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

社区文化建设的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文化建设的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文化建设的背景

第1篇:社区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 “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基层 人才队伍

2013年开始,国家正式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专项,旨在通过派遣和培养等人力资源的方式辅助,解决既有的公共文化硬件投入软件配套,解决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这些贫困落后地区与全国公共文化体系均等化建设的短板。虽然各具体情况不一,但是从云南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情况来讲,各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上有很多共性问题。

一、云南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级可供选派的文化人才总量不足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及所属文化业务单位直接可供选派的人才基数非常小。县一级的公共文化机构比较明显,越到基层制成比例越失衡,选派难度比较大,开展培训帮扶就更困难。原县、区文工团队专业人员老化现象严重,编导创作人员匮乏,文化馆收集整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及文艺辅导人员紧缺,工作人员编制偏少,没有空编,难以招录专业文化艺术人才进入基层文化单位,体制内可直接调配的人力资源也就随之缩减,文化工作人员为乡镇府所辖事业编制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平时大部分时间被抽调到乡镇其他岗位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开展其他中心工作,真正用于文化工作上的精力不多,文化倒成了文化专干的“副业”,每一级都处于人员紧张的情况所以整体上推进也就越发困难。

(二)选派人才类型同地方需求时常有错位,导致人才和受援地方实际工作结合度不高

选派人员在专业门类、人才层次以上经常出现错位,来了以后没事干、干不了,或者根本就不需要的现象也是基层单位普遍反映的问题。在统筹选派的过程里面我们有些人员派出单位根本没有注意基层需求,或者是基层文化部门没有把自己的需求摸清和表达出来,双向选择沟通不清的情况,选派人员和当地供需脱节,造成派出的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民族歌舞本来就是一些民族地区的强项,也是我们歌舞专业人才的涌现比较集中的地区,本来对一般的专业歌舞类辅导需求较之其他地区较小,但对非遗传承整理以及编导创作的需求就比较大,如果再派一个舞蹈人员去就是“派错一个人,耽误两台事”。

(三)选派人员服务工作方式和服务周期不够灵活

我们现在各级选派人员主体主要是文化指导员,服务形式上主要是在乡镇进行以短期兼为主要形式的文化服务工作,服务期为3个月。从选派方式上,每个乡镇一般每一期驻点1个人。这种方式适合于单一性、周期比较短的专业技术辅导,但不适应需要团队开展以及可以联片带动的文化服务工作。从选派的周期来看,规定3个月的选派期限对于短期指导比如地方开展的具体的文艺活动、群文辅导较为合适,但对于周期性较长或不定期的文化服务工作就难以满足需要。还是拿石屏县当例子,古籍藏书资源比较丰富,古籍修复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很难在较短的选派期内实现相关技术和工作方法的指导和传授,所以就要考虑其他的选派方式或者周期。

(四)培训层次、类型及方式不够丰富

当前“三区”文化专项的培训工作主要在省级层面统筹开展,培训范围和方式受到经费和名额的总量限制,内容以文化素质和综合各类专业技术的讲座授课为主,首先是满足不了技术方面的培训的效果,因为技术问题解决起来还是靠上手操作;其次是覆盖面比较有限,培训主题比较单一,最后回到岗位上还是学非所用,供需脱节,精准度不高;再有就是需要高层次专家实地教学和解决现场问题的情况得不到满足。就像有些地方在引进了新的灯光、音响设备的情况下没有人进行操作培训和辅导的;有些地方需要的是考古文博人员到现场指导、帮扶传授又得不到实际培训内容。

(五)“三区”工作整体的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三区”文化专项是中央财政支持,由组织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牵头的工作。虽然牵涉的有关方面比较多,包括财政、民宗等一些部门,但是具体实施单位只是文化部门,如果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主动性不强,动态性不足,只是限于总结和汇报,就很难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而且社会传播效果不明显的话,对于文化志愿者的招募也有比较大的影响。

二、优化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总量及结构的对策及建议

(一)滴灌培养,发挥选派人才的涓滴效应

财政保障可能是对贫困县的进行中央财政的直接转移支付,尝试从省级“三区”办开始,对本级选派各类专业人才采取逐级轮训的形式,层层带动,向下延伸。在教学上也探索对受训人才进行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提供系统化的授课,全方位的培训,达到复合型培养的效果,提高下一级选派人员的整体水平,并且实现滴灌培养,让每一级受训人数逐级增加,发挥人才服务倍增式帮扶的涓滴效应。

(二)拓宽渠道,多管齐下弥补选派人员总量不足

根据各地上报的需求情况扩展选派人员渠道,组织派遣、社会招募、退休返聘多管齐下,逐步扩大体制外和非在职的文化志愿者加入“三区”工作的渠道。思路可以逐步扩展,比如对于一些青黄不接的文化艺术门类,可以返聘退休人员帮助进行人才匮乏门类的培养工作。对非物保护传承需求可尝试聘请相同或相近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志愿者参加专项服务工作,发挥其“传帮带”的优势,并形成较好的社会影响。

