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入学教育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几年,很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进行研究,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目前我国大学生闲暇生活存在很多的问题,非常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不过笔者认为既然要教育要引导为什么不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呢?大一新生刚刚来到校园带着他们特有的学习心和敬畏心,这个时候进行闲暇教育应当是最合适也最有效的。基础打好了,必然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在大学期间的生活以及学习质量。
一、闲暇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
1.闲暇生活的积极影响
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在我们这个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关注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也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必要要求。良好的闲暇生活,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拥有更好学习成绩还能使大学生有更好生活!良好的闲暇生活可以构建大学生完满的生活状态,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达到人际和谐;良好的闲暇生活同时还能促进大学生不同社会角色的建立,促进他们的完成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高层次的闲暇生活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活动,使大学能有创新和探索的机会。
2.闲暇生活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闲暇生活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有意义的生活,但是若不能很好的理解闲暇、安排闲暇生活,也会造成消极影响。美国的斯特罗姆在《闲暇社会教育》一书中写到:“闲暇导致了孤独、无聊、自杀和犯罪”, 这就是不能很好利用闲暇生活,反而因为闲暇的自流性和盲目性引发出的各种社会问题。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目前的闲暇生活质量并不高,各种问题也正日益凸显,例如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没有规范,活动类型参差不齐,有积极的更有消极的;时间分配也是及其不合理,要么闲暇生活仍然用来进行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延伸,要么就是完全的放松和娱乐,只是一味的消磨时间,因而很多大学生闲暇活动后,感觉空虚和无聊;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控制能力都不够强,容易受社会各种不良风气和生活模式的影响,例如喝酒、打牌甚至赌博,这些消极活动内容极易在大学生中流行。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现状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开端,是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要引导、帮助新生认识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活的特点,认识专业及其发展走向,认识自我和成才途径。高校管理者应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现代教育思想和科学教育理念出发开展入学教育,指导学生更快的融入大学的文化氛围,并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使他们身心健康而愉快,顺利的度过大学生活,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这是新生入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每年新生报到后每个学校都有对新生进行为期10—20天的入学教育,有些院校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特色教育内容,但大部分学校入学教育的内容比较相似,主要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法规教育、安全教育、校史校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国防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几大块。尽管里面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了教育,但是唯独缺少了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教育及引导,更没有哪个学校在入学教育中就提出明确的闲暇教育的观念。由于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日渐受到关注,一些院校也意识到了这点,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开始有一些闲暇教育内容,不过还没有形成体系。
三、具体的教育及引导策略
1.关注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让闲暇教育成为新生入学教育新内容
根据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应该把闲暇教育纳入入学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还不十分了解,急需了解大学的各方面知识,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闲暇教育,告诉他们如今的大学生除了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以获得毕业后维持生活的职业之外,还应该学习闲暇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前者为了生存后者是为了生活。让新世纪的大学生不仅能够在自己的学业上有所成就,也能成为一个会生活,懂生活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健康全面的人才。美国的闲暇教育走在世界前列,他们的教育目标就是:通过教育,使得个体提高自己的闲暇生活质量;了解闲暇机会、闲暇的可能性和闲暇的要求;了解闲暇对个人生活质量以及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具备广泛开展闲暇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鉴赏力。由于文化的差异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但是可以从中借鉴适合我们国情和文化的内容。例如从新生时就对大学生进行闲暇知识教育,让他们了解闲暇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健康的闲暇活动内容。
2.大一适应时期开展多样化的闲暇生活宣传活动
闲暇和闲暇教育在我国的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理论不成熟、系统也不完善。但是在慢慢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先对广大学生进行大力宣传,特别是大一新生阶段让闲暇观念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例如广播、板报、宣传栏、网络、校报等,告诉大家高层次的闲暇生活是什么样的,怎样培养自己良好的闲暇习惯,怎样进行闲暇时间管理、分析自己的特长,寻找自己真正的闲暇兴趣和爱好,慢慢引导大学生认识闲暇、了解闲暇,之后他们才能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闲暇生活,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
3.进一步发挥学校在闲暇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把闲暇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中只是闲暇教育的开始,学校要积极主动的整合自己各方面的资源,积极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学会时间管理。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就开始引导学生如何管理自己的闲暇时间,使他们充分认识时间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通过引导逐步培养学生对闲暇时间的自我规划、自我判断和评价;激发学生的成才意识,唤起学生的自觉性,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让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
(2)为大一新生提供合适的闲暇生活参照内容。大学生是未成熟的社会人,闲暇教育的内容应侧重于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及判断决策能力的获得,为大学生将来走入的社会做准备。因此大学不仅仅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设备和场所,还要设置能够培养大学生能力,满足其社会化要求的课程,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设置有选修课程,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同时,选修课程可以多设置一些培养大学生闲暇能力的课程。例如跆拳道、台球等体育课程,速记、公共、食品与营养、时装设计等实用课程;绘画、摄影、表演等艺术课程。既能培养大学生各种有益的闲暇兴趣和爱好,又能训练和加强大学生闲暇活动的能力和技巧。
(3)创办多样的学生社团及开展多样的社团活动,引导新生入社团。大一新生报到后,学校的各种社团就要开始招新,引导大学生进入不同类型社团也是帮助大学生度过闲暇生活的一个重要措施。大学生社团活动应该在学校的规范和管理监督之下开展活动,而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顾。同时还有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社团结构,拓展社团类型,增加社团数目,丰富社团活动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同学的需求。
(4)为新生树立闲暇生活成功典范,发挥榜样模范带头作用。大学生的闲暇活动主要方式是和同学朋友一起活动,因此同伴间的相互影响是深刻和经常性的。为新生树立闲暇生活成功的典范,特别是新生自己院系的师兄师姐,家庭、背景都相似的情况的榜样更易于被新生接受和认可,进而学习其好的闲暇生活模式和进行积极的闲暇活动。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说“在现代社会中同伴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
(5)帮助新生获得良好的闲暇技能。闲暇社会学认为进行闲暇活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一定数量的闲暇时间,二是必须的闲暇设施,三是相应的闲暇技能。只有真正掌握了闲暇技能才能进行高质量的闲暇活动。因此需要学校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有意识的通过教育手段介入,使学生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掌握闲暇时间的管理技能、闲暇活动的选择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闲暇心态的调节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体现自我价值,提高闲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明.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07.
[2]罗华.大学生闲暇及闲暇教育现状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4.
[3]姜羡萍,巢岑.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教育和引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3):36-37. [6] 李庆峰.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J],青年探索.2003(1):24-27.
[4]杨志红.关于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及思考[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习学报.2005(6):51-55.
