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加强民生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调研的指导思想
坚持改革创新的工作作风,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围绕科学发展主题扎实搞好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查摆影响我镇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为下一阶段的决策部署打好基础。
二、调研的课题及分工
1、今日之*,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和区域竞争加剧期,如何总结我镇30年来的发展经验,探索在新形势下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总体方向,研究提出推进*新一轮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由张国平负责。
2、目前,我镇绝大部分社区经济收入主要以厂租、地租、规费等为主,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一些中小加工企业处境艰难,有的已经外迁,有的正在观望,有的已经倒闭,导致有些社区厂房空置率日益提高,造成以物业出租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集体经济增长日益困难。因此,如何创新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推动社区经济由单一的收租收费型向控股、参股、联营等多元创收型转变,必须未雨绸缪,深入思考。由叶锦河负责。
3、加工贸易企业在我镇占有半壁江山,面对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生产成本的不断提升,加工贸易企业面临巨大的困难。如何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优化我镇产业结构。由崔伟奇负责。
4、(1)如何进一步化解社会矛盾,包括完善工作机制等?
5、(1)如何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如何按照民生财政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完善公共财政的管理框架,出台更多的民生政策,使公共财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生。
6、如何理顺体制机制,明确镇、社区、部门的职责,切实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精心塑造城市品格,不断提升*美誉度。
7、结合我镇拟重新规划全镇商业网点布局的契机,探讨如何有效实施“商贸工程”,改变商贸业发展较为滞后的现状。
8、如何优化人才环境,更好的引进、培养、使用和留住人才。包括加强人才服务站的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做好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等。
9、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时期维稳综治工作。
10、如何加大节能降耗、治污减排的力度,推进可持续发展。由卢海祥负责。
11、如何以园区经济为载体,包括引进规模型、龙头型、基地型企业、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发展特色产业、完善良好产业链等。
12、如何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监督、管理的对策。
13、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包括推动信息化建设、深化政务公开、提高政府效能等。由黄国文负责。
14、如何整合土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瓶颈,包括旧村旧厂“两旧”改造、农民公寓建设、土地规划和集约发展等。
15、如何创新计生工作机制,包括抓好计生宣传教育服务工作、规范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推动计生示范点建设等
16、如何发挥*各类大型文化设施的载体功能,包括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功能、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文化品牌塑造、业务经营宣传推广等。
17、如何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包括畅通民意渠道、推进组织管理制度、加强人大代表责任意识教育等。
【关键词】法治;法治河南;中原经济区
一、法治河南的内涵
1.什么是“法治”
“法治”这一中文术语在古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它是统治者们及相关思想家在讨论如何“治理”民众的语境中出现的。它是在回答“何以治”,即用什么来治和“如何治”时的一种结论。与之对应的是“德治”、“人治”、“礼治”等。这一语境中法治的含义是君主以法治理民众和国家。
在今天,“法治”这一术语表达的内容完全不同古代,它的语境不是君主如何治国或官员如何治国,而是谁在治国的问题。其核心是要解决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中文“法治”这一术语是西方“法律的统治(rule of law)”的对应词或翻译。在西方,这一术语是与法律的至上性联系在一起的。即法是至上的,任何人都在法之下,包括国王。所有人或组织都应依法活动。西方的这种法律至上观点,源于对神法和自然法这种超然性法的信仰,后来这种思想有所淡化,但代之而起的是人民之说。由此,在理论上,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具有最高权威,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在其下。政府都是有限政府,其权力都由人民通过宪法或法律授予。
2.什么是“法治河南”
法治河南是指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观背景下,河南省在省委领导下,主要依靠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地方国家机关和管理社会,全面实现依法治理,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这一概念具有下列具体内涵:
第一,法治河南是法治国家在河南地域范围内的具体表现和全面实现。法治河南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个有机的构成部分,是在国家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观架构下,在充分考虑河南地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河南地方的实际出发,积极推进河南地方法治建设,实现地方法治。
第二,法治河南的实质是依据宪法和法律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依法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和一切合法权利,形成较为完备的权力制约机制,形成合理的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第三,法治河南意味着宪法和法律的至上性地位的确立。法治是法律的统治的简称。它标明,社会生活统治的主要手段是法律,法律实现对社会基本领域的全面的调整和规范。因此,法治河南就是在河南首先确立宪法和法律至上性的观念,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在法律之下,都应当受到宪法和法律的规制和约束。
二、法治河南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1.建设法治河南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政府法治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河南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途径。建设法治河南,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事关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大业,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没有法治,民主也就没有保障。民主要有效发挥作用,一定要建立在法治之上。抓法治就是抓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就是维护人民的民利,确保社会主义民主得以有效实现。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建设法治河南,就是要通过完善法治,推进人民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和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法治的轨道上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人民民主的科学发展,从而更加有效地保障人民的民利,充分调动全省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2.建设法治河南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河南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法治建设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通过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需要运用法治的手段保障市场交易安全,降低交易成本,公正高效地处理经济纠纷。建设法治河南,就是要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功能,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系市场秩序,实施宏观调控,建立起一个有序、协调、规范、诚信的法治经济,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牢固的基础、持久的动力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3.