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是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对质量管理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各级领导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对整个监测机构质量意识的形成与加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质量宣传教育应从领导抓起,使各级领导都充分认识到加强质量管理对于海洋环境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并自上而下推动本单位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宣传教育可通过入职教育、上岗培训、资质认证等形式开展。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把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性、必要性作为新进人员入职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初期质量意识教育;从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业务工作的人员通过考试取得上岗证,考试内容应包含海洋监测质量控制相关试题,进行强化教育;同时通过实验室计量认证考核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教育。
1.2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责任落实到人监测质量管理应贯穿于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工作全过程,实验室通过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分级管理,使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有相应的质量控制责任人。
2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机制
2.1落实质量管理分级责任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分级责任制,设置四级管理体系,分别由海区级、省级、市级、县级管理层级组成。海区级成立海区监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海区海洋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海区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海区监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制定和实施,其他层级指定部门或人员配合海区完成相关质量管理工作。
2.2健全质量管理工作机制海区各级监测机构应不断完善本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建立与监测任务相适应的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和工作机制,包括:人员及经费保障机制、质量体系运行机制和质量管理评价机制。
2.3实施持证上岗制度承担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任务的监测人员应持证上岗,未取得证书者,只能在持证人员指导下开展工作,监测质量由持证人员负责。
2.4优化监测机构质量管理模式海区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建立海区监测机构质量档案和海区质量监督管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举办实验室资质认定内审员培训等质量管理培训,监督各级海洋监测机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岗前技术培训。各级监测机构应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或质量管理人员,任命与监测任务数量匹配的质量监督员,并对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履职考核,建立监测人员个人质量档案。
3强化监测业务全过程质量控制
3.1质量保证工作方案与监测方案同时设计和实施各监测机构按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任务制订监测方案和质量保证方案,明确质量管理的目标、任务、分工、职责和进度安排等,确定各项监测任务全过程质量保证措施和质量控制指标。
3.2加强数据源头质量控制针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外业采样环节,开展现场监督和检查,确保现场取样操作规范,杜绝样品沾污,从数据源头上加强质量控制。
3.3强化实验室质量管理各监测机构应在计量认证授权范围内开展监测工作,具备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业务所需的人员、仪器设备和实验环境等条件;按照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实验室样品分析,实验室应采取空白样品、加标回收、平行样、内控样和实验室内部比对、留样复测等方式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同时应逐步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样品管理、分析测试、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等环节和质量控制手段的信息化管理,逐步实现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与监测数据编报系统有效对接。
3.4规范数据审核与资料汇交海区质量管理部门协调海区计量、监测和信息三大业务中心,按照各自业务职能,分别开展规范数据审核与资料汇交相关工作。海区标准计量中心负责对监测数据质控报表进行审核,确保质控手段、监测方法等质控措施满足《海洋监测规范》的要求。海区监测中心负责对监测数据资料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海区信息中心对数据报表的格式进行审核。
4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和通报
4.1加大全过程监督检查力度海区质量管理部门每年编制海区生态监测质量监督检查实施方案,组织海区质控专家每年抽取一定比例的海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监督检查,2~4年内实现对海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检查的全覆盖,检查内容涉及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样品、方法、环境和检测等全部环节和全部要素。
4.2深入开展外控样考核测试活动通过差异化外控样考核,客观、科学地评价实验室监测分析能力,帮助存在问题的技术机构进行原因分析,并督促改进,提高实验室综合检测能力。
4.3建立质量通报制度建立并推行质量通报制度,对海区海洋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进行通报,针对质量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及对策建议,对各级监测机构质量改进情况进行跟踪。
4.4建立监测质量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海区质量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各单位建立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各监测机构制定单位内部考核指标体系、考核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5结论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
一、生态环境监测概述
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监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生态环境监测采用的是生态学的多种措施与方法,从多个尺度上对各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写照及其趋势而获得,也可以说生态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与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其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方法原理、目的、意义等多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而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环境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历程来看,现今的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其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综合影响的优点,生态环境监测可用作对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进行监测,我们不难看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开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措施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定能作为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保障,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与实践对生态环境监测也是大有益处。
二、生态环境监测程序
一是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生态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二是确定监测项目。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结合该地区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用以选择,并且还要测定一些气象与水文项目;三是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因监测误差存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所以唯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办法来处理数据,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可上报。
三、监测的方案与技术路线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以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关键数据,通过统计数据,来反映该指标的状况及变化趋势,我们在选择生态环境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需根据已知条件,结合确定的技术路线,确定最理想的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确定大致包括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对象、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对于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四、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作用分析
一.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分析:
(一)有助于我国完成环境保护最终目标: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一项社会中的重要问题,改善生态环境是每一位国民应尽的义务。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做好环境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环境监测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的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各项指标,而且开展环境监测会检测环境中的多项内容,同时也能够监测区域的整体环境质量以及环境污染情况,因此其对于我国的环境总体情况掌控具有良好的作用。此外,想要良好的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就必须全面的了解相关区域内的环境情况,这样才能够因地制宜的开展环境保护以及生态环境改善工作,正确的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可以让人们对于治理区域的环境进行持续检测,最终完成我国环境保护的最终目标,助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可以尽快的得以完成。
