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第三方检测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汽车产业 供应链 第三方协同平台
一、国内汽车产业供应链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日益发展,以及汽车产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关联与协同性也呈现增强趋势,其主要特征表现在:精益生产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化,使汽车产业适时供货已经升级为适时顺序供货;汽车零部件的物流配送模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从传统的根据订单直接供货的模式逐步发展到供应商直供、二方库配送、第三方物流配送等多种物流模式并存;一些先进的汽车制造企业对零部件周转时间的要求已经缩短到45分钟,敏捷、高效、低成本成为供应链运营的基本要求;产业链配置全球化,国际主要汽车制造公司利用全球资源,实现投资、开发、生产、采购和销售的优化配置,以适应各地区不同的市场偏好需要。随着汽车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的逐步加强,提高整个汽车产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及产品生产、销售成本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
在中央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下,在《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汽车工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全年汽车产销量双超1800万辆,居世界第一位,但与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相比还存在以下问题:汽车产业供应链中,以二级和三级供应商为代表的中小企业达90%以上的比重,企业类型和数量呈现出金字塔式结构,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配套外向度低等问题;物流配送企业的信息系统还很不完善,物流设施、设备、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水平较低,大部分企业仍采用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作业,行业物流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很难满足企业高效运营和准时制供货的需求;市场竞争激烈,原材料涨价,物流成本过高,而主机厂年年压低采购成本,导致零部件企业遭受上下游“两头挤压”,利润空间缩小,部分零部件厂的生存环境堪忧;出口仍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价格相互倾轧导致出口量增长快但效益增长不明显;大部分零部件企业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难以介入主机厂前期开发过程;企业普遍缺乏与国际企业交往能力,不能适应系统化模块化供货要求。
二、国外汽车供应链协同平台发展趋势
1、行业化的解决方案
组建面向行业应用的协同平台是目前协同商务平台的主要特征,其中包括航空业的Exostar、汽车业的COVISINT、零售业的Global Net Xchange(GNX)、金属行业的Quadrem以及电子行业的E2Open等。国内也涌现出以东方钢铁网、中华纺织网、能源一号网等为代表的行业协同商务平台。
2、第三方的专业运营
对于国内为数众多的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各自建立独立的协同采购平台将面临投入大、运营成本高、见效周期长、缺乏标准化、安全可靠性差等一系列难题。通过第三方运营商提供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协同商务平台的主流模式。
3、采用国际化的标准和规范
采用跨平台的开放系统,支持J2EE、HTTP、SSL等业界标准,支持UN-SPSC等多种国际标准的产品目录管理技术,支持SIC的行业分类标准,使用标准代码;提供标准的系统集成接口,如第三方物流接口、在线支付接口、海关申报接口等;与国际成熟的交易平台的多种接口标准一致或可转化;采用SSL加密及数字签名技术,进行数字证书管理和身份认证。
三、建立汽车供应链第三方协同平台的必要性
1、适应汽车产业全球化采购趋势的需要
随着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与新装备在汽车产业中的投入使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世界汽车产业也发生着深刻变革,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集团化重组,整车和零部件垂直一体化分工被对等合作的互动关系取代;全球化采购,整车厂的零部件外购比例达60%以上;零部件与整车同步开发,甚至超前开发;形成了由一级系统供应商主导的“金字塔”式零部件产业供应链;生产和投资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80%以上的国际汽车贸易通过专业BtoB电子商务平成。
2、解决汽车产业供应链多级协同的需要
与汽车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相适应,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发展呈现出以一级系统供应商为主导、以第三方物流为特征的多级集成供应链结构。由于汽车产业供应链中存在多级协同关系,由整车企业自己建立的采购平台只能解决整车企业与系统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问题,无法满足供应链中系统总成供应商与零部件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的协同关系,在汽车供应链第三方协同平台中,所有企业都可以拥有采购商和供应商的双重角色,履行采购与供应的双重职能,从而有效地解决供应链的多级协同问题。
3、提高汽车产业供应链运行效率的需要
汽车产业的竞争已经由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向整体供应链的竞争,供应链成员在库存、质量、成长、成本控制和互惠机制等方面客观存在不同的利益目标,垂直一体化的传统供应链模式和协调机制不能及时评价和消除这些与供应链整体最佳利益相冲突的问题。供应链的一致性和可见度不够。供应链各成员不能动态共享从市场到销售的闭环信息,导致订货提前期过长,库存过大,业务成本过高,对供应链异常的快速响应不够。第三方协同平台在整合行业资源、建立竞价机制、缩短交货周期、降低采购费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据国际著名研究机构Aberdeen Group研究证实,应用供应链协同平台进行采购的企业,产品采购成本下降1.5%~5%,业务处理费用减少70%~90%,业务处理周期缩短50%~70%。
四、汽车供应链第三方协同平台架构
1、平台用户模型
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以整车制造企业为核心,囊括了上游多级零部件供应商、下游分销商以及物流企业等供应链模型。平台主要用户为汽车产业供应链中的核心整车企业、一级总成、二级零部件、三级毛坯、四级原材料供应商以及物流企业。
2、平台技术体系架构
作为第三方协同商务平台,平台架构需要具有可扩展性、消除异构性、安全性以及对XML的支持性等特点,可采用J2EE技术体系架构。J2EE的特点是提供可参照的体系结构,简化建立企业级应用时的开发、部署、管理等问题,为快速灵活地建立大规模的分布式企业应用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
3、平台技术路线
在汽车供应链的流程建模及预配置、基于准时制的计划看板及物流跟踪、供应链中多用户冲突机制等关键技术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成果,坚持自主开发和持续创新;在平台的体系构架、中间件技术、短信平台、数据库产品和安全策略等方面充分利用国际范围的先进技术和成熟产品;遵循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法规,自主创新和应用集成相结合,示范应用与全面推广相结合,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行业针对性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项目目标。平台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1)基于汽车产业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建模及预配置技术。采用流程积木技术对汽车产业供应链进行业务流程建模,构建采购商、多级供应商、物流商协同工作的一体化供应链模型,使同一计划在多级供应商之间具有可传递性、可执行性。根据不同类型会员的业务需要对典型业务流程进行封装,提高平台的敏捷性和成熟度。
(2)基于RFID的智能仓库管理技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仓库管理的物资种类及数量在不断增加,出入库频率剧增,仓库管理作业已十分复杂和多样化,传统的人工仓库作业模式和数据采集方式已难以满足仓库管理的快速、准确要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行工作效率,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它能对相距几厘米到几十米范围内的物体进行识别,而且可以批量读取、可识别静止和运动状态下的物体、设备、车辆和人员。对比普通二维条形码技术,RFID技术具有扫描速度快、体积小、形状多样、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强、穿透性和无屏碍阅读、记忆量大、安全性高等多重优势。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天线三部分组成,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标签进入天线辐射场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发送出自身编码等信息,被阅读器读取并解码后发送至电脑主机进行有关处理。
(3)汽车产业供应链中多用户冲突管理技术。针对汽车企业特点,解决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集群中多用户协同冲突协调机制的构建问题,通过业务策略预配置、计划自动回滚、自动分解等多种手段实现多供应商、物流商的冲突协调。实现冲突管理的四个关键技术是冲突避免、冲突检测、冲突分析和冲突消解。
(4)集成基于WEB的异构产品信息协同技术。汽车产品结构的复杂性、产品类型的多样性,使得web方式下跨企业产品信息协同构建更加困难。项目集成了基于web的异构产品信息协同技术,提供简单易用的多种格式设计图纸浏览工具,实现跨区域、跨集团、跨产品平台的产品信息数据的共享和协同。
五、汽车产业供应链第三方协同平台的功能
平台主要包括产品及供应商管理、业务策略管理、订单管理、结算管理、特别事项管理统计分析与报表、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等功能,不同类型的会员登录系统后显示各自权限范围内的功能。
1、产品及供应商管理功能
为供应商提供自身产品编码体系与采购商产品编码关联对照功能;提供供应商考核、评价管理工具,预配置丰富的供应商评价指标库(提供质量、成本、交货、服务等数十项指标供企业选择并设置相应权重);根据订单执行情况自动分析计算供应商考核评价的部分关键指标。
2、业务策略管理功能
支持对采购产品的采购渠道、采购比例、价格、运输模式等多种业务策略的灵活预配置;对违背既定业务策略的订单进行实时预警。
3、订单管理功能
采购商可根据业务策略和净物料需求计划自动批量生成采购订单发送至供应商,系统实时短信提醒供应商进行确认;系统根据会员设定的物流运输策略自动生成物流订单信息,支持采供双方直接供货、二方库以及第三方物流等多种物流模式;订单执行中可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变更调整,系统自动记录每次变更的详细信息;采供双方及物流企业对订单状态、收发货信息进行实时跟踪管理。
【参考文献】
[1] 武汉莱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湖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调研报告[R].内部资料,2010.
[2] 鲁耀斌、张金隆、罗静:基于电子商务的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4).
