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

工学结合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学结合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学结合的意义

第1篇: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 高职经贸类专业 行业英语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03-02

一、高职各专业行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学界和教育界不断推进针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2009年1月,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其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征求意见稿)中针对课程设置明确提出“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阶段”。随即,各高职院校陆续推出了以“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教学”,“基础英语+行业英语”为代表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模式。

1.改革模式的优势和成果逐步显现

三年之间,各高职院校纷纷选派具有一定行业背景的英语专业教师从事行业英语教学工作,教师也高度重视行业英语课程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之间的巨大差异。重视选择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教学内容、设计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英语教学任务、利用多媒体、实训教室等设备条件设置分组合作的课堂模式,并通过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的英语应用素质。

2.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随着高职专业的细分和改革的逐步推进,根据岗位所设置的专业将原先行业英语又细分为诸多针对具体岗位的专业性很强的专业英语教学。以经贸类专业为例经贸英语可细分为国贸、物流、金融、营销、会计、经纪等不同专业,旅游英语可细分为导游、酒店、会展等;加上近年来热门的计算机英语、涉外护理英语、秘书英语等对行业英语针对岗位实践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

行业英语不同于专业英语,如何把握各专业间英语教学的共性和差异的矛盾也渐渐凸显。它不能以某个具体专业为背景,更不能以教授某些专业知识或术语为主要教学内容,应注重同一类(如经贸类)专业英语教学的共性,提高学生就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满足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然而,各专业之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职场上岗位职责的细分,高职各专业进一步细化的趋势都说明了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差异逐步加大的必要性。同为经贸类专业会计、金融、营销等专业课教学内容还是相去甚远的。如果把所有专业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只讲授自我介绍和简历设计;求职、辞职、面试等内容的求职英语及与同事交往、与顾客沟通、请示上级的技巧以及其他方面的英语表达,实现不了基于特定行业需求、针对性强的岗前培训的要求。

二、基于专门用途英语概念的行业英语教学共性研究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1]。ESP分为:为商务英语(EBE)和科技英语(EST),而EBE和EST均又分为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简称EAP)和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简称EOP)[2]。

“行业英语教学”这一概念是在2008年开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被首次提出来的,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目前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是,行业英语(EOP),亦称职业英语,是指学习者所从事特定的工作中需要的与其职业密切相关的英语[3],与学术英语(EAP)相比,行业英语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

据此,基于专门用途英语概念的行业英语教学应具备以下共性:

1.经贸类专业背景知识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交集

以经贸类行业英语为例,尽管具体专业的岗位职责千差万别,但我们应努力寻找学习者在大商务背景下提高从业能力所需的职场生存交际能力。在求职英语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讲授和训练如商旅、宴请、谈判、跨文化交际等经贸类行业从业人员普遍需要的技能。

2.不同专业行业英语的教学目的都是有助于学习者用英语从事某一特定行业的本职工作

因此我们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不应局限在眼前岗位的工作职责,而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培养学习者的英语素养,为学习者在某一行业长足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培养学习者继续学习、自己学习的能力,英语教学也应立足其长远的英语素养,提升学习者的职场潜力。

3.一堂好课的教学模式基本可以应用到不同专业的行业英语课堂教学

从行业英语的内涵看,它不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方法理论,更是一种基于特定行业需求、针对性强的,英语教学实践活动,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对高职英语提高阶段具体教学实践的启示和定位。我们认为,行业英语教学目的在于用英语教授相关行业的岗位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职场交际能力。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中,把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职场体验、实境训练作为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在学习情境设计中,采用“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学习与实习。并逐渐确定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工学结合标准的指引下,我们鼓励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行业英语课堂模式。

表一、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行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三、以岗位需求为主导探索不同专业行业英语教学的差异

诚然,工学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改革的初期显现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专业开设的进一步细化。带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专门用途意义的行业英语课的需求逐步扩大,也引起了各专业院校、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

以下我们将以岗位需求为主导,探寻经贸类不同专业行业英语课堂教学的侧重点的差异,既在践行一堂好课课堂环节的前提下,对课堂教学内容作有针对性的调整:

1.教学目标、内容体现不同的岗位需求

依据Hutchinson和Waters提出的ESP需求分析理论[2],确定某一语言课程的需求时:首先要了解与某一特定领域的英语语言相关的一些问题;其次要了解其语言的使用人员、使用时间、适用场合、使用内容、使用形式以及使用原因。

2.教学任务设计体现不同岗位的工作情景

使用体现行业、职业和岗位特色的教材,设置各种任务为教师、学生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课堂活动形式,解决好如何设定好的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使得他们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未来工作中的问题,这一点尤为重要。

EOP教学涉及的不同行业特定语域中的英语语言现象和用法,从词义、句法和语篇到语用等方面千差万别。根据不同的行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实践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譬如:“案例分析法”可以根据特定而典型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货币资金管理、申报纳税、产品核算、规避财务风险等,在真实的体验中增强学生学习EOP课程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EOP课程学习的融入性动机。“情景教学法”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演绎每一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以及所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3.汇报教学结果的形式适应不同的岗位特征

EOP课程测试方式上,传统的以多项选择题为主的标准化测试,其弊端日渐凸显,这种单一化的测试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主要考察学生低层次的认知能力,难以考察知识运用的能力。顺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测试专家的基本共识是采用语言行为测试:基于任务的语言行为测试和基于能力的语言行为测试。前者测试任务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任务,按现实生活中完成任务的标准来判断考生的表现。后者测试任务与现实生活中的任务相似或相仿,但完成任务的能力不是测量的主要目标。

我们认为EOP测试可以介于两者之间,不同专业可以最大限度的选取灵活多样的测试方式,笔试口试相结合,标准测试可以考察学生能用英语处理业务单据、商业文件的能力。

EOP测试不仅要关注考核的规范性。更要重视考核内容的针对性和真实性。重点考察学生使用英语完成测试任务与其在现实生活、工作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之间的相似度。这正是EOP课程测试与通用英语课程测试的区别所在。EOP不仅仅测试学生的语言水平,更要考核学生运用语言完成真实任务的能力。

表二、有代表性的专业行业英语教学课程设计要素的比较分析

四、结语

总之,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高职英语教学,更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为首要任务。在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不遗余力探究如何在行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专业特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地、创造性的完成改革任务的推进,适应专业细化的趋势,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更优秀的跨文化交际服务型、专门型英语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Strevens 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M].Tickoo M. ESP:State of the Art.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Centre,1988:1―13.

