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结对帮扶学生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目标任务
1.总体要求: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贫困村高于全镇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镇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稳定实现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2.主要目标:从今年起决战三年,通过“三个全覆盖”,实现“一个不掉队”,即贫困村定点帮扶全覆盖、有劳动能力扶贫对象产业帮扶全覆盖、无劳动能力扶贫对象保障全覆盖,到2017年底,实现全镇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3.具体任务:2015—2017三年内,全镇农村贫困人口分别逐年减少1184人、693人、618人。到2017年底,贫困人口降至520人左右,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
二、强化工作措施
(一)核定对象,精准识别到位
一要分类对号扶持。对已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收入为依据再次进行核准,逐村逐户拉网式摸底排查和精确复核,对“关系户”、“人情户”坚决予以清除,对已脱贫的及时予以销号,确保扶贫对象的真实性。经核查,目前全镇1028户3015人贫困人口,大致分为A、B两类:A类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有805户2658人,可通过产业、搬迁或劳务等帮扶方式达到脱贫目标;B类是指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家庭,有223户357人,只能完全依靠政府保障措施实现衣、食、住无忧目标。三年扶贫攻坚,要集中力量强攻A类贫困户脱贫销号,保障B类贫困户基本生活。
二要分年挂图作业。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分三年制定脱贫规划。镇、村要逐级分解落实三年决战任务,对每年计划要求精准脱贫的A类贫困户落实到户到人,建立台账,并使用图表标注清楚,挂图作业,脱贫一户销号一户,决不能让扶贫任务悬空。
三要分户规范建档。定期更新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全国扶贫对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建立扶贫信息互联互通平台,供帮扶单位(企业)和社会各界查询,做到资源共享。
(二)因类制宜,精准施策到位
一要全力打好基础设施扶贫攻坚战。围绕解决交通、水利等“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加速实施“五项工程”。其一,加速实施自然村通达工程。在每公里省补助10万元、县配套2万元的基础上,县、镇再分别配套6万元、2万元,确保到2016年底,贫困村中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交通口要负责抓好落实。其二,加速实施危房改造工程。今明两年分别完成199户、200户,确保到2016年底全面完成农村贫困户土坯房和危旧住房改造任务。规划站要负责抓好落实。其三,加速实施自来水农用水工程。大力推进农村自来水工程,全面实施农田灌溉规划,规划项目实质性向贫困村倾斜,力争到2017年底,基本解决贫困村居民饮水困难问题,基本解决贫困村较大连片农田有效灌溉问题。水务站要负责抓好落实。其四,加速实施农网改造工程。优先安排贫困村农网改造升级,到2017年底以前全镇贫困村电压低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供电所要负责抓好落实。其五,加速实施村庄整治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每个贫困村每年统筹安排不少于2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村庄整治、生态建设。
二要全力打好特色产业扶贫攻坚战。认真对接县里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措并举,大力发展井冈蜜柚、高产油茶、有机茶叶、果子狸养殖等特色产业。其一,实行扶贫资金到户。对干部重点帮扶的A类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一次性扶持产业发展补助资金5000元以上,按规划分批实施,3年内全覆盖。同时,整合其他各块资金,形成“5000+ⅹ”的资金放大,提高特色产业开发效益。其二,实行产业奖补提标。在我县现有产业奖补政策范围内,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奖补标准,即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县定奖补产业发展规模的,按现行县定奖补政策基础上加奖50%,实现“扶贫”和“壮大富民产业”双丰收。其三,实行产业信贷试点。按照万办字〔2015〕65号文件要求,在2个试点村中开展扶贫和移民产业贷款试点工作。在开展试点的同时,县财政每年再安排6000万元风险补偿金,存入县农村信用联社,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贷款范围,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困难。同时还要开展普惠金融试点,县“财政惠农信贷通”对吸纳贫困户达到30%以上的经营主体和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倾斜,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开展农民住房抵押贷款。其四,实行服务体系创新。积极引导承包土地向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围绕个人发展壮大型、产业合作社入股型、家庭农场带动型等三种产业发展类型,扩大产业扶贫覆盖面,提高贫困户的组织化水平,让贫困户抱团取暖,从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而长效的收益。加大对带动贫困户以土地出租、联营,资金入股等方式进行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产业基地的扶持力度。广泛推行“千村万户老乡工程”,力争2-3年覆盖80%以上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另外,积极发挥原中央苏区县红色旅游、XX湖生态旅游等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力争在年内打造1-2个乡村旅游扶贫点。
三要全力打好搬迁扶贫攻坚战。其一,在引导上体现群众自愿。对地处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就地脱贫难度大、成本高的贫困群众,通过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多方支持,扎实推进搬迁扶贫,有序引导贫困人口向城区、工业园区、中心镇或中心村搬迁转移。2015年计划搬迁移民城467人,其中:深山区移民搬迁230人,生态移民237人。其二,在方式上实行集中安置。扶贫搬迁的移民原则上一律实行集中安置,主要在中心镇(村)以及城区园区进行集中安置。其中:县城东湖小区安置点计划安置移民城215人;县工业园区安置点计划安置移民城42人;圩镇安置点计划安置移民210人,鼓励其他有条件的中心村申报建设移民安置点小区。其三,在资源上做到整合用活。交通、水利、供电、教育、文化、新村办、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倾斜支持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道路、通水、通电、学校、卫生所、文化等公共设施。把移民搬迁安置用地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计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专项安排用地指标。列入了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范围的要落实土地收益分配政策,搬迁移民可享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试点政策补助。搬迁移民户可享受搬迁移民扶贫补助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对特别困难的搬迁户,进一步提高建房补助标准,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一对一”帮扶;搬迁移民户除享受移民安置各项扶持政策外,迁出地的土地、山林、水面等承包经营权不变;就业部门对移民进行免费培训,园区办根据移民需求,帮助移民实现“一户一人”入园就业,解决其后续发展问题,实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四要全力打好智力扶贫攻坚战。主要做到“三个倾斜”:其一,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加强贫困村学校规划,优先支持建设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同步实现标准化和现代远程教育,新招聘的教师优先安排到贫困村小学任教,县教体局每年定期安排优秀的小学教师到贫困村小学轮流支教,让贫困村的小学生能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完善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优先支持贫困村利用闲置校舍改办幼儿园、村小增设附属幼儿班、学前教育巡回支教点项目,2017年年底前每个贫困村至少要建成一所普惠性、低收费幼儿园。其二,资助力度向贫困生倾斜。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政策,逐步提高贫困生资助标准。公办幼儿园、村小附属幼儿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前教育的保教费减半;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县在上级规定的基础上每人每年增加500元;XX中学招收1-2个高中励志班,XX二中招收1-2个初中励志班,择优录取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到励志班上学,励志班学生除享受国家规定的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外,每人每学年再给予生活补助1000元,并免除学杂费、住宿费;对考取三本以上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特困户子女每人一次性补助8000元;为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其三,职业培训向贫困户倾斜。支持职业学历教育,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参加中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除实行免费教育外,在校期间每人每学年给予生活补助2000元。面向农村贫困家庭定向培养人才,今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报考“三定向”的加20分录取;从2016年起,切出20%的“三定向”招生指标,专门用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并根据当年招生考试情况确定具体加分标准。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部门颁发职业技能证书的扶贫对象,给予每人1000元培训补助;为扶贫对象免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五要全力打好劳务扶贫攻坚战。主要采取两个途径进行:其一,购买公益性岗位实现安置就业。积极探索政府通过购买环卫、园林、保洁、治安巡逻、农村公路养护等政府公益性就业岗位,确保每年拿出30%以上的公益性就业岗位给贫困户选择,用于扶持贫困人口就业。其二,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实现鼓励创业。凡通过创业带领贫困户家庭成员就业,经就业部门审核符合相关规定的,优先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
六要全力打好保障扶贫攻坚战。主要是完善四大保障制度:其一,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五保”补助标准,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做到“应保尽保”,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范围。其二,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B类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政府代缴范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代缴,让其享受基本养老金保障。其三,完善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县政府出资为B类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合作医疗保险,让贫困户免费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保障和大病保险保障。其四,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困难,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或个人给予临时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一是健全部门“不脱贫、不撤兵”的驻村联系机制。按照万发〔2015〕3号文件要求,县领导和县直单位定点帮扶“十二五”贫困村工作继续执行到2015年12月底。同时,提前安排县领导和县直单位挂点帮扶“十三五”贫困村,从2015-2017年,一定三年不变,强化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实现全镇3个“十三五”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各帮扶单位要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力争三年之内消灭“空壳村”。年内,各帮扶单位要安排每个挂点村不少于2万元资金用于帮助该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部门要探索开展向“十三五”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以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探索贫困村“第一书记”与驻村工作队队长相统一的有效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管道”作用。各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落实帮扶任务和责任,驻村单位没有完成扶贫任务的,驻村帮扶工作不撤兵。
