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军节的习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素质教育;应用
一、提高教员自身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作为军校的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得不到较大提高,学员的素质提高就困难、缓慢,只有高素质的教员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员。在计算机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员自身素质要先行。首先,教员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充分意识到计算机教育是全面培养学员素质的一门重要学科。其次,要不断丰富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综合文化知识,以完成对学员专业技能的培养,进而全面发展学员的其它素质。最后,要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并且勇于改革创新,革除旧的教育思想,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融入计算机教学,建立起相应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并全面推行,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士官人才。
二、激发学员课堂学习热情,增强主动学习能力
军校的教学军事色彩浓重,制式化规范化使学员学习起来很容易困倦,所以教员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新颖的方法激发并保持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兴趣、动机、意志、情感,这些非智力因素对认知过程起着始动、维持和调节的功能,它在学员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受阻或中断,抑制或减弱,就会导致认知活动无法向纵深发展而缓慢进行,认知活动能力水平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影响学员学习效果。例如一个智力因素良好但缺乏学习兴趣的学员是不可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的。可见,教学的各环节中要始终注意创设能够调动和发挥学员的非智力因素,使其保持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具体做法是:1.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教员要发挥特长开动脑筋,使学员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其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态度。2.激发学习热情。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就士官学员的心理特征和年龄来看,正处于心理和身体生长发育期好奇心比较重,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起主要作用的很大程度上是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员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员在问题的引入和讲解的设计上多用心思。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教员还可以向学员介绍计算机知识在日常生活、科技领域的应用,结合教学的相关内容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让学员知道计算机在作战以外的实用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3.激发学习情感。要重视情感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以情促知,以知导行,情知行互获,三者相结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4.培养学习习惯。教员要指导学员学会学习,并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从“教会学员计算机知识”转向“教会学员学习计算机知识”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要针对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员实践动手的操作能力。教员在做演示讲解时,要注意引导学员有目的地观察,认真观察操作步骤,理清操作步骤,严格按操作规则操作,但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更应该创造性地解决操作问题。现代的战争是信息化战争,每个战士都应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知识,但战争又是讲究配合、提倡合作。一个不懂得合作而单打独斗的人,是不能完全适战争需要的。在计算机领域,更是如此。从Windows操作系统到网络数据库,计算机上用到的软件,很少只是依靠一个人的力量编写出来的。因此,在计算机实际教学中,更应该培养学员合作意识与战友相互配合的态度。
四、给学员创造充分发展智力因素的自主学习空间
教员讲一步操作方法,学员模仿操作一遍的讲解实习法,严重地束缚了学员的手脚和制约了学员的思维方式,使学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训练技能也是被动的,不利于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使学员智力、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而自主操作模式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实习任务来组织教学,推进教学的进程。利用新奇的启发性的问题去激发学员的求知欲和操作兴趣,为学员创造了一个充分发展其观察力、理解力、分析力、记忆和想象力的自主学习的良好空间。引导学员通过积极的创造思维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员的智力,提高学员独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素质教育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和技能竞赛
