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新生开学教育范文

大学新生开学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新生开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新生开学教育

第1篇:大学新生开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国梦 大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路径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代背景

从时代背景来看,“和平、对话、交流、合作、融合、共赢”等成为了这个时代最大的发展潮流。但主潮之下又难免有暗潮涌动。经济的全球化并没有马上带来世界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和人类社会普遍的和平盛世,贫富悬殊的世界基本格局并没有因此就被彻底打破,相反是越演越烈。因不平等的竞争所带来的局部纷争不断,甚至导致了激烈的社会动荡。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正在历经着异常激烈的竞争,各国的综合国力处于不断变化调整之中,整个世界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向前推进,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也因此相互冲突、激荡着,尤其是西方大国沙文主义所奉行文化霸权政策更加肆无忌惮……

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局势,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合作与频繁交往,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广泛交流;另一方面,又不断冲击着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加剧了人们社会意识的嬗变。

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社会历经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目前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崭新变化。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各方面都经历了大调整大变革的阵痛时期,这样特殊的时期,目前还在持续着,学术界把其命名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

所谓的“转型”,不仅仅是经济的转型,而是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整个社会结构的巨大转型。其中,自然也要包括生活方式的转型、文化心理的转型、价值观念以及理想信念的转型;一切都在破旧立新,一切都在告别传统,走向现代。仅仅以科技的现代化来说,互联网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其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已被世人所有目共睹,一方面,它加速了人们之间的信息、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另一方面,又不断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交往方式……总之,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这些深刻变化,势必使包括中国当下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国民思想价值观念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标志,是思想文化获得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是思想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体现。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可以激活人类的生命活力与创造热情,不断推动社会思想和文化创造向前发展和持续繁荣。但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也可能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体体现的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涌现,且这些社会思潮总是以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积极和消极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样的态势极易使人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导致价值判断上的混乱不清,甚至有可能滑入的渊薮,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在趋于稳定、定型的大学生来说,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尤其是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局面,可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这必须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况

中国当代大学生,普遍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拥护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他们爱国,有正义感,追求正直,爱憎分明;对祖国的未来、对民族的希望、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充满信心。他们的成长其实正是与时代文明的发展相同步的,总体上具有了这一代人特有的思想活跃、面向世界、富于创新、敢于担当等许多当今时代的文化精神境界。毋庸置疑,中国当代的大学生,其社会理想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他们不仅是自己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更是全人类未来的希望。

但是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也绝非一帆风顺。仅仅就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而言,甚至会是同样地遇到困难重重、曲折不断。一个人年轻的时候,生命处于青春期状态,往往可以勃发出无穷的活力。但又因生活阅历的限制,往往会造成其是非辨别能力的不足,以及生命定力的虚弱,偏激和错误,往往在所难免。大学生正处于这样的生命周期内,包括理想信仰在内的生命意志往往还比较薄弱,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负面因素和各种社会思潮其中不良思想的影响。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各种社会思潮泛滥成灾,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呈鱼龙混杂的局面,这些难免会给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理想信念造成巨大的障碍,加剧他们社会价值标准的模糊与混乱。

首先从自身的角度看,虽然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憧憬,但受身心发展的限制,大学生在理想目标的选择和确定上,更多的只能停留在眼前比较务实和短期的层面上,这决定了他们更多的只会关注眼下的学业、恋爱、就业等非常现实的方面。

中国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时代,他们一路与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相伴而行,或多或少会受到市场经济趋利性和几近残酷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影响,因此,与60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强的竞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具有更鲜明的个体意识和自主意识,具有更多的功利理性。重视个人利益,追求个人价值,成为了当下大学生普遍的热捧。当下的大学生中甚至有少数人为了个人的成功、为了满足自我的私欲,选择做出损害或牺牲他人、集体或国家利益的举措。

简言之,当下大学生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密切关系认识往往还不充分,因缺乏全局的观念和应该具备的高瞻远瞩,大学生们的理想追求难免会存在偏颇、缺陷。

其次从外部的宏观角度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占据着经济上军事上绝对优势的西方发达国家绝对不会主动让出他们自己的文化霸主地位,依托网络传媒技术上的优势,他们极力向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人民兜售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其中,那些错误的思想观点、腐朽的生活方式以及颓废的价值观念自然而然要夹杂其中,病毒一般传播弥散开来,这种情况势必会侵蚀到我国当下大学生年轻的精神灵魂。这一点,我们必须时刻警醒。否则,一旦放松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就有可能会陷入西方发达国家“西化”和“分化”的陷阱,其后果不堪设想。

从以上两方面简单分析可见,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及时帮助大学生矫正理想信念种种暂时的错位;否则,将会严重地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成为泡影。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路径

