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首先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这是我国进入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法工作方针,这不仅为公安工作在和谐发展中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对如何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虽然是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但绝不是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而应该是一个拥有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机制的社会,社会最大的矛盾就是犯罪问题、公共安全问题,是和谐发展首要解决的难题,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这一难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化解不和谐因素和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要提升满意度,更需要牢固确立为民的服务观,要权为民安所用,情为民安所系,利为民安所谋,增强服务创安意识,从“两个最大限度”的要求出发,围绕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努力做好为民服务的大文章。在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中,我局民警深入基层化解矛盾纠纷188起,其中有县市两级法院判决无法生效的、有邻里矛盾十余年的、有兄弟关系不和的等等疑难的纠纷得到处理,赢得了民心,各项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支持,群众满意度得到提高。
其次要牢固树立民力无穷的理念。要提升满意度,必须确立民力无穷观,要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公安机关的可靠力量,依靠人民群众,民力是无穷的,形成借助民力共抓治安,走出一条“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综合治理”的保平安之路。第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力。要提升满意度,公安机关必须利用人民群众的无限的智慧,他们的力量是源泉,起着基础的作用,公安机关如果失去了人民群众这个基础作用,它的主导作用也就无法发挥,这就必须坚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增强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参与力。第二、要增强人民群众的举报能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犯罪分子也时刻在变,这种变是多种多样,形形的。如果公安机关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不变,那就会孤军奋战,疲于奔命,而且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方面也不可能取得实效,因而公安机关必须相信群众,引导群众增强举报力,公秘结合,充分挖掘蕴藏在群众中的社会资源,同时,采取有偿举报的办法,鼓励群众积极举报,对于提供重要线索,破获重大案件的予以重奖。1—7月份我局提前五个月完成了市局下达的追逃任务,这些成绩的取得,很多线索是民警在群众中获得,为群众服务,提高了群众满意率。
第三要牢固树立打击理念。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公安机关关注民生,首先要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问题,辖区内社会治安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群众的满意度。打击的力度越大,对犯罪的遏制作用就越强,犯罪率就会越低,作为公安机关,要提升满意度,就必须增强打击力。一要增强对命案的打击力。命案必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要通过落实领导责任,建强专业队伍,完善联动机制,提高科技含量等措施,咬住命案不放,全力攻坚克难,力争破命案达到100%。二要增强对八类暴力性犯罪的打击力。这八类暴力性犯罪危害很大,是各类犯罪中对社会安全和群众安全感造成严重影响的犯罪,要始终贯彻严打方针,重拳出击,快侦、快破、快诉,坚持在法定的范围内从严、从重和从快惩处。三要增强对突出犯罪的打击力。“二抢一盗”是当前最突出的犯罪,具有多发性和普遍性,人民群众反映尤为强烈,要因地制宜,采取常态化的对策措施,予以有力打击,特别要增强民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强化日常侦查破案,提高破案率,把这类犯罪降到最低限度。群众对公安机关不满意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盗窃等侵财案件多发,而破案打击水平较低。因此,公安机关必须解决好打击问题。所以我们在查处大要案件时,更要努力查办所谓的小案,真正把“群众利益无小事”落到实处,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保持对刑事犯罪主动进攻的高压态势,集中打击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多发财犯罪,牢牢扼制住刑事犯罪的高发势头;做到大案小案一把抓,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公安机关通过打击犯罪才能达到人民群众满意。今年我局在人民群众中的满意度高的很重要原因就是四起现发命案全破、一起命案积案得到破获,犯罪嫌疑人都得到绳之以法,群众自发组织欢迎队伍为破案有功民警佩戴绶带和红花。
第四要牢固树立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必须增强的理念。打击与防控是公安机关履行职能的一个有机整体,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要提升满意度,必须增强科技的防控、巡逻的防控、围堵的防控能力。使科技防控形成“面上成网,线上成圈”,成为发现犯罪、侦查破案的“千里眼”。专业的巡防队伍,实行24小时动态防控,全天候巡逻盘查,真正提高见警率,增强安全感,又可与派出所、村居委的巡逻队伍实行联动,形成三级巡防体系。实施快速反应和围追堵截,是防控现行犯罪的有效手段,要树立指挥中心的绝对指挥权威,建立无视指挥的责任追究制,严格警令畅通。
第五要牢固树立公共安全的管理理念。查隐患、抓整治并重,通过严格管理让群众满意。公安机关承担着很多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保护老百姓财产和生命安全的重担,事关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和谐幸福,工作的好坏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从中折射出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程度。作为公安机关务必牢固树立“公共安全管理无小事”的意识,以对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抓好各种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按照“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题;群众最关注的治安问题就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要求,加强对行业的管理,切实抓好各种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通过严格的管理来减少事故发生。
第六要牢固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通过平和理性文明公正执法来让群众满意。公平正义是执法工作的“生命线”,公安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的执行者,必须在执法活动中坚持公平正义。要在执法意识上进行规范,确保“思想公正”。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解决好“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的问题,从而在思想上打牢公正执法思想,自觉恪守公正的理念执法办案。要在执法方法上进行规范,确保“行为规范”。切实增加办案透明度,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坚决杜绝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严格执行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用公正办案、公正执法的行动取信于民。
为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服务品质,更好地查找、改进服务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提升公司整体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开展“提高服务意识”大讨论