关键词:水质管理 ;用水安全 ;水质检测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用水量也是与日俱增,这就要求供水部门以及供水企业需要不断地加强水质管理工作,确保人们的用水安全。加强水质管理工作离不开水质检测水平的提高。
一、提高水质检测水平的意义
现如今,人们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如果水的供给不足,人们的生活就会大受影响,严重时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城市供水事业已经初具规模,正常情况下可以满足人们的饮水需要以及社会的正常运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可以忽略问题的存在。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不断拓宽,我国饮用水源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污染,水质问题日益凸显,给供水安全增添了不利因素;中小供水企业由于资金和规模的限制,检测设备和技术落后,无法及时准确地发现水质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相当数量的管网设施因为使用年限的超期,导致漏损,进而造成了水质的降低;建设部虽然定期公布三十六个大城市的自来水合格率,且合格率都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但是水质检测项目并不全面,仅仅是取众多水质标准中少数几个指标进行检测而已,同时,这些检测数据多属于供水公司自检并提供,可信度可想而知了;还有,检测的水样一般取自水厂,并非用户家中的终端水质。
提高水质检测水平,可以对上述提到的一些问题、隐患进行有效地预防与整改,是城市加强水质管理工作的需要,是确保居民安全用水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
二、如何提高水质检测水平促进水质管理工作
1、对城市供水的水质进行严格地检测
供水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检测制度并成立一支专门的检测队伍,依据国家卫生部关颁布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 206-2005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水质特点,按照一定的检测频次对不同的检测项目进行监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存档与上报。通过对检测结果的探究及时地调整生产工艺。水质监测工作需要科学的、专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不是任意部门可以胜任的,该项工作需要具有专门检测资质的机构来完成。水质检测数据要具备及时性、准确性,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给有关部门。对于那些未按规定上报检测数据以及水质不达标的机构,要给予通报批评,严重时,还可以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2、加强水质检测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
1)仪器设备的申购:仪器设备的申购是检测部门根据工作计划和新开展检测项目的需要提出购置需求。申购前必须充分考虑仪器的适用性和设备的使用条件。
2)仪器设备的购置:检验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或计划开展的新检测项目,提出仪器设备购置申请,并明确所要求的设备类型、主要性能指标和大致预算,如名称、型号规格、量程、准确度等级、数量、用途、参考价格和推荐的供应商等。
3)仪器设备的采购:确定所需采购仪器的品牌规格后,了解易耗品的需求量。因首次采购的折扣一般比较大,所以首次可多采购一些易耗品(易老化的易耗品可以和厂商协商保存在厂商处,待需要时发货)。
4)仪器设备的验收:仪器设备的验收主要是根据装箱清单和采购合同清点相关设备,并检查仪器外观是否有损伤或瑕疵,并填写验收报告,详细记录仪器型号、规格、出厂编号、安装验收的时间等,待实验室管理层确认后输入设备档案。
5)仪器设备的档案:大型仪器验收后给仪器设备建立档案。仪器设备档案是实验室的五大档案之一,可以由以下内容组成: 申购报告、调研报告、采购合同、验收记录、使用记录、维护记录、期间核查记录、修理记录,校准或检测证书、售后服务联系方式、说明书、采购清单等,以上内容供日后的仪器购买提供参考。
6)仪器设备的使用:仪器设备的技术操作人员一般在安装工程师的现场培训下掌握一些基本功能。掌握仪器的基本技能后应撰写仪器设备操作作业指导书,操作作业指导书的目的在于减少因人员的流动和更换而影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使用前后要填写使用记录。
7)仪器设备的维护:维护保养是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性能、提高其使用率、延长其生命周期的最有力保障。仪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维护,分为日常维护和全面维护。日常维护是指检测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后对仪器进行简。
单的清洗或老化;全面维护是指仪器使用一段时问后请厂方人员对仪器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保养。要使其最大限度地得到有效利用,必须做到精心保养和维护定期计量和及时排除故障,确保其完好无损后正常使用。
8)停用、报废:做好仪器设备的停用和报废工作,可以及时清理不良资产,改善实验环境,促进设备更新,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无法修复的可申请报废。报废后的检验仪器设备应建立台帐,进行调整。同时,建立严谨的报废程序,做好报废过程中的技术鉴定工作。经鉴定,尚有使用价值的仪器设备,一定要充分挖掘,设法变废为宝,节约购置经费。
3、全面建立第三方的水质检测体系
将各区域级以上重要水质检测中心从自来水公司中彻底分离出来,在财政支出或定价成本中专门列支。水质检测中心应成为第三方的独立监管机构,对行业监管部门负责。水质监测站每季度对供水企业的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进行常规项目全面监测一次,于下一季度的第一个月5日前将水质监测数据及分析情况汇总,上报政府有关部门,各供水企业应积极配合。水质监测站应依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认真检测,科学、客观、公正地出具检验结果。市建设局将对供水企业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或抽查,并根据检查情况及供水水质监测情况监督不合格的供水企业进行整改工作。同时,政府要加强水质检测方面的财政资金和政策性资金支持,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检测工作顺利进行,建议将饮用水安全与否作为衡量政府执政能力、城市发展水平和投资环境的一个标准。此外,要以特许经营制度为基础,保留政府对供水设施的最终产权,制度化地开放供水企业经营权,推进供水服务的社会化经营,从而将政府与企业的隶属关系改为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便于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4、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水质三级管理体系
制订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起水质三级管理体系:一级为水厂实验室,负责厂内进水和出水的简单分析及在线检测仪表的维护和数据的收集,如浑浊度、色度、消毒剂等的测定;二级为自来水集团公司水质检测中心,负责自来水集团公司所属全部水质检测点(原水、水厂出水、管网水)的全分析,负责水厂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培训和考核,必要时,依据不同的水处理工艺,定时对特殊项目进行检测以便及时指导水厂的生产运行,如采用纳滤系统降低水中总硬度的工艺,就要每天对纳滤系统出水的总硬度进行监测,以便及时清洗纳滤系统,保证出水质量;三级为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定期监督检测。三级水质管理体系的建立,从制度上保证了供水水质安全。
5、加强实验室管理,力争自来水集团公司实验室取得实验室资质认定资格。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规定了实验室应满足法律地位、独立性和公正性、安全、环境、人力资源、设施、设备、程序和方法、质量管理体系和财务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取得了资质认定资格的实验室,就不仅能够保证实验室出具的数据科学、准确、可靠,而且为保证水质、保证数据的公正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及法律上的约束。
三、结语
供水水质的安全可靠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人们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社会的繁荣稳定。只有建立健全供水水质的法律法规,完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水质检测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质管理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繁荣稳定。
参考文献
[1]张桂华.甘肃省永昌县农村饮用水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 预防医学杂志,2010(5).
[2]刘雨.2008年聊城市农村饮用水水质检测结果分析[J].预 防医学论坛,2010(3).
[3]谢达禄,王晓风,罗立新,吕秋林,吕丽英. 兴国县农村饮用水水质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1,(02) .
中小学作为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其所需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均属政府统一招标采购范围。近年来,高邮市围绕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重心,对教育装备的投入不断加大,教学设备的招标采购活动也不断增多。2011年,高邮市中小学电子白板教学系统项目预算达540万元,采购规模超过以往,项目实施难点较多,电教中心作为职能主体具体负责项目招标采购,通过精心计划,规范操作,最终中标金额为460余万元,资金节约率近15%,回顾项目的实施过程,一条重要经验便是重视了项目前期市场调研的作用,为准确定位采购需求提供了有效参考,从而保证了采购项目的顺利实施。
1 开展市场调研,客观全面地掌握产品信息
1.1 通过市场调研,全面获取产品信息
无论所要采购的教育装备产品众多,具体到某一类产品,都有相当多的品牌、型号、配置参数可供选择,如何定位采购需求呢?这就需要进行市场调研,通过调研掌握所需购买产品的信息。
1)掌握行业发展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起电子白板开始在国内迅速发展以来,截至目前,电子白板仅在教育市场的份额就达到了79%,2011年当年市场份额约22万块。庞大的需求也引发电子白板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出现了众多品牌的产品,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
虽然政府采购法规明确公开招标项目不得指明产品品牌,但了解品牌差异也是有必要的,因为不同品牌品质确实存在差距。短焦投影机和电子白板作为项目主要设备,是我们进行产品调研的重点,例如电子白板,有“一线品牌”,也有相对“弱”一些的品牌,还有相当部分是“贴牌”或“代工”产品,不同厂商与品牌之间质量有优有劣。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综合实力强一些的生产厂商,生产工艺和服务水平相对较好,产品品牌认可度相对较高,市场占有率也较大。
2)熟悉产品类别性能。对具体需求来说,不同单位、不同用户的需求具有较大差异。比如,单位采购办公电脑对电脑的安全性能要求高,办公文员所需的办公设备在配置上就要比设计人员所需的简单得多,哪些产品更好,只有通过多款产品比较,才能发现其中的差异。
就实现原理而言,主要有电磁、压感、红外、光感等;投射尺寸也各有不同,分别从50寸到100多寸;板面比例有4:3也有16:9;安装方式有固定式、滑轨式及活动式。另外,投影机、台式计算机、视频展台等的品牌和规格也很多,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市场才能了解,尤其是电子产品,不同的产品其功能和性能差别较大。当然也有些技术参数并不是能直观感受到的,如投影机的亮度流明、视频展台的TV线、对比度,我们均依据产品的检测报告和相关认证进行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甄别不同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的可信度。曾有供应商爆料“检测报告只要花点钱就能有”,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做了市场调研,发现部门级别越高检测报告可信度就越好,公立部门报告可信度要比私营的高,也就是说不同检测报告或认证的“含金量”是不同的,需要区别对待。
3)了解产品价格区间。市场调研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掌握产品市场价格,判断价格走势,从而正确地预测采购价格,做好预算,以便节约资金并采购到物美价廉的产品,或是在固定额度的财政性投入情况下,能够采购到数量更多的产品。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投影机有短焦,也有超短焦,但后者价格相对要高很多;部分等国外品牌电子白板生产工艺、产品性能确实有优势,但价格也很高;计算机型号很多,配置不同,价格相差也很大。
当然影响产品采购价格的因素还有很多,如项目采购规模、实施难度、货款结清方式等。在综合考虑从生产厂商、销售商、网络媒体等多个渠道获取的产品价格信息的同时,我们还将其与以往类似项目的成交价格作比对,尽可能摸准摸实产品的价格变动区间。
1.2 市场调研获取的产品信息应是有效的
既要积极主动开展项目采购市场调研,同时也要注意调研的方式和途径。《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招标采购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就招标文件征询有关专家或者供应商的意见。但是,如果这种征询意见不是面向多数供应商,而是仅仅面向某一个供应商,那么就是值得商榷的,这也并非政府采购规章制度规定的初衷。
调研信息既要全面,也要客观,这样的调研才能有效。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作为招标组织方,一方面通过与多个设备生产或销售商咨询,参观教育装备展览会,以使调研范围不再局限于一个或少数供应商,广泛了解产品信息,依据各种信息资料,判断采购物品的供应情况,与供应商的接触中,分析供应商的供给能力,从价格的变动,预测采购成本的变动;另一方面又不过度依赖供应商,杜绝供应商直接代劳,避免技术参数的“全盘复制”“拿来主义”现象,此外,还通过走访兄弟县市装备部门和相关学校,从用户角度调研产品,此外还借助网络等手段了解第三方媒体针对于相关产品的评价信息,多方面保证对采购项目调研信息的深入全面研制,包括行业情况,到产品类别,再到价格走势等,然后根据性价比最优原则来拟定采购需求。
2 通过市场调研,科学合理确定采购计划
采购计划的确定与先期的市场调研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深入了解了产品市场,才能提出更贴合实际的采购需求。不同规格品牌型号产品,可谓是性能各有优劣,价格有高有低,是否适合就要看针对什么用户,在什么地方用,使用频率,预算资金等。市场中能满足教育教学应用要求的设备很多,但哪些设备更具适应性,真正能为教育所用,需要我们对本地的教育装备发展现状和师生实际需求深入了解、分析。
“好用、够用、实用”是我们一贯坚持的采购原则,本次电子白板教学系统采购项目亦是如此。为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采购方案,在进行有效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教育发展现状安排计划,既不贪大求洋,也不过度追求廉价。电子白板教学系统项目需要采购哪些设备,设备安装集成怎么实施,解决此类问题需对最终用户进行调研。为此,我们深入项目学校进行实地走访考察,了解学校装备现状和设备缺口,以及办学规模、师生对于电子白板设备的认知现状,特别是教室环境(即设备预安装现场)。由于采购的电子白板教学系统设备均安装在普通教室,对安装环境的考察自然也成为调研的重要内容,根据考察情况,分别采用不同配置方案。普通教室灰尘大、学生接触多,选用电磁式电子白板;需为加强防护选用推拉式黑板,综合兼顾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相应设置电子白板安装高度、水平位置等。
电子白板教学系统采购项目资金为财政性拨付,投入规模是固定的,所以在产品性能参数能满足应用需求的前提下,还必须考虑到产品价格,控制项目采购成本在预算范围内。在项目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基础上,形成的调研报告及配备方案报局招标领导小组会议审定,最终确定设备配发范围、采购数量、设备类别、安装集成、项目交付等细节安排,为招标文件编制做好准备。
3 根据市场调研情况,科学严谨地编制招标文件
招标文件是采购单位的行动指南,是投标单位须遵循的规则,是规范整个招标过程,确定招标人与投标人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招标文件的编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书编写是否规范、准确,是否科学、严谨,直接影响整个招标工作的进度和成败。