二是健全干部“不脱贫、不脱钩”的结对帮扶机制。按照精准扶贫、扶持到户的总要求,确保全体党政机关干部对全镇10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全覆盖。2015年从A类80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择74户产业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较强的贫困户进行产业重点帮扶,科级干部继续采取“1+2+2”(即每位干部每年新帮2户,巩固帮扶2户)的方式进行结对帮扶,正股级干部采取“1+1”方式进行结对帮扶,其余的9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党政机关干部的一般联系帮扶户,按照副科级以上干部“1+8”,正股级干部“1+6”,其他干部“1+4”的方式进行联系帮扶。2016年和2017年科级干部和正股级干部每年分别从各自的一般联系帮扶户中选择适合产业帮扶的对象进行产业重点帮扶,到2017年底,全镇产业重点帮扶对象达到222户左右,占A类贫困户的50%左右。产业重点帮扶和一般联系帮扶的具体目标和考核奖惩分别为:其一,重点帮扶县里每年从1000万元省级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中安排800万元左右用于干部重点帮扶工作,给予每户重点帮扶贫困户5000元的产业发展帮扶资金。帮扶干部必须根据“干部学用技术”活动要求,定期到贫困户家中上门解决实际问题,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镇里将依托农技信息和指导平台,实现农技信息共享,同时有效监督帮扶干部和农技人员的“学用技术”帮扶工作。帮扶干部应每月至少1次深入到帮扶户家中指导扶贫,年底在确保每户贫困户5000元的帮扶资金不流失的前提下,通过一年的帮扶,当年能见效的项目必须实现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当年不能见效的种植业项目要达到新建5亩或垦复扩种20亩的规模,成活率达到90%以上。将依托结对帮扶网上短信平台,将领导指示精神、阶段性工作安排、帮扶督查情况等信息及时准确地告知帮扶干部。同时要完善干部结对帮扶考核办法,既要考核当年的帮扶成效,还要采取“回头看”的督查形式,对往年的帮扶对象进行跟踪问效,实行帮扶干部“帮扶问责制”和“脱贫申报制”,即每年要对干部往年帮扶的对象进行“回头看”,如果帮扶对象未脱贫,则原帮扶干部要继续帮扶,第一次继续帮扶的帮扶资金由帮扶干部所在单位安排解决,最少不低于5000元/户,帮扶干部经过第一次继续帮扶后,帮扶户如已脱贫,则由帮扶干部向县扶贫和移民工作领导小组申报验收,经扶贫和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派人到户实地审核确认后才算帮扶任务完成。如果验收再不合格,帮扶户还未脱贫,则进行第二次继续帮扶,帮扶资金由帮扶干部所在单位及帮扶干部个人各出50%(个人出资部分由县财政统一在干部个人工资中扣除),如果经过三年帮扶,属于帮扶干部工作不力而造成帮扶对象仍未脱贫,则对帮扶干部作出组织处理。在帮扶过程中如遇帮扶干部镇内工作岗位正常调整,帮扶对象不变,任务也跟着落实到帮扶干部新的工作岗位,确保帮扶对象不脱贫干部帮扶不脱钩。其二,一般联系帮扶,干部在联系帮扶时要密切联系群众,掌握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现状,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利用“干部学用技术”活动所学知识,帮助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利用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政策,根据贫困户发展需要帮助贫困户到合作银行办理小额贷款,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题。镇扶贫和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不定期对干部的联系帮扶工作进行督查,对联系帮扶时工作态度不端正、不进行上门帮扶等帮扶不力的行为要在全镇进行通报批评,并以此作为干部推荐使用时的重要依据。
三是健全扶贫对象“不脱贫、不销号”的跟踪管理机制。要加强对扶贫对象的跟踪管理,做到“不脱贫不销号”,落实三年决战脱贫任务,确保用三年时间消除各贫困村的绝对贫困现象。加强扶贫信息监测工作,及时更新扶贫对象统计监测系统的数据信息,每年都要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收入变动状况、干部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帮扶、扶贫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并及时录入全国扶贫对象统计监测系统。按照“贫困在库,脱贫出库”的原则,对已经脱贫的贫困户及时销号,对因特殊情况返贫的登记入库。对扶贫项目安排及实施、扶贫资金使用、贫困户得到扶持等情况,定期在村务公开栏内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三、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措施。为确保“精准扶贫,决战三年”活动取得实效,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在原“镇扶贫和移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增设大决战活动办公室及党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搬迁扶贫等八个工作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及主要职责见附件5),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村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各镇直单位都要建立帮扶小组,把扶贫攻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村、镇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落实责任措施,坚持扶贫开发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难点问题亲自协调、关键环节亲自过问,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取得更大成效。镇党委、镇政府要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每个季度调度一次扶贫攻坚工作。
2.强化资金投入,整合各方资源。注重整合涉农部门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农村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0%要安排在贫困村,新农村建设村点60%安排在贫困村,支持扶贫对象搬迁移民、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研究制定并落实好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特惠政策,各村、镇直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管好用好各项扶贫资金,提高扶贫到户资金占扶贫资金总量的比重,确保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优先受益。要提高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避免贫困村因无力自筹配套资金而无法实施基础设施项目,或因农村公共设施项目建设而产生负债。
2、推进路庄小学、韩村完小教学楼建设。路庄小学建筑面积2100平米,投资290万元;韩村完小建筑面积1900平米,投资380万元。
3、改、扩建六所幼儿园。其中,*县幼儿园新建平房577平米,投资78万元;河北乡龙泉幼儿园新建平房504平米,投资108万元;河北乡郭楼幼儿园新建平房375平米及其附属工程,投资58万元;尚村镇西尚村幼儿园新建平房580平米,投资88万元;万里镇万里幼儿园新建平房580平米,投资90万元;路庄幼儿园新建平方150平米及附属工程,投资58万元。
4、扩建第三实验小学项目。总投资575万元,扩建教学楼2766平米,连廊460平米。
5、推进双语特色学校项目建设。按照规划部门出具的设计条件,做最后方案调整,进行土地勘察,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争取年内开工。
6、推进高标准幼儿园项目建设。尽快取得建设用地,完善设计图纸,办理相关手续,争取年内开工。
7、特教学校建设。(需投资480万元,包括专项资金380万元,地方需配套100万元,土地未落实。)
8、结合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全面推进薄弱校改造工程。投资3073万元(包括中央资金1100万元,省级资金375万元,历年校舍改造资金520万元,薄弱学校改造县配套资金1078万元)添置教育装备、添置音体美教学仪器、为硬化中小学操场等。
9、新建四中教学楼4800平米,需资金720万元,前期手续40万元,配套附属设施90万元;新建操场围墙325米,需资金15万元;操场硬化塑胶跑道需资金360万元,其他路面硬化需资金40万元。资金一共需求1265万元,所有资金为县财政投入。
10、谋划筹集一所普通高级中学。由于生源的骤增、现有高中招生数量的限制,导致每年大量高中生源外流,新建一所高级中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具体筹集事宜另行论证。
1、继续完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以促进教育公平为核心,统筹城乡师资配置,面向社会公开招录200名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
2、与北京新学校研究院深入合作。按照合作项目规划,积极开展校长挂职实践、优秀教师理论学习、语文主题实验、高考指导等实验项目,同时,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德育管理、教师培训等常规管理制度,通过举办各种培训项目、教师授课能力等级评价、城乡学校帮扶结对活动、教师支教活动、教师城乡交流等措施,提高两支队伍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3、加强师风师德建设。积极开展强师德,树师能活动,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全县努力打造一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1、学前教育,以建设规范化幼儿园为重点,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坚决扭转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督促新建第二幼儿园通过省级示范园验收,促进农村幼儿园达标上类。
2、义务教育,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规范招生工作,做好幼升小、小升初招生计划,做好标准化学校的申报验收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积极开展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评估,加强学校德育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高中教育,强化细节管理,狠抓教育质量,要千方百计留住优质生源,积极培育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学困生,整体提高一本、二本上线率,巩固优质教育品牌。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硬件——解读教材,提高业务水平。8月26-28日组织全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除了了解本学科的总目标,明确本年段的教学目标外,还组织镇教师一起学习、归纳、总结出了各年段目标之间的关联。使老师们做到心中有数,备课时目标明确。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以前比较有了较大的提高,也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目标定位、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为教师的实际教学做好了理论准备。
2、软件——吸收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片区兼职教研活动,县兼职教研员的优秀课例展示,公开课的点评和剖析。面对面的讲解,真情而又毫无保留的传授。让广大教师得灵魂的触及,对新时代课堂教学从新认识,与新课改接轨。
二、强化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本期的教研工作中,为让《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深入到课堂中,我校组织了xx圩--都城两镇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一年级语文由中心小学的谭xx和xx小学的钟xx上,三年级语文由都城镇锦枝小学的傅小青和xx中心小学的颜xx上,六年级数学由中心小学的陈xx和xx小学的韦xx上,在活动过程中,各授课教师首先进行课程设计理念介绍、教学过程设计和授课后的反思,然后由评课教师对课堂进行评价,特别是课堂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现场讨论,共同探讨改进的方法。通过评课,使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得到了学习提高。同时、都城镇锦枝小学校长袁振令就课堂教学的改革提出宝贵意见,改革要切合实际,改革要慢慢来,改革要一步一个脚印。
2、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县兼职到省、市学习、观摩高水平的教研活动;同时,多次组织教师到片区教研活动,邻近镇学校观摩学习,并请都城镇中心小学骨干教师到我校上优质课。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提高了自身教学水平,成效显着。
3、今学年都城镇中心小学结对帮扶我校,分别派出都城镇xx小学教导主任梁xx、xx镇xx小学教师莫xx到xx镇中心小学交流指导;xx镇中心小学派两人到都城镇中心小学学习经念。
三、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到位,从我做起。
