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禽饲养方式范文

家禽饲养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禽饲养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禽饲养方式

第1篇:家禽饲养方式范文

[关键词]家禽饲养 霉菌素毒 避免

[中图分类号]S 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260―01

前言:“霉菌毒素”中毒在家禽饲养中较多,危害较大,而且一般呈隐性流行,尤其是在肉鸡中发病率较高,导致肉鸡大小不均。经过剖检就已经发生病变,导致肉鸡死亡。

1霉菌毒素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

1.1各地在玉米的保存管理上问题严重

在过去,玉米成熟后都是采用人工或者机械的方式进行脱粒处理,然后将其摊在院子里或者是房顶上进行晾晒,然后直接装舱。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研究,现在的玉米不再进行脱粒处理,而是让玉米粒一直长在长期潮湿的玉米轴上,用铁丝围成圆圈,将整个的玉米棒装入用铁丝网围成的囤里,将其置于房屋前后的空地或者是房顶,让其自然的风干。不难分析,囤在玉米架中间的玉米潮湿无法很快被风吹干吗,一般情况下,风无法进入到囤中央,而且一遇到下雨或者下雪天,雨水和融化的雪水最终也会渗入到囤里,长期囤在这些环境中的玉米必然会发霉。因此,除了收货后立即将玉米粒烘干外,是无法从根本上保证肉鸡吃到放心的玉米。

1.2饲料存放过粗

养殖户对玉米存放不够重视,采取粗存放,饲料霉变情况较多。

1.3饲料厂环境较差

一些蛋鸡、种鸡场的环境不好,设备损坏没有及时修复,导致鸡长期饮食湿料,引发病变。部分饲料厂在饲料中添加了脱霉剂,认为这样就可以完全杜绝霉变,但实际上,脱霉剂只能防止部分霉菌,是无法彻底清除和脱除霉变的,无法从根本上保证鸡原料的安全。

1.4养殖户的防霉意识淡薄

部分种鸡养殖场对霉菌感染不够重视,没有及时的采取预防措施,部分种鸡场仅仅在饲料内加了一定比例的脱霉剂,无法完成全部的吸附,导致霉菌及霉菌素经过种蛋必然会传播给雏鸡,导致新出生的雏鸡就会发生病变,可以从鸡内金的颜色中进行分辨,鸡内金会呈现出黄色或者是棕黄色,降低饲料消化率,同时也降低了肉鸡的免疫能力,导致免疫限制情况。

2霉菌毒索的临床症状

2.1在肉鸡中的症状

一旦肉鸡感染了霉菌毒素,就会导致肉鸡的采食量下降,体重增长十分缓慢,一般反应是消瘦,反应迟钝,严重的话会瘫痪甚至死亡。如果不及时的采取措施,到了一定的天数体重无法达到标准要求,会引发其他诸多疾病,降低肉鸡的质量。

2.2在蛋鸡和种鸡中的临床症状

一旦蛋鸡和种鸡感染霉菌毒素,那么必然会导致其采食量下降,降低产蛋率,严重的话会导致拉稀,消瘦,甚至是拉黑色的糊状粪便,严重就会导致鸡群大量死亡。

3剖检呈现的特征

经过剖检,感染霉菌毒素的肉鸡胃出现溃烂,四分五裂,甚至出现溃疡或者穿孔的情况。同时还会伴发腺胃炎,胃会肿大,按压还会出现液体。肿胀出血或凹陷融合没界限可分,腺胃、肌胃连接处呈不同程度的糜烂、溃疡。如果成年鸡感染了霉菌毒素,就会日益消瘦,胸肌苍白,出现程度不一的肠系膜发黑,肠管浆膜层分布黑色絮状物。病初肌胃角质层边沿增厚,严重的情况就会萎缩,溃烂等问题。

4避免家禽饲养中霉菌毒索中毒的对策

4.1做好预防工作

首先,要加强肉鸡、蛋鸡、种鸡的饲养管理工作,将容易引发霉变的各类因素杜绝在根本,在饲料的选择上必须要保证饲料的安全性,同时采购后必须要做好保存工作,减少霉变的几率,同时要及时的清理并更新垫料。

4.2第一时间预防霉菌毒素

肉鸡出生的头五天是霉菌及霉菌产生的代谢物霉菌毒素出现的高峰期,必须要在这一阶段做好预防工作,彻底杜绝毒素。具体来说,在出生的头一个月,每10天连续添加5天麦特霉胶素,一般是以每吨饲料1-2kg的比例进行添加。经过这样的处理可以降低肌胃炎、腺胃炎的发病率,减少后期的治疗成本,进而增加经济效益,同时保证鸡肉的质量。

4.3治疗的原则与方案

鸡一旦发病,就必须要及时的处理,如果过于严重的话就选用高效的霉菌毒素吸附剂进行拌料,减少其对鸡的危害,同时可以添加提纯的腐殖酸钠调理肠道、快速修复胃肠道黏膜、维护胃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另外,这一病变可引发免疫抑制,多种病毒病、细菌病等混合感染的情况,在对于并发病明显的鸡群治疗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在饲料中添加“麦特霉胶素”和治疗病毒细菌混合感染的药物。

第2篇:家禽饲养方式范文

去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扶持家禽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积极应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疫情带来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禽类产品市场持续低迷,家禽养殖、加工单位(户)生产经营依然比较困难。为进一步促进家禽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延长扶持家禽业发展政策实施期限的通知》(明电〔*〕26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决定适当延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家禽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05〕110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有关政策的实施期限,并作适当补充规定,现一并通知如下:

