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范文

社区文化建设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文化建设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文化建设模式

第1篇: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范文

【关键词】:城市森林建设;驱动模式;规划

【前言】:城市森林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89年,当前学术界对城市森林的界定主要是指城市内与城市周围的树木、林木与相关植被,也包括城区、近郊等对城市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的植被区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地区城市森林建设工作也纷纷开展,显著提高了城市森林的覆盖水平。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正确认识到城市森林建设的驱动模式及其规划的相关问题,为更好的推动城市森林建设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1.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的驱动力

通过总结我国各地区在城市森林建设实践历程来看,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基本按照“需求-功能-驱动”的流程开展的,即人们对事物有某种需求之后,并认识到某种事物能发挥这种功能,那么人们就会产生寻找或者制造这种物质的驱动力。

在城市森林建设过程中,其驱动力主要表现为:

(1)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当前城市建设中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态势,城市居民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居民而言,保证自己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良好、景色优美并能在城市中感受到娱乐,就是城市森林建设的主要目标。从这一点可以说明,我国各城市居民已经表现出强烈的生态需求条件,并且各地区居民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已经有了明显提高,这就势必会推动城市森林建设工作的开展。

(2)就城市森林本身而言,其因为具有多样式的功能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城市森林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生态功能,这是由森林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包括减少噪音、吸收有害气体等;但与普通的城市森林相比,城市森林还具备服务城市各类主体的社会属性,这是因为,城市森林虽然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空间内,它又被定义成一种具有服务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能够为城市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因此可以判断,在研究城市森林驱动问题时,需要将城市森林的社会服务功能放在首位。

从上文分析来看,城市森林与城市之间在功能与需求方面具有耦合性,因此,必须要正确认识到城市森林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构建完整的“城市-城市森林”体系,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森林建设驱动模式实践策略研究

由于我国城市森林建设驱动模式主要按照“需求-功能-驱动”的流程开展,因此在城市森林驱动模式实践中,需要先从城市的需求入手,才能保证驱动模式的构建能满足城市需求。

2.1以生态为主导的驱动型城市森林建设研究

在城市发展中,生态问题的影响十分明显,为了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统一,是相关人员工作的重点。本文所研究的以生态为主导的驱动型城市森林建设,主要结合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本身的变化情况而展开研究的。由于城市森林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客观规律,人们可以借助这种规律,依靠人们对自然的渴望,转变为一种驱动力,促使城市森林水平提高。另一种驱动就是外在驱动,源自于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渴望,希望通过建设城市森林,来进一步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最终构建完整的城市森林系统。

从部分地区的实践经验来看,生态驱动型的代表城市就是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市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当地重要的旅游风景区。在近几年的城市发展中,扬州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扬州市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争做江苏省唯一的“五星级”生态城市,开展了一系列的城市森林建设工作,连续出台了《扬州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扬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等资料,对本市生态建设工作进行明确,并重点支出了城市森林在整个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经过扬州市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扬州市城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4A级景区数量位居地方前列,显著提高了城市整体水平。

2.2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驱动型城市森林建设研究

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驱动型城市森林建设工作,直接反应出人们对城市森林的经济追求方面。例如,很多城市为了进一步推动自身经济发展,往往会将城市森林建设作为工作的突破口,这样不仅能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质量,还能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据统计,在2013年全年,我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3.06亿人次,包括海外游客861万次,直接收入超过200亿元。从这则数据可以发现,城市森林的建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为城市增加收入。从我国整体环境来看,在建设驱动型城市森林之后,城市的绿化水平将会得到明显的提高,这不仅让居民能享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会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引擎。因此,最后政府可以在财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快推进城市森林建设,最终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从目前应用情况来看,这种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驱动型城市森林建设已经在我国沿海省份得到了有效的推广,江苏省、辽宁省、天津市等地区已经推广了一系列城市森林建设的方案,并对城市森林建设提出了很多具有操作价值的意见。

结论:在城市发展中,城市森林是提高城市整体性能的关键点,在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美化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只重视城市森林建设工作,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各地区在开展城市森林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正确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个驱动力对城市森林建设的影响,能在充分了解生态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开展城市森林建设工作,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财根,郭剑英.生态文明建设下城市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研究――以南京紫金山森林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03:221-226.

[2]时宇,李明阳,杨玉锋,等.基于CLUE-S模型的城市森林公园土地利用情景规划方法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05:163-168.

[3]周大庆.论城市森林管理与制度创新[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6,01:87-90.

第2篇: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范文

关键词:社区文化;社区建设发展;参与;研究评述

随着“单位制”向“街居制”的转变,社区的功能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城市和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随之相应的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我国社区的发展速度远远将社区文化建设速度抛到后面,由于社区人们的生活品质离不开社区的文化建设。

一、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基本概况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区文化建设也开始发展起来,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者们就开始对我国城市社区文化的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与归纳,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可以概述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的基本概况。

(一)、研究方法:笔者者通过阅读32篇中文文献,大部分属于定性研究文章,仅有少数几篇属于定量研究文章。例如:殷小青[1](2008)以定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城市社区资源配置不合理、文化教育功能弱化、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新型社区受传统社区束缚等。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优化配置社区资源、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度,以及改革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问题。

斯琴高娃[2](2007)以新城区新华社区、铁路小区社区为例,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反应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社区、铁路小区社区的文化建设情况存在问题。主要表现有基础设施不健全、政府职能部门和基层部门之间职权明确、居民的社区意识与社区居民的参与较低等问题;之后给出建立多渠道的社区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大力宣传提高社区居民与辖区单位的参与率、积极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注重社区文化建设和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等措施。

(二)、研究模式

一是针对社区文化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例如:夏峰华[3](2005)认为:单位制逐步变为社区制,不同职业背景的人聚集到了一起,让社区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需要,形成适应社区的特有文化氛围。刘娴晴[4](1999)的观点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兼顾。应葵花[5](2007)则认为,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搞好社区文化产业、加强社区文化与制度化管理。周晨虹、马兆明[6](2006)认为从管理体制上进行完善。

