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会计核算准则范文

企业会计核算准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会计核算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会计核算准则

第1篇:企业会计核算准则范文

1.新会计准则。

在2006年,财政部门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新增的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作了调整,像存货管理、债务重组收益确认等;对于投资性房产价格重估损益、递延税项、生产物资折价等作出了具体的会计处理规定,新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和规定对于企业的利润等财务指标具有重大影响。

2.基本现状。

就目前而言,国内的大多数供水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亏损现象,由于供水企业水价形成机制缺乏完善,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干涉,城市管网的改造等因素,直接影响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供水企业的会计核算也存在一些不足,成本核算的基础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采用的会计核算基础不合理,供水企业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由于其中的固定资产价值和费用范围规定的不够明确,给工作人员带来困惑,致使成本核算不确切,因此,要研究供水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该方法要和国家会计制度统一,便于实际操作。

二、对供水企业带来的重要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计量进行了系统规定,重点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这也是会计改革的一大内容,公允价值的应用和计量是准则修改的一大环节,公允价值模式顺应发展的趋势,对反映供水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市场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会计准则采用后进先出法及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规定,取消了发出存货计价法,更好的反映企业长期经营的状况;新债务重组,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并将债务重组收益纳入营业外收入,对于用实物抵债的状况,可以将公允价值引进,作为计量的属性;新会计准则将原先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较为彻底的修改,直接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等,可以有效反映出其对未来的影响;新会计准则中《企业合并》准则改革的内容:合并报表的基本理论,其合并理论发生了变化,从母公司理论转向实体理论,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变化,中国的供水企业都是统一控制的合并企业,不代表公允价值,新准则的出台,对供水企业合并报表利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阻止个别供水企业利用若干分离子公司,将持股比例缩小,将经营不好的业务从合并中去除,进而粉饰企业集团的业绩的行为,阻断一些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伎俩。

三、供水企业会计核算方法

1.分类核算成本费用项目。

现阶段的相关制度规定了供水单位的成本核算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经营,另一类是公益服务,供水企业的成本费用项目不能包括供水单位发生的所有成本,即不能将和供水经营不相关的费用纳入供水成本中,进行企业经营成本核算,要将成本项目费用和期间费用进行合理的划分,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要将真实且完整的原始成本资料作为依据,将发生的费用计入成本,应该计入的成本不能遗漏,不该计入的成本一定不允许计入,例如:固定资产折旧应该计入,而供水企业超编人员的费用则不应计入;会计核算人员要结合各种成本核算原则,进行严格成本核算,将供水企业生产成本费用进行归集,划分为制水成本、税金及期间费用三大项目,制水成本是合理的支出,一般分为直接工资、福利费、材料、修理费等六类明细项目;期间费用成本是合理的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税金是供水运行成本的税金,上述各供水项目之间不能混淆;公益服务成本采取一定方法进行合理分摊。综上所述,只有通过项目分类核算,才会获得准确的会计数据,进而总结财务管理经验,掌握水价成本费用的组成,形成完善的供水成本核算体系。

2.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

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要积极建立供水成本控制体系,并加强监督、分析和考核制度的建立。对供水成本开支要做到预测、控制和分析,分析出核算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偏差,对成本控制目标的业绩进行评价,并结合企业的实际,制定出有效降低成本的方案,管理人员要制定科学的考评奖惩制度,并将考核内容进行细化,例如:对于供水成本的分摊、单项工程的结束等要有明确的规定;制定的奖惩制度要结合企业实际,做到因地制宜,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像电话费、办公费等,要适当调整;对于企业内的维修材料、物资领料卡等的控制要计入本月月度考核中去,同时还要将财务评价指标纳入考核中,财务分析要遵循科学、实用、可比、全面性原则,凭借科学的分析方法,运用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动态、静态财务指标,反应供水企业的经营状况。

3.建立责任成本中心。

现阶段,我国供水企业的总成本呈上升趋势,因此,企业要想保证自身的发展和运营,就要从成本中收回运营成本,从利润中获得投资成本,所以,要以成本控制为中心,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人员要立足实际,建立责任成本中心,确定成本控制总目标,健全水价成本费用组成,做好企业总体规划,培训员工,提高员工成本核算意识,实现全员控制成本的目标。

四、结语

第2篇:企业会计核算准则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特点;施工企业;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23-02

1 前言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根据各种法规的相关规定制定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以同时规范会计的一系列行为,如: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及统一企业会计核算标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施工企业当前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便是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及如何在新准则下强化会计核算职能,同时也说明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是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及企业的会计核算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充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充分协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准则。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是财政部在2006年2月正式的,规定其执行时间为2007年1月1日,执行原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基本一致,但会计核算业务与各施工企业执行的会计准则(包括1992年后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及《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同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相比,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2 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1)施工企业生产的单件性,施工企业生产的单件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建设要点,并要针对工程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和特定的用途及使用要求来严格确定每个项目产品,因此,水文、地质、气象等条件的任何不同都会使得施工条件发生多种多样的变化,相同图纸的施工效果及过程也会不同。

(2)建筑行业会计科目设置相对集中。施工企业通常通过承包工程项目,提供建筑安装施工、机械化吊装施工建筑施工、基础与地基工程施工等经营活动获取收入、实现利润。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主要集中在成本费用类科目中,成本费用类科目只分为间接费用和直接费用,相关收入类科目不仅数目较少而且内容简单。其中直接费用又分为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和其他直接费用四部分。另外,施工企业行业的不同特点,将其区分为了“临时设施摊销”、“周转材料”、“工程施工”、“机械作业”、“临时设施清理”、“临时设施”以及“工程结算”等科目。这也就决定了与其他行业中的会计科目相比,施工企业会计科目的显著不同。

