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范文

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

第1篇: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范文

一、重点领域改革推进情况

根据《方案》要求,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业务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县财政局深改领导小组,制定结合实际的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细化分解各项改革任务到股室到人头,层层落实责任,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精心研究谋划,认真组织实施,抓好督促检查,确保以下三方面的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一)中央及国家机关部委部署改革试点。

1.全面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试点。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州财政局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省财政厅关于开展2019年度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相关要求,高度重视财务报告编报工作、精心组织、按时保质完成部门财务报告编制工作。现县财政局2020年上半年及时组织财务报告编报相关人员认真学习研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等相关文件,深入了解政府财务报告的意义、内容、范围、并对系统后台进行全面维护,做好财报前期准备工作。

2.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试点。一是认真研究《国务院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文件精神。二是试编制本地涉农资金项目中期规划及项目计划,搭建涉农资金整合平台,引领涉农资金统筹使用、集中投入。建议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工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脱贫攻坚项目库建立农业农村项目库,便于实现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统一规划布局和管理。三是根据涉农资金管理的权限和程序,全面清理,修改和完善有关制度,坚决做好每一项涉农资金对应一个资金管理办法,确保既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又保障资金安全运行,更好与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做好衔接。

(二)州级部署改革试点。

3.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试点。积极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扩围升级,推进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绩效管理,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计划对全县所有预算单位396个预算项目开展项目绩效目标评价,涉及财政性资金8,405万元,确保各项目有序加快推进,资金百分之百按照工程进度拨付,社会满意度符合预期,圆满完成上半年年度建设任务。

二、取得成效

一是深入推进全面试编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试点。积极贯彻落实《预算法》,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全面准确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对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财政风险、促进政府财务管理水平提高、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试点。能有效发挥财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和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

三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试点。有利于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改变预算资金分配的固化格局,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权责发生制试编工作搜集基础数据有难度。部分单位数据不全面,部门决算是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础数据之一,部门单位对这项工作认识程度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有的诗句报送不及时,有的按照权责发生制转换数据和部门内部、部门之间数据报送不全面等;目前情况下,没有县级政府的统一安排,试编工作成为财政部门的事情,相关单位对该项工作不甚了解,数据提供不及时,不积极,编制人员对相关数据信息收集较为困难。

二是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试点。由省厅明确规定,财政统一整合后,部门行业内不再进行交账和考核,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单位和部门存在交账和考核事项,对涉农资金整合有一定影响。

三是目前预算绩效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改革推进较不平衡,预算绩效管理层级有待加深、质量有待提高,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尚有不足。还有一些绩效评价指标同绩效目标相关性不够,指标的可比性不强,指标分类不够科学;绩效运行监控内容重点不突出,绩效运行监控手段不够先进等。

第2篇: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范文

此轮涉农资金整合传递出哪些新动向?当前推进这一试点意义何在?下一步我国将如何深化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体制改革?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新华社记者采访了财政部农业司负责人及专家。

涉农资金“散、小、乱、杂” 加大强农惠农行政成本

涉农资金整合持续多年但成效不大,启动黑龙江“两大平原”试点,探索从源头统筹整合意义何在?

“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加大,但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敲碎打、平均用力、撒胡椒面等日益成为突出问题,无疑加大了强农惠农政策行政成本。”财政部农业司司长王建国说。

他表示,当前加快涉农资金整合,消除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乱象,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已成反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财政管理绩效的当务之急。

以农业补贴为例,项目多、管理部门多,而且手续烦琐、管理要求不一致,上级每下达一笔补贴资金,基层有关部门都要忙于信息核对、查验、丈量土地、核实面积等基础性事务,工作量大,行政成本高,政策效应呈递减态势,对促进农业发展的推动力也逐渐下降。

再如,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国土、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烟草等部门都各自有相应的资金项目,由于标准不统一,规划不衔接,相互不通气,导致投入量很大,但资金使用分散或重复,效益不显著。

此外,在农民培训、农业科技推广等领域,资金分散重复的问题也比较严重。据统计,目前中央财政安排的“三农”资金项目约上百项,省一级普遍在100项左右,个别省份甚至多达数百项。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指出,涉农资金“散、小、乱、杂”,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使用管理上的不良之风。一方面,涉农项目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在中央,可能导致项目脱离实际,不能很好地体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一些部门热衷于批项目、定项目,基层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跑项目、争项目,助长了“跑部钱进”的风气,损害了农民群众利益。

打破涉农项目审批格局 黑龙江试点具有“破冰”意义

涉农资金整合并非新话题。多年来整合涉农资金已成共识,各地多有探索,但由于体制机制等“源头”障碍,已有探索仍是有限的整合,整合资金规模小,层次低,并未打破涉农项目审批格局。

刘尚希指出,财政部此次印发《意见》的最大突破之处,是以黑龙江省“两大平原”为突破口,从中央、制度等“源头”层面着力推动涉农资金整合,对推进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体制改革具有“破冰”意义。

王建国说,此次尽管只是在一个地区进行“源头”整合涉农资金,但较之于以前的整合,黑龙江试点有着实质性的突破。

据悉,以往资金整合主要以地方为主,没有从中央层面进行顶层突破,而且主要结合某项工作或某个平台开展,整合规模相对较小。

此次试点扩大了整合范围。除对特定人群的补贴资金、救灾资金外,将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发展、扶贫开发等3大类77项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涉及20个中央部门。省级财政安排的相关涉农资金也一并纳入整合范围。

以往整合的资金使用时不能突破各自规定的投向,而此次整合允许黑龙江省在3大类资金内部,根据任务需求,适当调剂、统筹安排使用涉农资金,突破了现行制度约束,从制度上赋予地方更大的自,更加符合中央转变政府职能的决策部署。

此外,整合的资金尽管在分配下达上仍按原渠道管理,但在安排使用上,由黑龙江省结合国务院各部门的政策、规划,确定具体项目、时间、地点、次序,下放项目审批权限比较彻底。

集中财力办大事 构建财政支农长效机制

整合后中央各部门的资金审批权下放给地方,如何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用在实处?黑龙江试点能否在其他地区复制?