二是典型社区经验介绍。董梁[7](2009)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拉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与特点,确立了拉萨城市社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建设的途径,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彭阳[8](2009)以“长沙市岳麓区社区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概述了长沙市岳麓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和问题,并借鉴国内外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岳麓区实际情况,并用相关理论方法进一步阐述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关系。

(三)、嵌入式研究,此类研究的作者主要是从自己研究或工作的领域角度分析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袁懿[9](2004)、麦欣[10](2009)、李国霞[11](2004)等学者提出的发展建议主要是以下几点:充分做好社区调研工作;建立社区分馆;因地制宜,开展读者服务活动。徐海波(2009)、[12]李明翠[13](2009)等学者认为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专业队伍优势,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网络技术等硬件优势。

王从江、赵立秋[14](2007)、郑文(2005)[15]等学者指出,互联网能有效地促进和改善社区文化沟通,同时他们也指出当前网络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消极的影响。

夏建中[16](2005)教授在《社区工作》一书中涉及到了社区教育这一内容,指出社区教育以培养和塑造有知识、有能力、以社区发展为己任的优秀公民为目标。高春凤[17](2009)在《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中认为在当前社区文化发展面临参与性低、设施缺乏等困难,社会工作介入可以帮助克服建设困境。

二、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针对社区文化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

1、社区文化的界定

文军[18](2001)等人认为,广义社区是特定区域内长期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社区是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张凤玲[19](2007)在《社区管理》提出:广义社区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狭义社区指一定区域内聚居的人群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黄立营、王光[20](2008)从广义和狭义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城市社区文化。王燕[21](2010)认为社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条件、精神风貌、生活规范和社会团体组织等四项基本内容。刘鑫[22](2004)指是共同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存有相近的价值观念,认同意识的社会群体在物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因求知、求乐、求美、求安等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精神文化活动。

以上学者观点虽不相同但是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方面,例如:都是围绕社区文化的构成要素以及社区特征两个角度进行定义的,从文化的地域性、多元性、人文性和共享性等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说明。基于前人定义,笔者也简单的将社区文化定义为:在特定的地域内的人们,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模式、公共道德等文化现象的集合。

2、社区文化的分类

(1)、社区文化的内容上分,唐浩和徐艳芳[23]认为可分为社区传统文化、社区公益文化、社区娱乐文化、社区个性文化。

a.社区传统文化社区

传统文化社区体现了不同传统的文化特点,具有居民文化意识、历史传承和行为习惯等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具有社区特色的民间艺术,社区传统形态的文化素质,和有社区文化建设产生的价值取向等。

b.社区公益文化

一般由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作为依托,为全社区成员服务的社会性文化活动,且具有群众性与非盈利性的特征。社区公益文化不仅能体现社区的综合实力和综合发展水平,而且是促进邻里交往和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基础。

c.社区娱乐文化

以娱乐场所为依托,带有盈利性特征。为社区成员的日常活动提供了多重选择,也是社区文化普遍性的基础部分,也成为社区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同时对于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d.社区个性文化

通过居民生活的集合体,体现社区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社区文化的艺术水平上,由于社区居民的知识与专业结构是多样的所以社区个性形象特征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二)从社区文化的建设发展

张雪[24]认为社区文化建设不仅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还包括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起而受到关注的。而且就目前来说,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要明显滞后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沈丽丽[25](2009)观点是用“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研究这一问题,张刚[3](2001)从建设新农村和提高农村软实力的角度研究。

1.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是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孙晓刚[26](2008)认为和谐的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表现出宣传、凝聚、教育、娱乐、调节功能。王燕[27](2010)则认为:1.“社区精神” 由社区文化营造,通过提高居民的精神境界,从而去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2.社区文化的提高有助于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是社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隋鹏[11](2009)的观点是:1.社区人口结构性变迁的需要; 2.城市化速度加快与管理任务加重的需要; 3.改善社区状况的需要;4.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5.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需要。陈颜[12]认为,城市社区文化不但是城市文明的载体而且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城市文明与城市文化发展重要标志,更是深化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举措。

2.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

鄂忠群[28](2010)认为:财政用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的数额应该增加。虽然近几年投资有所增加,但是还是远远不够。严重地制约着城市社区文化的大发展。王光[29](2008)认为.传统社区建设管理体制的束缚、城市社区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弱化、社区文化建设队伍不稳定等。孙娜[14]认为: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积极性社与参与性不高,这使得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有所下降。陈宇秦30(2008)则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只停留在一般的社区文艺活动层面,这种一般的文艺活动只在开始时具有吸引力。久而久之,人们对此会产生厌恶感,从而不愿参加。

三、总结与展望

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对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以及发展建议都做了比较好的探索分析,为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借鉴。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1、在做学术研究中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谨记切勿固步自封,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不断探索出一些有利的新兴因素,它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为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2、研究角度多,分析细致。目前虽然仍有学者做笼统的研究,但是已经有许多学者开始分角度研究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例如:从政府角度、高校角度、图书馆角度、网络角度等。大多研究细致,能够提出比较有意义的建议,能够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3、研究内容较为全面。对于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意义、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发展建议。有的文章还会涉及到对问题可行性的分析,研究相对来说较为全面。

笔者发现目前研究中,在取得成就的同时,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表现为以下几点:

1、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的文章比例较大,定量研究的文章比例较小。

目前学者对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缺乏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多为理论研究且成果现实利用价值不大。现有的研究往往泛泛而谈不够细化,没有将城市社区有系统的分类。

2、虽然研究关注到了一些新兴因素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但是研究尚不深入,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例如:网络因素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文章,对于新兴社区网上小区的研究少之又少。

3、重城市轻农村。目前关于社区研究的文章,主要针对的是城市社区。而对农村社区文化研究寥寥无几。而社区文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是城市与农村文化建设缺一不可的。

4、交叉学科的研究需要丰富,现有的研究中嵌入式研究较少。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丰富研究的多元化。(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殷小青:《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2008.09.