3.1 前期的项目调研为招标文件的编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调研信息有效指导招标文件中设备参数的制定。招标文件中的设备应是市场上的通用设备,技术参数编制只能涉及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技术参数最好是一个数值范围,而不是一个具体数据,可采用“大于等于”或“在某某幅度内”这一类的措词,不应对任何有资格的投标供应商造成歧视。通过项目调研,我们明确了采购需求,招标文件中均采用设备的通用性技术指标,技术参数要求为最低要求,不设置任何指标门槛。如调研中发现计算机CPU有E6600,也有E6700,两者都能满足教学应用,于是我们就指定E6600为最低标准;短焦投影机投影距离有80 cm、100 cm、120 cm,于是我们就指定投影距离≤120 cm;电子白板板面比例有4:3,也有16:9,两者虽都能满足教学,但价格相差较大,于是我们就指定板面比例为4:3,等等。此外,设备相关细节也需描述清楚,尤其是电子白板教学系统中各类设备的安装集成规范,如安装尺寸、布线方式、功能实现等。
投标样品提供也很关键,由于计算机基本为通用的标准化产品,我们便不再要求提供样品,而其余设备参数在满足标书的同时产品外观、材质和性能却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所以提供样品就很有必要,于是我们在编制招标文件的时候便明确哪些设备需要提供样品,如何提供,如何搭建演示环境,以保证评标过程中评审专家能对投标产品有更为直观、全面的了解,从而保证评标结果的公平、公正,也为项目最终交付验收提供了依据。
2)调研信息有效辅助招标文件中评审细则的制定。评审细则是评标委员会开展评标工作的最主要依据,是指导评标委员会如何评标的纲领性文件。一个合法、科学、合理、具备可操作性的评标办法,是招标投标成果科学合理和招标目的顺利实现的有效保障。通过调研,项目采取分标段形式进行实施,采用不同的评标标准,两个子项目可分开确定中标候选人。计算机设备的标准化程度高,市场较为透明,适宜采用最低评标价法;而电子白板、短焦投影机、视屏展台等设备子项目货物种类较多,需要现场演示,于是采用综合评标法。在拟定综合评标细则分配价格、商务、技术分值时,权衡了性能与价格,将价格分值设为50分,其余分值设置侧重于产品的现场演示效果,同时关注各供应商的业绩状况、产品权威认证(如ISO认证、GB检测),考虑到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因素重点强调三年内的售后服务承诺。在细化评分标准的同时,适当给予评审专家自由裁量权,技术商务分依据投标供应商提供的各种有效证明材料并结合投标产品的现场演示效果进行打分,尽可能增强项目的客观操作性,减少人为因素对评标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
招标文件的编制应符合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标准格式规范拟定。招标文件中我们明确评价供应商的方法以及评定供应商中标的标准,标明实质性条款,重大事项前以标记作提醒,并对字体格式作特别设置,同时要求供应商投标文件要具有针对性,避免多而空、虚而假,凡与该项目实施没有直接关系的条款内容一律删减。
3.2 多方论证,延续调研,修订完善招标文件
1)开展招标文件编制论证调研,加强标书审核。招标文件的编制是招标准备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调研项目采购当事人,广泛征询有关招标文件的编制意见,有助于标书编制的合法、公正、科学和严谨。
高邮市教育局电教中心作为招标文件编制的合法职能部门,负责拟定招标文件,开展标书论证调研,征询最终用户、监管部门、局主管领导、市政府采购办等方面意见,共同审核把关标书编制,审查文件的相关条款是否合法,是否符合政府采购政策要求,是否有倾向性、歧视性或排斥性;仪器设备的技术性标准是否有特定要求和指定产品的现象,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评分标准和定标原则是否合法,是否客观公正;合同主要条款和格式是否合乎要求,是否有交货时间和地点;是否明确投标、开标的时间、地点等。如在电子白板教学系统项目招标文件中综合评标细则编制过程中,我们最初设定业绩分的评分依据为投标人近两年内的类似项目成功案例(合同金额500万及以上),后经市采购办审核时,发现此条款存在歧视中小供应商的嫌疑,经过共同商议后便将此条款改成了针对设备生产厂家的类似项目业绩来评分,这样既保证了招标文件不带歧视性,同时又能保证采购人能够买到合乎要求的产品。
2)开展项目投标供应商调研,保证标书公正严密。依据《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的规定,招标采购单位根据招标采购具体情况,经事先约定,可以组织潜在投标人召开开标前的答疑会。召开答疑会,可以让招标采购单位解释招标文件、解答供应商提出的疑问,也可以让潜在投标人提出问题、排除疑虑。答疑会是搭建招标采购单位与潜在投标人之间沟通桥梁的平台,是顺畅招标流程的必要环节。
关键词: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教研究中心研究项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研究”(G2012A014)和湖北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高职衔接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研究”(201342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4日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完善合作育人机制,我校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与方法,并于2012年开始试点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工作。两年来,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了教学质量共同评价组织机构,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共同评价,进一步完善了我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明显提高。
一、校企共同评价机构的建立
学校充分认识到社会评价在教学质量评价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推行校企共同评价工作,组建了“政行企校”专家共同参与的学校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委员会,学校共同评价委员会由校领导,行业企业专家,政府主管部门领导、教务处、质量管理处、校企合作处、招生与就业处负责人共18人组成;并在评价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了由教学学院领导、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群共同评价小组14个。评价机构成立以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果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对象或环节进行共同评价,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二、校企共同评价体系建设
(一)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为了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学校出台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章程》,组建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并建立了14个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
为了深化政行企校的合作,组织和推进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工作,学校出台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重要教学文件共同论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制度》、《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双负责人管理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双方人才互聘及考核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院产学合作工作管理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培养及员工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人才共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设
1、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各专业根据麦可思公司《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调研成果,深入开展专业剖析;带着问题和不足,开展专业社会调研,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规划专业发展思路;各教学学院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单位,邀请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楚天技能名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论证,全校5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2、论证课程标准。以国家骨干校建设专业为示范引领,率先启动了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和论证工作。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召开专题论证会,对专业课程标准进行论证和修订。目前已完成课程标准论证的专业有会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专业。
3、建立职业技能评价标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学生职业技能评价标准,建立各专业的技能测试题库,在学生毕业前开展专业技能测试,评价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度和熟练程度。学校每年开展一次毕业生专业核心技能测试工作。
(三)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推行由教务处检查员、质量管理处督导员、教学学院(部)教学视导员(兼职督导员)、教学学院(部)教务员、学生信息员、企业人员构建的“六员联动”教学质量多元监控机制,对日常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不断完善督导周考核、视导月报、教学信息月反馈制度,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个体的跟踪督导和督查整改,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校企共同评价的实践
(一)共建教学条件
1、校企联办专业学院,实现人才共育。依托建立的学校理事会和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改革学校的办学体制,在专业层面开办山河鲁班学院、黄冈东风汽车服务学院、法雅园林学院、神丹牧业学院、恒信会计学院、欧宝学院、国际软件学院等7个专业性学院,进一步完善“政行企校”四方在学校、专业群、专业三个层面合作办学育人的“三层合作、四方共建、互利多赢”的办学体制机制。通过理事会的组织和协调,引导“政行企校”各方在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就业,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7个专业性学院根据专业特点,由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建设实践条件,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开展订单教育,共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了各具特色的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创新了合作运行机制,真正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表1)
2、实施双带头人制,共建师资队伍。为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学校通过设立专业双负责人制度,首批引进28位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同时,常年聘请26位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在校任教。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安排专任教师与其结对,组团队,引导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
专业教师积极利用暑期下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保证实践效果,各单位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对下企业锻炼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仅2013年学校就投入55.2万元支持208名教师参加了108个暑期企业锻炼项目,在职教师全年累计完成挂职锻炼时间8,291天,社会兼职10,261天。
3、完善实践条件建设,共建、共管、共享。学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理念,坚持与企业共建、共管、共享。一是采取多种模式与企业共建基地。有的由学校提供场所,将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有的在企业建设教室和学生宿舍等教学和生活设施,完善教学条件,将企业的生产场地变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场地;有的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融生产、教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产实体。二是坚持共同管理实践基地。每个基地都成立了由校企人员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校内基地由学校指派负责人,校外基地由企业指派责任人,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开展示范性基地评比活动。三是坚持基地资源共享,产学研并重。每个基地重视发挥其教学、生产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条件成熟的基地校企还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活动。通过共建、共管、共享和产学研并重,提高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二)共管教学过程。学校组织开发了教学质量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及时收集实习单位领导、兼职教师、专业群理事会专家等社会人士对学校教学工作,特别是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意见;实时反馈行业企业专家、专业负责人、学生教学信息员、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建议。两年来,该平台共收集各类教学质量反馈和评价信息4万余条。收集的信息由质量管理处定期分析和通报,并督促教学单位整改,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三)共培学生实践技能
1、校企合作培养实践技能。学校聘请了一大批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楚天技能名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搬到生产、工作现场,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各专业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引入企业参与学生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竞赛中由企业专家出题目,现场验收竞技成果,现场点评学生职业能力,在学生中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勤练职业技能的良好学习风气,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2、校企共同指导学生生产实训。实习前,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习方案,选定实习企业方指导教师;实习中,校内指导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的职业技能,强化职业道德,做好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企业指导教师悉心指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巩固专业知识,磨炼意志品质,锻炼操作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实习结束前,企业方指导教师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鉴定和评价。通过实习,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升华。