(二)有助于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得以可持续发展:
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进步与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导致了我国环境保护任务也异常的艰巨,同时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对于环境保护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力求能够尽快的改善现如今的生态环境。而环境监测工作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非常密不可分的联系,环境监测工作的成效也与环境保护工作也有着非常大的联系。而环境监测工作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环境保护开展的区域,对其整体状况进行一个良好的监测,对宏观数据起到一个调控的作用,从而使得环境保护工作能够符合地区发展状况来进行开展。因此这项工作会使得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由以往的单向污染治理变为综合性治理,对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
二.环境监测工作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不到位:
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对环境监测整体工作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监测的基础设施以及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的准确程度,同时也会对于后续的环境保护工作具有一些影响。但是近年来我国有很多的地区并不重视环境监测,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不到位,并且也没有调拨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而且也有很多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相对短缺,或者是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足,从而直接影响到我国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效果,导致后续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成效不佳,对生态系统造成一些破坏,同时更不利于经济社会以及人民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法律体系监管制度不健全:
现如今我国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往往都是我国相关环境监管部门下发的一些工作任务,其没有获得相应的法律地位,同时也没有为其颁布相关的法律制度。所以很可能使得一些工作人员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对一些发现有环境污染问题的一些企业进行勒令整改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出现一些阻碍,因为其没有法律效应责令相关单位进行整改。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导致一些有环境污染问题的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注重对于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抑制。因此这也很不利于我国整体环境保护实施效果的最终实现,直接影响到整体环境保护的效果。
三.解决我国环境监测问题的相应策略分析:
(一)健全环境监测基础设施体系:
环境监测体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整体工作的开展效果,因此我国环境治理相关单位应该针对我国曾经环境监测基础设施不健全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基础设施体系,为能够实现有效的环境监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后续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打下基础。同时相关的单位也应该做好设备上的投入,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做好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培训,加强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内在指标,确保其在开展工作时可以达到良好的工作质量。
(二)出台相关的法律体系制度:
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之时出台相应的法律体系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以有效的发挥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当地的相关政府部门或者是执法部门,应该根据自身城市的情况,然后按照环境保护的相关原则以及标准,对应一些企业以及一些工厂设立相关的环保政策,制定具体的环境保护项目以及措施,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一个坚实的法律制度保障,进一步强化当地环境监测工作的力度。同时也应该安排相关的人员对当地环境监测进行管理,对实时数据进行良好的监控,确保相关的监测项目能够得以落实,并且确保其结果的准确性,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为后续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做好保障。还有就是,相关的一些单位可以安排人员做好相应的社会宣传,积极落实这些相关法律制度的实施,确保各企业以及个体人员能够得以贯彻落实进一步强化当地居民以及企业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
一、当前环境监测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的,在空气、水和其他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和不同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和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是离不开的,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能够科学的、系统的、精确的、快速的对我国范围内的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它在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数据性的描述。特别是我国政府重点关注的区域,展开数据性的描述非常关键,要通过环境检测技术明确地对区域中的污染物进行明确,同时对排放量等数据进行计算。要能够根据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情况提出具体的措施,对全国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等重大事故的应急预案进行强化,从而推动我国环境履约方面有着更好的环境监测技术服务和支持。
二、环境监测科技的发展现状和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技术发展,在环境监测技术和相关的研究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在很多具体的领域当中,我国都获得了一些显著的突破,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在如下几个方面有着体现:
(一)环境监测技术总体水平不高
在西方的发达国家当中,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已经实现了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对传统的简单实验室分析手段进行改变,可以利用实验室分析和现场快速采样进行结合。但是在我国还是以单一的实验室分析手段作为技术的主体,对实验室和现场的连续分析还比较薄弱,在一些地区,采用单一的点式采样方式,对发达国家的空中遥感监测分析方式,在我国来说还是一種遥不可及的梦想。
(二)环境监测技术的基层应用不到位
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人员对环境监测技术是比较缺乏认识的,宣传工作开展也不够到位。有的基层组织自身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就不够重视,因此,在宣传工作开展的时候,没有办法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展开针对性的宣传,最终导致环境监测技术在基层当中的应用不够到位,没有办法发挥它的效果。
(三)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环境检测技术来说,技术的操作需要通过人员来进行的,因此,环境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他们的综合素质决定了环境监测成果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在环境监测技术培训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现象,同时在培训的资金投入上也比较缺乏,从而导致基层的监测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直接对我国的日常生产环境监测工作产生了影响。一方面,会使得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开展出现耽误的情况,另一方面,会引发一定的监测事故。
三、新形势下环境监测科技的发展展望
在新形势下,结合环境监测科技对于环境检测的重要性,我国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建设,通过体系的完善改变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从而最终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在体系的完善过程当中,要结合制度的制定和法律法规的健全来没技术的提升以及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其次,我国要加强环境监测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关方法的培训。在培训工作方面,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系统化的培训,提升环境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使他们能够为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撑。在培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要切实地提高他们自身对环境监测的认识,提升他们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促使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推动自己提升自己的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最后,我国应该加强环境监测接受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这些技术在基层就能够得到推广和应用。在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之下,还要投入研究的力度,推动我国环境检测科技朝着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新形势下,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检测科技也要朝着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进行改革,从而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发展需求,切实地在人们生态建设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康晓风,于勇,张迪,等.新形势下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环境监测,2015,(6).