2012年11月29日,同志在北京参观《复兴之路》展览,首次阐述了“中国梦”。概而言之,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一种“财富梦”、“实力梦”和“强国梦”;中国梦,是国家梦,是民族梦,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更具体地说,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之梦、社会主义之梦、民族复兴之梦。中国梦,其实是一种既伟大又切实可行的中华民族集体的理想信念。毋庸置疑,中国梦的提出,将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构建意义。

理想信念是人心灵世界的核心。一个人,有了理想信念,才有可能身心健康,事业也才有望顺利成功;理想信念堪称一个人展望并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一个人,缺少理想信念,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当然,理想信念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它其实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一个人,其理想信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同时也与这个人的身心发展、受教育的程度和社会实践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失去了社会实践这个根基,其理想信念就不可能形成,更谈不上所谓的实现。要加强和改进当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必须紧贴时展特点,紧贴社会发展实际,紧贴大学生未来成才需要。简言之,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成为当下国家战略性的思想需要。笔者结合个人理解,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以中国梦构筑大学生的个人梦,重视大学生的个体健康成长。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即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切实关注大学生自我个体的发展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当做引导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一个生命活动过程。

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它是有思想认识的主体性存在。只有当大学生对周围的人和客观事物表现出极大地热情和满意时,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自主地把自己看成是这个集体、社会的一个成员,并在具体的实际行动中做出积极的反应。现在的大学生生活成本高、学习任务重、人际关系交往紧张、就业压力大、心里负担重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

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深入了解他们发展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必须尽力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必须尽力解开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必须给他们温暖给他们力量,大学生才会自觉地把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自己与国家、自己与社会看做是命运共同体,从而达到师生同心、学生与学生同心、大学生与民族国家同心与社会同心。也唯有这样,才能劲往一处使,把千千万万大学生的智慧和力量汇聚成一种不可摧毁、不可战胜的的磅礴力量。

然而,以往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他们那些更为远大更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对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惑,对他们的个人理想、近期理想、职业理想,或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总之关注不到位,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假、大、空”盛行。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梦,民族梦,归根到底还是人民的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当前,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如果离开一个个具体的个人的梦想,离开千千万万大学生对未来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期盼,抽象地去谈论理想信念,去谈论中国梦是没有意义的。一句话,空洞的说教,只会使理想信念教育、使“中国梦”失去应有的魅力和感召力。

以中国梦引导大学生的个人梦,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意识。即用中国梦引领当代大学生正确处理好近期理想和长远理想、一般理想和崇高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观念民族大局,争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接班人。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及家人能生活开心快乐幸福,都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然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就业人员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以及用人机制的待完善性等因素,导致我国目前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乃民生之本。

当代大学生与市场经济相伴而行。目前,部分大学生功利理性比较严重,他们往往比较注重眼前的利益,注重追求个人职业未来发展和个人的生活理想,但对于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等,则往往惘然不顾。一个人,有私心,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这私心发展到了极端,其危害性就大了。近代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才能幸福。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个人理想的实现和幸福生活离不开国家的富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个人和国家,个人和社会,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要想过上幸福生活,通过个人的努力满足自己及家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唯有将个人之梦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个人的梦想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社会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加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时刻真正地意识到:只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个人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联系在一起,个人的人生才可能活出精彩。

依托中国梦的构筑与引导,培养大学生的天下情怀。即以实现中国梦为依托,教育大学生要以包容共生的博大情怀和自信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争取成为地球村真正负责人的未来公民。

前文所述,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时代特性,当前人类正在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全球化时代。年轻的大学生,他们社会阅历肤浅,生活经历简单,他们辨别事情的正误、积极消极、先进落后的能力较差。结合这样的事实,作为一名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时,首先必须要注意教会大学生学会,让学生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以使他们在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思潮时,能做到不乱方寸,淡定自如,信心坚定,勇往直前。

其次,一定要充分注意当下时代文化的发展特性,既要做到因地制宜,还要做到与时俱进;既要注意国内自己的情况,还要注意国外别人的情况,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再次,一定要让大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因为这一伟大梦想的实现,其实是中华儿女对于世界人类文明的能力担当与无私贡献。

简之,中国当代大学生,必须培养起包容共生、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真正学会以更加包容的情怀和自信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思想文化精华,正视世界文化多样性存在,这样才能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奔向未来,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总之,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斗志,激发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心渴望和高涨热情。中国梦,无疑成为了这个时代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其核心所在。在当今“全球化”、“社会转型期”的时代形势下,做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牢牢抓住全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国梦”—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契机,不断改进和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确实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第2篇:大学新生开学教育范文

在当前我国人才竞争日渐激烈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只有加强对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积极将学生培育成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才能够在提升人才自身竞争力的基础上,促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显著的增强,为国家建设发展贡献相应的力量。现阶段,我国应该正确认识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特点和社会人才需求适当开展创新实践教育,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强化。