一、继续按《若干意见》规定对家禽免疫和疫区家禽扑杀给予财政补贴。

二、对种禽场继续实行扶持和保护政策。为保护必要的种禽生产能力和家禽品种资源,继续对上半年符合补助政策的种禽场,以各场*年11月10日存栏的种禽和按不高于省定保种任务数给予补助(种禽企业名单及省定保种任务数详见附件1、2)。具体补助政策由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另行制定。各级政府对上述重点种禽场要继续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三、延长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期限。将《若干意见》中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规定延长至*年12月31日。

四、对有关企业和农户继续减免部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将《若干意见》中“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和养殖农户免征部分政府性基金,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出口的禽类及其产品免收出入境检验检疫费”政策执行到*年12月31日。各级政府要切实保障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正常运转的经费。

五、对家禽业继续执行信贷支持政策。《若干意见》中“对从事家禽养殖、加工的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以及种禽企业给予信贷支持”的优惠政策执行到*年12月31日,其中18家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企业名单详见附件3)继续享受贴息的优惠政策。

第3篇:家禽饲养方式范文

关键词:畜牧养殖;生态;防治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基础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它还是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规模化的畜牧业所产生的污物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1畜牧养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

1.1畜牧场规模化使环境污染加重

生态环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系统,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以往的分散式畜牧养殖所产生的排泄垃圾人为处理起来相对简单容易,而且适量的动物排泄物也可以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但受发展速度加快的影响,畜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牧场所的进一步扩张,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土壤和水源,排泄物的液体化处理使养殖场所周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化学肥料价格低廉,现在农业生产所需的肥料由有机化肥都转变为化肥肥料,有机肥料需求市场缩小,大量的有机粪肥无处消费,养殖户随意倾倒破坏了周边植被的生态平衡。

1.2家禽养殖使环境污染扩散

畜牧养殖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家禽是极易携带病原体的动物,随着市场的需求量扩大,家禽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产生的粪污数量急剧增加。很多养殖场所对家禽粪便处理不当污染了环境后,又反作用于家禽,刺激到其身上所携带的病原体变异,流入到市场中影响人类的健康安全。近几年所出现的禽流感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1.3饲养方式的不科学加重环境污染

传统的饲养方式依旧沿袭利用池塘养殖的方式,家禽和水养动物成为一个养殖模式。在处理家禽粪便时候直接排入水养动物池塘,携带病原体的排泄物污染和破坏了池塘水质。家禽饲料中添加的人工化学合剂随排泄物一起进入池塘或溶于水中,或沉积于池塘底部,严重破坏了鱼塘的生态环境。清理已受污染池塘垃圾方法不当,破坏了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同时,周边空气会受到动物大量排出的异味气体影响,流动性的空气扩散到居民中,又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2改善畜牧养殖污染的措施

2.1加强宣传,提升养殖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养殖者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养殖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因此,我们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应该从提高养殖业者的环保意识入手。对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熟视无睹,更不会着手采取办法治理养殖所带来的污染。治标不如治本,要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力,将保护环境防治放在工作首位,组织宣传小组上门进行言行教育宣传,唤起养殖者自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思想觉悟。组织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如何解决科学治理排泄垃圾等问题。

2.2合理规划畜牧养殖场地,加强技术手段干预

规模化畜牧养殖占地面积大,其养殖选址的合理性也有利于防止养殖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养殖场所选址应远离居民住宅区,减少对人口健康安全的威胁性。对养殖场的排泄物处理系统要有科学性,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提高办理养殖手续的专业性。完善已建成养殖场的排污系统和废弃物处理系统。

2.3利用可循环式养殖方式发展多样化的养殖

科学、合理、健康的养殖在于建立一个良好循环性的养殖环境。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养殖的动物群体才会有健康安全的生长体质。依靠池塘养殖发展的家禽和水养动物养殖模式要做到合理规划,生存空间的局限性决定了这种模式的经济利润获取空间不会再有上升。要获取二者利益的平衡和生存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改进完善传统的饲养模式,提高养殖的安全性,合理科学规划家禽和水养动物的养殖规模和数量,保持二者间的平衡性,在处理家禽粪便排泄物采取科学的处理方式,防止带有病原体的排泄物直接排入到池塘。也可以发展水生植物养殖,可以用解决水体营养富化的问题,也可以给养殖者带来一份新的可观收入。

总之,环境保护工作要处于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大潮中,我们更应该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从规模化畜牧养殖的实际出发,用可持续、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或者对污染的现状熟视无睹,污染将继而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作者:于婷丽 单位:山东省蓬莱市畜牧兽医工作站

参考文献

[1]于云东,等.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08:13-14.

[2]吴彩霞,等.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J].江西饲料,2008,04:10-13.

第4篇:家禽饲养方式范文

鸡粪中含有丰富的农作物必须的氮、磷、钾等营养成份,还含有75%的挥发性有机物,经过好氧发酵等无害化处理后,成为生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最佳肥料。因此,对鸡粪进行无害化处理,使一个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转变成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料资料,变废为宝,从根本上消除鸡粪对环境的污染,并达到对资源全方位的综合利用,进一步促进广德县辖区内及周边地区畜禽业发展,增加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的肥料供应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丰富城乡人民的“菜蓝子”。