[2]单晓岚,楼建光,陶超平.新形势下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现状与展望[J].科技展望,2017,(2).
[3]陈雯雯,孙铭阳,郭欣,等.新形势下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现状与展望[J].自然科学:全文版:00125-00125.
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完成《XX市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20__-20__)》工作目标,根据青政字[20__]66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局的工作职责,制定20__-20__年生态省建设市长责任书工作方案如下:
一、大力推进海洋法制建设。
为了健全海洋法制,推动海洋保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计划20__年底前编制、出台《XX市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将在对全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XX市沿岸平均大潮线至领海基线之间海域的功能区进行明确的划定,内容包括海域勘界、功能分区及环境标准等诸多方面。新的区划是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中不适应我市新形势发展的内容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区划编制将对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促进海域整体功能,推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蓬勃发展,为了减小经济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有的放矢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计划编制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XX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将对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大规模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累计效应、突发性海洋污损隐患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规划的编制将致力实现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实现其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
二、加强、完善海域使用管理。
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搞好海域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审批程序和海域使用证年审制度,严格按照《XX市海洋功能区划》和《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把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0__年全市海域使用项目登记率达到100%,海域使用办证率达到100%以上,海域使用证年度审验审证率达到100%。
三、全面开展对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
1、继续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根据我市特点和需要,制定监测计划,开展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趋势性监测、重点海域环境监测、海水浴场暑期海洋环境监测和重点养殖区环境监测,详细掌握我市的海洋环境状况,保证我市沿海海洋环境监测调查的连续性,准确地为社会提供合法的海洋信息,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加强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重视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我市海域的污染损害,严把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的审核、审批关,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环评报高审核参与率;规范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加强对工程建设期的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加强海洋污染事故的查处。继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胶州湾和前海一线用海域污染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污染海洋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4、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积极筹集资金,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计划,开展保护区的基础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我市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5、通过建立和完善XX市海洋赤潮监视网及海洋赤潮应急行动体系、开展重点海域的赤潮监测和预报试验、加强赤潮发生期内对渔业水域的监控管理等措施,避免或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四、积极推进生态渔业建设。
按照《胶州湾及临近海域功能区划》和渔业生产水域环境质量状况,对不符合功能区划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水域进行封闭管理,禁止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严格实施养殖许可证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科学调整养殖结构和布局,合理控制内湾及近海的养殖密度,扩大藻类养殖面积,提倡外海养殖,大力提倡鱼、虾、蟹混养、贝藻间养套养等生态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新技术;强化渔业生产管理,改进饵料质量及投饵技术,严格控制废水排放,20__年力争使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养殖面积达到养殖总面积的40%。
四、加大海洋环保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关键词:环境 监测 环保
引言
经济的发展在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于人们所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提出了挑战。由于过度发展经济而忽视对于相关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人们所居住的地球正在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新的科学统计资料显示,北极冰川正在逐年融化,极地冻土和高原冻土层都出现了绿色植被,地球上的高寒区正在向着人类是以居住的温度扩展。这些显著的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治理而产生的,因而也必须由人类来恢复居住环境的本来面目。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监测的主要作用是用以测定和研究环境的质量,是实现环境的科学研究的必经途径和重要前提。近年来,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由于滥砍滥伐、过渡畜牧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1]这些都给人们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甚至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势在必行。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许多手段与措施,甚至是多种有效措施的综合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环保工作收到显著的效果。环境监测是开展环保工作的有力手段,充分认识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重要性,注重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始和落实,是实现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效途径。
一、做好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质量的恶化只能导致人们社会中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计划和规划的落空,良好的环境是人类开展各种活动和计划的基础。当前,全人类面临着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生产生活废物排污超标、新型病毒抗体侵害人类及动物健康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全世界进行环境监测,提倡和切实履行环境保护工作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环境监测所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大。许多的环境问题已经超出一定的能力范围,必须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环境的监测与保护。一方面,国家对于环境监测的工作指标和要求越来越高,在环境监测的项目、范围和频率方面在不断的扩展和增加;[2]另一方面,对于污染源的监测质量要求也在提升,这体现在《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之中,企业的排污申报制度在逐渐的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的市场需求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更多的企业关注环境监测,尤其是涉及到人们实际生活的水文、化工、室内环境监测等,都成为个人和企业关注和讨论的重点话题。
