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教学的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才。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原则;英语教学模式;综合型英语人才
英语教学中的各种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从而使得英语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英语教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语教学模式了,而是应该寻求更为积极主动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日益多元化的英语教学形势。事实上,英语教学本身就属于语言类教学,其本质上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二者之间是一个大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属于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我们进行英语教学并不仅仅为了教语言本身,更是要把语言中所含的文化知识都渗透进去,从而让英语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文化背景,进而更好地把握住语言。因此,高校英语教学中应该遵循文化导入的原则,真正把语言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一、文化导入的内涵
文化这个概念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与文化的结合,将赋予文化不同的含义。就英语教学来说,文化涉及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其文化导入的内涵主要包含了这么几个方面:
1.背景文化
它实际上就是指说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科技、文教等背景知识,这些属于知识方面的文化背景。如果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忽略这些背景文化知识,将会使学习变得较为困难,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很好地了解英语的背景文化,不断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这种背景文化也会造成英语词汇、词组、句子以及篇章的构造方面的差异性,这些主要是由于英语背景文化知识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它是不同文化的心理反应,是说英语国家人们心理思维状态的集中体现。如果英语教学中能够让学习者深刻体会到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将能够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学习影响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英语结构规则和英语思维方式。
2.观念文化
英语语言反映的民族观念等毕竟都是与中文有着较大差异性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糅合了不同的政治信念、社会准则以及道德标准等。因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必须考虑到这个方面的内涵。这就是说文化导入的内涵中也包含了文化精神,比如说由于观念差异而无法进行对译的词汇,也会产生一些不同层面上的意义,一些词语的褒贬性质也不一样,也有一些词汇带有特定的民族观念等。具体来说,文化导入中的观念文化就是指不同语言中指称意义或语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意义,词语在文化含义上的不等值性,不同文化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异在词汇及语义上的显示,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定型的习惯用语。
3.语用文化
英语语言除了词汇、语法等基本构成要素以外,还有不同的使用语境和使用方法,这就是英语的语用文化。比如说,在英文中“black tea”,其字面上的意思是黑茶,但是翻译成汉语将是红茶。因此,这种语用文化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它是英语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文化归约性,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应该遵循的规则,比如说不同的使用场合,不同的潜在差异性,不同的适用范围等。
二、文化导入的原则
高校英语教学大纲中已经明确把文化素质教育列入到了英语教学中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从而表明了我国对于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逐步认清以及看重。因此,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的,即现代语言学的发展逐步突破了“为语言研究语言,就语言研究语言”的樊篱,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受到注重,对英语教学性质的认识有所深化。那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有哪些呢?具体阐述如下:
1.理解性原则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该以文化理解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文化导入的根本性目的就是要让学习者具有良好的文化意识,要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性,让他们能够以更为客观和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英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还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化中的各种行为方式,从而提高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成功率。当然这一原则也会受到社会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高校英语教学中必须正视这一原则,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具体来说,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理解性原则就是要求英语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知识单纯灌输式教学,而是应该让学习者了解到文化异同以及原因,并重视对于学习者英语文化的共情能力,让他们能够从内心里接受并认可英语文
化,这样就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以理解作为原则来接受英语文化的导入。
2.有序性原则
这里的有序性原则,就是说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要让文化导入内容编排体现出文化本身的逻辑和系统,还要让教学活动与之相适应,从而让英语教学变得有序和有步骤,让英语学习者在有序的文化基础之上,更好地掌握英语系统化知识。从本质上来说,有序性原则就是语言文化知识系统内在的要求之一,它是教学活动受限于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这就是说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原则中应该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规律,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化体系,否则将造成较大的学习障碍,得不偿失。那么,根据有序性原则,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在内容选择方面就应该注意文化知识内部系统性和序列性,在内容编排上根据学习者各自的认知情况以及思维发展情况来适当地安排文化导入学习,让学习者从简入繁、由浅入深、由粗到精地对文化进行导入学习,这与学习者的智力发育规律,即不成熟到成熟、不完善到完善的有序过程之间是相吻合的,它也将让学习者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3.对比性原则
这种原则实际上曾经被一些学者当作一种导入方法,而我们这里把它看作是一条导入原则。之所以这样看待,是因为一些学者在提出一些文化导入方法的时候,几乎都离不开对比性,加之一些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都会涉及两种文化及以上。因此我们认为对比性是文化导入方法的基础,也是文化导入过程实施的基础,它完全可以被看作是导入原则。那么根据这一导入原则,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根据这项对比性原则来选择文化导入的具体内容,找到英语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异同性,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发现一些学习的亮点和重点,比如说不同语言文化中的某一词汇有着类似的含义等。同时我高校英语教学中也应该使得整个文化导入教学自始至终地贯穿对比性原则,让不同文化差异性带来的语言教学更好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能够提高他们对于不同文化的敏感度,进而加深对于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力。
4.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
高校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过程中,是一种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本质过程。因此,我们应该从实用性角度来考虑英语语言教学情况,不仅要向学习者传授文化知识,还要积极创造各种机会,为学习者提供多种真实或模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加深对于英语知识与文化的理解与感悟,这显然是符合文化导入的基本要求的,我们要让学习者经过选择、领会、习得和巩固四个阶段来掌握英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增强他们进行英语语言学习的文化意识,适度地进行英语语言文化的导入与学习,可以通过直接注解法、交互融合法、交际实践法、异同比较法、词义挖掘法、语法提示法以及翻译对比法等来让学习者更好地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