(3)会计人员工作环境特殊。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必然要具有专业的会计技能,除此之外还要懂得建筑方面的相关知识,这就大不同于一般企业的会计只需要有会计专业而已,除此之外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的工作要同一般的会计一样在办公室里对会计信息进行核算以外,还需要到工地现场上进行业务核算。

(4)工程施工成本的结转具有特殊性。建筑企业成本的结转需要将收入的确认和工程价款结算分开处理,与以往将二者合在一起处理的方式有所不同,这都是依据《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一建造合同》改善的,如此一来,工程开工以来累计发生的工程成本和合同毛利就能在“工程施工”账目中全部反映出来了。

3 新会计准则对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1)完善施工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化建设。指的就是总部决策可以透明化的实行在全部分支企业中,财务核算从企业总部走向企业全部,由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管理,实现财务核算信息化,使得企业人员可以充分共享财务信息,并以此保证信息的质量,以及执行信息的效果,除此之外,为使得财务业务与资源配置共同发展,要求信息共享要从分散走向集中,从企业内部走向外部。

(2)新会计准则执行后,对施工企业的会计科目设置提出了新要求。新会计准则相应增加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类的相关科目,同时也取消了短期投资的相关科目,并增加“投资性房地产”等科目,现有的“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由原本的“应付福利费”、“应付工资”组成,现有的“营业支出”、“营业收入”由原本的“主营业务支出”、“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组成,新会计准则对施工企业的会计科目调整、转换提出了许多要求,这就要求施工企业会计及时做好老制度与相关新准则之间的调账和衔接工作,做好相关调帐工作,调整帐木,并灵活转换会计科目。

(3)建立施工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制度。施工企业在建立内部监督控制机制中重要位置是由财务核算的特殊性决定的。内部监督控制主要包括会计系统、控制程序和控制环境三个方面。因各企业的规模、业务、性质的不同控制程序也会有不同的变化,需要分权控制,合理、合法的授权、控制,以及业务程序批准控制,组织规划控制等。建筑企业管理当局需要加强对严格控制内部的整体认识、态度和行动,以及此种行为的重要性,称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可以通过某些系统将所有经济业务事项最终在会计报表中都反映出来,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如何在新会计准则下加强施工企业会计核算

(1)充分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和重要性。施工企业应以财务资金的活动为核心,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财务办公、软件电子计算机等对所有分支机构实行财务监控、数据的远程交换和会计电算化,使企业业务与资源配置同步发展,同时要求施工企业实现财务信息充分共享,为了实现财务核算的及时性要求,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业务活动与财务信息互不对称的滞后现状,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财务核算的效能,会计报表反映出的财会信息可以反映出企业资产负债状况、所有者权益变动、现金流量并了解其盈利水平等情况。这是让公众了解、评价企业决策也是政府监管部门、债权人、投资人和经营者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贯彻好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便于真实、准确的向报表使用者如:企业决策层等反映会计信息。

(2)谨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直以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都因其可靠且便于核实而被广泛使用,我国的财务报表和财务会计便都是采用此方法,历史成本计量方法是指资产情况和一个主体的负债情况,但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和业务创新的日新月异,用于未来与现在的经营决策时,历史成本计量便不一定很可靠,同时也使得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方式很符合现实经济发展环境的客观需求。

(3)做好新准则实施后的信息通告工作。在首次执行新准则后,企业应当上报其首份年度财务报表,并按规定,列出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以及附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为了反映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其现金流量、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企业还应当在附注中用列表的形式详细说明通告数据的调节过程。

(4)开创职业人员的新思维,并加强其判断能力。会计人员解决新准则中面临的问题时要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会用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来不断加强职业判断能力。新准则有利于增强企业会计工作的趋同愿望,同时新规则立足于维持会计信息使用者和者的之间的良好互动,提倡关注会计领域的重难点问题,注重专业判断。

5 结束语

出台新企业会计准则时严格要求施工企业充分考虑其对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企业经营目标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为了实现施工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各企业必须要以新企业会计准则为核算基础,使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同步发展,积极处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最优配置企业资源。实行新准则以后,会计和财务报告中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也就是说新规则的影响最多体现在这俩者中,除此以外,经验总结得知新准则的实施需要各企业尽早采取措施,以免发生状况无法及时挽救,以免采用新准则后出现重大影响,同时企业各个部门都需要共同努力、共同合作,确保新准则顺利实施的同时不使按照旧准则实施的行为称为错误,是新旧准则顺利衔接过渡。

参考文献

第3篇:企业会计核算准则范文

[关键词] 新准则石油企业会计核算影响

一、新准则下石油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调整

1、设置了矿区权益这一新科目

就旧准则而言,其用于确认和计量石油企业勘探支出的科目为地质勘探支出和油气开发支出,前者主要对探矿权价款及使用费进行相关核算,后者则主要对采矿权价款及使用费进行核算。而在新准则中,这两个科目的核算内容被统一归并至矿区权益这一新科目之中,并且还下设探明与未探明矿区权益这两个明细科目以进行分别核算。由此可见,该科目的设立可以更好的反映石油企业所拥有的矿业权,而且其单独核算也更符合会计中的明晰性原则。

2、油气资源成本计量方法变更

就旧准则而言,为了保持石油企业各会计期间收益的稳定性,其对于油气资源的计量一般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并将所发生的全部勘探支出都可予以资本化处理,因此也被称为完全成本法。而在新准则中,该计量方式变更为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的成果法,即只有对已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勘探支出才可予以资本化,其余勘探支出则均被作为当期费用。由此可见,新方法更加符合会计中的资产定义,也更有利于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3、补充了油气资产的摊销方法

