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方财源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课程设置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根据办学历史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设置等。意见中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根据学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支持优势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相关专业以及师范类专业建设。2007年教育部开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遴选,其根本目的是为促进高校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要办出特色、办出优势。笔者站在地方财经院校特色专业建设角度,以会计专业为例,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研究。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达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这也是时下高校培养学生的焦点问题。目前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反映的问题就是“会计人员”大量存在,而“高端会计人才”则极度匮乏,而高端的一个方面就是专业学习程度,在高校培育里可以说较为重要的就是课程设置问题。关于课程设置,形式上是通过学生学习哪些课程,这些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课程在四年专业学习中的先后顺序和学习学期;当然广义上还要涉及考试形式等问题。
二、地方财经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课程布局不尽合理
市场需求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促使高校所谓地为了市场需求而进行相关专业设置,而不同行业或部门在对同一专业人才需求侧重点和发展方向有所不同,这就直接导致在专业课程布局上存在明显不合理的地方。而且客观地讲,对于高校本身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对专业课程布局不合理,会影响对于高校自身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甚至会出现高校资源浪费的情况。
(二)专业课程学习顺序的冲突
作为会计专业的学习,其课程学习时间先后顺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对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的学习可以在初级财务会计之后进行,另外相关的专业限选课一定要在专业主干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后进行,要否则就流于学习和考试的形式主义了。
(三)专业课学习的检验性差
一般意义上,对于地方财经院校的期末测评,多是按照平时30%,卷面占70%的基本考核制度,期末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比重较大,甚至是决定性成绩,这会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就可能会以期末的冲刺学习为主,放弃或忽略实践环节的重要性。而且最终考试内容也多是机械式的背概念、记公式,这样的学习会让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昙花一现,仅仅瞬间考试所用,过后即逝。
(四)实践学习环节考核不重视
作为会计专业,校内模拟实验和校外的实践实习,多数地方财经院校都安排,而且要折合一定的学分,但在考核环节监管不到位,使很多同学就流于形式,认为,反正也是实习,也不是实践操作,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糊弄一下就行。而恰恰这种在实践环节的学习是对理实交融的很好使用,但多数学校在考核环节中不够重视。
三、地方财经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探究
(一)课程设置要有理论高度的认识
教育部【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课程设置有理论高度的认识,就是针对会计专业学习特点,要有全局性、前瞻性的高度认识对会计专业设置进行整体布局,包括基础学习、专业学习、选修课学习、实践环节等,在课时安排、学习顺序等要有学生和教师的讨论意见,信息要来于实践,又要还于学习实践。
(二)压缩、精简关联课程的学习
前文提到,多数地方财经院校会计专业以会计学形式设置,在会计学专业下又顺序开设了门类繁多的会计课程,其基本目的是力求学生学习知识面的广度。但是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像许多课程知识重复叠加, 同一门课程称谓不一, 学分不同,甚至课程的开课顺序铺垫倒置等。还有就是课程内容的重复,比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这三者之间的课程就会出现重复内容,对于这种情况可以一门课形式开,里边穿插其他课程的内容,学分可以适度增加,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可以让不同课的老师同时出现在这门课中。
(三)注重教学资源的挖掘和使用
多数地方财经院校都配备多媒体、互联网,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学、服务教学的,包括图书馆的电子图书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结合这些基本资源的使用,这是有助于专业学习,而且有基本的拓宽视野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板书可能显得单调而乏味,引入多媒体、PPT教学手段,一定时期对教学效果有个促进,但是有不够生动,内容也多受限制,因此要注重教学资源,尤其是网络的合理使用。
(四)改进学生考评系统
企业要进行业绩评价,而且对于评价系统的研究如火如荼,内容极其丰富,其宗旨就是反应企业的经营质量,对于学生考评系统的健全和发展也是利于学生学习,对于老师也起到一定监督促进作用。要改变最后考试定论的测评体制,考试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小组要就报告、课程论文、PPT及演讲,把最后的考核贯彻到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流于形式,可以有力促进和改善学习效果。
(五)专业学习教材
会计专业课的学习多数都指定专用教材,老师教,学习学,甚至出现了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情况。因此对于专业设置后,所用教材不指定,由学生根据内容自行归纳和整理,程锦(2011)1指出,在澳大利亚会计专业的每门课一般没有固定的教材,授课老师推荐专业学习目录,分出主要或关键书籍、辅助书籍,而且要定期召集老师整理专业理论,更新知识点。专业课的学习,要用于实践,指导实践,任何单一的教材都有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样的话,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要以专业为主线,把学生融入到教材选择和内容遴选上,根本地可以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方法多样化
课程设置、专业学习,最后要通过一定教学方法传送到学生,要根本地改变“教师”为中心,学生在长期的灌输式、聆听式教育中,已 经惯例于——听,被动接受,缺乏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缺少创新学习思维。教学方法多样化就是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演讲、课件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有本能的积极钻研态度,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果。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工程,是需要发挥从教学、课程设置、社会实践等多方位出击才可能实现的协同发展,改革现有教学方式和手段,及时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满足了学生的主体需求,又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笔者结合自己在专业教学、管理工作岗位所看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提出几点认识,希望借特色专业建设的良好契机,通过学生访谈、用人单位调查、教师认真总结,并结合会计专业自身特点,认真制定既适合地方财经院校教学现状,又能培养高质量会计人才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翠花,孙爱真.高校专业设置偏离社会需求的对策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29—31.
