竞争力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唐黎明.新形势下“十三五”规划的六大要点[J].新重庆,2014(10):36.

[2]王虎彪,张竣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临沂经济发展新优势[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