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范文

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

第1篇: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范文

Abstract: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is a education mode that integrates learning with working. It is the orientation of reforming and developing vocational educaiton, and is advantageous to the adjustment and integration of specialty.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system and contents,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etc., is benifit to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 for school. When promoting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becaus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enterprise is different with that of school,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i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which is worth our thinking and research.

关键词: 工学结合;专业建设;问题

Key words: work-integrated learning;specialty construction;problem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298-02

0 引言

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专业建设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内容,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开展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专业建设研究就是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以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改革,提升专业发展内涵,增强专业吸引力,提升办学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专业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由于学校生源下降,加之企业却严重缺乏操作熟练的技术工人,出现了“用工荒”的局面,中职学校逐渐开始尝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1.1 工学结合的模式繁多,专业不尽相同 通过对河南省西部地区2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调查,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模式类型主要有:引企入校模式、办校入企模式、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订单式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项目驱动模式等,这些不同模式存在着不同的优缺点,适应于不同的专业,对促进专业建设,提高学校的动手能力,解决企业用工起到了积极作用。

1.2 工学结合的模式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 学校在推行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校面临三个实践难题:一是难以处理好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锻炼之间的关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及根本目标决定了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必须同时接受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锻炼。而中职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在学校完成,在行业企业的实践一线,主要是将理论运用于现实岗位,进而达到掌握、巩固和提高职业技能的目标。从全局角度看,中职学校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锻炼在具体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上都有非常明确的分工,但是,在实践中却发现,无论是国外比较成熟的工学结合模式,还是我国尚需完善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虽然都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培训之间的关系,也都一直在竭力地处理好这对关系,可事实上却总是陷于两难境地——要么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要么过分强调了实践培训环节,对理论教学重视不足甚至是有所忽略。二是难以处理好处于工学结合两端的行业企业与学校自身之间的关系。行业企业属于经济部门,而学校则是教育部门,在现实的环境中,这两者之间要想在共同培养人才这样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精诚合作,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三是难以处理好学生在不同教育环境中不同身份之间的转换关系。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环境下,身份是学生;而学生在企业内接受实践培训的教育环境下,身份就应该是学徒。那么这种“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在理论意义上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在企业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意义上就是希望在为企业创造一定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一定经济收益,初步体验作为职业人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但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实践中,存在对学生双重身份的不同程度的破坏现象。如企业观念狭隘,把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忽视对学生作为“学徒”身份的培训或阻碍其回到学校进行后续学习;学生自身则因为学校可以提供改行的机会和使其获得相应的教育文凭而热衷于做学校学生,不愿意到企业、到生产一线去做学徒。

1.3 工学结合与专业建设脱节现象严重 调查表明实施工学结合的学校由于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在工学结合的实际操作中,专业对口工学结合的占2%,专业不对口的占98%;本地占14%,发达地区不分专业一线打工的占85%,多数学校的工作结合都是按安置到沿海一带的电子厂做一线工人,专业建设与工学结合脱节,课程建设与工作岗位背离、实践教学与工作内容不兼容。造成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工作结合不相适应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缺乏宏观的规划,也缺乏具体的调控,使得一些市场需求量不大,就业困难,但容易招生的专业畸形发展,最明显的是电子商务、会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二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对那些教学设备投入大,经济效益低的专业,主要是工科类专业,学校都不愿意开设;三是一些学校为了容易招生,追求经济效益,例如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很多学校一窝蜂上开设汽车专业,新专业评估过程中,学校对汽车专业的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等是没有底的,造成教育市场和就业市场的脱节。

2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的几点认识

2.1 工学结合模式工与学的实质 实施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必须明确工学结合的主体和工学结合实质既工与学的实质。“工学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之一,但并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工学结合”。“工学结合”的“工”是指工作,“学”是指学习,实质就是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工学结合的本质就是既要保证学生能按照学校的要求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又能通过到企业进行实践,提高专业技能,降低受职业教育学生家庭的负担,这有别于将学生在学习期间送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的“学习与实习结合”模式。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实习是学习的一个环节,而工作是顶岗进人了实际生产的环节,是有薪水的岗位操作。因此,“工学结合”绝不是一个简单地将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其关键在于让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和角色融人企业,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完善和提高,达到企业要求的标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这是“工学结合”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工学结合”中“工”与“学”的实质。

“工学结合”的受益主体是学生,并以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为表现形式。随着“工学结合”模式成为中职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其受益主体也由学生扩展到教师,原因在于“工学结合”内涵是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提供符合要求的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实际训练条件的互利共赢机制。另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工学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教师受益的前提条件。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的同时,可以熟悉工作流程、掌握熟练的工作技能,通过实践、交流的方式加深对实践环节的认识。因而,“工学结合”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技术服务和科技项目的合作。