二、环境监测的相关介绍
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就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进行时时的监督与管理和控制。环境监测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应用 的,它在进行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的重要 的作用。在现代的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主要发挥着对于具体的企业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事故的监督、认定、调查、测定等工作,通过具体的检测数据得出环境值,从而为相关的环境科学保护部门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作出相关的环境保护评估、开展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以一定的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已经逐步扩大自己的工作范围,它从传统的单纯的环境监测扩展到了对于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大的环境背景的监督与测定。环境监测机构按照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监测标准、监测程序,对于环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连续监督和管理,以实现环境监督信息 的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以准确及时的反映人类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发生的效果。[3]
2、环境监测的相关内容
环境检测的内容按照监督和测定对象可以划分为对于污水的检测、对于噪声的监测、对于固体废弃物的检测、对于放射性污染 监测、对于生物污染的检测、对于大气空气质量的检测、对于电磁辐射监测、对于震动监测等多项监测。
3、环境监测的分类
①监视型的环境监测。监视型环境监测又叫做例行环境监测或者常规环境监测,是对于各个环境要素进行经常性或者是定期的监测。监视型环境监测是监测站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对于环境污染状况、环境质量进行控制与评价的重要手段。
②特定目的环境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又叫应急监测或特例监测。按照监测目的又可以具体划分为环境考核验证监测;环境污染纠纷仲裁监测;环境污染事故监测;环境咨询服务监测。
4、环境监测的工作原则
①服务规范的原则
服务规范的原则是指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以用户的要求最高的工作服务准则,严格的履行相关的合同文本规定,向用户提供优质、高效、规范的环境检测服务。
②数据准确的原则
数据准确性原则要求环境监测站所采用的标准数据和资料能够达到国家的相关的标准规定;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度应该在监测标准所允许的测量不确定值允许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允许出现监测数据的误差,但是这一误差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值之内,不允许超出特定的测量无擦范围。[4]
③方法科学的原则
方法可行原则要求环境监测工作所使用的方法尽量以国际通用的环境检测方法为准,或者向这些标准靠拢;优先使用国际、行业、国家等以被证明是有效、可靠的的环境监测方式。
三、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
环保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环境监测在城市规划中的环保作用
在社会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经济与环境是对立与统一的,发展经济与保护可以统一进行、二者相互促进。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是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相结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此,我国相关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制定了“三同时”、“三同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模式。“三同时”就是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时设计、同时实施、同时投入;“三同步”就是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开展。在具体的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将环境保护计划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使之成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做好城市的环境发展规划就必须基于城市环境的现状,结合相关的参考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整合。参考数据最科学、最直接的来源于城市环境监测的数据库,它是环境规划的基础。[5-6]
2、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和污染物减排中的环保作用
环境监测在环境执法和污染物减排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我国政府对于节能减排的大力宣传与贯彻落实,对于企业污染的整治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环境监测在落实污染企业的整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为环境执法和污染物总量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具体来讲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于违法排污企业进行明察暗访。依据调查结果,对于超标排污企业予以警告;对于污染效果治理不佳的企业予以关闭停产建议;对于重点污染挂牌督查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上报政府职能部门予以停产治理;对于超标排污、没有按照正常的污染治理规定进行污染物处理的企业,予以罚款警告处理。
3、环境监测在环境污染纠纷仲裁中的环保作用
在企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污染事故时,要依据环境仲裁监测处理工作细则,对于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作出仲裁,这一权利是由环境监测部门来保障实施的。环境污染仲裁监测是环境监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应用于环保执法过程中所发生的纠纷和矛盾,为环境监测部门提供数据参考,是环境部门作出公平、合理的仲裁的重要依据。作为环境污染仲裁的主要定性者,环境监测部门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相关企业有权作出环境污处罚决定,提出整改建议,确定主要的污染企业黑名单。
4、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研究方面的环保作用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跨越式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 的进步也依赖于一定的文献资料、人类的长期的努力。如某些特定的科学 研究领域往往是以环境监测的原始数据资料为依据的。[7]环境监测和环境容量研究中的污染源研究调查;工业新产品研制和工艺改革中的生态环境监测;节能减排中的环境监测;微生物利用中的微生物生态环境监测;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中的环境背景值调查。这些科学研究工作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
结语
总之,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它所涉及的领域和部门众多。在进行环境保护中必须依靠和结合各个部门、各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到全民的行动中来。而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制度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加强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支持力度是政府落实具体的环保政策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王淑霞,曹杨.环境监测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13(4):8―9.