一、污染零排放主要技术

1.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要求,确保鸡粪无害化处理指标达到设计标准

2.采用先进、成熟的处理工艺,稳定达标

3.选用国内先进,可靠,高效,成熟的设备,性能稳定可靠的控制系统,采用自控或手控两种方式,同时考虑各种应急措施及在事故突发状态下的各类自动保护装置

4.发酵槽采用砖混结构,布置紧凑、整齐美观、总图布置合理流畅,力求占地面积小,工程投资省,运行能耗低,处理效果好

5.尽量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使鸡粪无害化处理工程易操作,易管理,易维护

二、鸡粪无害化处理工艺流程

图 鸡粪无害化处理工艺流程图

三、无害化处理的技术组成

1.纤维分解菌复合系

无害化处理的核心技术,又称有机物快速腐熟菌剂,简称快腐剂。它是以分解纤维素为主的细菌复合系,各菌之间的功能与代谢互补,因而稳定高效,适应性广,不易污染,生产容易,成本低,保质期长。据试验,在最佳培养条件下,滤纸或报纸48小时,可口可乐纸杯4~6天,稻草8天可被菌液分解。在不同保藏条件下(-20℃,4℃,室温)一年内分解能力没有降低。菌剂有液体和固体两种,每克含菌量10亿以上。固体菌剂配料比为1∶200~400。

2.发酵槽

发酵槽设在肉鸡场内的鸡粪无害化处理车间内,长条形,宽9米,深2米,长60米,浆砌砖混结构。发酵槽两壁顶部铺链式轨道,供链板式自动翻抛机行走。发酵槽一端为进料口,另一端为出料口,每天翻堆机行走一次,其运移料的距离、体积,即为进入料的量。

3.链板式翻抛机

链板式自动翻抛机,行走在发酵槽上,主要利用传送带状的翻抛带,斜向插入发酵槽底部,从槽的出口端向入口端自动前进翻抛,由于翻抛带把物料由翻抛机的前方运至后方,因此每天翻抛时物料均位移一段距离,随着发酵进程逐渐向出口移动,入口不断进补料,出口不断排出发酵好的有机肥原料。本翻抛机耗能低,结构简单,容易操作和保养,翻抛彻底,搅拌均匀,适于各种原料。

4.搅拌、布料及输送

鲜鸡粪在发酵前需进行混合搅拌及均匀布料,然后经输送至发酵槽进行无害化处理。

5.焚烧

鸡舍内垫料在换气、排风、温控等条件作用下,变得干燥、无再污染,鸡粪(鸡食也是由植物蛋白组合而成)与笼糠(植物蛋白)的混合在热质达到燃烧临界标准时燃烧,燃烧后的灰是田地里最好的钾肥原料。

四、主要技术指标

1.微生物快速腐熟菌剂

此菌剂用于处理鸡粪等有机废弃物,在48小时内可使堆体温度上升到50℃以上,可维持10~20天,杀死有害病毒、病原菌、虫卵以及消除有机磷农药残留等可汽化有毒化合物。原料经20~25天处理,腐熟成优质有机熟料。

2.机械化处理系统

鸡粪无害化处理线由发酵槽和搅拌机、布料机、皮带式输送机、翻抛机、平移机等组成,日处理鲜鸡粪25吨,日出无害化鸡粪有机肥熟料13~14吨。可年产鸡粪有机肥熟料4150吨。

五、工艺特点

1.快速

鸡粪废弃物经加入分解菌后,在发酵槽内无害化处理10天左右便可达到生物腐熟阶段,体积变小,颜色变黑。再经15天左右达到生物化学腐熟阶段,彻底熟化,有机质含量可达40%以上,氮磷钾三要素含量5%以上,有益菌1亿/克以上,还有各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类、酶类、氨基酸类、糖类生长物质、抗生素类物质等活性物质。比普通堆肥快5倍以上。

2.产效率高,腐熟速度快

生产工艺呈流水作业,由链板式自动翻抛机进行调温、进气、翻堆和运移的工作。日进料25吨,日出肥(有机肥熟料)13~14吨,年产(有机肥熟料)4150吨,能够处理280~300万只肉鸡的粪便。

3.无害化

入料后有7天以上的高温阶段(55~70℃),能灭活病毒(如禽流感病毒60~70℃,2-10分钟可灭活),杀死病原菌(如大肠杆菌55℃1小时,或60℃15~20分钟,脓性链球菌54℃10分钟可杀死)、寄生虫卵(蛔虫卵50~55℃10分钟,血吸虫卵53℃1分钟,蝇蛆51~56℃1分钟可杀死)。有毒和恶臭物质(硫化物、氮化物、脂肪族化合物等)可降解清除,因而产品无异味,不粘手,松软黑褐,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第5篇:家禽饲养方式范文

关键词:春季鸡传染性疫病;防控;重要性;特点;要素

中图分类号:S8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49

笔者在分析有关生产经验和参考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究分析了春季鸡传染性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和防控药物,现将心得体会报告如下。

1 春季鸡传染性疫病防控的重要性

1.1 确保人禽安全

春季是禽类传染病爆发的高峰季节,需要在日常的防疫工作中加以重视。春季气温变暖,易于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如果饲养人员没有采取有效的合理有效的消毒措施,病原菌就很有可能在禽类中传播,造成大量的禽类患病、死亡。如果致病病原菌能够在人、禽之间传播,人接触到患病或病死的鸡,就很有可能感染到病原菌,给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人的死亡。从这个角度来看,预防春季鸡传染病不仅仅是养鸡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措施,必须在养鸡业的发展过程中加以重视。

1.2 保证经济收入

一旦爆发春季鸡传染性疫病,就会造成大规模的鸡死亡,影响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此外,一旦疫病爆发,鸡类产品滞销,造成活鸡和鸡产品销售惨淡,影响市场秩序。近年来,小额农业贷款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很多农民在开办养鸡场时都申请了贷款,一旦春季鸡传染病爆发,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就会受到影响,无法及时还清贷款,提高了金融风险,在无形中也危及了社会稳定。

