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心匪石范文

我心匪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心匪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我心匪石范文

于是,我向你飘飞。飘飞的过程是所有想你念你的日子,我幸福地坠落,飘渺得无牵无绊。

伸出你的手,请为我等待,请把我迎接好吗?

我不知道,风在那个方向吹?风的方向,也许就是尘世间的缘分吧?谁知道风会把我带到哪里呢?

我却义无反顾地坠落,也许一朵落花激不起你眼底的波光,也要从你身边经过,将我生命最后的余香为你偷偷地飘逸。

落在你掌心的时光,将是我最幸福的记忆。因为我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唯一的一次这样和你靠近。我能感受到你的体温,更欣喜的是我读懂了你掌心的脉纹,读懂了你爱情线上的故事。

有的人,相守一生却不能相知;有的人,刹那碰撞就心有灵犀。

我感谢上苍让我遇见你,让我落在你掌心,让我读懂你,更让你我继续演绎我们的爱情香篇。

我是你掌心一朵飞花,你用多情的目光温柔地,我幸福得颤抖,暗香偷逸。

我是你掌心一朵飞花,美丽的时刻相逢无期。我却没有叹息,因你欣赏的目光让我明白自己,花开是动人的画,花落何尝不是醉人的诗?

我是你掌心一朵飞花,在你迷恋的目光中渐渐老去。请你请你请你,把我的身影深深凝望,却不必收藏。

第2篇:我心匪石范文

关键词:消费信贷;消费需求;影响机制;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03―04

1引言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的贡献却严重不足。由于出口的高度对外依赖性和过度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要形成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重视消费的推动作用。目前消费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偏低,有效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就居民消费率来说,发达国家的平均居民消费率在70%以上,美国为77%,日本为54%,而我国这一比率仅为36%,有关学者认为,中国的居民消费率至少应该在40%-50%才算合理。为此,中央把“扩大内需,增加消费需求”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战略,党的十也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拉动。

作为拉动居民消费需求的有力工具,消费信贷近年来取得较快的发展,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日渐丰富,结构趋于完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差异较大,征信体系和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相关法律缺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信贷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有研究表明,消费信贷增长1%将拉动消费增长1.05%,在扩大内需的战略环境下,研究如何加快消费信贷发展从而拉动居民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消费信贷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国内学者做了许多研究,下面就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来梳理相关观点。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伊志宏(2004)认为在影响居民储蓄动机较大的因素是目标储蓄动机,而消费信贷的发展可以减弱居民因特定目标而进行的的储蓄,从而增加当前消费。吴孝政、潘国俊(2003)分别从消费者、消费品企业、消费贷款供给银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消费信贷能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从而扩大消费需求。吴龙龙(2010)认为消费信贷对消费存在挤出效应,该挤出效应受信贷额度、贷款比例、边际消费倾向、市场利率以及消费者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王勇(2012)提出了流动性约束的存在是导致消费对即期收入“过度敏感”的重要原因,而消费金融能够打破居民的流动性约束,实现消费的跨期转移,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张奎,金江等(2010)利用美国1959-2009的月度数据做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长期来看,消费信贷对消费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短期来看,消费信贷对消费具有滞后抑制效应。而张文红,王小景等(2013)采用中国的数据,通过协整分析和脉冲响应分析,却得出相反的结论:消费信贷在长期内不会对消费产生显著影响,短期内会显著地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刘锐(2013)通过面板广义最小二乘法对中国1999-2010的数据做实证检验,表明城镇居民消费与消费信贷存在正相关性。林晓楠(2006)对比中美两国数据,分析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由于我国经济改革造成的不确定性预期增强、居民贫富差距扩大以及消费的挤出效应等因素,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并不显著。李燕姣(2012)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消费信贷的作用渠道受限,导致消费信贷并不能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较强拉动作用。

综述以上观点,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认为消费信贷对消费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增长。另一种认为,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并不显著,并不能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宏观的层面上,比较感性,缺少深入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无法为实体部门提供理论指导和具体措施。而且,有关的实证研究只是单一的静态因果分析,或者仅对消费信贷和居民消费两个序列做一个简单的相关性检验,缺乏对两者系统的、动态的研究。本文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运用协整方程、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图,具体深入地分析两者之间的短期、长期关系,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2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分析

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存在一个传导机制,归纳而言,消费信贷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对消费需求产生拉动作用。

2.1消费信贷能减弱消费者的流动性约束从而促进消费增长

流动性约束的存在是制约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消费信贷的发展可以减弱居民当期可支配收入的约束,改变预算约束线的位置,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并且缓解大额刚性支出对消费的抑制作用。

居民一生中会经历置业、结婚、子女教育、养老等阶段,这几类支出可以称作“大额刚性支出”,当不存在消费信贷时,居民为实现“大额刚性支出”就不得不提前进行储蓄,在积累足够多的储蓄前,居民会尽量减少开支,谨慎消费。而且近几年,随着住房、教育、医疗的成本大幅提高,居民为购买此类产品,需要进行一个较长时间的储蓄,这严重制约了居民的消费水平。当居民能够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时,那么就能摆脱预算约束,提前实现“大额刚性支出”,从而减少目标性储蓄,增加当期消费。若所有的消费者都可以通过消费信贷来实现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根据个人需求相应调整消费品组合,则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促进社会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2.2消费信贷通过扩大货币创造乘数从而刺激消费需求

由于信贷市场资金供求的不均衡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在满足法定准备金的前提下,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并不能全部与需求者匹配成功,从而产生部分沉淀资金,即超额准备金。随着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信贷市场效率得到提高,信贷资金的更容易找到合适的贷款对象,从而降低了超额准备金率,货币创造乘数也随之增大。这样,等量的基础货币供应创造的货币供给总量增加,若货币需求保持不变,社会上的货币供给大于需求,市场利率就会下降,又投资为利率的减函数,因此投资需求会增加,社会总产出和国民收入随之增加,从而拉动居民的消费需求增加。

2.3消费信贷有利于提高消费的边际倾向从而提高消费水平

消费信贷能够促进社会边际消费倾向的上升,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消费是收入的递增函数,但消费增加的幅度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现实生活中,边际消费倾向一般与收入呈反向关系,即低收入群体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而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偏低。通过发展消费信贷,能够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和能力,使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提高,而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不会受到影响,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第二,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居民的消费不是取决于当期收入,而是由一生的收入所决定。居民会根据生命的不同阶段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消费和储蓄,将一生的收入均匀地分配至生命的各个周期,以实现消费的最优配置。居民的一生可以粗略的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时期。一般来说,中年时期收入较高,收入大于消费支出,因为其收入不仅要用来还清以前的债务,还要为养老进行储蓄,此时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青年和老年时期收入较低或没有收入,只能依靠信贷和储蓄来进行消费,收入小于消费支出,此时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通过消费信贷,居民可以将未来收入提前用于当期消费,使青年和老年时期的边际消费倾向得到提高,平滑人们一生之中的消费,从而有效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3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3.1变量的选取、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为了实证分析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本章以居民人均消费信贷余额CL反映消费信贷的变化情况,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CE来衡量居民的消费水平。鉴于消费信贷的统计口径最近几年才完善,2005年以前的数据缺失,所以选取2005-2013年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共36期,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在实证分析之前,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首先,以2005年第一季度的CPI为基期,将每个季度的数据折算为实际的余额,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其次,由于所采取的数据为季度数据,包含季节变动因子和不规则要素,为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采用移动平均乘法比率模型对数据进行季节调整。最后,为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以及模型可能出现的异方差性和多重共线性,我们对所有的变量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表示为LNCE、LNCL。取对数后并不会改变变量之间的经济意义和因果关系,变量之间的关系变为弹性关系,变动体现为百分比关系,误差变为相对误差。

3.2实证过程

3.2.1单位根检验

对于所选取的时间序列数据,首先考虑的就是其平稳性问题,若把非平稳时间序列当作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就会出现“伪回归”现象,回归结果变得不可靠。统计学中常用的检验序列平稳性的方法为单位根检验法,下表1为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

由上表数据可知,经过一阶差分后,两个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能够拒绝原假设,接受备选假设,即ΔLNCE和ΔLNCL为平稳序列,表明原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记作I(1)。

3.2.2协整检验

两个时间序列变量都为同阶单整,可以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协整关系主要用来说明时间序列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先以LNCL为自变量,LNCE为因变量做OLS回归得到方程,再对其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的结果如下表2所示。

由此可知残差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说明回归结果不是“伪回归”,序列LNCE和LNCL之间存在(1,1)阶协整关系,即两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结果如下所示:

长期中,消费需求与消费信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消费信贷变化1%,将引起消费支出变化0.3214%。