[2]张继泽,沈柏.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监测总体水平[J].中国环境管理,2000.(4):26―27.
[3]郑惠君.基层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03,22( 5) :49 50.
[4]杨卫芳.环境监测全程序质量控制检查的开展与作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4).
[5]蒋燕敏.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仪器和仪表分析检测,2004(4):44-46.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基本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4.195
0 前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展后,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并在世界各国之间被广泛的应用,对于环境的保护也逐渐成为了当前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主要问题。2002年,我国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其主要是通过对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有效节约为主要目的,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维护。环境监测作为以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为基础的环境保护工程,已经逐渐引起了当今社会的广泛关注。
1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现状
1.1 质控意识较弱,措施落实缺少力度
在我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基层监测站进行环境的监测,而其在内部都拥有各自的质量管理体系,而大部分内容都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而建立的。但在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站中,存在着质控意识较弱,以及措施落实缺少力度的现象[1]。一方面,由于管理者受到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长期未能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使其逐渐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这就导致了相关制度规定措施在落实的过程中缺少力度,严重缺乏执行力。另一方面,基站内部的管理者忽视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只知道严格的要求工作人员进行环境监测,对于其质量的高低却相对忽视,从而造成了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受到了阻碍。
1.2 质量控制具有局限性特点
在我国目前的大部分环境监测站内,都存在质量控制具有局限性的特点。在对环境监测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部分监测站管理者首先想到的都是对常规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这样的思想过于局限,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还应当包括现场样品的采集过程,在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更大[2]。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站内的采样人员在现场采样的过程中,仅仅是简单的对以其进行校准,然后再进行采样,其过程严重缺乏全面性,而采样的技术是否规范、采集的样品准确度是否有所保障等,都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1.3 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这不仅对环境监测的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影响。在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站中,许多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的相对较低,一方面,所学专业不对口,导致内部员工素质相差较多,部分员工由于对专业性的知识了解程度较少,使其在工作中缺乏主观的质量控制意识,从而阻碍了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3]。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水平较低,由于部分监测站内的员工思想道德素质水平较低,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不负责的态度造成了监测质量的下降,而对于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也不进行虚心的接受和及时修改,最终导致了环境监测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基本对策
2.1 加强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和质控意识的提升
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实现环境监测质量提升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确保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工作。首先,应当加强监测站内管理者的质量控制意识提升,使其充分意识到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才能进一步的对工作人员产生影响。其次,应当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意识,不应当将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当做是工作负担,反而应当认为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其分内的主要责任。最后,应当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通过监测站内管理者对先进管理思想的学习,对内部的制度进行现代化的改革,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并在质控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监督,确保制度的执行力增强。
2.2 进行全面性的质量控制
在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当从两方面进行出发。一方面,应当加强对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可以通过空白试验、加测平行样等方式,确保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并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确保实验过程中的标准达到国家的要求。另一方面。应当对现场采样技术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包括采样设备的的对比校准、采样该数据的反复验证、人员比对等,都可以有效的提高采样过程中的整体质量,避免出现一定的误差,而造成对环境状况的不合理判断。
2.3 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只有通过对监测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有效提高,才能进一步确保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监测站在招聘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选择本专业的应聘人员,或者是对环境监测工作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了解,提高整体监测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其次,应当加强对已有监测人员的定期培训,通过对不断发展的先进知识理论进行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对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应用,也要定期进行培训,使监测人员可以掌握到最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从而进一步实现对质量的有效控制。最后,可以加强监测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意识到质量监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并认真的完成分内的工作任务,从根本上实现对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
2.4 及时改正错误数据
