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政务的现状范文

电子政务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政务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政务的现状

第1篇:电子政务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028-02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提供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数量偏少、形式单一,特别是涉及多个部门流程的网上办事事项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据王长胜的研究,我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表现为数量上的不足。发达国家政府服务上网的比例普遍在50%以上,而我国的政府服务上网比例平均在10%以下。2007年,学者苏武荣对福建省84个政府网站的调查,在公众参与互动上,设有领导信箱的有45个,占53.6%,但其中对群众来信设置有回复意见平台的网站只有16个。在线事务处理上,大多网站仍处于设有“办事指南”等的信息阶段,办事功能较弱。此外,在网上便民服务上,大部分政府网站仅仅是提供一些便民查询。2009年9月2日,《南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在南京政府法制网进行公示,然而到9月30日相关评论中仍显示“没有任何信息”。9月14日公示的《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办法》回复列表中也显示“0条意见”。

在跨部门的网上办事方面,早在2001年北京市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2001年,北京市发展计划改革委员会按照市领导的指示精神,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联合信息办、人事局、监察局、编办、法制办、财政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总共八个部门开始筹建一项大型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北京市“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工程”。但是经过了近四年的建设,截至2004年12月底,“电子政务网上审批工程”仅实现了人事局、发改委协同办理的“国内驻京机构人员办理工作居住证”这一项业务的网上并联审批;2005年,郑州市开始规划建设“郑州市网上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试图实现由物理形式的各部门分散的“办事大厅”模式向虚拟的“一站式”的电子化办公转变。但是项目启动后,原本规划的“跨部门并联审批”却未能有效地做起来,网上审批还只能以单个部门为主。

由于目前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存在的诸多缺点,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政府部门自身,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都表露出强烈的不满。据国内学者陆敬筠等人的一次调查,针对现有的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只有7.33%的调查者表示对目前政府网站提供的信息服务很满意,只有20%的公众认为在政府网站上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获得反馈”。在网站的互动方面,“只有20%的公众认为在政府网站上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获得反馈,36%的公众认为是虽然有反馈,但要等很长时间,而44%的公众通过政府网站发表意见或看法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而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看,就像调查问卷所反映的那样,认为“政府网站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服务”的回答,在所有163位受访者中有56位,占34.4%,稳居诸选项之首。其次的主要选项“互动”(17%)、“办事”(17%)、“参与”(9%)、“公开”(9%),也都可以看作是“服务”的具体形式。——累计有超过80%的政府部门受访者感到对目前政府网站的“服务”功能不满意,占了绝对的多数。

公众对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不满情绪,如处理不当,容易演化为对政府施政的不满,从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日益成为社会公众与政府部门沟通的主要方式。而这种沟通方式的形成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增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沟通交流、化解社会矛盾;同时也可以将公众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效果的不满,在多方参与的网络互动中“放大”,演化为对泛化的政府行政的不满情绪,损害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这一规律,在近几年的一些网络事件中已表现得非常明显,也日益引起了政府高层的高度关注。因此,处理好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问题,已经不单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公共服务提供的问题,而是上升到加速我国政府管理方式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问题。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开展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效果不佳,离政府的初衷和社会公众的需求有一定差异,有一定的体制因素。例如,西方国家的基层政府的行政部门都由议会产生,地方议会是经地方民众直接选举而产生的,这种权力来源结构使政府信息化带有明显的“客户中心主义”、“服务意识”。在美国地方政府“上马具体的电子政务项目时,你一定要说得出这个项目上马以后‘能给居民带来什么好处’”。相比之下,中国地方政府虽然也经过地方人大选举产生,但是主要领导候选人往往由上级指定。这种权力来源于上级的政治特征导致了中国基层政府信息化也具有明显的“唯上”色彩。很多由地方政府启动的信息化项目并不是根据实际需要,而是根据上级要求,信息化项目的服务意识也比较淡薄。

但是除此以外,本文作者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缘于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实践与理论发展的不对称,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

张锐昕、吴江等几位国内研究电子政务的著名学者曾对中国的电子政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认为它“是新的政府管理实践和新的研究领域,其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严重不对称”。作为电子政务的一个具体应用项目,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实践产生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以后一直是实践发展大大领先于理论研究。许多地方将西方国家的一些发展模式直接套用,或将国外城市的成功案例改头换面后复制到国内的城市中来。殊不知,在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这些实践很容易因为“水土不服”而停滞。

缺乏理论的指导,实践就容易变得盲目,一旦遇到障碍以后也容易动摇。在本文作者所进行的前期调研中,曾接触到一位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领域作过探索,但收效甚微、对其已经失去信心的地方政府技术官员,他认为目前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开展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时机”并不成熟,“因为这需要等资金、技术、法规、标准、信息化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全部到位以后方可进行”,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应该“等中央发出统一指令以后再开展这方面的尝试”。这种“不作为”的消极情绪在目前的地方政府中有一定的市场。究其原因,既是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不了解,另一方面,也是目前客观上缺乏一个关于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系统理论来支撑实践,导致地方政府在遇到挫折时缺乏“坚持”和“自信”。

本文作者认为,开展基于我国国情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是加强该领域研究的突破口,也是当务之急。积极开展基于政府网站的公共服务,有利于促进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依法行政,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比无线城市、市民一卡通、视频会议系统等其他方式,建设政府网站的技术门槛更低、经济负担更少、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却更大。可以说,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是我国下一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一件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去建构理论,是指分析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开展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过程中受到的因素影响,了解各种影响因素的产生、构成及其关系,因此来指引实践发展。开展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助于让政府部门更加清晰地认清开展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有的放矢地调整策略,改善有助于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提升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节约社会成本,早日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01):10.

[2]苏武荣.“服务型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现状与对策——福建省各市县区政府门户网站调查分析[J].信息化建设,2007,9:35.

第2篇:电子政务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西部地区 电子政务 信息化 数字鸿沟

一、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电子政务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在中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第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带动下,西部各省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以为例,电子政务网络一期工程城域网建设2005年已组建完成了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到目前为止,内蒙古电子政务城域网己有90个委、办、厅、局接人自治区本级政务城域网。其中,新、旧两个政府大院内35家,院外55家。电子政务城域网采用双备份结构,中心结点分别设在党政新区和自治区政府旧院,网络采用全光纤通信方式,主干带宽1000M,接入带宽100M。

第二,在“政府上网”工程中,西部的大部分省市,甚至于旗县级政府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2003年2月20日开通了“中国,内蒙古”政务综合门户网站,有直属部门39家,各盟市与门户网站完成了链接。经过2次改版,门户网站内容不断更新,在2005年度中国政府网站评估中,“中国,内蒙古”政府门户网站从2004年排名第25位上升至第13位。目前,内蒙古12个盟市、2个计划单列市、70%以上的旗县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其中。巴彦淖尔市的90%的旗县区己开通政府门户网站。

第三,一些城市已步入电子政务的高级阶段,即互动式的电子政务。他们实现了网上办公,可也进行网上审批、网上招投标等。如成都市构建了政府信息平台,拓宽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渠道,开通了网上政务大厅。44个部门的服务内容、前置条件、办事流程、表格样式在网上公布,实行了网上申报和预审批。把政府对公众的服务窗口开得更大。

二、西部地区电子政务落后的成因分析

虽然西部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客观条件的限制,西部大部分地区位于祖国的边陲,其总体特征是自然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复杂。经济水平低下。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这些都成为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主观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客观制约条件

第一。经济发展滞后,社会信息化水平整体低下。主要表现在:一是投入少。在我国,东部地区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其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而制约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也在于其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内蒙古地区为例,2007年我国GDP总量为249529.9亿元,内蒙古地区总量为6091.12亿元,仅占全国GDP总量的2.4%。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4元,内蒙古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77.8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953.10元,这两项指标均低于全国人均水平,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差距更加明显。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影响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以及居民用于购买信息服务的支出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二是社会信息综合指数低。西部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截至2007年底,全国长途交换机总容量为17092213万路端,其中西部地区长途交换机容量为3538411万路端,仅占全国总容量的20.70%,东部地区长途交换机容量为8534000万路端,占全国总容量的49.93%。

第二,从社会文化环境看,西部地区复杂的多元文化和传统的农耕模式也是政府推动电子政务不可忽视的阻力。西部地区是多民族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有的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封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当前绝大多数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都为汉文版本,尚未实现多民族语言交流体系,没有庞大的数据库系统的支持,没有与公众和社会的互动,缺少地区及民族特色,这就将一些少数民族群体拒之电子政务大门外。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发展应拥有其自身的地区及民族特色,否则,电子政务发展就失去了价值,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电子政务的方向。