2.2 工学结合模式下工与学的关系 “工学结合”是一种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工与学关系可表述,学习的目的是工作,工作的过程促进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循环进行,而不是单一的工作和学习过程,具体实现形式是多样的。然而,在实践中,“工学结合”通常被简化为“两段式”,即“前期的单一学习(实训)”+“毕业单一实习”的形式。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前并未参加过真实的生产活动,所以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再加上就业压力大,导致许多学生在实习(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更换实习岗位和实习单位,无法达到“工学结合”的真正目的。由此可见,应广泛探索“工学结合”的实现形式,做好毕业实习前期实践经验的积累,采用工学交替、学分制等灵活、弹性的结合模式,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3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中的社会(政府)、企业、学校、教师的责任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需要强化社会、企业、学校、教师的责任:一是社会(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完善保障措施,引导专业建设。主要任务是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重组、合并,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制订工学结合的相关法规、制度等保障措施,为工学结合的实施创造条件。如制定企业用工职业培训制度,规定社会用工必须参加职业学校的培训,获得相应的资格证,同时规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专业设置指导,重组后的学校实力,设置不同的专业优势专业,把专业办出特色。既要保留学校间的相互竞争,又要避免学校间的招生大战,把学校的主要精力引导到教育教学上来;制订具体的教学标准,包括具体专业的教学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实训标准等等。使职业教育规范化、有序化;加强职业教育的研究工作,引导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创新,向前发展。二是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企业除了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获取相应的回报之外,还有其社会责任,包括保护环境就助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等等,同样也应把参与职业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列入企业的社会职责之中,把职业教育列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责任和义务。三是学校要强化管理、创新管理。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出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四是教师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教学质量高低和教育的成败,所以教师本人应强化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提高执教能力。

3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的运行机制

3.1 建立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 通过制度、立法、宣传等形式,规定政府、企业、学校、教师的责任,通过宣传督促其尽责任,使学校、企业、政府以及教师承担的责任明确、具体、到位,各方面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保障机制。

3.2 专业建设的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3 学校教学与管理机制 学校应进行教学与管理改革,创新工学结合形式,建立教学和管理创新机制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评价模式。多途径提高师资伍的素质,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加强双“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同时增强实训基地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夏晓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43-44.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时间:2010-11-26).

第2篇: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学结合;无缝对接

1 引言

目前,在应用型本科的专业教学中面临着工学脱节的问题,影响了这类学校的教学质量。社会需求与毕业生就业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又严重缺人,招不到合适人选。即使学生被企业录用了,也不能适应企业的环境,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技术领悟能力。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实践经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从知识到能力,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无法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工学结合则从实践到理论,其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构建理论知识,教学一体化。

计算机相关专业工学结合的优势在于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具有能满足实践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因此,计算机相关专业工学结合的重点是如何为学生构建结构合理的团队,将企业文化和团队协作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中,使学生通过做企业真实的项目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开展项目实践。

2 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强调将工作过程引入到教学中来,在模拟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如何工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工学结合的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或校内实践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或校内实训基地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对于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各国都有一些自己习惯的称呼,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

3 工学结合的主要途径

(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通过项目教学法,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主动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2) 通过“威客”获得动手实践的机会

威客的英文Witkey是由wit(智慧)、key(钥匙)两个单词组成的,也是The key of wisdom的缩写,是指那些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他们在互联网上通过解决科学、技术、工作、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让知识、智慧、经验、技能体现经济价值。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威客”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将所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为毕业后正式进入企业积累工作经验。

(3) 与企业合作办学,将企业或学校做为实训基地

学校与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例如东软集团)合作,引进优质课程资源(软件开发项目和企业文化),与合作公司共同商定教学计划,根据课程的内容将授课任务分配给企业和学校分别承担。在时间安排上采用3+1(即3年在校内学习,1年在合作公司从事开发实践)模式或2+2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2年在合作公司从事开发实践),留给学生到公司实战训练的时间。另外也可进行长、中、短期多层次的工学结合,也可以开展针对岗位要求、关键能力和企业文化多形式的工学结合。在公司实习期间,学生除学习和锻炼动手能力外,还能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遵守职业道德、深刻认识职业人所应具有的素质,对软件行业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学到相关领域知识并对其自身的能力及自身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发现与认识。这样,可以使自己能更正确地做好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更早地实现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

(4) 与培训机构合作,去培训机构培训或构建校内培训基地

目前,许多大四的学生毕业前会去培训机构进行培训,通过开发实际项目及系统培训,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但这样不仅管理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对学校的各方面发展也不利。因此,也可以考虑将学校作为企业培训基地,在学校资源(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或实际的项目)不足的情况下,考虑与专业培训机构或与企业共建校内培训基地。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利,而且学校也可以通过建立培训基地提升知名度,并可取得一定的收益。在这一环节中,做好培训计划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可以让培训机构介入在校学生的实训或课程设计,采用培训机构提供的实际案例或实际项目,在学校老师和培训机构教员的共同配合下完成对学生实训及课程设计的辅导工作。