关键词: 传统节日文化 失落原因 解决对策
中国传统节日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系列节日,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长期以来不仅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而且以达观向上、蓬勃热情的文化内涵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1]。然而,种种因素导致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意识日渐淡漠,传统节日文化的失落现象日渐凸显。
一、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现状
虽然中国传统节日众多,但现在一些年轻人只知道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常提到的传统节日,对于像上巳节、中元节等传统节日闻所未闻,其中所赋予的精神内涵就更不知晓了。许多传统的中国节日文化只剩下了吃穿文化,把传统节日演变成了“饮食节”“狂欢节”,春节吃水饺、中秋尝月饼、端午食粽子,仅仅把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停滞在“器物”层面,单一、片面地了解传统节日的作用,其精神品质却难以得到发扬。相反,西方节日却成了越来越多都市年轻人轻松、快乐的理由,张扬自我的个性需求和日益高涨的消费热情使他们不再深究洋节的宗教背景和传统意义而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
笔者曾对自己所在的大学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问卷围绕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来源、习俗等内容的了解程度等问题展开。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普遍较低。对于传统节日的名称,75%的大学生不能说出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名称,甚至有的连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四大中国传统节日也说不清,还有不少人混淆了中国传统节日和法定节的概念,把国庆节、儿童节、劳动节、建军节、妇女节等列入中国传统节日,同时也有部分混淆了中国传统节日和“洋节”的概念,把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列入中国传统节日。对于每个传统节日的时间,部分大学生不甚明确,以小年时间为例,选择腊月二十三的只占60%,而对于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的时间,甚至有20%的学生不知道是农历八月十五。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人却能准确说出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的具体时间。对于中国各个传统节日的来源,以端午节和七夕节为例,50%的学生不知道端午节与屈原有关,55%的学生不知道七夕节与牛郎织女有关。对于中国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还是以中秋节为例,选择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习俗的只占50%。显而易见,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的失落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
造成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说来,是来自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
从政策层面来说,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革命式态度加上西方文明的冲击,让传统节日只剩下一些美食等形式上的东西,这是导致传统节日深受冷落的根源所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失落和西方节日的强盛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自就开始了演变历程。后,西方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并逐渐在各个层面影响中国,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精神信仰、风俗习惯等,中国近代节日的演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特别是民国时期使用公历,同时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历年,无疑削弱了春节等传统节日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在“”运动中,有些传统节日及习俗又因为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被边缘化、被淡化,直到2007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才和春节一样被列入法定节假日,这就没有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提供时间上的保证。现在几大传统节日有了休假安排,仍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养成社会习惯。与此相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市化进程的发展,西方的洋节随之渗入了现代都市生活中,导致传统节日文化式微。
