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社区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社区商业规划乱象;协同规划;实证分析
“社区”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虽然城市社区商业是便民利民的巨大商机,然而城市社区商业规划明显滞后,政府、开发商、投资人、租赁者、社区居民各有各的盘算,各有各自规划,城市社区商业规划相互脱节甚至出现相关规划主体缺位现象。
一、城市社区商业规划乱象
(一)政府城市社区商业规划缺位
在土地审批的时候,政府只关注社区房地产规划自身的居住问题如房屋结构、材料、楼高、楼间距、水电气配套设施、绿化等,而对于和居住密切相关的商业配套规划没有具体要求。政府商业主管部门热衷于为政府做商业核心区规划,而在城市社区商业规划工作中的话语权很少,没有发挥作用。
(二)房产开发商城市社区商业规划走偏
在房产开发规划时把城市社区商业规划两极化。一是大部分开发商把城市社区商业看得比较简单,比较低层次的一种产品,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没有去深入的研究、分析,对城市社区商业重视不够,从而形成一大批以沿街商铺或以住宅底层为表现载体形式的零售店、小卖部等的缺乏统一规划、业态档次普遍较低、功能不全的原始配套型物业的城市社区商业。做商业其实还是为了住宅,主要是给住宅做配套,对城市社区商业规划用心不够。另一个是城市社区商业配套脱离自身发展现状,相关开发商觉得“城市社区商业”土,不让提这几个字,非要说高档与奢华等。一味追求城市社区商业的高端定位、高大规模体量,小则两三万平方米,动辄六七万平方米,城市社区商业呈现越来越膨胀的态势。
(三)投资商的城市社区商业规划短期利益化
某些不负责任、只给空头承诺的项目联合“专家”、商、广告商以及不负责任的媒体制造出各种时髦的商业概念,“计算”出各类新奇诱人的高回报率,以此套进大量中小投资者和商家进驻。这些毫无商业经验、充满投机心术的投资者,他们根本无心想过要潜下心来认真长期来做好商业,而只是为最大最快地攫取短期开发利益。
(四)租赁者的城市社区商业经营规划简单化、重复化
目前,大多数城市社区商业主要是以超市为主,而且数量不足;便利店比较缺乏,便民利民的生活服务网点也不足;松散的小店铺出售的商品种类较少,不能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同时业态单一,经营品种雷同,不仅造成了小区零售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且造成了资源浪费,使城市社区商业零售规模和资源共享的目的没有达到。
(五)社区居民成为各类城市社区商业规划的看客
城市社区商业主要是为社区内的居民提供服务。社区未来居民数量、职业、收入、消费习惯、需求特征等相关因素应该成为城市社区商业规划的中心问题。一切城市社区商业规划应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调研,收集上述相关信息。可无论是政府、还是房产开发商、投资商、租赁者在做城市社区商业规划时都没有广泛吸纳、也不知道如何去搜集未来社区居民信息、意见。
二、城市社区商业发展需要协同规划
协同规划是指众多规划主体为完成某一目标而相互结合、协作,共同完成规划方案。城市社区商业协同规划就是指那些城市社区商业规划主体为完成城市社区商业规划目标而相互结合、协作,共同完成城市社区商业规划方案。
(一)政府与开发商城市社区商业规划协同布局、高屋建瓴
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很多开发商独立行事,只看重短期眼前的利益,缺乏站在社会商业的整体角度来看待城市社区商业规划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在土地审批时,就要求开发商就城市社区商业规划的商业设施多少、面积达到多少、商业业态形式及数量等都要经过政府批准。
由于政府参与城市社区商业规划,能规范、引导开发商的城市社区商业规划精心设计。政府商业主管部门在审核开发商的城市社区商业规划时,可以参考街道、社区居委会等组织和社区民众意见和建议,因为他们对社区社情是再熟悉不过了。2005年4月,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城市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改发[2005]223号),无疑就是发出政府主导城市社区商业规划的讯号。
(二)政府引领开发商之间城市社区商业规划整体协调、互相补充
“一些好的设想单靠一个房产商搞不起来,但把涉及的方方面面集合起来就能成功。”。各地许多社区众多开发商进行商业规划时往往仅注重局部,缺乏整体推动协调,互补不够,配套设施不均匀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段商业设施配套过度,另一些地段的配套则不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促使开发商城市社区商业规划各自为战,政府应借助相应手段,参照城市社区商业规划规范性文件引领社区众多开发商协同规划,实现城市社区商业规划社会利益最大化。
(三)政府、开发商引领投资商、租赁者精心布局城市社区商业规划
城市社区商业全国示范社区(新建社区)就要求配套商业中心、餐饮店、超市、便利店、维修店、洗染店、美发美容店、回收店、家庭服务、书店、音像店、照相馆等商业业态 ,这起到引领开发商、投资商、租赁者精心布局城市社区商业的示范效应。
开发商对于社区哪一间铺子具体的用途,开业后整体营业额的保本点、所有商家的营业额达到多少、精确预估城市社区商业每天需要多少顾客、人均消费又是多少……,各类业态比例为多少等所涉及的一切活动都有精确的数据。坚定地定向招商,寻求能与前期策划案中“对号入座”的商家,把他们一一请进社区。
(四)城市社区商业让社区居民真正融入城市社区商业规划之中
城市社区商业是以社区客户需求为导向,社区客户的需求在哪里呢?如何让社区居民真正融入城市社区商业规划之中呢?政府商业主管部门可以邀请社区居民参加城市社区商业规划规范性文件起草座谈会,让他们有机会表达真正社区需求;开发商应结合社区开发定位,有针对性选择未来社区居民填写调查表。通过这些活动,城市社区商业要规划为跟周边居住的居民之间的相匹配。
三、连云港市新浦区城市社区商业协同规划实证分析
连云港市新浦区辖区面积461.1平方公里,全区常住人口为587088人,2011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500.23亿元。新浦区商业的发展,形成了北至解放路、南到海连路、东到龙尾河、西至西盐河的核心商圈,据预测这一核心商圈未来20年难以撼动。尽管有许多商业经营组织试图开拓核心商圈的区域从而延伸核心商圈地域范围,但结果却鲜有成功者。而随着城市拓展,城市社区商业却发展迅猛,到有些“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意境。
(一)构筑平台,积极推进创建城市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构建“一站式”窗口, 建立市、区、社区三级信息网络系统,加速建设便民、救助、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商业服务和家政服务。2010年4月份,路南街道贾圩社区被评为全国级城市社区商业示范社区,是连云港市唯一获此殊荣的社区,到目前全区共有12家省级城市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二)城市社区商业规划从无序到有序
以贾圩社区(注:地处中心城区,南起海连路,北至陇海步行街,东起通灌路、西至海昌路,面积0.5平方公里)为代表,其示范性商业社区本身就包含在核心商圈之内,占有天时、地利之便,其城市社区商业规划带有很大的自然形成的因素,没有政府商业规划、也没有房产开发商、投资商的精心规划。
在相当长时间内地方政府、房产开发商仍然醉心于繁华商业中心的建设,希翼再造一个核心商圈,创出一番新天地。然而,万润商业街就没有陇海步行街那样火爆,也没能拓延新浦核心商圈,尽管其距核心商圈不过500米之遥。
随着万润商业街卖场主体工程结束,2008年5月24日大润发郁洲店开业,一个呼之欲出的大型城市社区商业模型成型。由此可见,只要找准了方向、明确定位,城市社区商业也大有作为。2009年12月30日乐天玛特巨龙店开业,再依托规划中的巨龙路商业街(注:巨龙南路商业街已成型并全部经营)、以及苍梧路餐饮、娱乐一条街,苍梧小区(市政府公务员家属区)、杏坛花园(教师公寓)、颐和花园(供电局家属区),奥林匹克公园、双盛花园、明珠皇冠、剑桥映像、同科地产(以上均为高档地产)相互抱团的新型城市社区商业中心业已成型。2010年6月4日乐天玛特朝阳路店开业,再依托盐河路餐饮一条街、大庆西路商业街及西城农贸市场,东方纽约城、西小区相互抱团的新型城市社区商业中心也业已成型。
(三)政府主导,房产开发商、投资商精心参与的协同城市社区商业规划模式定型
2011年6月15日连云港市新浦区商务局出台《关于促进城市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建设的意见》政策指导性文件,文件指出新浦区商业不仅需要有繁华的区域级商业中心,还要有能够为广大居民日常生活提供高质量商品和高水平服务的社区级商业网点,并提出到2012年,各镇(街道)、创建1个市级城市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力争全区创建3个省级以上城市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房产开发商、投资商也主动配合政府促进城市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建设的号召,按政府城市社区商业示范社区规划思路,协同规划、精心建造城市社区商业设施。2011年11月25日沃尔玛通灌北路店开业,依托第一人民医院、三禾城中城、以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万象后街相互抱团的新型城市社区商业中心也轮廓初现。
四、结束语
城市社区商业牵扯太多“关注”,在中、小城市基于人口规模及人均可支配收入限制,短期内很难形成多个核心商圈条件下,城市社区商业的规划与发展不失为上策。