(四)共评教师职业能力。一是聘请企业专家联合开展近三年来新进、新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活动,2012年学校测评新进教师56人次,2013年学校测评新进教师43人次;二是开展首批教师“三证联认”、“六个一达标”工作。“三证联认”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合格证、专业实践能力合格证、企业工作经历合格证三证联合认证;“六个一达标”是指每位教师要密切联系一个企业、结交一个兼职教师朋友、深入一个专业建设、开发一门专业课程、每年做好一项研究、建好一个个人网站。各教学单位积极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评委,开展教师的“三证联认”、“六个一达标”评定活动,2012年331名教师完成了“三证联认”,273名教师完成了“六个一达标”的认定工作;三是教师教学能力社会评价工作,是通过教学质量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来进行的。两年来,共有250余名行业企业专家、楚天技能名师、兼职教师对我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教学建议。
(五)共评学生职业技能
1、“三通一专”技能测试效果好。为了解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情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技能和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组织企业专家和骨干都师一起开展了“三通一专”能力测评工作,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和专业核心技能进行测评,并把测评结果作为对各学院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借助第三方的考试系统来实施考核,应用文写作能力和专业核心技能则每年度由学校组织一次集中抽考,由聘请的行业企业专家出题和评定测试结果,整个过程实行教考分离、教评分离的方法进行。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对我校的学生能力、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客观的评估。(表2)
2、学生参加校内外竞赛捷报频传。2012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团体一等奖1项,参加校内外各项竞赛获奖2,435人次;2013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团体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加校内外各项竞赛获奖1,367人次,特别是学生参加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7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团队总分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一。
(六)共评就业质量。近三年来,学校评价委员会委托麦可思公司对我校每一届的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并了相应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经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调研,我校2012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2,853元,与全国骨干校2012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2,811元基本持平;2012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比本校2011届(64%)高5个百分点,比全国骨干校2012届(63%)高6个百分点;2012届毕业生工作与职业吻合度为43%,与本校2011届(43%)持平,比全国骨干校2012届(41%)高2个百分点;2012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为3.1%,比全国骨干校同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高10%;2012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0%,比本校2011届(88%)高2个百分点,与全国骨干校2012届(90%)持平;2012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学生工作和生活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分别为87%、80%、85%。
通过麦可思公司的调研报告,学校清醒地认识到了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势和不足。并积极组织各专业开展剖析工作,从职业定位、教育过程、学生就业创业质量、专业及学校声誉影响、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等方面入手总结成绩与不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应对策略和整改办法。通过科学分析和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杨钊|文 尚文|摄
极路由的打法变了。
7月15日,极路由在北京召开新闻会,这家在过去一年备受瞩目的硬件创业公司,这一次没有任何的硬件新品,而是正式推出了其首款面向消费级市场的路由器操作系统――HiWiFi OS。这是一款可以向第三方厂商开放的系统。
极路由的这一举措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早年的小米,2011年8月之前,小米尚未自己的手机,但是却已经依靠MIUI圈到了几十万的种子用户。
眼下的智能路由器市场,主要玩家们的产品无论是功能、硬件配置还是价格都难分伯仲,产品层面很难拉开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极路由打出了操作系统这张牌,希望能够继续保持自己的领先身位。
2013年起,硬件创业在国内渐成风潮,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路由器,各种打着智能旗号的硬件产品层出不穷,不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很多产品在获得初步的媒体曝光后就销声匿迹,对于市场的影响几乎为零。
极路由是这一轮智能硬件创业大潮中为数不多的、取得了一定市场成绩的玩家。其官方数据显示,至今,极路由的出货量已经超过100万台。就在这次会前的半个月,这家公司刚刚宣布完成了千万美元级别的A+轮融资,投资方是凯鹏华盈和联发科。这家公司在过去两年的创业经验,对于所有立志或者正在做硬件的创业者都颇具参考价值。
不是所有打着“智能”旗号的硬件都有“钱”途
从鼓励创新的角度,创客运动以及眼下涌现出的各类智能硬件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你的创业是为了取得商业上的成功,那么就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能够在短期内被市场接受的智能硬件凤毛麟角,或者说的更加直白一点,眼下大部分的硬件创业团队都必死无疑。
为什么智能路由器能够从众多的智能硬件中脱颖而出?在极路由一年后,创始人王楚云才真正想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
“路由器是一个很特殊的硬件,不能跟其他硬件相比。我觉得做硬件创业,最重要的还是看这个设备在生态系统和食物链里的位置。”王楚云告诉《商业价值》。
“路由器处在一个很核心的位置,做一个音箱、手环之类的产品可能都不会像路由器有那么强的重要地位,大家把路由器当做一个重要的流量入口。”
在王楚云看来,衡量一个智能硬件项目是否靠谱,应该考虑三个因素。首先,这个行业是不是一个长期没有发生过变化的行业;其次,这个行业里是否有一家独大的情况;最后,这个产品是不是每个家庭都需要的。
这三个因素其实与传统路由器市场的现状一一对应: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路由器行业只有元器件的换代升级,在产品设计方面一直没有革命性的颠覆产生;2012年IDC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全球无线网络设备市场占有率排名中,TP-Link以34%的市场份额蝉联第一,并且比第二、第三名的总和还要多;每个上网的家庭都需要至少一台路由器。
2013年3月,极路由的第一代产品“极壹”工程版,王楚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极路由也成功完成了对互联网巨头们的卡位,虽然它仅仅领先了半个身位而已。但正是这半个身位的领先,帮助极路由赢得了足够多的媒体曝光,也帮它得到了资本的青睐。去年5月,当时已经“山穷水尽”的王楚云拿到了来自纪源资本和创新工场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不过,直到半年后才对外宣布。
据不完全统计,在极壹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包括小米、360、腾讯、百度、果壳电子、迅雷等互联网公司均推出过自己的智能路由器,这些老牌互联网企业的进入,也印证了王楚云对于智能路由器市场的判断是正确的。
搭建一支软硬结合的团队
互联网背景的创业者进军硬件领域,最为头疼的问题就是不懂硬件,在创业之初,王楚云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极路由诞生的故事,科技圈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
王楚云曾是商务社交网站大街网的创始团队成员之一,主管大街网的技术研发。2011年,他离职创业,刚开始的方向是做微博营销,在这期间,无意中发现了路由器产品中存在的机会,于是迅速调整方向。
极路由初期核心团队的另外一位成员是王楚云在大街网时的老下属李恺,双方搭档多年、知根知底,所以,王楚云在确立新项目后顺理成章地在第一时间叫上了李恺共同创业。
“我和李凯是各自优势能互补的,他是属于做事严谨、认真的,而我的想法比较多,对外接触也更多。”王楚云如此评价自己的这位老搭档。
这样两位互联网背景的创业者想要干智能硬件,难度可想而知。让这个年轻的创业团队命运发生扭转的是他们的第三位合伙人――张利鹏。
张利鹏此前在行业巨头TP-Link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路由器硬件开发经验。2012年5月,王楚云经朋友介绍,辗转见到了当时还在TP-Link工作的张利鹏。此时的张空有一腔热血,但在TP-Link的体系下始终难以施展。在彼此交流了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和想法后,他最终被王楚云打动,决定入伙。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当时双方签订协议的地点是在TP-Link深圳总部的一间会议室内,可谓是王楚云成功打入“敌人”内部,“策反”了对方的大将。
张利鹏的加入让这个当时看来有些天方夜谭的创业故事终于变得靠谱起来。一支年轻的创业团队想要去做一件颠覆行业规则的事情,有多少人会相信他们真的能做到呢?
此后,王楚云又先后找来大街网的老同事丁衣和自己当时的“债主”王健入伙,极路由的管理团队终于就位。
其中王健的加盟颇为有趣。众所周知,硬件创业需要很大的前期投入,在拿到A轮融资之前,王楚云一度要靠向亲戚朋友借钱度日,维持公司的运转,王健就是当时王楚云的借钱对象之一,“钱越借越多,最后直接就债转股了。”王楚云打趣地说。
如今这五人团队各司其职,王楚云主抓产品、招聘和对外沟通;李凯负责公司内部流程的建立和梳理,王楚云称李凯是公司的“救火队长”;张利鹏率领一支20多人的团队驻扎深圳,负责硬件的研发;王健负责销售、渠道和供应链;丁衣则主管营销。
在这五人创始团队之外,今年年初,王楚云还挖来了技术大牛康晓宁担任公司的技术副总裁。康晓宁因其高超的编程能力在业界享有盛名,在技术圈被尊称为“康神”,先后供职于搜狐、百度、谷歌等互联网公司。此次的HiWifi OS就是在其领导下开发的。
“不要让人才成为我们的瓶颈点,如果我们自己不行,就找比我们更牛的人进来。”王楚云这样评价康晓宁的加盟。
搭建一支优势互补的团队,这个道理看上去似乎是句正确的废话,但是遗憾的是,许多硬件创业团队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找到一位靠谱的硬件背景的合伙人,是一个软硬结合创业项目能够成功的前提。
硬件创业是件“烧钱”事
启动资金的问题是许多硬件创业团队都要面临的问题,不过王楚云的经历很难复制,因为这笔钱的来历听上去这简直是个童话。
极路由的启动资金来自于王楚云父亲的一个朋友,这位阿姨给了他200万元。王楚云说,这位阿姨并不图回报,而是希望他一旦做成功,也能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实现梦想。
不过,对于硬件创业来说,200万元的数目也只是杯水车薪,王楚云很快花光了这笔钱,之后,就过上了向亲戚朋友四处举债的日子,最困难的时候,王楚云甚至将自己在北京的房子也拿出来做抵押。
“当时也没有恐惧和担心,想法很简单,大不了把房子卖了嘛,还有套房子可以填平所有的债。”王楚云说,他是个心态乐观的创业者。“你的焦虑感就会影响到很多人,我是一个比较正能量的人,创业者应该有正能量和自信,否则,对公司肯定会有打击。”
虽然当时公司处境艰难,但王楚云一直想办法保证按时给底下的员工发薪水,这也让公司的团队一直保持稳定。
2012年底,公司账上的钱即将见底,此时的王楚云已经陆续投入了1000多万元人民币。为了寻求融资,王楚云找到了雷军。2013年元旦后的一天,王楚云与雷军会面,期间双方交流愉快,雷军对极路由的产品十分有兴趣,也表达了投资的意愿,但王楚云最后还是谢绝了雷军的好意。
“当时雷军想要先投资,如果极路由做得好,就打算直接收购,然后归入小米的体系下面。但这意味着我们将来的发展空间会很有限。”当天晚上跟雷军聊完,王楚云和团队在北京五道口的一家麦当劳商量对策,大家讨论了半天,最终做出了拒绝的决定。
此后,在公司的早期投资人黄明明的引荐之下,王楚云先后结识了纪源资本的合伙人符绩勋和创新工场的合伙人邱浩,去年6月,极路由终于完成了A轮1000万美元的融资,公司得以继续活下去。这也是自从小米之后,第二家获得千万美元级别融资的硬件创业公司。
今年7月初,极路由宣布拿到了凯鹏华盈和联发科的千万美元级别A+轮融资。其中联发科的出现格外值得关注,联发科对极路由的投资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高通当年对小米的投资,极1S中采取的就是MTK的MT7620A芯片,显然,联发科希望将极路由树立为自己的合作标杆,从而推广自己的芯片方案,以抗衡博通、高通这样的对手。
在7月初的融资会上,出现了这样一幕,王楚云在介绍与联发科的合作时称,希望与联发科成为类似于“Wintel”联盟一样的合作伙伴,但是联发科的代表随即在后面的发言中急忙澄清,表示这样的表述并不准确。
“进入这个圈子之后,我发现很多创业者会骂VC,但是在我看来,我的投资人还是挺好的,我其实并不关心我的估值,我想要的是把这件事做成。”这就是王楚云对于投资人的态度。
今天的融资环境与极路由起步时不太一样,众筹平台的兴起给了硬件创业者一个新的渠道。不过,这个渠道的意义不在于筹钱,它不可能帮你筹到启动资金。众筹平台的意义在于印证你的产品逻辑是否站得住脚,并且是否有人愿意买单,如果你的项目能够在众筹平台上取得不错的成绩,那么很有可能得到投资人的青睐,从而让你的项目走得更远。
从创意到规模化的产品
从一个好的创意到成为可以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张利鹏的加盟解决了硬件研发的问题,但是想要让产品能够批量生产,还需要一个过程。
2012年9月,张利鹏率领团队正式加盟极路由,这支队伍在加入之后旋即被派往杭州的一家工厂进行硬件开发和批量生产前的调试。这间王楚云朋友介绍的工厂此前并没有生产路由器的经验,但是王楚云当时并没有别的选择。
“那个时候,没有名气、没有量,找不到工厂愿意给你做试产的,那个过程是很痛苦的。”王楚云回忆。
敲定工厂后,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该怎么打动上游的元器件厂商呢?幸运的是,由于小米的成功,此时的上游厂商已经不敢完全轻视这些创业团队,谁也不愿错过下一个小米。不过即便如此,由于规模太小,创业团队注定无法像大厂商一样拿到优惠的价格,这使得极路由早期的硬件成本很高。
磕磕绊绊中,极路由的第一批工程机终于生产了出来,量不多,只有1000多台。
“那个时候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质量。”这批货运到北京后,王楚云和团队一起将1000多台产品全部开箱,通上电后检测。当时这批货的做工并不完美,由于内部的部件接合不严,个别路由器在晃动时会发出响声。
这其实并不是要命的质量问题,但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王楚云还是将这些产品拆开,把部件重新加固。为了检测这批机器,他和团队整整花费了一周时间。
“第一批货很关键,你的态度决定了用户对你的态度。”王楚云说。
第一批工程机中暴露出的问题在随后的批次中得到了解决,之后,王楚云也不再像第一次一样对所有产品逐一检测。随着出货量的增加,这已经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而且“任何硬件都会有不良率,不可能百分之百”。
表面上看,互联网行业奉行的快速迭代似乎在硬件领域难以照搬,但其实也不尽然。快速迭代的概念在硬件生产中也有体现,只是在这里,迭代所指的不是产品版本的迭代,而是产品批次的迭代,创业团队应该从每一批次的产品生产中总结经验。
此外,硬件创业团队必须明确一点,不能因为自己是创业公司就放弃对质量的要求,最近锤子手机爆出的质量门无疑是最好的反面案例。
去年5月,王楚云将极路由合作的工厂转到了深圳,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迫于成本的压力。杭州的工厂虽然在起步阶段给予了极路由极大支持,但是随着极路由出货规模的扩大,它对成本的控制已经无法满足王楚云的要求。
智能硬件应该怎么卖?
