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深入了解当前“90”后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的问题,笔者选取了所在的广东A高校的一个二级学院2011级新生男女生共200人,通过了解新生所关注的问题,分析他们在入学初期对教育和指导的真正需求,以此为导向借助课程理论来构建入学教育课程体系。本次调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100%,其中男生81人,占40.5%,女生119人,占59.5%。专业覆盖理学、管理学等四个本科专业。
1 高校入学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入学教育主要是指高校在寄发入学通知书到大学第一学期结束期间,针对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模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出现或者容易出现的种种不适应现象和问题展开的一系列指导和服务。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毋容置疑,高校事实上也对入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共识,甚至有些高校在新生入学前就有针对地开展入学教育。然而,根据笔者对所在广东A高校16个二级学院入学教育现状的了解,发现入学教育存在以下问题,影响了入学教育的效果。
第一,入学教育的目的不明确。教育是有目的的活动,因此想要我们的所有教育活动有价值,就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入学教育的内容、开展形式与教育目的缺乏统一性。第二,入学教育材料不统一,开展缺乏指导。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的学生处及团委等部门尽管有制作新生指南、安全教育案例等入学教育材料,但是缺乏统一性,对二级学院该如何进行入学教育基本上没有专门的指导,缺乏基本的规范。第三,入学教育的内容和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合理。正如人本主义课程论所主张的那样,教育与课程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在任何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时间的安排上,必须以社会、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规律来确定,而目前现状是,迫于时间的压力,加上事先的准备不足,以及对以往经验缺乏总结等,诸多高校入学教育的内容选择和时间安排都是想当然,随意性大,科学合理度低,难于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 入学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需求分析
“70”后、“80”后、“90”后的区分界定,主要是为了对各个时代背景下成长的一代人的性格特征进行整体性的概括,以作相对的区分。随着“90”后全面进入大学校园,必然会给高校面貌带来新的变化,彰显出他们一代人的特征。教育对象的变化,入学教育应该在认真了解把握“90”后新生入学后的表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重新设计入学教育内容和安排,因材施教。通过本次对2011级新生入学后的情况调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突出。
(1)认识大学的需求。本次调查有以下两个问题:①刚进入大学,您觉得理想跟现实差距大吗?(选择较大和很大的比例为87.5%);②您觉得各大学之间的教学资源差距是很大的吗?(肯定的37%,不清楚41.5%),可以看出,新生普遍对大学怀有很高期望,对高校之间资源的比较缺乏正确认识。现实与理想的极大落差导致了新生的心理落差,产生了各种不良情绪。而事实上,一般的高校都具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的对比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满足教学的需要完全没有问题,能否成才更多地决定于学生个人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和努力程度。
(2)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求。有调查显示,非“211”高校2011级新生遇到人际关系问题比例为39%,其中选择交异性朋友有困难的居首位。本次调查也有两个相关问题:①入学以来,您主动约会过异性吗?(46%选择有,想、但没有过占10.5%);②在跟不熟悉的异性单独接触时,您紧张吗?(65.5%的同学选择紧张或有点紧张)。可以看出,新生对寻求包括爱情在内的人际关系意愿较高,但还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一方面是他们追求良好人际关系的强烈愿望,一面是“90”后追求个性张扬、以个人为中心,缺乏娴熟的人际关系技巧,造成了人际交往困境。
(3)确立新的学习目标的需求。本次调查有两个问题:①经过一学期的适应,您是否找到了清晰的学习目标和方向。(80%人选择有思考、不明确及没有);②入学一学期后的直观感受,给出新鲜、好奇、激情、迷茫、失落、空虚六个选项?(为多选题,答案分别是55%、51%、30.5%、65.5%、33.5%、84%)。可以看出,新生在面对新的学习环境,确立新的学习目标普遍存在困难,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寻找新的学习动力。空虚、迷茫成为新生入学一段时间排前两位的心理感受,进一步说明学习目标的缺失和学习动力的不足是新生面临的普遍问题,对新生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
(4)寻求自立,张扬个性的需求。许多研究表明,“90”后是个性张扬的一代。本次调查有两个问题:①来到大学,您有寻找兼职的动机和行动吗?(70.5%肯定);②您入学以来,有过兼职经历吗?(32.5%有过)。可以看出,“90”后新生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32.5%的新生在第一学期有过兼职经历也证明确实有许多新生在从事兼职。至于出于什么动机,减轻家庭负担、自立自强及锻炼实践能力是主要原因。如何看待社会实践与学业的关系?如何寻找兼职机会?如何获得资助?如何确保安全及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等等,都是新生经常问的问题,他们急切需要得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3 入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综上对当前高校入学教育的现状及学生需求的调查分析后,笔者认为,当前诸多高校入学教育成效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未能构建一个目的明确、有计划、有组织、满足学生需要的入学教育课程。高校对入学教育的严肃性、重要性缺乏认识,入学教育的随意性很大,没有按照课程的理论和标准来规范,没有组织足够的师资力量来承担入学教育。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是教育目的的载体与实现路径。总结国内外学者对课程的定义和理解,课程的特征有以下几个:首先,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其次,课程是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再次,课程即学生期望学习的内容(Smith&Tanner,1978)。可以看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完全可以借助课程理论来合理构建专门的课程,设立学分,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满足新生的实际需要。
根据调查问卷的情况,大一新生主要对认识大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及寻求自立,张扬个性四个方面有较为普遍和强烈的需求。根据这四方面的需求,可以得出,入学教育课程目的就是要让大一新生尽快熟悉环境、顺利找到新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入学教育具体内容及时间安排可以设计如表1。
【关键词】 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以“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办学理念,以“培养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它不仅拥有与其他普通高校不同的特点、办学宗旨和办学使命,同时也拥有着特殊的生源群体。如何能快速把握地方高校学生特点,在最佳时期,采用最适合的方式进行入学教育,使其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对于是否能扎实推进地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新生入学教育作为新生走进大学校门、开始求学之路的第一课,是大学生打好基础、完成角色转变、树立信心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纪律观念、行为准则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更好的提高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实效,对于引导大学新生尽快转变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法、适应大学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国内外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
1、国内地方高校入学教育的现状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各大地方高校对新生入学教育都非常重视:
一方面,各大地方高校每年都坚持开展不同形式的入学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黄山学院程轶宏等人在入学教育中引入“导师制教育”,即建立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度,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大学新生的学业导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由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他还强调实行“‘生态位’教育”,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创造条件为学生开辟一条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通过为新生量身定做新生入学教程、请各学科专家进行讲座、开展新生素质拓展训练和军训的方式对新生进行全方位的入学教育;另一方面,各大地方高校也在进行入学教育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华南师范大学陈岸涛教授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体验式入学教育模式”,强调在入学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新生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来自学校的各方面的信息,而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理论性、趣味性、情感性的活动去培养学生从内心对学校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由此引导学生主动的去融入大学的文化,享受大学的生活,去思考自己需要从大学的沃土里吸取哪些养分,帮助自己成才;上海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的王文娟老师建议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进行新生入学教育。他认为尚未满足的需要将驱使人的行为,不同层级的需要构成了一个层次化的整体系统,驱动主体不断地追求高层级的需求。
