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力; 传播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142-001
自跨文化传播概念进入我国后,掀起了对此问题研究的热潮。跨文化传播力概念在诸多网络文献中频频被提及,百度输入“跨文化传播力”词条后,显示结果为40,600个(2014年5月)。然而在CNKI检索后对此并无相关研究与界定。所幸的是,国内有学者对其相关概念――传播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研究与含义的探讨。
一、传播以及传播力
什么是传播?胡文仲(1999)将传播定义为:“信息的传送和接受,一方发出信息,另一方接受信息,这一过程就是传播。”在人类社会传播中,传播又分为三种:人际、组织、大众传播。而对于传播模式,传播学界也相应提出了不同的模型,其中较著名的有Harold Lasswell提出的5W模式,分别指Who(谁来传播)、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以及with What effects(得到什么效果)。之后的社会学家Jack Lyle 与M. Lyle把传播过程置于社会大环境中的考察,完善了传播的模型构建。总体来看,传播学界对于传播模式的提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基本的传播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渠道或手段、受众、效果以及环境,并且任何要素变化都会影响传播过程。
什么是传播力?国内学术界有关传播力概念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比如,刘建明2003年首次提出传播力概念时指出,传播力是“媒介传播力的简称,具体指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而张春华(2011)认为,总体来看国内外对于传播力的研究大约分为以下四个角度:能力说、力量说、效果说、综合说。除了张春华所总结的研究视角之外,国内有关传播力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大众传播,如丁和根(2010)认为一个国家的传播力可以通过对外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少及强弱来衡量,郑保卫(2007)认为要提高新闻传媒业的传播力,则需通过了解受众需求、加大新闻传播渠道、加强信息报道质量;刘修敏(2012)认为电影传播力取决于对电影素材艺术性的保留和对大众迎合的平衡把握。不难看出,国内有关传播力的研究角度侧重各异,大致可以归为: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以及传播效果,涵盖了部分传播要素,然而相关研究对于传播者以及传播环境却鲜有专门研究。据此,笔者认为传播力既包括对传播内容、渠道、受众以及效果的综合评价,也应当包含对传播者的自身能力以及传播环境。简言之,传播的的任何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或手段、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以及传播环境)之一都会影响传播力的大小。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传播力
跨文化传播是指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或公共传播的语境中,在有着互异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互动地发送和接受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从而进行文化上互相联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活动过程。因此结合上文传播力的定义,跨文化传播力研究的对象应当是在不同文化之间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传播的基本要素的综合考量。比如Hammer等(1978)提出的跨文化交际有效性三维度,即应对心理压力、有效交流及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之后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指标提出了不同标准,如Byram(1997)从应用语言学角度提出评估指标应当包括:语言、社会语言、会话能力以及态度、知识、文化意识等内容。在国际商务管理领域,人际技巧、语言能力、异国工作及生活动机、不确定性容忍和应对能力等因素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表现(Schneider& Barsoux, 2003)。然而Helen Spencer-Oatey (2010)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总结为情感、行为、认知三个层面。
而国内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基本沿袭了Hammer, Helen Spencer-Oatey等学者的思路,并未有太多实质突破。教育领域代表观点为:语言能力、文化用语知识、目标与文化和文化意识为跨文化交际能力(高黎,王方,2007),国际商务领域主要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跨文化沟通、跨文化适应、跨文化行动能力,文化智力、组织机构的民族中心主义、文化距离等因素(吴箫,肖芬,胡文涛,2013)。