3.2.3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

协整分析的结果说明消费信贷与消费支出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静态关系,为了研究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各变量滞后期所带来的具体影响强度,我们利用ΔLNCE,ΔLNCL两个平稳序列作为内生变量,建立VAR模型进行分析。依据AIC和SC准则取最小值,经过反复比较,将变量滞后期确定1-3期的值作为内生变量,模型结果如下:

从(2)(3)式的各系数T统计量看,大部分变量是显著的,有少数变量不显著,这是由于模型各滞后项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所致,这种VAR模型中常见的问题并不影响模型的效果,可以忽略不计,不需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剔除。模型有2个内生变量,3阶滞后项,共6个单位根,经AR根检验后发现所有根的模的倒数小于1,都位于单位圆内,因此,该模型满足平稳性条件。结果如图1所示

模型的结果显示,人均消费支出受自身滞后一期的影响很大,从第三期开始,影响逐渐减小。滞后一期的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产生抑制作用,从第二期开始,才产生正向的影响,并且影响程度逐渐增大。符合前文协整检验的结果,说明消费信贷会对消费需求产生长期拉动作用。

3.2.4脉冲图形

基于VAR模型的结果,我们建立脉冲响应函数,绘制脉冲响应图,以求直观形象地分析消费信贷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通过脉冲分析,可以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下图表示了ΔLNCE对其自身和ΔLNCL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响应图。横轴表示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对冲击的响应程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消费支出(ΔLNCE)对自身的一个标准差信息立刻产生了较强的反映。第一期的响应值达到0.023,前5期的响应程度都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冲击的影响逐渐减小,从第10期开始,消费支出波动趋近于0,受到自身的影响趋于平稳。根据“荆轮效应”的解释,居民的消费不仅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还受以前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影响。所以,本期的消费支出与过去几期的消费支出有较强的关联性。

期初,消费支出对消费信贷(ΔLNCL)的扰动做出的响应为负值,在第二期达到负向最大的0.043,从第四期开始转为正值,在第五期达到正向最大值,之后这种响应逐渐减弱,趋于稳定的正向反映。这说明消费信贷在前四期对消费支出会产生微弱的负效应,但在以后较长时期内会形成一种稳定的正向影响。

3.3实证结论分析

3.3.1协整检验的结果分析

消费信贷的扩张对消费支出的增加有着长期拉动作用,消费信贷规模扩大1%,会使消费支出增加0.3214%。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支出的不确定性大,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较强,而通过消费信贷,居民可以在形成较稳定的消费预期,从而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消费支出。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的高刺激作用,我国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正向影响程度偏低。这是因为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水平较低,信贷体制和结构不完善,导致其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3.2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图的结果分析

消费信贷短期内会对消费需求产生滞后的抑制作用,但从长期来看,消费信贷能有效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现实生活中确实如此,居民在利用消费信贷完成购房、结婚等大额支出后,会背上还款的压力,期初的一段时间内,大额负债的冲击会使居民变得谨慎,从而增加储蓄,减少近期的消费支出。但是会产生一个长期的正向影响,因为消费信贷助居民提前完成了置业结婚等大额消费,居民为未来特定支出进行储蓄的压力大大减小,消费倾向增加,未来时期的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另一方面,消费信贷的存在,能够减弱居民的流动性约束,实现消费的跨期转移,使得居民的消费行为更具有计划性,将现在和未来的收入结合起来,平滑各期消费支出,提升整体的消费水平。

综述所述,继续完善消费信贷市场,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于拉动居民消费需求有重要意义。

4促进消费信贷发展的政策建议

4.1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完善信贷体制

虽然我国消费信贷近几年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绝对规模不断扩大,但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在居民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形势下,继续推动消费信贷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制约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信贷体制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个人征信系统和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成立一个专门搜集和保管申请人信用资料的商业信贷报告部门,贷款人通过一定的费用可以从该机构获得申请人的信用资料,这样既能减轻银行系统的调查负担,又保证了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另外,可以引入国外金融行业普遍采用的“5C个人信用分析模型”即: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金(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和商业条件(Condition of business),结合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实际情况,建立适用于我国的个人资信评估模型,以更好的反映个人资信水平。

加强信贷资金风险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消费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贷款发生逾期、违约甚至损失的概率也逐步上升,出现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信贷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欠缺。为此,可以从三个方面完善信贷管理体系:第一,规范信贷操作流程,重点强化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和贷后管理三个部分的分工和职责。第二,改进信贷管理方法,在坚持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并重的分析原则的基础上,更多地引入定量分析技术,使决策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三,强化贷款风险意识教育,重视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

4.2优化消费信贷的外部环境

消费信贷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体制同等重要,良好的法律担保体系在规范消费信贷市场,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提高消费信贷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消费信贷的外部环境。

第一,构建消费信贷的法律体系。针对日益繁荣的消费金融市场,有必要尽快制定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明确借贷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违约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失信成本,防止金融欺诈,切实维护消费者和贷款者的权益。除了制定完善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还应注重提高法律法规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立法时不仅要涵盖所有消费贷款业务,还要对特殊的消费信贷品种做出专章规定;对于消费信贷业务开展的每个程序,既有定性又有定量的规定,提高可执行性。

第二,进一步完善信贷担保制度。在强化债务人担保为主要方式的同时,加快建立专门的担保机构。由政府主导,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融资的方式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消费贷款担保基金,以此形成稳固的担保网络,降低信贷风险。另外,商业银行可以与保险机构合作,开发消费信贷类保险业务,如住房抵押贷款保证保险,汽车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确保商业银行债权的实现,丰富信贷担保的层次,从而促进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

4.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消费预期

前文的分析表明支出不确定性的存在是制约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在预期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出于对养老、医疗、教育等不确定性因素的考虑,居民不得不紧缩当前消费,提前进行储蓄。一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较小,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全、保障力度和保障水平不够,使得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改变居民未来支出的不稳定预期,提高居民的风险承受能力,增强消费信心,从而增加对消费信贷的需求。因此,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的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缓解居民后顾之忧,改善储蓄率过高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扩大消费信贷的重要途径。

4.4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市场潜力很大,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突破口,也是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主要区域。首先要积极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发适合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提高利用消费信贷的便利性,增加对农村消费信贷投入。其次,完善惠农政策,增加“三农”投入,扩大涉农补贴范围、提高涉农补贴标准,加强农民创业的金融和财税支持。最后,加大消费信贷知识的宣传,改变传统的“不负债”消费观念,引导农民增加对消费信贷的需求,培养信用消费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伊志宏.消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075.

[2]吴孝政,潘国俊.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结构升级[J].消费经济学,2003,(2):3841.

[3]吴龙龙.消费信贷的消费挤出效应解析[J].消费经济学,2010,(2):5761.

[4]王勇.通过发展消费金融扩大居民消费需求[J].经济学动态,2012,(8):7578.

[5]张奎,金江等.消费信贷对消费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2):103106.

[6]张文红,小景,冯梦雨.消费信贷对中国居民消费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5):4650.

[7]刘锐.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分析[J].消费经济,2013,(2):3842.

第3篇:我心匪石范文

关键词 警务人员 心肺复苏 情况调查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37

心肺复苏(CPR)是指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取的使其恢复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功能的紧急急救措施。以往研究表明,猝死一般以心源性居多[1],并且绝大多数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往往发生在各种突发性灾害、交通事故以及家庭、公共场所和行走路途中。有统计表明,在我国院外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不到2%[2],而国外发达国家的某些地区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院外复苏成功率达26%。为什么国内与国外院外复苏成功率有如此大的悬殊呢?针对发生在院外的心跳、呼吸骤停这种情况较常见,掌握心肺复苏知识和院前急救技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现实生活中每当各种突发性灾害和交通事故降临之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往往是警察,所以警察是现场实施紧急应急处理“第一人”[3],他们了解、掌握心肺复苏知识和院前急救技能的程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对本市108名警务人员心肺复苏知识与急救技能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本市108名警务人员,其中男102例,女6例,其中本科15例,大专83例,中专以下10例。交警30例,刑警30例,派出所治安警察48例。工龄2~23年。