[2]斯琴高娃;《呼和浩特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

[3]夏峰华.浅谈“以人为本”的新型社区文化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5,(6):143-145

[4]刘娴睛:《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发展中的定位>。

[5]应葵花:《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探微》,《滁州学院学报》,2007.(3)。

[5]周晨虹、马兆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6]董梁;《拉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大学学报,2009,(5)。

[7]彭阳《长沙市岳麓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3

[8]袁懿.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功能[J].图书情报.2004(2):90

[9]麦欣.公共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J].继续教育研究.2004(6):93―95

[10]李国霞.公共图书馆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9,29(1):13―15.

[11]徐海波.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0):32―33

[12]李明翠.地方院校图书馆与现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29(3):70―72.

[13]王从江,赵立秋.互联网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J].学习与探索.2007(3):47―49.

[14]郑文.互联网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167―168.

[15]斯琴高娃;《呼和浩特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夏峰华.浅谈“以人为本”的新型社区文化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5,(6):143-145

[16]刘娴睛:《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发展中的定位>。

[17]周晨虹、马兆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18]董梁;《拉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大学学报,2009,(5)。

[19]彭阳《长沙市岳麓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3

[20]袁懿.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功能[J].图书情报.2004(2):90

[21]麦欣.公共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J].继续教育研究.2004(6):93―95

[22]李国霞.公共图书馆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9,29(1):13―15.

[23]徐海波.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0):32―331.

[24]李明翠.地方院校图书馆与现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29(3):70―72.

[25]王从江,赵立秋.互联网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J].学习与探索.2007(3):47―49.

[26]郑文.互联网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167―168.

[27]沈丽丽:《基于“地方性知识”视角的转型期乡村社区文化建设》。《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8]孙晓刚:《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南方论坛》,2008.(6)

[29]王燕: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207

[30]鄂忠群: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2010,(3):48-49

第3篇: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范文

1.1城市社区文化

城市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它是在社区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中形成的社会文化在社区的反映.它的发展与否,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文明程度和发展趋势。全球化进程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打造城市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文化建设与城市竞争力正在形成深刻的内在关联,各级政府越来越把文化建设当作竞争实力的重要部分加以建设。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凸现,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城市社区的形成和逐步完善,社区文化在城市社区总体建设中的位置更加突出,成为一个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标志,其对城市社区的发展意义是深远的。

1.2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2.1政府观念没有转变,对社区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社区参与自主性阙失。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由政府决定,城市社区的居民参与仍是以动员性参与为主,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

1.2.2对社区文化建设认识不足。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们提高文化素质的经济基础和社区认同意识薄弱.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牢固的文化心理基础。

1.2.3社区资源配置不合理,开发利用不够。分布在社区中和各级各类图书馆包括高职院校图书馆没有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城市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1.2.4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弱化。如何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构筑本社区文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自己社区的文化空间和文化序列、突出各自社区的文化特色,是摆在我国城市文化建设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除要想办法自身建设和发展外.最重要的是依靠周边的文化环境、有利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所在区域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等为自身的文化建设服务,不失为一种经济的、建设快的良好方法。

2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1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的需要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发挥自己文献资源优势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高知识群体的人力优势,帮助社区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社区成员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指导他们接受新思想、新技术;另一方面引导社区成员用“法”和“德”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高职院校图书馆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同时又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

2.2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图书馆发展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办馆宗旨是“一切为了读者”。此处的读者不仅仅指高职院校师生,还应该包括其周围社区内的居民,要实现这一宗旨.必须使其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起来.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仅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还要为社区学习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馆藏资源活力,才能使资源建设、共享做得更好。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进行社区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还可以发现自身资源和服务方面的不足,从而重新配置馆藏资源和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

2.3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推进图书馆自身建设

高职院校图书馆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更多读者认识到它的存在和价值,使社会公众对学校重点学科有所了解,同时也便于学校科研人员同其他学校、企业科研人员沟通.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声誉.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图书馆的建设.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

2.4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社区居民文明程度的提高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为社区学习服务的过程中,可以传播最新的政治、教育、生活信息来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向社区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以此来陶冶社区居民的情操.高职院校图书馆为社区学习服务,还可以增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激发社区成员关心、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意识,可以培育和谐的社区文化.同时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促进居民素质的提高。

3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

高等院校是一个城市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担负着培养高级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任务。具有智力人才密集、学科门类齐全、信息集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设施先进、与社会联系广泛等优势.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散地和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在发挥培养人才主渠道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充分发挥其文献信息优势,积极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终身教育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图书馆也有着诸多优势,表现在:

3.1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高职院校图书馆蕴藏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藏书系统完整.整体学科比较齐全,情报含量偏高,与学校所设置的专业联系密切。针对性强,提供的情报准确性、权威性更高。学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无论是藏书数量还是藏书类型、经费来源等都是社区图书馆所不能相比的。

3.2专业队伍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丰厚的文献信息优势。而且有着庞大的专业队伍优势.拥有一批学科专业齐全、素质较好的专业技术人员,人员配备齐全、比例均衡、文化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他们可以解答咨询问题.也可以辅导读者进行信息检索,对情报的收集、加工、整理等工作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自己高素质的人员以及完善的网络设施等有利条件来承担社会的科研项目和人员培训。

3.3基础设施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还有着馆舍及其他服务设施的优势。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图书馆发生了显著变化,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各高职院校纷纷新建(扩建)一批规模大、功能先进的图书馆。各种服务设施也日臻完善。并且具备了向社区开放的条件。

3.4技术设备优势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及网络化等技术手段与设备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得到普遍应用。为信息用户获得快速、准确、有效的信息资源提供了保障。在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拥有强大的网上资源,印刷型、电子型、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存互补,共同发展。设备的先进。网络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检索的方便和快捷。现代技术的充分利用,是其他类型图书馆所不可比拟的。

