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指挥一体化范文

应急指挥一体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指挥一体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急指挥一体化

第1篇:应急指挥一体化范文

1.绘制基本图的步骤

(1)资料整理:绘制基本图前,首先要对所有调查资料进行整理、检查。

对野外调查调绘的卫片(航片)上的各种界线及符号,应进行细致检查,相邻卫片(航片)上同一地物界线要衔接一致,小班线应闭合,小班号应按规定顺序编号(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不应有重号、漏号。县(市)、局、场址、检查站、居民点、独立房屋、道路、桥涵、河流、三角点、高程、燎望塔、山脉名称、河流名称、河流流向、水域名称等应正确标绘。

小班调查卡片应与卫片(航片)检查对照。检查小班编号是否一致,卡片上记载的地类与卫片(航片)反映的地类是否符合、各项因子有无漏缺及相互矛盾等。

(2)绘制以林场为单位的基本图,首先要确定绘制基本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2.5万),通常基本图的底图是以最新国家出版的1:5万比例尺地形图,放大一倍即1:2.5万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底图,如果有比例尺为1:2.5万地形图时可直接作为底图。并准确勾绘出各种境界线,包括各种行政区界和经营界(林业局界、林场界、营林区界、林班界等)。

在透图台上把地形图上的境界线、居民点、道路、水系等透到地理信息图上。补充后的地理信息图作为最后的底图。

(3)基本图的转绘:转绘的方法有很多种,有地形图转绘、像片平面图转绘、正射影像图转绘、图解法转绘等。在我院实际工作中基本图的转绘主要以地形图转绘为主。地形图转绘就是将外业调绘航片上的内容,通过转绘仪直接转绘到基本图上。在有同比例尺经修正过的近期卫片的情况下,也可把卫片上的内容,如各种界线、符号和地物要素直接透到基本图上。最后把地理信息图上的公里网坐标透到基本图上,并标明坐标值,一般每幅地理信息图上的控制点数量为3-5个,且均匀分布。

当完成一个林场的转绘后,要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有错误和前后矛盾的地方进行及时修正,然后进行着墨。整筛是在已完成的铅笔图稿上进行着墨。各种线条、文字、数字要整洁清晰。清绘后的线条、地物位置应与原转绘的一致,不得任意更改,各种符号在图面要均匀排列,符号的纵横线应与图廓线平行或垂直。整筛时,一种要素(如山脉)绘完后再绘另一种,以防错漏。规格要求按林业部颁发的“林业地图图式”执行。

境界线的描绘,由高级到低级进行。某一地段同时作为不同级别境界时,只用最高级境界符号表示。境外相邻两个不同单位相交线应绘出图形外1cm。公路用烟色、大车道用绿色线条表示,穿越场界的道路应绘至界外1cm,并注明其去向。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涂兰色。图形外相邻单位要注记最高一级单位的名称,图廓外的注记要按图式绘制,内、外图廓线之间绘出公里网。基本图各图幅间及与相邻林场要以公里网为基础接图,要求线性地物不错位,边界要完全吻合。

2.绘制基本图需注意的事项

2.1境界线的绘制

境界线有时会发生重叠、交错的现象,处理这个问题时,原则上是同一地段同时发生不同等级的境界线时,只能采用最高级的境界符号表示。行政界有国界、省界、市(地区)界、县界、乡界等。原则上以行政界为主,其次是经营界,如:林业局界、林场界、农业区界等。例一:同一地段是市(地区)界,也是县界、又是乡界时,只采用市(地区)界符号表示。例二:同一地段是市(地区)界,又是林业局界时,只采用市(地区)界符号表示。

2.2线性地物的绘制

线性地物一般为道路、河流等。道路等级的确定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道路等级:相邻两场或两县(市)之间同一等级的应保持一致。河流等级的确定应根据地形图上的等级定,如地形图上没有标注的视为单线河。

2.3境界线的绘制

境界线的区划有两种:一种为自然区划线,另一种为人工区划线。以道路、河流作为境界线时,可断续表示每个林班不少于3个连续符号,南北走向的

2.4小班线的绘制

小班线在基本图上必须是一个完整的闭合的曲线或直线.不管以何种线性地物作小班线,小班线都不能中断,如:以河、道作小班线时,必须在河、道的一侧加上小班线。小班线与林班线、场界相交时也必须连接上,不能有空隙。

2.5飞地的绘制

飞地图绘制时,要有其独立的图廓,并注明其公里网、经纬度及飞地内或附近可以控制飞地位置的道路、河流等地物。

2.6图面注记

(1)地名:乡(镇)、村(屯)名必须注记外业调查取得的最新地名,如:宾西镇、关门嘴子村。不允许存在地形图上的老地名, 如宾西 、关门嘴子大队。

(2)道路、河流出入场界的注记:道路要分等级标注。公路标就近的乡、镇:如至宾西镇。大车道标就近的村、屯,如至关门嘴子村。河流出场界时注记应流入上一级河流名,如呼兰河只能注记流入松花江,不能注记流入黑龙江。

(3)块状小班如水库的拦水坝、街区等水库必须绘制拦水坝否则视为水泡;街区绘制时要严格按卫片或地形图上的真形画。

2.7道路等级的确定

高等级公路指水泥或沥清路面的公路;主要公路指乡级(林场)砂石路面、宽度6米以上(含6米)的公路;简易公路指宽度6米以下的砂石路面公路;大车道指常年通车土路。

2.8经纬度的标绘

在基本图上标绘经纬度一定是一个近似梯形,也就是说上小下大、上下边平行的梯形。

2.9控制点绘制的正确与否

关系到等高线林相图成败的关键,所以必须细致绘制,绘制的关键在于对好上下两图、准确标注,坐标单位为公里。

第2篇:应急指挥一体化范文

1 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意义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英语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和《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中都被定位为“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由此可见,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体系是英语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人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办学模式的一种产物。安徽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是一个区域性职教集团,相关中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按平等自愿原则组建而成,目前有成员单位45个。这构成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视阂下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构建的研究和实践基础。

通过对安徽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4所高等职业院校和29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调研发现,中高职院校校际之间除了个别专业课程有浅层次的合作外,没有实质性的衔接,而公共基础课程合作、衔接几乎为零。多数中职学校难以保证英语课程开足、开齐,更少关注与高职英语课程的衔接贯通。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按照各自学校的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很少考虑不同生源的需求,普遍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与中职英语课程内容重复、实践能力不衔接等现象。中职和高职在英语教育教学上脱节、断层更胜于专业课,严重影响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通过实践研究,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是提高职业院校英语课程教学效能的一种有效途径。

2 职业教育集团化视闭下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的途径

为获取第一手资料,本研究选取安徽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两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和六安市职业学校,两校积极探索校际合作模式,努力实现课程有效衔接和资源共享,尤其对如何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进行了深人研究。

