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政务的基础范文

电子政务的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政务的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政务的基础

第1篇:电子政务的基础范文

    SOA则是通过一些标准的、支持Internet、与操作系统无关的SOAP协议来实现连接互操作,服务的封装则是采用XML协议,具有自解析和自定义的特性。SOA所实现的互操作是通过一组标准族实现访问、连接和语义等各种层面的互操作。软件的复用技术是指不经过修改,或少量修改底层程序就可以多次使用的技术。最原始的复用是“子程序”调用,但是这种复用范围仅限于可执行程序内复用,静态开发期复用,如果子程序修改,意味着所有调用这个子程序的系统必须重新编译、测试和。为了有效地解决“软件复用”问题,软件开发商们开始研究发明了组件(控件),“组件”将复用提升了一个层次,目前SOA所采用的是以服务为核心的中间件产品WebService、SCA/SDO等,采用这些技术实现实现SOA的好处在于,使用中立平台获取服务,这些中间件通过服务和服务组件提供更高层次的复用、解耦和互操作。传统软件将软件核心分为三部分:网络连接、数据转换、业务逻辑全部耦合在一个整体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软件很难适应处于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SOA架构通过服务的封装,实现业务逻辑与网络连接、数据转换等完全的解耦,SOA在不断解耦的过程中,显示了它独特的松耦合性。

    采用SOA技术架构基础应用平台

    SOA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基础应用平台的发展,所谓基础应用平台是指在基础设施平台(网络、服务器等)与应用系统平台之间的一个中间件平台,其主要功能是解决应用系统与基础设施、操作系统之间的交互、管理问题,基础应用平台同时承担着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功能,因此也有人可称之为“应用集成”平台。SOA架构的基础应用平台的主要特点是其开放性和松耦合性,平台提供的集成服务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服务包括基础网络、应用服务器、操作系统、集群等。

    总线服务(ESB)包括标准服务、交互服务、信息服务、组件服务、接口服务、数据服务等。总线服务(ESB)是一个实现通信、互连、转换、可移植性和安全性标准接口的企业总线平台。ESB的主要功能有通信和消息处理、服务交互和安全性控制、服务质量和服务级别管理、建模和管理等。这种总线服务同时提供了系统集成功能,对于应用系统来说是即插即用,当新的应用系统需要上线时,通过标准接口,直接与服务总线相连即可提供服务。

第2篇:电子政务的基础范文

[摘 要] 信息经济时代,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国民经济电子商务化日趋扩延。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呈现许多显著特点,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基于信息安全基础上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在当前显得迫切而意义深远。另外,本文对企业竞争情报的数据挖掘也做了一定探讨。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信息安全 竞争情报 数据挖掘

信息经济快速运行产生了大量的对企业发展、决策与生存相关的竞争情报,同时这些竞争情报深藏在纷杂海量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数据信息中,在这些动态变化的海量数据中要迅速挖掘和提取有价值的数据并为企业决策提供资料辅助,成为许多现代企业决策的必然选择。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作成为一个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但若忽视了信息安全问题,企业竞争情报的获取和利用变得更为不利,因此笔者把电子商务环境下基于信息安全基础上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作为本文研究主要方向。

一、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概述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cis)是指帮助企业从海量数据中甄选对于企业商业竞争有用的信息,cis指为企业收集、存储、加工、分析、竞争情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133229.cOM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来自多个信息源的与企业竞争相关关的商业信息,并使这些信息有序化,从中提取出对企业有用的数据。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信息系统,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信息来源不只包含企业内部数据库,还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环境的信息,并且还有对关键情报的管理,以及对特定竞争企业信息的追踪等。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一般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即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其中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是企业cis的重要构成,它是企业cis的输入系统,是竞争情报工作的基础。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的特点

1.近十年来全球电子商务发展对商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

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都在十亿美元以下,在全球贸易总额中比例几乎忽略不计。到了1997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迅速升温,急剧增长数十倍达到了250亿美元,之后的1998年到2005年期间更是快速发展,从1000亿左右飞升到4.9万亿美元。而2006年,则达到了6万亿美元以上。十年来全球电子商务发展步伐快速,但也遇到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尤其要注重商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近十年来全球电子商务发展对商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我国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络呼唤提升商务信息系统安全性

截至2007年6月,我国网民人口总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的2.11亿。目前,我国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位居世界第二。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了12.3%;宽带网民数达1.22亿。当前,我国网民人数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2%,网页数和网页字节总数分别为44.7亿个和122,306gb。高速发展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愈来愈广阔的市场平台,但网络的商务安全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据调查,网民对互联网最反感的方面是:网络病毒29.8%,网络入侵或攻击(包括木马)17.6%等。我国1.62亿网民在网络上的信息安全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因此,我国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络客观上也要求提升商务信息系统安全。

3.企业竞争情报来源途径广泛,渠道多为非正式渠道

网络商务、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竞争激烈加剧,现代企业应能通过调查、跟踪、收集、研究竞争企业的情报信息,并通过一定的科学的计算分析方法来获取和利用相关商业秘密。企业竞争情报来源途径广泛,渠道多为非正式渠道,如通过收集竞争企业自书刊、杂志等渠道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资料,获得有关商业信息;收集、整理并分析竞争企业招聘广告、合同书等,以此了解竞争企业人才资源情况;通过竞争企业的商品展销会、鉴定会、新闻会、产品促销会等,分析竞争企业的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并分析竞争企业的商品行销部门、采购部门等方面的报告、评估和宣传资料等。

三、基于信息安全基础上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作用

除了考虑一定的信息安全问题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随着企业对竞争情报的日益重视,企业纷纷建立各自的竞争情报系统,以处理与企业竞争相关的各种情报。