2、国外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
从国外情况来看,美国应该是发展起源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国家,16世纪开始实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上世纪70年代真正开始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进行广泛的研究和关注。美国的新生入学教育目的在于使新生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顺利完成角色转变,从新生做入学准备(甚至更早)便开始,一直到大学一年级结束,是一个持续影响的过程,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由多部门配合完成,具有高效、持续性、整体性等特点。在入学教育的时间上,哈佛大学等一系列名校都将入学教育时间定为4周,有的学校甚至把入学教育的时间提前到新生报到之前甚至更早,并且贯穿整个大学一年级;二是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如何上大学”,“怎样学习”,例如某些高校会在开学前一周制定内容丰富的辅导课程,包括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以及宣讲美国的本土文化等;三是在教育形式上,灵活多样,特别是知名校友参与入学教育效果较好,例如德保罗大学和当地政府合作的 “校友信息及知识共享”项目,通过建立完备的校友信息库,为每位新生和知名校友搭建起沟通的平台,确保每位大一新生都能得到“校友导师”在专业学习以及就业方面的帮助;四是在教育对象上,学校将学生家长也纳入入学教育体系中。以哈佛大学为例,学校邀请新生家长用书信的形式向院长介绍孩子的特点和家长的期望,帮助学院在室友搭配等方面更好地服务于新生。同时,学校在新生入学中对学生和家长进行爱校教育,主要是通过邀请新生家长来学校参观宿舍、认识子女的同学和同学父母、就业处跟家长交流就业问题等形式增进对学校的了解和认同。
二、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入学教育在时间维度上缺乏连续性和长效性
如今,绝大部分高校都已经重视并开展学生入学教育工作,入学教育普遍都集中在开学前一周左右,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新生进校时,对生活、学习、环境等都有强烈的憧憬,大都处于茫然和探索适应状态。短时间的教育能对新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很多教育内容对他们来说可能会空洞。因为在专业发展、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难和疑惑可能会在未来四年中慢慢显现出来。短时间的入学教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如今高校的入学教育缺乏时间上的连续性和长效性,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应该贯穿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并在不同阶段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
2、入学教育内容设置缺乏整体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校情校史介绍、学院介绍、专业介绍、学籍管理规定、军训安排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新生必须要了解的知识。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内容应该纳入入学教育知识体系之内。比如人际关系的处理、社会诱惑的抵挡、自我定位的确立等等。这些问题是从高中“三点一线”父母学校管教式生活中走出来的新生最容易碰触到的敏感问题。
3、入学教育形式比较单一,缺乏互动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入学教育多采用集中式、灌输式教育,基本上都仅限于集中全院的所有学生或是分专业开展课堂式教育,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到受教过程之中。很多高校在入学教育时仅仅将新生看成是教育客体,进行单向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单向的教育比较主观,缺乏与新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难以了解新生的所需、所想、所求。同时,单一的教育形式也显得枯燥乏味,容易给学生造成走过场的印象。
三、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对策
1、明确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目标
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提高新生适应性目标,即通过入学教育消除新生在学习、生活上的不适应,使新生尽快的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转变学习和生活观念,开始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以全新的面貌和饱满的热情迎接未来的大学生活;第二是发展性目标,即引导新生认识大学、融入大学、掌握大学,帮助新生了解自身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对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主客观的实际对大学生活进行规划,初步拟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努力与发展方向;第三为自我实现性目标,地方高校的入学教育必须要体现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理念,要将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生的自我实现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新生入学教育让学生树立“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意识,帮助新生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
2、合理制定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
入学教育方案的制定要紧紧围绕入学教育的目标,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首先,为提高新生基本适应能力的需求制定方案。当今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相对优越,生活自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总体偏弱。因此,进入大学后,学校应该从生活上、心理上和学习上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具体来说,实现适应性目标的方案迎包括如下四方面内容:一是要做好生活环境方面的指导和教育,包括介绍校园及周边环境,详细告诉他们有关就餐、住宿、就医和安全等各方面的问题;二是要做好规章制度方面的指导教育,包括统一组织学校新生手册,做好校规校纪的教育,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帮助新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良好行为规范;三是要做好新生心理适应指导教育,帮助新生了解和正确对待可能存在依据新生需求,制定入学教育方案的心理不适应现象,并介绍一些自我放松、调整的方法和策略,及时解决心理方面的适应问题,同时要指导新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集体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四是要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新生进入大学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入学教育方案应重点向新生介绍大学的教学特点、专业学习的要求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新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就业去向,掌握学籍管理、学位授予、考试规定和学分等方面的规定,了解学生奖励评优的种类和具体条件要求,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其次,为实现新生发展的需求制定内容方案。目标是个人所期望的成果,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执行力,它是人发展的方向动力所在。许多新生在高中阶段把考上理想的大学作为奋斗目标,进入大学便实现了原有目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要帮助新生确立新的目标,找到新的理想和梦想。具体来讲,方案中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进行校史校训教育,帮助新生理解大学,激发爱校热情,找到榜样力量;二是开展入党启蒙教育,确立政治上的追求目标;三是培养新生责任感和成才意识,将自身的成长和学校、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激发其内在成才动力;四是通过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新生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引导新生思考如何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发展,指导他们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初步拟定个人发展规划,激发新生制定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热情。
3、积极探索新形式,提升新生入学教育实效
不同的入学教育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以提升相应的教育实际效果。可以分为讲座、报告、会议为主的群体密集式课堂教育形式,座谈会和小型交流会为主的分散式互动形式,示范性、验证性和启发性为主的言传身教方式,以及情景体验式入学教育模式等。具体来说,讲座、报告、会议的形式适用于常规的安全教育、校规校纪、入党启蒙等内容;座谈会和小型交流的方式对于专业教育、学习方法、职业引导等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体验式入学教育模式适用于新生心理疏导、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培养等方面,通过精心设计系列化活动,让新生在体验性、互动性、趣味性的情景中感受大学;学校、学院邀请优秀学生回母校为新生讲述成功经验以及聘请德高望重的老师言传身教等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典型事例的示范性、验证性和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反响和共鸣,效果良好。