关键词 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数学建模;保险精算;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标号 1674-6708(2009)09-0105-02
1 财经院校应用数学专业开设现状
目前,国内已有十几所财经院校开设了应用数学专业,我院于2004年正式成立了应用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致力于数学与经济学及其交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突出数学在经济、金融及其它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这一特色。通过改革传统的数学专业课程设置,增设金融、经济类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现多学科交叉,丰富学生实践知识,增强学生实践环节教育和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训练。通过建立和研究金融、经济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应用数学专业的开设为促进经济学科的现代化,加强数理及定量研究方法和手段做出贡献,也为金融保险学、信息统计学与财政税收学科的发展提供源动力。
2 应用数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2.1 研究目标
财经院校应用数学专业不同于理工科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也不同于师范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财经院校应用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规划要更好地体现为经济建设服务,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学生兴趣和发展方向的个性化的要求。现代经济金融理论的特点是将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引入经济学研究,它们是经济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2.2 主要内容
1)研究和设计合理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核心是如何使课程内容体系适应创造性经济学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需要;
2)教学队伍的建设和科学研究是课程建设的前提。只有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才能对课程有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这样就要求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同时参加科研工作,才能讲好课、建设好课程;
3)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教材的不断更新是课程建设水平提高的标志,特别是经济与数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教材的建设;
4)教学方式是教学研究型模式的重要体现,关键是“教”和“学”的互动、“学”和“用”的结合。在综合练习中,学生自己选择实际研究对象,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建立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检验和应用模型,完成建模的全过程。独立的实践,教师的辅导和互相之间的交流,达到了对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5)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的重要措施。课堂教学以计算机投影为主要技术手段,对于课程,除了能够高效地表达知识信息外,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应用软件的课堂演示和案例的课堂实验成为可能,使得理论方法的介绍和实际应用融为一体;
6)加强教育与教学研究是课程建设的导向。课程教学是学生培养中的一个环节,每门课程内容体系必须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
2.3 重要观点
1)适应创造性经济应用数学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内容体系,研究和设计合理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始终是课程建设的重点;
2)不断更新的经济量化分析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教材的不断更新是课程建设水平提高的标志;
3)体现教学研究型模式的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
4)相对稳定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队伍。
2.4 创新点
1)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和经济管理中的数学建模能力的高层次精算复合人才;
2)数学基础与经济基础相结合的学科基础课;
3)以经济数学模型及软件应用为重点课程的专业主干课,课程内容涵盖全国精算考试的大部分课程;
4)实现精算专业课双语教学,以培养基本功扎实,具有
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现代精算学人才为目标,着眼于人才的长远发展和连续发展,在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搭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精算教学平台。
5)鼓励学生加强课堂讨论,尽早接触现代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学文献,了解前沿性的研究热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扩大知识面。
3 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经过多方考查,参考国内外30多所院校经济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于2005年修订完成了本院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05、07级教学检验效果良好,并且两位教师和一位学生已考核通过英国准精算师和内准精算师的大部分课程,2010~2012年我校将会拥有英国准精算师和国内准精算师的双向教师。我院教师为了促进学科建设发表了应用数学、数理经济、金融数学等研究论文50篇,并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两部专著,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经济数学系列教材3部。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性、创造性教育与实践教学,我院开设了全院数学建模选修课,组织精算0501、0702班参加2007年、2008年、2009年东北三省的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共20队60人参加了比赛,分别获比赛一、二、三等奖,实现了中央和地方实验室共建,获奖后保险精算实验室和经济数学模拟实验室共获150万基金支持,为全面实施实验和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实现了部分专业课双语教学。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师资团队建设;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C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040-02
在2010年5月26日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在讲话中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高校而言,师资是最重要的资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主体力量。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主力阵地的地方院校,对于扩招后面临的人才竞争压力,在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也应重视自身师资的培养,把构建学术团队、增强师资队伍的竞争力量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头等任务。
一、对地方本科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思考
(一)地方本科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
地方本科院校大多都是近年来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成,这类院校的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高层次、高职称人才缺乏,不能满足本科院校所必需的教学和科研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进人才已成为此类院校的重要工作,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除了充实师资队伍数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引入不同的思维方式,通过引进人才与原有人才的交流融合,使原学科得到突破和创新。其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可以使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迅速组建和带动一批学科的发展,开展与国内外接轨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再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可以促进本校教师迅速成长,可以使现有教师在科研上少走弯路,其知识得以交流和快速更新。对于年轻教师,通过高层次人才的传、帮、带,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们的求实精神、科学态度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本校的青年教师。最后,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可以给现有人才带来压力,促进了学术上的良性竞争。
(二)对地方本科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的体会