我们要始终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围绕“如何做好服务工作”“怎样让用户满意”“假如我是用户”等组织进行座谈、讨论,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以人为本,换位思考,突出“甘当店小二”和“四尽”服务理念,提高全员主动服务意识;同时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强化集团各服务制度、服务规范及服务体系的学习交流,进一步坚定信念,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提升为民服务的形象。
通过大讨论让我们去发现,我们的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是否能够践行到位,是否具有良好的主动服务、主动沟通意识和大局意识,对服务制度、服务规范、标准是否记得牢、融会贯通于日常服务行为中,是否会出现对用户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的现象,遇到问题绕着走、推诿扯皮以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现象。
二、开展服务工作大排查
(一)信息处置方面。
对内,我们要进行自查。服务人员对信息的接收、处置、转办、回访等工作流程是否熟悉,我们应不断完善优化,加大处置力度,确保服务信息处置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对外,我们要检查自身应对各类服务信息,是否能够做到快速反应,做到第一时间与来电人联系沟通、第一时间现场处置;对马路漏水、设施冒溢等突况做到先行处置;对涉及公司内部的问题执行工作联动协作机制、跟踪督办机制,实时反馈热线中心;对出现的网络、媒体曝光等舆情信息,做到不擅自、随意接受采访,第一时间反馈情况并提交分析报告。同时,我们还要按照公司要求开展“解决问题大行动”、问题处置“回头看”及专项督查行动,对未最终办结、多次来电、金宏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各部门领导及时把关、沟通处置,制定有效措施、反馈情况属实、落实到位,确保措施得力、问题解决、按期办结、群众满意。
(二)“一次办好”方面。
我们应该按照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对便民服务事项的办理流程、环节、办理时限及材料进一步自查梳理,不断优化、完善提升。对“店小二”的帮办代办、容缺受理服务执行到位,做到了服务前置、延伸服务、延时服务以及午间服务等,在承诺时限、流程环节内进行办理、办好、办到位;对用水报装等公共服务事项的办事流程、承诺时限、用户满意度及受理办理渠道进行全程跟踪,做到监管到位;网上办理做到第一时间专人受理、转办、盯办,窗口办理做到“就近办”“马上办”“一窗通办”,来电咨询做到“一次告知”“一次答复率100%”。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大“一次办好”各环节、各流程的检查、抽查及现场督查,做到发现问题、立行立改、持续提升,确保“一次办好”落地见效。
(三)岗位技能方面。
在查找“话务服务、窗口服务”岗位技能存在的短板和问题中,我们的话务人员、窗口人员应该做到语言规范、耐心沟通、记录认真、业务娴熟、技能过硬、转办落实快捷、首问负责、不拖延、不误报、不推诿。同时,在参与抢修施工时,工作人员要做到着工装、戴安全帽,积极配合好抢修施工人员,确保“公示全、准备足、着衣整、服务优、现场洁、纪律严”施工“六承诺”落实到位。
(四)窗口管理方面。
在查找窗口单位定置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中,我们的工作人员应该做到办公环境温馨、干净整洁、物品摆放定置化、“话务服务接待、基础资料台帐、上墙制度标准、物品材料摆放、便民服务设施、入户服务工具包”的“六统一”和“客户优先制、全程引导制、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全面体验制”服务“六准则”,确保窗口的星级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达标。在查找服务人员的形象规范、礼仪规范、行为举止规范等方面,我们应该做到统一工装、挂牌服务、衣着整洁、举止大方、文明用语,做到态度和蔼、热情接待、微笑服务、主动服务,确保员工的精神面貌、微笑力和亲和力良好。
(五)便民服务方面。
在查找客户走访工作中,要查看我们的工作人员是否存在走访制度未落实、客户沟通不及时、走访记录不完整、走访数量不合标等问题,是否能做到有步骤、有计划地走访所有客户,完善客户走访机制,规范客户走访流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填写《客户满意度调查表》,确保走访工作有序规范、有效落实。
记者:徐副市长,您好。长期以来,南京市良好的社会治安为市民日常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降,也给外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平安南京”建设的总体情况。
徐珠宝:安全、稳定是城市的品牌,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南京是全国较早提出平安创建理念并开展创建活动的城市,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不断适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予以落实。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南京的社会治安工作连续多年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领先地位。与此同时,群众的安全感以及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也在不断上升。据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南京市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均在95%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在2010年江苏省纪委组织开展的政风行风述职评议中,南京市公安局群众满意度达99.9%,在南京市10个执法部门中位列第一。南京的平安形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到南京旅游、就业、创业。
记者:平安是品牌、是名片同时,平安也是个“易碎品”,只能不断巩固发展,而不能有任何停顿、倒退。当前,社会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维持社会稳定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实现可持
徐珠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公共需求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南京市作为江苏省会城市、特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人财物流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速,南京社会治安管理状况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相伴而生。比如,社会治安呈现新的特点,人们处于转型期,心理容易失衡,犯罪活动趋于活跃;公共安全在城市大建设、大开发的环境下,监督工作难度极大;法治环境发生新变化,导火索越来越多;舆情导控出现新动向,互联网舆情进入传播活跃期;危机管理面临新挑战,突发事件给公安机关的应急处置带来新任务、新课题。这种新形势,迫使我们创新社会治安管理,采取新的理念、思路和措施,继续推进“平安南京”建设工作。
与此同时,南京正处于进入“两个率先”新征程这一关键时期之中,并且将在2014年举办青奥会,这给南京的平安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公安机关必须立足全市进入“两个率先”新进程、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新目标,坚定不移地紧扣主题主线,坚持不懈地开拓创新,全力创建和谐稳定示范区,打造最安全城市,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良好环境。
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工作要求,我们将围绕科学发展争第一、改革创新争第一、和谐稳定争第一的“三个争第一”目标,用创新去适应这种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多想一招、多管一步,打破传统条条框框束缚,不断推陈出新,重视、关心人民群众利益的宗旨问题、感情问题,使我们的警务围绕“民生”转。这是一种民生警务观,这种警务观的最大受益者是市民。为了具体落实民生警务观,我们将重点实施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这些措施涵盖社区六进、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科技强警及强化破案攻坚效能等“十二项工程”建设。
警务融人社区管理:从“五务一体”到“社区六进”
记者:警务围绕“民生”转,是社会治安管理的一个创新,但也面临着新的困难。社区治安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在这方面,南京市公安局有哪些成功做法?
