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政务的方式范文

电子政务的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政务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政务的方式

第1篇:电子政务的方式范文

 

市建设经济运行信息管理系统是建立在j2EE框架基础上,其BLE(BizLogicHandler)是J2EE框架中的Domain层的实现;BPO(Business Persistence Object)是DAO与BO的结合体,对应J2EE中Persistence层的实现;Web层开发采用Struts框架。涉及各政府职能部门,和下属乡镇政府,辖区大中型企业、重点企业和新招商企业等诸多干系人,需要实现系统查询、问题反映、信息上报,信息审查,网上办公,跟踪督办,即时通讯,短信提醒,报表打印等主要功能。

 

对于应用系统的测试,我们划分为单元测试、部件组合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验收测试。其中重点关注了单元测试和性能测试,下面分别介绍。

 

单元测试阶段,我们采用开发人员自己写测试代码、小组内同级审查和测试组抽查相结合的测试策略。要求单元测试应用紧接在编码编译通过之后,鼓励进行测试先行(即先编写测试用例,然后用测试驱动代码的实现)。

 

单元测试工具采用junit测试框架。因为,我们的开发语言是JAVA,开发工具采用的是MYECLIPSE,而junit是当前JAVA自动化单元测试的实际标准,MYECLIPSE对junit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对Action部分使用StrutesTestCase进行单元测试,StrutsTestCase for Junit是对标准Junit中TestCase的扩展,可以对Strus framework的测试提供方便。我们使用了其中的Mock object方法,测试Action objects、mappings、form beans以及forwords declarations,它不需要servlet引擎及web application container的环境,而且StrutsTestCase提供了许多“validation methods”,方便测试案例编写。我们采取的原则是,尽可能的把逻辑代码从jsp/servlet/action中移出,使用Junit作单元测试。该系统单元测试中面临两个脱离,脱离BizDelegate(封装了对Session Fa?ade 的调用过程,降低Application 层与Services层的耦合性)对action进行测试,脱离BPO对BLH进行单元测试,为此我们使用EaseMock技术,为一个接口创建一个模仿对象,将模仿对象作为参数来调用域代码,具体为测试者提供了抽取方法和工厂方法。

 

为了保证测试的质量,我们测试之初就设置了专门的测试小组。在单元测试阶段,该小组监控所有的测试活动和任务的执行情况,对测试的总体进行跟踪、控制和报告,对于类的提交,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审核过程。首先,开发人员测试自己的类;然后小组内审查人员审查相应的类,打上已审查标记;最后,测试小组审核和抽查已审查的测试类和代码;测试小组还需要根据审核和抽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调节测试资源分布。

 

在性能测试阶段,我们分为四个阶段实施;启动阶段、准备阶段和分析阶段。测试工具采用Rational Test Manager 2003,测试环境包括local computer和Test agent,Local computer作为测试平台的控制主机,负责整个测试的计划、设计、实现、执行和评估,作为Test agent的机器,统一接收由Local computer,最后由Local computer生成统计报告。在测试中我们也发现响应时间慢的问题,在经过对服务器的调优,以及相应部分的代码优化、SQL优化之后,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下面简单介绍性能测试中我们对遇到的问题所采取的策略:

 

(1)该系统采用的是J2EE架构的一种模式,GUI客户端直接和服务器连接,采用的是BEA公司独有的T3协议,而且前自动化测试工具能够录制和回放脚本的大都是基于HTTP协议的浏览器客户端方式。对此,我们采取自动录制和手工编写脚本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浏览器客户端的测试,采用自动测试工具录制脚本;对于GUI客户端的测试,用JAVA配以性能测试工具提供的API包,手动或半手动编写测试脚本。

 

(2)该系统业务功能繁多,测试需要准备的数据量大,而测试时间短。我们分析出业务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和关键用例,并且利用开发过程已有的客户端程序,减少测试脚本的开发量。

 

(3)该系统渠道多,与外部系统接口复杂,而且系统采用多家公司产品,如果出现问题,分析和定位困难。对此,我们利用性能测试检验客户和系统之间的交互,包括浏览器和GUI客户端等方式的连接。同时在进行性能测试的时候,将内部各种系统,与其连接的各外部系统的日志和监控工具全部打开,记录各部分的处理过程,这样当发现性能问题时,便能及时的定位瓶颈出现的位置;测试环境准备和测试时,请相关厂家的工程师提供现场支持,进行性能监控和问题分析。

 

由于采用了适当的测试方法、测试策略和测试工具,总体来看,我们的测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力地保证了项目的质量,XX市经济运行信息系统现已正式稳定的运行,也受到用户的好评,这是我们重视软件开发过程的测试保证软件质量的结果。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人员的测试观念还不够强,虽然我们制定了良好的单元测试策略,但开发人员并没有很好的执行,以至于在以后阶段的测试和运行中受害不浅。

 

(2)每种测试之前,我们都组织力量充分准备了测试方案,但是在测试数据的准备上,由于系统复杂性等多方面的原因,有些数据准备的不够完备。

 

要解决以上问题,我认为首先还是要树立开发人员的测试理念,只有从具体的开发人员做起,才能整整提高测试的质量,其次还要坚决贯彻执行项目中确立的测试方法和策略。

 

我们从实践中领会到,测试确实可以在保证软件质量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测试中还有很多领域和知识需要继续研究和实践,新技术的发展对测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将在测试领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多做贡献。

 

作者:孟晓微 来源:科学与财富 2010年11期

第2篇:电子政务的方式范文

电子政务施行后我国处所各级政府在信息管理中面临的上述矛盾问题的确会给其本身带来“阵痛”与“振荡”,可喜的是,这些问题的彼此冲突、互相作用以及逐步解决,非但不会阻碍政府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相反却可以引起政府管理的变革以及立异。也正因如斯,处所各级政府部门必需采用有力措施计划支配信息管理轨制建设的内容,以保障政府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以及安全运作.那末,电子政府需要哪些信息管理轨制呢?咱们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

其1,信息基础设施保障轨制。

信息基础设施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平台,为了保障它的安全性,政府应当对于国家使用的所有信息产品的质量标准以及技术规范履行兼顾计划、统_标准,以此束缚各级政府对于安全信息产品的选购以及使用,防止国家蒙受因投资挥霍以及标准不1致带来的损失,从本源上减少信息安全隐患。

其2,信息安全产品认证轨制。

政府应答从事信息产品研发、出产、销售的企业签发不同安全等级的数码证书,以认证企业的身份及提供1个清晰及支撑电子交易进行的政策环境,保证信息安全产品的质量,保证其销售渠道的合法性以及可靠性,同时,也加大对于此类企业的扶持力度,完美产品质量,以保证国家信息产品的先进性、优质性以及安全性。

其3,信息管理轨制。

政府应当明确行政信息流程,科学、公道地规范信息管理程序,实现对于信息搜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过滤、信息传布、信息等的有效节制,即实现政府对于电子政府管理服务体系的全程管理以及干预,以减少没必要要的中间环节,简化行政程序,降低管理本钱,加快服务速度,提高效力,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固然,其中还可进﹁步详细地制订信息公然轨制以及信息监督、审核轨制。其中,信息公然轨制是要应用技术规则制约政府,使之通过正规渠道公然所有应公然的信息,保证使全社会能够同等、公平地同享政府资源,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服务。信息监督、审核轨制是要政府树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对于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监控,动态更新内容,规范电子政府运作,并对于有害信息进行及时过滤,以保证网上信息的时效性、可控性以及可审核性。另外,还要对于政府的信息进行事先审核、事中跟踪监测、事后归档,以保证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可靠性、完全性、可跟踪性以及责任追究。

