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延迟退休征求意见范文

延迟退休征求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延迟退休征求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延迟退休征求意见

第1篇:延迟退休征求意见范文

人社部就《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规定提出用工单位在辅岗位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用工总量的10%。同时,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发生工伤的,用工单位不仅要协助调查处理,还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8月8日《京华时报》)

@gsy1866:我爷爷原来是铁路工人,学历是初中;我爸爸是铁路劳务派遣工,学历是大专;我是铁路劳务外包工,学历是本科。由此看来,劳务派遣不是比例问题,而是学历问题。

@愤怒的小鸟:出台规定规范临时工的用工和权益保障,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不应隔靴搔痒,而需着眼于建立与正式工同工同酬、同等地位和待遇的新机制,切实解决、改善临时工的身份、待遇、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涛声依旧:劳务派遣,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规避风险,但如果劳务派遣工要求拿和正式员工一样的工资,企业的用人成本肯定会增加。面对新劳动合同法的对于劳务派遣用工严格比例限制,企业已有三种应对方法:转正、转外包、辞退。

@shuizhongdehuaduo:发觉单位招来的新人,除了正式的,很多都是什么紧密型外包,本来派遣已经和正式的天差地别,又多了一个用工方式,多了一个奇怪的身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唯独派遣工束手无策。

“请假攻略”盛行,不只是为了调侃

8月2日,一份请11天假休24天的“中秋国庆请假攻略”在网上火速传播开来。网友们笑言,“如果能在这‘烤人’的天气活过来,我就给自己放个假!”(8月4日《江淮晨报》)

@流浪猫:“太凌乱”、“太折腾”和“坑爹”。该休的不能休或少休,而能休的又被调休调乱,国民的休息权被严重缩水和僵化,才会导致“请假攻略”频出。有关政府部门,对此不能等闲视之。

@山寨大黄鸭:“请假攻略”盛行,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一种调侃、戏谑的心态流露,但在网上能赚到那么多转发和点击,关键还是它们折射出国人对节假日制度设计和安排上的不满和失望。

@老鼠爱上猫:这或许是老生常谈,但这个话题逢节必谈,也说明问题还没解决。毕竟,节假日制度安排、落实科学与否,牵涉到我们每一个人。

@铁肩担道义:一些法定的休假制度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让国人的休假权严重缩水或被侵犯。《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早在2007年就已经制定并颁布实施,但效果却令人不敢恭维。

流量控制能否成为“航班延误”的良药

日前,民航总局出台的一项新规定,对“空中飞人”一族似乎是不小的福音:包括上海浦东、虹桥在内的国内繁忙机场,将禁以“流量控制”限制起飞。这些机场的航班除了天气和军方活动以外,不再受对方机场管制影响而推迟起飞。(8月2日《新民晚报》)

点评:不可否认,“航班延误”已成为公务商旅一族与机场、航空公司之间的最大矛盾,乘客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严重冲突频现媒体报端。

人们之所以选择坐飞机,图的就是快。所以很多人可以容忍服务一般、可以容忍餐食难吃,却很难忍受飞机长时间延误。以往碰上延误,航空公司最爱用的是“天气原因”,这是属于“不可抗力因素”。

于是,“流量控制”越来越被广泛使用,其原因无非是“流量控制”看不见摸不着,容易糊弄人。现在“不限起飞”的新规,似乎就是告诉大家,“流量控制”不能再作为延误的“无敌挡箭牌”了。

取消收费仅发通知难实现

在2011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公布取消253项涉及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其中包含取消运营车辆二级维护检测收费,运营车辆综合性能技术等级评定检测收费。这两项收费在南京、上海、山东、浙江、宁波、秦皇岛等尚没有彻底取消。(8月6日新华网)

点评:政策明修栈道,执行人暗渡陈仓,这就是取消收费让你感觉不到的猫腻所在。有的是遮遮掩掩、取消一半留一半执行不彻底,有的是移花接木、虚虚实实神不知鬼不觉地转嫁……

对于习惯了坐地收费的“有关部门”来说,取消哪一项,都是在利益上动刀子?巨大的地方利益在里头藏着,甜头吃惯了,收钱理所当然了,突然不让收了,怎么能习惯?