[5]沈馨莉.大学生休闲生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
【摘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利用各种途径渗透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这使得人们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愈发深刻。在分析和了解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基础上,为了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不仅仅是大学英语教学中要不要融入文化教学,而是融入什么、怎样融入的问题。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德因纳夫(Goodenough)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是通过后天社会习得的知识。[1]”而语言正是人类后天在社会语言环境中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因此,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其中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曾经说过:“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2]”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一个民族语言的结构、交际模式及篇章修辞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民族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制约。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离不开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审美趣味,并由这些构成了该民族的文化内核。因此,学习另一个国家的语言的时候,学习者不仅要熟悉该语言的规则和交际规范,还要学习该民族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交际者没有清醒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或对另一方的语言文化不甚了解,而以自己惯用的文化规约去理解对方的话语,或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另一方,结果就会造成交际障碍。就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和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的感悟。可以说,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英语国家文化意识培养的过程,是他们接受英语国家文化熏陶的过程。
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语言是一个结构系统,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学习一种语言,学习者首先要熟悉和掌握其语言知识。然而,语言是用来进行交流的工具,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交际文化,才能更好地完成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任务。因此,学习者既要掌握语言的结构特点,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根据语言的上述特点,我们初步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主要分为语言文化和交际文化两大类。(一)语言文化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意义,所以,语言文化包括结构文化和语义文化。结构文化是指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语言中词语、句子、篇章在结构上体现的文化特点。在句子中,英语句子注重形式联系,注意结构的完整性,使用连词、关系词比汉语多,在复杂的英语句式中,一个句子有时带几个从句;而汉语句子则比较注重词序和语义关系的表达,它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在叙述和说明事物时,汉语习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去描述,而英语和汉语正好相反。如,英语在描写地址时的顺序是:门牌号、街道、镇、县、市、省、国家,而汉语中的描写顺序则刚好相反。英语姓名写的顺序是先名后姓,而汉语是先姓后名。还有,在描写日期的顺序上,英语是月—日—年或日—月—年,而汉语是年—月—日。语义文化是指语义系统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有少数词语在英语和汉语言中有着相同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化偶合现象。例如,蓝图(blueprint)、披着羊皮的狼(wolfinsheep’sclothing)、三思而后行(thinktwicebeforeleap)等。然而,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化中存在更多的却是意义不相同的词语。例如,败家子(blacksheep)、落汤鸡(adrownedrat)、胆小如鼠(chicken-hearted)等;还有许多动物的附加义(或比喻义)在英语和汉语文化中也有所不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动物是“龙”,在汉语言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古代的皇帝是“真龙天子”,在民间,还有一句话叫“望子成龙”,就是说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番作为。但是,在英语言文化中,龙是一种能喷出火的邪恶怪兽。此外,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是人们在长期的观察、劳动、生活、娱乐等文化活动中积累的相沿远久、约定俗成、具有独特意义的词语,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要充分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需要与特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相联系。(二)交际文化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使用语言。交际文化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所包含和体现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直接影响交流的顺畅与质量,它明显地体现在个人使用某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之中,交际能力反映个人掌握一门语言的整体素质。如交际中话题的选择、在特定场合中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语言的表达方式等。在汉语言文化中,人们见面通常会以嘘寒问暖的方式开始交谈,最常见的是“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啊?”,而且交谈的话题经常涉及年龄、收入、婚姻、宗教信仰等。然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常以天气为话题进行交流,交谈中极少涉及年龄、收入、婚姻、宗教信仰等被视为隐私的话题。在接受别人赞美的时候,中国人常常是很谦虚地回答,不好意思当面接受别人的夸奖;而在英美国家,人们对别人的赞美会很开心地表示谢意。在特定场合中,语言的使用与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的许多结构和用法是无法单从形式上加以分析和解释的,这些都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多学习与该语言密切相关的交际文化,使交流更自然、更流畅。
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在传授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培养和渗透,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更深地理解所学的语言,也才能够更灵活地运用这门语言。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今后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根据这一目标,本文试图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方面入手,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内容首先,在讲解词汇的过程中渗透文化知识。词汇有基本意义和隐含意义之分,隐含意义带有民族文化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理解掌握词汇基本结构和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词汇的附加意义,也就是词汇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其次,在课文学习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针对每篇课文的主题,教师要提前做充分的准备,也可以提前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然后再和大家一起分享和讨论学习成果;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文化教育等加以补充介绍,有意识地在各个教学环节穿插和补充文化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要传输的思想。最后,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成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教学需要,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英文电视短片、电影等音像材料。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电视电影最能反映这个国家的社会情况,给学生播放英文电视电影是帮助他们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最直观、最便利的手段,同时也给学生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二)在课外活动中丰富文化知识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之外,课外活动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丰富文化知识。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英文书籍、报刊,包括《英美概况》、《西方哲学史》、《西方节日习俗》、《21世纪报》、“ChinaDaily”等。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在线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对于不能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可以有选择地加以记录和查阅,也可以与同学、教师讨论,尤其是多与外籍教师交流。在长期的阅读和交流中,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文化内涵。其次,倡导学生举办各类形式的英文活动。例如,英语小品表演、英文知识有奖问答、英语晚会、利用西方节日与外籍学生和老师一起举办庆祝活动等。在与外籍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在参与和举办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英语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 “95后” 大学新生 入学教育
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习惯养成和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随着“95后”大学生普遍进入大学,他们的入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有针对性地对“95后”大学生开展入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95后”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95后”大学生是在生活条件进一步优越、网络盛行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享受着家庭全程的关爱和呵护,是家庭的核心,具有明显的特点。
1.自我意识强烈,团队意识薄弱。“95后”大学生生活在更多元、更开放的环境中,他们自信而独立,渴望引起关注,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强烈,遇到问题时常常以自己不太成熟的价值观或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判断好坏。此外,“95后”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喜欢独来独往或独立完成某项事情,在团队中较多地表现自己,希望被欣赏和被表扬,对别人的干预和打扰会感到厌烦,考虑问题不全面,思考问题不深入,处理问题不成熟,且长期的独立生活让他们缺乏团队意识和社交技巧。
2.思维活跃,有创新意识但辨别力不足。“95后”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学习能力较强。由于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元,获得的信息量大,使他们愿意尝试新事物,富有创新意识,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喜欢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喜欢直接自信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和观点。但是,由于缺乏对本国历史文化及国情的了解,他们对国外价值观和思维缺乏分析,容易迷失方向、错误辨别。同时,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致使一些不理性、不健康、不和谐的信息对他们造成干扰,加之大学生价值观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缺乏准确而全面的思考判断能力,导致他们面对这些信息困扰时,出现主观、片面、固执己见和困惑。