4、延长新生入学教育时间跨度,将入学教育分为 “启蒙期”、“强化期”和“消化期”
短时间的集中教育不能完成新生对大学的了解和适应,新生入学教育时间跨度应该向两端延长,分为三个步骤展开。初期入学教育应提前至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进入大学校门之前,集中入学教育应安排在开学后的前几周,后续入学教育应延续、拓展到整个大学期间。新生入学教育的三个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启蒙期:从学生接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就应当对新生开始进行学前教育,例如学校通过制作和发放内容详实的新生入学指南,让学生和家长提前了解学校概况、大学的精神和校园文化、大学学习与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随录取通知书邮寄学校的明信片和邀请信的形式,邀请家长跟随孩子一同到校参观,增进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情感,培育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强化期:新生入学后,在前两周系统性地开展入学教育,通过对校情校史、学校发展、学院情况、专业设置、就业情况、学生手册等方面的介绍和梳理,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强化这些内容在新生头脑中的印象,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方面建立起更加系统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合理地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
消化期:新生了解和适应大学需要有一个过程。因人而异,这个过程也许会经历一学期、一学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因此,在新生入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活动去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在形式上,学校可以不定期的举办校园专题讲座,学生座谈会或者经验交流会,并且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资源的利用,搭建网络平台。不要局限于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而是要整合资源,模块化教育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展开。
5、部门协同、师资整合,为入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校内校外各方面的内容,仅靠某个或某些部门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新生入学教育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并按照预期方案统筹推进。在入学教育的实施者上,不应该只是学工系统工作者,还应该吸收从事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校内外相关领域的人员以及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加入教育工作队伍。新生入学教育时间上合理排序,内容模块上合理分布,力量联动上合理统筹,实施主体上资源整合。确保学校各个职能部门联动、学校与学院专业教育联动,这样既能彰显学校整体实力,又能体现以专业为立足点的学院特色,从而提高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由于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具有特殊性,必然要求准确把握学生特点,认清当前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采用最适合与恰当的方式进行入学教育。地方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应明确教育目标,依据新生需求制定入学教育方案,并积极探索新形式,提升新生入学教育实效。同时还应延长新生入学教育时间跨度,协同学校各部门部门、整合优秀师资,为入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扎实推进地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为学生的大学生涯和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洁. 新生入学教育存在问题及工作方法[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7)111-112.
[2] 季宜敬, 何学军, 杨琦.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内容及方式探究——以南京工业大学的实践为例[J]. 高校辅导员, 2010(4)46-48.
[3] 庆承松, 陈发祥. 澳大利亚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 2007(3)34-38.
[4] 张敏. 浅析当前大学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1(8)341-342.
[5] 谢金梅. “90 后”大学新生存在的问题及与其相适应的入学教育方法[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5)47-48.
[6] 程轶宏等. 地方性应用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J]. 价值工程, 2011(2)224-225.
[7] 张京, 谷赵, 姜茉然. 美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与借鉴[J]. 教育管理, 2012(5)238-239.
【作者简介】
1.入学教育周期较短。各大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往往是在正式上课之前,有的是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周,有的则是贯穿在军训期间。这段时间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入校的新鲜劲还没过,对此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事不关己,然而等过了一段时间,不适应表现出来以后,新生入学教育已经结束。
2.新生入学教育教育形式单一。新生入学教育往往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把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作为课堂的客体,把大量的理论知识单一地灌输给学生,缺乏互动,影响了学习效果,而且有些内容并非通过一两节课的讲解就能让学生掌握的,需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停地加以引导。
3.新生入学教育缺乏层次感。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往往是在规定时间内把所有内容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的同时灌输给学生,对学生而言,如此巨大的知识仿佛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是急需掌握的,这样下来很多内容却没能掌握。
4.师资不足,教育理念不稳定。在入学教育中,除专业介绍由相应专业负责人或资深教授来完成外,多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学院党委副书记、团委老师、学生辅导员担任,有的还包括学生干部,人员不固定,随意性很大。不仅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人员流动性大,使得办学理念、专业发展思路等因个人的理解不同而异,这种散漫的局面导致学校或学院没有类似于中心思想的理念,不能形成凝聚力。
二、改进新生入学教育思路与方法
1.尊重认识规律,实行长期教育。新生入学教育不应该是学生进校时的短期的常规工作。新生从踏入高校到完全熟悉高校,专业的认知,专业思想的确立,学习方式的转变,安全意识的形成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可能短期就能完成的。我们应当尊重人们的认知规律,实行长期的教育,将新生入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相结合,注重随时、随地、随性的教育,形成课堂上理论教育,生活中矫正强调的教育机制。
2.科学的设置教育内容,使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具有整体性、层次感。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是学校的工作人员根据以往学生入校时存在的问题总结而来的,对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开学开展这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入校的新鲜劲还没过,对什么是大学没有感觉,在这个时候就要把大量、关联性不大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不仅不重视,听起来也不认真,即使认真听了,在这个阶段也不知道如何使用。我们可以科学系统地设置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使它符合学生熟悉新校园的过程,让学生感觉我们所讲解的内容符合当前他们的生活学习状态,认真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怀。
3.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确立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应将新生看成纯粹的教育客体进行单向灌输,忽视新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要加强双向沟通,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学生接受知识非常容易,而且不容易忘记。
[关键词]入学教育 高校新生 “人性化”教育 “实质性”教育
(一)案例聚焦
[A案例]S大学内,快放暑假了,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已经离校,整个校园显得空荡荡的。清晨,某学院办公室主任夏老师打开院办大门时,一封信飘然落地,他好奇地打开信封,随着厚厚一沓信纸的翻阅,夏老师的脸色逐渐的沉重起来。原来信是该学院一位大一的本科生写的,大致内容是:由于没有重视入学教育,本学期期末有六门考试开了红灯,根据S校的《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必须做退学处理,而他竟然是在同学的提醒下才去翻看了学籍管理,知道自己将被退学的命运。由于该生是知青子女,高中时候学习一直名列前茅,考上大学后在外地的父母对他寄予了深切的希望。没想到仅仅一年之后就到了退学的地步,他觉得无法对父母交代,在信结尾处竟然写了,若是学院领导不作宽大处理,他情愿离开人世也不接受退学的事实……夏老师在阅读该信后觉得事态严重,第一时间联系了该生的辅导员,并同时把信交给了学院的学生工作副书记。几位老师稍作商量后,立刻分头寻找该生,终于在学校的月亮湖畔找到了呆呆而立、穿了一件红色雨披的他。大家连劝说带责备地把他请进了办公室,在各位老师的关心询问下,他讲述了如何由于入学时认识上的错误、思想上的懈怠而导致了整整一年学习的蹉跎,回首往事,不由潸然泪下……