“十二五”期间,走向低碳已成为我国社会应对全球增温、气候变化、外部压力的必要选择。中国低碳发展面临技术水平、经济结构、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与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以市民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的低碳城市化发展,成为实现“低碳化”的重要挑战。城市社区作为人们生活、工作、居住的主要场所,既是实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低碳生态技术建筑应用研发的基本单元,且对实现城市发展范式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城乡规划通过对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交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锁定效应,对城乡空间的低碳发展有着长期的、结构性的影响。因此,如何从社区规划理论的研究方法出发,提高节能减碳的实践广度和深度,实现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使社区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愿景之示范单元,提升城市吸引力甚至城市空间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城乡规划学的角度出发,基于低碳视野下对城市社区进行研究探索,通过深入透视国内外低碳社区的研究成果,分析当前我国城市低碳社区的发展态势,从低碳空间布局、低碳技术支撑、低碳制度构建、低碳文化培育等方面探讨低碳社区的发展现状、机制特征和经验反思,探寻我国低碳社区规划研究框架体系与调控机制。
2国内对“低碳社区”规划相关理念的探讨
2.1内涵认知社区是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的一定区域,是由城市中具体空间范围内对该地区有一定认同感的居民及其生活环境所组成的。低碳社区(lowcarboncommunity),又称为碳中和社区(carbonneutralcommunity),在国外也常被称为生态居住区(ecologicalresidentialcommunity)、绿色社区(greencommunity)、健康社区(healthyCommunity)和可持续社区(sustainablecommunity),是指透过社区营造方式优化,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生态环境、低碳建筑、节约能源、绿色交通、资源循环、再生能源、中水利用、低碳生活等减碳措施,努力进行电、油、气、水、废弃物等(皆可转换成碳排放量)能源与资源节约改善,降低社区碳排放量,实现减少输入、最大化利用资源的社区永续发展。目前,低碳社区并没有统一的、可以量化的权威衡量标准。具体而言,社区规划是为了有效地利用社区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乡居民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社区开发与建设,从而制订比较全面的发展计划。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社区规划是以地区物质环境整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施配置规划)为主,同时考虑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的规划。随着低碳的理念由经济、社会领域细化到城市层面,低碳社区成为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单元和最小功能体,其配置的合理与否对城市低碳化程度影响重大,加之任何一项规划策略都必须依托社区而实现,重新审视低碳社区规划与低碳城市规划的契合,对其进行深入而有广度的研究,是促进城市低碳转型、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场域。综合上述分析归纳,笔者认为低碳社区规划是基于社区持续发展的视角,全面地考量居民的所有诉求,结合某阶段内社区的减碳和固碳这一发展目标,引入低碳空间设计策略进行创新,主要依靠再生能源利用、资源循环回收、绿色交通规划、用地布局紧凑、低碳建筑设计等综合手段,促成社区空间营建模式的转变,并运用系统分析技术,形成最佳行动方案,以达到预定目标,解决社区共同问题,引导社区优化的理性决策方法。
2.2实践探析“低碳”的概念提出后,低碳社区作为实现低碳发展范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空间载体之一,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应对的政策和手段。国外主要由社会志愿组织建设,透过社区力量来推动。形成如英国伦敦“BedZED”生态村、德国弗莱堡“Vauban”社区与瑞典哈马湾(HammarbySjostad)等低碳社区发展模式[1]。国内的低碳社区营建主要以示范项目为主体的实验性社区规划出现,大多由地方政府或发展商推动,以实验项目为载体寻找可以实施推广的低碳发展规划建造模式。如长辛店“低碳生态城”、天津“中新生态城”、上海崇明岛“低碳示范社区”等。通过对低碳城市社区的实践研究,可以发现现行低碳城市社区应该具备居住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等要素,并特别强调二氧化碳的减排与增汇问题,规划建设过程中体现出以下趋势:(1)制订低碳建筑标准,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改善提高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2)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倡导与完善公共交通优先和主导的智能交通体系。(3)构建低碳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可再生能源使用推广(如风能、太阳能、生物等)。(4)以综合资源(能源、水、废物)管理策略带动规划建筑设计,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5)引领健康低碳生活,加强低碳宣传教育,通过宣传使人们的心境、价值、文化达成共识,使节能技术物化到公众生活细节。
2.3困境剖析如何让低碳社区建设与规划完成“从概念到实践”的转化,任重而道远。在践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制约因素:(1)政策支撑滞后。缺少行之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资金需求、政绩考核、财政转移、生态补偿等机制已经成为我国低碳城市社区发展的瓶颈。(2)开发商将低碳作为炒作手段,一些主打“低碳社区”的楼盘更多地是为了迎合购房者注重居住环境质量的心态,实际中仅仅是停留在绿化、美化和改善建筑物外部等浅显层面上。(3)消费形式不良,公众低碳意识淡薄,“奢侈消费”、“炫耀性消费”、“便捷性消费”等不良习惯比比皆是,低碳意识的培育以及低碳生活的践行尚需要合理引导。(4)规划人员理解偏差,规划设计人员对低碳社区的理解仍局限在工程技术层面上,导致低碳城市社区建设过多地强调物质环境的营造,设计时盲目推崇高新材料等昂贵的建筑模式和大环境绿化的手段,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低碳价值理念。(5)我国低碳社区建设与规划的相关评价机制不健全,建立低碳践行过程中缺乏战略评价、规划评价、项目评价、施工期监管、试生产检查、环保验收和环境影响后评价各环节之间的联动反馈机制,相关评价依据比较模糊。
2.4研究评述我国对低碳社区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末期,随着社会学、经济学和城市规划学科的纷纷进入该领域,才开始出现较为系统的研究。宋玉祥、丛澜、石军、何燕宁等从绿色社区的概念以及内涵等视角阐述我国构建绿色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构建了绿色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并创建了可持续性社区需要的具体步骤。叶昌东、周春山[2]提出并阐释了构建低碳社区的四种基本形式——基于地域空间的社区、基于职业空间的社区、基于生活空间的社区和基于虚拟空间的社区,指出低碳社区建设内容包括技能性、组织性、制度性、文化性四种要素。陈飞、褚大建[3]提出在城市社区空间层面强调混合使用和适度高密度社区开发的策略,打破传统方式上的功能分区,不同的社区组团作为城市最小功能体,依靠公共交通联系,减少小汽车使用,发挥城市地缘性作用。李志英、陈江美[4]提出实现社区建设低碳化的主要路径是引入低碳化规划设计理念、开发低碳化技术、采取低碳化能源系统、运用低碳化资源循环系统、实施低碳化运行管理、培育低碳化社区文化、倡导低碳化生活方式。王建国、王兴平[5]指出在城市空间营造方面,塑造可以持续适应城市功能动态变化的空间模式,按照地区级、街区与社区级以及建筑单体不同层面,综合应用低碳技术。孟文强[6]指出低碳住区的实现途径包括:住区建筑日常节能减碳、节水减碳、绿化减碳、交通减碳、住区建造期节碳与建筑材料回收利用减碳,并对低碳住区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以及技术、产品问题进行了诊断,提出了相应对策。纵观国内相关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前沿与动向,可得出以下四点趋向,即:(1)主要侧重于低碳城市社区理论研究框架的构建,缺乏对不同区域、不同尺度地区的低碳社区发展模式的具体探讨;(2)主要侧重于从技术层面研究低碳城市社区的规划内容,缺乏对空间、制度、文化要素在构建低碳城市社区中作用的认知,以及相应策略的研究;(3)主要侧重于引介国外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理论研究进展及实践经验,很少从“此时此地”出发,提出基于某一特定区域的适宜的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策略;(4)多着眼于社区本身,而未扩展至城市乃至区域层面来研究社区低碳化问题,对于基于低碳的区域整体模式和对低碳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关注较少。
3国内对“低碳社区”规划系统框架的解析
3.1动力机制“动因”作为一个生物学名词,意指行为诱发、维持,并进而引向一定方向的过程,也称为动机引起。低碳社区空间系统作为一个自适应、自协调、自组织的有机系统,其空间系统的演进与发展始终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权力更替、社会文化变迁等有关。一般而言,低碳社区系统可以分为,能源系统、环境系统、建筑系统、人文系统。(图1)对于其动力因素,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一般认为,低碳社区空间为满足现在区域开放条件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民生等多要素藕合,主要受生态环境因子、技术创新因子、经济结构因子、社会人口因子的影响。其中,生态因子从传统的社区空间的附属支撑要素转为核心要素。技术创新因子则成为低碳社区空间的最主要动力,社区发展由资金、资源等要素投入主导向创新主导转变。而社会人口因子则是发展的持续动力,社会人口中团体和组织之间关系和互动的一整套共同的习惯、规范、常规、规章或法律是低碳社区空间得以发展的基点。经济结构因子则承担低碳技术研发、投融资、战略决策、分担风险、利益分配等职能,是低碳社区空间发展“载体”。注:根据相关资料改绘。图1低碳社区规划系统构成低碳社区的实现机制是由政府、社区居民、开发商共同协作而成,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政策制度创新是低碳城市社区发展的关键,根据低碳化目标,基于废弃排放标准、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制订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确定社区绿色交通系统、土地利用模式、布局公共服务设施自然碳汇系统的规划等,构建完整的低碳城市社区发展运行机制,促进传统城市社区向低碳城市社区转型。在低碳城市社区发展制度的导向下,引导社区居民树立低碳消费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选择低碳产品,节约利用资源能源,回收利用生活垃圾等;开发商在政府和社区居民的监督下创建社区低碳环境系统,从而促进整个社区“低碳化”的发展。