3.自尊感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相对安逸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尊感,由于遭遇的挫折较少,所以遇到困难时往往逃避或者一蹶不振,做出不理。还有的选择网络来发泄自己的情感,转移注意力,麻木自己,在网络上寻找共鸣,而不做有效的沟通和倾诉,影响到心理健康的发展。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个小的批评就可能伤害到其自尊从而引发矛盾。
“95后”群体学习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但脆弱敏感,意志薄弱,缺乏团队意识,过于自信,面临人际交往困境。针对“95后”大学生的鲜明特点,为了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就要创新入学教育模式。
二、目前新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够。新生的入学教育,制度上缺乏保障,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足,人员流动大,专业教师的参与率不高,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不够重视,对学生感兴趣的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等内容,没能及时告知学生,导致新生入学后专业兴趣下降。另外,入学教育更多地由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承担,造成教育结构单一,无法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加之入学教育时间短,入学教育效果不理想。
2.形式单一。目前的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形式单一,一般为讲座、开会、座谈或者报告会,缺乏互动性。这些形式对个性张扬、不喜说教的“95后”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吸引力,使入学教育效果不佳。另外“95后”的大学生更愿意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去寻求问题的解答,尤其是在入学初期,对各种自媒体平台依赖更大,而入学教育往往忽视这样一个平台。
3.内容片面。目前入学教育的内容局限在校情校史、专业介绍、纪律观念等,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刚走进大学的“95后”大学生而言,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不适应生活环境、饮食差异、人际关系及学习方法的调整,等等。传统的入学教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95后”大学生在成长环境、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入学教育的内容缺乏创新则很难契合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实际需求,难以深入学生内心,得到他们的认同。
4.入学教育时间短。一般来讲入学教育在开学一两周内进行,其中还包括军训等内容。由于时间短,教育内容多,覆盖面大,新生还没来得及熟悉环境,入学教育就结束了。新生初到大学,有一个环境和情感的过渡期,如果过渡期太短,他们对大学环境的归属感就会降低;如果教育不够全面或缺乏针对性,那么,在学习生活中遭遇挫折时就会增加心理负担。
三、“95后”大学生入学教育模式的思考
1.丰富入学教育内容。入学教育要有丰富的内容,避免形式化,要与学生的切实需求和现实状况相吻合,不仅要有校情校史教育、专业认知教育、校纪校规教育,还要有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朋辈示范教育等。要充分认识到专业思想教育对大学生的必要性,把专业思想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大学与高中相比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有很大不同,大学新生入学初期很容易出现目标缺失的问题,因此入学教育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性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就业方向、考取研究生的方向等,以此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树立专业自信,产生学习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专业思维方式。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95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他们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在入学教育中要让他们深刻学习和理解道德规范、社会责任、价值观念等,逐渐让他们完善人格,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创新入学教育形式。“95后”大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因此打造网络入学教育新阵地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大学生常用的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建立与学生的交流,开辟入学教育专题网页,这些形式不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容易让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相比传统的教育方法,网络入学教育更容易为学生所接收。同时,网络教育平台可以细化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此外,还应让学生掌握入学教育的主动性,加强课堂上的互动。重视实践育人,理论课之后要辅之相应的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熟悉环境,增进人际交流,化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创新入学教育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率,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增强教育效果。
3.延长入学教育时间。传统的入学教育一般在开学前的一两周,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入学教育的时间应该是大一一学年,发放通知书的同时即可建立与学生的联系,寄达《新生手册》,设立在线答疑机制,帮助学生提前规划,合理过渡。新生报到后,分时段、分重点地开展入学教育,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重视后续教育,建议入学教育的长效机制,不能将入学教育当做一个阶段性的工作来抓,而应作为一个长效的教育开展。例如,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到大学整个过程中,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增强自身实力,完善人格品质,实现人生理想。同时,针对学生适应期长短的不同,个性化地设立入学教育时间,建立长效的入学教育机制。
4.规范入学教育组织和制度体系,建立入学教育考核机制。学校应成立专门负责新生入学教育的工作组或机构,并以学分制开展入学教育,吸引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共同担任入学教育任务,对于承担入学教育任务的教职工,给予相应的课时费和报酬。逐步完善入学教育的制度和体系,保证入学教育有效全面展开。此外,入学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在教育期间建立评价和考核机制,通过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等形式了解入学教育的成效,及时发现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后期教育提供参考。同时还要建立入学教育考核标准,纳入教师和学院综合考评体系,建立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专业老师和学生工作者的积极性,不断规范入学教育体系,提高入学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综上所述,入学教育对“95后”大学生而言既面临挑战又具有重要意义,为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高校要个性化地开展入学教育,完善入学教育的体制机制,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入学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增强入学教育的实效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使之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定力量。
参考文献:
[1]贾思宇.“90后”大学生入学教育研究综述[J].青春岁月,2013(10).
[2]周爽.“95后”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方法的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
【关键词】 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以“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办学理念,以“培养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它不仅拥有与其他普通高校不同的特点、办学宗旨和办学使命,同时也拥有着特殊的生源群体。如何能快速把握地方高校学生特点,在最佳时期,采用最适合的方式进行入学教育,使其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对于是否能扎实推进地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新生入学教育作为新生走进大学校门、开始求学之路的第一课,是大学生打好基础、完成角色转变、树立信心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纪律观念、行为准则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更好的提高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实效,对于引导大学新生尽快转变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法、适应大学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国内外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
1、国内地方高校入学教育的现状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各大地方高校对新生入学教育都非常重视:
一方面,各大地方高校每年都坚持开展不同形式的入学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黄山学院程轶宏等人在入学教育中引入“导师制教育”,即建立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度,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大学新生的学业导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由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他还强调实行“‘生态位’教育”,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创造条件为学生开辟一条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通过为新生量身定做新生入学教程、请各学科专家进行讲座、开展新生素质拓展训练和军训的方式对新生进行全方位的入学教育;另一方面,各大地方高校也在进行入学教育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华南师范大学陈岸涛教授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体验式入学教育模式”,强调在入学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新生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来自学校的各方面的信息,而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理论性、趣味性、情感性的活动去培养学生从内心对学校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由此引导学生主动的去融入大学的文化,享受大学的生活,去思考自己需要从大学的沃土里吸取哪些养分,帮助自己成才;上海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的王文娟老师建议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进行新生入学教育。他认为尚未满足的需要将驱使人的行为,不同层级的需要构成了一个层次化的整体系统,驱动主体不断地追求高层级的需求。
2、国外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
从国外情况来看,美国应该是发展起源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国家,16世纪开始实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上世纪70年代真正开始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进行广泛的研究和关注。美国的新生入学教育目的在于使新生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顺利完成角色转变,从新生做入学准备(甚至更早)便开始,一直到大学一年级结束,是一个持续影响的过程,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由多部门配合完成,具有高效、持续性、整体性等特点。在入学教育的时间上,哈佛大学等一系列名校都将入学教育时间定为4周,有的学校甚至把入学教育的时间提前到新生报到之前甚至更早,并且贯穿整个大学一年级;二是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如何上大学”,“怎样学习”,例如某些高校会在开学前一周制定内容丰富的辅导课程,包括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以及宣讲美国的本土文化等;三是在教育形式上,灵活多样,特别是知名校友参与入学教育效果较好,例如德保罗大学和当地政府合作的 “校友信息及知识共享”项目,通过建立完备的校友信息库,为每位新生和知名校友搭建起沟通的平台,确保每位大一新生都能得到“校友导师”在专业学习以及就业方面的帮助;四是在教育对象上,学校将学生家长也纳入入学教育体系中。以哈佛大学为例,学校邀请新生家长用书信的形式向院长介绍孩子的特点和家长的期望,帮助学院在室友搭配等方面更好地服务于新生。同时,学校在新生入学中对学生和家长进行爱校教育,主要是通过邀请新生家长来学校参观宿舍、认识子女的同学和同学父母、就业处跟家长交流就业问题等形式增进对学校的了解和认同。
