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训管理实施办法范文

培训管理实施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训管理实施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训管理实施办法

第1篇:培训管理实施办法范文

附件1

“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全国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师培训者的集中培训,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引领和推动“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及各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三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由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对象

第四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培训对象为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教师及骨干教师培训者等。

第五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参训教师原则上应具备高级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

第三章 培训内容

第六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要求和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确定。

第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应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要求,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内容,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实施主题式培训,为学员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章 培训机构

第八条 教育部评审认定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院校(机构)资质,并根据培训绩效和项目需要对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动态调整。

第九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通过招投标方式,由教育部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第五章 学员选派

第十条 省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部下达的年度培训名额和培训对象条件要求,推荐参训学员,优先选派承担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及本地教师培训任务的骨干教师。

第十一条 参训学员选派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省级教育部门审核的程序进行。省级教育部门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原则上参加过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教师3年内不再推荐参加同类项目。

第十二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国培计划”网站(),及时报送参训学员信息。教育部将对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学员,取消参训资格,并网上通报。参训学员资格认定后,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会同省级教育部门通知学员按时参训。教育部、财政部将根据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质量、学习效果等因素,核定下一年度培训名额。

第六章 培训管理

第十三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科学研制培训实施方案。

第十四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培训方案研制、统筹指导等工作,原则上为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人员。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根据项目要求,遴选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际的学科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建培训专家团队,原则上省域外专家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50%。

第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库,整合优质资源,同时注重培训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择优遴选生成性资源参加“国培计划”资源评审,原则上每学科(领域)报送资源不少于1件。

第十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注重培训方式方法创新,采取参与式、研讨式、案例式、情境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将专题学习与现场观摩实践相结合,注重学员参与,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培训场所、培训设备、食宿条件等,为学员培训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提供保障。

第十八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制定教师考核、学员评价等相关制度,确保培训质量。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有效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取课题合作研究、跟踪指导等手段,做好学员训后服务。原则上训后跟踪服务期不少于3个月。

第七章 职责分工

第二十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成立“国培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制相关标准,进行项目指导、咨询和评估工作。“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和管理工作,利用“国培计划”网站和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支持服务工作。

第二十一条 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学员选派和管理工作。要将学员学习情况与其考核奖励挂钩,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员“种子”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十二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主管“国培计划”实施工作,指定项目统筹管理部门,组织协调教师教育水平较高的院(系、所)或部门承担培训任务,完善项目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八章 绩效考核

第二十三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项目绩效考核工作,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培训承担机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学员满意度、培训效果、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等。考核结果将及时反馈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并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四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项目实施相关要求,认真做好绩效自评工作,并于每年12月底前向教育部报送绩效评估报告、学员评价表等总结材料。

第九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五条 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和宣传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须按要求编制项目预决算,教育部分期将项目经费拨付到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项目实施、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和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以后年度审定“国培计划”项目承担任务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要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违规违纪问题,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2

“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管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全国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师培训者的远程培训,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引领和推动“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及各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三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由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机构

第四条 教育部通过专家评审确定远程培训项目培训院校(机构)资质,并根据培训绩效和项目需要对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动态调整。

第五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采取招投标方式,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第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要求,做好培训专家团队组建、培训课程资源开发、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远程教学与辅导、学员学习支持服务等环节的工作。

第三章 学员选派

第七条 省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部下达的年度培训名额和培训对象条件要求,推荐骨干培训者和参训学员。

骨干培训者要遴选教育技术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或优秀教研员,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

参训学员选派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省级教育部门审核的方式进行。省级教育部门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

第八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监测与管理平台(),及时报送骨干培训者和参训学员信息。教育部将对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学员,取消参训资格,并网上通报。参训学员资格认定后,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会同省级教育部门通知学员按时注册和学习。教育部、财政部将根据各省报送的学员信息质量、学习效果等因素,核定下一年度培训名额。

第四章 课程资源

第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要求和国家相关规定,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内容,开发建设课程资源。

第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应按照模块或专题设计课程内容,应包含专家授课、文本解读、案例分析、研讨主题、学员作业等。视频与文本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要搭配合理。视频课程(包括专家讲座和案例)学时原则上不少于培训总学时的50%。

第十一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择优报送课程资源参加“国培计划”资源评审,原则上每学科(领域)报送资源不少于1件。各机构提交的课程资源数量和质量将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教学与辅导管理

第十二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认真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科学研制培训实施方案。

第十三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培训方案研制、统筹指导等工作,原则上为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人员。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根据项目要求,遴选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际的学科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建培训专家团队,负责培训方案设计、课程资源开发、骨干培训者培训、教学引领、集中辅导答疑、培训简报编发等工作。原则上按生师比不高于500∶1配备,每学科(领域)团队成员原则上不少于10人,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原则上不少于50%。

第十四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统筹指导市(地)、县级教育部门遴选骨干培训者,组建地方辅导教师团队,按生师比不高于100∶1配备。地方辅导教师团队负责网络班级的教务管理、研讨组织、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班级简报编发等工作。

第六章 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

第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负责对骨干培训者进行不少于30学时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解读培训方案和学科培训主要内容;讲解网络平台功能与操作流程,包括平台注册、在线学习、交流研讨、简报制作、作业提交及评价等环节的操作方法;讲授远程培训学员管理的职责与技能等。

第十六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采取专家讲授、研讨交流、操作演练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期间应组织不少于3学时的网上操作演练,特别是在远程培训开始前,应安排不少于1次的远程演练。培训结束后,各机构须向教育部提交不少于1期的集中培训工作简报。

第七章 远程教学与辅导

第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组织教学专家团队认真做好远程培训的教学引领工作。实施专家在线值班制度,原则上每天安排不少于3名专家值班,引领学员交流,包括主题研讨、作业点评等方面。定期开展集中辅导答疑,原则上每10学时不少于1次,要利用视频、音频等手段,核心专家须全程参与。编写培训简报,原则上平均每10学时不少于1期,反映学习效果,解答学员关注的共性和重难点问题,点评优秀作业,引领下阶段学习等。

第十八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会同省级教育部门组建网络班级开展教学,原则上每班不超过100人。地方辅导教师团队负责网络培训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组织学员按进度学习、参加集中辅导答疑,进行班内交流研讨等;解答学员疑问,评阅学员作业并推荐优秀作业,推荐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0%;编发班级培训简报,原则上平均每10学时不少于1期。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建立教学专家团队与地方辅导教师的交流协作机制。

第八章 技术支持与服务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远程培训平台,要为教学专家团队、地方辅导教师团队、参训学员等提供课程学习、教学引领、辅导答疑、互动交流、培训简报、作业评价、问卷调查等方面支持。原则上要具备视音频双向互动交流答疑功能;要提供项目主页、区域主页、学科主页、班级主页和个人主页等多种主页,便于远程培训管理;要提供平台操作手册。

第二十条 远程培训平台要监控学员学习过程,加强信息监测与反馈管理功能,及时反馈学员注册、学习过程和培训效果等信息。

第二十一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配备专职管理和技术服务团队,设立服务热线,及时解决问题;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服务流程;定期向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部门报送培训工作监测报告,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期。

第九章 职责分工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成立“国培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制相关标准和审核课程资源,进行项目指导、咨询和评估工作。“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协调和管理工作,利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监测与管理平台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支持服务工作。

第二十三条 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学员选派和管理工作,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指导、监管、评估,并按时报送工作简报和培训总结报告。

第二十四条 市(地)和县级教育部门负责本地项目组织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包括管理地方辅导教师团队的工作和参训学员的学习;协调有关部门,整合资源,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做好本地项目的总结评优工作;将参训学员学习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第二十五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项目实施相关要求,组建教学专家、管理与技术服务团队,认真做好教学指导、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会同各地教育部门做好地方辅导教师团队的管理工作;建立学员学习档案,对参训学员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第十章 绩效考核

第二十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项目绩效考核工作,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学员满意度、培训效果、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等。考核结果将及时反馈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并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认真做好培训绩效自评工作,并向教育部、财政部报送培训绩效评估报告、学员评价表等总结材料。

第十一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八条 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和宣传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须按要求编制项目预决算,教育部分期将项目经费拨付至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九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项目实施、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和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以后年度审定“国培计划”项目承担任务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要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违规违纪问题,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3