(三)横向合作,加强同其他“三区”专项工作的协作

加强同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和教育专项沟通合作;对于留守儿童、弱势群体的文化服务可考虑与社会工作专项的结合。把需要分解完成的一些支持项目整合起来,和其他专项一起完成相关的工作目标。

(四)沟通协调,健全各级“三区”统筹机制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工具,搭建全省“三区”文化专项工作实时沟通平台,并设立专项工作信息上报机制,编制专项工作简报,并通过定期举办专项工作会议,加强工作交流和经验沟通。同时,树立外宣意识,协调好各级媒体宣传部门,结合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三区”工作典型宣传和资询传播。

(五)动态管理,立足各地实际做到精选细派

综合各地调研的一手资料形成需求类型明细,并汇总相关人才储备情况,根据动态实时掌握各地需求变化,提供合理的选派支持方案,解决人才选派供需脱节的问题。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安全、公共文化服务盲点以及活态传承项目需求加以重视,创新形式,使选派服务更接地气,更见实效。

(六)整合项目,摸索团队协作柔的形式

在选派服务工作的形式和周期上,以地方实际开展工作项目为依据,在严格按照经费使用计划和执行规定的前提下,确定服务派遣方式和期限。除单个人员的短期兼职服务外,还可尝试与用人单位签订整体合作协议的方式开展对口支持、团队打包派遣等方式实现专项服务工作的目标管理,促进服务供需双方在服务项目基础上的良性合作,消除服务方式和周期的刚性规定对工作实际开展的制约。

(七)定向帮扶,利用专题培养解决基层急缺的人才短板

第2篇:社区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社区群众文化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一、社区群众文化产生背景

社区群众文化则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文化活动。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是通过部落群体的文化活动来表达生活中悲与喜的情感,传递生产中渔猎的信息,鼓励出征战士的斗志。而部落全体成员参与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聚会则是当时的最简单最原始的情感表现形式。现在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人们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人类的文化活动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多样,内容上更加丰富。文化活动的目的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以前,文化活动主要以宣传教育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文化活动适应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以宣传教育为主的文化活动和以盈利为主的纯商业性的娱乐活动成了新形势下文化活动的主流形式。社区通过开展电影,电视,广播电台,书刊杂志,文艺演出等多种途径,将广大群众变成了文化活动的受众,变成了受教育的对象和商业文化的消费者。但是,尽管如此,以群众自身参与其中的,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的群众文化却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反而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淮北市因煤炭而生,因煤炭而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肩负着活跃城区群众文化生活的特殊使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实效。近年来,政府把活跃群众文化做为构建“和谐淮北”的重要内容,精心构建基层文化载体,全面激活群众文化活动。使得社区群众的道德水平和思想修养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近20年来淮北市积极参加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采取区级抓骨架、街道抓网络的办法,积极推进广场文化演出,在少年宫,火车站体育场等公共场所,全年举办了各种大型文化广场活动演出200多场,观众达到100多万人次。声势浩大的广场文化活动,象一阵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把党的思想政策,先进的道德观,价值观悄悄注入到普通群众心田,中国好人安徽多,安徽好人淮北多。并且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李子明,方国胜等大批全国知名先进人物。近年来,安徽省淮北市社区群众文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体社区群众文化工作呈现出稳健发展的态势。

歌舞升平是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景象。近几年,淮北市政府以繁荣城区文化,提升城市品味,活跃市民身心,推动经济发展为己任,大力推进群众文化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艺队伍空前壮大,文艺演出空前增多,文艺管理机制空前激活。全市呈现出一派“和谐淮北”的美好图景。

二、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都不同程度的加大了投入,在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显着的改善。但是在这些文化繁荣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社区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内容不新颖。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捉襟见肘,社区文化建设投入有限;投入社区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社区文化建设氛围不浓,内容不新颖。

(2)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没有利用好互联网。歌颂身边人鲜活事迹文艺、文化活动贫乏,没有充分运用好网络技术。一是社区传统文化资源衰减。二是社区文化活动阵地不多。由于资金困难使现有文化设施流失严重。三是社区文化活动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充分运用好网络技术。主要是文化生活新颖程度偏低,文化生活方式单一,文化生活品味不高。

(3)社区群众文化参与度不够,参与活动人员素质跟不上。领导支持和群众参与是开展好的基层文化活动的两个关键因素,如果没有高素质领导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的支持,社区群众的文化活动就失去了可靠的政治和物质基础,因此,群众文化管理者、参与活动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努力。

三、社区群众文化发展新途径

如何解决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赶上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问题,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要求社区群众文化工作者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为社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1)社区群众文化内容的创新。以往的文化活动,很容易让人产生应付任务的感觉,特别是在文化内容的发展方面,一直处于较被动的位置。因此,负责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在如何更新文化内容上,应做到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不改变群众熟悉感的基础上,增加新意和趣味性,令群众在文化活动中保持轻松和娱乐并存。群众文化的内容,在当今多元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保持有针对性的文化内容的同时,还应加入多元的文化,真正做到群众文化与时俱进。

(2)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到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针对这一点,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开展也应同时融入互联网技术时代,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各项工作效率和效果。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在宣传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QQ、微信等方式,快速而便捷的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内容进行宣传,这样参与者在家中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就可以参与到活动中。

(3)不断提高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要不断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队伍素质,按照职责的不同,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群众文化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因此,参与表演的人员,包括:所有表演者、编导和主持者等,应学习或培训多种多样的表演技能。不断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学习和创新,实现文化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从而达到新旧文化有效融合。

总之,我们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以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立足点,深入基层,贴近生活,让人人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人人享受群众文化活动的成果。使群众文化工作真正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发挥群众文化工作的正能量,不断取得新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卫平.浅析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和功能[J].大众文艺,2013.