1) 明确职业教育中英语课程的性质,完善中高职英语一体化课程标准

英语课程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中都被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但在实际职业教育教学中,英语课程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育部对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几经修汀和完善,但多数职业院校没有执行到位,落到实处。

“若干意见”要求: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英语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具有独特育人优势。英语不单是语言,还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因此,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中高职英语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先行一步,为专业课程的衔接奠定基础,提供借鉴。

明确职业教育中英语课程的性质是制定完善的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标准的前提。制定课程标准,首先要形成既相互衔接又符合实际需要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中高职英语一体化课程标准要求课程体系统一,衔接贯通,分层递进,同时具有动态调整的特点。

2) 规划衔接贯通的中高职一体化的教学内容

英语教材和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若干意见”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实现中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的衔接取决于一体化的中高职英语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的质量。

“新大纲”对中职英语教学内容进行了架构,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阴。“基本要求”中要求:以职业需求为主线开发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建议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阶段与行业英语阶段四。可见,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中,英语课程教学内容都要求在体现英语语言共核的同时,尽可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岗位群、工作结构和工作过程与英语专业知识有效结合;教学内容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因此,课程内容的选定和教材的编写要有行业企业参与。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编写还应充分考虑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心理和认知水平等因素,并要保证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al。中职英语和高职英语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必须合理,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实现就业范围的扩大和就业能力的提升。

3) 重视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教学实施的衔接

在对两所学校的实践研究中发现,实施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教学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和项目实践教学之外,组织中职和高职学生参与、参加英语技能竟赛能有效促进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大赛,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英语的工具性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促进了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教学实施的衔接,同时还需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保障。以选取的两所学校为例,两所学校分属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都是职教集团成员,容易达成资源共享。为支持和保障英语教学,职教集团创建了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两所学校的校园还建有微课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这些资源有效保证了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的实施。

“新大纲”和“基本要求”都特别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能力的理解应该包括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未来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包括继续学习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在中、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中常被忽视,因此,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满足人的终身教育的需求。

4) 形成衔接贯通、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不能是静态的,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更要评价学习过程,将教学置于一种动态背景下,全面完整地评价学生,使评价成为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评价应以促进学习、改善教学为目的,突出评价的多元导向和激励作用。

对中高职公共一体化英语课程的评价要有统一的评价体系,遵循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科学原则,从学生、教师、社会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

针对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评价应该有所侧重。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评价,还需要对学生表现出的态度、兴趣、自信心、意志力、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给予关注。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表现出的创新创业能力给予考量。

第3篇:应急指挥一体化范文

电网调控是指在电网运行过程中,对整个电网运行工作进行组织、监控、指挥以及协调的过程。电网调控既能够保证电网安全的运行和生产,也能够在电网出现故障时进行及时地指挥与解决。

目前,电网调控人员在处理电网事故和设备故障时,采用传统单一电话指挥模式,需要同时通知现场运维,输电工区、检修工区,以及安监、运检等部门,信息的反馈,也需要电话一一告知,应急处置过程中的信息收集不够快速,语音存在歧义等安全风险,不能同一时间多个部门人员进行沟通,协调指挥,存在工作效率不高。因此电网调控需要一个实时运行指挥新模式。

根据温州电网“十三五”规划,建设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以此为目标,随着电网智能化的进程,运行信息化、可视化手段不断完善,专业技术日趋融合,基于上述背景,为提高调控员工作效率,调动整个电网运行机构协调一致指挥运作,构建电网调度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电网运行管理体系,设置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指挥平台,通过该平台一对多和互动性,加强了对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作和指挥。建立集中、统一、智能、高效、安全的调控运行工作流程。

2 实现模式

全景式智能电网一体化运行指挥平台是集物联网、GIS、GPS、视频监控、数据库与信息处理等多种技术为一体的通信、信息、指挥和决策的系统平台,为电网防御自然灾害、电网故障提供监控、分析、预防、预警、决策、联动指挥等功能,革新电网运行管理,提高电网运行工作效率和安全水平。

目前的技术手段,可通过与EMS系统、GIS 平台、PMS 系统、车载GPS 定位系统,变电所预警监控可视化系统,SG186应急指挥技术、气象信息系统,移动作业终端、营销系统等,实现电网事故快速处置,人员车辆调配,备品备件查询,线路故障定位等功能,配网还可接入95598 系统等,实现快速的故障定位和派工。

3 主要功能

发生电网事故或设备异常时,调控员通过该平台,对变电运维、输电工区、检修工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协调指挥,优化调度顺序,并通过该平台进行信息的推送和反馈。同时该平台也可以给各工区调度联络员提供人员工作任务分配,备品备件查询,在线故障研判。以及全景式电网数据提供。

智能电网一体化指挥平台总体功能划分为全景电网监控、电网事故与异常处理、抢修资源调配、专家在线研判、信息展示与联动。

1、全景电网监控模块。

结合电网监控系统、变电所预警监控可视化系统、输电线路GIS系统,一是通过光字上送了解变电所设备运行情况,二是通过智能变电所视频监控系统以及机器人在线巡视系统,了解变电所一次运行情况,包括开关分合,主变运行情况等,通过智能视频红外光谱分析,了解设备运行温度。通过变电所气象环境监测系统结合视频系统,了解当地环境情况。三是通过输电线路GIS系统,定位铁塔位置,智能在线监控线路运行情况,以及配合无人机巡视故障点等功能。为电网运行提供第一手资料。

2、电网事故与异常处理模块。

通过电网全景监控,当电网发生事故时,通过该平台上送,调控员根据电网发生的情况,下发配网停电情况,并通过信息展示平台推送有关信息。如系统内有事故预案,自动生成操作票,并下发预令,并根据人员调配模块,了解人员位置,及时下达操作目的地。对于电网异常处理,需要立即消缺的。还可根据物联网技术,了解是否由备品备件,如果有备品,可立即通过指挥平台,下达抢修计划,有检修部门安排人员抢修,并通过车辆人员GPS定位,了解人员进度,合理安排电网调度操作。

3、抢修资源调配模块,运用GPS、GIS、物联网技术,通过车载GPS系统,定位车辆,通过人员手持PAD终端,接入平台,接受调度操作指令。结合优化导航系统,及时给车辆指明目的地方向。通过物联网技术,了解备品备件情况,及时掌握维修进度。

4、专家在线研判模块。在故障研判中,通过电网监控提供的一二次信息,结合抢修队伍在现场使用车载视频或单兵视频设备,提供了专家视频研判所需信息,通过线上多专家整体会诊,避免盲目抢修,保证故障抢修的质量。

5、信息模块。通过接入平台各系统,可实时电网运行情况,包括负荷、电量数据、电网事故进程、电网设备异常。并可以接入95598、110联动等系统,与政府应急机构协调工作,可以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社会电力应急信息,降低电力事故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利于办公室对外宣传,电网整体三维展示,以及配合运营监测、营销管理等部门工作。

该平台能够适应电网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调控一体化等发展方向,充分体现智能化、信息化和互动化等特征。