1.3 养鸡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家禽饲养模式,显著特点是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低、劳动力的成本高。很多地区仍然沿用着庭院养殖的方式,人禽同院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极易导致疾病的交叉感染。此外,部分养殖户为了扩大养殖规模,饲养的密度过大,且不注重消毒,给禽类疾病的传播带来了可乘之机。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给养鸡业和疫病防治工作带来了实施阻力。本文建议,广大养殖户可以从疫病防治这一工作方向为突破口,不断突破原有的、传统的家禽饲养模式,逐渐向现代饲养模式过度,提高养鸡业发展的专业化、产业化水平,为广大农民的增产增收提供可靠保障。

2 春季鸡传染性疫病的特点

2.1 危害大

在集约化饲养前提下,饲养的规模扩大,家禽的数量增多,饲养密度提高,在无形中提高了疫病传染的可能性。一旦爆发传染性疫病,通常会导致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春季鸡传染性疫病,主要以病毒性疫病为主,造成的损失也是最大的。因此,本文建议,春季鸡传染性疫病的防控工作应该放在病毒性疫病上,改变防控策略,变“控”为“防”。根据有关资料的报告,我国对禽类疫病的研究多集中在爆发频繁的传染性疫病和寄生虫病等方面。

2.2 疫病种类多

近年来,不断出现新的禽类疫病,如鸡传染性贫血、禽A型流感、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性关节炎、鸡腹水综合征等。这些新型疫病的出现和流行,提高了春季鸡传染性疫病防治工作的难度。由于缺乏有效的对抗疫苗,这些新型疫病一旦大规模爆发,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些新型疫病中,A型流感、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可在人、禽间传播,危害性极大,需加以重视。本文建议,对于可在人、禽中传播的疫病,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和防治力度,切实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阻止疫病的大规模蔓延和传播,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3 细菌性传染病增多

伴随着养鸡业的集约化发展和规模扩大化,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也给细菌性疫病爆发提供了可趁之机。常见的鸡细菌性疫病主要有:鸡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支原体病、葡萄球菌病等。有些病毒性疫病能够降低鸡免疫器官的功能,降低鸡的抵抗力,如鸡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等。这些病毒性疫病能够降低鸡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使鸡感染细菌,患上细菌性疫病。造成鸡细菌性疫病数量增多的原因主要在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刺激了细菌的耐药能力,甚至造成抗药性极强的超级细菌。

在养鸡业的现实发展中,各类药物的使用十分混乱,剂量控制也不合理。部分养殖户甚至直接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直到鸡出栏为止。这种不合理的抗菌方法,提高了细菌的耐药性,使得细菌类疾病的爆发越来越频繁。

3 防控要素

3.1 加强管理

现代养鸡场应该实施封闭性管理,除了必要的工作人员外,应该严禁闲杂人员进出。本文建议,为了配合春季鸡疫病的防控工作,养鸡场应该采用全封闭的饲养方式,使用隔离网,防治野生鸟类和禽类接触到鸡舍,阻断饲养鸡与野生禽类、鸟类接触。养殖区应该禁止外来人员进出,特别是鸡贩、兽医人员等容易接触病原菌的人员进入规模的养殖区域。养鸡场工作人员应该尽可能不在市场上购买禽类产品,特别是野生禽类产品,最好购买猪肉、鱼、牛肉或自杀鸡进行食用。外出就餐时,应该不吃或少吃禽类产品,以防止代入病原菌,造成疫病传播。

3.2 自繁自养

独立的养鸡场最好执行自繁自养的原则,最好不从外场、外地引入新品种鸡,应该实行全进全出的死亡原则。如果需要从外引种,应该做好疫情调查工作。在引入新品种前后应该做好检疫和隔离工作。新品种进入养鸡场后,应该实施隔离饲养,隔离饲养的时间应该在14d以上。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引入种鸡实施免疫接种和预防性投药,使种鸡获得能够适应本地环境的疾病抗体。再三确认引入种鸡无病后,方可与原有鸡混养。

3.3 加强管理

春季鸡传染性疫病防控的重点内容要控制好鸡舍内的温度和合理通风。养鸡场应该加大硬件设施投入,保证鸡舍内的温度适宜。春季气温变化大,当鸡舍内的自然温度较低时,可以使用暖气炉或电暖气进行供暖,确保舍温合理。在合理控制舍温的前提下,应该使用专业的养殖场通风设备,及时排除鸡舍内的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及时打扫鸡舍卫生,清除鸡粪;降低舍内的湿度和有害气体的浓度,确保鸡舍内空气清新。

3.4 其他要素

其他要素主要包括加强消毒、免疫接种和规范防治等。春季气候变暖,容易滋生多种致病微生物,有效的清洁和消毒是阻碍疫病传播、消杀微生物的最有效方式。养鸡场应该定期对鸡舍和鸡舍周围的环境进行消毒。在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提高消毒工作的强度和频率,消毒操作应该坚持安全、高校、无副作用的原则。科学有效的免疫接种,能够提高鸡的抵抗力,减少疫病的发生和鸡的死亡;接种工作需要在专业兽医的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接种或滥用疫苗。规范防治是指要提高养鸡场对疫病的防控和处理水平,提高疫病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旦发现疫情,要及时封锁、隔离、消毒;等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后,根据应急预案作出相应的处理等。

4 结语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鸡孵化、添笼的最好时机。但由于春季气候变暖,且气温变化幅度大,容易滋生多种病原菌。除此之外,春季也是候鸟北迁的季节,禽类鸟类调运频繁,在无形中增加了禽类传染病爆发的风险。如果养鸡场的日常管理较为松懈,没有针对季节性变化开展防疫工作,就会降低鸡的抵抗力,使得可在禽类传播的病原菌趁虚而入,造成春季鸡传染病的爆发。因此,有关养殖户和禽业管理部门,必须充分重视春季禽类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高认识水平;根据现有的生产条件和防疫条件,开展家禽的监测,针对监测结果进行有效的防疫程序;提高养鸡业的发展水平,确保广大养殖户能够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何碧霞.转变饲养模式促进禽业发展―农村养禽业中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畜牧兽医,2014(12):16-17.