徐珠宝:社区是社会和城市的细胞,平安的根基在社区。人民群众生活在社区、矛盾纠纷起源于社区,社区是现代社会服务管理的最前沿和主要平台。保证社区的井然有序、和平安宁,对于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至关重要。但是,现阶段社区治安管理确实存在一些难题和漏洞,这在南京表现尤为明显。目前,南京全市3000多个小区中,有一半多是1995年以前建设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陈旧,管理力量薄弱,“收费难”与“管理难”交织,环境“脏乱差”,成为执法管理与服务的“盲区”。
如何让“盲区”“改头换面”,不断提高社区警务效能?如何深化社区警务机制改革,让社区成为一座城市和谐与安宁的最基本安全屏障?这是南京公安机关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2009年7月,我们决定从社区组织建设入手,以社区民警在社区任职为契机,推出了社区警务全面融入党务、政务、事务、家务“五务一体”战略,社区民警进入社区党委班子。这项战略得到了较好实施,目前,通过公推直选的方式,民警普遍担任了社区党委副书记(委员)职务,实现了由社区管理实施者向组织者转变。
“五务一体”仅仅是警务融入社区的开始,要真正夯实社区这个最基础的细胞,还要进一步推进。为此,2011年以来,南京警方开展了“社区六进”工程,将消防、物管、网管、车管、危管、外管等六项公安业务延伸至社区。针对基层消防监管力量不足,我们探索建立“消防俱乐部”等民间社团组织,以消防进社区实现防火监管基础化;针对小区停车难等问题,通过加强小区内道路微循环建设,深化车辆源头管理和涉车案件防范,以车管进社区实现交通管理科学化;针对大量游戏机房、加油站、烟花爆竹在小区等情况,通过排查危化品数量和安全隐患,以危管进社区实现涉危控制源头化;针对1500多个无物业管理小区,推动保安进驻,以物管进社区实现基层防范专业化。
徐珠宝:我举几个例子,位于建邺区的玉兰里小区,是上世纪90年代的典型老旧小区。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个小区长期以来无物业管理,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多,停车秩序混乱,每年发生的入室盗窃等刑事、治安案件不下数十起。然而,伴随着该小区被确定为全市深入社区警务机制改革试点之一,变化悄然发生了。目前,这个小区里规划完好的停车位和清晰的路面行车标志,让人感觉井井有条。2011年以来,该小区也没有发生一件治安、刑事案件。还有浦口区的铁桥小区,这也是一个上世纪90年代的以拆迁安置为主体的半封闭式老居民小区,今天也已经井然有序,同样是“旧貌换新颜”典型代表。
总体看,我们实施“社区六进”工程的成效是显著的。2011年以来,南京市因停车、物管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同比下降了12.7%,全市发生汽车被盗案件降幅达47.5%,火灾事故死亡和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4.4%和71.4%。
抢占民生警务制高点:从网上警务到警务“云计算”
徐珠宝:科技是第一驱动力,南京警方一直重视将创新科学技术应用在警务工作中。此前,我们组织研发的“数字警务综合信息平台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南京警方在全国公安系统首创“网上公安局、公安分局、派出所、警务室”4级网上警务体系,南京市16个公安分局、158个派出所、888个警务室全被“搬”到了网上,网上警务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市民提供了极大方便。
为了积极运用云计算技术,主动
融入“智慧南京”建设,南京警方已经于2011年8月启动建设全市“警务云计算中心”。这个基地平台将充分发挥“云技术”高度整合信息的作用,实现跨部门、跨警种,甚至跨地区的信息共享,为警方刑事侦查、治安管理、交通管理等方面提供信息化基础平台。与此同时,南京市民也可借助这个平台实时获取交通信息、停车信息、防骗信息等。
南京“警务云计算中心”将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警务云计算基地。南京警方也将用好云技术,规范社会秩序管理,保障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平安南京效能。
重视侦破民生案件:从紧盯大案到“大”“小”案兼顾
徐珠宝:南京警方始终把打击锋芒对准以命案打头的严重暴力犯罪、以黑恶势力打头的有组织犯罪和以“两抢”打头的多发财犯罪。在南京市公安局实施的“十二项”工程中,通过实施现代警务工程、破案攻坚工程等强化了重大案件的快速侦办机制。2011年上半年,我市现行命案破案率保持100%。另外,“清网行动”也取得较大成绩。2011年5月底,我们根据公安部统一部署,组织专门力量对重大案件和长期潜逃的在逃人员开展线索追踪和赴外抓捕工作,充分发挥南京公安信息化、基础基层、破案攻坚等工作优势,警种整体联动、地区协同作战、全社会广泛参与,向网上逃犯再次发起强大攻势,一批潜逃多年的犯罪嫌疑人相继落网。此次“清网行动”,南京警方共追回公安部B级逃犯、督捕逃犯、命案逃犯89名,抓获潜逃10年以上逃犯37名。在全国“清网行动”追逃清网率位居全国36个大城市之首,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
在坚持侦破“大案”的同时,南京警方不忘侦破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小案”,做到“大”“小”案兼顾。
记者:南京警方为何如此关注民生“小案”?又是采取怎样的措施侦破民生“小案”的?
徐珠宝:警方遇到的一些刑事与治安案件,性质不是特别恶劣、涉案金额也不是特别大,被看作是“小案”。但是,这对于警方而言的“小案”,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他们身边的“大案”。如果是民生警务,就不能不重视这些民生案件。近年来,南京发生的杀人、放火、爆炸等八类主要刑事案件只占案件总量的2.5%,但是,各种侵财案件占到了案件总量的九成。这些侵财案件压降不下去,群众怨言大。如何处理好压降案件与案件侦破、破大案与破小案、破案与追赃的关系,反映的是公安机关对人民群众利益重视、关心的宗旨问题、感情问题。小案处理不好,会引发大案;解决小案,必须从源头做起。我也曾多次去“小案”现场,表明对民生案件的重视。
为了侦破民生案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将侦破大案要案的机制引入民生案件中,把破获民生案件和大案要案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最大限度调动各种警力,做到抢劫、抢夺“两抢”必打。特别是在2011年4月和5月,南京“摩抢”金项链案件呈季节性反弹态势。对此,市公安局调集江宁、下关、白下、栖霞、浦口等多个分局,和刑侦、公交、水警、交警等多个部门,合成作战,连续打掉流窜来宁的“摩抢”金项链犯罪团伙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2名。这些团伙被摧毁后,全市“摩抢”金项链案件大幅下降。另外,2009年,我们就已着手建立案件首接责任制、牵头侦办制、区域协作制、督办问责制,落实“谁接警谁受理、谁侦办谁负责”等立案必查工作机制。同时,还在派出所设立“小案”查询系统,不断完善案件告知、查询、回访以及物品发还工作机制。
鼓励见义勇为:从治安志愿者到普通市民共同参与
记者:当前社会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会冲动,另一个是社会冷漠。前者已经受到普遍关注,但后者却未得应有重视。请问在市民的道德引导方面,南京警方有哪些针对性的措施?