1 高校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创新具体来说就是在对前人知识和经验加以积累的基础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人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个人人生境界的升华都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而高校创新教育就是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实施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创新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具体来说,就是高校在开展相关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创新思想教育的渗透,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够以创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各项问题,将自身创新能力真正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1]。简言之,创新教育就是高校在开展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希望能够在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增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

2 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

2.1 开拓性

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中,创新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的本质属性,受教育者本身就属于一种价值层面的创新主体,其在学习过程中既完成了对相关知识的继承,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知识进行了适当的创新,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开拓作用。因此,我国高校对创新教育的探索也应该保障教育活动的设置围绕创新精神的弘扬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进行,将促使学生形成创新人格作为基本的教育目标,全面推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开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奠定基础。

2.2 活动性

创新一般是借助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的,没有经过合理的实践操作,就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高校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增强教育的活动性,以创新教育活动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具体来说,学校开展相应的创新教育活动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独立性和探索性,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相应的激发。唯有如此,创新教育活动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2]。

2.3 社会性

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并且受到学生社会生活经历的影响其创新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社会性,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唯有如此,才能够增强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有效性,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2.4 差异性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潜能,但是由于个人能力不同、对创新的认识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个别学生的创新类型和层次存在一定的差异,所适应的创新领域、创新效率和效能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创新教育中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通过科学的教育引导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培养。

3 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与教育实践活动存在极其紧密的联系,只有保证创新教育工作的实践性,才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该文就对高校在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方面的探索进行具体分析。

3.1 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机制

一般来说,工作机制具体指各项工作中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关系的基本运作方式,机制的存在能够为体制作用的发挥提供相应的保障,对教育资源的主要流向也产生特定的影响[3]。因此,高校在开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建立健全创新教育工作机制建设的重视,借助良好的机制建设,对创新教育的开展作出相应的指引,为创新教育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首先,高校应该适当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基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科学的教育模式,真正突破模式化人才培养传统,重视个性化人才培养,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强化奠定基础。其次,应该加强保障机制建设,结合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需求开展一定的政策法规教育引导,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加以保护,增强学生对于创新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创新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唯有如此,高校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才能够在激励机制的激发和保障机制的规范下取得更大的成果,切实推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获得巨大的成功。

3.2 积极培育良好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环境

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需要构建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只有保证大学生处于创新教育环境中,才能够充分发挥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作用,促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逐步的提升。一般来说,对创新环境的构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其中,学校教育环境的营造主要指高校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解决当前创新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盲点,进而积极开展一定的创新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创新教育的氛围,接受创新教育的积极影响,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只有借助学校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最终成长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3 组织大学生参与相应的创新实践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创新实践锻炼活动,只有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创新教育实践探索,才能够将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变为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视,联合社会相关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创新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参与相关活动获得一定的创新体验,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成效。唯有如此,高校大学生创新素养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才得以进一步提升,进而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毕业就业竞争,促使该校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获得更好的发展。

第3篇:大学新生开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高校心理咨询师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咨询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的角色定位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心理咨询师在专业手段上与专业化人员存在较大差别,但是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心理学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治疗方法,对学生所遇到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一)心理咨询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者和排查者。心理咨询师作为大学德育工作中的基层工作者,与学生的接触非常广泛,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情绪起伏和思想动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加重要的今天,心理咨询师可以深入到大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另外,心理咨询师也可以通过深入宿舍和班级等学生活动场所,与学生开展积极的交流互动,观察和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排查。

(二)心理咨询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在发现问题学生以后,心理咨询师要及时找到对策和解决方案。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氛围,同问题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运用心理咨询的共情、倾听等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其次,发挥学生骨干的积极力量,对问题学生进行关怀和帮助,使问题学生活动不离开心理咨询师的视野,保证第一时间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最后,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工作多且杂,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要做到“学生之事无小事”,避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忽视,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预警,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

(三)心理咨询师是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者。心理咨询师作为团体辅导的指导者,必须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带领班级团体辅导的方法,掌握团体辅导的相关技术,这样班级团体辅导才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团体健康发展,达到团体辅导的目标,促进团体成员个人成长与改变。心理咨询师是班级活动的指导者和主导者,应利用管理班级的方便条件,针对班级具体问题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进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既有利于在活动中观察并及时发现学生,又有利于班级团结氛围的形成。

(四)心理咨询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者。大学心理咨询师应学会使用心理沟通和咨询的基本方法,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运用这些专业的基础知识进行辨别和治疗。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建过程,需要心理咨询师发挥自己工作的特点,保持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的新问题,并o予指导。人生忧乐,存乎一心。心理咨询师作为大学生心灵美的建设者,身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使命,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责任。