(5) 吸收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教师每年都可以申请到各级别的纵向或横向科研项目,让学生随时得到动手能力锻炼的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让学生全程参与从立项到开发直至结题的整个过程,这样使学生对项目的立项至项目的结题过程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每个重要节点应提交的阶段成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今后的发展。

4 结束语

我们对以上提出的工学结合的几种主要途径进行了实践。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顺利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工学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加强IT职业素养的培养,真正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第3篇: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的适合于高等职业教育,也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源自于国外,美国、荷兰等国首先实施了这样的教育模式。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步传入了我国。

何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工学交替,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学习基础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另一部分时间统一到企业参加生产,感悟实习,形成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接轨,既满足了市场对相关人才需求,又减轻了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是校企共同作用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过程中的问题

我国在引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学结合开展不够深入

这个问题很明显表现在学生的时间分配上。学生仍然沿袭了传统教学中的时间分配方式,把时间主要分为课堂理论学习、实验操作学习和毕业实习等三个部分。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时间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学校教学和企业实习,并实现这样的循环。这样的情况说明,工学结合的一些精髓性的东西在中国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体现,工学结合开展的程度还够深入,只停留在表面上。

此外,对课程的设置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使教学不能适应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高职院校所实行的培养模式,既没有完全改变传统教育的模式,也没有按照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求开展教学,导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四不像”。

2.缺乏法律明文,企业配合程度不高

虽然我国已经有许多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政策性文件出台,国务院和教育部都高度重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开展,但是,相关的正式法律还没有出台。由于缺乏正式的法律规定,工学结合教育重要的另一方――企业就不会积极配合。我们反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顺利的国家可知,企业的配合是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如果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企业真正深入参与到工学结合的模式中,并配合学校的相关要求,学校的教学现状将会改善很多。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策略

1.进行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保证工学结合能深入开展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打开了学校教育封闭的大门,使学生直接与企业接触,直接与毕业后的工作接触。要深入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就要进行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就业难问题一直都是困扰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不匹配,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并不为企业所需。因此,学校教学要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让企业参与课程的设置,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2.加快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立法

第4篇: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范文

一、调研的缘起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面向市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培养一个有效途径。九江学院旅游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和旅游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旅游企业双向介入,尝试工学结合的阶梯式实习模式,对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新的探索。为更好的完善这一模式,笔者对进行了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调研对象与方法

1、调研对象

这次调研的对象主要是我院在酒店实习半年以上返校学习的旅游管理专业本专科学生。

2、调研方法

根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提供的学术原则,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习学生座谈会的形式进行。

3、调查内容

该次调查问卷主要从实习过程情况和实习评价两方面各设计了十个问题进行展开,此外还有开放式的建议问题。

三、调研结果

1、实习过程情况

(1)通过调查80%的学生对参加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的态度是配合学校安排积极参加;20%的学生不想参加。

(2)90%的学生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过程中经常与企业老员工有过交流;10%的学生偶尔交流。

(3)20%的学生在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过程中经常与企业管理人员有过交流;60%的学生偶尔交流;20%的学生无交流。

(4)30%的学生在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过程中会按时写实习报告;30%的学生偶尔写;40%的学生最后一块写。

(5)70%的学生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指定专门师傅带;30%回答偶尔带。

(6)30%的学生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经常举行过技能培训;70%回答偶尔举行。

(7)50%的学生认为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成绩主要应由企业指导教师评价;50%的学生认为主要应由实习部门主要负责人评价。

(8)15%的学生对企业提供的住宿、伙食和补助满意;70%的学生认为一般;15%的学生不满意。

(9)65%的学生认为参加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积累了经验,利于就业;35%的学生认为就业单位不同,作用不大。

(10)60%的学生认为参加工学结合过程中收获最多的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40%的学生认为与人相处的能力得到提高。

2、实习效果评价

(1)通过调查80%的学生认为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改革的总体效果一般;20%的学生认为不理想。

(2)90%的学生认为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对后续课程学习的促进作用一般。

(3)70%的学生认为校内指导老师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环节中的作用不大。

(4)90%的学生认为可以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过程中加入学校老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组织的课堂教学。

(5)95%的学生认为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有助于加深对社会了解。

(6)95%的学生认为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有助于加强对工作的理解。

(7)80%的学生认为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是否有助于对创业艰难的理解。

(8)95%的学生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有助于对父母工作艰辛的理解。

(9)70%的学生认为参加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是否有助于珍惜学校的学习时光。

(10)80%的学生认为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是否有助于成熟择业心理。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来自实习前的不同酒店的心理冲突。在实习前选择酒店时未达到理想目标,原有的职业、生活计划难免有所调整,这种变化必然会触发学生的心理冲突与被动适应。

(2)来自酒店岗位分配的心理冲突。实习酒店会依据他们各自的语言能力、外貌、体形来安排不同岗位,这种注重形象而难以兼顾素质的岗位安排会迅速影响学生工作热情和信心,尤其是被分配到客房部的实习生承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实习初期情绪波动大。