1.建立适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定位的高层次人才的评价机制。要对高层次人才有一个正确理解,一般来说,高层次人才是指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具有出众才智、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术技能,这些人才通常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骨干、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等。因此,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要根据这些特性,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评价程序和机制,对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水平综合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真正引进符合学校要求的人才。这首先要做到公开透明,面向全社会招聘,广纳贤才;引进人才机构要健全,各个环节考虑周全,程序严格。然后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主要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要针对科学的不同特点,根据岗位类别、层次的不同要求,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人才评价标准和符合高层次人才特点的考核机制,制定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使考核方式和评价指标要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和研究成果。
2.引进高层次人才人做好科学的规划,避免人才的高消费。首先,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发展规模和学校的特色,制定好科学的、远近适宜的人才引进规划,既要适度超前,更要满足紧缺需要。如对传统优势学科专业教师,可以引进高水平并对前沿研究领域成果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对新办专业的高层次人才要加大力度,引进有足够数量的人才来满足基本的教学和科研。不管是传统优势学科专业还是新办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都必须考虑梯队的建设,将梯队建设纳入规划之中,使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其次,在制定人才引进规划的过程中,要根据本校所处地理区位、层次规模、财务状况,分析学校当前已有人才的能力、结构和学科布局,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包括为引进人才提供的经费额度以及优惠的项目类别,避免重复引进和人才高消费。最后,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可采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兼职、双聘、短期工作、长期交流合作、交叉任职等各种方式合理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学术权威,引智不引人,达到人才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团队建设的培养及运行机制
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学科(术)带头人对带动整个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师资团队建设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来构建师资团队、增强师资队伍的竞争力是首要的任务。
(一)明确办学定位,建设适合自身校情的师资团队
我国本科类大学主要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属于教学型大学。所谓教学型大学,就是以本科教学为主,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进行一定教研和科研任务及承担地方社会的横向科研项目,个别专业可以承担少量硕士生教学和少量的专科教学任务。教学型大学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教学型大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在办学类型上,以教学为主,科研规模小;在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规格上,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经过批准也可以培养少量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办学特色上,主要是打造教学工作特色;在科学研究上,立足教学研究、服务人才培养,立足应用研究;在服务社会方面,立足地方实际,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根据教学型大学的特点,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师资团队应是教学型的,在建设师资团队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在引进、培养和选拔师资团队人选时应注重教学为主,重点考核成员中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当然也要兼顾其科研能力,因为科研和教学之间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二)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团队“队长”的培养和选拔机制
师资团队“队长”就是平常说的学科带头人。由于学科带头人是师资中的骨干力量,是学科团队的核心,他的水平直接影响该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力度。因此,选好学科带头人对一个学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培养和选拔学科带头人的机制,要充分考虑培养和选拔对象在学术界知名度,了解其学术水平和开拓精神,科研能力及已经取得过的科研成果,考核其协调管理能力和团体协作意识,了解其师德和教学水平。由于学科带头人综合水平高,一般地方本科高校自身产生学科带头人有较大困难,因此,此类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一般都靠引进高级人才来实现。但自身可以有目标来培养自己的学科带头人,依据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和标准,评选出一批本院成绩突出、潜力巨大的青年骨干,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具体培养措施,尽最大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学科带头人。对已选出的青年教师,领导们应予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并实行目标管理。
(三)建立师资团队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1.需要进行创新。过去我国经济运行处于短缺的状态,长期处于卖方市场主导下,在这种形势下对于财源建设的观念、思路和做法都有自身的特点,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经济运行过剩,处于买方市场下,过去的财源建设的工作已无法适应当前时展的要求,所以在财源建设工作中需要从思想、观念及做法上进行创新。
2.财政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所得税收入分离改革的不断进行,使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分配关系得到进一步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较大,减弱了地方政府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扰和行政依据,加快了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地区间财力差距扩大的趋势得以减缓,使财源建设单的思路及方向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3.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加快了国际资本和商品的流通速度,给我国传统的产业结构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面对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使我国的地方财源结构及新时期的财源建设工作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地方财政部门更加加快思想和观念上的改变,以新思维和新观念进行不断的探索,从而实现对财源建设的实践进行指导。
二、财源建设的政策取向
1.顺应政策变化,调整财源建设的结构。随着各项税收改革的进行,使地方财政在减收和增收方面的影响因素不断增多,从而给地方财政带来较严重的影响。但各项税费改革的进行,也是为了国家长远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需要。因此地方财政部门也唯有积极的调整财源建设的方向,使其应变能力得以进一步增强,从而在政策的主导下进行结构的不断调整,确保地方财政经济的持续增长。
首先是基础财源建设必须符合基本国策。因为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政策更倾斜于农业、基础设施及交通能源产业,这些产业别是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农民难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唯有财政介入并由政府组织实施后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决定了财源建设工作也要围绕这些产业来进行。
其次是对于新兴及后续财源的决策,则需要在短期和中期财政经济政策的基础上进行。选择一些典型的高利税及具有特色的产业来进行财源建设,加强对其技术的支持力度,增加企业的科技含量,从而以高质量和高档次的财源建设为其发展动力,从而使其形成稳固、合理的财源建设态势,以便于更好的适应国家政策调整变化的需要。
2.突出主导,培育多元化的财源结构。长期以来导致我国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主导财源,而且财源结构存在着单一、弱小及抗风险能力差的弱点。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些矛盾,则需要从优化财源结构入手,培育多元化的财源结构,从而确保财政经济的稳定性。因为在单一的财源结构下,一旦有产业调整及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下,财政则会发生欠收的情况,所以财源结构的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保证财源稳定的基础。
首先,在加强财源结构的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财源群体,从而形成以工业为主体、以农业为特色、以民营经济为新兴,以服务为活力和以城镇建设为补充的多元化财源群体,从而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性。
其次,调整梯次结构,不仅要抓速效财源,还要坚持抓长效财源,从而使基础财源得到不断的巩固,从而解决当前长效财源不足,财政增长缺乏后力的矛盾问题。加快梯级财源的培育,从而实现梯次财源框架的构筑,使短期开支及财政经济的增长都以得以较好的满足。
3.平等对待不同所有制企业。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在税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已开始融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对于企业的干扰得以进一步的弱化,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重要。实现了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这就使地方财政所面临的难题也得以在不断加快多种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得以有效的解决,从而实现富民的发展目标。