[2]Hutchinson Tom,Waters Alan.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7.

[3]王青,刘海燕.基于“岗位需求”的行业英语教学实践探究――以“会计英语”为例[A].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 第29卷第4期

[4]张甜,生态式艺术教育提高行业英语学习兴趣效果论证.《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4月

第2篇: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实现这一使命的必要途径。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如何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国际贸易职业人,并树立鲜明的专业培养特色,是专业建设和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通过对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构建更符合实际的专业职业人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更加适应岗位特性,满足岗位要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职业人。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的途径

(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按照“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趋势及本专业特点,与校外外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确定为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操作、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学生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平台,可以了解到实际外贸工作岗位的特性、内容、操作规范,同时了解到新形势下外贸工作岗位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新要求。专业通过与外贸企业的互动,可以达到培养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技能”为指导思想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学生到外贸企业实行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适当的时候深入到外贸企业,到具体的外贸工作岗位上,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一边学习,一边在工作,与一般企业员工一样从事相应职能的劳动,其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顶岗”的过程对已学知识有新的认识与消化,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梳理与明确;并在“顶岗”中学习感受学校内无法体验到的真实工作氛围,缩短就业的适应期。目前“顶岗实习”在很多高职院校开展,并大都放在大三时期,学生是在学习了大部分专业所修课程的基础上,这样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有着一定的基础。

(三)课证融合,加强考级考证

“课证融合”,又称为双证教学,是指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证相对应,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就能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在国际贸易专业来说,主要的职业证书有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质检员、货代员、报关员等,由于考证考级主要是针对特定工作岗位所需技能和专业知识来设定考试内容的,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外贸岗位的专业课程,参加相关岗位的考证,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学生掌握了相应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具备了在相应岗位上的基本技能水平。通过这种形式,缩小了学生与外贸工作岗位的距离,为将来就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完善校内仿真实训条件

由于校外实训基地往往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很多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弥补校外实训基地的不足,突破传统模式,运用创新思维,在校内建设基于实物的仿真实训场所,这样可以完善专业实训功能、提高专业实训效果。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来说,就是建立国贸实训室,购置外贸相关软件,利用事前设定的操作情景,学生可以足不出校参与到摸拟的外贸实训环境中来,并模仿某个角色进行相关环节的操作,通关角色的操作学生可以认识到角色的定位,了解到角色的工作内容,学会角色所需要的相关技能。

(五)引入企业外贸人员参与教学环节

在教学环节上,把企业参与有机地融人整个教学系统中,整合企业和学校资源,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发挥企业为教学服务的辅助功能,成立由企业外贸部门负责人或

者一线有着丰富外贸操作经验的人员等参加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定期举行例会,研究和制订职业人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同时聘请这些企业人员参与某门课程或者某些环节的教学,把其外贸操作经验融入到课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产生对权威的敬仰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尽快掌握实际岗位上所需要的技能。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外实训基地流于形式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都与外贸企业签订了协议,建立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但许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仅停留在协议书上,没有形成长期稳定、双向互动、运转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大都形同虚设。另外学生到外贸企业实地跟班实训,场景虽是真实的,但由于企业的盈利性和外贸工作岗位的特性,不可能一次性安排大量学生较长时间的岗位实践实训,所以到最后就是流于形式,变成了短瞬的参观。学生也只能随机见识一些东西,对于外贸具体业务的内容没有深入和实质上的了解,结果是校外实训基地也就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甚至有的只是签订协议,盖上公章,没有后续事宜,当是备案资料应付上面检查。

(二)对外贸人才的培养规格缺乏实践基础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多在制定职业人培养方案的时候,没有深入外贸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实际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而是学院的教师于会议室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以往的外贸工作经历以及设想来进行职业人培养方案的修订。缺乏实践基础的职业人培养方案自然不能真实反映实际岗位的需求,不能体现外贸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会偏离现实;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不能有效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为中心;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不能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工作内容为主线;在工学结合的理念上也仅仅停留在思想认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不能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三)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

外贸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外贸实践或者实际操作环节,通过“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来学习专业知识,巩固和掌握所需要的技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这才是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关键所在。但是很多时候,由于条件上的限制和意识上的偏差,在现实的教学环节中,还是停留在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仍然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和核心,学生依旧是被教师牵制的被动的对象,让学生参与的操作环节被教师有意或无意删减了,虽然方便了教师,但是最终学生不能达到掌握所需技能的目标。同时教师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某项技能的考核,也还是停留在以期末考试为主,形式过于单一,不能有效反映学生实际掌握技能的情况。

(四)教学团队学院派的情况依旧未改

具体落实“工学结合”理念的主体是教师,因此教师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在教授学生某项技能的时候,首先自己必须具备这项技能,这是前提,但是往往我们的教师真正在外贸企业从事过相关工作的很少,以后也基本上没有到外贸企业一线去挂职锻炼,即使有的挂职锻炼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不是时间短就是干脆挂名而已。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在引进外贸教师时候更多地考虑职称和学历,外贸从业经验仅是一个参考而已,而真正在外贸企业一线岗位工作过有较高技能的人才往往学历上不高,因此整体上教师技能普遍不高,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这些现实导致了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很多内容流于形式,不能教授学生真正的技能,最终是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三、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的经验