削减收费大山的利民之策,光一片好心、连发通知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监督落实、执行到位,容忍这儿钻空子那儿变通执行,结果可能还是个原地没动的“零”。

让“高温假”也热起来

近日,杭州、宁波等多个城市的部分企业推行“带薪高温假”。从7月26日到8月4日,杭州西湖电子集团近千名员工集体放“高温假”,工资、高温补助等照常发放。“高温假”给燥热的酷暑增添了心灵上的清凉,也给高温关怀带来了新的思考。(8月7日《新京报》)

点评:进入7月以来,持续出现的罕见高温热浪天气,引发了普遍关注,高温关怀更是热议如潮。

高温津贴是高温关怀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每年高温天气,总会出现几起悲剧。特别是环卫工这些特殊岗位,高温下猝死的并不少见。

对于这些特殊岗位劳动者来说,需要的高温关怀就不仅仅是高温津贴,而是工作条件的全面改善,以及在必要时候的“高温假”。当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具备放假条件。但是,能够放假的则应该放假,不能放假的也必须切实改进工作环境,必要时应该给予劳动者额外补贴。

重罚垄断乳企,消费者能否得实惠

近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雅培、富仕兰(美素佳儿)、恒天然等6家奶粉生产企业因违反《反垄断法》被罚约6.7亿元,成为我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8月8日《新京报》)

点评:6家企业6.7亿元,可谓巨额罚单。应该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得以震慑奶粉企业的纵向垄断行为。但在乳企交出巨额罚单之后,是否会变着法子将这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这些年来,中国的洋奶粉价格节节攀升,有的奶粉价格在三年内价格翻倍。还有调查表明,中国售卖的高端“洋奶粉”价格,竟达到国外官网售价的2倍甚至4倍。

很多乳企在宣布降价后以新产品、新配方的名义继续涨价,以把罚款更多的找回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次反垄断的实质效果未必乐观。打破反垄断的尴尬,更需要促使国产奶粉争气,提高国产奶粉的标准。

流量计费不能“雾里看花”

很多手机用户都曾遇到上网流量异常、话费飙升等情况。运营商常以软件自动更新、上网密码被盗用等理由加以解释。用户想要真正弄清自己的流量究竟用在了哪里,实在很困难。(8月4日《人民日报》)

点评:运营商流量计费方式复杂多样,消费者根本无法做到心中有数。打开中国移动的网页,商旅套餐、上网套餐、数据流量套餐、WLAN包时长套餐……这些套餐有的计量,有的计时,其复杂程度常令普通用户无所适从。

有的运营商在定制机里预装的软件会自动更新。这些本来打着方便用户名义安装的应用,最终成了让消费者花钱的“吸费”陷阱。

以前,手机用户打多长时间电话、发几条短信,每月的花费大致有数。现在,手机技术发展了,手机费用却越来越让人心中没底。当进入“看不见、摸不着”的流量计费时代之后,如何让消费者对手机流量不再“雾里看花”,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讨论延迟退休不能局限于“影响就业”

8月4日,《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12》,延迟退休目前条件并不具备,暂时行不通。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邓大松教授称,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徘徊在1000万个左右,其中,大约30%的岗位来自退休人员的更替。(8月5日《人民日报》)

点评:延迟退休当然会对就业产生影响,毕竟有大约30%岗位来自退休人员的更替。但是,是否就此可以说延迟退休暂不可行呢?

第2篇:延迟退休征求意见范文

老龄社会压力重重

我国自2000年前后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速,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目前接近14%,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重将超过17%。而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30%,步入超老龄化社会,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不断加剧的老龄化趋势,使得养老成为全社会日益关切的话题,也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提到养老,便离不开养老金。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5》,截至2014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到40974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额为31800亿元。这意味着,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所有结余资金都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也仍然会有接近1万亿的空账。

为了缓解老龄社会劳动力不足以及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延迟退休”在近年被频繁提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3月9日在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延迟退休方案今年会按照相关程序批准后推出,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完善后再正式推出。制定延迟退休方案主要有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是小步慢走、渐进到位;二是区别对待、分步实施;三是提前公示、预先预告。