3.2空间类型基于减少碳排放的途径,低碳城市社区可划分为以下三种形式:(1)以设施低碳化为主要途径的社区。(2)以推行低碳生活方式为主要途径的社区。(3)设施低碳化与生活方式低碳化同时推进的社区。基于空间类型,低碳城市社区可划分为以下四种形式:(1)地域空间。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2)职业空间。泛指社区人类活动空间在工作场所中的扩展。(3)生活空间。指具有某种相同兴趣的人们进行交往、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空间场所,通常人们所指的俱乐部就是这种形式。(4)虚拟空间。人类利用计算机等高新技术手段所形成的虚拟空间中人们活动空间的扩展,如网络社区、各种集会等。[2]还可以通过区位、地形地貌、时间历程、社会集群、经济层次社会容纳度、功能混合型、建筑密度等来划分低碳社区的不同空间类型。3.3控制要素在社会对发展低碳的诉求下,许多规划师致力于将生态保护、永续发展观念纳入低碳社区规划理念之中,并开始强调民间参与,透过社区自发力量进行多元的节能减碳措施,以达到加乘的减碳效应。低碳社区的控制与引导贯彻了环保的理念,其规划建设将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创造出绿色、和谐发展的生活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低碳社区建设涉及新能源技术、节能建筑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应用,必将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7]低碳社区规划主要控制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布局;(2)绿色交通;(3)资源循环;(4)低碳建筑;(5)生态绿化;(6)配套设施;(7)再生能源;(8)行为控制。低碳城市社区可采用节能材料、低碳技术手段、可再生能源、低碳社区规划、绿色环保的交通系统规划、适宜步行的配套服务设施的布局等方法手段,使社区内各类相关设施具有减少碳排放的功能。(图2)
4低碳视野下我国城市社区空间实现途径探新
4.1社区规划体系解构各国的不同国情,赋予了社区规划的不同内涵。在我国,物质空间环境是社区各主体利益的焦点,因此空间与物质环境建设始终是社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对于具体的低碳空间规划(如表1)而言,学者大多从区域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三个层次分析规划编制方法和技术标准,认为在区域层面,结合轨道或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在总体规划层面,绿楔式的紧凑型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在社区层面,综合型功能布局更符合低碳发展的要求。从社区空间规划本体出发而言,学界大多认为社区规划与城乡规划具有一致性,但社区规划更为关注从社会角度本质去理解城市建设与空间布局,更加强调非物质层面内容的研究分析,在规划深度和规划方法上也有差异。一个完整的社区规划除对社区硬环境,如土地利用、基础设施、服务网点等进行规划外,对社区经济、管理机制、文化形象等软环境亦给予充分关注。其成果除包括空间布局的图纸外,还有可供实际操作的发展纲要、社区规约等内容。通过对低碳社区相关理念和系统框架的探讨,笔者认为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社区规划构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空间布局的低碳化;(2)技术支撑的低碳化;(3)制度机制的低碳化;(4)文化行为的低碳化。(如图3)提高低碳社区规划的可行性和执行力。
4.2社区规划流程建构传统规划方法缺乏对城市的能源管理策略作出指导性的规定,亦未必会把能源供求策略定为推动总体规划的原则。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内缺乏在详细规划层面执行低碳目标的有效法定框架。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推动城市能源投入、产出及其温室气体排放效应成为决策考虑的主体概念。首先要分析目前规划管理过程是否具有足够的政策深度和弹性,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法以及日常规划管理的工具,并应以新思维、目的和手段进一步调整传统城市规划决策过程,建立低碳社区规划流程。(1)分析层次:气候变化对城市影响评估,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现象对城市的具体社会、经济和环境有何影响。(2)调适层次:鼓励使用减低CO2排放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造方式作为量度和减缓的规划手段,此外城市规划要由“适应”的角度去分析那些将会无可避免的生物、自然和社会转变的实质后果,从而制定政策和行动去“适应”,把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主要从低碳观念、政策指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交通系统、碳汇系统、建筑节能、能源体系等这八个方面的系统建构入手。(3)评估层次:建立可以评估和监控城市发展(包括个别项目、建筑物、交通系统、工业、能源供应等范畴)的机制,对规划手段进行反馈与调校[8]。
4.3社区规划策略重构将城市社区建成空间及其内部组成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社区空间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各相关要素实际上构成了空间依托的细胞与器官。因此,社区规划策略重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混合多元的土地利用模式。通过这种综合、多样化的功能空间的混合形成功能网络,实现集约型土地利用,并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功能活动需求,增加社区的活力。(2)适度紧凑的空间布局结构。低碳城市社区应强调多种功能的混合,在紧凑的建筑组群之间最大限度地留出开敞绿化空间,构建社区自然生态基底。(3)绿色环保的道路交通系统。以公共交通系统为主导,建立步行、自行车及公车网络系统。(4)适宜步行的服务设施布局。在社区内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促使居民在社区附近消费,便捷而完善的服务设施使得人们较少私家车的出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5)循环再生的资源能源系统。积极开发应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构建清洁、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供应系统和服务体系,建设节能型社区。(6)碳氧平衡的自然碳汇系统,最主要的碳汇是树林碳汇和湿地碳汇,这两类生态系统分别吸收并储存了大量的碳[9]。(7)科技创新的低碳技术支撑。低碳城市社区的建设依赖于相应的低碳相关技术的支撑,主要可从生物固碳减碳技术、清洁能源替代技术、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低碳住宅营建技术等四个层面进行研究。(8)公平公正的低碳制度构建。低碳城市社区除了低碳空间规划及低碳技术支撑外,还需要构建相应的低碳制度,主要可从低碳建筑设计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风险分配机制三个层面进行创新制度构建,以保证低碳城市社区能够顺利地运营。
[关键词]乌鲁木齐市;社区发展;发展历程
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中的人群生活与活动共同体。社区的发展历史与人类发展历史一样久远,人类社会每一个变迁,无论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生计方式都表现在某一个社区内部。人类的生存竞争推动着社区从简单到复杂、从集中到分散、从综合到专门化的发展过程。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在社会结构上的变迁引起了社区结构的变迁,并促使了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给社区建设的形式和内容上带来了新的变革。
一、概念界定
社区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来的,他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最早使用了“社区”(gemeinschaft)一词,一般认为社区是 “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强调血缘纽带和联合,即共同体。中文“社区”的概念是从英文 “community”翻译过来的,关于“社区”概念最早先生在1933年介绍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的社会学时,用来翻译英文“community”一词译为“社区”,人们在地缘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群体,区别于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亲属群体,其进一步突出了地域性特征。