总之,高校英语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必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导入。当然这种文化导入并不是盲目为之,也不能过分为之,而是应该遵循一定的导入原则,主要包含了理解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对比性原则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等,然后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在英语教学中实现语言与文化的有效融通,增强学习者对于英语语言学习的文化敏感度与领悟力,能够帮助他们把英语语言学习得更好,也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真正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冯旭.浅谈英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李文芝.论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导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文化交流;方法
一、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英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现状
在高职院校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加上学习方法欠妥,致使很多学生反映英语学习挫折感强;同时学生因为英语不是本专业知识,感觉学无所用,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出现学生不学、老师难教的尴尬境地。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加强调听说读写的训练,认为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规则就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如鱼得水,中西文化的差异成了可有可无的内容。在高职院校里,教师通常遵照英语专业教育的思维和标准教授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多采用交际法,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对文、理科的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和标准等一刀切然而学生的基础和现有英语运用能力无法与之匹配,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不学,老师难教”的尴尬。因此,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厂地进行文化渗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适当导人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输入文化内容的原则和方法
(一)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人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流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在高职院校,与学生的专业相关的文化会更吸引学生、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流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2、阶段性原则。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人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掌握层次和水平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很多时候,看似简单的一个单词、一个短语或是一个句子就可能蕴涵了丰富的文化,所以在初级阶段可能较多地涉及由词汇所传播的文化信息、句子和篇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学生的英语学习会由当初的被动艰难上升到积极主动地享受学习。
3、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主张“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对于主流文化中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另外,由于文化内容本身就广而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
(二)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的方法
1、课堂内的文化教学
(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使用中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毫无疑问会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出来。所以在讲解词汇时,必须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2)加强篇章文化背景的讲解。大学英语中所选文章体裁广泛,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课文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并对作品作出评价。
(3)创设对话的文化环境。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2、课堂外的文化教学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互联网是辅助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现在越来越普及的网络为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社会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窗口。国际互联网是人类至今最大的信息库,储有最丰富的各类资料。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与世界同行交流,了解国际英语教学发展动向,.共享新的教学资料和科研成果,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参与国际交流,查询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更好地促进语言学习。
(2)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的英语文化知识都介绍到,但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补充。鼓励学生多读以文化为导向的报刊、书籍,对提高外语的文化意识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给学生,文学作品往往能提供最具体、形象、深人、全面的材料,使读者从中获得文化的生动画面,了解它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等,这既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3)组织课外文化实践活动。在校内可以号召学生举办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如可利用圣诞节组织英语晚会,开展一些包括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戏剧、小品表演、英语知识有奖问答等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竞赛和游戏,组织有外国人参加的英语晚会,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等。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必然会加深其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在校外鼓励学生深人到外商独资企业中去进行工作实习或实地调查,直接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观察和接触,体验文化差异,增强文化差异意识。这些都不失为提高学、习者交际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的理念
作为一种集体体现语文新课标核心精神的教学形态,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应在三个理念指导下有序开展:“由课内到课外,联系生活实际”;“由统一到多元,鼓励‘自圆其说’”;“有收有放,强调互助合作”。
1.由课内到课外,联系生活实际。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总会听到学生的抱怨:语文课死气沉沉,太闷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语文课?为什么学生不重视语文的学习?这与教师的授课方式和讲授内容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人总是会对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事物更加感兴趣,作为语文老师,要立足课堂,以课本为依托,善于联系现实生活,使“课内”、“课外”有机联系起来,为学生能够从课堂上“走出去”搭建平台。
学生的学校生活是相对封闭的,如果不积极有效地引导,语文课确实会索然寡味。首先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思想,兼顾教学任务;其次,尽量撷取发生在家庭、社区和学生有一定关联的事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课内走向课外,学生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审视生活。
2.由统一到多元,鼓励“自圆其说”。
首先看这样一个课例:在讲授高中语文必修一(粤教版)《孔雀东南飞》最后一课时时,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刘兰芝为何被休?我首先给出了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事实上是教科书上的观点:封建社会的罪恶和害人的礼教注定故事的悲剧。学生没有被这一解释禁锢,就鼓励他们要有自己的见解,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由统一到多元,要求教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的“奇思妙想”,适当鼓励,积极引导,而不是批评打压或不管不问。教师要以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课本,谨慎对待教参。只有教师自己做到不惟权威,学生才能各抒己见。