1.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竞争情报系统具有参谋和辅助决策作用

在企业管理层做出战略决策之前需要对来自各种渠道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判断,进而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企业战略决策;在进行企业决策之前,需要不断搜集竞争对手的信息、情报等数据,不断地对企业战略决策进行修正,这些都离不开竞争情报系统的有效运行。

2.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对企业发展起到一定导向作用

竞争情报系统可以起到很强的预警和引导作用,通过它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分析和判断,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作为数据输出系统,它面向企业各级决策层和各类用户提供情报产品和情报服务。在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市场不利于企业产品销售时,可以实施适度对策加以调整;在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某类产品需要提早进入市场,从而更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它会影响企业产品的生产和推出,从而对企业发展起到一定导向作用。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正在引导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革命,在这个大背景下,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数据、信息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随着信息资源总量的日益膨胀,企业面对堆积如山的数据,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正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永刚:解析“三角经营商法”.商场现代化,2004(15)

第3篇:电子政务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被各国家政府认为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核心工程,成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方案,但是,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效率、高风险、营运时间长以及投资完全不可逆等特点。鉴于这些特点,我国许多机构和专家学者都展开了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本文主要目的就是在探究国内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情况

1.1各种机构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各种及官员行为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和考核之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实验室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战略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有突出研究成果的机构主要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赛迪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等等。对机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有待专家、学者去考证、评估,本文将着重介绍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所以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1.2国内专家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根据电子政务自身的特点,基于不同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1.2.1基于多种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领域的体系,因此,对其研究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相关者分析出发,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就基于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360度全面绩效评估体系。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基于语言属性的视角,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借鉴多属性群决策领域的语言属性理论,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数值型结论,建立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定义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基于证据推理对电子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是一个较为创新的视角,有研究者就利用改进的证据推理方法把低层次指标属性集成到高层次指标属性,在评估成本和评估精度上寻找平衡,分析如何根据评估结果来指导决策。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人就在这一视角下提出了电子政府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的宏观和微观措施并提出了构建政府电子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关学者则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32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

1.2.2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不少学者从宏观、中观层面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应以“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相关研究针对电子政务的特点,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一般性标准,总结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体现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的特点,至少应该包括服务内容与质量类指标、管理效益类指标与基础设施类指标,以全面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也有人基于粗糙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方法和步骤,并认为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实现该政府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二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处理系统与对外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使整个政府范围内的工作流和信息流都保持通畅和相互有机联系。有研究统计出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政府(包括其聘请专家)之外,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总之,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重视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1.2.3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认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它主要包含建设产出、应用效果和投资绩效三个层次;用净化现值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实施电子政务带来的货币化的增长效益进行评估,而对一些难以货币化指标,一方面可以采用分层次分析法,数据网络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出发,从系统成本、系统效益和系统质量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根据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2.4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根据不同的研究方面,被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有研究在探究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借鉴信息化领域评估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较为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的则在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模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运用实际案例对此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多角度研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弱点和瓶颈,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维立体结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双棱柱模型,进而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标体系。有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适合本评估体系的隶属度函数,建立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还有的则结合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2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术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一新兴的领域,学者们就政府绩效评估许多方面展开了研究。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还很薄弱,能为政府设计操作性的绩效评估体系的专家十分稀缺,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1)评估内容过度关注政府网站外部绩效,用政府网站提供服务水平代替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很少有深入电子政务内部绩效方面的理论研究或评估实践。

(2)在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各有偏重,使得各种评论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尤其是对地方性电子政务的研究并不充分,并不存在公认的统一的城市电子政务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

(3)在绩效指标的选取上,缺少严密的逻辑层次关系,没有考虑到电子政务的层次性,没有考虑到不同级别的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上的差异,使得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出现重复或遗漏。

(4)在研究过程中,直接引用国外的模型或做法,对国外的制度背景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副作用,另外,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没有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电子政务进行研究,本土特殊研究较为缺乏。

(5)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

3结束语

世界各国对电子政务运行的成功率不高,而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也处于摸索时期,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亟待有关专家、学者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少彤.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管理百科,2008,(1).

[2]李东,张秀杰.电于政务项目后评价及其指标体系建设[J].经济管理,2007,(17).

第4篇:电子政务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终端设备和计算;信息系统重建

2012年6月16日消息,以“电子政务与开放式改革”为主题,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主办、CIO时代网承办的第六届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北京召开。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院士、中央编办电子政务中心副主任杨秀军、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北京研究基地主任赖茂生、国家审计署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周德铭等政府行业信息化主管应邀出席了本次论坛。

当前,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为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政府、开放政府、政府2.0和政府微博等概念与应用层出不穷。基于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电子政务模式将在建设一个公众广泛参与的服务型政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政府如何走向一种开放式创新?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让民间的力量广泛参与到政府改革和管理创新中去?这些都将关系到中国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未来远景!让公众更多地参与到政府改革的进程中去,真正建立起一个公众广泛参与的服务型政府,必将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就电子政务与开放式改革做了主题发言,他指出,电子政务发展模式,随着近几年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环境正发生改变。

杨学山指出,我们现在可以清晰地看到,电子政务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不仅仅是电子政务,信息技术也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杨学山认为,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的变化,主要来源于技术方面、来源于需求。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未来有三个方向将对电子政务的实现模式产生影响:

第一,在网络基础设施上。今天的电子政务基础,也就是网络基础正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将导致电子政务发生变化。

移动对于电子政务的实现,使我们不限于办公室,宽带使得我们不再只限于文件,而泛载,对于我们,无论是监控的应用、公共的应用,都会对于原来电子政务的基础产生一个很大的变化。

第二,终端设备和计算模式在发生变化。十年前,电子政务的主要终端是桌面终端,而到今天,则更多的是手持终端,未来移动终端将超越桌面终端。计算模式,后台的计算方式也发生变化,原来系统相应的后台主机和服务器,现在变成一组服务器支撑,若干个部门共用计算能力。