[B案例]晴朗的六月天,S大学内热闹非凡,今天是应届生毕业离校的日子。在毕业典礼结束后各学院的学生纷纷回到自己班级,喜洋洋地从辅导员手中领过四年辛勤耕种的成果——大红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大绿的学士学位证书。在一片欢声笑语和依依惜别声中,有一部分学生却沮丧懊恼、欲哭无泪的沉默着。原来他们都只拿到了毕业证书,却由于各种学习原因,“丢失”了意义更为重要的学士学位证书。面对着其他同学的笑脸、面对着辅导员老师爱莫能助的神情,其中的一位学生小贾终于忍不住掉下了悔恨的眼泪,哽咽道:“为什么刚进学校的时候不重视?大一大二的时候不努力?等意识到严重性时,不及格的课程已经如雪球般越滚越大,来不及挽回了。早知今日啊……”
(二)案例分析
是啊!“早知今日”这四个字,易说易写,但是真正体会到它的心情却是无可奈何、悔恨未及。以上两个真实案例分别以某高校大一、大四的学生为例,阐述了在目前高校扩招和新教育形式下,其入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危机。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迈入新校园的第一课,是学生综合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整个教育过程,其中从高中到大学过渡的入学教育是跨越最大也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高校的入学教育是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环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了解大学生活中的相关程序和规范,为新生指道路、明方向,对于保证新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校园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深远的影响。但是现阶段,虽然新生入学时一般都进行了入学教育,但是还存在着种种问题:
1.入学教育的内容针对性不强,重概念、轻实践,流于形式化。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多为校长做校情介绍报告、书记做政治思想报告、院系领导做专业介绍报告,班主任宣读各项规章制度等,针对与学生休戚相关的学籍管理条例、专业对口性、毕业分配情况和新环境所要塑造的新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教育的内容甚少。正如案例A中的学生,高中时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却由于对入学教育的疏忽,从而导致了学习生涯夭折于象牙塔内。
2.入学教育形式单一、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一级新生的情况都是不断变化着的,但是高校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形式却僵滞不前、缺少新意,因此其质量也逐年下降。而且在当前的新生入学教育中会出现校院领导、辅导员宣讲文件一面倒的情况,而并不注重启发和督促学生读、思、议、行,多数学生一般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致使入学教育的效果变差。
3.对于入学教育的成果,不善加巩固和发扬。新生入学时大强度、大范围的入学教育促使新的班集体形成比较良好的班风、学风。但对其后续教育不予重视,没有及时持续的巩固和发展,从而影响其后续的学业甚至毕业的资格。正如B案例中的那部分学生,若学校能真正实践了入学教育的意义、持续性发扬入学教育的势头,再通过班干部以点带面的引领优良班风带动学习积极性,就会减少迷途羔羊的出现。
(三)案例启示
如同上述A、B两个案例的情况在如今的高校中已不鲜见,或许旁人听听、看看议论一番也就过去了,但是对于身处其中的当事学生而言却是人生的重大挫折和悲剧,轻则影响他们的择业就业,重则改变他们的人生道路。为了尽量减少和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为了保证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地进行,我们必须对此提出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1.以充足的准备来迎接新生,切实做好思政工作、顺利实现心理过渡。充足的准备包括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和大量的“人性化”投入,在解决新生的心理问题和环境过渡上,后者更为重要。用最简单的两个字来概括“人性化”那就是“用心”,所以院系领导和辅导员在介绍和宣读各种书面条例之余,更应该深入新生的生活中更多的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兴趣、对学校和专业的态度、今后的打算和奋斗方向,并尽力为他们解答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督促他们认真学习《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对于其中涉及到留降级、退学的条例更要特别点明,引起重视,教师必须“用心”去引导,才能尽快帮助新生确立起大学生所必备的心理素质,即健康的情绪、顽强的意志、鲜明的个性、旺盛的创造欲。
2.针对专业发展和就业情况进行实质性的专业思想教育。许多高校新生由于志愿的调剂、父母的意愿等原因而选择了自己并不满意的专业,所以刚入校时会非常的迷惘无措,若是入学教育不能及时解决他们的专业思想困惑,新生班就很难迅速建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专业思想教育的进行不仅要生动形象地阐明本专业的现状和前景,更要以有说服力的、实际的数据和实践的方法来吸引新生,现在有些高校就把刚进校的新生也带到了大学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素质要求,让新生感受到工作竞争和就业竞争的压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尽早地设计自己的未来。
关键词: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
作者简介:杜玮(1976-),女,北京人,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师;连钠(1983-),女,北京人,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北京 10012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03-02
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为刚入学新生提供的各种活动、课程和服务,目的是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大学学业。[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转型,高等教育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新生社会背景的异质性、招生数量的扩大、教育目标上的中途与模糊、大学课程自主性增强等,大学新生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应该利用这个关键时期对新生开展有效的教育,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有效的支持。[2]由此可见,入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目前,各高校都在对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内容形式的创新进行热烈讨论,但针对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均指向本科生,对研究生的入学教育涉及较少。研究生的新生入学教育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本科生是相同的,但研究生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对教育内容的需求、教育角度上和本科生都有很大的不同。构建适合研究生培养的入学教育体系用来指导研究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对高质量研究生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拟从研究生入学教育的特点入手对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 研究生入学教育的特点
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在于解决新生过渡问题并满足其今后的发展需要。因此,本科生入学教育涵盖了思想、心理、专业、学习以及生活等各方面内容,[3-5]总结起来分成七个部分。但在研究生中进行入学教育的时候,由于和本科生之间存在着专业层次和思想意识的明显区别,因此,有些内容则需要根据研究生的自身特点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表1是研究生和本科生针对这七个部分入学教育内容的基本要求。虽然七个方面的入学教育内容对他们来说同样需要,尤其是思想理念道德教育和校风校纪自律教育,对于研究生来说和本科生也都是一样的。但是在专业教育等其他五个方面,由于研究生经历了大学阶段,无论在知识层面上还是思想意识层面上都比本科生略显成熟,教育的角度和视角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对本科生进行入学教育的方式套用到研究生入学教育中去。
1.专业及学籍教育
本科生在入学的时候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很少,或者没有认识,通过入学教育使其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能够基本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为将来本科生进入专业学习进行必要的“科普”性质的教育。对研究生而言,经过了大学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所在学科已经有了基本的知识储备,没有必要再对他们进行简单的专业知识教育。因此,研究生专业及学籍入学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学科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相关学科的进展情况以及研究生学籍部分的内容教育。
2.学习转型教育
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是不同的。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宽广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人,属于群体培养,这个阶段的学生以学习为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是在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上做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属于个体培养,以独立科学研究为主。从这个角度来讲,本科生学习转型教育的关键在于本科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对大学教学模式的适应。而研究生则需要更多的在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动手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