校本教研是体现一所学校的教研特色的最有效的途经和平台,是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好窗口。县教研室为了充分发挥教研指导作用,招聘兼职教研员。为此,成立xx镇中心校教研组。组长:卢xx,成员:李xx、李xx、余xx、陈xx、欧阳xx 陈xx、贤xx、李xx。
2、一步一个脚印抓常规。
在开学初订立了《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按照计划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集体学习、集体备课、作业布置、批改、教学反思等、集体研讨等活动开展的有条不紊。撰写教学案例、撰写经验论文、撰写反思、撰写数学日记蔚然成风。通过交流,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借鉴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余xx的县英语立项课题《让英语课堂活起来》申报结题工作。卢xx的语文小专题研究,按照《如何提高语文朗读能力》方案,组织相关教师开展实施。李xx的数学小专题研究,按照《以口算训练促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方案,组织相关教师开展实施。镇内各校“同课异构”研究模式形成,高中低年级各一科,村校—完小。电教课,要求校本部和xx小学40岁以下主科任每学期上一节电教课。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有6人次获奖团体总分14分,获奖名次实现“零”的突破。两人获体育道德风尚奖;中心小学有11人获市、县奖;分别是中心小学的陈金环写的论文获市一等奖,陈xx论文获市二等奖,何xx写的论文获市三等奖,陆xx获县一等奖,黎xx获县二等奖,还有欧阳xx、余xx、何xx、陈xx获县三等奖。在xx-xx学年度小学六年级文化检测中,全县前1600名中桂圩镇小学有76人,前900名中有36人,前600名中有23人,前300名中有8人,综合总分在全县的第9位。
四、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本学年的教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学习的关注度不够。虽然我们的教师都在参与学习,但少部分教师的学习还只是放在表面的学习上,并未对学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应用,未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在今后的学习方面还需从意识上提高,让教师真正把学习落实到实处。
2、参与交流的意识还有待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是教师发展和提高的最佳途径,但在教师的经验交流方面,部分教师的参与热情不够,的是“单干”的研讨方式,这对教师自身成长不利,对全体教师的提高也是不利的。除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外,这需要运用制度来强化,保证交流意识的形成。
3、课题研讨的形式较多,而实际效果不明显。建议今后的课题研讨要注重实效性,而不能只提不做,或者只有表面的形式的工作。
4、教师的合作探究精神不足,集体主义意识不强。
总之,教研工作是一个全体教师参与的工作,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们要团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共同提高,共同发展,为我镇小学的教育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再接再厉,再上新台阶。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区七届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构建优质教育基地,打造*教育中心”为目标,依托创建“现代学校制度”和打造“和谐校园”这一载体,突出“统筹、均衡、规范、和谐”的发展主题,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师结构,规范教育管理,提升教育效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构建和谐教育。
(二)主要目标
1、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5%以上,开展0—2周岁的幼教一体化试点;6—11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12—14周岁少年入学率达99.8%以上,小升初比例达100%;初中年流生率控制在1%以内,小学控制在0.05%以内;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初升高比例达98%以上,普职高比例达1:1;职教流生率控制在9%以内。
2、教育投入:加快实施中小学校网调整规划,逐步改造*二中破旧房,实施实验小学民房拆迁工程;启动三甲中学食宿改造工程;完成*中学、*二中、前所中心校和章安中学等校的田径场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学校食堂改造工程,完成*二中食宿工程和*、前所两中学的学生公寓扩建工程;启动双语学校校区建设。
3、师资队伍建设:专任教师高一层次学历比例小学、初中分别达到80%、77%;评选第十三届星级教师50名;高中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达到2%。
4、学校发展:通过省示范性初中(小学)预验收达4所(12所);继续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平安校园创建达标学校数达100%,中小学生犯罪率万分之一以内,职校学生犯罪率在万分之二以内;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停办学前班,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受资助比例在9%以上;中小学体育达标面100%;增加高考上线人数和上重点线人数;完成5项省级以上课题鉴定;指导大陈镇创建市教育明星乡镇,使我区市教育明星乡镇建成率达到100%。
(三)工作措施
巩固一项成果
继续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探索与实践,举办“国家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研讨峰会。不断完善效能评估体系,重点推进“中小学效能评估办法”的全面实施。积极指导学校效能评估组工作,与中央教科所一起编印“中小学效能评估操作手册”。采取星级制的办法来衡量学校管理效能的高低,进行学年度评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为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创设良好的环境。
突出两个重点
1、扶持薄弱学校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建设合格化标准化学校。加强农村学校合格化标准化建设,做好第三批标准化学校的迎检和第四批标准化学校的申报工作。继续推进农村校舍改造,做好“一硬二改三化”的收尾工作。加快实施“村完小形象提升行动计划”。
(2)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杂费制度,规范和完善人民教育基金会的捐资手续,拓宽各种捐资渠道,增加对农村名师的奖励和农村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调动和发挥街道(镇)办学的积极性。争取财政支持,加大对农村学校预算内经费倾斜力度,拨足生均公用经费。加大教育统筹基金调节力度,尽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经费拨款制度,在确保义务教育学校“三保”前提下,对高中段、职业学校实行奖励制度,将校长福利基金与办学效能高低相挂钩。
(3)开展名师下乡支教活动。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程”建设,加大名师、星级教师下乡支教活动的力度,实行教科研讲座交流、与一线教师科研对话和上一堂教学研究课等形式,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4)加大弱势群体扶持力度。做好扶困助学工作,继续实施贫困生资助扩面工程和爱心营养餐工程,救助特困家庭子女接受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进一步发扬无差别教育精神。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认真执行“*区外来民工子女入学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行为,依法保障外来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深入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继续抓好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校本培训,狠抓考纪考风,注重培训效果。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邀请省“千人百场”讲师团成员为全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继续实施师资培训资金补助制度,学校也要相应地在政策、时间、工作量以及经费上为教师业务进修提供方便和支持。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教学论坛、网站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和选派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与省内外名师结对拜师学艺,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严格实行新教师和新任中小学校长上岗培训制度。举办“迎奥运、庆教师节”全区教职工体育运动会,丰富教职工的文体活动。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广泛开展“尊师爱生建设年”活动和“热心爱教、文明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承诺活动,继续开展“群体师德创优”活动。同时,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严肃整治教师有偿补课、违规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及违犯计划生育条例等现象。
(3)加大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继续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每年两次公开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不断拓宽教师来源渠道。继续实施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倾斜农村中小学校职工编制核定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会同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财政局争取理顺街道中心幼儿园和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教师的人事关系,并给予定员。完善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和特聘教师制度,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拉开分配档次,向名优教师倾斜。
(4)实施名师培养制度。开展*区第十三届星级教师评选活动,抓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制订名师培养计划,落实“名师培养专项资金”。完善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继续宣传和引进省市名师和特级教师等人才,要求校校建立“名师工作室”,积极鼓励省特级教师出版《*区省特级教师丛书》,进一步发挥名师示范幅射作用。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公开选拔和民主推荐中小学校长。建立校长任期目标经营管理责任制度。加强校长后备干部建设,继续实施校长挂职学习锻炼,定期选送优秀校长参加国家、省、市有关专题研修班培训。继续召开暑期校长读书会和举办校长论坛活动,激发校长的学习动力。
加强三个建设
1、加强和谐校园建设
着力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和工作氛围,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出台《*区教育系统创建“和谐校园”的实施意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开展师生恳谈、群体师德创优活动,设立校长信箱,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教育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关工委工作,努力办好家长学校。进一步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做好第三批“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开展安全教育进课堂活动,切实加强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检查,开展安全教育季专题活动;切实加强学校饮食卫生的管理,实施“改厨改宿”工程,深化食堂卫生等级量化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切实加强学生交通安全管理,完善交通协管员制度;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切实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彻底排查校园内部各种安全隐患。制订各种安全预案,加强安全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强化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非责任事故的教育责任追究制度。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进一步规范政校务公开制度。重点是完善基建工程、大宗物资采购招投标制度,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凡属政府采购“目录”外的物品,由学校集体组织采购,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采购程序要合法,20*年全区各校的军训服装和床上用品全部集中招投标。加强对教育企业公司不良资产的清理,加大对教育印刷厂的监管力度。进一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扎实有效推进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进一步改进服务态度,改革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努力做好和直线电话工作,力争投诉件办结率达到99%,满意率达到98%以上。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加大教育宣传力度。继续在*电视台开设“*教育”专栏,在*商报上开辟专版,大张旗鼓地宣传*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3、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