第3篇:社区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社区文化建设 联系

1问题提出背景

文化改革中的一大重点是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生活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关键一环,其对群众思想观念、政治态度以及道德风貌、价值取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十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立足于实际,面向未来,创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分众化、对象化等诸多方式,通过标准建设、制度管理、多元载体等具体举措,以社区文化软硬件建设为基本,以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诉求,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管理为抓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在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基础上,大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

2主要途径探究

2.1“一个理念”为突破口,“四个统一”为切入点,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文化中的导向功能,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标准化发展

(1)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广泛提倡“社区一家亲”的共同生活理念。在社区生动开展“树家风、传家训、立家礼”等活动,通过“家文化”讨论、“家LOGO”设计、“家概念”阐释、“家元素”征集等活动,辅以问卷调查、组织推荐、公益演讲等方式,联合社区群众共同打造“家文化”长廊和家文化主题广场,积极开展社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

(2)扩展基层文化服务范围,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整合社区文化资源,打造“名称统一、窗口统一、流程统一、制度统一”的“四统一”的社区文化室,深入推进“三室”(标准图书室、标准电子阅览室、标准文体活动室)建设,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起的坚实平台。

(3)紧抓顶层设计,端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阵地作用,将社区文化即民生、思想政治工作即热点新理念深入社区,突出思想教育功能战略新思维,将其与社区文化改革发展密切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同研究、同部署、同实施。

2.2促进社区文化管理制度化建设,突出社区文化服务功能,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1)加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投入、保障和协调机制。夯实制度化建设,打造基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推进公共阅读服务,研究制定流动管理办法,开展图书“一卡通”制度,新建社区流动图书平台,拓宽社区文化资源渠道。

(2)依托群众主题文化活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社区工作需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假日,组织群众展开丰富多样的社区文化交流学习。开展“亲子读书会”、“道德讲堂”、“孝道文化讲座”等,同时,将优秀本土文化融入讲堂,拓宽了群众视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服务群众。

2.3促进社区文化价值引领,深挖社区文化规范功能,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增长点

(1)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以培养平等、互助、协作、友爱为主旋律的新型人际关系为着力点,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培育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新增长点。拓展“种文化”、“养文化”的新型思维,策划“阅读与生活”、“讲座联盟”等群众文化主题活动。

(2)着重心理疏导,倾注人文关怀,关注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投影社会热点,着眼社会问题导向,培育规范健康社会心理新增长点。在思政工作中深度融合社区服务,组建街道敬老爱老志愿者服务队、共青团市民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构筑品牌服务。通过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及时关爱老年、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积极思想沟通,化解心理焦虑,引导群众用辩证思维认识问题,理性处理问题。

3问题反思

3.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1)对社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识出现偏差,不重视社区文化的教育功能,将其浅薄理解为“吹拉弹唱”,对社区文化缺乏足够认识,无法调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

(2)将社区文化发展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割裂开来。片面地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只和自身建设有关,与其他部门无关。缺乏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不足,缺乏地方特色,导致社区文化没有充分发挥其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引领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

3.2内容有待丰富

(1)社区呈现出内在人文关怀不足,社区精神内核不突出,群众参与度不稳定等情况,外功有余、内功不足,对群众活动过度依赖,而活动又多流于形式,缺乏和群众生活的内在联系。从而影响了服务群众的效果

(2)社区思想教育内容空洞化的现象仍然存在,没有紧扣时代主题,仍以“填鸭式”为主,缺乏吸引力。

3.3人才配备有待充实

(1)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管理策划性人才,不利于社区文化活动的精密性、专业性、结构性组织,不利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懂“文化”的不懂“政治”,懂“政治”的不懂“文化”,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与社区文化的整合发展,高层次、专业性、复合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人才不足。“各说各唱”,相互协调不充分,制约社区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孙连任.思想政治教育平民化与新农村建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7).

[2] 马国芝.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7).