3.有收有放,强调互动合作。
对话式课堂教学,既不同于传统的一言堂的授课方式,也不同于放羊式的“自主”学习,它强调张弛有度,有收有放,营造既严肃又活泼、既尊重个体又强调合作的轻松和谐的课堂对话氛围。
对话式课堂教学的互助合作,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也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语文对话式课堂教学的过程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回答相应问题,教师做点评。事实上,生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在对话式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丰富语文课堂互动对话的方式,挖掘学生之间互助合作的潜力,是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得以顺利、有效实施的保障之一。
二、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原则
在三种基本理念的引导下,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应坚持以下几项主要原则,即:平等和谐、尊重差异、关注成长。
1.平等和谐。
师生之间能否平等对话,和谐沟通,不仅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关系到教学的效果,甚至关系到语文课堂对话式教学的成败。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对话,才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才能让学生放下包袱,放飞思绪。
2.尊重差异。
每个个体的生长环境、生活阅历、知识积累、性格特点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尊重差异就是尊重学生、肯定学生。可见,差异性是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差异才能让对话式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才能,异彩纷呈。
一、小学语文说话教学的意义
1、口头表达能力是语言实践的基本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口头表达能力比书面表达更为重要。人际交往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如交谈、讨论、商量、会议……都离不开口头表达。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特别是口头语言,随着各种传播媒体的广泛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2、口头表达能力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基础。从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来看,一般总是遵循由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发展规律。心理学实验和教学实践都证明,只有把话说清楚了,才能把文章写清楚、写通顺。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儿童思维的发展同他们的语言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必须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而让学生说话,就会伴随回忆、想象、分析、综合等一些列的思维活动。
二、小学语文说话教学的几个原则
小学说话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说话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听说读写是一个人必备的语文基本能力。听和读是理解、吸收,说和写是运用、表达。听和说是口头语言的运用,读和写是书面语言的运用。因此,四项训练应该相互配合,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获得整体协调的发展。主要有四种形式:(1)听话说话。(2)说话写话。(3)情景说话。(4)即兴说话。这些不同类型的课型,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结合与整体性。
2、循序渐进的原则。任何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总是呈螺旋上升的。说话教学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特别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识水平提出与之相应的要求。
3、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语言实践与运用是进行说话训练的最终目的。因此,说话教学一定要使学和用结合起来,不仅应在说话课上凭借教材进行说话训练,在其它各类课型以及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同样应进行和加强说话训练。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各种说话的机会,让学生把在说话训练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结合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进行巩固和应用。
4、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的原则。在训练学生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得思维。说话训练除让学生达到教材中预定的教学目标外还应进行提高一个层次的训练,以让较好的学生在说话能力上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与提高。经过扎实的训练,学生说话从无序到有序,从无中心到有中心,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确切到确切。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在发展语言的过程中促进思维向条理性、流畅性、完整性、深刻性等发展的过程。通过这种思维的发散性训练,可以促进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小学说话教学的基本要求
小学生说话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口头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说话习惯。
1、训练有效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效的口头语言表达应做到有内容、有条理,还应注意口齿清楚、声音适度。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教学
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在外语教学界,广大师生越来越意识到语言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普遍受到重视,然而效果却不容乐观。本文通过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理论,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缺失的现状并加以分析;同时,指明了如何将跨文化意识带入外语教学,指导学生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是intercultura1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中文译名,指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跨文化交际的形成与发展跟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和传播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多学科的性质是跨文化交际的显著特点。许多学者把Edward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视为跨文化交际的奠基之作。随后,跨文化交际的相关著作陆续问世。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我国语言学家逐渐意识到文化与语言的密可分,指出了跨文化交际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
许多学者认为,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更近一步说,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广义上,它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它指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现状及其分析
虽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却并不容乐观。过去许多学校的外语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一直将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放在第一位,结果碰到需要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场合,就会感到茫然和网惑。首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语言能力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导致学生将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当作学习英语语言的全部。其次,教师普遍缺少教师技能培训。近年来,由于外语教学受到重视,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功能够得到保证,但是英语教师的能力培训还远远不够。虽然他们接受了教学实践的培训,但是受实习学校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很难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思想。再次,英语教师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很少,其跨文化的敏感性不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大体来说,我国英语教师的语言文化知识基本来源于本土,其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甚少,因而其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足不够全面的。最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自身也很少意识学习外国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策略