建设法治河南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健康、有序、优质进行的可靠保障,也是构建和谐中原的重要保障。社会关系的和谐协调,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序,是经济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在一个充满对立和冲突的社会环境中,是不可能从事经济建设的,更不可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法治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它是理想的社会控制模式,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有效手段。因此,建设法治河南体现了社会和谐的本质特征,是构建和谐中原的重要保障,保证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模式的贯彻,为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4.建设法治河南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生存权、发展权是基本的民生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民生问题的实质是一个法治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法治是必由之路,是根本保障,也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抓法治就是抓民生,就是从根本上保障和发展民生。一方面,要通过法治促进发展,形成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为改善民生提供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要运用法律手段,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当前,民生领域中群众反映强烈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征地拆迁等,都与法治观念不强、不依法办事有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靠完善法治来予以规范,来保驾护航。
三、如何加快法治河南建设
1.树立科学的法治观念,培养法治信仰
要树立科学的人本法治思想,培育国家公务人员的法治信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髓。要理的政策和法律的关系。理清权力和权利的关系。强化对社会公众的法治理念宣传教育。中原民众在法治观念上与中原经济区对法治环境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所以,必须下大力气强化法治理念宣传教育,培育社会公众的法治理念,改变中原民众对法律的态度,树立对法律的信仰。
2.完善法规体系,协调区域立法,以促进中原经济区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立法的步伐,填补法律空白,以适应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区域立法协调,消除中原经济区区域内各行政区之间的体制和法治冲突。
3.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推进政府行为法治化
中原经济区政府行为的法治化程度直接决定经济区的法治成效。认真贯彻相关法律,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及时清理政府规范性文件和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依法界定行政审批权的设立范围、权限和程序;推行政府决策民主制、公开制、预告制和通报制,政务公开,重要规章制度、办事程序和办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开;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活动的透明度;畅通行政救济通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处理社会矛盾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基层文化;广播工作;开展对策
基层群众由于接受的文化程度较少,精神文化生活较少,因此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一直是我国民生发展面对的重要问题。在进行基层文化广播工作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让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得到有效的提升。文化广播事业要面对基层群众进行开展,让基层群众更好的感受我国的科技发展,从而更好进行我国的民生事业建设。
一、基层文化广播建设的重要性
开展基层文化建设,对于基层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这项工作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文化广播工作。由于广播接收的内容多,并且可理解性强,很容易被基层群众接收和理解。基层群众能够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有限,对于精神文明感知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基层群众的文化广播建设一直是国家进行民生建设的重点。
二、现阶段基层文化广播建设呈现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传统的物质文明已经逐渐转向了精神文明,但是由于基层群众所受的教育水平较低,精神文化较贫乏,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的素质文明建设,从基层文化广播工作的开展中看,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问题。
(一)思想观念较落后
现代社会发展中,很多人觉得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因此常常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很多领导只重视经济的发展,不重视文化广播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的阻碍了文化广播工作的进行。
(二)文化广播工作的开展缺少长期规划
由于基层文化广播工作的制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工作的开展时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少热情,没有积极的态度,缺少对工作的长期规划,甚至很多工作人员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整体呈现涣散的状态,这也是导致基层文化广播工作不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资金投入不足
在进行基层文化广播工作中,有关部门投入的资金很少,缺少相应的广播设备,从而导致了基层文化广播工作较难开展,由于缺少活动经费,很多基层文化结构资金周转困难,文化广播活动的场地也被其他经济活动占据,这也造成了基层文化广播事业日渐衰败。
(四)文化资源匮乏
基层文化工作开展较难的原因还有文化资源较匮乏,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相对较落后,并且很多地方还存在着封建思想,相关的部门缺少监管,这也成为了基础群众素质较差的原因。很多基层地区缺少文化设施的建设,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三、加强基层文化广播工作开展的措施
(一)提升基层文化广播工作建设的意识
加强基层文化广播工作的建设,首先要转变思想,从根本上认识基层文化广播建设的重要性,提升文化广播建设的意识。领导要充分的重视,并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让工作更好地开展。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让工作人员主动参与到基层文化广播建设的工作中,从而让基层文化广播工作更好的开展。
(二)加强广播设备的建设
广播设备的建设是开展文化广播事业最重要的部分,要加强基层地区的广播设施建设,让更多的基层群众感受广播的内容,从而让群众主动进行文化素养的提升。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如“广播推广工程”,加强广播在基层地区的覆盖率,根据当地的发展水平,进行多种形式的文化工程建设,加强基层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消除基层地区存在的文化差异,让基层文化广播工作更好地开展。
(三)丰富广播文化内容
文化建设单位要丰富文化广播的内容,提升群众对于广播文化的吸引力,从而让文化广播更好的开展。在节目的设置上要优先考虑收听者的需求,制定多样化的文化内容,并且努力让内容通俗易懂,容易被群众接收,比如民生教育、文艺等方向,让基层群众更好的了解国家的政策。
四、结语
基层文化广播工作不仅能够提升基层群众的素质,同时还能提升国民的精神文明,让基层群众感受国家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现阶段基层文化广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领导的发展意识差,相关投入较少等,这些都阻碍了基层文化广播工作的开展。要加强基层文化广播工作的建设,提升文化建设的意识,加强广播设施的覆盖,丰富V播内容,让基层群众更好的感受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碧乐.试析如何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J].大众文艺,2014,(04).
[2]俞金玲.浅谈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广播工作[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2009,(16).