就旧准则而言,其所采用的油气资产摊销或计提方法为使用年限法,而在新准则中又适当的增加了产量法,并同时对原方法也进行了相应的保留。对此,新准则规定石油企业在采用产量法时,其所确定的摊销或计提金额应以每个油气井区为基础,但也可以根据若干具有相同或类似地质构造特征或储层条件的相邻油气井区来确定。由此可见,产量法的使用扩大了石油企业在油气资产摊销或计提上的选择空间,保证了油气资产可以被准确合理的计量。

4、完善了油气资产的减值处理

较于旧准则,新准则对于油气资产的减值处理规定更为明确和详尽,其可通过新准则的第8号和第27号文件来予以充分体现:石油企业对于已探明油气井区的资产需按其实际价值计提减值准备,而对于未探明油气井区的资产则至少应于每年末进行一次减值测试,该减值测试可分别以单个井区或多个井区为基础来进行,并根据其取得成本的大小,按其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此项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文件更为符合。

5、增加了弃置支出准备的处理

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增加了对矿区废弃处置准备的会计处理规定,对于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石油企业需承担的矿区废弃处置义务,且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时,应将其确认为一项负债,并相应的增加井及相关设施的账面价值;反之,对于未能将废弃处置义务确认为负债的,则须在废弃发生时将相关的拆卸、搬移、场地清理等费用计入其当期损益。由此可见,该规定一方面是出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考虑。

二、新准则对石油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影响

1、有利于石油企业的整体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内三大石油巨头先后在境内外实现上市,其向国际市场拓展的步伐正在逐渐加快,因此统一国内外与油气开采相关的会计准则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规范业内石油企业的会计核算标准,可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及惯例的趋同,避免了境外已上市石油企业在同一份年报中需以两种会计准则为基础出示两份业绩报告的情况,这在充分降低了其会计工作强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其所披露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并使其更加具有相关性和可比性。

2、有利于石油企业的业绩评价

就新准则而言,其对石油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及核算方法进行了较大的变更,这会给后者的当期利润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不会改变其实际盈利水平。例如,在油气资产的计量环节,成果法的应用会使对油气资产所发生成本的摊销方式更为合理,其虽然暂时减少了石油企业的当期利润,但采用此种方式核算却更加符合会计中的相关性原则。此外,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大量应用,也会对石油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产生正面影响。

3、扩大了中小石油企业的差距

当前,虽然我国已经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石油行业,但由于资产规模、从业时间、管理经验等的巨大差距,目前仍无法撼动传统石油三巨头的主导地位。而就最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而言,成果法的启用虽然扩大了石油企业费用确认的范围,但由于业内领军企业勘探成功率的提高,未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形成的勘探支出很少,因此很难对其利润水平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而另一方面,由于中小石油企业勘探效率的低下,其高额的勘探费用会遏制其业绩的增长。

4、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如上所述,新准则通过对国际会计准则及国际惯例的借鉴,引入了对油气矿区废弃处置准备的相关计提规定,这将使石油企业在购建油气资产时可充分考虑对未来油气资产的有关处理和环境保护,从而使石油企业能够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强化对开采矿区环境的保护理念,也更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另一方面,与计提折旧相类似,弃置支出准备的计提也是为了使石油企业能够有足够的储备,从而减少社会责任的履行对利润水平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伟.浅论新会计准则对石油天然气企业会计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0;2

[2]董爱红.浅议新会计准则对石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09;11

第4篇:企业会计核算准则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建筑工程企业会计核算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3-000-01

具备流动性、周期性等特点的建筑施工生产及具备单件性特点的建筑产品,对建筑工程企业会计核算提出了鲜明的要求。较原会计准则而言,新会计准则更趋合理、具体、科学,对充分体现权责发生制会计原则、移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国际会计准则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及实施,影响着建筑工程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文章新会计准则对建筑工程企业会计核算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论述,以期对提高我国建筑工程企业会计核算成效有所帮助。

一、新会计准则对建筑工程企业会计核算产生的影响

首先,使得工程结算步骤有所简化。原会计准则明确表示,工程款确认及收入确认须同步进行,也就是说,工程结算时确认成本及收入[1]。就建筑工程企业会计核算而言,其工作重心为成本支出。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方向基本一致,其与以往的会计准则存有很大的区别。新会计准则在相关性及规范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独立核算工程业务,有利于明晰整个施工过程中款项金额进账及成本支出;分开收入,详细记录施工过程中所有的工程成本。在新会计准则中,工程结算属于工程施工备用范畴。

其次,将非货币利归为职工薪酬。原会计准则并未系统规定职工薪酬,在核算建筑企业人工成本时缺乏准确性、完整性。新会计准则有效改善了上述状况,其除了注重薪酬实质,还全方位、多角度丰富了职工薪酬内涵。原会计准则并未涉及非货币利内容。相反,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职工薪酬中包含非货币利,且对会计处理手段做了详细说明。向员工发放企业采购或生产的商品,反复向向员工提供商品或服务,员工享有使用或租赁企业名下建筑资产的权力。非货币福利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职工薪酬方式,能够有效抑制现行的“表外福利”现象。据研究,此种薪酬方式对明确各种薪酬关系、降低人为控制建筑工程企业人工成本的概率颇有益处。

再者,规定建造合同的分立标准。

从分立及合并建造合同角度来看,新、旧会计准则存有共性。值得注意的是,新会计准则增设了“追加资产的建造”标准。当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断定是单项合同:原合同价钱与资产追加的造价没有任何联系。例如:学校建筑工程中,甲(学校)乙(建筑工程企业)双方签订合同,预计造价为320万,成本预算为170万。在执行合同期间,甲方提出增设停车场的要求,导致教学楼设计及技术发生巨大改变,这种情况下,停车场的追加建造则应属于单向合同范畴;追加的资产在作用、设计、技术等方面与原有某种或摩尔写资产存有差异性。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以资产的完整性及成本与收入为参考依据,其更为合理、全面,详细规定了建筑工程企业在成本及收入确定方面的标准[2]。