二、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入学教育在时间维度上缺乏连续性和长效性
如今,绝大部分高校都已经重视并开展学生入学教育工作,入学教育普遍都集中在开学前一周左右,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新生进校时,对生活、学习、环境等都有强烈的憧憬,大都处于茫然和探索适应状态。短时间的教育能对新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很多教育内容对他们来说可能会空洞。因为在专业发展、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难和疑惑可能会在未来四年中慢慢显现出来。短时间的入学教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如今高校的入学教育缺乏时间上的连续性和长效性,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应该贯穿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并在不同阶段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
2、入学教育内容设置缺乏整体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校情校史介绍、学院介绍、专业介绍、学籍管理规定、军训安排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新生必须要了解的知识。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内容应该纳入入学教育知识体系之内。比如人际关系的处理、社会诱惑的抵挡、自我定位的确立等等。这些问题是从高中“三点一线”父母学校管教式生活中走出来的新生最容易碰触到的敏感问题。
3、入学教育形式比较单一,缺乏互动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入学教育多采用集中式、灌输式教育,基本上都仅限于集中全院的所有学生或是分专业开展课堂式教育,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到受教过程之中。很多高校在入学教育时仅仅将新生看成是教育客体,进行单向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单向的教育比较主观,缺乏与新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难以了解新生的所需、所想、所求。同时,单一的教育形式也显得枯燥乏味,容易给学生造成走过场的印象。
三、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对策
1、明确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目标
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提高新生适应性目标,即通过入学教育消除新生在学习、生活上的不适应,使新生尽快的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转变学习和生活观念,开始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以全新的面貌和饱满的热情迎接未来的大学生活;第二是发展性目标,即引导新生认识大学、融入大学、掌握大学,帮助新生了解自身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对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主客观的实际对大学生活进行规划,初步拟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努力与发展方向;第三为自我实现性目标,地方高校的入学教育必须要体现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理念,要将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生的自我实现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新生入学教育让学生树立“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意识,帮助新生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
2、合理制定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
入学教育方案的制定要紧紧围绕入学教育的目标,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首先,为提高新生基本适应能力的需求制定方案。当今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相对优越,生活自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总体偏弱。因此,进入大学后,学校应该从生活上、心理上和学习上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具体来说,实现适应性目标的方案迎包括如下四方面内容:一是要做好生活环境方面的指导和教育,包括介绍校园及周边环境,详细告诉他们有关就餐、住宿、就医和安全等各方面的问题;二是要做好规章制度方面的指导教育,包括统一组织学校新生手册,做好校规校纪的教育,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帮助新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良好行为规范;三是要做好新生心理适应指导教育,帮助新生了解和正确对待可能存在依据新生需求,制定入学教育方案的心理不适应现象,并介绍一些自我放松、调整的方法和策略,及时解决心理方面的适应问题,同时要指导新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集体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四是要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新生进入大学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入学教育方案应重点向新生介绍大学的教学特点、专业学习的要求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新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就业去向,掌握学籍管理、学位授予、考试规定和学分等方面的规定,了解学生奖励评优的种类和具体条件要求,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其次,为实现新生发展的需求制定内容方案。目标是个人所期望的成果,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执行力,它是人发展的方向动力所在。许多新生在高中阶段把考上理想的大学作为奋斗目标,进入大学便实现了原有目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要帮助新生确立新的目标,找到新的理想和梦想。具体来讲,方案中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进行校史校训教育,帮助新生理解大学,激发爱校热情,找到榜样力量;二是开展入党启蒙教育,确立政治上的追求目标;三是培养新生责任感和成才意识,将自身的成长和学校、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激发其内在成才动力;四是通过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新生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引导新生思考如何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发展,指导他们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初步拟定个人发展规划,激发新生制定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热情。
3、积极探索新形式,提升新生入学教育实效
不同的入学教育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以提升相应的教育实际效果。可以分为讲座、报告、会议为主的群体密集式课堂教育形式,座谈会和小型交流会为主的分散式互动形式,示范性、验证性和启发性为主的言传身教方式,以及情景体验式入学教育模式等。具体来说,讲座、报告、会议的形式适用于常规的安全教育、校规校纪、入党启蒙等内容;座谈会和小型交流的方式对于专业教育、学习方法、职业引导等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体验式入学教育模式适用于新生心理疏导、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培养等方面,通过精心设计系列化活动,让新生在体验性、互动性、趣味性的情景中感受大学;学校、学院邀请优秀学生回母校为新生讲述成功经验以及聘请德高望重的老师言传身教等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典型事例的示范性、验证性和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反响和共鸣,效果良好。
4、延长新生入学教育时间跨度,将入学教育分为 “启蒙期”、“强化期”和“消化期”
短时间的集中教育不能完成新生对大学的了解和适应,新生入学教育时间跨度应该向两端延长,分为三个步骤展开。初期入学教育应提前至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进入大学校门之前,集中入学教育应安排在开学后的前几周,后续入学教育应延续、拓展到整个大学期间。新生入学教育的三个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启蒙期:从学生接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就应当对新生开始进行学前教育,例如学校通过制作和发放内容详实的新生入学指南,让学生和家长提前了解学校概况、大学的精神和校园文化、大学学习与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随录取通知书邮寄学校的明信片和邀请信的形式,邀请家长跟随孩子一同到校参观,增进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情感,培育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强化期:新生入学后,在前两周系统性地开展入学教育,通过对校情校史、学校发展、学院情况、专业设置、就业情况、学生手册等方面的介绍和梳理,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强化这些内容在新生头脑中的印象,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方面建立起更加系统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合理地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
消化期:新生了解和适应大学需要有一个过程。因人而异,这个过程也许会经历一学期、一学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因此,在新生入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活动去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在形式上,学校可以不定期的举办校园专题讲座,学生座谈会或者经验交流会,并且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资源的利用,搭建网络平台。不要局限于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而是要整合资源,模块化教育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展开。
5、部门协同、师资整合,为入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校内校外各方面的内容,仅靠某个或某些部门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新生入学教育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并按照预期方案统筹推进。在入学教育的实施者上,不应该只是学工系统工作者,还应该吸收从事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校内外相关领域的人员以及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加入教育工作队伍。新生入学教育时间上合理排序,内容模块上合理分布,力量联动上合理统筹,实施主体上资源整合。确保学校各个职能部门联动、学校与学院专业教育联动,这样既能彰显学校整体实力,又能体现以专业为立足点的学院特色,从而提高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由于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具有特殊性,必然要求准确把握学生特点,认清当前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采用最适合与恰当的方式进行入学教育。地方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应明确教育目标,依据新生需求制定入学教育方案,并积极探索新形式,提升新生入学教育实效。同时还应延长新生入学教育时间跨度,协同学校各部门部门、整合优秀师资,为入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扎实推进地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为学生的大学生涯和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洁. 新生入学教育存在问题及工作方法[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7)111-112.
[2] 季宜敬, 何学军, 杨琦.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内容及方式探究——以南京工业大学的实践为例[J]. 高校辅导员, 2010(4)46-48.
[3] 庆承松, 陈发祥. 澳大利亚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 2007(3)34-38.
[4] 张敏. 浅析当前大学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1(8)341-342.
[5] 谢金梅. “90 后”大学新生存在的问题及与其相适应的入学教育方法[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5)47-48.
[6] 程轶宏等. 地方性应用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J]. 价值工程, 2011(2)224-225.
[7] 张京, 谷赵, 姜茉然. 美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与借鉴[J]. 教育管理, 2012(5)238-239.