而对于与养老金直接相关的养老保险,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适当降低“五险一金”的保费费率。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分析认为,现在各种缴费中,养老保险中单位缴费为20%,医疗8%,失业保险按缴费职工基数为2%,工伤和生育保险完全由用人单位缴纳,个人不需要缴纳,还有住房公积金,总计是40%左右。因此医疗、失业、工伤三种保险费率下降的幅度不大,养老保险降低费率的空间比较大。

“我国的社保费率设计存在缺陷。目前的办法是以一年为基数,我国每年工资水平都会增长,使得缴费基数并不准确。养老保险由于空账和低收益率化的个人账户,不利于延长缴费。” 姚余栋提到,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的初衷是统筹体现共担风险,个人账户体现劳动差别和激励,但它的积累功能没有得到体现,降低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作用,很多人缴满15年便不缴了,光等着享受以后的养老待遇。他同时提到,高费率没有带来更好的保障水平。有些用人企业不给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很大程度是因为费率高。

老龄社会带来的重重压力,让人们过早地考虑未来,也让养老成为我国社会一直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在业内人士看来,从理论上讲,通过金融的力量能够实现老有所养。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养老金融业务总体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金融部门对于养老服务业的认识和投入也刚刚开始,针对居民养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种单一,养老资产管理的理念和机制比较滞后,养老金融业的服务模式还处于粗放阶段,养老金融市场也欠发达,与居民养老和养老服务主体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养老金入市箭在弦上

“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多层次养老服务市场传统的养老机构,包括不同层次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临终关怀、养老园区等等,都需要得到养老金融的支持。”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上表示,应该建立多层次养老金融服务市场,关注社会各阶层对养老金融的需求。

养老金融是一个颇为庞杂的体系,它包括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各种金融活动,可以分为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这三大体系。其中“养老金金融”这个概念由英国学者大卫・布莱尔首次提出,可将养老基金投资于金融资产、衍生工具和另类投资,目标是通过制度安排积累养老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入市已然箭在弦上,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规定,“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同时,国有重点企业改制、上市,养老基金可以进行股权投资。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只能以套期保值为目的。”这一办法的出台,为加快基本养老保险的市场化投资运营全面铺平了道路。有消息称,人社部正会同财政部制定资金归集和划拨的具体办法,确保养老金投资运营可以在2016年正式启动。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国养老基金累计结余3.56万亿元。此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曾表示,以养老基金累计结余为基数进行推算,将可以动用超过1万亿元的资金直接或间接地投资于股票市场。

尽管目前尚未公布今年养老金入市的具体时间,但这一预期已经给A股市场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变化。此外,根据深交所《2015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证券市场投资者去年对各项改革举措的期待程度较高,其中最受投资者期待的是“养老金入市”,占比77.5%。

“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起点在于首先确认准备承担多大的风险,也就是说需要确定一下可以接受的最高风险水平。收益和风险就是同方向变化的,风险较大,预期收益率也会较高。”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规划研究部副主任熊军提到,国际上的一些养老储备基金年报里通常开篇就会写到“我们是养老储备基金,投资期限很长,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所以在资产配置中准备配60%的股票加20%的债券。

但国内通常是资金安全第一,对于养老基金的收益构成,他表示,第一部分是存在风险的回报,属于战略资产配置的回报,第二部分是通过资产配置的动态调整得到的超额回报,第三部分是投资管理人得到的超额回报,投资管理人实际回报减去委托基准的回报。熊军说:“这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最重要,第二和第三部分非常珍贵,是努力的方向。

养老金融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处于初步阶段,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据了解,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牵头制订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中国的养老金融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也没有引起业内足够的重视。近年来伴随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步伐,以及社会对养老金融认识的不断深入,在金融业如何支持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上,一些金融机构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对此他谈到,未来应发挥金融跨期资源的配制功能,提升养老的消费能力。在做跨期资源配置方面,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开始为养老做准备,或者让子女为父母购买养老服务。结合理财、信托等金融产品,提供养老金融服务的综合方案。