刘尚希指出,从财政部《意见》看,黑龙江试点突出地方的权力与责任,放手让地方使用这笔资金的同时,更强调地方的支出责任,如财政部强调要毫不放松对涉农资金整合的支持指导和监督检查。

“在下放审批权限的同时,我们已要求黑龙江省根据实际制定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的管理办法及具体实施方案,将涉农资金监督管理的关口前移,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涉农资金不得用于非农领域。”王建国说。

整合涉农资金触及各部门利益,改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刘尚希说,过去整合之所以难推进,在于涉农项目审批格局没有打破。

刘尚希认为,此次黑龙江试点让各地看到了中央简政放权、加快职能转变的决心,有助于改变部门资金碎片化现象,减少部门权力寻租的空间,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应向更多地区推广。

王建国表示,以黑龙江省“两大平原”为突破口,推动涉农资金整合,对于推动全国的整合以及中央源头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第3篇: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范文

一是高度重视。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政治工作和底线工作来抓,定期召开碰头会议,研究解决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强化责任。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股室、乡镇财政所长为成员的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领导小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周密部署。局党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调度财政扶贫工作,财政评审每两月出台一次小型公益工程项目预算最高限价表,对村级扶贫工程造价实行动态管理,对2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村级自行组织实施,对40万以下的项目实行“四自两会三公开”模式,确保扶贫资金用得下、用得快、用得准、用得好。特别是2017年8月以来,对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进度,做到一月一调度,一周一通报,督促项目单位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四是强化制度建设。为确保统筹整合工作顺利开展,我县出台了炎陵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炎政办发[2016]8号)、《炎陵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实施方案》(炎政办发[2016]24号)、关于推广小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四自两会三公开”建管模式的指导意见(炎政办发[2017]44号)等一系列文件。

二、资金的整合和监管情况

2016年-2018年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共计59118.3383万元,其中2016年8511.12万元,2017年32446.3334万元,2018年18160.8849万元。

2019年计划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5810.65万元。

在资金监管方面,县财政部门严格按照上级决策部署,抓细制度建设、抓好资金筹措、抓准资金投向、抓严资金管理、抓实监督管理、抓紧问题整改,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抓细制度建设

——出台了《炎陵县人民政府关于创新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炎政发[2016]18号)文件,成立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年度统筹方案的确定、项目实施、督办检查、验收考评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落实和监管,制定统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财政资金有序统筹、有章可循。

——制定了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实施意见》(湘政办法发[2016]5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每年制定了《炎陵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制定了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明确了资金整合的范围及整合程序。整合的范围包括中央、省、市、县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中央层面主要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20项;省级层面主要包括:扶贫专项资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一化四体系"建设的资金除外)等19项。

——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先后下发了《炎陵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炎政办发〔2016〕8号)、《炎陵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炎政办发〔2016〕75号)和《炎陵县精准扶贫产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炎扶发〔2016〕2号),就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审批、拨付、管理和监督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同时,简化资金审批和报账流程,确保扶贫资金用得下、用得快。财政评审每2个月制定一次小型公益工程项目预算最高限价表,对村级扶贫工程造价实行动态管理,对2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村级自行组织实施,对40万以下的项目实行“四自两会三公开”模式。

(二)抓好资金筹措。严格按照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范围,应整尽整。

(三)抓准资金投向。严格按照《湖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湘财农〔2017〕21号),围绕培育和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改善小型公益性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等方面,确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范围,2017年明确统筹整合的资金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 “七个一批”和“六大工程”安排使用,落实定资金、定项目、定责任、定时间的“四定”原则。整合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转移就业、农户补助等方面,不得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各项支出、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等与脱贫攻坚无关的支出。2018年以后,整合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两个方面。

(四)抓严资金管理。一是实行专人、专户、专账核算。二是建立了项目资金台账。各乡镇、县直相关单位依据下达的扶贫资金使用计划,按照项目文号、项目地点、项目名称、项目内容、资金规模、支出金额等要素,建立了项目资金使用台账。三是全面推行公开公示制度。县级方面,炎陵县涉农整合年初方案、调整方案和全年下达的整合资金计划均在炎陵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站长期公示。村级方面,村级实行扶贫项目行政村公示制度,切实提高脱贫攻坚工作透明度。在贫困村村部设立脱贫攻坚公示专栏,明确专栏的扶贫政策、扶贫资金项目、贫困对象管理等公示公告内容,同时公布项目监督单位及监督电话,并留影像资料备查。四是加大培训力度。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让全县相关财务人员、扶贫帮扶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知晓熟悉财政扶贫政策。

(五)抓实监督检查。一是严格纪律监督。扶贫、财政、审计每年对统筹整合资金使用进行监督检查。二是严肃追责问责。对全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使用进展情况实行一周一排名、一周一通报。县人民政府对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当月各个项目进度排名倒数第一及整体进度排名倒数第一的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三是扎实开展股所共建。局班子成员和相关股室每月下乡镇财政所,对乡镇扶贫资金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核查,指导乡镇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掌握乡镇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动态,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六)抓紧问题整改。一是严格按上级要求抓整改。三年以来,国家、省、市级多次对我县扶贫资金管理、分配、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检查中发现各类问题,县财政局根据反馈意见,列出问题清单,下发整改督办通知单,要求相关单位按时整改到位。二是审计抓整改。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门的审计组,对所有涉及扶贫资金管理、分配、使用的县直单位、乡镇、部分村进行全面审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并反馈给相关单位,相关单位按时进行了整改。三是全面自查抓整改。县财政局组织局纪检、监督股、乡财服务中心对所有贫困村扶贫资金、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管理、使用进行全面自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即查即改,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同时,对群众举报问题进行专门调查,一个一个核实,及时回复举报人,并将核查结果及时报告省财政厅。

三、统筹整合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及取得的成效。

炎陵县始终以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首要责任、第一民生、苦战硬仗,举全县之力朝着脱贫摘帽目标扎实推进。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初始贫困人口8164户26761人,贫困发生率16.57%,贫困村66个(建制村合并后调整为54个);2014-2017年,全县累计脱贫6633户22881人,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6%。2017年12月,通过市初审;2018年2月,通过省核查,在全省5个同类县中,贫困发生率最低(0.6%)、群众认可度最高(98.49%);6月,通过国务院专项评估检查,错退、漏评均为“零反馈”;8月3日,经省政府批准宣布脱贫摘帽。主要围绕“五个字”做文章:

(一)驱“贫”——让产业收入多起来。牢牢把握发展绿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这个脱贫的关键,千方百计让贫困户的“钱袋子”鼓起来、“腰杆子”硬起来。文化旅游方面。打好炎帝牌、红色牌、生态牌,基本形成“一心一环三大版块”旅游格局,炎帝陵创5A进入冲刺阶段,标语博物馆成功创4A、云上大院成功创3A,神农谷旅游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带动39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48家休闲山庄、412家农家乐加速发展,帮助5600名群众就业创业,其中贫困人口2112人,人均增收1.8万元。绿色农业方面。“一带八基地”成为群众脱贫致富“主阵地”,带动6096户18846名贫困人口,户均年增收6800元。特别是炎陵黄桃连年产销两旺,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湖南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炎陵县获评“中国优质黄桃之乡”。生态工业方面。“一区两园”扩大到11平方公里,炎陵工业集中区进入全省园区综合排名20强。把握贫困县IPO“绿色通道”机遇,成功引进欧科亿、国声声学、全康智能家电等3家投资10亿元以上的预备上市企业,入园企业发展到14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6家,安置就业1.4万余人,带动2692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2.5万元。