鉴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我国的束定芳先生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即适应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入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阶段性原则是指文化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采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内容的本质。交际性原则是指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得到传递和沟通。渗透性原则强调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不仅是简单的教学灌输,而应该在语言的交流、情感的表达中体现出来。因此,按照以上原则,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1.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材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基本的因素。当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和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好教材。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应该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大传授文化知识的力度。这样,学生才能慢慢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对异域文化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加深其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学生则应该在预习课本时,利用网络对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自主进行查阅和研究。这样,教材才能真正发挥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的双重作用,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目的。2.对英语教师进行跨文化意识培训。培养一名具有跨文化意识的英语教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保证我国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质,我们应该在各个阶段的外语教学中,既关注外语教学的语言文学的初级目标,也要重视其社会人文的高级目标。这是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基础。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张红玲指出,“我国英语教师需要三方面的培训:自身跨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其中,自身跨文化素养的培养包括跨文化敏感性、跨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内容原则方法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随着“汉语热”、“文化热”的浪潮兴起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围绕着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文化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持久、集中的探讨和研究,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上个世纪90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学界就在文化教学辅助语言教学的方面达成共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在语言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导入什么文化内容,文化导入的方法和原则,是学界众多学者关于文化导入问题探讨的重点和热点。从笔者收集的三十多篇关于文化导入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期刊论文来看,除了个别文章具有特别对象的针对性外,几乎都是围绕着上述问题进行的。下面笔者就文化导入的内容、文化导入的方法和原则两个方面展开述评。
1.文化导入的内容
关于文化导入的内容,可谓众说纷纭。
(1)以语言系统中的单位项目中的文化内涵导入的观点。张占一(1990)首先把文化内容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大类。陈光磊(1992)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概括为三种:①语构文化;②语义文化;③语用文化。沈履伟(1994)的提法与陈光磊相似,将其语构文化在这里称为结构文化。贾少宁,张瑞华(1995)提出:①结合词汇教学导入文化;②结合句子中历史典故导入文化;③结合语篇结构导入文化。叶青(2007)认为,语言文化和非语言文化应该导入文化教学,侧重于日常生活用语和基本书面用语的准确得体。赵淑梅、缴维(2009)将文化导入的内容分为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背景文化、语用文化。这可以看作是在陈光磊提出文化导入内容上对背景文化的重视。
对于语言系统中的单位项目文化内涵的研究,其中有不少是单独从汉语词汇项目出发的观点,束定芳(1996)把文化导入的内容划分为词语文化、话语文化两大类。田桂民(1997)认为语言的词汇,既可以鲜明地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又可以生动自然地反映出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传说、社会心理、使用习惯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外延,因此,汉语词汇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最先受到重视。王苹(1999)认为,应该特别重视特殊语词的“文化附加义”和一些动、植物名称词语。最后看成语、俗语、惯用语等,这些词语也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积淀,它们反映出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风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等文化因素。
(2)以汉民族精神层面为导入的观点。魏春木、卞觉非(1992)把文化导入的内容分为行为项目和文化心理项目。仁玉(1995)提到了导入富于描绘性、形象性、感受性的文字以了解汉民族文化的形象思维规律;通过汉外语言对比以了解汉民族的思维方式;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汉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及文化价值观等内容。雷淑娟(1999)同仁玉的想法类似,也提倡把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民族文化精神贯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林宝卿(2002)提出了在学习一些词语结构、词义引申、特殊句子时,应导入中华文化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来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他特别强调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导入的重要性。常大群(2008)从尊敬和自谦的角度谈汉语的文化基础,将其看作是汉语文化基础中的精华要素,希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能充分重视中国文化赋予汉语的丰富内容。
(3)单独从背景知识导入方面的观点。崔淑慧(2004)将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邓嵘(2004)认为,文化导入的重点是导入有关词汇的文化因素和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而新型文化导入模式具有的特点是新模式应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
(4)还有学者,如李北辰(2007)从开设文化课的文化导入谈到了生活文化、制度文化、国粹文化、习俗文化、观念文化。
(5)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划分的观点,李善邦(《文语兼顾,育教并重――浅谈汉语课教学中的文化引导》,《华侨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从华语教育的角度,提到汉语课文化教学的基本内容,字词句中的文化、情境中的文化、思想内容中的文化和专门介绍的文化点这四个方面,具体说,它涉及语用文化、生活文化、制度文化、国粹文化、习俗文化观念文化、历史、自然、中国国情等。
综观以上的文化导入内容,可以把它们放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中去思考,文化导入的内容就是我们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所要研究的文化教学的内容,因此文化教学内容集中在语言系统中的文化内涵;文化背景知识,或指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或指基本国情知识;专门性文化知识三个方面,可见文化导入的内容与文化教学的内容是相互照应的。其中第一个小类,以语言系统中的单位项目中的文化内涵导入的观点,就是在语言系统内部所涵有的文化;第二小类单独从背景知识导入方面的观点,就是文化背景知识,或指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或指基本国情知识;第三小类从开设文化课进行文化导入的观点,就是专门性文化知识。当然文化导入内容的第二小类,以汉民族精神层面为导入的观点,可以看作是专门性文化知识中的深层民族精神文化知识,包括中国哲学思想、思维方式、民族心理模式等。