第5篇:电子政务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云平台;信息化;构建

1.前言

电子政务[1],又被称为电子政府、数字政府和联网政府等,是指政府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政府办公内容集成化和自动化,然后通过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与公民、企业、员工等相互联接。具体来说,电子政务的模式可以归纳为政府到公民(G2C,Government to Citizens)、政府到企业(G2B,Government to Businesses)、政府到员工(G2E,Government to Employees)、政府到政府(G2G,Government to Government)和公民到政府(C2G,Citizens to Governments)这几种。在这几种模型中,信息化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都被最大化利用。政府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将各个部门的多项服务打包封装成网上虚拟的信息平台,提供724小时的服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而另一方面,电子政务在政务信息、决策制定和社会管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电子政务也将会横向蔓延和纵向切入已有的政务体系,促使各级政府部门转变观念,优化办公流程,从而依靠电子政务改善服务体系。所以,探讨电子政务平台构建方法和标准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2.电子政务云平台构建方案

2.1 电子政务发展阶段

电子政务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Gartner Group 认为电子政务是有展现(Presence)、交互(Interaction)、交易(Transaction)和转型(Transformation)四个阶段构成的[2]。每个阶段电子政务的重点和与之相应的建设框架都有所不同。电子政务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以网站建设为重点的展现阶段,以提供数据服务为重点的交互阶段和以集中式服务为重点的交易阶段,电子政务步入以服务模式为重点的转型阶段。”当前由于计算机技术,移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政务步入以“信息共享与应用”为重点的发展阶段[3]。为了配合信息共享与应用,电子政务的基础服务框架,应用服务层面以及数据库设计都需要进行新的设计。

2.2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基本结构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包含网络系统层、信息资源管理层、应用服务支撑层以及应用业务层,如图1所示[4]。其中网络系统层包含整个系统的硬件基础设施,例如服务器,网络通信设备,存储设备等。此层作为物理硬件基础,为资源管理层调动管理,提供计算服务,存储服务,和数据传输的功能。信息资源管理层管理存放在硬件基础设施层中的信息数据资源,提供“访问,转换,提取,过滤与综合服务”[5]。应用服务支撑层和应用服务层主要是面向服务对象。支撑层作为应用的开发环境和部署环境,提供所需要的组件和上下文环境支持,而应用服务则根据目标的需求情况展开客户端或者浏览器端的开发。

图1 电子政务系统基本框架[4]

图2 云计算环境下电机政务的架构[9]

图1给出了构建电子政务平台的基本系统结构。但是这个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计算机硬件,通信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发展而不断迭代的。

2.3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平台

云计算的具体含义和范围至今仍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核心概念是对计算资源和存储基础设施整合和统一调度,形成的计算力和存储服务通过网络远程递送给客户[6,7]。分布在不同部门的计算机资源统一封装在云端进行统一开发、管理和标准化,而不同政府部门作为客户按需从云端获取应用服务和数据共享。这样的好处就是,各个政府部门都无需考虑硬件设施搭建和维护、软件框架开发和维护升级、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等。这不单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打破各个部门使用互不兼容的硬件、软件和数据库架构而导致数据无法共享的信息孤岛问题。正是因为云计算有如此的优势,基于其上搭建的电子政务平台将会给后者带来新一轮革新。基于云计算模式建立电子政务平台,需要对政府信息化项目和业务进行抽象,提炼出统一的数据结构平台,建立电子政务核心引擎,使得数据采集、动态表单生成与数据存储处理可以自动联动[8]。云计算电子政务平台的建立不能够完全照搬传统如图1所示的的电子政务架构,因为在云计算环境下基础硬件设施都不再由使用计算和数据服务的政府部门提供和维护,而是由第三方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或者专门的私有云管理部门进行部署和维护,通过权限和安全管理给予各个不同部门不同的授权和服务。因而再无政府内网,政府外网之分。图2给出了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政务平台的架构设计[9]。

其中,基础硬件设施是由物理资源层和配套的虚拟化管理系统组成,后者负责统一管理调度不同的资源,按需对客户进行相应。平台资源层有编译环境、结构化数据管理等组成。这是电子政务系统数据共享的关键层面。长久以来,政府部门之间异构的硬件架构和数据库结构使得其中的数据信息资源没办法共享交流。在云计算环境下,异构的硬件架构可以通过打包封装,使用虚拟化技术整合,然后在平台层通过结构化数据管理将来源不同的数据进行标准化提取、转化、存储和分析。使得数据被整合在一起,达到资源共享,消除冗余的目的。而应用层是具体实现各种目的的软件服务或者网站前端,具有包括展现数据分析结果、接受用户注册、查找和办理事务等功能。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还处于基本的起步阶段。为此,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前期准备、设计和战略规划,搭建一个有效的云电子政务平台,让各级政府机构能够顺利接入到其中,共享数据。

3.结束语

电子政务关乎政府的改革、转型和发展,同时也关乎民生。对于后者来说,不单只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组织公众服务和决策的参与度,更与民众日常生活和办事息息相关。我国要建立透明政务、服务型政府,必须继续投入力度发展电子政务。本文主要探讨了电子政务云平台的实施框架,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平台是随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随民众的需求发展的产物,其将会不断满足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造福民众。

参考文献

[1]周宏仁.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J].信息化建设,2002,4(5).

[2]Christopher Baum,Andrea Di Maio. Gartner’s four phases of e-government model[J].Gartner Group,2000.

[3]吴秋萍.云计算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7(7):116-120.

[4]新宁.电子政务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5]戚玉松.面向服务的电子政务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6]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9,29(9):2562-2567.

[7]吕元智.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4):106-109.