(二)治“穷”——让内生动力活起来。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他们的心更热、腰更直、手更勤。“扶志”。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和正向激励,引导和帮助贫困户从精神上立起来、强起来、硬起来。“扶智”。突出抓教育扶贫,开展“千名教师扶贫大走访”活动,通过教师进村入户比对确认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信息,做到精准资助“一个不漏”、控辍保学“一个不失”、条件改善“一所不差”,全县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无1人因贫辍学。“扶技”。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免费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和“两后生”, 帮助缺技术的贫困劳动力掌握致富技能,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开发生态护林员、生态管护员、乡村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728个,引导和帮助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全县农村贫困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6658人,占59.5%。

(三)解“困”——让基本保障强起来。坚守底线,突出重点,政策始终向贫困户聚焦、向贫困人口叠加。保障“房子”。扎实推进“三大工程”,实现“居者有其屋”。坚持定户、定点、定标、定期、定责、定业的“六定”举措,分2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234户4013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按照“一提三分一统”的思路,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327户,其中贫困对象农村安居工程2543户;兼顾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完成6122户农村土坯房集中整治,拆除5366栋闲置、废弃、空心破败的农村土坯房。保障“身子”。大力开展健康扶贫,形成了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险、特殊医疗、便民服务“六重保障”。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服务。贫困患者县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90%以上,5452人纳入国家健康管理系统实行分类管理和救治,有效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几率。保障“底子”。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行农村低保制度兜底脱贫,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全县农村低保对象1349户2940人,其中兜底对象294户516人,兜牢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最低保障网。实施生态扶贫,投入补偿资金6568万元,让贫困群众既守住身边的“绿水青山”,又从“金山银山”中分享红利。

(四)提“质”——让村容村貌美起来。实施“六大工程”,贫困村、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交通更通畅了。投资14.59亿元,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提质改造161.51公里,建设农村公路808.22公里,危桥、渡改桥25座,客运站场224个。饮水更安全了。完成水利设施投资3.67亿元,100%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其中91.7%的行政村通自来水。网络更发达了。光纤宽带和手机4G信号全覆盖,农户100%通生活用电,农网改造全面达标,51个村级光伏电站建成并网发电。环境更优美了。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4.38%,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及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文化更丰富了。全县人均文体设施面积2.07㎡,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文体器材等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乡村旅游更兴旺了。纳入全省“神奇湘东”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39个贫困村纳入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星级乡村旅游点42个。

(五)担“责”——让结对帮扶实起来。全面压实“五个责任”,严格遵守“五项制度”,坚决兑现“五个不论”,结对帮扶做到“身入”“心入”“深入”。“身入”,就是贫困村、非贫困村帮扶工作队全覆盖,贫困户帮扶干部全覆盖,累计开展“大走访”21.46万人次。“心入”,3641名帮扶干部深入千家万户,开展“三同五好”2.59万人次,成为最感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深入”,根据“贫困户所需、帮扶干部所能”,实打实为群众解决问题,帮助贫困户实现各类“微心愿”2.16万个。“大走访”经验获省委《工作情况交流》刊文推介。

四、涉农整合资金中农林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成效典型案例

炎陵县发展黄桃产业推进精准扶贫

炎陵黄桃生长于炎陵县海拔300-1200米的深山之中,得益于充足的阳光、凉爽的气温、昼夜温差明显的独特气候以及松软肥沃的土壤条件,“炎陵黄桃”具有果形周正、颜色橙黄、甜度适中、酥脆可口,香气浓郁等特点,受到市场的青睐。该产业已经成为炎陵县带领广大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导农业产业,炎陵黄桃线上线下热销,并带动炎陵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对促进农民脱贫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2784户8152名贫困人口因黄桃种植直接受益,年人平增收约8500元左右。获“湖南十大农业品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优质黄桃之乡”等荣誉和称号。它集精致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多个现代农业元素,是炎陵农业发展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炎陵黄桃”也成为了炎陵县一张响亮的名片。

第4篇: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范文

县地处青海省东部,总人口4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6万人,耕地面积69.3万亩,属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和青海省粮食生产大县之一。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县域经济欠发达,县财力薄弱,是依靠上级转移支付等收入低水平维持运转的“吃饭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主要依赖中央和上级财政的支持。据统计,-,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对县的支农投入资金达到24375万元,其中:投入2191万元,投入4615万元,投入5153万元,投入5900万元,投入6516万元,国家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投入呈逐年增加态势。这些资金的投入,有力的解决了地方支农资金投入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上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来之不易的支农资金,县级财政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已成为一个亟需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的课题。

一、县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基本现状

从200年以来,县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轨道,支农资金管理工作从五个方面取得了突破。一是支农资金实行归口管理。改变以往财政局内部各科室“混管”和部门“争管”的局面,划清职能、明确责任,为管好用好支农资金从源头上理顺了关系。二是支农资金及时安排、调度到位。设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专户,对上级下达的各项支农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跟着项目进度走,保证了项目实施进度所需资金。三是“资金进专柜,钥匙分开管”。对涉农部门要求在主管局开设支农专户,将所有支农资金及时拨入专户中,在强调专人、专账核算的基础上,银行预留的印鉴由财政和各主管单位进行分管,明确双方职责,保证了支农资金的专款专用。四是实行县级报账制度,财政部门审核原始单据后加盖审核专用章、主管部门加强财务核算,双方联袂管理杜绝不合理支出,对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五是联合部门对资金实行“全程”管理。由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联合进行监督管理,并由事后监督改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提高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当前县级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县支农资金管理工作虽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集中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管理办法滞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原有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和某些制度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财政支农资金的扶持外延有了很大变化,由过去主要扶持农村、牧区的集体所有制和公有制经济改变为扶持国有、集体、个体、民营和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的内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单纯支持良种补贴、农技推广、病虫害防治、设施农业建设等农业生产发展改变为农业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扶贫贷款财政贴息等多方面的支持;对支持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补助方式改变为补助、贴息、奖励等多种形式。在这种形势下,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办法也应及时随之改变。