调查方法: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2010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的部分内容为依据,自行设计了CPR问卷调查表,并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在设计问卷调查表的过程中,笔者先后得到了多位专家、学者对问卷调查表有关内容效度的指导和建议。CPR(心肺复苏)问卷调查表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工龄、学历、警种、是否接受过培训。②CPR技能的自我评定(10×10分,100分):判断意识丧失的方法、判断呼吸停止的方法、复苏时患者放置、开放气道以及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胸外心脏按压的深度、按压与通气的比例、复苏有效的判断、什么时候停止CPR。③当遇到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是否愿意施救。④是否认为有必要并且愿意接受心肺复苏的培训。⑤了解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途经(多选):如学校、电视、书籍、网络、专门的培训。⑥最希望通过哪些方式学习心肺复苏知识(多选):如讲课培训、相关书籍、电视教学、其他。⑦参加心肺复苏知识技能培训希望得到的支持是(多选):如希望单位大力支持、希望能有时间、希望能有机会。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比、均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X2检验。

结 果

被调查的108名警务人员中接受过心肺复苏知识和院前急救技能正规培训的例数为0。他们获取心肺复苏知识和院前急救技能的途径大多是通过非正规、系统的途径,如通过杂志、电影、电脑了解到的,或是参加驾驶执照培训时偶尔听过辅导,或是朋友、同事平时聊天听说的,其中通过杂志了解者6.48%,电影2.88%,电脑5.56%,培训0,其他1.85%。CPR技能自我评定得分仅为16.85±4.20。

有99.07%警察认为当遇到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愿意主动施救,有91.67%的警察认为有必要并且愿意接受心肺复苏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对获取心肺复苏知识的态度,认为迫切要求者占29.63%,积极者占62.04%,一般者占4.63%,消极者占3.7%。

讨 论

据报道[4],2007年北京市每150人中仅仅只有1人掌握心肺复苏知识和急救技能。另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接受过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培训的人员不足1000万[5]。然而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医护人员相对不足,特别是在基层乡村,交通运输条件相对较差,专业急救人员更显得微乎其微。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城市已开始试行警务人员的CPR培训。如北京市公安局在2007年就规定,把持有“红十字急救员证书”列为民警晋升警衔的条件之一[6]。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地方象北京市公安局那样重视院前急救工作,珍爱生命。

结合对我市警务人员心肺复苏知识调查情况,被调查的108名警务人员中接受过心肺复苏知识和院前急救技能正规培训的例数为0,CPR技能自我评定得分仅为16.85±4.20。分析其原因:①在我国各类警察院校没有开设心肺复苏知识课程;②日常警务工作繁忙、复杂没有时间、精力进行培训;③经费保障不足,缺乏足够人力、财力进行培训;④领导重视不够,民警自觉学习不够。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因此,第一在我国全民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和急救技能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加强在校学生的义务教育,通过各类培训机构将心肺复苏知识和急救技能增设为必修内容;要充分挖掘和培养社会救护力量,积极鼓励和提倡“第一目击者”现场急救行为;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特别注重对一些特殊群体如警察、消防员、导游,驾驶员、服务员等进行心肺复苏知识和急救技能的针对性教育和培训,因为他们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活动范围广,接触的人员多、数量大,所以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有可能成为紧急施救的“第一目击者”,并能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群起到间接传播作用,从而达到有点到面,全面普及的效果。而且经过培训的这部分特殊群体既能发挥现场急救作用,又能弥补院前了目前我国院前急救体制的不完善和医疗卫生机构对院前急救多样化的不适应,从而缩短和弥补患者院前的无治疗期,减少了医患纠纷,扩充了急救资源,提高了急救成功率。

为此我院领导正在加紧与公安部门进行沟通与协商,希望能对本市一线工作的警务人员进行CPR知识与急救技能的培训,以提高本市警务人员的CPR知识水平和现场急救的技能,逐步形成“我会救人,人会救我”的良好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要改变我国目前心肺复苏知识和急救技能的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也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政府高度重视,职能部门认真履职,全民积极参与,相信不久的将来在中华大地一定能形成“我会救人,人会救我”之美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何新华,李春盛,许丽,等.影响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0):709-711.

2 黄子通.提高我国心肺脑复苏水平的措施与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53-154.

3 李玉肖,陈实娥,朱琼,等.培训警务人员心肺复苏技能的方法及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58.

4 姜葳.三大瓶颈妨碍急救培训普及三大瓶颈妨碍急救培训普及[N].北京晨报,2007-07-04.

第4篇:我心匪石范文

我国媒体在非影响力亟待提升

本次调查中,每位受访者写出了3个在当地最受欢迎的外国电视频道,共得到139个结果,根据频次的排名,位居前16位的频道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法国的France24、TV5和美国的CNN为非洲最受欢迎的三个外国电视频道,累计占所有受欢迎频道的36.0%。另外,从答卷中出现的频次来看,英国的BBC和美国的CNN的受欢迎程度基本相当。CCTV虽然对非播出了英语和法语两个语种国际频道,但在受访者中的排名仅位居16,可见中央电视台在非洲的影响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我国媒体在非洲的传播面临“内忧外患”

通过对非洲传媒业界人士的调查发现,我国对外电视在非洲的影响力还与西方媒体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一方面与我国传媒自身在内容和渠道建设方面的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西方传媒的强势传播存在关联。

(一) 内忧:我国传媒在非洲的内容和渠道建设尚不完备

目前,我国媒体在非洲的传播面临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传播的内容不符合当地受众的需求,二是传播的渠道不符合当地受众的习惯。本次针对非洲传媒人士的调查问卷中有一个开放性问题,即“您对中央电视台节目或服务的建议是?”受访者多建议,央视的节目应更多地关注非洲,提升有关非洲的新闻和专题节目比重。他们表示,“为什么CCTV-F很少关注非洲的法语区情况”、“缺少针对非洲观众的节目,期待CCTV能够和非洲的电视台之间实现节目交换”。受访者还提出具体建议,包括:“希望可以多一些关于非洲的新闻”、“希望看到一些在非洲拍摄的纪录片”、“多制作一些针对非洲观众的电视节目”。从传播渠道而言,我国对非洲传播时还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受众的接收习惯。在所调查的53人中,有46人看过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他们主要收看央视英语新闻频道和法语国际频道。就收看节目的方式而言,卫星电视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8%,远远高于其它方式。相比非洲当地媒体,央视的节目传播方式还不够多元和立体。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非洲传媒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非洲数字化的推进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对非洲传播将面临新的传播形势和挑战。

(二) 外患:西方媒体在非洲强势出击

西方媒体在已有传播优势的基础上,仍在不断加大对于非洲的投入力度,我国媒体对于非洲的传播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格局。

一方面,西方媒体加大在非洲内容采集和编播的力量,强化节目内容的贴近性和本土化。以英国BBC为例,该媒体从2010年开始,在非洲实施“采编中心前移”的举措,实施内容本土化策略。截止2010年底,其非洲法语短波广播BBC Afrique频率的节目量增长了25%,本土采制的内容占每日首播节目的80%,大大淡化了英国色彩。这不仅让其延续了内容采编的优势,还大幅度增加了BBC与非洲本土媒体及本地民众的接触率,有利于扩大其在非洲的影响力。目前,BBC正在着手扩展非洲采编中心承担的业务范围,提高BBC豪萨语和斯瓦希里语电台的内容本土化程度。

另一方面,西方媒体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改进传播渠道,提升其内容的传播范围和用户使用的便捷性。美国CNN为适应非洲迅猛增长的手机用户新趋势,在2011年5月中旬宣布,专门为非洲受众设计手机电视应用程序。

加强我国对非传播的策略建议

鉴于我国传媒在非洲的现状,以及西方传媒的发展动态,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我国传媒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一) 本土化:增加有关非洲的内容

调查发现,很多外国电视频道之所以在非洲当地受到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频道在新闻采访和节目制作方面实现了本土化,节目中有较多与非洲相关的内容。他们表示,“因为这些频道本土化强,会关注非洲以及我的祖国的新闻”,“France24频道用法语播报,且有很多关于非洲的资讯”,“这些频道提供非洲各国资讯,以及关于非洲文化的节目”。中国驻非洲记者桂涛针对我国对非传播撰文表示,非洲有句谚语:聋子不会去卖拐杖的店铺,意思是没有人会去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信息。在对非传播中,只有与非洲人切身利益相关的针对性报道才能让他们愿意听,才能行之有效。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我国媒体在对非传播中以有别于西方媒体的视角报道非洲,既能体现我国媒体的责任意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与西方媒体竞争的优势。

(二) 便捷化:提供更简单、实惠的渠道

这次调查结果也显示,部分西方国家电视频道在非洲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这些频道提供了简单、实惠的落地渠道。部分受访者认为,“France24等国际频道在当地可以被轻易接收到,它们在非洲属于上星频道”,“因为在我们那边收看这些节目很容易”,“法国电视五台在这边是免费的,资讯类和体育类节目内容丰富,关注非洲受众”,“因为这些频道的设备好,通过光缆和卫星设备传输,非洲观众可以很方便地收到”。我国对非传播落地方式也要力求“本土化”。对于电视频道而言,既要通过当地有线网进入,也要通过数字地面无线等方式进入,还要通过卫星免费覆盖,特别是对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免费覆盖,以便当地受众能简单、便捷和以较低的价格收看到我国的电视频道。