最后,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原会计准则将检查时间设定为工程末期,当可收回进而低于账面价值,便准备减值,待价值恢复再将其转回。就转回金额来讲,其数目须小于原提取金额。会计人员在检测准备资产减值过程中,须对金额减少是否会造成负面影响作出科学判断,注重当期损益,避免出现回转现象。上述内容影响着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尤其当其处于恶劣环境时,极有可能面临资产减值风险。一旦资产减值确立,其会损失企业业绩。

二、提升建筑工程企业会计核算的有效策略

准确收集成本在建筑施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众所周知,建筑施工通常是露天作业,其呈现出远距离、范围分散、人员复杂等特点,生产模式的开放性,给会计核算增添了难度。结合实际经验,笔者建议建筑工程企业会计核算从以下内容着手,以切实提升工作成效:积极转变理念。新会计准则显示,企业负责人承担会计核算主责,其须积极推行及践行新会计准则,并强化责任与法制意识。此外,建筑工程企业须转变理念、注重处理收益及风险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保质保期完成工程等。与此同时,企业须将社会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以实现双赢;提升员工素质。贯彻新会计准则的首要任务是理解、把握其内容、实质。企业可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开展新会计准则培训、组织参观学习等防水以加强员工道德教育,以确保会计核算工作透明化,从而避免企业出现运营风险[3];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对会计核算至关重要。企业迅猛发展,会计系统、程序及环境的控制日趋完善。健全企业内控制度,须结合自身实际,且改善技术,不断优化内控系统,以达成内部控制目标。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很多行业频繁接轨世界。建筑工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首屈一指的位置,必然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新会计准则在建筑工程企业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因此,我国建筑工程企业须理解、掌握并严格践行新会计准则,紧抓机遇,迎接挑战,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丁咪.建筑工程企业会计核算受的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分析[J].商,2015(43).

第5篇:企业会计核算准则范文

摘要:为了明确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核算上的差异,本文从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资产计量、资产与负债的具体核算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等方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以期有利于会计人员正确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

关键词 :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核算;核算差异

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1 年10 月18 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以财会[2011]17 号印发,自2013 年1 月1日起施行。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

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简单,与税法规定一致。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较,在具体业务核算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现总结如下:

一、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差异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资产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1.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应收及预付款项的坏账损失应当于实际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同时冲减应收及预付款项。

会计分录为根据实际减值金额记:

借:营业外支出

贷:应收账款、预付账款或其他应收款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需要在期末时对应收及预付款

项计提减值准备,根据计提金额: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实际发生坏账时,根据发生的坏账金额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预付账款或其他应收款

2.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期末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期末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3.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损失应当于实际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支出”,同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不允许计提减值准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期末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4.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期末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5.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期末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二、资产计量的差异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不能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允许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在这一点上两者存在差异的资产是企业购入的能随变现并且持有期间不准备超过1 年(含1年)的投资。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该项资产在“短期投资”账户核算,取得与持有期间一直按照成本计量,不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在“交易性金融资产”账户核算,取得与持有期间一直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借(或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或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三、债券投资收益计算的差异

计算确定企业购入的在1 年以上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变现的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小企业会计准则按照票面利率计算,企业会计准则按照实际利率计算。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期末按照票面利率计算出利息收入金额,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利息(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长期债券投资)

(或借):长期债券投资———应计利息(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债券投资)

贷:投资收益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根据票面利率计算出票面利息,根据实际利率计算出利息收入,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利息(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长期债券投资)

(或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债券投资)

贷:投资收益

(贷或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其中:“应收利息”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账户金额为根据票面利率计算出的票面利息,“投资收益”账户金额为根据实际利率计算出的利息收入,两者的差额记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账户。

四、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差异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不采用权益法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具体情况既可采用成本法核算也可采用权益法核算。

五、无形资产摊销核算的差异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应当在其使用寿命内采用平均年限法进行摊销,小企业不能可靠估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摊销期不得低于10年。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摊销。

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期末根据应摊销金额

借:管理费用

贷:无形资产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期末根据应摊销金额

借:管理费用

贷:累计摊销

六、长期借款利息费用计算的差异

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按照借款合同利率计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按照实际利率计算。

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期末根据借款本金和借款合同利率计算确定利息费用金额,会计分录为:

借: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

贷:长期借款———应计利息(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借款)

(或贷):应付利息(分期付息的长期借款)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期末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费用,按合同利率计算确定应付未付利息,会计分录为:

借: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

贷:长期借款———利息调整

长期借款———应计利息(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借款)

(或贷):应付利息(分期付息的长期借款)

其中:“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账户金额为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长期借款———应计利息”或“应付利息”账户金额为按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两者的差额贷记“长期借款———利息调整”账户。

七、核算账户设置的差异

1.存货业务核算账户的差异。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盘亏存货发生的损失应当计入“营业外支出”。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盘亏存货属于①自然原因产生的定额内损耗,经批准后转作“管理费用”,②属于计量收发错误和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存货盘亏和毁损,扣除残料价值和可收回赔款后的净损失计入“管理费用”,③属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存货毁损,扣除残料价值和可收回赔款后的净损失转作“营业外支出”。

2.企业购入的在1年以上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变现的债券投资核算账户的差异。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该项资产在“长期债券投资”账户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按照是否持有至到期,分别在“持有至到期投资”账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核算。

3.固定资产盘盈核算账户的差异。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来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账户来核算。