第4篇:社区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社区;群众文化;开展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07-01

社区文化对社区群众具有重要意义,如陶冶群众情操、提高群众素质等。当前,我国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呈欣欣向荣的姿态发展,在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从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和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法策略三个方面入手,浅谈如何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

一、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文化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社区群众文化对于社会和谐构成以及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么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哪些重要意义?第一,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陶冶了居民情操。调查表明,60%以上的群众参加群众文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第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密切的联系了多类文化活动。社区文化建设涉及到文化艺术发展等多个层面,因此,社区群众文化对于提升群众全面性的文化素养有着积极意义。第三,群众文化活动具有积极地教化功能。群众文化具有知识信息的储存和传递功能,它具有普及知识作用,即帮助人们认识社会,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生活能力。

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

研究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能够起到为进一步的引领和发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第一,当前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随着城乡社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文化内容与形式变的丰富多彩起来。活动方式有社区组织形式,也有群众自发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有广场舞、健身操、大秧歌等文艺性与体育性活动。第二,群众文化活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社区文化的兴起,一些相关经营性的文化场所也随之兴起。如书法、美术、器乐等,这些相关文化场所的兴起,对一些公益性的培训机构进行了补充,同时也引导了群众文化的消费方向,扩大了群众文化活动空间。第三,社区群众文化向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当前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涌现出了许多热情参与的积极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具备了相当高的专业能力,在这些文艺骨干的带领之下,社区群众文化逐渐的走向专业化,走出了社区,走向了社会大舞台。

三、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法策略

(一)完善社区文化团体的组织制度

社区群众文化团体组织制度的完善,可以使群众的自发组织能力和组织决策得到保证。群众参与才是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核心与动力,因此,在完善社区文化团体的组织制度上,政府可以采取引导、建议的方式,帮助社区建立文化团体制度。政府不能强制施行统一性的文化团体制度,因为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区也有不同的规章制度。通过多年的实践得出,让社区群众自发的组织和决策文化团体制度,才能让群众的参与性高。由于社区群众文化团体是一种自发组织的文化团体,因此,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和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二)引导多渠道投资,建设高雅社区环境

在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同时,还应当引导社会多渠道投资,广泛吸纳社会各界资金,建设出高雅的社区环境。环境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及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高雅的社区环境,为社区群众活动提供物质条件。如广场、公园、文化站、图书馆等。建立好社区环境,方便与社区群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广场舞、健身操等。各种文化活动设施的完善,有利于社区居民之间联络感情、增强友谊。

(三)突出特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

特色文化也即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区都孕育出了璀璨的文化。地域文化特点,如:方言、饮食、信仰、建筑等。地域文化因历史的沉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群众紧密相连,地域文化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关键。要根据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品牌。

四、结语

社区文化建设不但关系到某个地区群众的文化素养,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加大对社区文化的倡导,深入了解社区文化现状,正确的引导社区文化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当前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看见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质量,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成。

第5篇:社区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满足,随之而来的是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重视和渴求。因此,先进的社区文化氛围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一)有利于营造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居民数量越来越多,社区集聚的人口越来越多,由于文化背景、职业经历、收入层次等的不同,再加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少,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一个温馨的社区文化氛围可以给社区居民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营造邻里之间、婆媳之间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

(二)有利于提升幸福指数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更多人的需要一个合适的平台释放自己。今天的社区已经不仅仳离是居民生活的地方,更是学习和娱乐的地方。社区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大家在人际交流中分享快乐,在寓教于乐中提升自我,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幸福指数。

(三)有利于丰富群众生活

居民在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时,既可以发挥大家的才智,还可以让居民形成良好的文化自觉,在主动参与中找到归属感、成就感、认可感,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级政府和基层文化部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发展社区文化,但在其建设中任务相当艰巨和繁重,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还有很多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社区文化在建设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存在文化活动场所被挪用、占用等问题,基本的硬件设施得不到保障,而在软件建设上也无法实现长效性。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其已有的成果也难以巩固,必然影响着社区文化向成熟方向发展。

(二)文化队伍匮乏

随着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社区文化服务难以跟上居民的步伐。特别是受到文化人才的制约,难以满足群众多层次的需求,直接影响文化活动有序、正常的开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人员不到位。有些社区的活动中心没有固定的管理人员,导致活动场所无法正常的对外开放,群众不能够正常开展活动。二是专业人才“缺乏”。舞蹈、曲艺、美术等是群众喜闻乐见并乐衷参与的活动,但是这些门类的活动对人才的专业要求也很高,而社区这些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经费投入不足

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经费,甚至在一些经济条件好的街道、社区,能看到社区文化如火如荼的开展,群众的参与热情也很高。但也有经济相对薄弱的社区,由于设施落后,既无经费也无活动场地,难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休闲的需要,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活动场地被挪用的情况,造成部分街道、社区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难以经常性、持续性及周期性地开展。

三、解决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的策略选择

(一)注重实效,打造魅力团队

要活跃社区文化,必须充份发挥各级群众的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队伍,保障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要充分发挥老年生力军的作用。在离退休干部人群中,有不少老年人擅长诗词、书画、歌曲,有些基至甚至达到了业水准。可以充份发挥这批的人作用,激发他们新的活动。比如,可以在社区开展送春联活动;邀请离退休老干部担任辅导培训老师;帮助社区布置文化长廊;还可以参与社区举办的文艺演出等活动。把他们培育成社区文化的中坚力量。