通过上述两者的比较可以看出,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前辈在探讨研究文化导入内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导入文化的覆盖面和层次性较为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及进一步深造的文化知识需要,此外还有学者也注意到非语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和内容(如李恕仁(《寓文化教学于对外汉语教学之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1998年第4期)。当然,还应注意到,文化导入内容在每一个小类中的划分尚存在争议,例如李善邦在专门介绍的文化点介绍中所列出的六个文化类别,而其中的语用文化、生活文化在李北辰的论文中,就将二者合并为了生活文化。这种微观文化导入内容的范围和内涵需要学界的专家们继续探讨研究,以期达成一致,只有这样,涉及微观的文化导入内容才能在编写教材、制定大纲和教学实践中落实彻底。
2.文化导入的原则、方法
关于文化导入的原则研究,学者们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不同角度、层次研究。贾少宁、张瑞华(1995)认为文化导入的原则包括循序渐进性、趣味性、相关性、实用性、系统性。胡清国(2004)提出:①突出交际实用的原则;②有机结合的原则;③介绍适度的原则;④体现层次的原则。李北辰(2007)对文化导入原则提出以下看法:①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双向促进,相辅相成;②对象不同与语言目标的首要性决定了文化学习内容重点、学习方式的差异;③外国学生的学习要求、学习期限、结业去向的多样化,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学习应以满足其交际需要为主。还有一些学者也是从文化导入要适度适量,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求,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以及导入的文化要符合学生真实的交际需求等方面,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关于文化导入的方法研究,宏观论述和微观切入的研究都有所涉及。
(1)有的学者从学习者习得的所有阶段进行宏观论述,如仁玉(1995)认为,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导入侧重点,初级阶段的文化教学内容应该导入背景文化知识。中级阶段文化教学的内容应放在背景文化知识和习俗文化知识的重点介绍上,可以结合有关语言教学内容介绍思维文化、心态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结合课文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内容进行文化比较。高级阶段文化教学的容量应大大增加,从与语言有关的知识文化进一步拓展到哲学、历史、文学等各个文化领域。另外,赵淑梅,缴维(2009)在文化导入的方法方面谈到:①充分利用不同阶段的教材循序渐进地渗透文化因素;②加强文化对比分析;③指导学生的阅读和拓展学生的阅读面;④注重语言实践培养训练;⑤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2)有的学者从学习者习得的某一阶段进行针对论述,如孙欣欣(1997)以初级汉语课本为例,探讨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文化导入的方法:序列展示法、系统归纳法、中外比较法、今昔对比法、因材施教法。
(3)有的学者就某个教学策略进行论述,如俞燕(2008)就“渗透式文化教学”提出一些教学策略:一是增强学生对汉民族文化心理的了解;二是注重交际,在交际中进行文化渗透;三是重视对比,在对比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四是注意把握文化渗透的尺度;五是循序渐进原则与逐个击破原则相结合;六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文化渗透。
(4)有的学者谈到宏观和微观具体的文化导入手段和方法。如贾少宁、张瑞华(1995)从大范围讲,可以收集一批相关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中文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多媒体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汉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中华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在校园内播放中文歌曲,展演中国传统节日,组织汉语角、汉语表演晚会,开设中文阅读室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学生对汉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从小范围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如下教学情境,把文化背景知识化整为零地融入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①词墙;②泛听:a.听小说联播或章节朗读,b.听、唱中文歌曲,填写歌词;③讲演;④阅读角。
此外,还有针对具体文化圈的学生文化导入的方法研究,如郭红焱(1995)提到针对美国留学生汉语教育过程先导入表层物质文化,后导入深层精神文化的过程。杨怡(1996)提到,对于华裔学生要侧重于导入深层民族文化,对于欧美学生要侧重导入物质文化,根据其具体情况适量地导入深层民族文化。黎小力(2003)谈到,对留学生的个别教学,教学内容必须紧密切合学生的交际需要,针对性和灵活性强,但语言知识的传授不够充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本着“学生所需”为主的教学思想,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学中由点到面地进行文化内涵的导入,不能混淆语言和语言所蕴涵的文化在个别教学中的位置,更不能颠倒两者的位置。
综观以上关于文化导入的原则和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学界的各位前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总结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出发契合教学实际的文化导入原则和方法。
关于文化导入的原则,学者们在实用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适度性原则等文化教学原则的共识上紧密联系文化导入实践过程提出了一些具有共性的原则。这些原则都符合对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要满际需要的最终目的,并且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规划,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情况进行文化导入。当然,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文化导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应该总结出更多的具体原则,可以称作这些宏观指导性原则的下位原则,甚至是针对语言系统内部文化导入、背景知识文化导入、深层民族文化导入和专门文化课的文化导入研究出一些切实的指导原则,将现在这些宏观原则中的交际实用性、循序渐进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等在具体的下位原则中得到生动明确的体现,使之有效地在文化导入的每一个环节中发挥其原则作用。
关于文化导入的方法,学者们提出的观点也是来自不同的角度。我们发现,就宏观方面的观点居多,研究针对性强的导入方法和手段的论述较少,针对具体情况的教学对象的文化导入研究也较少。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实践要求,必然是要从宏观概说走向微观详解,因此,针对不同文化圈,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课时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都要有针对性强的文化导入方法研究,这才是学界要下功夫完成的任务。
3.个人观点小结
文化导入与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点,可以说,导入什么文化,怎么导入,将关系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甚至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成效。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汉语更是沉淀着厚重的文化,在人们的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作为以交际需要为旨归的对外汉语教学,只有将该导入的文化恰如其分地导入到教学中,才能切实地帮助教学对象达成顺利交际的目的。
关于文化导入内容的研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从语言系统内部单位项目文化导入,到背景文化知识导入,到专门文化课的文化内容导入,到深层民族文化导入。可谓将文化导入的范围定位广泛,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深入。然而,我们也看到,对于专门文化课导入中的细则文化类别,它们包含哪些内容,范围是否明确,是否形成系统,等等,这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将其在汉外文化对比中存在显著差异的文化重点分层分析,由浅入深,最终形成全面且富有层次性的专门文化课文化知识体系。
关于文化导入的原则的研究,学者们已在共识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总结出一些可以称之为宏观概说的大原则,如前所述,我们所认为的,教学实践的发展和文化导入的深入,对于教学中具体情形应该有能够针对指导的下位原则,关于这些下位原则的研究,我们可以参考外语教学等其他文化导入问题做得较为成熟的领域,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找出启发性的指导。
关于文化导入方法的研究,学者们所切入的角度是丰富的,然而,我们发现,宏观层面的勾勒性描述较多,而解决具体文化导入问题的细节性论述较少。作为一种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方法研究,能够直接指导解决问题的才是我们所期待的;对于深入到细节层次的微观文化导入方法研究,更要深入到教学对象中就针对性的问题大量调研,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从而才有针对性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占一.试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2]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3]沈履伟.也谈文化导入的几个问题[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1).