4.税费核算账户的差异。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以上税费计入“管理费用”。

5.企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核算账户的差异。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通过“应付利润”账户来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通过“应付股利”账户来核算。

6.出租包装物和商品的租金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益、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核算账户的差异。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此三项收益通过“营业外收入”账户来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前两项收益通过“其他业务收入”账户核算,第三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先做与坏账发生时相反的会计分录,借记“应收账款”账户等,贷记“坏账准备”账户,再做收回应收款项的会计分录,借记“银行存款”账户,贷记“应收账款”账户等,不通过损益类账户核算。

八、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不同

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的内容除以上报表和附注之外还要包括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参考文献:

第6篇:企业会计核算准则范文

关键词 资本公积;资本储备;转增资本

一、资本公积的构成及来源

资本公积是保留在企业内部不予分配、来源于非经营因素的企业资本性积累。其权益属于投资者所有。从其形成来源看,它是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额中超过法定资本的部分。或者其他人投入的不形成实收资本的资产的转化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所有者权益。它是企业抵御、防范经营和财务风险、充实资本的重要资金。对保护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随着各项新法规制度的颁布。在企业的创立、合并、增资、投资等组建或经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业务涉及到“资本公积”,使其核算内容日趋复杂。

在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新准则应用指南》)中,资本公积的来源及构成为:

(一)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

指投资者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

(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1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其中:有的利得通过“资本公积”直接增加所有者权益;有的利得通过“营业外收入”增加当期损益。2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其中:有的损失通过“资本公积”直接冲减所有者权益;有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直接冲减当期损益。因此,我国目前资本公积核算的内容中。既有投资者投入资本产生的资本(股本)溢价,又有与投入资本无关的利得。资本公积概念及其构成于我国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时首次出现。至今。其构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据当时的经济特点进行了多次改革。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资本公积构成、核算内容及其变化

资本公积的构成是通过会计处理来体现的。在2007年7月1日《新准则应用指南》开始实施前,涉及资本公积的业务及会计处理主要依据2000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一至五)》。2007年7月1日《新准则应用指南》实施后,资本公积的构成及会计核算内容如表2所示。

三、资本公积核算内容存在的问题

资本公积的主体是资本(股本)。在企业所有者权益项目中,资本公积的核算是现行会计制度变化最频繁的内容。因而,在会计核算时,为了反映各类不同来源资本公积的增减变动情况。企业应设置“资本公积”科目核算资本公积的增减变动情况。《新准则应用指南》中资本公积账户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资本公积”核算内容模糊

《新准则应用指南》中对投资性房地产核算有如下规定:

1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将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应按其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将自用的建筑物等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按其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本科目(成本),按已计提的累计折旧等,借记“累计折旧”等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在以上两笔经济业务处理中。当其差额为贷方时,则作增加“资本公积”,最终增加了所有者权益中可以转增资本的积累;当其差额为借方时,作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年末冲减“本年利润”,最终减少了未分配利润。这样处理虽然不会影响所有者权益的总额,但在所有者权益的构成中。资本公积与年末未分配利润的具体使命是不同的。《新准则应用指南》中取消了资本公积用于弥补亏损的规定而现时资本公积的用途除新增加的支付与发行权益性证券直接相关的交易费用外,只能转增资本。如果不能按照合理的金额增加或冲减资本公积项目。就会造成账面上资本公积数字失真,最终会影响到企业不同投资者的利益。

(二)“资本公积”明细科目设置太粗

从表2中资本公积构成与核算的内容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和各项新的法规制度的颁布,在企业的创立、合并、增资、投资等组建或经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业务涉及到“资本公积”。特别是《新准则应用指南》出现了具有损益性质特殊来源的资本公积,使“资本公积”账户的核算内容日趋复杂。但《新准则应用指南》在“资本公积”总账下只设置了“资本(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两个明细科目,“资本(股本)溢价”明细科目下核算内容归纳为十项,“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下核算内容归纳后有十五个项目,将非常宽泛、复杂的核算内容置于两个明细科目下核算,会造成杂而乱核算结果,最终将对企业资本公积信息的披露产生较大影响。

(三)“资本公积”用途规定不明确

1原准则中规定资本公积的用途有两个:转增资本;弥补亏损。并明确规定:“准备”项目不得直接转增资本。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规定:不得以企业的资本公积弥补亏损,更不得用于分发投资红利后。从《新准则应用指南》规定的核算内容中可以看出,“资本公积――资本(股本J溢价”可以直接转增资本,但对“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是否可以直接转增资本,哪些项目可以直接转增资本。哪些项目不能直接转增资本,这些规定都不明确。如果不对资本公积转增资本作出限制,能随意转增资本,则等于将这部分未实现的资本公积提前人为地实现,势必会有少数企业为达到转增资本的目的而虚增资本公积,从而造成企业资本扩张能力的虚增。

2在《新准则应用指南》中,资本公积的用途增加了支付与发行权益性证券直接相关的交易费用的内容,但未规定溢价、折价、平价发行前提下的具体处理。在一般原理下,溢价发行权益性证券,因为其溢价增加了资本公积,所以,相应的发行费用应由资本公积支付;但在平价、折价发行时,没有增加资本公积,发行费用由资本公积支付。不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

四、建议

(一)按资本公积的特定来源进行明细核算

在资本公积科目下,按资本公积的特定来源分类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其中每类明细科目都代表一类资本公积的特定来源,这样可以反映出企业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可以按照“投资”、“债务重组”、“金融资产”等大类进行分类,取消“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以解决其核算内容太多、杂乱无章、包罗万象的现象,提高资本公积信息披露质量,提高资本公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会计标准制定者要与会计监管层配合,通过高质量的会计标准和监管。激励上市公司及时提供清晰、透明的会计信息给投资者,以此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设置“待转资本公积”明细科目