(一)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的成果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成立于2003年,如今历经了近9年的发展,在这9年的发展过程中,专业一直秉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指导思想,从专业实际出发,不断取得了新的成就,比如在2008年申报成功了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外贸出口跟单实务,2010年专业成功申报了浙江省特色建设专业。在2003年专业成立之初,就与校外外贸企业合作成立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聘请外贸行业专家作出专业建设的指导委员会成员,邀请他们对专业建设提供外贸行业最新发展信息,同时提出对我专业建设的建议,帮助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讨论专业发展规划,修订专业职业人培养方案,

善人才培养规格,另外聘请他们为学生召开外贸方面的讲座。2004年开始开设技能实训课程时就聘请外贸企业兼职人员参与实践环节的教学,利用他们丰富的外贸工作经验充实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贸技能操作水平。2005年提出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教学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技能水平。2006年落实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让教师先学会技能,再把技能带到课堂上教会学生技能,这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依据任务驱动为导向,工作内容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实施项目教学模式,重点突出技能训练,正是因为这样,外贸出口跟单实务这门课程才能够顺利申报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的突破

2010年开始,专业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工学结合的内涵和外延的扩展,继续做好做强,不断增强专业整体实力,与杭州言早西服饰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杭州言早西服饰有限公司对外贸易部。这是我院国际贸易专业摒弃了单纯式的协议合作,认识到开展深入实质合作的重要性,意识到长期稳定的深入合作必须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于是利用杭州言早西服饰有限公司还没有自营对外贸易的情况下,与其共同出资合作成立杭州言早西服饰有限公司对外贸易部,对外贸易部的人员都是学校都是由学校派驻,包括专业教师和学生,对外贸易部的工作具体就由派驻的学生和老师来开展。在与学校合作中,企业不用给对外贸易部的工作人员发工资,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单独投资成立一个对外贸易部,同时可以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市场销售,获得更多的利润回报。而作为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来说,可以利用与企业合作的契机,一方面让教师深入岗位第一线了解和学习以及提高其外贸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分批分组到外贸岗位第一线进行外贸操作实战,通过具体实战学生可以切实掌握所需要的技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教师的实地指导。而且通过外贸业务产生的业务利润可以继续推进公司对外贸易部的长期运作。这样的合作形式可以说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个大胆创新和尝试,也是更有效推进工学结合的途径。

四、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有效途径的思考

(一)构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在目前教师师资结构前提下,不再惟高职称高学历是论,而是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去学校指定的外贸企业挂职锻炼,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并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到外贸企业兼职,锻造一支理论知识扎实,技能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只有在这种情况才能更好地贯彻工学结合的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另外对教师队伍进行进一步优化,利用优厚待遇引进外贸企业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共同为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服务。

(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其亲自操作,贯穿整个操作过程,体会操作经历,这样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技能要点的掌握也比较深刻。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并通过实践教学的检验,及时改进和完善。

(三)密切与企业的合作程度

在市场经济社会,利益驱动是保证合作的首要条件。企业、学校不同的利益驱使,决定了各自的行为特征。学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为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要保持发展与创新,需要学校培养人才和技术服务。可见,要想保持与企业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并开展深入实质的合作内容,必须为企业培养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作为工学结合的发起者学校,应主动走入企业,不断提高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另外还应研究企业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参考文献:

[1] 温晓琼.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与破解途径[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01)

[2] 姚奇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难题及其破解[j].商情,2010(11)

[3] 吴素敏.工学结合是高职国际

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商情,2010

[4] 刘辉.基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模式构建的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09

第3篇: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装饰艺术设计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9-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取得进步,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发展。又随着高职院校地位的提高,其里面的主要专业――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也就成为重点培养的对象了。但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与我国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的国情不符,再加上高职院校本就和本科院校有所差距,如:上课年制较少,高职院校学生的起跑线比本科学生就较低,所以,要加强对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的宣传发展力度,创新职校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人工结合”的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状况

众所周知,一个高职院校发展的好坏取决于该院校主要专业的发展状况。因此,在高职院校里的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得到众多老师及领导的重视,要求不断的在实践中汲取教训和累积经验。如今,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都只是与过去没区别的基础课程,学生在课上也只是听老师随便讲讲甚至有的不听,并且教学在素描、设计方面没有创新。这些因素就导致高职院校里的专业基础课程并没有发挥它存在的价值。

所以,在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状态低迷的情境下,我们应如何发挥专业基础课程对专业培训的巨大意义呢?院校应如何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呢?又应如何推动高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呢?这些问题是顺应时代的进步我们所必须要考虑的。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是指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工作赚钱,如半工半读;另一方面是指学生能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与自己专业相符的工作训练。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实践又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光靠课本上的知识和老师所讲的基础对学生的作用并不明显,只有在自己亲自动手经历过才会印象深刻,才会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才会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培养人才的模式不仅会增强学生在工作中的责任心,而且还会让学生更早的步入社会、更早的接触社会、更早的了解社会,为以后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以过去高职院校为活动中心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变成了以校园与企业两者结合为活动中心来进行教学的方式。人才培养设计面广泛,包括:教学方案、教学场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所以,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在教学场所方面,从单一转化为多样;在教学内容方面,更加注重对主要专业的实践能力。在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学校彻底的摒弃过去的教学观念――只注重课堂上教育,需要学校做出彻底的创新、彻底的改革。既要给学生一个在学校学习的良好氛围;又要为学生在企业方面做好铺垫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动手实践的平台。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每个学校的发展不同、每个专业的前景和受欢迎度不同,所以它们都会有其不同的发展目标、不同的发展对象、不同的发展要求。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3.1构建“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现今,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以“工学结合”为重点,其意思也就是:学生在校内必须认真完成课堂上的任务、熟记书本上的知识,在校外就要对自己的操作动手能力加强训练。其实,工学交替模式也是如此。以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为依据,给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培养的机会,让学生既能学好课本知识,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工作岗位,以便以后在自己岗位上能更好的发挥所学的技能。显而易见,工学交替是有三个教学场所的,因此,学生的学习也是有三个阶段的。

