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源建设考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按照业务需求划分,“青岛市财源建设信息平台”分为七大部分:新项目税源信息监控报告、重点税控企业税源信息监控报告、全市涉税信息报告、全市税收征管信息反馈、财源建设文件及信息交流处理、动态考核和体系设置。
1、新项目税源信息监控报告
新项目税源主要是指大项目税源,大项目税源从工作流程上又分为未投产和已投产两个处理部分。未投产项目功能:实现了有关市直部门和区市将大项目报送至市财源办;市财源办根据此项目的税种(增值税与营业税)分别转至市国税局与市地税局进行税收评估,再反馈至市财源办;市财源办将税源信息和税收评估表发送至有关市直部门和区市;区市将大项目税收情况分析报告反馈至市财源办。已投产项目模块功能:实现了区市按季度将已经投产的大项目税源信息、实现地方税收信息和大项目税收情况分析报告报送至市财源办。实现的具体功能如下:
(1)各区(市)的应用功能
填写未投产项目按季度税源信息
填写已投产项目按季度税源信息和实现地方税收情况
信息上报
将未投产项目转为已投产项目
(2)市财源办的应用功能
查看各区、市上报的税源信息
将税源信息发送给税务部门
查看税收评估情况
打印3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基本情况信息汇总表(未投产类)
打印3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基本情况信息汇总表(已投产类)
打印3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税收情况评估汇总表
(3)税务部门的应用功能
填写未投产项目按季度税务评估情况
将评估情况反馈至财源办
2、重点税控企业税源监控报告
实现了对全市重点税控企业税源的全面掌握。实现的具体功能如下:
(1)各区(市)的应用功能
按月填报《重点税控企业税收情况表》
(2)市财源办的应用功能
查看重点税控企业税收情况表
按月打印《重点税控企业税收情况汇总表》
3、全市涉税信息报告
各涉税部门按照要求向市财源办上报涉税信息,实现了有关涉税单位将《青岛市涉税信息情况表》适时报送至市财源办,市财源办汇总为统一的全市涉税信息。实现的具体功能如下:
(1)涉税单位的应用功能
按要求填写各单位涉税信息情况
按要求上报涉税信息
按组合条件查询。
打印本单位已上报的涉税信息情况
(2)市财源办的应用功能
查看各涉税单位上报的涉税信息情况
打印各涉税单位的涉税信息表
4、全市税收征管信息反馈
分为涉税信息对应的纳税情况反馈和新引进外地企业纳税情况反馈两个部分。涉税信息纳税情况反馈模块功能:实现了市国税局与市地税局按月将《青岛市各部门涉税信息对应实际纳税情况汇总表》报送至市财源办。新引进外地企业纳税情况反馈模块功能:实现了区市将引进外地企业情况报送至市财源办;市财源办转至市国税局与市地税局,由市国税局与市地税局以企业为单位按月将引进外地企业实际纳税情况报送市财源办;市财源办再反馈至区市。实现的具体功能如下:
(1)涉税信息对应的纳税情况反馈
①税务部门的应用功能
按月填报《青岛市各部门涉税信息对应实际纳税情况表》
信息上报
上报信息打印
②市财源办的应用功能
查看税务部门提报的《青岛市各部门涉税信息对应实际纳税情况表》
打印《青岛市各部门涉税信息对应实际纳税情况汇总表》
(2)新引进外地企业纳税情况反馈
①各区(市)的应用功能
按月填报引进外地企业情况
信息上报
信息打印
纳税信息查看
②市财源办的应用功能
查看填报引进外地企业情况
送税务部门填写企业实际纳税情况
打印《新引进外地企业情况汇总表》
③税务部门的应用功能
以企业为单位按月填写引进外地企业实际纳税情况
信息报送
5、财源建设文件及信息交流
财源建设文件及信息交流包括财源建设文件、工作动态、会议通知、工作交流四个部分。实现了对所有通过金宏网传递的涉税文件的统一处理。实现的具体功能如下:
(1)财源建设文件、工作动态、会议通知
①市财源办的应用功能
创建、维护这些类别的文件
②涉税单位、区市的应用需求
查看这些类别的文件
(2)工作交流
创建与工作相关的文件
将创建的文件发送给接收人
接收到的文件能够在办公系统的待办中显示
6、动态考核子系统
市财源办以此对涉税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实现了工作与考核无缝衔接的工作模式,考核时进行统一的分数汇总,并将结果反馈给涉税单位。实现的具体功能如下:
考核体系设置
数据录入
分数汇总
结果反馈
7、体系设置
实现了系统设置、系统管理功能。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财源建设作为加快我县经济发展攻坚战的五个主攻方面之一来重点抓,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具体分析近几年我县财政收入的现状,收入总量偏小、增长速度缓慢、收支矛盾突出的问题还依然存在。因此,大力培植财源、增加税源,对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确保“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已显得至关重要。,
一、我县财政收入的现状分析
××年,全县财政收入完成万元,比年增长。从财政收入的构成比例来看,工业是主体财源,××年来自工业企业的财政收入万元,占财政收入的;来自农业的财政收入万元,占财政收入的;来自商业及服务业的财政收入万元,占财政收入的;来自其它收入的万元,占财政收入的。从财政收入的质量来看,一是财政收入占的比重偏低。××年全县财政收入占的比重由年的下降到,下降了个百分点,且大大低于全省和全国财政收入占的比重(全省年财政收入占的比重为,高出我县个百分点;全国年财政收入占的比重为,高出我县个百分点)。二是非税收入的比重偏高。××年全县非税收入万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而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只有,与全国税收占财政收入的的比例相差甚远。三是人平财政收入低,可用财力少。××年全县人平财政收入为元,人平地方可用财力为元,低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来看,从年到年,全县财政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仅,比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低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二、影响我县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
全县财源建设在近几年虽有长足发展,但由于受经济总量和规模的影响,财源增长质量不高,财政收入停滞不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⒈经济结构不优,财政增收受到抑制。从工业看,全县工业规模较小,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大部分工业企业缺乏高质量、高档次、高知名度的产品,企业经济效益因而不佳,导致入库税收逐年下滑。特别是其中一部分企业近几年相继破产重组,效益不太明显,产值降低,税收减少。从农业看,传统的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结构不合理,高效高税品种不多,对财政的贡献率低。近几年来,来自农业的税收徘徊不前,至今仍然维持在年的水平上。从第三产业看,除了传统的商贸运输业以外,新兴财源不多,无论从总量看,还是从提供的税收看,都还没有形成优势。
⒉支柱企业太少,规模财源建设后劲不足。到××年止,全县上交税收上百万元的规模财源企业只有家,缴纳的税收在万元左右,仅占财政收入比重的;且没有一家能左右全县财政收入的大型财源主体,导致财政收入增长缓慢
⒊财源建设资金受到制约,新兴财源难以培植。由于以前银信部门存在惜贷、怕贷行为,社会资金也难筹集,财源建设资金投入受到制约,使一些好的财源项目不能得到巩固发展,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新项目不能迅速得到开发,影响了财源的增长速度。银信部门近两年虽然通过积极开展信贷营销加大了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但一些新兴财源也难以在短期内凑效。
⒋政策调整影响大,现有财源受冲击。全县有相当一部分工业项目属于资源开发型,根据国家关闭“五小”企业的产业政策,全县先后被关停的“五小”企业有家,减少税收万元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⒌税收征收难度大,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目前,我县部分个体私营企业纳税意识淡薄,偷漏税收现象严重。在征收过程中,基数难核定,征收难到位,税收流失较大。据调查估算,全县个体私营企业照章纳税的不到,每年税收流失在万元以上。
三、对加快我县财源建设发展步伐的对策建议
要解决财政困难问题,最根本的是生财问题。随着我县“三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县各地财源项目迅速发展,财源建设来势喜人。但要实现在近期内摆脱经济困境的目标,还必须进一步拓宽财源建设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财源建设当成经济工作最关键、最首要的问题来抓。
⒈大力加强农业,稳定基础财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地方财政的基础财源。现阶段,应以优化农业结构为重点,突出发展创税农业。一是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突出扶持发展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特种养殖业等经济作物,对高效经济作物要抓好规划、引导、管理、服务,集中连片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档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建立健全“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庄园农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快农产品基地化建设;大力扶持、组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加工增值。三是着力提高农业经济的科技含量。加强科技人才、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农业适用技术的培训、推广,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⒉加快工业发展,壮大支柱财源。工业是桃江财政的支柱,抓住了工业,就抓住了财源建设的关键。要继续坚持“工业强县”的思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壮大支柱财源。我县近年来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较好,但目前全县上百万元税收的企业还只有家,上千万元税收的企业还是空白,可以说仍然缺少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对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做文章:一是引进来。具体是引进资金、项目和人才。要进一步抓好招商引资,搞好对上、对外联系,争取引进更多的资金用来发展企业;要牢固树立“项目强县”的思想,把引大型企业、高科技企业、外资企业项目放到发展企业的首位;要继续实施好“人才兴业”工程,特别是要创造良好环境,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二是靠上去。根据我县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企业向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靠,搞好优势互补,带动企业发展。目前我县在这条路子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原县水电设备一厂年靠上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后,近几年企业发展迅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是创品牌。桃江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但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没有品牌是没有生命力的,县域经济没有品牌支柱企业是没有生机活力的。桃江人有创品牌的手段,但没有保品牌的措施。往往是创了品牌砸品牌,有了品牌丢品牌。如石牛江镇过去有个“豆腐花”产品在市场上有很大的影响,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因在成绩面前放松管理,算小失大跑掉技术人员,结果“豆腐花”成了“豆腐渣”,一蹶不起,机械成了废铁,损失惨重。因此,我们要在品牌上做文章,引导企业着眼于长远,多作市场调查,多作理性思维和深层思考,不搞短期行为,全力开发和维护好自己的品牌。
⒊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挖掘潜力财源。从我县目前的实际来看,民营经济是最具有潜力的财源增长点。在民营经济发展上,一方面要扶持民营大户,培育龙头产业,创建工业小区,培养小区特色,形成“商业城、工业镇、专业村”的经济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在政策优惠、信贷投资、社会保障和管理服务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促进其健康发展。
⒋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培植后续财源。首先必须加速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业是消耗资源最少、投资回报最高、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桃花江名扬天下,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名胜甚多、交通便捷,是一个休闲旅游的风水宝地。旅游开发是我县三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一要加强领导,搞好旅游开发定位。突出桃花江竹海、竹乡农家、桃花湖森林公园、浮邱山佛教圣地、凤凰山屈原遗迹等地的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文化旅游三大特色,形成规范化旅游线路。二要拓宽融资渠道,抓好重点景区建设。坚持“早投入、早开发,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实行举债开发、引资开发、集资开发、内外合资开发和向上争资开发,积极为开发者创造条件,提供环境,让利别人,发展自己。三要实施精品战略,打造国内外旅游品牌。“桃花江是美人窝”,三十年代就名扬东南亚,在海内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因为忽视了在“美”字上做文章,没有自己美的品牌,人家看不到桃花江美的特色。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在“美”字上大做文章。以此推介桃江,增强桃江的声誉,提高桃江的知名度,吸引游客、招引客商。四要创优环境,全力搞活桃江旅游业。桃江旅游业目前在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这项工作不只是政府和某个部门的事,而是桃江万人民共同的大事。全县人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优环境,力争把桃江旅游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次,要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邮电通信、房地产开发等行业;巩固发展商品流通等传统产业;努力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新兴行业;加快发展社区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中介服务等行业。要力争我县三产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以增加新的财源。