第三,从地理环境看,西部地区地处祖国边陲,境内多为高山、大川、丘陵、戈壁、草原和荒漠等地形。且人口居住分散,给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带来了挑战。在地区通信网络容量的指标中,只有长途光缆和数字微波波道长度指标高于东部,而这恰恰反映了西部地区地形复杂、幅员辽阔的特点。

第四,地区发展差异巨大,“数字鸿沟”问题严重。一方面,我国地区之间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东部地区远高于西部地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注册的CN域名总量为1,094,470个,其中东部地区注册的CN域名总量为835,471个,占全国总数的76.34%。西部民族地区注册的CN域名总量为87.557个,仅占全国总数的8%。全国网民总数为2.98亿人,其中东部地区网民人数为6.415万人,占全国的57.8%,网民普及率为13.0%:西部地区网民人数为2.229万人,仅占全国网民总数的20.1%,网民普及率为6%。与东部地区相差甚远。

(二)主观制约因素

第一,政府公务员对电子政务认识不足,热情不高。首先。部分公务员认为电子政务就是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于是大量购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然后建立了政府网站,把政府部门相关的法律、法规搬上网络。就以为实现了电子政务。把自己的工作与电子政务割裂开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其次,既得利益作怪。在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下,由于长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和监督机制不力等原因,容易滋生腐败,公务员可能由各种途径获得“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而电子政务的目标是建立规范、透明的政府,这种开放性、透明性使公务员获得“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的机会减少,使他们的既得利益受损,对电子政务建设持抵触态度。

第二,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接受程度低。开展电子政务

建设,对公众非常有益,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接受程度还比较有限。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需求电子政务的上网用户比例较小。据调查,我国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在这人数众多的网民中,主要是青少年,而且在校大、中学生所占比例较高,但他们对电子政务的使用需求相对较少。二是,对电子政务解决问题缺乏信心。

第三,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信息网络结构重叠,设备和软件大量重复购置,低水平建设问题严重。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在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建立起来的电子政务系统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相关信息也不能共享与互操作,形成了“信息孤岛”。而“信息孤岛”的存在导致了行政割据局面,导致更多的职能交叉与利益冲突。

第四。电子政务投资模式单一。推进电子政务是政府行为,但也需要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在我国,政府推动电子政务的进展是“由上而下”的,政府既是电子政务的倡导者,又是电子政务的投资者。如果只靠上面定方向下指标,甚至下命令,而不创造环境,鼓励和发挥企业、民众、基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电子政务即使搞起来了也是不能持久的。而且这种“由上而下”的策略容易导致投资模式单一。因此。电子政务建设还应有“由下而上”的策略,这样既拓宽了投资渠道,又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三、推进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是由政府主导的,而电子政务建设又是以政府改革为基础,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机构的精简,流程的简化和政务的公开,电子政务就不能落到实处。面对诸多不利因素。西部地方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上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统筹规划,阶段推进”的原则来发展本地区的电子政务。

第一,加强对电子政务的认识。电子政务已成为一种时代的象征,更是各国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正确认识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大力倡导政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是推行电子政务的前提之一。一方面要加强公务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社会各界对电子政务的认识。

第二,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规划和技术标准,并组建专门的电子政务信息管理小组。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是要搞好整体规划,这是国外发展电子政务的普遍经验。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的长期规划。作为西部地方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电子政务建设采取“大集中”思路。注重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平台建设,走集约化、低成本的道路;二是建立专门的信息领导机构,专职负责电子政务建设;三是对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

第三,弥合“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东西部经济的巨大差距,因此要弥合“数字鸿沟”,首先就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努力发展西部地方经济。其次,加强东西部在信息发展方面的互助合作,利用东部先进的信息技术带动西部的发展。最后,尤其要关注西部农村牧区信息化的建设。在信息化日益提高的今天,西部的广大农牧民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弱势群体,各级政府应采取倾斜政策。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降低上网费用,提供廉价使用的上网设施,让农牧民也享受到电子政务带来的实惠。

第3篇:电子政务的现状范文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投入资金多、涉及范围广、建设时间长、技术要求高、业务需求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对政府影响的长期性和广泛性决定了系统规划的重要性。因此,必须把电子政务规划作为一个重要的专项规划,在规划中应坚持正确的设计原则,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任务和目标,保证规划设计的高质量。

一、电子政务规划应明确的问题

1.国家和本地区政府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是什么,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2.需要制定的规划属于哪一种规划?电子政务有多种规划方法。如按照时间跨度可分为近期、中期、长期规划;按照任务内容可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以及能解决多个问题的若干项集合规划;按照建设范围可分为部门电子政务规划、地方电子政务规划、国家级电子政务规划。

3.本地区、本部门当前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如何,包括政府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设施、人员和制度的准备情况、现有系统的性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4.实施电子政务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政府自身建设等多方面作出可行性论证。

二、电子政务规划的基本原则

全局性。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电子政务规划,要从本部门、本地区公共管理的全局出发,要与国家的要求一致,防止以偏概全。

政务绩效主导。规划应以提高行政能力,改善政务绩效为主线,根据提高行政能力,改善政务绩效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推导出应用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前面几个方面。分析并推导出网络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前瞻性。电子政务从需求分析到实现,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周期,政府职能转变、机构调整又是各级政府面临的现实要求,因此,电子政务的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

突出重点。电子政务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电子政务已有20多年历史,特别是中央和省市区级,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它的成功,需要制度、人才、资金和其他条件的支持,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所以,规划要突出重点,分阶段推进。

整合资源。规划一定要对已有资源进行调整和整合,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电子政务规划的基本内容

现状与问题。政府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是进行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基本参考。只有将信息化的整体形势和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现状分析透彻,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因此,在电子政务规划中要说清楚国内外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尤其是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第4篇:电子政务的现状范文

>>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若干问题探究 我国关于电子政务视角下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综述 从国外信息公开立法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 论我国政府信息化对电子政务发展的作用 浅析我国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孤岛”问题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政务公开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政府信息公开与电子政务建设 我国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试论我国政府转型中的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 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思考与制度体系 对我国政府中电子政务的建设分析 电子政务对我国政府运行机制的变革 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的构建与实现 基于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公开问题调查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内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现状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HD_NM_51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 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14)[M]//:中国法治发展报告.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2]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 中国行政透明度观察报告(2014-2015)[EB/OL].http:///news_body.asp?id=1491.2016-04-02.

[3]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 行政程序的法治化――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G].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

[4]叶南平. 试论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公开[J].电子政务,2007(5):36-41.

[5]杨海洋. 在电子政务背景下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06):75-78.

第5篇:电子政务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流研究;过渡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070-02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自80年代的机关办公自动化开始,经历了90年代初期的“金”字工程、90年代末期的“政府上网工程”。在这些工程的大力推动下,到本世纪初我国的电子政务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与规模。2002年7月,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组织了上百位专家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研究,在的十七号文件中,明确了我国电子政务的目标以及发展战略框架。这也标志着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一、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现状

(一)国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

国际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已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必要环节和关键内容。有关国外研究机构及相关成果简述如下:

1.联合国与美国行政学会。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与美国行政学会连续两年来了两份全球电子政务测评报告。

2.埃森哲咨询公司。埃森哲咨询公司(Accenture)在2003年对22个国家级电子政府进行了量化测评。

3.美国Brown大学。自从2001年以来,美国Brown大学已经连续了四份全球电子政务年度评估报告。

4.Gartner咨询公司。Gartner咨询公司主要从公众服务水平、运作效率和政治收益三个方面评估电子政务。

5。TNS公司。TNS公司自2001年以来连续三年对全球许多国家(2001年27个国家,2002年31个国家)的电子政务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估。

(二)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

与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府较为先进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政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处于摸索和孕育阶段。尽管如此,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已从过去局部推进的状态,进入了整体规划、网络整合、数据集中、应用层交互的时期;从过去的技术驱动,进入了以业务需求为动力的发展阶段。与此相应,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也有所发展,通过建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各种及官员行为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和考核之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实验室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1.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与上海经济互联网咨询中心,联合开展全国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工作。在2004年的报告中,家庭宽带接入、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人均GDP、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政府门户网站年均访问数、人均信息消费占总体消费比例等15项测评指标,对37座城市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测评。

2.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2月了《2002-2003年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年度报告》,尝试从内容服务的角度进行政府门户网站的评价;应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委托,它于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对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进行了评估,评估范围包括76个国务院部委及直属单位网站、31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333个地级政府门户网站及414个抽样县级政府门户网站。