“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

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中西部项目)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幼师国培)管理,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1〕5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主要目标任务是: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和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引导各地规范教师培训管理,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第三条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由教育部、财政部统筹规划,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和引导,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培训对象和模式

第四条 中西部项目分为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三种模式。

(一)置换脱产研修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采取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参训教师与指导教师如影随形,全方位参与备课、授课、研课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下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组织高年级师范生或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校顶岗实习或支教,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进行3个月左右的脱产研修(院校须组织教师到优质中小学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影子教师”实践),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优秀教师。

(二)短期集中培训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骨干教师。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组织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0~20天的培训,着力解决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能力发展。

(三)远程培训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采取网络远程培训和线下研讨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方式,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对教师进行80学时左右的专项培训,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能力,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第五条 幼师国培分为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转岗教师培训三种模式。

(一)置换脱产研修对象为农村幼儿园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采取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幼儿园“影子教师”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高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或城镇幼儿园教师到农村幼儿园顶岗实习或支教,置换出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进行3个月左右的脱产研修(院校须组织教师到优质幼儿园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影子教师”实践),为农村培养一批在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开展教师培训中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优秀教师。

(二)短期集中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组织农村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0~20天的集中培训。项目针对学前教育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以“参与式培训”为主,重视优质幼儿园观摩实践,促使幼儿园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科学保教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转岗教师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未从事过学前教育工作的转岗教师和非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优先培训新入职的转岗教师。以院校集中培训与优质幼儿园实践为主,组织转岗教师和高校毕业生到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进行120学时左右的集中培训,可根据需要辅以远程培训方式,远程培训学时原则上不超过三分之一。帮助教师树立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掌握学前教育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科学保教能力。

第三章 职责分工

第六条 教育部、财政部负责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国培计划”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具体工作。

第七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负责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的组织实施工作,根据“国培计划”总体要求,制订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项目工作机制,监督检查项目工作进展情况。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八条 每年5月,省级教育、财政部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专项经费预算,从本地区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出发,制订培训方案。

采取招投标方式,遴选符合资质条件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要发挥省域内外高水平院校的作用,承担集中培训任务的省外院校比例不少于25%。各省(区、市)的招投标通知要在“国培计划”网站()公布。

第九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及时将年度实施方案和招投标结果报送教育部、财政部审核。经审核通过后,按照培训方案启动实施培训工作。

第五章 培训管理

第十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核定承担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任务的院校(机构)资质,指导各地遴选优质幼儿园和中小学作为教师实践基地。

第十一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明确参训学员条件要求,采取教师申请、学校推荐、教育部门审核的方式确定选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员地域分布均衡性,原则上参加过集中培训项目的教师3年内不再选派参加同类项目。要加强学员管理,为学员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

第十二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培训课程管理,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2〕5号)相关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三条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组建专家团队,设立首席专家,负责方案设计和统筹指导等工作。要优先遴选“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50%。

第十四条 省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培训课程资源整合,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要求,开发建设新资源,加工利用生成性资源,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库,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第六章 绩效考核

第十五条 教育部、财政部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省(区、市)项目实施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中央专项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十六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自我评价和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的绩效考核,要将考核结果作为资质调整、任务分配的重要依据。各省(区、市)要于每年12月底前向教育部、财政部报送项目实施工作总结,主要包括: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培训工作简报(每单位不少于5期)、绩效考评报告、学员信息统计表等,绩效考评报告须报送文本及电子版,其他材料报送电子版。

第七章 经费管理

第十七条 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实施,主要用于支付培训期间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租用费。财政部、教育部根据各省(区、市)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数、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省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等因素核定年度专项资金预算。

第十八条 农村中小学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交通费,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5号)有关规定,从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

第十九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按照有关要求,向省级财政、教育部门提出拨付经费申请,经审核通过后,由省级财政部门将项目经费拨付至培训任务承担机构。

第二十条 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将专项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预算执行、经费使用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于违规违纪行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各地专项经费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或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附 则

第2篇:培训管理实施办法范文

关键词: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219-01

一、提高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企业领导必须高瞻远瞩

俗语说得好:站得高,看得远。这句话用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也特别适用。特别是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就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有长远的计划和宏伟的目标,要将“人才兴企”作为首要的决策纳入企业管理的长远规划中,制定“全员提素质,全面上水平”的计划。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要有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打算,与之相适应的要有长远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必要时,还要开展一系列活动和载体,如:人才队伍建设年、人才培养年、培训基础年,为人才队伍建设确定明确的思路,提出明确的要求,规划明确的蓝图,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工程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科学决策保障。

企业领导者高瞻远瞩,大力创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还体现在制定一系列良好的政策和机制上。比如,有的企业制定并下发了《技术专家管理办法》、《技能专家管理办法》、《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培训评估实施办法》、《职称评审管理规定》、《技师、高级技师管理实施办法》、《用工身份转换管理办法》、《青年知识分子培养工作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开发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无疑为人才队伍建设大开了绿灯,开辟了渠道,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使人才开发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使人才队伍建设如长江之水,黄河之源,滚滚向前,不可阻挡。

二、提高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必须有一套精细的计划和举措

众所周知,每逢大战之前,高明的指挥员都会制定精细的作战计划。企业在推进实施人才队伍建设的工程中,更应该有一套完整清晰的计划和举措,才确保这项工程不会成为三分钟热度。

比如,根据企业现有人才存量和人才队伍长远建设走向,在立足于完善调控机制、盘活内部人才存量的同时,要突出抓好处职干部、技术专家、一线操作员工培训“三个重点”,落实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一个急需”,健全培训管理、培训过程保障、培训激励“三项机制”,提供培训基地、培训教师、培训经费“三个保证”,使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训实现从机制运行、组织管理、师资力量及场地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全覆盖和全过程管控。

为使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制度化和长效化,企业的人事部门还要制定和完善专家、技师、操作人员一系列培训及管理办法。为鼓励员工岗位成才,从公司到所属各单位,还要充分发挥政策驱动导向作用,完善了专家3年任期激励机制、劳务用工身份转换机制、员工技术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机制等一系列机制和政策,这样,则有效激发了全员参与培训以及岗位成才的积极性,确保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人才队伍随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庞大,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就会越来越高。

三、提高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离不开有关部门的真抓实干

首先,切合实际制定培训规划计划。人事、人才开发等部门要深入开展内部培训需求调研,充分了解各单位、各专业路及各类员工的培训需求,然后制订年度培训工作重点及各专业路年度培训计划,确保培训紧贴生产、紧贴实际。

其次,加强培训工作的督查与评比。有关部门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检车,督导基层单位落实培训计划,及时审核与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督促基层单位及时进行整改提高。

第3篇:培训管理实施办法范文

【关键词】移民培训;档案管理;存在问题;措施

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技能培训是实施水库移民群众精准扶持的重要手段,是实行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移民群众安稳致富的重要保障。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应政策和实施办法。移民库区和安置区的培训机构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建立健全水库移民培训档案。

一、建立健全水库移民培训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从建立完善工程档案入手,堵塞了违纪违规使用移民项目资金的漏洞,使移民工程新上项目一开始就按照工程实施有计划、有手续、管护有制度的要求进行了规范管理

二、培训机构在水库移民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资料收集不齐全。由于水库移民的电话号码经常变动等,收集起来有点困难,特别是有的移民经常外出务工变化电话号码。

(二)档案资料编制质量不高。制定的培训管理制度针对性不强,培训师资库管理不够规范,比如没有对入库教师比选,入库教师基本资料不全等。

(三)档案资料的数据内容缺乏准确性。相关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对档案内容的收集管理不规范。

(四)档案资料使用手段有待更新。培训学员的档案是利用纸质版和电子版(扫描件和excel数据)存档,还没有利用系统等进行及时更新。

三、加强培训机构对水库移民培训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要健全组织机构,落实人员和职责。领导重视是做好水库移民培训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学校主管培训的领导、培训部门以及培训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做好库区移民培训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校领导要重视和支持。只有领导加强档案建设意识,思想上认识到库区移民培训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实现规范化的管理,才能切实有效保证库区移民档案管理和归档工作的积极性。