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外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指标主要适用于人际传播的研究(如有效的交流能力、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并且跨文化交际研究评估体系最终落脚点为传播者自身的因素(知识、情感、技巧)。另外,我们从“跨文化传播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本身词义中也会发现二者的从属关系:传播在传播学中定义为“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而交际“指二人及二人以上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不难看出,交际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属于人际传播范畴。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作为“跨文化传播力”其中一个子项-“传播者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与跨文化传播力问题的结合,不仅对国内传播力研究中跨文化因素的缺乏补充,也使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研究不再拘泥于人际传播领域,而是将其置于更加宏观的传播方式,如大众传播中进行重新审视。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50
[2]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52-61
[3]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7
[4]张春华.传播力:一个概念的界定与解析[J]求索,2011(11):76-77
[5]丁和根.生产力・传播力・影响力――信息传播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J]新闻大学,2010(4):136-142
[6]郑保卫.强化传播力彰显影响力拓展创新力提升竞争力-试论当前我国新闻传媒业发展之要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2):18-27
为什么?为什么班里的同学总是嘲笑我,相貌是父母给的,长得丑又不是我的罪,他们是冷言热语我已经受够了。我无助极了,我的生命似乎被凉凉的秋意包裹着,紧蹙的眉头封锁了心灵的窗口,轻柔的吉它也化解不了心中的忧伤,空荡的思绪如荒羌的沙漠……
我一个人漫无目的走在大街上,呼吸着这寒冷而又寂寞的空气,今年的四月为何如此地寒冷,人们三三两两地如同幽灵地与我抢擦肩而过……
夜,好冷。
我独自一个来到冷饭店,我坐在一个靠窗可以看到满天星辰的地方。一位美丽的服务员小组笑眯眯地走过来,对我很客气:“小朋友,点些什么啊?”“呵,来杯咖啡吧!”难得这位漂亮的阿姨还能这么客气地对我,咖啡,和人生味道和相似吧!“等等,我不要放糖。”我对着刚想转身离开的服务员小组添加了一句。
夜,好美。星星在天空中眨着它那深邃的眼眸,泛滥着深情。好美的星辰,我什么时候也能像它那么地迷人呢?
或许有时放弃也是一种美丽吧!月亮为了给世人宁静,神秘的夜而放弃了发光的本领葡萄为了能够成为在佳酿而放弃了新鲜的权利;又如绿叶,为了让红花显得更美艳,而放弃了自己的使命。那我是否也该放弃点什么呢?美丽虽与我无缘,但我却不曾拥有其它的么?我有手,有脚,有头脑,实在想不到有任何理由来让他们瞧不起我啊!或许我正是放弃了美丽,而拥有了其它,也许吧!但是,我一无所有,什么才是我放弃了美丽而得到的东西呢?优异的成绩,我没有;美妙的歌喉,我亦没有,曼妙的身姿,我没有……
咖啡很快就端上来了,热热的。呵,我浅吸了一口,呀!还真是涩涩的,人生,也不过如此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对啊!老师不是说过几天有作文竞赛吗?我是不是应该去参加呢?但是,别人都瞧不起我,我去参加会被笑吗?我又望了一眼那深情的星辰,依旧向我眨着它那绝美丽的眼眸,似乎对我说:“你是最棒的。”对啊,我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代替我,不是吗?我起身,径直走出冷饮店……
风向我吹来,又离我远去,因为我不是它的归宿,还是因为我的容颜……
夜好漫长,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深绪盘旋在脑海中,漫漫长夜……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射入窗户时,我早已在上学的路上,今天的阳光很和煦,但我的脚步却异常沉得。经过番思量,我终于把我想参加作文比赛的事说给了好友听,她也很支持我去参加。她抬起头,明亮的双眸就像清澈的小河,一望到底,不夹一丝杂质,映着午后射进的阳光,显得特外美丽。这时,身后却传来一阵阵饥笑:“你瞧,那丑丫头,还想去参加作文比赛呢!”“就是,也不照照镜子。”那是刻骨铭心的痛,如果当时有一个地洞,我一定会……
我后悔了,为什么我会如此愚蠢的想去,丑小鸭变成天鹅永远就是童话。但是,如果我不去参加的话,那我是不是永远都被人瞧不起呢?