(3)长期利益与短期效益的冲突。由于大多数旅游管理实习生在毕业后并不一定到该酒店工作,这一点决定了酒店在培训和使用实习生时的短期行为,把实习生安排在某一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很少有对其提供轮岗培训的机会;实习生自身不能融入酒店,对酒店行业发展的预期悲观,造成他们酒店意识的淡漠。

四、进一步的对策

针对调查的结果和教育的初衷,要使学生通过在酒店的实际锻炼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实际动手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基础,在以下三方面要加强:

1、实习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在前期摸底调研的基础之上征求实习酒店志愿,理解酒店实习的重要性、目的及意义,做好实习前的心理预防工作,做到认识正确、心态端正、重积累经验不急功近利;转变角色、适应酒店环境;注重实干、严于律己;顾全大局、不贪小利;遵纪守法、和谐共事、立志成才、坚定职业信念。

2、实习中要加强学校与酒店的沟通协调

学生实习期间必须接受酒店和学校的双重管理,这就要求酒店必须和学校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通过和学校的密切联系,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实习生,对每个实习生制定不同的实习计划,激励实习生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企业学校双重管理机制,将实习生的工作问题、生活问题及思想问题及时反映给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的辅助管理职能,使实习生感受到双重温暖,从而树立酒店职业信心。

第5篇: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12)01-0116-02

自2000年以来,我国各地高职院校陆陆续续申请开办物流管理专业,至今已有10多年的时间。在这10多年的时间里,高职院校的领导及教师不断借鉴学习国外高职教育经验,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开展了一系列高职教育的改革,其中较为突出而且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一项内容就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改革。在各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形式各种各样,有成功的案例同时失败的例子也不少,我们如何吸取经验教训,从实质上做好工学结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下文将对我国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物流专业工学结合存在问题及若干意见。

1 我国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现状

目前各地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所面对的环境及所拥有的资源,在实施物流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各有差异,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自主独立型、校企合作型、企业进校型、人才订单型。无论是哪种模式的工学结合,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其中,校企合作的层次显得尤为关键。目前各地高职院校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校企合作层次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浅层次合作模式:在这种合作模式下,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主要起配合的作用。这种模式下,校企之间关系松散,企业动力不足,因此实施工学结合效果会大打折扣。

第二,较深层次合作模式: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校企合作模式多样化,校企联合培养物流人才,同时注重实践操作,校企之间关系相对紧密、交流更为密切,学校聘请企业人员作为客座教授进行专业授课,学校教师进企业讲课。

第三,全方位多元化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达到高度信任和融合,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双方配备专人负责制定完整的学生手册,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对学生进行职业化岗位实训。

目前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多数还是处于浅层次合作模式,在工学结合改革的道路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努力改进。

2 我国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存在问题分析

2.1 缺乏明确的工学结合培养目标

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的首要任务是结合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明确工学结合的培养目标。然而,实际上很多学校在推进工学结合改革的时候缺乏明确培养目标的问题。由于社会上支持校企合作的企业不多,而且很少有企业能够批量接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因此多数高校是在联系到了合作企业后才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至于工学结合的培养目标还尚待进一步明确。

2.2 工学结合合作深度不够

高职院校联系校外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大多数都是依靠个人关系,企业和学校的关系处于一种松散状态,稳定性差,这种合作关系可能随时发生变化。

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刚进入企业的学生缺少工作经验、心高气傲,加之实习期较短,来到企业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而且可能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工作,企业在用人上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一些非常基层的一线操作岗位;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工学结合给学校的教学安排及学生安全管理等带来一定的难度,加上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工作岗位、工作安排、工作待遇等方面可能存在诸多不满,学生到企业后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影响工学结合的效果及顺利进行,部分学校的工学结合甚至以失败而告终。

2.3 学校和企业对学生工学结合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管理方式及评价标准等未达成共识

由于缺乏利益驱动,很多企业仅仅只是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企业岗位人手不够的问题,很少有企业真正关心校企合作的效果,更不用说参与到学生工学结合期间的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过程管理及评价标准的制定中去了。然而,要达到最好的校企合作效果,学校和企业需要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企业必须参与工学结合的每一个环节。

3 建议及措施

3.1 争取得到政府及企业支持,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仅仅是某一所高校或某一个企业的任务,而是全社会共同努力完成的事业。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政府部门的帮助及扶持。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制定各种政策,鼓励社会上的物流企业积极投入到工学结合改革中去,只有有了社会这个肥沃的土壤,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改革才能向前迈出一大步,达到社会、企业、高校的共赢。

3.2 调整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的工学结合培养目标

合作企业应参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制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培养目标时,密切结合本地区的物流发展趋势来确定培养目标,以此为依据有目的的和企业开展工学结合。首先,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该通过工学结合培养哪些方面的技能、学习哪些方面的技能;其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到怎样的公司、什么岗位的问题;再次,是如何通过校企合作达到工学结合培养目标。