二要积极加强文艺爱好者的培训。社区要积极做到与上对接,与下沟通,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为文艺爱好者提供培训的平台和机会,经常性开展培训活动或者选送优秀骨干到专业培训班学习深造,切实提高文艺爱好者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三要积极做好激励保障机制。要鼓励社区文艺爱好者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对获奖的个人和团队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组织开展社区优秀文化工作者评选等活动,激励更多社区群众加入到文化工作中来;对社区文化工作有特殊贡献的个别人或组织要给予鼓励和嘉奖。

(二)注重特色,创新活动内容

一要挖掘特色文化。社区文化特色是一个社区整体形象的表现,社区文化越有特色,就越能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要深入挖掘社区内的特色文化,并加强对社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放,利用各种节庆活动平台,宣传展示社区内的特色文化,甚至有些还可以与旅游相结合,以此来提升社区知名度。

二要打造品牌文化。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打造社区的品牌文化。在每年举办的各种活动中,把可以形成品牌文化的活动做成品牌,比如,睦邻文化节、丰收节、三月三民俗文化节等等。

三要创新活动形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群众接触新鲜文化的方式越来越多,社区文化要想做出特色和成果,就必须创新活动形式,才能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社区可以考虑与军营、学校、企业等部门单位一起联手,比如开展合唱比赛进军营、8090相亲会等活动,让每一个参与者成为主体,这样就能把文化活动办的多姿多彩。

(三)建立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政府起着引领的作用,而社区成员虽是最直接的活动操作者和执行者,但是他们的权限和职能又是有限的。要实现文化资源共享,还必须要有完善的机制。

一是建立组织机制。成立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做到人员、经费、后勤、宣传等都得到统筹管理,为社区文化建高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物质保障。

二是完善运行机制。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并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兴趣爱好, 引导居民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展示新时代社区居民的风貌。

第6篇:社区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充分表明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现实紧迫性和特殊重要性,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深度拓展。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城市整体水平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象征。

一、重庆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现状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概念,自此以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成为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一种重要方式。重庆市结合市情,认真贯彻执行,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文化民生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民生工程加以建设。通过多年的积极倡导和政策推广,重庆市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以下进展:

1.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为夯实社区文化活动阵地,近年来,重庆市扩大建设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所需的投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建设的资金不断增加。总共投资16.16亿元用于建设重大文化设施,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红岩魂陈列馆、重庆市图书馆、重庆科技馆、重庆大剧院、重庆广播电视大厦等已经建成,建筑面积71.58万平方米。目前,大部分重庆主城区建成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社区综合文化站并投入运行;城区街道和社区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基层服务点的重要作用得以凸显。群众得以在家门口享受方便快捷的社区文化服务,之前提出的城镇“15分钟文化服务圈”建设目标初步实现。

2.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不断丰富

在健全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重庆市加大对文化管理部门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增加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种类和服务范围。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骨干的号召与凝聚作用,通过他们带动社区群众参与唱歌、跳舞、书画、下棋等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整个社区的文化活力。通过“十大特色文化社区”评选活动、全市小品大赛、三峡艺术摄影展、全市社区红歌大赛等活动,社区特色文化品牌逐步建立,群众自办的文化节目不断涌现。

3.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重庆市各区还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形成了一批知名的地方文化服务项目。如渝中区区财政每年投入600万元运行经费,区属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协调25处市级特色文博场所和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通过引进8家市级文艺院团、举办CBD周末音乐会等形式,开展电影、戏剧、非遗文化等进社区活动;北碚区将镇街图书阅览室藏书纳入“一卡通”流通范畴,率先实现全市通借通建设。江北区的市群众艺术馆免费对市民开放,重庆市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上的获奖节目,在此举行了汇报演出。

二、重庆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重庆市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效,但从宏观视角出发,社区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不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之间仍存在隔阂,与重庆市建设“宜居重庆”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

1.社区公共文化的提供主体构成单一

近年来,重庆市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来推动公共服务,但仍然没有改变总体上由政府单一提供的局面。当前重庆市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使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同时公众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化,出现需求和供给的巨大落差。因此,从重庆市的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垄断供给模式,实现向社会化的多中心供给模式转变,构建一个全社会办文化的良性机制,将有效地促进重庆市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

2.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顺应群众的新期待,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以下几个数据可以看出重庆市社区公共文化的匮乏现象: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0.32册,低于全国的0.42册;全市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位于全国第19位,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位于全国第23位;群众所期待的一些文化活动形式无人问津,缺乏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等等。文化部门应特别注重用多种方式收集和整合市民需求,把居民需求愿望转化为需求服务。

3.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专业服务人才队伍是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保障。当前重庆市社区专业服务人才普遍匮乏,既有的人才队伍因教育背景、实践经验、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不能很好地满足公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由于培训经费不足、未得到应有重视等原因,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的建构力度不够;社区专业服务人才往往是由街道干部兼任,由于精力、时间等多种原因,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积极性不高等特点,使得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身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思路上出现混乱、实际操作过程出现脱节。