4 实现模式

1.支持横向系统集成建设。

全景式智能电网一体化运行指挥平台的建设应符合调度业务规范化要求,其支撑平台按照应用和数据集成的理念,在符合二次安全防护体系的前提下构造统一企业服务总线,实现数据整合和应用功能整合,达到数据共享、数据一致、应用功能增值的目的,实现调度业务范围内的各系统之间信息资源的整合及数据、模型等信息的共享,提高运行效率。

2.满足纵向系统协调运行。

全景式智能电网一体化运行指挥平台的设计和建设应充分考虑调度业务各专业的纵向数据流,实现电网模型、参数和业务流等信息的纵向传输,上级调度可结合模型、方式、业务流等信息与下级调度辖内的电网调度实现业务工作流实现贯通与闭环,进行科学管控与安全把关,更支持上下级联合操作防误、上下级协调调度指挥控制等功能。

3.实现分级维护、全网共享、安全管控。

电网的运行管理按照“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予以实施,系统基础和核心业务在各级调度机构充分交换和共享。 系统安全防护按照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制定的“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基本原则和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要求进行设计。

5 效果

本平台结合物联网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智能化电网指挥平台,以电网调控为中心,协调统一指挥运维、检修、输电人员,为电网调度事故处理所服务,提升调度效率。同时为配网、营销、办公室等不同部门提供电网数据支持,协同互动,形成完成的信息链。实现对电网业务全过程管控, 通过优化算法实现电网调度指挥智能优化处理和物流人员调配,并实现全程可视化。应用本系统可全面提升电网应急信息采集、处理、交换的效率和水平,形成电子沙盘系统,使指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提高应急处置的时效性;有助于切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并快速恢复电网运行。 适应了“三集五大”体系机构和管理模式的调整,促进了公司业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实现了集约化、精益化管理的要求,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平台。

参考文献

[1]徐环宇,基于GIS的电网规划一体化平台研究[D].卷宗,2013,27(5)13-15.

作者简介

叶超(1982―)男,浙江温州,工程师,从事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专业。

黄琮桦(1985―)女,浙江温州,工程师,从事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专业。

第4篇:应急指挥一体化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战时能力强,平时作为大”为目标,以充分发挥人防资源在城市应急救援中的作用和兼顾人防要求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为核心,建立“两防一体”、“两建同步”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有利于充分发挥人防资源为城市防灾救灾服务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长效机制;提高人防现有资源和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人防建设为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人防民防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原则。坚持城市建设、民防建设、应急设施建设相结合;坚持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协调;坚持依法推进、统一规划、人本至上相统一。

二、大力推进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

(一)建立统一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实现组织指挥建设自动化

一是完善指挥机构。健全民防机构,增加民防职能,将人防部门纳入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把人防指挥平台作为政府应急管理备份指挥中心,明确保障措施,基本能够满足战时指挥和平时应急救援需要。

二是建立指挥场所。2012年前建立市级人防基本指挥所,购置市级人防机动指挥系统(机动指挥车),建成平时救灾、战时防空的人防民防应急指挥中心。各县(市、区)人防办要按照上级标准建立指挥室,配套各种设备设施。

三是加强指挥协同。建立人防民防应急指挥协同机制,与本级防卫作战指挥机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建立协同关系,明确各相关单位的任务和协同方式,理顺指挥关系,制定协同计划。四是制定应急预案。结合实际,修订防空袭方案,制定各类抢险救灾应急预案,适时对防空袭方案和各类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配套形成各项保障计划和平战转换措施。适时组织开展防灾救灾训练、演练。五是落实战备值班。各级人防部门要建立战备值班室,落实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健全规章制度,保持通信顺畅。

(二)建立灵敏的信息保障体系,实现通信保障建设网络化

一是建立指挥信息系统。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建立以应急指挥中心、指挥所(指挥室)为核心的指挥自动化建设网络,实现全市人防指挥信息系统联网。

二是完善空情报知系统。建立健全空情信息接收、传输、报告值班制度,开展业务训练。

三是完善防空警报系统。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合理调整防空警报布局,增加和更新防空警报设备,实现固定、机动、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等信号多种手段发放防空防灾警报信号。2012年,全市规划区(含各县市区城区)内电声防空警报器比例达到60%以上,全市城区警报音响覆盖率要达95%以上。

四是完善通信保障系统。建成市县互通的无线通信网络,加强机动通信系统建设,适时建设卫星、微波通信系统。

五是完善城市监控系统。对全市所属重点目标、重点区位,有计划地增设防空防灾监控点,并与公安、交通、水利、铁路等设置有城市实时图像监视系统的部门和单位交连,实现城市实时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城市防护抗毁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

(三)建立布局合理的防护工程体系,实现人防工程建设系统化

一是加快人防工程建设。2012年前,城市人均占有人防工程面积达0.35平方米;2020年达到人均1平方米的要求,全市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设施配套的防护工程体系,能够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应急避难空间。

二是加强工程维护管理。人防工程的通风、给水排水、供电设施满足使用要求,防护性能符合设计要求,交通干(支)道工程畅通,人员掩蔽工程满足人员应急避难短期生存需要。

三是落实工程平战转换。已建人防工程全部制定平战转换方案。平时开发利用的工程防护功能、使用功能转换,应按战术技术要求规定的转换时限,制订转换方案及实施计划。

(四)建立精干过硬的专业队伍体系,实现专业队伍建设规范化

一是健全两防专业队伍。把人防专业队伍纳入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健全人防民防专业队伍组织,制订战时扩编补充方案。适时组建新型专业队伍。

二是加强专业队伍训练。开展岗位练兵,加强防化防疫专业队伍集中训练,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的应急救援和快速反应能力。

三是落实装备器材。各有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要依法承担必要的人员训练和装备器材费用,保障专业队伍的整顿、训练教育和装备更新,能够满足战时防护和救援需要。

(五)建立保障得力的人口疏散体系,实现人口疏散地域建设城乡一体化

一是修订城市人口疏散方案。搞好城市人口疏散调查,2011年修(制)订完善城市人口疏散方案,将疏散人员计划落实到户,实现户户对接。

二是建立城市人口疏散地域(基地)。建设市级领导机关防空疏散基地,在周边县(市)修建一处集指挥、掩护、储备、医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防空袭疏散综合工程,为战时防空、平时防灾提供疏散人员的安置场所。

三是落实城市人口疏散保障。制定完善疏散保障计划,明确疏散人员集结地点,交通工具落实到具体单位,疏散路线有交通管制措施。制定疏散地域(基地)生活物资储备计划,建立紧急征用、调用、储备重要物资器材制度。

(六)建立配套安全的重要经济目标防护体系,实现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科学化

市县两级要依据有关标准,确定并适时调整本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经济目标。重要经济目标所在单位要依据现有法律法规,抓紧制定防护方案和应急抢修方案,做好应急防护、设障防护和伪装防护,依法落实防护队伍和经费,加强针对性训练、演练,确保安全。人防部门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指导和监督检查,建立有关领导管理机制、职能和防护规范,使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轨道。