二、心理咨询师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近三十年来,国内心理学界的中国化或本土化的呼声此起彼伏,无论是大陆还是港台,都强烈呼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或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咨询,并且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这种倡议和做法无疑是有价值的。然而对于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或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咨询,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或途径。”[1]笔者认为,心理咨询师要适应“本土化”要求,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程化。首先,要经常开展心理健康调查。除了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普查外,高校心理教育部门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检查,及时跟踪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存在问题,并及时给予疏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全程性原则,贯穿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对大一学生应以适应性教育为主,对大二大三学生应侧重学习、恋爱与情感教育,对大四学生着重进行择业、就业思想和心理的教育等。其次,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设心理学方面的选修课程,学校还要通过校报、广播等宣传形式,定期开展多途径、宽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理念深入学生心中。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个性化。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对于第一、二层次的学生应以团体辅导为主,个体辅导为辅。对第三层次的学生采取重点辅导、专人管理与及时医治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发现、早期干预,建立从心理联络员到心理咨询师到心理咨询室再到医院的心理问题医治的绿色通道,使患病的学生能得到及时治疗和救助。

(三)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可以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活动,如心理培训、心理沙龙、心灵茶座等,使之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通过各种渠道随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师要通过专题网站、电子邮箱、QQ群等,常年保持及时、有效的与学生交流,引起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开讲座、报告、主题教育、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内容专业化。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心理咨询师对学生心理障碍的认识,在实践中能正确判断,是属于思想政治方面的还是心理方面,加强工作针对性;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开展一般心理咨询,阅读心理学书籍,提高理论水平,在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指导接下来的实践。因此,心理咨询师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重视这项工作,其次要对现状进行分析,最后要开展多途径、宽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

另外,研究表明,在强迫型的家庭中,父母对子女采取严厉高压、强迫命令的教育方式,不顾及孩子的愿望,可能造成孩子顺从、固执、攻击、暴躁等心理问题;在溺爱型的家庭中,父母一味地顺从孩子,百依日顺,可能使孩子产生社会适应困难、以自我为中心、易怒等心理问题。当然,父母本身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耳濡目染也影响着孩子。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树立正确世界观和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场所,要发挥它的作用关键在于广大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活动。青年学生是人生精力充沛、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他们求知、求新、求变、求动的心理非常强烈,而心理咨询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心理咨询师不正确的教育态度也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困难。专制型的教育态度,易造成学生情绪紧张,两面性,攻击性;放任型的教育态度,易造成学生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纪律性差。因此,积极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和自我提升,是新时期心理咨询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第4篇:大学新生开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 障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24-01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民族命运、国家未来全系于创新,现已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教育意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阎立钦教授指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1]。创新精神体系主要包括:(1)创新性人格特征,(2)创新意向水平。创新能力体系主要包括:(1)创新思维能力,这是创新能力的内在品质;(2)创造操作能力,这是创新能力的外显行为。[2]但由于传统教育理念、高校教育氛围和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障碍。

1 实施创新教育的障碍分析

目前高校创新教育中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传统文化的制约

传统是指:“传统文化中‘活’下来的,延续至今并成为国人言行普遍特征的内容。”[3]但是并非所有的文化传统都带着优秀的特性。有些文化传统中的封建保守思想在当今依旧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的开展产生一定的束缚,影响着大学生创新的意向水平,制约着高校教育家对培养目标的设定。[4]比如在价值观念方面,明哲保身、贵义贱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都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都起着消极作用。同时思维模式的简单化、一元性,也造成了缺少能够激活思维的哲学思考。[5]如果大学生在学习中死守传统观念而不知变通,那么就会忽略对认知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也对创新教育起着消极作用[6]。当然传统文化并非和高校创新教育是完成对立的,这要看如何辩证的汲取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成份来发扬光大,并在实际创新实践中加以应用。

1.2 传统教育模式上存在的弊端

我国传统教育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重点,而忽视了学生主动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功能。[7]当然,这也与传统观念相联系,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创新用“原创性”、“首创性”来界定,总认为只有重大发明才算创新,只有科学工作者才能开展创新活动。从而使人们对大学生的创新怀疑并否定,甚至导致许多教师也认为在高校进行创新教育是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这样的传统教育模式显然是在扼杀创新教育。我国除极少数大学外,其它高校缺乏一种国际化的、多元文化的、开放的人文和学术生态环境。[7]走的依旧是传统教育的路线,学校缺乏特色,学生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缺乏个性和灵气,更别谈创新了。

其实中国传统教育源远流长:从“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8]有其显著优点,曾在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自我的不断进步,高校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更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要在学校建立一种异质性、多元文化的、开放的人文和学术生态环境。[9]大学成为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的集散地,使不同的思维模式得到互补和完善、不同的创新思想得到施展和光大。

1.3 高校创新型教师的匮乏

大学生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只有创新型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数教师都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习惯于单一的班级授课制,使用几年不变的教材,从不更新教案,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也不允许学生有与“标准答案”相悖的答案。这种引导学生求同,不鼓励求异的教育状况导致在教学中几乎没有创新思维的训练,所以一个缺乏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不可能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

2 结语

对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已经教育界的的关注。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为创新教育营造一个更宽松、更现代的文化氛围;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驾齐驱的教育理念;提供多元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人文和学术生态环境;培养一大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高校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措施,积极地消除起阻碍作用的消极因素,这样才能使高校创新教育能蓬勃,有序,积极,健康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 王磊.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1999(7).