“从国际经验看,专业化,规模化的养老金融体系是重要发展的方向。” 潘功胜认为更多的金融机构应从战略层面,重视养老金融的发展,通过优化整合内部资源,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设立养老服务部门,推进养老模式的创新,发展专业化的养老投资基金,信托等主体,探索引入社会资本的有效模式,为养老产业发展开拓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据了解,经国务院批准,2015年11月,首家专业的养老金管理公司建信养老金管理公司成立。

第3篇:延迟退休征求意见范文

【关键词】 公允价值; 计量模式; 会计核算

随着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中越来越频繁的使用,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允价值内涵、应用和影响的讨论日益深入。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亏损的增加使不少人对公允价值产生质疑,甚至呼吁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笔者认为虽然公允价值仍然需要完善,但其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公允价值对提供真实的、及时的、可比的会计信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这既符合国际会计计量的发展趋势,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公允价值的应用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的应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激烈讨论。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现状及影响的分析,旨在为加强公允价值应用的监督和管理作有益的探索。

一、文献回顾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于公允价值内涵、应用以及影响方面的争论十分激烈,没有达成一致。

2000年SFAC NO.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非强制、非清算销售情况下的当前交易中、不关联的、自愿的各方之间在购买(一项资产)或产生(清算)一项负债时自愿支付的金额。”在2004年《公允价值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定义为“当前交易中在熟悉情况、不关联、自愿的各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算)的金额。”2005年10月的《公允价值计量》草案中被修订为“在现实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时,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市场参与者愿意支付的价格。”经过上述修订,2006年6月FASB的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最终确立了公允价值的定义以及公允价值框架结构,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时,市场中的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收到时或转让一项债务时支付的价格。”

我国自2007年新准则实施起,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等方面都有相应的具体准则,比如公允价值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确认和计量上的应用,使得资产负债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公允全面。彭美华(2009)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损益的账务处理体现了会计工作对该项投资收益动态计量的过程,清晰地反映了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提高了资产负债表的有用性。

卢真(2009)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运用还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取得难度大,允价值计量实施成本高,价值计量可靠性不足等,但随着经济形势和环境的逐渐完善及会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会在我国的会计领域得到普遍推广。

李立群(2009)提出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法具有诸多优点,然而由于公允价值法要按照市价计量资产价值,其在财务报表上反映的资产价值也就跟着大起大落。公允价值法是把双刃剑,虽然解决了历史成本法“滞后反应”的缺点,却也带来了“过度反应”的缺陷。

赵选民、王家品(2009)强调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足以说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不过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应该利用市场导向来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和效率以及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判断水平。

范新安(2009)主张如果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则原来购入的投资性房地产必将大幅度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账面上将充分体现出房地产的溢价,所以以公允价值体现的公司账面净资产,其参考价值将大为提高。从我国现状来看,证券交易市场等都不成熟,价格难以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获得。

部雅玲(2009)提出公允价值能提供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我国应该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场环境,培养企业诚信经营的意识,公允价值能否客观,主要受市场环境影响。

孙富山(2009)认为在财务和会计趋同的环境下,基本假设的趋同是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加强市场监督,使公允价值可靠性有所保障。

潘念萍(2009)主张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须以公允价值为目标导向,刘荣(2009)提出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并存是我国会计体系的重要发展,符合市场经济对会计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形势和环境的逐渐完善及会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会在我国的会计领域得到普遍推广。

通过以上对公允价值定义、应用以及影响方面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有序的交易中,交易双方熟悉情况且自愿进行的交易,主体是市场参与者关注市场价值,根据市场提供的当前价值,不断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因此对于需要灵活决定投资政策的金融资产以及大量根本不需要初始投资而没有历史价值的衍生产品的确认和计量,公允价值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然而我国目前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

二、公允价值定义的发展

会计信息是企业与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一个重要信息源。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会计信息能改变或影响到各种经济决策的制定,进而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使社会财富重新分配。因此,决策有用性是财务会计的根本目标,即向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当局、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对他们进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是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

(一)国外

从20世纪后期开始提出公允价值的理论框架,到2006年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明确公允价值的定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如何界定公允价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本文以美国为例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演变进行探讨。