继续开展*市教育基本现代化镇(街道)、学校创建活动,争取2个街道(镇)成为*市教育基本现代化镇(街道)、10所学校成为*市教育基本现代化学校。强化教育资源库及学校校园网建设,提高现代教育装备水平,配齐所有起始年级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努力达到实施新课程年级班班有多媒体设备,校校有计算机教室,配足教师办公用的计算机,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物质保障。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展网上学习和电子备课。
抓好四大工作
1、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1)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推进“生态德育”工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进一步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开展团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少年儿童的“五自”能力。实施“班主任培养计划”,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建设一批优秀班集体。
(2)实施学生素质拓展工程。举办第十六届中小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和第二十六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筹备第三届未成年人读书节。组队参加市第十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举办第二届学生体育节。小学要继续抓好鼓号队等特色队室建设。组队参加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文艺会演,选送优秀学生参加省A、B级艺术特长测试,努力使参测人数和通过人数有新的突破。
(3)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关工委成员的作用。街道中心校以上学校均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对有条件的学校都要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组建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到全区中小学进行巡回演讲。
(4)推进新课改建设。树立“抓质量、抓落实、抓创新、抓特色、抓提升”的意识,着重做好高中新课程的培训和调研力度。要有序、有效地抓好新教材教学典型引路工作;要总结前7次课改学科培训——学科调研——成果展示的经验教训,抓好课改的第8次学科培训——学科调研——成果展示工作。
(5)开齐开足开好所有课程。小学三年级以上要开设英语课、信息技术课和地方课程。巩固“小班化”教学成果,不断把“小班化”教学推向深入。
2、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1)加强教师的教科研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区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健全“教研网”,完善“开课周”,推广“联谊会”,组织名师与星级教师的支教活动,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开展“中心校与完小互动式行动研究”活动,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努力提高我区学校的教科研水平。
(2)加强“三考”工作的指导。召开区中高考质量分析会,研究分析前几年高考、中考试卷的深度、广度以及难度系数,拟安排三次区调考,加强对“中高考”的统考和模拟考的组织领导。仔细研究新会考的变化和特点,加强高中新会考的指导工作。
(3)加强教学质量全程管理。建立*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符合实际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册。筹办教务管理论坛,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块教学、分层教学、学分制等研究,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继续实施“高考质量进步奖”和“高三分流奖励办法”,建立高中教育质量激励机制。
3、优化教育教学资源
(1)推进幼儿教育标准化发展。进一步加大政策导引力度,对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作出政策性规定。编制区幼儿园布局规划,争创市级示范性幼儿园2所。加大民办幼儿园培训机构管理的力度,协助民政部门逐步整顿非法办园机构。召开“亲子乐园”工作现场会,探讨0---3岁婴幼儿早教新路子。全面实施“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工程”,加强街道(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努力使每一个乡镇均达到市一级幼儿园标准。构建幼教集团的教育网络,促进资源共享,打造平安园舍。
(2)推进中小学教育优质化发展。加快全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严格控制基建规模,要适时从增量向提质转轨,努力打造一批“内部管理强、办学档次高、教育质量硬”的精品学校。努力提升教育的品牌,充分利用现有的区域教育资源开展校际学术交流,发挥有限教育资源的无限作用。鼓励学校加强与上海、杭州等知名学校的联系,大胆引入优质资源。召开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示范性机械制造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3)推进成人教育特长化发展。积极发挥*社区学院的龙头作用,构建社区教育网络。积极发挥各职校培训资源,做好预备劳动力的培训工作,配合区劳动力素质培训办公室做好农民职工培训工作。
4、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1)严格遵守招生规定。招收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入学按照“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严格禁止举行学科书面考试;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严格执行《*区中小学招生工作暂行办法》规定,在制度层面上解决贿招、提前招、扩招、快慢班、随意开除学困生等问题,努力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招生和学习环境。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制订“*区中小学校办学规范”,控制办学规模、控制班额,签订“双控”责任状。
1N乡概况与扶贫工作
1.1N乡概况
贵州省P市N乡位于六枝特区西北部,地势呈东南低、西北高的阶梯状。东与Z县相邻、西与S县接壤、北抵Y县,南面和东南面分别与X乡、S乡隔河相望。全乡平均海拔约1450m,年均气温13.5℃,年均无霜期265天,年日照时长约1300小时,年降雨量约1380毫升。全乡下辖9个行政村121个村民组,境内居住着汉族、苗族、彝族、回族、仡佬族、布依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40.7%。全乡目前总户数7166户25197人,其中农业人口24396人,少数民族10862人,农村劳动力12378人。产业结构上,以农业(种养殖业)为主,主要农业作物为辣椒、玉米、土豆;全乡境内除一处因修建通村公路需要而建立的砂石厂外,无矿产资源开发产业,缺乏有规模的工业及加工工业存在。自然环境保育较好,旅游资源主要由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组成,自2015年黔中枢纽水利工程建成蓄水以来,全乡被乌江上游的三岔河、拦龙河四面环绕,形成了一座83.1平方公里的“岛屿”(其中,耕地面积47061亩,地土层平均厚度超过40cm,林地面积44013亩,森林覆盖率51%),西部第一内陆岛的美誉为N乡带来了新一轮旅游发展机遇。贫困程度上,N乡现有总户数7166户25197人,作为纯农业贫困乡,所辖9个行政村均为贫困村,共有贫困户2193户6417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002户,3873人;低保户1124户,2473人;五保户67户71人,全乡贫困发生率为26.3%。因此,虽然依托于黔中枢纽水利工程的建设,库区经济效益却难以提升。
1.2N乡的扶贫工作
1.2.1精准扶贫现状。据《N乡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乡脱贫205户710人,尚有贫困人口2193户6417人。对于尚未脱贫的人口,乡政府拟通过务工带动183户1167人,发展山地产业带动1572户3109人,民政对于低保户兜底435户2141人。针对当年因病因灾致贫的农户,通过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等方式进行保障,降低其受害程度。根据调研情况得知,针对当前全乡贫困情况,有关部门将按照“六个到村到户”的精准帮扶要求,结合N乡实际情况,从乡选派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到9个行政村;同步小康工作队从市选派干部任扶贫工作组组长,驻村干部、村干部、同步小康书记共同进驻9个村。预计通过各单位选派的干部与农户实现结对帮扶,全乡规模预计在1002户3873人(除低保户、五保户)。1.2.2精准扶贫工作成绩。由于缺乏工业支撑,N乡发展较周边乡镇更为滞后,为全省特困乡。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全乡正在逐步摆脱“扶贫效果欠佳,人民生活水平止步”的情况。具体说来,在精准扶贫工作上,全乡有以下工作成绩:首先,抽调干部职工、村两委干部、同步小康组成员共同组成驻村工作专班,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逐一对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识别认定,全面核对把关,为贫困人口建档,实现精准检测。其次,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基于农业乡无工业的特点,大力引进和发展以茶叶、刺梨、核桃、辣椒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并在资金、技术、用地规模上帮助农户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据《N乡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示,目前受益农户规模已达到4876户17066人,覆盖所有9个行政村。
2N乡的贫困成因分析
(1)人口分布散乱,难以集中扶贫。N乡现在尚有贫困人口2193户6417人,贫困发生率为26.3%,数据上贫困发生率不高的背后,是居民的刚刚迈过贫困线又极易返贫的现实。同时,由于N乡受高坡、半高坡地带与喀斯特地形影响,各行政村之间虽有通村公路连通,下辖的村民组却分散在不同的山头,且各村民组人口数量相差巨大,使得大型扶贫项目难以选址、落成并实行集中扶贫。(2)自然灾害频发,容易造成返贫。对于刚刚迈过贫困线的家庭而言,其脱贫主要原因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较高,在外务工两三年的积蓄即可回家修屋盖楼,实现基本脱贫。而缺乏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家庭,则只能依靠小农种养殖维持家庭的收入。就返贫因素来说,外出务工家庭主要受工伤意外事故及留守亲人亡故影响;在乡务农家庭,生活条件较为困难且受自然灾害与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影响更为直接,这些情况都极易造成类似家庭的返贫。(3)农户体质较差,丧失劳作能力。全乡无脱贫能力的人口中,有丧失劳动力的五保户家庭,也有聋哑人、癫痫病患者、残疾人、智力障碍人等,他们已基本丧失劳动力。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脱贫也主要依赖于农业改革的N乡,这部分人由于较差的体质,在脱贫工作中基本上只能依赖于家人和政府的关怀生存,难以实现劳动脱贫。(4)整体发展滞后,脱贫难度艰巨。N乡作为贫困乡,对相关产业的扶持能力较弱,自身整体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着脱贫工作的进行,加大了扶贫工作难度。由于曾经交通闭塞、无工业支柱等因素影响,特区极少有发展项目会投放到N乡,从而加剧了项目匮乏的现状,致使到目前为止全乡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经济总量不大。(5)民生事业薄弱,脱贫缺乏保障。N乡目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依然不足,农村教育设施薄弱,辖区内有中学一所、小学九所、幼儿园一所,拥有编制教师21人,初中在校生356人,小学在校生625人。多数村小学及教学点无校舍或校舍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困难,不少村级卫生所设备简陋,甚至缺少专业医生与药品,使得脱贫工作在基础设施上难以得到保障,以至于返贫概率较大,脱贫保障工作困难。
3N乡的民族旅游开发困境