4.社区公共文化信息工程舆待建设

目前重庆市信息共享工程进展缓慢,信息服务水平低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与数字化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系统尚未完全确立,社区图书馆、文化馆资源之间的共享还远远达不到,要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使得重庆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仍然停留在旧有的基础水平上,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还不适应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服务需要,居民文化权利难以得到发展。

三、加强重庆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社区是公民实现文化权利的重要载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有力地推动社区文化建设。针对重庆市目前社区文化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1.建设主体向多元化发展,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一,鼓励、培育从事社区文化活动的社会组织。将可以由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交给社会组织,为其发展拓展空间;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法规,为其提供发展的支撑;加强资金支持。其二,发挥企业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市场具有高度的公开性与竞争性,企业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无疑可以大大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效率效能。

2.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分析,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终服务的对象是普通民众,真正激活民众自身潜力、联合其他社会力量投身社区建设,才能真正建设起为人民群众所认可的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如民情收集站点等,定期收集、分析、整合群众文化需求,把握文化发展走向;设立公共文化服务需求问卷,以匿名方式获知群众建议;实施定单采购制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优势,如可以创建“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网”,由群众投票确定需求,向社会文化服务供求信息,由文化团体、社会组织实行项目申报,政府组织评审后购买服务。

3.优化工作者队伍建构,是推进公共文化工作的重要保障

首先,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民主选举等办法,建立起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骨干队伍。对相应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其科学知识、业务素质、办事水平。其次,积极培育社区志愿者工作人员队伍。如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让他们得以在便民服务、科普宣传、法律知识咨询、帮扶帮教、助残服务、文体辅导等方面施展其影响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建立公益文化志愿服务保障制度,保障志愿者队伍培训、发展等资金需求,并整合高校有关资源为其提供顾问咨询和专业支持。

4.信息网络共享机制建设,是改革社区文化的有效途径

第7篇:社区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在职业之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基层群众文化,主要是指街道、社区一级的群众文化活动及群众文化工作。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搞好基层文化工作,对于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谈些体会和看法。

一、群众文化的两种形式

1、纵向式的传达

即通过口口相传或耳濡目染而在代际之间传承,这就是老者传授、若者接受、并向幼者施加持续性影响的过程。特别是在乡村社会,许多群众文化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得到传承的。另外,为数不少的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等也是由父传子、子传孙而下达至今日的。纵向式传达在相对封闭的群落或环境下是非常有效的,许多群众文化的保存都得益于这样的途径。但是,在日益工业化、城市化的时代,乡村生活被打破,村民间简单双向性的人际关系被取代,大量资讯借助高度发达的通信和传播媒介急剧涌入,改变了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和对文化的欣赏口味,许多群众文化被视为落后、乏味而遭到无情抛弃,群众文化面临后继乏人、无以传薪的困境。

2、 横向式的传达

即在一个地域内通过身临其境的参与、介入等,众多人同时感受到某种具体的文化形式,受其熏陶,因其感染而产生对它的亲近和熟悉。这样的传播是互动式的,群众文化的受众与施众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群众文化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如国人爱打扑克、玩麻将(这些都属于群众文化),但具体打法或玩法在各地则有不同,同样,一些剧种在各地都获得了自己的特点等等,就是如此。与纵向传达方式相比较,横向传达方式在今日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它已经构成中间组织或民间社会活动的平台,成为社区生活的重要纽带,从而在市场与国家之外构建出一个缓冲地带,发展为公民习得礼仪、学会交往、接受文化的重要演练场,构成公民文化的原初材料。事实上,正是通过参与群众文化,广大公民彼此间才可能建立起相互的情感认同基础。充分发挥好群众文化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积极作用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必须丰富群众文化,使群众文化充满生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措施

1、整合社区文化资源

一方面,充分利用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的文化设施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站、室对居民群众开放。利用社区的人才资源,合办各类协会、培训班等,维持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作用。文化志愿者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发动社区各阶层的文化名人、文体骨干、退休老干部等组建文体志愿者服务队伍,依托辖区单位、社会团体、各类文化培训场所等社会资源,建立社区文体志愿者服务基地。利用社区文体志愿者服务基地,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形成“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节目、月月有演出”的文化氛围,以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2、做大做强文化品牌

第一,大力培育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的源头与核心,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做大做强文化品牌,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第二,因地制宜发展社区特色文化。特色文化是指已在社区形成,并为社区群众喜闻乐见、自觉参与的文化项目。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是社区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依托。

3、拓宽文化经费的来源

进一步加大基层群众文化经费投入,是搞好群众文化建设的后盾和保障。首先,政府的财政投入,是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和保障。多年来,阜宁县政府根据基层文化特点、特色、类别等因素,给予各类文化活动资金支持,积极开展“送书下乡工程”、“电影下乡工程”、 “社区文化网站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其次,企业的积极参与,是活动经费的重要补充。再次,社会对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捐赠,进一步拓宽基层文化单位的筹资渠道。