3.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于2002年5月的《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电子政务度为22.6%。该项指标是根据评价电子政务水平的指标体系,在对196个政府网站的内容、功能及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

4.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于2002年8月《2002年中国城市电子政务网站评估研究报告》,通过设计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网站内容服务、网站功能服务、网站建设质量3项指标体系,对36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政府网站进行质量测评和比较。

5.互联网实验室于2002年11月了《中国电子政务战略研究报告》,推出了其电子政务评测战略,详细描述了如何对政府机关的电子政务战略目标、可用的资源和能力、面临的外部环境、达到目标的手段进行量化评测,从而帮助政府制定科学的战略。

三、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发展前景

(一)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特点

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处于由基础设施评估向内容和绩效评估的过渡期,全面评估工作才刚刚起步。在这个阶段,无论从评估对象和指标上,还是从评估主体上,都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评估对象主要聚焦政府网站,评估主体以政府自评为主,评估指标注重理论设计上的逻辑性。

(二)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缺乏电子政务方面的理论指导,具有盲目性。目前几乎所有的评估都是基于政府网站的评估,评估机构直接基于政府网站建设情况来进行电子政务绩效打分和排序,把政府网站建设绩效简单等同于电子政务的绩效。当然,不可否认,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网站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但绝不是全部。

2.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受国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理论影响,我国更多采取的是理论特点鲜明的评估体系。这些体系在强调理论体系的同时,忽视了我国电子政务在各地所处的不同发展程度,使评估过程中所应有的良性激励效应无法发挥作用。

3。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可操作性不强。多数的绩效评估经常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或者是由于对制度激励效应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潜在的副作用。

4.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多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作保障。我国目前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还处于散兵游勇的自发状态,远未形成一套完整而有效的制度体系,绩效评估制度建设要明显落后于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作保障。

(三)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一些建议

1.以民众满意为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电子政务绩效观。要树立正确的电子政务绩效观,就必须将电子政务绩效从软硬件规模转移到电子政务产生的效益上来,转移到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创造的价值上来。因此,需要明确树立以民众满意为价值取向的绩效观,即评估政府绩效的参照系是民众而不是政府自己。

2.客观分析本地现状,建立合理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成败,取决于绩效体系是否对于考核对象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引导性,这需要充分结合国情、省情、市情。脱离于本地实际的评估体系对电子政务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在评测指标体系建立中,不能忽视信息化建设程度、不能忽视非技术性因素、更不能照搬其他省市的评测标准。

3.制定合理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目标,强化可操作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与电子政务的战略规划是一脉相承的。只有基于明晰的电子政务总体战略规划,才能够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目标进行逐级分解,并设定关键成功因子,从而推导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并规避了为了评估而评估的误区,使绩效评估的导向性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

4.建立与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法规与制度。通过立法途径使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

5.构建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相关联的激励约束机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与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相联系,否则就只能是搞形式主义。激励约束机制的实现手段应当多样化、组合化。

参考文献:

[1]徐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D].厦门大学,2005.

[2]佟岩.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

第6篇:电子政务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省级政府;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7-0060-02

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其中电子政务首当其冲,其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在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中不断深入。伴随着行政审批制度的落实,政府门户网站的成熟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目前,我国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省级政府无论在行政管理的职权范围上还是行政层级上对电子政务的全面发展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区域电子政务研究的核心,在国家的电子政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地级市以下政府往往直接跟社会公众打交道担负着直接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职能,因此我们把地级市和区县级政府定义为“基层政府”,把省级和副省级政府定义为“非基层政府”。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后者,也称为省级政府,包括全国23个省,5个自治区及4个直辖市的政府以及15个副省级城市。

一、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起始于早期的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到1999年,伴随着“金字工程”的纵向展开,带动了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步伐,为政府职能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作了积极的探索。

1.从国家层面上看来。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已取得阶段性进步。无论是使用以“电子政务成熟度”为代表的评估体系,还是在门户网站的直接使用中,都已证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一个健康发展的渐进过程。在全国的电子政务的版图中,呈现着几种态势:从电子政务开展时间上看,超过半数的地方政府开展电子政务超过5年,有八成以上的地方政府超过1年,其中尚未开展电子政务的地方政府少于一成;从建设区域上看来,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从建设级别上看来,省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明显领先于基层政府。

2.从各省电子政务的发展看来。存在几种趋势:第一,在省内比较中,城市间发展不均衡。由于各省省情不同,省内城市受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技术环境等因素制约,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这种状况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现象。第二,在发展方向上,电子政务正在向基层延伸。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延伸有两个方向,一方面,城市电子政务建设向社区延伸;另一方面,整体建设已经延伸至乡镇一级,个别地区已经开始了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尝试。第三,整体建设中,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效益有待提高。资料显示,省级政府每年电子政务维护资金充裕,其中超过六成年维护经费超过50万元,相比之下电子政务的成熟度及满意度显得有些滞后。

二、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1.省略)下的网站发展到30913个,100%的省级政府和国务院组成部门、98.5%的地市级政府,以及初步统计超过85%的县区级政府已经建立了政府网站。同时,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在提供的基本服务功能方面,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在增强双向互动和网上事务处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地区差异仍十分明显。在门户网站的建设中,除了目前普遍的功能外,不同级别政府应根据自身特点重点增加相应的功能,根据自身建设的情况选择不同策略和重点。从目前学术界对政府门户网站的评估中看出,多数网站在政务公开方面得到满意评价,信息能力强,实用性差,参与性有待加强。由此可见,调整的方向重点是政府网站的互动环节和服务能力。

2.缺少评估,定位和规划。目前,电子政务的评估方法、评估内容不尽相同,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评估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总体看来,本着服务理念打造的电子政务,应该把服务能力放在评估的首位。在评估主体和内容不同的情况下,各省政府应该通过科研机构的评估或社会相关部门对电子政务的综合排名,了解省内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情况。据资料显示,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某些政府投入不足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共存,这说明了有些政府没有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规划。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省级政府作为指导机构,通过掌握本省电子信息的发展状况,结合本省省情,准确定位本省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有目的有步骤地规划本省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和步伐。据悉,广东省政府已经把电子政务写入本省的“十二五规划”中,把电子政务建设当做日常工作来管理,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3.电子政务立法滞后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相比之下,立法的缺失不能满足电子政务日益发展的需要。这种法制环境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法律效力不严谨。一些地方省市先后出台或启动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管理制度。例如,浙江省制定了《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电子政务管理办法》、上海市了《上海市信息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穴试行?雪》,为信息化项目预算审核工作作出了制度性安排。但是,我国现存电子政务的规定大多属于部委规章或者地方立法,效力和层级比较低,不利于树立电子政务的法律权威。第二,法制环境不成熟。总的看来,电子政务的整体法治环境薄弱,在一项调查中显示,“法制环境不成熟”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第二重要的因素,可见法制环境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电子政务的项目建设。

三、推进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方向应注重核心环节的开发与应用,打造适合地方发展的电子政务系统,提高可操作性和应用性,建立公共服务的新模式。电子政务的发展应注重以下环节:

1.结合行政体制改革,增强节点作用。省会城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对上结合中央,对下指导地市、县级政府,在同层级上又连接着其他省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在整个网络状的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处于关键节点。如何发挥上传下达作用,信息的通畅传递是建设的主要方向。目前的行政体制改革,呼声最高的就是大部制建设和省管县工程。在这两种改革中,省级政府的角色分别为参与者和主导者。一方面,在中央政府大部制的建设中,信息共享和整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省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可以采用“以业务为主线”的整合,解决电子政务中跨部门业务协调问题,以“大部制”为契机,推动电子政务应用协同建设。另一方面,在我国地方行政层级变革中,省直管县使地方行政层级直接改变,同时电子政务建设也要紧跟其后,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部门应预先留好电子政务系统的接口,减少体制改革过程中对电子政务的直接冲击,以“省管县”为出发点,带动省级政府电子政务总体建设的整合。可以说,“大部制”和“省管县”工程是“从上到下”和“从下至上”两个方面的行政结构性改革,处在中间的省级政府正是节点之所在。发挥省级政府在资源和区位上的优势,在改革的同时做好电子政务系统的协同与资源的整合,稳固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2.结合门户网站建设,提高网站使用效率。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务公开和服务型政府两大主导思想在落实过程中所必须凭借的重要平台,在未来的电子政务规划中,政府门户网站必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应当增强实用性和易用性。网站的普及目的之一就是调节信息的不对称性,方便百姓生活,节约社会成本。在这点上,省级政府可以采取以流程为主线的方式,加强政务网络办理的程序化,使典型政务流程能够实现网络办理,并以典型政务流程带动其他流程的网络办理普及,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增强网站的互动性。信息的交流离不开双方的互动,互动是网站建设的重点,也是提高公众参与和增加政府透明度的途径。门户网站的使用效率直接反映了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融合度,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使更多公众关注门户网站,提高网站的使用率。