上述可以看出“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社会团体,包含着人群、地域、文化、情感观念、制度结构和共同约束等要素。在2000年11月的《民政部关于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社区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1)这一定义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在城市,社区的营造是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上开展起来的。国内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基本是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的,社区建设属于社区发展的范畴。广义的社区发展乃泛指国家或某一个地区所有事物的发展与过程,包括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环境、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社区发展的范围包括城市、乡村和集镇居住的地理范围。狭义的社区发展是指基层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事项与过程,以及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
二、发展阶段
我国社区发展的社会基础是社会管理体制与控制方式的转型。在20世纪上半叶,主要是从传统社区向法定社区(市政层级)过渡,在下半叶经历了从以法定社区转向以单位体系为主,然后又开始由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
作为社会管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与单位既各成体系,有紧密互动,其主体性和相关性构成城市社会的基层面貌及其严禁轨迹。80、90年在城市开展的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是我国社区发展的摇篮,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发展的初级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沿海大城市的发展,社区建设随之发展;沿海地区社区发展历史比边疆地区长。90年代以来乌鲁木齐市社区发展,根据工作重心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0年至1997年开展的社区服务阶段
1986年民政部在全国开展社区服务,社区发展以倡导和加强社区服务为起点,形成社区发展初期的工作重点。这一阶段乌鲁木齐市也同样开展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主要是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等。
从全区的情况看,社区服务工作大都经历了三个服务层次。一是福利层次。以传统的民政服务对象为主要内容,政府的资金保障,提供无偿服务。这虽然不属于完整意义上的社区服务,但它是社区服务的起点;二是便民利民服务层次。以即发展社区内外经济资源,通过建立社区服务基地,以无偿和有偿的服务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为民政服务对象的基础上,为辖区内居民提供了便民服务;三是社会化服务层次。社区服务对象既包括民政对象、居民、辖区单位,也包括外来投资、经商务工人员;服务方式既包括福利性的无偿服务,也包括社会保障服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再就业服务等;服务人员专职雇员、居委会干部、社区居民。社区服务业还没形成完整的产业化,但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某些服务项目走上了产业化轨道。这一时期的社区发展由社区服务带动,还处于初步阶段,政府投入少,社区条件和服务项目有限,乌鲁木齐市的社区发展相对慢于其他地区。
第二阶段是1998年至2000年开展的社区建设阶段
社区服务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社区建设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注。特别是中央2000年《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后,社区建设开始由部分地区的试点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与此同时,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继续带动其他社区建设的工作开展。通过社区建设试点,城市社区基层党的组织、共青团基层组织、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联席会议在乌鲁木齐市社区普遍建立起来。为了加强社区服务功能各社区居民委员会普遍建立了社区服务站、社区就业保障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文化服务站、社区计划生育服务站、社区环境卫生服务站和社区治安司法警务室,同时建立了社区服务工作机制。乌鲁木齐市市政府提出和制定了发展社区服务、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搞好社区卫生、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政策,并解决了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人员编制,办公费和办公设施等问题。社区建设进入了实质性的发展阶段。
>> 福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研究 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养老设施配置方式研究 城镇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昆明模式” 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浅析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 社区居家养老,值得推广的模式 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究 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析 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医养结合的河北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PPP模式运用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鼓楼区民政局.南京市鼓楼区举行首届社区服务资源推介会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对接会[EB/OL].[2015-04-28]..
参考文献:
[1]早川和男.居住福利论――居住环境在社会福利和人类幸福中的意义[M]. 李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6.
[2]柏萍,牛国利.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J].城市观察,2013(4):33-44.
[3]李翔.社会嵌入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4):131-134.
[4]周春发,付予光.居家养老:住房与社区照顾的联结[J].城市问题,2008(1):68-72.
[5]丁建定. 居家养老服务:认识误区、理性原则及完善对策[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20-26.
[6]侯仕军.社会嵌入概念与结构的整合性解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2):86-94.
[7]黄中伟,王宇露.关于经济行为的社会嵌入理论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12):1-8.
[8]马凯,刘凤至.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的社区养老模式[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1):38-41.
[9]郭竞成. 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 社会保障研究,2010(1):29-39.
[10]张奇林,赵青.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16-420,425.
[11]张俊浦.日本养老经验对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 改革与战略,2014,30(8):136-140.
[12]史柏年.养老保险制度中经济支持与服务保障的一体化构建――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及其启示[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115-121.
[13]田原.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与启示[J]. 当代经济,2010(5):40-41.
[14]尹银.日本的养老经验与对策[J]. 外国问题研究,2009(2):17-22.
[15]刘珊,王静.日本的介护福利士及其培训[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3):106-108.
[16]郝志梅,田炜,邢凤梅.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实施现状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8):529-530,551.
[17]祁峰. 和谐社会视域下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学院,2010:95.
[18]章莹.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3:30-34.
[19]矫海霞. 上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社会工作,2012(1):24-26.