在黔中枢纽水利工程建成、蓄水后,依托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淳朴的民族风情,N乡正努力转变发展思路,尝试以民族旅游作为“十三五”时期提振全乡经济、实现全面脱贫的发展道路,并在六枝特区政府的鼓励下推选出全乡40个旅游资源(包括自然、人文),力争获得新一轮发展机遇,触摸旅游经济红利。为此,笔者以“NC008——平寨村歪梳苗风情”等5个N乡向特区申报的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查、整理相关资源的存续现状,笔者基本认为N乡歪梳苗文化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文化内容丰富、本真性较强、开发程度低等特点,是一笔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但是,N乡在接下来的发展规划上若依靠于旅游开发,则需要考虑以下五个开发困境带来的限制:(1)改造规划滞后,民族符号缺失。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虽然出于对居民住房安全的考虑,2000年以来N乡对茅草房进行了专项改造,将存在安全隐患的旧茅草房全部推到重建。但是,在实行这一政策的同时由于规划工作的滞后,缺乏对当地传统民居结构、居住模式资料的整理、保存,对传统苗族民居代表的文化内涵更是缺乏梳理。目前,全乡民居建筑基本为现代风格的砖瓦结构或混凝土结构,村民所述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茅草房和干栏结构房屋几乎绝迹。除反映民族文化的特色建筑以外,包括服饰、饮食、节庆等民族文化符号,在相对滞后的改造规划面前,也极易被判定为落后文化而遭遇到全盘否定。(2)经济基础薄弱,文化需求不足。根据2011~2015年《N乡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数据,截至2015年N乡的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较2011年已实现翻倍,但仅达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一半,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仍然明显。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生存需求属于基本需求层次,而文化需求属于高层次的需求,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才会带动文化需求的提高。为此反应出来的是手艺较好的歪梳苗工匠因温饱问题,常常被迫放弃传承苗族技艺,日常生活中对于民族文化的需求显得不足。(3)缺乏对外交流,文化自觉缺失。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人民对于安全的认识逐步固化为“处于隐蔽环境中就是安全”,造成了苗族多分布在对外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恶劣的生存条件和文化交流的缺乏等原因,N乡歪梳苗在产生了独特文化的同时,生产力水平相较于外界来说仍显得较为落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居住在山区的苗族人民对外交流也愈加频繁。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当地居民发现了大量优于本民族惯习的先进文化,这些文化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进步,也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在强大的文化冲击之下,当地居民对民族文化日渐丧失自信,因而民族文化的传承也遭遇了困境。随着少数民族人口文化自觉的缺失,民族文化承载的内涵也在日渐褪色,而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的符号,缺乏民族文化自觉的地区又何谈文化旅游开发。(4)生计方式改变,存在传承断层。N乡苗族世代以山地耕牧为主要生计方式,属于相对闭塞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由于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双重局限,农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封闭的生活环境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深。因此,外出务工、脱农入工等生计方式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生计,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减少了耕地面积,迫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文化传承失去了承接对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人口结构断层。(5)沿袭方式固化,传承场域单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一些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正不断受到冲击。民族传统技艺的输出、民族文化的传承基本上是在特定的民族内流动和延续,所呈现的情况包括族群内传习、家族内传习、师门内传习等方式,反映出来的现象就是沿袭方式固化,传承效率低下。此外,偏远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在沿袭方面,有一个共同的局限性,即传承场域单一。基本上所有的民族文化传承都滞留在传统的场域内,而对于手工业一类可以推广学习的民族文化,却又少有人致力于其中。综上所述,由于先期开发时缺乏科学规划,加上经济实力弱、文化需求低,导致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青少年一代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缺失更加严重。同时,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等情况在造成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一类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制造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断层。自身民族文化符号缺失、自信不够、需求不足,将成为以N乡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地区后起乡镇在保护、传承、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面临的重要发展困境。
4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对策建议
民族地区后起乡镇能够意识到自身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实现精准发展、发挥后发优势是立足于“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观念进步,也为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创造了希望。针对广大民族地区尝试通过民族旅游开发实现地区脱贫的夙愿,有关部门在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过程中,务必正视旅游经济效益、注重民族文化符号的追寻、注重文化本真性的展现。在此,笔者在精准扶贫的视阈下为民族地区的旅游开(下转P78)3.3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中心是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强调学科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并以认知发展规律来构建其教学子系统。根据专业实习、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课程选修模板,依据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进行自我选择、自我规划。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遵循课程群、课程单元以及单门课程的课程体系结构。先让学生学习充满描述性和操作性内容的专业基础课,教师再从实际出发,利用参观、模拟现场教学以及实习等方法来构建实践教学内容,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景区景点,考察与旅游业相关的酒店、交通路线和制定购物商店。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深入理解基础专业知识并习得一定的操作管理技能,提升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3.4实践教学专业实习体系分析为了有效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功能,还需要在体系构建中加强实践教学并注重专业实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情操,比如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实践,参与志愿者和扶贫支教活动,让他们多接触社会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其次,可以密切联系实践课程教学与酒店等旅游企业的实际工作,为学生制定具体的实习模块,先让学生参与设计或负责部分酒店企业工作项目,然后再安排其到旅行机构实习,最后让其在景区景点实习,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指导,以便同时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4结语
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在弄清楚实践教学体系内涵,结合相关理论理念,在明晓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其目标体系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实习体系,并考虑其条件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此教学体系的功能作用,培养出适合的旅游管理人才。
作者:杨阳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范丽娟,王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
[2]伍百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01).
一、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努力促进城乡学校师资的均衡
教师资源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总理指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的质量,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有一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有一批好教师就能提高学校的总体水平,校长和教师队伍整体提升与合理配置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环节。近年来,在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学校教师资源均衡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改革乡镇教育管理体制。乡镇教育办公室被全部撤销,其管理职能由乡镇中心小学承担,原有管理人员重新回到了教育教学第一线。各中心小学与所辖片村小(含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实行捆绑式考核,在对中心小学进行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时,中心小学自身成绩占70%,所辖片村小(含教学点)成绩占30%。
二是改革农村校长选任方式。通过公推公选、民主直选、竞争上岗等方式,公开选聘了36名乡镇中心小学校长和农村初级中学校长。农村中小学校长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具有大专学历的占57%,本科学历的占38%。
三是加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的需求,在编制范围内安置的所有师范院校毕业生,除高中需要的本科毕业生外,其余的全部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建立城乡教师流动制度,根据农村学校的需求,认真做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规划,实行组织安排与个人志愿相结合,通过学校结对、教师交流等多种形式,定期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并统筹安排落实好其他城市教师到我县农村学校的支教工作,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帮扶力度。教师流动期间,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2007年暑期,全县共流动教师1 087名,还有86名被县城学校借用的教师重新回到了农村学校任教。
四是创新农村师资培训机制。组织农村学校校长分五批到上海参加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举办的专题培训,还组织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先后到河北衡水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和省内洋思中学、木并茶中学、后六中学等参观学习,多次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来本地讲学,安排教研员对农村中学、中心小学和教学点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分类指导,组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等,在教学操作层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业务水平。与此同时,指导农村学校积极做好“立足本校,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融学习、探索、教学于一体”的校本培训。另外,还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小学的师资优势,为村小及教学点培训师资。通过系列化培训,从整体上提升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促进了城乡学校师资力量的相对均衡发展。
