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美术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生活教育理论;美术教学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他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教学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资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体现美术教学的地域性。”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荣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由广大农村滋生和培育的本土文化,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创作素材。因此,美术教师要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引领学生“追根溯源,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作因子”“变废为宝,撷取乡土文化资源中的课程要素”“行走乡野,激活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新思维”,发现美术学习与乡土文化的内在联系,担负起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追求艺术的真谛。
一、追根溯源: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作因子
乡土文化资源具有地方性,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武义县虽只是个小县城,但这里风景优美,古村落星罗棋布,人文资源丰富,素有“温泉之城”“萤石之乡”的美誉,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美术教师要发挥乡土文化资源的优势,带领学生走进乡村生活,走进自然社会,通过参观、游览、体验,感受自然造物之美,把悠悠老街、杂花野草、劳作村民等作为美术学习的内容和创作题材。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乡土资源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的古民居灵秀,街巷蜿蜒曲折,石板路高低错落,马头墙起起落落,斗拱额枋姿态各异,窗花木雕生动形象,处处都是景,步步可入画(见图1)。农村家庭使用广泛的生活用具和农具,如蓑衣斗笠、农用风车、竹制簸箕、鱼篓等老物件(见图2),不仅是画面感极强的写生对象,而且带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痕迹,是打上地域特色烙印的优秀创作素材,为美术创作提供灵感。此外,当地庙会、大蜡烛、擎台阁等传统民俗文化古朴灿烂,特色鲜明,博大精深。学生耳濡目染甚至亲身体验,不仅可以激荡起热爱家乡的情感,感受先人质朴的情感、勤劳的作风,而且有利于把握特色,开展美术创作。
美术教学生活化符合当下生活实践艺术化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学会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作素材,为美术创作奠定基础。
二、变废为宝:撷取乡土文化资源中的课程要素
《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教师要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美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从而产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三年级教材中“造型·表现”领域的比重较大,安排了《找果子的刺猬》《夸张的脸》《威武的大将军》等内容,要求学生用泥塑的方法进行创作。但农村学生的美术学具受家庭条件、物流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于是,教师将彩色橡皮泥换成当地随处可见的小溪石,要求学生以小溪石为主、橡皮泥为辅进行组合造型。小溪石看似用处不大也无人理睬,却是便于学生观察、想象和造型的课程资源。事实证明,因地制宜地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调整教学内容的做法,不仅深受学生喜爱且获得意想不到的作业效果。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了创作灵感,跃跃欲试“点石成金”,享受着艺术创作的快乐。于是,当地农村学校纷纷推广“小溪石动物”系列造型活动,并把山上的树叶、果实,田里的泥巴、稻草等乡土文化资源做进一步的开发与拓展,努力将这些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成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的校本美术课程(见图3、图4)。
三、行走乡野,激活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新思维
儿童绘画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儿童绘画之父”“儿童美术教育者”西泽克认为:“儿童不应该在花园里发育,而应在旷野里生长,小孩子像花草一样,他的发育也依照永久不变的公律,花草需要日光、雨水、空气、营养。”由此可见,儿童的美术学习需要自由,需要自然发展,教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给予学生多样化表现的机会,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表现独特感受。
写实性表现是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进行的描述。但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表现性写生绘画练习,提倡学生在观察描绘对象时不拘泥于对象的固有形、固有色,鼓励他们基于客观观察加入想象,以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象。如学生观察外公休息时的瞬间神态,用简洁的线条进行人物写生。作者以生活为基础,又结合外公的特征进行了大胆想象,使作品表现出儿童线描画稚拙的趣味和怪诞的效果(见图5)。生活体验是学生写实性表现的基础,但他们不以表现真实情境为目的,而是以生活为原型,把积累在脑子里的意象进行抽取、加工,把最典型的形组合在一起,是一种基于生活、具有想象力的写实性表现。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依据教学资源分析一、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艺术课程将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并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艺术与民族习俗、审美趣味的关系”,提出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以上理论的提出,使民间美术成为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