[2]梁珠民,莫文湛,周贞兵.开发高职养禽与禽病防治特色教材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农学报,2014(05):61-63.

[3]许英民.养禽场常见消毒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家禽科学,2015(03):27-30.

[4]刘馨月,滕佳悦,王忆雪.禽流感风险下养禽户行为的差异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9):338-340.

[5]万美梅,陈平洁,薛念波,林乃锋.广东养禽场动物卫生状况调查报告[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5(04):16-20.

第6篇:家禽饲养方式范文

关键词:舒城县干汊河镇;畜牧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132-02

1 干汊河镇畜牧业发展现状

2013年全镇生猪饲养量达6.05万头,出栏3.95万头,存栏2.38万头,比2012年同期分别增长6%、8%、3%;肉牛饲养量1.30万头,出栏0.81万头,存栏0.46万头,比2012年同期分别增长0.7%、0.3%、0.5%;家禽饲养量70.3万羽,出笼47.60万羽,存笼18.10万羽,与2012同期基本持平;肉类总产量0.26万t,比2012年同期增长4%。

2 存在的问题

2.1 畜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全镇在畜牧业内部畜种结构中,生猪比重过大,牛羊和禽类比重偏低。养殖品种中,良种比例小,低档产品质量不高,竞争较弱。产品结构中,肉类产量过多,蛋产量过少,奶产量甚至没有。

2.2 缺乏畜产品深加工企业 全镇没有一家上规模的肉类加工企业,蓄禽产品只能原产原卖,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较低。畜牧业生产及深加工的产业链还没有良好形成,直接影响到畜禽产品的价值、综合效益及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2.3 发展资金相对短缺 畜牧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其积累能力差。农民收入水平低,对畜牧业发展投资不足,难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许多农民渴望养殖牛、羊、猪、鸭等,有的养殖场还想再扩大规模,由于缺乏资金,只能到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但散户经济实力大部分都比较差,农村信用联社在发放贷款时散户往往很难找到担保人,从而影响了养殖户的正常经营和发展。此外,信用社贷款高利息,周期短,这对于一般要1a以上才能见成效的畜牧业来说显然是不适用的。

2.4 标准化养殖发展缓慢 由于广大农民还没有完全摆脱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上还跟不上市场与形势发展的要求,健康化、标准化、规范化养殖还没有被广大养殖户所接受。我镇虽已成立了一个养猪协会和一个养鸡协会,但由于这2个协会刚刚起步,养殖协会职能还尚未显现,养殖户还仍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相当脆弱。

2.5 传统养殖模式 规模较小的养殖农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他们只根据自己的情况,怎么方便怎么建场,畜舍简陋,人畜混居;场区选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和检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不能合理的配置有限的资源,导致整体效率不高;大多数规模化养殖场标准不高,虽然有些规模养殖场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废物处理、预防疾病和标准化等,仍有一定的差距;畜禽良种繁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也屡有发生,很难保证动物产品的质量;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3.1 大力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重视牲畜品种改良 坚持镇畜牧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原则,从实际出发,优化产品结构,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是大力发展牛和家禽等行业。要大力发展牛和家禽养殖,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在畜牧业中的比重。二是要重视牲畜品种改良,建立和完善畜牧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发展商品仔猪、雏鸡养殖户、场,以提高全镇畜牧养殖的质量和数量;加大二元良种母猪和二元良种公猪的推广力度,并进一步完善生猪繁育推广体系;加大黄牛改良力度,推进牛改冷配系统的建设。

3.2 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和标准化养殖 一要要争取税收、财政、金融等部门对畜牧养殖企业、大户的扶持。积极发展畜牧业合作组织,通过招商引资、内育外联等方式建设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或引导龙头企业与畜牧小区、生产基地建立密切的产销联系。二要加强对生猪和家禽行业协会的指导,并促进其发展壮大,同时也要培育其它畜牧业合作组织,从而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标准化养殖。在散养户及小规模养殖户中,以推广沼气为纽带,积极培育畜―沼―菜、畜―沼―茶、畜―沼―粮等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在规模化养殖场、户中,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实现规模养殖场、户粪便排放零污染的目标,使养殖畜禽产业不再污染环境。

3.3 出台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促进畜牧业发展 为了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设立畜牧业发展基金,用于畜牧业生产,畜牧养殖推广,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和技术开发投资;二是要对购买良种种畜禽实行优惠和补贴;三是政府应做好银信部门工作,以提高对养殖大户的贷款限额,延长贷款期限,保障生产所需的养殖基金;四是建立政府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养殖大户、龙头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运销大户以及对养殖业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五是加强保险工作,降低养殖风险。在生猪保险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生猪保险政策,确保参保率达100%。

3.4 转变养殖方式,加强制度引导 一要转变传统饲养方式。对生产方式进行改革,扩大单元饲养规模,逐步减少散养户,提倡“各有重点、集中连片、你我不同、优势互补”的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并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二要严格新建养殖场审批制度。新建养殖场必须经过畜牧部门审核、审批,才能动工建设。凡是场址选择、布局结构、环保条件、饲养规模、技术力量、疫病防控等达不到标准的,一概不允许开工建设。三要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小规模的养殖户要退出庭院、退出村庄、退出散养;进入小区、进入市场、进入规模;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龙头企业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花园式、生态化养殖小区,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促使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