二、积极推进中学招生制度改革,努力促进城乡学校生源的均衡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包括学校硬件建设的均衡发展,也包括学校软件建设的均衡发展。其中,生源质量则是学校软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智力和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学生集中在好学校,落后的学生集中在薄弱学校,那么,对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受到的环境影响显然是不同的,这样就无法体现义务教育所主张的公正、公平原则。因此,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推进中学招生制度改革,使学校生源质量大体相当。近年来,在推进中学招生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学校学生来源均衡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改革初中招生办法。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就近入学政策,彻底取缔重点校、重点班、校中校、共建班。从2007年开始,对办学质量较好的一些热点民办初中,实行电脑排位和学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招生,电脑排位与自主招生计划比例大体相当。
二是改革高中招生办法。不断加大优质高中分配给各普通初中尤其是农村薄弱初中升学指标的比例,2007年为35%,力争2010年达到50%以上。严格执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坚决不收“择校生、条子生、高价生”。
三、积极推进学校保障机制改革,努力促进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
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中,办学条件的均衡是基础。近年来,在推进学校保障机制改革、促进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均衡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根据上级统一安排,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从2006年秋季学期起免收学生学杂费,做到“三个确保”:确保政策落实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位学生;确保中小学公用经费不低于免费前水平而且逐年稳定增长;确保不发生“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现象,真正把这件利民惠民的事情办好办实。我县累计对12万多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困难学生免费教科书发放和“一免一补”工作,为近两万名贫困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为近600名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8.5万元,全县未出现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辍学。免除学杂费后,县财政根据我国《教育法》中“两提高、三增长”和省政府“三增长、一优先”的规定,足额安排补助经费,预算内安排的生均公用经费由原来的小学每生每年15元调整到20元,初中每生每年20元调整到30元,我县累计投入资金262.2万元,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同时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争取到校舍维修经费省补助700万元、市补助121万元、县投入191.5万元,共计1 012.5万元,做到了当年危房当年消除,全县无新增危房。建立了教育经费正常拨付机制,省资金专调到县后,立即从国库中调入教育专户,实行专户储存;各乡镇、学校提供分配到校的免杂费学生人数、金额及公用经费补助数额,教育局认真审核后,再由财政部门从教育专户将免杂费和公用经费补助资金直接拨付到校;各学校根据要求,遵循轻重缓急的原则,对急需开支的项目实行提前预支;县财政和教育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到各校检查资金使用情况,确保拨付到校的资金专款专用。
二是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四项配套”等工程建设。紧紧抓住省、市扶持政策机遇,本着“减少点数、扩大规模、集中优势、提高效益”的原则,精心组织,强力推进,规范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五年目标三年实现。我县累计撤并中小学410所,其中小学373所,初中32所,高中5所。目前,我县共有中小学141所,其中小学104所,初中31所,高中6所,在校学生153 444人,达到了省定1万人口一所小学、3万人口一所初中、10万人口一所高中的要求,农村中小学布局日趋合理。除此以外,结合省教育厅实施的农村中小学“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四项配套”工程,几乎一年一个工程,连续推进,努力使全县农村学校都能按照省定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为农民子女提供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仅以“六有”工程为例,我县共投入资金4 208万元,新改建食堂12 734平方米、宿舍21 103平方米、厕所7 573平方米,新添置双人床6 972张,使每一所农村中小学基本达到了省定要求: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师生就餐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的宿舍、寄宿生一人一张床。
三是加强农村学校寄宿制建设。积极推行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设施建设,强化制度管理,完善育人功能,努力让寄宿生住好、吃好、学习好,从而保证不因布局调整导致学生辍学。目前,我县共有40所农村中小学实行了寄宿制,1.3万名学生在校寄宿,既解决了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县域义务教育教师问题对策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当前,深入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在加大教育投入、实现标准化办学条件、提供均等受教育机会的基础上,最关键的问题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本文以G县为观照面,对深层次制约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师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G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状况调查
目前,G县共有义务教育学校150所,义务教育教师6 998人,其中农村教师5 445人,城区教师1 553人。按照编制标准,教师岗位设编5 825人,扣除不占编制的离岗教师392人,实际超编781人。
现有教师队伍中,正规院校毕业的教师5 109人,占总人数的73%;民转公、民师自费生、招工等教师1 889人,占27%。35岁以下教师1 609人,占23%;36~45岁教师2 432人,占34.75%;46岁以上教师2 957人,占42.25%。
在教师专业职称方面,目前有副高级职称者755人,中级职称者2 674人,中级职称以上者约占49%。令人尴尬的是,2003~2007年,由于实行教师职称评聘分开改革,大批教师虽然取得副高级或中级职称,但是由于5年间一直未聘任,大量教师未获晋职待遇。2008年开始,教师晋职机制改为评聘合一,逐步消化晋职未获聘任的教师,但至今仍有1 184名已经取得中级以上职称资格的教师未获聘任。同时,2008年以后,由于受地级市分配的职称名额所限,达到晋职条件的教师逐年上升,目前有1 389人达到副高职称晋职条件,916人达到中级职称晋职条件,连同原先已经取得晋职资格未聘任的教师,形成了庞大的排队晋职队伍。
2000年开始,随着乡镇行政机构的调整和入学人口变化,G县先后开展了三次大规模学校布局调整,撤并中小学校(主要是农村点校)160多处,实施规模办学,缩小师生比例,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
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近几年来,G县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外来人员急速向城区集中,一方面,造成城区适龄入学人口膨胀,城区学校办学压力加大,形成了难以化解的大班额、择校热问题,造成城区师生比严重超标,学生上学难重新成为制约教育公平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G县在5年时间内,新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5所,从农村考选教师650名,扩增学位4900个,但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办学条件落后,职业吸引力不高,教师考选进城政策,进一步造成了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教师奇缺,1/4的农村点校没有以上专业教师,难以保证开齐开足课程。
针对以上问题,G县采取了三项举措,希冀化解教师队伍问题。一是加强农村教师补充力度,建立新招考教师农村服务期制度,录用的新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方可申请参加城区学校教师招考。2009~2012年招聘的教师405人,全部充实到农村教学一线。同时,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农村小学每校新进一名大学生计划,先后为农村学校招聘教师122名,解决英语等学科教师不足的矛盾。二是推进城乡教师交流,通过保留人事关系、增加到农村支教人员补贴、后备干部到农村挂职锻炼、农村教师进城顶岗研修等方式,先后组织城乡共同体学校9批700多人次参加交流。三是加强农村教师培养培训,通过远程研修、对口帮扶、联片教研、送课下乡、资源共享等方式,分层次对农村青年教师、班主任教师、音体美教师、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培养农村教师骨干力量,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同时,积极落实教师待遇。顺利完成了“民转公”、教师评聘合一、岗位职称竞聘改革、教师工资县级统筹,实现了城乡教师同工同酬、统一工资,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先后5次提高教师工资,到2012年,全县教师工资平均水平达到了3 000元。
通过这些积极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G县义务教育教师问题透视
在座谈调查中,G县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还是义务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家长,一致认为,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最大的困难仍然是师资问题。由于教师超编与结构性缺编矛盾、退补比例不相称、农村教师循环性流失、人员老龄化、教师晋职滞后、人员流动受学校壁垒局限、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进入深水期的同时,也步入了更加艰难的高原期。
一是教师实际缺编成为“灯下黑”。从数据来看,G县教师已经超编,但在实际上却缺编教师643人。缺编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①近几年,小学适龄入学人口重新进入高峰,从1.2万人增到1.5万人,相应需要增加教师编制;②为化解城区大班额、择校热问题,扩建新建城区学校,但总编制未因此增加,尽管从农村学校考选了一批教师进城,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同时造成了农村学校教师空缺和流失;③为支持民办教育发展,G县鼓励企业参与办学,由企业投资新建3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政府要求全部派驻公办教师,从公办学校中抽调师资补充民办学校,占用了公办教师编制,并进一步抽取了现有师资力量;④由于年龄、健康、转岗、离职进修等原因,有988人不能担任教学任务,但依然占用教师编制,每年还有150人左右的女教师因生育安排产假,附加编制不够;⑤农村教学点布局分散、学生人数少,不适应按照师生比核算教师编制;⑥小学增加了小学英语、计算机、综合实践活动课、安全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教师并未因课改而增加编制。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向县政府提出增加新教师请求,但受总体编制所限,问题无法解决。
二是教师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青年教师逐年向城区集中,农村教师逐渐走向老龄化。目前,农村教师平均年龄达到43.89岁,有的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达到48周岁。全县教师队伍中,由“民办教师”转公办或考取民师自费生参加教育工作的共1 976人(其中62.03%分布在农村小学或教学点),占全县教职工总数的28.24%,平均工作年龄超过29年,这批教师大多数扎根农村,为全县“普九”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些教师逐渐步入老年教师行列,未来5~10年,他们将全部退休。另外,从教师平均年龄来看,不到17年时间,农村教师队伍将整体更新换代,造成教师巨大亏空,义务教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三是教师退补比例失调。从2007年至2012年的6年间,教师每年因退休、生病和意外死亡以及其他原因,自然减员1 584人,年均264人。而6年间,实际录用新教师640人,仅占自然减员人数的40.4%,退补比例失调,不符合“退补相当”的政策要求。从一些地方的做法来看,增加新教师,有两条渠道:①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自然减员情况,向人事、编制部门提出申请招聘新教师补缺。但G县由于人员已经超编,很难获批。②县级政府利用县级财政力量自主招聘不在编新教师,实行聘任合同制管理,从G县情况来看,政府负债率高,财政运行紧张,财力不能支撑自主招聘新教师所需经费,故无法实施。由于教师缺口较大,为保证教学正常开展,G县教育行政部门只好通过招工的方式,违规聘任代课教师,费用从公用经费列支。