其4,信息问题汇报轨制。

规定政府工作人员钻研信息以及分析信息的责任,使他们把电子政府运作中呈现的与信息系统安全以及保密相干的首要问题钻研汇总,及时上报并将分析结果向有关领导汇报,以便及时决策,采用应答措施,提高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的决策效力,迅速排除了电子政府的安全隐患。

其5,信息人员培训轨制。

对于政府中使用、管理或者节制信息的相干人员进行按期的强化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安全观念、科技素质以及实际能力,为电子政府的安全运作提供人员保障。

其6,信息安全轨制。

因为各机构的业务千差万别,不可能都采用千人一面的信息安全措施,所以,有必要规定1个“最低限度”请求,以保证行政管理轨制的严肃性以及统1性,保证最最少的信息安全。这样做的益处是能使整个信息安全措施统1规范,有益于监督检查以及贯彻落实。固然,“最低限度”请求允许各机构依据具体情况灵便地制订信息安全措施,因而,体现出必定的自由度以及灵便性,便于激起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创造性以及踊跃性。另外,可以树立信息系统授权轨制,对于使用信息系统的相干人员进行严格的权限划分,规定系统在何种情况下由何人作重大修改或者变动,并规定这类权限的使用期限。这项轨制可把信息安全提高到系统整体管理的高度,可有效地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还有,可以树立电子政府服务保障轨制,设计出最佳的管理以及服务流程,树立1整套“文件化”的管理体系,以确保电子政府的优质服务效果,规避网上管理的风险。还有“1把手”责任轨制,规定在信息安全方面每一个机构的“1把手”必需承当的主要领导责任,以保证在呈现安全问题时能够有人负责以及施行责任追究。

最后,电子政府组织轨制。

第3篇:电子政务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顾客满意;公众中心

一、引言

电子政务(e-government)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互联网络上实现,以打破时间、空间以及条块分割的制约,从而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管,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力,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廉洁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1 ]。电子政务按用户的不同分成4类:政府内部(IEE)、政府机构之间(G2G)、政府与商界之间(G2B)、政府与公民之间(G2C)。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标准化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标准化就不会有真正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是保证电子政务有序、规范进行的基石,标准化规范电子政务的业务和服务,确保网络和数据的安全可靠,同时保证网络的无缝连接和互操作性。

当前,以“服务为核心”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价值观。政府机构作为官与民之间的连接桥梁,如何在数字浪潮中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自身资源,借助信息技术履行自己的职能,更好地为民服务,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和地区的热门话题。比如美国的“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计划( R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加拿大政府的“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服务的蓝图”(Blueprint for Renewing Government services Using IT),都是以让民众有更多的服务选择、打破组织界限、让政府更有效率地为民众服务为目标的[ 2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已进入成熟阶段,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相对起步较晚,加之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与国外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研究,形成自身特色迫在眉睫。

二、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理论

(一)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理念

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盖?彼得斯先生在《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思维》一文中,在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不适应性和未来公共行政模式的发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模式、参与模式、灵活模式和非管制模式等现代公共行政模式[ 3 ]。这些模式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政府的服务角色。综观西方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发展历程,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理念应该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标准化服务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逐步形成。

⒈客户满意原则

在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上,政府以公众为中心,强调公众需求,即“客户满意”原则。公众由往日被管治的对象变成了政府公共部门的顾客。公众角色的改变,促使政府根据公众的需要提供公共服务。为了确保公众享受到公平、公正、及时、有效的服务,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应设立客户中心以推进对服务的管理和监督。客户中心负责接收来自公众对政府提供的服务相关的反馈信息,包括建议、表扬和投诉等,然后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

⒉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原则

强调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树立市场战略观念,引入竞争机制,以此来改变政府传统提供服务的方式,称之为“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原则。20世纪90年代,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荷兰等国政府发动的政府改革运动是以市场化为改革取向的,推行政府公共服务输出市场化[ 4 ]。受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这些国家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都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强调以市场为导向。

⒊公平正义原则

强调公共行政组织变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民主行政之模型,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组织形态,强调将公众的需求作为行政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行政组织设计方案应该遵循的目标[ 5 ]。这就是“公平正义”原则。英国政府先后制定了《政府现代化白皮书》、《信息时代公共服务战略框架》和《21世纪政府电子服务》等一系列规划,其主要的指导思想是: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应加强跨部门的合作,以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在制定有关政策和方案时,应照顾到少数民族及残疾人的需求[ 6 ]。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标准化是对电子政务的相关技术、业务流程、管理等全面建立标准与规范的过程。通过改革过程,并对其他公共部门和私人组织的做法和经验进行评估,以寻求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政府对公众服务的水平。

(二)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志和角度,可以对电子政务标准进行分类:根据适用领域和有效范围的不同,标准有不同的级别;根据表达样式的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形式。在标准类型方面,以推荐性标准、用户型标准为主,以强制性标准、生产型标准为辅;在标准的级别方面,以国家标准为主,以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事)业标准为辅;在标准形式方面,除了“标准”之外,“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将占有较大的比重(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89))。具体如表1所示。

(三)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模式

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出现和发展,是以提高效率和优质服务为目标和驱动力的,服务模式成为界定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的标志[ 7 ]。通过改进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结构,提高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质量,促进服务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和可持续发展。目前,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模式如表2所示。

三、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分析

(一)实施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积极意义

目前,从欧美发达国家到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从国际到国内,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各类企业到社会公众,从专家学者到I T产业界,都日益关注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发展[ 9 ]。

实施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推进以公众服务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我国各级政府都是为了服务人民群众而存在的,树立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理念,还原我国电子政务的核心基本原则,确立以标准化服务为导向的思想,是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第二,推进政府“条块”信息化向一体化电子政务的转型。电子政务必须要在结构上有所改变,打破原有按职能部门条块分割的架构,构建公共的、一体化的电子政务基础架构,整合不同的数据资源,实现跨地域、跨部门、跨层次的电子政务协同应用平台[ 1 0 ]。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实施,可以改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加强不同部门的协同合作,以服务公众为中心,促进电子政务发展架构的建立。

第三,推进电子政务和谐环境的优化。我国电子政务正在由“形象工程”向“实用工程”转变,这是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转折点,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实施,可以促进政府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渗透,加强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意识,逐步完善电子政务的大环境。

(二)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战略目标

公众需求为导向,在建设和运行中始终以用户为中心,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建设应坚持“用户第一、需求导向”的理念。政府应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公众对政府服务的需求特点,并将公众的需求作为建设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模型的根本出发点。以用户为中心,一切以用户的方便和满意为出发点和评价标准,并根据公众的意见和新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提供多渠道的服务外,还要整合政府部门业务,真正地提供标准化服务,让所有公众都享受政务服务的便利,这正是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目的。借鉴加拿大2005年9月颁布实施的“服务加拿大”战略[ 9 ],我国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应确立大服务战略目标,如表3所示。