4.革新财源建设的筹资方式。在当前各地的财源建设工作当中,最为重要的即是对资金的筹集,资金筹集情况直接决定了财源建设工作的成败。因引这了更好的加强财源建设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的拓宽财源建设的筹资渠道,从而扩大资金的来源,加大资金的投入,从而确保财源建设工作得以健康、有序的进行。对于资金的筹集可以通过多个渠道来进行,首先在财政方面,其可以通过政策来制订贴息和价格保护,建立共同基金;其次企业可以加快自身的改革和改组步伐,从而盘活企业的固定资产;再次,为招商引资创建良好的环境,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最后统集起来分散于各个部门的财源建设资金,使其充分的发挥作用。
一、立足实际,把财源建设建立在发展税源经济上
经过多年以来的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很大成绩,地方财政收入连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有135万人,居全省县市区第三位,是一个人口大市,地方财政收入在总量上虽然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人均占有偏少的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中央提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后,就一个人口大市来讲,实现这些目标,压力更大,特别是农村水、电、路、学、医等各项社会事业,需要改善的地方还很多。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靠投入,首先要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政府,财政是一个基本的调控杠杆,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公共财政,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真正体现执政为民的理念,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财源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基础和保证,主要靠税源和费源来支撑,费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主要靠加强征管来体现,但是税源主要靠发展来体现。基于以上认识,**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立足实际,把财源建设作为组织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在工作思路上,调整优化财源结构,坚持把财源建设的立足点放在发展税源经济上,突出工业经济、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园区和城市建设四大重点,在具体实践中,抓住主要矛盾,进一步强化“重点是工业,关键是项目,根本在投入”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项目和投入不放松,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在目标确定上,把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幅放在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和全省30强县市中来定位,提出了“两个确保”(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平均增幅,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省30强县市平均增幅)的目标。近几年来,面对非典肆意入侵,国家实施严格宏观调控的严峻形势,我们视困难为机遇,咬紧牙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不动摇,有力地推动了税源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年1—8月份,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0.6亿元,同比增长77.9%;全市民营经济实缴税金5.37亿元,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税源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财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了突破性的增长,预计今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可突破10亿元大关。
二、以项目为支撑,壮大支柱财源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财源的意识,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支柱财源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采取加大投入新上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启动民间资本发展一批,技改扩规壮大一批,产权改革盘活一批等有效手段,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以项目促发展、壮财源。今年以来,开工建设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222个,已完成投资72.9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57个,已完成投资46.6亿元,过亿元的项目43个,已完成投资29.4亿元,工业项目143个,已完成投资49.57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利税29.39亿元。目前,在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服务业等各领域都建设了一大批项目,并逐步形成了全市的支柱财源,为地方财政的增收提供了永续后劲。
1、围绕做强工业五大主导产业上项目,培植工业支柱财源。工业是新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也是财政税收的主要渠道。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思想不动摇,在工业发展方向上,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依托资源和优势产业上项目,着力培植对经济和产业支撑、拉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培植壮大煤电化工、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五大主导产业,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作支撑,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集群化发展的工业格局,做强以工业为主导的税源经济。煤电化工产业,总投资70亿元,新上了8个煤电一体化项目。其中投资23亿元的众泰4*15万kw电厂、投资24亿元的新源4*15万kw电厂正加紧建设。这8个项目已有5个投产运营,到2007年上半年全部竣工后,新泰区域内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00万kw以上,年可转化煤炭400万吨,实现产值35亿元,利税7亿元。围绕煤电转化增值和煤炭深加工,新上了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1个,总投资46.5亿元,其中正大、天丰、环宇3个机制焦项目,总投资12亿元,年生产能力210万吨,今年全部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9亿元。机械电子产业,*电缆公司投资5亿元,开发生产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压、超高压交联电缆,方向是打造亚洲规模最大的线缆生产基地,其中高压电缆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今年销售收入可达10亿元,力争到2007年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电工公司近几年年累计投入3.5亿元,年生产能力由5000吨扩大到2.5万吨,建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特种电磁线生产企业。以山东*起重集团为龙头,以羊流民营经济聚集区为依托,带动发展起重机械制造企业96家,年产起重机械2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建成了全国第二大起重机械生产基地。精细化工产业,新上了年产5000吨黄原胶、年产2万吨碳酸二甲酯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投资9.8亿元对三氯联苯胺、四氯联苯胺等优势产品进行技改扩规,年产量达到1.5万吨,占国内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并远销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新型建材产业,以*玻纤为龙头,带动发展起华耀玻纤、富信玻纤、万通玻璃钢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玻纤玻钢产业集群。其中*玻纤的网格布等下游产品研发、生产水平居国内领先。纺织服装产业,新上了投资10亿元的*制衣、投资8亿元的新申棉纺、投资3.5亿元的*纺织特种天然纤维、西张庄镇与菲律宾合资1500万美元的幸运纺织等一批项目,以这些企业为骨干,带动发展起了17家纺织服装企业,棉纺生产规模达到80万锭,年产针织服装8000万件。此外,大力发展产品方向好、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投资16亿元的*纸业、投资7亿元的韩国*不锈钢极薄板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投产。到去年底,全市规模企业达到23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7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75家,力争到2007年,*电缆、*电工、*不锈钢、*起重、*纸业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玻纤、*集团、*制衣、*棉纺、*化工等15家企业销售收达到10亿元以上。
2、围绕创税农业上项目,培植农业支柱财源。积极转变思路,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突出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依托蔬菜、食用菌、桑蚕、畜牧、林果五大主导产业,加大“农字号”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植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项目,使财政增收由生产环节转到农产品深加工、购销环节,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年新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今年又投资2.8亿元,新上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全市新建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20家,全市专业市场总量达到160处。*集团投资1亿元新上食品加工、冷储二期工程,日屠宰肉鸡能力由去年的4万只达到10万只,年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项目落户新泰后,既有力地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大幅度增加了财政收入。泉沟镇山东大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带动2500个农户发展畜牧业,年创利税870万元。*业有限公司带动奶牛养殖户2500个,年创利税1000万元。*办事处东南关村投资5800万元建设的*路市场,营业面积136亩,年交易额6.2亿元,创利润1600万元。