(二)增强培训机构档案管理专员收集档案的责任感。只有提高档案管理意识才能做好库区移民培训档案管理工作,学校要建立以培训部为责任主体的组织机构,明确库区移民培训档案管理人员。培训部门作为库区移民培训管理者和库区移民培训档案的形成者,应由专门负责人分管此项工作,并有专职档案员负责收集资料。工作中要坚持库区移民培训档案“三个同步”原则,即库区移民培训一开始就与建立档案工作同步进行;库区移民培训过程要与培训材料的收集、整编、审定工作同步进行;培训结束后验收要与提交一整套完整的培训档案同步进行。

(三)建立健全相应培训档案和教学档案。培训档案包括学员培训登记表、身份证复印件、考试试卷、转移就业的相关证明等材料。教学档案包括培训计划、培训大纲、开班审批表、点名册、任课教师名单、教材、考试考核成绩册等材料。

(四)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档案管理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库区移民培训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让管理人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领会现代化管理的业务要求标准,鼓励档案管理人员从思想上接受新方法、新理论,摒弃传统的陈旧管理模式。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了解库区移民培训基本情况,更要熟悉库区移民培训流程,知道库区移民档案中资料是如何收集和整理的。

(五)明确职责、及时收集,确保档案工作有效落实。完善一套完整的具有操作性的移民培训管理制度,确保移民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建立健全移民培训师资库,进一步提高移民参加培训积极性和培训质量;认真收集和整理培训档案资料,及时归档、备查。

(六)合理使用培训资金,提高培训效益。当前,除了移民部门开展水库移民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免费培训外,尚有多个部门开展的各类技能短期培训,移民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除享受移民培训资金补贴外,理应享受劳动、农业、扶贫、建设等部门的相关涉农培训补贴。作为移民管理部门,在移民培训经费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要有效利用国家一系列免费培训政策,合理有效使用水库移民培训经费,使培训效益最大化。一是要加强与劳动、农业、扶贫、建设、科技等部门的协调,把引导性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短期培训计划尽量纳入劳动部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培训、扶贫部门的扶贫开发培训、建设部门的岗前培训与科技部门的相关培训计划中去。二是要通过培训基地加强与教育、财政等部门的协调,把职业技能培训等中长期培训计划纳入国家扶贫助学计划中去。从目前情况来看,前者还有待于我们加强工作,后者已基本到位。此外,我们还应当加强移民培训资金的财务管理,杜绝骗取、套取、挪用、贪污培训补贴资金的行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效力。

第4篇:培训管理实施办法范文

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属国有特大型能源供应企业,也是湖南省重点骨干电力企业。从事湖南电网的建设、运行、管理和经营,为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电力供应和服务。

目前,公司共有发供电、电网建设、科研培训等直属单位33家、控股企业6家、代管县电力公司24家,供电范围覆盖全省14个市州和116个县(市、区),营业区面积19.75万平方公里,覆盖全省93%的地域,营业区人口656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6%。公司坚持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着力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全面提升凝聚力、执行力、软实力。

2013,走过这一年:

2013年工作收获

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教育培训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推进培训管理集约化

一是按照“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整体要求,优化培训机构资源配置,对培训中心和分中心统一计划、标准、流程和考核要求。二是通过深化SG-ERP培训模块应用,将专项计划从制定到实施全过程纳入系统管理,实现了培训计划的可控、在控。三是制定培训工作评价办法,对所属各单位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量化考核。初步实现了培训管理的集约化。

推进人才管理系统化

构建人才分级分类管理体系,按照国网公司要求完成专家人才遴选工作,共评选省公司级专家116名、地市级专家169名,推荐国网公司级专家46人,初步建成公司各层级专家人才队伍。制度优秀专家人才管理办法,加强了优秀专家人才的管理与年度考核,促进专家人才成长。

加强培训师队伍建设

开展培训师换届和认证工作,完成了493名中级、1257名初级兼职培训师的考核认证,以及22名高级兼职培训师的推荐上报。制定培训中心队伍建设三年规划,稳步推进职院师资向专职培训师转型,组织专职培训师下现场实践锻炼、参加企业培训师认证,构建优质专职培训师队伍。

优质完成国网重点项目

在完成县供电企业负责人正职送培26期156人的同时,完成县供电企业副职轮训4期304人,供电所长轮训46期1883人。

完成变电检修等4个专业竞赛和人力资源等10个专业的全员培训、普考调考工作,其中变电检修竞赛取得国网团体第一名。

通过实践锻炼的方式,历时159天,完成电力有限公司九名青年管理和技术骨干培养任务。

本单位2013年教育培训及人才培养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针对新上划公司技能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组织开展“送培上门、以点带面”专项培训活动,完成“送培上门”专项培训10期557人,“以点带面”专项培训5000多人次,有效、快速提升了技能人员水平。

积极推进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办法和岗位能效工资管理办法的实施,实现所有单位的全覆盖;在前期制定发供电125个专业能力评价大纲和相应题库,2013年又完成支撑机构72个专业的能力评价大纲和题库,组织3634人的能力评价考试评审。

分生产和营销两大类,完成供电企业班组长管理技能提升轮训,共举办集中培训班17期,1229名班组长参加了培训。

技能鉴定、职称评定、学历教育多措并举,消除“三无”人员1388人。制定三年提升方案,努力提升人才当量密度,预计今年将超过0.907的既定目标。

全年累计完成各类培训班4217期,71.8万人·天,年度培训项目计划完成率99.19%,培训投入计划完成率98.75%。2013年第8期《中国电力教育》杂志“标杆企业”专题以《国网湖南电力:静水深流育英才》为题对湖南在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全面报道。

工作特色和亮点

创新开展“送培上门、以点带面”,快速提升新上划人员技能素质。一是周密调研,突出岗位技能,量身打造培训方案。二是创新培训方式,送培上门。三是规范项目管理,保证培训质量。四是分层实施,以点带面,覆盖全员。由于结合现场,方式新颖,学员愿意听、听得懂、学得会,素质明显提升,90%取得了相应职业等级,具备了岗位上岗资格。

将“两个办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培养、发展、激励一体化机制。通过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办法,拓展能力发展通道,建立“岗位、能力”双通道员工成长机制。通过岗位能效工资管理办法,新增能力工资单元,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业绩为导向的岗位能效工资制度。将培训的效果转化为能级,将能级的激励直接引入到薪酬体系,激发了员工岗位成才的积极性。

突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对于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在前期处、科级干部轮训的基础上,突出依法从严治企、舆情应对等热点、难点,启动新一轮轮训工作;对于高级技术人员,以新标准、新规程、新技术为重点,组织开展春季轮训;对于高级技能人员,选拔优秀技师举办提高班重点培养,举办高级技师培训班提升综合素质;对于优秀专家人才,制定专项培养规划,在课题研究、标准建设、送培等方面予以倾斜,举办技能专家综合能力专项培训,同时强化“十大”领军人才跟踪培养。

突出管理技能提升,分类开展供电企业班组长轮训。借鉴处、科级干部轮训成功经验,充分考虑班组长职业发展,以班组长日常管理工作设计培训模块,采取“任务驱动式”方式组织教学,编制了数十万字的培训讲义,正式出版《电网企业班组长工作指南》培训教材。

现场培训特色纷呈。突出班组专业、岗位、能力的差异化,通过春季和暑期专项活动,大力开展“差异化”现场培训。组织班组现场培训典型经验评选,共提炼市局级典型经验24个,公司级典型经验6个。采取随机抽取人员等“四个随机”原则,突出全员参与,深入开展现场培训竞赛活动,多措并举,形成常态机制。

加强制度和软资源建设,夯实培训工作基础。制定《培训工作评价办法》,对各单位培训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制定《职业导师制实施办法》,强化新员工培养机制;结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32个技能工种实训大纲和教材进行重新修订;强化兼职培训师考核,连续两年评选十佳和优秀培训师。

2014年重点工作

落实国网“五统一”工作要求,推进“四强化”(强化计划管控、强化信息系统应用、强化培训项目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全面建设“三集五大”体系,落实各项重点项目,促进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结合“三集五大”体系全面建设,理顺培训机构运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提高培训管理效率。结合国网兼职培训师认证,逐级开展培训师能力提升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强化计划管理,深化ERP应用,将所有培训项目从计划编制、实施全过程纳入ERP教育培训模块管控,提高培训计划与实际需要、重点工作的匹配度,确保计划可靠执行。