除此之外,也应当及时的改正错误数据。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经常会存在部分数据比较可以,但却由于缺乏相应的纠正措施,而导致了错误数据的处理不及时,最终影响了环境监测的质量。因此,应当在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一旦发现数据的不符合,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和改正。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对我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现状,以及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基本对策两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介绍,以此来为我国的环境监测项目开展提供先进的理论支持,以顺应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提高工业生产过程中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开发清洁能源、降低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低碳经济的实质,随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都开始倡导低碳经济模式,环境监测及保护工作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必须要能够精准的把握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切实提高工作的水平,才能够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1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和特点构建
低碳经济是一场全球性质的革命,低碳经济的主要支撑是各种低碳技术,而它的主要的行动方针是低碳观念,低碳技术并不知的是一种单一技术,它涉包括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煤炭资源的干净高效应用、二氧化碳的捕获与埋存等等新的技术,涉及到冶金、化工、电力、交通等各个行业,建筑节能、循环经济、节能材料、火电减排等都属于减碳经济体系中的内容,总的来说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通过使用低碳能源、可再生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
2低碳经济对环境监测的要求探讨
2.1环保的要求更高
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改善北京、天津、成都等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了大量的政策措施,希望能够遏制当前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态势。“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十三五”期间,环境监测及保护部门必须建立起一个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双重体系,对我国的土壤环境、水环境及大气环境进行污染防治,到2020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粉尘等主要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显著减少,PM2.5超标30%以内城市浓度达标,土壤、空气、水环境总体改善,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的遏制,到2030年,全国所有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都基本达到相关标准,土壤环境明显改善。低碳经济模式之下,环境监测及保护的要求更高。
2.2环保措施力度更大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之下,环境保护已经纳入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计划之中,全国各省市及地区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都在增加,正在积极开展环保工作,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也在逐渐的健全,环保措施的力度必然会更大。
2.3低碳约束下要求企业要大力进行节能减排
实行循环经济及清洁生产是实现低碳生产的重要途径,就现阶段来说,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低碳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及清洁生产工作在电力、化工、钢铁等行业中已经开始执行,想要切实实现并推广低碳生产,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工业生产过程中必须积极开发引用环境保护技术,各地区环境保护部门也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本区域内的企业进行监控,确保所有的企业使用的生产工艺、原材料都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都满足相关标准。
3低碳经济下如何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和环境保护思路构架
3.1低碳经济下如何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低碳经济背景之下,要想全方位的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环境监测部门必须根据污染减排的实际需求不断的调整完善环境监测的项目及频次,创新监测模式,抓好重点监测及专项监测,对于钢铁、石油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应加大监测的力度,一些能耗较高、污染排放量较大的小炼钢、小水泥等类似企业应予以淘汰,促进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准确真实的反应实际的污染情况,实施遥感及远程监测,对流域、大气环流、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客观快速地监测区域环境状况。
3.2低碳经济下环境保护思路构架
3.2.1正视环境监督与保护工作,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
各级各部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站在全局、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认识到良好的资源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环境监督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摒弃以往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杜绝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工业生产的低消耗、高产出、低排放。
3.2.2完善环境保护体制以及环境管理机制,提升环境保护监测能力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保护体制以及环境管理机制都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环保监测工作的效率,基于此,环境保护部门必须要根据当前国家及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完善环境保护体制和管理机制,建立一个优秀的工作队伍,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通过专业技能学习等方式提高监测队伍的技术水平,提升环境保护监测能力,为环境监测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语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约束下国家对于环境监测及保护工作的要求更高,环保措施的力度更大,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工作的力度,工业生产过程中重视节能减排问题,为稳定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生态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远辉.探索低碳约束下的环境监测与保护[J].北方环境,2013(03).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错误、失误也与决策机制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生态建设规划多由林业、农业、国土、环保等多个部门负责,部门间条块分割问题突出。出于对行业部门利益的考虑,难免出现更关注与本行业相关的生态治理与恢复措施,林业部门强调种树,农业部门强调种草。另夕卜,生态建设计划的制订与出台往往较为仓促,相关措施未经过深入的科学论证,因此,规划的科学性也就无法保证。
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依然严重
尽管近些年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部分地区生态破坏仍然存在,并表现出边治理边破坏的特征。过去10年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然而随着大量耕地的退耕,在防风固沙区以及水土保持区的砂质草原以及部分坡地上又出现了新的耕地开垦[2]。另外,由于城镇、交通以及工矿用地大量增加,也造成了大量的草地与林地的减少。目前虽然林地与草地面积统计的绝对数量没有明显减少,甚至还有所增加,但局部生态破坏仍然在持续。生态环境持续性破坏固然与当地老百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及各级政府生态环境监管缺失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困难重重