2013年7月,极壹正式上市销售,当时定价269元。
对于这样一款全新的产品,想要打动消费者,就必须找到一个很好的卖点。极路由最初选择的卖点是苹果应用商店的加速服务,当时国内的用户想要下载一款应用,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不过,就在工程机上市前后,苹果在中国与蓝汛合作,下载速度的问题迎刃而解。这几乎给了王楚云致命一击。情急之下,极路由转而主推存在政策风险的“出国加速”服务。
这迅速迎合了极客人群的口味,极路由一炮打响。
但是,极壹269元的定价却招来了非议。一些路由器发烧友将极路由与大厂配置相近的的产品做比较,指责极路由的产品定价过高。对此,王楚云感到相当委屈,他解释说,由于极路由的出货量还很小,与上游厂商接触时不可能像大厂一样拿到很优惠的价格,因此成本本来就比大厂要高。
“当时还是想要靠卖硬件赚一些钱的。”王楚云坦言。极壹的最初成本在199元左右,王楚云本来打算定价在299元,给自己留100块钱的利润,269元实际上已经是妥协的结果。
那时,极路由的A轮资金资尚未到位,公司面临着生存的压力,想靠硬件赚钱也是理所应当的。
随着产品的走红,媒体关注陡然上升,其主打的“出国加速”功能就显得格外“扎眼”。为了规避潜在的风险,王楚云决定砍掉这一功能。功能“缩水”后,价格也相应调整至199元。
两个月后,市场环境突变,不断有互联网巨头进军路由器市场,而且由于A轮资金终于到位,极路由燃眉之急已解。为了迅速圈住用户,王楚云下狠心开始以99元的促销价格大量销售极壹。
不过,由于缺乏市场经验,极路由在价格调整的节奏上出现了问题。2013年11月,极路由召开新品会――极壹的升级产品极壹S和第二代双频产品极贰,售价分别为99元和169元。而就在此前一周,极路由刚刚结束一轮大促。
极壹S与极壹相同的价格引发了轩然大波,后来王楚云不得不出面道歉,并且采取回赠礼物的方式补偿老用户,这才平息了风波。现在回头去看,王楚云认为当时99元的策略本身并没有错,“实际上我们的成本那时候根本没有做到那么低,当时的成本在130元左右。”但99元的价格卡位帮助极路由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这就足够了。
“当时99元的这个目标定下来之后,我们所有的团队都在往这个目标去努力,后来还是有点赔钱,但是赔的就没有那么多了。”王楚云说。
解决了定价问题,极路由的出货量开始快速增长,蜂拥而至的订单让发货成为了大问题,由于不能及时发货,极路由屡屡遭遇投诉。此后,极路由转而与京东和天猫合作,将这些琐碎的工作交给第三方的合作伙伴来完成。如今,极路由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是通过第三方的渠道完成销售的。未来极路由的官网主要承担的是新品首发的职能。
除了线上的渠道,极路由目前正在招募经销商,拓展传统的线下渠道,王楚云希望今年线下的出货量能够达到200万台。
“互联网第一就是要有量,没有量就没有后面的故事。”王楚云说。在与联发科合作后,他已经在计划借助台湾做跳板,试水海外市场了。
极路由还是一家硬件公司吗?
7月15日的会上,极路由推出了首款面向消费级市场的路由器操作系统――HiWiFi OS。
HiWiFi OS包含HiCloud云服务平台、HiMobile移动终端、HiStore插件商店三大部分。其中,HiCloud云平台实现了智能路由器的多种云服务,包括云账号系统,云远程通道,云智能存储系统等,是联通路由器和移动端的关键。HiMobile移动终端包含了HiWiFi客户端,可实现远程管理设备,网络测速体检,安全预警,家长控制等功能。HiStore插件商店则是一个路由器中的应用市场,提供了各种插件的下载、安装、付费、扩展等服务。
此外,“康神”康晓宁还在会上公布了HiWiFi开放平台。通过OpenAPI为开发者及合作伙伴提供了多种开发接口。同时,极路由还开放了基于HiWiFi OS的云服务、DPI、储存系统、访问认证、设备管理等各种能力。目前,开放平台对开发者采取邀请制。
会期间,HiWiFi OS的首批开发者代表,中国电信、搜狐视频、阿里妈妈也先后登台亮相,其中,中国电信与HiWiFi合作打造的多种互联网提速插件,已经在尝试收费运作,即电信用户可以购买制定套餐,从而实现网速的提升。
虽然没有自己的硬件,但是当天的会上却出现了一家来自深圳的第三方硬件厂商的产品――必联电子的LB-Link无线路由器,其中搭载的正是极路由的HiWifi OS操作系统。目前极路由对于HiWiFi OS采取的是免费授权的方式,但是并不排除将来收费的可能。
极路由的战略调整显而易见,从过去简单的硬件冲量,转为探寻服务层面的变现可能性。而这种变化的背后,或许源于当下路由器市场愈发激烈的竞争。
极路由的出货量已经超过100万台,但是行业老大TP-Link一年的出货量则在1亿台上下,极路由很难在短期内撼动行业老大的位置;与此同时,老牌的互联网公司们同样虎视眈眈,这些互联网公司并不缺钱,更不缺流量,将来一旦展开肉搏战的时候,极路由很难占到便宜。
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事实是,7月22日,小米在其年度会上推出了小米手环这款产品,价格只有79元,而国内创业团队打造的手环产品普遍在200元到500元之间的价位。一时间,手环创业团队哀鸿遍野。
采取类似MIUI的方式,用软件拓展疆域并且探寻后向收费的模式,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策略,值得一试。不过,对于打法上的调整,王楚云的态度则显得有些暧昧。
在接受《商业价值》专访时,他一方面表示,HiWiFi OS是极路由未来的方向,并且特别强调,“我们本来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不是硬件公司。我们当年做硬件,是没办法,我们需要自己做来证明我们的想法是成立的。”但另一方面,他拒绝承认硬件在极路由整体战略中位置下降的说法。
可是,他又告诉记者,“我们可能未来每年只做一款硬件,定价999元,并不追求量,就是给行业树立标杆。”
(一)产业集聚基本情况
目前,在柳江县行政区域内,已经形成2个特征较为明显的产业集聚群,主要分布在第一、二、三工业开发区、基隆综合开发区、新兴工业园,穿山、进德、都龙工业片区。
汽车及零部件业产业。依托柳州市拥有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一汽柳特等中国三大汽车整车厂的城市的优势,加快汽车及零部件业发展,已集聚了广西柳州运力专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乘龙专用车有限公司、柳州绰丰柳机内燃机有限公司、柳州柳新汽车冲压件有限公司、柳州金锻方盛工业有限公司、柳州市双飞汽车电器配件制造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以专用车、发动机、冲压件、锻件、传动轴、弹簧、线束等为主,拥有近千种产品,产能超过50亿元以上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主要配套柳州市三大整车厂及柳工,同时也为北汽福田、海南马自达、云南一汽红塔等厂家配套。2007年汽车及零部件发展到10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7家。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增长49.7%,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9.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64亿元,增长33.1%;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4.9%;上缴税金1.1亿元,增长37.5%;2007年12月,由柳州市鱼峰橡塑料厂与清华大学核能院、广西北航工程技术研究院共同研制的“氟氯醚高性能复合缠绕燃油胶管”通过鉴定,填补了广西汽车配套产品的一项空白。柳州乘龙专用车生产的福狮牌车厢、福狮牌搅拌车,金鸿橡塑公司生产的jh牌发电机橡胶悬挂,柳州市双飞汽车电器配件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飞牌汽车线束总成等4个产品获广西名牌产品。2008年1-4月,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总产值9.74亿元,增长61%。全行业预计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0亿元左右,增长33%。
机械制造业产业。依托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以柳州柳工挖掘机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工程机械及配件。2007年机械制造业发展到6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家,产值超10亿元1家。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亿元,增长41.6%,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6.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1亿元,增长72.1%;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9%;上缴税金0.6亿元,增长3.4倍。柳州柳工挖掘机有限公司实现工业产值10.24亿元,结束了柳江县没有超10亿元企业的历史,标志着柳江中小企业正在朝大型企业目标发展。2008年1-4月,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总产值6.48亿元,增长74.1%。全行业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亿元左右,增长35%。
二、产业集聚存在主要问题。
1、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偏小。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106家企业中,规模以上(年产值500万元)企业40家,仅占37.7%;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优势企业仅有7家,占6.6%;93.4%的企业规模偏小。2007年汽车零部件工业产值30亿元,仅占柳州市汽车产业总量的7.8%,产业规模偏小。
2、产品结构不合理且技术含量、附加值、配套量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现有产品近千种,产能超过50亿元,但结构不合理,重复生产现象严重;产品多数集中在冲压件、内饰件、线束、橡塑件等大类上,这些产品均为附加值、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少有的轿车制动产品也仅仅是供应制动系统中的执行机构,未能实现系统供应;虽然也为不少整车企业配套,但配套量较少,仅占柳州三大整车厂所需配套量的7%左右,占其余整车企业的配套量就更少。
3、企业技术水平偏低,缺少科技人才。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达到了国内较先进水平的企业少,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明显落后;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7.39%,40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15家建有技术部或技术科,2家建有技术创新中心,普遍缺少科技人才;仅有7家企业引进技术或对外开展技术合作,其中4家有一定自主研发能力;轿车配套能力低;出口企业少,出口量低。这些都说明,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自主研发能力更弱。
4、企业管理水平不高,部分企业观念陈旧。企业普遍管理水平偏低,生产经营效率不高;仅有10多家创建品牌,且品牌运作能力较差;企业资本运作的层次较低,目前仍没有一户企业上市;由于缺少与外界交流的有效渠道,部分企业对行业发展状况不够了解,对自身在行业所处位置不清楚,小富则安的思想严重;多数本地企业没有制定“十一五”规划,对汽车产业和自身产品发展方向不明,依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初期状态。
5、相关产业发展滞后。目前在汽车零部件产业和机械制造产业的带动能力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特别是为总成零部件服务的二、三层次的企业发展不足,如模具、原辅材料供应等,相关服务体系建设不足。
6、缺少公共服务平台。缺少行业组织,缺少第三方研发、试验认证、贸易性实体机构。根据wto规则,政府不能再参与竞争性领域经济活动,政府的职能只能是宏观调控,行业的自律、规划、协调等只能由行业组织来完成。
7、地方融资能力不足。在现阶段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和机械制造产业梯度转移中,接受转移地区除了要在土地价格、劳动力、区位等方面占有优势之外,地方融资能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而柳江的企业普遍反映融资能力不足,部分企业受资金制约严重。
三、建议对策
在促进产业集聚工作中,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以创新的理念抓好项目、龙头企业、品牌战略、园区建设。
(一)创新项目机制,增强产业集聚。
加强产业链的研究,高度重视汽车零部件和机械制造等产业项目的储备,积极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全球、全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项目落地,引导现有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结合我县实际,重点围绕汽车零部件和机械制造产业,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行业的环保、安全、技术、质量标准,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向社会投资调控政策、投资信息和产业发展趋势,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资浪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着眼于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把招商引资政策和促进产业集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集聚政府的工业性投入资金,集中扶持产业发展的关键项目。广泛利用民间资本,形成民间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促进产业集聚。