(三)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对象

⒈政府内部

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公众水平提升的同时,有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高政府内部的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促进政府内部有效组织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开展各项电子政务活动,提高政府内部的管理效率、服务质量及决策水平,实现政府内部职能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

⒉政府机构

我国政府结构的纵向机构层级过多,容易造成管理脱节、信息不通等现象;横向机构管理职能交叠,容易造成机构臃肿、政出多门等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进程。跳出以往政府机构改革“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8 ],实施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必将会进一步减少我国政府服务的中间环节。

⒊市场

在政府的传统体系中,是没有市场战略理念的。电子政务标准服务的对象中应包含市场的成分。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在为市场服务的同时,市场可以为其提供发展必备的条件,快速发起或扩展业务和服务;通过更多途径提供基础设施或设备;引进专门技术和技能;更好地满足公民需要。

⒋公众

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以公众为中心,其核心内容是信息时代的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变革,政府网站不仅仅是一扇窗口,更是政府职能和服务的延伸。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借鉴优秀的管理理念,政府网站应成为政府提供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互动运作平台,协助其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四)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模型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模型的建立,为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实施保驾护航。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是以技术为基础的,从技术上为电子政务标准服务提供保障,明确服务对象,优化服务方式,如图1所示。

(五)服务方式

明确了服务目标和对象,在标准化技术保障的基础上,最重要的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提供公众服务。政府应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服务,常用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包括:热线服务电话、网站在线服务、电子邮件、传统邮件等。政府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设立服务热线中心,通过热线平台向公众权威信息,做好与公众的沟通。现如今,各级政府都已建立了自己的政府门户网站,通过门户网站提供在线服务成为政府服务的重要渠道,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政府在线”服务的普及率,要优化服务方式,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以推动更多的公众享受便捷的在线服务。此外,政府还可通过电子邮件和传统邮件方式接受公众提交的各类申请表格,并向公众提供信息。进一步地,如果客户有特殊需求,政府还应可以提供“移动服务”,即外出到现场或客户家里服务。无论何种方式,均应达到规范有序、公平透明、便民高效。

四、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保障不系统

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是根据国家的利益目标和价值取向,通过立法建立相应法律体系,为其推进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提供法律上的依据和支持。我国于2 0 0 2年5月制定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但相对应关于标准化服务方面的法律还未建立,涉及到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法律法规都分散在其他各个部门法之中,而且层级较低,绝大部分都是各种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内容不够完善,甚至存在大量冲突的情况[ 1 1 ]。在技术和中立机构的保障下,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还需要法规来规范和保障。

(二)政策体制机制不落实

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网络的互联互通、安全可靠以及网络互操作性,要求政府信息服务体制机制的健全。有关部门应统一指导,做到自上而下部署与自下而上广泛参与相结合,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工作机构,落实政策细则,积极推进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工作。

(三)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单一

目前有很多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质量的评价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的绩效评价,带有比较浓的行政管理色彩和任务检查的性质,缺乏绩效管理,也不利于行政问责制度的实施。事实上,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质量的评价需要建立多重评价机制,不仅需要来自上级管理部门的评价,还需要部门内部的自我检查式评价,更需要来自外部第三方机构的评价,以及来自社会公众的评价。这些是有效衡量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绩效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四)安全与保密问题矛盾突出

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对网络安全和保密工作要求极高,网络的安全对于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不仅需要提高网络技术水平,还应以技术和立法的方式提高网络的安全与保密性,以使政府和用户对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充满信心,推动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顺利进行。

五、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建设策略

(一)完善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督,及时收集处理公众的反馈意见,以有助于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改进。建立与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法规与制度,通过立法途径使标准化服务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赋予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法律依据,使其从一种零散的活动上升为一种科学的机制[ 1 2 ]。如此通过科学、正确的联合服务促进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水平、绩效和能力的提高,建立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设立服务质量评估机构

质量是衡量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能力的一种标志。建立服务质量评估机构,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满意指数等一系列理论与方法,通过运用全过程、多渠道、全方位、柔性化的服务调节机制,使政府在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在实施中做到政令畅通、业务联通、资源共享、提高绩效、减少重复、避免混乱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化也是提高政府的电子化标准化服务水平的根本需要。

(三)完善政府在线策略

政府在线( G O L )的服务愿景,主要侧重于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传递,包括互联网、电话以及面对面3种方式,使人们通过互联网接受政府提供的服务[ 1 3 ]。完善政府在线,要自上而下部署与自下而上广泛参与结合,这样既节约了成本,也使不同服务途径(网络在线、电话、面对面)各自发挥所长,从而提高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四)提供多种安全渠道服务

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对安全保密要求极高,如何运用科学、民主、法制的办法完善服务,必须建立安全渠道,确保各部门及机构能够安全地接收、储存、交换电子信息,以及用以识别服务对象,达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安全渠道对于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保护公民的信息和服务过程免受网络攻击,也是获取公民信任的一种应用。采取网站、电话、服务中心甚至上门服务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为公众提供服务,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喜好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获得标准化的服务。

第4篇:电子政务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 培训 现代教育技术

电子政务是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为目的,将政府信息、管理、服务、沟通功能向互联网上迁移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结合政府管理流程再造,构建和优化政府内部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政府信息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咨询支持。我国缺乏大量电子政务人才,因此,电子政务培训课程在许多院校都已展开,但是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希望探索一条创新之路,用现代教育技术取代传统的培训方式,为提高电子政务的培训效果提供新思路。

一、电子政务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电子政务水平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政务水平的象征,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阶段实施。美国把电子政务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始阶段,主要是提供一般的网上信息,进行简单的事务处理,技术复杂程度也有限。第二阶段为增强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建立一个进一步发展的门户网站,处理更复杂的公共事务,实现初步协作,技术复杂程度也逐步提高。第三阶段是以客户为中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实现政府业务的重组,建立集成系统以及复杂的技术体系。第四个阶段为转化阶段。要建立具有适应能力的政务处理系统;实现政府与企业、公众的互动式交流,提供相应服务;于此同时,建立高度复杂的技术支持系统。

我国大部分政府部门正处在电子政务的第二到第三阶段建设阶段,急需大量的电子政务复合型人才,既非常熟悉政务业务与管理工作,又懂得现代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具有为民众服务的理念,据统计,我国到2020年,全国将缺少60万电子政务人才,所以电子政务培训课程急需加强。

另外政府公务员作为电子政务的实施主体,他们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然而,电子政务的推行必将会对广大公务员的既得利益产生影响,如果不能使广大公务员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形成共识,必将使电子政务的推行工作受到阻碍,对已建立的电子政务的实际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应把公务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观念的转变以及适应能力的增强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提高公民的信息素质,我国还应该像韩国和欧盟学习,推行声势浩大的“全国信息化教育计划”,并为了消除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以及不同阶层之间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已形成“数字鸿沟”,“不让一个国民在信息时代掉队,要进行全民信息化教育,对所有人员都要普及计算机应用,学会应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