(一)城市社区社区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其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社会来实现和完成的。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他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体范围内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在为我们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与社会团体旋节沟通连贯的作用。
(二)社会工作介入随着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在中国的实践影响越来越广,社会工作其本身的魅力也在逐渐凸显,没有一个学者能够对它做出一个百分百正确的定义,但是可以结合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实际工作,以及结合其他学者对社会工作的定义,把社会工作定义为:社会工作是在利他主义价值观指导之下,辅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的方法来进行助人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者拥有一套专业的社会服务方法,通过他们介入社区工作中,可以帮助社区提高社区服务的工作效率。
(三)城市贫困本文中所提到的城市贫困,主要是指城市社区中的某些家庭正处于或者长期处于相对于整个黄石市平均生活水平之下。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失业、下岗,没有收入来源,并且再就业困难,他们目前的收入无法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二、城市社区贫困家庭的现状分析
(一)城市社区贫困家庭的类型1.经济贫困,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2.心理贫困,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由于经济贫困,从而产生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的变化。很多贫困家庭的收入大部分都用在衣食住行上,很少有人愿意花钱去买本书,或者买份报纸来看。可见,除了物质生活的匮乏之外,他们同样需要在精神生活方面得到帮助和指导。
(二)城市社区贫困家庭的特点1.就业技能单一,文化素质低。城市社区贫困家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下岗员工,而这些人的生活情况普遍不如从前。因为教育缺乏,所以他们并没有学到一技之长,当他们面对失业、下岗等变故时,变的脆弱不堪,毫无办法。2.认知有偏差,心态有问题。对于这些低收入群体,我将他们分为两种,一种是“过度乐观”,另一种是“过度悲观”。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太愿意接受帮助”,特别是来自政府和社区的帮助,却不愿意自己主动出击,寻找机会脱贫致富。在接受帮助时,又对工作挑三拣四,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对他们摆脱贫困是百害而无一利。另外一种“过度悲观”的人,他们有进行过再就业的尝试,但是发现效果不是他们所预期,想要再就业特别困难,因此他们就放弃再就业的希望,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怨天忧人。不管是第一类人还是第二类人,他们都应该积极地投入到再就业的行动中去,因为随着年纪不断地增加,以及不断涌出的新型人才,对于他们的再就业来说形势十分严峻。他们只有抓紧时间实现就业,才是解决贫困现状最好的办法。
三、城市社区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
(一)经济体制改革加剧下岗失业这些家庭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基层员工,比如装配工人、生产线上的工人,平时他们每天工作内容单一,收入也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但是由于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国有企业不得不把一些劳动力丰裕的岗位进行裁减,这就导致了上述家庭成员的失业。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加剧城市据统计,在城市社区中,长期处于贫困或因为下岗、失业而致贫的人群约占社区总人口的13%,他们往往文化程度较低,对于自身该享有的法律权益也不了解,甚至有的连社会保障是什么都不知道。当他们面临贫困时,他们没有办法去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三)家庭结构的变化现在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家庭往往只有两个人或者三个人,所以当其中一个人的就业情况发生了变化,整个家庭都会受到影响、遭受到沉重的打击。
(四)收入的不稳定性收入不稳定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失业,下岗,无业或者提前退休,然后只要当这四种情况发生了,必然会对一个家庭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
(五)教育因素中国的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只维持到初中结束。然后上高中、大学或者更高学历的培养,就成了很多家庭条件不佳的人群辍学的主要原因。
(六)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因病致贫,这种现象我相信很多人都见怪不怪了。医院和医生甚至在书本上都成了“反面教材”。当一个家庭的成员身体状不好的时候,例如出现一些重病或绝症,在面对治病需要消耗高额的医药费的同时,他们就会致贫,或者放弃治疗。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正是由于城市社区贫困家庭服务还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需要拓展更多元的服务领域,开发更多服务的对象。因此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社会工作是助人自助为目的的专业,它所关注的是社会中需要帮助的,有困难的,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在城市社区贫困家庭服务中,社会工作可以通过运用专业的方法,帮助配合城市社区为贫困家庭成员寻找各种资源,为他们解决困难满足其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专业的服务方法和技巧为提供服务,比如采用地区发展,社会行动,城市社区教育,社会策划等工作模式。在方法上,个案工作可以给贫困家庭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不仅可以解决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也可以整合社会资源为贫困家庭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小组工作可以加强城市社区家庭之间的社会交往,通过交流互动加强邻里间的联系,增强城市社区居民的合作,也能够再次肯定自身的价值;城市社区工作可调动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各种资源,解决贫困家庭的实际问题。社会工作能直接或者间接充当服务的提供者,并且通过对各种社会资源的调动和整合,为发展还不完善的城市社区贫困家庭服务提供多种资源,从而完善城市社区服务的基础设施。这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要求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善于与服务对象和其他工作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同时,社会工作能够介入到城市社区贫困家庭服务中,第一是城市社区有让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贫困家庭服务服务的愿望,希望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更好地帮助其提高城市社区服务水平;第二是城市社区已拥有社会工作的介入条件,黄石市石榴园城市社区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积累了财力,物力,人力以及服务经验,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基础;第三是黄石市石榴园城市社区对社会工作专业有一定认识,对社会工作认同,并且支持社会工作的介入;最后是黄石市石榴园城市社区在城市社区贫困家庭服务方面已经有一套自身的制度与服务流程,虽然不够完善,但也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社工在城市社区贫困家庭服务中扮演的角色社会工作者(socialworker),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1.沟通者。我在黄石市石榴园社区对五个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时,我觉得社会工作心理学让我知道如何与他们“说话”,这里的说话不仅仅只是表面的说话而已,而是会说话,同样的意思,但是不同的表发方式,会让我的案主更容易与我建立信任,所以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反贫困服务中首先充当了沟通者的角色。2.支持者。我与我的案主进行交流时,必须站在他们的立场同他们聊天,和他们说话,为他们提供服务,所以毫无疑问,我是他们反贫困行动开启的支持者。3.指导者。在与案主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会根据社会工作理论,比如在帮助他们再就业的过程中,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理论能发现他们的潜在的优势,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身的技能去进行培训,也会为他们提一些建议,让他们更加有效的重返社会大家庭中。4.脱贫资源提供者。在社会工作者开展社区反贫困服务中,社会支持网络是不可或缺的。而社会工作者相对于社区工作人员以及贫困家庭成员自身来说,他们掌握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为他们的反贫困服务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所以社会工作者又是资源的提供者。
五、展望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运营模式;参与机制
Research on Participatory Operating mode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Fitness Clubs
SUN Yun-yan
(Nanya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Nanyang 473004, China)
【Abstract】Urban community sport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social sports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framework, which not only relates to the citizens' (including all urban construction participants) physical quality improvement, but also to a great extent, enriches the city culture, and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the city. Therefore, studying the problem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selects some city community sports fitness club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hose "participatory" operating mode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irst of all,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ity community sports fitness clubs operation are analyzed. Then it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inally constructs city community sports fitness club "participatory" operating mode from a number of different levels.