3.5信誉优势

高等院校是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基地,其主体读者群素质普遍较高,因而也要求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作为最重要的教辅机构,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始终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己任并不断为之努力,在长期面对教学、科研人员的服务工作中一直在追求良好的服务效果,树立了良好的服务形象。因而,其在社区范围内享有较高的信誉。此外,在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方面。作为非盈利性机构的高职院校图书馆较之其他信息服务机构,也有着所提供的信息更权威可靠、服务更周到、费用较低廉等优势。

4高职院校图书馆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的具体措施

4.1与社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有突破传统观念。向社区开放,在信息资源保障上推行与社区共建共享的新思维,才能使图书馆适应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新需求,更好地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

共建社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即高职院校图书馆与社区共同协商。资源互相共享.共同建设社区图书馆,发挥双方信息资源、人员、设备、资金的作用。共建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向社区开放的基础。高职院校图书馆具有人员、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而社区有场地、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双方具有极大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使双方合作共建共享文献信息资源成为可能。在这种前提下,由图书馆提供免费的基础馆藏,并负责对管理人员免费培训,及时解决在实际工作出现的问题。社区负责为图书馆提供场所、基本设施及运作资金等。采用这种模式无论在技术人员、资金、场所等方面均取得了保障,互相补充。互利互惠。

共享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向社区开放的目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数字资源向社区开放。为社区居民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优质服务,即高职院校图书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向社区的居民发放借阅证。同时提供文献的查询、检索、电子阅览室等即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网络登陆图书馆网站,查阅自己所需的书刊资料和数字信息。

高职院校图书馆与社区共建共享。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利用。也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开拓了新的领域。

4.2新型的社区图书馆办馆模式——托管型社区图书馆

它是指社区图书馆的举办单位与本地区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签订协议。在确保社区图书馆优质服务的前提下.将其所属的社区图书馆委托高职院校图书馆筹建与管理,从而以规范化的分馆作业形式,为本社区广大居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办馆模式。这是一种集多种社区图书馆建设之优点的模式。它既有联办型社区图书馆的优势互补特点做基础。又有高职院校图书馆社区分馆的专业化管理。确保了社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如:厦门市图书馆在与社区合作推动社区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合作、托管、分馆制”的建馆思路很值得我们借鉴。

4.3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服务的尝试

4.3.1积极为社区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社区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开展为社区主文化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尤其是政府和企业需求的各种类咨询服务信息(市场信息、管理信息、决策信息等)的迫切性就显得更加凸现出来。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充分依托学校各学科实力。开发出适用的信息,为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偿信息咨询服务。同时应将学校的科研成果,本馆研制开发的信息产品提供给社区的企业、主管部门,主动为科研成果寻找市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4.3.2支持社区深化个人治学,发展生产科研

高职院校图书馆对社区开放。能够深化个人治学,发展生产科研,使许多文献信息具有更多的可激活性可以被人们感知、识别和利用。例如,附近社区的居民利用图书馆的资料进行继续求学深造,科研人员利用图书馆研制出新产品,新工艺等。为社区读者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3建立特色数据库,积极开展社区个性化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根据馆藏特点、地区优势、社区用户的需求状况在信息资源搜集方面有所侧重。建立自己的特色数据库,从文献的整体提供转向知识单元的提供,为用户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创造条件。建立特色数据库首先要体现馆藏特色。其次要体现技术特色,要具备有效的检索功能和多样化的载体形式,满足多层次用户的个体化需求。

4.3.4加大网络信息服务力度

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做好传统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必须加大网络信息服务力度,积极深化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高等院校比其他图书馆的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拥有量更高,有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信息服务设施的实力。图书馆服务人员应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分析与重组,提供信息增值服务。

4.4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社区文化建设意识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一项事业来抓必须有一支具备社区文化建设意识的高素质的队伍。即

一、要有强化社区文化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的创新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又是立足于社区文化本身包含的道德文化、科教文化、生态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要有强化社区文化的特色意识。要充分尊重社区绝大部分居民群众和组织团体的意愿、利益,制定一个符合本地区长远发展的赋予远见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并以此作为社区文化发展的主题。有了一支拥有社区文化建设意识的队伍,高职院校图书馆就能卓有成效地服务于社区文化建设。

4.5培养新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才

随着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服务领域和范围的不断拓展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信息服务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大,且逐步向智能化发展,图书馆必须有适应新环境的专业人才,才能够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只有注意人才的培养,使图书馆服务人员真正承担起“信息导航员”“信息资源管理者”的新的角色。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社区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社区的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利用高职院校图书馆各种优势。同时,高职院校图书馆也要将蕴藏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要使高职院校图书馆成为根本意义上的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宝库。并建立起一个开放式的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对知识的渴求,这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开拓新服务领域中应努力的方向。

第4篇: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范文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251-01

社区文化是每个地区内文化形态的总称,具体表现为家庭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道文化等。它代表着一个社区的精神状态、生活娱乐方式、道德价值取向,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增强社区文化建设意识,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首要前提

社区文化建设,是满足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有效途径。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广大市民对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更加强烈,他们追求多样化高品位文化活动,希望有就近方便的文化网点,要求有优美、舒适的文化环境。社区是群众工作、居住和休息的场所,也是他们文化生活的“家园”,社区文化活动贴近群众,富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社区文化网络扎根于群众,联系着社区各个方面。因此,繁荣社区文化是广大社区成员的共同愿望。

社区文化建设,也是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社区文化不仅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有吸引力的传播载体。社区文化对于营造温馨和谐的文化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密切社区内部关系、和睦邻里关系、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都有着独特的作用。

二、繁荣社区文化,应坚持三项原则

(一)因地制宜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实事求是”理论精髓的具体应用,也是指导我们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方针。以我们和平区为例,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后,全区重组144个社区。各个社区的情况大相径庭,有的社区地理位置占优势,但硬件条件差,有的是硬件好,而所在地点不理想,还有的是硬件和处所都不好。这样一来,社区文化建设途径、群众文化活动样式和内容等,必然就要有差异。和平区坐落在沈阳市中心地带,人口密度大,文化设施建设空间有限,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各社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开创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新模式。