二、电子政务培训存在的问题

从电子政务课程培训现实情况看,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电子政务培训教材内容不够全面,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学员的需求。电子政务培训教材应该面向不同的电子政务主体而编制,电子政务的主体就是那些涉及电子政务的创建、管理、使用、维护、监控的人员。具体的说包括软件开发人员,政府业务整合或重组人员,各级政府公务员,广大企业,民众,系统维护和信息统计人员等。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人员,有侧重的编制适合的教材,对他们能够针对使用或创建电子政务要实现的目标起到帮助作用。

2.电子政务培训教师缺乏专业经验和实践经验,培训内容缺乏实践内容。教授电子政务课程的教师多数来自于大中专院校,没有参与过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也不曾参与电子政务流程或管理工作,缺乏对真实电子政务的实践经验,只能根据教材的内容讲授,所以无法给出更具实践意义的培训内容。

3.电子政务培训方式陈旧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电子政务培训方式多数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的,即教师按照课本的内容在课堂上讲授,学员以课本和教师的板书或演讲稿(ppt)为主听讲,教学内容多数以电子政务的概念理论为主,而缺乏实践内容,这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缺少互动,缺少学员的参与实践,所以难以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教学效果不能满足学校和学员的要求,也就无法满足我国对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的需求。

4.电子政务培训评估标准没有明确,培训评估工作没有起到改进培训的目的。为了达到培训目的和目标,应该对每次的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制定评估标准,标准要具有SMART原则,即S具体性(Specific),M可测性(Measurabe),A可达性(Achievable),R现实性(Realistic),R时效性(Time-bonded)。有了培训评估标准,并以此标准严格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找出不足,不断改进,这样电子政务培训才更加高效。

三、电子政务培训应该遵守成人教育的规律

电子政务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政府公务员以及民众,对此应该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和人类知识获取的规律,只有科学地安排组织好培训活动,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培训的目的。

1.知识获取来源的规律

曾有权威部门对人类获取信息来源进行过实验,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 5%来自嗅觉, 1. 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这一实验启示我们,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通过多媒体技术刺激多种感官而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它说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电子政务教育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学员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其知识的保持。

2.成人学习理论

电子政务培训属于成人培训,而成人培训的理论与实践说明,成人对于为什么要参与培训活动,学习什么,如何监控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价和学习内容如何与自身工作相结合等方面,都将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来作出评判。美国心理学家科尔布(David Kolb)提出的成人经验培训圈理论对构建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有很好的启发,他认为对成人的培训要取得很好的效果,必须在注重受训人员自身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以下的四个阶段(见图1),它同样适用于电子政务培训。

图1 科尔布成人经验培训圈理论

四、现代教育技术在电子政务培训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媒体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支持并优化教学,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在当前,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模拟与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等,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应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加以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在国内外,教育技术应用大体上有以下四种模式:基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

根据成人教育规律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急需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电子政务培训中的应用。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电子政务培训,一则有利于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和认知主题作用的发挥,二则有利于学员更好的获取与保持知识,三则有利于电子政务教育工作者更有效得组织与管理教学信息,四则有利于学员尽快掌握信息时代所应具备的技能。只有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电子政务培训课程中的应用,才能真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扩大培训范围,降低培训成本。

五、如何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电子政务课程培训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与电子政务课程相结合,就要使用适合电子政务课程和学员特点的技术,除了我们常见的传统的教育模式配合些多媒体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这种技术外,这里主要介绍两种技术,一种是使用电子政务实验平台进行培训。另一种是应用网络开展网上电子政务培训。

1.使用电子政务实验平台,或参加真实的电子政务系统操作的培训。电子政务实验平台是由软件开发公司开发的适合教学的学习平台,它将现实的电子政务工作模拟出来,真实的再现电子政务的工作流程,工作模式,可以不影响真实的电子政务工作环境,学员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使用不同的业务,如扮演公务员进行政府信息,公共服务管理,扮演企业人员申请事务办理,纳税,扮演公众个人,进行与教育、住房、保险等各方面的信息查询与事务处理申请等操作。

使用电子政务实验平台进行培训,培训方式也与传统的方式不同,要以“任务为驱动,以专家检查为指导,学用结合,以用带学,以评促用,解决电子政务中具体问题”的方式进行电子政务培训。这种方式适合集体培训,教师要设计好任务及要求,和评判是否培训合格的标准,培训过程中,以学员操作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充分调动学员对的积极性。

2.应用信息网开展网上电子政务培训。开办网络电子政务培训班,采用网上报名,自愿参加的办法,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授课,推行网上作业,网上考试答题,网上阅卷的方法,考试合格后培训中心颁发合格证书,实行网上教育培训,既可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也可以为广大公务员或民众提供方便,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学习交流,谈工作体会,以不断总结经验,树立学习典型,带动全局,传射辐射示范效应。这种方式适合个体学习,学习时间自由,自主性强,学习的主体范围很大,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

六、注意解决教育技术在电子政务培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育技术应用中主要有三类问题:第一类是由于“人”的技术和经验等造成的,比如课件制作的恰当性差、内容的编排不尽科学等;第二类是由于“物(媒体)”本身的缺陷造成的,比如投影效果不好、麦克啸叫等;第三类是由“人和物(教学媒体)”相结合的偏差造成的,比如信息量过大、教学信息传播中,发送者(教师)和接受者(学员)联系不紧密等。具体如下:

1.信息量过大、讲授太快,学员接受起来困难。

2.课件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3.媒体组合不恰当,过分倚重某一媒体或某些媒体,造成偏差。

4.师生缺乏交流,学员有被遗忘的感觉。

5.试图用多媒体替代真实。

6.媒体本身的缺陷影响教学效果。

解决教育技术应用中现存问题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

2.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受众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和讲授方式。

3.科学组合媒体,适度把握课堂传递的教学信息量。

4.在课堂讲授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员的思考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5.课件制作要做到强强联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桥梁作用和技术支持作用。

6.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7.加强市场调研,与各教学设备研发单位和其它高校开展合作交流,提高教学设备的建设水平。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信息采集重复、信息资源共享率低等问题,在电子政务的组织管理,信息安全防范体系等重大问题上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建议要加快信息资源建设和整合,提高领导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尽快建立系统和行业统一的系统建设评估体系,使电子政务的建设有正确的发展引导方向。要做到这些就要加强电子政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冲击着传统教育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提高电子政务培训效果,扩大培训范围,降低培训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扬言之.略论多媒体技术在干部教育中的应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3).

[2]王莉,陈建军.教育技术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王忠政.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探索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 2009.