3、围绕提升商贸流通服务业档次上项目,培植商贸服务业支柱财源。以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大项目,建设大市场,形成大流通,发展大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档次,实现服务型经济向税源经济的转变。今年以来,总投资12亿元,开工建设了8个较大的商贸服务业项目。*交易中心投资6亿元建设的*五金商贸城项目,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1亿元,一期工程将于年底建成开市,已有40多家浙商签订协议入驻;投资3亿元的*国际商贸中心,占地6.8万平方米,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已有37家国内外知名品牌或生产企业签订协议入驻经营;投资1.1亿元的四星级荣峰大酒店、投资6200万元的三星级*大酒店、投资4000万元的*广场年底将建成开业;投资6000万元的银座商城正在加快建设。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利税1.2亿元,新泰将逐步成为*地区的人流、物流中心。
4、围绕开发旅游业上项目,培植旅游支柱产业。坚持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来抓,作为新兴财源来培植。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统一的规划,总投资3亿元,集中对*山、*山、*山、*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进行了开发。其中投资1.2亿元着力打造了*山旅游风景区,目前已基本开发完成。“十一”黄金周期间,*山景区接待游客55900人次,旅游收入达到71.11万元,全市旅游的人数达到85180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600万元。
三、突出资金筹措和载体建设,为财源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1、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为财源建设提供源动力。坚持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相结合,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投入,以大投入保证高产出。近几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了强劲势头,*年历史性突破100亿元,达到了102亿,今年将突破150亿元,为财源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源动力。在建设资金的筹措上,一是招商引资。坚持内资、外资、民资并重,上争、下引、内联、外招并举,制定优惠政策,多方招引财源建设资金。*年全市实际到位内资42.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277万美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6亿元,启动民间资本26.1亿元。今年1—8月份全市内资实际到位39.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862亿元,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4亿元,80%的财源建设项目主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二是盘活存量资产。从去年以来,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联合,转让出售、租赁经营等改革形式,对8家企业进行改制,盘活存量资产15.6亿元,增添了发展活力。三是加大银行信贷的争取力度。开展了诚信新泰和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提升新泰诚信度,努力争取信贷规模和信贷资金,支持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今年以来,先后三次召开银企合作座谈会,共落实资金28.6亿元。四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围绕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及新上项目,给予企业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去年以来,市财政共投入4603万元用于企业挖潜和技术改造,给予企业贴息和科技三项投入908万元。
2、建好城市,增强辐射带动力。牢固树立抓城建就是在更高层次发展经济的理念,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创造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环境,增强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力。近几年来,累计投入近6亿元,高标准、大规模地实施了城市道路、绿化、亮化、净化和旧村改造工程。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1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1.5%。人均公共绿地13.9平方米,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大为提升。
3、加强园区建设,打造优质平台。坚持把开发区建设作为培植税源项目的龙头和载体,摆在突出位置,强力推进。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5亿元,实现了“六通一平”,开发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进区项目达到262个,总投资62亿元。采取“政府投资、企业出资、招商引资、开发融资”等多种方式投资,加快全市各类民营经济聚集区建设。今年以来,全市民营经济聚集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200万元,建成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新进区项目92个,完成项目投资1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7.3亿元。
四、强化服务和监管,确保财源建设的健康发展
1、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市委、市政府对财源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财源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挂帅,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从乡镇部门到企业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统一组织和协调。对财源建设重点项目严格实行包包责任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靠上做工作,强化调度督促,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坚持把软环境作为一项硬措施来抓,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市场经济序,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39个部门的529个行政审批项目,结合我市实际,取消66项,变更12项,保留451项。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509项,取消227项,降低收费标准14项。设立了行政审批中心,实行阳光审批,从源头制止“三乱”。结合建设“平安**”,加大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惩戒力度,刑事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分别下降了35.3%和52.5%,财源建设的社会环境明显优化。
2、完善激励机制,调动财源建设的积极性。一是实行目标考核,对市直部门和各乡镇的工作重点考核招商引资、固定资产、财政收入指标,制定了针对市直企业的考核办法,采取签订目标责任制的形式,对市直企业严格考核,激励部门、乡镇和企业在加快发展培植财源上下功夫。二是完善市乡财政体制。本着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行“核定收支,定额上缴或定额补助加比例递减,短收超支自负,自求平衡。”三是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出台了财源建设、招商引资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并认真兑现奖惩。*年共兑现奖励资金490万元。
【关键词】新时期;乡镇经济发展;财源建设
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府机构,也是落实农村政策的基层单位。在新时期,乡镇财源建设与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对我国乡镇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新时期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与政策,从减免农业税到废除农业特产税,相关税费体制都在进行性的改革,这些改革为乡镇居民带来了实惠,也使基层政府机构发展乡镇经济面临了机遇与挑战。因此,新时期乡镇政府需要不断加强经济建设及财源假设,带动乡镇经济与财源协调统一发展才能促使地方建设的稳定良好发展。
一、新时期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措施
1.科学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促经济发展
想要乡镇经济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抓龙头带龙、基地扶农、科技兴农、市场活农,使传统农业优化升级,从而促使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同时,乡镇政府要针对所在地区农业产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产业实用技术推广和培训,主动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如“公司”+“基地”+“农户”或则“公司”+“协会”+“农户”等方式,还可积极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使生产在有组织、有指导的基础上进行,帮助居民更好抵御市场风险,有效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2.加强民营经济建设,促经济发展
乡镇经济发展根本解决办法就是加强民营经济建设。“抓大促小带中间”是提升民营经济的基本策略。所谓“抓大”是指重视引导和督查有一定规模的民营经济以现代企业建设为目的,强强联合形成龙头经济优势,以此带动地区民营经济整体发展的迅速提升。所谓“促小”,是指通过示范带动、政策扶持、结对联谊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居民或农户介入其中进行经商或务工,促使民营经济群体规模增大,扩大致富面积。所谓“带中间”是指在形成龙头效应之后,促使小业户群体在龙头企业带动下进行发展,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及其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培育特色产业,促经济发展