(二)社区合力是繁荣社区文化的主要保证

社区文化建设的动力,应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区政府、二是驻区单位、三是社区居民。这三方面的力量,应为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如果其力量能够形成一种合力,那么社区文化就会不断推进。因此,想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就需要充分调动社区成员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建设是社区成员自主、自助、自治的动作,而社区文化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涉及到社区内团体、企业、学校以及广大居民的共同利益,所以必须发动社区成员,依靠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创造。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实现上下左右的思想统一、步调一致,要形成共齐抓共建,这是构筑社区文化工程的基础,必须做到上靠领导、下靠群众、中靠社区成员的大力支持,这是形成合力、共建社区文化的首要前提。第二要充分依靠驻社区单位的力量,借助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创造联合的氛围,促成合力的渠道,形成要我办文化到我要办文化的观念转化,其中“资源共享”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潜力,要认真发掘、充分利用、借势推动,使社区资源真正为社区文化所用。第三加强社区内不同群体和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沟通、交流,做到设施或不、人才互通、活动互触,社区文化资源得到合理有效使用,发挥其最大效能。

(三)努力塑造社区文化的个性特征

在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活动基础上,应注重突出个性、形成特色,这是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由于各社区的区位环境不同、人口组成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所以各个社区存在着一定差异,而进一步发挥其优势,塑造社区文化的个性特征,则可以有效地提高社区成员的审美水平,大大增加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凝聚力,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区。特色文化往往可以成为一个社区的标志,可以提高社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我们要在优势上作文章,在特色上下工夫。

第5篇: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范文

关键词: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所在,特别是处于转型期的农村社区,其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如何积极探索转型期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区物质文明发展,已经成为了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

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主要指的是由居住在农村的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由一定的纽带联系在一起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情感归属和道德规范。而从农村社区文化内涵的形态上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观念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主要指的是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所必须的各种文化设施以及文化活动场所等物质条件,由此可见物质文化是保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制度文化指的是农村社区文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制度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观念文化指的是居民所有具有的共同价值观、社区意识、社区精神等,制度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的核心所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观念文化三者是农村社区文化的主要内容,且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农村社区文化的统一体。

二、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

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思想认识不足问题,许多干部群众对政策的解读和理解不够,完全没有认识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真正价值。许多社区干部工作理念和方式依然停留在以往落后层面,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念,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没有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从根本上抓好农村社区文化管理模式的革新,严重制约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硬件支撑不够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也同其它类型的项目建设一样,需要有强大的硬件设施作为支撑,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其目前的固定资源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匮乏性,即便是已经建成的图书馆、文化活动室也会因为后续资金的不足难以进行必备的资源补充、维修甚至是日常的运作,这就导致很多地方的社区文化建设成为了“形式主义”,并没有任何实际性的内容与意义。

(三)文化人才匮乏

文化建设同样需要一定的人才作为支撑,但是由于受到其固有的经营条件以及市场运作规律的影响,真正愿意投身到社区从事文化服务工作的人才数量并不多,而且极有可能因为工作环境和现有工作条件的落后与不发达造成已有人才的流失。同时部分地区政府层面由于缺乏对文化活动的支持,导致从事此项工作的人才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先进文化

在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发挥农村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树立先进的农村社区文化。因此,在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社区,以先进的思想武装人们的思想,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使先进文化在农村社区中扎根、发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做到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同时又要打造适合人全面发展的、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农村社区的具体情况,积极利用乡土资源,以戏曲、歌谣、民谣等方式开展一系列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促使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精神的形成,从而使本土文化与先进文化进行有机结合。

(二)完善设施建设,健全管理体制

农村社区文化是通过一系列的物质文化表现出来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社区文化公共设施、文化活动场所、规章制度、文化管理体制等等。因此在当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用于硬件设施投入的缺失而呈现出并不繁荣趋势的情况下,要不断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大用于专项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确保其各项事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社区内部还要做好文化管理工作,让科学完善的发展体系,符合整个农村经济建设规律,以及广大群众文化需求规律的管理体系来完善对其的运作与支持。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要想彻底健全管理体制,还需要构建一支稳定的工作队伍,其要以发展的观点来落实文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同时在明确其自身权责以及个人责任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来实现其对于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潜能。

(三)注重人才培养,增强培训教育

鉴于目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存在的人才匮乏、人员结构失衡的现状,其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其对于自身发展的束缚,就要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要充分储备社区文化服务人才,尤其是面向广大年轻的村干部,构建具有先进性、针对性、目的性与服务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侧重于培养其管理素质与管理能力。同时,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需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社区文化教育工作。社区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开展一般知识性教育,通过采取组织村民学习方式,对村民进行社区基本知识、社区环境知识、生产知识、劳动技能、村民共约等知识进行教育,以此来不断的提高村民科学素质;二是积极进行观念教育,积极培养村民的公民意识,根据村民的传统文化意识、文化层次及接受能力,对村民进行民主意识、公德意识、法制教育、科学意识等教育,促使村民树立起良好的公民意识;三是在社区中积极进行行为教育,在社区中充分地利用多种文化教育资源,采取丰富多在的形式,组织、疏导、激励村民选择正当的行为方式,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树立先进文化,完善设施建设和健全管理体制,注重人才培养,增强培训教育,才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瓴,罗燕洪.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的社区规划及其地方途径――以重庆市渝中区石油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05).