第6篇:电子政务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 办公自动化 网站

一、引言

1993年底,为了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三金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输送数据和信息。在1998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政府提出了政府上网的构想,并将1999年定为“政府上网年”,从而揭开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序幕,电子政务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对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正确认识

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清醒意识到信息技术革命将会带给世界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因而便开始在一些政府部门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实施一些最基础的政务活动,比如,管理档案、处理公文等活动。这便是所谓的OA(办公自动化)工程。

然而,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电子政务绝非只是简单的政府上网、“三金工程”或办公自动化(OA)。它所需要的早已不是安装几台电脑(PC),连接打印机和扫描仪,处理文件和打印报表,甚至也不仅是建立门户网站,收发电子邮件,无纸化办公等。

现代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它的建设是一个分步骤、分层次发展的系统工程,从建设基础网站、创办通讯窗口到开放性信息服务和大网络政府。

三、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政务工作还显得不够完善,但是从某种程度而言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自2002年中办17号文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从部门办公自动化,开始走上了支撑部门职能业务的发展道路。《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中办18号文以后,进一步推动了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应用深化和整体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已经开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也投入运行,可承载中央和地方部门的部分政务业务,为进一步整合内、外网及专项网资源,实现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和政务业务系统的协同互动奠定了基础;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已开通运行,各级政府网站基本建立,为党和政府有效联系群众服务人民建立了新的桥梁和纽带。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覆盖了税务、海关、农业、银行、公安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电子政务治国理政和服务于民的架构已具雏形。

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可以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有益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自身发展的不足,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资源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应用

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普遍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资源能力远远超过实际应用的需要。一些网络资源的当前利用率不足5%,个别项目的存储资源可支撑10年的业务增长需求。电子政务应用方面,主要侧重于内部事务处理和自我服务,支撑政府决策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信息化能力亟待提高。已建电子政务工程中,面向公众服务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3%;面向决策支持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8%。电子政务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普惠公众的效能尚未充分显现出来。

目前,我国的政府上网工程虽呈轰轰烈烈之势,但其中许多已建成的政府网站表现出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极易导致短期效应的弊端。一些地区和部门为了赶时、出政绩,仓促地建立网站、注册域名、买进硬件设备、配备相关软件,但热闹过一阵子之后,许多事便无人问津。这不仅有悖于国家建立电子政务的初衷,而且容易造成人、财、物等资源的极大浪费。政府网站的建设不是要给上级领导和普通百姓“作秀”,而是要在网络上真正建设一个信息丰富、内容实用、服务快捷、互动性强的电子政府。这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而是需要循序渐进、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一些落后地区在建立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地区更多、更复杂的困难。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建立电子政务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这笔钱对发达地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而落后地区多为吃饭财政,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常常是捉襟见肘。对他们来说,如何解决在电子政务上的投资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其次是技术条件落后:由于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的限制,落后地区的电脑普及率和上网率低得令人惊奇,有相当多的人根本没有能力或没有机会去认识和享受现代科技带给他们的生活变化,电子政务缺少社会利用的基础条件;再者是行政基础薄弱:建立电子政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政府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服务都应具备一定的基础性条件,否则,没有科学化的管理和规范化的操作,政府e化就是在沙滩上盖高楼。

(三)部门协作能力不强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不强,各部门丰富的专业信息资源还没有形成共享机制。跨部门业务协同亟待从国家层面予以梳理和完善,支撑业务协同的技术条件尚需在各部门的工程中予以落实。电子政务系统对已建公共资源的使用还不充分。中央部委90多个专网的业务,目前仅有3个部门的6项应用迁移到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国家标准,还没有得到广泛采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子政务的互连互通和整体发展。

(四)电子政务信息更新不及时

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目前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层次,政府网站无论是在信息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是在沟通的及时性和公开性方面都还离公众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普遍存在资料缺少价值、不能及时更新、内容平淡重复、实用信息缺少、网页质量不高等缺陷。一些政府网站仅仅满足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除了这些红头文件之类的政府公文,看不到其他什么像样的信息,而且多偏重介绍和宣传的静态功能,忽视政务信息的动态特征,缺乏与用户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祝江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7,(01).

第7篇:电子政务的基础范文

1.行业的电子政务现状及问题

自2004年国家局组织开展以“有传输、有流转、有档案、有网站”为主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建设以来,电子政务相关规章制度逐步建立;电子政务基础运行平台基本形成;内外两个门户网站运行良好;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目前我省行业坚持以政务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办公自动化、行业内外网站、专卖管理、权力运行管理、办事公开民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等政务系统不断开展。形成了覆盖几乎所有政务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在提高办公效率、转变工作方式、推进管理创新、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提高我省行业经营管理效率作出了重要支撑。

但行业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整体规划,相关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开发标准尚不统一,系统间互联互通及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仍不高;二是目标要求与业务需求不够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三是建设与应用发展还不平衡,网上审批应用不够深入本文由收集整理,电子政务的效果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从对行业电子政务的现状来分析,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是从以办公自动化和内外门户为主的建设逐渐向一体化的烟草电子政务大平台的方向转变。

这个转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深化办公自动化建设,实现网上审批、在线办理;二是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协同力度,实现办事公开、民主管理:三是拓展电子政务服务功能,实现信息公开、按需服务。

2.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总体思想

行业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需求为导向,以深化应用为重点,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集成整合为手段,大力推进信息化与烟草政务深度融合,切实提高行业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应用水平、服务水平,有力支撑“卷烟上水平”。

按照行业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结合辽宁烟草电子政务建设现状,辽宁烟草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行业电子政务建设意见为指导,全力推行“应用为引、协同为纲、融合为体、共享为用”的辽宁烟草特色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应用为引”指的是,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应以辽宁烟草电子政务的具体应用需求为出发点,解决以往电子政务系统多而分散带来的信息孤岛问题、以辽宁烟草电子政务“大应用”为引领,开展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工作。