第一阶段就是要学生全部学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如:知道什么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有哪些内容、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前景如何、怎样对物品进行设计等等,这就是我们在教室里所要完成的。第二阶段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后,对事物进行设计进行操作。在训练室里,有专业的老师对实施有计划性的训练方案,进行一对一的操作辅导。要让他们彻底的摆脱书本的束缚,成为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这就是我们在训练室所要完成的。最后一个阶段当然就是在企业啦,我们为什么那么刻苦学习?为什么要把技术学好?就是想找到一个好工作赚好多的钱,现在,高职就提供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有钱拿的学习,当然了,重点不是在钱,而是让我们学会与人交往,懂得团队精神,遵守职业道德。提高我们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3.2以“工学坊”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由于高职院校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出现,促使大多学校都出现半工半读式、勤工俭学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坊”是指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共同设立的一个基地,但它也是要严格遵守公司的管理制度。它既是设计公司的一个设计部门,又是学生用来训练技能的培养场所。它全由专业的设计师、专业的教师、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该团队是设计企业的灵魂。学生能在设计部门学习具有很大的意义,把每一次的项目设计当作自己的学习内容、当作一次实习经验,所以必须要认真对待,提高自身不断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辜负高职院校的期望,才会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发挥极致,才会理解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

4.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4.1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开设一定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的改进。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又因为高职的师资条件、学生觉悟、教学课时等等都与本科院校有所差距。所以,只有自觉创新、与时俱进,高职才能在在众多高校间脱颖而出,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4.2突出特色专业

高考完后,学生对学校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学校专业的分量。我校的主要专业是装饰艺术设计,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它并不具备我校的特色,也不具备吸引学生的条件。所以,目前,我校的工作力度应着重放在对专业课程的改革,充分发挥我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优势,提高我校主要专业的知名度。

4.3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共同来培养国家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教学资金、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培训的平台,同时,学校也给企业带来雄厚的技术基础。所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5.结束语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差,所以进行高校教学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针对该问题,学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设专业知识培训班,建立专业实践基地等方式来改进学校的发展模式。希望我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有进取心、不断的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就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学校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吧。

参考文献:

[1]安翠花,赵勇,刘子玉.基于文献的山东工学结合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1期:32

第4篇: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

一、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过时。

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前几年出版的,这些教材中的知识点或款式项目比较陈旧,而且特别偏重理论方面的知识,已经不适应现服装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对目前的培养目标相差很远,学生学起来费劲,老师讲起来费神,过多的理论知识将原本简单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复杂,学生学习起来很抽象也很枯燥,学生对知识点不感兴趣,有的东西学生根本就听不懂,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老师的教学也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学安排上不合理。

目前沿用的教材,书厚,教学内容多,消耗的教学时间太长,先课堂理论教学后实践操作,这样做的弊端是:(1)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间隔的时间过长,学生对原来学的知识很容易忘记,把几门课程截然分开,进行独立教学,就会出现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时数比例不当,理论教学的知识点不能紧扣实践教学,显得盲目和随意。(2)教学中会出现多次重复,而且理论教学跟实践教学有时候并不是一个教师,教学的手法也会有不同,就会出现有些知识点重复,有些知识点结构和工艺的讲解有区别,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提高不了学习效率。(3)教学无创新,不生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服装专业的教学创新潜力应该比其他专业大得多,而且更直观、形象、生动。然而,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却是空对空,教材上给定一个公式,讲解半天,太抽象,学生听不懂,都在打瞌睡,导致学生厌学。

二、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的结合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摸索,我将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结合进行教学,具体有以下几条措施。

1.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材相结合。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可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的教材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把原教材中的知识点简化,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简单扼要,让学生上完课之后能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2.合理安排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学科目和进程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五个层面。要想把服装专业的课程安排好,首先应该对服装制作有基本了解。服装制作一般都要经过裁剪、缝纫、整烫三个大的环节,每个环节又都有不同的制作程序,如服装裁剪有五个程序:测量体型—结构制图—排料—裁剪—整理裁片。服装缝制和整烫少说也有七八个程序。如果按照原来的教学安排,那么起码要排四个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各自相对独立,互不联系,在课时安排上也都是根据自己的内容多少安排的,互不照应,很不合理。比如,在实际中缝制课需大量的时间,但服装结构设计课却占了超出服装缝制课三分之一的时间,授课内容也空、杂、繁、重。空就是结合实际不紧;杂就是不系统;繁就是教材本身也是借用别人的,交代不清;重就重复,服装结构设计中讲过的许多东西,在讲服装工艺中都有可能重复。针对以上弊端可以采取以下办法解决:(1)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相结合,首先就要将教师重排,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师要会上服装工艺课,服装工艺的教师要会上服装结构设计课,而且在安排教师时一个班级的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课尽量安排同一位教师。这样在两者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知识点才不会重复,选择模块教材进行教学时从结构设计到工艺必须采用一个流程,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点不容易遗忘,而且理论跟实践教学结合得非常直观。(2)课时比例是二比三,即服装结构设计两课时,服装工艺三课时。(3)授课形式是一步到位,即制什么图打什么版缝什么衣烫什么料,一般是先做部件后做成衣,先易后难,先小后大。(4)教学方法先是老师根据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要精讲;然后就是老师以示范、演示;学生再根据老师的要求做一遍,不懂不会的地方请老师帮助或请会的同学帮助;完成后进行上车实际操作;老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学生的心理共性都是渴望成功,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想方设法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感觉。例如,我们将实践订单的一些任务交给学生完成,让他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做出交给的任务,在制作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完成一件作品的兴趣,再通过完成作品的等级进行适当的奖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2)设计式作业训练。设计式作业训练,一方面可以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另一方面这类作业不会是现成的东西,必须通过其他的途径,才能把设计者的意图表达出来。这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起促进作用。例如,在项目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题目是:根据当季流行的风格自己设计一系列服装,一个系列一般为五套。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要从画设计稿到买面料,甚至结构制图跟工艺都要自己完成,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做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对流行的把握,对色彩的运用,面料的采购,以及对款式的定位,将学生学到的综合知识进行一个结合,使学生知道自己哪里不足,需要补充哪方面知识,在学生完成作品以后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会激发学生对以后学习的兴趣。

我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有机结合,使理论更好地联系了实际,避免了课堂教学和实习教学脱节,课程安排不合理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既有效地掌握服装制作的理论,又圆满地完成服装工艺的实习任务,在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摸索并加以完善该教学模式,更好地提高服装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斌.服装结构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8.