2011年农业工作有哪些重点,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经济指明了方向。
会议提出了2011年农业工作的六大重点任务:加大投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深入推进农村改革等。会议还特别强调“应大兴水利强基础”……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贵州农业面临着“新的考验”。对此,本刊专访了贵州省农业委员会主任刘福成。
如何“水利强基”使农业不再“靠天吃饭”
2010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不仅给贵州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影响,更暴露出贵州农业连年增收的背后是“基础依然薄弱”,抗自然风险能力不足。
刘福成认为,我省农业基础设施现在是“吃老本”,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方面,主要靠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水利建设高峰期留下的“底子”。“改革开放之初,我省旱涝保守的农田为人均0,38亩左右,而到了2009年,这一数字也不过是0.58亩,旱灾暴露出“这一数字并不高”。
在刘福成看来,强化水利设施建设,不但是对“中央部署”的回应,更是贵州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不但要重视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还应一如既往地支持‘小水塘’、‘小水窖’等的建设,而且要‘抓大不放小’;要考虑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刘福成说。
如何“强农惠农”使更多农民脱贫致富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
“过去几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经济运行和农民增收形势最好的时期之一。”刘福成说,尤其是2007年―2009年,连续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超过8%,超过同期全国平均增幅,是1986年以来农民增收最为显著的阶段。
“但农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8.3%,占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4%,差距分别比2000年拉大2.7个、3.4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这是贵州农业“十二五”发展目标之一。”刘福成介绍说,今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落实好惠农强农政策,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将成为做好“三农”工作――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的着力点。
如何“稳定发展”使农业基础地位更强化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对农业基础性支撑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欠发达的贵州,只有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才能实现农业“稳定发展”。
刘福成认为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首先是要在保障供给上做到稳靠,要切实增加投入,保护和调动地方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十二五”年均粮食产量稳定在1150万吨以上;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是,要在物质技术装备建设上做到稳固,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加大农机化、农产品市场、农业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最后则要在土地流转上做到稳妥。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健全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体系等。
如何“快速发展”使贵州赶超全国水平
近年来,我省农业主要指标与全国相比不断拉大,原因是发展速度慢、发展方式传统粗放,必须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示范带动,引领发展,创先争优,追比进位。
“今后贵州农业的发展,需要三个‘快’。”刘福成说。
谋划安排要“快”。抓紧制定“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和优势特色产业规划;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意见》,多渠道争取项目,扩大投资,支撑发展;尽早启动一批新项目,加快在建项目进度;扎实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加快培养新型农民。
产业推进要“快”。充分发挥大项目、大龙头、大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以产业化经营为抓手,抓加工、抓基地、促销售、保安全,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工作节奏要“快”。据了解,省农委已做出承诺,加快办文办事节奏,一般来文当天办结,有时限要求的减半办结;完善便民利民措施,手续齐全立刻办、手续不齐指导办、急事要事加班办;及时下达资金,对省级财政预算内农业项目资金,在预算批复后,由原6月底下达60%提早到6月底基本下达完毕;对中央安排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由原15个工作日缩减到5个工作日内下达。
如何“建设现代农业”使农业发展方式得到转变
在刘福成看来,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政策、科技、装备、人才、体制支撑,重点在五个方面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
王一宏:四川70%的人口在农村、66%的财政支出在县级。近年来,我省积极健全机制、创新财政管理、加大财力下沉,将更多的资金向基层倾斜,有力增强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坚持财力下沉方针,努力让县级财政有更多钱、办更多事。按照财权事权匹配原则,进一步完善分税制体制,理顺省市县间的财力分配关系,创新分层保障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切实减轻基层支出压力。2010年以来,我省连续三年全部消化财政部核定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缺口县55个,实现全面消化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缺口的工作目标。
二是坚持公共财政方向,确保县级财力规范用钱、规范办事。制定了公共服务支出标准,出台压缩一般支出规定,推进绩效预算管理和支出绩效评价,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支出结构显著改善,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行政成本四大板块支出连续多年实现“三升一降”。
三是坚持输血造血并重,不断提高县级财政自我保障、自我发展能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实施激励约束考核,全面推行县级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推进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探索创新“公共服务购买制”和支农项目民办公助机制;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59个扩权县全面实行由省财政直接管理到县,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全省扩权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公共财政支出年均增幅持续高于全省水平。
《新理财》:转移支付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很重要,如何强化转移支付制度导向?