公安机关的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公安工作的光荣传统。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不仅是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公安机关群众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群众路线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如何深刻认识新行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正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要求,提高新形势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成为亟待我们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评价与意见
上半年,我局开展了提升群众满意度活动,对一些机关单位、个体业主及普通群众进行了走访,掌握了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一些看法。通过对走访了解的信息进行梳理,大致有三种声音:
一是褒奖支持型。此类声音为正面评价,大多来自党政机关、企业和部分群众,他们认为近年来,公安机关在自身队伍建设上成绩显著,在各项业务工作上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警务工作能够跟上治安形势的不断变化, “警民恳谈”、“大走访”等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彼此之间的沟通渠道。
二是批评指责型。部分受访群众认为,现在社会治安总体平稳,但街面案件、盗窃案件、吸贩毒、群体性打架等事件较多,社会阴暗面太多,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与公安机关有关。加上公安部门破案效率低,使他们不信任民警,从而不愿意与民警进行交流。也有相当一部分关心时事和热衷于上网的个体业主反映,目前公安机关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大,正面的宣传报道过于形式化和完美化,反而让人觉得可信度低,各类警务工作的透明度不高,组织群众开展各类防范工作的机制不健全,让一些对公安工作有浓厚兴趣、有心参与到防范工作中去的治安积极分子望而却步,加之报纸上、网络上经常性出现的涉警的负面新闻极大破坏了他们心目中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让他们对民警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
三是事不关己型。对公安工作不了解,从未与公安机关或民警有过接触,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大多数人知道110是报警求助电话,但从来没有拨打过,他们的观念是:跟警察打交道没好事情,不是被偷,就是被骗、被抢,只要自己不犯法,家里不遭窃,警察跟自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至于参加群防群治等活动,他们的声音也是比较统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总结以上三种声音,让那些对公安机关不了解的、对公安机关不满意的群众,逐步关注、了解公安机关,在进一步宣传公安工作的同时,需要公安民警面对面地跟群众交流接触,正确妥善地做好群众工作。
二、新形势下公安群众工作的难点
造成当前群众工作难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公安机关职能限制与面临的社会复杂局面之间矛盾明显。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正处在刑事案件的高发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虽然公安机关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也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但是与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一些群众把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的主要原因归责于公安机关。近年来,因各种利益诉求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增多,并呈蔓延趋势,使本来就不易做好的群众工作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就都昌来讲,因拆迁、土地征用、企业改制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而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就被直接推到了“第一线”,推到了风口浪尖,稍有不慎警民关系就会引起严重冲突,成为矛盾的焦点,造成了警民关系的紧张和对立。
(二)警民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载体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工作节奏加快,使民警与群众之间接触、沟通的机会不断减少。在农村,外出务工增多,有时间有能力参与到群防群治工作的群众越来越少,而且许多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愿主动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工作,客观上造成公安机关在一些案件的处理当中调查难、取证难,时常将公安机关推向不处理群众不满意,处理时证据又不足的两难境地。而网络上涉警的负面报道夸张化,又使部分群众将对个别警察的作风、行为的不满延伸到对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怀疑,从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扩大到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造成了警民之间的隔阂和误解。
(三)少数民警缺乏在做好群众工作方面的能力水平。一方面是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打击任务日益繁重,各种专项打击不断,基层民警长期承受着高强度的压力,始终在超负荷运转,加班加点,使一些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民警在面对群众工作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公安部门增加的警力基本上是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民警,其中大多数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民警在工作实践中过于注重培养执法办案的能力,却忽视了群众工作能力的培养,造成在面对群众之间纠纷时只会单纯凭借法律语言责令,而不懂运用群众语言去疏导。另外,还有少数民警缺乏做好群众工作必需具备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缺乏社会知识和处事经验,做群众工作时无所适从、无从下手,或做群众工作的措施办法简单,群众不满意情绪滋长,难以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制约了群众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新形势下公安群众工作的对策
虽然当前公安群众工作上面临着很多新困难和新挑战,但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公安机关在做好群众工作的巨大优势,第一,公安机关的职能定位与群众的治安需求是一致的,这是我们能够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第二,广大群众对警察的信任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在群众无可依赖的时候,他们最先想到的是人民警察,而公众对民警的信任,正是公安机关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三,公安机关积极开展的警务改革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力保障,特别是社区警务战略的实施,有效地拉近了警民之间的距离,密切了警民之间的关系,使人民警察“亲民、为民、护民”的印象深入人心。只要我们采取针对性工作措施,切实提高公安机关为民服务的能力,群众工作难做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一)立足本职工作,严格公正执法,提高公安机关公信力,夯实警民合作的坚实基础。
一是取得群众信任。对于公安机关来说,要取得群众的信任,必须要抓好本职工作,即打击违法犯罪,抓好安全防范,严格公正执法,提供高效服务。只有必须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定和谐、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群众才会真正拥护和支持公安工作,为民警做好群众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做大做强社区警务。近年来,都昌县公安局实施的基层社区警务制度,实施社区(驻村)民警服务制度,确保民警“沉”在社区,让民警有充分时间去接触群众、联系群众;实施社区(驻村)民警入户调查制度、刑事被侵害人回访告知制度,有效地密切警民之间的联系;在新形势下,尤其需要做大做强社区警务工作,使民警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让群众在有困难、有危难的时候第一时间能想到民警。
三是满足群众治安需求。要不断创新为民服务的举措,有效满足群众的治安需求,如加强夜间巡逻力量提高街面见警率、优化警力打击两抢等暴力犯罪、集中精力查处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侵财型“小案”等等,让群众能深切地体会到公安工作做得到位。在日常工作中,要求执法民警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公正的执法态度取信于民。
(二)拓宽沟通渠道,创新交流模式,努力营造警民合作的良好气氛。
一是发扬传统经验做好群众工作。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公安机关已经拥有了多种与群众沟通的方式:如上门接触式、下村走访式等,如“大走访”活动;也有开会座谈式,即将群众请到公安机关来,以面对面的交谈进行群众工作,如近几年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大走访”“警民恳谈”等活动。
二是创新沟通平台做好群众工作。随着通讯手段的变化,特别互联网的普及应用,除了上述的传统群众工作方式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地通过网络开展线上沟通、手机短信提醒问候实现交流,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都昌县公安局利用网络开通了都昌公安官方微博,在微博上提供防范指导和法律咨询,并将近期破获的案件以及公安机关开展的各项活动公布出来,让群众及时了解。
三是积极正面引导做好群众工作。特别是在公安宣传工作上,公安机关日益关注警民互动,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来各种警情信息,及时、主动、客观地把治安情况出来,做好积极的引导。但仍有不足之处,尤其是新闻媒体方面,作为公安机关习惯报喜不报忧,或者说是公众真正关心的、可以消除公众的误解的消息并不多。在这个方面,需要客观公正地把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展现出来,让广大群众真实地了解公安,接受公安,才能有利于做好群众工作。
(三)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民警群众工作能力,为做好公安群众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要提升素质,树立形象。在执法办案上,采取办案经验交流、业务讲授等多种形式开展执法办案业务培训,增加办案民警依法执法意识,强化证据意识和时效意识,保证办案质量;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受理群众报警,进一步落实首问责任制、规范110接处警制度,尽量做到在职责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查明案件情况,争取给群众满意的答复。同时要树立民警文明执法的形象。
二要大力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从环境卫生、警容警纪、言谈举止等各方面对民警提出明确要求,确保民警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进得了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细小的瑕疵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只有民警在着装上、仪表上符合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规定,精神饱满,给群众第一眼的印象就是:“确实像个人民警察。”群众才会从打心底敬重民警,从而方便民警开展工作。
社会心态并非一个完全陌生的词汇,如何调适社会心态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去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了我国首部《社会心态蓝皮书》,今年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也即将。那么,今年社会心态调查的结果如何?与去年相比有什么变化?记者采访了《社会心态蓝皮书》的主编之一、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王俊秀。
记者:您如何理解社会心态一词?
王俊秀:社会心态一词虽然被广泛使用,但内涵却并不明确,也还没有形成学科的话语。我们在研究中综合使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倾向四个方面来考察社会心态。
记者:今年的《社会心态蓝皮书》即将,调查的结果与去年相比有什么变化?