第5篇: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

对象为2012级、2013级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口生各100人。将2012级随机编成1班和2班,每班50人;将2013级随机编成1班和2班,每班50人。1班均为实验组,2班均为对照组。实验组对口生入学时的学业成绩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教学计划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材均采用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人体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案例版),使用同一课程标准,由同一教师授课。在总学时(96学时)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实验组各章节的学时安排,同时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学时,实验组的教材内容及学时安排见表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的安排计划(理论与实验学时比为3:2)。

2.2课堂教学

实验组采用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与本章解剖学知识相关的临床病例,供对口生分析、讨论,对口生结合学过的解剖学知识和临床实习等经历进行探讨,拓展对口生的解剖学理论知识并提高其分析病例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泌尿系统时举例:患者,女,28岁,已婚,晨起后感觉乏力、头痛,下午出现畏寒,继而出现发热、腰部酸痛伴尿路刺激征。既往身体健康,近两周有过会皮肤感染史。体检:急性病容,体温39.5℃,脉搏110次/分钟,血压130/80mmHg,右肾叩击痛阳性。辅助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数量15×109/L;尿常规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少许。临床诊断:尿路感染(逆行性)。问题:(1)诊断依据是什么?(2)请分析其解剖学基础知识。让对口生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泌尿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位置及结构等知识。以案例为中心,以对口生为主体,步步深入,使对口生掌握必要的解剖学知识,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口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教师可适当引入PBL等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法。

2.3实验教学

实验组:在每次实验课前,教师除准备必要的系统解剖标本、模型外,还应提前制作相应的临床应用解剖标本和模型(如注射术、穿刺术、气管插管术、导尿术、灌肠术、气管切开术、鼻饲术、心内注射术等解剖标本和模型)及相应的临床操作器械(如腰椎穿刺包、胸腔穿刺包、骨穿包等)。对口生先观察系统解剖标本和临床应用解剖标本,再在大体标本或模型上模拟临床相关操作(如注射术、穿刺术、静脉输液术、气管插管术、导尿术、灌肠术、气管切开术、鼻饲术、心内注射术等),在操作中回顾、思考相关解剖学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对口生可相互提出与操作相关的解剖学问题,相互讨论,并在解剖标本上找出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对口生代表结合操作对本次解剖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补充。对照组: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教师先示教,对口生再观察标本、模型,最后教师总结。

3结果

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口生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民意测验,并对对口生进行访谈、技能考核等,对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采取统一命题及考试的方式,对两组对口生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的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对口生的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成绩及学习情况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口生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引入工学结合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教学效果更好。

4讨论

4.1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工学结合就是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用促学,学用结合,提高对口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口生是由卫生职业高中、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生经过高考统一录取的学生。与普招生相比,对口生入学时有比较扎实的人体解剖学理论知识(对口高考科目有人体解剖学、诊断学等医学专业课程)及一定的临床实习经历,为工学结合(案例教学和模拟临床实验操作)模式教学提供了人体形态结构和临床基本操作的理论基础,对口生不需花过多时间进行课前准备,课堂上进入状态快。但由于中专(或职高)阶段实验条件有限、实习时间短、实验能力及临床操作能力欠缺,所以实施工学结合为对口生提高临床操作能力提供了更多机会。

4.2对口生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点

通过模拟临床操作、案例分析等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对口生感到学有所用,提高其学习兴趣及自主参与意识;让对口生直接面对临床问题(案例、临床操作),从实际出发,逆向学习解剖学知识,使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用,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样,不仅使人体解剖学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加深了对口生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对口生之间的合作、师生的教学互动,增强了对口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了对口生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培养了对口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4.3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第6篇: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攻击;学生;矫治

学生的攻击一直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今天这一问题不仅未得到有效解决,且有日趋严重之势。这对于学生自身、对于班级乃至整个学校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影响。面对学生的攻击,教师有什么对策呢?

一、矫正学生攻击的措施

(一)自我控制法

自我控制法的实施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和协助的作用,意图让学生通过自我控制而达到矫正的目的。自我控制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消退法

有些学生之所以会有攻击,那是因为他们缺少周围人的关注和重视,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损害。如果他们仅仅是为了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那么,对于他们的攻击可不予理睬。但是,一旦他们有良好的行为出现时,教师应立即进行表扬,这有助于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不会再一味地考虑如何发出攻击,因为他想要的关注和重视已经得到了满足,这样,他们的攻击就会减少。

2.冷却法

中国有句古语叫“面壁思过”,这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并且效果显著。学生产生攻击并且相当激动时,教师可以将其置于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进行短时间的“冷处理”,让他进行反思,然后再对其进行教育。这种方法对于让攻击者保持冷静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是可以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攻击者的不稳定情绪恢复到正常;二是可以恢复攻击者的理智水平和自我调控能力。不过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年龄偏大的学生,因为找出自身的错误需要有一定的认知水平,而年龄大的学生往往更能找出问题的所在。

此外,为了保证“冷却”效果,我们可以根据有关的心理学理论,对隔离室或冷静室进行科学的设计,如可以把房间的颜色涂成白色,因为白色最易使人冷静下来,同时还要注意房间灯光的强弱,房间空间的大小,房间空气的质量、温度等,除此之外,房间的摆设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冷静效果。总之,冷静室需要精心布置,需要有一个好的“冷却”环境。

3.标榜示范法

前面讲过,如今学生的攻击很大程度是由于社会习得所产生,那么教师可以通过树立榜样来矫正学生的攻击。首先,教师必须带好头,做好榜样,言行举止要文明礼貌,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学生。其次,教师要带动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对于班级的优秀个人或优秀事迹应及时进行表扬,并在黑板报上进行公布。有了榜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向他学习,向他靠拢。试想,一个班级如果人人都争做优秀学生,那么还会有攻击的存在吗?