1.初步提出

早在1953年,公允价值就已经在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第43号《会计研究公告》中出现,当时并没有具体的解释说明。直到197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其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四辑中将公允价值理解为:“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的交换价格的近似值。”这可能是对公允价值的最早定义。1984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5)。SFAC 5提出了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现值和可变现净值五种当时流行的计量属性,它所界定的除历史成本外的四种计量属性,与公允价值计量概念基本上一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实务中的推广提供了理论框架。

2.讨论修改

在1990年12月到1999年12月的十年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32项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有23项涉及公允价值的应用。2000年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推出了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7)。其对公允价值所作的定义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在自愿双方所进行的现行交易中,即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销售中,能够购买(或发生)一项资产(或负债)或售出(或清偿)一项资产的金额。”SFAC 7第一次将公允价值概念在概念框架中进行明确界定,并对公允价值的核心问题——现值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从2002年起的两年半时间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再次对公允价值进行讨论研究,并于2004年6月了一个“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征求意见稿(FVM),其中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如下:“公允价值是在当前交易中,在熟悉情况、不关联、自愿的各方之间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价格。”2005年10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工作稿,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终稿”,并进一步修改了公允价值的定义,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公允价值是在当前交易中,在特定资产或负债的参照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从资产中获得的价格或清偿债务所支付的价格。”

3.新定义

2006年9月15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最终了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SFAS NO.157),该公告定义了公允价值,并确定了公允价值计量框架。其定义如下:“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销售一项资产所能获得或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SFAS NO.157的,为公允价值在公认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各项会计文告中的应用增加了可比性和一致性。

受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代表金融机构利益的美国银行家协会,2008年9月中旬先后致函相关管理层要求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2008年9月30日美国证监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意见《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即对于不具备市值计价条件的企业来说,可以采用自己的模型和假设参数来估算。指出在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管理层可以采用自己的金融模型和判断进行计量。这一文件是多方妥协的结果,在没有放弃公允价值计量标准的同时,也满足了银行家和一些政治家的要求。

(二)国内

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起步较晚,主要通过借鉴国际上关于公允价值定义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我国当前市场条件制定的。我国财政部于1998年5月在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及以后的有关会计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2006年我国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其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是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定义中隐含着一项假定,即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会大幅度缩减其经营规模,或按不利条件进行交易。

通过以上对公允价值演变过程的研究,不难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使用公允价值进行核算,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国内外有关公允价值的定义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强调了交易的自愿性,即以公平交易为前提条件,且并非只有进行现实的交易才存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虽然是市场的交换价格,但并不是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要进行买卖,且不是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那么这时候的公允价值就要用一定的方法来估计。但目前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定义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此对于公允价值相关理论的研究将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方向,但是公允价值在我国的使用范围有限,相关定义还很不完善,有待更深入地探讨研究。

三、公允价值的应用及影响

(一)国外——以美国为例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主要是在资产类项目上。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共了32项财务会计准则,其中涉及公允价值的有23项,占71.8%,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力度进一步加大,使用范围也进一步拓宽。比如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121《长期资产的减值、处置的会计处理》中就要求以公允价值作为衡量长期资产是否发生价值减损的标准。长期资产一旦被确定为发生减值,必须改按公允价值重新计价,由此形成的减值记入损益表。该准则将公允价值应用于一向以历史成本计量的长期资产,表明公允价值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推广。

2000年2月FASB推出了第七号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该公告明确规定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特别是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计量公允价值。采用公允价值后,利润的信息含量更加丰富,投资者的决策有用信息更多,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公司利润及公司价值。但由于相关规定不够完善,当时的公允价值使用较为混乱,甚至变成一些人操纵利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工具。

例如在SFAS 119中,要求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远期合同、货币套换等)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包括:(1)衍生金融工具的金额、性质及交易条件;(2)持有或发行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包括交易目的和非交易目的(如套期保值等);(3)对于以交易为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必须披露其在报告期内的平均公允价值以及交易损益,对于以非交易为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要求说明持有或发行这些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及其会计处理方法;(4)对于为了实现特定交易的套期保值而持有或发行的衍生金融工具,必须披露这些特定交易的基本情况、用于对其进行套期保值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予以递延的套期保值损益以及通过损益表确认这些递延损益的交易或事项。除了提出上述披露要求外,SFAS 119还鼓励提供有关衍生金融工具及相关资产、负债的市场风险的量化信息。SFAS 119要求披露表外信息的方式是以附注披露公允价值信息,因此,不影响报表上金融工具的计价和分类,也不影响报告净收益。