特色是一种品牌,特色产业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乡镇经济想要得到长足发展,就需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打造特色产业。要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原则,充分考虑本地区所处交通区位、资源状况等因素,培育出自身独有的特色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逐渐完善发展本乡镇经济发展“坐标系”,形成产业格局集中化、专业化,科学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4.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经济发展
乡镇政府要充分合理的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坚持经营城镇理念、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使农民转向居民,促进地方经济集中发展。在进行城镇化建设期间,要盘活闲置资产和现有的基础设施,利用租赁、拍卖、转让等方式将有形和无形资产转换,多渠道筹备建设资金,形成良好的资金运作循环。如“投资回收积累储存再投资”。此外,对支持产业要进大力扶持,让民营企业逐渐转向城镇。还要对本地的服务业、商贸业、旅游业等进行合理的开拓,加强城镇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的建设,促进城镇经济科学、快速地发展。
二、新时期加强乡镇财源建设的措施
1.突破传统观念,改变思想认识
传统的理财观念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各级政府及部门需要重视及加强乡镇财源建设工作,摒弃传统理财观念,提高认识。新时期,在市场机制下,政府部门必须坚持理念,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去投入和发展,突破乡镇经济结构单一现象。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2.完善体制,深化改革
基层政府在拓展财源同时也要对自身机构进行精简,对超编人员给予清理清退,这不仅能减轻财务经费负担,还能促使办事效益有一定程度提高。同时,还需对乡镇财政体制进行不断的完善。首先在执行中央分税制改革时要充分调懂基层政府对下划的财力、物力、人力的理财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给予发展前景较好的乡镇及落后乡镇更多的政策倾斜,要使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齐头并进,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增多;最后要通过招商入市的方式加强城镇化建设,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问题,又达到以市活商、以商促贸、以贸活财的目的。使乡镇后续财源得以强化,有效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3.加强税务增管,合理利用
乡镇政府及财税部门要对本地区税源情况有具体了解,并重点分析本地区主要税种在规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寻找出有效的征管办法,不断完善税务征管手段。税收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之一,依法合理的完善征税手段,合理利用税收资源将为乡镇政府财源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时期,乡镇政府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想要加强乡镇政府财源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就只有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去总结、积累经验,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实践中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奠定地方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为加强财源建设、优化财源结构,促进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根据《市发展规划》,现就加强财源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财源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加快构建现代循环产业体系为重点,巩固工业主体财源、优化旅游主导财源、培育新兴潜在财源、稳定农业基础财源,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后劲充足、可持续发展的财源格局,为加快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特色鲜明文化名市、生态良好宜居城市奠定稳定可靠的财力基础。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突出重点。将财源建设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相结合,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和环境保护政策、科技含量高、提供税收能力强的项目,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实现财源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在中省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框架内,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体制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扶持机制,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和激励奖励机制,提高财源贡献能力,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较快增长。三是坚持多措并举。通过专项资金筹措、国债转贷和争取上级补助、招商引资、经营城市、银行贷款、外国贷款、业主自筹等多种渠道,积极筹集财源建设扶持资金,做大做强财源“蛋糕”。
(三)财源建设目标。到末,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其中:市本级4.3亿元、汉台区10.8亿元、南郑县6.5亿元、城固县2亿元、洋县2.5亿元、西乡县2.5亿元、勉县3.7亿元、宁强县1.7亿元、略阳县3.2亿元、镇巴县1.1亿元、留坝县0.3亿元、佛坪县0.2亿元、开发区1.5亿元。
二、工作重点
抢抓中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坚持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品牌化带动,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兴产业特色化,做大工业、做强旅游、做优农业,着力构建多路并举、多轮驱动、多点支撑的财源体系。
(一)重点支持发展循环型工业,推动支柱产业多元化发展。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强化产业支撑为重点,支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工业、培育壮大特色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照绿色、低碳、可持续的要求,加快发展市场前景好和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提高支柱工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精心培育一批经营机制好、扩张意识强、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与企业集团。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资本和资源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发展壮大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烟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和高新技术六大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利用乘数效应,引导民营资本、社会闲散资金、银行信贷资金投向优势工业企业,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二)促进产业布局和财源载体向园区集聚,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一是扶持重点园区建设。按照特色突出、错位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布局,鼓励项目向园区集中,重点打造航空工业园和9个县域工业园区,努力把园区建成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二是狠抓园区招商引资。按照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增强“造血功能”的思路,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抓好招商引资,拓宽外来投资的领域、范围和规模,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抓好重大项目、重点领域的开发合作,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确保各县区每年新增3—5个重点财源。三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做好园区规划,集约利用土地,进一步规范开发区、工业园区财税政策体系,为园区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园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加快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努力培育具有特色的新兴产业。坚持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生产业和生活业并重的原则,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一是文化旅游业。利用优势资源,突出“两个特色”(两汉三国、生态旅游),强化“三个重点”(四区、四湖、四园),抓好汉文化旅游示范景区,三国文化旅游示范景区,野生珍稀动植物循环经济型旅游示范区,黎坪、南湖、红寺湖旅游区,五龙洞、青木川、紫柏山、羌寨民俗旅游区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开发,精心策划举办特色鲜明和影响力强、知名度高的节庆活动,促进文化旅游业繁荣发展。二是专业市场群。坚持“以商促工、以工兴商”,把批发市场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特色突出、协作配套、产销一体的专业市场群。三是现代物流业。统筹规划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大宗货物物流园区,引进培育一批物流人才,扶持一批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四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法律、会计、运输、通信、广告和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档次。