王一宏:从提升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对市县尤其是县级的支持。
一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体系。按照“创新机制、分层保障、统筹协调、强化绩效”的基本思路,补足市县基本需求缺口,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提升促进发展能力。对财政保障中具有特定政策目标、使用范围相对明确的补助资金纳入专项财力转移支付,赋予市县政府自主的项目决策权力和明确的管理责任。对财政保障中政策目标单一、使用范围明确具体的补助资金纳入专项转移支付,推进因素测算、竞争立项、据实据效等绩效分配改革,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是优化财政状况评价指标。继续优化完善县级财政状况评价指标,综合运用财政调控能力指标、公共服务水平指标、支出成本差异指标,在省对县(市、区)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中选择使用。
三是强化转移支付政策导向。坚持“正向激励、逆向约束”原则,强化转移支付政策导向,发挥制度机制效应。统筹协调导向,在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中统筹兼顾民生类专项财力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分配结果,对民生支出整体水平偏低地区给予照顾,缩小地区间公共保障水平差异。优化结构导向,对民生支出比重高的地区加大补助力度,促进各地加大民生投入。同时,通过安排促进发展补助,为市县优化支出结构提供现实可能。绩效结果导向,通过平均有效税率计算标准税收收入,体现对收入质量高的地区的激励;按照标准财政供养人员计算基本支出需求,体现对供养人员控制好的地区的激励;按照绩效挂钩原则,对资金使用绩效高的地区加大补助力度。
《新理财》:新一届政府把城镇化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四川财政将如何完善措施,加大投入,支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王一宏: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点应该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成片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这其中,财政部门大有可为。
一是支持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围绕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按照“四大城市群”发展规划,优先支持成都平原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积极培育川东北和攀西城市群的发展壮大。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产业项目布局和交通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天府新区建设的各项财税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城市规划建设新区。
二是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围绕城镇化建设,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大对城镇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的财政投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探索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财政政策,统筹解决农业人口进城落户、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探索建立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
三是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围绕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支持粮食生产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加大对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产业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快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探索政府购买,支持农业科技转化推广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新理财》:伴随着城镇化,现在大家有一种担心,就是可能出现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同时对政府性债务的控制提出了搞要求,如何良性控制好政府性债务?
王一宏:加强政府性债务,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建立控制机制。四川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关于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积极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规范地方政府部门举债和担保承诺行为的规定。
二是加强规范引导。省政府要求融资平台严格按照市场原则运作,将投资风险控制在实际出资的股权份额内,有效建立风险“防火墙”,切断投资风险向政府传递的途径。
三是实施动态监控。从2007年开始,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发应用政府性债务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做到了监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发生一笔、录入一笔”,数据真实准确。
四是强化偿债准备。推进建立偿债准备制度,充实省级预算稳定调节金,有序实施债务化解。四川省财政厅将继续探索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研究出台涵盖举借使用、筹资偿还、风险控制、监督奖惩等诸多环节的管理制度办法,在大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合理控制债务规模、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
《新理财》:发展是第一要务,在做大财政蛋糕的同时,如何通过科学理财来切好蛋糕?
王一宏:一是推进绩效预算管理。全面推进贯穿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从未有过的社会变革
社会的变革悄无声息,又是那么直接。
2009年9月16日,记者走进了一个叫焦峪沟的小山村,该村隶属于宝鸡市陈仓区县功镇。62岁的老大爷马志华听到“上面的人”到了他家的院子,拄着一根自制的简易拐棍迎了过来。
马大爷住在院子边上靠近土山的一空窑洞里,儿子的三间宽敞明亮的新瓦房座落在院子中央。他的儿媳师莉莉正好在家,就搀引着马大爷回到他的屋内。
窑洞空间不到10个平方,一个土炕,一个柜子,还有一张同样陈旧的桌子。炕上摆放了一件惟一“现代化”的老式收音机。屋里有些昏暗,人们便把惟一的一盏电灯拉亮了。
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柜子,找出了一本他十分珍惜的本本。陈仓区财政局社保股股长杨新涣说,这是马大爷的新农保证书,老人由于年满60岁,不用自己掏一分钱,每个月凭这个小本本都能领到60元的养老金呢。
60元钱起码正在决定着老人的“上层建筑”。马大爷点着头说,是呢,我已经领了几回了。儿媳师莉莉也高兴地围着老人站着,一个劲默默笑着。
“现在您有了这60块钱,儿媳和儿子对您和以前有什么变化?”记者也不由地开了个玩笑。师莉莉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马大爷也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把小本本又小心翼翼地藏了回去。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离开时,马大爷和师莉莉非要把记者一行送出大门外。老人由于还患有心脑血管等老毛病,一直行走不便。这些疾病还在折磨着他,他每走一步,仍有些吃力,脸上,也是一种忍耐着但没有显露出疼痛的表情。
他一直缓慢地挥动着手,不停地重复着一句话:“谢谢你们了!”
记者被感动之余留意到,老人无疑肉体上还被疾病折磨着,但心理和精神上却是平静的,他那忍耐着但没有显露出疾病疼痛的脸上,竟然有一丝丝的淡定的幸福感!
这种农村老人的幸福感,记者走了很多省市以前很难见到。
“60块钱不仅给老人养老的,也给了老年人的尊严啊!”宝鸡市财政局社保科科长崔勤学感慨道,当时宝鸡在全省全国率先搞新农保试点,他们市长也这样感慨。
更令人感慨的是,陕西省民生工程给马志华等全省所有普通民众编制了一道福利网。民生工程涵盖教育工程、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公共卫生工程、社会保障工程、住房保障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村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工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几乎将民众的种种社会福利都包含进来。
无疑,此民生工程与彼民生工程不同,陕西的民生工程,是系统全面的,不是单纯为老百姓办几件实事和好事,而是全盘系统解决!
另外,此民生工程不是一时的领导工程,而是5年期的政府规划,是起码要在5年内扎实实现的!
这样的民生工程,在陕西历史上上从未有过,就是在其他省市,也极为罕见。民生工程已经不单是民生工程了,已经嬗变为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
马志华老人在病痛中自然流露出的淡定幸福感,已经预示着人类一直梦寐以求的大同世界,将在陕西这片并不富裕的土地上首次浮现出其初步轮廓。
政府规划和民生预算
如此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为什么会发生在陕西呢?抑或,政府和财政是如何要确立要做这一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呢?记者一直困惑着。
于是,记者温婉地问崔勤学:你作为一线的财政实践者,是怎么看待尚属吃饭财政的全省要拿出1000多个亿搞系统性的民生工程呢?