一、立足实际,把财源建设建立在发展税源经济上
经过多年以来的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很大成绩,地方财政收入连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有135万人,居全省县市区第三位,是一个人口大市,地方财政收入在总量上虽然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人均占有偏少的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中央提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后,就一个人口大市来讲,实现这些目标,压力更大,特别是农村水、电、路、学、医等各项社会事业,需要改善的地方还很多。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靠投入,首先要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政府,财政是一个基本的调控杠杆,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公共财政,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真正体现执政为民的理念,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财源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基础和保证,主要靠税源和费源来支撑,费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主要靠加强征管来体现,但是税源主要靠发展来体现。基于以上认识,××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立足实际,把财源建设作为组织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在工作思路上,调整优化财源结构,坚持把财源建设的立足点放在发展税源经济上,突出工业经济、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园区和城市建设四大重点,在具体实践中,抓住主要矛盾,进一步强化“重点是工业,关键是项目,根本在投入”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项目和投入不放松,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在目标确定上,把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幅放在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和全省30强县市中来定位,提出了“两个确保”(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平均增幅,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省30强县市平均增幅)的目标。近几年来,面对非典肆意入侵,国家实施严格宏观调控的严峻形势,我们视困难为机遇,咬紧牙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不动摇,有力地推动了税源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年1—8月份,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0.6亿元,同比增长77.9%;全市民营经济实缴税金5.37亿元,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税源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财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了突破性的增长,预计今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可突破10亿元大关。
二、以项目为支撑,壮大支柱财源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财源的意识,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支柱财源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采取加大投入新上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启动民间资本发展一批,技改扩规壮大一批,产权改革盘活一批等有效手段,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以项目促发展、壮财源。今年以来,开工建设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222个,已完成投资72.9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57个,已完成投资46.6亿元,过亿元的项目43个,已完成投资29.4亿元,工业项目143个,已完成投资49.57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利税29.39亿元。目前,在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服务业等各领域都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并逐步形成了全市的支柱财源,为地方财政的增收提供了永续后劲。
1、围绕做强工业五大主导产业上项目,培植工业支柱财源。工业是新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也是财政税收的主要渠道。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思想不动摇,在工业发展方向上,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依托资源和优势产业上项目,着力培植对经济和产业支撑、拉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培植壮大煤电化工、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五大主导产业,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作支撑,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集群化发展的工业格局,做强以工业为主导的税源经济。煤电化工产业,总投资70亿元,新上了8个煤电一体化项目。其中投资23亿元的众泰4×15万kw电厂、投资24亿元的新源4×15万kw电厂正加紧建设。这8个项目已有5个投产运营,到2007年上半年全部竣工后,新泰区域内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00万kw以上,年可转化煤炭400万吨,实现产值35亿元,利税7亿元。围绕煤电转化增值和煤炭深加工,新上了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1个,总投资46.5亿元,其中正大、天丰、环宇3个机制焦项目,总投资12亿元,年生产能力210万吨,今年全部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9亿元。机械电子产业,特变电工鲁能泰山电缆公司投资5亿元,开发生产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压、超高压交联电缆,方向是打造亚洲规模最大的线缆生产基地,其中高压电缆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今年销售收入可达10亿元,力争到2007年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赛特电工公司近几年年累计投入3.5亿元,年生产能力由5000吨扩大到2.5万吨,建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特种电磁线生产企业。以山东青云起重集团为龙头,以羊流民营经济聚集区为依托,带动发展起重机械制造企业96家,年产起重机械2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建成了全国第二大起重机械生产基地。精细化工产业,新上了年产5000吨黄原胶、年产2万吨碳酸二甲酯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投资9.8亿元对三氯联苯胺、四氯联苯胺等优势产品进行技改扩规,年产量达到1.5万吨,占国内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并远销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新型建材产业,以裕鑫玻纤为龙头,带动发展起华耀玻纤、富信玻纤、万通玻璃钢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玻纤玻钢产业集群。其中裕鑫玻纤的网格布等下游产品研发、生产水平居国内领先。纺织服装产业,新上了投资10亿元的领东制衣、投资8亿元的新申棉纺、投资3.5亿元的平阳纺织特种天然纤维、西张庄镇与菲律宾合资1500万美元的幸运纺织等一批项目,以这些企业为骨干,带动发展起了17家纺织服装企业,棉纺生产规模达到80万锭,年产针织服装8000万件。此外,大力发展产品方向好、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投资16亿元的百川纸业、投资7亿元的韩国乾元不锈钢极薄板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投产。到去年底,全市规模企业达到23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7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75家,力争到2007年,特变电工鲁能泰山电缆、赛特电工、乾元不锈钢、青云起重、百川纸业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裕鑫玻纤、良达集团、领东制衣、平阳棉纺、中科化工等15家企业销售收达到10亿元以上。
2、围绕创税农业上项目,培植农业支柱财源。积极转变思路,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突出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依托蔬菜、食用菌、桑蚕、畜牧、林果五大主导产业,加大“农字号”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植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项目,使财政增收由生产环节转到农产品深加工、购销环节,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2004年新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今年又投资2.8亿元,新上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全市新建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20家,全市专业市场总量达到160处。正邦集团投资1亿元新上食品加工、冷储二期工程,日屠宰肉鸡能力由去年的4万只达到10万只,年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项目落户新泰后,既有力地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大幅度增加了财政收入。泉沟镇山东大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带动2500个农户发展畜牧业,年创利税870万元。楼德镇清业有限公司带动奶牛养殖户2500个,年创利税1000万元。青云办事处东南关村投资5800万元建设的青龙路市场,营业面积136亩,年交易额6.2亿元,创利润1600万元。
3、围绕提升商贸流通服务业档次上项目,培植商贸服务业支柱财源。以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大项目,建设大市场,形成大流通,发展大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档次,实现服务型经济向税源经济的转变。今年以来,总投资12亿元,开工建设了8个较大的商贸服务业项目。上海国际机电五金交易中心投资6亿元建设的鲁中五金商贸城项目,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1亿元,一期工程将于年底建成开市,已有40多家浙商签订协议入驻;投资3亿元的平阳河国际商贸中心,占地6.8万平方米,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已有37家国内外知名品牌或生产企业签订协议入驻经营;投资1.1亿元的四星级荣峰大酒店、投资6200万元的三星级桃园大酒店、投资4000万元的金鼎商务广场年底将建成开业;投资6000万元的银座商城正在加快建设。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利税1.2亿元,新泰将逐步成为鲁中地区的人流、物流中心。
4、围绕开发旅游业上项目,培植旅游支柱产业。坚持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来抓,作为新兴财源来培植。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统一的规划,总投资3亿元,集中对莲花山、青云山、徂徕山、新汶森林公园、法云山等旅游景点进行了开发。其中投资1.2亿元着力打造了“观音胜境、北方普陀”的莲花山旅游风景区,目前已基本开发完成。“十一”黄金周期间,莲花山景区接待游客55900人次,旅游收入达到71.11万元,全市旅游的人数达到85180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600万元。