(二)情绪管理法

1.移情训练法

一般说来,具有攻击的学生往往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及情绪,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即移情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体必须具备区分和识别他人各种情绪的能力;第二,个体或多或少的要具备设想他人知觉或角色的能力;第三,个体具有替代性地体验他人情绪的意愿和能力。利用移情可以让学生学会体会他人的情绪,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攻击性冲动,避免冲突的产生。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能有效地降低其攻击的产生。教师要通过提供移情原型和采取一些约束方法来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要明确指出攻击的不良后果,从而引起攻击者移情换位思考,激发其同情心,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设身处地地体会受害者的痛苦、想象受害者的痛苦,产生对受害者的“感情共鸣”。这是从根本上消除学生攻击的一种有效方法。那么,作为教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学生续编故事或者进行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体验被攻击者的心情……其实,这些做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移情能力,最终减少学生的攻击。

2.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宣泄情感

学生之所以会有攻击,那是因为他们心中充满了烦恼、挫败感或者不满……这些不良情绪积蓄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所以,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些宣泄情感的方式。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运动不仅是青少年学生释放能量的最好方式,而且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人的理性,促进彼此的了解,提高集体的凝聚力,从而减少攻击。如今很多学校因为有高考、中考的压力,整天让学生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加上学校运动场地的缺乏、活动课程的限制等,这些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所以学校应该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相应的运动场地,开设相应的活动课程,传授相应的活动技能,让他们在运动中释放急剧增长的能量,维持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的同一性,从而避免攻击的发生。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听音乐,让他们的情操在音乐声中得到陶冶。在课间,学校可以利用每个教室的喇叭统一播放一些让学生心情得到舒缓的优美音乐。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陪同有攻击性倾向的学生到学校安静、休闲的地方散步、交谈,在散步和交谈的过程中,舒缓学生的情绪。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抗挫能力

一个人越是想表现什么,就说明那是他最自卑的地方。学生之所以有攻击,那是因为他想掩饰他的自卑,表现出他的“强大”。根据这一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这些学生的自信心。

首先,学生的判断力是比较弱的,教师的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学生需要从教师那获得肯定性的评价从而确立自信心。那么,教师何不多给学生一些肯定性评价,满足他们小小的自信心呢?其次,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成功。当学生自己动手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或者完成了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时,教师都应该珍视,或许这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这些对学生而言却是意义重大,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对他们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最后,要多给学生提供虚拟成功的机会。挫折虽然会使人失去信心,但另辟积极的途径却可使其得到转化。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有意地给自卑的学生创造虚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获得自信心。

其次,缺乏自信的学生一般只想成功,对挫折缺少一定的承受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锻炼、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比如,讲一些从失败中走出来并取得成功的名人故事。

二、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的攻击问题是不容易解决的,具体问题需具体分析,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并积累经验,真心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要学会从自身找出问题的所在,以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第7篇: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一 英语 衔接

高一是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的转折阶段,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接受能力也有所差异,这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适应难度。同时,进入高中后,英语课本中的词汇量比初中要大很多,语法点也更加复杂,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很高,这些都容易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紧张感。作为高中英语教师,为了避免造成班级的两级分化,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一英语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只在于教授给了学生多少知识,更多的在于教师能否运用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技巧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具有兴趣,再加上一定的自学能力,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一)抓好课前几分钟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是否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开端很重要。教学中,我会利用每节英语课的课前几分钟,让学生围绕日常生活和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轮流上台演讲。学生到了高中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理,课下都会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争取能在同学面前大放光彩。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消除学生对英语的恐惧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二是为正式上课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要想成就一节好的英语课,除了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要看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备课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一单元都各具特点,需要教师吃透教材,认真钻研,勤于思考,努力备好每一节课,使学生一直保持新鲜感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如每一个单元都有Warming up这一环节,所设计的话题和课前所做的课堂展示有相似之处,都是围绕日常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的。这时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同时,教师应做出及时、适当的指导,最后做好总结。

很多学生都对阅读感到头疼,表示看不懂文本内容,考试时读不懂题目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学生阅读训练。我认为,阅读课要整体教学,而不能将文章分解一句句地分析讲解,因为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每句话都分析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通常我会分三步来进行阅读教学:(1)根据阅读材料,设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快速阅读短文,把握材料的大概意思,进行整体感知。(2)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挑选出自己认为的课文当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语法点,并在班内相互交流分享。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适时予以补充指导,并精心设计板书,所设计的板书要能够体现出课文的大概内容,以利于学生理解。(3)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短文,准确理解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同时,在初三复习阶段,多数英语教师都侧重于做题讲题,且大多数都用汉语讲解知识点,学生习惯了英汉结合的讲解方式,步入高中后,教师如果使用全英教学,学生会难以适应。所以我们要注意教学中的口语表达方式,尽量运用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英语语言来授课,帮助学生逐步适应。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要做的不仅只有把英语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学生在初中阶段习惯了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到了高中之后由于学习英语的难度加大了,因此感到很不适应一时不知道怎么学习,只是死记硬背单词和句型,听完课、完成作业之后便无事可做了,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越学越觉得难度大、枯燥无味,最终丧失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失去学好英语的信心。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课,教会他们学会记笔记,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认真听课是掌握英语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教师不但要注意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还要告诉学生怎么听课、重点听什么、思考什么、记录什么。我们要告诉学生不要只关心教师说出的确切答案,一定要思考这个答案得出来所需要的方法和思考过程。只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才能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记好随堂笔记也是学好英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高一入学的第一课时,教师就要对学生提出上课记录随堂笔记的要求,并且还要对学生进行记录指导,指导学生对上课时听到的教学内容加以整理总结,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根据教师所讲的重点语言点和语法点将知识全面系统地整合在一起。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不解、心得和反思写出来,与教师及同学进行交流。当然,教师最好要不定期检查学生的笔记,督促学生养成勤记笔记的好习惯。