3.3 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为使学生到物流企业实习更加顺利,并保证他们的工资待遇,公司、学校及学生三方签订了实习协议,明确了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协议应该明确规定:学生进厂实习岗位及时间,实习期间的工资待遇及工作职责;公司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承担学生实习期间的培训及管理工作,并结合生产实际组织现场教学和技能训练。完成生产任务,保证学校教学实习计划顺利实施;学校在公司建立由企校领导部门负责人、指导教师和工人师傅组成的三级实习管理小组,进行统筹规划,共同负责、共同管理。

第6篇: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范文

【关键词】 工学结合 实践教学 效能评价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它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改革等方面更深入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在此背景下,高职实践教学改革正在经历着从形式到内容的变革,与之相对应,高职教学管理也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实践教学效能的评价模式选择、评价手段、评价指标均面临全新构建的迫切需要。

1 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的新特点

1.1 强调了实践内容与生产现场接轨。不论是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内外工学交替,还是校外现场教学,均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这就要求实践教学的内容应作有针对性的设计,实践教学的过程应更贴近职业岗位的工作,实践教学的考核应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1.2 强调了企业顶岗实习。企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实践教学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重要保障措施,在专业培养方案中,顶岗实习时间应得到充分保证,对此,教育部也有明确的要求。

1.3 课堂教学新变化: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教学做一体。课堂教学在专业总体教学学时中的比例不断下降,理论知识不再强调学科系统性,转而以够用为原则。课堂教学的内容及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理论教学不应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课内实践教学也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课堂教学的模式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新的评价模式的选择原则

2.1 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评价工作应围绕实践教学与工作过程的吻合度展开,包括实践教学目的设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的产品(作品)。另一方面,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应与岗位的职业标准要求相结合。

2.2 可操作性原则。在制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时,指标的内涵应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并落实到实践教学的诸多细节中。

2.3 绝对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绝对评价是指评价标准源于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标准。过程评价是指标准源于企业技术型人才在完成生产任务时所应掌握的程序性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为了体现职业标准,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应注重绝对评价,但考虑到学生的技能成长过程,应适当辅以过程评价。

3 工学结合模式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构成要点

3.1 实践教学目的的设定。传统的实践教学常常以掌握理论知识为基本目的,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目的应以掌握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为出发点。因此,这种技能的掌握应放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来让学生进行训练,教师只讲授技能训练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3.2 内容的设计。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往往是依据理论知识中的一个章节来设计的,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应是本专业所针对的实际工作岗位上所面临的真实工作任务,是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来的一种学习情境。

3.3 环境的真实性。传统的实践教学,常常以实验实训室作为环境,以教学型、演示型实训设备作为载体,而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下,要求实训环境具有真实性,如,校内实训室应有仿真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同时,要积极建立企业实训基地,实现实训环境的真实性。

3.4 过程的组织管理。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由于是在校内进行,常常以班级为单位,有明确统一的实训周期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师以实验实训报告来评定成绩。而在新的实践教学中,由于学生要到真实的生产现场中,企业的生产现场一般不可能同时容纳整班学生,学生较为分散,同时,实训内容也由于企业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组织管理工作也需要改变,实践教学主要由企业人员指导,教师只进行抽查与巡视。

3.5 效果。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包括高素质、技能型两个层面,落实在实践教学中,包括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能力两个方面。因此,在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培养的效果,也应在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

4 评价指标的设计

新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应重点突出工学结合的需要,重点倾向于评价指标的内涵,适当简化常规评价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由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组成,总体分值为100分,如表所示。

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评价指标

4.1 实践环境。实践环境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实践场地、实践设备、指导教师、职业氛围四个方面。其中实践场地是指学生实践教学的开展环境,常包括企业生产现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室、常规实验室等。学习实践在企业生产现场进行是与工作过程结合最紧密的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在具体教学组织上难度较大。而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工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当前高职院校解决实践教学较为可行的形式。

4.2 实践教学项目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是学生技能训练的载体,应针对学生就业后的工作内容,直接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的训练项目应能与企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相结合,实践教学训练项目与企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结合的紧密程度是项目设计质量的评判标准。

4.3 实践产品(作品)。实践教学实施的结果应体现为产品或作品,如学生加工出来的零件、组装的半成品等。对这部分的评价也应依据其与企业生产近似程度来进行。当然,由于不同专业的实践项目的不同,其产品形式差异较大,但总体上应依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性质来加以体现,并注重相对评价和过程评价。

4.4 实践结论。传统的实践教学结论可能是教师评语、学生实践报告等,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要求学生在企业岗位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故评价也应重点借助企业人员的评价,或是参照企业的岗位要求和产品标准进行评价。

5 结束语

目前,教学评价作为高校加强教学管理,增强教学质量的自我监控,提高教质量的重要手段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高等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更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积极探索出一套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又便于操作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实施办法,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祖彬等.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

(2)