“协同为纲”指的是,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要根据烟草电子政务应用需求大多是跨单位、跨部门的特点,以电子政务应用“大协同”为纲要,将协同应用的思想贯穿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

“融合为体”指的是,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要突出决策指挥层、管理控制层与业务执行层,三个层面应用的融合一体,电子政务的决策、管理与业务执行要深度融合,将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为真正的立体式的企业级的应用平台。

“共享为用”指的是,要按照行业信息化集成整合的思路,统一各项技术标准,以体验共享、数据共享、应用服务共享为具体的技术手段,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提供全面的,有力的技术支撑。

3.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

行业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面向政务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务体系建设要求,深化行业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履行职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提升行政效能,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

一是以网上办文为基础,提高协同办公水平。

二是以网上办事为重点,提高在线监管水平。

三是以网上专卖管理为亮点,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四是以信息资源利用为主线,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以辽宁烟草电子政务“依法行政、综合监管、政务服务、内部协同”四个政务业务域为方向,满足战略决策规划层面、管理控制层面,业务执行层面三级应用,实现辽宁烟草电子政务的“大应用、大协同、大融合、大共享。”

电子政务平台建设遵照“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信息化建设原则,建议在一阶段,首先完成以下内容的建设:

3.1以辽宁烟草“大协同”为目标的政务协同办公应用的建设。

以电子公文管理为载体,通过固化流程、公开过程、协同业务,实现辽宁烟草政务业务集中审批。一是进一步完善公文审批。实现面向行业的公文审批全流程管理,做到公文审批网上申报操作简便、审批过程规范留痕、督办查询信息及时准确、审批结果公开透明,提高审批事项办理的规范化水平。二是推动公文审批与业务管理相融合,管理信息系统为公文审批提供实时业务数据支撑,同时公文审批过程与结果动态反馈到管理信息系统中,从公文审批向跟踪审批结果执行过程延伸,不断完善“前台流程审批、后台数据支撑、前后台业务贯通”的网上审批系统。三是逐步建立网上审批业务的运行制度和管理监督机制,以信息为载体、以技术为手段、变规范为程序、变监管为

控制,固化相关审批制度与审批流程,确保网上审批系统有效运行。

3.2以辽宁烟草“大共享”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基础技术平台建设。

推进行业电子政务建设,要遵循烟草行业信息化总体技术架构,通过门户集成、应用集成、流程集成与数据集成,保障电子政务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安全稳定运行。

从辽宁烟草电子政务建设现状来看,要真正打破以往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越来越多,越来越分散,而产生的信息孤岛现象,就必须要以企业级应用的视角构建一个电子政务应用的基础技术平台,要按照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架构要求,通过soa的面向服务设计的架构,来构建一个电子政务信息完全共享,电子政务应用与服务完全共享,流程完全统一、用户使用场景统一共享的基础技术支撑平台,为辽宁烟草电子政务的“大应用、大协同、大融合”提供最全面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介于上述情况,考虑到辽宁烟草“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方案,既要具备符合国家局要求的严谨和统一性,又要具备创新和引领发展的先进性等特点,电子政务部分进行优化和重组,形成以“网上专卖、网上监管/监控、政务服务、网上办公/办事”四大业务领域及对应业务单元。

中国烟草行业“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间的五大重点建设任务中间,首要建设的就是电子政务工程,明确提出要构建行业电子政务管理平台,进一步深化办公自动化建设,实现网上审批、在线办理;进一步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协同力度,实现办事公开、民主管理;进一步拓展电子政务服务功能,实现信息公开、按需服务。要重点抓好行业完整统一的专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切实发挥信息化在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中的有效作用。

结合上述指导思想,辽宁烟草应该就现有、在建及预期建设的烟草信息化项目(政务范畴内)进行有效的架构和梳理。

规划及建设方式

架构规划

国家局在烟草行业“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间,明确提出未来烟草信息化的建设的基本原则为“统一性、系统性、规范性、安全性”。

辽宁烟草在规划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的过程中,紧扣上述原则,严格按照“行业三统一、企业四统一”的总体要求,规划和建设辽宁烟草电子政务平台。

建设步骤

建设电子政务平台,使之能够在总体设计下,应用统一的标准、采用统一的技术、遵循统一的规范,将工作流与信息流有机结合,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信息共享模式、以流程为核心的业务系统模式,最终提高资源共享水平、提升标准化水平、促进集约化管理、创新it管理模式,是辽宁烟草“十二五”信息化规划中间关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标。

根据业界的技术发展及理论基础,结合现有项目建

设的情况,在国家局“十二五”总体纲要的指引下,辽宁烟草“十二五”信息化规划中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应该分五步来走:

1)以非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

2)分批次、有步骤、模块化的构建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软、硬件平台,形成支撑辽宁烟草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技术平台。

3)以非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应用为验证环节,结合辽宁烟草自身特点,进行合理的评估和裁剪,最终形成具备辽宁烟草特色,全国领先的“集成应用模式”。

第8篇:电子政务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 评价 标准化

随着政府信息化发展的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政府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而电子政务的标准化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一些学者已就这方面,如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意义、策略、方法、体系架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国家也组织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制定并颁布了一些电子政务的标准,这些都为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本文所探讨的是电子政务评价活动中的标准化问题。

一、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进展

⒈电子政务标准化方面的研究

总体来看,电子政务标准化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基本概念、体系架构、技术策略等方面的内容。例如,赵国俊曾对电子政务标准的类型、级别和形式等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强调我国在电子政务标准建设过程中应以“推荐性标准、用户型标准为主,强制性标准、生产型标准为辅”、“以国家标准为主,以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辅”,并注重“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建设[1]。胡涵景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中存在的“建立统一代码标准”、“电子政务安全标准”和“电子政务术语标准”等问题,提出了“开展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研究”、“研制电子政务业务与服务标准”和“研制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等建议[2]。钟国文和陈艳红的研究则主要针对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模型,提出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可分为技术类标准和管理类标准:技术类标准可分为基础设施标准、应用基础标准、应用支撑技术标准和信息安全标准;而管理类标准则包括管理标准和评价标准[3]。此外,在电子政务标准化策略方面,赵国俊提出根据电子政务标准化发展阶段确定不同类型标准的优先策略,先是制定基础性关键标准,然后再制定重要标准和指南性技术标准等[4]。