第5篇:电子政务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 电子政务公众服务 需求结构 系统成功

社会的进步使得公众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从而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大背景下,世界性的行政改革逐渐蔓延开来,而我国政府也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科学构想,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已经将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规定了政府的四大职能。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带来,建设服务型政府又有了新的方式,其中最瞩目的就是电子政务。

一、电子政务公众服务需求的结构

1.1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政务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新型政务方式,而它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协助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弥补传统政务管理本身存在的缺陷与局限性。通过电子政务这个平台,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到优化,而政府也可以比较方便快捷地掌握公民的需求信息,从而增强了政府的服务能力,达成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1]。随着电子政务的逐渐发展,它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充实,而它的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总体而言其变化方向是使政府及其政策更为有效。

1.2电子政务公众服务需求的结构分析

第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而马斯洛还认为,人的需求层次越低,则需求力量越大,反之则越小。第二,根据人本主义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三种:生存需求、相互关系的需求、成长需求。第三,根据成就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为归属需求、权力需求和成就需求。在以上几种理论的指导下,电子政务公众服务需求的结构带有强烈的“人”的需求结构的特点,然而事实上它的内涵又具有独特性:首先,电子政务公众服务追求的是服务功能的需求,只有当电子政务公众服务具有健全的服务功能时,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其次,电子政务公众服务追求的是互动合作关系的需求,电子政务公众服务与公民之间是合作的、互动的关系,而不是一方凌驾于另一方的关系[2]。最后,电子政务公众服务追求的是实现价值过程中的体验,公众控制服务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满足了体验服务的需求。

二、电子政务公众服务需求对系统成功的影响路径

第一,自我效能对系统成功的影响。自我效能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它的内涵广泛,一般认为个人对自己的多方面知觉的综合是自我效能感的体现。从作用机制来看,自我效能是作为一种心理因素而影响着需求的产生,那么它是如何影响系统成功即电子政务工作服务系统的实施结果的评价呢?自我效能对系统成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功能需求、关系需求和发展需求而达成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则功能需求、关系需求和发展需求越强烈。而以上所述的实质是自我效能对人的认知过程产生影响,使人的期望水平和结果的归因等均发生变化。第二,用户参与对系统成功的影响。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公民的参与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它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体现,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行为。在影响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系统的系统成功因素中,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系统中,公众参与政治的方式包括登陆政府网站查找信息、下载文件、提交信息、发送信息等,如果公民能够很好地完成以上政治参与行为,那么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系统的实施结果的评价就比较高;反之亦然[3]。第三,信任感对系统成功的影响。对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系统的实施结果的评价产生影响的因素,还包括公众的信任感。信任感是人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一种选择性的反应,而它之所以能够对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系统实施结果的评价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网络具有互动性。网络的技术支持使得公众与政府之间建立起一条沟通的渠道,而在电子互动过程中,公民或对政府产生信任感,或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怀疑,如国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无法满足公众参与政治活动的需求,或者是公众与政府之间的电子互动机制不够完善,都将使得工作对政府的信任感降低,从而导致公众对电子政务公众服务体系统的实施结果做出较低的评价。

三、结语

研究电子政务公众服务需求及其对系统成功的影响路径,能够有效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提高政府网站的公信力,等等。在未来的政府建设中,要继续重视电子政务这个与公众交互性很强的平台,不断挖掘电子政务公众服务需求的结构,从而提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水平。

参 考 文 献

[1]赵育梅.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第6篇:电子政务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智慧城市;电子政务;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2-0000-01

Th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of E-government under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Concept

Tang Zhongni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Guangzhou510050,China)

Abstract: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e-government is to build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the key to the city to create wisdom.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under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E-govern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premise,the results management process and manage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n the three links,and from the sound laws,system build and perfect the mechanisms of the three levels to explore ways to strengthe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E-government management strategy.

Keywords: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Smart city;E-government;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理念的逐渐深入,各地方政府纷纷通过电子政务标准化管理和网络服务来推动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的转变---从传统模式向网络化模式转变,从分散、被动、粗放向协同、主动、精细转变。推进电子政务的标准化管理有利于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也有利于打造“智慧城市”,为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但是,由于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严重冲突,以及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等原因,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纵强横弱”的现象十分突出,“信息孤岛”问题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发展[1]。因此,加强对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管理至关重要。

二、服务型政府理念下电子政务标准化管理的要求

(一)管理前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体系的标准化。电子政务建设的标准化管理首先要求加强完善政务信息资源体系,提高其应用水平,这也是打造“智慧城市”的前提。具体来说是要实现:(1)元数据的标准化(E-GMS),元数据是描述具体的信息资源对象的数据,并能对该对象进行识别和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发现与获取。(2)代码的标准化,主要是系统地制定和发展代码标准,为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创造条件;(3)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要求政府部门和IT企业应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业务流程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二)管理过程:电子政务服务的标准化。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的更好更有效率地为公众服务。实现电子政务服务的标准化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条块”信息化服务向一体化服务转型的要求,也是优化电子政务和谐环境的必然要求[2]。电子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要实现:(1)信息公开服务的标准化,包括信息公开综合标准化、信息公开监督评价标准化和信息公开综合保障标准化等,从而使电子政务信息走向规范化;(2)服务方式的标准化,电子政务服务标准化是以技术为基础的,从技术上为电子政务标准服务提供保障,明确服务对象,优化服务方式。常用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方式包括:热线服务电话、网站在线服务、电子邮件、传统邮件等。

(三)管理结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标准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是贯彻落实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的必然要求。构建标准化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要求:(1)树立科学的电子政务评价观,运用科学的评估手段,客观分析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现状;(2)树立正确的电子政务绩效观,制定合理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目标和模式、强化可操作性;(3)建立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标准体系;(4)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最终构建适合区域发展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

三、服务型政府理念下加强电子政务标准化管理的策略

(一)健全电子政务标准化管理的法律法规。针对我国目前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情况,应当从以下方面来健全法律法规:(1)加快对《标准化法》和相关法规的修订。现行《标准化法》的很多内容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缺乏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规定,需要对其进行及时修订;现行的《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也需随着《标准化法》的修订而作相应的调整;(2)加大法律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制定标准的目的在于应用,标准定得再多再好而得不到实施,也不会产生效益。要通过大力宣传,强化政府工作人员的标准化意识,以提高标准执行的力度。(3)加强法律监督。信息标准一旦确定,就应根据信息标准化的相关法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发现违规违制行为,要给予及时的严厉的惩处。

(二)构建电子政务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服务型政府,打造“智慧城市”的关键在于加强统筹规划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统一协同、资源共享的电子政务标准化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应当:(1)围绕居民和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扫除体制,理顺部门内部、跨部门的工作机制,梳理、整合、精简、优化政府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实现跨部门政府业务的畅通、高效运转,形成电子政务业务体系和服务体系;(2)深化电子政务应用,集约建设市、区(县级市)两级公共网络、数据、服务和安全平台,建设完整一致的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等数据库群,完善电子政务的技术体系和数据体系;(3)加强中国特色的城市电子政务理论研究,通过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资效益、运行效率和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模型,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创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三)完善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力量整合机制。在电子政务标准化管理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及其各机构。政府主导进行标准化建设和管理能够整合各方的利益需求,使其协调一致;能够避免“市场型”标准化过程产生的多重标准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3]。政府需要将电子政务标准化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推进无纸化办公,建设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市民和企业网上服务中心建设,深化政府网上信息公开和加强运行维护和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上。同时政府还需做好制定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建立协调推进机制、保障资金投入等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第7篇:电子政务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电子政务

 

在电子政务信息建设中已经有了成功的电子政务业务处理和信息管理系统,卓有成效的过程控制指挥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但从电子政务全局的高层次和大范围的分析角度去审视,则感到数据分散,难以整合。因此,研究电子政务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很有必要。