(三) 品牌化:提升媒体品牌和内容吸引力

本次调查发现,非洲受众对中国媒体所报道的内容中,对经济方面的主题感兴趣的最多,约占20%;其次,对娱乐与体育、传统文化、时事政治等方面主题的感兴趣程度基本均衡,分别占18%、16%和16%。具体如下图所示。

我国在对非传播中,可以借助国家品牌提升媒体品牌。媒体在内容选择方面着力提高经济新闻和专题的比重,同时加大娱乐与体育、传统文化以及政治方面的内容。

(四) 立体化:多形式并用、多渠道并举

调查数据显示,非洲受众通过“本国渠道”了解中国的方式比较多样,以电影、电视和互联网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24%、23%和10%。其他渠道还包括学校课程、身边的中国人、广播、报纸、书籍、杂志等,所占比例较为平均。受访者在回答“以何种中国渠道了解中国”的答案中,电视占据了较大的优势,所占比例为44%。位居第二的渠道是电影,占18%;文化交流活动位列第三,为13%;报纸、互联网、杂志、书籍、广播等媒体分列其后。

可见,我国在对非洲的传播中,需要多种传媒形式并用,不同传播渠道并举,力求形成立体化的传播网络,扩大与当地受众的接触面,扩大影响力。

第5篇:我心匪石范文

关键词:信息消赞;ELES;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基本需求

中图分类号:F3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1-0021-07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消费,是指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信息活动,包括狭义的信息消费和广义的信息消费。狭义的信息消费以净信息产品(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广义的信息消费还包括信息含量相当大的产品和服务。尹世杰认为,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与服务等信息消费含量高的消费构成广义信息消费项目,本文采用此观点,把《中国统计年鉴》中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与服务三项加总计为信息消费。我国国内围绕信息消费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多,陈燕武、翁东东通过建立信息消费函数.对福建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状况进行了比较.指出在全面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培养,提高居民的信息消费力。王平、陈启杰通过构建ARMA模型,对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结果发现,信息消费已成为城乡居民新的消费热点,但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倾向和消费系数及未来的消费差距都在不断扩大。肖婷婷从信息消费系数、信息消费倾向以及信息消费结构等方面对2000-2007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进行对比了分析,得出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增长迅速、农村居民边际信息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差距较大等结论。以上都是关于城乡信息消费问题的,专门对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进行研究的较少。刘嘉、朱琛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1992-200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信息消费与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提出采取有效措施以扩大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张奎、李旭辉通过对安徽省部分农村的调研,分析了安徽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的措施与建议。就这些研究来看,综合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相关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运用ELES模型,对2002-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

二、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现状

2002年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也不断增加,人均年信息消费额从2002年的442.78元增加到2008年的920.68元(见表1)。就农村居民交通方式来看,由以前的步行、骑自行车、三轮车转变为骑自行车、摩托车和开汽车。摩托车从2002年底的平均每百户28.07台上升到2008年底的52.45台(见表2)。自行车拥有量下降,从2002年底的平均每百户121.32辆下降到2008年底的97.58辆。通讯方式由以前的信件、邮递包裹,转变为固定电话、手机和电脑网络。电话机从2002年底的平均每百户40.77部上升到2008年底的67.01部。移动电话从2002年底的平均每百户13.67部上升到2008年底的96.13部。与此同时,家用计算机拥有量上升,从2002年底的平均每百户1.10台上升到2008年底的5.36台,互联网也开始进入农村居民家庭。就文教娱乐来看,看电视成为许多农村居民闲暇消费的主要方式,彩色电视机从2002年底平均每百户60.45台上升到2008年底的99.22台。照相机从2002年底平均每百户3.34台上升到2008年底的4.43台,一些CD机、VCD机、DVD机等数字化信息产品也进入农村居民家中。与此相反.我国农村居民对黑白电视机、录放相机等的绝对消费量呈下降趋势,黑白电视机从2002年底的平均每百户48.14台下降到2008年底的9.88台。录放相机从2002年底平均每百户3.32台下降到2006年底的2.97台。就医疗保健来说.我国从2003年开始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根据卫生部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09年底,全国有2 716个县(区、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8.33亿人,参合率为94.0%,全国累计有16.5亿人次享受到新农合补偿。

信息消费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称为信息消费系数。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系数呈倒U型,这是由于近几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使得农村居民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支出增加不多,信息消费系数下降。从信息消费结构来看。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呈上升趋势(见表3)。交通通讯上升最快。从2002年的29.0%上升到2008年的39.1%.说明农村居民越来越重视出行与相互交流的便利,对交通通讯的支出增加。医疗保健从2002年的23.5%上升到2008年的26.7%,上升趋势平稳,说明农村居民由以前的“小病不治。大病抗过去,重病等着见阎乇”转变为重视身体健康。文教娱乐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47.5%下降到2008年的34.2%,这反映出我国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一费制”成效突出,教育费用不断下降,引起文教娱乐支出比重下降。

三、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1.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的构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计算分析应用源于经济学家Lunch提出的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具体数学模型为:对第i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Pi为第i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Xi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量;y表示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PiXi是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辟为消费者的收入除去各类商品或服务基本需求支出后的余额中追加用于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比例,称为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其中,0

模型(4)是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利用截面材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可求得ai和βi的估计值。

2.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的检验。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2002-2008年我同农村居民五种收入分组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和消费支出结构的数据(限于篇幅,表略),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自变量,交通通讯等为因变量,借助统计软件SPSSl3.0进行回归分析,各年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以及t检验值如表4所示。

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在a=0.05的显著水平下,各类消费的回归方程均通过F检验,解释变量也均通过了t检验,且各项R2值都在0.900以上。2002年我国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和信息消费的R2值高达1.000,2007年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与医疗保健的R2也达到1.000,说明我国农村居民各年纯收入对各项信息消费支出高度相关,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同时,2002-2008年各项消费支出方程的斜率均在0和1之间,符合模型中关于0

四、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实证分析

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预算份额分析。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如表5所示,我国农村居民信息边际消费倾向稳定在0.30左右,即农村居民每增加100元收入,用于增加的信息消费为30元左右。具体来看,医疗保健的边际消费倾向最低,在0.030左右徘徊,说明农村居民对医疗保健不够重视。交通通讯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从2002年的0.057上升到2008年的0.067,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外出务工经商频繁,交通通讯投入费用也随之增长。文教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在2008年以前一直稳定在0.63左右,这是由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学技术、学文化意识逐渐增强,尤其在子女教育方面,舍得投资,这无疑会增加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

根据公式bi=βii∑βi可以计算出边际预算份额,从而得出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的增量结构。信息的边际预算份额呈倒U型.说明我国农村居民对信息消费的理性回归。其中,医疗保健的边际预算份额最低,在0.060左右,这与农村居民轻保健、重医疗的传统文化有关,在不威胁到生命的情况下,农村居民对疾病采取的态度是能忍则忍,能拖则拖,故医疗保健支出较少。交通通讯的边际预算份额从2003年以来一直稳定在0.139左右,说明随着农村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交通通讯将是农村居民未来的消费热点之一。文教娱乐的边际预算份额从2005年以来呈现降低的趋势,如前所述,这是由于义务教育的因素。虽然文教娱乐预算份额降低,但不影响农村居民对文教娱乐消费重要性的认识,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也将是农村居民未来的消费热点之一。

2.需求收入弹性分析。需求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ai表示弹性,根据公式a=βiy/Vi和已知数据可求出我国农村居民需求收入弹性(见表5)。信息消费各年的需求收入弹性都大于0小于1,说明如果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将会增加对信息的消费。按照经济学原理,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属于奢侈品,大于。小于1的属于必需品,但是信息消费收入弹性不能单纯用这种方法来划分。因为农村居民对信息消费的一部分是通过政府的公共设施比如公共交通、公共医疗、义务教育得到满足的。所以,农村居民信息需求收入弹性在0和1之间不能说明信息消费已成为我国农村居民生活必需品。这几年间交通通讯的收入弹性一直位居第一位,并且在2002-2004年三个年份大于1,说明我国农村居民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越来越重视交通通讯消费,对其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文教娱乐的收入弹性在2002―2006年稳定在0.70以上,义务教育的实施使文教娱乐的收入弹性在2007年降为0.580,但在2008年又跃升为0.827,这是可喜的变化,说明农村居民开始重视文教娱乐的消费,在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增加。医疗保健的收入弹性在0.6左右,较低的需求收入弹性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农村居民在大病、重病时才选择就诊或住院,因而医疗保健表现出必需品的特性。