王俊秀:调查显示,总体来说,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在2012年比2011年稍有下降,但幅度不是很大。生活满意度这几年一直在波动。这有经济环境恶化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产生了新的需求。
今年我们的调查中还包括了让调查对象回忆评估过去一年中的基本情绪状态。我们把情绪状态大致分为喜、怒、哀、惧、忧、恶等。从调查结果看,社会总的情绪基调是正向的,怀有希望的,其次,情绪平和这种中性的状态比较多,但不安、担心、焦虑等情绪也有相当的比例,甚至是怨恨也有一定比例。
与我们对情绪的调查一致,从社会事件观察,社会也有大量的正向情绪。比如去年到今年出现的“最美妈妈”、“最美司机”和“最美教师”带给社会的感动,也就是大家说的“正能量”。消极的情绪虽不占主流,却应格外关注。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社会心态特点是,底层认同导致社会整体极端化下呈现出进一步的群体分化,成为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和社会事件的根源和重心。
记者:人们的需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王俊秀:比如说安全,食品仍然被认为是最不安全的一项。在我们的调查中,包括人身、财产、交通、劳动和医疗等方面的安全,以及信息与隐私安全。以前信息与隐私安全都排在最后,而今年调查结果显示,信息与隐私安全仅次于食品安全被列为最不安全的两项,紧随其后的是环境安全。以前不关注的东西现在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记者: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
王俊秀:原因较多,一是基本需求满足还存在问题,在吃饱饭的前提下,但食品安全、洁净饮用水、无污染空气成了大家迫切的需求。另一个原因是大家的各种意识提高了,然后就是社会分化了,不同群体的要求本来不同,有的人可能更看重认同,比如外地人更看重被接纳和认同;还有的人已经衣食无忧了,有钱了,但还期望实现更大的抱负,这些都可能产生新的需求。这次调查发现,人们同时产生了许多需求,我把这种情况称作全层次的需要。
记者:除了这种全层次的需要外,这次最新的调查还有没有发现其他新特点?
王俊秀:比如刚才说到的不满,这是一种认知。如果全层次的需求总无法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不满情绪,再进一步就会变成怨甚至恨。到了怨恨的地步,就很容易产生发泄和表达行动,甚至难以化解。在一些维权事件中,往往是个体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才发生的,这实际上是冲着社会不公,或者是针对某些官员的胡作非为,或者对为富不仁感到不满。此外,这次调查还发现,人们的社会底层认同取向依然比较明显。
记者:这种底层认同是如何产生的?
王俊秀:阶层问题不是南收入调查结果划分出来的,更主要看本人如何自我归类。我们在调查中提问:你认为自己属于社会的上、中、下哪一层?选上层的比较少,选中层的也不多,很多人选的是底层。有些人从收人上来看,应该不属于底层甚至中层,但他们仍然自认为属于底层。
这就是说,很多人自认为是弱势群体,有一种底层认同感。因为中间层弱,社会就呈现出底层对上层的两个极端。
记者:底层认同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王俊秀:底层认同容易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底层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底层内部其实也存在利益竞争。除了社会两极之间的疏离,底层群体内部也在分化。这种群体分化,表现为不同群体间的冲突,如本地人和外地人。
记者: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社会信任度如何?
王俊秀:今年社会信任度比去年又有下降。在调查的人际信任中,多数人还是认为家人、朋友可以信任,不信任陌生人,对政府、机构、组织、媒体等的信任程度不高。总的结论是社会信任的困境还没有走出的迹象。
记者:为什么社会信任度持续下降?
王俊秀:信任最大的问题,是信任的机制不断地被破坏,最严重的是社会公信力在不断下降。陌生人之间不信任是可以理解的,不信任可以通过契约、合同等形式来解决,这时就需要有公证、担保,这是一种社会运行的机制,但现在作为中间信任担保的机制没有了,因为公权力的信誉下降,作为中间可以信托的制度功能减弱了。
因此,重建信任社会,要从建立公权力的公信力开始。政府只要建立了公信的机制,社会信任度就会有转机。法律机制健全,欺骗就不容易得逞。如果商家的失信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企业就不敢那么做。政府如果信任百姓,信息公开透明,百姓也会信任政府。社会信任的机制需要政府去建立。
记者:社会公平方面的情况怎么样?
王俊秀:从今年的调查情况看。从个人感受上来说,大家总体感觉比较公平,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努力和所得比较相称。但从社会层面来看,评估出来的社会不公平程度还是很明显的。认为自己阶层地位越高的人越认为社会公平,社会安全感、社会信任度、社会支持感也都较高。
记者:在评价社会公平的时候,看什么指标?
王俊秀:经济学的角度是看收入分配。心理学更关心人们的公平感,在和他人比较后是否有相对剥夺感。
记者:社会心态调查对于执政者的意义在哪里?
王俊秀:政府应该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人们总是先有情绪才会有行为。群众的情绪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
记者:您认为政府应该怎么做?