三、突出资金筹措和载体建设,为财源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1、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为财源建设提供源动力。坚持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相结合,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投入,以大投入保证高产出。近几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了强劲势头,2004年历史性突破100亿元,达到了102亿,今年将突破150亿元,为财源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源动力。在建设资金的筹措上,一是招商引资。坚持内资、外资、民资并重,上争、下引、内联、外招并举,制定优惠政策,多方招引财源建设资金。2004年全市实际到位内资42.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277万美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6亿元,启动民间资本26.1亿元。今年1—8月份全市内资实际到位39.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862亿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4亿元,80%的财源建设项目主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二是盘活存量资产。从去年以来,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联合,转让出售、租赁经营等改革形式,对8家企业进行改制,盘活存量资产15.6亿元,增添了发展活力。三是加大银行信贷的争取力度。开展了诚信新泰和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提升新泰诚信度,努力争取信贷规模和信贷资金,支持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今年以来,先后三次召开银企合作座谈会,共落实资金28.6亿元。四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围绕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及新上项目,给予企业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去年以来,市财政共投入4603万元用于企业挖潜和技术改造,给予企业贴息和科技三项投入908万元。
2、建好城市,增强辐射带动力。牢固树立抓城建就是在更高层次发展经济的理念,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创造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环境,增强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力。近几年来,累计投入近6亿元,高标准、大规模地实施了城市道路、绿化、亮化、净化和旧村改造工程。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1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1.5%。人均公共绿地13.9平方米,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大为提升。
3、加强园区建设,打造优质平台。坚持把开发区建设作为培植税源项目的龙头和载体,摆在突出位置,强力推进。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5亿元,实现了“六通一平”,开发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进区项目达到262个,总投资62亿元。采取“政府投资、企业出资、招商引资、开发融资”等多种方式投资,加快全市各类民营经济聚集区建设。今年以来,全市民营经济聚集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200万元,建成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新进区项目92个,完成项目投资1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7.3亿元。
四、强化服务和监管,确保财源建设的健康发展
1、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市委、市政府对财源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财源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挂帅,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从乡镇部门到企业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统一组织和协调。对财源建设重点项目严格实行包包责任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靠上做工作,强化调度督促,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坚持把软环境作为一项硬措施来抓,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市场经济序,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39个部门的529个行政审批项目,结合我市实际,取消66项,变更12项,保留451项。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509项,取消227项,降低收费标准14项。设立了行政审批中心,实行阳光审批,从源头制止“三乱”。结合建设“平安××”,加大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惩戒力度,刑事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分别下降了35.3%和52.5%,财源建设的社会环境明显优化。
2、完善激励机制,调动财源建设的积极性。一是实行目标考核,对市直部门和各乡镇的工作重点考核招商引资、固定资产、财政收入指标,制定了针对市直企业的考核办法,采取签订目标责任制的形式,对市直企业严格考核,激励部门、乡镇和企业在加快发展培植财源上下功夫。二是完善市乡财政体制。本着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行“核定收支,定额上缴或定额补助加比例递减,短收超支自负,自求平衡。”三是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出台了财源建设、招商引资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并认真兑现奖惩。2005年共兑现奖励资金490万元。
取得了显著成效,财政收入突破4000万元大关,“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一个低保”工作得到很好落实,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证,确保了政府运转,维护了社会稳定。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20*年财政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财政战线上的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今天,召开全县财政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20*年工作,安排部署20*年工作,刚才,时群同志对20*年的工作进行了客观总结,并就20*年的各项工作全面作了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强调三点:
一、正确把握形势,坚定做好财政工作的信心
今年,按照县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全县财政收入要增长12,达到4500万元。完成这一目标,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客观来讲,也有很多有利因素。一是全县的财源基础更加坚实。去年以来,在生态立县战略的指引下,全县下上按照“稳定农业基础财源、壮大工业骨干财源、培植生态旅游后续财源”的财源建设思路,农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的突破,绿色产业实现规模扩张和效益的提升;工业经济迅猛增长,一大批外来客商纷纷落户平利投资兴办企业,天宝制药、众鑫缫丝、金海化工等一批重点企业在今年相继投产达效,规模以上工业去年增速位列全市第一,今年将继续保持强劲增势;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日趋繁荣。所有这些都为今年的财税收入奠定了坚实的税源基础。二是各级各部门对财政工作更加重视。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且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项目、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这为我们加快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县委、县政府对财政工作高度重视,把财政工作列入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加大督办考核力度,为做好财政工作强化了组织保障。三是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工作逐步走向良性循环轨道。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完善,县乡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不断规范,政府采购和“农村财务服务中心”的全面启动运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加强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维护了良好的财政工作秩序,规范了财政支出行为,严肃了财经纪律,使县乡财政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因此,我们必须看到并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形势,振奋精神,强化措施,知难而进,扎实工作,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今年财政各项工作全面完成。
二、强化工作措施,奋力实现全年收入目标
20*年,我县财税征管任务非常艰巨。希望各征收部门和乡镇,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夯实收入基础,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征管力度,千方百计组织收入,保证4500万元收入任务足额入库。
㈠加强财源建设,夯实收入基础。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在于发展经济,壮大财源实力。只有夯实财源基础,才是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各级各部门,都要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正确处理好完成任务与保护发展的关系,切实把财源建设作为各乡镇和各部门的首要任务,抓好抓实,抓出成效。20*年,我们要按照建设陕西生态经济强县的目标,继续坚持“稳定农业基础财源、壮大工业骨干财源、培育生态旅游后续财源”的财源建设思路,工作重点,一是加强管理,培养大户,发展龙头企业,提升绿色产业效益;二是大力招高引资,适度扩张规模工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三是培植生态旅游业,壮大三产总量,提升服务业总体水平。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大对重点财源建设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项扶持奖补资金,改变扶持奖补方式,把扶持重点调整到乡镇工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上来,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和财政增长问题。
㈡落实工作责任,强化考核奖惩。今天,县政府要把收入任务分解到征管部门、协管单位和各乡镇,并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夯实任务。会议结束后,希望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迅速研究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将任务细化到人头,把税额落实到点上,排出进度单子,按进度入库,确保不欠帐。财政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奖惩措施,加强督查检查,按月考核,按月通报,兑现奖惩。
㈢依法治税,加强征管。各乡镇和税收征管部门,要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全民的纳税意识。要加强对重点税源的控管,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偷、逃、漏税行为,严禁在县内买税卖税和挖税。大力挖掘财源潜力,加强对建筑安装和装饰行业的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进一步完善农村税改配套措施,健全征管网络,确保“农业四税”足额按时入库。加大非税收入的组织力度,强化综合预算。坚持收入目标责任制和财税联席会议制,共同促进全县税收征管工作。
三、强化监
督管理,确保县乡财政健康运行
㈠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要切实加强预算管理,按项目,按标准编制好20*年财政预算,严控一般性支出的增长,合理调度资金,千方百计确保工资、社保资金的发放,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各乡镇要把工资发放作为确保稳定的重点工程来抓,哪个乡镇挪用工资,就要追究哪个乡镇长的责任
。在这里,再申明一条纪律,凡拖部、教师工资的乡镇,一律不准购置小汽车、修建办公楼,财政部门一定要把好这个关。各级各部门都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所有纳入预算的单位,其支出都必须严格控制在预算指标以内;财政部门要严格按进度、按项目拨款,严禁擅自调整支出项目和支出标准。要严格控制“人、车、会、话、水电”等费用支出,切实把公务消费控制在财力可支撑的范围内,严禁搞铺张浪费,大手大脚。
㈡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监管。一是积极做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今年,中央决定取消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这是一项政策性强,量大面广的工作,因此,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从现在起,就要做好调查研究,测算摸底等基础性工作,确保农村税费改革不出问题,不留后遗症,真正使农民减负增收。二是积极开展公务消费改革。规范会议结算、公务用车、政府采购、公务接待工作,大力压缩公务消费支出。三是强化财政监管改革。全面推行报帐制和财务总监监督制,规范县、乡、村会计集中核算管理,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制定明确的支出标准,规范乡村两级财务报帐办法;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逐步推行“直通车”的资金拨付方式,确保专款专用。