3.基本需求支出分析。基本需求支出是指为了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对物质产品和劳务所需的基本消费量的货币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费需求。近几年我国农村居民信息基本需求支出呈稳步增长趋势,且低于农村居民实际的平均信息消费支出(见表6),说明我国农村居民信息的基本需求都得到了充分满足。从五种收入分组来看,信息的基本需求支出都高于低收入户,低于中低收入户,这说明我国仍然有一部分农村居民,即低收入户的信息消费支出还没达到基本需求支出,生活贫困,需要社会救济。具体来看,每年农村居民实际的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文教娱乐支出都高于各自的基本需求支出(表略),说明我国农村居民这三项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每年农村居民这三项基本需求支出都高于低收入户、低于中低收入户。说明低收入户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保障低收入户信息基本生活的任务还比较繁重。近几年农村居民信息基本需求占信息消费支出比重在60%左右,呈现倒U型趋势,在2005年达到最高点68%,即当年农村居民只有32%的比例用于超基本信息消费支出,说明农村居民在满足信息基本需求后,用于提高信息质量的消费比例较低。具体来看,交通通讯与医疗保健变动趋势与信息基本需求一致,呈增长趋势,说明农村居民这两项的潜在需求巨大。但从文教娱乐的基本需求支出轨迹来看,呈现倒U型趋势,说明我国农村居民在对文教娱乐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在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进行选择的余地较大,文教娱乐的消费质量得到了提升。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与信息消费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2)近几年我国农村居民信息边际消费倾向稳定在0.30左右,其中,交通通讯最高,其次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的边际消费倾向最低,说明交通通讯与文教娱乐将是农村居民未来的消费热点。(3)信息消费各年的需求收入弹性都大于0小于1。交通通讯收入弹性最高,并且有三个年份大于l,说

明我国农村居民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越来越重视交通通讯消费,对其有强烈的消费欲望。(4)我国农村居民信息及各项目基本需求支出都高于低收入户,低于中低收入户,说明我国仍然有一部分农村居民,即低收入户的实际信息消费支出包括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还没达到基本需求支出,生活贫困,需要社会救济。

为了扩大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笔者在基于以上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因为农村居民年纯收入与信息消费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所以,为了提高农村居民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的消费水平,就一定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反过来,信息消费支出的增加又可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我国政府近几年在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方面不遗余力,已有成效,今后要继续在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方面狠下功夫。要在农业中推广先进技术,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当然,我国学者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研究颇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方法非此一种,在此不再赘述。总之,只有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了,才能促进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增长。

第二,加强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积极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居民进行信息消费的前提。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相当大的一部分需要政府提供。当前,由于投入不足,农村居民信息基础设施比较匮乏,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道路建设不完善,通讯设施如网络滞后,导致电脑和互联网在农村的需求还不够旺盛;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已经实行,但是仍然存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医疗设施短缺的问题,不利于维护农村居民的利益。所以,要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图书馆、博物馆、戏剧院,加大对有线电视的投入,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政府要充分动员地方农民、企业、银行等单位主体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通讯条件,加快农村邮政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的财政支持力度,在乡村医疗机构兴建专门用房、购置必要设备,彻底解决贫困地区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以鼓励和吸引农民到乡镇卫生院诊治。总之,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农村居民潜在的信息消费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变,推动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增加。

第三,积极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当前,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看电视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电脑和网络并没得到充分利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信息服务业滞后于电脑业和电信业,信息设备闲置,通信设施利用率低。因此。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应当积极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切实做好“家电下乡”、“宽带下乡”“信息下乡”工作;提供适合农村信息消费特点和需要的信息消费品,比如提供农业科技、农业政策、农业市场、劳务用工、农产品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同时,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如降低电话费、手机话费、网络的使用费,这样不但可以促进手机、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在农村市场的消费,提升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还可以将农村低收入群体中潜在的消费需求挖掘出来;医疗单位要改进服务,加强自身人员素质修养和专业技能,提高为参合农民服务的水平,给农民最提供更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服务。

第四,完善信息消费环境。信息消费环境是指影响人类信息消费活动的一切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和。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才刚刚起步,依靠国家政策的推动,还缺乏推行和立法的内在原动力。且大部分农村居民都有被假农药、假种子、假化肥等虚似信息欺骗过的经历,给农村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我国农村居民维护自身消费权利的能力不足,这都会抑制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需求。因此,政府应着力于建立、健全保障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活动的相关法规,维护信息消费权益。加强对信息行业的监管,规范经营行为,取消不合理收费,引导和刺激农村居民扩大对电信、电脑、互联网的消费需求。总之,通过完善农村信息消费环境,使得农村居民敢于消费,从而促进农村信息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快速增长。

第6篇:我心匪石范文

【关键词】有效竞争;非对称管制;自然垄断性;电信市场失衡;国外经验

1.电信市场的非对称管制

1.1非对称管制概述

1.1.1非对称管制的概念

非对称管制是指政府管制部门对处于不同市场条件下的通信经营者予以区别对待,制定有利于新通信经营者的倾斜政策和法规,在一定时期内,人为地制约处于支配地位的通信经营者对市场的控制力,而放宽对新通信经营者或处于非支配地位的通信经营者的管制,以达到进入通信市场的所有经营者能公开、公平竞争的目的。1984年英国首先在通信资费上进行了非对称管制政策,称价格上限管制。①

1.1.2非对称管制的目的及性质

非对称管制是在防止垄断的前提下,以促进公平有效的竞争为目的,力图实现电信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最终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公益。但需注意的是,非对称管制并不是最终的对称管制方式,其只是在市场竞争不足或失衡的条件下所采取的一种过渡性管制方式,目的是调整不对称竞争,引入有效竞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②。这一管制方式主要适用于电信市场引入竞争的阶段,随着市场竞争发展,自由竞争条件的形成,应逐步取消对支配地位竞争者的非对称管制。

1.2实施非对称管制的原因

1.2.1对电信市场进行管制的原因

对电信市场进行管制是非对称管制产生的前提条件。由于电信行业的自然垄断性和规模经济性,如果完全放任其由市场调节,很容易因市场的盲目性而形成垄断,妨害市场的竞争。同时,对于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电信业,完全依靠市场调节的情况下会出现资源配置的失效以及生产的无效率。而且,作为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稀缺资源,电信市场不能完全交由市场调节,否则会出现运营商追求个人利益而牺牲社会整体利益,因而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③。所以,政府对电信市场的管制至关重要,其一直是各国管制的重点行业。

1.2.2电信市场非对称管制的法理分析

从法理上讲,非对称管制体现了公平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首先,由于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初始条件不平等,先进入的企业往往会利用其优势地位排斥后进入的企业④,公平原则所追求的实质公平在电信市场中较难实现,而非对管制便很好地适应了其要求,其对占据主导地位的运营商增加义务或减少权利,而对新进入市场的电信企业放松限制,在承认主体差异的前提下以实质公平取代了形式公平。其次,利益平衡原则要求保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电信业为大多数人提供良好的通信服务,而电信企业之间存在的恶性竞争和垄断会危害电信市场中的弱势企业和公众利益,在公众利益和企业利益两方面受损的情况下,有必要对电信市场进行非对称管制。

1.2.3我国电信市场目前并不是有效竞争的格局

通常认为,电信市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垄断阶段、引入竞争阶段及有效竞争阶段。在引入竞争阶段,非对称管制是主要的管制手段。我国目前正处于引入竞争阶段。虽然,中国电信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但竞争不够完善。电信市场中一家或几家垄断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在移动领域,主导运营商中国移动的影响力甚至还在扩大,有效竞争的局面远未形成⑤。 因此,我国必须对电信市场进行非对称管制,促进电信市场的竞争。

1.3实行非对称管制的作用

1.3.1有利于促进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

在市场竞争中,电信企业从各自的企业利益出发,采取多种方式竞争,其中不乏非正当竞争手段,如果不对这些行为加以有效的限制,必然会形成电信市场中的恶性竞争。以促进有效竞争为目的,非对称管制限制垄断企业利用自己的市场优势阻碍新进入者或弱势电信企业的竞争,从而促进电信市场竞争达到均衡,最终实现有效竞争⑥。同时,非对称管制有利于新进入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发展导致主导运营商市场份额下降,运用不正当竞争手段的能力下降,客观上也有利于有效竞争格局的形成。