(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
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汽车零部件和机械制造产业大企业,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财务结算等中心,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省内配套率。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三)创造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据财力给予奖励。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区域品牌。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整合和利用各类会展资源,创立会展品牌,鼓励行业协会统一有序地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交易会。积极推行现代营销管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关键词】轨道交通;资源利用;建设协同
1.引言
为了对该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情况即建设协同现状做一个深入的调研,我们进行为期12天的实地调研,分别走访了轨道交通指挥中心、规划局、和轨道交通一号线、二号线各代表性站点,向规划人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详细了解该市地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建设协同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形成了对轨道交通资源利用情况即建设协同问题的调研报告。
2.轨道交通发展的短板
2.1轨道交通的发展
轨道交通作为一种新颖的交通工具,以其大运量和快速、安全、可靠及节能、低排放等特点,成为解决城市交通的重要手段。因此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城市,其轨道交通线路都是一张张充满张力的网络,而国内城市的发展更加迅猛,轨道交通规划更加宏伟,一线城市线路网日趋成熟,二线城市正在紧锣密鼓的发展轨道交通。
作为交通干线,轨道交通经过人口稠密的闹市区,向其外延的郊外线路,若干时间后又成为新的城市中心。轨道交通的开发建设已经成为扩大城市范围、开发新土地的一种重要形式。与此同时,产生出两个问题:首先,建设轨道交通要保护周边建筑环境(如不加以保护,其后果是很严重的),其中包括对周边文物、高楼、桥梁、隧道、民居的保护;其次,周边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又会面临轨道交通保护难题,其建设过程中会出现车站开裂漏水、隧道沉降、管片受损等现象,严重时导致地铁受损甚至停用。
为了保护轨道交通的安全,人们殚精竭虑、想方设法、不惜工本。近年来的地铁事故也为地铁施工安全敲响了警钟,随着对地铁保护要求的提升,地铁保护费用不断升高(尤其像宁波、杭州、上海的软土地基,其保护费用动辄几千万、甚至几亿,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轨道交通的修建过程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是无法避免的,一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史也是对城市环境保护的奋斗史。建设和保护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竞赛,如此带来的施工难度,资源浪费越来越令社会难以承受。
2.2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该市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从2002年就开始编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一、二号线的建设将缓解该市中心区交通压力、引导周边新城的开发。总的来说,该市在轨道交通发展时间上较晚,但这对该市来说也是有利的,借鉴已有的经验、措施,在设计之初就全盘考虑,提出了“建设协同”的理念,来解决轨道交通建设中的难题。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该市从第一次规划的6条线路,在五年后又不得不进行第二次规划,增加到10条线路,那么之后的线路与已经建设的线路之间的协同,又将是未来10年轨道交通要处理的“建设协同”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轨道交通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协同深度,这两者之间协同什么、怎么协同将决定未来该市的轨道交通能否较好的与城市的高速发展相匹配。基于该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该市轨道交通进行一次深入的调研,来了解该市现阶段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前一阶段“建设协同”的效果,为下一阶段的建设提供些参考。
本次调研中,问题的第一方面,是近距离施工,对对方的保护理论上是否成熟,技术水平可否达到,经济上是否可行;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在轨道交通建设之初提出一种类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施种种超前的措施,大大降低各自的保护程度,以此来减少成本。这种措施即为“建设协同”。
3.轨道交通建设案例分析
3.1案例一:基坑保护
轨道交通的地下车站基坑大多邻近已有建筑物、地下管线、高架道路等。因基坑卸荷致使维护结构本体受力变形,引起周围底层地下水位和土地应力状态的改变,特别是软土地区深基坑的开挖,通常产生较大的维护结构变形和地面沉降,从而可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如房屋开裂,管道泄漏,甚至支撑体系失稳、基坑坍塌。该市大部分地区更是因软土地基,一些沉降指标都无法达到要求。
近年来因软土地基失稳引起的安全事故屡见报端。2008年11月15日下午15时20分左右,某项目施工现场发生坍塌事故,整条道路塌陷100多米长,塌陷深度20米左右,导致河水倒灌。多名工人被压在坍塌的坑道中,4人遇难17失踪。事故原因是土壤液化以及基坑挡土墙薄弱,造成基坑突涌。
3.2案例二:文物保护
该市市区存在大量文物,某线路区间隧道侧穿多处文物点。其中某文物点塔身结构边距离区间隧道结构边的最小为14.091m。轨道交通线路还要经过该市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建造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没有桩基础,结构老旧,刚度低,常有楼房出现安全问题。这些都为给轨道交通的建设带来了难题,不对文物和民居加以细心合理的保护,所带来的文物破坏,民居变危房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3.3案例三:隧道保护
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也在大规模开发建设,就不可避免的在已建地铁隧道附近出现各式各样的施工活动。周边环境的施工如基坑开挖、隧道施工、桩基施工、大面积堆载等,会对软粘土地基造成挤压扰动,改变地基土的应力状态和地基土的变形特性,从而导致地铁工程变形。于是,又产生了一项新的工作,周边环境对轨道交通的保护。国内外众多学者通过大量具体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规律性的结论,如:在隧道外部注浆纠偏能够及时纠正地铁隧道,但其综合效果还不甚理想;时空效应原理是减小隧道上抬变形的有效、经济的措施,适当的地基加固和降水有利于减小上抬变形;地基加固体和地下结构物作为异质体对邻近基坑开挖产生的位移传递具有阻断作用;对紧贴基坑地下连续墙的土体进行二次加固,可有效控制相邻隧道变形,可采取设置隔离桩和跟踪注浆法等措施对地铁隧道进行保护。
4.该市轨道交通“建设协同”现状
4.1硬件改进(施工技术)
1.基坑保护
针对基坑施工卸载引起的周边环境沉降变形,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但问题在于,各地的地质条件的变化多样,周边构建物的个体差异也很大,保护实属不易,因此,设计以保护周边构建物为基本前提,划分保护等级,进行设计计算,提出变形控制指标,进而提出控制变形的设计,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格监控,严密组织施工,用各种手段来减少基坑的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该市轨道交通针对高含水量、高流变性、高孔隙比、高压缩性、高灵敏度、低渗透性、低强度(俗称五高二低)的软土地层,在上海地铁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再改进计算分析方法,取消标准宽度区段格构柱、连系梁,目的是为了加快开挖、出土、支撑速度,控制无职称暴露时间。优化后方便长臂挖掘机开挖、双边出土,控制无职称暴露时间、控制变形(这是全国唯一的)。另一方面,是优化底板下翻梁结构,取消底板下翻梁或采用加厚地板的方案来取代下翻梁,更加快施工。最后该市所有车站主体结构均采用地下连续墙结构,可增加维护刚度,重要的是通过优化设计,车站建好后连续墙不用拆除,可作为车站墙体的一部分,节约了资源与成本,提高了效率。采用先进的钢支撑架设,支架架设前后测斜变化量,再分析加固对变形的影响,对各施工站点基坑分阶段变形分布。这些数据将对最后的对策的决定其关键作用。最终保证基坑施工对周边构建物的影响在合理范围内。
2.文物保护
针对文物保护,该市轨道交通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方面,采用Peck曲线等公式估算盾构施工对周边环境(古建筑)的影响程度,必要时采取事先的处置措施。另一方面,主要是在盾构机的机械操控和施工工艺上实施调整和管理。通过多次的试验,提出了适应高流变性软土的盾构近穿时的土仓压力、注浆压力设定方法,将该市的土仓压力设定修正系数确定为1.05-1.1;随着盾构的掘进,周边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动态调整盾构土仓压力、注浆压力。形成出土速度、土仓压力控制、同步注浆、通用环管片排版、盾构管片精细化拼装等,盾构近穿古建筑,穿越江流、保护周边环境的施工控制技术。通过实时监测,确认盾构穿越对古建筑为造成影响,通过对古建筑外观检查,均无发生破损。两条线路共32.87公里盾构施工,未对周边构建物造成重大的影响,但存在沿线的地面沉降等现象,房屋开裂现象也不少。
3.隧道保护
该市二号线的一个站点在已经开始建设之后,提出在该站点边上盖物业,为保护轨道交通,多出3000万的资金。还有一处位于该市新城C1-6/7基坑,在该地块进行基坑开挖时将大坑划为适当的小坑。靠近隧道方向划成类似地铁车站的长形坑,前期起到隔断作用,后期便于采用快速施工和信息化管理,方案实施后为指挥部节约了20%的成本。
4.2软件创新(管理技术)
该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在该市地铁一期建设之初就提出基坑开挖的风险管控思路; 引入安全风险监控管理信息平台;引入第三方检测管理;开展静态风险评估工作;提出风测预警指标;提出基坑开挖“三图四表”管理办法;建立三级监控与预警管理体系;严格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谨超挖”的原则。通过以上各项改进,无支撑暴露时间从原来的21小时缩短到12小时,该市已完成的36个深基坑,均未对周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该市市政府建立地铁保护机制,通过了有关地铁保护的法律文件,成立了地铁保护办公室,并着手研究关于保护车站及盾构隧道的理论和方法,减少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
该市还尝试性的学习上海经验,对地铁周边的开发土地先打好地基在进行土地出售。这对开发商和该市来说,无疑是最经济的方法。
但是还存在的不足有:
1. 从建设时序上看,两侧房屋本可以都在盾构到达前施工。全市现在仍处于保护状态施工的有二十多个工地,不少本是可以调整开工时间来解决问题的。这完全可以通过提前规划来实现。
2. 但道路沉降,房屋开裂等问题突出,周边环境的保护难题远未解决。这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水平。
该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协同在多种层面上都存在,线网层面最有代表性,施工层面也有不少案例。轨道交通的建设经历了单线建设,道路网规划的过程。一条线的修建过程未考虑其他县的接驳,导致后期建设中面临种种困难,耗费大量资源的情况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在出现,该市轨道交通的全局规划做得非常到位,例如该市轨道交通1-6号线,每条线两两之间都预设有接驳点,每个接驳点在先施工线路施工时做好配套施工。
5.结语
经过这次实地调研,我们从指挥部、规划局、建设局、建筑施工工地一路走来,了解了该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相比于其他城市,该市轨道交通自提出“建设协同”这一指导思想后,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借鉴经验,在土质情况差、线路经过路段情况复杂的条件下,以较低的社会成本,使轨道交通的建设安全、有序、绿色的推进。我们认为,所谓协同的理念,就是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推动事物共同前进,对事物双方或多方而言,协同的结果使个体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无论是在该市的老城区或是新城区,轨道交通与周边既有或将有构建物的矛盾都无法回避,各自实施保护也无可厚非,但若以建设协同,绿色节能的概念,提出种种超前的有利于各方的措施,以此来大大减少社会总成本,一来实现对各方利益的平等保护,二来使协同、可持续的观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桥梁与隧道[J].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61.