关键词:居民;幸福感;民生幸福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293-02
近年来,“幸福”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常州市武进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基于对区情的准确把握和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提出了“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武进”战略目标。这是针对武进后小康社会阶段特征,转变执政理念,实现科学执政的生动实践,意义重大。下面,笔者就如何提升武进居民的幸福感提出一些建议。
一、转变执政理念,突出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
(一)正确认识群众幸福的三个关系
1.经济发展与群众幸福的关系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福祉。经济发展和群众幸福感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是群众幸福的物质基础。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相关性会减弱甚至消失。所以,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群众的幸福水平。目前,居民的幸福感之所以成为民生焦点,折射的其实就是对过去盛行的“GDP崇拜”的反思,我们必须把民生幸福作为经济发展的落脚点。
2.丰富内涵与重要因素的关系
群众的幸福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一种追求,还有更多更人性化的需求。我们必须全面把握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因素。不仅要把握好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物质因素,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为幸福武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要更多关注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人文因素,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
3.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
幸福感经历了外部因素影响到内部因素决定的发展轨迹。对构成群众幸福的客观要件,即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治安等群众最迫切最想解决的问题,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着重解决。同时,幸福武进建设还需要社会和群众积极作为、主动参与、自我调节,是“我要幸福”,而不是“我等幸福”,更不是“我被幸福”。
(二)转变执政理念,完善政府职能
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改革,努力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在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坚持刚性指标与感性指标相结合;坚持民主评定与群众公认相结合。二要强化政府的组织保证作用。要把幸福武进建设纳入干部绩效考核,推动各级干部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方式,以考核“突变”引导经济社会发展“渐变”。
二、加快经济发展,突出区强民富的物质基础作用
(一)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是提升人民群众福祉的物质基础。当前,幸福武进建设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按照“盘活存量、拓展增量”的思路,积极鼓励和引导经济效益低、产品竞争力弱的企业“腾笼换鸟”、退低进高,寻找新的增长点。二是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要加快现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全力扶持发展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突出招商选资工作,注重引进高科技型、产业成长型、专业配套型等项目。三是从资源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要积极发挥以市场为导向、利益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资源;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设立科技投资基金,激励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
(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调查发现,武进居民对收入水平提高状况的满意度明显低于对经济快速发展的满意度,并把增加收入作为幸福武进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这说明武进发展经济,在惠及老百姓利益方面还要有更多的政策考虑。今后,我们要坚持“做好‘蛋糕’,体现智慧能力,分好‘蛋糕’,体现公平正义”的理念,较好地处理做好“蛋糕”和分好“蛋糕”的辩证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着眼于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基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联动机制。一要鼓励劳动者通过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二要强化收入分配中的政府调控力度,努力缓解城乡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突出农村发展重点领域
调查显示,幸福武进建设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所以,我们要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近年来,武进在实践中探索确立了城乡“六个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即在城乡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的一体化。今后的工作重点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新突破:一要在城乡规划的覆盖提升上取得新突破。要从武进的实际出发,以全域理念配置资源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的统筹力度。二要在基础设施的完善延伸上取得新突破。要按照“做强城镇快延伸、无缝对接提水平”的总体要求,全面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建设步伐。要大力提升城镇辐射力、设施对接率、环境优美度。三要在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上取得新突破。要出台优惠政策、落实扶持措施,拓展增收渠道,进一步优化农民创业就业的扶持机制和服务环境。四要在农村改革的积极探索上取得新突破。要大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集体经济股份合作改革等。五要在农村经济的培育振兴上取得新突破。要推动现代农业快发展、城乡产业快联动、集体经济快壮大。六要在公共服务的优质均等上取得新突破。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完善配置公平、发展均衡、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城乡社会公共事业体系。七要在社会管理的有效组织上取得新突破。要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创新行政管理的有效模式、优化民主法治的良好环境。
四、优化公共服务,突出民生问题关键环节
(一)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调查显示,社会保障是武进居民满意度最低,也是居社会公平之后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所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是提升武进居民幸福感的重中之重。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按照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接轨。一是继续做好失地农民保障工作,让失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二是深入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三是推行城乡低保一体化。四是逐年提高居民合作医疗标准,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卫生服务机制。五是加快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研究显示,工作与人们经济上的安全感、职业上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相关,从而会影响人的幸福感水平。就业是老百姓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我们要牢固树立“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保就业就是保稳定”理念,千方百计实现老百姓充分就业。一要增加就业岗位。要建立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及人力资源开发有机结合的促进就业机制,大力支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二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快就业管理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建设。三要多种形式促进就业。要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就业培训,以培训增强就业;优先安排困难人员就业,以帮扶促进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劳务输出,以转移推动就业。
(三)大力加强社会安全
调查显示,社会安全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一要加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要进一步规范秩序,积极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大调解格局,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合理的诉求,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二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三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强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督、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治,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继续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严格食品、药品、餐饮卫生日常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五、加强教育引导,突出幸福观的内在决定作用
要提升人们的幸福感,除了要积极改善外部客观条件之外,还要从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入手,通过教育引导提高人们对幸福的认知,通过参与实践增加人们对幸福的体验。
(一)培育发展中的幸福观
幸福需要教育。发展中的幸福观是一种有限度实现和在社会巨变中感受的幸福观,是在积极进取、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充满变革中感受的幸福观,是应该与创业意识、和谐意识、关爱意识和节俭意识结合起来的个人体验。
(二)培养积极品质
积极品质是人们感受幸福的一种素质基础,是一种优秀的综合心理品质,它能促使一个人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社会,从而拥有快乐和幸福。我们要通过培训宣传,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提高幸福能力
获得幸福是一种能力。人生就是一个追求幸福的历程,更是一个感知幸福的历程。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做到:常怀感恩之心,保持乐观心态,数念生活中美好事物,发挥特长助人快乐以及乐善好施,就一定能感到幸福。幸福总是相对的,正确认识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学会感知幸福、创造幸福,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参考文献:
[1] 陈浩彬,苗元江.积极心理学:为幸福人生奠基[J].教育导刊,2008,(11).
【关键词】计划免疫工作;满意度;相关因素;改进措施