1.3.2有利于电信行业的技术进步

在非对称管制的条件下,新通信经营者可以以新技术、新业务等后发优势迅速发展,并有可能从主导运营商的市场中争取新市场;而主导运营商虽然实力雄厚,但在网络技术装备更新上落后于新通信经营者。在非对称管制的条件下,为了确保自身已有市场,尽快适应市场对新技术、新业务的需要,将不得不投入资金,对已有网络设施进行技术更新,加快网络的改造,不断适应用户对通信新业务的需求⑦。

1.3.3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非对称管制的最终目的是维护消费者权益与公众利益,避免其受到主导运营商垄断地位所带来的损害,因此,其实施必然有利于消费者及公众的利益维护。事实上,无论是上文所述的电信市场有效竞争格局的形成还是电信技术的发展进步,最终的受益者都是电信服务消费者,其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廉价的电信服务。

2.我国非对称管制制度的缺失

2.1我国电信市场发展状况

我国电信业历经四次改革,目前已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四家运营商,但市场格局仍不均衡,我国电信市场结构依旧是一家独大。同时,市场中存在大量诸如设置互联互通障碍等破坏竞争的行为,有效竞争格局尚未形成。究其原因,这与我国法律体制不健全,规制方法不科学有关。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我国一直未能实施有效的非对称管制。作为电信业从垄断向竞争转变的重要措施,非对称管制对构建电信业竞争格局及电信业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在这一制度上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我国电信业市场格局的不均衡。

第7篇:我心匪石范文

[内容摘要]社会转型时期,非政府组织作为一支较为重要的力量在推动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建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针对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困境,从管理创新的新视角,探索政府、社会、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最佳互动领域,以期我国非政府组织社会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景象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显现。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发展;管理创新

1978年开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迅速推进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使得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转型引起了我国政府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型,在这种历史境遇中,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又呈现出新的发展势头,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境内的非政府组织越来越成为解决许多社会问题不可缺少的行动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各国致力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如扶贫、计划生育、妇女儿童保护、教育、农村发展、公共卫生保健、环境保护以及人道主义救援和人权保障等,以致被不少人当作是在企业――市场体制和政府――国家体制之外的第三部门。”

正是社会转型,给了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寻找新出路的困境。“可以说,当代社会非政府领域的组织化程度低,或者说民间社会发育不成熟,是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自身建设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试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困境人手,以管理创新视角为立足点,切人政府、社会、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最佳互动领域,以期最大程度的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功能显现。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和困境

(一)非政府组织释义及特性

非政府组织,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简称NGO。联合国关于非政府组织的定义是:非政府组织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赢利性的、自愿的公民组织。它的主要特征包括:合法性、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非宗教性、公益性、非暴力性和非政治性。从特性上看,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相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其组织形式不同于政府机构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组织的运作也不是按照行政指令机制,而是基于社区的、权力双向或多向流动的、独立运作的组织;与企业相比,它又具有非营利性,以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社会目的为己任;同时与政府机构和企业组织都不同的是,非政府组织的组建具有很强的自愿性,是公民自发成立和参与的。“至于对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分类,民政部采用的办法是把全部社团分成四类:一是学术性团体,指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交叉学科研究的团体;二是行业性团体,指由同行业的企业自愿组织的团体;三是专业性团体,指由专业人员组成或以专业技术、专门资金为从事某项事业而成立的社会团体;四是联合性团体,指人群的联合体或团体的联合体。”

(二)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和困境

按照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建国后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方式,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经历了1949―1965年的整顿发展时期、“”中断时期和1978年以来的全面发展时期。进人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目标的确立,在一些政府和市场都“做不好、不好做和不能做”的领域已孕育出大量的非政府组织。20多年来中国各种非政府组织通过各种不同途径发展起来,尤其是社会团体获得空前的发展,仅正式登记的就从6000多发展到现在的20多万个。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公共物品的提供也开始走向多元化,有越来越多NGO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公共物品,特别是近年来在一些社会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如环境保护、扶贫开发、艾滋病防治,它们的身影常常在我们的视野之中。根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对我国NGO问卷调查显示,我国NGO开展的活动一般都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而是平均每个NGO的活动领域达4.15项之多,少数开展的活动更是多达10多个领域。其中,NGO活动领域涉及社会服务和调查研究的最多,其次是行业协会、学会;而较少涉入的活动领域是民办大学、民办中小学。此外,较多活动的领域包括国际交流、政策咨询、扶贫救灾、环境及动物保护等等。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体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数量上呈增多趋势,据民政部的统计,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共有非政府组织28.3万个。二是种类趋向全面发展。非政府组织的业务范围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公益、慈善事业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功能显现更为明显。非政府组织不断增强法制意识,拓展业务规模和服务领域,完善自律规程,提高人员素质,自我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大提高。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力度,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法规,非政府组织的社会环境有所改善。非政府组织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促进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发展,促进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但是,我们更要看到相比于国外非政府组织以及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我国自非政府组织诞生之日起,始终面临着行政机构的严密控制,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和难以实施,以及由此而来的资源动员能力严重不足等诸多方面的困境。在国内,非政府组织的不发达使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的发展缺乏非政府组织有力和有效的参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明显滞后,其所需要的法律制度、社会支持、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还很薄弱,面临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法律制度的缺陷。在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法制领域还存在许多法律空白,现行的登记管理制度框架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NGO的发展,它们所带有的控制、限制的基调和烦琐的手续规定成为制约NGO发展的不利因素。二是政府改革不到位,政社不分,受政府干预过多,官办比例过大。相当一部分由政府职能部门转变而来或由政府扶植建立的社团,都严重依赖政府,工作方法带有浓厚的行政化倾向,运行效率低下。三是组织资源不足。首先是资金不足,缺乏一批大型的、有实力的基金会支持,后备资源跟不上,大多数NGO资源动员能力不够,而导致其生存能力薄弱;其次是人力资源不足,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四是管理落后,缺乏自治。在依靠发起人个人举办的民间组织内部容易形成典型的个人魅力型权威和不同程度的家长制作风,各种日常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程序,管理比较粗放。组织本身的自治不够,理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管理创新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非政府组织发展的价值向度

在普遍的意义上说,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离不开管理。管理也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组织效率的方式。从理论上分析,整个社会的管理活动通过对群体活动和社会运行施加积极的影响和调节控制,社会管理模式主要由三大行为主体在三个层面互动,即政府、市场组织(企业)和非政府组织是实现社会有序运行和不断发展的共同推动者,三者分别采用行政、经营和自治方式动员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资源和力量,形成一个管理体系,以合力作用于社会,使整个社会呈现稳定而有序的运行状态,进而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文明进步。“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需要具备相应的高度组织化的微观社会基础。从社会组织层面上看,经济领域内的现代企业――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政治与行政领域内的国家――政府组织职能的转换和机构改革、市场与政府以外的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从三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向度构成了一个社会发展的整体,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在组织结构层面上的主要内容。”

管理创新是第三次产业革命之后,管理学革命的必然结果,是第三次产业革命之后实践的产物,现在反过来又成为指导管理实践的理论和措施。管理创新首先起源于企业管理创新,从理论上讲,当初的管理创新提倡的核心概念是再造(Reengineering),再造概念的创始者米切尔・汉默(Michael Hammer)和詹姆斯・钱皮JS(Champy)所下的定义:再造(Reengineering),就是对公司的流程、组织结构、文化进行彻底的、急剧的重塑(Redesign),以达到绩效的飞跃。简单的理解就是:再造就是推倒重来(Starting over)。“企业流程再造的概念扩大到不仅对流程进行再造,而且要将以职能为核心的传统企业改造成以流程为核心的新型企业。这就是企业再造的第二层概念。”现在管理创新不再单指企业管理创新,还有行政管理创新、资源管理创新、科技管理创新等等,再造这一个管理创新的核心概念被沿袭下来。把各种管理创新都包容进去的话,管理创新是指系统、组织的再造。就是对系统、组织的流程、结构、文化进行彻底的重塑,以达到整体最优。“所谓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更新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程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管理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运筹性因素,它是社会发展的潜在的重要的智能性因素;对企业或社会子系统而言,管理创新又是组织再造的动力源泉,是组织再生的活动机制。从组织形态上看,非政府组织是由持相同或相近志向的自愿者组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形式和固定的成员――领导结构的、超出于政府机构和私人企业之外而独立运作且发挥特定的社会功能的、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关注于特定的或普遍的公众公益事业的民间团体,应该说,一旦非政府组织经批准成立以来,就自然的具备了组织结构的特性。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来看,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治理中的一支组织社会合力的重要力量。因此,从组织行为学的层面上来分析,在我国非政府组织中融入管理创新的思维模式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非政府组织发展的价值向度。