【作者简介】
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策略;实践
一、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策略和着力点
(一)着力提高新生入学教育的针对性
为了取得有效的新生入学教育成果,需要准确把握大学生入学前后的迷茫和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入学教育,着力解决新生的切实困难,帮助他们建立融入新环境、展开新生活、实现新目标的信心。在策划和实施入学教育内容时,既要兼顾覆盖全面,更要突出重点,引导新生迅速解决最集中、最显著的矛盾,实现其中学生与大学生身份之间的关键转换。要有针对性地引导新生认知自己的专业,转变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但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中学阶段截然不同。帮助新生迅速认识大学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和差别性是入学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开展介绍、交流、参观、个别谈心等方式,帮助新生提纲挈领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专业特点、课程体系、发展前景等,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学习这个专业、如何学好这个专业。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新生可以快速适应大学专业教育与中学应试教育的转变,从而较好地构建新的学习思路,培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引导新生主动规划大学生活,乃至规划职业生涯。大学的生活方式趋向多元,大学生不再把考试升学作为唯一目标,如何充实、有意义地度过大学四年,是需要着力引导新生思考的问题。大学生不仅要考虑专业学习的问题,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实践、人际交往、集体活动等,要帮助新生认识到做好预先规划和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同时,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对未来的就业方向和生涯有着较大影响,这就需要引导新生把大学规划和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思考。
(二)着力完善新生入学教育的系统性
在时间有限、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提升新生入学教育的系统性,着力开展科学的、规范的入学教育活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引导效果。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系统性体现在统筹安排、形式多样、注重时序三个方面。统筹安排方面,由于入学教育工作的参与主体组成复杂,涵盖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多个层面,涉及学工、教务等多个部门,如不加以协调,将造成入学教育有冗余、有盲区、无章法等问题,新生接受教育的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如果通过统一的协调,列出入学教育阶段的详细计划,做好各层级、各部门的分工,不重不漏地覆盖到十大育人体系,发挥育人功能,甚至形成入学教育大纲或教案,则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形式多样方面,入学教育的系统性不仅解决整体协调的问题,同时也要克服形式单一的弊端,以期达到更优的教育效果。多样的教育形式可以改变枯燥乏味说教式教育的现状,激发新生的学习热情,使之更加容易接受大学入学教育的内容。要用丰富的载体加深新生的参与感,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中获得教益和改变。注重时序方面,入学教育的开展要结合科学的方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客观教育规律。为了使入学教育的内容更好地入心入脑,要综合衡量各项教育内容的前因后果、逻辑次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以合理地时序灌输给大学新生,帮助他们从容接受、根植于心。
(三)着力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时效性
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要树立先声夺人、先发制人的意识,占领大学新生的思想高地和舆论高地要求高校主动抢占先机。对入学教育时间点的准确把握对高校提出较高的要求。入学教育并非自新生报到后才开始,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入学教育工作大可以依托网络而前置。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过后,很多未入学的准新生必然会关注录取高校的媒体动态,应用这些媒体动态传递有效的教育信息亦即是入学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平台获取的学校校史概览、专业设置介绍等信息,将帮助新生树立爱校荣校意识,形成大学入学启蒙,为入学后尽早适应新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新生报到之后,要把握好入学后关键的一个月,协调有序地推进各项入学教育工作。由于新生入学后尚有军训的任务,因此入学教育的时间安排尤其紧张,需要细致规划,充分发挥时间作用。如果错过时间点,会失去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端正学习态度的最佳时机,甚至可能导致新生受到来自非主流、多元化渠道的信息的干扰。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载体和实践
(一)打造入学教育的品牌工程
教育的品牌是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建立的。结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来说,一个优秀的品牌工程势必经历多届新生教育实践的磨合和检验,能够调动起新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强化学院迎新特色活动的延续性和创造性,让常规活动做得有意思,创新活动做得有特点,打造入学教育品牌工程,提高新生入学教育的吸引力和创造力。改变单一的入学教育模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尊重教育教学发展规律,通过品牌工程激发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内生动力,从而更好地接纳新同学,适应新环境。
(二)发挥网络思政的工作优势
在新形势下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必然涉及对网络思政教育规律的探讨和挖掘。在入学教育阶段同样需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工作优势。新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是入学教育工作的必争之地,把它们建设好、维护好,可以更加迅速和深入地把有效信息传递给新生。微信公众号和易班是当下高校教育宣传的重要口径,同样也是入学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平台所能开发和延伸的功能日益丰富,从而可以最大限度丰富入学教育的形式,加强入学教育的互动。视频学习、动画授课、网上展馆、竞赛测试等异彩纷呈的教育形式彻底改变了新生被动接受的单调局面,使新生真正成为了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智慧载体,既激发了新生的参与热情,也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
(三)调动新生班级的基层力量
新生入学教育要突出大的整体性,也要体现小的差异性。每一名新生都是一名独特的个体,不能一概而论。班级作为新生群体中的较小集体单位,在新生教育活动中呈现出重要的价值。一部分入学教育内容应当有意识地安排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可以取得更好的育人成效。以新生班级为单位,从学风建设、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等多方面多维度开展入学教育,充分调动新生班级的基层力量,一方面可以增加新生班级的凝聚力,以最快的速度促进大学新生间相互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入学教育的受众活跃度,动员新生以多种方式参与到入学教育中,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增加新生入学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实效。
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探索
(一)优化新生入学教育人员结构
加强对高校全员育人主体能动性的充分调动,扩大新生入学教育的工作队伍,全员参与,挖掘多方师资力量、借助各种资源条件、采取多种教育措施,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有机结合,积极构建大学新生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从学长学姐到辅导员老师再到专业课程教师和学院领导,为新生解答入学后适应性的问题,加强朋辈教育的实践,使新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教育引导新生在大学生活中培养自主学习模式,适应独立生活状态,妥善处理交往过程中的摩擦,兼顾社团工作和学习之间的关系等。细心呵护、正确引导、现身说法、旁征博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和提高新生思想意识和政治站位,引导学生努力提升专业知识,培养健康积极人格,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二)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制度保障
【关键词】大学新生 入学教育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40-01
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进校的“第一课”,如何上好这“第一课”?对学生适应大学生学习生活、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校新生入学教育方法介绍
为充分发挥新生入学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使广大新生明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了解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掌握适应大学生活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为大学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使入学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自2008年开始,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的模式、系统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改变了以往新生入学教育由系部、班级、辅导员自行安排的方式,由学校统一组织,邀请熟悉学生工作的校领导、部门负责人、高资历思政课教师和外聘专家担任主讲,以系部为单位,采用专题讲座、集中授课的形式对全体新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校史校风与爱校教育、学生行为规范与校纪校规教育、新生适应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等6个专题。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不全面,讲授标准不统一,授课教师和教育场所不固定,学时数不够、参加人数受局限以及教育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入学教育的实践效果是良好的,通过入学教育,使广大新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掌握适应大学生活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为今后的大学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入学教育使广大新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增强了适应能力、减少了突发事件、降低了违纪率,校园更加和谐稳定。
二、入学教育效果评价分析
2011级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在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在党委工作部、教务处、保卫处、图文信息中心等部门的协助下,经学生处、各系党总支、系部的精心组织与实施,自9月上旬开课以来,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教育专题后,于10月下旬圆满结束,共完成92场讲座,计207个学时(不含专业思想教育)。为及时了解、掌握入学教育效果,本着发现问题,改进不足,完善环节,促进入学教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入学教育结束后,学生处及时组织系部、辅导员对入学教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组在6个系部按新生比例随机抽取8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表400份,回收392份,回收率为98.0%。问卷调查在辅导员指导下、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现场填写回收。根据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测评,88%的学生认为开展入学教育是有必要的,其中42.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45.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97.7%的学生认为入学教育准备充分、安排合理,组织有序、课堂出勤率高,纪律好。其中20.1%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51.8%的学生认为较满意。通过测评,72%的学生认为入学教育的效果令人满意,其中14.8%的学生认为效果非常好,30.9%的学生认为效果好,26.3%的学生认为效果较好。通过测评,91.6%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端正,教育教学效果良好,其中48.7%的学生认为主讲教师的态度非常端正,42.9的同学认为比较端正。通过测评,96.7%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是恰当的,其中22.7%的学生认为非常恰当,50%的学生认为恰当,24%的学生认为较恰当。通过测评,40.8%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对其最有帮助,21.7%的学生认专业思想教育为对其最有帮助,17.6%的学生认为适应教育对其最有帮助。从数据分析来看,树立崇高的理想,勤奋学习,励志成才,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