[4]贾少宁,张瑞华.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世界汉语教学,1995,(2)(32).
[5]叶青.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之我见[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2).
[6]赵淑梅,缴维.略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VOL33.
[7]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8]田桂民.对外汉语教学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J].南开学报,1997,(6).
[9]王苹.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贵州大学学报,1999,(6).
[10]魏春木,卞觉非.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导入内容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1992,(1).
[11]仁玉.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特点初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2).
[12]雷淑娟.对外汉语教学中汉民族文化精神的贯穿[J].学术交流,1999,(2).
[13]林宝卿.汉语词语教学应导入中华文化的辩证思维方式[J].海外华文教育,2002,(01).
[14]常大群.汉语的中国文化基础――以自谦和尊重为例[J].海外华文教育,2008,(02).
[15]崔淑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16]邓嵘.跨文化交际与新型文化导入[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4,(00).
[17]李北辰.引进文化因素教学丰富对外汉语教学[J].科教文汇(下),2007.4.
[18]李善邦.文语兼顾,育教并重――浅谈汉语课教学中的文化引导[J].华侨大学学报,2001,(3).
[19]胡清国.对外汉语中语言与文化的教学及其把握[J].广西社会科学,2004,(3).
[20]孙欣欣.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文化导入的方法[J].世界汉语教学,1997.
[21]俞燕.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策略[J].学语文,2008,(3).
[22]郭红焱.对美国留学生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4).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文化
【中国分类法】:H31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承载并象征着文化现实,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既然语言和与其相关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教授一种语言就不可避免地会教授其相关文化,因为任何一种语言教学都不可能在文化真空中发生。我国的外语教育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受到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影响,过分地强调语言的形式而忽略了语言的意义。学习者死记硬背、模仿学习、机械训练、句型练习,结果导致许多人语言交际能力差。随着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改革开放,最新的外语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也传人中国。交际教学法把意义作为语言教学的最高目标,而意义的表达受某种文化规范的限制。这就意味着这种教学法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了。但是阅读了许多发表在各种学术刊物上的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文章以后不难发现,我国许多教育家、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师在充分肯定了了解目的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却忽略了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这一基本理论,忽视本国文化的教育和输出。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本土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正确的英语表达,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现状
文化教育作为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得到了语言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外语教师的普遍认同。从外语发现有许多英文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显示不出来自文化古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风范。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 /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习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现在的学生谈到西方的“圣诞节”或“情人节”滔滔不绝,而提到中国的传统节日时却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无法进行真正有效的双向跨文化交流。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英语教学的方法和实效。
二、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的原则和方法
(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的原则
英语教学阶段的文化导入必须遵循实用、分阶段和适度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人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流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在高职院校,与学生的专业相关的文化会更吸引学生、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流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2.阶段性原则。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人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掌握层次和水平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很多时候,看似简单的一个单词、一个短语或是一个句子就可能蕴涵了丰富的文化,所以在初级阶段可能较多地涉及由词汇所传播的文化信息、句子和篇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学生的英语学习会由当初的被动艰难上升到积极主动地享受学习。
3.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主张“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对于主流文化中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另外,由于文化内容本身就广而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
(二)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的方法
文化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总体上可分为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教学,其中,课堂内的文化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而课堂外的文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1课堂内的文化教学
(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使用中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毫无疑问会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出来。所以在讲解词汇时,必须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3)加强篇章文化背景的讲解。大学英语中所选文章体裁广泛,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课文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并对作品作出评价。
2.课堂外的文化教学