设置该科目的目的是对未实现的资本公积在转增资本前作过渡之用。虽然资本公积作为资本的储备,按法定程序可以转增资本,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本公积项目都可以转增资本。如各种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的差额。公允价值会随市场变动,而作为一种储备,只有在实现后才能形成真正的储备。因此,在其未实现之前。应将其计入“待转资本公积”明细科目,不得用于转增资本;待其真正实现之后,才能按规定程序转增资本。

(三)简化会计事项处理

第7篇:企业会计核算准则范文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投资核算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了39项新会计准则,并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其他企业鼓励执行。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变化最显著的当属与投资业务相关的会计准则,它对投资重新进行分类,并以新的分类按新的方法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要对投资进行核算,需要根据“新准则”重新设计会计科目体系和财务核算办法,以满足“新准则”的要求。下面就有关问题略作探讨:

一、与投资业务核算相关的新会计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投资业务的具体准则很多,其中主要的有:《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以下简称“新准则”)。这4项准则将取代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以下简称“旧准则”)。

二、新会计准则下“投资业务”的分类及相应的计量

新准则打破了旧准则以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为主要分类并分别规定其确认、计量要求的传统格局,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对投资进行分类,即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

新准则突出了企业管理当局投资管理的意图和目的,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不同要求,并分别各个投资项目提出了初始确认、后续计量以及减值的具体规范,现简要列示如下表:

项目初始确认后续计量后续计量的利得或损失减值

初始计量交易费用处理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债券利息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入当期损益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公允价值当期损益不适用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入初始确认金额。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公允价值资本公积(终止时转回计损益所有者权益转回计损益

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允价值计入初始确认金额计入初始确认金额摊余成本当期损益摊余成本一可收回金额

长期股权投资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进行计量;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企业合并,以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直接费用进行计量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以成本法确定当期损益计入损益

以权益法确定冲减成本

三、新会计准则下“投资”业务核算应设置的主要会计科目及其核算内容

(一)新会计准则下“投资”业务核算应设置的主要会计科目

为满足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要对投资进行核算,需要根据“新准则”重新设计会计科目体系和财务核算办法。新会计准则下有关“投资”业务核算设置的一级会计科目主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四个。“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投资成本”、“溢价”、“折价”、“应计利息”;“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在权益法下要设置“投资成本”、“损益调整”、“投资准备”等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为便于理解应用将新旧会计准则下的会计科目对照列示如下:

新旧科目对照表

新科目旧科目备注

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投资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短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

——投资成本

——溢价

——折价

——应计利息

长期债券投资

——债券面值

——债券溢价

——债券折价

——应计利息

——债券费用

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成本

——损益调整

——投资准备

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成本

——损益调整

——投资准备

——股权投资差额新准则下不再产生股权投资差额,对于初始投资成本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负值则计入当期损益,正值计入“商誉”,不再按年限进行摊销,而是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

(二)新准则下有关“投资”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

(1)“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符合下列三个条件之一的应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金融资产或承担金融负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和回购;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是企业采用短期获利模式进行管理的金融工具投资组合中的一部分;属于衍生金融工具。只有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才能指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3)“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有固定或可确定金额和固定期限,且明确打算持有至到期日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企业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出的款项。

(4)“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企业持有的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采用权益法的,应当分别“投资成本”、“损益调整”、“所有者权益其他变动”进行明细核算。

四、新旧准则下“投资”业务核算的主要差异

(一)新准则将原“短期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旧准则下的“短期投资”,取得时按成本计量,期末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于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计提相关的跌价准备。

新准则将短期投资修改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相关原则执行,即①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公允价值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调整,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损益。②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时以历史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调整,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权益。

(二)新准则将“长期债权投资”修改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旧准则中“长期债权投资”按照长期债权投资的成本,以每期应计利息及溢折价摊销金额后的账面价值计量;对于溢折价的摊销,可以采用直线法,也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

新准则下“长期债权投资”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执行,即根据管理层的持有目的,原来作为长期债权投资的原则上应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并以摊余成本计量。摊余成本指长期债权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或无法收回的金额。

(三)新旧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比较

1、初始计量:旧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投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直接费用进行计量。新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较为复杂,新准则按照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与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分类,企业合并又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分别按照不同的方法确定初始投资成本,其确认更为客观、准确。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进行计量,初始投资成本与合并方所支付的合并对价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企业合并,是按照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直接费用进行计量。

2、成本法与权益法:

旧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该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该采用权益法核算。一般地,根据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当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低于20%普通股,采用成本法;持有20%-50%普通股时,采用权益法核算。但判断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程度,应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决定采用何种方法。

新准则扩大了成本法的适用范围,规定企业对子公司投资,日常会计实务应采用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调整为权益法。除企业对子公司投资外,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也采用成本法核算。

在成本核算法下,旧准则的初始投资成本一般不变动;新准则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应当进一步确认“商誉”或当期损益。

在权益法核算下,旧准则将初始投资成本与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正值计入股权投资差额,逐年摊销计入损益,负值直接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下不再产生股权投资差额,对于初始投资成本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负值则计入当期损益,正值计入“商誉”,不再按年限进行摊销,而是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

[2]范翠玲:“不同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会计处理”,《财会研究》,2006年第6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会便[2006]30号,《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

第8篇:企业会计核算准则范文

1.1小企业会计核算是我国会计的重要内容,提高会计质量有助于我国整体会计质量实现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的迈进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小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促进人民群众就业的重要力量。尽管相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讲,小企业单体经济业务量不大,但因其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其综合影响重大,小企业会计工作已经成为我国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必须重视其会计核算的规范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从一定角度讲,没有小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整体会计质量就不能算提高。只有众多小企业的会计核算规范了,质量提高了,我国的会计才有可能实现从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的迈进。