三、对入学教育的建议
1.在入学教育的内容层面应不断丰富内容。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展理想信念是入学新生最为感兴趣的一个内容,而校史爱校、新生适应、行为规范、专业思想、安全法制等教育专题并不太受到关注,鉴于此,应适应学生的兴趣诉求,开展心理健康、诚信、文明礼仪、学习及就业指导等教育专题,这一类的专题生活性以及与学生的相关性更为密切,其效用也更大。毕竟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而言,与自身相关的教育内容更能够与学生的生活产生交集。
2.在入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层面应不断拓展新的形式,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邀请一些高年级学生或优秀毕业生参加,以现身说法的形式,提高入学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方法是入学教育的载体,良好的教学方法将会有助于入学教育效果的提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应建立在对新生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例如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专题研讨、征文等形式开展讨论,加强课堂交流与互动,使教育思想与内容能够入耳、入脑、入心。
3.在教学的组织安排方面应进一步优化设置,教学组织安排的合理化将有助于入学效果的提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教学安排非常满意的比例还比较低,因此应进一步在教学组织安排方面发力,加强课堂的组织与管理,确保会场秩序与纪律,以保证入学教育的效果。教学的组织安排主要涉及到教学场所的提供,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课堂的组织等等,教学组织安排工作虽然繁琐,却是入学教育开展的基础性工作,没有科学的组织安排,必然会导致效果的不佳。
【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体系构建
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都会面临适应危机,面对全新的教育模式和生活环境,大学新生会在心理、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产生不适应,比如在学习方面,大学教育授课进度快、教学内容广泛,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必须要学会自主学习。对于这些问题,每个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而高校则要进行系统的入学教育。通过系统的入学教育,使大学生迅速完成角色转变,及时融入大学生活,从而为今后的成才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校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1、入学教育是新生适应新环境的必要阶段。刚刚跨入大学门槛的新生不再是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也不再是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他们由过去相对单一和单纯的生活环境置身到大学这个小社会中来,由此必须过渡到独立生活和自主学习阶段。面对这些变化,有些新生一时难以适应,逃避现实问题,沉溺网络游戏,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加剧。而入学教育可以使他们对新环境有一个感性认识,有助于新生尽快适应以后的大学生活。
2、入学教育为新生健康成长成才打下必要的基础。所有新生进入大学之后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四年之后每个人的收获却大相径庭。这种差距往往在入学之初就表现出来了,新生刚从高考的压力下摆脱出来,进了大学都比较兴奋,有些人对社会现状和人生前景充满了期待,有些人一下子找不到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入学后的第一课,积极引导并鼓励他们健康成长和成才。
二、高校入学教育的现状
1、入学教育周期短。目前大多数入学教育采用集中式模式,时间集中在一周或者两周时间内,有些还和军训穿行。时间紧、内容多,因此效果往往并不明显,远不能让新生真正掌握入学教育的内容。
2、入学教育内容片面。目前新生入学教育在内容上主要涵盖了校纪校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片面注重入学教育的表面形式,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极容易造成学生对教育管理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入学教育的效果。
3、入学教育形式单一。新生入学教育在形式上依然采用集体式的报告、讲座、班会等传统方法,缺乏双向沟通,更谈不上较为深入和细致的个性化指导。
三、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新生入学教育一定要尽量多地给予信息传递和教育引导,突出重点、务实、具备亲和力。归纳起来,新生入学教育主要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学生的导向教育
(1)校史校风教育。各个高校不管知名度如何,都有它自豪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我们可以结合通过校史教育激发新生的爱校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的归属感、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校可以聘请本校德高望重的学术前辈、杰出校友等人物以报告、见面会等形式展示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并通过新生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明确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培养目标,倡导优良学风,使新生通过入学教育,思想有提高、学习有动力、前途有希望。
(2)校纪校规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组织学习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让同学们明确学校的基本要求,增强组织纪律观念,自觉用规章制度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防患于未然,避免违纪行为发生,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为配合此项活动的开展,要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使每一位新生都能熟悉了解 《学生手册》 上的规定,特别是那些红色警戒线的内容还需反复学习和讨论,从而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3)法制法规教育。依法治国是我国基本国策,然而每年都会有大学生打架斗殴、盗窃甚至杀人等违法犯罪的事情发生。高校在进行入学教育时,一定要进行法律法规教育,拓展学习途径,聘请公安部门进行普法教育,帮助同学们树立法律意识,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在自己权益受损时,也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2、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
“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是学生在整个中小学阶段奋斗的最大动力,而考入大学之后,这个持续了十二年的奋斗目标不复存在了,很多新生就出现了目标迷失的现象。而树立正确的目标则源于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因此专业教育是入学教育的第一要务,要让学生知晓自己专业和学科性质,了解未来的方向,从而激发专业兴趣,树立新的人生目标。
(1)学科性质教育。虽然跨进了大学门槛,仍有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和学科性质仍然是一知半解。专业与学科性质教育就是针对学生的这种懵懂状态,向其讲解他们的专业特色、专业定位、知识体系、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重点研究领域等内容。学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参观实验室,通过参观实验室,学生了解了现代技术及教师科研成果,进一步激发学习 兴趣和激情。
(2)学习能力指导。刚踏入大学的许多新生缺乏自学能力,听课抓不住要点,思维跟不上老师,以致学习效率不高。因此,我们要选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班导师和学业指导老师帮助他们了解本专业学习的内容、方法和目标。再者,积极开展研究讨论活动,加强学业上的沟通指导,让同学们由初中阶段的“学会”转变为大学阶段的“会学”,更加明确“大学学什么”和“大学如何学”等问题。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生入学之后,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我们要让同学们有明确的意识毕业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大学里应该做哪些准备,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辅修、二专等课程,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高校还可以邀请用人单位作专题报告,也可以邀请校友为新生现身说法,让新生深切感受到什么是就业、什么是择业、什么是职业、什么是事业。
3、加强成长成才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在进入大学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可能会在情绪上出现一个较大的“落差”,存在着现实与理想、优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等矛盾。因此,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时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经常与新生交流,使他们尽快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定位自己。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
(2)人际交往教育。刚刚进入大学,新同学、新环境、新集体,每一位同学心里都充满着新奇,然而这些新的背后却隐藏着彼此的陌生。每一位同学都要处理好室友关系、同学关系甚至男女朋友关系等,这对于很多从未离开过父母的同学而言确实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引导新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彼此相互尊重。
(3)诚信教育。“人无信不立”。然而,在当今所面临的种种社会诚信危机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尤为不容忽视,考试作弊、不按时缴纳学费、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编造虚假荣誉获取就业机会等诸多现象,都让大学生的诚实信用岌岌可危。诚信教育的目的在于用正面典型人物和价值观对大学生加以引导,培养出具有诚信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
(4)恋爱观教育。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大学生恋爱是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同时也容易发生严重的生理问题。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大学生恋爱问题,在新生入学教育时,要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普及基本的性生理卫生知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引导他们崇尚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入学教育的方法与形式
1、把握好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
不少学校将新生教育的时间集中放在开学后的一周或者两周。这是一种误解。当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以后,他们就已经是本校的一名成员了,因而新生人学教育就应该从他们收到录取通知书开始。而且这时候开展入学教育,由于有父母等家庭成员的配合,往往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寄送高考录取通知书时夹寄一封给家长的信等等。
2、要将家长列入新生入学教育的群体
传统的观点认为,新生入学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这不完全正确。学校的教育再好,如果得不到家长的配合支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开学后,有些教育内容应该组织家长一块参加,如院长与家长见面会,由学院院长介绍学院特色、专业设置以及各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让家长熟悉孩子所学内容,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3、打造多重平台,探索“交互式”教育的有效途径
所谓“交互式”新生入学教育,就是采取教育者和学生双向互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我教育功能,形成合力,使入学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首先,高校必须构建一支基础扎实、乐于奉献的专职学生工作队伍,学工部、团委、辅导员(班主任)、主要学生干部都要承担起新生入学教育的职责,制订切实可行的新生入学教育方案,按步骤实施入学教育。其次,高校还要建立全员育人理念,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利用课堂教学对新生进行思想、品德、纪律等教育。最后,高校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团总支、各种社团等学生组织的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采用多种形式,如座谈、联谊活动、参观交流等,与入学新生进行面对面的接触,达到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
成功的入学教育,可以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整个大学时光。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出一条兼具人本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新生教育体系,创新工作理念、改进方法途径,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维秋 入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实践。化工高等教育,2005(4):87-89。