三、以管理创新为视角。政府、社会、非政府组织三位一体构建和谐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我国国民对于各项公共项目要求的提高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健全和完善,非政府组织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的领域必将不断扩大,其发展的空间也会不断地拓展。面对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困境,从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思维视角,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展途径,而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组织形态,在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的学科视域中把握我国非政府组织未来的发展定位和价值取向,管理创新的思维和体制无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理念构建。

(一)以政府改革为契机,寻求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互动新理念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质量保障,一是靠非政府组织自身的自律,严格要求自身,一是靠政府严格有效的管理。”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很重要,作为转型初期最主要的治理主体,政府有责任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规范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并在宏观上对经济发展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进行调控。现阶段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除了历史文化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足所造成之外,与目前我国政府对非政府组织所实施的相关管理制度有关。这一管理制度即被称为“双重管理”的管理制度,其基本要义是:登记管理机关负责非政府组织的成立、变更、注销登记或者备案,对非政府组织实施年度检查,对非政府组织违反条例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对非政府组织违反条例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而业务主管单位负责非政府组织筹备申请、成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的审查,监督、指导非政府组织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依据其章程开展活动。这种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制度至少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在对非政府组织实施的基本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培育和监督管理脱节、重登记管理而疏过程监督的现象;二是在这一管理制度中,与包括非政府组织在内的整个民间组织相关的法律过于简略、薄弱。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改革进程中,要使我国非政府组织能够有一个长足的外部成长宽松环境,政府必须在立法、管理、监督、服务等方面有所创新,给予非政府组织更多的自由度、保障力和发展空间。非政府组织机构方面也应该保持与主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将组织发展近况向有关部门反馈,让政府部门了解更多非政府组织的信息,只有这样,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互动中,才会使政府更为有效的对非政府组织进行管理,非政府组织才会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法律、政策、服务支持下有所保障,从而赢得新的发展领域。

(二)以民众支持为关键,追求社会与非政府组织的信任合作新纽带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起步较晚,直到1995年北京的“世界妇女大会”,国人对非政府组织的认知和研究才逐渐深入;其次,因为我国的市民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我国非政府组织存在也没有深厚的公民意识文化底蕴;再次,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还不够,这些因素是造成非政府组织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不大的主要原因。为此,要吸引民众积极支持非政府组织的自愿参与热情,除了非政府组织要在其职能和服务领域拓展发展空间,特别是要对社会转型时期的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应更侧重于教育培训方面,着力于提高民众生存能力和发展机会,让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普通民众。另外,还要加强对外合作和宣传的管理,这个对外宣传的窗口一方面有利于民众对非政府组织有更深刻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三)以非政府内部治理创新为基点,拓展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内在生机

第8篇:我心匪石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9-0043-04

一、非财务信息概述

(一)非财务信息的含义

企业非财务信息是指与财务信息相对应,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利益相关人决策有关的信息。它不一定与公司财务状况相关,但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这些信息无法用货币来计量,或者虽然可以用货币来计量,但无法列入三大会计报表。

(二)非财务信息的类型

非财务信息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大体可以分为3类:一是公司的背景信息,包括公司的所有者与管理者信息、经营活动、资产的范围与内容、竞争对手、发展目标、采用的会计政策,以及公司所处的外界经济环境等;二是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及财务部门对业绩的分析,说明公司的经营、市场等各方面状况及其原因;三是公司的前瞻性信息,包括公司面临的风险和机遇、管理部门对未来的计划和预测等。

(三)非财务信息的特点

与财务信息以数字反映公司业绩不同,非财务信息具有以下特点:(1)完整性。非财务信息涉及企业竞争状况、管理体制、经营战略等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信息。与财务信息相比,非财务信息涉及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如果能够提供较为全面的非财务信息,将有助于信息需求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帮助其做出科学决策。(2)形式灵活性。一般而言,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方式较为灵活,不必有固定格式和日期,可以用文字或数表在报表附注、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或临时报告等处说明,还可以用做表图和柱状图等多种工具。(3)前瞻性。非财务信息有助于理解和补充说明财务报表内容,还可以对报表内容加以分析、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措施。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对非财务信息的研究,考察企业的发展前途及潜力,制定投资、信贷等决策。(4)非货币性。财务信息有严格的确认和计量标准。非财务信息较少使用定量的数据表述,更多是使用文字描述,因此,对于难以确认和计量的事项,可以非财务信息的形式予以披露。

(四)非财务信息的内容

(1)背景信息。包括企业经营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企业经营活动和资产的范围与内容,所处行业的特点、产品寿命周期以及产品结构。(2)经营业绩说明。包括经营活动指标、成本指标、关键经营业务指标、关键资源数量与质量指标。(3)管理部门的分析讨论。包括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变化的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等信息。(4)前瞻性信息。包括企业面临的机遇与风险,管理者的计划以及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将实际经营业绩与此前披露的机遇与风险进行比较。(5)社会责任。包括环境责任指标,对社会环境治理提供的服务,人力资源信息,企业经营对当地社会影响等信息。(6)核心竞争力及持续发展。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新能力、员工能力、资源利用情况等信息。

(五)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意义与作用

传统的财务信息产生并发展于传统的工业经济环境,具有呈报滞后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差甚远,容易受到操纵等缺点,且难以充分反映企业的全部信息。非财务信息的充分披露可以给公司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呈现更具价值的信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相比财务信息的披露,其优势主要有3个方面:

(1)反映公司的非货币性信息。财务信息需要满足严格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条件,财务信息的记录和报告要遵从会计准则的规范,计入财务报表的信息不仅要满足要素定义,还要能够进行货币计量。这使许多经济和非经济信息难以在企业会计报表中反映。

(2)反映未来信息。在目前的财务报告中,会计要素的计量大多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财务信息,是企业已发生交易事项所形成的经济后果的反映。因此,财务信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缺乏相关性。信息需求者在进行决策分析时,需要的不仅是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关信息,更需要有关企业未来的决策信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涉及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市场份额、管理团队等信息,能够给信息使用者提供关于企业持续经营的有用信息。

(3)反映公司风险。财务信息由于受报告标准的约束,涉及面较窄,不能全面反映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例如,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等不确定信息,还无法进入财务报表,但这些不确定信息对于决策者而言,甚至比财务报表内的会计数据更重要。上市公司通过披露非财务信息,让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作出明确的判断。

二、我国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财务信息披露缺乏量化和标准化的规则体系

在向投资者披露非财务信息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将非财务信息量化。我们可能将非财务信息中的市场占有率、雇员数量以及平均工资数量化,清晰地展现给信息使用者,但其中的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以及人力资源素质和结构等非数据性资料,却很难甚至根本不能将之量化,这对于非财务信息的报告比较困难。其次遇到的问题是采用管理层和投资者自发选取指标来推测公司的真正价值,这些指标可能是具体的、主观的、未经审计的,可能会因为存在的主观因素而导致公司遭受重大的不确定性,即高风险性的发生,进而影响股东价值。因此,客观上需要建立一套类似于公认会计准则的规则体系,将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及量化过程标准化,为公司业绩讨论提供共同语言和统一定义,使公司和公司之间、公司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业绩能够进行比较和审计,从而为公司价值的确定提供可比的信息。

(二)非财务信息披露可能会违背成本效益原则

所谓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会计信息的效益应当超过其成本,否则就不应当提供该项信息。对上市公司而言,向社会公开披露非财务信息,有利于投资者正确评价企业的机遇和风险,降低预期的不确定性,可以在总体上降低筹资成本。对投资者而言,信息公开意味着对其利益的保护,意味着公平竞争。当投资者掌握了较充分的会计信息后,会将有限的资本投向效益较好、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使一些优秀企业得以优先发展,这将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与收益相比,上市公司报告非财务信息的成本是很大的。非财务信息涉及面广,收集信息资料相当困难,如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指标很难准确、及时取得。收集这些非财务信息会大大加重财会部门的工作量,造成企业报告信息的成本剧增。每个上市公司都非常重视披露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只有当某项信息公开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披露才会成为可能。

(三)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难以控制

非财务信息的质量可以理解为信息的真实性、披露的充分性、披露的及时性等几个方面。利用各种手段粉饰会计信息的行为数不胜数,这严重影响到报告信息的质量。人们对于信息的偏好存在明显的差异,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估计未来时总是前程似锦,信息用户之间也是各有侧重,因此,这些信息只能是各方不同偏好相互协调的产物。公司的生产是连续的,信息的生产也应该是不间断的,但由于受到技术手段和信息生产成本、传递成本的严格限制,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只能是间断的,这严重影响了非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失去了质量保证,非财务信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根基,而非财务信息的特殊性决定目前的社会审计机构难以完成对它的审计。