加大全员培训考试力度,逐级开展全员培训考试,结合国网竞赛调考计划,早计划、早安排,开展针对性培训,切实提升竞赛调考成绩。

加快关键紧缺人才培养,完成特高压、智能电网和国际化人才专项培养任务。做好各级优秀专家人才的管理、培养和考核。落实人才当量密度提升三年工作方案,力争同业对标进入国网系统前十名。

结合工作实际,落实处、科级干部轮训等重点项目,组织开展人力资源专业轮训,抓好优秀县供电企业负责人和供电所长培训,各类人员培训走入规范化轨道。

在全面完成“两个办法”推广任务的基础上,转入完善提升和构建常态化运行机制阶段。重点优化能力评价体系和常态开展晋级考试,构建激励引导员工岗位成才的平台。

加强培训资源开发,在利用好非修非改资金的同时,在全公司范围内充分利旧,重点完善各单位实训场地、设施,保障一线培训需求。

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网络大学统一部署,做好网络大学培训课件开发和系统应用维护工作,为员工自学提供培训资源,大力推广在线培训和在线考试。

在国网下发通用制度的基础上,汇编成册,分级组织专题培训,加强政策制度的宣贯学习,提高培训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

对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第5篇:培训管理实施办法范文

 

    2009年,我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一系列有关职工教育培训的指示精神,坚持“三个并重”原则,紧紧围绕“两型三化”矿井建设和“四大”主题活动,虚心学习兄弟矿井“四五级联动”安全培训经验,借助培训体系贯标平台,不断完善措施,优化管理,真抓实干,注重效果,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培训任务,教育教学水平也随之提高。全年全矿“三项岗位人员”外培完成264期1564人,完成计划的105.6%;安全内培完成28期4147人,完成计划的117.9%;岗前培训完成9人;党员政治培训完成7期405人,完成计划的112.5%;继续教育完成3期106人,完成计划的100%;技能鉴定内部培训完成7期498人,完成计划的622%;管理认证培训完成1期60人,完成计划的150%。进而达到了全员培训率100%,培训合格率100%,学员满意率100%;“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率100%;教师持证上岗率100%,专职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100%。2009年我矿保持了济宁市、集团公司职工教育和安全培训先进单位荣誉;首次获得鲁西煤监分局安全培训先进单位;“235”培训方式课题获集团公司企业管理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并获山东省企业管理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一个学习”先行一步

“一个学习”即党的十七大和科学发展观精神的学习。根据上级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部署,党委中心组政治学习每月不少于2次,起到表率作用;支部书记例会每月1次,起到引导作用;矿党校举办庆祝建党87周年党史党建知识有奖学习竞赛活动,673名党员参赛,起到普及作用;第三、四季度,我矿先行一步举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员轮训班5期285人参加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我们以领会科学发展观内涵外延为主题,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美德文化教育、合格员工教育贯穿其中,并将本矿安全生产、经济任务完成情况及时通报,做到了把目标讲明、任务讲清、问题讲透、措施讲通。政治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加强,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广大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得到巩固,为矿井改革发展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企业文化建设又有了新的突破。

2.“两项培训”超额完成

“两项培训”即“三项岗位人员”外培和全员安全换证培训。2009年,是我矿安全培训的“大年”。首先,落实了职工节后上岗安全培训,全矿2538人通过了岗前考试。其次,狠抓新工人安全知识强化培训,组织新工人安全脱产复训班4期,培训学员226人,为他们独立顶岗创造了条件。其三,为缓解工学矛盾,坚持有组织、有计划、长流水、不断线的培训方法,先后举办一般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班3期、培训学员136人,生产班组长换证培训班6期、培训学员321人,举办一般工种人员培训班10期、培训学员435人,共办理各种安全资格证件998件。安全教育培训活动的正规进行,促进了我矿质量标准化建设不断升级和安全生产作好周期的持续延长,矿杜绝了重伤以上人身和重大非人身事故,到12月31日连续安全生产980天;矿井质量标准化达标夺得煤业公司“五连冠”。

3.“三个推进”卓有成效

一是“四五级联动”培训初显成效。制定了《北宿煤矿“四五级联动”培训实施办法》,按照典型示范、递次推进、培训一体、任务共担的原则,首先在采煤二区、掘进二区、机电工区进行了试点。教培中心发挥组织协调、监督考核职能,认真编制并实施内部培训计划和分解落实指令性培训计划;基层区队在选送人员参加各类内培、外委培训的同时,重点做好“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和以师带徒“手指口述”形式的培训;所有培训都遵守“生产需要什么样的人员,我们就进行什么样的培训”和“井下干什么、我们教什么、考什么”的培训思路,确保职工学练结合,学以致用。教培中心为12个井下生产区队设计了教师备课记录簿和职工学习记录簿两个“一本通”;创新了培训档案管理“一清单”。教培中心教师坚持每月2次的下井实习和生产区队的技术课督导,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持续攀升。二是技术比武开展正常。教培中心以“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区队班组和学习型职工”为抓手,引导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实现从单纯体力型向体力和智力结合型转变,以区队为单位组织了较小规模的电钳工、焊工、瓦斯检查工技术比武活动,选出技术能手13人。瓦斯检查工路庆斌在山东省青工技能大赛中,获得第4名的好成绩。三是继续教育步入正轨。为培养适应薄煤层炮采矿井专业技能人才,与职工大学联合办学举办的采矿、机电中专班,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今年年底106名生产区队班组长将完成学业,提高了生产骨干的学历水平。同时,紧跟集团公司“金蓝领”培训项目步伐,制定并实施了北宿煤矿学历教育奖励办法,利用高、中级技能鉴定的途径,做到“培训—考核—使用—待遇”四位一体,鼓励技术人才脱颖而出,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2009年,全矿600余名职工参加技能培训和鉴定,创出历史之最;50余名职工获得学历奖励;60余名职工踊跃报考成人高考,职工学习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共3页,当前第1页1

4.“四个确保”顺利实现

一是培训质量不断提高。按照“学习先进、独立自主、创新求效”的原则,以培训管理体系运行为载体,继续完善了我矿“235”安全培训方式和“6m”培训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土法上马、土洋结合,自建了适应我矿实际的安全检查员、瓦斯检查员、爆破员、小绞车司机、信号把钩工、井下电钳工等19个工种的考试题库,安全知识抽考全面实现了“机考”,使之更加体现标准化、制度化、正规化培训和考核,不断增强了安全培训和考试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培训任务全面完成。按照“统一标准、强制培训、分级管理、教考分离、考核发证”的原则,根据四级安全培训机构的权限,及时足额的将“三项岗位人员”输送到三级以上安全培训机构培训,持有效证件上岗率始终达到100%。同时,坚持重心下移,大力开展四、五级联动培训。各生产区队充分利用周一安全活动日、周二技术课、班前班后会等有效时间,积极开展“手指口述”安全技术培训,将安全培训重点任务落实到基层。教培中心教师和区队兼职教师在培训工作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取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职工表达、教师讲评、电化教学等“自助式”教学方法,激励学员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性,使之寓教于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关单位按时开展“每季一评”,抽查基层区队业余办学情况,奖罚分明、奖罚对等,为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支撑。三是培训机构高位达标。在搞好教学管理的同时,我们加大了职教硬件达标建设,四级机构三级配置,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设施、设备、场地,提高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增加了学员的感性认识,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四级安全培训机构高位达标、动态达标。四是考核监督全面到位。我们修订完善并认真实施了《北宿煤矿职工安全技术培训管理规定》,确保培训场所、设备、师资、计划、经费“五个落实”,严把入学、考勤、课时、教学、考核、发证“六个关口”,使安全培训的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富有成效。按照矿培训管理体系运行考核办法、评分标准,教培中心等单位每季对区队培训工作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奖惩。2009年我矿分别组织安全活动、技术课和“三违”人员“过三关”检查4次,培训管理体系贯标检查2次,安全培训情况抽考4次,按照以奖为主、奖罚对等的原则,进行了奖励和处罚。2009年,在职工培训方面,共奖励职工350多人次,奖励资金10万余元,处罚职工30余人次,处罚金额0.6万元。