(七)建立覆盖全民两防的教育体系,实现两防宣传教育普及化。

把人防民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两防教育制度化、经常化。进一步扩大受教育的范围和层次,深入开展人防民防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网络活动,广泛开展防空防灾技能培训,增强群众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民防意识,提高市民的防护知识和技能。

三、积极促进城市建设与人防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一)城市建设必须符合防空防灾的要求

城市建设应考虑防空和防灾的需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增强城市的防护能力。城市布局、街区划分、道路规划、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应符合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规划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对于列入规划的人防工程建设项目,必须按要求预留工程出入口附属建筑物的地面位置;对于防空警报和防空指挥通信系统,必须根据其布局方案,构筑基础设施或预留位置。市供电、供水、供气、供热、通信等管线建设,应在满足平时生产、生活的同时考虑防空防灾的要求,尽量埋设在地下,有条件的可以修建共同沟。

(二)人防建设应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各县(市、区)政府制定的人防工程规划和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要纳入同级城市总体规划。各级人防部门要会同同级发改委、规划、建设、消防等部门落实人防规划,并参加与人防有关的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制定及修改工作。

(三)各类建设项目按标准建设人防工程

城市公共绿地、广场、地下交通干线、地下过街、地下停车场及其他地下工程的规划建设要兼顾人民防空需要,基本满足人民防空功能。城市及城市规划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要经济目标区等范围内新建民用建筑要按标准同步修建防空地下室。新建防空地下室的抗力等级和战时用途由人防部门确定。

(四)严格人防工程建设维护管理

人防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和报建联审,建设、规划、国土资源、消防部门要严格按程序办理许可手续,人防部门搞好衔接协调。加强人防工程质量监督,人防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工作要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建设、人防部门要严格审核把关,确保工程质量。人防部门和有关单位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人防工程进行维护管理和监督检查,使其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

(五)加大人防工程建设支持力度

人防工程建设项目可按有关规定减免相关规费。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要依法保障人防工程出入口位置和相应的地面配套工程所需用地。其中单独修建的人防工程和维修改造人防工程所需用地依法予以划拨,经划拨的人防工程用地属国防设施用地,未经批准,不得改作他用。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成立工作机构。市政府成立“两防一体”、“两建同步”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相关组织协调工作。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将“两防一体”、“两建同步”工作纳入职能目标考核体系。各相关部门与人防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大力推进“两防一体”和“两建同步”。

(二)依法落实“五个纳入”。

一是把人民防空部门纳入全市防灾救灾应急管理体系,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任务。

二是把人防工程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建设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实施中统筹兼顾。

三是把人防部门列为城市规划委员会,参与有关规划的编制和建设项目的审查。

四是把人防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年度计划。

第5篇:应急指挥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医疗急救 公安机关 联动协作

1.医疗急救及公安机关在社会服务保障任务中的重要地位

城市应急联动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组织而成的一个应急行为部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事件、事故频发,社会应急救援工作尤为重要。

通过X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的统计,2000年下半年,接到求助电话950个,其中医疗急救电话多达123个,可见医疗急救与城市联动机制在社会服务保障任务中的的重要性。

以我国南昌市为实例,该市有22个急救待命点,它们使用车辆进行救助时,提前先告知交警服务中心,公安交警通过便民网、路况微博、电话的形式,将交通路况、占道情况、单行道、突况等即时提供给120急救中心,使医疗救救中心能最及时、最准确的了解交通情况,选择最佳的路线。可以说,医疗法急救与公安联动机制是保障患者路线的绿色通道,它能为患者急取每一分、每一秒的救治时间。

2.医疗急救与公安联动机制现状分析

2.1组织架构与责任分工

联动机制下的医疗急救体系

(1)急救体系建设建全

我国各大城市已经建立了以医疗急救中心为主,以城区内省、市医院和各类急救站(点)为辅,并向社区、乡镇卫医疗机构幅射的急救网络体系;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网络框架基本搭建。

(2)急救网络运行和指挥调度高效:

城市应急联动调度指挥中心是负责应急救援业务的统一调度指挥中心。利用联动机制统一调度,统一指挥优势,协调与公安、消防等部门应急关系,联合出警处警。做到快速、准确、有效。

公安机关职责。

(1)公安机关主要依托城市应急指挥中心,24小时全天候接受群众报警、求助,根据警情进行指挥调度,按照对应就近处警、最优处警、联合处警、多级处警等要求,向各相关部门通报情况,统筹、协调各部门做好后续处置工作。

(2)刑侦、交警、消防、和各派出所设置值班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人员、装备等在岗在位,通信畅通,接受指挥中心指令和群众报警求助,及时出警处置各种警情;接受卫生部门出警处置请求。

(3)公安机关在处置调解纠纷、行政案件、治安案件、刑事案件、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安全事故、治安事件、、抢险救援、自伤自杀等其他灾害事故过程中,出现有人民群众、公安民警、犯罪嫌疑人受伤情况时,应及时将警情信息通报120,并积极配合医疗部门做好应急医疗救护工作;情况紧急时,应护送伤病员送达最近医疗部门救护。

(4)公安机关主动接受医疗机构业务指导,积极学习医疗急救知识、业务技能,加强第一处警的工作能力。

医疗机构职责。

(1)负责社会急救医疗机构的急救网络建设、急救车辆和设备供给更新、人员、急救设备、药品等配备和信息网络建设。与公安机关协调开展应急医疗工作,并积极做好后续治疗工作。

(2)120急救中心、各急救站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开通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对公安机关送医的急、危、重伤病患者,一律实行先救治后办手续,并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救治。

(3)医疗机构主动接受公安机关业务指导。组织本系统人员积极参与各种应急演练活动,对在医疗救助、疾病预防、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工作中,发生属于公安机关管辖并需要公安机关出警处置的事项,及时报公安机关。

2.2运作模式

应急联动系统,在我国还属于新生的阶段,每个城市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都在做不同的尝试,因此,没有全国统一的模式,它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的共同应作:

从以下为我国几个大城市的城市应急联动方式:

部分城市应急联动比较

机制优点:

(1)反应快、效率提高

应急联动机制统一、协调,公安、消防、医疗等全方位救助综合应急能力大大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及时、有效,真正地提高了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及报警求助事件的应急处置效率。尤其是提高了对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先期处置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2)救助信息更加准确

依托公安现代信息化设备,能准确定性、定位、定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报警地点自动定位,调度离事发地点最近的应急力量进行处置;使得部份不具备呼救能力的残疾人、负重病人、儿童和灾难人群,能够借助报警装置或电话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公安、交警、消防等联动部门联动及时赶到现场,使被急救人员得到有效处置。