(二)传统的会计科目已不适应现代管理要求当前使用的支农资金管理办法中对支农资金的支出仅用“在建工程”和“其他支出”两个会计科目来核算,但对目前支农资金众多的支持内容用这两个科目来核算所有支农项目的支出已不能满足需要;对无法形成固定资产的支农项目如何进行核算,从项目资金投入——使用——退出、形成结果,都没有明确规定;对类同基本建设项目的农(来源:文秘站 )业、水利、林业、扶贫等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支农项目,因核算体系的不一,所形成的投资效益、核算结果也不一。在基本建设项目中有地勘、设计、监理、管理费等合理的项目支出费用,由于支农项目大多数属于补质,因而在项目中没有核定此类支出,特别是没有项目管理费,这就造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面对必须发生的费用而无法处理的尴尬局面。由于这些现象的发生,在实际工作中因各级管理者的认识、理解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给基层管理者带来了不少困难。

(三)项目管理不规范支农项目具有项目多、资金规模小的特点。在信息时代,目前使用的手工记账已彰显落后,很难达到及时、准确的要求。长期以来,对支农资金管理侧重于资金使用是否按时到位,是否专人、专户、专账核算、是否按项目批复专款专用,而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基础性资料搜集、整理做得较少,使项目档案的搜集、整理不到位,特别是规模小、资金少的支农项目往往仅有下达的资金通知、项目 实施方案,而对申报资料、财务档案和相关的项目档案整理不够,不利于项目验收和支农绩效考评。

(四)中介结构参与不够中介机构参与项目审计、检查,既可体现客观公正性,又能将行政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检查事务中解脱出来。但实际工作中,一般采取行政手段代替中介机构进行检查验收,这种做法,虽然节省了费用,但其客观、公正性难以体现,不利于发现、解决问题,有效地规避财政风险。据统计,从-,县的各类支农项目除极少数项目由上级财政部门指派中介机构进行检查、评审外,绝大多数项目均没有社会中介机构参与。

(五)财政支农资金缺乏论证和监督由于县级财力对支农资金的投入十分有限,发展靠支持、发展靠项目、“争资金、跑项目”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之目前一些项目审批制度化、公开化、科学化不够,资金支持范围还不是很清楚,一些支农支出没有一套规范完善的执行标准,加之支农项目的特殊性,在实施过程中支农项目大多不履行招投标手续,自行联系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现象比较突出;项目的设计是否合理和可行、造价是否真实准确、施工单位是否有资质等关系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许多关键环节没有专门机构来论证、审定,缺乏监督,导致部分项目实施效果不理想。同时存在支农资金在使用时有较大的随意性,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困难时未经上级部门同意随意变更建设内容、变更建设地点、改变资金投向,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要求配套过多中央和省下达的许多支农投资项目,一般都规定省、市、县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这种做法对调动地方各级政府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多方筹资增加农业投入有促进作用,但是,对于财政困难的县来说,无法承受太多的资金配套要求。结果是项目开工后,上级的专项资金拿来用,本级的配套拿不出,造成项目“先天”的资金缺口,出现“半拉子”工程,即浪费了国家有限的财力,又使项目未充分发挥作用。

三、加强县级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及时规范支农资金管理措施

1、改进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充实管理措施。改进、充实后的管理办法紧跟新形势的需要,管理办法、措施在项目下达前或与项目下达同步进行,有利于支农资金的各级管理和监督部门有统一的执行标准,有利于项目实施过程中不走弯路,有利于有限的支农资金发挥项目预期的效益。下达给县“中央财政支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补助费100万元,项目建设期1年,因以往年度没有此类项目的管理办法,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照了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在项目实施接近尾声时接到了《测土配方试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经过对照检查发现有部分支出需要调整,但有部分支出已经形成无法更改的状况,按照此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形成了违规,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下达给县“-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资金100万元,其中和各50万元,下达了此项资金50万元,这些资金下达后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实施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无法具体落实财政贴息的额度、利率、期限、支持的产业方向、报账的凭据等内容,加之唯恐将专项资金使用不当造成不必要损失等因素影响,致使资金下达后一直停留在项目实施单位,没有发挥出支农资金应有的效益。对此,审计、各检查部门也束手无策,在下达此项资金时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制定出各项支农资金的管理办法,对规范使用支农资金、发挥支农资金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改进各项基础管理措施,规范项目管理,着力提高支农工作水平。首先,改革会计核算方法,对支农项目资金的拨入、支出严格执行相关会计核算制度,规范一级会计科目,细化二级明细科目,会计核算全面实行电算化,彻底脱离手工记账,达到及时、准确的效果;其次,制定措施,及时搞好支农项目档案搜集、整理工作,从项目申报、批复、实施方案到项目招投标手续、施工合同、监理日志及验收报告和验收结论等一系列基础资料均要定期整理,及时装订成册,按年度和项目档案管理的规定进行保管,有利于项目验收和支农绩效考评。

(二)有效化解财政风险,规范项目申报和中介机构参与制度

有效化解财政风险,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实行项目申报公示,严格执行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对5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县分管领导把关,项目主管部门组织县内专家进行论证;对50万元以上的项目县分管领导签署意见、由省市行业主管部门把关,邀请省市财政、发改、环保等部门及行业专家进行论证,确保项目的可行性,有效规避重复投资和不必要的投资,合理使用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其次,项目实行“六制”,加强项目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化解财政风险。建议全面实施项目公示制、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报账制。向社会公示项目建设内容、投资总额、项目法人和实施单位;避免财政部门和项目实施部门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按程序规范实施项目,约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明确具体的招投标办理手续,在确保同等资质条件下,提倡低价中标,尽可能地推行优质价廉工程,充分发挥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按照《合同法》签订项目实施合同、明确项目的责任主体;引进社会中介机构参与项目监理,提高项目实施质量;严格按程序实行财政审核、主管部门核算的报账制,财政部门要以身作则,主动负责监管,履行应尽的职责,提供优质服务,保证资金顺畅和核算监督得力,尤其要跟踪资金运行到底,直到所实施的项目顺利完工、交付使用,整个项目资金终审无误为止。第三,建议对重点工程和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支农项目,逐步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审核、评估机制,以此确定客观、公正、合理的投资,减少不必要的项目支出,增加合理的费用,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因此发生的费用可列入项目预算,计入投资总额中。

(三)整合资金,解决配套难的问题,提高财政资金“集合效应”

首先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在充分考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困难,在下达支农项目时适度安排部分管理费用等合理的支出,因地制宜的确定地方财政和农民自筹比例,对地方配套难以落实的地区实行项目、资金倾斜,提高上级财政投入比例,确保下达的支农资金发挥效益,切实解决目前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重争轻管,地方配套难的问题。其次,加强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对属于同一事项、相同建设内容、不同资金来源的项目,按照统一 规划,在不改变资金管理渠道和使用方向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整合,切实解决分散实施后效益不佳的问题和地方财力困难、解决配套资金难的问题,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集合效应”。第三,在申报项目前加强调查研究,对确实存在配套无法落实的项目,一方面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地方存在的困难,争取得到上级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切实可行的规划对项目分期实施,或通过资金整合等方式,解决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的问题;在落实配套资金上绝不搞虚假承诺,变相套取国家支农专项。