[2] 艾克柔,余国源.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素质分析[J].教育经济,1999(3).

第5篇:大学新生开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建设开发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1

一、对新时期大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使其形成正确的性心理;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对于性知识的困惑,使他们能够学会正确处理有关性方面的一些问题,更能接受自我,建立自信,培养开朗的性态度;能够尊重及爱护他人,不至于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还有利于帮助新时期大学生了解社会上不同的性现象,促进其明辨是非,对于性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总之,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开发,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性观念与生殖健康行为能力,使其能够自尊、自信,树立健全的人格,为将来正确择偶奠定基础。当代大学生虽然经历了中学阶段的性启蒙教育,但是,从整体上看,其性知识仍然贫乏。而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性心理活动最频繁、最活跃时期,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有效的性教育,关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更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抵制不健康性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正确择偶并获得终身幸福。

二、影响高校性健康课程建设开发的主要因素

1.性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匮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当前,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一些高等学校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只关注性生理、性心理知识,仅仅涉及狭义的内容,内容陈旧和单一,不仅脱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笔者曾对10所高校的性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任何一所高校把性健康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更不用说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许多高校的性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只是简单地讲解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于如何处理两性关系,如何树立正确的性态度,如何看待性别差异等问题避而不谈,没有相关的教育和辅导内容。另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影响高校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的一个主要因素。高校性健康教育质量明显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相关性知识的渴求。笔者经调查发现,接受过正规性健康方面培训的教师非常少,只占高校性健康教育教师数量的10%,取得相应的性健康教育资格认证的教师则更是少之又少。性健康教育内容贫乏,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影响着高校性健康课程的建设开发。

2.社会、家庭在性教育问题上认识不足,没有真正建立性健康教育体系

只是依靠学校来完成性健康教育还远远不够,在性健康教育问题上,社会、家庭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然而在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过程中,社会、家庭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学校是主要环境,但是,也不能够忽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父母对婚姻的态度、家庭氛围,社会舆论、网络传播等,对学生的性观念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大众媒体对于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形成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在三者性教育的衔接问题上,却存在着严重缺陷。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家庭,都比较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而对于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指导更是显得贫乏。另外, 许多人对于性教育还存在误区,觉得性是人的本能, 根本不用教;如果我们过于宣传性方面的知识,反而会影响到学生对性的正确认知,从而没有真正建立“三位一体”的家庭、学校、社会性健康教育体系。社会对于性健康教育认识不足,也影响着性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新时期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

1.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身体机能方面,已经步入了性成熟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性知识充满了渴望。然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的投入比较少,导致许多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相对匮乏,性道德、性意识、性理念认识不足,在性生理、性心理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果在这一阶段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性健康知识教育,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此,高校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显得非常必要。在进行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真开好性健康教育公选课,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把性健康教育课讲得生动活泼,激发同学们主动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为了提高在学生对艾滋病、性病危害的认识,在课程建设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用大量图片资料来说明其对人类的危害。

2.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简单的性生理、性心理知识,还要向大学生传授科学的避孕方法。针对一些学生对于性问题比较敏感、难于启齿的现象,在课程建设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法,让学生回答问题,答卷可以不署名,这样,可以让学生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想要问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对性知识的认知程度,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教育。另外,社会、学校和家庭在性教育方面应该密切配合,只有家庭主动配合,关心学生的性心理,社会生存环境得到净化,才更有利于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注重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普及性强的性健康知识,以提高教材的科学性。高水平的性健康教师队伍对于课程建设开发也非常关键。目前,高校性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由思想政治课的专业老师以及医学专业教师承担,受专业的局限性影响,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同时,引进一些有资质的、专业能力比较强的教师,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缺乏性健康知识,不仅容易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性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还容易导致性犯罪率的上升,以及婚前和流产女性人数的逐年上升,因此,开展性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性观念、性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丰满,张德新,黄江荣,等.综合性大学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成功(教育版),2011, (12):3-4.