(四)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以“三个六”、“四个优”、“七个特”为重点,加大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扶持力度,把我市建成西北最大的绿色农产品和全国知名的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二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按照“扶持大龙头、发展大产业”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加强优势农产品和良种基地建设,大力扶持产业链长、带动面广、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名优特、无公害、反季节农产品,提升农特产品加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营销体系,把农特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新的优势产业。三是强化协调服务。加强规划、引导、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协会,积极扶持服务领域宽、组织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协会发展,促进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体制创新,探索和建立与自律性体制相适应、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五)有效激活潜在财源,建立多点支撑的财源群体。一是加快培育中小企业。认真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拉大中小企业信贷规模,支持中小企业加快项目建设和科技创新步伐,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全民创业。二是鼓励非公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积极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激活民间资本,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民企规模,促其尽快成长为财政收入的新生力量。三是加快推进城镇化。树立城市经营理念,多形式探索贷款模式,多措施打造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完善城市和重点镇功能,加快构建“一主两副三轴四区”城镇体系,促使其成为各类优势、新兴财源的有效承载体。四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努力实现在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实现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对长期处于停产状态的国有企业,积极寻求有实力的破产收购方,依法实行企业改制和破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
三、扶持政策
(一)建立财源建设资金。整合各项产业发展资金,统筹安排1.3亿元财源建设专项扶持资金。其中:产业发展资金1.1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农业主导产业、工业发展、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前期等;奖励资金2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我市财源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且依法纳税、成长性好、安全生产与节能减排达标单位的奖励。财源建设资金以贴息投入为主、补助投入为辅,结合信用担保、投资入股等其他方式,有效吸引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入和支持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特色服务业、旅游业等。各县区要根据本级财力情况,设立财源建设扶持资金,其中平川县区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山区县每年不少于500万元,支持和加快发展区域重点财源。
(二)发挥专项资金扶持作用。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对农业、工业、科技等专项补助资金与财源建设资金有效整合、打捆投入。围绕全市财源建设重点,采取贴息、分档分类补助和奖励等办法,集中用于经济前景优、经营效益好、缴纳税收多的财源建设项目。财政部门与经济主管部门要加强项目资金的跟踪问效,认真做好项目的前期立项、可行性论证和项目评审及申报,始终监控项目执行进程、搜集分析相关资料、项目资金拨付进度,把好项目验收关,做好绩效评价和相关数据分析,最大限度地发挥专项资金效益。
(三)加强金融支持力度。采取财政贴息、担保及激励措施,实现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融合,有效解决财源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一是建立金融服务激励机制。鼓励辖内金融机构增加对重大项目和主导产业发展的信贷投放。二是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银行放宽小企业贷款条件,加大对小企业贷款力度,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争取外地金融支持。鼓励外地金融机构和股份制银行来我市设立机构,对在我市新设立或迁入的金融业法人总部或地区总部,按照注册资本规模或当年上缴地方税收情况,一次性给予100—300万元财源建设资金补助,可适当用于有功人员的奖励。
(四)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一是设立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市和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无不良担保记录且年平均担保额在注册资本金5倍以上的担保公司给予风险补偿或奖励。二是申报争取税收优惠政策。争取信用担保机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免征的税收可以转为资本金或风险准备金。三是壮大市级担保公司实力。逐步注入和扩充市级信用担保公司资本金,支持其不断壮大担保能力。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的包装、推介工作,争取更多重点项目纳入中、省投资计划,努力吸引国内上市公司、大企业集团、规模型民营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来我市投资。支持总部经济的发展,鼓励总部在外地有税源的企业,将总部或地区总部迁入我市,根据每年上缴县区级税收增量的50%,在3年内连续给予财源建设资金扶持。积极争取和鼓励中、省驻汉企业在我市境内增资扩股、投资新上项目、拉长产业链,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研究确定优惠政策。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一定数额标准的产业项目、重大项目,在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城市配套费等的收取上,可采取一事一议办法,按有关规定研究确定优惠政策。严格清理违规收费项目,健全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公示制度,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六)积极争取企业上市。指导重点企业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强化基础管理工作,为企业上市奠定基础。我市企业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对新上市成功的企业给予不低于100万元的奖励。
(七)落实科技进步优惠政策。对新开办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自投产经营之日起3年内,各类企业孵化及在孵企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构自投产经营之日起5年内,享受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对省级以上新产品,自列入享受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新产品项目名单的年度起,国家级新产品享受3年、省级新产品享受2年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新产品新增增值税留县区部分的30%,由同级财政列支用于企业新产品研发。认真落实加速折旧等财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投入,增强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
(八)支持企业创名牌名品。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新获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3万元,充分调动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财政局、发改委、工信委、农业局、商务局、文旅局、经合局、中小企业促进局、国税局、地税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市财源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具体负责财源建设的政策研究、规划制定和目标考核等日常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财源建设工作,定期研究财源建设的新情况和发展动态,及时制定和完善适合本区域、本行业发展的长短期财源建设规划。
(二)优化发展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用足用好政策措施,坚决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增强依法纳税意识。强化诚信理念,构建诚信平台,以诚信创造竞争新优势。
【关键词】 财政收入 永春县 财源建设
一、永春县财政收入现状及财源特征
近年来,永春县财政收入规模不断壮大,公共财政总收入由2008年7.66亿元跃升至2012年15.56亿元,年均增长19.0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08年5.02亿元跃升至10.05亿元,年均增长18.9%。财政收入实现四年翻番。永春县财源现状呈现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税性收入比重偏低。2012年完成税收收入115596万元,其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率分别为67.07%、32.86%。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74.3%,低于泉州市16.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不够合理。二是纳税大户支撑作用增强。2012年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企业215家,比2011年增加15家,累计纳税92880万元,纳税额占入库税收额的80.3%,占财政总收入的59.7%,纳税大户对税收的贡献作用明显增强。从纳税企业分档情况看,纳税50—200万元企业占了一半以上,纳税1000万元以上企业仅占7.9%,纳税大户的“规模”还有待做大做强。三是主要税源来源于传统支柱产业。从2012年分行业税收完成情况看,采矿业贡献近四分之一税收,制造业贡献超三成的税收,其中来自纺织业、服装服饰业、皮革制鞋业、非金属矿业的税收超六成。
二、财政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财政总量不足。2012年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占泉州市的2.7%、3.4%。财政总收入增幅虽然在全市排第4位,绝对值却居第9位,与前一名差5亿多元,仅比排在第10位的县区多1亿多元,这些差距反映该县经济运行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财源总量严重不足。二是财源稳定性不强。大企业少、科技含量不高,未形成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不明显,工业的支撑带动作用不强,导致财源无支柱,纳税无骨干,财源增长亮点不多,难以实现良性循环,滚动发展。三是刚性支出增多。重点项目、民生项目、调整工作人员津补贴及绩效工资标准等刚性增支与严峻的收入形势,使得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财政资金调度压力大。