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常用来衡量医疗单位的服务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模式的改变,人们对医疗单位的满意度越来越受到卫生管理人员的重视。由于儿童计划免疫室的工作性质和要求,计划免疫人员必须经常要直接面对儿童及其家属,为不断提高工作满意度,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作者对我社区中心计划免疫室儿童家属进行调查,了解其对计免工作的评价,旨在从儿童家属的角度出发,找出计免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采取相应措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2012年12月份-2013年6月份在我社区中心计划免疫室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家属150 人为调查对象,其中男 48 人,女 102 人,年龄为 25-55 岁,平均年龄 34 岁。对这些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
1.2 方法。采用本研究专门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入选者进行调查,详细记录入选者家属的姓名,年龄(包括家属及儿童),性别,文化水平,经济收入等,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问卷进行质量控制,并对家属不理解的项目进行详细解答,避免进行诱导性的回答。
2 结果
一般资料。150 份问卷均符合研究需要,其中1月龄―1周岁的儿童家属 97 人,1周岁―2周岁的儿童家属36 人,大于2周岁的儿童家属17 人。
影响计划免疫室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因素见表1。统计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人员解释问题的能力,排队等候的人数,时间和秩序等,分别占 94.7 %,90.0 %和 85.3 %。
对影响计免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分析显示:年龄较小儿童 家属的满意度低于年龄较大儿童家属,女性家属满意度 低于男性家属,经济收入低者家属 的满意度低于经济收入高者的家属。
3 讨论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医疗模式已经不再适用,追求完美的人性化的服务已经成为了当前医疗活动的主要方向,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减少纠纷和冲突,增加儿童家属对计免工作的满意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而探讨并明确影响计免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针对影响计免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因素,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项工作,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家属对我们的满意度。
3.1 加强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教育。每个工作人员都以饱满的热情耐心接待每一位家属。始终语气轻柔,面带微笑,给家属以亲人般的感觉。
3.2 定期召集工作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并提高操作技能,对于家属提出来的问题,能用通俗易懂的知识予以解答,使家属满意,定期开展心理座谈会,使工作人员认识到压力对工作的影响,学会适当的减压方法,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工作,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
3.3 工作环境方面。为儿童及家属创造一个清洁,卫生,舒适,通风的环境。在中心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计免室由原先不通风,采光差的房间搬到了一个宽敞明亮,通风好的房间,并且由原先的一个通道(入口,出口共一个)变成了两个通道(一个入口,一个出口),显得既有秩序又不拥挤。
3.4 在显眼位置张贴预防接种流程,使家属带宝宝来接种时知道接种的步骤,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一清二楚,不用再盲目排队,到处询问。尤其是对于第一次带宝宝来接种的家属,并且设了关于儿童保健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张贴了预防接种注意事项告知书,详细介绍了什么是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接种前需做的准备,接种禁忌症,接种后会出现哪些反映,如何应对,接种完毕需注意的事项,以及“4.2.1”免费体检的月份及接种时间,电话,QQ号都有详细介绍,并欢迎家长朋友们踊跃加入,以便遇到问题方便,及时的交流,另外还制作了缩小版的预防接种注意事项告知书,贴在每个孩子的预防接种本上,方便家属带回家详细阅读,并且给其他家庭成员阅读。
3.5 根据社区中心的情况制作了一个专门用于排队的计划免疫的盒子。经济状况较强的极少数社区采用了叫号机,而我社区中心经济条件不允许,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制作了一个盒子,家属来后把接种本按先后顺序摆放在盒子里排队,工作人员按排队顺序喊名字,这样接种的人员较多时也显得秩序井然,有条不紊,避免了家属之间因为排队问题而出现的矛盾和纠纷。
3.6 增加接种日次数,由每周的两次增加到三次,这样每次的接种日儿童数量相对减少,家属带宝宝接种等待的时间大大缩短。尤其遇到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时,尽量均衡预约接种儿童,不至于法定节假日休息后的第一个接种日人满为患。
3.7 加强沟通,包括工作人员之间及工作人员和家属之间。沟通贯穿于整个接种过程,从第一步的登记到最后的注射疫苗,工作人员都认真仔细地询问宝宝的健康情况,耐心解释此次需接种什么疫苗,预防什么疾病及注意事项等,不厌其烦地叮嘱家属,使家属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减少矛盾和纠纷。工作人员亦加强沟通,不管是登记人员,上机人员还是接种人员,如有疑问或遇到不清楚的问题都要及时沟通。
3.8 每周定期统计未种名单,打电话通知家属及时带宝宝接种。
十报告指出,“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并要求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公安群众工作是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维护和实现群众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依法研究、宣传、教育、动员、组织、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好公安群众工作是继承和弘扬党的法宝,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加强公安队伍自身建设,建立和谐警民关系的需要。积极做好公安群众工作,对于确保公安工作的正确方向,牢牢把握公安工作主动权,提高公安工作水平、促进公安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公安群众工作面临的问题
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公安群众工作,必须认清当前公安群众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叠加、碰撞加剧、诉求增多,各类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冲突不可避免。公安群众工作越来越复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问题。
(一)从公安内部看群众工作存在不足
部分民警对群众工作不够重视。部分民警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细,对群众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被动应付群众。部分民警没有看到群众工作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更没有认识到群众在国家政权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把广大群众置于无足轻重的位置,忽视群众利益,漠视群众疾苦,群众工作形式化、表面化、过场化。主要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对群众反映的情况敷衍搪塞,对群众的诉求缺乏聆听的耐心,对群众上门求助冷、硬、横、推,对群众的批评充耳不闻,没有接受的诚意,有的民警对群众工作停留于表面,工作做得不深不细。
部分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不足。部分民警对党的群众工作、公安群众工作的历史、发展、内容不了解,不明白做群众工作的目的,也不注重理论学习和业务提高,对业务知识掌握得不深、不精、不细,工作主观化、经验化,经常出现一些低级错误,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不强,甚至不知道应该如何开展群众工作。不能够把日常工作、本职岗位工作和公安群众工作相结合,导致公安实际工作和群众工作的割裂和脱节。有的民警在调解纠纷中常常存在“调不好、说不过”等问题。部分民警,尤其是青年民警不愿做、不善做也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一些民警出现了“怕接警、怕出错、怕投诉”和不敢做群众工作等畏难情绪。由于很多民警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不会宣传、组织、发动和依靠群众,导致民警无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工作处处处于被动状态。
民警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公安群众工作。当前,随着社会治安复杂性的增加,公安机关承担的工作任务量越来越大,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目前已进入“发展的黄金期”,但同时也进入“矛盾的凸显期”:一方面是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案件频发,公安机关打击防范任务日趋繁重;另一方面是警力严重不足,公安民警长期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始终在超负荷运转,加班加点、节假日坚守岗位更是家常便饭。公安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实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提高群众见警率。现实工作中,基层民警既要处理治安案件、又要值班备勤、参加各种会议、完成大量的常规、临时检查任务,真正下社区与群众打交道的时间难以保障,造成群众在社区“只见照片不见人”的情况。
(二)从群众方面来看公安群众工作的不足
群众对社会治安管理的需求远远高于现实的参与。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原有的家族、地域界限逐渐模糊、人际关系松散、邻里关系淡漠,群众中“事不关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普遍存在,他们对辖区社会治安管理有较高的需求,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又让其不想主动参与其中,造成群众对社会治安管理的需求与现实的参与不成正比。
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期望远远高于对警务工作的支持。随着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下岗职工、失地农民、低保人员、农民工等问题不断显现,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很大一部分群众认为警察应该是“万能”的,除了打击犯罪外,还应当承担更多地社会服务功能。一些群众不管是遇到劳动纠纷、民事纠纷或是其他困难与问题都喜欢找公安机关解决。有崇警情节固然有积极意义,但公安机关有其自身的职责范围,一旦民警在某个环节上处理得不够好,或群众的愿望无法及时实现,他们就会转而变成消极的看法,进而转变成对当前警务工作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是群众对民警的依赖远远高于对民警的信任。现实生活中,群众对民警的依赖程度虽然没有以往高,但在危急关头,很大一部分群众首先想到的还是人民警察,首先想到的还是报警,找民警求助。这说明,在潜意识里,群众对人民警察仍存有很大的依赖性。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我们正进入“发展的黄金期”,但同时也进入“矛盾的凸显期”,各种利益诉求引发的不断增多,并呈蔓延之势。因政府常常在土地征用、旧城改造、折迁、治理环境污染等非警务活动中将公安机关作为解决问题的“法宝”推到第一线、推到了群众的对立面,造成警民关系紧张。加之,群众对警察队伍中出现的个别民警违法违纪现象不能客观看待,对个别民警作风、行为的不满延伸到对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怀疑。特别是随着民警工作任务的加大,部分责任心不强的民警常常放手让协勤、文职人员等独立完成执法工作,造成执法错误频频发生,群众意见很大。外加某些媒体的负面炒作,人民群众更多地表现出对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不信任。
(三)从警民关系看公安群众工作的不足
警民关系发生新的变化。部分民警对群众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漠,对群众的事情变得越来越漠不关心。警民关系逐渐由“鱼水”关系向“蛙水”关系转变。具体工作中,部分民警在需要群众支持时,就想方设法联系群众,问题得到解决后就与群众脱离了“干系”,这种做法严重背离了群众路线,人民群众在感情上很难接受。