第6篇: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范文

[关键词]社区文化;传统文化;融合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33

地域传统文化是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它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地域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凝聚社区居民团结一致。绍兴作为千年文化古城,集商贸与文化教养于一身。现今,绍兴城市的发展明确地定位为水城、桥城、酒城与名士之城。

1绍兴地域传统文化资源解析

绍兴市是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城市,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绍兴社区文化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鉴湖文化:鉴湖水域辽阔,自然柔美,宛如绍兴人海纳百川的胸襟;好水酿好酒,衍生出了独特的黄酒文化,有水就有桥,由此衍生出独特的桥文化。水桥相映,形成独有的江南水乡韵味,由此又衍生了独特的旅游文化。鉴湖凝聚着历代绍兴人治水、识水、用水、改良水环境的智慧和勇气。

名人文化:绍兴的、、鲁迅、王羲之、陆游、王阳明、徐文长、秋瑾、大禹、勾践、范蠡、马臻等,他们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思想先驱。他们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引导和激励着后代人去实现新的理想追求。此特色文化中,还包括了“师爷文化”,在名士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造就一代又一代绍兴人奋发向上的精神。

纺织文化:绍兴以纺织而闻名,纺织经济是绍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在绍兴现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240个,从业人员60多万。绍兴的纺织既有历史,又有规模。几千年来的纺织业的发展史体现了一种文化内涵,那就是从传统中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从他们身上蕴含着绍兴人勤劳、坚韧、智慧、创新的精神品质。

黄酒文化:绍兴黄酒历史非常悠久。在绍兴,不论城市和农村,在餐桌上、在厨房里有家喻户晓的绍兴黄酒。由此引发出的绍兴特有的酒联、酒谜、酒舞、酒歌和酒乐形成丰富的酒文化。在黄酒文化的熏陶下,绍兴人练就出外柔内刚、厚积薄发的精神。

2绍兴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21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缺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由于我国社区建设正在发展阶段,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还很不完善。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待遇过低等问题的出现,导致现有的部分文化工作者人浮于事,使得他们无法专职自己的文化工作事业。

目前,高校很少设立相关专业,很多文化人才都是专项于某一个方面,从事于一些“高、大、上”的专职文化机构,很少选择任务烦琐的社区工作。总之,社区文化干部整体建设落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使得社区文化发展缺乏生机与动力,据笔者在绍兴市越城区的府山街道、北海街道、蕺山街道等所辖社区调查得之,目前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除了在硬件设施上不断完善之外,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图书阅览室、活动室、传统节日的会演等方面,几乎没专职的社区文化建设人才。

22居民社区参与的程度较低

社区居民以及社区居民组成的自组织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如何发挥社会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让居民及相关社区组织主动积极参与,是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居民是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由于我国社区建设是自上而下式的,主要依靠政府的政令推动,社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社区中各种组织的不健全,其参与程度也远远不够。

目前,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参与的主要方式是动员式参与形式,即由社区居委会或社区中的精英进行宣传、影响,劝说居民参与。这种参与的方式在社区建设的初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一定时期内也推动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一动员型的参与模式极大地阻碍了社区居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23社区文化发展结构失衡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是城市社区文化构成的全部。社区文化建设的结构性失衡,是指构成社区文化的四大部分在发展水平上不能同步协调发展。

目前,城市社区发展仍处在发展期,很多方面的发展还处在不完善的阶段。社区文化建设中重物质轻精神,重制度轻行为是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制度文化是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的制度保证。制度的核心价值是提供文化建设的标准。但在我们进入社区调查时,发现的现实情况是制度归制度,行为归行为。

相对于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与行为文化的建设相对较为缓慢。由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与主导者对社区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建设认识的偏差,加上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形式的单调性,使得二者建设更慢。

24社区居民认同感弱化

社区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力量,其核心是文化的认同。在传统社区中,由于受乡土、地域等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相对容易建立,但由于住房制度的改革,邻里之间彼此没有太多地缘关系,邻里间互帮互助观念淡化,归属感也就随之弱化。

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是相互影响、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社区居民归属感以社区认同感为前提,没有强烈的认同感,难以形成社区归属感。社区归属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社区文化亲和力与服务水平。当前,社区文化建设的以人为本原则,落实力度不够,导致社区文化亲和力较弱;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社^文化建设重管理轻服务,服务意识弱,服务水平较低。

3绍兴社区文化建设与地域传统文化融合的构建策略与方法

31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推进社区文化人力资源建设

绍兴地域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对于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来说,对绍兴本土的文化资源并不陌生,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首先应该有一支优秀的社区文化建设队伍,如何将社区文化建设结合地域传统文化,首先要造就一批对绍兴地域文化有深入了解,又有浓厚兴趣的社区工作者,如何将社区文化工作者培育成这样的人才。首先可以对社区中的专职文化工作者进行在职培训,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讲座的主持人可以是对绍兴地域文化有相当见解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是实际从事地域传统文化的工作人;其次应该重视业余文化爱好者,特别是本地域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将他们想办法吸为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的志愿者。

32以地域文化为基础,促进社区文化结构协调发展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面向全社会的城市社区文化的理论宣传,从认识上解决社区文化发展结构性失衡问题。人们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对待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态度趋于理性化,才能按照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规律来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其次,结合地域特征,深入挖掘地域传统文化资源。社区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应充分挖掘体现地方特色的表达方式,体现文化品位与档次。在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实现文化内容再现的多样性,既要有适合现代居民口味的现代文化,也要有体现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

33以地域特色为契机,推动社区文化的认同整合

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的建设,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社区文化建设追求的最终目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程度是评价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准,因此培养社区居民的共同价值观,实现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是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推动城市社区文化认同,寻求社区居民的同质因素,就应该以地域特色为契机,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以达到文化的整合目的。首先要科学分析,准切定位社区的共同价值观。绍兴作为千古名城,其外来人口比例不大,这就意味着寻找大家共同的社区价值观并不艰难;其次结合地方特色,不断完善和加强社区文化服务设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以良好的文化服务,赢得社区居民的信赖;最后,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志愿者互助活动,创新实践载体。社区志愿者互助活动是培育社区居民认同感的有效载体。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培养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34以传统文化为起点,提高居民⒂肷缜文化行为

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在社区成员中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使全体社区成员发扬参与精神和互助精神,共同建设新社区。社区还应从自己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成员的文化价值取向等实际状况出发,形成具有个性的社区精神。

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状况与年龄、工作情况紧密相关。目前社区参与的整体情况是老年人、小孩、低保家庭等参与的多,年轻人参与得少。因此,满足中青年人的文化需求应该成为今后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社区文化活动要想吸引更多的社区成员参与,就必须根据社区成员的具体情况,开展适合社区成员的实际需要,能够满足他们不同需求的活动。