独坐黄昏。虽已是草木摇落之时,这棵苍翠的大树却依然不减生机。落日的余晖洒满天地间,照耀着金黄的翻滚的生粒,若隐若现。那一颗颗渺小的尘埃似乎就是我的如梦年华,不由自主去吧!对,去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那天,我去参加比赛了,考场上,我写得特别流利,把自己隐藏在心里的一切的一切都描写得淋漓尽致,我把此事告诉了她,她窝心地笑了。
隔天,我的作文得奖了,我实在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好激动,只见同学们的眼神不再有鄙视,而是溢满了羡慕和惊喜。我终于明白,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不是童话。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自信的天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美丽不只是因为娇俏的容颜,还有美丽的心灵,自信……不知哪位哲人说过,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关键词】教学理念; 学习氛围 ;课程设计; 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的学习,而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对课堂教学的良好作用。当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边缘化、综合化的趋势,知识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整体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加强整合,向综合化道路迈进。提高初中生语文学科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就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空间,在教学中让学生多思考、提前思考、积极思考。摒弃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导讲解,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以往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总认为,学生的提前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解差别并不,其实学生在教师讲解前学习不但可以提前了解书本教材,进入学习预热阶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获得一定的知识积累,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有一个比较与补充,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就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前预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艺术手法,包括穿插艺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往往形不成一个整体氛围。
学校应鼓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并把它制度化,适时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估,以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水平。
二、教师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和实践者,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积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课改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这种理念的发展变化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提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其二是注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尤其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多注重学生的“学”,其次才是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学前规划课程设计,注重启发性的发问
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三者应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目前而言,我国的初中语文教材仍旧偏重“言”的功能,既重视理论性的语言知识、记忆性内容较多。所以,教师应在课程进行之前,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根据现实环境来科学规划课程设计,由表及里地阐发语文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首先带领学生们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继而再将之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这种“文本解读――精神引导”的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开掘教材的深度,使语文课程成为学生积累知识、提升人文素养的契机。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平衡形式与思想性的比重,既关注学生的语文操作能力,也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精神素养。
提问环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重要形式,让教学知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顺畅地传递并反馈。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提问环节,做到基础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以便及时巩固学习成果并升华教学知识。这些提问中既包含关于形式方面的问题,也有关于思想内涵方面的问题,重在启发学生对形式与内涵的双层思考,由此完成“言”与“意”的合一。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综合素养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115-02
语文阅读教学课是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相关课程,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最好用培养阅读观念、积累阅读量、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等方式实现新课改理念下开设语文阅读教学课的初衷。
一 培养正确的阅读教学理念
新课改理念下,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方式、教学理念都受到巨大冲击,为了顺应时代要求,实现新课改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需要先为学生培养正确的阅读教学理念。现在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更为开放、信息量更大、阅读的对象仍是各种各样的文章,而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则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能读懂文章内容,读透文章内涵,确保学生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能从阅读的文章中提取重要信息,对文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概括总结,还要能将文章中提取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能给予文章最为中肯、客观的评价和鉴赏意见。
二 做足阅读教学辅助工作
教学方式想要达到最佳效果,除了必要的课堂教学外还有许多辅佐工作需要及时完成。有时阅读教学的辅助工作反而会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所以督促学校和老师为学生做好各项阅读教学辅助工作也是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