20世纪70年代,约瑟夫・施瓦布提出“实践的课程模式”,劳伦斯・斯腾豪斯倡导“教师即研究者运动”。两者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共同奠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在编写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时,编者也将全国的民间美术按一定的比例编写进教材中。笔者观察,将民间艺术编写入教材是一大趋势,湖美版的小学美术教材里关于民间艺术的部分更是丰富,其中编入了中国特有的木刻年画、蜡染技术、少数民族的服饰、川戏面具等一系列中国民间特有的文化艺术,民间美术的编入比例占教材总课时的百分之十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刺激了学生的视觉感官以及对祖国浓厚的民族自豪感。民间美术就是中国的“草根艺术”,编写者秉承艺术传承这一理念积极地将中国的特色文化传承给下一代,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增加对家乡的热爱,陶冶情操。
二、美术教学的具体现状与分析
1.南京市美术教材和学校的研究分析
南京市的小学美术教材基本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组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此教材里编写的内容分为五个系列,分别是:工艺设计、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现代媒体、美术鉴赏,同时教材还分成九个模块:绘画、设计、工艺、书法、篆刻、雕塑、新媒体艺术(摄像、电脑制作)、美术鉴赏。其中美术鉴赏为基础课程,是必修课,其他系列按照学生的兴趣所向开设兴趣选修课。新教材设计的内容广泛,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
以南京市艺术类学校宇花小学为例,学校实施民乐艺术教育的积极举措,宇花小学作为首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配备了以市、区学科带头人为主体的优秀教学骨干教师队伍,他们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较高的艺术专业水平,为培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优秀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证。笔者还调查了南京市普通学校,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学校的班级设置分普通班和特长班两类,对学区内学生零拒绝,而对于艺术特长学生入学是要经过面试的,对有兴趣和艺术发展潜质的学生将提供高水平的发展平台。据悉,学校的艺术招生工作通常招收2个班,每个班不超过45人。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南师附小的负责人和老师努力引领着学生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陶冶情操,开拓视野。
2.南京市美术教师现状与分析
笔者经过访谈、调查以及数据收集等方式发现,南京市各学校的美术教师情况悬殊较大,这主要与学校的经营理念和各个区的经济情况相关联,优秀的师资主要集中在鼓楼区、白下去、建邺区、秦淮区这四个主城区内,而对于较城郊的区域像六合区、江宁区、浦口区等地区师资明显低于主城区的水准,无论从教师的数量还是教学理念等方面都略显单薄,笔者以最具代表性的学校南师附小为例做了较细致的调查。南师附小共有三位美术老师,按照大纲要求每周每班开设两节美术课,每位老师每个星期的工作量一般在16课时左右(不含课外小组和美术兴趣班的时间)。并且非常重视美术技能的传授,在对待学生的德意志全面发展的方向做得很好,但是在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引导和开发上仍然缺少一定的重视。
三、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任何学习的动力都应起源于兴趣。小学美术课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课程教育,如何在教学中使得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相适应,兴趣似乎要占取很大一部分责任力。首先,我们应让小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小学生是最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年龄段,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兴趣为入手点来培养这些学生需要拥有的艺术感。对于现在市场上某种美术培训班的方法,笔者认为是意义不大的。为了考试而去进行反复训练,这早已失去了我们美术教育的最基本意义。我们需要教师释放学生的天赋而不是巩固所谓的技能。本就是美好的世界,需要发现美的眼睛及记录美好的画笔,这才是我们要的艺术感。然而艺术感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与生俱来的,后天培养也是我们的课程之一。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对美的东西要具有特殊的感受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教会学生欣赏美。美术课的兴趣激发由此看来就是必须的。
四、结束语
义务阶段美术课程分为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学校资源是主要资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阵地。这些资源一般有专业的美术教室、工具、作品展厅、书籍等,与此同时,教室要合理利用学校的美术资源进行教学,校外的美术教育资源如博物馆、艺术工作室、动植物园也尤为重要。网络资源在这个时代也必须纳为我们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授课这种新型方式会激起学生的新鲜感从而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充分利用以上提到或者身边可能利用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真正享受课程资源给他们带来的学习气氛。小学生是个具有开发性的,但观察力需要提升,因此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鼓励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灵感。
参考文献:
[1]沈大授.惠山泥韵――无锡惠山泥人十八景[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
[2]张冬梅.艺术产业化的历程反思与理论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寻胜兰.民族产业与城市文化――关于“惠山泥人”的保护与拓展的思考[J].南京: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4]唐宏轩.当代中国背景下无锡惠山泥人艺术创作的新形态[D].无锡:江南大学,2010.