重视文化建设,发掘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位,塑造文化形象,通过文化活动来凝聚人心,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氛围,是基层群众文化的任务之所在。群众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大各级党政组织对群众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党的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国家要支持和保障公益事业, 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的活力。群众性文化活动不仅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公民思想道德、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 而且要通过开展活动塑造当地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新的论证和支持。这样,群众性文化活动工作就和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融为一体,就会引起党政领导的重视,从而,争取各级党政组织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支持力度就能落到实处。

2、利用自身优势,创新活动方式

各地基层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都有一些阵地、设施、人员, 近年来, 各地相继建设了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村文化室和家庭文化示范户,民间艺人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后空前活跃,机关、学校、厂矿、社区文化如火如荼等等。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广泛开展诸如演唱、书画、著书、搜集民间故事、灯谜晚会、节日旅游、笔会、展览、社火以及大型的周末、节日演出等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提高,在提高中不断增强活力,用活力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3、广交朋友,开展协作,争取社会力量

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公益事业,在为群众提供娱乐服务的同时,也应该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当然,群众性文化活动还应当和民间的各种协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取得经常性联系,互相支持,搞好活动。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素质

树立人人关心文化,个个参与文化的新观念和大文化意识,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转变工作作风,建设一流的工作队伍,努力促进群众性文化活动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于有利.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浅谈.综艺论坛.2004 年第 3 期.

第8篇:社区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舞蹈大众化;社会舞蹈;群众舞蹈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8-0093-02[作者信息]刘慧丽;王书利

与专业舞蹈相比,社会舞蹈又叫群众舞蹈,具有人人参与、普及范围广、动作简单易学等特点,是以娱乐健身为主要目的的普及型舞蹈,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舞蹈的繁荣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舞蹈大众化的必然趋势,研究这一趋势可以为推动舞蹈大众化指出更好更快的发展途径。

一、舞蹈大众化发展与社会文化建设的关系

舞蹈作为艺术之母,是最早产生的艺术,始终具有大众化的性质,离开了舞蹈的大众化,舞蹈艺术将无法发展和生存。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舞蹈开始渗透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舞蹈成为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不同的形式在全国各地逐渐普及,呈现出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一)舞蹈大众化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观的提出和美育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教育部门大力提倡校园文化建设,舞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身体协调性、塑造形体美等方面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推崇。

(二)舞蹈的大众化发展与广场文化建设

广场文化即广场上娱乐活动所展现的独特文化。舞蹈是广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文化中社会舞蹈观众与演员的界限是模糊的,社会舞蹈这种人人可参与的特性促进了我国舞蹈的大众化发展。

(三)舞蹈的大众化发展与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舞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乡社区文化建设中提倡社会舞蹈的普及,有助于社区群众舞蹈知识的普及和舞蹈艺术审美水平的提高。

(四)舞蹈的大众化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

舞蹈作为一种文体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愉悦企业员工的身心,还可以以舞蹈为载体宣传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理念等,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及竞争力。

二、舞蹈大众化发展的特点

第一,传播途径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舞蹈艺术的传播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促使人们积极地参与到各种舞蹈活动中。第二,全民参与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舞蹈的社会属性显著增强,全民参与的可能性增加。第三,形式多样,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城市群众舞蹈主要表现形式为舞厅舞蹈、广场健身舞蹈等;农村群众舞蹈表现形式主要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舞。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我国社会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二者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第四,具有强烈的自娱性。我国舞蹈的大众化呈现出多样化、规范化、艺术化的特点,其根本的目的仍是自娱自乐、强身健体,这也是群众舞蹈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并喜爱的主要原因。

三、舞蹈大众化发展中的问题

第一,以健身和娱乐为主要目的。大部分群众的舞蹈水平不高,美感较差,影响舞蹈在大众化过程中其艺术功能的发挥和水平的提高。

第二,普通群众学习舞蹈的途径有限。由于学习舞蹈途径的有限,促使社会上出现大量水平参差不齐的舞蹈教师,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化舞蹈培训机构,这些教师和机构并不能引导舞蹈大众化的科学发展。

第三,群众舞蹈的场地有限,出现噪音扰民问题。受环境条件限制,部分小区居民在小区的空地上跳舞,舞蹈背景音乐的音量往往比较大,有些人甚至跳到深夜,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让一部分群众对舞蹈产生反感,甚至抵制舞蹈大众化的发展。

第四,缺乏必要的组织和管理。广场舞蹈大多是群众自己组织的舞蹈活动,管理不规范,舞蹈活动较为分散,这就使各社区间的舞蹈交流受限,不利于群众舞蹈水平的提高;舞蹈的商业化,给舞蹈的大众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了舞者的舞蹈积极性和舞蹈大众化的健康发展。

第五,舞蹈普及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国的舞蹈普及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大部分中小学的舞蹈教育仍然依附于音乐课,而高校开设的舞蹈选修课也受条件限制。

第六,普及型舞蹈教育人才缺乏。随着舞蹈的普及发展,社会对各种舞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这就要求舞蹈教育改进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与舞蹈大众化的趋势相适应。因此,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的今天,高校的舞蹈教育模式应做出进一步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对大众化舞蹈教育人才的需求。

四、提高舞蹈水平与舞蹈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第一,由地方文化部门组织优秀的群众舞蹈爱好者、聘请舞蹈编导,根据本地的群众舞蹈水平及地方文化特色进行群众舞蹈创作。第二,定期组织群众舞蹈相关的公益培训,提高舞蹈大众的舞蹈素质,引导大众舞蹈健康、积极向前发展。第三,学校在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做出一定调整,为舞蹈的大众化发展培养更有针对性及实用性的舞蹈教育人才。此外,应在各中小学及高校开展普及型舞蹈教育,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对舞蹈的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资华筠.说舞:舞蹈学研究文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5]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6]叶耀.当代群众舞蹈发展初探[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8(13).