㈢积极化解不良债务,维护良好的财政秩序。乡村两级负债过多,破坏了良好的财政秩序,形成恶性循环财政状况。长此以往,不能保证政府正常运转,损害了政府形象,也是一个极其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把化解乡村不良债务,作为当前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各乡镇都要认真搞好财务清理,盘清债权债务,规范各级财务秩序。对历史上形成的遗留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化解措施,提出偿还计划,逐步消化。乡镇财政部门,要切实当好政府的管家,合理调度资金,把保工资作为乡镇财政的第一任务。在不影响工资发放的情况下,量入为出的安排其他支出,严禁出现新的债务和赤字,逐步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财政体系,维护良好的财政和金融秩序。
今年下半年,区财政局将紧扣年度财政收入目标任务,继续狠抓收入组织,强化财税部门征管协调,全面兑现落实经济扶持政策,确保实现年度财政收入“全年红”。
(一)持之以恒做好收入组织协调,确保完成全年收入预算任务。把收入组织协调作为科室中心工作。一是加强形势预测分析。紧盯财政经济走势、宏观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变化,认真研究建筑业、房地产业、生活服务业等行业“营改增”对__区财政收入和可用财力影响。加大财政收入分析研判,围绕重点区块、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开展深层次分析研究,动态掌握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税收变化,加大楼宇、市场、重点区块税收监控分析,力促财政收入均衡入库、平稳增长。二是加强重点财源建设。主动服务全区招商引税,动态掌握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入驻进展,加快引进行业龙头、税源企业和成长性企业。积极服务特色楼宇区块建设,努力拓宽财源建设渠道。关注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进展,不断挖掘国际金融中心、__航运广场、东部新城门户区等大项目、大平台纳税贡献潜力,着力培植壮大“可持续型”优质财源。三是强化收入征收管理。落实新一轮区街财政体制,实行全区楼宇招商资源全面共享机制,进一步激发各街道招商引税,促进增收积极性。完善部门、街道联动机制,落实财政收入增收责任,定期交流税收变化,科学研判财税形势。加大收入组织考核,合理分解落实收入组织任务,充分利用收入考核倒逼机制,凝聚提升全区上下齐心合力抓收入的强大合力。
(二)积极落实各项经济扶持政策,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出台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促使企业用足用好各项扶持政策,及时拨付各项扶持资金,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二是及时拨付2014年度“营改增”扶持资金,做好新修订的工业、金融、服务业、外经贸、文化产业、服务外包、建筑业、人力资源以及相关区块等的宣传工作,确保相关扶持政策及时传达到企业。三是认真执行落实各类财政扶持政策,加快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引进培育大企业,全力服务东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城市综合体等大平台、大项目建设,促进大平台、大项目早投用、早产出,不断增强财政收入增长后劲。
(三)积极稳妥做好财政体制结算工作。跟踪新一轮区街体制运行情况,确保新体制平稳运行。及时向上了解新出口退税机制__区每年定额上解基数,确保__区利益不受损失。做好市区财政体制结算工作,促使全区可用财力在收入增长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健增长。
[关键词]济南市;财源建设;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9)02-0039-06
加强财源建设是解决地方财政困难,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实现财政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济南市积极培植壮大财源,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市基础财源日益稳固,骨干财源快速壮大,财源结构明显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济南市是典型的传统型工业城市,还存在着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生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财源建设排名中一直比较靠后。
一、济南市财源建设的现状
(一)济南市财源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济南财政工作以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为中心,大力组织财政收入,同时积极推行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财政增收相辅相成,在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全市财政运行状况良好,财源建设一直保持快速、稳健的增长态势。
1 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
2003年以来,济南市财政收入总量稳步增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比重均有所提高。2003年全市完成一般预算收入76.11亿元,同比增长19.6%;2004年全市完成一般预算收入89.04亿元,同比增长20.9%;2005年全市共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06.01亿元,同比增长20.7%;2006年全市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28.44亿元,同比增长21.0%;2007年全市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57.02亿元,同比增长22.3%;2008年上半年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18.7亿元,同比增长26.8%(见图1)。
2 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
税收收入已经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7年济南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为122.79亿元,比2006年的97.8亿元增加了24.99亿元,增长25.56%,税收收入对财政预算收入的贡献率为78.2%,税收增幅远大于非税收入,收入结构明显改善。2007年全市新增税收占新增预算收入的87.47%,新增的非税收入占新增预算收入的12.53%。非税收入的增收部分主要集中在国土资源行政性收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人防行政性收费收入和工商行政性收费收入等四项,四项共计增收3.14亿元,占非税收入增收部分的87.69%,特别是区县财税机关将优化财政收入结构作为大事来抓,非税收入增长率相对下降,大大提高了财政收入的规范性。
3 财政收入来源结构较为合理
(1)财政收入来源的税种结构。2003年以来,济南市主体税种税收收入稳步增长,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中增值税增长稳定,近五年平均增幅达20.27%。同时,营业税收人连年增长,五年平均增幅为19.78%。另外,企业所得税收入保持增长,五年平均增幅达18.85%。2007年济南市营业税完成42.24亿元,占整个税收收入的34.4%;增值税完成22.94亿元,占整个税收收入的18.68%;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完成19.77亿元和6.12亿元,占整个税收收入的比重为16.1%和4.98%,比重偏低;另外,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和其他税种分别占到8.94%、6.05%和10.85%(见图2)。因此,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仍然是济南市财政收入的三大税种。不同税种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可分为五类: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和行为税,各类在税收收入中的比例分别是53.07%、21.08%、9.84%、5.05%和10.95%,流转税和所得税是主要税类。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作为济南市地方税收收入的三大主要税种,不仅其所占比例高,而且增长快。但是,财产类税比重过小,如2007年济南市财产税收人仅占整个税收收入的9.84%,仍存在征收潜力。
(2)财政收入来源的产业结构。近年来济南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且有稳步提高趋势,三次产业的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为地方税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税源。2007年,济南市上交地方税收过100万元的1179户纳税人,全部属于二三产业,共上交地方税收分成93.19亿元,占全市地方税收122.79亿元的75.89%。
(3)税收收入的行业结构。随着济南市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财政收入的行业结构得以不断优化。通过对1179户纳税人的分析,2007年对济南市地方税收收入(含市、县级)贡献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金融业、房地产业、金属冶炼及金属制品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和贸易服务业,对济南市地方税收的贡献率分别为19.18%、14.72%、11.13%、6.9%和5.95%(见图3)。
(4)税收收入的纳税人结构。从纳税人的纳税规模角度来看,2007年上交地方税收过百万的1179户纳税单位,共上交地方税收93.19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122.79亿元的75.89%,超过2006年71.45%约4.5个百分点,增收23.32亿元,占税收增收总额的81.6%,即纳税大户的纳税额不仅所占比例高,而且是税收增收的主要贡献者。其中,上交地方税收过500万的企业按集团统计有243户,上交税收77.85亿元,比2006年57.92亿元增收19.93亿元,占税收增收的79.72%,是拉动地方财政收入的主力军。2007年税收过亿元的单位有11户,较2006年增加2户,上缴地方税收25.14亿元,比2006年16.30亿元增收8.84亿元,占全市税收的20.48%,比2006年的17%;增加了3.48个百分点。
4 财政收入的区域结构缺乏均衡
2007年济南市的一般预算收入中,市本级为75.18亿元,占47.88%,各县(市)区的收入为81.84亿元,占52.1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由高到低依次为:章丘市16.2亿元、历城区13.58亿元、历下区12.58亿元、市中区12.29亿元、天桥区6.3亿元、槐荫区4.86亿元、高新区4.5亿元、长清区3.48亿元、济阳县3.5亿元、平阴县3.01亿元、商河县1.54亿元(见图4)。
二、当前济南市财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济南市在加强财源建设方面的确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省内外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主要选取了青岛市、南京市、杭州市和
广州市四个副省级城市),不仅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偏小,财源质量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见表1、表2)。
1 财政收入总量偏小,财源建设质量不优
近五年来,济南市年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由第12名发展到2007年的第6名,但一般预算收入绝对值一直徘徊在第12名,地方财政收入状况改观不大。在省内,五年来,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9.85%,远远低于同期青岛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长28.9%的速度。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看,2007年,全国是9.56%,全省是6.47%,而济南市为6.14%,这反映了济南市经济运行整体水平较低,质量不优。从财源结构上看,非税收入绝对数偏大,比重偏高。2007年全市非税收入达34.22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1.8%。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的提高是财政收入体制的完善和财政结构优化的表现,也是工商企业活跃发展的条件和反映。济南市税收收入比重在整个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虽然处于上升趋势,但仍远低于发达地市的水平,同青岛(84.86%)、杭州(97.37%)等地市相比,有很大差距,财政收入质量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济南市财源建设的投入产出效益不高。近5年内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23.04%以上,而全市一般财政收入平均增幅为19.85%左右,较高的投资增长与较低的财税增幅,体现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培植地方财源近期还未见到明显效果。
2 税收收入的集中度过高,风险较大
近几年,纳税大户上交地方税占全市地方税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济南市前50强纳税人上交地方税收占当年全市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近五年平均为28.13%。比较稳定的税源主要集中在金融、房地产和二产中几个大的资源消耗性企业集团,没有形成较为宽泛的企业群体。全市税收收入对这些行业、企业的依存度比较高。这种集中度较高的税源结构,抗风险能力差,不利于财政收入长期稳定增长。一旦这为数不多的企业受到市场影响,财税收入将出现较大波动。如2007年济南市房地产业上交地方税收为13.72亿元,居第二位,这与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爆是分不开的。但2008年全国房地产行业进入了低迷时期,济南房地产行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房地产行业的税收贡献程度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 缺乏支持财源持续增长的支撑产业,财源建设增长的后劲不足