1.积极开展各项语文教学工作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是整个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从现实情况和辩证唯物主义双重标准考察下不难发现,其实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整体的语文教学水平,反之高效的语文教学工作也能推进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分属于语文教学范畴之内的其他语文教学活动也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有影响。
2.加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
学校日常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不仅能为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从管理层次推动中学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学校中的校风校纪管理、教师授课的安排等内容都属于学校日常管理范畴,而且这些内容也都能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条件。如以普通的高中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为例,在有序的学校管理后营造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能为阅读教学提供环境上的支持和帮助。
3.设计合适的教学方式
语文阅读课比较新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都还处于探索中前进的阶段。根据新课改理念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比较合适的教学方式可包括互动式的教学和梯度化教学设计等。
梯度化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从参与阅读教学的学生层次和水平的不同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设计。梯度化的教学能让学生避免阅读时选择不一的干扰,还能促进学生层层递进式地掌握阅读教学的精髓。梯度化的教学设计可使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学生能在合适的教学设计下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间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
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一方面,教师负责教授阅读方式、推荐阅读内容、安排阅读教学进度,而学生负责根据阅读教学安排阅读相关书籍并加以分析和理解,并将理解后的感悟和不理解的问题一一反馈给老师,向老师寻求解惑。另一方面,老师和学生还要多注意心理沟通,家访和电话访问以及一对一的谈心等都是主动出击的互动方式。互动式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值得持续和发展。
4.做好学生心态管理
心态问题是心理问题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态管理也是教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乐观积极的心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快乐地参与阅读教学活动之中或是在阅读中获得快乐;主动好学的心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方坦然的心态能帮助学生降低焦虑、疑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三 培养科学的阅读习惯
俗话说:“态度决定人生”、“性格决定命运”,在明白这些道理时更不应忘记“细节决定成败”。阅读习惯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系统中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最易被忽视和放弃。但被习惯性理解为细节的阅读习惯其实是决定中学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
根据新课改理念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初高中学生们需要培养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1)确保每周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对阅读时的坐姿、看书方式等都有着明确规定,以确保身体健康、知识积累为主。(2)避免走马观花式阅读,阅读文章时要深入、细致,能明确分析出各类阅读文章的本质内涵。(3)养成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根据自身语文知识水平和高中学业进度规划阅读书籍的难易程度和基本数量。(4)养成边读边记的习惯,一方面保证阅读时“灵光一现”的产物能完整保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阅读时集中精神,能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5)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中学阶段的学生自律性不强,大多时候需要老师的强迫和监督才能完成历时较长的阅读任务。然而一旦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便能顺利地持续下去。
四 增强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验
“感同身受”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染力较强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若能多积累生活经验、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便能真正从文字的世界中读懂感情。多增强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验,能帮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带入其中,从文章中某一角色的角度去感悟和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和道理。这样感同身受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本质特点。
参考文献
[1]付瑶.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
关键词: 教学观念 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
多年的物理教育主要重视知识与技能教学,轻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忽视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脱离科学技术、社会生活。这种现状致使课程的三维目标大有缺失,即“一强两弱”,课程目标不能有效整合,形成了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仅仅是灌输知识,训练解题的现象。为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物理、身边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使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有机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整合课程三维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从上到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阔步向我们走来,而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1]。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概念下实施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矛盾问题,需要教师逐一解决。