首先,国家重点功能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开展实地调查工作十分困难。其次,国家重点功能区基础设施缺乏,目前大部分县市基本上不具备环境监测的基本能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绩效考核所需的环境监测数据,都来源于省市级监测站或第三方机构,地方根本无法承担环境监测的基本工作。另外,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贫困,地方财政根本无力承担。除了人力物力等限制因素以外,体制管理上也存在巨大制约。目前大型矿产资源开发,县级政府缺少对其监管的权力,也就无法对其进行约束。
绩效考核手段不完善
从2011年开始,财政部联合环境保护部开始对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估,并对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的部分县市增加转移支付额度,而对生态环境恶化的部分县市财政转移支付进行扣减,开创了财政资金环境绩效的先河,有效地促进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工作。然而,目前绩效考核手段还主要限于生态补偿资金拨付额度的控制,还没有对地方各级政府的绩效评估有明显影响,因此地方各级政府仍然更重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政绩。如果污染企业带来的收益远大于国家财政转移支付额度,扣减财政转移支付的惩罚效果对地方政府的约束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
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限制开发区,修复生态和保护环境为其首要任务,主要目标是提供生态产品。过去十年,我国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内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国家生态公益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对不符合区域发展目标的高污染项目进行限批,并关停了部分高消耗、高污染等企业。国家对参与这些生态保护工程的地区给予了财政补助,并从2008年起以转移支付的形式对生态功能区给予生态补偿。
然而目前生态保护工程给予的补贴数额偏低,且缺乏连续性。同时,为了维持生态保护成果,地方政府还需要拿出财政资金对生态保护后续工作进行支持。与由于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带来的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后续需增加的地方投入以及丧失的经济发展机会相比,国家给予的补贴与财政转移支付数量偏少。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大部分县市都位于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范围内,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活条件都亟待提高。现在区域功能定位为生态保护,而国家财政资金又无法确保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与提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很难持续。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议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区域经济发展
第_,加强省际间的横向生态补偿。目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纵向转移支付,不管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还是专项转移支付,都是由中央统_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下拨给地方,无法有效地反映省际间由生态效益或成本外溢形成的横向生态补偿关系,因此需要建立以生态补偿为导向的省际间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由受益省份向国家重点功能区省份进行补偿[3]。从我国横向转移支付的现有实践情况看,若突破地方行政辖区限制开展跨省生态补偿,只能由中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或组织进行,具体方式可以采取对口支援等形式。
第二,发展绿色可持续性产业。依据各生态区资源稟赋的差异,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积极开发生态标记产品,加强对有机、绿色、无公害等产品的认证和培育,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从自身产业发展中得到一定的经济发展机会。应充分重视生态旅游,将其作为生态服务价值实现的一种重要产业和途径,在一些地区可将其作为支柱产业。
第三,积极调动市场力量。积极探索清洁水供应、水电开发、土地租赁、碳汇交易、信用额度交易等多种形式的市场补偿机制,鼓励企业、个人以及民间团体积极参与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工作中来。对于参与到国家重点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企业,可以在某些产业和项目上实施税收减免或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第四,生态移民。对于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基本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可采取生态移民措施,将分散的居民转移出来,使其集中居住于新的村镇,通过向外输出人口来缓解环境压力,保护脆弱生态环境。从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情况看,当地相当一部分青壮年都在城市打工,农村主要为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4],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已大为减少。在目前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可以考虑实施生态移民,将这些地区居民迁入到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市场、产业培训等方面条件优越的地区,从而保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恢复的可持续性。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技术方法研究
第一,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演变机制研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千差万别,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各类生态系统。目前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的相关理论多基于少量定点实验基础完成,当少量典型的生态系统研究结果被简单地推广到整个重点生态功能区时,失误的决策将不可避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策失误是相关科学储备不足的产物。因此,首先需要建立较为详细的重点功能区生态系统区划与规划方案;然后基于不同生态区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服务功能时空变化的生态学机制,认知全球变化和强烈人类活动影响背景下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空间格局形成和变化机制,从而掌握生态系统及其结构和服务功能的时间变化动力学机制和空间格局形成的生物地理学机制®,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关键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区域的识别划分以及人为因素定向调控生态系统的技术原理提供基本依据。
第二,研发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国家生态功能区经济贫困,地方政府很难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因此迫切需要依靠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辅以少量的地面调查,来实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监测。近期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重点突破:_是基于国产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以自动解译为主、人工辅助为辅的快速获取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变化技术;二是突破以高分遥感数据和背景地理数据为主、以地面调查数据为辅,基于空间分析技术的生态系统植物群落优势物种和关键物种、退化标志物种以及外来物种的空间定位技术;三是突破在地面调查数据支持下,以高时间分辨率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的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盖度、植被净第_性生产力以及碳储量的遥感反演技术;四是突破以高分遥感数据和背景地理数据为主、地面调查数据为辅,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生态环境要素空间分布的快速调查技术。