3.提高信息安全,加强立法环境建设。目前政府门户网站被黑客攻击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对政府信息是一种严重威胁,更是对政府的公信力的巨大冲击。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阶段,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使其自身发展捉襟见肘。这里我们需要搞清一个问题,即电子政务的发展速度是立法速度无法赶上的。这就要求在立法的过程中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应注意循序渐进,有重点有步骤地稳步进行。既要奠定立法环境的基础,又要保证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法律保障得以实施。目前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电子签名的有效性、信息公开程度等方面作出规定或者司法解释。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应充分考虑到本省电子政务的特点,参考国家及国际电子政务的立法原则,避免再调整电子政务关系时出现法律冲突。省级政府要充分利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优势,结合本省发展状况给予适合发展的政策及法规解释,营造适合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环境,推进政府信息化的稳步实施。

4.提高服务意识,注重人员机制的改革。中国有句话叫做“以人为本”,人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任何组织竞争力的核心部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专业的人才数量和素质是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子政务实施需要专业的人员设计、开发和维护应用软件系统。电子政务想要建设发展壮大,对公务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知识存量、应用技能都是一个挑战。如果公务员没有在思想观念和管理能力上的转变,即使是再先进的硬件条件,也难以发挥出电子政务实施的真正作用。想要成功运营电子政务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所以省级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把人才因素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考虑。切实地搞好人员信息知识普及和必要的技术培训是有效推行电子政务的基础。为此,主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人员的能力并且通过相关的职业技能的培训来发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个人都能尽其所能发挥最大的力量。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多种形式培养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起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技术专家、应用人才和管理人员的队伍。二是要立足于实际发展,量力而行地实施人才引进机制,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引进少量的急需的高级人才,给予高级人才较高的生活待遇,避免不必要的人才的流失。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机制,提高省级电子政务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昊,孙宝文.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实证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5).

[2]张越,张硕文,邓卫杰,王欣欣.中国省会城市政府门户网站测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

[3]杨泽.“大部制”与推动电子政务应用协同建设[J].党政干部学刊,2009,(3).

第7篇:电子政务的现状范文

1.电子政务实践问题分析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限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分级投资的财政体制等约束,总体上是“以项目为中心”、“以部门为主体”而推进实施的,加之政务业务具有的复杂的跨领域知识与跨部门执行、高度知识密集型及流程密集型等性质,电子政务工程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1)电子政务领域与行为模式的封闭性,信息化主管官员成为掌握领域话语权的主要群体;

(2)投入大,自2003年以来,近10年总计投入超过6000亿元,投入始终保持在15%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中央财政占政府投资的比例为13.15%,地方财政占政府IT投资的86.85%;

(3)电子政务建设统筹规划不足,造成互联互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作用的有效发挥。

(4)电子政务服务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特别是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支撑作用较弱,与领导同志的期望和公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5)发展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绩效评估开展不到位,新技术应用不足,创新发展不够,人才队伍现状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2.电子政务理念误区分析

理念层面对电子政务的作用、目的和期望普遍存在脱离现实条件的过度拔高现象。

(1)意图通过信息化的方式突破行政管理体制困境

不理解信息化是手段,是促成应用对象或领域(比如政府)发生转变的过程,而手段的结果(过程的最终状态)是一个“信息化”之外的价值选择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管理创新是依靠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整体建构,信息技术仅处于政府管理创新的最低层次,可以被用于促进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政务模式。单纯依靠零散的、技术层面的推动政府管理创新,要取得成功是比较困难的,电子政务不能解决体制问题,更不能解决政府管理创新的价值问题。

(2)认为在信息社会,政府必须走在技术前沿

应利用最新技术成果所提供的最先进的方式提供政务服务。忽视技术的适用性和可能性前提,忽视政府发展的紧迫需求和本国科技进步现状,成为国外技术和产品的盲目的吹鼓手和推销者,使电子政务发展误入歧途。③目标越位与缺位。期望通过政府先行的方式,把电子政务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促进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赋予电子政务超出本身内涵的诸多外延目标,模糊了电子政务发展应有的焦点,不利于电子政务建设的聚气发力,该干没干好,不该干的却投入了巨资,浪费社会资源,损害公共利益。

二、电子政务研究滞后于实践

电子政务实践中表现出的各类问题的症结在于缺乏相关理论的深刻指引,与电子政务发展实践的迫切需求相比,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深度远远不足,研究成果在泛化和具体化两端之间摇摆,电子政务研究存在将“电子”与“政务”两部分知识机械堆积、叠加的问题,学术研究存在表层化和简单化倾向,电子政务还未走上科学化演进发展的轨道。

1.缺乏研究共识

一门学科的创生通常有三条件,首先是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其次是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最后是符合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电子政务研究主要还是围绕技术、方案、项目等建设转,我国电子政务研究与应用仍然处于技术主导的阶段;电子政务具有学科融合的交叉性、多样化特性,作为一个单独学科的基础性问题尚未形成,如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体系仍有争论、电子政务研究的范畴和体系也不成熟、未能明确哪些问题有待研究,电子政务的概念、内涵、共同的研究问题、问题领域等都有不确定性,共同认可的原理、原则、理论、方法和学说都没有出现。对电子政务认识的多元化表明了电子政务目前缺乏共识性的研究范式以指导整个学术团体的研究工作。

2.缺乏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体现在模型和方法两个方面。现有电子政务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经验研究、实证研究为主,带有明显的经验性、描述性,由于理论、工程、技术三者互相割裂,不可能出现互相促进的循环加速过程,电子政务发展后劲堪忧。由于缺乏引领作用的“理念”,只能“闻技起舞”,网站技术在电子政务中就成了政府网站,微博由公务员使用就摇身为政务微博,云技术出现在电子政务中变身为政务云等,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常舞常新,最终演变成一场场的投资盛宴,技术采纳的应用效能不强。

3.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分类是科学的起始,然而电子政务学科边界模糊。顶层规划和工程实施“两张皮”,政务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指导,尚未形成一个融合技术、管理创新和深化改革的跨学科协同研究的格局,电子政务工作者分别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事电子政务相关工作,阻碍了电子政务的不断创新发展。信息化主管领导重点关注电子政务战略、规划、发展模式、推进机制等上层构造,对电子政务中信息技术所能带来的变革潜力重视不足或者视而不见;而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则重点关注相关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只考虑在已有体制上引入电子手段,其结果只会是固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必然与电子政务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实践过程中不是“重”什么的问题,而是没有形成电子政务特有的理论框架有效融合“电子”和“政务”,电子政务研究中两者都很轻。

4.学术发展随意主观

尽管国家电子政务有发展战略、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各地方、各部门也有相应的规划,但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有待提高。现行体制下,国家电子政务一般通过设立项目的形式对经费进行分配,而项目的提出与评审通常是少数行政人员指定特定专家内部讨论形成。专家为避免被孤立、边缘化的危险,“理性地”形成了主动迎合领导意图的文化下意识,对于行政人员的诱导性观点,专家们总会集体无意识地附和并强化,因而最终决策结果缺乏充分的客观依据,需求动力被异化,一方面导致了科技人士围着行政人员转,严重损害学术竞争;另一方面科研发展的随意性和不均衡性问题严重。

5.缺乏学者群

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导致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缺乏共同的研究视角,难以形成研究共同体。相关研究者对电子政务的专注度和深入度不足,对电子政务的研究仅是偶尔涉足,公共管理、情报与文献学、信息学科等领域的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仍立足于原有学科,我国电子政务领域并未拥有一批持续的稳定的研究群体,而各级政府信息部门侧重于本部门信息化工作。缺乏既有行政背景熟悉政府运行机制又致力于电子政务科学研究的国家级电子政务学术团体,难以形成学术规模效应。

6.学术地位有待提升

电子政务相关的研究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期刊以及高校学报等综合性期刊,作为电子政务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尚未出现,电子政务研究对学术交流平台的影响不足。此外,2014年前国家自科基金和社科基金立项的电子政务研究课题仅48项,并且从年度立项数量可以发现电子政务的研究呈下降趋势,反映电子政务基础理论研究竞争力偏低。