一、关于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问题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始终占主导地位。具体体现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控制者,同时是成绩的评判者,是绝对的权威。教师的教学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按照固定模式预习,上课讲解,分析例题,让学生做习题;实验教学则按照教材给出的实验步骤亦步亦趋地验证既有结论。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对于以上的传统教学观念能否在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得到转变,更好地融入到新课程理念下的角色中,即是从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那么该如何实现这个观念上的转变呢?首先是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我们应积极面对物理新课程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便适应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具体而言,新课程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专业素质三个方面都需要教师有质的提高。就需要教师不断在广阔的知识领域中遨游和探索,向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素质、全方位的能力素质及健全的专业情意方向提升自己;其次,就是能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渠道,让农村中学的老师们到课改区经验成熟和丰富的学校多学习、多交流、多对比,让他们多学习、多了解新课程概念下课堂教学各项基本功,更好更快地转变教学观念;最后,就是学以应用、不走模式、完善自我。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还是以接受学习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但很多地方还是体现出了新的教学理念,能看到教师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例如:第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已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多次留时间让学生思考体会,分析问题时努力使学生思维超前,题目求解只进行分析,不包办到底……可见,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试图凸显出来,但出于多种考虑,教师在许多环节上还是包办了,这体现出中学教师在传统与现代、求稳与求变中痛苦的抉择。第二是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体验中努力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开展和落实。第三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教师不再将书本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自身经验的联系,力争提醒并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在系统介绍陈述性知识的同时,注重程序性知识的内化。第四是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这一点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仔细体会,鼓励相互讨论上可以体现出来。
根据上面实际课堂情景来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是体现了新观念的影子,虽然这些新的理念在教学中还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但正是这些尝试与探索,逐步实现了教学观念的转变。
二、关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问题
兴趣是激励学生乐于学习、创造和成才的催化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杨振宁博士说:“成功的秘诀是兴趣。”这些至理名言说明了兴趣在一个人的成才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对于中学生,兴趣往往会成为他们入门时的向导,使他们在学习中心情愉快,探索时入迷“着魔”,从而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于是在设计物理课堂教学时,努力创设物理情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物理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制造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这样做能使物理学习更具有探索性和趣味性,也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确定出自己的阶段性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相应指导和分析,使学生的能力与学习的内容相配合,学起来简单明了,懂得应用,这样就容易取得预期的成绩,心理产生了成就感,兴趣自然就会产生,然后不断深入地学习,疑难问题就会逐个解决。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将学习物理的心得体会及时地表达出来,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一条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和途径让学生将心得体会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受到其他同学的关注、重视和肯定。从而树立学生的自尊心,这会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有就是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不应只局限在教科书内,应伸出触角,广泛接触前沿的、边缘的相关的知识和成果,感受物理科学的价值,提高对物理学的兴趣。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每一节课必须思考及实施到教学中的问题。
三、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
新课程目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示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构建教学目标体系,必须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这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的目标。为了更容易实现以上目标及配合相应的教材,可设置以下几个环节开展教学。
1.注重课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每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要求,使同学们明确努力的方向和应达到的程度,便于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2.自主学习。根据每一节课的知识点,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思考,大胆质疑,然后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梳理,重点或关键的地方让学生自己书写出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不仅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规律,而且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问题意识。
3.合作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找出本节课的相关疑点、难点问题,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和探讨,达到突破难点、解答疑点的目的,同时本着“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理念,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
4.研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实践与创造能力。
5.创新学习。运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及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资料,或能体现本节课知识的学科史料、奇闻逸事等,要求针对这些内容设计问题或给背景材料写出相关结论等,为学生展现了更加广阔的学习天地,以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6.达标评价。首先是当堂训练,主要是用于消化教材,巩固“双基”,注重基本题型的训练。同时以中档题为出发点提高突破,帮助同学们更深刻地领会相应知识点,逐步养成灵活的解题能力与应用能力,从而检验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高低。
对于现在中学生物理教学,广大的教师和教育专家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的模式已经开始逐步成形。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学习何种教学理念,物理课堂教学的目标始终是围绕几个本原问题:为何教、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35.