1.2可以促进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会计管理工作是小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各项决策,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便于企业决策层掌握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管理情况,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对于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实践证明,哪个企业重视会计工作,哪个企业会计工作质量高,哪个企业在政府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就好,它的经营就好,效益就好。不重视会计管理的企业其经营管理就不可能好。

1.3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了解企业真实情况

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社会,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信息的核心内容,国家政府有关部门,比如税务部门,要了解企业应纳税情况,很大程度上通过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获取信息。社会大众要了解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情况,了解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主要通过企业会计信息取得。如果企业会计核算质量不高,甚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势必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对于企业真实情况的了解,从而影响它们正确的管理决策和投资决策的制定。

2、影响小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尽管越来越重视对小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逐步规范,会计核算质量也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不少影响会计核算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质量的提高

从会计工作机构的设置看,大部分小企业有单独的会计核算机构或专职的会计核算人员,但是有部分小企业实行的是记账,尽管这是制度所允许的,但毕竟不如自己专门的会计核算更加有效和规范。从会计人员的配备上看,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即使单独设置会计机构,但从成本考虑,往往会计人员配备数量不足,从人员技术水平看,相对较低,刚毕业大学生比较多,尽管他们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毕竟经验不足,会计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有一些甚至还没有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职称。从会计核算规范看,小企业会计制度普遍不够完善,除了财政部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外,企业自身很少有自己专门的会计规章制度,即使有也不像大中型企业完整和规范。

2.2企业领导会计法制观念相对淡薄

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相比,投资主体单一,大部分可能是自然人个人投资设立,企业的领导就是企业的投资人。他们相对于大中型企业领导而言,有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学习不重视,会计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而企业领导又对企业会计具有重大影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会计质量的提升。

2.3会计核算规范不断变化,给企业会计人员会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如前所述,因为小企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政府会计管理部门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加强对小企业会计管理,不断提高小企业会计质量,对于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是从无到有,逐步规范,不断发展变化。2004年以前,国家并没有制定针对小企业的专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4年4月27日,财政部了《小企业会计制度》,使小企业会计核算有了专门的核算规范。2011年10月18日,财政部在总结小企业会计制度经验基础上,又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并规定从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实施,从而替代2004年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我们知道,会计准则与制度相比,其规定更加原则化,不像制度那么具体详细,而我国会计人员长期以来对于会计制度比较熟悉,对于会计准则比较陌生,可能会由于对会计准则的不熟悉造成对会计核算质量的一定影响。

3、小企业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的主要措施

小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综合性工作,单靠小企业会计人员自身的努力难以完成,应该多措并举,多方共同努力,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各级会计主管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小企业会计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工作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对规范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会计核算起到关键作用。在重视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会计工作的同时,各级会计主管部门也应该进一步重视对小企业会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因为尽管从企业单体看企业业务单一,经济业务量不大,但因其数量众多,类型多样,从总体看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整体会计质量的提高影响重大,所以,必须重视众多小企业的会计工作,除了出台相关的会计核算规范以外,还应该对于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和解决。实践证明,只要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加强管理和监督,会计核算质量就有保证。

3.2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小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会计制度制定与执行等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是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基础。因此,小企业必须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和完善,按照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是提升小企业会计核算水平的重要措施。首先,在会计机构设置上应该规范和合规,凡是企业规模相对较大有条件单独设置会计机构的企业都要单独设置会计机构,没有条件单独设置会计机构的,要配备专职会计人员,如果企业自身没有会计人员,也必须委托具有记账资格,信誉好,管理规范的记账机构记账核算。其次,在会计人员的配备方面要严格按照会计法有关规定进行,根据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配备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企业的会计工作。第三,会计核算基础要符合规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其附注的内容和要求都要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不得设置账外账,不得编制虚假会计报告。尤其要注意原始凭证的真实合法和规范性问题,这是因为原始凭证的取得与填制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和起点,原始凭证式经济业务的载体,如果原始凭证本身不真实不合规,势必会造成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一系列的不真实现象。第四,不断完善和规范企业自身会计制度建设,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和国家有关会计法规,制定本企业相关会计规范,为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3.3进一步提高企业领导的会计法律和质量意识

如前所述,小企业投资主体单一,企业领导一般情况下既是投资人又是经营者、管理者,很难有时间专门学习有关的会计法律法规,会计法律和质量意识相对淡薄,但企业领导又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负领导责任,对企业会计核算具有重要影响。如果企业领导不重视会计工作,不了解会计有关法律法规,很可能会指示引导会计人员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因此,小企业领导要带头学习有关会计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会计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自觉支持会计人员依照《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

3.4会计人员要重视学习和后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核算技术水平

会计人员自身的学习对于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关系重大。首先,要进一步学《习小企业会计准则》,尽管《小企业会计准则》已经颁布实施一年多时间,同时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相对比较简单,但是,与小企业会计人员已经熟悉的2004年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小企业广大会计人员应不断加强学习,了解新变化,掌握新方法。同时,小企业会计人员也要对企业会计准则有所了解和学习,这是因为,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当小企业会计核算中遇到《小企业会计准则》没有相应规范的情况时,就要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所以,小企业会计人员既要认真学习《小企业会计准则》,也要在一定程度上熟悉难度比较大的企业会计准则。其次,正确把握和运用有关会计核算方法和科目使用。针对小企业经济业务,《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方法,这些核算方法既有别于《企业会计准则》,又不同于以前的《小企业会计制度》,需要准确把握,正确运用。一是必须使用新的会计科目,确保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我们知道,企业财务会计是以其特有的会计语言通过会计核算向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会计核算离不开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最基本的会计语言,如果会计科目不同意,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之间的会计信息就无可比性。二是小企业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量,不允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如果资产因公用价值变动发生了减值,就采用直接转销的方法,在资产实际发生减值损失时直接将减值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并冲减相应的资产项目。三是已付待摊费用的核算不同于以前的会计处理方法。《小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待摊费用”科目,原来通过“待摊费用”账户核算的摊销期限较短的那部分待摊费用在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之中。如果支出的金额比较大,摊销期限比较长的,作为长期待摊费用通过“长期待摊费用”账户核算。和以往相比,“长期待摊费用”账户核算的内容更加丰富了,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也会更大。所以,企业应正确核算,不能将“长期待摊费用”账户作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四是人工费的核算。在企业支出中,人工成本支出是重要内容,《小企业会计准则》将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应付给职工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都集中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3.5进一步推动小企业会计核算手段现代化