“是啊,好像都是穷省在搞民生工程。”崔勤学说完后又笑了笑,其未尽的话语似乎说,民生工程与经济贫富并不能机械地挂钩。
事实上,这要首先取决于政府的职能变革和进步。
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后,陕西省委、省政府就围绕扩大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开展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提出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投入1118亿元,实施民生工程。并在省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民生工程审议通过,成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
也就是说,陕西各级政府将5年期的社会发展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同等并列,形成政府的执政规划和任务,并经过人大审议变为“法制化”。政府,也由以往主要抓GDP和经济发展的政府,提升为同时抓民生和社会发展的政府。政府职能的变革和进步,便同时启动了社会发展的变革和进步。
以财行政。为确保民生工程资金投入的需要,陕西省财政厅编制了5年的民生中期预算,并以此为基础,编制年度预算,优先安排,重点支持。陕西民生问题在资金方面上的解决便由临时性、分散性、短期性安排转变为系统性、规范性、长期性安排。
宝鸡市财政局预算科副科长魏小让说,市和县这两级也编制了5年的民生中期预算,并连续编制年度民生预算,这样,每年搞民生工程的钱,都事先留了出来,依靠民生预算从源头上保证了民生工程“不差钱”。
如果财政没有跟进甚至主动提前跟进,预算的大盘子在年初就定了,再在后来搞民生类的工程,资金保障就异常艰难。崔勤学有些自豪地说,他听说,省政府进行民生工程的前期调研论证时,省财政就提前配合进入,民生工程,是省政府主动推动,省财政也是主动来干啊!
他为省财政主动来干事非常自豪。而财政,不仅主动地以财佐政,也从政府的“账房先生”变革为政府和人民的理财人。
政与财的变革与进步,使得社会发展的变革与进步开始确立!
项目载体和资金整合
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如何具体实施呢?抑或,政府和财政如何找到其中的操作性路径呢?
民生工程关乎千家万户、涉及方方面面,陕西的做法是:项目是本,资金为基。
民生工程的表现形式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凡是能以项目操作的都转化为了具体的项目;而资金,则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之中。项目加资金,是民生工程运行的具体模式。为此,陕西在省发改委设立民生工程项目办;在省财政厅设立民生工程资金办。
在推进形式即项目实施上,陕西省政府首先编制了民生工程2008年-2012年项目建设规划,并明确了年度项目建设计划,而各市、县政府也相应编制本区域民生工程建设项目规划,做到了各级政府之间、同级部门之间、部门上下之间项目的规划衔接,逐级逐年分解落实区域、年度、部门的工作任务,做到资金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
而项目的落地则体现在县区这一级。陕西省政府强调,民生工程工作重点在县一级,项目落实在县一级,组织实施在县一级,效果体现在县一级。各县、区政府为责任主体。
通过项目建设规划这一牛鼻子,陕西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形成合力,成千上万个复杂多样的民生工程项目得以协调共进。
资金则是项目运行的“血液”。如何保证一项工程能有充足的血液呢?虽然民生预算从源头上保证了资金,但是,这些资金是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依照以往的方式的话,会出现各个部门各干各自的事,财政资金被变成撒了到处都是的“胡椒面”。
陕西用省级整合的办法探解了这一难题。“我们按规划整合,按板块整合,按项目整合”,一直陪同采访的省财政厅干部薛建刚说,与其他省市自下的县级的某一区域整合资金不同,陕西采取的是自上的全省整合,规划定了,板块也好划分,项目自然也明确了,于是,各个方面各个部门的同一属性的资金都汇聚到具体的某个项目上来了。
去年,民生工程第一年,全省2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难题得以解决,就是这种省级整合的结晶:中央财政的钱、省级财政的钱、水利部门的钱以及社会投资的钱,都整合到了这一民生工程上。
甚至,为了保证资金的“血液”及时流通,陕西财政正在突破两大原有体制。省财政将下一年度的民生工程资金,提前告之并下拨给有关部门和下级政府,这将让每一项工程还未实施就提前拥有了“血液”。而这,需要打破人大和审计的原有规则。人大和审计自然为这难能可贵的创新欣然放行。
不仅让“血液”提前,省财政还正在推行四个挂钩的支出进度改革,让“血液”流淌得更加通畅!