在农业方面,济南市近五年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低,基本保持在6%左右,远远低于同期全市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业企业税率相对较低,很难形成财源“气候”;在工业产业上,招商引资项目和园区内企业有很大一部分尚处在建设期和投产初期,产生的税收相当部分要兑现优惠政策,市直企业改制还有一个调整、启动和发展的过程,即使产生税源,相当部分要用于支付转型期的稳定和安抚;在第三产业上,虽然2006年三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二产,占到了半壁江山,但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其服务业中心区位优势还未完全发挥,三产对财政贡献率相对先进的省会城市还有较大差距。
4 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对财政的贡献与省会城市的地位和资源不相称
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含一、二、三次产业)实现增加值900.8亿元,营业收入3204.36亿元,利税276.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5%、22.3%和19.2%。在全省17个地市中分别列第四位、第六位和第七位。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9.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全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民营工业企业仅有18家,没有一家过百亿元企业,而且济南市民营经济产业层次低,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与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不够紧密。
5 县域经济对全市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济南市财政收入水平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县(市)区的收入偏低。2007年全市税收收入增加了25亿元,比2006年章丘、高新、槐荫、天桥、长清、平阴、济阳、商河8个县(市)区的税收总和24.2亿元还要多。而且,各县(市)区的财政收入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不但收入额度差异较大,其收入质量也有较大差异。
三、进一步培植壮大财源的基本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财源建设,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固本开源,在继续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加大后续财源的培植力度,增强财政增收的后劲。同时创新财源建设理念,创新财源建设工作格局,发展各种经济,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借鉴先进地区经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财源建设:
(一)完善投入机制,强化财源持久动力
经济决定财源,经济持续发展是不断开辟和壮大地方财源的基础;财源影响经济,财源强化壮大是引导和扶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发挥资金的导向性作用和“乘数效应”,鼓励财源潜力企业发展壮大。
1 稳定骨干企业发展,优化主导型财源
金融、房地产、金属冶炼、机械设备制造、烟草和贸易服务等行业是济南市重点地方税收贡献企业,属于骨干财源,这些行业2007年的税收贡献度合计为57.88%。当前,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重点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出现一定程度下滑,面临较大压力,特别是金融、房地产和冶金钢铁行业,上缴利税情况比去年同期都有所下降。重点骨干企业发展面临困境,对我市财源建设将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一方面建立领导定期联系制度,加强同重点企业和重点纳税人的交流,通过与纳税重点大户进行座谈,了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听取他们对政府和财税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为依据,不断研究和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纳税人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促使骨干企业平稳发展,确保其税收贡献度的稳定增长。
另一方面,引导大中型企业二、三产业分离,把原来企业兼营的合并缴纳增值税的服务性业务从工业性业务中剥离出来,缴纳营业税,既能增加地方税收收入,又能调整企业经营结构,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为鼓励大中型企业进行二、三产业分离,对企业因此而多缴的税收,财政可按20%的比例给与扶持减免。
2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多元化财源
针对当前税源结构集中度过高,税收收入过度依赖几个重点企业的问题,应寻求多个财源增长点,培植新兴财源,提高财政抗风险能力。当前,中小企业发展比较迅速,对保持济南市经济平稳发展局面、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应在四个重点环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强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将工业引导资金的80%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同时对中小企业发展实行奖励政策,按其销售收入、吸纳社会人员就业、上缴利税等指标确定考核标准,鼓励中
小企业发展;二是建立完善担保机制,财政积极配合国有和社会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同时结合财政贴息制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三是重点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和改造,每年安排部分资金,设立中小型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民间资本设立创业投资机构,支持这些机构向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四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对中小企业进行支持。
3 鼓励生长型企业发展,培植持续性财源
针对当前财源增长后劲不足的问题,通过鼓励生长型企业发展,培植持续增长性财源。对全市按照营业收入、实现工业增加值、科技创新水平、吸纳社会人员就业、上缴利税等指标进行排名,取其中前100位的企业,确定为生长型企业。对这些企业按照销售收入增幅和上缴税收增幅两个指标进行考核,达到一定标准的,可以考虑给与奖励,以扶持生长型企业发展,进而提高其税收贡献度。
4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新兴财源
当前,在提升传统服务业产业层次的同时,重点要加快金融、物流、信息和会展四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金融方面,加快打造济南金融商务中心,推进以魏家庄金融商务圈为核心,经四路、经七路为轴线的金融聚集区建设,积极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特别是外资金融企业入驻,争取到2012年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现代物流业方面,紧密结合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依托高速公路网、国际空港、铁路沿线等交通优势,尽快推进盖家沟、担山屯和郭店三大物流园区及相关物流中心、物流节点的建设,着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集团。信息服务业方面,加快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动漫游戏、文化传媒等产业群,形成“创新、产业、辐射、环境”四大高地,增强带动力。会展业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做好会展发展规划,整合会展资源,完善服务设施,在办好文博会、信博会等现有大型综合会展的同时,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积极开办各类专业会展,发展几个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会展品牌,以会展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二)完善奖励机制,激发县域经济的财政贡献力
针对县域经济对全市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基层财政困难的问题,政府和财税部门一方面要配合省里奖励县区的激励政策,完善转移支付办法,促进县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税收分享体制,下放一些地方税种的征收管理权限,充实地方财力。
1 配合省里奖励县区政策,完善转移支付办法
配合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奖励县区的激励政策,尽快出台、落实市里的各种奖励政策,完善激励性转移支付办法,鼓励县区加快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收入质量,调整支出结构。认真落实市政府已出台的加快高新区和商河县发展、加强县域财源建设等激励政策、鼓励加强对住宿餐饮业税收征管的政策(从2008年起到2012年五年内,住宿餐饮业流转税上缴市分享部分,市留出基数后全部返还给县区)。研究出台针对财政状况处于困难边缘县区的政策措施,对收入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困难县区,三年内给与适当的税收返还。
2 完善税收分享体制,激励县区增收积极性
济南市于2004年实行了以“税收属地管理、主题税收两级分享”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新体制的试行对调动市区两级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加快济南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体制运行五年来,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金融保险、通讯等现代服务业占据着县区的中心地带和优势资源,但这些行业税收实行汇总缴纳办法,在县区经营却不在县区纳税,这不利于调动县区积极性,也对县区财源建设带来重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完善税收分享体制,通过体制调整,将移动通讯、金融、保险等行业税收改为属地缴纳,实行真正的税收属地管理。同时,下划一些地方税的征收权限,如将房地产契税下放到县区,既可以调动县区征收的积极性,又符合税收征管的效率原则。
(三)完善服务创新机制,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适应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真正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落实有关扶持政策上来。
1 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设施环境
一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城市建设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构建有效的竞争格局,减轻财政性投资的压力。二是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多方争取资金投入,不断加强交通、通讯、物流、供水、供电、排污等方面的配套建设,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尽可能完备的基础设施。争取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树立公共财政观念,重点在公用事业、卫生系统、环境治理与节能、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积极申报外债项目。如最近我市新上的热电热力项目,具有额度大、期限长、利率低的特点,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资金的压力,腾出更多财力支持重点项目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改善济南市的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提升济南市的形象地位,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培育财源增长点。三是大力支持棚户区改造工程的顺利开展,抓住棚户区改造时机,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上档次、上水平。四是通过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当前用地矛盾,为重大项目布局和各类产业发展打好基础,建立有序的供地机制,确保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等项目的用地需求。同时,引导企业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对企业利用现有土地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在有关政策上给与优惠,鼓励县区通过土地整理和村庄整合等措施来保证重点项目用地。
2 构建完善的经济发展投资环境
一是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特别是在落实招商引资项目上,一方面抓好大项目建设,把大项目建设作为培植大财源的重中之重,争取能尽可能形成一批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税收贡纳献多的骨干税源企业。另一方面围绕着大型骨干企业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配套企业。