关键词:识字能力;实践活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84-01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小学生低年级识字教学显得十分重要。低年级要求小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其中1200个左右会写。识记生字的字形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而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不精细,对结构复杂的字形不容易记住。
这就要求教师再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和思考,创造性地开展了识字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乐趣。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参与中发展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参与是学生智力与能力发展的关键。激活学生的热情,促使其主动参与。
要营造和谐的氛围,教师必须具有崭新的学生观,相信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生命体。不要越俎代疱,细嚼慢喂,将本来可以富有情趣的识字教学,变得机械枯燥、索然无味。
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识字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开放性环节:让学生说出自己从哪儿已经学会了什么字;用什么办法记住哪个字。学生自选生字汇报,学习的自大了,利于学生自我表现,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要营造和谐的氛围,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幽默,富有情趣,富于激励。教学中,我们允许学生识记字形方法的多样性,不轻易否定学生。学生在教师宽容的评价中,变得有信心、有创见。
二、引导发现,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能力
新大纲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随着学生经验的积累,我们也就逐步简化识记生字的过程,增加学生独立识字的机会,发挥其主体性,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发现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独立掌握生字,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形成识字能力。
这样,学生在识记字形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总结出了记忆字形的方法,经历了艰辛的脑力创新过程,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识字的主人。他们会在以后的实践中,不依赖于任何帮助,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主动运用,持之以恒,不断训练,逐步形成能力。
三、打破常规,让学生在识字中享受快乐
实践中积累的识字经验,成为学生识生字的基础。汉字造字的规律性,为放手让学生尝试识生率提供了可行性。教学中,我们常常启发学生:“假如让你造这个字,你会怎么造呢?”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脑,不仅掌握了生字,更重要的是在主动参与、体验识字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我们还利用归类识字中认识同族字的特点,尝试着打破常规,让学生根据词语,运用规律,自己研究归纳出生字。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既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有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记范围。
四、指导编谜,让学生轻松记住字形
低年级学生对谜语有浓厚的兴趣。为了能让识字教学变得活泼有趣,我们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谜语与学生的识记生字联系起来。除了编谜让学生猜字外,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抓住某些汉字的字形特点,进行联想,学着编谜语。教学“闪”字时,先引导学生把字拆分成“人”“门”,在老师的动作暗示下,学生心领神会,编出了谜语“人很快进了门”,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还懂了字义呢。又如“兽”字是小学阶段学生容易写错的一个字。教学中,先让学生把字分解成四部分,再引导学生联想到野兽的特点,学生编成了谜语“头上两只角,整日田里跑,张着一大口,凶猛又可怕”。学生学着编谜语,一定会认真分析字形,抓住特点。这样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在轻松的气氛中,难点已化解。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引导创境,让学生巧妙记住宇形
有些生字字形复杂,或某些部件与熟字相近,低年级学生往往张冠李戴。教学中,我们找出各部件的联系,或抓住容易错的地方,引导学生创设特定的语境,进行联想,让他们在形象风趣的语言中,巧妙地记住字形,强化了识字效果。如“柳”字,一直到高年级都有学生把右边的撇忘掉,我们在教学中就抓这一重要笔画,引导学生想像着微风吹来了,柳枝是什么样子呢?有的柳枝细些,微风中轻轻地飘了起来;有的柳枝粗些,微风中还是那样直直的。形象的语言,使学生再也不会将那“微风中飘起的柳枝”给忘了。
关键词:农村课改 引进活水 读写结合 导演精彩
新课程下的一堂语文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在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身上。几年来,我一直在试验着先进教学方法,饱尝着探索的艰辛。我在“引进活水、读与写、赞美与鼓励”的教学环节中,不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就像喝咖啡,虽苦犹甜。
一、引进活水,与时俱进
首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在新课程中开展得如火如荼,多次举行的新课改洋思示范课、过关课、研究课、成功课,真正起到了示范引路的作用,达到了交流研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正当新课改之时,洋思春风迎面吹来,在课改中,认真实行日日清,让每个学生都不掉队。洋思中学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高标准的要求,教学中,学之、用之,真是受益匪浅。
其次,杜郎口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三三六”或者“10+35”模式,引进淄河中学“科学而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5+15+20),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课堂成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激烈,学生成了主角,老师成了一个出色的导演。所学三种模式,万变不离其宗。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教学理念,我们不能理解成一种教学模式。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中,积极性相当高,生怕给小组拖后腿,主动预习,为争当优秀小组,暗地里叫着劲。有很多的知识,无师自通,知识消化得相当的好。学生在尊重、理解、平等的氛围里快乐学习着。
二、多读多写,文采飞扬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
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也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则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陋室铭》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写作问题:既然陋室从图片上看非常简陋,那请想想“我”却说它“不陋”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我对学生所写答案给予了肯定、给予鼓励也给予引导,最后明确了陋室主人在乎的是人生的那一份高洁傲岸的人品。学生在不断的读与写的实践中,多写多练,摸着了门道,再进一步经过自身的“心营意造”,工而后巧,是能够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来的,定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那一天。