5.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今年以来,我矿按照“实际实用、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我矿狠抓了职校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使之逐步达到“模拟教学现场化、课堂教学电教化、考试考核立体化”的现代化办学要求。一是狠抓了职校现代化办学设备的购置,在原有的基础上,今年又投资7.5万元新增计算机14台,教职员工达到了“一人一室一机”;投资4.5万元扩建了计算机教室,为全面实现“机考”奠定了可靠基础,大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二是投资1.2万元建立了多媒体教室1口,实行集中控制,专职教师所有课程实现课件教学;投资1.8万元更换了学生桌椅60套,投资1万元更换了教师办公桌椅8套,投资10万元粉刷装修了全部校舍,校容校貌焕然一新。三是投资近200万元建设的薄煤层炮采实训基地和安全展室已初具规模。四是投资1.8万元购置了铁质书架22架,投资1万元购置铁质档案橱10组,图书阅览室、档案资料室明显改观。今年以来,校舍建设投资规模为建矿32年来的首次,为正规办学创造了齐全、规范、舒适、优雅的条件。

6.培训体系规范运作

今年以来,按照集团公司培训管理体系贯标要求,一是修改完善了本矿培训管理体系检查标准,认真组织了基层区队贯标运行情况内审,促进了基层区队业余规范化运作。二是教培中心利用自己设计的“每周一课”、“每日一题”备课记录、职工安全技术学习记录两个“一本通”,规范区队班组培训行为;利用办班资料“一清单”规范档案管理,使培训办班资料一目了然,防止了缺项漏查现象。三是认真开展教学教研,教培中心教师分工负责,每月下井或下现场2次,包保、督促、指导基层区队业余办学,认真开展论文评比、优质教案评选、学员评教、教师互评活动,教学质量大大提高。2009年,我矿组织教学课件评比2次,论文评比2次,对成绩优秀者分别给予了500、400、300、200元的奖励,教师教学教研积极性大大提高。四是在执行程序上,所有培训都按照“需求确认——设计策划——实施培训——培训效果评价——培训改进”程序,规范运作。如:今年初,通过岗位能力差距确认,发现部分电钳维修工、泵站司机对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掌握不熟练,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就安排他们在机厂车间进行实物现场教学,解疑答难,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二、主要认识和体会

(一)领导重视、认识提高是搞好职工教育的力量源泉。今年,根据人员调整的实际,矿充实了职工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职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使职教工作成为矿井总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力量源泉。共3页,当前第2页2

(二)健全机构、充实力量是搞好职工教育的组织保证。为保证职教工作的正常开展,重新聘任了20余名区队、科室业务技术骨干为安全技术培训兼职教师,使职教教师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学历达标,更加适应四、五级联动教学的需要。

(三)整章建制、严格考核是搞好职工教育的重要措施。矿重新修订了《北宿煤矿职工安全技术培训管理规定》,不断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各项安全培训“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同时,按照制度规定的条款,以严治学,教考分离,实行动态的准军事化管理,学员的自治能力、执行能力、服从能力明显提高。

(四)改善条件、优化环境是搞好职工教育的关键环节。矿对培训基地按照“保四争三”的目标要求,不断增加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新建了薄煤层炮采模拟试训基地,增加学员的感性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保证四级安全培训机构建设全面推进、高位达标。

(五)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是搞好职工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各项安全培训中,我们既遵循上级培训大纲要求,又突出我矿薄煤层炮采矿井特色,采取“235”方式与“6m”模式的全面结合,使各项安全技术培训适应了安全生产形势发展的需要,起到了为安全生产、提高效益擂鼓助威、保驾护航的目的。

三、存在的主要差距

第6篇:培训管理实施办法范文

关键词:新疆;标准;培训;管理;教师;内容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standard training services, explained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to carry out standard training servic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ork, and the three Xinjiang standard training servic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an not do without” a brief discussion illustrates away do not open the training management system, can not do without the training efficient personnel, the training content innovation can not be separated.

Keywords: Xinjiang; Standard; Training; Service; Explore and Discuss

前言

标准作为一种规范性文件,已成为企业效益增强和自身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伴随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不断更新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标准的功能和作用,发现标准的使用和起草决定了企业产品的质量,更关乎到企业的兴衰与成败,且标准化人才之争是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无疑对员工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我国正处于人力资源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的转变过程中[1],标准化培训尤其重要。随着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众多企业对标准文本的重视程度和编写制定企业产品标准的需求量在不断攀升,而作为全疆唯一专业的公益型标准化服务机构,标准化培训工作是标准服务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其特点要时刻紧跟社会变化的新形势,不断满足接收对象或学员对标准化相关知识的渴求。诸如此类的标准编写知识培训或宣贯班,作为一种标准知识的传播途径,就为什么开展培训、如何有效的开展,以及就怎样的内容开展都是培训的关键。

1、新形势下开展标准培训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自2015年3月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以来,明确了改革目标是建立新型标准体系,健全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革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地方标准化工作,提升地方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于4月印发了国质检标联[2015]133号文件,其中与标准培训相关工作就有明确指出:“抓好标准宣贯,提高社会各界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化宣传培训。围绕重要标准、重要专项、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加大标准化宣传……研究制定标准化人员培训计划,系统编制标准化基础培训教材,积极探索网络教育等多种方式,满足政府、企业,特别是基层标准化管理人员的不同需求。”这也说明了党和国家已把标准化培训工作提至重要的工作日程,凸显出新形势下标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作为标准化工作者的我们,需要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落实改革任务要求,不断开创地方标准化培训工作新局面。

4月下旬国家标准委又印发了《2015 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通过深化改革,紧贴需求,强化实施,提升水平和夯实基础五方面来全面保障标准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其中提升水平方面提到标准化培训服务工作的关键部署:“加强‘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大宗商品标准比对分析研究……举办面向俄罗斯、中亚和东盟等国家(地区)的标准化援外培训”,另外夯实基础方面又提到:“制定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规划,加大各类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这就说明标准化培训工作至关重要,更是基础性的保障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点,只有提升了水平和夯实了基础,才能为标准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创造可能。例如2015年2月4日在广州顺利举行的全国畜牧业标准化知识培训班上,来自农业部畜牧业司的副司长王宗礼就欠发达地区的标准化工作强调了“突出重点,强化培训;聚焦难点,开阔思路”等观点。

面对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浪潮,作为疆内屈指可数的公益型标准化科研院所,将很有必要通过结合实际来开展标准化培训工作,自然也就突出了新形势下高质量的开展标准化培训服务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各项工作标准化的推行,能使企业从质量、环境、卫生、安全和效率等全面得到保证和提高,企业的制造能力和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从而获得业内单位和地方单位的认可。标准化工作推动企业高端制造后给公司带来积极的市场效应,标准化工作推动企业向高端发展后赢得政府和银行的支持[2]。

2、新疆标准培训服务的现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疆地域中,标准培训需求调研不充分,只有长年不变的固定月开展的培训班,一是培训管理缺少硬性规定,缺少条理性,执行力不强。当一个偌大的公益型标准服务机构,没有系统的培训制度,缺少培训中各环节合理的工作责任人是件多么令人担忧的事情。二是培训教师队伍发展过慢,课件重复。多数企业宁愿花钱到内地学习也不愿参加本地区内组织的专业性标准化培训班,原因是担心老师水平不高,学员们更不想频频见到连年不变的ppt课件。三是培训内容过于枯燥、不新鲜。培训内容大有完成任务之嫌疑,令广大学员们没有学习的持久性,大都属于“一年客 ”,来年培训者又发生了变化,仿佛培训是“东一斧头,西一榔头”的模式或者是老套的“满堂灌”模式。学员从未固定,没有说像“割韭菜”模式般,连年都有,越来越多,而是凸显出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诸如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培训模式较为局限、培训方式较为单一、培训效果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3]。

若想明显地增强标准培训工作所带来的实际意义,和进一步健全各相关方协作的标准服务应用机制,那么标准培训工作将需要从理念上发生根本改变,特点上需要全面革新,从实际工作实践中发生全面的变化和创新型的改变。因而新形势下开展新疆标准培训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三个离不开”新特性的出现将为标准培训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关键支撑。

3、新疆标准培训服务工作的三个“离不开”

3.1离不开培训管理制度的有效

国外的标准化工程师行业的有序发展和标准化工程师的高素质表现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严格有效的标准化工程师能力考试制度。我国国内的上海、深圳和重庆等地也早已启动了标准化工程师资格考试制度。有考试就会有相应的培训管理制度同时发展并存,当然新疆标准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是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制度。