[2]王梦恕.轨道交通[J].上海:同济大学学报,2003,(4):70-71.
[3]朱瑶宏.建设协同[N].宁波:宁波日报,2014-04-25 (2).
[4]段琼蕾 邵巧宏 尤畅 邹洪珊.轻轨事故原因初步查明 贝雷梁局部失稳导致坍塌
农村服务业是指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农、林、牧、渔服务业;二是乡镇企业口径下除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外的所有产业;三是农村公共服务业。发展农村服务业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农村服务业作为农村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和发展对拉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人都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农村服务体系,必将大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深入探究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子,我们先后深入到莘县、冠县、茌平的部分乡镇、市场和养殖户,采取与有关专家、部门领导和种养殖业主座谈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调查了解,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探讨,现就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我市农村服务业现状
近年来,我市以农村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农村服务业迅速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 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我们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农业农村政策,不断加大惠农措施,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连续4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成两位数增长,确保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截至目前,我市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243.7万亩,21种食品通过绿色认证,绿色食品单科生产基地面积36余万亩;81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140余万亩,多个农产品品牌已打入日、韩、欧洲市场。本届奥运会上,我市又有5家基地和企业被列为定点奥运食品供应单位,56家食品基地和企业取得进京资格。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近些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市紧紧围绕粮棉、蔬菜、畜牧、林果四大主导产业,建设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生产基地,对农产品实行深度加工。目前我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708家,年销售收入 在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8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87家,龙头企业带动原料生产基地面积扩大到340余万亩。龙头企业总资产达225.4亿元,固定资产总值为113.97亿元,销售总收入达230.54亿元,带动农户134.9万户,带动基地农民增加收入15.4亿元,安排劳动力就业9.93万人。
(三)农村服务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服务业日趋完善,投资主体逐步壮大,并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全市现有大型蔬菜瓜果批发市场86处,年交易量1000万吨,交易额100亿元。自20xx年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全市共建农家店4084家,现已覆盖全市90%的乡镇驻地和62.1%的行政村,受益群众达360多万人。
(四)农村合作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我市立足资源优势,注重特色产业的培育,并把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与培植农产品加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生产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粮食、棉花、蔬菜、果品、木材等加工项目,着力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目前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95个,并且很好的发挥了农民与市场、农民与技术、农民与政府的桥梁作用,做到了致富信息准、产销渠道畅,农副产品就地转化比例明显提高,增强了驾驭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我市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县乡共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317个,科技服务网络已达485家,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达3424人,市农业综合检测中心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通过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全市已有20xx名科技特派员和24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代表奔赴农村科技第一线,带动农户40多万户,实施工程项目408个,实现经济效益6亿多元,有效的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村经济的结合。
二、现阶段农村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农村服务业,尽管近年来已经有所发展,但是发展农村服务业的思路还不够明确,体制、机制、政策等还没有完全配套,传统服务产业仍是带动农村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总量增长缓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等领域,企业规模偏小,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低,竞争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使农民增收渠道少,收入增长缓慢。同样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但由于龙头企业不足,中介组织偏少,品牌开发不够;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生产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农副产品检测手段 落后,检测力量薄弱,不能很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影响了我市优质农副产品进入各大城市市场及高档超市进行销售,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
2、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服务业历来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等生产,而严重忽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和市场信息等经营。而且由于长期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这样的状态,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难以取得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
3、农产品批发市场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管理规范化程度较低,多数仅是提供集中的交易场所,不能提供配套、系列化服务;二是市场硬件设施不完善,普遍缺少农药残留检测设备、微机联网、先进计量器具和先进的信息连接平台;三是市场交易者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入场交易的买方多为个体农户或农户自主形成的联合体,外地大客商、知名农产品企业少;四是交易产品以原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效益不高。
4、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在数量、素质和结构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行业分布上看,从事种植、养殖等生产周期较长等行业的人才较多,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产品流通人才、农村经济人、专业合作经济带头人和协会带头人相对较少。
5、农村服务业规模小、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竞争能力弱,抵御风险能力低。据调查,我市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服务业组织是农户依托一些种养业大户发展起来或是同业联合组成的,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不能形成规模,自身经济实力不强;业务范围仅局限在一个乡镇或一个县的经济区域内,缺少同类组织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合;专业类型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较低的种植、养殖业等方面,很少涉足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领域,导致农村服务业组织服务功能弱,内部约束机制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薄弱。再加上人们品牌意识淡薄,富有地方特色的自主品牌缺乏,优质产品不能实现优价,有的甚至靠贴牌才有销路等等,大大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不断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生产量大。截止到20xx年底,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455.54万吨、棉花9.2万吨、蔬菜(含瓜果)951.63万吨、肉禽蛋水产品215.16万吨,农产品丰产丰收既满足了我市人民生活生产消费的需求,也为全省、全国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国际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食品加工、化工、医药生物能源等行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消费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将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是我们加快农业发展的绝好机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市农产品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还有人多地少,一直没有解决农业生产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问题,要素没能够充分自由地流动,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再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病虫害侵袭频繁以及自然灾害影响等原因,惠农政策的好处、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大一部分被成本提高所抵消,与农民打工和其他行业收入比,比较效益还是明显下降。因此,发展农村服务业已经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和历史 必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市情,把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现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和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就进一步加快农村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上下联动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目前,我市已经进入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应该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大力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一要认真宣传发展农村服务业的必要性、可行性,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营造上下联动的发展氛围;二要在市、县、乡三级政府建立农村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考核机制,特别是各乡镇要把主要职能放在搞好农村服务业发展上,要像抓工业、上项目那样抓好农村服务业建设;三要构筑农村服务业发展平台,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尽量缩小农村服务业与城市服务业之间的差距,为全面提高我市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创造有利条件;四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参与我市农村服务业,增加总量,提高质量,促进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二)抓紧制订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要使农村服务业得到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科学规划,要牢固树立“以工补农、以农促工”的发展理念,按照“抓二带一促三”与“抓三带一促二”相结合的思路,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要按照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有计划地在全市建设了一批粮、棉、油、瓜果菜、肉禽蛋、种子等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产品的生产基地。在搞好一定区域内农业经济综合开发的同时,重点抓好几个主导产业,特别要把一种或几种产品做大做强,切实做到批量大、质量好、货源稳,有利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创造品牌,逐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要立足于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积极实施品牌兴农工程,引导广大农户参与到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中来,实行品牌化经营,培植一批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品牌,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叫响“**特产”口号;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按造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对已建立起的243.7万亩标准化基地,制定管理制度,建立管理档案,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全部严格实施标准化,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三)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要大力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鼓励分散的农户结成合作社与各类龙头企业进行交易,切实解决分户经营与统一市场对接问题,让农民进入到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领域,使合作社的产品直接进入超市等销售网络,从而让农民分享到二、三产业的利润,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要以种植、养殖优势为基础,着力拉长贮存、加工、运输、销售产业链条,不断提高产业效益。积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业技术人员等牵头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按造“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和营销专业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积极鼓励依托农村贩销大户、经纪人和生产大户、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农村现代生产经营主体,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供销等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利用各自的优势组建专业合作社,并在其中选择和培育一批优势明显、运行规范、带动辐射作用大、市场品牌叫得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示范单位,在买、卖、销、等各个环节发挥作用,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参加农业合作组织带来的好处。