从环境层面来说,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氛围的社会环境欠缺或多或少导致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失落。为了谋求利润的商家对西方节日进行大肆渲染炒作以营造节日氛围,如每年情人节到来之前各大商家就会推出“情人节套餐”,而巧克力、玫瑰花更是畅销之至,传统七夕节的节日热闹程度却远远不及西方情人节。年轻人是张扬时尚的群体,对于经过商家媒体渲染之后的西方节日更是格外感兴趣。此外,新闻媒体是营造社会氛围的主力军,西方节日被新闻媒体、娱乐刊物美化宣传,而对于传统节日却不太关注,无意间也在社会上起到了负面作用。
从学校来说,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文化节日文化熏陶教育在学校教育里是有所缺失的。现在各级学校无论是从教育理念上,还是课程设置上,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科目和内容都较为缺乏,学校教材上很少介绍传统民俗、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内容,直接导致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缺乏必要的认知,使青少年Υ统节日的历史丰富内容和悠久的渊源,以及相关的庆祝活动都不甚了解,进而对这些节日的情感渐渐淡漠,传统节日离今天青少年的生活越来越远。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加以引导,显然不利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如何重新让人们爱上传统节日,使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得到新生,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积极心态;坚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78-03
【作者简介】马进,江苏省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江苏宜兴,214201)副校长。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对三毛的这句话,我情有独钟,从来就渴望成为一棵树,一棵向上生长着,向下深扎着,能享受阳光的洗礼,经得起风雨考验的树。
工作已16年的我坐着,平静地叙述成长心得,只有眼角若隐若现的鱼尾,在不经意间甩出一道感慨、一线富足。一切在很自然的状态下,讲台、灯下、花间……波澜不惊,平淡中无限接近简单的初衷。
青春,不是非取即舍
谁的青春不迷茫?但为什么所有人都说青春如此美好?那是回忆时下的定义。欢乐时,大雨滂沱,也可以冲上大街奔跑;悲伤时,人群熙攘,也可以痛快流泪。那份心灵的自由随意,到了中年就不可以了。
师范,也许是我们很多教师子女最好的归宿,子承父业,扛起父辈的旗帜,我的命运也没有意外。对于在教师大院长大的我,这一职业毫无新意可言。然而师范课程的多样性如一抹阳光探进窗棂,对音乐、舞蹈的迷恋,滋养了枯涸的校园生活。我编排并参演的舞蹈毫无悬念地拿走那年校园艺术节的第一名,在舞台上,那一刻,我每一个细胞都是兴奋的,在音乐中浸润着、舒展着……在大专班分科时,我生平第一次和母亲进行了一次“谈判”。我希望能上音乐专业,将来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刚开口,就被母亲堵了回去:“做语文老师才能做班主任,做班主任才有出息!”“班主任”该是多大的官儿啊?这一下子成了母亲对我的最高指令。这次我照例听从了母亲的话。作为独生的80一代,人生蓝图都应该是家长精心“策划”的吧,至少我这么认为。在大专文科班的两年里,我依然参加学校各种文艺演出,自得其乐;依然坚持练习器乐,怡情养性。
感谢那段时光,那份执着,那份乐观,以至于在宜兴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工作后,担任了班主任,编排一次公开队课,可以信手拈来;首次参加全国创新杯活动,便获得全国“优秀活动奖”。工作四年后,学校安排我担任大队辅导员。刚接手这一工作,作为新建学校,少先队工作几乎是一穷二白,我主动向校长申请,要了一个空教室作为少先队活动室。面对四面白墙,只有两个积满灰尘的柜子,东倒西歪地瞅着我。我二话不说,撸起袖管,就开始打扫卫生。我又在网上搜集队室的照片,规划、设计、制作……所有的布置从广告公司搬进队室之后,我人生第一次操起榔头,捏住铁钉,攀上桌椅,一下下地把展板布置上墙。灰呛了一鼻,手磨出了血泡,“叮叮当当”中干得有滋有味。这就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我深知,没有活动,少先队就失去生命力。我在学校亲自培训了一支优雅端庄的礼仪队,成为宜兴市团委各项大型活动的小司仪。学校没有鼓号队,音乐老师紧缺,我便四处借来曲谱,凭着对音乐的感悟力,不分昼夜自学,放弃午间休息时间,一遍遍地操练。一个月后,一支有模有样的鼓号队呈现在学校运动会场,令学校同学、老师瞠目结舌。市级的各项文艺竞赛,从儿童剧到经典诵读展演,编剧、导演、音效、舞美……一手包办,乐此不疲。同事们戏称我是“全能选手”,我自嘲“精力过旺”。“宜兴市德育先进工作者”“无锡市优秀辅导员”“无锡市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江苏省德育科研先进个人”……一张张证书,见证了那段策马扬鞭、无所畏惧的青春岁月。
成长的道路很长,也许幽暗,也许会于黑暗中独自恐惧,可我却携着信仰,仍于梦想之路行走。我笃信,无限的可能性会在我的身上隐藏。
沟通,不是非此即彼
家长,是教育最温暖的存在。不论职位高低、身份贵贱、财富多少、能力大小,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我格外珍惜与家长们同行的缘分,他们是我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2011年,我被调到镇上的一所中心小学任副校长,并兼任六年级语文。初到这所小学,建校规模、生源情况与城里学校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更让我深感意外的是,这所百年老校,曾几何时,风光无限,而今新市民子女却占了近70%,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诸多被动。