经调研了解部分企事业单位由于太过强调进度,而忽视了员工对标准的理解程度,使员工忙于重复简单的劳动操作,而意识不到使产品质量等级较低、工作质量粗糙的原因其实就是未依据合格有效的标准来生产或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致使企业或部门经济效益受损。因此,企业领导或标准化培训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应大力提高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并及时建立有效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同时完善评价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测验衡量方法和对参训人员的长期动态管理,以遵循国际化、系统化、制度化的培训管理模式。

3.2离不开培训教师队伍的高效

中国标准化协会主导的标准化培训为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开展技术委员会工作、培养企事业标准工作人员及宣贯重要国标的实施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近两年更加大了培训力度,使更多的标准化人员掌握标准编写的新规范、新要求,提高了标准化人员的标准编写能力,培养了一批批具有专业素质的标准编写人员。同样,标准化工程师及标准化服务机构是以追求技术知识传播与发展为目标的,若对其监管不力和规范缺失,会导致整个标准化工程师培训行业风气的下降。因此,标准化工程师行业发挥政府的引导及行业协会的监督规范作用非常重要。

在新疆标准培训范围内,作为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人员需熟悉和掌握GB/T 1.1-2009的相关要求,才能有效参与标准的编制,确保标准编写的质量。具有老师级别的标准化工作者方可具有培训他人的能力。正所谓“桃李满天下”的根本在于要先拥有一颗内心朴实无私、充满营养和正能量的大树。新疆标准培训服务机构内部应基于培训标准化老师队伍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提出新颖的工作模式,目的是规范培训工作,提高学员们培训的实效性。而接受培训的学员们对标准知识的掌握程度,得体现在学到了什么,而学习到的东西得凭借老师的教授,大都是由专业培训教师的水平来决定的,因而之所以说离不开高素质高效率的标准化教师队伍,是因为经过得到他们的培训后,能为当地企事业单位培养大量的标准化专业人才,作为标准工作主力军,以供满足从事标准化研究、制定、管理、推广等方面的工作需要。

3.3离不开培训基础内容的创新

紧跟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新需求,满足标准时代变革的新方向,更离不开培训基础内容的创新。例如为做好新版标准的贯彻实施,使有关人员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相关要求,统一绿色建筑评价尺度,推进全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健康发展,新版标准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宣贯培训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通过组织开展宣贯班,利用新疆不同地域的不同主题,突出多种地方特色的不同推广机制,集中有方向、有目的的组织开展理解、宣传、讲解或培训班。

标准编写培训,国家标准培训,行业标准培训,企业标准培训等,这些内容的创新基于开设企业标准需求的培训课程。建立对企业有关标准需求的培训课程体系,通过对相关从事标准人员知识、技能、素质与工作标准的差距对比,确定培训需求导向,本着“为什么,学什么;用什么,教什么”的指导思想,以标准工作要求为导向,以素质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积极创新培训理念和机制,拓宽培训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大规模地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培训。课程清单要全面、系统,既要有与业务能力增长联系紧密的核心课程,也要有配合核心课程的其他辅助课程,课程设置做到“即专又广”。

4、结语

针对新疆标准化培训工作中遇到的培训管理制度不健全、培训教师专业性不强、培训内容陈旧化等弊端。作为标准化工作者应时刻紧跟社会变化的新形势,不断满足标准学员们对标准化相关知识的渴求。尤其面向标准培训服务工作的开展进行,就离不开培训管理制度的有效,离不开培训教师队伍的高效,更离不开培训基础内容的创新。(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标准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吴峰,李一凡.开放教育研究.《培训师制度的国际视野及对我国培训师制度设计的启示》. 2015,21(1):114-120.

第7篇:培训管理实施办法范文

大家好!

牛气欢腾春意晒,年拜大地花自开。回首走过的2010年,我与培训中心、规范办、文化办的全体工作人员戮力同心,圆满完成了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建设工作和地税文化建设工作任务,在学习与工作中,倾尽十分热情,饱含一腔热血,为地税工作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总结2010年度的工作,用三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学不生厌、勤不言苦、廉不言贫”。下面,将本人工作和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不生厌

“学不生厌”就是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作生活的必须,这样自己就会心甘情愿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并且能在学习中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为了提高工作本领,我根据形势需要与自身的本职工作的要求,始终“咬定学习不放松”,使学习与工作相得益彰,学用相长: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尤其是注重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指导工作;系统学习了有关培训管理工作知识,参加了总局在江西税务学校举办的西部地区培训管理培训班,使自己的培训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学习了管理学知识,用管理学的前沿知识指导我局的规范化管理和个人绩效管理工作;学习了文化管理知识,以不断充实、勤于钻研精神去探索和实践,在领导、同事的帮助下,注意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积累中总结提高。

二、勤不言苦

“勤不言苦”在于勤能补拙,更在于勤能生巧。做任何工作,都要勤思考,勤动手。学习要勤奋,工作,同样需要勤奋。长期以来,我负责教育培训、规范化、地税文化三项工作,就只有用一个“勤”字来弥补,勤,而不言苦。

(一)树立人本理念,强化忧患意识,教育培训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2010年,全市地税系统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8期,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培训工作任务。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年初制定了全年的培训工作计划及培训工作要点;出台了《年-2010年度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及《2010-2010年度教育培训工作方案》,为全系统教育培训工作早布置、早谋划;为了加强“六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我们及时下发了《市地税系统“六员”培训实施方案》,明确了各岗位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员的学习内容、要求和目标;按照民主推荐、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全省地税系统率先聘请了13名系统内部兼职师资,修订了兼职师资聘用与管理作业指导书,在举办的第一期税收管理员培训班与第一期办税服务厅人员培训班中,系统内部兼职师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组织了第四次业务基础知识考试,全系统共有110人次参加了第四次业务基础知识考试,全部顺利过关;在税务培训中心举办了第五期科股干部培训班,至此,第一轮科股干部培训工作全部结束,培训面达到99%以上;继续抓好市局机关“每日一课”学习,精心挑选、策划“每日一课”学习内容,克服大家的厌烦情绪,保证了“每日一课”学习的生命力。

(二)夯实管理基础,探索管理新路,规范化及个人绩效管理取得突破

针对规范化管理工作已经开展了三年,2010年度,我们主要探索了规范化管理职能如何归位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的作用的问题,在全省十一个设区市局,我们率先制定了《规范化常态管理实施办法》,努力实现了日常工作规范化、规范化管理常态化;强化了规范化文本的评审与修订工作,严格按照pdca循环的要求对工作过程进行控制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及预防措施;充分发挥了规范化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纠错功能,用系统的观点审视规范化管理体系以及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全面规范地税人员税收执法和管理行为,在省局组织的规范化达标验收过程中,全市地税系统各个单位全部验收合格并得到了省局达标验收考核小组的好评;认真抓好个人绩效管理试点工作,深入县局基层,与干部职工一起探讨如何优化绩效指标体系,如何改进辅导与考核方式,积极参与绩效管理重点课题调研,为试点工作诊断把脉,2010年,个人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三)挖掘文化内涵,拓展文化载体,地税文化建设如火如荼

紧扣我局“文化耕心、以文化人”地税文化建设主题,从培育干部职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理念出发,我们制定了地税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出台了2010年度地税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将地税文化建设的工作项目在各单位、各部门进行分解和协调,做到工作有计划,分解有指标,落实有依据,为全市地税文化建设谋篇布局;开展了地税文化演讲比赛,在全市地税系统引导干部职工深入开展对“继续解放思想,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地税文化建设,促进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考;加强地税文化工作调研,就“如何在全系统营造崇尚先进、争当先进浓厚氛围”,引导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崇尚先进,使“和谐聚力”的文化理念落到地税工作的实践当中;组织人员深入新钢公司考察“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经验,探索“学习型组织”与地税文化建设,与读书活动的结合点,推动干部职工的学习热情,激发地税文化建设的活力。

三、廉不言贫

“廉不言贫”要求我们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既然选择了做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就选择了廉洁从政,艰苦奋斗,尽职尽责,长期以来,我紧绷廉洁这根弦,向先进学习,向典型学习,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来教育和警示自己:我们在工作中品味成就,在生活中品味情感,寻找快乐、寻求自信,以平凡的岗位、平和的心态、平静的心情,拥抱着满目的姹紫嫣红!不要用“贪”字折断了家庭团圆之弦,失去了康足富裕之福,剥夺了人格尊严之义。那么“廉”就会吟唱着幸福之歌,在文明之路上意气风发,阔步前行。我坚信,清风正气将永远在身边吹拂,廉政之歌将永远在心中高奏。