(3)体现政府服务更到位

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不仅有效地改进了紧急救助服务,同时也提高了政府处理非紧急求助事务的水准,从而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关系,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公共资源有效发挥

机制的建设整合了多方面、多部门、多层次的资源,做到合理调配人员、车辆,有效的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国家用于应急救助和公共服务的资源。

2.3当前我国联动机制的问题分析

(1)应急系统的框架搭建不完善

城市应急系统涉及各个不同地区、部门、领域、专业,它是高度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目前许多国家有建设专门机构投入国家的管理,它有应急体系框架、专门办事机构、组建救援队伍、制定规章制度、明确部门职能、责任与权力,就这点来说,我国的应急系统框架还未形成一体化。

(2)接警、出警模式存在隐患

城市应急系统的接警、出警模式目前有三种,一种是小型系统,二种是大型系统,三种是多级接警与出警。我国部份地区还是小型系统,它的工作职能简单,没有城市联动的效果,有事时专业知识不能满足接警需求,信息渠道也非常单一。

(3)执守管理系统的人为缺陷

城市应急的管理系统需要专人执守,而且执守人决定应急系统的运行状态,它要求执守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优良的判断能力、高效率的办事能力,而目前很多系统事故,都是由于执守者的失职与渎职引起。

(4)现有应急系统不完善

我国现行应急系统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急系统会接到大量不紧急的事件,浪费大量资源;二是由于系统资源被占,部份紧急事件得不到应有的回应;三是不同方面的公共资源;四是信息系统与非信息系统的部门没有联系。

3.构建和完善综合应急救援医疗急救体系的关键环节

3.1搭建应急联动制度一体化平台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最关键需要解决的,是需要建设一个一体化的平台,它需要通过种种协调机制与技术手段,实现应急系统与各个部门的联动,完成系同整合、资源互通、彼此互动的一体化城市应急非应急综合服务平台。

3.2充份利用电子政务建设成果,实现资源共享

一体代的平台,要求信息资源具有控制与整合的能力,因此,一体化平台要求基础信息平台一体化,它能让不同部门综合利用信息,对数据进行交叉匹配,对数据库系统进行利用,同时要做好用户的身份认证工作。

3.3根据需求,做好管理工作

要做好应急系统的协同工作,需要做好管理工作,它包括要做好体制管理;二是要划分好每个部门的权责;在信息资源上,要做好信息平台共享,让资源能被需要的职能部门立刻查阅;最后要做到培养人才,因才适用。

4.机制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4.1智能化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应急系统将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引进智能化应急系统,能完成专业知识采集、存储、传送、运用等方面的工作,使医疗应急机制能满足数量、更大范围的需要。

4.2移动化

移动通信则能使应急系统能更迅速的完成接警、出警任务,也能完成更变化多端的紧急事件,因此,未来的医疗急救系统,将会利用无线宽带,开发移动应急系统,使紧急事件现场的信息采集、实时监控、即时决策的目标实现。

(1)进一步完善组织协调制度

继续以政府为主导,进一步整合、完善各应急部门运行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联动成员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互相交流信息,交流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意见,并适时对联动工作机制进行修改完善,各单位对联动工作中的信息、好的经验做法要及时总结,各单位根据情况适时编发专题简报,通报各成员单位,做到信息及时共享。

(2)建立应急演练预案

为加强各单位的联动工作协调配合,使工作有序进行、稳步推进、健康发展,切实提高联动工作和应急救援的水平和能力,每年应组织各联动成员单位开展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活动。

(3)树立现代救援理念,加强新闻宣传

第6篇:应急指挥一体化范文

卫星与无线接入技术的融合应用

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和险情,大规模的应急和救援行动展开以后,移动电话、便携终端以及卫星通信车已不能满足大量公众和救援通信的要求,这就需要更大的宽带系统支持。目前,我国宽带通信业务主要是使用地面光缆传输来实现的,而以光缆传输为支撑的宽带通信系统自身抗毁能力比较薄弱,且修复难度较大,难以在突发事件中迅速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将卫星无线传输技术和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融合应用来实现无线宽带业务。WiMAX作为一种新兴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它具有传输容量大、覆盖能力强、可靠性好、频谱利用率高等技术优势,传输距离能达到50km,并能在20MHz(兆赫兹)信道带宽下,支持高达75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在光缆断损时承担回路的作用,替代原有的有线连接方式,来提供无线宽带接入。借助卫星系统集成WiMAX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实现语音、数据和视频传输功能。其基本原理是:当用户无法利用原有的光缆传输方式上网时,可在卫星通信车附近建立WiMAX基站,由基站将用户发来的语音、数据、视频等宽带信息传输至卫星车,而后通过卫星链路传至互联网,满足救灾指挥中心、新闻中心、疾控中心、医院等救援部门用户指挥决策、信息交流、新闻报道等业务需求。

卫星应急通信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逐渐向高频段、大容量、数字化、宽带化、业务综合化方向发展。卫星应急通信系统也将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优势,为人们提供更加快捷有效的应急方式。

(1)综合业务宽带化。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应急通信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应该能够提供高传输速率,具有语音、图像、实时视频监控、视频会议、调度、定位等业务的综合性应急通信平台。

第7篇:应急指挥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大运行;地县一体化;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59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2

0 引 言

D5000智能网调度控制系统(以下简称D5000系统)作为地区电网地县调控一体化自动化系统是应“大运行”战略部署、“调控一体化”要求和智能电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同时其也对地县两级自动化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D5000系统的建成投运已经打破了原有地县自动化专业人员维护各自自动化系统的传统局面。其通过完善系统运维管理的规定,梳理标准运维的流程,保证地县一体化调度控制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进而提升自动化基础数据的准确率和自动化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真正实现地县两级一体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促进地县之间专业化协同的目标。

1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管理的建设背景

D5000系统满足“大运行”体系建设和“地县一体化”的建设要求,具备告警直传、远程浏览、实时监控、变电站集中监控、二次设备在线监测、自动电压控制、综合智能分析与告警、网络分析、调度员模拟培训、智能分析与辅助决策、调度计划与负荷预测等功能,目前该系统已成为地县电网调控人员实施电网监控、事故处理、运行统计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技术支撑的手段。

1.1 深入推进“大运行”体系的必由之路

国家电网体改《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全面建设“三集五大”体系的工作意见(〔2013〕1325号文)》(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地县调业务要实现统一专业的管理,集约核心业务。目前地县调自动化运维业务一体化运作、同质化管理水平远未达到《意见》的要求,需进一步梳理完善。

1.2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核心环节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2014年在《科技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智能电网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引起了强烈反响。文章中提出,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不断突破,并与智能电网全面融合,正在承载并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智能电网承载并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构建以安全、高效、清洁发展为目标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离不开对电网实时监控的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指挥环节,需紧密结合当前的新形势,以创新精神和科学务实的态度,提出新思路、新举措,更好地为指挥调度电网服务,通过建立完善的系统运行管理体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智能电网承载工业革命的需要。