四是教师流动浮于表面。近年来,G县为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积极推行城乡干部教师交流。在县级层面,以城乡共同体为平台,组织城区干部教师下乡支教,结对学校每年交流3~5名干部教师,交流的教师身份不变,在原学校保留人事关系、待遇,互相到对方学校交换工作一年,届满各自回归学校建制。在乡镇层面,建立中心学校和薄弱学校对口支援关系,在人事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干部教师交流。应当说,以上交流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农村学校,帮助农村学校培养了一批新的骨干教师,但支教期限太短,总体效益与设计预期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受当前管理体制限制,教师初次配置权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最终支配权在学校,没有将教师身份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给教师资源重新配置带来很大困难。对城区学校来讲,担心优秀教师长期支教会影响本校教学质量,其骨干教师因生活不便等原因也不愿意扎根在农村。对农村学校来讲,因为教师身份原因,无法有效管理支教教师,一些支教教师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做表面文章、走过场,学校受益甚微。同时,支教政策存在缺陷,城区教师下乡支教享有专项补贴,并可以在晋职时获得加分待遇,而农村学校进城锻炼的教师则没有任何待遇,损伤了农村教师积极性,不愿意进城交流。另外,教师考选进城政策,导致大多数农村青年教师不能安心教学,使农村学校成为教师的“培训基地”,新教师补充成为农村学校的“政策画饼”。这种不健康的教师流动不利于农村学校发展。
五是教师待遇亟须提高。G县经济发展指标在本地级市内排列虽然并不落后,但是由于底子薄、历史欠账多、可支配财力和教育投入捉襟见肘,教师工资水平与同一地市发达县相比,最大差额达到1 200元,在客观上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地级市下达的晋职计划太少,造成大量教师不能按时晋职,教师上访案件逐年增多,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心态,加剧了职业倦怠,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G县的教师问题并非个别,在不少地方的县市区,都不同程度存在上述问题,因而具有一定普遍性,对于研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适应教育发展的教师保障机制,具有典型意义。
三、破解县域义务教育教师问题的建议
县域义务教育师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社会工程。破解这个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系统规划设计,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督导等手段。
一是改革编制管理。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的意见》,之后,各省级行政单位分别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县级政府执行省定编制标准,这是我国教师编制管理的基本路线。当前,县域义务教育教师缺编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在于管理体制原因,教育部门无法自主增加教师,财政部门按照人事和编制部门核定的教师编制发放工资,人事、编制部门执行省标准和地市有关部门分配的新增编制计划,三方均无自主裁量权,导致负责基层教师编制补充的部门相互推诿、工作机制瘫痪。建议省级进一步改革教师编制设计标准,充分考虑寄宿制学校、农村教学点布局分散、入学人口变化、新课程需要、大龄教师和产假女教师离岗等因素,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可以采用师生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办法核编定编,以满足正常教育教学需要。在编制执行方面,进一步理顺关系,建立科学灵活的编制调整机制,县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实际提出编制计划,发改、人事、编制部门进行立项调研核查,提出增加编制意见,逐级上报审批,改变单靠上级分配编制计划、不顾基层实际需要的单向执行办法。同时,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探索建立严格准入、能进能出的教师管理机制,对前些年离岗下海自主创业经营、身体病弱不能承担教学任务、因各种关系脱离教学岗位的人员、不兼课的管理人员等群体,制定具体管理办法,退出教师编制,分类进行妥善安排,以便于腾出编制。按照退补相当的原则,及时补充新教师,保持教师实际岗位与教育事业发展动态平衡。
二是“以县为主”配齐配足教师。按照在国务院领导下、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政府是义务教育的实施主体,义务教育教师配置、管理、使用,是县级政府的重要办学职责。当前存在的义务教育师资问题有政策的原因,有历史的原因,有经济的原因,也有决策和执行的原因,化解问题依然要靠县级政府。当务之急,首先要配齐配足教师。在县域层面,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对教师队伍全面摸清底子,综合考虑人口、地理、规模、新增学校等办学因素,查清教师缺编人数、缺编学科、缺编学校,在按规定核编定编的基础上,适当向农村倾斜,通过积极争取补充编制、招聘录用新教师、分流高中学段富裕音体美教师、职员岗位教师回流等方式,多渠道补充合格教师。对寄宿制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学校、村办小学及教学点、山区湖区海岛牧区学校等实施特殊师资配备政策,按照课程改革要求,补足配齐农村紧缺学科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央政府可设专项资金补助,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力度,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出台相关政策,在编制、培养、经费等方面,支持县级政府配齐教师。要建立专项督导和问责制度,将教师配备情况纳入县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和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督促县级政府履行职能。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深入实施“国标、省考、县聘、校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履行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职称评聘、培养培训、考核等管理职能。要改革教师初次分配办法,新招聘的大中专师范毕业生和取得教师资格的综合类大学毕业生,优先补充到农村任教。采取有效措施,用政策和制度卡住考选进城关,严格控制教师大规模向城区集中,切实为农村学校保存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力量,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要建立刚性中小学教师城乡轮岗交流机制,明确教师是公共教育资源,实行教师统筹统调,人事关系随教师岗位变动流转,每年按照一定比例组织城乡教师换岗交流,特别是城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校长必须按批次全员参加城乡交流,交流期限不低于3年。为增强执行效力,促进公平交流,建议修改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将城乡教师交流纳入法律保障范围,为开展城乡教师交流提供法源支持。要改革教师考核办法,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进行年度考核,重点突出师德水平、专业能力和业绩贡献,作为教师评优晋职的主要依据,引导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关爱学生、严谨笃学。同时,严禁用升学成绩考核教师,克服应试教育的错误倾向。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政府预算,推进国培计划、省级远程研修、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坚持五年一周期全员培训,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如何让生活或工作在我市的外来妇女真正融入社会成为甬城的一员,是各级妇联组织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为此,___市妇联20__年初确定了对外来妇女情况调查的课题,目的是通过调研,了解我市外来妇女的现状和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以便为外来妇女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本次调研采用定量调查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调研方法,调查内容涉及外来妇女的基本生存现状和所作经济贡献,对外来妇女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等。具体形式采用发放调查问卷,走访有关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机构,在外来人口集中的民工子弟学校召开学生家长专题座谈会(与会人员包括各个层次的外来妇女及有关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等。
一、我市外来妇女基本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据___市公安部门不完全统计,20__年底,全市登记入册的外来妇女135,7584人,她们主要来自安徽、江西、河南、山东、河北、四川、贵州等10多个省份。这些外来妇女年龄大部分在18-35岁之间,重点分布在我市的服装、装潢、电子等企业和美容、美发、饮食、家政、保洁等行业,部分外来妇女不直接从事一线生产,而是以料理家务为主。她们所受的教育程度以初中毕业为多,占58。由于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她们的就业面窄,竞争能力弱,收入低。她们的个人月收入一般在300-600元左右,只有个别的能达到1000元。
(一)婚姻家庭生活
问卷调查显示,外来妇女的配偶基本上是同乡和本地人。已婚与配偶同住的占90;离婚的占0.4;丧偶的占0.2;由此看来,外来妇女婚姻状况总体较稳定,家庭生活安宁(离婚、丧偶比例较低)。在对待生育问题上,她们的观念已发生了变化。据我们对全市500例外来妇女的调查来看,70的妇女认为只要一个孩子,男女无所谓;尤其是有一定知识、经济收入较好、来甬时间较长的年轻妇女,她们在生育子女上更趋向于“少生优生”。从调查问卷看,外来妇女目前最大的生活压力是经济收入压力,其次是子女就学问题。许多外来妇女虽然在___找到了工作,有了一席之地,但仍有游离于城市的感觉,生活质量还不尽人意。据我市公安部门20__年的统计资料显示,88的外来家庭居住在条件较差的租赁房屋内。
(二)劳动就业与保障
被调查妇女中,身份证、暂住证的持有率分别为98.52、91.25,健康证、务工证、就业证的持有率为30.56、31.24和50.25,婚育证的持有率为78.65。外来妇女所从事的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商业和服务领域(占65.45),在一些需要具备领导和组织能力或技术性强的工作上,就业仍显弱势(如外来妇女中专业技术人员只占1.85,管理人员只占2.48),呈现出高就业率掩盖下的低职业结构。在调查中我们感到,部分外来妇女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关心的只是眼前所得工资的多少,对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等模糊而冷淡。调查统计显示,劳动权益、人身权利保护与女工所在企业的规模、效益、重视程度等有相关性,一些大型正规企业劳动保障各方面指标都相对乐观,如病假工资、带薪休假、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产假工资、生育保险享有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而另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凭借灵活的用工制度来逃避对职工应负的责任,劳动保护差强人意。
(三)精神文化生活
外来妇女在不断寻求谋生方式的过程中,城市先进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她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大发展的意识初现。一方面,她们希望精神文化生活有提高,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但是,另一方面她们对学习并不热心,在被调查妇女中,订阅报刊的只有2.85,65.25以上的妇女不看报纸、杂志、书籍,80.52的妇女不听广播,98.18的妇女不上网。在对休闲方式的选择中,最喜欢的休闲方式首先是“看电视”,在最喜欢看的内容上绝大部分选择的是电视连续剧,这说明外来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总体还比较贫瘠。
(四)健康与保健
在被调查外来妇女中,在健康知识方面空白的比率为20.58,52.26的妇女有孕产妇保健册,60.58的妇女作过产前检查。外来妇女主要是从计生干部那里获得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的知识,其次是从广播电视、书报杂志、医生等渠 道获得。有15.52的妇女有病不看,45.25的妇女近两年来没做过健康体检。调查表明外来妇女健康情况不容乐观,计生和妇幼保健部门尤其要在妇女病普查、孕产妇保健和节育等方面加强宣传。
二、外来妇女对我市经济社会的影响
近年来,___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齐头并进,这里也包含了一大
批外来妇女的辛勤付出,她们为___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她们已成为___经济转型过程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一)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有序、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一直呈加快的趋势,这与大批外来妇女到我市就业、务工、经商密切相关。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外来妇女就业于制造、商贸、流通等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和产业,从事苦、脏、累等体力劳动,她们推进了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我市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的主要从业人员,如慈溪市、鄞州区的一些电子、制衣企业,80的女工是“外来打工妹”。一些来自贵州、四川及省内较穷农村的妇女,她们更是承担了一些城里人不愿做而市民又很需要的工作,如卖早点、蔬菜及拾废、保洁、修理等,她们弥补了我市劳动力结构的缺陷,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外来妇女独立加入劳动力市场,与城市下岗失业者形成竞争的态势,也促进了城市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端正劳动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市劳动力市场的有序、繁荣。