在学生入学初期,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努力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程度,制定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形成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

第8篇: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

一、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平台的必要性

由于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汽车作为现代最先进技术的综合载体,集成了计算机、液压、机械、电子等科技成果,对汽修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传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胜任汽车人才培养的任务了。因此,如何建设汽修专业,使之满足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而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平台,是实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才能学到一线企业的实际操作技能,从而保证学校培养出合格的汽修人才。笔者学校汽修专业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了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充分体会到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对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构建工学结合实践平台面临的问题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发达国家已经是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特别在德国,是由政府制定相关法律,由各行业协会和职业学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法宝,德国有一整套完善的政策法规对此进行支持和约束,从而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局面。我国目前还缺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现有法律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只是从宏观上进行了劝告性的规定,难以进行具体操作,职业教育法缺乏对工学结合的明确规定,工学结合难以按照当前的法律制度实施。所以在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平台时会面临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智慧地解决。

1.如何处理好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利益关系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最大受益者必须是学生,“以生为本”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开展“工学结合”实践的核心目标。企业和学校在这里应该是付出为主,得到的回报是社会效益而不应该是经济效益。学生作为“工学结合”培养的主体,如果在整个“工学结合”过程中没有体会到自己是受益人,那么这个“工学结合”实践就会有问题,当学生对“工学结合”实践有抵触情绪后,“工学结合”实践就不会有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2.如何保证“工学结合”实践的效果

学校作为“工学结合”实践的组织者,必须对整个“工学结合”阶段的实践内容、实践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从而保证“工学结合”的效果。所以在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时,学校要有话语权,可以对企业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如果做不到这点,学校把学生往企业一送就不参与具体管理了,学生往往会成为企业的免费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低端的简单工作,通过“工学结合”提高学生技能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学生对这样的“工学结合”也不可能认可。

三、汽修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1.构建校内企业“工学结合”合作平台

笔者学校汽修专业是2006年组建的新专业,汽修实训基地经过了多年的投入发展,特别是2008年又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常熟市政府拨付2000万元建设了汽修实训大楼,汽修实训基地现已通过了江苏省实训基地验收。在规划实训基地时,笔者学校就考虑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特意建设了高标准的汽车维修车间,包括1000多平方米的维修车间、400平方米的商务区、800平方米的汽车美容区,车间配套设备都采用目前汽修先进设备。经过多方认证,学校选择和BOSCH东港公司合作,把支持学校学生“工学结合”实践作为合作的前提条件,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BOSCH公司提供管理和技术人员,合作建设一个对外服务的BOSCH维修BCS中心站。由于BOSCH是世界五百强企业,有着正规的员工培训体系,可以保证他们认真对待我们进车间实习的学生,安排专人负责各个岗位的培训。学校提供学生练习的车辆和材料,尽可能不给企业经营造成影响。目前学校已有2个汽修班学生分批进入BOSCH维修站,完成了每批15人、为期1周的初级培训,学生每天在不同的岗位学习不同的技能,了解机修、钣金、喷涂、前台等岗位的具体工作流程。事实证明,“工学结合”实践的效果还是很好的。

2.构建校外企业“工学结合”合作平台

在不断完善校内企业“工学结合”实践的合作基础上,我们还分析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动态,发现目前汽车装潢和美容市场前景巨大,BOSCH的强项是汽车维修,可以满足我们学生机修方面的“工学结合”要求,但此外还有必要再找一个合作伙伴,来提供汽车装潢和美容方面的“工学结合”实践平台。通过多方努力,我们找到了在当地做汽车装潢和美容最好的企业――平安车务会所。平安车务会所主要面向高端汽车美容市场,现已发展成拥有5家子公司的大集团,拥有自己的员工培训机构,专门负责新员工培训和技术升级培训,在汽车装潢和美容业占有很大的份额。在和总经理沟通后,总经理认为我们的学生可以作为其企业发展的人才储备资源,愿意让我们的学生进入他们企业培训,培训的内容和进度安排事先提供给我们审核,他们对学生工作技能和态度进行考核后发相关的证书,并选拔优秀学生达成就业意向。目前,笔者学校已有汽修班级学生分批进行了为期3周的“工学结合”实践,学生对该企业的培训效果非常满意,感觉可以真正学到汽车美容装潢技术,对安排这样的“工学结合”实践非常欢迎。

第9篇:工学结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 理实一体课程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李英(1970- ),女,河北邢台人,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何宝文(1969- ),男,河北乐亭人,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北京 101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2011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职业教育研究专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汽修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规范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jb11018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32-0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步入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阶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开发适合我国国情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课程,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有效性。

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课程就是面向就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案、专业教室、课程资源、学习平台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与工作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一、课程定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提高竞争力,需要不仅熟练掌握新技术,而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在面向全国进行行业分析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符合高职教育类型和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分析职业成长历程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处的能力培养阶段、课程类型、前导和后续课程以及本课程与类似课程的区别。分析课程对应的工作任务的性质和重要程度,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二、课程开发理念和思路

课程的开发理念是:面向就业岗位,以服务社会、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为宗旨,以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以人为本组织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课程。

课程的开发思路是: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目标;依据具体工作任务发生几率和重要度,选取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学条件,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落实能力培养为目的,设计教学过程;以能力和素质评价为重点,制订考核方案;为满足“教、学、做”一体的需要,将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进行整合,建设专业教室;依据教学环节的需要和学习者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为方便课程资源的使用建立自主学习平台。