三、赞语化细雨,滋润一个春天
《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对学生的赞许。
有一次,我讲《与朱元思书》这一课的公开课时,学生非常紧张,有个学生由于紧张把问题回答错了。我对他说:“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感谢你的勇气。”于是,这位同学整堂课发言非常积极。学生在读书时,我说: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通过鼓励性的赞语,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说:“我希望我的学生有白雪公主的善良,有灰姑娘的宽容,有丑小鸭的坚强。我希望每个人都绽放内心真正的美丽,成为一生都非常美丽的人。”学生在赞美的阳光中,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开创着新的未来,走向了人生的春天。
学着走别人的路,还是要穿自己的鞋,亲自用脚走一走,才知道怎样穿走路最合适。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曲解。对于多种先进的教学法,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在山区里实行新课改难度更大,在艰苦的条件下,在恶劣的环境中,我要像沙漠里的一些植物一样,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把我终生所学奉献给大山的孩子们,把心开成一朵最大、最美丽的花,散发出人世间最浓郁的芬芳。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健全人格观
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们或许抱怨,教师这个工作有些清贫,但不要忽视,一方面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据调查表明,教师职业也日渐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另一方面,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不可否认,事业的成功、职业的选择可以带给人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也常常将富足的物质生活作为幸福生活的表象。可事实上很多人在物质条件满足之后,却没有幸福感,因为物质的追求是没有尽头的,是无止境的,要知道“金钱并不是价值的唯一体现,并不是幸福的源头”。我们或许抱怨教师这个工作太辛苦、太枯燥。是的,这个工作规律性强,一分钟已不能灵活,而且处于社会和经济双重转型期的新一代,教育的难度增加,诸如抓升学等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但是应该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相当一些行业竞争更大,风险更大,回报也不是很好。作为教育工作来说,我们都知道它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当你看到自己的学生如一颗颗种子、一株株幼苗在发芽,在茁壮成长时,定然会倍感欣喜,马克?吐温曾说过:“工作与玩之间的区别,仅仅是个态度问题,工作是被迫做的事情,玩则是主动情况下做的”。其实都花精力,都让人疲惫,而不同的心态就导致大家都喜欢玩,而厌恶工作;作为教师,应该从自己的工作中寻找乐趣,而只有热爱这项工作才能达到忘我境界,发现其中的奥秘,从而获得一种快乐感。如果内心有个花园,那天天是最美的花季,如果内心春风洋溢,则时时象最美的春天,清风中飘来阵阵花香,也能酿出人格的芬芳。
其次,要有健全人格观,新形势下的教师,自身要具有健全的人格,要成为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需要的人,就必须自觉地营造和谐人际关系,要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善于悦纳自己也悦纳别人,要有理性的心态和一颗平常心,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喜怒衷乐适可而止、反应适中;要有一颗平衡心,象杂技演员手中的长杆,左右平衡,确定好自己的生活重心和人生目标,不断积累,把握机遇,找准着力点,从而体现自己的创造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时下,随离婚率的提高,单亲家庭的子女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群体的产物“留守儿童”也与时俱增,使我们教育的对象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化,“祖带孙”的过分溺爱和管理无奈、其父母因歉疚负罪而简单地用金钱物质来补偿、亲情交流的缺乏、亲人爱的缺失,导致这部分学生或狂妄、或自私、或郁闷、或冷漠,无孝心、无爱心、无恒心,甚至产生对抗心理和报复心理,面对这些我们不能埋怨他们,回避这些,而只有积极面对,所以一定要从全面人格的培养角度去关爱学生、教育学生,真正理解:“一类教师育人,二类教师教书,三类教师教应试”的深刻含意。
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新形势下的教师,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应该只在时间上局限于某阶段,在知识传授上局限于某一层面,应该把教育的目标设定为培养有个性的、能自主提高的、有持续发展潜能的人才,那么就应该具有相应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要注重培养自强不息的意识,一个没有自强意识的人不可能在坎坷的求知路上持之以恒的,更不可能面对挫折而不气馁,对教师与学生二者来说,各自都要有自信心,要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有所作为,教师要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也使学生要明白“没有攻不破的难关”。所以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不能惟上是从、唯书是从,也不能让学生唯师是从。
第二,要注重责任意识的培养,任何一个人,不是单独存在于社会之中、集体之中,个别的行为关联着共生的群体,所以要有责任意识。对自己要有责任,任何时候不能自暴自弃,“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自己,可以战胜更多的困难;对他人、对父母要有责任;对集体、对国家要有责任。一个不负责的人,最终没有人为他负责任。
第三,注重培养合作意识。
俗语说“独木不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讲的就是合作。“双赢”、“多赢”已成为目前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人与人之间在诸多方面要学会合作,善于合作,作为教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积极主动地与集体活动,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共处、学会互动、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第四,注重提高选择与甄别的能力,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的时代,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著《世界是平的》一书揭示了遥远的东西其实很近,地球已变成一个平面,加之网络盛行,可接触的东西真是眼花缭乱,良莠难辨。多元的社会经济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必然带来思想观念多元化,价值判断的复杂化,所以辩美丑、识是非、知好歹犹为重要,当代教师,自身首先要有选择和甄别的能力,教给学生积极健康的东西,同时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只有正确的选择才能寻求到适合个体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五,注重培养反思的能力和反省的勇气。
古语云“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要善于反思和反省,以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对待失误、失败上,要多从主观上找原因,多从自身找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进步更快,面对学生犯错误,要认识到他的合理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反思,反省能力,让其在自我的教育中去提高。
第六,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所涉及的探究性课题的内容特点,可以把探究性教学分为:建立某种概念和规律的探究活动,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寻求内部结构和模型的探究活动,技术设计与创新的探究活动,与社会问题相联系的探究活动(包括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热点问题及科学技术史中的问题)等.