第5篇: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岱岳区;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区

岱岳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位于享有“五岳独尊”盛誉的泰山脚下,全区辖15个乡镇、3个街道、711个行政村,总人口97.5万人,总面积1750km2,耕地面积达66667hm2,盛产粮食、蔬菜、林果、蚕茧、花卉、中药材等十几类一百余种农产品。为创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力开创农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的新局面,我区积极采取以下举措:

1 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实行功能分区

严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科学编制了示范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确立了“围绕一个目标、构建五大体系、建立六类园区、实现建制提升”的总体思路。从空间布局上把盛产粮食、蔬菜、林果、茶叶、中药材等多种农作物的良庄、房村、徂徕、角峪、化马湾5个乡镇定位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从产业格局上划分了粮食产能聚集区、高效蔬菜先导区、特色林果示范区、农业功能拓展区功能分区,深入实施科技引领、产业融合、集成投入、生态发展战略,示范带动3次产业融合发展。

2 优化发展模式,创新实行园场带动

主推“功能分区、园场带动”发展模式,以精品园场为载体,集成转化农业先进科技成果,放大优质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优势,走精品精致、集聚集约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植入“设施装备、绿色控害、集约育苗、微管灌溉、精准施肥”等现代农业要素,全区重点建立了“五大基地、六类园场”,即优质粮食、设施蔬菜、特色林果、有机茶叶和设施葡萄五大基地,培育粮食、蔬菜、畜禽等六大类精品园场50个,初步搭起了“以点带面,以园促区,建制提升,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框架。

3 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坚持把培育壮大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首要任务,全力打造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全区共发展粮、菜、果、畜、茶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2家,其中省级8家、市级6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10家,家庭农场30家,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渐形成。

4 统筹涉农资金,创新多元投入机制

遵循“资金整合,投入统筹,强化基础,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创新建立示范区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导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各项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并以指挥部的形式整合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各类涉农资金向示范区集聚,集中财力建设重点示范项目,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精品工程。

5 实行区乡一体,创新农技服务体系

全区成立了17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7个农民科技培训联系点和32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养了各类农村实用人才9万余人,建立了农村户用沼气池服务网点80个、测土配方示范村100个、植保专业防治队伍46支,构建起了“区、乡、村、户四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其中,岳洋农作物合作社荣获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服务组织”称号。

第6篇: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范文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会的成立,将改善我省农业农村金融环境,创新农业融资模式,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近年来,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体系更趋完善,但是,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也面临破解资金瓶颈、改善金融环境的迫切要求,根据201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河南省农业厅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签署了《河南省农业厅、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行合作协议》,联手拓展农业领域开发性金融工作,此举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为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决定成立“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作为开展涉农金融服务、承载各种涉农建设项目的载体和平台。

促进会的成立,将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争取有利支持政策,整合政府资源和金融资源,使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会逐渐成为承载我省涉农信贷和农村基本建设项目的新平台,以加快解决农业行业资金短缺、贷款困难的问题;组织会员开展各类交流考察、教育培训;加强会员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整合、优势互补、招商合作、技术更新,帮助会员解决生产经营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为会员制定标准、产品认证、项目论证、品牌宣传、产品推介、市场开拓和信息咨询等提供服务,引导会员开展规范化运作、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会员对外联系平台,帮助会员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和推销产品,开展经济协作;开展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会有关的各类调查研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决策建议,为会员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促进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促进会属地方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首批会员来自我省涉农有关单位、农业龙头企业骨干。新当选的促进会会长表示,大会成立后,将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农业法规,团结带领广大会员单位和涉农企业、养殖大户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弘扬科技致富、勤劳致富的新风尚,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共同创业致富。引领广大农民群众推广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以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

第7篇: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农村环境“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资金,整村推进,连片整治,解决我省重点流域和区域最为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通过连片整治示范,在农村环保体制建设、政策机制创新、农村环保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形成典型示范经验,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我省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环境治理,以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等工作的有机结合,加快促进生态优美之区建设。

二、连片整治重点示范区域

(一)示范区域选取原则

1.已有一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基础(包括已经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整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等),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在1~2年可以取得明显成效。

2.环境问题相类似,通过集中连片治理可使多个村庄同时受益或通过建设集中的大型污染防治设施,可以同时辐射受益。

3.示范片区原则上应在同一个县级行政区范围,受益人口原则上不低于2万人。

4.优先支持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和生态移民等重大工程和政策的实施地区,省政府确定的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集中安置区。

5.优先支持地方政府积极性高,配套资金有保障,组织机构、管理人员落实,管理措施到位,方案编制科学合理的示范区。

(二)重点示范区域

选择饮用水水源保护任务重、农村环境问题突出、畜禽养殖污染较严重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治理难度大的流域、流域和流域为我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域。

三、工作重点、目标任务与示范效应

(一)工作重点

按照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部署,针对我省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确定我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重点是实施“三清”示范工程。即:以保护农村饮用水源为重点的“水源清洁”示范工程;以整治集中连片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为重点的“家园清洁”示范工程;以整治农村畜禽养殖和面源污染为重点的“田园清洁”示范工程;

(二)目标任务

1.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

通过实施“水源清洁”示范工程,全面完成示范区内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饮用水源保护设施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截污设施基本完善,取缔保护区范围内排污口,搬迁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村民,使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5%以上。

2.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示范工程

通过实施“家园清洁”示范工程,建设一批适合农村特点的、相对完善的、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处置设施,使得示范片区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妥善处理,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污水达标排放。整治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生活垃圾清运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3.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示范工程

通过实施“田园清洁”示范工程,使得示范片区村庄畜禽养殖布局符合当地政府划定的畜禽养殖“两禁”区要求,做到人畜分离、畜禽集中养殖、集中治理,养殖废弃物做到无害化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通过集中力量实施以上示范工程,在三年时间内,集中连片整治一批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村”,使当地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群众切实得到实惠。

(三)示范效应

通过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在有效解决示范片区的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的同时,取得以下示范效应。

一是建立完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通过示范工程实施,促进农村环保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制定有益农村环保的经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二是强化资金效益。通过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带动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以农村环保为主线,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在改善农村环境状况的同时,为农民增加收入、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条件,实现资金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三是推广农村环保实用技术。以示范工程为载体,推广一批低成本、高效率、易维护的农村环保实用技术。