第7篇:家禽饲养方式范文

过去30年,中国禽蛋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产量年均增长率达6.5%。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禽蛋生产国,占世界禽蛋产量的40%左右。2014年全国禽蛋产量2894.0万吨,同比增长0.6%,为近5年来较低增速。据测算,2014年禽蛋总消费量2880.0万吨,同比增长1.0%;全国集贸市场鸡蛋零售均价达10.83元/公斤,同比上涨9.4%,创历史新高,全年蛋料价格比达3.43:1,同比上涨8.1%,为近3年来年均历史高点,蛋鸡养殖效益较好。由于国际蛋价上涨,2014年中国禽蛋出口快速增长,禽蛋出口量94582.7吨,同比增长1.4%;全年禽蛋贸易顺差达到1.89亿美元,同比增长7.8%。

未来10年,受利于家禽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中国禽蛋产量将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但受环境保护、市场发展等因素制约,小规模养殖户加速退出,蛋鸡养殖规模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禽蛋产量增速将放缓。预计2015年,禽蛋产量同比增长0.9%,到2024年达3210.6万吨,展望期内年均增速1.0%,相比过去10年年均增速略有放缓。

未来,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城镇化步伐加快,禽蛋消费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2015年禽蛋总消费为2906.5万吨,同比增长0.9%,2024年为3195.8万吨,展望期内年均增速1.0%。其中,禽蛋加工消费515.7万吨,年均增速1.5%,显著高于总消费增速。人均消费量缓慢增长,城乡差距依旧明显。展望期内,城乡居民人均禽蛋消费量年均增长0.7%,增长缓慢,到2024年达到17.1公斤/人;其中,城镇居民年人均禽蛋消费量达到19.7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禽蛋消费量达到12.5公斤,城乡间差距依旧明显。

第8篇:家禽饲养方式范文

当前,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县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畜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为加快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笔者结合××实际,就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然性、必要性和举措提出一些思考。

一、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要性

首先,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加快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受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制约,种植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处于平稳增长期,而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增质增效都具有重要意义。畜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主要表现在:一是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大。畜禽饲养总量及人均占有量逐年增长,发展势头较好。二是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12年畜牧业为农民直接增收达到263元,2012年预计可达280元。三是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养殖业与种植业产值比为56.5:43.5,主辅换位,畜牧业在大农业中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

其次,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改变传统畜禽饲养方式的必然归宿。传统畜牧业受生产方式、组织化程度、生产者素质、市场发育状况等因素影响,存在饲养规模小、疫病控制难、产品质量差、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脆弱等弊端已经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禽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与之相适应,发展专业化、大规模的现代畜牧业就成为历史必然。据调查,全县目前养猪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46%,5年降低约19个百分点;全县规模化生猪养殖已占饲养量的50%以上,规模化家禽养殖占总饲养量的70%以上,5年分别上升了约30和40个百分点。

第三,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发展“两型畜牧业”,现代畜牧业正是顺应“两型社会”要求,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畜禽健康,产品优质安全”的标准组织生产,推动畜牧业朝着“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相一致的生态养殖模式方向发展。目前,全县60%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小区)对粪便实行综合利用、做到了无害化排放。

第四,发展现代畜牧业,是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当前,大中城市逐步实行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就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发展现代畜牧业有利于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的贯彻实施,增强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规范畜禽产品养殖过程和食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促进畜禽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相关管理者树立质量安全意识;有利于推动我县畜禽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增强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提高养殖效益,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放心蛋”。

二、发展××现代畜牧业可行可为

(一)市场强力拉动,优惠政策驱动,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全国出现猪荒,生猪市场需求增大,供求矛盾突出。为了平抑物价,维护稳定,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生猪生产的扶持政策,包括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能繁母猪保险政策,地方政府以奖代补激励政策等等。市场的需求和各级政府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为我们发展现代畜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抓住机遇,推进我县现代畜牧业再上一个台阶。

(二)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夯实了我县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一是畜禽小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小型大规模的格局。截止2012年底,全县建成生猪养殖万头村××个,各类畜禽养殖大户达到××余户,生猪、小畜禽规模出栏率分别为52%和72%。标准化养殖方兴未艾,规模效益大幅增加。二是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初步探索了我县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本路子。大力推广“畜—沼—农(果、菜、粮)”生态养殖模式,在养殖场(小区)推行“干稀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综合利用”,大力宣传、推广循环养殖,节约了饲养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得到了养殖户和社会的一致认可。三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筑牢了产业基础。到目前为止全县各类产业化畜禽龙头企业6家。其中广东温氏“公司+基地+养户”模式带动了一大批农户发展畜牧业,其合作养户年出栏肉鸡

达××万只以上;实施的“生猪30万头一体化项目”,其××种猪场已建成投产,目前存栏种猪3000多头;××扩繁场、××扩繁场也运行良好。四川×养殖公司常年存栏外系种猪800余头,年产“新加系”纯种、二杂母猪万余头;××食业有限公司设计年屠宰加工生猪60万头,2012年实现产值近5亿;××××猪肉××厂年需要50万头的猪肉原料,2012年产销两旺。

3、从业人员健康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发展现代化畜牧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各级、各部门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办法,多层次、多渠道开展专题讲座、现场参观,组织畜禽养殖户参加国家级、省市县畜禽交易会、技术研讨会,了解国内外畜禽发展最新动态,学习先进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知识,提高养殖者和从业人员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一批能吃苦、观念新、善经营、懂技术、素质高的养殖队伍。