开学第三天,班上安徽籍学生小龙便屡屡不交作业,而且一问三不知。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担心小龙是否家中有事,便向班主任索要家长通讯录,来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班主任是本校一位资历丰富的老教师,她好言相劝:“别打了,多半是打不通或者忙,没时间。”接着便抱怨家长登记的手机号码多半是打不通的。分析其原因,要么是文化水平低,连自己的号码都记不全;要么是担心老师打小报告,以惊扰他们原有的“平静生活”。与我们普通家长主动与老师勤沟通、多了解的心理相背离,这倒令我有点匪夷所思了。我便把小龙叫到办公室,询问他父亲的号码。起初他怯懦地不吱声,生怕我会告他一状,后来又喃喃低语:“爸爸妈妈都在厂里上班,每天很晚回家。我一个人……”看着那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子言语间的落寞,我不禁心生怜爱。当着小龙的面我终于拨通了他爸爸的电话。电话那头夹杂着机床声,我知道家长正在忙。当我介绍后,这位爸爸言语中还是表现得异常拘谨和羞愧。他或许觉得老师打电话多半是要“告状”,我用非常礼貌的态度告诉他,儿子很乖巧,上课也比较认真。那位朴实的农民工用极不标准的普通话不停地说着“谢谢!谢谢!”,而厂房的机械声实在让沟通很困难,我便邀请面谈,他答应了。
第二天中午,刚吃过饭,一位瘦削的中年男人局促不安地站在我的办公室门口。我出于礼貌地迎上去与他握手,就在这一瞬间,我的心头一阵颤动,一阵揪心,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啊!那双手每天与钢筋、机械奋战,布满的老茧可以把我的手硬生生地扎疼。此刻,再多的问责也是多余,因为每一位父亲为了孩子可以很低很低,低进尘埃里。他在我善意的眼神和和气的话语中渐渐放松了下来,开始叙述起他的生活:厂里六点多就要上班,五点就要起来。为了多挣一点,一直要做到晚上九点。自己小学都没毕业,孩子的学习根本无暇顾及……种种心酸是久居城里的我无法体会的。相仿的年纪,岁月在他的脸上毫不留情地刻下深深的伤痕。
从那天起,我给小龙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给爸爸洗手,任务完成可奖励免抄一遍词语。之后,小龙几乎每天早上都会主动地告诉我他爸爸回家后洗手的事:“爸爸昨天手被车床划伤了,破了一条口子,还流血了。我帮他一点点擦干净了!”“老师,昨天爸爸的手特别脏,可能是机油,洗了很多遍都没有洗干净。”……
也许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爱,而是一种慈悲。我从这对父子身上,读懂了生活,顿悟了教育。教育应在极其宽广、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找到属于孩子的那片沃土,播下适宜的种子,成长之路才能荡起芬芳。
得失,不是非有即无
我常认为得与失之间,非对立,而是辩证统一。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没有纯粹的得,也没有纯粹的失,得中有失,失中有得。我们的幸福,是静享教育的温情;我们的成功,是踏实走自己的路。
2012年的盛夏,暑热难当,我第一次走进新单位――湖滨实验学校。这是一所新创办的学校。这里的每个教室、每条走廊、每一个标语,点点滴滴裹挟着大家对这座新生学校的美好展望,而我只有满满的压力。
路,在脚下,我只能迈开大步走。但我们真正走的不是路,而是一种心情。8月8日,一个吉利的日子,拉开了我在湖滨工作的序幕。“湖滨实验是一张白纸,我们作为首批创业者将给湖滨画上怎样的一笔……”黄校长给我们每位湖滨人一个长长的省略号。那一张张陌生、熟悉的脸孔上,写满了凝重。一串富有哲学意味的问题“我是谁?”“为什么要来?”“来干什么?”让我辗转反侧。不知多少个夜晚,让我一次次体会到失眠的纠结。床头的笔记本记录着我夜半时分的灵感闪现,湖滨德育的框架在一笔一画中越发清晰。
酷爱节日,是少年儿童的天性,这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不难看出。我有一个朴素美好的愿景:“让孩子们每天都像过节一样快乐。”它不是一句口号,孤单地呈现在白墙之上;它是一种理念,有亲和肌肤血肉的温度,在行走与谈吐间散热、吐芳;它是一种信仰,有清明视听思绪的力量,直达灵魂,令人豁然开朗。
为此,我特地邀请了全国少先队、德育资深专家顾岫荫老师来校莅临指导,经过反复地交流、探讨、论证,一个大胆而具有创新意义的设想诞生了――根据小队员喜欢过节的特点,创设“节日文化”主题微课程体系。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以队员实际需求上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尊重队员,信任队员,解决队员实际问题,才是真正属于红领巾的德育活动课程模式。
我们在推进“少先队节日文化”主题微课程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着让队员都参与到节日中来的原则,以达成德育活动的微目标。在开展过程中,不同年龄层次,提出不同要求,力争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精彩,天天有收获。我们将这些节日文化课程进行了梳理,可以分为四条主线:“红色旋律”――警醒勿忘国殇,民族特有的纪念日,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这些用先烈的鲜血染红的日子;“黄色旋律”――激昂民族气节,如清明、端午等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不断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绿色旋律”――呼唤责任意识,如“无烟日”“环保日”“地球日”等许多世界性节日已逐渐渗入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些节日无不体现对人、环境、动物、地球等的关注和关怀,彰显了人类作为地球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德育的好教材;“橙色旋律”――乐享情趣校园,家乡宜兴,鸱缣赵希是每个宜兴人一生最热爱的地方,独特的山水风光、人文底蕴和城市精神,令每一个宜兴人为之自豪,是对宜兴德育人的慷慨馈赠。
四月,我校“茶文化节”系列活动如春茶透绿般生动了湖滨校园;六月,一场与众不同、与时俱进的“cosplay梦想秀”在湖滨体育馆精彩上演,孩子们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对梦想的渴望;金秋十月,“菊文化节”主题活动,队员们在花间驻足留影,在欢声笑语间感受明媚的阳光,感受的色彩艳丽,更感悟菊的坚强;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一场“共享丰收浓情腊八”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在湖滨校园温情呈现,队员们从多方面了解了腊八节的习俗和饮食习惯,更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节日传递的温暖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