【Key words】urban community sports; fitness club; operating mode; participating mechanism
作为由城市居民自愿建立起来的组织,体育健身俱乐部以辖区为范围,以特定的体育场所为依托,以成员拥有相同的目的和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此来自发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1〕。这一在城市社区(或者当地的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的群众性组织具有明显的社会动机,其根本任务表现在以下方面:最大限度地将社区居民吸纳到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之中,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建设并充分利用社区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器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通过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通过倡导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2〕。可见,城市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发展和建设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关系到市民(包括所有城市建设参与者)身体素质的提高,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着城市的文化、促进着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它不但能够对城市社区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统筹和优化,还能通过对社区体育活动的有效组织,营造良好的社区体育锻炼氛围和社区文化氛围,将社区体育的发展引向深入,使社区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因此,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本文选取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为研究对象,对其“参与式”运营模式进行分析和讨论。首先,对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运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讨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多个不同的层面构建了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参与式”运营模式。
1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运营现状解读
1?郾1发展基础薄弱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营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当前情况下,大部分政府都能够向社区居民免费提供相应的绿地和场馆,用以支撑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行,也能够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对驻区单位或者其他场所的体育场地进行租用,但是事实上,资金短缺的问题是难以由政府完全解决的〔4〕。而由于无法购买或建造属于社区居民自己的体育用地,加之俱乐部被推向社会滞后,国家的资助资金和社区的辅助资金都在减少,致使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基础更加薄弱。此外,城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大都处于开放的状态,无专人管理和指导,体育设施的更换和维修工作也是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的一大障碍。当然也有部分体育健身场馆、设施采取封闭管理的模式,只对内部人员开放,而这也引发了一定的问题,比如,无法将小区外部的体育爱好者吸引进来,提高了俱乐部的门槛〔5〕。
1?郾2运营模式模糊
从性质上讲,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多为民办的非营利组织,但是在运营模式上,却表现出了民间、国家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特征〔6〕,这种模糊的模式严重制约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俱乐部的管理灵活性较差,这是因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一般由政府的在职人员担任,这就难免在运营当中充斥着作风;(2)俱乐部的运营理念不清,这是因为俱乐部的管理者“善于行政,疏于市场”,对俱乐部的管理多以行政奖罚为主,而对利润等市场概念则并不十分关心;(3)俱乐部管理者由于大多来自街道、文化馆或者区县的体育局等部门,因此他们往往具有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不但让社区居民无法适应,他们自身有时也无所适从。
2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运营的影响因素分析
2?郾1市场因素
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讲,对体育市场的关注是任何体育组织的核心问题之一〔7〕。因此,对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而言,需要对其所处的市场类别、市场竞争情况、市场环境和市场制度进行深入分析,体育市场的分析工作一般由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两部分组成,通过这样的工作来制定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战略和运营策略,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2?郾2舆论因素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舆论的力量已经被诸多现代传播媒介无形放大了,这种强大的信息影响力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角落〔8,9〕。如果能够对这种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加以合理的利用,无论哪种类型的组织都会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而言,也应打破以往封闭式的运营模式,尝试全面开放式的运营模式,这样不但能够实现对体育健身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宣传,还能在参与体育健身的作用、参与体育健身的效果,以及体育健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方面,进行舆论宣传,以此来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使更多的市民能够参与其中,提高城市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丰富城市文化生活。
2?郾3管理因素
对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而言,自身的经营管理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即使进行了大量的外部环境分析、市场调查和预测,即使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舆论对俱乐部进行了宣传,如果在俱乐部的经营管理方面缺位,其他的工作做得再好也难以使其获得健康的长期的发展〔10〕。因此,城市社区体育健身要想获得良好的运营态势,除了需要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外,还应从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结果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订出合理的、具体的、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案,以此来促进俱乐部的良性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2?郾4立法因素
在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但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环境条件难以达到要求,就连市场规则也不很健全,甚至存在许多疏漏,这种体育健身产业的诸多不完整和负面现象的出现,需要立法工作的介入,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市场相应的管理和监督制度,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体育健身市场的秩序,并对各种违法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必要的处罚〔11〕。这样一来,既能够促进体育健身产业的良性发展,还能使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得到法制的保障。
3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参与式”运营模式的思考
3?郾1志愿者参与
作为一个中介型的非营利组织,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往往以街道办事处或者居民委员会为依托,向社区居民提供一定的体育健身服务〔12〕。从这个角度讲,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道路应以自负盈亏、自我生存为主,而按照现有的社会组织运营模式,社区俱乐部此时的运营管理和各项服务工作就需要志愿者的介入,由他们向社区居民提供无偿的或者低偿的服务,以此来增强俱乐部的运营效率。另外,在资金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对志愿者队伍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有效地降低俱乐部的运营成本,志愿者们也能够在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体育健身的培训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甚至可以通过他们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为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营寻求到更多的社会资源。
3?郾2政府参与
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长期健康发展,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其中的关键要素之一。政府的参与能够优化俱乐部的人员配备和资源的配置,能够促进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好地动员社区居民和其他社会资源参与其中;同时,政府的参与还有助于对社区居民进行正规的体育专业技能培训,并且在社会舆论宣传方面也能显示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3〕。因此,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应当处理好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做好定位,即与政府之间应以合作的关系存在,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依附,这是因为,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最终的发展道路都是独立运营的、非营利性的民间机构,政府只能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出现;其次,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应当与政府进行必要的责、权、利的划分,并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和固定下来;再次,要进一步协调好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以此为基础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
3?郾3社会参与
从运营管理的角度讲,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需要负责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以保证社区居民能够安全、便利、有序地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包括社区居民在内的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获得他们的支持,只有如此,才能促进俱乐部的长久运营〔14〕。比如,需要通过专业的规范化管理和正规的培训,使社区体育指导员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将俱乐部需要的社会力量吸引过来,使社会上的体育教师(教练)对社区体育健身活动进行指导,社会医务工作者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咨询,社会健身团队协助排练俱乐部的集体健身项目等;因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活动多以公益性为主,因此可以邀请社会上的专家学者们为社区居民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指导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等。
3?郾4会员参与
对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来说,其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发展会员和留住会员,会员的参与行为和状况直接影响到俱乐部的后续运营〔15〕。因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必要的努力:(1)对会员的收费要实现合理化和透明化;(2)对俱乐部的环境设施进行人性化调整,使其既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还能满足特殊居民(老年人及行动不便者)的特殊需求;(3)对俱乐部的经营项目进行优化,使其具有吸引力,使社区居民能够自愿参与其中;(4)强化对体育健身指导的管理力度,深化和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服务质量,以此来维持会员数量和参与的时间。
4结束语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全面展开,城市社区体育的作用被逐渐放大,而以俱乐部的形式来促进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其中重要的模式。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群参与到俱乐部,不但能够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还能够进一步丰富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能够贡献一分力量。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并尝试着给出了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参与式”的运营模式,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为时下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杨长明,杨金有?郾长春市朝阳区健身俱乐部走进社区体育的可行性分析〔J〕?郾吉林省教育学院学
报,2010(3):129-131?郾
〔2〕陈家强,闫威名?郾我国城镇大众体育发展的因子分析〔J〕?郾四川体育科学,2007(9):111-113?郾
〔3〕陈D,陈文胜,罗智波,蒋琳,谭曙辉?郾社区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J〕?郾武汉体育学院学
报,2006(2):66-68?郾
〔4〕马冠楠,曾朝恭,刘桂海?郾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社会功能与运行机制的例证研究〔J〕?郾体育科技,2010(2):11-13?郾
〔5〕彭圣堂?郾我国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资金管理研究〔J〕?郾浙江体育科学,2008(1):47-49?郾
〔6〕李仕丰?郾体育行为和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因
素――中国26~55岁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调查报告〔J〕?郾体育与科学,2009(7):83-87?郾
〔7〕李明?郾体育产业学导论〔M〕?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郾
〔8〕欧光强?郾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及其志愿者队伍建设〔J〕?郾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141-142?郾
〔9〕邱冠寰?郾厦门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调查研究〔J〕?郾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6):13-18?郾
〔10〕曾庆华?郾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立与发展
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郾科技信息,2008(20):212?郾
〔11〕宁伟,程花?郾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郾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5):45-46?郾