⒉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工作

在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方面,2002年1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成立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全面启动。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基本确立了“两个层面、六类标准”的结构(见图1)。这六类标准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①总体标准包括了电子政务总体性、框架性、基础性的标准和规范;②应用标准包括了数据元素、代码、电子公文格式和流程控制等各种电子政务应用方面的标准;③应用支撑标准包括信息交换平台、电子公文交换、电子记录管理、日志管理和数据库等为各种电子政务应用提供支撑和服务的标准;④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包括基础通信平台工程建设、网络互联互通等方面的标准;⑤信息安全标准包括为电子政务提供安全服务所需的各类标准,主要有安全级别管理、身份鉴别、访问控制管理、加密算法、数字签名和公钥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标准;⑥管理标准包括为确保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质量所需的有关标准,主要有电子政务工程验收和信息化工程监理等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标准[5]。

在具体工作成果方面,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不仅完成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等9份研究报告,还正式了《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编制规则》等8项国家标准,形成了《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等25项国家标准草案,完成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共6个部分),以及《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等4个标准的辅助应用工具。

就今后的发展而言,《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重点:一是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二是逐步完善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统一协调机制;三是加大电子政务标准宣贯和培训力度,有步骤地开展电子政务标准试点示范工作等。

二、电子政务的评价

⒈电子政务评价活动的类型

电子政务的评价活动是电子政务工作的一部分,因此,电子政务的标准化也包含了电子政务评价的标准化问题。目前,我国电子政务评价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其一是对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水平的评价,其二是对电子政务的业务运行情况的评价,其三是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况的评价。

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对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政府网站建设等方面的评价。例如,联合国公共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和美国公共管理协会共同构建了以政府网站、信息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三方面要素为主要指标的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体系。而专门针对政府网站的评价活动则更多,例如中国科学院《互联网周刊》于2002年开始的“中国优秀政府门户网站评选”活动;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于2002年对36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政府网站进行质量测评和比较;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于2003年对全国257个地级市的政府网站进行了评价;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赛迪顾问公司、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举办每年一度的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价等。

对电子政务业务运行情况的评价,主要体现在电子政务系统应用情况、电子政务服务水平、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价。例如埃森哲(Accenture)公司从信息公开、业务互动和互动交易三个方面设立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Gartener公司从电子政务服务水平、电子政府运行效益(包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治回报(诸如社会政治民主化推进等)等方面设立评价体系;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以业务重组、流程再造、资源共享、组织虚拟为评价电子政务发展成熟度的四个基本维度[6]。此外,还有把电子作为产品来看待而进行质量评估的[7]。

上述两类评价活动都体现了对电子政务绩效的要求,前者侧重于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益进行评价,后者侧重于对电子政务运行的效率进行评价。当然,也有一些将二者结合的综合性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例如从产出、结果、影响等三个层次分析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8];以集中、安全、管理、服务、决策作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五大板块[9]等。

第三类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况的评价是微观层面的评价,主要依据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和运营的质量、有效性、规范化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项目立项决策、项目设计、工程招投标、项目实施,以及最后的项目运营管理等全过程,形成电子政务项目的前评价、中评价和后评价等,以保障项目建设的成效,避免在建设过程中或建设后的应用中出现问题。

⒉电子政务评价中的问题分析

当前电子政务评价的研究和实践都有不少,但总的来看,还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无论是思路还是方法或是指标都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一致性。虽然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已经启动几年了,但从实际情况看,电子政务评价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尚处于落后阶段。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⑴对电子政务评价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并不能充分认识电子政务评价的作用,往往只是被作为排名、工作考核的手段,但实际上,评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评价具有导向作用,评价体系的设计可以引导被评价方按照所设指标的要求进行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避免方向性的错误或重大失误。其次,通过评价可以控制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避免严重后果的出现,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纠错机制。再次,评价也是一把度量工具,可以让我们了解电子政务发展的水平和效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找差距、树标杆,从而更有效地发展电子政务。

⑵缺乏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尽管我国现在有很多电子政务方面的评价活动,但总的来说,这些评价活动还没有比较完善的电子政务评价理论作为基础,其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也不够。这一问题直接表现在很多评价活动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对于“评什么”、“如何评”等问题都回答不清,盲目性很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把网站评价等同于电子政务评价,直接基于政府网站建设情况来对电子政务的水平进行打分和排序,把政府网站建设水平或绩效简单等同于电子政务的水平或绩效。还有一些评价体系因追求理论上的逻辑性而在实践中产生误导,或因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或因各地具体情况不同而导致评价指标的不适用。