三、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注重的事项

一是注重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应针对我县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现有的经济、技术、资金、市场等多种因素,遵循快速发展又恰如其分的原则,实现要持续发展,选择各自合理的生产规模和建设模式,通过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达到防御各种风险、降低成本、实现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目的。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县应重点推行两种经营方式。一是大力开展畜禽小区建设。按照“四化一园”(品种良种化、质量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生态养殖园区)的要求,发展若干畜禽养殖小区,形成小区规模优势,到2012年,全县年出栏1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户达到XX户,其中出栏万头以上优质生猪养殖场达到15个;年出栏1XX只以上肉鸡、肉鸭规模户达到1500户;年存栏20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户达200户。二是着力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大力推行温氏集团目前在我县运行有效的“公司+基地+养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按保证农户收益的协议价收购,农户按标准修建(改造)圈舍进行规模养殖的“订单养殖”模式,推动畜牧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是注重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畜禽良种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继续推进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完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加快温氏集团“30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建设,力争到2012年底,×个分别存栏4000头左右优质能繁母猪的扩繁场全面投产。切实加强政策导向、项目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以县乡为主的生猪人工授精网络,不断提高制种供种能力。鼓励养殖场(小区)自繁自养,全面实现良种化。继续抓好肉牛品种改良工作,合理布局、巩固发展我县肉牛改良站,加强冷配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受精率,大力推广西门塔尔、夏洛莱、皮埃蒙特等优良肉牛品种,引导养殖户从役用牛饲养向肉用牛饲养转变,提高养殖效益。继续支持温氏、隆生公司发展养殖合作户,提高优良家禽品种饲养面。切实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畜牧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等工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牵引带头作用,加快良种良法推广。

三是注重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在动物疫情诊断、监测、防疫监督和兽药、兽医监察等方面条件。进一步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加快推进县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强化县级兽医部门的责任,建立一支布局合理的骨干防疫队伍。科学编制免疫计划,完善免疫制度。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建立完善免疫档案,全面推进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体系,加强疫情测报网络建设,完善以县、乡镇为主干,以防检人员和村级防疫员为支点的疫病测报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科学指导疫病防控。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落实资金、技术、物资“三项储备”,加强应急预备队伍建设,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兽医卫生监督所建设,切实加强乡镇、村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动物疫病可追溯,逐步建成全县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建立完善动物防疫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撑体系和公益性乡镇)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经费及日常运转经费、村级防疫员补助等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保障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控制、扑灭以及动物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经费。到2012年,县、乡标准化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

四是注重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全面推行haccp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畜禽饲养投入品的监管制度,指导养殖户规范饲养、科学用药,杜绝违法使用投入品的行为。强化畜禽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工作,推行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畜禽免疫标识制度,建立牲畜信息档案,严把市场准入关。落实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使用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畜产品药物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监测长效机制,逐步与国际市场对接。

五是注重建立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投入,有效整合财政支农及各类项目建设资金,相对集中投入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地方政府扶持畜牧业的力度,采取“以奖代补”、“贴息贷款”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发展畜禽养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应积极配合,给信誉好、资金运转有困难的养殖企业提供必要的信用贷款,促进畜牧业发展。

第9篇:家禽饲养方式范文

论文摘要家禽生产的外部环境因素对家禽的健康、生产性能的发挥及疾病的控制都有着重要作用。从与家禽生产密不可分的几个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场址的选择及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照、噪音、饲料和饮水、微生物等方面探讨它们对家禽保健所产生的影响,以期引起人们对家禽养殖环境的重视。

但由于我国家禽生产技术特别是禽病控制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致使家禽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毁灭性疫病时呈流行,每年因疾病造成的经济直接和间接损失达几十亿元。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禽舍环境与设施落后是关键因素,因此全面认识环境因素与家禽保健及疫病控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1禽场的选择

场址的选择与防疫有很大关系。为就近供应鲜蛋和活禽,我国有不少家禽场建在大城市附近,但城市与家禽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干扰。城市的废气、废水、废弃物等“三废”会对家禽造成危害,家禽场的“三废”也会形成公害招致社会的反对。因此,家禽场应尽量选在远离城郊、靠近农田、菜地的地方,与附近的居民点、铁路、公路、运输河道等要有相当的距离,尽量做到既方便运输,又能防止环境污染、病原感染与噪音干扰等。禽场要求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朝南或东南方向,最好有一定缓坡以利于光照、通风和排水,以保持场区小气候温热状况相对稳定,还要求家禽的粪便能方便地运输到农田、菜地当中,使粪便得到充分地利用。另外,禽场附近应无屠宰场以及易造成污染的工厂。

2禽场的卫生防疫设施

禽场内外、场内生产区与其他各区之间、生产区内各鸡舍之间,均应设隔离带或隔离物,入口建隔离消毒设施,成为多层隔离封闭单位,净道、脏道不可交叉。

禽场应设有围墙或防疫壕沟,少设大门和出入口。大门口应建有与门等宽、略高于地面且带雨棚的消毒池,长5~6m,用于进出车辆和人员消毒,做到消毒药物常年不断且经常更换。禽舍之间间隔距离至少15m以上,并有隔离沟或其他天然隔离物。生产区入口处建车辆消毒池和消毒更衣室。消毒更衣室必须具有“初步消毒—更衣—再消毒”的配套设施。专业户至少应有更衣和消毒设施1套。鸡舍入口处应设消毒更衣室,一般包括脚踏式消毒池、洗手池、更衣更鞋间等。