第7篇: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学生参与和受益面。在我国高职教育中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对于高职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教育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模式,大多突出“工学结合”教育,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等。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工学结合模式有很多优点,也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教育作为行动导向的能力教育,其逻辑起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其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本质属性对其的规定性,对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应用性强,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同时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就业质量。就业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实施工学结合对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可从两方面分析:其一,工学结合使得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能够在工学结合教育阶段完成从一个“生手”向“熟手”转变所需的经验积累,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力地保证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其二,学生有更多机会与生产一线的真实岗位接触,而用人单位对实习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相当于在工学结合中完成了企业新员工招聘和录用的“试用期”,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影响工学结合模式推行的原因

然而,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实践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却未能全面而深入地推开,主要原因是:

(一)校企合作不到位。工学结合的前提是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是工学结合的两个主体。合作的内在要求是双赢,要达到双赢,必须具有对方可以利用的资源和优势。当前的校企合作中,学校方面的热情很高,而企业开展合作办学的意识不强,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是:(1)认识上存在偏差。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与企业本身关系不大,企业只负责人才的选择与考评以及与院校建立业务性质的关系;(2)利益上的考虑。企业从产学合作中获得互补性的战略资源很少,企业着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希望从产学合作中获得技术、管理、人才等资源,而不愿意承担人才培养的成本。

此外,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指导下,高职院校虽然都拥有众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但对于每年数千名的毕业生,却不能够保证每一个毕业生在这些基地从事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并从中受益。事实上,对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学生对校外实践基地的利用仅是以参观式的实习为主,企业也没有条件接受大批量的学生实习。因此,尽管每个院校有工学结合示范作用的典型个体案例,但作为成果推广还存在许多困难。面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面对众多的学生,我国还缺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二)政策引导不到位。当前,由于政府对工学结合提供相应的资金、法律、政策等保障措施不到位,影响了工学结合的实施,具体表现在:(1)国家投入高职教育的经费不足,导致工学结合经费缺乏;(2)法律不健全。工学结合没有相关的立法保障。我国1996年出台的《职业教育法》虽然对职业教育(含高职)办学主体、经费等教育保障条件作了原则规定,但由于各种原因,各地鲜有据此制定具体的实施条例,该法缺乏配套措施,使得高职教育包括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保障不到位。

(三)学校教改不到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还停留在国外(如德国等)先进模式的消化、吸收与引进阶段,办学理念相对落后,办学的社会效益不高,校企合作难以大量开展,工学结合的平台不够完善。在工学结合的管理方面,目前很多学校没有独立的工学结合管理机构,责任不明确,管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主要表现在:(1)教学管理方面。有的学校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师方面不能很好地体现工学结合,有的缺乏相应的教学计划管理、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及评价体系;(2)实践基地管理方面。很多学校对校外实习基地管理不善,对校外实践基地的运行情况,学生的工作情况和学习情况都不能很好地了解和进行指导;(3)学生管理方面。许多学校没有好的实习管理办法,在企业实践环节,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很难对学生实习过程参与管理,不能保证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效果。

三、促进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全面推行的对策

工学结合是产学合作的主要途径,工学结合的难点在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能否找到共同的目标、利益及动力。要实现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全面推行,就要做到“一元”、“多样”、“多赢”。“一元”是指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必须体现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多样”是指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和需求,综合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产学一体”等形式,不能简单地套用现成案例,切忌盲目照搬照套。应该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

(一)树立“多赢”的办学理念。要想在高职教育中全面推进工学结合模式,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都能找到合作结合点,都能从中实现各自利益,体现“多赢”,这是工学结合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战略诉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促使高职院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学校通过工学结合,可以全面提升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双师”水平、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学生可以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则可以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减少培养成本并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更要主动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根据各专业设置的不同要求,设计出适当的工学结合方案,争取到政府支持。这也尽可能地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同时要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籍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二)构建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要使学生的实践性教学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技能的过程,也是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过程,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即真正做到以“工”促“学”、以“工”养“学”。要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互惠互利、教学相长”,需要增强产学合作的资源互补性,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1)符合双方需求的驱动机制。目前,要从机制上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激励企业在长期愿景下的合作积极性和主动性;(2)互利互惠的利益机制。应该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产学研项目、技术开发、学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深层次、长远利益上进行合作;(3)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平衡机制。实现人、财、物等资源双向流动,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尤其应重视“软”资源方面的互补和共享;(4)动态发展的更新机制。在动态调整上的相互结合,包括企业转产、学校调整专业过程中的相互结合;企业更新设备和技术、学校改造场地和课程的相互结合;企业使用新工艺和新方法、学校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的相互结合等。

(三)建立适应“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要实现全面的开放化,社会和企业的融入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构建一套新的制度体系,从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生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分配激励和财务制度等都要体现“职业性”、“他方性”和“开放性”,能突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可持续能力的培养。

1、健全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机制要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要通过进一步加强教学制度建设来保障工学结合模式的深入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则要遵循就业导向原则,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用人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及时调整,教学组织实施可采取柔性学分制的管理模式。