1.电子政务信息建设的数据仓库

电子政务数据仓库是电子政务信息架构的新焦点,它提供集成化的和历史化的电子政务业务数据;它集成种类不同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从事物发展和历史角度来组织和存储电子政务数据,以供信息化和分析处理之用。它是对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深刻认识的结果,来自异地、异构的电子政务数据源或数据库的数据经过加工后在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中存储、提取和维护。传统的电子政务数据库主要面向业务处理,而电子政务数据仓库面向复杂数据分析、高层决策支持。电子政务数据仓库提供来自种类不同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集成化和历史化的数据,为全局范围的电子政务战略决策和社会治安长期趋势分析提供有效的支持。免费论文参考网。目前,经过近20年的建设,全国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对于电子政务工作起了意义深远的推动作用,电子政务工作已经初步进入了数字化、电子化、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电子政务工作的效率。以土地管理为例,现在的管理方式是以前不能比拟的。但是,如何将这些数据用于全局范围的战略决策和长期趋势分析,则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土地问题,近年来始终与住房问题、物价问题和就业问题一起,成为全国人民非常关心的问题,其问题有表面的原因,也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如何花较少的代价,将此问题解决得圆满一些,建设电子政务数据仓库是一重要手段。免费论文参考网。

电子政务数据仓库是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异构数据系统的集成方法:把各个信息源中与决策支持有关的数据,预先经过提取、转换、过滤,并与相应信息源中其它数据进行合并,按主题存放在一个中央数据库中,当用户需要查询时,可以直接访问中央数据库,不必访问其它数据源。

电子政务数据仓库包括3个基本的功能部分。数据获取:从电子政务一线数据源获取数据,数据被区分出来,进行拷贝或重新定义格式等处理后,准备载入电子政务数据仓库。数据存储和管理:负责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内部维护和管理,包括数据存储的组织、数据的维护、数据的分发。信息访问:属于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前端,面向用户------提取信息、分析数据集、实施决策。进行数据访问的工具主要是查询生成工具、多维分析工具和数据挖掘工具等。

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特点:针对全局电子政务业务战略分析,非常详细的数据,第三范式数据结构,高层次和大范围的分析,详细的历史信息,存储和管理大量的数据,整个数据结构统一,索引较少。

因此,原来对分布式异构数据的复杂访问变成直接在该仓库上进行即席查询的简单操作:用户需要某些指定信息和快速查询,但不一定要最新信息,在这个环境中需要高性能和访问信息源中不能长期保存的信息。

电子政务数据仓库是一个比传统解决方法更为有效的集成技术,即对感兴趣的数据及其变化预先提取并按公共模式集成到一个中央数据库中,由于分布和异构问题被提前解决,用户可以在中央数据仓库上进行高效的查询或分析。

由于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必须照顾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因此,确定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必须兼顾用户需求的多变性、基础设施的复杂性、技术更新的步伐。数据仓库本身可以使用通用的或者特别要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实现。尽管在图中表示的是一个单独的、中央化的数据仓库,实际上,为了达到理想的性能,分布式和并行性往往是必然的选择。

电子政务数据仓库技术中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是:数据仓库管理,数据源和数据仓库的演化,复制带来的不一致,过期数据处理等。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管理涉及电子政务数据仓库开发的各个阶段,与之相关的问题涉及电子政务数据仓库设计、数据装载、元数据管理等。数据源和数据仓库演化,则是研究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体系结构如何顺利处理信息源的变化问题,如模式变化、新信息源加入,旧信息源删除等。复制不一致,是指从各个信息源拷贝来的同一信息或者相关信息出现的不一致,一般用集成器对这些数据进行清理。对于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可能会保存很多年,但是一般不会永远保留下去,这就要求研究比较可靠的技术以保证过期的数据,可以自动而有效地从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中被清除出去。

2.电子政务数据挖掘一般方法

电子政务部门在过去若干年的时间里都积累了海量的、以不同形式存贮的数据资料,例如户籍资料、土地资料和规划管理资料等。此外,电子政务工作所涉及到的数据类型是相当复杂的,例如:用地指数,其特征抽取相当复杂;土地配置规律特点,其数据联系是非平面的,也是非标准立体的。由于这些资料十分繁杂,要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或者知识,达到为决策服务的目的,成为非常艰巨的任务。电子政务数据挖掘一般方法的提出,让用户有能力最终认识数据的真正价值,即蕴藏在数据中的信息和知识。

电子政务数据挖掘是按照既定的电子政务业务目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探索、揭示隐藏其中的规律性并进一步将其模型化的先进、有效的方法。数据是按照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概念重组过的,在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信息才能最有效的支持电子政务数据挖掘。因此,首先从正在运行的电子政务计算机系统中完整地将数据取出;其次各个环节的数据要按一定的规则有机、准确地衔接起来,以极易取用的数据结构方式,全面地描述该业务目标。

电子政务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有噪声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事前不知道的、但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电子政务数据挖掘技术是面向应用的,不仅面向特定数据库的简单检索和查询调用,而且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微观和宏观的分析、统计、综合和推理,从中发现事件间的相互关系,对未来的活动进行预测。

3.基于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

基于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的方法,是以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为中心,各信息源由原始数据库,经过打包和集成到电子政务数据仓库;基于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是通过模型库和方法库的协助,对电子政务数据仓库进行数据挖掘,从而获得分析预测结果和决策支持的。

基于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的特点:1、规模: 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中集成和存储着来自若干分布、异质的信息源的数据。免费论文参考网。这些信息源本身就可能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电子政务数据库,可以想象数据仓库会有比一般数据库系统更大的数据规模。如何从如此巨量的数据中有效的提取有用信息,需要各方面技术的进步。从当前发展来看,支持并行处理的分布式DBMS、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MPP)能力的计算机、超大规模的存储机构等技术的发展和协同将使电子政务数据仓库走向实用。2、历史数据:传统的电子政务数据库系统为了获得最大的执行效率,往往存储尽可能少的数据量。因为,拥有的数据越多,数据组织、重构、浏览、索引和监控的难度越大。传统电子政务数据库系统在“时间”方向的长度很有限。比较而言,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进行长时间的历史数据存储,这使得可以进行数据长期趋势的分析。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为长期决策行为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支持,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在时间方向上具有大的纵深性。3、数据集成和综合性:从全局的角度看,数据仓库集成了电子政务内各部门的全面的、综合的数据。电子政务数据挖掘面对的是关系更加复杂的全局模式的知识发现,能更好地满足高层战略决策的要求。在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中,数据已经被充分收集起来了,进行了整理、合并,有些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处理。另外,电子政务数据仓库中对数据不同粒度的集成和综合,更有效地支持了多层次、多种知识的挖掘。4、查询支持 电子政务数据仓库面向决策支持,电子政务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努力保证查询(Query)和分析的实时性。电子政务数据仓库设计成只读方式,用户可以直接访问电子政务数据仓库,挖掘过程可以做到实时交互,使决策者的思维保持连续,挖掘出更深入、更有价值的知识。

电子政务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是将来电子政务智能化的基础,可以帮助用户得到他们想知道的信息,有些数据也许隐藏人们意想不到的信息,数据挖掘就是让用户发现这些隐藏信息的工具。电子政务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研究和应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挖掘的对象:更大型的数据库、更高的维数和属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多种形式的输入数据;用户参与和领域知识的融合;证实(Validation)技术;知识的表达和解释机制;知识的更新和维护;多平台支持、与其他系统的集成。