综上所述,社区文化建设要想走出目前形式单一、参与不足、结构失调的困境,必须要充分挖掘地域传统优势资源,以特有的地域文化资源来培育社区居民的共同价值观,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多样的文化需求相结合,使社区文化建设不再空洞,不再浮于表层,体现社区文化建设的真正内涵与档次,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和谐社区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髡憬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马仲良社区文化与教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第7篇: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范文

(一)社区文化建设是居民和居民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同时也是维系政府与百姓之间和谐的精神纽带

现代社会高楼大厦,人们居住空间越来越大,越来越高,但铁门却关得越来越紧;社会越来越开放,但人的内心却越来越封闭。即使是邻居之间关系也比较淡漠,缺乏互信。邻居之间都彼此不认识,还何谈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很多心理实验都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冷漠、冲突的交往环境或气氛中,就可能逐渐变得言谈谨慎、情绪压抑,甚至性格暴躁、易生猜疑等。反之,和谐、融洽的交往环境就会使粗野者变得文雅,怯懦者变得勇敢,自私者逐渐懂得关心和体贴别人。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互相联络、增加感情、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精神纽带。大家基于相同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在一起,不分年龄大小、地位高低,家庭贫富,没有功利和矛盾,共同活动,其乐融融,因而交往起来特别顺畅,联系也相当紧密,这是社区人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各种各样的群体文化活动,会把社区成员吸引在一起,加强邻里相互交流,创造友善、和睦的氛围,密切群众与群众、群众与社区及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利于巩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对社区的归属感、自豪感。很多文艺骨干都成为了群众的知心人、政府和社区工作的有力支持者,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文化建设是打造城区品牌、增强城区综合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同步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协调,必然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进步。同时,社会、文化发展的滞后,也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底气不足。在城市发展中,文化这种软实力越来越重要,我们的环境文明城建设等都是在提高我们的软实力,未来发展的衡量指标当中一定有文化指标。城市社区文化工作是现代化城市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搞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一个区域人口的素质,建设现代化城区不仅需要有繁盛的经济,更需要有强盛的文化。所以,文化品牌建设对增强城区的综合竞争力这种促进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是一条有效的重要途径。

二、进一步扎实做好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思考与探索

当前,南昌市正处于经济增速、发展增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时期,提出了要打造“核心增长极”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些目标,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更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和健康的社会风尚。特别是在当前加强社会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城、创建国家文明城、创建国家园林城等等这些大背景下,我们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系列活动,正逢其时、正当其时,既与上级的要求合拍,也与我们的工作实际相辅相成。所以,必须高高举起文化建设这个旗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切实把社区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首先要强调,文化建设不简单的就是文艺活动,要从大文化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文化建设。这里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多个方面。社区文化是一种积淀,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也很丰富,应拓展开来,最基本的应包括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读书看报、各类教育培训,也包括邻里关系、家庭和睦等精神文明建设,乃至社区的整体建设等等,这些都包含着文化的内涵。所以说,社区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体系,而是一个与外界密切相联、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开放式系统,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放在全市的大局工作中统筹考虑,与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以推进。

(一)要与当前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努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是要在“大众化、群众化”上下功夫,促使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与推广并最大化发挥其功能效用,切实做到“润物细无声”。如何在“大众化”上下功夫,如何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体现出,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性、群众性的关键作用。所以不能孤立的、片面的来看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它只是一条线,但是可以关系到、渗透到各个方面和领域。在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这个大的系统工作中,要把社区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其中,并充分发挥出其群众性、基础性的作用。

(二)要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系列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文化工作也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和一条主线。在这项工作中,文化战线即是组织者、倡导者,同时也是主力军、主战场。所以,要抓住主题,周密部署,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生动直观的事实,大力进行“中国梦”系列宣传活动。要通过社区艺术节、通过各种庆祝活动,激励广大群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努力作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要与城市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南昌市的制定了“五城同创”工作任务目标;文化战线在创建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出应有的主力军作用。文化战线在创建工作中的重心就是要落在突出提升市民素质这个重点上,进一步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方面下功夫。要通过全面、系统的社区文化活动,使创建的目的意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创建工作赢得人心,让老百姓对创建工作有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让大家有参与创建的热情,营造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四)要与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第8篇: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范文

[关键词]社区文化 文化建设 对策

作者简介:周员凡(1976-),男,江西宜春人,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硕士,专业方向:管理学。

一、社区和社区文化

(一)相关涵义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社区”一词,他认为,社区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是某种自然意愿,这种自然意愿包括感情、传统和人们的共同联系。在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查尔斯·罗密斯把“社区”从德文翻译成英文“community”为“共同体”的意思。后来,把“community”译文“社区”,被广泛使用至今。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当社区建立后,就一定会产生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从广义上讲,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一定的地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而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社区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定向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以及提高社区成员素质,满足社区成员精神要求,活跃社区成员文化生活的社会性、公益性文化活动。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有效载体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1.社区文化建设是传播文化知识,增强社区向心力的有效方式。通过演出、展览、讲座举办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同时,通过各种表演、娱乐等共同的社区参与增强了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社区文化建设是促进社区发展的有力杠杆。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兼容性、熏染性和沟通凝聚功能、教育感化功能、协调发展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特点和功能可以改善社区的人际关系,居住环境,归属感等,维系良好的生活水平,最终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

3.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环节,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只有从社区这个社会基本单元入手,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细微处入手,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文化建设行政管理体制不合理,改革进展缓慢。计划经济时代的条块分割体制,造成了社区文化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收益权过于分散,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够充分理想。