在现代美术教育技术改革的实践中,不少教师对美术教学中创造性的开发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也出现了一些教学误区。如:难以摆脱旧的教学模式束缚,引导、示范过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的高估学生的自主、独立性,认为教师应“不教而教”,学生创造力难以充分开发提高;还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完全否定了绘画作品的表现意义,造成了学生空想,动手创造力差……这些都是没有正确把握儿童创造性开发的教学原则。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有了一些体会:
1.自主性是创造力培养的前提
每个发育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一定的创造力。而且每个学生由于对于事物的认识程度、角度、感彩、文化艺术修养、性格、智力不同,其创造性思维也各具特色,富有个性色彩。每位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和“独立性”双重心理特点。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教学框架的创造空间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造空间的广阔性。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巧妙利用学生的“向师性” ,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及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一个不懂得尊重学生“自主性”的教师往往将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在摇篮里,长此以往学生将习惯没有个人主见,只懂得遵规蹈矩,毫无创造力。教师给予学生广阔的个性创造空间的同时,也要寄予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教师应克服传统美术教学中传授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感受、思考、质疑、创作性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创造活动的主人和主体。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当多些。”发现事情的“新联系”是创造能力的最本质的特征。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探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只有善于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成为创造活动的主人,才能确保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求异性及童趣,才能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力。
2.灵活性
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进行高度灵活的创造性工作。教师本人的创造力决定了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质量。教师应培养和树立自己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敢想敢做。试想一个思维刻板、因循守旧的教师又如何培养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创造力培养目标,对教材进行创造性挖掘。首先教师在课前应深入解读教材,确立创造力培养教学目标,挖掘教材中的“创造点”,根据学生学情进行创造性的再加工,敢于突破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创造思维。二是教学形式灵活,激发学生创造力能动力。巧设情境,通过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创造的能动性,确保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进而培养学生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三是因材施教,课堂随机动态互动教学。创造活动的随机性和求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思维往往超过教师的课前预设。既有课前教学预设的盲点呈现,又有学生让人惊喜的创造表现。教师要敏锐扑捉学生的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反馈,(包括他们的所思、所说、所做),随机应变,即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教师思维的巧妙转换和教学的机智,能帮助学生即时解决创造活动的重点、难点,同时让学生个性的创造思维发挥启发和辐射作用。让课堂在师生互动中迸发创造火花。
只有懂得大胆创新、因材施教、敏锐机智的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才能确保美术课堂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的实效性。
3.整体性
创造力是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重新加工组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创造的来源是观察、核心是思维,其结果是运用。观察是人认识外面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人的思维的基础。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缺乏运用的思维必将失去其创造价值。“观察、思维、运用”是创造活动的三要素,缺一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创造活动。
[关键词]教师角色 艺术课程 主持人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上海东方台的少儿节目《欢乐蹦蹦跳》,它融多种孩子们喜爱的艺术形式于一身,以丰富的节目形式、新颖的活动版块、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主持人具有亲和力的主持风格,把孩子们的最佳活动状态激发出来,有效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也因此,《欢乐蹦蹦跳》的几位主持人成为孩子中间深入人心的偶像。细细品味这台节目,我们不难发现,它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的艺术课程十分相似:它由童言无忌开始,在孩子们的畅所欲言中,让我们联想起课堂提问时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紧接着串联的跳体操,就如同艺术课中的韵律表演,让孩子们舒展筋骨、愉悦身心;亲子游戏中,父母与孩子同台竞赛,这种亲密无间的温馨在艺术课堂里也可以演化为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最后的才艺表演是比较精华的部分,在艺术课中也是教学的重点;评比每一期的欢乐宝宝,则是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激发孩子最大的参与热情。这样的一台节目,能够连续多年长盛不衰,值得我们艺术教师用宋借鉴,它丰富多变的活动环节符合了艺术课程多门类艺术形式的设置。区别在于艺术课并不是简单的各艺术门类的拼凑,而是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的挖掘。我们教师在上艺术课的时候,完全可以同样的成为课堂中的主持人,用自己更精湛、更深厚的专业素质,比任何入更熟知儿童心理特征的优势,做一个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具有亲和力与号召力的知名“主持人”。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和积极的反映者。而美术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唯一主角的现象,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就这一点来说,在艺术课程中就有许多值得美术教学借鉴的地方,我们的孩子希望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培养自己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新的美术课程要求我们改变单一的两段式教学,摒弃单纯重技法的枯燥训练,吸取艺术课的长处,在不抛弃技能的基础上,融深厚的文化、人文底蕴于一身,运用更丰富的形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当电视传媒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而主持人的风格与角色定位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成败。作为美术老师,应当借鉴其长,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尝试:
1 将音乐引入美术课堂,激发学生幻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经有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点。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乐的旋律在儿童心上唤起鲜明的想象,这种旋律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拟的手段。”
将音乐引入美术课堂,旋律与节奏是幻想世界的载体,它充满着芳醇浓郁、绚烂多彩的诗情画意,只有通过幻想和想象,才能亲临其境,有所观赏和领悟。那些极富想象力的儿童音乐作品,更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而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能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因此将音乐引入美术课堂,可以使美术课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两者和谐统一,从而既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我经常把音乐引入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灵感。例如《石头造型》一课,在导入部分播放歌曲《雨花石》,那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声牵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孩子们感动于那块小小的石头,在创作中热情高涨。从他们那一幅幅热情洋溢的作品中,我知道是音乐点亮了他们心中最美的灵感。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之前,要经过大脑的精心构思,这个过程配上音乐,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吉祥图案》一课中,学生聆听歌曲《剪纸的女孩》,歌中唱出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画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创作起来则得心应手。在学生创作时播放音乐能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营造极佳的教学氛围。如在教学国画时,我会播放中国古典乐;而在欣赏外国美术作品时,我则播放贝多芬的经典之作;在创作表现少数民族的作品时,学生聆听的则是极具韵味的民乐;从而达到了音乐与美术的完美结合,
2 将诗歌文学引入课堂,提升教学境界。美术通过造型视觉艺术去传播文化思想,文学则利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二者目的相同,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在美术课中,有意识地酝酿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气氛,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去描绘画境、创造画境,或让学生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再联想,再创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例如在美术课的《水墨游戏》系列课程中穿插欣赏古代诗词。既配合了古文独有的韵味,又突出了中国画的传统神韵,令人沉醉其中,在一节以《月亮》为主题的国画创作课中,教师出示了一幅《李白邀月图》,画面格调高雅,神清气爽,李白的形象则清瘦矍铄,动作表情豪放张狂。要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情和李白与月亮的关系,光靠教师的讲解和画面的展示是没有办法深刻了解的,这时将诗歌引入课堂有利于学生对画面韵味的领会,能够让一切尽在不言中。伴着古琴悠扬的旋律,教师出示了诗人所写的有关月亮的几首诗歌,从《静夜思》到“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已具备一定文学功底的学生一下子对画面的意蕴心领神会,不仅教师的讲解分析能够省略,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教学境界,可谓事半而功倍。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美术教学中选取适当的儿歌、散文、故事、传说等,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3 将传统文化渗入课堂。提高艺术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精髓,也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艺术的独特价值,激发珍惜美术遗产、关爱民族民间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学会传承与保护
文化遗产,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美术教育是我国新课改下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何在美术中溶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是关键所在,毋庸质疑,美术是人类智慧表现形式的结晶,具有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质的功能。小学教育中开展美术教育无疑是从保护民族文化入手,重建美术文化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平台,把根留住,让传统美术进入课堂不失为一条良策。例如《剪纸》一课,教师联系过新年的生活情景,创设拜年剪窗花、贴窗花的祝福活动。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过新年的欢乐气氛,感受浓浓的民俗文化,接着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走进“民间剪纸艺术馆”,欣赏民间窗花作品,简介“窗花”的历史、著名的产地,了解其寓意,孩子们直观地领略中国剪纸艺术的魅力,初步感受窗花艺术之美,情不自禁地产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引发我也要剪窗花的表现欲望。
4 将游戏活动带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中国的学生从小就很难得到学习的乐趣,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在现在这样的形式下,唯一可能活跃的课堂就只有在小学教室里了。一根牛皮筋、一片树叶、甚至一团泥巴,可以让八九岁的男生、女生留恋半天,因为孩子喜欢“玩乐”。情节永远不切实际,结局大多美满团圆的卡通片对孩子有致命的吸引力,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看动画,因为他们充满“幻想”,喜欢“美好”。……如果没有了“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生活将是苍白的。我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同样我们也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如果没有了上述这些,我们的教育将是无力的。如何在教育中添加“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等调味品?我觉得。课堂游戏活动是关键。如在三年级学习三间色一课时,我将枯燥的知识设计成游戏的样式:用水彩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的彩色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瓶中,再拿三个空瓶,一齐放在讲台上,课堂上我来了个“魔术表演”,先做演示让学生认识三原色,然后用空瓶演示间色的调法,当我把两种原色的彩色水倒入一个瓶内一晃动立刻变成间色时,学生边拍手边喊出来:“哇一一!”学生像看魔术一样,兴趣很浓。我的“魔术”表演完,接着学生做实验,板书:“红色+黄色=?