即使是专门开设的文化教学课程也不可能涉及各个方面,英语课堂的文化传播主要给学生起示范引路作用。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单靠教师在课堂卜介绍不可能全面,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课堂外的文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互联网是辅助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现在越来越普及的网络为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社会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窗口。国际互联网是人类至今最大的信息库,储有最丰富的各类资料。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与世界同行交流,了解国际英语教学发展动向,.共享新的教学资料和科研成果,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参与国际交流,查询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更好地促进语言学习。
(2)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的英语文化知识都介绍到,但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补充。鼓励学生多读以文化为导向的报刊、书籍,对提高外语的文化意识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给学生,文学作品往往能提供最具体、形象、深人、全面的材料,使读者从中获得文化的生动画面,了解它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等,这既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一、 当前农村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农村地区初中英语教学还是比较传统地教授词汇、句型及文章,反复训练考试内容,而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导致英语教学的成效不高并且还是停留在应试的层面,忽略了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对语言的运用。因此,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让学生通过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来激发和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交际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二、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认为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对文化意识作了较为详细的二级、五级和八级的目标描述。在初中阶段,英语教学需要达到二级目标:
1.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2.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
3.知道国际上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4.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
5.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
6.了解英语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英国的伦敦桥等。
7.了解英语国家重要的节假日。
三、初中英语文化教学原则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并把它作为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旨在通过英语学习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促进他们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关于外语教学基础阶段如何导入文化内容,我国学者束定芳、庄智象提出三个基本原则: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合性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这样一方面不至于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另一方面,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产生较好的良性循环效应。
2.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同时在贯彻阶段性原则时,教师还必须注意文化内容本身的内部层次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学内容显得过于零碎。《英语课程标准》主张英语教学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教学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他们拓宽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适合性原则
所谓“适合”,主要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适合。教学内容的适合除了上面提到的实用性原则和阶段性原则两个原则之外,还应考虑到该文化项目的代表性问题。应选择属于主流文化的内容,以利于学生了解某些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等等。教学方法上的适合就是要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的关系。文化内容广泛而又复杂,教师的讲解毕竟是有选择性和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应该成为学生课外文化内容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四、 农村初中英语文化教学方法
1.注释
即对教材中涉及文化特性的内容加以注释和讲解。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们理解有困难的地方,有时还会引起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在初中英语第一课中,我们教授的是英语国家人们的问候方式:在正式场合人们会说“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而在非正式场合则会说“Hello”或“Hi”。这就有别于中国人见面常常会问:“你吃了吗?”在英语国家,如果这样问,就会被对方误解为“我还没吃,来吧,我们一起去吃”或者“如果你也还没吃,那我请你去吃”等等,总之,就是有发出邀请之意。分别时,也有许多不同的道别方式。例如,在中国,主人送客人到楼下,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客人常常用“请留步”来表示友好。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就不会说“Go slowly”“Walk slowly”“Come again”“Stay here”,而是微笑,挥挥手或者简单地说一句“Goodbye”“See you later”“Take care”。这样在教学中渗透文化内容针对性强,适用于各类语言材料和教学的各个阶段,但一般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
2.比较
即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材料,通过对比去发现中外两种文化的异同。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特别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在学习到身势语或体态语时,相同的身势语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在教授这个内容时,运用归类比较法就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加以掌握。如下表所示:
Body Language(身势语)Meaning in China(在中国的含义)Meaning in the USA(在美国的含义)
touching one’s stomach(拍拍肚子)I’m full(我饱了)having a stomachache (肚子疼)
stamping one’s foot(跺脚)anger(生气); irritation(愤怒);frustration(挫败) impatience(不耐烦)
winking(使眼色)telling someone to keep silent(眼神警告,叫某人安静)flirting(调情)
staring(盯着看); gaping (张大口)curious(好奇); surprised(惊讶)thinking(思考) ; impolite(不礼貌的)
patting on the head (轻轻拍头)sudden realization(突然醒悟), thinking(思考)giving comfort(安慰), consolation(慰藉)
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不断进行文化积累,这对于培养和巩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使他们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3.融入
即直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外国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直接编成教材开设课程,向学生介绍异国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如果选材得当,这些材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可以并行。但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常会遇到文化内容教学和语言教学难以兼顾的问题。在教授外研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Module 12 Traditional Life时,教师可以将此部分内容经过添加和整合,作为比较系统的教学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对西方国家的传统生活有个整体的了解。可以将课文内容分成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教学:①Public manners(公共场合礼仪);② Transportation(交通);③Table manners(餐桌礼仪);④Weddings(婚礼);⑤Taboos(忌讳)。然后再将知识点进行拓展和细化,让学生能在更加明了课文内容的同时,又开阔了眼界,而且还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起到很好的作用。