[2]齐立强 高校大学生入学教育。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7(2):121-124。
[3]林嵘、何妮燕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当代教育论坛,2010(3):84-85。
[4]杜国明 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体系探讨。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7):104-106。
[5]朱晨花 高校“交互式”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初探。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9):21-23。
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史丽媛(1981-),女,山东东阿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讲师。(北京 100025)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127-02
从中学校园步入大学校门,大一新生面对变化了的环境,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顺利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变,将会直接影响其大学四年的学习质量。因此,建立完善、有效的入学教育体系,解决新生所面临的适应性问题,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是每一所高校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性问题
充分了解新生所面临的适应性问题是针对性地开展入学教育的重要依据。面对变化了的环境,大部分新生会感到茫然与困惑。
1.缺乏明确、合理的学习目标
在中学应试教育体制之下,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考上大学。一旦步入大学校园,他们会发现旧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而新的目标还未确立。学习目标的缺失致使很多大学新生感到空虚,丧失了学习兴趣,或者片面地忙于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或者忙于上网、游戏、恋爱;也有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确定了新的学习目标,但是,他们的目标要么是考取各种技能证书,要么是准备考研。因此,所有的学习活动也只是为了新一轮的考试。这种做法片面理解了大学的真谛,背离了大学学习的本质。
2.对大学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效果不佳
大学新生适应了中学阶段的教育方式,习惯于教师全面、细致、反复的讲解,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学习依赖性强,自主性与独立性不足。而大学的教学节奏较快,学习活动具有选择性、自主性、专业性、探究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科学支配管理自己的时间。部分新生缺乏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不适应大学阶段教师指导式的教学方法,感觉大学课程太多,每门课程内容太多,教师讲课速度太快,讲解的内容过于抽象,学习压力增大。
3.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阶段的人际交往更复杂,要求新生学会与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性格、不同特点的人打交道。一方面,“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父母的宠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较少为他人考虑,这些特点将影响到新生人际交往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90后”新生更热衷于通过QQ、微博、BBS、E-mail等方式在网上结交朋友。这种网络交流方式的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大学新生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主导交流方式不适应乃至恐惧,产生人际关系的障碍。
4.自我认知需要调整
刚入学的大学生,可能由于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理想中的大学不一致,或者所学专业与理想中的不一致而产生心理落差;也有一些新生,在中学时代是学校的学习尖子,但是进入人才荟萃的大学之后,他们发现自己丧失了原来的优势地位,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是自卑感。这种心理落差的消除,需要新生重新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整。因此,各高校应该针对新生所面临的各种适应性问题,实施有效的新生入学教育,指导新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会独立生活和与人交往,明确自我发展的途径。
二、我国目前的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比较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并努力在教育方式上不断创新,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入学教育未完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更多地是将学生当作被动、机械的接受方。比如,入学教育的时间、内容、形式、人员,在新生未入校之前就已经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下来,没有调查新生的需求;入学教育方式以报告会、讲座为主,注重对学生的单方向灌输,很少静下心来听学生“说”与“问”,没有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因此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不高;同时,大部分高校的入学教育都是着眼于对学生的集体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其次,教育内容不能满足新生的实际需求。大部分高校的入学教育内容中缺乏对学生将要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的深入指导,很少涉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而这些,恰恰是新生所急需的。因此,入学教育工作与学生心理期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再次,入学教育时间安排过于集中。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采用1~2周或一个月的时间对新生展开入学教育,这种安排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学校想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展示出来,但是,由于新生尚未接触到大学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缺乏自身体验,对这些教育内容并不能深刻理解并成功内化。当真正的大学生活开始,新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和困惑需要指导时,入学教育已经结束,新生的问题和困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入学教育的功效得不到实际发挥。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一般。多数高校通过专家做专题讲座的形式为新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但是讲座内容往往是泛泛而谈,并未认真调研、分析本校新生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此外,多数会安排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评,但是,对于心理测评结果的处理既不科学也不规范。比如,测评结果不能做到完全保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隐私得不到有效保护,由此给这些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与困惑;心理救助方式则过于简单、流于形式。很多高校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是通过辅导员谈话的方式进行救助。这种救助的有效性取决于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知识结构,实际效果不佳。也有少数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咨询教师的专业水平往往不高,很多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热爱,将心理存在困扰或障碍的学生视作病人,在人格上不能平等尊重,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严格保密,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案例泄露出去,这都导致学生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在咨询的过程中也不能敞开心扉。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效果不佳。要想真正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切实发挥入学教育的实效,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具体而言,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
1.坚持以人为本的入学教育理念
在高校入学教育工作中,应该尊重新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给予人文关怀,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期待,着眼于他们的成长,注重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给予新生更多的选择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到入学教育中,并积极进行自我评价。
2.入学教育目标的明确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沿袭固有模式进行入学教育,没有明确的入学教育目标。缺乏明确的目标,必然导致入学教育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一般而言,入学教育目标可以确定为以下三个层次:帮助新生正确自我认知,完成角色转换;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进行职业规划。各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培养计划制定具体的入学教育目标。
3.入学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一方面,入学教育应该为新生提供生活向导、学业指导与职业引导。比如,向新生介绍校园及周边环境、学校各部门的职能与管理规定、各种经济援助、医疗健康服务等生活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就业前景等信息。另一方面,入学教育还应该强调对学生人格、品质、道德等问题的长远关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恋爱观教育、性健康教育、修身与成才教育等内容,引导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入学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在新生入学之前寄发入学教育的相关资料,在校园网设置专门的新生辅导专栏和新生交流平台,使新生提前了解入学教育的相关信息;在新生入学后,通过讲座、论坛、对话、新生交流会、社团活动、校园活动等方式,以及QQ群、博客、BBS论坛等现代网络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入学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交流、互动与参与。
5.入学教育体系的全方位、立体性
建立一支由学生工作人员、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后勤人员、高年级学生、社会力量等全员参与的入学教育队伍,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入学教育体系。一方面,重视发挥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帮助新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高年级同学的指导作用。高年级学生更容易赢得新生的信赖,了解新生面临的问题,帮助新生顺利熟悉和适应学习生活环境;同时,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提高入学教育的实效性。如: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为新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邀请社会成功人士、杰出校友与新生进行职业规划的交流等。
6.重视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
除了聘请社会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外,高校还应该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并严格把关心理咨询人员的任职资格与职业道德水平。如果缺乏相应的条件,也可以与校外心理咨询机构建立联系,在学生遇到心理危机时提供援助,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实现人格成长。
7.入学教育时间的延续性
大多数新生都需要相对较长的一个时期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因此,入学教育应该渗透到随后一个学年的学习生活中,通过日常教学、社团活动、咨询服务、学长辅导等形式持续地展开针对实际问题的具体化的大学生适应性教育。
8.入学教育的合理规划和评价
入学教育开展之前,通过对新生的问卷调查,结合本校的培养目标,对入学教育活动进行规划设计;入学教育实施过程中,辅以阶段性调查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育活动安排。入学教育结束后,注重对教育效果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修正完善教育方案,不断提高入学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曲云进,姜松.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11):80-84.