三、电子政务若干基础研究论题

电子政务研究论题是解决不断涌现的新问题、适应新变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探索电子政务研究新领域、丰富电子政务理论、推动电子政务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电子政务理论研究论题可由电子政务的学科界定等科学问题、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等应用问题和环境制度因素等生态问题三方面构成,当前亟需开展相关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工作。

1.电子政务的学科问题研究

科学定位可以指导努力的方向和需要做的工作,所以定位是带有基础性、指导性的作用。电子政务的学科问题重点回答电子政务是一个混杂的、外延不断扩展变化的学科集合,还是一个有自己特殊的内在规律和体系的独立研究领域。把电子政务作为公共管理的一个研究领域等单一学科取向的研究,会使政策、管理和技术的融合关系被扭曲,使电子政务研究难以从理论上解决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政府职能转变、管理与服务范式变革等有机结合的问题。因而电子政务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动态兼容性的特征,将零散的电子政务学科知识进行科学化、系统化、抽象化的梳理、概括与归纳,从而创造性地形成一个新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一个通过电子治理来实现一个有能力政府的理想框架,并把这个知识框架引入学术研究,引入政府履职之中。

2.电子政务影响分析研究

电子政务实施是组织制度安排的信息技术执行过程,同时在技术执行过程中促使组织制度不断演化变革。电子政务成为政府履职的基础设施后,政府对其依赖也越来越强,一旦政府部门职能、施政方法、理念发生变化,强化、固化传统政务模式的信息化设施也面临重构甚至废置的境地,伴随而来的是新的投资甚至是业务的中断。如何理解电子政务和改革关系,如何才能拥抱改革创新而不成为职能转变的限制条件,需要重点研究制度安排、组织形式、流程机制、权力分布、行为方式、结构形态等与信息技术执行的相互影响作用,主要包括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研究、电子政务对行政改革和政府管理的影响,电子政务对行政主体、行政行为与政务环境的影响,电子政务对执政能力、治理能力、管理方式、行政成本的影响等。

3.政府模型与建模方法研究

认识政府是研究电子政务必须首先明确的现实问题。政府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多机构而且动态变化的复杂巨系统,仅凭一般的感性认识,我们只可能获得片面的理解。由于不同文化和制度下的管理问题具有不同的特性,各国电子政务都具有本土政府的"情景依赖"性,基于我国公共行政条件的政府建模是认识分析政府运行机制的基础,是整个电子政务研究的先决条件。政府模型包括功能模型、组织模型、业务流程模型、信息实现模型等的总体概念框架,是为我们描述政府一个手段,在现实中体现为一套组织结构体系,政府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三定方案、办事流程、服务规范、权力清单等是某种形式的政府模型。建模方法研究需要回答如何有效地获取、抽象、形式化、结构化和数据化这些政府知识,可按照政府功能域、业务领域、业务单元、业务活动、业务流程的最终产出成果等对政府进行多级分类研究,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政务理论体系。

4.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研究

如何构造建立一种妥善地考虑我国各级政府目前的体制、观念和各部门利益的的权责分配机制是推进电子政务协同发展的关键。以项目为中心的推进机制导致建设缺乏全局性,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就是特定主体从整体和全局的视角出发,基于职能和使命为解决特定问题的症结,达成应然目标所需要的手段、资源、路径及实施步骤等所进行的全面设计构想和安排。在战略层次,要根据国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宗旨、使命、战略目标和指导原则,确定电子政务建设的体制机制和实施路径。在政务层次,要以政府业务流程梳理和再造为中心,同时对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等进行相适应变革。在技术层次,则应对支撑政府业务流程的信息资源、关键技术、管理机制等进行设计,确定电子政务的技术架构。加强顶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须从政府改革、社会趋势、利益相关者、管理机制的重新设计,法律法规、信息管理、政府角色、目标价值之间的冲突等方面来研究推动跨部门、跨地方的协同和互操作。

5.电子政务安全的权衡研究

安全问题是电子政务的关键问题,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建设过程中需防止“强化安全、弱化发展”的过度安全保护倾向,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尚不具备在短期内占领国内主要市场的能力,因而核心信息装备的非国产化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现阶段的科技水平决定的。信息安全是不断升级的矛与盾的攻防战,信息安全是相对的,在当前发达国家“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现状下,脱离技术现实条件的盲目推行“国产化”将进一步加重“安全保障能力代差”,从而造成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应伴随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实现国产替代,电子政务安全既要着眼长远,不断提高我国自主信息技术装备的应用水平,更要立足当前,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安全保障差距。电子政务安全权衡研究要回答如何着眼于现有条件和需求设定电子政务安全的目标。

四、结论与启示

第8篇:电子政务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参与;可持续发展;SSCI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11.026

〔中图分类号〕D035-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11-0140-06

〔Abstract〕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ances,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is also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Therefore,in order to keep abreast of the latest research direction of e-government,The paper selected 2015 e-government literatures relevant to the subject in SSCI database as a sample to analyze,summarized the latest topics and trends in e-government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First,Construction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service system;Second,e-government assess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Third,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in primary leve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ipative electronic communities;Fourth,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e-government,to hel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in China.

〔Key words〕e-government;e-particip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SSCI

20世纪末,世界各国相继将信息通讯技术运用到公共部门中来,以解决政府部门机构臃肿,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应用效果显著。之后互联网20时代到来给公民和公共部门之间互动提供了新机遇,并深刻影响着政府部门服务提供、公民参与等活动。尤其是近五年来,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政务的迅猛发展,使公民更加便捷地获取公共服务,为公民参与提供新渠道。

《2014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1]对联合国成员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估,《2014年报告》显示中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DGI)为05450,位列第70名,远远落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水平。因此,本文通过对国际电子政务研究主题总结归纳,分析其研究趋势,希望有助于国内研究者了解国际电子政务发展,从中获得启发,推动我国电子政务跨越式发展。

1研究方法

11文献获取

美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是比较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数据库,能够充分体现出国际电子政务研究方向和趋势,因此选取SSC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本文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作为文献检索时间跨度,在Web of Knowledge平台上搜索包含“Electronic Government”、“E-government”、“E-government”、“Digital Government”等关键词的文献,得到最初论文。利用数据库下载相关论文,通过分析摘要进一步判断文章相关性,删除部分重复或无用文献,最终选取62篇文献样本。

12文献期刊来源分析

在最终62篇文献中,有25篇来源于期刊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GIQ),占总文献数227%。GIQ作为较早关注电子政务专业期刊,在电子政务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另外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中也有较多相关主题文章,占97%。其他杂志譬如Information Development、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等或有1~3篇。

2研究主题分类分析

21电子政务建设

211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的理论构建

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组织在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全方位、规范而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1]。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电子政务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给出解读。Tomasz Janowski[6]认为电子政务是在应对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压力中不断改变的,理解并预测这些改变对政策制定者、政府行政人员等相关人员都很重要。他以是否存在内部变革、是否改变政府和外部关系、是否更加情景化为标准,提出了电子政府发展的4个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政府改革阶段、公民参与阶段和情景化阶段,并详细介绍了这些阶段产生的动因、条件和机制及结果。Maria Katsonis[7]从一种更加原始的角度――时间或者技术发展角度来归纳总结电子政务发展阶段,即电子政务10时代、电子政务20时代和数字政府,数字政府和以往阶段有8个方面不同,包括从以市民为中心转变为市民发动的发展模型;统一默认服务通道;支持移动设备;发展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进一步打造公共部门的能力;通过灵活的方式跨部门跨系统进行采购;继续安全的开放政府信息;收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支持决策;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数字政府不仅仅要关注技术问题,更要关注领导力、能力、治理及文化等因素。

电子政务理论阶段的构建既是对前一阶段电子政务发展历程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展望,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不同时代背景和技术背景,不同学者总结了不同发展阶段模型。譬如,2001年Karen Layne提出的4阶段发展模型:网上目录化阶段、网上交互阶段、垂直整合以及水平整合阶段;2005年,SianK和LongY提出5阶段:网上呈现、互动、交易、改革和电子民主发展模型。2015年电子政务发展阶段与之前的模型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更加关注政府与组织外部,包括与公民、企业等的关系,更加倾向于以用户为核心,这也符合政府当前政府转变角色的需要;预测电子政务发展更加情景化,根据国家、城市甚至社区具体情况来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整体策略;强调大数据发展和运用,推动建设数字政府。当前随着云计算技术不断成熟、大规模快速计算为政府部门处理海量数据,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可能。