四、配套资金筹措

我省需筹集配套资金7.5亿元,每年筹集资金2.5亿元,其中:省级2亿元;市县0.5亿元。

省级配套资金2亿元中,省环保厅负责落实0.9亿元(含饮用水源保护专项资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落实0.3亿元,省农业厅负责落实0.2亿元,省水利厅负责落实0.3亿元,省移民局负责落实0.3亿元。省级配套资金不改变现有各专项资金下达渠道,但要求安排示范片区的农村环境整治资金不少于上述金额。省发展改革委等其他相关部门在项目和资金安排时优先支持示范片区,共同形成合力,支持示范区完善配套设施。市县配套资金由地方政府自行筹措,鼓励多渠道筹措配套资金。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农村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的顺利开展,省政府成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环保厅。

1.职责分工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实行省政府统一领导、统筹安排,省直部门抓点促面、督促检查、协调指导,设区市政府总体负责、组织落实,县(市、区)政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要求,加强对全省示范工程实施工作的统一组织和领导,建立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明确目标和任务,统筹协调专项资金的安排和使用。

设区市人民政府对辖区内连片整治工作负总责,并根据连片整治目标责任书要求,建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本辖区连片整治示范工程的组织落实、协调推进和考核验收。

示范片区所在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整治工程具体负责,设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片区筛选,实施方案编制,落实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并组织实施。

省环保厅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牵头负责制定示范项目管理办法。会同省财政厅负责示范片区的申报、下达,落实环保配套资金。指导推动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负责对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建设工程的筛选、实施方案编制的技术指导,负责示范工程建设过程的督促、协调和指导检查。并负责指导1~2个连片整治典型示范点。

省财政厅牵头负责制定示范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牵头会同省环境保护厅等有关部门落实省级配套资金,督促市县配套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统筹中央和省级配套资金的安排使用,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并负责指导1~2个连片整治典型示范点。

省水利厅指导推动“水源清洁”示范工程涉及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程。负责对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片区的筛选、安排配套资金和实施方案编制的技术指导,负责示范工程建设过程的督促、协调和指导检查。并负责指导1~2个连片整治典型示范点。

省国土资源厅指导推动“水源清洁”示范工程涉及矿山污染农村饮用水源整治工程。负责对矿山污染农村饮用水源整治建设片区的筛选、实施方案编制的技术指导,负责示范工程建设过程的督促、协调和指导检查。并负责指导1~2个连片整治典型示范点。

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指导推动“家园清洁”示范工程。负责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整治片区的筛选、安排配套资金和实施方案编制的技术指导,负责工程建设过程的督促、协调和指导检查。并负责指导1~2个连片整治典型示范点。

省移民开发局指导推动“家园清洁”示范工程涉及库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整治建设工程。负责对库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整治片区的筛选、安排配套资金和实施方案编制的技术指导,负责示范工程建设过程的督促、协调和指导检查。并负责指导1-2个连片整治典型示范点。

省农业厅指导推动“田园清洁”示范工程。负责对农村畜禽养殖的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整治片区的筛选、安排配套资金和实施方案编制的技术指导,负责示范工程建设过程的督促、协调和指导检查。并负责指导1~2个连片整治典型示范点。

省发展改革委结合统筹城乡工作,整合资源,加大对示范区的支持,合力打造示范亮点。

其他相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按照省政府的总体部署要求,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确保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整治任务的全面完成并达到连片整治的预期效果和目标要求。

(二)措施保障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由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示范片区所在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的组织落实,并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示范工作的组织实施提供各项保障条件;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

2.健全队伍,抓好落实。凡列入示范片区所在的市、县(市、区)环保局,都必须设立负责农村与生态保护工作的专门机构,并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农村环保工作。所在乡镇也必须设立环保管理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有专人管理、推动和落实。

3.科学规划,认真实施。按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科学制定整治规划,明确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工程项目,制订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4.加强管理,监督考核。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对工程的组织管理、整治任务、项目经费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示范片区所在市、县人民政府要建立通报制度,由设区市人民政府每季度向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领导小组报告辖区项目实施情况;省级财政、环保、农业、建设、水利、国土、移民等部门对示范工程进展和成效、资金使用、设施运行、群众满意程度等进行考核,并予以通报。

第8篇: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范文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加快老区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市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做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省政府批准认定的革命老区县。由于多方面原因,市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普遍严重滞后,农村行路、饮水、上学、就医、住房、增收等“六难”问题十分突出。片区连片扶贫项目区域覆盖4个乡镇15个村,都是非常典型的集中贫困区域,有贫困户1404户561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9.5%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96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382元、2088元、2180元,发展差距较大。同时,规划区为大山区、深山区、高寒边远山区,十年九灾、一年多灾”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户居住环境较差,贫困群众盼望脱贫的愿望极为迫切。实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必将切实有效改善该区域的基础设施条件,必将切实有效壮大助农增收产业,必将切实有效提高该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

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老区特殊关怀的迫切需要。去年以来,二做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省委书记,省政府省长以及崇禧副书记、副省长等领导多次亲临老区视察调研,对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和重要指示,并在项目资金上给予了直接照顾支持,项目总投入达2.56亿元,其中省级相关部门整合投入1.2亿元,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特殊关怀。实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省实施升钟库区、广安水淹区、二滩库区和巴中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之后,对特殊困难地区实施的又一项连片扶贫开发,旨在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省委、省政府的特殊关爱,既是动力,更是压力。只有实施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工作,才能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对我殷切厚望;只有扎实推动贫困地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才能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对我深切厚爱。

建设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的迫切需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三做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的深化和升华。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要突出抓好农民新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大建设”注重结合连片扶贫开发、集中拆迁安置、乡村旅游发展、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加快建设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市革命老区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有机结合,对加快建设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必将起到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作用。市及相关部门要主动争取并认真实施好片区扶贫连片开发,做好农村生产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产业化经营项目以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项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展现特点,真正使片区连片扶贫开发成为农村改革发展先行先试的试验场所,成为秦巴山区特殊困难地区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成为秦巴山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建设的精品工程。

二、锁定目标。明确片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规划明确了连片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具体目标、建设规模、资金概算等内容,市革命老区片区连片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3年及2011年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各部门要根据自身的职责,对相关内容认真研究,做到胸有成竹,切实做好上下对接和指导工作。

使规划区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发展长足进步、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居环境显著改观、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层民主政治切实加强,一总体目标。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农民稳步快速增收为中心。规划区整体脱贫致富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加快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确保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项目建设期内,二具体目标。规划实施时间为20112013年。规划区农户人均新增纯收入707.98元,2014年,人均新增纯收入3058元,达到6018元;规划区1404户贫困户、5615个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消除344户2363人的地质灾害隐患。村级发展目标:①村道硬化率100%可通中型以下客货运输车辆;②100%社道畅通;③每村有1个以上增收致富支柱产业;④有条件的村建立1个村级互助合作社;⑤适龄儿童入学率99%以上,每村有1个村务活动室、卫生室;⑥农村低保达到应保尽保,新农合参保率100%⑦有群众信任、团结干事的村“两委”班子和维护群众利益的好制度。农户发展目标:①彻底消除茅草房和危房,农户住房庭院绿化整洁;②农户安全饮水达到100%③户均有1亩以上经济林果园;④项目户户均年出栏板角山羊20只以上,出栏小家禽200只以上;⑤适龄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培训达到全覆盖,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⑥年人均纯收入增加800元以上。