政府创新工作,财政想办设法,千头万绪的民生工程正转化为民众实实在在的社会福利。
硬性考核和软件监控
接下来,最后的一个问题自然是:民生工程,事如何保证干好?钱如何保证花好?如果沿袭传统的机制和方式,这一系统工程难以不会出现客观或主观的缺憾。
陕西,事实上财力并不富裕。本轮民生工程,对县区政府而言,资金配套的压力依旧是个老大难。
部分区县政府的官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本轮民生工程5年共投入1100多亿,虽然省级投入的资金占大头,但市和县这两级需要配套二三百亿,具体到每个县,一年大概需要配套2000万左右。而陕西不少县,年财政收入在1个亿以上就算好的了,一些弱县的财政收入甚至只有小几千万,配套的确难。
“不是有民生预算吗?资金不是从源头上保证了吗?”记者不由问。
当地官员答道:所以加强预算执行的刚性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但实际上,陕西基层政府的资金配套难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而这一改变来源于政府的整体标准的提升。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省级各部门和各市区实施民生工程的情况及效果,纳入省委、省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作为年度考核主要内容,予以重点督查。
也就是说,考核官员,不再是以往单纯的GDP崇拜,而是把民众的幸福指数事实上纳入进来――干不好民生工程,官也不好当。
行政体制的进步,确保了民众福利的进步。
于此同时,财政在软件上也强力跟进。
打开宝鸡市民生办的电脑,一套陕西省民生工程资金管理动态监控系统软件闪现在眼前。
民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跨度长、投入资金量大、涉及部门多,资金配套、拔付、监督管理繁杂。如何管好用好这些民生工程资金?省财政厅自主研发了该软件,对民生工程财政资金的筹措和执行实现了全覆盖,即时监控。
利用这一全新的信息化手段,实现了民生工程财政资金月报的系统自动汇总、自动报送,可随时了解预算执行和资金拨付情况;可及时对财政数据进行结构、对比分析,按照地域、时间、部门进行分析查询;可通过省、市、县三级联网资源共享,将数据收集由以前分散的、局部的、手工汇总转变为信息化、规范化、动态化,达到省、市、县三级应用。
总之,从省上到县级部门之间整个资金的运行过程,该软件都可“管好”。
具体到项目管理上,宝鸡市民生办自主开发了一套民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恰好与全省的资金监控系统形成了无缝对接。
崔勤学解释道,省上的软件主要管资金,他们的软件主要管项目,项目建设到什么程度,部门又将资金支付给项目到什么进度,项目管理软件正好起到了这一个阶段的作用。
这一项目管理软件分为市级民生办、市级部门、县区三层用户权限,各用户对本权限范围内项目资金的进展和项目建设的进展进行填报,系统自动生成项目进展统计报表,各方可随时了解项目和资金进展动态。
打开此软件,有三个关键性的指标:项目进度、资金使用和形象评价。其中,资金使用由具体部门或政府自主据实填写,项目进度和形象评价由具体部门或政府根据百分比自主填算。
记者便问这套软件的发明人郭伟:“从技术讲,软件能否再补充设计一下,将每一分钱在项目建设中的流动过程体现并监控起来,并将每一分在项目建设中花的效益评价出来?”
郭伟不久前从市信息部门抽调到民生办来,技术出身的他很诚恳地说,技术上不存在问题,他自己就可以解决,但这又不是单纯技术上的问题,也不是财政部门一家的事情。
值得期待的是,陕西省财政厅正在准备升级全省民生工程资金管理动态监控系统,力争实现重点项目追踪简报、专项分析及绩效分析等,促进资金整体功能的发挥。
陕西,不仅给了我们一系列的期待和惊喜,更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思索和实践:民众福利的陕西政与财的路径,其实不单纯属于陕西……
以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以及省长最近到我县调研时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我们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目标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召开了专门党政联席会,就如何抓好2012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谋划。确定工作思路为:贯穿一条主线(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夯实一个基础(抓班子,强队伍,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基础),抓住一个关键(民生工作),发挥三大优势(区位、土地、企业优势),培强五大产业(铸造、纺织、淀粉、建材、养殖),努力打造科学发展、和谐进步新a镇。
具体说,就是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认真完成学习实践活动各项任务,并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把活动始终落实到人民群众得实惠上,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活动带来的成果。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培训,认真开展好“两创一建”活动,进一步增强干部的执政能力和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创业的本领,促进新农村建设。三是继续抓好后进党支部排查整顿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 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是经济工作的核心和基石。明年需重点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强化专职队伍科学发展意识,落实领导干部分包项目责任制,千方百计优化发展软环境。二是对东、西尹3000多亩荒岗未利用地做一工业园区整体规划,让项目向园区集中。抓好在此落户的唯强牧业公司扩建项目,帮助其协调新征土地100亩,使其总产能达到年出栏种猪5万头。三是抓好远大阀门1xx平方米大型铸钢机加工车间建设。四是抓好洪利淀粉扩建项目,新上骨朊粉和酒精生产线各一条。
二、小城镇镇建设
在小城镇建设上,要重点抓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规划先行,在镇域总体、一个中心镇、4个中心村规划的修编完成的基础上,加大祥规的编制步伐,让规划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二是认真落实现有新编《a镇振兴路街道景观规划》,加强对该路段两侧的建设工程管理。三是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振兴路两侧涉及38个农户,5家单位的平房拆迁改造,全部改建成两层及两层以上建筑。同时,要抓好振兴路与107交界的t字路口的建设,推进标志建筑和广场的规划建设进程。四是镇区绿化。抓好振兴路两侧苗木补种和管护,着手107国道尹村段绿化。五是强化镇区户外广告牌位统一管理。
三、民生工作
一是加大跑部进京、跑省进厅,全力争取改善民生的项目和资金,如统一供水和人畜饮水工程等。二是不折不扣的落实现有的粮食补贴等惠农政策。三是继续落实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计划打井 眼,修路 公里,上变压器 台套。四是探索企业与村结对子等模式,发展农村公益事业。
六、其它工作
在绿化工作上,以尧山绿化为主,完成植树造林 亩。在稳定上,狠抓领导干部接访和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领导干部大接访长效机制。继续强化村级综治组织建设,加大对村级调解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调解矛盾的能力,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在计划生育工作上,要集中精力,再增措施,搞好四个季度生殖健康服务和四术一征工作,将政策外生育率降到最低,严厉打击“两非”案件,有效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实现计划生育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
镇党委镇政府工作计划的延伸阅读:如何写好你的工作计划
一、民生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民生档案是民生问题的原始记录和真实反映
在新的历史时期,民生档案主要包括民主政治档案、社会保障档案、国企转制档案、教育卫生档案、安居乐业档案、公共服务档案等内容。民生档案涉及的领域和范围非常广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与和谐社会建设密不可分,做好民生档案工作不仅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二)做好民生档案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对档案利用的需求日益增长,民生档案已经成为破解社会矛盾、调处民间纠纷、保障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的重要凭证。因此,民生档案的建立、保存和利用,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
(三)做好民生档案工作是推进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记录和反映这一辉煌历程的档案工作,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但民生档案工作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与不断发展的形势还不相适应。因此,广大档案工作者,应进一步增强民生档案工作意识,积极做好民生档案的积累、管理、开发利用各项工作,推动民生档案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当前民生档案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民生档案工作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个别领导认识不到位,档案意识比较淡薄,较少过问档案工作;有的档案库房太少,有的档案室成了杂物间,甚至没有独立的档案库房;在最基层的村(社区)一级,多数档案保管条件还比较简陋,达不到“八防”要求;部分工作人员档案法制观念不强,应该归档的文件材料不向档案室移交,放在本部门或个人手中,造成文件材料归档收集不全和档案管理分散两大顽疾。