三、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
财源建设,项目是根本,质量是关键,强大是方向,增收是目的。要树项目生财理念,强多元聚财能力,着重在五方面固本培元增强财源基础:一是突出重点抓财源,强化工业型、效益型财源观念,努力建立几个产业支撑明显的新“增长极”。二是市场运作抓财源,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抓好土地运作。三是用好政策抓财源,发挥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高成长产业、高科技企业落户。四是创新机制抓财源,尝试设立财源建设扶持资金。五是优化环境抓财源,努力将永春县打造成投资创业涉企成本的“洼地”和涉企服务的“高地”。
四、加强财源建设的对策建议
1、发挥区位这个优势,谋好产业布局
永春是泉州市发展的后备基地,要以产业集聚为核心,以培育产业集群为目标,以“一区多园”为重点,以特色乡镇为补充,生产贸易与服务支撑体系相配套,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形成以轻纺鞋服、新能源新材料、矿产资源等支柱产业为基础,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生态旅游、精品农业、商贸物流等绿色生态健康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加快培育产业集群,一是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注重固定资产投资额、每亩用地可创造产值和税收贡献等效益指标考察,提升发展素质。二是撑大产业张力。注重产业链招商,推进政产学研合作,跳出产业做产业,推进三产协同发展。三是调整优化传统产业。注入新鲜养分促使传统产业发新芽、长新枝。四是支持培育新兴产业。从设立发展专项资金、要素保障、税收优惠、鼓励自主创新等方面给予新兴产业重点扶持。
2、扭住项目这个根本,提升财源效益
以碧桂园生态社区、云河谷生态旅游、古树名木湿地公园、天沐温泉等“三维”大项目(“三维”项目指引进中央企业、民营企业、港澳台侨外资企业的项目)落地为突破口,着眼省内外更大区域范围的资源和市场,利用本地资源自我培育项目、创新科技延长产业链条开发项目、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多方联合建设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在永春摆放项目,通过多策并举壮大财源项目总量规模,提升财源项目水平。
支持民营企业“二次创业”。首先,壮大民营经济总量,提升民营经济质量,重发展、看效益、讲贡献。其次,引导民营企业增强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努力提高民营经济对地方财政的回报水平。再次,拓宽民营经济空间,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要加快扶持企业上市步伐,填补永春没有上市企业的空白。
3、造好园区这片热土,巩固招商成果
发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财政贴息、奖励,税收分成机制的导向作用,加快建成轻纺园、特色食品加工园、轻工机械制造园三大园区,完善生物医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乡镇特色工业园建设,以企业相对集中来促进形成专业化、地域化、集中化的经济群体,推动“一区多园”成为永春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为在永春投资发展且社会、经济效益突出的重点企业管理人员及其近亲属在入学、就医、参加社会活动等方面提供必要帮助。提升完善工业园区周边生活配套设施,为务工人员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条件。
提高招商质量,巩固招商成果。坚持全县招商引资“一盘棋”原则,建立全县招商引资信息分散采集、统一整合、高效利用的工作体系。坚持“挑商选资”原则,多引进能成长、潜力大、有市场、效益高的企业和项目。坚持奖励招商成果的原则,重视对招商企业投产达效、解决就业、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考核,奖励真正为招商引资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4、激发社会资本这股潜力,破解融资难题
项目引进落地、企业发展壮大关键靠资金。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地方政府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支持地方企业发展,向上级争取放贷权限,尽可能降低放贷条件,促进银企对接。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对外融资,组织关联度强的企业捆绑在一起,发挥专利技术、潜力项目和知名品牌等优势,吸引外埠资金,提高广泛融资能力。在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试验方面,支持有资格的民营企业设立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民间融资登记管理,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支持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并购基金;推动永春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5、撬动经营城市这个支点,升值公有资源
永春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突破58%。“十二五”期间县域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大城关”战略格局基本形成,经营城市将成为财政更具实效性的增收渠道。要树立“大经营”理念,统筹整合区域内的城市资源和资产,开发做成经营项目。用活产权招拍挂,对闲置、不用、免用等公有资产(含户外)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进行招拍挂。经营好土地,健全完善土地收购、整理、储备、拍卖制度。加强各投资主体的土地储备和收购优质资产,加快土地资源的储备与开发,通过土地整理使生地变为熟地,适时由国土部门挂牌出让,收益转入该项目建设,使投资主体不断壮大,滚动发展成为符合投融资要求的现代企业。
6、做好向上争取这篇文章,用活财政政策
善于运作做好向上争取这篇文章。“运”,体现的是精妙的心思和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即要把握机遇,增强向上争取的观念。“作”,表达的是实做、勤做、巧做,即要积极应对,主动做好向上争取各项工作。要做好项目对接,使项目源符合上级资金投向;要重视前期工作,材料要规范齐全;要注重时效,提高办理效率争取搭上头班车;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向上争取资金。根据省财政工作规划,今后在财政体制设计上将分类扶持县域产业发展,对各地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对较为稳定税源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在世行贷款、国债资金、技改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帮助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为永春这样的山区县长远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推进剂。
7、把握科学管理这个关键,提高管财水平
完善、巩固和提升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激发乡镇自我“造血”积极性。继续执行以“核定收入,任务包干,超收分成,欠收扣补”为主要内容的县乡财政体制,明确县、乡财政收入范围,建立健全县乡两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调动乡镇建设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完善超收分成奖励办法,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原则,建立增动力、强活力的奖励机制,变“要我增收”为“我要增收”。
征收机关协同协作抓征管。一是依法组织收入。管税源,完善“一个中心、三个应对”(以税源风险监控为中心,以纳税服务、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三级应对)的工作模式;管税种,抓好各税种的管理,规范清算办法;管非税收入,依法依规足额征收,夯实财政收入基础。二是促进税收回流。继续实施鼓励外出建安企业回本县纳税、外挂车辆回迁、鼓励股权交易措施等政策,促进县外税源回流。三是健全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涵。做好政策辅导,简化办税流程,简并涉税文书,推行便民措施,提升纳税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包月阳、李海彬: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 谭龙:我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分析[N].经济日报,2005-05-24.
第二条奖励范围
在我县进行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上缴税收计入全县财政收入的各类独立核算的企业(包括地方企业和国家、省属集团企业在县境内设立的子公司等)。
第三条奖励原则
(一)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对符合奖励条件的各类独立核算企业由县政府决定进行资金奖励,并授予“财源建设先进企业”称号。
(二)绝对额与增长率相结合的原则。企业纳税奖励既考虑年度税费绝对额,同时考虑年度税费的增长幅度。
(三)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凡是企业年度发生漏税、逃税行为或未缴纳税费统征各项规费的取消其当年评奖资格。
(四)突出贡献奖励的原则。对当年未达到增税增幅比率但对本县财政税收有特别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奖励。
第四条奖励依据
企业当年入库税金总额以县国税、地税局提供确认的各项税费总和,以下简称“税费总和”。
企业捐赠的公益性事业捐款视作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贡献。经税务部门稽查补交的税金不计入奖励依据。
集团化公司以独立核算的企业单独奖励。
第五条奖励条件
1、经县国税局、地税局各自认定的当年“税费总和”绝对额当年排名前30名的独立核算企业作为备选奖励企业,对同一企业合并计算“税费总和”绝对额再从高到低依次排名,以年度间同比增长25%以上确定奖励企业名次。
2、对年度财政税收有特别突出贡献的企业纳入奖励范围。
3、最后综合企业财政税收增幅和突出贡献企业实绩,确定全县财源建设先进企业分档给予奖励。
第六条奖励标准。
1、对当年财政税收贡献增长25%-35%的各类独立核算企业,奖励资金1万元。
2、对当年财政税收贡献增长35%-45%的各类独立核算企业,奖励资金2万元。
3、对当年财政税收贡献增长45%以上或确定为财政税收有特别突出贡献的各类独立核算企业,奖励资金3万元。
4、对纳税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增速可按标准减5%。
第七条奖励程序
财源建设先进企业奖励每年进行一次,先由县国税、地税局负责提供初选奖励企业名单及入库税费金额。县财政局牵头,国税、地税、经贸等相关部门配合对相关企业财税贡献情况进行综合审核,并提出奖励意见报县政府专题会议审定,最后由县政府进行奖励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