二是引进总部型经济,借助企业所得税汇缴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使总部经济真正显现出聚集税源、拉动区域经济超常发展的磁场效应。从济南市目前的总部企业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总部只有空壳,单纯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大部分实业子公司在外地,如黄金集团、鲁信投资等。这部分企业如果实行总部汇缴,按照跨地区分享办法,济南市将会增加一定的税收收入。
三是发展楼宇经济,持续提高房地产税收对财政的贡献率水平。同时,借各种商贸城、片区开发建设之机,提升商贸餐饮业服务水平,发展商贸流通、宾馆娱乐休闲、大型超市、特色商业街等服务产业,为财源持续增长奠定经济基础。
四是加强载体建设。继续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工业园区优质平台。提升承载大项目的能力,围绕构筑产业机群优势,因地制宜建设产业配套协作区。建立完善市一级园区管理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的封闭式管理,为入驻企业实行一条龙免费代办服务制度。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培植税源项目的龙头和载体。积极运用财税杠杆,重点培育壮大省级工业园区,发展园区自身特色,全面提升我市工业的综合实力。同时加大对园区经济财政贡献的考核力度,把园区的“亩产税收”作为考核指标,达到一定标准的,可以适当予以奖励。
经济与财政的关系决定了在追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而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所谓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地方财政与地方经济相互促进、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协调、地方财政运行健康有序的发展状态。实现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是财政工作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实施分税制以来我国地方财政呈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财政运行相对平稳。
然而,最近几年受国民经济增长趋缓的影响,地方财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这正在对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强大压力。许多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县乡级财政相当困难,工资欠发普遍化、赤字规模不断扩大、实际债务负担沉重,财政风险日益加大。并且对地方政治经济的稳定、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从根本上实现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已成当务之急。
二、制约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财政所依托的经济增长幅度总体趋缓。从经济运行周期看,分税制以来我国经济曾经历了“八五”时期的高投入、高扩张、“九五”初期的软着陆、经济波峰时期的高速增长,客观上为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但这种支撑作用总体上是建立在粗放扩张基础上的,财源基础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进入九十年代后期,经济运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宏观经济运行开始出现重大转型,进入通货紧缩阶段,长期以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将很难再现。“十五”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将转入一个相对低位的增长空间。在此基础上,地方财政收入也将进入与之相应的较低增长空间。如2002年地方财政预计增长幅度仅为2.31%.
2.地方财源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从三个产业的GDP值及其比重看,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作为基础财源产业——农业,离效益农业、现代农业的距离还很大,财政贡献能力也有限。第二产业作为主体财源,财源结构相对分散,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相对较少;而且财源分布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成长不足,后续财源相对匮乏。第三产业作为地方财源的重要财源基础,尽管占GDP比重已接近第二产业,但从财政贡献状况来看,全国各地三产税收增长速度与相应的GDP增长速度相比呈现出不协调的状况。
地方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很大部分没有形成财政财源。200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96%、50.88%、33.22%,而其提供的税收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则为3.75%、68.57%、27.68%.1994年我国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但其提供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却达63%.国有企业低速度增长,但它依然是国家财政财源最主要的支撑点。(1)
我国地方财源主要以企业为依托,个人的贡献相对很小。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作用有限,居民对财政的贡献度与其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极不相称。1999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个人所得税为413.48亿元,仅占地方财政总预算收入的9.13%;20四年则分别为引0.90亿元和9.81%.
现有财源的这种结构格局将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地方财政收入构成制约,并带来风险。
3.分税制财政体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日益明显。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已有近九年,进入了比较稳定的运行阶段。由分税制带来的非经济性财政增长因素已基本消化完毕,分税制体制产生的中央级财政收入与地方级财政收入之间的分配效应则越来越明显,财政收入逐步向中央财政倾斜。
从各级政府财政自给能力分析,1994年前,地方财政自给能力高于中央财政;1994年后,中央财政的自给能力高于地方财政的自给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到分税制前,地方财政平均自给能力系数为1.06,比中央财政的0.773高0.287;分税制实施后,地方财政平均自给能力系数大幅下降为0.606,中央财政则大幅上升为1.508.说明地方财政已经严重缺乏自给能力,地方支出的40%需要依赖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1998-2002年地方财政自给能力的整体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至2002年仍将难以改变。
4.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很多,但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仍未摆脱“吃饭财政”的状况,严重影响地方财政职能“到位”。同时许多支出又超过地方政府职能范围,出现“越位”现象。
一是财政供养人口过多,“吃饭财政”压力沉重,预算内八成左右财力必须用于非生产性开支,政府实际可用于经济调控的财力十分有限。二是各项改革对财政资金的需求压力巨大。三是政策性增支因素刚性增长。四是城市化建设、环境保护对地方财政支出压力越来越大。五是社会保障资金面临巨大缺口,个人帐户空帐问题日益突出。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许多地区即使动用个人帐户上全部资金,养老保险计划依然收不抵支,出现一部分资金缺口。如果不允许动用个人帐户的缴费,这些地区的日子就更难过了。(3)
5.地方财政管理监督机制滞后的矛盾逐步显现。目前的地方财政管理总体上仍然是计划经济因袭下来的管理模式,管理比较粗放,财政监督比较薄弱,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监督现象突出,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从预算管理角度看,预算编制较粗,总体框架上尚未跳出“基数加增长”模式。预算执行缺少全过程的有效监督机制,预算结果缺乏系统的绩效考核机制。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这几年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门利益格局尚未彻底打破,距离实行预算内外综合财政管理的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
6.乡镇财政隐性赤字风险和债务风险十分突出,财政收支矛盾非常严峻。收入方面,乡镇财政财源基础普遍薄弱,收入来源分散,很不稳定。随着市以下分税制改革的彻底实施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一些重要的地方税种将进一步上划,预算外收入也将进一步缩减,乡镇财源将更加趋于狭窄,收入困难的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加剧。1999年,乡级财政本级收入仅占地方财政本级收入的17.33%.支出方面,刚性支出增长压力有增无减,财政运行捉襟见肘、步履艰难。
7.地方财政信用风险逐步增加。利用财政信用这一财政特殊职能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增强政府调控能力、支持地方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信用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行为,财政信用也概莫能外。有些地方历年累积下来的财政信用规模超过数亿元,接近于当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但这些信用资金目前营运质量普遍不高,相当一部分都是逾期贷款,而且近三分之一的投向企业基本上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坏帐风险突出。
三、实现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1.调整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地方财源结构。根据中央“十五”规划的精神强调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调整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向,也决定了未来地方财政财源。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只有12.7%,而美国、日本等国一般在30%以上。因此地方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相应的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就目前我国地方产业结构的具体情况看,维持和壮大财源,不可能仅仅主要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必须下大力气搞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是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水平。以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提高环保效益的新工艺、新技术为重点,加快改造能源、原材料工业以及一般加工工业、农业等传统产业。四是继续鼓励和发展非国有经济,使非国有经济对财政的贡献与其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均衡。同时逐步取消那些对非国有经济仍带有“非国民待遇”性质的做法。
2.加强税收征管,健全财政收入机制,努力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地方GDP的比重。一要加强税源调查,完善税源监控机制,使财源建设成果及时体现到税收增长上,努力实现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二要加强清欠堵漏工作,杜绝税收管理漏洞。特别是要强化工商税收登记与税务登记的双向管理,大力清理漏征漏管户,努力扩大税收征管覆盖范围,确保应收尽收。三要高度重视地方税的征管工作,进一步健全征管体系,完善征管手段,加大征管力度,降低征管成本,努力挖掘地方税的增收潜力。四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征管。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构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力和增长点,但其税收贡献却与之不相称,存在很大的征管潜力。五要加大税收稽查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偷漏税行为。六要在“正税清费”的同时,大力加强各项专项基金、费的征收工作,特别是社会保障基金要扩大征缴范围,强化征收刚性,确保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及时、足额人户。
3.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大力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缓解财政支出矛盾。财政支出的安排要进一步突出公共财政职能,保证政权建设需要,保证教育、科技、农业、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和补充社会保障资金不足,保证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支出需要,同时也要积极为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经济调控提供财力支持。目前财政支出“越位”、“缺位”并存,事权过多与财力不足矛盾十分突出,必须彻底转变理财观念,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逐步解决财政供养人口过多、对一些经营性事业单位包揽过多以及不合理补贴、投资过多等问题,特别是要严格控制行政经费过快增长的势头。要结合机构改革,做好定岗定编工作,清理超编人员,严格控制人员经费。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企业经营性发展项目以及可利用社会资金发展的事业,财政资金要逐步退出,集中财力投入满足公共需要的领域。