212电子政务执行策略研究

电子政务自20世纪末先后经过了Web10、Web20和移动通信时代,与此相对应的电子政务发展阶段也被形象称为电子政务10、政府20和移动电子政务,甚至在有些国家已经提出了电子政府30。Vishanth Weerakkody[8]等人对132篇电子政务文献分析整理得出实行电子政务这十多年来的成本与效益、存在的风险与机会。如何更好地规避风险,抓住机遇,提高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作出回答。Po-Ling Sun[9]提出政府20的执行框架,包括流程整合、资源整合、后台以及前台办公系统整合4个方面,涵盖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最终建设高效、合作、有责任、透明的政府。Gohar Feroz Khan[10]提出了政府20使用模型(GUM),包含信息社会化阶段、集体协作阶段、社会交易阶段,并针对不同电子政务发展阶段提出了3种不同的执行策略,具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Taewoo Nam[11]研究韩国电子政务30行动,从数据开放、自由获取信息、市民参与治理、跨组织合作4个方面入手进行SWOT分析,并针对其劣势和威胁给出可操作性建议。Fons Wijnhoven[12]研究激励因素、阻碍因素、以及公众社会经济特性对电子政务项目参与动机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公民的社会经济特征比如性别、教育等并不会影响他们参与的意愿;这与以往文献研究结果恰恰相反,证明提高公众参与仍有较大的可能,而且有较低目标的开放政府项目往往要比有较高目标的项目参与度高。Albert Meijer[13]从电子政务创新的阶段、领域和类型三方面介绍了电子政务创新的阻碍因素,认为对于存在的问题不仅要修修补补,更需要一个整体框架和长远目标,并进行了实证研究。Ping Gao[14]提出了在电子政务发展赶超技术创新环境下政府干预模型,该模型包含3个层次:从创新过程、创新的挑战、干预工具三方面回顾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中政府创新过程、面临的挑战和干预手段,认为在复杂技术环境中追求自主创新,强政府是必不可少,尤其要利用其对国家经济和工业的控制地位发挥各种干预工具的效果,实现高水平的电子政务。

就目前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建设情况来看,政府部门推行了许多电子政务项目。但值得注意的是,电子政务项目大都以失败而告终,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数据显示,我国信息化项目成功率不足30%,这就意味着当前政府部门并未抓住Web20技术带来的种种机遇。

上述研究者对Web20时代下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共同思路是,厘清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确定电子政务战略目标,制定未来一个时期内电子政务发展框架,包括发展阶段、切入点或影响执行的关键因素,进而根据各个阶段的目标和特点确立详细的执行策略。这一思路的核心是电子政务策略要具有阶段式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这是对当前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割据式发展模式的修正。

213电子政务发展的其他领域

Antonio Cordella和Niccolò Tempini[15]通过研究发现ICT应用在公共部门中并未减少官僚制的作用,相反通过功能简化(Functional Simplification)即简化工作部门工作流程和功能封闭(Functional Closure)即公共部门能成为一个无缝系统,系统内外之间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输入输出,不受到任何干扰的这两个功能,支持官僚制运作,作者将其称之为“电子官僚制”。并以威尼斯IRIS系统为案例验证该模型。Serge Kablan等人[16]讨论政府在提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时,对于那些有残疾或者不识字的边缘群体来说,需要考虑哪些法律要件。作者选取网上电子政务服务可获得性和可用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Jeremy Rose[16]等人认为公共部门经理对复杂、缺乏清晰目标和实质承诺的电子政务项目,往往做出失败的选择主要是由于根植于经理所处文化环境中价值观念相互冲突所造成的。因此公共部门经理必须厘清文化价值观念之间关系,以便做出成功抉择。作者从公共管理的历史中提炼出4种价值定位即:官僚制与专业化、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效率、公共价值管理与服务和新公共服务运动与参与,并进行实证研究。

随着电子政务在公共管理中重要性不断增强,其他领域学者也越来越重视电子政务对其研究的影响。上述研究是对电子政务主体研究领域的重要补充,从价值、法律以及官僚制与电子政务发展之间关系的视角来探讨电子政务发展,使电子政务这一学科内容更加丰富。除此之外,研究者可以开拓新角度,比如以电子政务和腐败之间关系、电子政务和教育之间关系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22电子政务公民采纳

Robert Piehler[18]等总结了政府门户网站使用者连续使用的意图模型,该模型包含自变量――公民期望和政府的积极调整、中间变量――满意度、因变量――使用意愿以及调节变量――网站设计、可用性、可信赖程度、安全性和质量,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基于有用性感知的公民期望和积极调试是影响满意度和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Jooho Lee[19]等人旨在研究Web20时代下公众采纳政府的社交媒体对于政府信任度的影响。如何提升对政府信任度对于提高电子政务采纳率具有深远影响。反之公众采纳政府社交媒体也会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度,形成良性循环,作者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该假设。Nripendra PRana[20]等人提出拓展的社会认知理论,即对结果的期望、情感因素、焦虑、自我效能感和社会影响因素影响公众对印度公共不平申诉系统的采纳行为。Rania Fakhoury[21]影响采纳率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信任度,包括对政府和对网络技术的信任程度;二是公民身份,公民身份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所谓积极公民身份是指那些被赋权的、积极参与的公民。政府要逐渐培养公民信任度和不断赋予普通甚至消极民众参与的权利才能逐步提高电子政务服务的采纳率。Anne Chartier[22]等人为回答“哪些因素阻碍了乡村地区公民使用电子政务”这一问题,选取了感知有用性、感知可操作性、信任、感知风险4个维度来衡量与个人态度的关系,并认为个人态度直接影响个人的使用意图,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假设。HMBPRanaweera[23]在TAM模型的基础上将信任作为一个附加因素进行整合来解释斯里兰卡政务服务采纳。Omar Al-Hujran[24]等人认为低水平电子政务服务采纳率需要从社会-技术、政治和文化多角度来解释,因此他们在TAM模型基础上整合了信任、可感知公共价值观念和一国文化三方面因素,认为可感知公共价值和感知易用性影响个人态度进而影响个人行为意图。最后,Nripendra PRana[25]为了整体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103篇现有实证研究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发现37对最常用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通过进一步分析,作者发现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从相关学科中借鉴而来,在电子政务领域中运用颇显随意性。

电子政务公众采纳研究一直是电子政务领域研究的主要方面,也是决定电子政务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关于电子政务服务采纳这一问题,不同模型从不同角度给出解释。除了在原有TAM和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上添加因子拓展模型之外,还有学者从公民身份、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从乡村、偏远地区等地理因素,以及社交媒体采纳对信任的影响角度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研究角度十分多元。但是,Nripendra PRana通过对现存有关公民采纳电子政务服务的文献进行研究发现,178对电子政务公民采纳的假设中仅有37对变量关系是经常使用的,还有其他很多并不常用的变量关系,那么这些变量关系研究意义何在,我们究竟是要在常用关系上向更深层次去挖掘,还是另辟蹊径去拓展其他变量关系,是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3电子政务与公民参与

电子政务可以加强政策制定的咨询过程,以提高公众参与度。但事实是否如此,Martin Lodge[26]等人对英国政府发起的“改革繁文缛节(Red Tape Challenge,RTC)”行动进行研究。(该项行动类似于我国网络意见征集,即政府在网络平台政策,民众通过网络对政策发表意见。基于民众意见反馈,政府对政策方案进行修改。)通过回答RTC的行政运作机制、现存政府管理现状以及群众意见风向3个问题,作者发现行政运作的机制要比远群众的意见重要得多,即该项行动并未发挥很大的作用。Nixon Muganda Ochara[27]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尽管直觉上我们认为公民缺乏可获得性、公民态度和使用移动技术所需技能,但是移动电子政务仍然为增强电子参与提供了平台。Alessandro Lovari[28]等人研究了意大利10个市facebook的公民参与度,将其划分为爱好者、单一渠道互动用户、多渠道互动用户和全方位互动用户。实证研究发现531%的粉丝属于多渠道互动用户,他们不仅阅读、转发、评论信息,还会参与网上讨论,并希望和政府部门实现有形的、真正的双向交流。Julie Firmstone[29]等人研究了英国利兹市数字媒体提供的机遇对公众参与的影响,发现利兹市当前参与只是单方面信息式参与,而非互动式参与;另外,政府的网站、社交媒体网页之间功能是分割的,网站主要提供与服务相关信息,而社交媒体则注重机构名誉管理,两者并未形成有效呼应和补充。尽管如此作者仍然相信,数字媒体将会在定义和重构公民与政府关系上发挥重要作用,为公民参与开辟新途径。Enrique Bonsón[30]等人从公共部门社交媒体内容类型和媒介类型对公民参与的影响角度入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信息内容或者形式大都跟组织机构环境相关,不同机构环境、内容和形式造就不同层次参与水平。因此政府部门职员在着力提高公众参与水平和有效性时应适当考虑的内容以及形式,更好服务于公众需求。