三、课程开发的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课程,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使学生“想学”,而且“能学”。

1.基于工作任务确定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工学结合课程的课程目标是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形式和对工作的要求,明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应具有的工作能力,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的仪器设备完成某项综合性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跨专业的关键能力。

2.基于工作任务构建知识、技能和态度相统一的课程内容。通过企业调研和专家访谈,获得具体工作任务发生几率和重要度,选取发生几率和重要度高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内容开发的来源。以任务为中心将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相融合,构建知识、技能、态度相统一的课程内容。知识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理论基础,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是根据任务的需要选取的,应打破学科系统化知识体系,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

,是完成任务必备的专业岗位技能,是职业能力的基础,技能应该满足岗位要求。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的感受、情感和意向,是职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态度应该成为完成任务中的积极因素。基于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认知规律将课程内容排序,课程内容纵向排序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横向排序按照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由简单到复杂形成递进关系。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学条件和教学进度安排,将每个教学单元设计为学习性工作任务。结合本校教学安排,将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下放到课程中,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基于工作任务构建的课程内容是“有用”的,促使学生“想学”。

3.基于工作过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力,使学生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工作过程去完成任务,将知识的获得、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能力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各环节中。在遵循工作过程基础上,创新“一看(资讯)、二想(计划、决策)、三做(实施)、四评估(检查、评估)”教学过程,提高可操作性。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经历工作过程中展开学习,不仅学习了“够用”的知识,训练了实用的技能,而且培养了学习和工作态度。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训练在同一地点和时间进行,教学中边讲边练,以学生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鼓励学生主动尝试动手,教师根据需要给以必要示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完成任务的需要促使学生“想学”。

4.基于“育人为本”的方针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社会需要有才的人,更需要有德的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企业都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制定了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职业道德主要内容包括: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的培养要求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出“五培”措施,实现职业道德培养的常态化。培养劳动观念:教学结束时要求学生整理场地,确保卫生良好,设备完好,养成爱劳动、爱学校、爱护公物的习惯。培养遵纪守法的品质: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遵守专业教室规章制度,并纳入过程考核项目。培养团队意识:在完成任务时,需要学生自己进行任务分工,互帮互助合作完成。培养民族传统美德:开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增强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课堂上穿插5分钟经典故事欣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道理,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学习和提高的自觉性:对学生提出了“安全是第一,纪律是保障,自律是根本;任务是目标,工学是方法,准备是关键”的要求,倡导学生自觉修德学才,学会做人做事,成为有德有才的人。职业道德的提高植入“想学”的内驱力。

5.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建立“立体考核、综合评价”课程评价体系。按照综合职业能力目标的要求,大力改革考核方案,建立“立体考核、综合评价”的课程评价体系,以评促学。评价目的是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突出技能和态度,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关内容;评价方式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以总结性评价为主,重点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重点评价学生技能熟练程度和职业素养水平;评价实施主体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组成。每一环节都制定了详细、科学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严格的课程评价体系使学生“想学”。

6.基于工作环境建设“五区四位”专业教室。基于工作环境,建立适于任务驱动理实一体教学过程的工学站,将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整合。工学站设有五个功能区和四个工位,五个功能区包括多媒体教学区、操作区、讨论区、设备存放区和教师备课区;四个工位分别安置一组教学仪器和设备,可以同时进行四组的教学。工学站既可以完成课程教学,又可以承担工作任务;既可以集中讲授,又可以分组操作,具有学习和工作的双重功能。

为了加强专业教室管理,保证设备完好,保障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专业教室内存放设备清单、设备使用情况登记本和学习资

料等,张挂规章制度、文化标语、技术图片等,标注责任人,安排专人管理。多功能的专业教室使学生“能学”。

7.基于工作资料开发课程资源。将工作中需要的工作资料和传统教材进行整合,开发理论和实践一体、表现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从不同侧面以不同的形式体现课程内容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对接职业标准,依据学情,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每个教学单元建立配套的具有一体化内容和多维度形式的八要素课业学习包,包括教学设计、学习手册、教学课件、任务工单、演示录像、企业案例、测试习题、德育素材。教学设计是对一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过程和教学环境的设计,重点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本着理实一体、智力指向的原则开发工学结合学习手册,理实一体的学习手册根据工作任务需要确定学习内容,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整合;智力指向的学习手册针对学习者的智力类型和学习风格,采用图文并茂、文字简洁的形式。教学课件的内容是对学习手册的加工和提炼,以更加直观、简明的方式将学习手册的内容呈现给学习者;其结构形式是以教学过程为主线融入各种素材,构建立体化课件,实现情境化教学。任务工单是直接用于引导学生和开展教学的可操作方案,每份工单都是一个层次递进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每份工单都是一个完整工作过程的记录;每份工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知识、技能与态度的高度统一。演示录像是针对技能要求演示操作步骤和方法,借助于演示录像可以实现节约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和规范操作的作用。企业案例是在采集发生在企业中的工作案例的基础上,遵循纪实性、科学性、先进性、广泛性、典型性和学习性的原则,对其进行教学化加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整合,企业案例将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课堂,使课堂更加有声有色。测试习题要求理论、实践兼顾,重点针对实际工作中需要回答的问题设计题目,体现工学结合。针对企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选择职业道德和品德教育的素材,使德育融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学”。

8.基于自主学习建立自主学习平台。以网站为依托,建立自主学习平台,承载课程资源。自主学习平台主要包括课程网站和资源库。课程网站设有课程首页、申报材料、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虚拟实训、在线测试和网络资源等板块,为教学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资源库以课程为中心,整合学校、企业、专家三方资源,资源类型主要有教学设计、学习手册、教学课件、任务工单、测试习题、教学图片、虚拟实训、教学动画、企业案例、德育素材、演示录像和教学录像等,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平台拓宽了学生、教师、企业、行业专家交流的渠道,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丰富了学习内容,学生不仅现在“能学”,将来也“能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