本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缺乏独立生活经验、同学之间的生活文化差异、面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学习自律能力差等原因,入学教育需要在这些方面给予指导。研究生经过了大学阶段,绝大部分同学不再会有“大一新生综合症”的现象。但是现今的社会科研环境要求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要具有脚踏实地、甘于寂寞、厚积薄发的科研精神,同时更要注重科研过程中的团队精神以及和其他科研团队之间的协作关系。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注重培养科研精神和团队精神。
4.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关系到学校学风建设,是入学教育非常重要的一课。本科生主要由考试诚信、学习诚信引申到生活学习中的各个方面。目前,社会上打假之风日渐盛行,学术诚信对于研究生来说,其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很多研究生新生却混淆了“文章抄袭”和“文章引用”这些概念,还有些学生对于学术诚信的内容还很模糊。因此,对研究生的诚信教育重点要放在学术诚信教育方面。
5.职业生涯教育
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对其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研究生因为进入了个体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和个性体现相对要求比较高。同时,由于知识层面的提高,研究生对职业前景的心理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的指导十分必要。此外,对于比本科生更加成熟的研究生来说,创业意识的教育对他们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抓住特点进行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有其特征要求,在教育活动中要体现针对性、启发性、引导性、差异性和有效性。[3]根据这些特征要求,结合研究生自身的特点,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在与本科生同样进行思想和校风方面的教育之外,还要从适合研究生特点的层面进行五个方面的教育。
1.从深层次学科研究内容进行专业及学籍教育
首先,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研究生和本科生同样需要进行研究生部分的学籍教育,了解本学科的教学计划,完成学分、研究成果要求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对研究生的专业教育要比本科生更加深入,包括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前沿知识、具体研究内容、研究手段、目前的科研实力和取得的成果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通过这样的专业教育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和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科研热情,增强学生参与科研的动力,为研究生积极投入到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从提高综合能力进行学习转型教育
研究生的科研更加强调自主性,导师在此期间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自觉系统深入的学习与所从事科研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动手实践,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同时,积极主动地吸纳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有助于打开科研思路,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入学教育可以指导学生注重综合能力方面的提高,为今后学生能够顺利地由学习层面转到研究层面提供帮助。
3.从科研精神和团队精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具有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的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科研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活跃的思维,最终获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通过入学教育,使即将进入科研工作的学生们了解科研的艰苦性。让他们理解优秀科研成果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还有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团队之间的合作协调。因此,科研精神和团队精神方面的教育是进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此外,由于研究生的年龄段偏大,在婚姻、家庭、爱情等方面进行心理指导的角度与本科生也有很大的不同。
4.从学术规范进行诚信教育
对于即将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研究生来说,学术规范是诚信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前北大校长许智宏认为:由于对于学术规范的基本训练不够,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研究者故意触犯学术道德或科研行为不端,而是缺乏基本训练和常识。通过这方面的诚信教育使研究生明白在学术研究中哪些行为是正当的引用、哪些行为是不正当的剽窃,更深刻地体会到维护学术规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术道德自律的意识、学术责任意识和学术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
5.从个性化发展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研究生在学期间,除了必要的课堂学习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相关课题的独立实验研究工作。他们未来从事的职业绝大部分也是和目前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密切相关的,如何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发展规划应是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
三、保证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效果的途径
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建设不仅要有符合研究生特点的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还要有各种辅助工作来保证新生入学教育效果。
1.坚持入学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如同本科生一样,研究生入学教育是研究生进入高校之后的第一步。这一环节对今后的研究生教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对这一环节予以高度重视,明确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此外,入学教育不应该仅在入学后一周内完成,而是应该将其拓展到研究生入学后的整个学期,结合研究生自身特点,在比本科生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追踪、评估、比较、总结,将经验用于下一年新生入学教育中,形成入学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2.加强入学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做好研究生入学教育工作需要建立一支完善的研究生入学教育工作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包括学校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导师,还要有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等的积极参与,共同实施,形成学校、学院、学生等多层面的入学教育工作队伍体系。还要根据学生情况的不断变化对队伍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适应入学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
3.入学教育工作手段多样化
结合国内外的经验,[1-2,4]参照本科生的入学教育,研究生入学教育可以有多种方式来进行。包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内容丰富的迎新网页;印刷迎新手册;开办迎新主题周;开设各项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系列讲座;在新生之间和新生与老生之间组织座谈会等。所有这些活动之间既独立又相互依存,它们的最终目的和指向都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做好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
四、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对研究生新生进行的入学教育比较简单,有些学校仅限于入校时对研究生进行一次校规校纪和学籍方面的讲座,或者跟随本科生的新生入学教育程序进行。这样就忽略了研究生自身的特点,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美国,新生入学教育称为“新生头年计划”[2](The First-Year Experience,简称FYE),其规划合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迎新网站能够看到,他们不仅重视本科生的新生头年计划,对研究生新生入学后的安排和教育也是颇具特色。中国的研究生同样需要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设计“新生头年计划”,从与本科生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研究生未来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和指导。古语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构建适合研究生培养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将使研究生教育工作事半功倍,为社会培育更多高质量、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庆承松,陈发祥.澳大利亚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3):34-37.