硬化村道28.5公里,三建设内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按照村道硬化、社道畅通、入户路睛雨通行的要求。新建桥梁3座,新建社道16公里,硬化社道27公里,新建联户路22.5公里。二是按照供水防洪结合、先生活用水后生产用水的原则,解决5505人饮水安全问题;整治山坪塘2口,新建灌溉渠27.8公里,整治灌溉渠41公里,新建堤防护岸6.5公里。产业培育方面:根据规划区实际情况,以农业特色优质品牌建设为带动,以科技为支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发展,促进规划区农民稳定持续增收,尽快摆脱困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项目要长短结合,综合匹配,种养交叉覆盖。种植业上,规划新植核桃1万亩,新植茶园1万亩,茶园低改4000亩,种植蘑芋1000亩,间种套种马铃薯1400亩、大豆1750亩。养殖业上,规划新发展板角山羊养殖户1000户,户均养殖20只,共养殖2万只;规划新发展旧院黑鸡养殖户1900户,户均养殖200只,共养殖38万只。加工业上,新建红豆腐加工厂1个、巴山老腊肉加工厂1个、茶叶加工厂1个。村级互助社建设上,新建村级互助合作社5个。能力培训上,开展劳务培训及输出1275人,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次。农户环境建设方面:以消除茅草房、土墙危房的农户住房为重点,结合农户庭院建设,解决住房困难,改善居住条件。规划易地扶贫搬迁50户,危房改造538户,改厨改厕各1152户,改圈2.3万平方米,建庭院880户,表建沼气池210口。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改建村小3所470平方米,购置课桌凳、电脑、打印机、教学仪器、体育设备等教学设备399套;新建村卫生室7个,购置乡卫生院医疗设备4套;新建敬老院1所。

项目总投资近2.56亿元,四投资估算。经测算。其中:基础设施9436万元,产业培育1亿元,农户环境建设4923万元,社会事业790万元。资金筹措上,财政扶贫资金3500万元,省级部门资金8971万元,地方财政资金830万元,地方部门资金776万元,业主投入1950万元,农户自筹9556万元。资金使用原则为:部门资金按行业要求安排使用,不足资金由财政扶贫资金和地方财政补助。扶贫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基础设施中的社道和联户路、能力建设等。

三、细化措施。切实做好市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工作

整个连片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机部分,一帮扶指导上下功夫。一是做好项目对接。三年规划》及《2011年实施方案》中的各行业口的项目建设工程。项目建设要在省、市、市政府及项目管理部门的统一组织、指导下开展工作。市级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对项目区涉及的项目逐一梳理,针对每年度的具体项目,加强与省、市对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做好相关协调配合及指导帮扶工作,积极帮助市落实好对口省直部门的整合资金及时到位,既要切实抓好帮扶指导工作,又要及时了解掌握相关项目的进程情况和工作成效,监管好工程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确保完成各项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市相关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省、市对口部门的联系汇报,做好项目实施的上下衔接工作。二是狠抓技术指导。市级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区的技术指导,组织种植、养殖专家加强对规划区内的板角山羊、旧院黑鸡、茶叶、核桃、魔芋等产业的技术培训和推广,齐心协力推进工作落实。要开展优质服务,认真抓好相关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服务。三是搞好定点帮扶。要结合“挂包帮”工作的开展及“2011年中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搞好项目区的定点帮扶工作。市直工委牵头、市扶贫移民局配合,负责项目区15个村“挂包帮”活动及定点扶贫工作的落实,对项目区15个村分别确定一个市级部门(含市实行定点帮扶,并确定一名市级领导干部(含市定点帮扶两户以上贫困户,从今年开始连续帮扶三年。各帮扶单位要坚持克服“松口气、差不多、老一套”等松劲厌倦思想情绪,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一如既往地抓好“挂包帮”工作。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加强信贷支持,助推规划区建设发展。要动员涉农企业、群团组织和成功人士积极参与规划区扶贫开发,形成强大的扶贫合力。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帮扶工作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创造特色,出新招、出实招、出硬招上下功夫。四是强调群众参与。群众是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要大力宣传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政策、项目建设机制、群众的责任和义务,把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道理讲明白,克服“等、靠、要”思想,变“要”为“要干”全方位调动群众参与连片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实施具体项目必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做群众想干、愿干、会干的事,让群众最大限度参与连片扶贫开发的决策过程,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规划项目尤其是发展生产的项目,要尽可能发动群众参与投工、投资、投物,促进项目加快落实、加快见效。要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监督管理,让群众在各类项目建设中真正拥有参与权、监督权、受益权。

禁止对建设方案进行随意更改。个别确因特殊原因需调整的必须按权限及程序报批,二监督管理上下功夫。一是加强规划管理。要严格按照《三年规划》及《2011年实施方案》项目建设地点、内容、规模和技术规范组织实施。确保规划执行的严肃性。二是加强工程管理。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跟踪督查,坚持以制度求管理、保质量、促进度;要加强物资购买使用管理,保证物资供应和安全使用;要严格按照工程技术规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要加强项目施工安全生产和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实行定点定责督促检查,严格项目工程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制度,有序推进工程建设,切实做到三保”保安全、保工期、保质量竣工项目由村自查、乡镇验收、扶贫移民局组织相关部门技术专家对项目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三是加强资金管理。要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度,实行建设项目公告公示制、专帐核算制、票据规范制,重点加强对资金管理运行环节及资金使用效益情况的监管,增强资金管理使用透明度,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要强化资金整合,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意见》川办发〔2009〕45号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达市府发〔2011〕1号等文件精神和要求,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促进扶贫项目资金与其他涉农项目资金有效整合投入项目实施区域,统筹使用,加大投入,形成整体合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加强监督管理。要严格执行项目资金“乡村两级公告公示制”加强统计监测,接受财政审计监督、纪检监察和社会监督,确保干部廉洁安全。项目实施结束后必须严格进行全面审计。市扶贫移民局牵头,市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配合,每年项目实施完成后,联合对项目区竣工项目进行一次资金使用和建设进度检查,三年规划》实施完成后,由市审计局进行专项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要建立县、乡、村三级内外部监测体系,对项目区各项工程的建设进度、质量、效果、资金和物资使用等情况进行全程监测管理。五是加强档案管理。建立项目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全面、全程档案管理制度。要完整收集整理项目准备、规划、申报、实施和阶段验收、竣工验收各个环节全过程的各项资料(含照片和视频资料并按照档案管理要求规范建档建卡、立卷归档造册。