(二)档案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多数档案室虽然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但执行不力,特别是在档案借阅、档案移交等方面,大多数都没有办理相应的手续,借阅后错放、乱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有的甚至还出现丢失档案的现象。
(三)资金、人才等资源配置不到位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原因,囿于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现今民生档案工作难以开展,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开展不平衡,集中体现在:经费难以落实,档案从业人员换岗频繁,业务水平难以保证;档案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馆藏民生档案资源太少;新的工作(如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等方面。
(四)民生档案的社会共享度不高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最低保障、再就业等民生档案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利用比较频繁,然而这些领域的档案工作才刚刚起步,档案管理和利用服务手段比较落后,社会共享度不高,难以有效满足群众利用需求。
三、做好民生档案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统筹协调,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民生档案工作格局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生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切实把民生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民生工作的计划和考核内容。民生档案的形成和使用单位,要做到认识到位、重点突出、责任明确,科学管理,确保民生档案的安全和利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关注民生工作的热点,依法加强对民生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检查,通过组织培训、上门指导、执法检查等形式,使民生档案工作健康、持续、稳步地发展。
(二)重视新档案的形成,强化管理服务
档案部门要继续以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为契机,将民生档案工作重心下移,关注基层建档工作,深入民生工程第一线,收集获取第一手民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优化各类民生档案资源,把档案工作的网络延伸到所有建档单位,做到应建尽建。
(三)构建完善的民生档案范围平台,及时为群众提供便利
各级档案部门应在取得各部门,特别是各类涉民部门如民政、医疗、社保等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统筹各类民生档案资源,做好存量档案管理创新,尽快地把现有馆藏民生档案资料整理出来,并通过适当方式出去,为他们提供查阅便利。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与涉民部门联系,运用现代化手段科学整合,及时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
(四)创新服务方式,大力做好民生档案服务利用工作
一、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顶层设计
新常态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相关面越来越广,涉及的因素越来越多,其中的难题也越来越复杂,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更是如此。新常态下,如何破解诸如此类的难题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面广量大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难题,如果缺少必要的、足够的顶层设计,必然会顾此失彼。
加强顶层设计,其一,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将新常态理念融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过程。其二,设计合理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路径,尤其对数字档案资源而言,由于它的易逝性和不易保密性,其开发路径更应该是科学统一的,以保证数字档案资源的完整、真实。其三,规划合理的开发模式,档案部门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公益开发和商业开发并举,独立自主开发和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模式。其四,明确合理的开发内容,新常态下,档案部门要重点关注对数字档案资源以及用户需求量大、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二、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新机制
新常态下,档案部门也要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新机制。首先,要建立技术保障机制。加强新常态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是摆在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复杂而迫切的任务,必须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做保障,为此,档案部门要培养一批专属部门内部的技术队伍,解决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其次,要建立馆际合作机制。有些档案馆的馆藏资源不够丰富,本馆所开发的档案信息无法满足利用者的需求,这就需要档案馆建立馆际合作机制,实现档案资源的跨馆开发与查询,满足利用者需求。再次,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开发服务保障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能够确保档案信息资源主动、及时、准确的送到用户手中,达到“一对一”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效果。最后,要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应用反馈系统,配备专门的设备和人员进行操作,同时,也要鼓励利用者将自己在利用已开发的档案信息时发现的问题反馈到此系统,并要求专门人员定期向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部门反映利用者的反馈信息,这样做能更好的开发出公民真正需要的、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密切的档案信息。
三、健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法规标准体系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适应新常态,就要不断健全新常态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体系。国家和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法律和法规,但却存在条款系统性不够、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在档案开发过程中,也依然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在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中,泄密现象时有发生,这对国家和社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需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法律法规实施细则,标明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以及对这些行为的处罚措施。此外,档案安全问题也是新常态下档案工作存在的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法律法规体系中也应涉及到对档案安全保密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为新常态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全面开发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标准规范也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适应新常态的重要保障。因此,要不断健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标准规范。对档案部门来说,一方面要健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内容的标准规范,哪些档案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哪些不可以开发,哪些可以优先开发都要有一定的标准。另一方面要健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式的标准规范,明确规定实体档案信息如何开发,电子档案信息如何开发。不断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标准,能够确保新常态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深入、全面的开发。