(四)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围绕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优势,要着力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业。一是大力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带动鸡、牛、羊、猪等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二是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巩固和发展我市全国粮食基地优势,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三是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的深加工,带动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和食用菌基地建设;四是大力发展林果加工业,进一步提高林果产品的附加值。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制订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多种方式,与基地和农户签订服务和购销合同,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的发展目标。要不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努力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拓展农业功能,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大、带动辐射面广、精加工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延伸到农村一线,实现企业技术、资金优势与农村劳动力、土地资源的有机结合。
(五)抓好市场建设。按造“内建市场、外设窗口”的原则,继续加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市场基础功能配置。在农产品主产区、传统集散地、交通要道或城镇驻地,建成大量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和专业市场,通过乡镇农贸市场、大宗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专业市场和城市综合农贸市场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县乡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散功能强、辐射面广、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让农产品货畅其流、实现增值。继续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主要流通业态,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新型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促进农村地区流通设施升级,构建适应农民需求的生活服务体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建立覆盖乡村、服务规范的新型流通服务网络,形成集科技服务、信息交流、消费服务、文体娱乐、医疗服务、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农村服务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交通和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加快构建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在内的现代物流体系,使我市农副产品真正实现“物尽所值、货畅其流”。
论文摘要:国家骨干校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这些问题透射出对骨干校建设庞杂的建设内容和目标缺乏深刻的思考,什么是骨干校建设的切入点,什么是建设的重点,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的剖析,将课程改革作为骨干校建设的切入点,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建设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贯穿整个建设项目,从而形成国家骨干校建设的逻辑体系,以内部评估和国家有效介入实现体制机制的有力贯穿,才有可能使整个建设载体、内容和目标落到实处。
论文关键词:课程;体制机制创新;切入;贯穿;建设逻辑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之后再次启动的职业教育领域国家层面推动的重大项目,旨在汲取前百所示范院校专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全面带动专业建设,增强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对高职院校而言,无论是示范校亦或是骨干校,都是一块金光灿灿的国字号的招牌,对于院校领导的政绩以及未来区域职业院校的布局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所以自申报伊始,领导亲自挂帅,学校总动员,抽兵点将,组建机构和团队,加班加点,不分昼夜,为避免日常工作的干扰,甚至不惜调课停课,异地工作,研究前百所院校的做法,领会教育部最新的文件精神,分组讨论,撰写,一稿接着一稿的修改直至完成所有的申报要求。在方案被终审通过之前,对照教育部专家审议意见,逐项修改,逐条修改,直至字词的推敲和标点符号的把握。对申报成功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申报成功似乎成为国家骨干校建设成功的标志性事件,但申报成功并不意味着能顺利通过验收,更不意味着所有的建设项目的功能发挥能在质上有大的提高。
一、国家骨干校建设推进缓慢和问题提出
申报成功只是第一步,实施过程所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的因素远非文本化的方案设计之初所能预料。诸如地方配套资金的缺位、骨干校建设工作与部门日常事务性工作难以有机结合,专业建设难以深入等等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开始显现,依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庞大的建设内容和目标群也因为诸多的困难因素掣肘致使骨干校建设无法全然按照预定的方案去推进实施,甚至出现实质性的工作推进力量薄弱、进展缓慢。配套资金缺位可以争取可以暂时自筹或通过其他融资手段加以解决,建设任务与日常工作结合可以通过制度来驱动,如果缺乏对建设内容以及目标的清晰逻辑,这些庞大的建设内容和目标群难以有机勾连,就一个个孤立的内容和目标点而去建设,在认识上被人为分割,在实践上部门各自为战,加之机构整合和人员变动,认识上的盲区势必导致实践中的乏术,不仅建设推进缓慢,整个建设过程和结果的质量就会存在问题,那么这些建设内容和目标要真正达成的抓手在哪里?什么样的视角能将这些纷繁复杂的内容和目标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逻辑进而发挥最大的效益和功能?骨干校建设到底切入点在哪里?有没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抓手、视角和切入点?这些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和寻找。
二、国家骨干校建设逻辑
骨干校建设内容一般分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建设项目和非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包括专业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信息化建设项目等等。每个建设项目的子项目和具体建设内容及目标又不一而同。与示范校不同的是,骨干校建设方案中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单独的一个建设项目。但是体制机制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贯穿整个建设项目,是整个建设的重点,这和示范校建设中对专业和课程改革的重视似乎发生了偏移。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是示范校建设的重点,重点是不是就意味着骨干校建设的目的就只是凸显体制机制创新呢?
(一)国家骨干校建设重点和切入点寻求
体制机制创新是整个建设的重点,但绝不是骨干校建设的抓手、视角和切入点,具备这样功能要求的载体不是体制机制创新只能是课程,只有课程能让所有建设项目和内容形成一个合理的逻辑体系,以课程的需要来构建从里到外,从下到上的体制机制系统工程和资源环境,这里的里与外是蕴含着反哺性、衍生性和服务性功能的体制机制功能,下与上是不同层面的制度组织架构。这样因内生的需要而建构的体制机制才真正有活力,而不是先构筑一个所谓的体制机制让课程削足适履。在这个意义上,课程是骨干校建设的本体,而体制机制及其他都是在这个本体基础上衍生、服务和反哺性的。当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从传统的知识体系和岗位技能转向典型工作任务序列。对学生的培养从传统的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转向了职业综合能力(德国称为职业行动能力)。典型工作任务负载着一个职业或职业群对于工作的综合能力要求,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和点状、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有着巨大的差异。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自工作领域,来自工作世界,来自真实的职业任务。不仅如此,典型工作任务还体现着跨学科、跨职业、跨岗位的设计理念,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设计还体现着职业能力的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而综合职业能力则要求对工作对职业进行主动的规划与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统一。推进这样的改革不仅需要超越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实验实训条件和资源配置方式,更需要一整套的制度体系和资源环境,这催生了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及其他项目建设成果集群性的对课程的正反馈效应需要,课程无疑是整个骨干校庞大建设内容的切入点。
(二)课程切入之法和体制机制创新贯穿之道探索
1.以课程开发之逻辑路径寻求体制机制有机贯穿之道。如何去切入?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体制机制建设的功能定位准确,即体制机制创新是服务于课程这一核心理念,服务性的体制机制创新首先要确立课程开发质量保障的校企合作组织架构。政行企校也好,多元融通也好,成立这样的组织架构,赋予相应的责权利只是体制机制建设的内容,目的在于要充分保障学校的专业和相应的企业建立能保障专业调研、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关系,也就是说让这些有代表性的企业要敞开大门,让老师和学生进去,进到他的工作世界中去,获得关键性的数据,拿出有质量的调研报告,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能以制度来规范这项工作的可持续进行。
其次,基于职业领域工作内容效度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及其后续有质量保证的课程设计需要企业的实践专家以其实践智慧广泛而深入的参与,衍生性的体制机制创新的第二个任务就是以互利多赢的制度设计让有代表性的企业能成为并愿意成为真正合作的企业,让符合遴选条件的企业人员担当并愿意担当实践专家,建立实践专家资源库,充分发挥实践专家的专业优势,在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比如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学生学业评价和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才可能设计出较高质量的课程方案进而超越过去对课程和教学的泛泛而谈或因缺乏明确的目标任务导向而对课程开发的作用难以发挥。同样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方案,诸如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学习目标乃至学习情境(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等关键内容也为在合作企业设立教师流动中心或流动站等机构才有了确实的依据和工作目标,而不再是过去所谓教师下企业这样笼统的提法,教师下去干什么,能干成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才能清晰和明确。教师愿意下去,主动下去,坚持下去,衍生性的体制机制创新同样需要激发教师的实践智慧和情感。
再次,高质量的课程方案实施同样需要高质量的校企合作,这同样需要体制机制创新来成就这样的合作。什么叫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具体的讲,能真正在企业实施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就是高质量的校企合作的重要标志,让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的效益切实让企业受益,而且这样的收益能提高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需要进而实现企业的某种变革,这需要反哺性的体制机制的创新来推动在企业建立教学区、学习岛、教师流动中心、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甚至是将企业引入学校,真正有利于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不仅如此,实现对专业和专业群所涉及的学习性岗位群以及为顶岗的老师和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探索实践空间,进而完全打破长期以来入门级的企业实习内容和边缘性的实习岗位这一尴尬窘境,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课程质量。这种反哺性的体制机制创新以什么达成这样的结果?针对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效益和风险做深度剖析,互惠双赢的制度设计和组织架构当然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容。只有深刻挖掘这些制约职业教育课程质量的深层次因素,以课程为抓手、视角和切入点对症设计,深度设计才有可能构建出一个具有反哺性的彼此都满意而且实用的制度体系,而这需要在体制机制的衍生性、服务性和反哺性上做足文章。体制机制创新虽更多是以制度化、组织化的设计来促进行业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和水平,而这对于学校领导层的设计能力和公关能力,架构这样的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制度和组织体系,去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进而获得政府支持,进而推进政行企校采取实际行动和举措,提出了相当的挑战。
2.以课程为切入点寻求学校内部体制机制创新在关键问题解决上的有机贯穿。前述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个以课程为切入点从里到外、从下到上彼此勾连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骨干校建设的主体之一,专业建设带头人引进和使用就是学校内部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的一个突破口。目前各院校对于院系或学院及二级学院两级行政管理非常重视,系部的专业建设主要依托教研室主任负责,学院的中层干部聘用也基本都集中在了行政处室和教学系部的管理岗位。以课程为切入点探索专业建设的合理组织架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由界定一个职业的若干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工作内容而且体现着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深谙此道的专业带头人是一个专业的领军人物,他的重要性不仅对专业发展而且对系部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以教研室主任目前的工作职责和专业整体驾驭能力是很难单独胜任的,专业带头人的引进和使用已经在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如何引进如何使用需要相应的制度设计,在相应的资源配置上,需要赋予专业带头人话语权,激发专业建设的内驱力,而且这样的制度设计需要弱化或者克服当前以行政来管理专业的刚性体制。 同样依据课程本身的需求要求体制机制创新重新寻求校内实训条件建设的依据,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分析框架,其工作内容所包含的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和手段、工具、工作要求等综合考虑实验实训条件及其配置为工学做一体化课程的校内实训硬件条件建设提供了依据。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性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分析以及企业文化注入则为实训的软件建设提供了依据。无论是实景化的还是模拟的实训环境,无论是综合职业能力还是企业文化,需在这两个依据基础上衡量和设计。
国家骨干校建设的立项单位,央财和地方财政将投入巨资建设方案中涉及的专业,未被列入的专业怎么办?此外,立项的院校按照承诺将引进或聘任大量的企业兼职教师,并承担相当比重的专业课课时的教学工作。在班级和总学时一定的情况下,这也意味着相当的学校专任教师将面临着课时压缩,甚至是转岗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问题。从课程角度来看,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性,丰富性本身就是跨专业、跨职业的,丰富专业内涵,拓展其边界,以教学项目为推手,强化不同专业教师协同和合作,跨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本身也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项目。同时对未被列入方案的专业除了学校自己投入外,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以及企业的投入。将其他专业的教师根据其能力特长纳入项目建设团队。学校也可以自己设立项目推进这些未被列入骨干校建设的专业。以专业带头人及其团队为主体创建课程分级管理平台,将通识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含证书课程)和学习领域课程纳入不同的课程管理平台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同时按照前述的体制机制部分所谈,有针对性的深入的进行教师企业挂职、培训。通过制度化的设计和落实来加强对过程和结果的管理,促进冗余师资的职业发展。
总之,以课程为切入点,将体制机制贯穿整个骨干校建设项目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现和逻辑,不仅建设过程有抓手,建设内容有载体,建设结果才有可能做到目标清晰具体环环相扣而且指标可以检测。
(三)以内部评估和国家有效介入实现体制机制的有力贯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