4.加强财政管理,强化财政监督职能,建立高效有序的财政支出运行机制。一要加快预算管理改革,积极推行部门预算。在预算方法上要彻底打破“基数加增长”的分配格局,积极推行零基预算,制定科学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不断细化预算编制。进一步扩大预算管理范围,有步骤地将体现政府职能的预算外收支活动纳入统一的预算管理,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切实提高财政的综合调控能力。二要改革财政资金缴拨方式,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要大力清理银行帐户,取消收入过渡帐户,所有政府性资金都要全部集中到国库帐户,所有财政支出都要经过预算安排,由国库直接支付。三要强化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及效益情况的全过程监督和跟踪检查,加快建立政府会计核算中心,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效益考核奖惩制度。同时要加强财政专项基金基础上的监督管理、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机制,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对支出项目的效益审计。四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建立政府采购预算制度,确保政府采购公开、规范、公正、透明。
5.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着力化解乡镇财政风险。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科学界定合理划分省以下各级财政的分配关系;进一步突出乡镇财政的主体地位,调动乡镇政府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增收创收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考核制度和办法,建立有效的压债消赤奖惩激励机制,大力压缩乡镇财政债务规模,逐年消化乡镇财政隐性赤字。同时要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审计机构对乡镇各部门的负债及担保行为,坚决杜绝超越财力搞建设现象,确保乡镇财政平衡协调发展。
一、收入现状及财源特征
20**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4**60万元,较上年37800增长7.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822万元,占预算的111%,同比增长22%,其中国税局完成2103万元,地税局完成5800万元,财政局完成919万元。从收入构成来看,其中:第二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65.1%;第三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13.1%。分行业来看,财政总收入中第二产业:电力提供17540.5万元,占43%,煤炭开采3556.6万元,占8.7%,建材(水泥)业1898万元,占4.7%,建筑业2912.6万元,占7.1%,纺织业287.6万元,占0.8%;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提供1050.9万元,占2.6%,住宿和餐饮业444.7万元,占1.1%,批发和零售业2560.9万元,占6.3%,信息传输(电信)433.1万元,占1.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76.5万元,占0.9%,房地产业218万元,占0.5%,金融业71.3万元。从当前全县财源现状分析,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农业主体财源消失。**年我县的农业“四税”达到4220多万元,占到当年财政收入的37.6%,由于国家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从20**年起取消农业特产税,此后又停征农业税,直接导致了我县财政收入锐减,而农业财源的主体地位也随之消失。
(二)重点企业对财政收入起支撑作用。近年来,我县通过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企业转轨重组、规模扩张,同时加快国退民进步伐,逐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运行机制,救活和诞生了一些骨干企业。如**华电**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税收总额分别达186**万元、16973万元;蒲白矿务局20**年及20**年分别为1393万元、18**万元;银河纺织有限责任公司20**年及20**年分别为196万元、217万元。此外,一些重点企业已走出低谷,对财政的贡献率也呈增长趋势。
(三)民营经济已成为财政增收的新亮点。近年来,我县大力加强招商引资,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20**年,全县民营企业总户数发展到733户,注册资金6.5亿元,投资人员1259人,从业人员13146人,民营经济对财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如**尧柏集团**分公司20**年上缴税收总额645万元,20**年实现1192万元。
(四)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过大。20**年,财政非税收入达719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2%,财政收入增长质量不高。
二、财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源建设的总量不足。从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看,20**年,全国是20%,全省约19%,而我县仅为8.3%,这一差距充分反映了我县经济运行整体水平仍然很低。从我县财政自给率的对比情况看,20**年地方财政收入计划为792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计划33449万元,财政自给率仅为23.6%,而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项补助,这些都说明我县财源建设的总量严重不足。
2、财源建设的效益不高。近几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幅很大,而全县财政收入同口径相比,每年都有所下降。投资的大幅度增长与转化为财税收入的下降极不协调。培植地方财源的作用短期还未得到有效发挥。
3、财源建设的稳定性不强。近几年,比较稳定的税源主要集中在电力、煤炭、建材、纺织、电信、交通运输、建筑业及饮食服务业,原有比较稳定的农业税收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已不复存在。同时,我县主要是群体财源,现有工业企业中,年提供财政收入上亿元的有1个,上千万元有2个,上100万元的仅有6个,多数企业都是以“小作坊”式经营为主,产品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没有一个上市公司,更没有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能拿得出手的规模较大、经营较好的知名企业,加之,我县资源性开采和加工企业受政策性和市场因素影响波动较大,如曾是我县主导税源的“五小”企业,由于投入不足,安全生产和环保条件差,被相继关闭;号称中华一绝,被国家列入“星火”计划的烟花爆竹也因生产运营不规范被停产整顿。特别是我县电力、煤炭、水泥等优势行业企业受限制生产等诸多因素影响,生产难以正常,税收任务更加难以保证。
4、财源建设的亮点不多。在农业产业上,目前,我县已建成的几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尚处于发展之中,未形成财源“气候”,工业上,新办企业和招商引资项目,在建设期和投产初期要享受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如石羊集团和尧柏集团,虽然投资巨大,产值也很大,但税收比重很小。其它在建和扩建的项目对财源的贡献目前还不能显现,财政缺乏支撑,财源缺乏亮点是财源建设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问题。
三、加强财源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关键是要固本开源。在继续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加大支柱财源的培植力度,增强财政增收的后劲。
1、在思路转变上求财源。一要强化工业财源的观念。欠发达地区财源建设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农业财政、工业财政、第三产业财政。三个阶段的依次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财源建设带有规律性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县财政还处于农业财政向工业财政的转型过渡期,必须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的观念。工业兴、百业兴,工业强、财政强。全县上下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的工作思路,抓住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下功夫做大做强工业财源。在具体工作中,一是抓好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按照“一园一策、各具特点、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快“三园三区一带”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和软硬件设施,把园区建设成为商家抢滩登陆的投资宝地。同时,充分发挥园区的载体平台作用,逐步构建政府集中管理、集中服务、业主集中开发新机制,促使工业项目向园区有效聚集,提高工业经济集约发展水平,促进项目集群、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二是精心培育市场,集中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大力扶持电力、煤炭、建材、花炮、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促其向大规模、高科技方向发展,形成工业骨干财源。二要树立效益型财源观念。即在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方面,以效益为中心,兼顾速度。在新引进项目和招商引资中,既要考虑对经济的促进,也要考虑对财政的贡献。三要增强长期抓、两手抓财源的全局观念。搞财源建设、发展经济,是政府部门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和打算,任何短期行为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财源建设的效果。同时,要增强全局观念,“两个财源”一起抓,实现财源建设的协调发展。即中央财源和地方财源都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互为发展基础和前提。没有中央财源的发展,地方财源要想长期突出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财源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两个财源”一起抓。
2、在非均衡发展上求财源。立足本县实际,统筹兼顾,分类指导。一是要巩固现实财源,壮大骨干财源。我县现有的9户年纳税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是我县重要的现实财源,其中的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更是我县财源建设的关键。在“十一·五”发展过程中,要倾斜力量,通过全方位扶持,促其做大、做强、做优,充分发挥其对我县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的支撑作用。二是要拉动梯度财源,注意可持续发展。要结合经济发展,制订科学的长期财源规划,对已建成的重点财源项目企业加强财务跟踪监控,实行分类管理,随时掌握经营状态,及时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在产、供、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其快速成长。三是培植新兴财源,增强发展后劲。主要是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实际,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不断积蓄经济发展后劲。要把招引、新上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的大项目、生产性项目作为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形成项目建设超常规发展的局面,增强工业经济持续跨越发展的能力。如我县20**年在建的卤泊滩涉农化工项目、100万吨二甲醚生产线项目、罕井5万立方米中高密度板生产线、天源6万吨多品种果蔬加工生产线及2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等财源项目的培植,将为今后财政增收注入新的活力。四是要挖掘潜力财源,促进财政增收。重点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盘活存量资产,堵塞收入漏洞;搞好人文宣传,挖掘旅游资源。
3、在多元投入上求财源。一是要向上争取资金培植财源。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和资金帮助,确保每年有3-5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并争取纳入省、市计划盘子,尽快培植成后续财源。二是对外招商引资培财源。招商引资是我县培育经济增长点的关键性措施。要牢固树立“无外不活、无外不快”的思想,大力推行“全民招商”。要充分发挥我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绿色生态产品多样、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拓宽招商渠道,创新方式方法,引进有效投资,吸纳民间资本和团体资本,促进项目建设,培植长效财源。三是要整合各类财政性资金,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导向作用,努力扩大乘数效应,以此带动社会投资跟进增长。四是继续发挥银行信用社的投资主渠道作用,尽力支持给县域经济发展贷款较多的金融单位,合理引导存款流量,尽量为银行业放贷创造条件。
近年来,随着长春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步伐的加快,长春市财政实力逐年增强,财政收支规模扩张加快,公共财政框架下的一系列财政改革全面推开,财政信息一体化系统初步建成,以财政文化为核心的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财政形象和理财水平明显提升。