四、加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新常态下,数字化档案信息大量涌现,档案部门要迎接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到来,并做好开发工作。在开发过程中,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必要。档案部门可借鉴网络建设已有的成果和经验,以各级档案部门的局域网为基础,与办公自动化、政府网、互联网等系统相连,建立数字化档案信息开发平台,充分开发丰富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新常态下,数字档案馆和档案网站建设已具规模,这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档案部门利用数字档案馆和档案网站这一平台,将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上传至数字档案馆和档案网站中,用户可以直接进入网站查询相应档案信息,这能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多范围、跨时空开发。此外,档案部门还应重视对多媒体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开发,多媒w是信息时代的强势媒体,具有直观、强烈的视听效果,能更清晰、明确地记录真实情况。新常态下,多媒体档案信息资源已大量出现,也必将会成为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社会公众所熟知及利用,因此,加强对多媒体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已成为档案部门的重要工作。
五、借助社交媒体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近几年来,社交媒体以其互动性、时效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而成为各种信息流的重要传播渠道,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常态下,微博和微信已成为最受欢迎的、用户量极多的社交媒体工具,档案部门可重点借助微博和微信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对微博来说,档案部门可以在微博上开通微博账号,初期上传一些公众感兴趣或是与公众息息相关的档案信息,以吸引一部分微博粉丝的关注,后期档案部门一定要定期上传档案信息,上传的内容要简短并有吸引力,符合现在大众的阅读习惯。就微信而言,档案部门可以在微信上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在公众号里设置档案资料、高频预览、联系我们等专栏,定期推送相关档案信息的同时也重视与公众的互动。社交媒体有强大的信息技术作支撑,因此,在社交媒体上不仅可以文字档案,还可以上传与档案信息有关的图片、视频等,不仅可以直接说明档案信息,还可以一些档案故事,举办微型档案展览等,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开发与利用。
社交媒体是与用户互动性极强的媒介,因此,档案部门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个性化开发。微博、维基、微信、网络社区服务等社交媒体工具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可以适应不同形式的档案信息服务的需求,档案部门针对不同需求,开发出不同的档案信息资源。另外,档案部门利用在线订阅、推送,标签设置等功能,可以对档案的内容进行筛选和分类,并将服务对象定位为个体,有目的地向可能存在利用潜力的用户进行信息推送和介绍,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个性化开发。
六、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要密切结合现实需要
第一,新常态下的社会需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化,这就要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密切关注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实际需求,开发出利用者真正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向利用者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有价值的档案,因此档案利用者的实际需求意愿便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重要条件和标准。如果开发出来的档案信息未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它们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价值也就不能实现。第二,在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有了更强大的数据支撑。档案部门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现状、用户的利用意向以及现实社会条件进行单独分析和关联分析,生成数据报告,分析出档案信息资源目前的开发现状以及用户感兴趣的档案方向,从而为档案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方向预测。第三,新常态下,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会进入一种新的稳定发展阶段。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作为档案工作中与外界关系更为密切的一部分,要紧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开发出与之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为它们的可持续发展尽一份力量。
七、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_发
新常态下,信息资源共享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而进行资源的整合便是实现共享的有效方式。档案作为最真实可靠的信息记录,更应该进行整合,以便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然而,现在“档案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各地区的档案馆仅仅开发本馆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内容不全面,难以满足社会的高层次需求。因此,为了适应新常态,也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对档案的利用需求,档案馆必须打破封闭式的自我开发思想的束缚,从社会角度和利益出发,树立社会档案整合共建共享的指导思想。档案部门要与其他相关部门以及国外档案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便及时了解和查询本部门未保存的档案信息,做到档案信息的跨部门、跨资源、跨国别开发,解决馆藏资源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难题。
此外,档案馆也要十分重视对民间档案、口述档案、流失海外的档案等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这些档案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也都是一定时期的反映,尤其是民间档案和口述档案,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因此,更要多加关注。档案馆一方面要时常面向社会开展收集工作,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实施有偿收集,确保收集到的档案齐全、完整;另一方面,通过举办档案展览并参加国外的档案展览,把那些流失在海外的档案收集回来,这也是保护我国档案资源和文化遗产甚至是维护国家利益的表现。
八、重视对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新常态下,民生问题已然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档案馆在“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民生”的思想指导下,也开始积极接收各种涉及民生的专业档案,使大量民生档案进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民生档案被接收进馆为其开发奠定了基础,也为档案馆提供了便利。档案馆在开发民生档案时,一方面,要将接收进馆的那一部分进行充分开发;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收集社会上的民生档案,同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民生档案的开发过程中,以确保民生档案的完整。民生档案是直接关系到大众的档案,所以,做好这一开发工作不仅可以使档案工作更加贴近百姓,而且也有利于维护百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