[2]夏坤,沈鹏.新生头年计划:美国高校入学教育的有效途径[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1):1-4.
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801180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大幅度的扩招,每年都有不少学生涌入大学校园。对于刚走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他们对大学生活既充满着各种憧憬,又心存一丝迷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刚从紧张的高考解脱出来,突然间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另一方面十八九岁的他们一下子离开一直生活的家乡、离开父母的照顾,肯定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因此,扎实开展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有助于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1 大学新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思想上准备不足
中学时期强烈的升学愿望,给予了学生们较大的压力,但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强大的学习动力。但当这些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没有了这些压力,也不用再置身于以前那种紧张的学习生活当中,反而会让很多人无所适从,失去了学习的目标、方向和动力。因此,新生一旦没准备充分,往往在思想上就会出现迷茫、不知所措的现象,不利于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1.2 学习上不适应
大学的教育模式不同于中学,因此两者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学学习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只需要按照计划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即可;大学的学习则是学生主导,老师从旁加以辅导,学生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注重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因此,如果新生自控能力不强,且又不能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则往往会出现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挂科的现象。不仅如此,很多新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充分的认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当时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找不到很好的渠道对所选专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大部分人往往会选择听从父母的意见填报志愿,又或者是随大流,根据专业名称在社会上的所谓“声望”进行选择。因此,由于他们对专业的陌生,进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发现所选专业的知识内容与自己的爱好、特长等方面不一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1.3 生活上不习惯
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对计划生育工作抓得比较紧,新生当中有不少独生子女。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家庭里,饮食起居父母一手操办,独立生活的能力自然较差,故需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大学的生活。同时,校园内过的是集体生活,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显著,集体观念意识薄弱,社交能力又相对较为欠缺,所以很容易会因为个人的性格、生活习惯等因素与同学发生矛盾。
2 开展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对策
2.1 加强领导,措施到位
要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首要前提就是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各二级学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在每学年新生入学前,由担任组长的校领导牵头召集小组所有成员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制订工作方案,具体部署相关工作任务的落实。各二级学院(系)要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有所侧重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要予以充分的支持和配合,形成上下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同时,在工作进程中,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抓好具体的落实和督导,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发现不足,为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2 内容丰富,确保成效
目前我国新生入学教育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九方面:适应性教育、校规校纪教育、专业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校荣校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入党启蒙教育。在抓好这些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社会发展趋势,融入感恩、恋爱、网络、理财、女生自护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力求做到与时俱进,让新生入学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时代性。
2.3 形式多样,精心组织
要增强教育效果,还要在策划和活动组织方面下苦功,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力。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生喜闻乐见的教育路径,如开展系列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户外素质拓展实践等,以此为平台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另一方面,紧紧抓住他们喜好新鲜事物这个特点,开拓网络教育,利用QQ、微博、BBS等载体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中受到熏陶、感染和鼓舞,并深入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是给予新生及时的、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指导,是他们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完善、健全与自身适应的思维、学习和生活方式。因此,新生入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去塑造,最终实现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正学.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字: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新规定
引言
2016年教育部第49次部长办公会议召开,会议修订并通过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自2017年9月1日实行,原《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21号)同时废止。所以目前,学籍管理方面的研究内容和各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都停留在教育部第21号令上,已不能满足于现有的高校学籍管理,未来学籍管理方面的研究将以教育部41号令为基础展开。教育部41号令共有68条,其中学籍管理方面则有31条,在原有的教育部21号令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毕业证书管理共7个内容。学籍管理方面的内容在教育部41号令中的比重最多,如何完善和加强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使之适应教育部41号令要求,是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过程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贯彻41号令,完善机制,规范管理
学籍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中是一项事务繁杂、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它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学生入学时的学籍注册、每学年的学年注册、考试考核、成绩记载,以及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出现的转学、转专业、休学、复学、退学、取消学籍等各个环节。宏观层面,学籍管理工作每年都是周期性的,循环反复;微观层面,学籍管理工作又是阶段性的,按照时间顺序需要逐项地实施。只有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才能真正体现制度的作用。
二、依据41号令,及时修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
随着教育部41号的,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发现,21号令,强调的是高校的管理权利,而41号令,则要求规范、控制、监督高校对权力的行驶。与21号令相比,41号令做出了多项修订,例如:新增第10条规定新生入学后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第11条详细规定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内容和相关要求;第12条要求“学校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教育救助,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保证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学业。”这些都能有效保证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学籍管理需要及时按照41号令的要求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要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要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具体要求各高校做出的修订的规定含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入学与注册。需要修订新生入学保留入学资格的要求、条件、期限以及新生入学资格复查的程序和办法。