4.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学习活动
英语课外学习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是英语教学导入文化内容极为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学习活动,如:组织学生用英语广播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文化、体育新闻等;每周或每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次英语经典电影、具有教育意义的英语纪录片等;以墙报形式开辟英语学习园地,有计划地介绍英语国家风土人情、名人轶事、故事笑话等;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室来设置文化长廊,让学生办手抄报,或者进行名人轶事、故事的连载,有计划地在文化长廊或学习园地介绍英语国家的重要节假日及其由来等。以圣诞节为例,教师在课外可如此进行文化教学活动:圣诞节来临之际,提前一个星期教学生唱一首与圣诞节有关的英文歌曲,如Merry Christmas;提前两三天让学生对教室及宿舍进行圣诞节的文化布置,如装饰圣诞树,挂彩灯,准备小小的圣诞礼物等;待到圣诞前夜,组织全体学生唱圣诞快乐歌,师生之间互道“Merry Christmas”,然后一起观看关于圣诞节的由来及主要英语国家(如英国和美国)如何过圣诞节的视频,还可以观看有关圣诞节的动画片或电影;散场后,教师可以提示各位班干或宿舍舍长,晚上就寝前要辛苦一些,等宿舍其他成员入睡后,悄悄往同学的衣袋中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礼物,给他们一个惊喜,如此一来,第二天大部分同学将会感到很快乐,并且又能亲身体验一番圣诞节的氛围。这比教师在课堂上作再多的解说和介绍都来得有效和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得多。
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根据《英语课程标准》,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英语教师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导入文化内容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每一位初中英语教师都应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之一。以上针对初中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了应遵循的三个原则,谈了关于文化教学的四种方法,以确保文化教学的有效实施。当然,文化教学仍需不断摸索和创新,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研究,尽可能做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英汉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差异的范畴很广泛,比较常见的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在词语的文化内涵方面等。
1.日常生活中
(1)打招呼
中国人见到熟人、朋友时打招呼的方式很多,通常是“你好”,“吃了么?”,然而在英语国家,他们通常会以“How are you?” “Good, how are you?”来打招呼。 若仅仅是按照书本上的回答“Fine,thank you, and you?”那是完全不懂得英语文化的中式回答。
(2)交谈的话题和禁忌
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以不同国家的本身谈话偏好和禁忌都会有所区别。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般禁忌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年老、肥胖等话题,而中国的禁忌则属于伦理方面的:如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等。
(3)称呼和称谓
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小姐。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到就用名字称呼。不仅同龄人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之意。这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接呼其名,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不成体统。
(4)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
中国与外国的基本文化性质也决定了细节方面的问题。比如中国几千年文化遵守的儒学文化,讲究的是谦虚,中国人之间赠送礼物,送礼人总要反复申明:小礼物,小意思。但英语国家比如英美人则常说这是他(她)为你准备的,希望你能喜欢。朋友、亲戚给我们送礼,我们总要推辞一番再接受是为了讲究礼让,收礼后一般不当面打开,以免给人贪婪的形象。英美人则相反,他们一般不推辞,而表示感谢,而且往往当着客人把礼物打开,并称赞一番。中国人则等客人走后打开,以示礼貌,但是这在英美人看来是你小看他送的东西了。
2.词语文化内涵上
基于文化背景不同,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下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在中国的英语教学当中,存在着中国式英语的这一现象。其根本是由于语言的内容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中实际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间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生活习俗的差异,包含在语言词汇中的意义就不一样。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
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有学者指出需要注意的原则方面有:认知原则、相关性原则、对比性原则和宽容性原则。这几个原则主要从牛津大学的语言学者R.L&Scarcella R.C总结的文化意识学习需要的五个阶段,即(1)有条件的情况下了解一些外国文化。(2)理解一些简单的外国文化现象和典型。(3)理解文化的一些特征,有文化冲突的意识,开始明白个人的文化优越感。(4)从智力上﹑知识上对文化的更多掌握,但不是出于个人感情方面的。(5)从知识上和感情上对文化的真正心领神会和尊重,能够感人所感。由这个阶段来解读。
1.认知原则
认知原则本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通过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想象来进行。高中英语文化教学中的认知原则是使学生了解、理解和学习英语文化。文化教学课程不同于历史、地理、民间传说等课程,从严格意义上讲,文化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反过来讲,它是构成语言教学的完整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更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在国外的牛津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到西方文化知识的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对其有所了解。比如在不同文化的国家下,相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意义。在中国,红色是一种表示吉庆的颜色,比如春联是写在红纸贴在墙上,结婚是穿红色的婚服;而在美国,红色代表危险、警告,比如亏损赤字,比如红灯示警;而在南非,红色是哀悼的颜色。
2.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知识拓展,应基于语言教材中的基础来进行。高中英语教学应以国家指定的英语教材来发挥,拓展和应用。依托教材,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介绍英美国家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本身文化和语言是相通的,有了中心的语言词汇,然后再基于这个中心词汇去介绍语言本身的文化传统。部分老师把文化教育单独在语言教育之外,天马行空的介绍英美文化。这样不仅不利于本身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也降低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兴趣。比如关于圣诞节的英语词汇,依托教材,可以向学生介绍圣诞节的来源、传统风俗、圣诞节期间的相关活动以及圣诞老人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拓展,把英语国家的主要的传统节日如感恩节、万圣节、复活节等节日的历史来源、风俗习惯进行介绍。
3.对比性原则
对比性原则则是基于文化的相对性质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把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出,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文化行为,避免在交际过程中产生误会。
4. 宽容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