1.3 建立服务导向型电力调度的客观需求

发电企业、用电客户、电网公司通过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调度员通过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监控发电企业实时的发电量和用电客户实时的用电负荷,实现发供电的动态平衡,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三公”调度“十项措施”》,利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提供的数据作为支撑,做好电力电量平衡分析,是践行国家电网公司“四个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通过构建地县两级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管理体系,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及自动化基础数据的准确,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电力调度,更好地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

2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构建管理保障体系

要构建管理保障体系,就要以“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建设为抓手,通过落实“三集五大”体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的方案,优化整合相关部门的职责,实施市县一体化管理,规范工作职责和岗位责任,完善制度标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初步建立与“五位一体”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岗位责任体系和标准流程体系。

2.1.1 加强组织领导,责任界面清晰

构建完善地县一体化自动化运维管理保障体系,实施由市公司统筹安排,市县公司分级维护的管理模式。加强市公司自动化专业的调度与协调作用,建立由市县公司自动化运维班的班长担任自动化系统运维专责人的工作体系,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地调调控中心的主任担任组长,各县调调控中心的主任及地调自动化室的主管作为领导小组的成员,主要负责地县一体化自动化运维工作总体协调的督导,负责工作组及各有关实施单位确定各相关配合单位及实施单位绩效考核的意见。工作小组组长由市县公司自动化运维班的班长担任,市县自动化运维人员作为小组成员,主要负责落实执行相关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负责具体工作方案的制定、实施及综合协调,负责实施推进地县调自动化运维业务一体化的运作、同质化管理,不断提升地区自动化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负责组织实施业务的培训。

2.1.2 完善检查评价,实现闭环管理

采用调研、巡视、督导、检查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工作质量持续地提升。通过公司内部对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量化考核标准,细化各项考核制度,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考核评价手段确保责任体系落实到位。通过闭环管理持续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确保“两级三化”促进专业协同管理切实取得的成效。

2.2 实施“大运行”体系下地县两级一体化管理

2.2.1 组织地县一体的自动化应急演练

为持续提升地县自动化人员应急处理能力,地调自动化班要定期组织开展自动化系统应急演练,提升自动化人员对应急事件的处理水平。

通过定期组织地县联合应急演练,要求所有参演人员要明确事故发生过程中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避免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现象。经过地县一体的应急演练,市县公司自动化专业人员进一步适应了在“大运行”体系下自动化专业全新的工作模式和系统应急处理的措施。为“大运行”体系的巩固和提升奠定了基础。

2.2.2 采用行动学习法强化业务培训

在地调层面进一步细化明确“AB角”制度,确保每位成员都熟识各自承担的工作指标与任务,工作任务的派发要充分结合员工自身的特点,争取工作效益最大化;在县调层面要求各县公司按照市公司自动化班的人员分工方式确定地县一体化、AVC、调度数据网、二次安全防护等专业专责人。以地调专责人为小组负责人,组织协调县调专责人开展专业工作,并逐步建立小组内部考评及班组对小组负责人的考评体系。利用自动化班组的工作特点,采用行动学习法,对上配合省调工作,对下进行专业管理,本身从事具体工作,利用这些优势,将小组负责人培养成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管理能力的全面人才,将自动化运维班打造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

2.2.3 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机制

利用地县一体调度视频会议系统,召集个县公司自动化人员组织召开季度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分析会,从典型案例入手,分析并学习,提出优化建议;组织市县公司自动化专业人员宣贯并学习省公司下发的、在电网调度自动化方面的管理规定,梳理公司当前地县一体化运维方面的管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定期开展视频班组大讲堂活动,学习最新的自动化技术标准、规章制度和典型运维经验,并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在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提升地县自动化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

2.3 健全流程体系实现标准化建设

2.3.1 编制统一的标准化的作业指导书

编制统一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规范地县调自动化运维人员的作业行为,确保自动化人员在地县调控一体化自动化系统中的维护质量。并由地调自动化班安排专人对每次的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对公司工作质量进行监督评价。

2.3.2 编制D5000系统作业控制流程

编制D5000系统作业控制流程,流程规定前期的准备阶段地调或县调在作业前准备作业资料,应包括设备命名编号通知、一次接线图、一次设备参数和审核后的监控信息表等。按照不同的作业内容编制相应的作业控制卡。地调专责人负责审核作业控制卡是否合格。合格后地调或县调自动化运维人员根据作业控制卡执行作业任务,并指定专责人对作业结果进行检查。工作结束后将作业控制卡分别存档。

2.3.3 编制地县协同自动化应急预案

编制地县协同自动化应急处置预案及处置流程。在发现或接收到自动化应急事件的报告后,按照系统应急处置预案启动自动化应急处理流程,由地县自动化专业骨干共同对事件原因进行分析和研判,迅速查明原因,并组织开展应急处理。在事件结束后,由地调自动化管理人员组织开展事后分析,编写分析报告并归档备案。地县协同自动化应急处理流程能有效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缩短应急处理的时间,提高地县自动化运维人员对系统的应急处理水平。

2.3.4 编制地区自动化系统检修管理规定

依据省调下发的《山东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检修管理规定》,要求自动化设备检修工作需提前3个工作日从OMS系统中提报检修申请,由自动化人员进行作业指导书的编制。编制地区自动化系统检修管理规定,可以规范自动化系统设备检修工作,提高设备检修管理水平,实现电网自动化设备检修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步骤,确保工作无遗漏。

3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管理的效果

通过实施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的全过程闭环管控,在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更好的服务于电力客户、发电企业,展示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3.1 显著地提高了地县调控一体化系统运行水平

在地县调控一体化自动化系统新型运维模式下,随着自动化专业管理半径的延伸,通过积极拓展专业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制定多项切合实际工作的统一的工作标准和流程体系,通过多方位培训有效地提升自动化维护人员,特别是县级自动化专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使系统在运维过程中始终可控、在控,显著提高了地县调控一体化系统的运行水平,有效地保障了地县调控一体化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3.2 自动化运维效率全面提升,管理规范化运转

通过对日常工作中各规范流程的梳理,使日常运维更流畅,系统标准化管理水平和自动化人员的运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职责不清晰和推诿扯皮的现象得到有效的根治。系统各层面操作逐步实现标准化,尤其是作业指导书、系统应急处置预案和流程的编制与,有效地规范了自动化专业人员日常运维的工作过程,提升了地县自动化运维人员对系统的应急处理水平;信息表管理流程、画面规范、信息规范等相关流程或规范的修订,充分保证了信息表的长期有效管理,统一了整个地区的应用画面,使信息更加规范。

3.3 自动化基础数据准确率得到提升

通过地县自动化运维工作规范化的管理,地区遥测状态估计合格率明显得到提升,遥测状态估计合格率的提升,为调度员潮流、静态安全分析等高级应用提供了更加可靠度实时潮流数据,提高了高级应用的计算精度和收敛率,为调度员提供了更加可靠可信的辅助决策。

3.4 自动化运维人员技术技能水平不断

利用工作小组培训模式及自动化创新工作室的培训作用,有效推动了自动化专业培训工作的落实,促进了自动化运维人员的知识更新;开展多方位的互帮互学式的培训,实现了专业知识的有效传递,推动了整个地区专业人T的进步。全面提升地县两级自动化人员专业综合素质,为“大运行”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技术人员保障,有利于地县一体化自动化运维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4 结 语

本文通过探索新形势下地县一体化系统维护的模式,在“大运行”体系建设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提出“两级三化”的自动化运维管理体系。该体系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实施效果,可以在各地调自动化专业推广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宁,徐春雷,庄卫金,等.地县一体化调度自动化系统分布式数据采集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24).