(二)考核与成绩记载。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创新创业学分设置、折算规定,其他有关成绩学分认定都需要各高校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关规定。
(三)转学和转专业。要求各高校要按41号令制定出具体的办法,标准和程序,制度中要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要健全完善公示制度。
(四)休学与复学。各高校需要详细规定休学的次数、期限和最长学习年限等。
(五)退学。各高校需要制定出可予退学处理的具体情形,办理退学手续的期限。
(六)毕业与结业。需要增加提前毕业的条件,对于结业的学生,结业后是否仍可以颁发毕业证、学位证都由各高校自行规定。高校学籍管理各方面工作的良好运行需要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地开展制度建设。
三、运用41号令,防范学籍管理中的风险
41号令修订时在很多方面从程序上看更加健全了,学籍管理工作按规章制度和程序操作,能够有效地防范风险,避免纠纷。在对转专业和转学的程序上,要求高校增加、健全公示制度。此规定把转专业和转学工作进行公示、公开,主动接受各种监督,能够有助于增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公信度,有助于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有助于抵制不正当竞争,从而促进社会公平。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和学生、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需要尊重学生在校期间的权益,在办理具体的学籍事务上,一定要按照规章制度、按照工作程序来进行。高校在贯彻41号令的工作中,需要转变以往的学籍管理工作的习惯和思维,任何学籍管理的操作在工作程序上都要合法合规,在学籍日常管理中不能超越职权、不能滥用职权。
四、讨论
学籍管理制度的设计不仅受学校教育理念的指导,同时也受到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其他教学管理环节的影响。例如在综合性大学中推广的的学分制,在师范高职院校内能否推行仍需探索;例如受招生策略等因素的影响,转专业如何操作才能更加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发展潜力仍需探讨。在参与各项学籍管理制度的设计上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学生相对而言自主权益意识较弱,并且受长期教育与文化的影响,学生很难在各种座谈会中提出深刻的意见。因此教学管理部门更应该在日常教学管理实践中积累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意向,抓住典型案例处理的契机,及时总结学籍管理制度中不完善的地方并进行调整、修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班级气氛
前言
“适应性”界定为: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努力改变环境条件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能力倾向[1]。适应的心理机制是由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一是对环境的认知;二是进一步构筑自身的价值观念;三是在新的价值观念指导下调整自身的需求、动机和情绪,达到与环境的和谐一致,达到适应[2]。
我们认为,高校大学新生适应主要是指高校大学新生的生理和精神随着外界情况变化而进行调节的状态,以使自己尽快适应高校大学生活,实现人生目标。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就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帮助高校新生有意识地适应环境,在原有心理水平和生活能力的基础上找到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最新、最佳内容和形式。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状况直接影响其大学的成长,也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文献分析,针对高校新生的适应性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单一的方面:学习适应[3]、生活适应[4]、人际交往适应[5]等等。基本的结论为:由于教学模式理念的变化、学习自主性的增加,新生面临学习适应困难[6];由于生活自理程度的提高,新生面临生活适应困难[7];由于多元人际关系的复杂性,高校新生面临人际关系适应困难[8],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针对高校新生适应性的综合性研究较为少见,尤其是针对高校新生的班级氛围的研究还无人涉足。我们认为,班级作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其氛围是新生对陌生环境适应性的综合表现。所以,对新生的班级氛围进行深入分析是研究新生适应性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另外,只有在一个研究中综合考虑高校新生所有的不适应因素,才能找到某一群体新生不适应的主要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一、研究对象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10级新生283人(年龄在16—22岁之间)。其中男生51人、女生230人,平均年龄19.44±0.97岁。所学专业包括:护理、物流管理、物流管理(财务方向)。
二、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采取《大学新生适应量表》和《班级气氛调查量表》两个测评量表,具体信息如下。
1.《大学新生适应量表》是台湾学者吴秀碧编制的,用来评定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量表综合考虑了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各种适应因素,将其适应问题分为:学习方法困扰、资源利用困扰、独立生活困扰、职业目标困扰、人际关系困扰等5个方面[9]。量表总分或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适应的困扰越大。
2.《班级气氛调查量表》是台湾的林淑惠编制的,用来评定班级的凝聚力。量表包括真诚、了解、尊重和接纳4个因子[10]。分数越高,说明班级气氛越佳。
三、研究方法
本次测查采用纸笔测试,现场回收问卷,统一进行数据处理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83份,回收有效问卷281份,有效回收率98.94%。
四、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五、结果
1.2010级新生的基本信息统计如下(见表1)。
根据以上结果,总结出国际教育学院10级新生整体情况如下:多数新生为家住农村、经济情况一般、非独生、年龄在19岁左右的女孩子。她们高中曾经住校,高考中未被第一志愿录取,以“补录”或“服从调剂”的方式被我院录取。
2.2010级新生在《大学新生适应量表》上的得分如表2。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10级新生在除职业目标和独立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存在适应问题。职业目标没有困扰,原因应该是我院的办学目标清晰,每个专业就业方向明确。独立生活没有困扰,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学生(88.6%)高中曾经住校,有独立生活的体验。
3.2010级新生在《班级气氛调查量表》上的得分如表3。
统计结果表明:10级新生在班级里彼此真诚的交流和了解对方的程度尚可,但是感觉到的被尊重和被同学接纳的程度显著偏低。而且,总体新生班级的氛围也比正常值偏低。
六、讨论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2010级新生的不适应性问题还是非常明显的。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育体制的问题
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表现出的种种不适应,表面上看是个人适应能力的问题,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对接错位问题[11]。二者的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均有显著差异。
2.高校管理模式上的问题
与中学相比,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新的特点,如具有高层次的专业定向性,较多的探索性,相当的多样性,更大的自主性[12]。因此,要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转变。
3.大学新生期望与现实的矛盾
大学新生中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问题[13]。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大学理想化造成的失落感。二是对所学专业和职业方向不称心而产生的失意感。三是不少同学把起点和重点搞模糊了。他们以为上大学就已经是大学毕业生了,不知道上大学和大学毕业生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还要经过艰苦的努力,稍有疏忽,不能毕业的现实就会出现。
参考文献
[1]李东,林淑嫒,陆呜鹃,做好一年级大学生适应性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1987,(4).
[2]祁立刚.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田晓红.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误区及调适对策[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7,(5).
[4]周毅仁.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3).
[5]蔡峻.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3).
[6]高丽静,李凡.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探析[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4,(4).
[7]应国勇,卢美芬.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反思[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5).