第6篇:大学新生开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诚信缺失 大学生 诚信教育 主题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34-01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人们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是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孔子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诚信是社会的灵魂,是个人修身立命之本。

一、大学生诚信问题

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差距也日益增加,许多人追求享受,道德价值观念开始失落,甚至崇尚金钱、权力,以此作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在这样负面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可以说失信现象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大学生生活,无处不在。

大一开学初就出现拖欠学费,假贫困生现象。大二在校期间,无视校纪校规,上课代签到、编理由请假、逃课、考试作弊、寝室违章用电等现场屡见不鲜。到了毕业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更为严重,影响更加恶劣。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抄袭成风,弄虚作假,利用网络照搬别人的文章蒙混过关,侵犯他人著作权。面临着就业压,为了谋求一职,出现简历造假,伪造考试证书,编造社会实践经历的现象。

二、高校诚信教育中存在问题分析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日趋严重,中央和各地省市都十分重视诚信教育,下达了指示精神,各地院校也积极开展推进各类诚信教育,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偏重课堂教学,价值观德育教育不够

虽然各个大学已经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但是大多都是课堂中的理论教学,偏重于从内在道德层面的教育,忽略了从外在行为表现、行为规范的角度进行诚信教育。同时高校的不断扩招,一个教室往往要容纳2-3个班级,面对百来个学生,作为任课老师也只能花大量的精力在理论教学上,对于那些在课堂上缺乏诚信行为的学生也只能分身乏术。各高校也有辅导员为提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很大一部分是等到学生出现诚信道德问题之后才展开。

2.诚信教育活动形式化,缺乏吸引力

许多高校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教育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专业导师指导。而且各个高校的校园活动都存在的缺乏指导性、主题性、参与性的现象。各类高校每学期都会开展各类活动,项目繁多,但又缺乏有利指导,往往使活动留于形式上的新鲜热闹,忽略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3.高校内部缺乏合力,诚信管理机制不完善

高校作为诚信教育的主体,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不仅仅是思政老师和辅导员的责任。但在各大高校内部存在着各部分互相推诿的现象,学生一旦出现失信行为,就会问责辅导员没有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虽然有学生手册等相关校纪校规,但对于大学生诚信问题没有科学的标准去评价,对合理有效的奖惩措施,使大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行为上缺乏约束。

三、开展诚信药德主题教育活动的意义

诚信药德主题教育活动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提升教职员工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形成全校师生普遍认同、共同遵循和具体可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广大师生将其内化为自觉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1.积极开展价值观大讨论,深化诚信意识

诚信药德主题活动中组织开展的“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价值观大讨论使全体师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立足自身实际的特殊要求,进一步领悟师德规范和药德内涵,为更好地引领广大师生的行为实践提供认知基础。加强思政理论课程改革建设,开展针对性指导,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教育,并依托德育实践基地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2.凝炼校园特色文化、提升文化育人效果

继续加强以专业、职业、就业为导向的“远之职场训练营”的各个项目建设,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聘请专业老师指导,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并结合诚信药德和医药价值观教育的文化活动,提高同学们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积极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诚信教育和实践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增强道德意识、提高从业素养。

3.汇集全体力量,完善诚信管理制度

诚信药德主题活动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上做起,强调教职工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并动员全体职工开展育人工作,做好三全育人工作,调动德育各方面力量。尽快制订完善诚信管理条例、诚信奖惩条例、诚信档案制度等,使高校的诚信教育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使高校的诚信教育更加具体有效。

开展诚信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感、责任心,让他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只有树立先做人、后做事的理念,才会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做好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宁,杨玉梅.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1,(06):117-118.

[2]邹明洪.论我国学校的诚信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3):78-80.

第7篇:大学新生开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毕业生人数迭创新高。2010年毕业生人数为631万人,2011年增加到758万人。毕业生数量增长快速,而经济增长却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高校毕业生要想在这样的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必须成为具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和创业精神的创业型人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宽广的视野、果断的决策能力、较高的工作效率、较强的法制观念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这就需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承担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创新创业对个人来讲是一种生存方式,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同样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考验。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的有机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支撑和有效途径。

3.大学生自身就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经济的迅猛发展更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面对激烈的人力资源市场,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茫然不知所措、机会来临时举棋不定,遇到困难时畏缩不前,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要不断夯实理论,掌握技能,拓展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不断激发自己的创业欲望和创业热情,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

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个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学校创新创业氛围也日渐浓厚,但是从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来说,各个学校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首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提炼还没有形成体系。其次,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势比较单一,主要侧重课堂为主。第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费用过高,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遍性。

三、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

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学习实际就是要帮助和引导他们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分解为具体化、层次化的阶段性目标和学习计划。通过有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把学习与成长就业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生活实际就是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他们锻炼自理自立的能力,自主自觉地来驾驭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社会实际就是要根据当前社会实际情况和问题,有针对的指导他们认清社会现实,了解就业实际情况,不盲目乐观,不妄自菲薄。通过这些方面,培养符合时代特点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