第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基础理论向应用技术转化。由于基础理论研究侧重科学性有严格的基本假设与适用条件,在科学研究中为保证科学方法的严谨与可靠,基本假设与适用条件都比较严格,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将科学家的科学成果直接用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需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对相关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简化,以加强其在实践中的可操性。短期内可以重点考虑基于不同生态区生态系统及其结构和服务功能时空变化的生物地理学机制,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划定技术规范、生态恢复规划技术规范、差异化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技术规范、国家生态补偿标准制定指南等相关规范指南,以确保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恢复的科学决策。
第四,加强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实验与示范推广。依据生态系统退化特征及其恢复机理,建立不同生态区人为因素定向调控生态系统的技术方法,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荒漠及荒漠化地区、农牧交错带、岩溶地区、南方红黄壤区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典型区,进行生态恢复模式试验研究,开展增汇林业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建立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并开展相关技术的试验与示范工作。
加强支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建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络体系。在目前农业、林业、环保以及中国科学院相关现有的定位监测站、固定调查样地的基础上,基于空间抽样策略布设半固定样地,建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机一星一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依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区域分异,确定不同生态区生态系统的地面调查及航空和航天遥感的监测内容体系,建立定位监测站、固定调查样地、半固定调查样地及不同类型调查样地的地面指标体系,明确国家一省一市一县四级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的责任与权力,形成业务化运行的国家重点功能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第二,建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基础数据库。针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和强烈的人类活动干扰,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国内技术规范与标准及数据库最新技术,建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遥感监测数据、地面监测数据、背景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分析应用产生的相关数据的数据规范标准。集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实时观测、台站监测、多源遥感,以及基础地理林、背景地理信息、人文经济等基础数据。以大型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基础,实现上述分散、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高效存储与管理。
第三,建立数据集成与应用分析平台。建立能够综合集成数据统计分析模型、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估模型以及环境管理决策支持模型等专业模型,并与数据库系统紧密耦合的集数据与分析模型一体化的国家、省、县、乡四级用户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立体监测与分析应用平台,支撑生态环境立体监测与评估的集成与管理以及分析应用的业务化运行。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效监管
第_,生态破坏识别与违法监管。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得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数据,可以快速识别生态系统破坏的范围与性质,并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数据库与应用分析平台支持下,确认违反生态规划、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未按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进行的等违法开发项目,并及时由环境执法部门做出快速处理。
第二,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生态退化管理。基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地面监测网络的调查数据,尤其是针对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对生物多样性变化、重要物种变化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建立基于高时间分辨率遥感数据为主的生态系统植被盖度、植被净第_性生产力以及碳储量数据,结合地面调查所获得的土地退化指示物种的监测数据,定期评估我国生态系统的退化状况。
第三,生态环境例行监测评估与重大生态工程绩效考核。基于能够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物种变化,并能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生态过程趋势性变化尤其是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综合评估模型,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定期监测与评估,并实现对重大生态工程的绩效考核。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机构与制度保证
第一,改变生态环境保护多头管理的混乱现状。长期以来,我国公共管理领域采取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生态功能保护区工作主要是由国家环境保护部负责,会同林业、农业、海洋等相关部门协调管理。尽管生态功能保护区设立了相应的管理委员会,但行政权属上仍由各级地方政府共同治理。这种多重管理体制致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管理权责不明,管理部门分散,交叉管理,职能混乱、效率低下,迫切需要厘清各级政府各部门的权利与责任,确保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平稳有序高效地进行。
第二,加强各行业相关人员的合作。国家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工作具有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周期长等特点,要建立以各级环保部门为主导的多部门定期协调制度,统筹考虑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实际工作中不但要重视各级行政部门的作用,同时也要重视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其他杜会力量,动员全杜会力量参与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工作中来。
第三,建立生态环境绩效考核与环境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改善、生态保护状况等指标体系纳入到政府行政绩效考核范畴,并加强政府部门相关领导离任时的生态环境审计,对任内导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实行责任追究,从根本上引起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曹军胜,朱清科,薛智德.黄土高原地区土地植被承载力与植被生态恢复建设[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01):39-43.
[2]王娟,李宝林,余万里.近30年植被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02):132-138.
[3]杨晓萌.中国生态补偿与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J].财政研究,2013,(02):19-23.
[4]王永莉.生态功能区建设中四川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6):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