[8]周围.生涯规划与适应教育创新——论标本兼治的目标确立适应教育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2).
[9]杜刚.谈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
[10]王宜勤.对大学一年级新生教育问题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3,(6).
[11]郭琦,黄悦勤.大学生新生适应状况的定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
关键词: 高校 班主任助理 问题思考
所谓班主任助理制度就是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一名从高年级同学中选出的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党员或干部,协助新生班主任做好新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自2007年开始施行新生班主任助理制度,经过5年的实践证明,为新生配备班主任助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生管理方法。据抽样调查显示,97%的同学认为在新生中配备班主任助理对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有益的。
一、班主任助理在新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班主任助理有利于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班主任助理是高年级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成功的经验满足了新生渴望成才的需要,无形中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班主任助理绝大多数为党员,思想政治素质较好,思想较成熟,作风正派,为人诚恳,有一定特长,更容易和新生在观念上、兴趣上拉近距离,可以形成宽松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他们能在新生中进行正面引导,并结合自身实际以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弥补了老师与学生在思想沟通中存在的隔阂,同学们更能认可和接受,大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班主任助理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
由于校区实行的是专兼职班主任制,大多数班主任由任课老师和教辅人员兼任。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管理工作重心下移,许多事务性工作都要从最基层的班主任做起,使得班主任从早到晚忙于应付,被大量的常规工作缠住了手脚,过多地分散了精力。而新生班主任助理,协助班主任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如新生入学报到、入学教育、军训、早操、晚自修、宿舍文明建设,等等,就可以使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中,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和思考学生工作的规律和方法,更好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三)有利于新生迅速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
由中学升入大学,很多新生在专业认识上都存在着不少疑惑,而班主任助理与新生所学专业相同,比较熟悉学校及所学专业特点,能够积极宣传学校,宣传专业优势,从而加深了新生对学校的了解和对专业的初步认识,极大地稳定新生的专业思想。其次,班主任助理对本专业课程设置也较为熟悉,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结合自己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各种方式随时随地给予新生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如通过班会言传身教或请本班本专业学习优异、学生工作方面突出的同学召开经验座谈会等,解决新生在学习生活上的疑惑。
(四)在老师和同学间发挥桥梁作用。
班主任助理与新生年龄接近,有共同的语言和心态。在新生眼中,他们是兄长和学长,很多方面比起老师更容易接近,从而产生一种认同感。新生能敞开心扉地向班主任助理倾诉、咨询或探讨各种问题;班主任助理在与新生进行各方面交流的过程中也能比较真实地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思想状况和生活等情况,并反映给班主任,有利于班主任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使管理和思想教育等工作有的放矢。
(五)有利于班主任助理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高校的教育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班主任助理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社交能力、管理能力、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也增加了他们的责任心。实践证明,校区大多数班主任助理在校期间品学兼优,工作实践能力出众,就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和好评。
二、班主任助理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新生班主任助理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和值得探讨的地方。
首先,新生班主任助理定位不明确。新生班主任助理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但一部分班主任对班主任助理过分依赖,对新生的工作了解不够深入,把工作全盘交给班主任助理。这样往往造成一些新生一个月甚至几个月都很难看到自己的班主任。有些学生也习惯一有事首先找班主任助理,再由他们联系老师。这样也不利于同学们与班主任老师的沟通与配合。
其次,新生班主任助理工作职能范围模糊不清。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由于没有明确的职能规定,因此各个新生班主任助理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不一。有些新生班主任助理就会经常关注所带班级的生活学习情况,但有些新生班主任助理就对新生的工作显得比较冷淡。班主任助理组织活动、处理问题的方法亦因人而异,导致班工作开展情况参差不齐。
再次,班主任助理的工作往往是前紧后松,新生刚入学时要处理很多的事务,但到了新的班委成立以后,班主任助理与同学们的联系就少了。这种缺乏连续性和长远工作目标的现象也应引起关注。
最后,班主任助理在工作过程中主要忙于处理新生具体日常事物,学校多看重对他们的使用,而在培养方面则有些欠缺。
三、进一步做好班主任助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和经验,就进一步做好班主任助理工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不断完善班主任助理制的规则章程,明确班主任助理的定位,规范其职能。
班主任助理应定位为班主任、辅导员的助手,是要帮助老师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不应有太多的决策权。新生班主任助理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班主任开展和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不能全权代替班主任。要对新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和班集体工作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并及时向老师们反映;鼓励同学们多与老师接触交流,每月定期向班主任、辅导员汇报一次近期情况。
(二)进一步完善选拔机制。
对应聘的学生干部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素质测评,包括工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工作态度和积极性等各个方面,真正确保选聘的学生干部能胜任新生班主任助理这个职务。
(三)完善考核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
继续完善班主任助理管理与考核相关制度,如《班主任助理工作条例》、《班主任助理考核办法》等。每个学期末,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新生班主任助理的工作进行考核,参与人员包括班主任、新生、辅导员、班主任助理指导老师等,促进新生班主任助理工作积极推进。对考核不合格的新生班主任助理不予颁发聘书,对优秀的则按测评结果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在其他评奖评优时将其作为重点考虑对象。
(四)在使用中培养,集中培训,定期总结交流。
培训是提高班主任助理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班主任助理确定后,要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讲授学生工作的一般规律、原则和方法,以及新生工作的特点等,明确班主任助理的工作职责,使工作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效果更佳。新生班主任助理往往没有工作经验,所以可以聘请上一届的优秀新生班主任助理作为新生班主任助理指导,对各项工作开展方法和过程进行指导,定期安排新生班主任助理进行座谈,交流近期工作经验,并讨论下一步工作的计划和工作方法。
(五)提高新生班主任助理的待遇。
为了提高新生班主任助理的积极性,除了给班主任助理颁发聘书外,可以尝试给予班主任助理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奖励应该以精神奖励为主,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境界和觉悟。
由于新生班主任助理在新生班级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很多高校设置了新生班主任助理,在新生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关于如何调动新生班主任助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在新生工作中的作用,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积极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应对措施,不断完善新生班主任助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新生班主任助理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甘黎明.高校学生党员担任助理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2]朱昌彪.浅谈助理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
[3]张鸣.高校班主任助理工作实践与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