通过电子政务提高公民参与度,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协作治理模式,实现电子民主,是电子政务价值目标之一。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发现,有关公民参与当前学者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更多关注公民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比如facebook等的政治参与,较少关注通过网站的参与形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社交媒体成为公民参与主要平台的大势所趋。另一个是注重挖掘公民的参与动机、参与程度、公民参与影响因素以及参与效果,但是目前对于这四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其他地区该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还不深入,缺乏有力理论模型。

24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发展是非连续的跳跃式的阶段性发展,但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电子政务却不能是跳跃性发展的,如何推动电子政务持续性发展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Yongrok Choi[31]从与发达国家的商业对比中指出政府干预的重要性,介绍了有关于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如电子政务特征、含义、政府干预模型和时机、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并最后得出结论应当从创新网络的整体绩效出发来研究可持续发展策略。Yanni Yu[32]研究了地方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现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电子政务环境绩效和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之间没有显著关系,而且环境保护绩效较差的部门往往披露的信息也较为浅显。因此为了维持电子政务在环境保护方面发展可持续性,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Shiyi Chen[33]等人通过调查发现,电子政务所产生的效益仅占地区GDP较少部分,验证了索罗悖论。但是信息通讯在政务领域中运用产生的影响与其发展阶段有很大关联,只有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信息通讯技术广泛传播和应用,其正面效益才能日渐显现。同样地,Mary Maureen Brown[34]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信息技术对警务效率提高并未有显著影响。但作者认为需要从多角度来评估信息技术对电子政务效率的影响。Irene Bernhard[35]等人介绍了瑞典警察运用通信技术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案例,颠覆了人们对电子政府的第一印象。在瑞典,越来越多地方联系中心建立起来,这些联系中心通过了解每个用户独一无二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个人定制服务,这虽然降低了政府工作的效率,但是保障了服务的连续性,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而形成地方政府缓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电子政务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决定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上述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有的学者强调电子政务在环境保护方面可持续发展,有的则关注在经济、警务处理效率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这些研究侧重点有失偏颇,因为真正决定环境保护是否有成效,决定经济是否良性发展的是实体政府的行政能力,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有力手段和工具。因此,应当从整体比如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维度去考察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

25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电子政务项目往往是复杂的,牵涉许多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包含大量的用户基础,且追求多样化的目标。因此专家在评估这些项目时往往比较困难,尤其是在这些项目的评估数据不确定或者非常主观的情况下。Mohammad Shahadat Hossain[36]等将置信规则库和证据推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现项目中需要改进的因素;除此之外,收集各种各样的条件,推演可能的结果,以减少电子政务项目评估中的不确定性,从而给项目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Uthayasankar Sivarajah[37]等从政府部门人员的内部视角来评估网络20的应用,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电子政务20的评估模型:收益和成本、风险以及良好影响,并通过实证研究指出评估电子政务项目时应从一个综合的角度去考量。Sebastian Stier[38]认为政权形式以及实体政府的行政能力会影响电子政务绩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电子政务绩效与政权形式关系不大,只是民主政体更有利于电子政务创新。反而实体政府的行政能力对电子政务绩效相对重要,这意味着电子政务项目需要更多技术性人才和行政资源。Malin Song[39]从环境保护这一具体角度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从公众参与、服务质量以及公众满意度3个方面进行评估,发现只有1/4的环保网站效率较高,有效发挥网站在环保方面的作用。Filipe Sá[40]等人通过建立服务质量模型以受众和政府部门专家的预期来要求、评估电子政务服务绩效。该模型涵盖服务质量、信息质量、管理质量以及技术质量4个方面。Cristiano Codagnone[41]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服务供给端的自我评估阻碍了政策进步和创新,评估更多的是机构感知到的质量而非电子政务服务本身的质量和可用性。因此他们提出了整体政策评估模型,包括日常监控评估和改变创新评估两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模型。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不仅是对已有电子政务建设的检验,也是为后续电子政务的建设提供指导方向,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通过对上述文献整理发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要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对具体项目的绩效评估;另一个是从特定的角度进行绩效评估。对于前者而言,研究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后者研究的关键在于结合学科领域发展,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影响因素。

3电子政务的研究趋势

通过对2015年国际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2013年、2014年国内外研究主题进行对比,分析本年度国际电子政务主题;同时,发现国外电子政务研究优秀经验和做法,并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得出电子政务研究的趋势以及热点领域。

31公民参与的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研究

电子政务价值目标是透明、参与和合作。随着移动通信技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信息共享与公开的程度日渐提高,尤其是电子政务发展较早的国家,基本上已建成透明化政府。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致力于使用网络20技术引导公民参与政府服务提供过程,如美国圣何塞市“城市源”系统的使用等表明公众参与的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是必要的,不仅利于政府部门节省成本,提供优质服务,而且有助于政民互动,提升政府形象,实现电子民主。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政府网站、社交媒体上公众参与度不高,参与质量较差,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政治文化的强大影响,公民未形成政治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基本不做回复或已有回复也未做到及时、有效,使得有积极参与性的公民也逐渐丧失热情。但是笔者认为随着公民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民主意识逐步增强,以及技术成熟运用和政府观念转变,我国电子政务公民参与有较大提升空间,也将成为研究一大趋势。

32电子政务评估与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研究

Estevez和Janowski认为可持续发展维度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机构4个方面,电子政务只有在以上领域中获得显著效用前提下,才有得以存在的必要,才能够维持自身可持续运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以上文献中,只有Yongrok Choi从政府干预角度研究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整体策略,其他学者或是从环境保护方面、或是GDP增长率方面进行衡量,有失偏颇。而且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验证了索罗悖论。事实上大多数电子政务失败并不是技术带来的,更多的是组织管理、业务管理效率低下导致的。因此如何设计更加全面的评估体系,进而衡量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这与电子政务评估也是密切相关的。从当前电子政务评估现状来看,评估视角从关注技术到更加关注组织管理,评估主体从关注政府内部到更加关注公众需求,评估框架从一般性框架到针对具体电子政务项目设计体系,标志着电子政务评估日渐成熟,也为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33基层电子政务与参与型电子社区发展研究

目前已有的电子政务研究更多是关注电子政务顶层框架设计,研究对象更多是市级层面电子政务相关建设,较少关注基层地方政府甚至偏远地区电子政务建设[4],农村或社区公众办事仍旧需要在城镇、社区办事部门和服务中心之间折返。尤其是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何为农民提供政务服务、农业服务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发达国家部分地区已开始积极探索参与型电子社区建设模式,借助移动通信技术和社区办事人员对社区群众熟悉等优势,为公众提供个性、贴心服务。同时公众也可就有关社区建设方方面面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参与社区建设与发展。因此,在借鉴国外电子社区经验基础上,探讨中国基层电子政务的发展模式和走向有深远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电子政务整体发展水平。

34移动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移动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利用网络和移动终端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提供便利,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信息和服务[5],包含政府部门移动办公和基于移动终端政务服务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关于移动办公,国内外尚无成熟的发展模式,但是笔者认为,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WI-FI的全面覆盖和公民与政府互动的需要,移动办公发展会成为电子政务发展一大趋势。另一方面,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众多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这些社交媒体平台不仅为公众提供便捷服务,而且成为公民政治参与最便捷的途径[3]。移动政务服务为群众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新契机。但是移动政务服务提供仍旧面临许多问题,如移动支付问题、电子身份认证问题、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问题等,这些都是学术界和政府必须解决的难题。

4结束语

通过对2015年国际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相关文献梳理,分析年度国际电子政务领域研究主题,得出电子政务领域研究趋势以及研究热点领域:一是公民参与的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研究;二是电子政务评估与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研究;三是基层电子政务与参与型电子社区发展研究;四是移动电子政务发展研究,以期对国内电子政务研究有所助益。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发展,电子政务发展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以后研究中,我们会及时关注社交媒体与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部门数据开放情况,以及政务云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2014年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文版)[J].电子政务,2014,(8):2.

[2]徐晓林,杨兰蓉.电子政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2-23.