电子政务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提高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但现实中的一些电子政务评价,很多人把目光放在那些“名次”上,而不是放在通过评价所找出来的问题上,尤其对于一些评价结果较差的对象,缺乏必要的措施来激励和督促他们改进。这种过度重视评价结果而相应的激励制度又不合理的评价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⑶现有的电子政务评价机制较为单一。目前有很多电子政务评价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的绩效评价,带有比较浓的行政管理色彩和任务检查的性质。事实上,电子政务的评价需要建立多重评价机制,不仅需要来自上级管理部门的评价,还需要部门内部的自我检查式的评价,更需要来自外部第三方机构的评价,以及来自社会公众的评价。部门内部的评价,可以保证电子政务的建设与运营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来自外部第三方机构的评价主要是起到外部监督的作用,虽然现在有一些来自外部第三方的评价,但由于其缺乏权威性而往往不被政府机关重视,自然也就起不到监督的作用。而来自社会公众的评价,也是有效衡量电子政务绩效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⑷评价活动的秩序缺乏法规和制度保障。电子政务评价活动很多处于自发状态,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普遍存在无章可循、无责可言的情况,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作为保障。这样的评价活动导致评价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甚至完全流于形式。比如对政府网站的评价,政府、企业、协会都在进行,但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过程,乃至评价结果都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管理部门和公众对政府网站水平的认识。再比如,很多地方把电子政务的有关评价列为信息化主管单位的一项常规工作,但绝大多数又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甚至被用作创造政绩和“抓权”的手段。因此,需要建立与完善电子政务评价的法规与制度,通过立法途径使这项活动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赋予电子政务评价明确的法律依据,使电子政务评价从一种零散的活动上升为一种科学的机制。如此通过科学、正确的评价促进政府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电子政务绩效的提高以及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三、电子政务评价的标准化

⒈标准化的需求

从根本上讲,电子政务评价的标准化建设是电子政务发展本身的需要。从上文的分析来看,一方面是电子政务评价活动正在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有关电子政务评价的标准化进程还相对滞后。因此,电子政务的评价活动需要有标准化的支持,通过标准化的导向、规范、约束等作用,保障电子政务发展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使电子政务建设少走弯路。

首先,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信息化浪潮推动下的电子政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都要面对并顺应这一趋势。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自然不会完全一样,但全球化的趋势又要求各国间的交流日趋加强,发展电子政务也不能例外,这就要求在电子政务评价的标准化方面也应符合这一需要。

其次,是与技术标准互补的需要。有人认为,评价活动通常是事后的,但实际上评价可以在电子政务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电子政务的评价标准建设是不能滞后的。虽然电子政务的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制定有效的电子政务技术标准是必需的,尤其是基础性技术标准在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更为重要,但是技术标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发展进程的推动,体现为电子政务发展的驱动力。而评价标准的作用是保证对电子政务发展的有效引导,体现为电子政务发展的牵引力。因此,电子政务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可以形成良好的互补机制。

此外,也是提高政府电子化服务水平的需要。电子政务的根本目标在于对社会与公众的服务,要规范和约束电子政务,因此,电子政务评价标准化还是为了保证和提高政府的电子化服务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使政府在大规模电子政务的实施与应用中做到政令畅通、业务联通、资源共享、提高绩效、减少重复、避免混乱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子政务评价标准化也是提高政府的电子化服务水平的根本需要。

⒉标准化的目标

电子政务评价标准化的目标在于:将电子政务评价活动作为一种长期的制度安排确定下来,以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形式对电子政务评价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规范和约束,明确评价各方的责任;以制度机制来规范和引导电子政务建设,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和决策支持性。

⒊标准化的原则

对电子政务的评价活动进行标准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⑴依法原则。电子政务评价的标准化,可以保证评价活动能得以有效而持续地开展下去。对于标准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有法可依,即以立法推动电子政务评价的标准化,而且标准本身就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规范性文件。

⑵目标适应原则。电子政务评价的标准化要与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标准化本身不是目的,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才是目的,因此评价的标准化要与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而且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⑶绩效导向原则。开展电子政务评价工作的目的不应是建立竞争机制,尽管这种机制的存在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更为主要的目的应该是促成各级各地区政府部门政务电子化的绩效提高和协同发展。

⑷可比性原则。我国地域广阔,发展不均衡,发展电子政务的基础差异很大,因此对电子政务评价的标准化,要在评价体系、指标和数据等方面设定统一的解释,使得评价结果在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具有可比性,且应体现明显差异,这样有利于通过比较分析找出问题,促进发展。

⒋标准化的内容

⑴对评价术语的规范。术语是传播知识、技能,进行社会文化、经济交流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但由于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人类知识呈爆炸性的增长,由此出现相关词语概念的多态性。电子政务评价活动同样存在这种问题:不仅是电子政务方面的术语,还包括评价方法术语,都存在不统一、不规范的情况。因此,有必要首先对有关的名词术语给予规范化,这是电子政务评价活动规范化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很好地对术语进行规范化,才能提高电子政务评价活动的质量与效率。当然,术语规范化的目的,不是统一思想,而是统一表达。

⑵对评价模型的规范。评价模型是对评价过程中涉及到要素和指标及其之间的关系而采用图形或数学方式进行的描述,它所反映的是评价活动的机理,是一项评价活动的本质特征,也是评价活动的基础。评价模型应具备科学性和经济性,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又能够保证评价过程的效率。对电子政务评价模型进行一定的规范,就是为了很好地保证同类评价活动的一致性。

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指标是用于评价的具体数据项,它是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因此,要对电子政务评价进行标准化,必然要对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设定进行规范化。由于评价指标的选择、权重的确定,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评价主体的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通过对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这种影响和制约。电子政务评价体系的规范应能体现“效益”、“公平”、“法治”等符合普遍利益要求的基本价值取向。

⑷对评价主体的规范。评价主体是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即评价者。其在评价活动中起着确认评价范围和内容、选择评价方法、制定评价准则、配置评价活动的资源、组合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等作用。可以说,评价主体在评价活动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定和影响着评价活动的方向。因此我们需要对评价主体的选择机制,以及评价主体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化约束。就电子政务评价主体来看,其可以是来自多方面:有来自上级管理部门的,有来自政府部门内部的,有来自商业机构,也有来自非盈利的公共机构的,还有是一些高校或科研单位。由于这些机构的性质不同,其参与电子政务评价的目的也不同。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需要对评价主体有相应的行为规范,以避免出现因缺乏严格的工作规范而导致评价过程混乱、评价结果失真,甚至是评价诚信危机等问题。