色,红色+蓝色=?色,蓝色+黄色:?色”……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经过亲身体验,轻轻松松地牢记了色彩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突破重难点 提高效率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正阔步走入课堂,显示着它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出具体、形象、直观而丰富的视觉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根据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和鲜明事物的认知规律,挖掘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激趣导学功能,从而进行辅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开展自主学习、启迪抽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就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引导小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良好方法,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可能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学生们都知道求面积用底乘高,可对面积的推导过程不熟悉,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归纳能力,对以后的公式推导也很不利。因此,单凭教师对文字的解释以及板画的讲解学生都觉得枯燥无昧,很难以接受,唯有多媒体技术的演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在屏幕上呈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这样无需教师的任何讲解,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完全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使教材内容化难为易,并从中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和归纳的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能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个体学习探索,它是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学生可通过操作多媒体课件,观察课件中的动画、声音、图形转换,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热键”,随时在计算机上观察他需要的例题讲解、公式推导过程,或查询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也可以通过关键词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信息。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导者,通过人机交互自主独立学习,掌握学习重点,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能帮助学生突破数学重难点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简化学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部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变色”、“闪烁”、“平移”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审题,启迪学生思维。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明显。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指导学生量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等,虽然教师有示范用的大量角器,但在教学时,学生根本看不清量角器上的刻度,若教师到每个学生的桌前示范,课堂效率又将大大降低。可把这一部分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来显示量角器的各个部分,并对各个部分进行闪烁、变色,来帮助学生加深对量角器及内外圈刻度的认识,以及对如何使用内外圈刻度量角的过程进行演示,对量角、画角等掌握得比较快,记得比较牢。在教学《温度》时可利用电脑使温度计中的水银能升降,让学生明白正负数。
四、多媒体技术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音乐教学;应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多媒体的应用已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型多媒体教学模式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应该如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我们重点要思考的内容。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传统教学课堂开创了广阔的空间
音乐理论课程与其它实践类课程具有很大的区别,实践性课程往往采用的是小班授课或者一对一授课模式,对于音乐理论性课程而说,上课人数往往很多,小班教学时还可以将影像资料通过播放器进行展示,或者教师直接进行伴奏演示,当学生人数过多时,教师只能进行简单的概括或者只是通过语言上的形容进行传达,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效果当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将图像、声音等相关资料融合在一起,可以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情境氛围之中,提高教学效率,这个优点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大幅度提升高校音乐理论教学的教学空间。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授课教师提供了再度创造的自由空间
(一)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结合课程大纲及授课目标,尽可能的实现教学手段的最优化。在高校音乐理论课程中,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多学科的相互融合交差,不仅涉及到基本乐理知识,同时还涉及到文学、考古学、哲学等相关的内容,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进行相互交差,例如在介绍乐器时,往往要介绍考古学的相关发现与学术背景,因为有很多素材无法用语言进行描述,板书又很浪费课堂时间,所以教师可以将素材图片插入到课件之中,利用图片扫描、音乐插入、网络下载等手段,进一步丰富课程上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元化的创造手段,使得音乐理论教学的授课效果大幅度提升。