〔12〕刘小俊?郾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管理策
略〔J〕?郾湖北体育科技,2011(1):8-9?郾
〔13〕张军?郾国外大众体育管理体制类型及其组织特
征分析〔J〕?郾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2):8-11?郾
〔14〕房游光,等?郾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体制选择和机制创新〔J〕?郾体育与科学,2004(5):45-46?郾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革新;物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物业管理最先是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目前,在西方地区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社区管理体制。但是在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程度还不够。物业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是息息相关的一个概念,对于城市的居民来说,这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是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生活中,物业管理受到的重视程度都不够。
一、物业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物业是一种不动产,常常与房地产联系起来的一个概念。因此,物业管理,一方面的意思是对房屋住宅进行管理,包括房屋的保养、维修、清洁、绿化、小区服务等多方面。住房制度的不断改革造成了大批量的公有房屋私有化,而物业管理实际上采取的是专业化的管理手段,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
物业管理是物业公司对拥有房屋产权人业主共同拥有的各种财产和物品的维护管理过程,将与房产相关的各种活动,例如租售、维修、维护小区治安环保等交给专业化的进行市场运作的物业企业,然后企业再向用户提供有偿的服务。可以说,其管理的范围涉及到与房产相关的各个方面。
物业管理包含了两类相互作用的组织,一是业主,而是物业管理企业。实施物业管理的范围不仅是在房产相关的方面,更是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看,物业管理更是一种业主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实现社区自我管理的方式。
物业管理的参与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业管理企业,二是业主及相关委员会。一般说来,只要是居住区,都会有物业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物业管理已经涉及到住区的每一位成员。此外,从物业管理的各种内容来看,物业管理是一种对各个业主的公共物品进行管理和服务的活动,这些公共物品包括多方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社区文化、社区凝聚力、社区氛围等。
目前,我国的物业管理企业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来源于国家政府与国营性质的企事业单位直属的房屋管理部门,这种物业管理企业对社区进行管理时主要采取行政手段,另一种类型的物业管理企业是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也就是房地产企业的一种附属机构,这种企业进行运作时的经费、资源等方面都受到房地产开发商的支配。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对各种资源的垄断,导致这种物业管理机构不能为小区的业主提供满意的服务。第三种物业管理机构类型是具有专业化性质的物业管理企业特征的,这种企业在运作时具有独立的经营权,可以进行市场化的运作。
二、物业管理发展现状
我国的物业管理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起步时间比较晚,但在短时间内发展还是很迅速的。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发生改变与创新的过程中,物业管理确实作为一种新生的力量存在。由于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导致物业管理发展受阻碍,原有的城市社区体制结构发生改变时常常出现“路径依赖”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不同区域的物业管理企业发展是不均衡的。在我国,住宅小区有很多种,有以私人房产为主的住宅小区,也有公私合并的住宅小区,还有 “单位房”、“系统房”拆迁安置房等。不同类型的小区内的物业管理企业,无论是构成、运作模式,还是来源等,都有很大的差别。名义上虽然也叫做物业管理企业,但实质上与物业管理相差很多。
在我国,物业管理这一概念发展的时间并不长,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可以借鉴的物业管理经验极少,而且缺乏物业管理的专业性人才,因此,物业管理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另外,由于住宅逐渐商品化,物业管理市场存在业主委员会成为制度安排的现象。首先,一般情况下,业主委员会是由业主选举产生的,主要作用是选择以及监督物业管理公司对住宅区管理的情况。尽管我国建设部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各种法规政策来指导住宅区的业主委员会如何成立并且运作,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业主委员会在成立与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阻力十分大,很多时候,在我国的城市社区内,有的业主委员会与相应的物业管理公司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本末倒置”现象。一方面,导致业主委员会不能尽快成立,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多物业管理公司对业主利益进行侵害的现象常常发生,比如有的媒体所报道的新建住宅小区里发生的“黑保安事件”等。
其次,由于物业管理公司或组织在社区里面进行发展时,都会与社区原有的各种社会组织、群体,尤其是在一些公私并存的住宅小区,特别是在公共房屋所占比重比较大的小区里面,物业管理企业或组织会与业主委员会、传统的组织,比如居民委员会等政府性质的行政机构并存,这也导致社区内部的各种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也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对业主利益是很大的威胁。比如,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都是小区的自治组织,在权力基础上,双方还是有很多差别的,居民委员会是在社会互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自治组织,具有政府行为。而业主委员会则是基于私人产权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治组织。这两者在很多职责职权关系上都有可能发生冲突和交叉,有时难以界定双方的实际管理范围,容易出现失职或者很多误会。
三、社区管理创新的发展
物业管理的创新发展,促进了社会结构发生变迁,也促进社区管理体制的改变和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生新旧体制和事物之间的各种不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各种体制的改个,在社区物业产权逐渐私有化的过程中,物业管理作为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一种产物,也体现了社会的变迁。
为了保证物业管理能进一步发展,摒弃旧的社会管理体制中不合理的因素是一个关键。是为物业管理发展提供充足的支付空间的保证。也是推进社区及其体制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要从思想观念上改变对物业管理的认识。
首先,政府要为物业管理公司的成长发展提供一个能进行公平竞争的平台和空间。在实际情况中,由于不同的物业管理企业在市场中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从房管部门改制的物业管理公司多少留有 “政府的影子”,这种类型的物业管理企业可以利用在组织资源以及资金利用上的优势与实力,进一步发展,但是这种发展趋势会对现代化物业管理企业发展造成阻碍,因此需要革除其体制中与“政府”相关的方面。政府也应该少参与相应的管理,给物业公司的发展足够独立空间。
其次,应该给现代化的物业管理企业提供发展的法律与政策支持。目前,我国的物业管理普遍存在法律不规范的现象,还需要规范相关的立法工作。物业管理的深层次发展一方面需要物业管理自身体质的完善,也需要外界的支持。规范化的法律政策支持能给物业管理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保障,是促进其发展的关键。
物业管理是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一种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社区管理由传统的体制向现代化过渡,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阻碍物业管理发展的因素,为了保持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要从自身的体制变革出发,也需要外界给予一定的支持,为其发展营造更独立的空间和平台。
参考文献:
[1]张立荣,李莉.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模式分析和改革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03):34-35.
关键词:地方政府;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服务
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的倡导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城市以基层社区为依托的社区服务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为解决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因社会变迁加速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开僻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对身边社区细心观察和了解,深切体会到在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对发展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发现到现阶段我国的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同日益变化的现实需要相比,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客观要求相比还不能完全适应,也还存在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应当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对城市社区管理的能力是个值得深刻探讨的问题。
一、城市社区的定义与服务范畴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就一般而言,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共同体。构成社区这一共同体的要素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有一个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地域界限;第二、有一个以一定社会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群体;第三、有一个维护该地区的公共利益的管理机构;第四、有一套维持该地区和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生活服务设施;第五、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参与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这五种要素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区位体系就是我们所指的社区。
尽管我们在理论上可以把社区作一个这样的界定,但是由于社区的存在和发展受到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而对社区的认同会有差异,尤其是在城市中,由于人口集中,成份复杂,社会和经济的活动频繁,不仅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而且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因而对城市社区的区划更为复杂。我们在这里所分析的城市社区是按照功能划分的以行政区划为主的生活社区,具体是指城市中的以街道或居委会这两个层次划分的区位体系,包括辖区范围内的所有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内。
二、城市社区服务广泛开展的必然性
城市社区服务是指在一定层次的城市社区内,建立在自愿、自治、自助、互助基础上的,既面向全体社区成员又突出重点对象和特殊需求的福利。在我国所倡导建立的社区服务是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以民政部门为主导,以街道办事处为基础,以群众为主体,以城市居民委员会为依托与辖区企事业单位相互联合,建设服务没施,组织服务队伍,开展服务活动,引导群众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加强社会服务是改革开放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社会分工专业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新建城市不断涌现,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家庭对社会的需求愈加丰富,呈现出高层次、多样化。与此同时,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和保健水平的提高,家庭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渐明显,老年人保障和青少年教育等社会问题愈加突出。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旧城区的成片改造和高层居民小区的普遍兴建,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客观上造成了对社会化服务更广泛的需求。正是适应这种客观的社会需求,社区服务在短短的几年中便广泛迅速地发展起来,并显示出坚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的地方政府应该更好地引导社区服务的开展。
三、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
1、城市社区服务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
一般来说各地社区服务状况同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状况是呈正比关系的,但是这种认为社区服务发展中经济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在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可能由于党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倡导和支持,通过充分发动社区居民参与而获得超前发展,继而反过来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反之有的地区虽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地方政府不够重视,社会缺乏支持,群众没能参与,而使社区服务发展滞后,继而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见,社区的发展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我们的地方政府去做,我们地方政府应该充分重视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
2、社区服务的人员素质与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目前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社区服务设施中专职的社会工作者,另一部分是来自于社区内的一些行政或者企事业单位并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普通居民,他们属于志愿服务人员。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支社会服务工作者队伍存在着人员少、素质差及水平低、年龄偏大等问题,他们几乎没有受过专业化、正规化的训练,其服务方法多是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在服务技术方面是传统的、落后的,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尤其在挖掘社区潜力,运用社区资源,与服务对象建立积极关系,把握社会工作者角色身份,发挥社区机构的功能等方面缺乏规范化的技术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区服务质量的提高,地方政府在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方面也有相当多得工作要做。
3、法规建设不配套导致各部门间协调常常出现矛盾
现在在我国各地开展社区服务所依据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委会组织法》中的相关规定、民政部门制发的社区服务文件和民政部门拟报政府批转的地方社区服务发展规划,除个别城市制定有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外,其他许多地方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并没有更具权威性的法规可循。但由于社区服务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工作,它往往需要民政、公安、司法、劳动、文化、教育、卫生、城市规划、城建管理、房地部门、市容及工商管理等部门和工、青、妇、红十字会等组织的协调配合,现在由于各部门行政上的关系,大家对社区服务工作缺乏认同感,再加上无法律法规约束,各地在实践中常常难以统一规划和协调行动,故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