⑸对评价程序的规范。评价程序是对评价活动各个阶段的实施步骤的详细规定,是开展评价工作基本路径的具体描述。对评价程序进行规范化,是减少评价活动中程序变动的随意性,避免评价活动出现混乱的有效措施。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很注重评价程序的规范性,例如美国国会在1993年通过了《政府绩效与成果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政府绩效的评价。我国目前在电子政务评价程序方面还没有严格的规范,需要尽快制定评价程序的标准或规范,包括电子政务评价组织体系的建立、评价主体的认定或遴选机制的确定、评价标准的公示机制、评价过程的控制机制、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等,以便让电子政务评价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有章可循,这也是评价活动公正性的必要体现。

四、结束语

“如何评价电子政务”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而其标准化问题更具有较大难度。但电子政务的发展又迫切需要评价活动的规范化,可以说电子政务评价的相关标准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笔者在进行“电子政务主要基础性技术标准的制定”项目研究时发现,基础性技术标准固然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石,但电子政务的评价标准同样也是属于关键性的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将有利于引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及时发现问题,保证电子政务建设与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 赵国俊.电子政务标准的类型、级别与形式[J].情报资料工作,2005(6):27-29

2 胡涵景.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浅析[J].中国标准化,2002(6):15-16

3 钟国文,陈艳红.论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模型的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9):40-43

4 赵国俊.中国电子政务标准化的策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5(7):41-44

5 怀进鹏,林宁,吴志刚.我国的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6(9):7-10

6 徐晓林,李卫东.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的四个基本维度[J].电子政务,2007(8):39-44

7 朱正威,冯波.电子政务产品质量评估初探[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3):43-46

8 张成福,唐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比较与实质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5):21-23

9 杨云飞,白庆华.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8):61-65

作者简介:

第9篇:电子政务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 办公自动化 网站

一、引言

1993年底,为了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三金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输送数据和信息。在1998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政府提出了政府上网的构想,并将1999年定为“政府上网年”,从而揭开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序幕,电子政务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对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正确认识

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清醒意识到信息技术革命将会带给世界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因而便开始在一些政府部门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实施一些最基础的政务活动,比如,管理档案、处理公文等活动。这便是所谓的oa(办公自动化)工程。

然而,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电子政务绝非只是简单的政府上网、“三金工程”或办公自动化(oa)。它所需要的早已不是安装几台电脑(pc),连接打印机和扫描仪,处理文件和打印报表,甚至也不仅是建立门户网站,收发电子邮件,无纸化办公等。

现代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它的建设是一个分步骤、分层次发展的系统工程,从建设基础网站、创办通讯窗口到开放性信息服务和大网络政府。

三、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政务工作还显得不够完善,但是从某种程度而言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自2002年中办17号文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从部门办公自动化,开始走上了支撑部门职能业务的发展道路。《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中办18号文以后,进一步推动了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应用深化和整体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已经开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也投入运行,可承载中央和地方部门的部分政务业务,为进一步整合内、外网及专项网资源,实现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和政务业务系统的协同互动奠定了基础;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已开通运行,各级政府网站基本建立,为党和政府有效联系群众服务人民建立了新的桥梁和纽带。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覆盖了税务、海关、农业、银行、公安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电子政务治国理政和服务于民的架构已具雏形。

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可以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有益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自身发展的不足,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资源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应用

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普遍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资源能力远远超过实际应用的需要。一些网络资源的当前利用率不足5%,个别项目的存储资源可支撑10年的业务增长需求。电子政务应用方面,主要侧重于内部事务处理和自我服务,支撑政府决策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信息化能力亟待提高。已建电子政务工程中,面向公众服务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3%;面向决策支持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8%。电子政务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普惠公众的效能尚未充分显现出来。

目前,我国的政府上网工程虽呈轰轰烈烈之势,但其中许多已建成的政府网站表现出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极易导致短期效应的弊端。一些地区和部门为了赶时、出政绩,仓促地建立网站、注册域名、买进硬件设备、配备相关软件,但热闹过一阵子之后,许多事便无人问津。这不仅有悖于国家建立电子政务的初衷,而且容易造成人、财、物等资源的极大浪费。政府网站的建设不是要给上级领导和普通百姓“作秀”,而是要在网络上真正建设一个信息丰富、内容实用、服务快捷、互动性强的电子政府。这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而是需要循序渐进、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一些落后地区在建立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地区更多、更复杂的困难。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建立电子政务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这笔钱对发达地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而落后地区多为吃饭财政,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常常是捉襟见肘。对他们来说,如何解决在电子政务上的投资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其次是技术条件落后:由于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的限制,落后地区的电脑普及率和上网率低得令人惊奇,有相当多的人根本没有能力或没有机会去认识和享受现代科技带给他们的生活变化,电子政务缺少社会利用的基础条件;再者是行政基础薄弱:建立电子政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政府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服务都应具备一定的基础性条件,否则,没有科学化的管理和规范化的操作,政府e化就是在沙滩上盖高楼。

(三)部门协作能力不强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不强,各部门丰富的专业信息资源还没有形成共享机制。跨部门业务协同亟待从国家层面予以梳理和完善,支撑业务协同的技术条件尚需在各部门的工程中予以落实。电子政务系统对已建公共资源的使用还不充分。中央部委90多个专网的业务,目前仅有3个部门的6项应用迁移到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国家标准,还没有得到广泛采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子政务的互连互通和整体发展。

(四)电子政务信息更新不及时

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目前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层次,政府网站无论是在信息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是在沟通的及时性和公开性方面都还离公众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普遍存在资料缺少价值、不能及时更新、内容平淡重复、实用信息缺少、网页质量不高等缺陷。一些政府网站仅仅满足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除了这些红头文件之类的政府公文,看不到其他什么像样的信息,而且多偏重介绍和宣传的静态功能,忽视政务信息的动态特征,缺乏与用户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祝江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