第8篇:培训管理实施办法范文

【关键词】转型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 人才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转型背景下陕西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15JK1015)。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陕西省教育厅颁布的《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2014―2020年)》,除西北大学是部分专业集群转型外,确定的其他五所转型试点高校都是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学校办学,人才为本,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主要依靠专技(主体是教师)、管理和工勤三支队伍。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地处欠发达地区,办学地域没有优势,加之这些院校的前身是专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短,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老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不适应转型发展需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随着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人数增加迅速,而教师数量补充有限,导致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尤其是部分新建本科专业生师比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在学历结构上,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偏低;在职称结构上,高级职称尤其是教授比例偏低,有些学校仅仅能够满足教育部合格评估的最低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将“应用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要求教师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还要具备将知识转化成服务社会的能力,但是现有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还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主要表现为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较低。

2.管理队伍的观念和行动不适应转型发展需要

在适应和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上,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队伍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上处于被动的现象。如有的干部ψ型发展的基本问题――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等问题认识不清晰;有的干部对“转型发展”仅仅停留在知道概念的层面,对其内涵一知半解;有的干部不学习、不思考,凭经验管理,不能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不能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和学科专业特点谋划发展。落后的观念和认识导致管理干部的行动上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把转型发展挂在嘴上,写在纸上,但是不能落实在行动上。

3.工勤队伍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不适应转型发展需要

目前,高等学校对专技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而针对工勤队伍的激励措施还相对缺乏。如在岗位设置上,技师岗位设置过少,大部分通过考试取得技师资格证书的工勤人员无法聘任在技师岗位。许多工勤人员感叹:“船到桥头车到站,30来岁聘任在高级工岗位,技术等级晋升就到头了,感觉退休前工作没啥奔头了。”激励措施的缺乏,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工勤队伍缺乏工作热情,主动服务学校师生的意识和能力差,不适应转型发展需要。

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1.突出重点,引进、培养和激励并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办学,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安康学院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突出位置,谋划发展时优先考虑教师队伍,制订规划时优先考虑教师需求,从规划、引进、培养、聘任、考核、激励等方面把“人才强校”战略落到实处。从2006年2月升格为本科院校到2015年底,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从5000余人增长到近12000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既要实现数量上持续增加,又要实现从专科向本科、师范教育向应用型多科教育“两个转型”的巨大压力,学校组织专门的招聘工作小组,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平均每年引进优秀博士或硕士研究生35人补充到教师岗位。针对学科带头人缺乏的问题,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重点大学聘请了5名退休知名教授,作为学校的办学顾问,长年驻校工作,指导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校转型发展难点是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安康学院积极地从科研院所和企业中聘用了一大批年富力强, 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这些外聘教师中,有地方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有长期在一线从事教学和管理的教育专家,也有当地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近两年,安康学院修订完善了《安康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安康学院人员招聘工作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尤其是博士引进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在教师进修培训方面,学校在开展岗前培训、现代教育术培训、网络培训等多种常规培训方式的同时,重点提高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制定了《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每年选派30 名教师到对口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落实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其中多名教师到安康市各小学和幼儿园担任校长或园长助理,参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开发,取得较好效果,《教师报》《陕西日报》等多家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2016年6月开始实施了《安康学院青年教师赴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工作实施办法(试行)》,暑期成功组织33名青年教师赴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6年9月修订完善《安康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工作实施办法(修订)》,为多名青年教师安排了导师,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为避免出现“引来女婿气走儿”[1]的现象,安康学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修订完善《安康学院教师进修培训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可以兑现70%的绩效工资,鼓励本校教师攻读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成毕业按照引进博士兑现安家费、科研启动费、住房补贴等各项待遇,上学期间发放基础绩效工资,提高教师外出进修培训的积极性。

为了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发展激励制度体系,学校在遵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不断修订完善《安康学院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不断提升全校职工的待遇,在整体提升中优先保障一线教师和高层次人才的待遇,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不断强化“教师为本”的理念。积极开展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先后完成了两轮全员聘任工作,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师岗位任职条件和目标任务,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修订完善《安康学院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实施办法》,积极发挥职称评审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校内建立起竞争淘汰机制,激励教师围绕学校办学定位,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党管人才”方针,学校党委和二级学院党总支建立起和高层次人才“一对一”的帮扶制度,定期召开高层次人才和教师座谈会,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干部选拔、评优推荐和学校决策等工作中,善于听取一线教师声音。针对高层次教师流失的情况,大力弘扬“师德为先,大爱至上”的人才观,在校园网首页开辟专栏,对长期扎根学校,师德高尚、甘于寂寞,在学校教书育人工作中成绩突出,得到师生认可,为安康学院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进行大力宣传,弘扬“大爱”精神,在教职工当中树立起了身边的典型,聚集正能量。

2.统筹兼顾,推进干部人事改革,提高管理队伍水平

“据调查,师资队伍在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众多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管理队伍排在第五位。”[2]安康学院在重点建设教师队伍的同时,统筹兼顾,高度重视管理队伍建设,促进教学、管理服务队伍协调发展,提高学校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学校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安康学院”和“怎样建设安康学院”等问题,在管理干部中开展思想大讨论,统一思想,确定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为转型发展奠定了认识基础。为提高管理干部推幼型发展的能力,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实施了处级、科级干部竞聘上岗,一批管理中坚力量配置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重视干部外出培训工作,近年来选派了80余名管理干部到国内外高校、企事业单位学习或挂职锻炼;积极探索制订重实绩、重民意的干部人事考核评价制度,在全省高校率先建立了中层干部“三位一体”考核评价体系;在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中,明确每一个管理岗位的工作任务,签订目标任务书,推行岗位目标任务管理,实行全员聘用制;积极推行绩效分配改革,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保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开展了管理服务岗位职责调研评估工作,对设置的管理岗位工作职责清晰度和任务饱和度进行评估,为机构改革和科学合理编制部门人员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一系列措施,选拔和培养了一批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干部,使教职工队伍更富有朝气和活力,结构更趋合理,为学校转型发展和层次提升提供了组织保障。

3.科学激励,创新聘任方式,调动工勤队伍的积极性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来源于动机,动机产生于需要。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要通过满足职工的正当需求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把职工个人需要同组织目标实现融为一体。安康学院将管理学激励理论和高校的岗位聘任实践工作相结合,在遵循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创新聘任方式,加强工勤队伍建设。针对技师聘任岗位少,工勤人员发展受限制、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安康学院成立了“工勤岗位聘任工作小组”,经过全面调研,制定了《安康学院工勤岗位技术等级评聘管理暂行办法》,主要内容有:一是在省设岗位数不变的情况下,按照学校工勤队伍总数30%的比例设置“校聘技师岗位”,解决技师岗位设置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根据聘任岗位兑现绩效工资,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这种工勤岗位内部适度的薪酬差距保障了激励的有效性。三是实行量化排名,竞聘上岗。制定了“技师聘任考核评价评分表”,让服务对象给竞聘人员评分,同时将竞聘人员的年资、获奖等量化为积分进行排名,通过评委会投票决定聘任人选,激励工勤人员干好日常服务工作。通过实施技师聘任新办法,提高了工勤人员的收入,消减了学校内部分配的不公平感,打通了工勤队伍技术等级晋升的渠道,使工勤人员在工作上有了“奔头”――认真干好工作就有机会聘到技师岗位。通过实施公开竞聘上岗和量化考评,杜绝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和“大锅饭”平均主义,极大地调动了工勤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天能:《欠发达地区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几个误区》,《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25期。

[2]张婕:《高等本科教学评估及其改进――对117名地方高校领导的问卷调查》,《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第9篇:培训管理实施办法范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开展技能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库区安置区移民群众的职业能力,帮助移民群众创业就业、增产增收,促进和谐稳定。

第二条技能培训分为生态农业技能和农业适用技术、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创业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六种类型。

第三条技能培训工作采取鼓励移民群众参与自主培训和集中组织培训两种形式。移民自主培训补助政策由县财政局负责会同县移民局共同制定,报政府批准实施。本实施细则适用于集中培训管理。