2.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首先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在课程的定位、课时、主要内容、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加以明确,以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广泛性。其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在课程建设中,开展从训练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入手,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创业思想、创业风险、创业精神的培训,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打下基础。例如:带领学生参观知名企业,采访著名的企业家。或者走访创业团队和个人,了解创业的故事,同时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创业活动课程的兼职教师。用生动的事例帮助学生们认清就业形势,感受创业历程。

3.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一方面的实践来自于校内舞台,成立“创新创业社团”,在社团的带动下,组织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如以科技竞赛为主的“小发明小制作竞赛”和“创新作品竞赛展”;以科技推广为主的“送科技下乡”和“科技富民行动”等。同时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开设“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提高班”等,增强学生们的创新创业的技能。另一方面,加强实习过程中创新创业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是整个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核心环节,也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在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和企业联合,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和创新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之中进行真正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4.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和培训,提升大学生在创业意志。很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就选择退缩,针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可以为学生们开展各种创业培训,如:SIYB创业培训、融资培训、团队营销培训、金蝶创业软件模拟培训,通过这些培训,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具体的创业知识,创业环节,创业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问题。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在各高校已经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实践积累经验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现实意义的、符合自身实际需要及利益的创新创业教育辅导,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具备积极的创业精神、优良的创业品质和全面的创业能力,提高广大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全面提高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春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2]王琳娜.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第8篇:大学新生开学教育范文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既促进了人们传播信息方式的飞跃性转变,又引起了人们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的根本性变化,作为网民群体中较活跃的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他们对新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新媒体环境下,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迎来了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因此,该文主要就新媒体环境下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征

首先,数字化。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显著特征在于数字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就是较受人们欢迎的微信、微博与电子邮件等,这些数字化特征显著的新媒体虽然发展时间不是很长,但它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

其次,迅速性。就传统媒体来说,新闻联播是其中信息传播速度最快的,即大约3 h可达人们视野,然而在新媒体日益普及的今天,人们可以在几秒钟内获知自己所想了解的新闻信息,包括国际新闻。

最后,交互性。就传统媒体来说,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较为独立,也就是说信息接受没有传播信息的权利,只能被动接受,然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定位,信息传播者可以扮演信息接受者的角色,信息接受者也可以扮演信息传播者的角色,接受者在很大程度上有被接受的可能(就是他自己并没有主动想去知道,是人家发到他手机上或电脑自动弹出的等)。

2 新媒体环境下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

(1)新媒体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新媒体音视同期,图文并茂,互动交流的多元化模式,更受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喜爱与欢迎,通过新媒体,他们不仅可以传播信息而且可以交流思想。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立体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变得范围广阔、内涵丰富、形式多样。

(2)新媒体创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新媒体不受时间、地域的局限,覆盖面广、传输便捷,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手段,获得新的传播教育平台。

2.2 挑战

(1)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新媒体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信息传播的开放性、自由性、匿名性,便捷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有效性与确定性,以及影响了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

(2)易于引发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环境下,在正能量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如腐朽思想、违背社会道德的信息等,海量信息的自由传播虽然可以丰富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知识,开阔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视野,但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加之他们又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遇到问题时,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难以准确分析、辨别信息,久而久之,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容易丧失判断力,从而影响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3 新媒体环境下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创新开展,务求实效。

(1)进行正确网络知识以及网络观念的普及活动。

(2)将??广大学生正确网络观念的引导内容与学校各社团的活动相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在活动中认识和培养自己的网络观念。

(3)进行一系列关于网络观念引导的演讲或者辩论赛,让同学更加近距离的理解和了解网络文化,这样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

(4)做好舆情分析,对倾向性(正负面、褒贬义)、突发性、趋势性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全面研究网络舆情,探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行动原因,从而为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网络环境,并引导他们为和谐宽松网络环境的营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4 新媒体环境下民办高职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与开展

(1)利用QQ或QQ群开展学生管理工作。QQ或QQ群是当前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使用较为频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QQ或QQ群,人们既可以集体讨论又可以单独交流,在保证了交流便利性的同时还保证了交流的私密性,QQ群讨论可以集众家之所长,但发表言论要慎重,注意多传递正能量,少发表消极言论。

(2)利用电子邮件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事实上,电子邮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电话,它能够为学生传播各种信息,如图片信息、声音信息等,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上传学校信息;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可以及时查阅与了解学校情况。

(3)利用网络论坛开展管理学生工作。网上论坛,简称BBS,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变得越来越普及,互联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网上论坛作为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的网络平台广受人们的喜爱与欢迎,逐渐演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网络论坛上,人们还可以自由表述自己对政治问题或社会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能听到学生真正的心声,了解舆论导向,及时引导疏通。这样一来,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工作人员便可随时随地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4)利用博客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近些年,博客因其自身优势广受欢迎,通过博客,人们既可以表述工作感受,交流工作经验,又可以解读相应政策,同样,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也热衷于使用博客展示个人网页,在浏览博客信息的同时还进行相应回复,从而构建了新的交流平台。