四、地方政府改善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思路
我国的城市社区服务事业经过地方政府十几年的积极引导和发展已逐步从蓬勃兴起时期迈向了稳定发展时期,但它毕竟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因而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应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改革的深化和工作的改善而逐步得到解决,而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在解决城市社区服务发展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1、健全地方法规建设,为社区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于各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区结构、服务需求等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地方性法规对社区服务的指导和规范十分重要。所以地方政府必须大力加强社区服务的地方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工作。从实践情况看,这些政策法规应包括各项服务的管理办法、社区服务业务的指导和评比检查考核的有关规定、发展社区服务资金的筹集与使用办法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规定,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调节各种关系,从各方面扶持社区服务事业,从制度上保障社区服务的稳定发展。
2、理顺体制,健全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系统
社区服务管理体系主要有市、区、街、委四个层次,市、区两级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为主要任务,以制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法规、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开展评比检查考核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广泛的社会合作,使得社区服务工作在城市基层成为有组织的社会行为。街道社区服务的协调管理机构,则以工作的组织实施、资金的筹集使用,各项服务的管理为主要任务。居委会的社区服务组织,以开展具体服务为主要任务。当前应当大力加强对居委会工作和活动的领导,使其按照相关法规所规定的职责积极地开展各项活动。
3、地方政府对社区服务要因地制宜,努力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求
我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不同地区的情况差别很大,即使在一个城市,不同社区在人口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都有很大差别,无论是职业、收入、文化程度、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不同社区的主体成员对社区服务的需要层次、要求程度、承受能力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对这些具体情况作认真的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服务方式。
4、地方政府要大力发展居民互助服务
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着重视地方政府对社区设施的服务,而忽视居民互助服务的倾向,但实际上在社区服务中,居民互助服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许多发达国家,居民互助服务在社区服务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在社区服务方面美国的许多做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在美国参加社区互助服务的工作人员太多是志愿,他们社区服务志愿人员活动的标准是每周无偿为社区服务4小时。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家庭和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增进了人们的满足感、社会感和成就感,而且居民对社区的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改善了社区的人际关系。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的普通居民对参加互助服务的愿望也很强,但现在没有很好地组织,使得这种宝贵的资源白白浪费。地方政府对于这种普通居民的志愿应该积极加以引导,充分利用资源开展社区服务。
5、开展城市社区服务,实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根据城市社区服务的现状,我们认为不加强政府的社区服务管理职能,就会导致社会问题的增多,必然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甚至导致人民群众对地方政府的不满或不信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均已发生变化,尤其是利益的分散化,使得发展社区服务单纯依靠以往那种政治灌输或意识形态的传统方式已不可能。地方政府应该从发展经济入手,充分发展社区化服务,但经济的发展不是指日可待,社区化服务也不是一徽而就。因此,必须考虑目前这种状况,采取适合社区发展的具有群众自我服务特征的城市社区服务方式,通过提供服务解决社区社会问题,形成社区整合。这样地方政府职能通过社区服务这一方式输入基层社区,然后通过基层社区群众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最终实现地方政府职能在基层社区的整合。这一结果向外输出,就成为政府职能对社会稳定的贡献。所以说,有效地开展城市社区服务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家庆.徐容雅.地方政府能力刍议[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
[2][美]奥斯特罗姆等主编. 美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孙金富. 社区服务与社区工作[M].北京:百家出版社,1991。
[4]陈喜强.城市社区服务范畴新论[J].广西社会科学,1999.(3)。
[5]唐钧.北京市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北京社会科学,1992.(2)。
关键词:社区;社区文化;建设
前言: 城市社区文化作为一种区域亚文化,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提高公民综合素质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条件下, 积极探索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而随着现代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群众已不再满足单纯的欣赏文化,被动地接受文化,而是主动要求参与到各种文化形式的实践中,这也正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这既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居民变化了的生活状况的内在要求。
一、社区文化的涵义
目前,由于理论界对社区文化的研究角度不同,因而对社区文化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各执其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广义上讲,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另一种是从狭义上讲,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内文化现象的总和,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形式等。从社区文化建设的角度,后一种解释更为恰当,它为我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以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了依据。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区文化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迫切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在社区建设中,社区文化常常被作为极为重要的内容加以重视,有人甚至认为社区建设就表现在社区文化建设上。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升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和谐的社区人文环境,对构建和谐社区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精神依托
社区文化是城市文明的体现,属于社区精神文明范畴,它以其特殊的功能对社区成员的人格精神,对社区的整体风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区文化建设能够使社区居民在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中通过心灵的交流建立互信与互爱,有助于在一种彼此相知、相容、平等、友爱与和睦的关系中强化社区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同时,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培育居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健全的社区理念,确立关心社区和社区公益活动的强烈意识,以高度的社区责任感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来关怀社区,把社区视为自己生活的家园,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区风尚。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的形成是由不和谐到和谐的过程,也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发挥着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各个阶层收入的悬殊引起人们心理的不平衡,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给人们带来许多的不适应,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使城市管理的难度加大等。社区处在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这就给社区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只有从社区入手,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将各种问题消化在基层,才能夯实城市发展基础,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社区文化建设是解决社会转型期社区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的重要途径
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剧,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诸多因素的相互碰撞必然导致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城市社区中必然有其表现,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社区通过开设老年学校,组织老年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和文艺娱乐活动,同时组织社会力量建立老年福利院,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和归宿。这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托。社区文化建设能够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迷信思想对市民灵魂的侵蚀,为扫除封建迷信、赌博、吸毒、黄色文化制品等消极社会因素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文化保障。
三、社区文化建设新思路
在当前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的阶段,积极探索和推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做好城市的社会工作,增强社会稳定,推动城市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思路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确立“以人为本”的大思路,要把“人的塑造”贯穿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整个过程的始终,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重解决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致力于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在完善管理体制方面,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或缺的,但政府要找准角色定位,部门之间要理清关系。对于社区文化管理中存在的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状况,应从实际出发,进一步理顺工作和管理体制,建立符合文化事业发展规律的社区文化管理新模式,这是提高管理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效率的前提。在完善运行机制方面,社区文化发展的领导组织机制、物资投入机制、约束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要制度化。
(三)提高思想认识,创新管理理念,提高社区居民主体意识与参与度
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不断地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文化活动内容、体现以人为本,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来提高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与参与度。举办社区文化活动主要是为了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关键点应体现在“服务”上。作为社区组织者在开展各类社区文化活动时,要力求更好地为提高居民文化生活质量服务。
(四)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提升社区文化品位
社区的各种资源是社区文化建设最宝贵的条件,从某种意义来说,社区文化建设过程就是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一是组织资源,群众文化社区组织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社区组织要注重组织制度建设。二是人才资源,要通过开展社区人才资源调查和各种文化活动,积极发掘社区文化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使社区文化更具活力,更有魅力。三是设施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活动会越来越多,对文化设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政府、企业和社区组织应该想方设法增加文化设施的数量,并且不断提高建设质量和服务质量,使人们的文化活动有去处,并得到满意的服务。
四、结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社会体制的改革,又是政府由权力、责任中心脱离出来,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与社区组织共同服务和管理社区(社会)的过程,即由单位体制主导转向社区体制主导的过程。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对社区文化建设作简单化、浅薄化的理解不利于它的顺利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化,随着政府和社会对社区文化建设理解的深入和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文化建设模式和理论也会逐步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吴新叶著. 区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2]王颖著. 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5.
[4]唐中新著. 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邓伟志. 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建设[J].上海大学学报,2007.4.
[6]张珏娟. 强化责任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N].四川日报,2009.6.
[7]陶宏斌、刘 力. 武汉和谐社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地方发展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