近年来,电子政务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大量数据库被用于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为了利用这一巨大的信息资源,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的价值,使数据真正成为电子政务的有力武器,为电子政务自身的业务决策和战略发展服务,电子政务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是现在和将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第8篇:电子政务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行政改革;双向;影响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03402

电子政务与传统的政务处理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应用。21世纪,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电子政务的作用,尝试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政务流程管理,从而提高行政绩效,更好地体现政府的价值。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我国近期改革的着力点,十六大报告指出了我国政府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改革催生了电子政务这一新型模式的诞生,也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影响其发展方向。而反过来,电子政务的发展也会对行政改革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推动行政改革的历程。

1电子政务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电子政务就是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来进行的。其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主体,通过优化重组政府组织结构及业务流程的方式,达到两个主要目的:加强内部协调与管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与传统的政务相比,电子政务具有扁平化、短流程、低成本、高效率、亲公民等特点。

在社会各方面高速发达的今天,这样一种新型的政务模式意义重大:通过互联网处理政务,降低了办公费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公开化,与社会公众紧密结合,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政府的亲民性;流程自动化,提高了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的理性和品质;在实现“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等。

电子政务在我国已经有了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各级政府普遍实现政府上网,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启动,政府办事效率提高,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公共服务的质量也有了大幅地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像相关政策法规和保障机制不完善,难以保证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网站管理不到位、操作不规范,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注重形式等等,不过最关键的还是与行政体制改革的脱节。行政改革是政府对内部体制和政府-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行政效率,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而行政改革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尤其是在21实际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电子政务为主的一系列“科技”政治元素将会对行政改革产生重大影响,加速其进程,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手段。相反,行政改革很大程度上也要求加快对电子政务技术的探索和应用,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因此,只有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完善我国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体系,使其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2行政改革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集中归纳了“十二五”时期我国行政改革的主要任务。其中,“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政务公开”等内容体现了党对政府工作高效化、民主化、公开化的要求。而一句话说来,政府的职能定位直接决定了电子政务实施的方向和内容。目前行政改革的趋势将会对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建设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2.1转移电子政务地理空间重心

“十二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此对应的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重心向基层延伸,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和省直管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得到普及和推广,但在偏远地区或基层的乡、镇、村,电子政务建设才刚起步,政府网站的信息不足,难以真正发挥效用。因此,新时期的行政改革会推动电子政务地理中心向县、乡、镇等基层地区、偏远地区转移,例如重视地方政府网站的建设,开展相关培训会;建立相关制度、法规来保障基层电子政务的建设、监督和安全;建立固定的服务点,为百姓提供了解政府网络信息的渠道等等。从而使得电子政务在基层能得到完备的建设,城乡一体化,效能最大化。

2.2完善电子政务重点工作效能

“十二五”关于行政改革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行政效率。这就要求电子政务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应完善其重点工作的效能,合理规划政务的流程处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流程自动化和标准化,每一个工作的细节都能得到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能确保实施。

关键是,行政改革不能仅仅给出一个大体的要求,而应为如何提高电子政务的效能做出具体的指导方针。例如可以引进国外优秀的网站管理经验,与我国实际结合,提高行政效率;可以建立相关培训机构,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可以健全相关监督机制,及时找出电子政务处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

2.3加强电子政务公众服务意识

聚焦民生,强化公共服务是“十二五”期间政府的重点工作内容,同时也是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目前利用电子政务加强公众服务以取得一定成果,国家政务外网平台基本建成,税务、海关、财政、公检法、社会保障等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已实现核心业务的信息系统覆盖。

当然,在公众服务这方面,还有许多待加强的地方。电子政务相关网站的信息应保证公开化、及时化,确保民众第一时间能了解到最新的政策;政府应加强网络途径为民众和企业提供行政服务,加快向电子政府转型;电子政务不能仅仅作为政府信息的平台,而应扮演一个“沟通平台”的角色,民众的诉求应该被听取、接受和反馈,行政人员应密切和群众的联系,加强沟通,接受监督。

3电子政务对行政改革的影响

行政改革催生了电子政务这一新型管理模式,决定了其发展和作用方向。同样,电子政务的不断革新和完善也会对行政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3.1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成本

电子政务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处理政务,运动科学的现代决策方法,迅速、准确地选出最佳方案,从而提高决策水平。电子政务的应用使得办公趋于自动化和信息化、传统的政务信息交流方式不仅耗时,也易造成人员冗杂,而电子政务通过网络传递信息,不仅可以保证政令的时效性、准确性,还能大幅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这里的行政成本并不仅仅指行政经费,还包括人员成本、时间成本等。电子政务的推行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精简人员,减少人员成本;政务公开,行政从简,可以避免因而产生的不必要的行政经费;另外,高效、精简的运行程序还能大大减少行政流程的时间,避免造成宝贵时间的浪费。

3.2优化业务流程,整合信息资源

过去的一项普通业务流程可能需要多人制定,多人执行,整个过程下来,必然会造成效率低下、旁生错节的情况。而电子政务能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即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规范和重组。优化后的业务流程在网络上实施,能跨越部门、职能的界限,精简政府机构,解决职能交叉等问题,让公众满意。

一些政府部门的网站上必然汇集了大量信息资源,既包括政府的政策信息,也包括民众的反馈信息,而电子政务能使得这些信息得到统筹管理和综合利用,避免资源浪费、闲置等弊端。整合后的信息能作为政府工作的参考,实现政府与个人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既提高了办公效率,也为公众提供了信息服务。

3.3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

电子政务的推行对转变政府职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使政府结构完成由传统金字塔式结构向网络状水平式结构转变,由手工政府、传统政府向电子政府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是政府职能与时俱进的表现,网络是的水平结构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减少行政误差,而向电子政府转变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

电子政务的推行同样有利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传统的行政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时代需求,一种新型的电子政府需尽快建立。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互联网为只要特征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上,政府通过网络行政,而公众通过网络参政,有利于促进“官”对“民”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加强官民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为行政改革提供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环境。

3.4扩大公众参与,加强有效监督

行政改革的目的说到底还是为了实现政务公开,尊重人民的权力,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因此,电子政务的推行,可以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让政策、信息能及时地让民众获知。同时,民众可以政府网站等平台表达自己意见,参与决策过程,使得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得到保障。

另外,民众参与决策,有利于让政府及时了解到社情民意,加强与民众的沟通,这样同样会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信息网络化、公开化使得权力的行使过程得到监督,提高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防止,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而政务工作受到监督,就能够更好地集中民智,改进政府工作,也是行政改革能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

4结语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所以,行政改革和电子政务不可能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行政改革的不断推进必然会对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产生引导性作用,而电子政务反过来也会对行政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政府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行政效率,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尽管我国目前的行政改革正在进行,电子政务系统也未完全建立,但只要我们意识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信我国的行政改革在电子政务的推动下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庆魁,彭渝.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及路径选择[EB/OL].http://,20090905.

[2]蒋崇亮.中国基层电子政务大有可为[EB/OL].http://.cn,20120312.

[3]苏波.协同合作,开创电子政务建设新思路[EB/OL].http://.cn,20110527.