(5)利用飞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飞信是一种“综合通信服务”,即有效结合语言、短信与分组无限服务等通信方式,覆盖完全实时、非实时与准实时三种形态的消费者通信实际需求,促使互联网与移动网之间合理连接实现的通信服务。飞信既可以从个人电脑上将短信发给学生,不收取任何费用;又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与朋友进行语音聊天,且费用较低。

第9篇:大学新生开学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 网络的发展,使当代大学生能更广泛、更快捷地获得知识,这不仅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及与处界环境交往的方式,而且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新形势,面对新情况,探索新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这种现代手段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在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今天,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进程和人类未来。大学是提前进入网络时代的社区和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网的大学生不断增加,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三课堂”,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思维和信念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网络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新挑战

(一)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形成很大挑战。

西方某些势力妄图利用网络信息确立霸权地位,进行意识形态范畴的攻击,因而网络自然而然形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倾销、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最有力工具。他们利用网上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全天候地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手段利用因特网输出西方思想体系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极颓废的人生哲学,以消解广大青少年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这对于缺乏政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二)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严重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

在日常行为上,网络媒体造成了信息的泛滥,使大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网络是信息的宝库,也是信息垃圾站,有用信息与黄色信息、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对青少年有极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有些大学生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评判是非的标准模糊,有时甚至是唯网络新闻是从,容易造成行动上的偏执,做出越格的事。

(三)不良的上网行为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网络是一个比现实世界更自由,更容易放任自己的虚拟世界,当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失落的时候,就会在网络中寻求快乐,久而久之,能让人逃避现实。部分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一味地聊天、打游戏,导致网络成瘾。经常上网不仅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学习,而且给他们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专家指出,长时间沉溺网络,可带来精神心理上的严重危害,如导致焦虑、食欲不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甚至患严重的精神抑郁而自杀。

二、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开展更加鲜活、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建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要规划和建设好学校主题网站,努力实现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合与互补。主题网站建设必须主题鲜明,目的明确,坚持正确的建设方向,遵循全面性、广泛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原则,切实针对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难点与大学生专业学习成才有关的问题,努力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网上开展丰富生动的形式与政策宣传教育,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宣传学校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将要出台的重大改革措施,推进校物公开和决策民主,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主旋律,以满足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顺利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积极利用好网络,在网站的内容构建和舆论引导上尊重学生的需求。

校内网站在内容构建上要注重服务性,贴近师生生活的实际,通过报道师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了解师生对学校各方面的意见等,增强网站的可信度;在网络服务上要突出个性化服务的功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庞大的方便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平台,增强用户对网站的亲切感,注意相关内容宣传的系统性,尽可能地让师生了解全貌,增强网站的吸引力;要注意网络宣传的语言艺术,活泼、生动,注重人情味,增强网站的教育效果。 转贴于

(三)积极利用好网络,在网站的功能和形式上必须针对大学生实际。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是为了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点击网站,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增强教育效果。因此,网站的有效性是网站建设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必须处理好网站内容的思想性、严肃性与学生要求的多样性、生动性的矛盾。为此,首先要让网站“动”起来,充分体现网络信息的即时性优势;其次要让网站“活”起来,通过设立搜索引擎、建立多重链接,建立娱乐游戏、组织有奖问答、邀请名人做客,建立网络聊天室、开设BBS等,以激发浏览者的兴趣,调动访问者参与和进入网站的积极性,扩大网站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再次要让网站“实”起来,架起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之间的沟通桥梁,网上网下工作同步进行;最后要让网站“联”起来,即实现网站的交互功能,在学生与网站、学生与学校领导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无缝连接,增强网站综合实体的感觉,使受众对网站产生亲和力。

(四)积极利用好网络,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手段也必须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注重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网络BBS的网上调研功能,随时开展舆情调查,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思想动向,以便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服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学校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同时还把网络当作最好的心理观察室。要在校园网上开辟心理咨询网站,通过多种形式的趣味心理测试,对学生的心理卫生、社交能力、自我个性等问题进行调查,并针对学生流露出的心理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跟踪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

通过各种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活动吸引师生,吸引群众,精心设计教育内容,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通过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网上网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覆盖全校、辐射社会的网络宣传教育工作格局。要开发网络的各种功能,给广大受众提供积极有益的信息,提高受众自身的免疫力和判断力,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2,(12).

[2]胡钰.如何利用BBS开展高校思想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7).

[3]张晓忠.信息时代思政工作的新环境[N].社会科学报,2000-09-21.

[4]宋元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2,(2).

[5]梁丕恒.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