直到2006年9月19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了公允价值计量(SFAS 157),将公允价值的定义进一步完善,使得公允价值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比率进一步加大,使用更加规范,更具有相关性。公允价值为投资者提供与当前价值相关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反映了资产的真实价值。

总的来说,在实务中,人们通常把利润视作预测公司未来收益的基本标准,公允价值客观地反映出企业的市场价值,使会计利润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增强了,投资者可以更好地利用财务报表分析公司的价值。

(二)国内

自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计量等方面,以下分别作简要的说明。

1.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期末按公允价值(一般为市场价格)进行价值评估。当市场价高于成本价时,超过部分计为公司当期收益;同理,如果市场价低于成本价,则应将低于金额计入公司当期损失。这样直接影响企业当期收入,反映出资产当期的市场价值。

2.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评估将对投资者理解上市公司价值产生很大影响,公允价值的变化将加大净利润的波动幅度,容易误导投资者并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市场形象。由于国内投资性房地产市场刚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预计投资性房地产升值潜力大,采用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判断,总体上每年重估增值额会增加,计入上市公司财报的当年净利润会得到持续额外提升。目前,我国评估市场刚刚起步,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否合理是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是否合理的关键。这意味着若计入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上市公司利润波动将增大,给投资者在判断公司价值上带来影响。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终止确认即被处置时,将释放出利润。因为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部分将转出,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目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将大部分对外投资放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进行核算,这些投资市价的波动直接影响资本公积,而浮亏并没有在利润表中得到反映。通常情况下,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或在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后,预期这种下降趋势属于非暂时性的,可以认定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这些隐藏的浮亏只有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才能从资本公积中转出,在利润表中反映为资产减值损失。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问题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者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如果资产交换的双方是在公平、自愿的环境下交易,公允价值可以可靠取得,那么此时,公允价值反映了企业资产的现时价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会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信息的相关性。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采用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使得一些不必要的非货币易大大减少。企业之间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主要是为了某特定的商业目的,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也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总体上看,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引入较为谨慎,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关于如何才能获得可靠的公允价值,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真实性,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更好地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综合国内外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公允价值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是未来会计发展的一个趋势。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不少人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认为是公允价值使得企业资产大幅缩水减记,加深了此次危机的严重程度。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此观点太片面,公允价值在提供及时、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下面以具体案例分析经济危机时期公允价值对企业的影响。

四、以AIG集团为例分析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影响

(一)背景资料

美国国际集团(AIG)是世界保险和金融服务的领导者,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性保险服务机构,业务遍及全球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其成员公司通过世界保险业最为庞大的财产保险及人寿保险服务网络,竭诚为各商业、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服务。美国国际集团在全球各地的退休金管理服务、金融服务及资产管理业务位居世界前列,其金融服务业务包括飞机租赁、金融产品及促进其市场交易。

(二)金融危机时期的AIG

“金融海啸”在全球蔓延以来,美国国际集团(AIG)的状况岌岌可危,三大评级机构接连调低其评级,AIG如果未能筹集足够资本,将难逃倒闭厄运。美国银行总裁刘易斯表示:“(美国)所有大型银行都与AIG有重大交易,AIG一旦倒闭,问题会较我们现时遇到的都要大。”巴黎银行策略员奇乔内称:“AIG与金融系统以至实质经济联系太过紧密,如果AIG倒下,会造成骨牌效应。”在新加坡,虽然金融当局宣布AIG的附属公司友邦保险(AIA)与母公司独立运作,资本充足,但就像挤提的银行一样,AIA新加坡分公司位于莱佛士坊的办公室,一早就出现长长人龙,这些新加坡人担心AIA母公司AIG倒闭,连累AIA,纷纷要求办理退保。尽管2007年第四季度(AIG)创造了自1919年成立以来最大的季度亏损纪录,当时市场仍普遍认为损失在可控范围内。然而,2008年2月11日,AIG向美国证监会(SEC)提交的文件中作出预亏修正,更改对信用违约掉期产品的估值方法,将次按担保损失由此前公布的11亿美元,修正至48.8亿美元。该消息一经披露,AIG市值立刻下降150亿美元。这是AIG问题开始恶化的转折点。此后,由于不断增加减值损失准备,AIG的账面损失不断扩大。6月29日,AIG在向监管机构上交的常规文件中指出CDS投资组合将因信贷市场继续下滑,可能面临合约价值的巨大损失。其名义价值为1 926亿美元的CDS投资组合,截至3月31日的公允价值仅3.93亿美元。截至2009年第一季末,CDS的交易仓位已从2.7万亿美元削减至1.5万亿美元。剩余的多数仓位风险已被对冲,但仍有数十亿美元仓位暴露在风险中。