[3]杨兰蓉,赵玉攀.2013年国际电子政务研究的主题和趋势――基于美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数据库分析[J].电子政务,2014,(8):110-118.

[4]王宇,赵玉攀,杨兰蓉.2014年国际电子政务研究评述:基于SSCI数据库[J].电子政务,2015,(10):96-109.

[5]姚国章.移动电子政务发展与展望[J].电子政务,2010,(12):11-21.

[6]Tomasz Janowski.Digital government evolution:From transformation to contextualization[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221-236.

[7]Maria Katsonis,Andrew Botros.Digital Government:A Primer and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s[J]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5,74(1):42-52.

[8]Vishanth Weerakkody,Zahir Irani,Ibrahim Osman et al.E-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A birds eye view of issues relating to costs,opportunities,benefits and risks[J].Information system frontier,2015,17:889-915.

[9]Po-Ling Sun,Cheng-Yuan Ku.An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for E-Government 20[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5,(32):504-520.

[10]Gohar Feroz Khan.The Government 20 utilization model and implementation scenarios[J].Information Development,2015,31(2):135-149.

[11]Taewoo Nam.Challenges and Concerns of Open Government:A Case of Government 30 in Korea[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5,33(5):556-570.

[12]Fons Wijnhoven.Open government objectives an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30-42.

[13]Albert Meijer.E-governance innovation:Barriers and strategi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198-206.

[14]Ping Gao.Government in the catching-up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Case of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in China[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5,(96):4-14.

[15]Antonio Cordella,Niccolò Tempini.E-govern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Reappraising the role of ICT and bureaucracy in public service delivery[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279-286.

[16]Serge Kablan,Arthur Oula,Emma Elliott.Legal aspects of accessibility and usability of online public services in Quebec and Canada[J].Electron Commer Res,2015,(15):387-406

[17]Jeremy Rose.Managing e-Government:value positions and relationships[J].Info SystemsJ,2015,(25):531-571.

[18]Robert Piehler,Bernd WWirtz,Peter Daiser.An Analysis of Continuity Intentions of e-Government Portal Users[J].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16,18(2):163-198.

[19]Changsoo Song,Jooho Lee.Citizens use of social media in government perceived transpancy and trust in government[J].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iew,2015,(39):430-453.

[20]Nripendra PRana,Yogesh KDwivedi.Citizens adoption of an e-government system:Validating extended 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32):172-181.

[21]Rania Fakhourya,Benoit Aubert.Citizenship,trust,and behavioural intentions to use public e-services:The case of Leban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5,(35):346-351.

[22]Marie-Christine Roy,Anne Chartier,Jean Cre^te 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e-government use in non-urban areas[J].Electron Commer Res,2015,(15):349-363.

[23]HMBPRanaweera.Perspective of trust towards e-government initiatives in Sri Lanka[J].Ranaweera SpringerPlus,2016,(5):22.

[24]Omar Al-Hujran,Mutaz MAl-Debei,Mahmoud Migdadi.The imperative of influencing citizen attitude toward e-government adoption and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53):189-203.

[25]Nripendra PRana,Yogesh KDwivedi,Michael DWilliams.A meta-analy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on citizen adoption of e-government[J].Inf Syst Front,2015,17:547-563.

[26]Martin Lodge,Kai Wegrich.Crowdsourcing and regulatory reviews:A new way of challenging red tape in British government?[J].Regulation & Governance,2015,(9):30-46.

[27]Nixon Muganda Ochara,Tendani Mawela.Enabling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E-Participation through Mobile Technology[J].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2015,21(2):205-228.

第9篇:电子政务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利弊

一、电子政务的含义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因特网上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割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平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是现代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但电子政务有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与行政事务的简单结合,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借助电子信息化硬件系统,数字网络技术和相关技术的综合服务系统;电子政务处理的是与政府有关的公开事务和内部事务;电子政务是新型的政务管理系统。

二、电子政务实施的益处

(一)电子政务的实施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传统的行政管理,基本上都是以开会研究的方式,往往一个政府行为要多次开会研究,在自上向下逐级传递指令。传递到基层落实的时候要耗时很长,而基层向上级反应问题需要自下而上层层请示汇报,容易产生和主管主义,也容易滋生腐败。既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还导致效率低下。而电子政务则通过网络办公、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手段,改变了行政信息的传递和交互方式,减化了政务工作的流程节省了时间,同时改变了政府的办事方式,逐步普及和完善政府的网上办公功能,将官僚型政府逐步转化为服务型政府。

(二)电子政务的实施方便政务公开,有利于廉政和勤政的建设

电子政务的实施使得很多的政府信息向社会大众公开,政府在制定政策和作出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将政务的公开和依法行政。群众也可以通过政府的网络,了解办事程序和有关的政府政策法规及举报监督办法,从而监督政府的工作,避免暗箱操作,防止,曾强政府透明度,促进政府的廉政和勤政建设。

(三)电子政务的实施可以使政府间信息共享,打破政府的集权制管理

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依然是内部集权管理型,按区域、级别、行业划分,各部门自成一体,相互之间信息难以共享,信息沟通不畅。这样的政府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政府工作的要求。电子政务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使政府的结构模式趋向扁平化、信息化。在电子政务的集散管理下,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知情权和使用权。从而打破了政府的集权制管理。

三、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电子政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范,协调性差

在我们国家不同的政府部门之间都有自己的一套电子政务体系,这些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之间互不相容,兼容性差,内容无法共享。这就凸显出我国在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目标,从而导致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系统之间各自为政协调性差。

(二)政府对电子政务重视度不够,使用效率低下

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尚短,一些政府机关还无法正确认识到其作用,将电子政务看做是一个网页一个摆设,人家有自己也有,没有真正想把电子政务应用到日常的政府管理工作中。使得电子政务的使用还处在“电子化宣传册“阶段。真正的使用效率及其低下。

(三)电子政务的使用观念落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电子政务在很多政府官员的脑子里就是一个网页而已,他们认为电子政务对是政府的日常管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仅仅是当做一项任务而已。在加之我国当前的公务员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公务员队伍老化思想禁锢在固有的政府管理理念中。同时因为近年来公务员队伍的缩编很多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无法补充到这支队伍中,也使得这支队伍缺乏专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使得电子政务的开展只能是流于表面无法深入进行。

(四)政府电子政务实施的安全性不容忽视

当前不少政府机构对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政府的电子政务依靠购买国外的核心技术。这无形中给我国的电子政务安全带了一定的隐患。随着网络的普及,我国的政府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与此同时,在计算机网络上出现了盗用他人账号上网、窃取材料、盗取经济、政府情报等现象的犯罪也层次不穷。我们国内大多数政府网站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安全问题,无法有效地抵抗不良的电子攻击。由软硬件的缺陷、管理漏洞、信息间谍、黑客攻击、病毒传染等因素都对电子政务的实施造成巨大的威胁。

四、如何解决电子政务中遇到的问题

(一)统一电子政务实施规范,贯通电子政务服务体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的电子政务没有统一的实施规范就导致了国家的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电子政务体系,各个体系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使得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造成资源浪费。国家有了统一的电子政务实施规范后各个政府们可以根据统一的规范建设自己的电子政务体系。同时又能跟其他政府部门的服务体系相融合,从而达到信息的共享,简化工作流程,加快工作进度,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加大政府对电子政务的重视程度,提高使用效率

当前我们国家的电子政务还处在中设备轻内容,缺乏原动力,这跟政府对电子政务的重视程度有关,只有加大政府对电子政务功能的认识程度,从根本上认识到电子政务是为人民服务的窗口,是政府日常行政管理中的一部分,是政府机构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官僚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依托,才能正真的提高电子政务的使用效率。

(三)向政府人员普及电子政务知识,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

当前我国政府机构的一些工作人员对电子政务的管理存在消极态度。他们倾向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对新的事务采取回避态度,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使用信息技术和使用网络的水平;同时将一些高学历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引入公务员队伍,从而整体提升整个政府机构的电子政府管理水平。

(四)促进电子政务立法,保障电子政务安全运行

电子政务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它的安全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因此促进电子政务立法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国家各种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做后盾,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电子政务的安全运行。

五、小结

我国电子政务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其涉及内容广泛,技术更新速度快,加之我们人员的水平有限,导致电子政务在发展和建设期间会遇到很多疑惑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要与时俱进,虚心请教,耐心学习,精心设计,就能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就能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满足社会需求,从而转变政府职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项侃文.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趋势[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10).

[2] 罗元铮、焦宝问.电子政府导论[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