(二)社区文化硬件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虽然我国的社区设施已经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供给增长还是赶不上需求增长。一方面社区公益性的文化设施投入少,欠账多,导致居民文化生活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无法满足,质量不够高;而另一方面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却日益增长,况且,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资源,闲置利用,严重浪费,而且有部分文化设施是需要收费的,其昂贵的票价为一般人所难以承受,也在一起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社区文化工作者整体素质较低,队伍不够稳定,管理不规范。社区文化工作者存在着人员少、兼职多、素质低、业余化、老龄化、任务重、福利待遇较差、业务能力和专业能力差、干部流失严重等问题,而且在管理上缺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四)区域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认识不全面,参与意识不够强烈。

(五)社区文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发展后劲不足。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一)理顺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组织运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协调化、网络化和高效化。在社区文化建设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单位,因此一个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至关重要。应当明确文化行政部门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管单位,在社区内可建立由其领导的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的社区文化工作协会,负责组织协调各种社区文化活动,跨社区的文化活动可由街道办事处或文化行部门组织协调。要克服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管理体制的消极影响,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要求,打破条块分割格局,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在管理体制上建立从市区政府、街道,居委会乃至家庭层层有关设施,形成戏剧、音乐、影视、广播、收藏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各个街道社区互相贯通,点线面全面结合的文化网络。理顺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体制,调整各类组织的运作方式,培育各方共建社区文化的健康机制。

(二)扩展资金等集渠道,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软硬件的建设。充足的资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市、区政府及财政、规划、建设、国土等职能部门要划拔一定数量的专项基金用于社区文化建设,并逐年根据情况增加资金投入。其次,社区要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个人、群众的赞助和支持,通过建立社区文化建设基金会统筹各项基础设施和活动的经费等集开支。再次,社区文化单位和人员应当利用各种时机,积极主动地到社会上筹集资金特别是社会闲散资金。同时,社区文化单位要发挥文化优势和影响,以文养文,以文补文,可以经营部分文化设施,提供有偿服务,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外演出自筹资金。总之,社区文化建设必须由一无化的资金运作机制向多元化的资金运作机制转化,必须要逐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千方百计拓宽资金的筹措渠道。

(三)有效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实现社区文化资源的整体共享,优化配置社区文化资源,促进社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如景德镇市可以以丰富的陶瓷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其次,要实现社区文化资源的整体共享和优化配置,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由于行业、地域、行政体系的分割而形成的“条块分割”局面,加强社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通过共建、共享、共用的方法,使社区的一切文化资源向三个社区,用实现资源共享的做法来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在各种文化活动中享受到了资源共享的好处。

(四)加强社区文化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培育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社区文化工作最终还是要靠社区文化工作者来完成,所以加强社区文化队伍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首先,要解决原来文化站、图书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建立起一套系统合理的人员职称评定系统。其次,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社区文化工作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一是要使广大的社区文化工作者形成强烈的责任感,树立优质的服务意识,切实把社区文化工作当成一项自己喜欢的崇高事业。二是有社区招聘和安排本科、大中专院校的有关专业,有志于社区文化事业的毕业生来扩充社区文化建设队伍。

参考文献

[1]马少红,都市社区发展和社区文化建设,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月

第9篇: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范文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管理;问题;对策

一、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建设和谐城市社区首先要解决社区管理体制的问题。我国的社区治理主体单一,政府组织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垄断社区所有的资源,这一问题在大多数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中都普遍存在着,其特征为行政主导、政府干预过多。但由于受“政社不分”传统体制的影响,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职能不明晰,这样就导致了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动力不足,社会组织很难正常发育。

(二)社区成员参与不足,自治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的社区自治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色彩浓厚。二是社区成员缺乏自治意识,社区参与普遍不足,影响了社区自治工作的推进。这主要是针对社区居民、驻社区单位成员和社区中介组织而言的。他们所参与的往往是一些由政府设计的项目,所谓参与也多是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由于参与渠道不畅,社区成员的力量也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社区归属感较弱。

(三)社区服务主体单一,服务内容不能有效满足居民的需求

从整体上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服务主体单一。健全的社区服务体系,其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基层政府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社区专业服务组织,还要有社区志愿者组织、社区中介组织及其他民间组织等非政府组织。但由于非政府组织缺乏独立性,资金、资源有限,整体实力不强,在参与社区服务时势单力薄,未能有效发挥服务主体的作用,导致城市社区服务主体单一。

(四)诸多因素制约社区文化建设

由于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已成为阻碍社区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城市社区文化发展面临困境,甚至影响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另外,社区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内容无法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也是社区文化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在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人才资源匮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问题的途径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克服当前社区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客观需要。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在现有体制基础上,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一)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实现社区多元治理

城市基层政府要转变职能,解决“越位”、“缺位”的现象。就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而言,政府应通过转变职能,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理顺与社区的关系,使政府行政和社区民主自治有效结合、协调发展。要明确街道、职能部门必须独立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责,政府部门把该由自己管理的事情管好,不推给社区。城市基层政府组织要将涉及社区公共事务的社会工作(如社区保障、环卫清扫、计划生育、社区服务、群众文化等)从行政职能中分离出来,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移交给社区去办。要淡化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社区自治组织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切实承担起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责任。要进一步发展社区中介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二)完善城市社区自治,促进社区居民参与

要理顺政府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多指导、多协调、多服务,该由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的工作不要推给居委会,以减轻居委会工作负担。社区居委会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导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上,增强社区自治能力。要坚持扩大基层民主,不断完善社区群众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居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激发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在文明社区创建中的主力军作用。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发展,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首先要培育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拓宽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渠道,做到“大家的事情大家议、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居委会等组织的作用始终是有限的,社区中介组织的存在有利于加强沟通,整合利益,促进居民参与。

(三)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创新社区服务机制

在当前的社区管理中,要完善社区服务首先要促进服务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要大力培育社区中介组织等非营利性组织。通过制订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使非政府组织获得合法地位和法律支持。要为非政府组织从事社区服务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财政支持可以体现在资金、项目、场地、税收等方面,这样能够吸引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政府也要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能力建设,提高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服务方面的能力。要发挥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骨干作用,这是完善城市社区服务的重要保证。社区居委会在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时应将重点放在积极引导社区居民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公益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