[2]胡海霞,卓兰霞,刘丽.IT运维自动化在电力系统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3(4).

[3]刘振亚.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支撑又好又快发展[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9).

[4]胡蓉,沈键,许凌.调控一体化模式下的华东电网自动电压及自动发电控制应用[J].华东电力,2011(2).

第8篇:应急指挥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中心城市;应急道路运输体系;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F540.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059-02

近年来,我国地震、冰雪灾害、水灾和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频发,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实践中,我国已经逐渐具备了较高应急保障能力,但如何在第一时间把应急救灾物资运送到事件突发地,最大限度地抢救人民生命财产、降低各类损失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尤其是中心城市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体系建设由于其特点和地位更需要重点加强建设。

一、应急物流和应急物流体系的概念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体系,就是围绕着应急物流目标,由相关人员、技术装备、应急物资、信息管理、软硬件基础设施、相关主体以及法律、法规、政策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特殊物流系统。

二、中心城市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体系建设的作用、地位和特点

中心城市应急物流道路运输系统是应急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突发事件时中心城市的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保障或跨区域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保障任务。从经济安全、社会安定的角度来看,中心城市应急物流道路运输系统平时必须要保证城市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物流供给,在发生自然灾害等紧急状态下,也必须在确保应急物流道路运输的前提下,保证城市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和普通物流功能的发挥。由于目前我国应急体系的实际布局重心集中在中心城市,这里各种应急专业人才、物流企业、物资、设备资源集聚,所以其应急物流道路运输系统往往还担负跨地区支援性应急道路运输的任务。因此,安全、高效的中心城市应急物流道路运输系统在我国应急物流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核心运作地位。

与普通道路运输相比,应急道路运输具有政府主导性、突发性、不确定性、强时效性、流量不均衡性、弱经济性、社会公益性等不同的特点。正确认识应急物流道路运输的特性,才能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以最短的时间安全、准确地把应急物资运送到应急目的地。

三、中心城市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难点

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体系的完善和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应急物流道路运输的保障能力。目前,中心城市应急物流道路运输已基本形成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指挥下,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作为道路运输应急保障工作的责任主体,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将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体系与国防交通应急运输体系相结合,体系同一、资源共享、管理联动的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体系。形成平战结合、快速反应、有序运转的道路运输应急保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在近期的抗灾应急运输中取得较明显的效果。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应急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同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体系建设要求相比严重滞后。其难点问题突出表现为:

1.指挥协调机制不健全,应急指挥机构协调难度大

应急物流道路运输涉及到多个部门,往往属于不同的管辖部门,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实际问题多,协调反应时间长,彼此陌生、沟通不畅,效率难以提高。应急物流中的应急物资需求量大、种类多,对运力的要求很高,单凭一个部门或企业无法独立承担,需要调动全社会的运力来确保应急物流的运输要求。军地一体,需要在制度上明确军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真正保证快速响应。为了提高应急物流运输指挥系统的协调决策能力,建议整合相关部门机构,建立常设的专业应急物流道路运输指挥机构,专门负责应急物流道路运输协调工作,保障应急物流道路运输的高效运行和实施。

2.信息情报系统亟待完善

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信息网络不够完善,信息传递不及时,缺乏共享平台。应急物流运输信息系统是支撑应急物流道路运输指挥组织的神经中枢。要实现应急物流运输实时控制和应急物资精确运送,不同主体要协同合作,全面提升应急物流信息化水平。建议加强军地一体化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包括应急物资信息、后备役车辆信息、应急专业人员信息、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等子系统的建设,确保应急物流运输准确、完整、迅速、标准,信息手段较之常态下更为先进、稳定和抗干扰。

3.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应用程度低

运输工具不先进、运输技术落后、许多流程仍停留在笨重的体力操作形式中,极不适应应急运输强时效性和流量不均衡性的要求。建议在应急道路运输中,充分应用及时运输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侧重提高快速装卸设备、托盘和集装箱运输比例,推广应用条形码、RFID、GIS、GPS等技术,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应用水平

4.社会动员参与组织水平亟待提高

应急运输实践中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体系的社会动员参与组织水平较差,参与应急运输的企业应急业务能力和车辆设备水平参差不齐,实际操作效果较低,支出的应急物流运输成本巨大。据统计,低效的应急物流运输损失占灾害总损失的15%―20%。尽管应急物流运输中可以利用纪律性强、组织严密、反应迅速的特点,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但是应急物流运输时间紧、需求大,仅仅依靠军队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建议充分利用地方大型物流基地、设施,充分发挥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优势,实现军地一体化的应急物资和运输资源共享,降低应急运输成本,提高社会动员参与组织的效率。

中心城市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中要用系统的观点综合考量、全面整合;用系统和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抓住关键环节解决问题,有效地促进中心城市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体系的建设。

The research of some difficult problems about central cities emergency

logistics roads transportation system

WU An-ji,MENG Qing-fang

(Xi'an Ya Ou transportation serv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Xi'an, 710077,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Emergency logistics center city road transport and routine road transport due to its own characteristic, logistics conditions and time limit . Study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oad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emergency logistics center city can ensure the efficiency of the emergency logistics.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enter city road transport and center task of emergency command, we analyz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support system, advanced 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mobilize social forces to explore how to improve and promot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downtown city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safety and accuracy of transport.

[key words] central cities; emergency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system ;problem of construction

参考文献:

[1] 谢如鹤,邱祝强.论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管理[J].物流技术,2005,(10):78-80.

[2] 王宗喜.加强应急物流研究与军事物流研究刻不容缓[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0-22.

[3] 姜开兴.城市抗震减灾策略[J].中国减灾,2007,(11):26-27.

[4] 王坚红,王京.国外救灾物质的运作方式及启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6):56-58.