第四条三峡后续工作技能培训坚持与部门资源有效整合,实行政府统一领导,移民部门综合主管,行业部门归口负责,培训机构承训,培训资金各记其帐管理工作体制。

第五条移民局为全县移民技能培训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全县移民技能培训实施规划项目库和年度计划,下达年度培训计划任务,对技能培训工作加强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县财政局为技能培训资金使用监管单位;

县农业局为全县蔬菜、药材等种植产业培训责任单位;

县农机局为全县农业机械技术培训责任单位

县畜牧局为全县畜牧产业培训责任单位;

县特产局为全县柑桔、茶叶培训责任单位;

县林业局为全县核桃、食用菌产业培训责任单位;

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为全县电子商务培训责任单位;

县旅游局为全县旅游服务培训责任单位;

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为全县创业培训责任单位;

各企业或相关用人单位为岗位技能提升和就业技能培训责任单位。

鼓励创新培训种类,根据移民群众实际需要,有培训意愿单位可向移民部门申请,移民部门根据年度资金计划进行安排。

第二章技能培训范围、对象、内容及标准

第六条三峡后续工作技能培训范围和对象为库区移民群众。

第七条三峡后续工作技能培训类型、标准及要求:

(一)创业培训。主要是通过电商等新型创业形式培训,帮助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创业意愿的对象掌握创业知识,成功创业或做大做强企业。培训对象年龄在20至50岁。创业培训补助标准3000元/人,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60学时。创业培训可结合小微企业帮扶政策进行。

(二)生态农业技能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主要是帮助培训对象提高种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技能,实现增产增效增收,培训对象年龄18至64岁。生态农业技能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补助标准500元/人,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30学时,随农事季节安排,分次进行。生态农业技能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可采取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方式,培训地点以田间地头、村落院坝为主。

(三)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主要是帮助农村中文化程度较高的培训对象掌握新型农业科技知识,成为库区安置区农业生产的科技带头人。培训对象18至55岁。培训补助标准1800元/人,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90学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可采取参观学习、理论讲授和实作训练相结合方式进行。

(四)致富带头人培训。主要是帮助有一定经营头脑和经济基础的培训对象通过发展种养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商贸服务业等成为专业大户,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培训对象20至50岁。致富带头人培训补助标准1500元/人,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60学时。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可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经营管理等实际需要开展培训。

(五)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主要是帮助已在企业就业的移民群众,提升岗位技能水平和适应转岗就业的要求,主要在企业生产岗位上进行。培训对象18至55岁。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补助标准800元/人;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60学时;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主要是理论提升和在企业生产岗位上进行实践。

(六)就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帮助培训对象掌握二三产业职业技能,实现上岗就业。培训对象18至55岁。就业技能培训补助标准500元至3000元/人(详见附件《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就业技能培训补贴参照表》,未列入表内的专业可参照相近专业分类确定)。就业技能培训主要采取定单培训和“招工与招生结合培训”的方式进行,订单培训是指培训机构先落实企业用工需求定单,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培训;招生与招工相结合培训,是指培训机构与用工企业共同招生、招工,共同开展培训,培训结束就在该企业就业。

第八条培训工作坚持群众自愿,贫困对象优先原则。各培训责任单位应以市场需求、群众期盼、简明适用为要求,以提高培训质量为宗旨,充分结合我县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建设等实际需要,深入研究创新培训种类,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第三章培训组织实施

第九条年度计划申报。根据省局计划申报时间要求,移民局负责组织各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编制申报年度培训计划。

第十条年度计划下达。根据省移民局下达的年度计划任务,县移民局会同县财政局将计划任务分别下达到培训责任单位。

第十一条确定培训承训机构。各责任单位根据下达的培训任务,对自愿申请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采取竞争性比选方式确定,将计划任务合理分解下达到各承训机构,并与各承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培训的专业、人数、资金、时间、地点、质量、就业要求等。

第十二条培训实施方案编制。各培训机构根据下达的计划任务和培训专业类型要求,编制培训实施方案。培训实施方案编制基本内容包括:培训类型、培训专业、培训对象名单、培训地点(有实训要求的要明确实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课程安排、培训教材、培训教师资质、组织形式、预期效果、考试颁证,就业途径等。

第十三条方案审核。培训机构将编制的培训实施方案报送培训责任单位,由培训责任单位组织对实施方案进行审查,方案审查同意后,培训机构方可组织开班。

第十四条组织实施。培训方案审核通过后,培训机构按照批准的方案组织开班和实施培训。

第十五条培训考核。培训班结束时,应对培训学员所学技能进行考试考核(农业适用技术培训除外)。就业技能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原则上应使参训学员达到相应的职业技能水平,取得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应获得农业主管部门新型农民认定证书,创业培训应获得人社部门颁发的创业培训证书。相关部门没有培训专业证书的,由培训机构对考试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培训证书。

第十六条组织验收。培训机构完成培训任务后,组织自验,进行查漏补缺,自验合格后,按要求整理好培训资料,申请培训责任单位进行验收,培训责任单位应组织验收组按照合同、实施方案对培训工作进行验收,验收办法采取查阅资料、电话抽查、现场走访等方式进行。

第十七条资金拔付。培训责任单位组织验收合格后,将培训资料整理分别报送县移民局和县财政局各一套,申请县财政局将补助资金直拔责任单位或培训机构。

第四章培训工作管理

第十八条培训机构管理。各主管单位应根据培训任务需要,会同财政、人社、农业、教育等部门,采取竞争性比选方式确定具备技能培训条件的培训机构承担年度培训项目任务。具备技能培训条件的培训机构包括优势大中型企业、中高职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就业培训中心等。各责任单位通过竞争性比选将培训机构确定后,应将培训机构情况报送县移民局上报省移民局备案。

第十九条实施监督管理。各培训责任单位应加强培训过程监督管理,安排专人对培训工作进行现场监管。核对参训人员,掌握培训进度,考核学员培训质量和效果,并将检查和抽查情况进行记录。

第二十条档案资料管理。培训档案资料由培训机构负责以培训班次为单元进行整理,建立培训台帐,并按要求完成国务院三峡办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培训信息系统录入。培训档案共分三个部分:

综合档案。综合档案内容包括:培训合同、培训实施方案、教材、学员花名册、学员培训期间考勤表、培训实施责任单位监管记录、考试考卷、学员理论考试成绩,学员技能考核成绩,学员颁证情况、学员就业情况、培训总结、以及培训过程中形成的照片和声像档案等。

个人档案(见附表:培训对象参与培训档案表样)。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培训对象姓名、姓别、年龄、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及家庭成员信息和从业情况;身份证复印件、职业技能证书或培训证书复印件,就业协议复印件。学员对培训工作评价意见,由培训机构根据不同类型培训班要求,负责将培训内容、培训学时、纪律要求统一印制,开班时统一发放给学员,培训结束,培训学员对参与培训情况进行认定,对承训机构的培训过程、教学质量、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并签属意见后统一交培训机构,存入个人档案。

验收档案。包括培训机构自验情况、培训责任单位组织验收情况。

第二十一条培训资金管理。县财政局为三峡后续教育培训资金的监督管理单位。负责三峡后续教育培训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和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

(一)培训资金由财政局直达培训责任单位或培训机构。

(二)培训资金要严格按照规定标准使用,严格执行《兴山县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管理规定》,以培训班次为单元建立专业台账,实行专帐核算与管理,严禁与其它培训资金混合建帐。

(三)三峡后续教育培训资金主要用于三个方面支出,即培训教材费(文字教材、教辅资料和声像教材等方面支出),教师聘请费(授课教师的课时费、交通费、食宿费等方面的支出),参训学员费(学员食宿、交通、实习、参观交流、学习用品、实训教材、考试考核等方面的支出),以及用于技能培训所发生的招生、场租、宣传、资料印刷、在线学习、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四)培训机构应自觉接受上级及同级审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严禁培训机构以任何方式弄虚做假,套取培训专项资金,对弄虚做假,套取培训资金的,一律取消培训资格,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二条培训计划管理。各培训责任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下达的年度培训计划,按批准的计划任务,将培训对象确定到人,实施精准培训,不得随意调整和扩大实施范围、改变培训内容和突破计划人数,确需调整的,必须按程序申报审批。

第二十三条组织实施管理。各培训机构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培训方案组织实施,讲究培训信用,确保培训课时和培训质量,承训机构不得以任何名义将培训项目转包给其它培训机构或个人,严禁擅自减少培训课时或更换授课教师,降低培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