2、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完善教师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要制定课程评价、教师业务的能力评定和考核标准;要全面开展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树立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要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让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适应新形势的职教理念,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同时,要走出“象牙塔”,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从企业聘请一线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教学的指导。

3、建立稳定的校内外教学生产型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仿真的环境实训基地。这既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应充分利用校内生产型实训中心以及企业实训基地。要以“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来推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或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通过科研立项,与企业共同完成工程改造和开发科技产品,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实现社会资源的社会化,面向社会开放,提供多方位服务。

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开展科学研究是培养高质量、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还要进一步地探索、调研,并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反馈信息,从而找出更佳的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欧阳丽.高职工学结合的基本问题、现状与趋势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7.

第8篇: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范文

关键词: 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 实训 实习

近年来,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方向,而随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和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因此,如何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企业认可的、迫切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诉求。

本文以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与苏州沃尔玛山姆会员店的工学结合实施项目为例,通过对连锁零售行业调研,连锁零售企业及参与工学结合的实习学生三者的研究,提出目前营销与管理等商贸类专业在专业定位、课堂教学、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制定高职营销与管理等商贸类专业教学标准提供比较全面、客观的依据,为标准制定工作奠定基础,从而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零售业基础岗位人才需求。

一、工学结合的重要性分析

开展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的发展特色,也是对高职院校的必然要求。教育部早在2005年就提出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职成[2006]4号文件确指出:“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知行并进、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介入,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实践经验培养有机结合,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这对高校教师实施教学工作及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

20世纪以来,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人们感到以“双元制”为代表的德国职业教育的巨大作用[1],逐步形成德国、瑞士以双元制为代表的“工学结合”模式,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学徒制”[2]。在我国,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是具有普遍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的[3]。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3],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职业能力的重要举措。可以看出,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教育管理的热门话题,全国各地职业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实践探索。

二、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相比学历条件,属于服务行业的连锁经营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职业能力[4]。在职业素质要求方面,超市类等连锁经营企业对营销与管理等商贸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各因素中,企业比较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每一项职业素质企业认为都是比较重要的,毕业生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结合行业特点、人才需求、专业定位,营销与管理等商贸类专业可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提高职业素养入手,强调素养教育;以岗位要求为职业能力培养标准,构建连锁基层岗位的职业能力课程系统;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工学结合过程中的课程改革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是学习与真实工作一致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在校内实训中通过对典型企业典型个案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然后通过校外实习参与真实工作,实现能力的巩固与提升,鼓励学生从基层做起,素质为先,能力为重。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经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态度的养成,以及将职业活动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和整合,最终才能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本文研究的案例立足于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营销与管理类学生工学结合实际,以苏州沃尔玛山姆会员商店为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通过教学系统理念研究等,致力于解决营销与管理类学生的工学结合创新教学模式问题。

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设置实用的“实训课程”

企业更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提高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从学校课程设置上,可设置实用的“实训课程”,不追求昂贵的软件,重视实效,实训课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锻炼学生能力为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机械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的顾问与教练,学习的过程是完成“真实上班工作任务”的过程。学生不再以“学生”的身份进入课堂,而是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工作环境(校内实训室)。课程的内容不再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安排,而是按照企业真实的“每日工作”进行,打破学科与单项技能训练的瓶颈,主要应在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层面做好工作。

1.学校层面:高职院校仍需加大推进力度和深化校企合作,寻找一批紧密型校企合作伙伴,既要巩固好稳定的合作项目,又要拓展新的校企合作领域。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将苏州沃尔玛山姆会员商店作为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通过开设项目课程,实施现代学徒制,将工学结合学分制融入教学体系,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定和研究出具体的管理工作流程和方法,形成相关制度。

2.企业层面:作为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的主要工作是调动企业内部培训导师参与工学结合积极性,特别是参与创新教学训练,可以适当安排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者作为学生的师傅,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加强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

3.学生层面:全身心地投入工学结合实训基地中进行创新性教学训练,注重营销与管理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从树立工学结合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的认识开始,培养营销与管理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沟通合作、自我管理、创新创业、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的培养要求。

四、结语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本课题根据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着眼市场需求,通过全面推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政府主导下形成校企互动、合作双赢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旨在为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学校和企业提供导向和支持,同时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好、更多的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就业能力,从而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高技能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莫慧平,姚勇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8(12):74-75.

[2]陶昆.多元投资建设高职宾训基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2):49-50,61.

[3]马美蓉,何海健,刘鲁平.高职学生项岗实习的现状与对策[J].职教通讯,2011(22):64-66.