[2]王莲花.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1.
关键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职业指导
1、引言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也是开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步。新生入学教育指针对学生特点和教育教学要求,组织学生管理及教学等单位和人员,从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和融入大学氛围,明确新的学习目标、树立规划意识,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转变的全部实践活动。[1]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起点和关键,对职业指导的教育与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校要形成全员性、全程性、全方位的职业指导格局,必须抢占并牢牢抓住“新生入学教育”这一首要环节。[2]
2、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强职业指导的必要性分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合理的入学教育往往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入学教育中,加大职业指导教育力度更是适应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就学生个体而言其重要作用表现如下。[3]
2.1 帮助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从中学步入大学,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普遍存在着不适应症状,对专业学习存在着模糊的认识,更是缺乏科学的目标和规划,迫切需要科学的指引。高校职业指导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帮助制定大学生活及学业指导,帮助制定未来短期及中期的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计划。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职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晚,学生在大学之前很难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指导,尽管各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职业指导内容,但重视程度不同,效果也不突出。如何解决新生面临的问题,帮助其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突出新生的主体地位,入学教育过程中的职业指导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要帮助其理性认识大学生活,明确学习目的,转变学习观念,激发学习主动性,指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2.2 提升对学校及所学专业认可度
目前对于一些院校尤其是新建院校来讲,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公信度还相对较低。有一些学生非第一志愿报考学校,其中不乏因分数不高被迫选择或为第二、第三志愿录取者,即便是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对于学校也缺乏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有哪些专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专业与职业有什么联系等等了解甚少。不能及时的了解有关学校及专业学习的内容,新生就会出现诸如退学转专业、学习动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心理适应性差、甚至出现抵触厌学等恶性情绪,进而会引发诸多问题,对学校日常管理带来挑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开展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抓住新生教育这一环节,从入学伊始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前景和就业去向,用职业指导的内容区丰富和完善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提升对及所学专业的认可度,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热情,从而为学好专业、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3 规避非正式群体产生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学生正式群体而言的,是高校学生出于共同的背景、利益、兴趣、需求形成的自发的,松散的非权力联合体,是大学生对正式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淡化后自然形成的补充形式,逐渐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4]例如以地域亲缘结成的老乡会、以兴趣爱好结成的协会、以网络互动结成的网游群体、以核心人物、个人威望结成的其他非正式群体等。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结构不稳定、感彩浓厚、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信息沟通迅速、灵敏等特点,因而它既能产生正向功能,也能产生负面作用,其在新生入学之初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新生入学初,对事物认识不够充分,受非正式群体影响尤为严重,学校应谨防非正式群体对新生产生的消极甚至是破坏性的作用。学生教育必须在群体中进行,利用群体力量进行教育,只有充分发挥群体在素质教育中支撑和中坚作用,才能对其群体行为进行必要的管理。这就迫切需要学校积极主动的进行干预,新生入学教育中的职业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角度帮助其消除疑虑、谋求自身发展,找到归属感,可以减少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这种引导方式可以克服行政手段强加干预的负面影响,利于学生们的接受和内化。
3、重视和加强新生入学教育中的职业指导对策探索
3.1 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新生入学教育时间有限,内容较多,不可能仅对于职业指导这一内容展开。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在入学教育中规范职业指导相关学时、内容,教授人员,引起学校各部门、教职工、新生乃至新生家长对职业指导的重视,目前各高校相关部门和人员正在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探索新生入学教育中的职业指导工作,统一思想,整合资源,明确目标任务和指导方向,从工作程序、内容、方法手段上进一步融入和配合新生入学教育,确保了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的职业指导教育有计划、有步骤的稳步发展。
3.2 立足专业、回归系部
与当前扩大的招生规模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相比,高校在毕业生个体职业指导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工作相对缺乏,职业指导课程建设方面也还不够系统、全面和规范,而新生得到学校层面的咨询和指导就更为有限。在学校牵头、统一思想下, 职业指导也必须立足专业、回归系部,形成学校、系部优势互补、合力出击。[5]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系部职业指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对职业指导全程化的实际推动作用不言而喻。只有回归系部,才能有针对性的从专业的视野审视学生,对学生的学业情况和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在新生入学之际,各系部应组织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学术带头人等开展专门的职业指导讲座,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概况、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和所需的综合技能,职业对所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前景和就业去向。组织开展校友联谊工作,通过“榜样示范”的形式把优秀毕业生请过来开展职业指导讲座、交流会等,把系部当作一个独立的品牌来打造, 努力塑造具有系部特色的优良传统,传承和发扬系部文化,增强学生们热爱系部、热爱专业、热爱班级的情怀。
3.3 依托社团、延伸服务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学生管理及教学单位承担的分量和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但也不要忽视来自社团等学生群体对新生入学教育的影响。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生入学之际往往是学生社团组织活跃之时,在新生入学教育目标、内容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教育形式,无疑更能调动新生参与入学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独特优势,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与规范,使其服务于新生教育的统一目标,把入学教育与丰富多彩的内容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新生入学教育的平台和载体,营造出以人为本、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将社团作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来建设,校团委、各团总支可以依托社团这类学生自治组织开展延伸服务,通过新生研讨会、职业与专业咨询、校友沙龙等社团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增强生涯规划意识,进而提高新生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结束语
高校职业指导紧密结合大学生的个体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指导,目的性、针对性强。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强职业指导的力度,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起点而非终点,是职业指导的一个环节而非工作全部。通过职业指导对新生教育过程进行有效干预,为新生的顺利过渡、健康成长、 长才开启良好的开端。要进一步重视、规范、拓宽新生入学教育中职业指导的内容与作用,高校任务还相当艰巨。
[参考文献]
[1]王强.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几个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2]龙雪鸣.浅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特点和内容[J].长沙大学学报 ,2010,(7)
[3]廖金.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对高校入学教育的探析[J].中国建设教育,2009,(4)
[4]何瑛.大学生青睐非正式群体[J].中国共青团,2010(5)
[5]刘淑玲 萧淑珍.立足专业加强职业指导[J].中国教育报, 200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