(二)创造性的对课件进行设计,实现授课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难度并不高,但是要做出内容丰富,且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目标要求的课件,相对来说就比较难了,好的多媒体课件不仅仅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展现形式更加完整,例如:图片的穿插、色彩的搭配、音乐素材的选择等,这就要求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既要保证内容的丰富性,还要保证其美观性,课件所涉及的内容与课程内容相互统一、浑然一体,课件的用心设计会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更好的培养起对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兴趣。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于高校音乐理论教学来说有巨大的优势,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在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它的缺失,由于多媒体课件是提前做好的,讲授内容的顺序已然固定,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创造性发挥,起到消极阻碍的作用,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并不能显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是教学中的辅助手段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现今国家教育部提倡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并不否认传统教学手段其独特的功能。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最终宗旨,是要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选择是否需要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教学,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要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和声学、合唱与指挥、视唱练耳、乐理等,往往对于这类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反而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优劣是制约学习效率的关键
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的内容,并不全是书本上的内容,更不能将屏幕当成电子黑板,一个好的教学课件,可以充分体现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如技能水平、思维逻辑、电脑操作等,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加轻松顺畅,劣质的课件不仅会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枯燥感,甚至还不如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好。
(三)多媒体教学中应注重人性化的教学体现
教学过程的本身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多媒体课件无法代替教师,教师不能只充当念课件的专职教师,更多的是要在授课过程中,充分的运用各种方式与学生保持紧密的情感沟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其本身的关怀,以I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一、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小学语文的课堂当中,为孩子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是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作为主体的,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依靠老师的“填鸭式”方法来进行,即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座位上被动地听,导致课堂氛围比较乏味且教学内容很有限。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当中将声音与画面结合起来,在讲解某一课程时,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等方式将文章中的内容展现出来,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极大地激发了小学生听课的兴趣。
二、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了课程的内容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学习的效果得到强化,使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在对课程进行讲解之前,可以鼓励小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事先进行课程预习,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培养小学生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筛选、整合的能力,在保证课堂教学高效进行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小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减少了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内容的时间,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展示更多的内容。
三、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课程内容来设置一些相关的情景模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讨论,让小学生通过对多媒体展现的丰富内容发表看法的方式来尽情释放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当下新课标的内容中,明确提出要积极促进多媒体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机融合,提倡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从而培养小学生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达成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目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迎合了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极强的好奇心,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为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促进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课程理念已慢慢渗入到教育各个层面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高效率、高速度实现课改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旅游课程教学当中,特别是导游讲解当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场景,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旅游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这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旅游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旅游课堂教学最优化,以高效达成课程目标,促使旅游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其优化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模拟场景,增强旅游知识点的形象化,使学生更加浅显易懂