[7]陈菁.论舞蹈普及教育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3).

[8]冯毕华.社会舞蹈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第9篇:社区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

由于社区群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因此,它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娱乐、审美情趣、思想意识方面,在转变社会风气、改善人际关系发挥积极性,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以及塑造良好的人文氛围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基本特征有:

(1)广泛普及是社区群众文化的形式要求。

群众文化,顾名思义是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它的整体水平不仅体现在质的高度,而且,体现在量的广度。通俗易懂的艺术,为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是群众文化普及的重要内容,虽在某些人眼中难登大雅之堂,却在普及的内容中蕴藏着提高的萌芽。如《东方红》源于陕北民歌,就是在群众普及的基础上提炼和提高出来的。

(2)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传播精神文明道德新风,是社区群众文化的内涵要求。

在社区文体团队中,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线,把社区文体活动与市民学校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因势利导,有针对性的经常举办“公民道德大讨论”“社区新貌”、歌曲征集、摄影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增强居民“社区是我家”的主人翁意识和建设社区的责任感。这样居民在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充实和提高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活动层次。

(3)自编节目是现代社区群众文化的主要内容。

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和创建文明社区工作,扶持、引导和鼓励群众创作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反映社区中的新人新事、道德新风,体现社区群众性文化的自娱自乐,以及“热烈、隆重、欢乐、祥和”的特色,使文体活动更具有群众基础性和生命力。如将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编写成“老歌新唱”、快板、歌曲、表演唱等小节目。

(4)多样性是社区群众文化的形式需求。

人们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社区,社区居民由于工作背景、学历和个人兴趣爱好的不同,决定了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如合唱队、舞蹈队、时装表演队、戏剧小品、书画队等,这些社区活动贴近居民,贴近生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能充分体现社区文化建设的广泛性和实用性,使社区居民在参加文化活动中有所得、有所值。

2乌鲁木齐市群众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乌鲁木齐市的社区群众文化主要以广场文化和晨练两大形式为主,而广场文化主要是群众性的集体舞、健身操、戏剧演唱、街舞等自娱自乐。为了深入了解社区群众文化的现状,近年来,通过对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铁路局中心广场、八钢、石化及阜康、米泉等地的调查发现,目前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和早晨,且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参加社区文化群众活动的人员以离退休老年人员居多,在职人员、青壮年人员参与率比较低。二是文艺团体参与较少。三是群众文艺骨干较少。综合分析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对社区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参与意识不够强。

一般来说,一项活动的参与面达到20%就属较高了,而目前我们的活动参与面与其相比相差甚远。老年人是文化活动参与的主力军,在职职工及青壮年参与率低是一个普遍现象。

(3)社区文化管理及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在社区,文化设施主要指街道社区文化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而这些设施的活动面积就达不到所需标准,且有的设施陈旧老化,无资金更新,至于新的文化设施建设更不可能。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

(4)社区群众文化人才缺乏。

目前许多社区居民委员会就无文化人才,而且参加文化专业培训的机会也不多,这也影响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3完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议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应该从广义的角度来考虑,这样才符合当今社区人们的需求,才能不断创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建立设施完备、健全队伍,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以人为本、广泛参与,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新理念。同时,要抓好软件建设,加强法制化、标准化进程,在活动内容和运营管理上积极探索多元化与社会化的运作机制。

(1)对社区群众文化的重要作用要有深刻的认识。

加强社区文化有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激励其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成员间的文明交往方式,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满足社区成员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素质,形成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

(2)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在社区成员中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使全体社区成员发扬参与精神和互助精神,增进对社区的认同感,共同建设新社区。

(3)加大资金投入,在评比中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规模和层次。

通过评比来提升社区文化建设规模和层次,就是要经常开展具有艺术特点和个性的社区文艺表演活动,不断更新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进一步改善社区文化活动的设施和环境。只有这样,社区群众文化才会在规模和层次上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4)培育一批社区文化活动的业余骨干。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业余骨干对于市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可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通过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来丰富充实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的,但同样也离不开专业队伍和专业人才的示范、辅导和培训。因此各级专业文艺团体要多下基层辅导和培养一批业余文艺骨干,发挥他们的作用,一级一级地把文化队伍带动起来,如每年举办社区文化指导员培训班,定期对文化指导员进行必要的艺术培训和辅导,提高他们的组织和辅导能力,多给群众文艺骨干学习、交流、观摩的机会,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达到由他们丰富和提升社区文化内容的目的。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