(四)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印象管理行为

非财务信息披露存在印象管理行为。非财务信息的表达方式以语言信息为主,语言信息为企业提供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机会。企业的财务信息从其形成到会计准则严格的制约,标准化和数量化是其显著特点。相反,非财务信息是那些不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条件要求,而被排斥在会计报表之外的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是非财务信息的显著特点,其也无须经过审计检查。这为非财务信息披露印象管理留下了空间。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模式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特别是加入WTO 后,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其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也日益增大,用户对信息的要求将会逐渐提高。因此,提高对非财务信息披露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措施保证非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才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增强公司自愿披露非财务信息的动机

非财务信息作为目前很难量化的信息,其产生和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取向。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对除历史信息之外的其他信息的披露动机严重不足。研究表明,在我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提出披露要求后,仍然有1/4的公司没有披露,大多数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流于形式,往往只有“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之类的简单一句话;另外,董事会自愿披露的比例不到10%,上市公司存在隐瞒不利消息的动机,这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真实状况不符。因此,增强公司透明度是让非财务信息发挥有效作用的必要前提。

(二)培养投资者分析信息的能力

在美国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已经把非财务信息作为非常重要的决策因素。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美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机构化。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资料,至2001 年,机构投资者已持有美国上市公司50%以上的股份,占前1000 家最大上市公司股份的60%,其中25家最大退休基金持有42%的美国投资者的海外资本。机构化的投资主体保障了投资者本身将非财务信息用于投资决策的能力,但这一条件在我国还不具备。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不断培育,以及QFII的引入和投资者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投资者将会逐渐加强这一方面的能力。

(三)采取必要措施保障非财务信息的质量

对非财务信息有效利用的一个必要前提是保障非财务信息的质量。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在财务信息尚需不断强化监管以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如果要求上市公司披露高质量的非财务信息,似乎不合时宜。但是,非财务信息前瞻性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在未来的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必将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本文认为至少可以从3个方面去思考非财务信息的质量:首先,加强公司治理,促使上市公司有动机对关键的非财务信息公允、真实地披露;其次,在可能的范围内加强对非财务信息的量化和标准化,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规范;最后,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认证)业务及其保障机制改善非财务信息质量。

(四)在披露方式上要实现“三个结合”

(1)数字统计式报告和文字描述式报告相结合。由于非财务信息不能完全做到量化,因此,只用统计报表的形式很难对非财务信息进行充分揭示。对于大多数类型的非财务信息,采用文字描述为主、附带必要的数据统计是可行的方式。

(2)定期披露与适时披露相结合。定期披露是在会计期末随财务会计信息一同的披露形式;适时披露是在发生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变化以至足够影响信息用户决策时进行及时披露的一种方式。完全的定期披露会加大披露成本,而且容易造成信息披露的滞后。适时披露虽然具有及时性的优点,却较多依赖公司管理者的主观判断,缺少规范。两者各有所长,应加以适当结合,扬长避短。

(3)主动披露与交互式披露相结合。在传统模式下,信息是由公司定期主动进行披露的,信息用户只能得到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内容。这种披露方式本身隐含着一个缺陷,即公司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想要了解的信息常常不一致,产生所谓的“垃圾信息”,实质上是一种资源浪费。交互式披露试图建立一个公司与信息用户的交互平台,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向公司发出信息需求申请,而公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按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信息。基于网络会计基础上的交互式披露方式,不但可以实现按需披露信息,而且可以节约信息披露成本,应该成为未来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尽管非财务信息很大程度上是以财务报表附注的形式披露的,但这些非财务信息也是建立帮助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三大财务报表信息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为降低决策风险,加强财务报告中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显得尤为重要。为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我国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应当注意以下3点:

(1)加强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研究。加强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已是学界和实务界的共识,但目前关于非财务信息披露的专题研究还比较少。有关非财务信息的研究大多是只言片语,很难形成对非财务信息及其披露的系统认识。时至今日,仍未对非财务信息的边界,怎样披露非财务信息,何时披露非财务信息等关键问题形成科学的认识。理论界的研究匮乏会影响到实务界具体规则的制定,影响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非财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

(2)加强证监会等相关机构的监督。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证监会等相关机构已经提出上市公司披露部分非财务信息的要求或建议。例如,深交所于2006年9月《深交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鼓励上市公司披露关于社会责任的信息。但证监会等相关机构仍没有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披露规则,以提高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龙.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及规范问题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5,(37).

[2]王宗军、熊银平、邓晓岚.非财务信息与财务危机预警――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价值工程,2006,(08).

[3]王惠芳.刍议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方式与原则[J].西部财会,2006,(03).

[4]陈玲.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方式的选择[J].西部财会,2009,(03).

[5]权英淑.论非财务信息的六大认识误区[J].商场现代化,2007,(21).

[6]张德容.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探讨[J].经济师,2005,(08).

第9篇:我心匪石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成因;对策

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环节,对日常生活领域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消费的过程既是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商品的社会文化形成和转换的过程,是在社会文化意义上塑造消费主体的过程。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反映了大学生的现实消费倾向和未来的消费走向,对于研究消费经济和市场需求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消费观反映出了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以及价值取向,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观可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消费观特点

根据2009年《经济研究导刊》的调查数据显示,以西安地区为例,大学生的月消费额基本上呈正态分布,以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为主要月消费额,在一个正常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同时,也存在14.8%的大学生人均月消费额超过了同类正常范围和本地人均消费的正常范围。这些大学生以中高年级的大二、大三居多,占到了此类消费群体总量的85%之多,并且这部分消费群体的家庭月收入基本都在3000~5000元/月,家庭所在地也基本上集中于城市。 由于新时期大学生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观念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消费观念新颖时尚,消费结构日趋多样化

大学生处于成长的青年时期,富于创造性和挑战性,对于新鲜事物充满敏感与好奇。大学生的这一基本消费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消费观的新颖时尚,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此外,由上面分析的大学生消费现状可以看出,新时期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基本的生活消费在总的消费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用于学习、交往、娱乐、健康等方面的消费则有较快的增长,这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分不开的,同时也表明大学生消费结构日趋多样化,不再仅仅局限于温饱问题的解决。

(二)消费的个性和从众性并存

大学生处于一个人生中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由于这种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也呈现个性和从众性并存的现象。在大学生消费方式多样化,维权意识强,钟情国际品牌的同时,他们又极易受他人特别是同龄人的影响,追逐时下流行潮流,形成从众消费的现象。

(三)消费观念的冲动化和情绪化

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易冲动,客观环境、流行趋势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较突出,“时尚和潮流”的消费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缺乏明确目标,易受促销和明星效应影响,购买随意性强等都体现了大学生消费观的冲动化和情绪化。

二、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的问题

1、 享乐化、金钱化、利益化的消费观

上文在分析大学生消费特点时提到了大学生具有消费支出水平高的特点,而这正是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的享乐化、金钱化、利益化观念的反映。以西安地区高校为例,约有13.7%的大学生拥有1300元以上的高档手机,更有少部分学生每月生活费高达5000元以上。他们购买高档手机、数码相机,买商品时注重时尚和品牌,节假日还常外出旅游。这些现象正是享乐化、金钱化、利益化消费观的表现,过高的消费支出也是一些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2、 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

由于大学生消费存在支出水平高,消费观念新颖时尚以及冲动化和情绪化的特点,因此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月生活费超支状况比较严重,24.9%的学生感觉每月生活费不够用,而向同学经常借债的人占到了8.2%。他们认为,现代人就应该接受超前消费。另外,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超前消费应“视情况而定”,特别是对花费较大的电子类产品的超前消费现象比较严重。这说明部分学生仍比较赞成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这是一种不良现象。

3、 过度的人际和恋爱消费支出

大学生消费存在支出水平高这一特点,而其支出水平高的主要表现就是过度的人际和恋爱支出。以西安地区高校为例,将近有30%的学生谈恋爱,由于谈恋爱而增加的费用占生活费用的30%。另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女生恋爱花费在400元以上的是同级别男生的6倍多,而在交际方面月支出150元以上的男生比重是女生的6倍多。尽管如此,他们大多承认人际与感情必须要有物质投入,因此经常无法正确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而且大学生的这种“感情”消费有蔓延之势,不得不令人担忧。

(二)大学生不良消费观的成因分析

1、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年人充满朝气与活力,热爱生活,追赶时代潮流,其心理状态处于少年向中年的过渡时期,体现自我意识是青年人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要求。由于他们的消费观念新颖别致,时代感强,这就容易导致刻意追求、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消费心理,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不成比例,形成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的现象。

2、 学校缺乏关注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