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引导的过程就是老师在上课时创设情境的过程,它能让学生通过专业老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围绕着情境或者场景展开探究活动,而且这些场景又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在旅游课程当中使用多媒体的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例如在《园林导游》的章节中利用北京颐和园的三维互动演示来创设一个模拟的园林导游场景,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个教学情境,去获取他自己对旅游景点讲解的技巧,根据学生自己的收集景点知识,认真地进行对照这个场景景点的讲解;同时将自己的讲解知识跟别的同学景点讲解或者收集的景点知识做一个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修正、发展自己的收集材料或者讲解技巧。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交流,也就是人机交流和人人交流。从设置的场景,老师提出问题,从学生收集证据,从形成导游讲解词到综合对比,从探究到综合比较这个进程中都需要交流,从而论证自己的知识观点,使学生对那些不太清楚的、有疑问的地方,逐步明晰,使原来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模拟场景,可以渲染旅游课堂气氛,更好地引发学生求知欲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中合理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景点景观是旅游课程中涉及的主要知识,但是这些景点景观都是描述性语言材料,特别在景点的导游讲解当中,利用传统教学的方式,就会显得比较沉闷,如在在《园林导游》的章节中讲授导游讲解“颐和园导游“这课,教师没有直接按照书本知识资料照读,或者让学生自己背诵《颐和园》的导游词,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个没有讲解词的颐和园三维动画的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颐和园的美丽、壮观景点和奇妙建筑深深吸引。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再由教师结合书本的知识指导学生怎样来组织导游词,从而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这样就改不了传统教学方式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数课堂仅用粉笔、黑板,靠教师一张嘴滔滔不绝地讲的现象,虽然在看《颐和园导游》讲解当中,时间比较长,但是学生看、听和练习当中觉得不会枯燥、乏味、注意力相对集中,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结果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旅游这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模拟场景,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实战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限于教材和简单的教具,难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缩小了学生教学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这个层面,这样深入学生更多地按部就班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传统教学小巷。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旅游景点进行导游讲解,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旅游课讲授时,教师通常会告诉学生,这旅游景点包含的小景观、有哪些小故事、旅游景点的线路、文字的组织等内容,并且很多导游讲解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过于死板的去背诵,限制学生自己自主创造性地发挥,这些方面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导游讲解,既可以掌握旅游景点的知识点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课堂教学做不到的效果一是一种再生知识的诞生。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人机操作,通过多媒体的人机对话,学生可以一边操作一边在跟电脑设定的导游讲解对照,又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意见,共同获取新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人机模拟练习,又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深入地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自主学习,自主观察模拟旅游景点讲解,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全新全方位的开放性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模拟场景的真实体验。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模拟场景进行导游模拟,有助于突破课程的重难点
在导游课程的讲解当中,模拟练习是一种最好的教学方法。现在很多学校因为考虑到安全和资金问题,不赞成学生经常外出参观或者专业实践。但由于模拟导游练习受到实践场地、安全、财力等因素影响,很多旅游专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有许多力不从心之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强大信息技术功能可弥补这一不足,现在我们可运用旅游景点的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导游从而获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园林导游》的课程中,园林景观的知识点较多、知识比较深奥,很难从书本中获得直观印象,何况要给游客讲解,要突破这些重点和难点真可谓是难上加难。本人在备课当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园林景观的知识点,又能让学生掌握园林导游讲解的技巧,就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利用北京颐和园的三维互动演示软件来进行动态画面示范,导控园林景观的讲解顺序、讲解知识的归纳、讲解技巧的运用等等;让学生清晰看到一个完整的园林景观的讲解全过程。课本中虽然有多幅相关插图,但却是静止的,不能让学生动态感觉。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动态软件来设计,非常方便地制作出动态画面,使得园林景观更加直观化,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运用书本的知识点时也不会那么生硬。这样使学生在导游模拟当中顺利又快乐突破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五、利用多媒体创设模拟场景,更能融合情感知觉,突出中国景观的人文精神
导游是国家形象大使,承担着传播中国五千年辉煌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在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中就要认真地结合这个特点。所以在导游讲解教学当中就要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首先是让学生对中国景观的知识有了解,而后进一步对以中国景观讲解知识为载体的中国文化有了解,从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这一点恰恰是传统旅游教学手段忽视和难以传播的。多媒体可以用精美的界面、曲雅的音乐营造出良好的浓郁的中国文化的氛围,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气氛,这是传统旅游课程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在讲《园林导游》时,用北京颐和园的三维场景导入新课,北京颐和园的三维互动演示软件中运用配音、音乐、动画等技术,使得模拟导游讲解高亢浑厚,中国园林意境深邃悠远,让学生能够在模拟导游讲解中体会到书本北京颐和园的描写是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清朝的历史氛围中去,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模拟场景,在模拟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知觉,渲染学生对中国地大物博的感慨,更能体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突出中国景观的人文精神,更好地为学生将来当导游宣传中国灿烂文化做好价值观和专业知识铺垫。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学;示范方法
前言:
提升中小学教育的美术教学质量,是提升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研究示范方法在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特点,并对相关示范方法进行完整的分析,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应用示范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中小学学生更好的掌握美术学习的重点
在中小学实施常规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美术领域的基础知识通过直观展示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1]。因此,教师模式和方法的频繁转换的保证美术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学需要将美术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绘画过程中的具体技巧进行融合,使美术教学可以通过示范教学的模式进行很好的教学设计,并保证全部的教学活动能够适应美术教育的具体设计理念,并提升对教学意图的实现水平。教学活动推进的过程中,示范性教育可以使抽象的美术理论变得更加巨化,避免由于中小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美术学理论而产生厌学情绪。美术教学的推进还能够使教学活动在程序上变得更加科学,以便学生可以在现有的学习模式中加强对美术基础知识的理解[2]。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不同于高等美术专业领域的教育。因此,使用示范教学进行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重点因素的设计和实施,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重点突出情况,以便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能够保证学生熟练的掌握教学重点,避免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基础知识的繁杂造成美术教学质量不够理想。
(二)提升中小学生对绘画技能的掌握水平
中小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是保证中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提升中小学生美术学习基础功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美术教育对创新因素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在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进行学生个性化塑造是美术教学的关键性内容[3]。因此,保证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出更加高水平的个性施展空间,是提升中小学生美术学习质量,保证中小学生掌握基础性学习功底的关键。此外,示范教学的开展还能使中小学生通过模仿的形式进行美术学习的开展,使中小学生可以避免由于理解力水平不高造成难以掌握基础性美术学习能力,使中小学生能够在尚不具备足够理解能力的情况下将心中的创意进行完整的表达,保证中小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绘画功底。
二、中小学美术示范教学的具体执行方法
(一)直接由教师进行示范
首先教师需要采用较为简单的程序执行美术示范教学,使学生可以按照较为直观的方式了解正确的美术绘画技艺。此外,教师要使用传统的绘画技巧进行展示,不能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示范程序的简化,使学生可以在程序当中了解到正确的绘画程序特征,提升示范教学的执行水平[4]。在执行具体的美术教学示范过程中,教师需要保证示范教学能够涵盖美术教学的全部过程,使中小学生可以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正确的美术绘画技巧,增强对新型示范教学方法的认同度。教师要保证在实施示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到示范教学的活动当中,并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美术学习技巧的掌握,保证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示范过程中提升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度,并从根本上提升对示范教学的认可程度。例如,教师在进行国画示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墨水的研磨到毛笔的舒展进行全过程的示范,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绘画作品的染色程序和毛笔的转折技巧进行处理,使国画作品可以很好的进行色彩因素的正确配置,并保证色彩因素能够适应绘画技法的运行需要。教师还要在处理绘画材料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示范,保证染料的制备状态程度不会影响到绘画示范质量[5]。教师还要时刻关注示范教学进行过程中的学生心理状态,切实保证示范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在兴趣因素的驱使下更好的进行美术学习的探索。
(二)应用媒体资源实施示范程序设计
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虽然并不涉及到众多的深奥的理论知识,但是,很多美术知识如果缺乏理论因素的协助,很难保证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将多媒体技术正确的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学领域,可以使教学活动的推进获得较强的科技层面的支持。在具体的多媒体资源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的关注。保证多媒体技术进行的示范教学可以同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得相同的效果。由于多媒体教学形式并不是由教师进行亲自示范,教师必须保证以独立操作的方式完成对多媒体教学的补充,使多媒体技术的局限性可以得到有效的破解,确保中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教师还要加强对多媒体示范教学的重要元素的分析,使多媒体教学可以保证具备较强的直观优势,并保证课件的制作可以使示范过程变得更加形象,确保多媒体示范教学的实际价值得到实现。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同美术课程的兴趣因素进行联系,使学生能够在兴趣因素的保证之下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应用对比式示范方法
对比式示范是示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科学的选择不同的美术作品实施对比处理,并通过各类美术作品的优劣对比进行对比示范模式的构建,使对比示范方法的价值能够得到完整的体现。教师可以将绘画教学中的典型错误通过对比示范的方式进行展现,使示范教学能够有效的将中小学美术教学领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展示,使中小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绘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典型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处理,保证对比示范法的价值可以得到有效的延展。
结论:
示范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目前已经广泛使用于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各个领域,深入的分析示范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情况,并对中小学教学领域应用示范教学方法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强中小学美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管慧勇.我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设计教学内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饶丹.中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段阳.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