一、近年来长春财政发展中的新变化
(一)财政收入上的变化一是增速加快,财政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二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升,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2009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5.4%,创出分税制改革以来新的高点,表明长春经济运行质量持续向好,财政贡献率提高。
(二)财力结构上的变化受产业结构和税制影响,长春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在全口径收入中的占比长期偏低,并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地方财力增长明显受限。同时,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明显落后于县区,县级经济活跃度提升,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财政收入迅速增长。
(三)财政支出上的变化支出规模逐年扩大,增速不断加快,结构逐步优化。在有保有压的原则下,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性支出有所压缩。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影响这一特殊时期,财政在支持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方面的支出力度加大,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财政管理上的变化近年来,长春市财政管理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并取得长足进展。财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成为主线,部门预算、政府采购、财务总监委派制、收支两条线、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支付等各项改革相继实施并渐趋完善,依托现代先进科技手段的财政信息一体化系统初步建成。财政内部基础制度建设也日渐完善,业务规范化程度和工作执行力明显提升,财政公开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监督走向常态化。2008年启动实施的财政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提升了内部凝聚力和外部服务力,为推动财政事业协调、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五)财政风险上的变化政府债务规模大、增长快,各项风险评价指标偏高。随着全市债务余额的持续扩大,政府承担的财务成本费用不断增加。同时,财政还本付息压力和风险也在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去年全市政府债务激增,在现有市级财力下,落实债务还本付息资金异常困难,一旦国家货币政策收紧,政府债务风险将进一步凸显并冲击预算执行。
二、新形势下长春财政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政策机遇一是国务院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新一轮部署,并正式批复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纲要,这些支持区域发展的政策给长春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二是国家促进消费的政策,如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延长以及未来几年汽车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有利于促进以汽车产业为主体的长春经济和财政税收的增长。
(二)发展基础近年来,长春市加强项目建设,实施了投资拉动、工业提速增效、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蓄了能量和后劲。随着近几年高强度的投资拉动和一些重大项目的投产达效,长春市已初步建成了汽车、轨道客车、玉米深加工三大产业发展基地,具备了经济较快发展的基础,给组织财政收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后续增长空间。
(三)困难挑战一是历史欠账的消化。包括历年来积累的财政挂账和各项欠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国企改制遗留问题等。二是新增支出的压力。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这一特殊阶段形成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大量投入、新医改等改革性增支、改善民生方面和税费调整等因素带来的政策性增支等。三是债务风险的防范。化解和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成为未来一段时期需要破解的难题。四是产业结构、税源结构的优化成为做大地方财政蛋糕的必由之路。
三、新时期长春财政发展的建议
面对挑战和机遇,应更加注重将财政收入增速与质量、市本级调控能力与区级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保障民生、合理界定公共财政供给范围与解决财政职能错位问题、有效保障重点支出与财政资金高效节约使用、解决“三农”问题与城市化建设统筹考虑,这也是公共财政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应坚持的理财原则。
(一)着力促进经济与财政的良性互动
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运行质量决定了财政贡献率的大小。因此,财政部门必须始终坚持从经济到财政的思维,把握好财政与经济的协调性,树立主动支持经济发展的理念,抓住经济企稳回升的有利时机,继续贯彻落实好财政政策和结构性减税政策,营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服务长东北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优化公共投资结构,着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配套资金,保持当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态势。改进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注重发挥政府性投入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拉动作用,促进企业投资,扩大居民消费,增强经济增长后劲。同时,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科学确定财政收入目标,坚持依法治税、依法行政,科学有序地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的征管,理性做大财政蛋糕。同时应注重培植和完善多元化产业体系,努力推动长春市财源结构由单一产业依赖型向多元产业复合型转变,财政增收方式由一业主导型向多元贡献型转变,实现财源结构的逐步优化和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一是抓住长东北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着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努力调整税源结构,培植地方新兴税源,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二是巩固地方工业主体财源,大力支持汽车及零部件、轨道客车、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等非国有经济,培植多元化的地方税收增长点,逐步形成支柱税源林立、后续税源充足、新生税源强劲的地方财源建设新格局。四是着力构建财源建设新机制,通过完善上下级政府收入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市、区两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县乡财源建设的类型及主攻方向,建立健全县乡财源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资金导向体系、工作责任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体系。此外,应坚持“放水养鱼”,注重涵养税源,坚决制止违规收“过头税”等行为,增强财政收入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为实现更长时期的又好又快发展打实基础。
(二)着力把握好财政保障的范围和重点#p#分页标题#e#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应突出体现公共财政原则,着重于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加速退出市场有效领域。着重把握好公共财政框架下地方财政职能的边界、介入领域和层次,科学确定财政支出目标、重点和途径。综合考虑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从公共财政的基本属性出发,地方财政必须始终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开展理财,主动把职能调整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上来,更加自觉地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现阶段,在财政管理上应突出体现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保运转。特别是在经济回升的关键阶段,必须更加注重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支持工业强市服务业兴市、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以及促进扩大内需上做文章,不断推动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在保民生上,应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可持续”的原则,精心谋划、科学调度、多方筹措落实好资金,把更多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统筹解决好各类民生问题,努力把民生实事办好。特别是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三农、环保、公共安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做到解民之困、遂民之愿,这也是公共财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保稳定和保运转上,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实践证明,在现有财力条件下,要实现对上述重点支出的保障,除大力增收之外,必须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弥补财力不足。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财务总监委派等制度在支出管理上的作用,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坚决制止铺张浪费行为,最大限度地节省财政性资金。
(三)着力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项科学方法,也是一种提高执行力的有效管理模式。它包含了完善的可操作的制度体系、有效的保障机制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制度建设、流程再造、机制创新、信息化和财政改革等方面。一是从促进财政管理的规范化着眼,建立全面覆盖、操作性强的工作制度体系。结合财政职能和业务特点,建立覆盖整个财政工作的一系列制度、办法和工作流程,对财政内部管理进行横向细化、纵向细化、衔接细化、责任细化,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各部门职责范围,规范日常办公和业务处理程序,最终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二是从增强财政工作的执行力着眼,建立奖惩兼顾、公平合理的工作考核体系。实践证明,监督制约机制必须和制度建设同步进行,并且要把奖惩机制贯穿其中,这样才能使干部在受到制约的同时,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既有危机感又有积极性。为此,需要建立内容着实、可操作性强的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总体上要根据内设机构职能和各岗位职责,制定包括岗位责任和权限、工作内容和要求、检查落实与考核等标准,做到人员职责明确、任务明确、目标明确,便于考核奖惩。通过定任务、定标准、定时限,以责任促进工作落实。三是从财政管理的现代化着眼,建立高效实用、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体系。实施财政精细化管理,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需要建设四个平台,即: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的财政外网服务平台,以预算单位为服务对象的业务办理网络平台,以部门自身为服务对象的内部资源共享平台,以日常办公为主的财政OA系统平台。四是构建目标明确、注重实效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实践证明,财政改革的过程就是从管理技术层面走向精细化的过程。为此,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通过优化制度安排,逐步化解财政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重点应放在优化财政体制、完善预算制度、开展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增强预算透明度和约束力、财税库银联网以及各项改革的衔接上。此外,应切实建立和完善政府开支的财政约束机制,加大财政监督和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力度,促进节约型政府建设。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财务管理引向制度化规范化,促进资产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加强国库现金管理,完善同类性质资金统筹集中使用的办法,拓展整合使用政府资金的范围,增强资金的规模效应。加大财政统筹力度,保障全市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