第9篇:电子政务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立法;电子政务法

进入21世纪,各国政府都加快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在经合组织(OECD)列举的电子政务建设外部障碍中,法律障碍高居第一位。为此世界各国在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加强相应的法律体系的建设。电子政务法律体系是专门调整现代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中应用的范围、条件、方式、地位和效力等事项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行政法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本文以中国的邻国韩国和日本为例,系统介绍韩日电子政务立法状况,并从中得到启示来更好地开展中国的电子政务立法工作。

一、韩国电子政务立法现状

韩国的信息化指标相对较高,其宽带网的发展居世界第二,首尔是全球电子政府运营最佳的一座城市。韩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可以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相关的立法主要从90年代开始。在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中,韩国政府一直把完善相关的立法作为一项根本性的任务,现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韩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如下:

1.电子政务法:主要是制订了《电子政府法》。该法从电子政府的实现、运行原则、行政管理的电子化、为公民提供服务的电子化、纸面文书业务的缩减、电子政府事业的推进等方面做了规定。

2.推进政府部门信息化的法律:主要是《信息化促进基本法》的制定,该法规定要促进国家的信息化,规定了有关政府部门在推进公共部门信息化方面的职责以及应采取措施对公共信息进行保护。

3.调整行政组织的法律:为推进信息化而调整行政组织的法律主要是中央有关行政机关及其下属机关机构设置方面的法律法规。

4.提高行政透明度的法律:如《行政程序法》、《关于处理民众申请的法律》、《政府信息公开法》、《行政信息共享规程》等。

5.提高行政效率的法律:如《预算会计法》、《灾难管理法》、《不动产登记法》、《专利法》、《建筑法》等。

6.为公民提供远程公共服务的法律:如《关于处理民众申请的法律》、《职业教育培训促进法》、《教育基本法》、《居民登记法》、《印鉴证明法》、《国税基本法》等。

此外韩国还制定了一系列规定、计划,如:《关于行政业务电子化的规定》、《不当Internet站点鉴定标准》、“CyberKorea21(即面向21世纪网络韩国)”计划、“e-KoreaVision2006”计划。

二、日本电子政务立法现状

日本是国际公认的信息技术强国,上世纪90年代,日本发现自己在电子政务和信息社会方面明显落后于欧美诸强,因此先后制定了《行政信息化推进基本计划》(1997年12月)和《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简称《IT基本法》,2000年12月)。《行政信息化推进基本计划》是日本电子政府建设政策的雏形。《IT基本法》第20条强调行政的信息化,为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府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日本电子政府的相关法律很多,其法律体系如下:

1.IT基本法:2000年制订了《高度信息通讯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简称《IT基本法》。其中明确规定“在制定关于形成高度信息通讯网络社会的实施措施时,在进一步提高国民生活便捷性的同时,为了有益于提高行政事务运营的简约化、效率化和透明度,在与国家以及地方政府机构相关的事务方面,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推进包括广泛利用因特网及其他高度信息通讯网络等在内的行政信息化”。

2.行政程序电子化、在线化的法律:如《使用电子计算机制作的税务账簿文书保存方法等的特例法》、《关于行政机关保存信息公开发以及关于调整相关法律的法律(整备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行政程序等中信息通信技术利用的法律》、《行政程序在线化法实施的政令整备》、《关于行政机关保存的个人信息的保护的法律》、《电子投票法》、《不动产登记法》、《为改善民事程序对民事诉讼法的修改》等。

3.认证等制度整备法律:如《关于修改商业登记法等法律部分规定的法律》、《关于电子签名及认证业务的法律》、《电子签名地方行政机关认证业务的法律》、《民间事业者的书面保存信息中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法以及整备法》等。

4.网络基础建设法律:2001年《特别电气通信业务提供着的损害赔偿责任的限制及发信者信息公开法》规定了特定电气通信业务提供者损害赔偿的限制和发信着信息的公开请求权。

5.公共采购、投标的电子化、电子商务法律:如《修改商法等法律的部分规定的法律》、《关于修改访问销售等法律及分期付款销售法的相关规定的法律》、《修改不正当竞争防止法部分规定的法律》、《电子消费者契约及电子承诺通知有关的民法的特例法》、《为引入电子公告制度而对商法的修改》等。

6.电子政府安全法律:包括《关于禁止不正当访问行为等法律》和《护照法的修改和有组织犯罪的处罚及犯罪收益的规定相关法律的修改》。

此外日本还积极制定了各项促进电子政务发展的战略规划、计划,主要有:《促进政府广泛应用IT的总体计划》、“电子日本(E-Japan)”战略、《e-日本优先政策计划》、《政府信息电子提供基础计划》、《加快发展e-日本优先政策计划》《e-日本2002计划》、《电子日本战略II》、《建设电子政府计划》等。

三、韩日电子政务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立法不够健全完善。甚至有学者认为我国当前在电子政务立法方面存在着“无纲领性立法,无明确的立法规划,无有效的立法评价及监督机制”的三无状态。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立法比较分散,主要有《计算机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个人信息数据保护法的提案》、《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政府采购法》、《电子政务标准》、《地方政府组织法》、《电子签名法》、《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通过对韩日电子政务立法的研究我们得到以下方面的有益启示:

1.加快制定电子政务基本法。电子政务基本法是构建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的基础,它既是制定下位法律法规的依据,又是理顺电子政务法律体系内部层次关系的前提。如:韩国通过制定电子政务基本法――《电子政府法》来统领、指导及协调各单行电子政务法律法规。迄今为止,我国仍然没有专门的电子政务法,有关的法律规范主要分散在计算机系统、数据保护、信息安全、行政程序、电子签章等单行法制之中,导致电子政务立法形式没有统一原则和标准,电子政务特点不突出,规范冲突现象严重,实施效果差等弊端。

2.科学构建电子政务立法框架。电子政府作为一种新的政府运作方式,涉及到许多部门,因此在立法上应在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法》基础上,构建电子政务立法框架,完善电子政务的法律体系。韩国和日本都有比较完善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我国可以根据现有法律法规科学构建电子政务立法的框架,包括电子认证方面的法律法规、电子签名或盖章方面的法律法规、电子政务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电子政务公共秩序方面的法律法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电子政务所使用的技术、数据库设置、网上办公、网上办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3.积极调整电子政务立法方式。日本虽然没有制订针对电子政务的专项纲领性的法律,但在《IT基本法》指引下,遵从统一的信息化战略和高层强有力的部署,不断修订与电子政务发展相冲突的法律法规, 调整到的法律部门涉及到行政法、经济法、民法、商法、刑法、诉讼法等诸多方面,从而构造起比较完整和协调的法律体系。我国今后电子政务立法方式也要吸收日本经验,除了制定相关的新法律法规之外,在原有法律法规基础上通过对其内容的废除、修改、合并和补充不断修改完善电子政务立法,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Web 2.0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的支持课题(08C058)

参考文献:

[1[周汉华. 电子政务法研究[J] .法学研

究,2007,(3).

[2]杨建生,廖明岚. 美国电子政务立法及

启示[J] .社科纵横,2007,(3).

[3]电子政务法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

学院法学研究所. 国外电子政府立法

总结与分析报告[J] .电子政务,2009,

(7).

[4]丁慧敏,相天起. 我国电子政务立法问

题浅论[J] .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07,(2).

[5]韩国的电子政务建设. .

[6]亚洲电子政务风景线.省略ii.省略/20030915/ca2070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