3禽场的生态环境

3.1温度

根据家禽的生理特点,最佳舒适温度为18~31℃(在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蛋用母鸡的适宜温度为10~24℃,肉用仔鸡的适宜温度为21~27℃)。但是以目前普通的鸡舍结构和饲养方式完全保持最佳温度几乎不可能。而对温度最敏感的雏鸡,以目前普遍采用的保温形式,要达到所要求的育雏温度比较容易,但是在冬天要做好保温与通风之间的协调。可通过观察鸡群进行判断,如果鸡群自然散开,活动、采食、叫声都很平和,说明温度适合鸡群需要;如果鸡群扎堆,说明温度不够;鸡群张口呼吸,远离热源,说明温度偏高。至于通风是否适度,以人进入育雏舍感到舒适为准,如果人进入育雏舍感到很不舒适,灰尘很多,气味很重,说明舍内通风不良,应尽快通风换气,实际生产中最关键的是要有通风意识。夏天高温季节,主要任务是防暑降温,可采用风扇、喷雾、湿帘负压通风、鸡舍安装隔热板、鸡舍四周种树等措施。

3.2湿度

温度舒适范围内最理想的相对湿度为60%~65%,最大范围为40%~72%。在温度达32.2℃时,相对湿度超过55%,家禽体温开始上升,对保健不利。在高湿条件下,尤其在相对湿度70%以上时,能促进病原性真菌、细菌和寄生虫的发育,机体的抵抗力减弱,家禽易患疥癣、湿疹等皮肤病。高温高湿时,饲料、垫料等易于霉败,可使雏鸡群暴发曲霉菌病,造成重大损失;高湿还利于球虫病的传播。在低温高湿的条件下,家禽易患各种呼吸道疾病、感冒性疾病,如风湿症、关节炎、神经痛等。湿度低则会引起啄肛、啄癖等疾病,致使羽毛生长不良。

3.3空气

由于鸡的消化道短,鸡粪中残余蛋白含量高达20%~28%,在温暖季节极易发酵产生氨气和硫化氢。这2种废气对家禽非常有害,它们能刺激鸡的呼吸系统而诱发呼吸系统疾病,亦可诱发腹水症和灼伤眼睛,所以鸡舍空气中氨气的含量不能超过5mg/kg,硫化氢不能超过1mg/kg。另外,一氧化碳对神经、血液系统具有毒害作用,因此在寒冷的冬季,用煤炭在禽舍内生火取暖时(尤其是在夜间),要防止舍内因通风换气不良而可能产生的一氧化碳中毒。由于家禽呼出的CO2是舍内浓度最高的废气,因此要求把CO2在空气中的总量控制在0.2%以内,以确保达到安全标准。

鸡舍在设计时必须优先考虑其通风性能。在炎热条件下,气流有利于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对提高产蛋率和雏鸡的生长具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夏季应适当提高舍内空气流动速度,加大通风量。

3.4光照与噪音

良好的光照控制能使家禽发挥其良好的生产性能,因此光照时间不可忽长忽短,光照强度亦不可忽强忽弱,必须按规定进行,以减少对家禽的应激。噪音对家禽的危害十分严重。当噪音在40db以下时,其生产性能良好;60db时生产性能为正常的80%;70db时仅为50%;80db时只有30%。突如其来的响声会引起严重的惊群而突发猝死综合症,有的甚至在短期内停产。因此,在选择场址时,首先应考虑远离公路、铁路以及嘈杂的场所。

3.5饲料与饮水

饲料和饮水是家禽的物质基础,饲料和饮水的卫生指标对家禽健康非常重要。在当前的家禽生产中,饲料来源复杂,现有的加工、运输和贮存条件很难保证饲料不被污染,有些饲料出现严重的霉变,致使家禽发生霉菌毒素中毒和霉菌性肺炎。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作饲料和水的卫生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污染程度、残留农药及其他有害物质、微量元素及其他微量养分的含量、新鲜度或变质程度、各种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等。

3.6微生物

对大群饲养的家禽生产而言,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危害最大。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是通过3种方式传播疫病:一是病原性微生物附着于尘埃微粒上传播疫病;二是病原性微生物附着在动物鼻腔和咽喉,通过咳嗽和打喷嚏形成飞沬,污染禽舍空气引起疫病传播;三是病原性微生物附着于气溶胶中传播。传染病的发生有3个环节,即病原-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当这3个环节都存在时,传染病便发生了,因此为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需从以下方面着手预防。

(1)消毒。消毒是在体外杀死病原微生物的唯一途径。首先,要彻底清洗。水洗干净鸡舍内材料,是消毒作业的前期工作。水洗结束的标准为:肉眼不见鸡舍内有污物。其次,使用消毒剂。各种病原体只用1种消毒剂是不行的,在实际工作中,要使用2种作用不同的消毒剂或采取2种不同的消毒方法进行交替消毒。对于一般的病原菌和病毒,可用苛性碱进行消毒;对于特殊的病原菌(如芽孢菌等),要用氯系列消毒剂;对于球虫类卵囊,则用杀卵囊药剂。饲养人员进出禽舍时的更衣消毒、用具消毒等也都能有效地切断病原的传播。

(2)消灭易感个体。消灭易感个体的方法是进行免疫接种和增强抗病力。每个禽场都应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制定出适合于本场的免疫程序。目前,我国现有疫病中,绝大多数已有疫苗控制,疫苗使用后应及时作抗体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制定下一步免疫计划,不断调整、完善,这样才能保证传染病的发生能有效地控制。

(3)药物治疗。有的鸡场只重视人工主动免疫,不重视提高抗病力,有的滥用药物而破坏了正常肠道菌落的微生态,使感染门户洞开,从而形成用药不断、发病不断的恶性循环。因此,制定适当的药物防治程序,以保持家禽体内正常环境的相对稳定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蔡蕊,孙凯.家禽饲养环境的优化管理[J].家禽科学,2007(1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