(二)充分挖掘潜力,提升参与___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能力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有胆魄的
新型外来妇女正以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进入各行业的管理层,成为企业中的骨干和中坚,有的甚至还参与企业决策,成为企业的“领头人”,她们是外来妇女群体的佼佼者。如慈溪市、鄞州区的一些大中型私营企业、有限公司,其管理层、技术骨干队伍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外来妇女,她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异乡新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们是___现代化建设中重要的人力资源。
(三)参与政治文明建设,积极参政议政
调查表明,我市外来妇女群体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健康进步和积极向上的。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与企业对话、议事会等形式,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更值得可喜的是,近几年,在外来妇女中还涌现出了为数不少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如在___江南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究院任总工程师、来自江西的___市政协委员江香梅,她提出的《关于在北仑区建设特优乔木树种种苗生产基地的建议》,得到了农业界人士的普遍认可,一致认为可操作性强、发展前景远大。总之,越来越多的外来妇女正以自己的勤劳、善良、进取赢得当地人的认可,赢得社会的承认。
三、我市在涉及外来妇女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方面尚有漏洞
外来妇女由于其不稳定性以及在文化素养、生活习惯、民俗民风方面与当地的差异性,导致政府在治安、劳动就业、教育等管理上的困难和压力。由于外来妇女长期流动在外,缺少了原有基层组织的管理约束,一些人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淡化,她们往往缺少意向性、目标性,盲目流动,由于生计所迫,出现了个别外来妇女涉及、偷盗等犯罪现象。更为普遍的是,由于居住环境不稳定,有的不主动申报暂住登记等,造成底数不清,使公安部门管理难度加大。同时,外来妇女中大多数处于婚育年龄阶段,给计划生育的管理也带来很大压力和挑战。
(二)权益保护有待提高
外来妇女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仍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表现在人身权利和劳动权益的保护这两个方面,家庭暴力现象也时有发生。部分企业经营者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女性的生理、生育等特殊情况被视为负担,他们看重的是外来妇女廉价的劳动力,而把她们的劳动报酬和利益保障压到最低限度,病假、工伤、医疗、养老、生育等方面得不到保障。被调查者中,希望得到劳动法保护、获得应得的劳务收入的占75.58;另外,合同签订不规范,绝大部分是口头协定,无期限,尤其是建筑行业,基本上不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即使签了也是权利和义务不对等。
(三)社会竞争激烈,精神压力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而外来妇女大多来自不发达地区,观念相对滞后,文化素质、知识技能素质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即使参加培训,内容也大多是家政服务、餐饮烹饪,其他技能的培训却十分缺乏,她们一般从事那些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劳动报酬低的工作。同时,她们还要为取得在城市居住和工作的资格支付多种费用,她们的家庭一般都处于经济困难之中。在调查中,有82.85的人认为在外工作生活,遇到过的最大困难就是社会竞争太激烈,工作不好找,就业困难,精神压力大。
(四)九年制义务教育压力加大,子女教育亟需平等
随着外来妇女的增多,外来儿童的数量也急剧增加,这给我市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带来了很大压力。由于外来妇女没有城市户口,城市里正规学校较高的赞助费使她们望而怯步。为缓和就学矛盾,“民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这些学校一般校舍简陋、卫生条件差、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器械设备简单、课程单一,这些都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有甚者,一些外来妇女为了追求眼前利益,置孩子的成长与法律不顾,逼迫子女缀学做家务或做帮工,使得不少孩子无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有5.65的外来子女只能留在老家上学或没有条件上学,影响了 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四、思考与建议
外来人口的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加入WT
O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跨地区的人员流动将进一步加速。如何加强对外来妇女的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外来妇女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实现全面动态管理,努力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加强外来妇女长效管理这一问题相当重视,已基本形成了政府搭台,公安牵头,妇联、计生等部门配合的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建立了至上而下较为健全的外来人员管理网络,并根据需要与可能的原则配备了协管员或信息员。目前,我市专(协)管员队伍已达到5600余名。为争取管理的最大实效,各地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推出和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管理模式,如鄞州区的“一三一”模式、慈溪市的“公寓式”模式、宁海县的出租私房“旅馆式”模式和江北区的外来人口自我管理模式等。
为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妇女的管理,建立真正有效的外来妇女管理体制,我们认为首先必须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坚持对外来妇女实行“政府牵头、公安为主、各方配合、综合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三化”管理,建立由各级妇联牵头遍布到镇、村、街道、社区的外来妇女服务网络,成立外来妇女联谊会、外来妇女谈心室等;其次要强化公安部门的管理职能,运用证件管理,整治治安环境,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强化计生部门控制人口的职能,切实做好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最后要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组织的作用,实行外来妇女的区域管理和属地管理,发挥用工单位、房屋出租中介机构的作用,实行“谁主管、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将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内化”为企业和中介机构的责任。总之,必须形成一个由地方政府为龙头,以公安、劳动、计生等职能部门为中坚,以妇联、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为配合,以社区、单位和业主为基础和依托的齐抓共管格局,并采取多种措施,为我市的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法规加强监督,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及劳动监察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劳动法》、《妇保法》的执法检查力度,通过重点查处“对女职工‘四期’不实行特殊保护、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克扣工资、强迫女职工超时加班加点”等劳动违法行为,监督和敦促企业进一步规范劳动关系,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改善劳动条件和生产环境,实行女职工生育保险,使保障外来务工妇女劳动权益的各项法律条款基本落到实处。目前我市服装、电子、制鞋等行业的企业普遍采取按件计酬、按劳计酬、按定额计酬等劳动工资形式,代替了传统的“性别工资”方式,不少企业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条款明确写入劳动合同。特别是一些经济效益好、上规模的企业,如罗蒙、波导等公司都依法落实外来妇女“四期“保护的各项措施。各地还充分发挥妇女维权中心、妇女法律援助中心等机构的作用,帮助解决涉及外来妇女的劳资纠纷和侵权问题,为外来妇女主持公道,伸张正义。
但针对外来妇女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仍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现实,还必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明确正规化职业介绍的必备条件和工作要求,特别要使劳动力供求双方都享有法律保障,劳动力市场得以有序运行。应建立由劳动保障、公安、工商、工会、妇联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综合监管组织,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指导和服务,尤其对个体私营企业要加大检查力度,要督促各类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如超时工作、克扣外来妇女工资、“性骚扰”等违反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案件,以切实保护外来妇女的合法权益。同时,要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努力构建外来妇女保障机制,将外来妇女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依法纳入保险范围,提高外来妇女的生活质量。
(三)增强服务帮困功能,铺设外来妇女子女入学的“绿色通道”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抓好外来妇女的服务工作作为做好外来人员管理工作的切入口,提高我市外来人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各级妇联要深入开展“知姐妹情、解姐妹忧、为姐妹办实事”主题活动,通过“春蕾计划”、“妈妈”等结对助学、职业介绍、结对帮扶等途径,帮助外来贫困家庭的儿童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帮助外来妇女早日脱贫致富;教育系统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坚持“每个外来儿童都有学可上、有书可读”的原则,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确保外来妇女子弟的受教育权利,如慈溪市专门出台了《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管理办法》;卫生、计生部门要免费向外来妇女发放避孕药具,推出生殖健康合同式服务,为外来已婚妇女每年进行1-2次妇科检查;劳动部门争取每月举办二次以上就业介绍专场活动,为外来人员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
但这些离外来妇女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外来妇女子女入托入学难、费用高,是许多外来妇女面临的现实问题,依法保障外来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对此政府要切实加以重视,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外来人口子女上得了学、上得起学。第一,教育部门负责管理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转学、学籍管理、考核评价等,应为解决外来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进行具体的指导工作,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第二,弱化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的收费问题。对在公办学校上学的外来儿童所收的“借读费”、“赞助费”,可参照慈溪经验,就现实情况使收费标准按学校或办学单位的教育成本投入来确定,最大限度地做到收费合理,并逐步弱化这项收费制度,这也是义务教育平等性的一种体现。第三,规范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各有关部门在积极鼓励创办各类民工子弟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基本办学条件的才有资格申请办学;民工子弟学校教师能否上岗必须由学校所在地的教育部门通过对该教师的水平考核来决定;合格的民工子弟学校应纳入学校所在地政府教育部门的管理之内;对于特别贫困的外来妇女子女,运用结对助学、春蕾计划等进行专项扶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四)强化宣传教育职能,促进和提高外来妇女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