目前美国对金融机构新监管法律中,要求将信用违约掉期(CDS)纳入场内衍生品交易,保证金日结算的方式将减少这类衍生品的风险。

经过修改后,2008年全年AIG亏损993亿美元,即每股亏损37.84美元。集团报告称亏损的最主要原因是信用市场的恶化,特别是商业按揭贷款支持证券的贬值,而其保费收入同比仅下降1.9%。四季报显示AIG由于按揭贷款支持证券及信用违约掉期损失减计亏损259亿美元。AIG的年报显示,在2008年CDS造成280亿美元的损失。但是,如果利率市场继续朝不利方向发展,仅现有的这些信用违约掉期(CDS)产品,就可能造成AIG近2 000亿美元的损失。

(三)原因分析

是什么使得这样一个庞大的集团遭受如此巨大的打击呢?公允价值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对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实际上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推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登上舞台的动因。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以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够为其持有者带来定期收入的金融资本。按照理论,虚拟资本自身并不具有实际价值,无法发挥资本职能,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也不能带来利润,只能够凭借其所有权参与剩余价值或利润的分配过程。然而,一旦虚拟资本游离于实物经济而大规模地自我复制,出现过度膨胀时,就会形成“泡沫经济”,泡沫经济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泡沫经济形成时期埋下的种种金融隐患,在泡沫经济破灭的时候,开始逐渐显露出来:相关的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亏损,严重者甚至倒闭破产。

美国一些议员及银行家指责公允价值的会计标准加速了金融危机的进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研究主管韦恩阿普顿(Wayne.S.Upton,他曾在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工作了17年)认为会计准则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它只是跟随市场,并非领导市场。真正让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的,是增收保证金的机制。随着相关市场的价格走低,交易对手提出“我认为你的担保品不值那么多钱了,你需要增加担保。”于是,AIG不得不筹措新的保证金。所以,无论是否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市场价格的大幅下降都会让AIG的交易对手感到不安而提出增收保证金的要求。

表1和表2是AIG部分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

结合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在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国际集团资产大量减值,即需要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记“××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大幅下降,使企业利润大幅减少,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美国国际集团以及类似企业带来的冲击巨大。由于金融危机爆发,自2007年起美国国际集团减值损失高达1 500多亿美元,由2006年的3.56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5.245亿美元,减值损失增加了11.681亿美元,约增加328%,而从利润表中明显看到2007年净利润减少了105.489亿美元,其中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造成的企业亏损约11%。可见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影响之巨大。2008年计提减值15.445亿美元,2009年计提14.651亿美元,基本与2007年持平,呈现出大量减值的特点。

于是有人提出正是公允价值使得金融危机时期大量次贷支持证券等相关金融资产市值大幅缩水,持有这些资产的金融机构不得不进行大量资产减记。这直接导致金融机构的亏损扩大、资本金不足及其信用等级下降,进而造成交易价格下降、计提减值、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因此,金融界人士认为,使用公允价值计价对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有人呼吁叫停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根据当前市场价格确定其资产负债表上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表面上在经济危机时期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与负债,必须根据公允价值对资产计提大量减值损失,以致利润受到很大影响,但公允价值所体现的是真实的、可比的会计信息。在表1中根据公允价值计提的减值损失十分直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现实经营状况,有效地提醒投资者和管理者关于该企业的现实状况。因此是非常客观和公正的计量模式,它为投资者提供了真实的市场价值,并能及时反映企业当前实际价值,不能因为遭受金融危机使企业受到重创而将责任归咎于企业的计量方式上。