第9篇:企业会计核算准则范文

关键词:会计核算体系;发展历程;现状;措施

一、内容与发展历程

会计核算方法基本包括了会计科目设置、复式记账、凭证填制和审核、账簿登记、计算成本、清查财产、会计报表编制七个方面。上述七种方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算体系。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分为四大类:收付实现制、调整的收付实现制、调整的权责发生制、全面权责发生制。会计是一种以货币为基础的管理活动,同时为了提升会计主体的经济效益、提高经营监管的效率,通过专门的核算管理工具,对会计主体的日常管理经营活动以系统的、连续的、整体的监督和反映。从几千年前的结绳记事到如今广泛普及的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作为一个历史渊源深远的行业,取得了不断地进步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经济发展迅速,会计也越显得重要,这是无可辩驳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核算工作也经历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过程;我国的会计核算总体上是以会计制度为依据,即是由财政部制定的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各单位根据会计制度的规范来进行会计核算与会计处理,也被称为“制度模式”。我国在不断改革开放过程中颁布了很多适应经济发展的会计制度,1992年中央财政部颁布了针对13个分行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同时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财务通则》;在1997年至1998年期间颁布了全面财政预算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2000年以后我国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等。现如今,我国执行的会计制度有:1.在企业方面。有2001年起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2002年起执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5年起执行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也对原《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并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在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执行,同时也鼓励其他非上市企业执行。2.在政府及非营利组织方面。有1998年起执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1997年起执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05年起执行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等等。

二、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现状

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目的是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增强财务信息可靠性,要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企业正确决策和顺利生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立能够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适用范围广、而且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又能够被会计人员所接受的会计核算体系势在必行。但是,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着很多亟待改善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同时存在的矛盾。如《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并存,《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存等。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但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是财政部颁布的,权力属于同一层次,同时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都有内容重叠的部分,而且在很多具体规定上相互矛盾,这样的局面让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有时会陷入两难境地。如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间存在着一些相矛盾的规定,但根据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中未规定的或与《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相矛盾的,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规定执行”的解答,说明在实际的企业会计核算中,会计核算人员必须同时兼顾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这样就为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

2.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其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目前,由于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都不健全,都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的会计核算效率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会计核算效果不尽人意。很多企业的监督和内部控制制度都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甚至一些企业的监控工作内容仅仅是日常报表报送等。有时,会计核算工作能否正常进行还受企业管理者的影响,一些管理者会使会计核算人员无法按照准则和制度工作,严重降低了内部控制的效果。

3.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由于会计人员在选拔时不够严格,使得在实际的工作中,会计人员的法制意识薄弱。在企业大部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工作性质较为随性,这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当前,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虽然人数众多,但是通过统计数据得知,兼职会计的比重远远高于专业会计,同时还存在学历低、具有专业职称的数量少的现状。从实务角度出发,可能学历和职称并不是最直观的反映会计从业人员工作能力的指标,但是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凸显出目前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加强的普遍情况。这也对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进程抹上了一层阴影。

三、完善我国会计核算体系措施

1.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相关会计制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财务管理制度要想适应时代的需求,就必须要求会计工作人员精通会计专业的技能,与此同时,会计人员还应该具备从多个角度分析财务管理策略的能力,因此,要全面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健全财务人员的考核制度,能够保证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合理建设,财务管理部门要完善与核算有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还要注意核算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的衔接问题,避免出现混乱的现象。

2.不断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管。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督是推动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的重要方式。显然企业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管理来规范会计工作。因此,企业要逐步建立完善的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借助外部的监督是不可或缺的。现如今,违反会计法规和制度的问题广泛存在于我国的企业会计核算中,然而相关部门对此违法行为的监管又存在着诸多困难。在以后的企业管理中,我们可以制定一个系统的会计监督体系,把财政的一些职能同税务部门相结合,通过该系统对企业的会计行为监督检查,相关管理部门可以迅速的在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时对企业在税务和财政方面进行严厉的处罚。这种系统体系的建立,对于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具有重大的影响。

3.定期举行会计核算报告会议。定期举行会计核算报告会议能够提高企业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隐匿的财务问题,准确分析及调整公司未来发展策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企业管理者应当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分析各个部门财务会计核算报告,同时经由报告会议不断加强员工对规范化财务理念的理解。在处理异常财务会计核算信息、数据时,管理者应当组织相关财务人员积极开展研究讨论,深入探究引发问题的本质,实施有效的弥补措施。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企业规模的持续发展壮大都与会计核算工作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能够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信息与数据的会计核算工作是企业获得良好发展前景的基础,可见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走向规范化道路的重要性。虽然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已经激励企业管理者更加重视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目前大部分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性,但是规范化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仍然没有得到普及,在未来发展道路上,仍须投入大量时间及精力去研究。

参考文献:

[1]段玉珍.有关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

[2]孟素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探究[J].时代金融,2011.

[3]李建伟.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研究[J].会计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