大胆开拓进取,三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市及相关部门要创新工作机制。建设秦巴地区连片扶贫开发的新样板,创造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的新模式。一是健全项目区管理机制。要按照连片扶贫开发《三年规划》及《2011年实施方案》中各行业建设项目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制定各项目区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运行规则、招商引资等管理办法,用健全的制度来规范项目区的建设和管理。二是健全农民参与式机制。通过村民大会选举组建“农民理事会”保障农民对项目全过程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激发农民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主人翁意识。三是健全农民利益创收保障机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切实增强带动能力和实效。组建并完善特色种养产业专业合作社,建立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户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确保农民充分受益和收入持续增长。四是健全项目后续管护机制。要按照“建管结合”原则,组织受益群众讨论制定项目后续管护办法,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予以公示实施,以保证验收的工程项目移交项目村和农户后得以持续正常使用和有效运行。五是健全民办公助机制。要以农民决策为前提,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以民办公助方式推进财政支农项目建设的意见》川办发〔2010〕53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意见》达市委办发〔2011〕51号要求,项目建设中全面推行“一事一议”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方式,使政府投入和农民自愿出资出劳相结合,从而构建“投、建、管”三位一体的项目建设机制,提高项目建设能力,共同推进项目建设。六是健全规划衔接机制。项目建设规划要尽力与秦巴山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建设、新农村示范片(带建设等相关规划有机衔接,整体打造,综合示范,发挥规模效应和典型引导作用,以点带面,以片促面。

四、强化领导。确保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效

对市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进行指导、督促,一加强组织领导。三年规划》及《2011年实施方案》省政府统一领导、市政府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市革命老区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工作指导小组。协调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又好又快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市政府要严格按照《2011年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市扶贫移民局要牵头做好市级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

加强协调配合,二加强部门配合。各成员单位要按照指导小组的分工要求及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做好帮扶工作,推动片区连片扶贫开发顺利实施。要建立定期联系制度,指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末组织召开一次成员单位联系会议,汇报、沟通、对接、交换项目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主要问题和需要协调解决的事宜。市政府督查室每季度对各成员单位的工作指导、帮扶落实及工作配合等情况进行通报。

建立工作预决算制度,三加强目标考核。市委目督办、市政府督查室将对市《三年规划》及《2011年实施方案》任务落实和指导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实行“季度督查,半年小结,年度考评”目标管理机制,并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

第9篇: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范文

一、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关系

从国际经验看,任何一个国家都未能彻底消灭贫困现象,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内的相对贫困是持续存在的。作为一个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十分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落后地区和落后人群的存在也将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扶贫既要着眼于2020年前消灭绝对贫困人口,也要放眼于2020年之后对相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工作。要提早进行规划,做好政策衔接,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充分做好与相对贫困进行长期斗争的持久战准备。

二、农村贫困和城市贫困的关系

精准扶贫主要是指农村扶贫。与农村人口相比,城镇虽然具有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但所面临的生存压力要远大于农村。尤其是对于进城的农民工而言,由于离开农村无法享受扶贫政策的帮扶,同时又因没有城市户籍而无法享受市民的低保待遇,处于城市和农村“两不管”境地,如果对此类“夹心层”人群迟迟不能建立专门的扶持机制,将会产生很大的社会稳定隐患。因此,应及早建立城市贫困人口帮扶机制,完善精准扶贫治理体系。

三、建档标准和民主评议的关系

在精准识别过程中,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名额分配方法是国家统计局依据2855元的收入标准,估计出各省和县的贫困发生率,按10%的上浮比例逐级向下分配的。由于村级行政单位缺乏农户收入数据,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采用民主评议方法分配建档立卡名额,从而形成建档立卡名额分配的收入标准与建档立卡名额使用的民主评议“两层皮”现象,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贫困识别偏误。因此应该尽快建立科学的建档立卡方式,提高贫困识别的精准度。

四、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的关系

我国的扶贫资金包括国务院扶贫办管理的扶贫专项资金,以及由各行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带有扶贫性质的部门专项资金。扶贫专项资金受精准扶贫瞄准机制约束,使用精准度较高,而部门专项资金更多受制于行业标准,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往往不受精准扶贫瞄准机制约束,造成扶贫精准度不高,存在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的现象。对此,应切实提高扶贫办的统筹协调能力,各行业主管部门在实施扶贫项目时,要经由扶贫办依据精准扶贫瞄准机制的标准安排资金使用和项目验收,确保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五、政府主导和社会动员的关系

从国际经验看,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在扶贫工作中能够起到特殊的重要作用。当前,对个人和非政府组织针对贫困地区和人口的捐赠、扶助、收养等行为的立法立规还远未完善,社会合力助推扶贫的格局尚在完善。应着力解决阻碍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体制机制弊端,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有效激励。同时,应加快扶持以扶贫为主要任务的非政府组织,将其培养成为2020年之后对贫困群体帮扶的重要力量之一。

六、资金整合和严格审计的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涉农资金无法整合导致使用效率低、不符合实际的现象层出不穷。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4月针对这一问题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提出要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并将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这对解决“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问题提供了政策基础。但是,下放权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资金监管,应及时建立完善在扶贫资金整合使用条件下的项目审计工作机制,划清资金整合和资金挪用的界限。

七、产业扶贫和社保兜底的关系

目前,我国同时实行农村扶贫和低保制度,按照应扶尽扶、应保尽保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同时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应进一步明确产业扶贫和社会保障的关系,前者的主要任务是脱贫致富,后者的主要任务是兜底,避免出现因获得低保待遇而失去产业扶贫项目支持的现象,要使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八、措施到户和片区开发的关系

根据国务院《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要求,对贫困户要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实现措施精准到户。同时,《中央扶贫开发规划纲要(2011-2020年)》也提出,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迥异,发展水平相差悬殊。措施到户和片区开发都是扶贫的有效方式,扶贫工作应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对于贫困发生率已经较低、贫困人口零散分布、自然地理条件较好的地区,应严格贯彻措施到户、一户一策的方针。对于贫困状况严重、存在大面积连片贫困、自然地理条件恶劣的地区,应在找准贫困户致贫的个性和共性原因基础上,集中力量实施片区开发,改善阻碍区域发展的生产生活条件。

九、外部帮扶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扶贫的主体是政府,但是外部帮扶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贫困户的稳定脱贫,要真正摆脱贫困还需发挥贫困主体自身的能动作用。在扶贫工作中,应改变政府包办一切的工作方式,避免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着力提高贫困群体的参与性,避免使贫困户形成“等、靠、要”思想,由“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