第9篇: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181-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近几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也面临不少问题,阻碍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面临的瓶颈

1.1政策与法规尚不健全

政府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支持,使院校与企业合作中很多现实问题一旦发生都无据可依。尽管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法律保障措施不力,一些地方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因此,“政府呼声高、促进措施滞后”是影响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问题。目前,校企合作主要靠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去磨合、摸索,合作的层次比较浅。教育部有宏观的政策导向,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以及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的政策法规亟须制定。

1.2中职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目前有相当多的中职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未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是很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还有的学校尚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缺乏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有的热情和动力。站在企业的角度,不少企业没有从人才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总是狭隘地认为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生产与经营,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企业不必为此过多地分散精力。

1.3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脱节,难以适合企业需要目前,职业院校中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多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大众化和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影响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职业特色不浓,让校企合作产生隔阂。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厂以后不能独当一面,很难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

1.4学生职业素养不高,难以适合企业需要

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力度,但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上明显不足,致使职业院校的学生从学生身份到企业的职业人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做好上岗的心理准备,进入不了实际工作状态,学生也不能按照企业员工的要求约束自己,不服从公司管理的事情屡有发生,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影响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当然校企合作的愿望也就大打折扣。

1.5实训管理不到位

一是组织不到位,院校与企业之间还没有共同成立实训管理机构,职责与权力仍然不够明确,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现象;二是制度不到位,虽然许多中职学校都制定了相应的实训管理制度,但普遍不够健全、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导致实训流于形式;三是指导不到位,由于校企双方都尚未形成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使得对学生实训过程的指导处于比较盲目、不够规范,甚至放任自流的状态。

1.6沿用传统评价体系,无法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开展中职学校传统的课程考试内容仅局限于教材和教师课堂讲授的范围,更多的是侧重记忆的效果,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常常分开,这种考核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理论成绩优秀,但在实践中却不知如何动手,操作技能差,而有的学生呢,动手实践很熟练,问他个为什么,却不知从何答起,对实验的结果也不会分析。考试分数几乎成为教师给学生所下的学习某门课程效果好坏的唯一结论。这种考核评价模式带有片面性,没有把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过程有机结合,缺乏过程考核,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发挥评价体系的教学管理功能,不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

2解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瓶颈的具体对策面对中职学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必须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2.1政策引导,法规保证

首先要明确和规范政府、学校,企业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应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规定院校和企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应引导权力下放,使企业、职业院校拥有校企合作所必需的财权和事权,只有政府把角色改变过来,校企合作才能有新的局面;建立职业院校行业、地区基金会,用于支撑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税收优惠;建立各级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加强对合作教育的指导和协调。同时,加强执法,坚持依法保护校企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

2.2中职学校和企业需更新理念,明确责任

中职学校应积极更新观念,自觉主动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坚持办学形式的开放性、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师资队伍的复合性。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合作思路,强化服务企业和社会的意识,积极为企业的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持续优质服务,以优质服务求得企业的认同和大力支持。而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高度发展的受益者之一,同样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国有企业是推动高职教育的中坚力量。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业一方面可使自身获得人才保障、技术进步与更好的效益;另一方面又有效支持了中职学校,履行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2.3加强教学改革,加大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力度

要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中,贯穿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确保工与学的有机结合、深度融合。首先,要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为导向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本着“够用、实用、应用”以及“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的基本原则,在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确定胜任这些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的基础上,针对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要求,将课程整合和内容综合,确保所学课程与工作要求全面接轨。其次,要以实施工学结合为手段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形成“课程训练+综合训练”的校内实践性教学体系和“认知实训+跟岗实训+顶岗实训”的校外实践性教学体系。其中校内训练的内容、要求、环节、步骤等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校外实训,确保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训全面接轨。

2.4加强职业院校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院校特别偏重于知识技能的教学,忽视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院校与一般的培训机构相比,更要发挥育人功能。企业关心的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敬业爱岗,这是很多学生特别欠缺的。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与各行各业的专业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职业道德教育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强化实习、实训性,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职业道德的重要。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去感受,体会和修炼,才能逐步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

2.5加强实训管理,加大实训过程的监控力度

首先,中职学校必须与企业联合成立实训管理机构,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管理责任,共同研究制订实训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其次,应制定《专业实训大纲》、《专业实训指导手册》等一整套科学、完善的实训管理文件,明确各阶段实训的具体项目、内容、步骤、要达到的标准以及实训过程的管理具体办法;最后,要加强实训过程的指导,明确实训指导老师的职责,规范实训指导工作的基本环节、步骤、方式和方法。强化实训指导工作的监督和考核,确保“工”与“学”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确保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职业能力得到根本性提高。

2.6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工学结合有效开展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改变课堂考试结果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实现学生学业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引导教师和学生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教”和“学”的各项活动。实行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采取笔试,动手实做,产品制作,综合分析报告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多考虑学生的实际完成任务情况。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指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鉴定考核,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成为技术业务的多面手,获得就业准入的“通行证”,以“一书(毕业证书)多证”,确保毕业生在合格的基础上有特长,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志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职业与成人教育,2008(2).

[2]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06(9).

[3]朱文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4]朱世强.密切校企合作,做好工学结合[J].教育与职业,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