(四)影响分析

从公允价值的提出、发展和应用现状来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比历史成本更为真实地反映会计要素,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相关可靠的财务信息。如企业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价值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不能如实反映资产,将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评价产生一定影响。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的收益一部分是由被投资单位分配;另一部分是价格差,公允价值能更好地体现资本利得和损失。如今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很多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取得成本往往很小或为零,公允价值是其可采用的唯一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不断亏损的财务报表被认为是由于公允价值的要求使得美国国际集团的资产大量减记,加剧了集团的亏损程度。在此次次贷危机中,金融资产受次贷影响大幅缩水贬值,美国国际集团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涉及大量金融资产业务,假设其使用历史成本对金融资产等进行计量,表面上公司的财务报表较为“美观”,资产仍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实际上使利润虚增,无形中将美国国际集团推入了巨大的亏损深渊,违背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使得管理者和投资者高估资产低估负债,与会计信息的谨慎性严重不符。更糟的是,管理者没有掌握到及时、真实的市场信息和公司情况,错失了采用及时、有效经济措施的机会。同时,广大投资者仍陶醉于“美观”的外部信息,对此巨大的危机没有足够重视,后果之严重难以想象。此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程度大幅降低。

所以,在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符合经济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反映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具有很大作用。它能更好地反映经济环境,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使企业能够在最需要财务信息时获取信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是必需的。不过对于公允价值取得等方面可能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公允价值的发展趋势

此次金融危机并没有使人们放弃公允价值,不少人仍坚持公允价值的种种优势,坚信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中将会被广泛使用。2008年9月30日,美国证监会(SEC)在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了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仍然坚持第157号准则,并未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只是要求企业在为资产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交易,则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

随着我国虚拟经济发展逐步成熟和深化,运用公允价值有其必要性和优越性。我国学者指出对会计来说,市场是主动的,市场过程也是主动的,甚至市场的结果也是主动的,但会计对市场过程的及时性,危机很可能更快加剧,资本市场的复苏也许更加延迟或无望。所以,面对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主要反省金融自由化、资产泡沫、信用监管不利、商业操守缺失等根本性问题,继而再考虑公允价值计量的完善,使其更好地体现特殊情况下的资产价值,而不是全盘否定公允价值。虚拟资本的价格不是对价值的一种反映,不是由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的,而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商品的价格是按照价值规律围绕商品的价值随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的,那么计量它的方式也应该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它的真实价格,公允价值恰恰可以做到这一点。比如市场规律下价格不断波动的股票、债券的计量、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商誉的确认和摊销、企业并购重组、关联方交易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会计事项中都需要使用公允价值来为投资者和管理者提供更真实、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

总之,不论是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还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还谈不上完善。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外对公允价值使用的讨论更加激烈,一些人认为,公允价值导致大幅资产减记,加重了危机。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能更好地反映市场环境,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与其他计量模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因金融危机给企业经济利益带来的影响而去质疑企业的计量模式是没有道理的,相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起步较晚,经济、政治、人文等环境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更加谨慎,在逐步扩大公允价值使用范围的同时应加大对公允价值应用的相关法律规范力度,同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加大监管力度,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使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 Sak.Bhamornsiri,Robert E.Guinn and Richard G.Schroeder.The Economic Impact of SFAS NO.157.International Atlantic Economic Society,2009:1007

/s11294-009-9242-7.

[2] 彭美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解析[J].商场现代化,2009(33):67-68.

[3] 卢真.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研究[J].企业经济, 2009(11):156-158.

[4] 李立群.金融危机背景下谈公允价值会计[J].商场现代化,2009(33):70 .

[5] 赵选民,王家品.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9(2):120-122.

[6] 范新安.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09(1):52-62 .

[7] 部雅玲.金融危机对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启示[J].金融财会,2009(11):170-171.

[8] 孙富山.基于我国特殊环境的公允价值研究[J].财会通讯,2009(5):80-82.

[9] 潘念萍,胡阳.会计计量的关键:公允价值计量与成本计量[J].财会月刊,2009(10):86-87.

[10] 刘荣.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探讨[J].财会通讯,2009(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