笔者结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速度”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谈谈如何运用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从相互依存的物理量中构建新的物理概念.
2“速度”新授课教学设计案例
2.1教学分析
“速度”这个词在小学数学和科学课中就已经遇到过,但是当时比较关注速度的数值,对其单位未作要求.到了初中,以苏科版物理教材的编排体系为例,在学习物体的运动之前,学生就已经接触了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光的传播速度,但仍然是关注速度的数值,对其单位也没有特别要求.总体来讲,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对速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对速度并不陌生,但是仅仅局限于速度的大小,对为什么要用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又是怎样来的并不清楚.
2.2教学目标
2.2.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常见物体的速度和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2.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速度概念的建立,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一种方法.
2.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主动探究问题、积极主动寻求解决方法的良好习惯.
(2)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2.3教学过程
2.3.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运用多媒体展示如下情景:(1)猎豹追捕野鹿;(2)缓慢爬行的蜗牛.问题1: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 2.3.2合作学习,探索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方案1:相同的时间,比较物体运动的路程.
方案2:相同的路程,比较物体运动的时间.
问题2:生活中什么时候运用了方案1的方法?
赛跑、游泳比赛过程中,观众评判运动员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题3:生活中什么时候运用了方案2的方法?
赛跑、游泳比赛结束后,裁判员评判运动成绩好坏的方法.
小结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2.3.3活动探究,强化认知
活动1: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如图1所示,剪裁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个圆纸片裁去的扇形的圆心角比另一个大,再分别将它们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问题4:将两个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哪一个纸锥下落的快?
问题5:你是怎样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
相同的路程,比较纸锥下落时间的长短.
问题6:有没有其他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法?
相同的时间,比较纸锥下落路程的长短.
2.3.4认知冲突,深化探究
问题7: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释放,又该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
2.3.5建立概念,化解冲突
当纸锥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我们运用“小结1”中的两种方法都无法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法,也就是比较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即比较单位时间内纸锥运动的路程.我们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若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速度公式可写成: v=s/t.
2.3.6冲突再起,再次攻坚
问题8:用速度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实际上是比较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本质上是用了“小结一”中的第一种方法.有的学生提出能否用第二种方法,比如都取相同的距离1 m,看谁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短,也就是用t/s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尝试解决新的问题.
2.3.7教师引导,重视生成
当学生解决上述问题有较大困难时,教师应当适时点拨,提醒学生如果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比值越小运动越快,不如用单位时间运动的路程来定义速度更容易被人们理解.
2.3.8动手实践,学以致用
活动2: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问题9: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你认为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问题10:你选用的实验器材有哪些?
问题11:实验数据的记录表该如何设计?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并计算纸锥下落一段距离对应的速度(在学习下一节“变速直线运动”相关内容时,再指出该活动测量的实质是平均速度).
3关于概念新授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3.1案例评析
本节课教学设计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首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切入课题,并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再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接下来,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提出的具体方案加以演练,强化已有的认知.紧接着,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制造认知冲突,将问题探究引向深入,为速度这一新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伴随着学生的思考、讨论,从而水到渠成地建立起速度这一新的物理概念来解决新的问题.然而,课堂教学并没有到此为止,由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好奇心的缘故,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课堂教学又以新问题为新起点,将教学引向更高更深层次.
正是在学生认知矛盾的发生和解决、再发生和再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灌输和接受.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建立概念解决问题,学生参与到物理概念建立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编剧”、是“策划”、又是“导演”,是教学的主导.
3.2“以问题为中心”的概念新授课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与速度类似的概念还有功率、密度、热值、电阻、比热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从两个物理量的依存关系中构建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它所反映的本质与这两个物理量都没有关系.这种“以问题为中心”、从相互依存的物理量中构建新概念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整体的教学思路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时,我们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围绕问题展开探究.实验后,应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提取本质因素、澄清错误观念、形成对概念的正确认识和真正理解,并选择新的情景让学生应用概念,以实现及时反馈而达到巩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