第9篇:应急指挥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电力备用;调控体系;运行管理

1 概述

山西电力备用调控中心(以下简称“备调”)位于山西长治,于2011年1月建成投运,与长治地调合署。备调做为电网冗灾备灾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不仅仅是在山西电力调控中心(以下简称“省调”)失去调度指挥能力后,进行应急指挥和事故处理的场所,也是辅助省调开展日常业务、为省调储备人才、促进省调地调人员和技术交流的良好平台。如果单纯以应急冗灾的角度来管理备调,往往会造成备调低水平、低效率运转,难以保证电网真正应急状态下的调度指挥能力。于是从建成投运伊始,省调就以坚持“热备实用、真功实练、高效实战”的三实理念,以省地共管,带动备调各系统健康运转,以业务协同,促进备调人员素质提升,以高强度实战演练,检验备调整体实用化水平。从而不断完善备调体系建设,强化备调实战能力。

2 山西电力备用调控体系管理目标

2.1 热备实用

人员培训同质化。建立完善培训和考核机制,加强横向业务交流、双向学习和主备调人员定期轮岗培训,实现培训上岗同质化、人员流动常态化,不断提高备调软实力。

系统运维同步化。统一一体化信息接入标准,制定系统建设中的专业管理流程及巡查制度。确保备调与省调同步实时、真实无差异,做到需要时可用、能用、实用,提高备调技术支持系统备用水平。

2.2 真功实练

预案制定多维化:从备调应急启用的多种原因出发,逐个分析备调在行使调度权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尽可能地将可预见的风险因素考虑到应急预案中,组织主备调人员及其他地区、部门人员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探讨,并一一推演,做到事故处置时指挥精确、反应灵敏、处置得力。

辅助功能常态化:由备调调控人员承担省调的部分业务,在提高备调对省调支撑的同时,将备调作为锻炼提高的成长平台,激励调度运行人员提升专业水平,带动全员业务能力的提升。

日常演练实战化:将大量的无脚本、现场命题的实战演练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扎扎实实地开展常规演练,在真正实战的时候能够“拉得出”、“打得赢”,稳操胜券。

2.3 高效实战

指挥手段现代化:建设独立于省调的备调通信系统,保证应急通信保障的可靠性;充分利用同号双组、海事卫星电话等现代化手段改善传统信息交互方式,为交接工作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简洁、有效、及时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应急响应规范化:树立事故就是“命令”的意识,确保在接到“命令”时,各级人员迅速按照预案即时到位,在第一时间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让应急队伍集中精力应对现场情况,保证事故处理的安全、快速、准确。

3 备调“三实”管理的主要做法

3.1 多措并举,确保系统运维同步

(1)备调调度自动化系统独立于省调建设,做到与省调相当、但不依赖于省调运行,实现模型和数据与省调相互检测同步及监视。另外,备调自动化系统在国网规范的备用调度必备功能和可选功能的基础上,扩展了调度计划(OPS)、母线负荷预测、保护故障信息等功能,丰富了调度运行技术手段,且具备与省调系统互为备份功能,保证了用户数据的完整性及与省调信息的一致性;(2)备调值班人员定期对自动化、通信系统和设备进行巡视、检查、测试和记录,定期核对自动化和通信信息的准确性,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做好记录并按有关规定要求进行汇报。

3.2 双向交流,加强备调人员培训

(1)每年省调组织备调人员进行两次集中培训,一次为针对调控规程、电网网架、电网控制策略、安全自动装置、新设备投运、电厂运行管理等内容进行理论性培训;另一次为安排备调人员到省调电厂、变电站进行现场学习,提高备调人员对省调管辖设备特性的掌握能力。(2)每年安排备调人员到省调进行为期2个月的跟班学习,主要学习省调日常管理流程,参与省调日常调度运行操作和事故处理,提高备调人员的业务水平;安排省调调控员到备调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值班,主要是检查备调系统的实时性、可用性,以及指导备调相关工作。

3.3 主备协同,提升备调人员素质

(1)协助省调整理相关工作资料,通知省内其他调控机构相关工作事宜;(2)协助省调编写的事故预案、危险点分析等资料;(3)协助省调在指定时期内监视局部电网的潮流、电压、频率等指标;(4)在省调调控人员的监护下,进行新设备启动等复杂电网操作。

通过让备调调控人员逐步参与到省调的相关工作中,将备调打造为成长平台,激励备调调控人员提升专业水平,带动全员业务能力提升,才能真正地提高备调的软实力。

3.4 注重实战、保证应急演练效果

(1)每月完成一次小型演练,演练主要内容是自动化系统切换和完成一项电网简单操作,期间备调人员负责网间联络线调整和指定操作,演练时间不少于2小时;(2)每季度完成一次中型演练,演练主要内容是自动化系统切换和完成一项电网大型实际操作,演练时间不少于2小时;(3)主备调间每年完成一次大型联合反事故应急演练,演练的主要内容是与全省联合演练配合,省调系统失效,备调完全接收调度权,负责电网运行操作和事故处理,演练时间不少于24小时。

3.5 多维规范,强化预案修编机制

(1)通过对电网及其他影响电网运行事件进行危险识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分析。针对每一种类型的重大事故风险,明确其相应的主要负责部门、有关支持部门及其相应的职责,并对有关的应急功能根据其特殊性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指导。(2)尽量精简应急预案的篇幅,在预案的可操作性上要下大力气,力争做到处置事故时指挥精确、反应灵敏、处置得力。(3)搭建预案管理平台,对原有教案动态管理与更新。各地区调度均可共享、参考平台内所有预案,并对每份预案提出不同意见,以此来完善细化应急预案。

4 备调体系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 加快推进备调调度一体化进程

针对目前备调D5000系统模块与主调存在部分差异,影响调控人员应用的现状。山西省调在现有D5000系统模块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完善综合智能分析与告警、在线安全稳定分析、调度计划和安全校核等核心功能应用,增加风功率预测,火电机组信息监测等实用模块。实现稳态监控预警、调度计划、安全校核、调度管理等应用模块与主调同步一致,全方位支撑调度业务的一体化运作。

4.2 全面完成备调调控一体化建设目标

目前,山西电网500kV变电站监控权已全部移交至主调监控,但备调D5000系统仅仅支持监视功能,系统实传功能尚未经过检验,尚不满足监控业务要求,无法承担山西电网备用控制中心的职责。需要根据检修计划安排,逐步开展备调D5000系统监控功能实传工作,最终实现备调的备用控制功能。完善备调监控业务相关规定的修编工作,规范电网监控权移交的流程,明晰主、备调之间的调度、监控业务之间的工作规范。

5 结束语

经过多年实际运行的检验,山西电网主、备调各系统运行平稳、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主、备调调度员配合默契,及时联系沟通,密切监视电网运行,严密防范电网运行风险,时刻处于紧急待命状态,保证随时进行主、备调无缝切换。今后山西电力公司将继续深化备调体系建设,向着主、备调无差别化发展,做到调控的全备用,甚至是双向同时使用,以更好地满足大电网安全运行对调控工作连续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省级以上备用调度运行管理工作规范[S].国家电网调技[2009]378号2009.

作者简介:王越(1986-),男,工程师,硕士,从事电网调度运行工作。

杨大春(1985-),男,工程师,硕士,从事电网调度运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