社会矛盾造成警群对立。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矛盾造成警群对立,影响公安群众工作的开展。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叠加、碰撞加剧、诉求增多,各类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冲突不可避免。尤其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利益诉求引发的不断增多,并呈蔓延趋势。近年来,因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分配不公、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物价涨幅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多,因拆迁、土地征用、环境污染、企业破产以及农村换届选举而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不断出现。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和,公安机关就被直接推到了“第一线”,推到了风口浪尖,稍有不慎警民关系就会引起严重冲突,成为矛盾的焦点,舆论的热点,充当群众发泄不满的“替罪羊”和“出气筒”,造成警民关系的紧张和对立。
这些问题表明公安群众工作的作风、方法、意识、机制等都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的群众需求,还需创造条件抓紧抓好此项工作。
二、新形势下做好公安群众工作的对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机关要更好地履行职责,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公安群众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公安工作全局中来思考,把公安群众工作提升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谋划。要认真总结公安群众工作的经验与教训,继承传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之更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一)提高思想认识 更新工作理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贯穿于十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强调党的生存基础——只有植根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强调走群众路线,“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公安机关在正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必须清醒认识到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群众工作路线,全面贯彻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把群众利益和需要作为公安工作的终极追求,高度重视群众的需求和呼声,以忠诚为民的信念、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务实高效的工作业绩满足广大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和新要求。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公安群众工作,公安民警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进一步提高四个理念:
服务理念。十报告强调了“服务”一词,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要建设服务型政党。而群众工作的要点是服务于人民,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要努力实现由社会管理者向社会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从执法“治”民向执法“为”民转变。为民的关键是要增加感情,亲近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而非冷、硬、横、推,甚至。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要增强服务意识,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做到心系群众,立足本职,扎根基层。紧紧围绕户籍、出入境、消防、交通管理等管理服务问题,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推出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安源分局在“民调评警”工作基础上,创新推出以社区民警为中心,捆绑公安各项工作,打造服务型队伍。一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加强防控和打击方面来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把110接处警、案件侦破与社区民警工作捆绑举措,社区民警对于辖区发生的案件,积极与责任区刑警大队、办案单位进行沟通,掌握办案进度,及时向当事人通报案情,切实让群众了解公安机关的工作进度。发案后,社区民警必须在第二天到当事人家中走访,了解当事人有无遗漏线索,通报办案进展。同时,要仔细查看当事人家中具体情况,协助当事人分析防范弱点和改进方式举措,杜绝今后再受侵害现象的发生。再进一步根据受案情况,认真分析辖区发案特点,研究制定和落实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二是从优化为民办事的方式方法教育和引导社区民警,从纠纷化解、办证办照、社区服务、扶贫帮困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最需要解决的“小事”入手,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处做起。善于侦破小案件、调解小纠纷、消除小隐患、平息小、解决小难题,切实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为此分局规范了警务公开内容,完善窗口便民设施,规范民警行为举止,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备勤、首问责任、警民关系卡、警方公告、所长接访等制度,推出了“十项上门服务制度”、“民警工作问卷”、免费为残疾人办理二代身份证等。将户政窗口的工作与社区民警工作捆绑。社区民警走访时,详细了解辖区二代证的办理情况,及时督促辖区居民办理二代证,同时实行社区民警送证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和微笑服务,借助互联网资源,将服务向网上延伸,通过微博、qq警务室等手段,广辟途径、广开言路,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力争将每一次接处警、每一次为群众服务、每一次上门走访、每一次帮扶,都转化为密切警民关系、打造服务型队伍的过程。只有真正把服务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才能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才能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是真正为民服务的表现。
法治理念。严格、公正、文明、理性、平和、规范执法,正确运用法律,依法履行职责,是法律本身对人民警察所固有的基本要求。作为执法者,必须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作风、规范执法行为,树立起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的执法意识。要抱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大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要紧紧围绕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两抢一盗”多发财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电信诈骗犯罪等治安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打击整治行动;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公正和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创新执法理念、加强执法管理、改进执法方式,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在执法过程中努力做到不失之偏颇,真正做到罪刑法 定、罚得其所,让人民满意、让人民信任。
责任理念。公安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牢记宗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铭记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从发生的事故、事件中深刻反省、吸取教训,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将十宗旨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责任理念,不论是战斗在基层一线的民警,还是机关工作人员,都代表着党和政府形象,必须要从这个高度来认识。每位民警在政治上要有清醒的认识,用心肩负起对党和人民、对公安工作的一份责任,我们才能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望。
创新理念。十报告突出体现了创新的色彩和特征,吹响了“创新”的新号角。当前,我国正面临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期、刑事案件高发期、对敌斗争复杂的新形势,公安群众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作为公安民警要更好地履行职责,就必须在深入了解世情、国情、省情、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创新公安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把握公安群众工作的发展规律,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要从做优服务上去创新群众工作思路和方法,从涉及群众利益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从关系群众生活的一件件琐事入手,让群众办事快捷、方便。要结合公安业务创新,从解决实际问题,加强防控和打击方面来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紧密结合“整作风、提效能、优环境”、“创先争优”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民调评警”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作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警务运行机制,真正让群众感受到警务活动的效率与效益。要通过创新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此赢得群众的尊重和信任。
(二)增强公安民警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能力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安源分局积极开展了“爱民月”、防火防盗防骗防抢宣传、“上门退赃”、警民联欢等活动,开展法律咨询、知识讲座活动等等,编写了《居民安防手册》、《安源公安分局工作简介》等手册分发到社区家家户户,传播安全防范知识,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提供办事指南,印制了18种内容的社区警务宣传单,编写了“四季安防歌”在群众中传播。同时实行“警务公开制度”、“接处警反馈制度”、“群众办事回访制度”,让群众近距离体验警察生活。在破案第一时间将案情在案发地公告民众,在破案中收缴的赃物、赃款,第一时间主动上门送到受害人手中。近5年来,分局上门退赃价值达810多万元,“快速破案与及时上门退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分局机关和广大民警服务群众的质量与水平有所提高。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不少民警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存在进不了群众的门、谈不上话、交不上心等问题。公安机关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就一定得把群众工作作为“看家本领”来掌握、作为“重要法宝”来传承、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努力提升公安机关及民警在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能力和本领;驾驭社会治安复杂局势的能力和本领;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本领;服务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本领。
加强业务培训。要使群众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民警必须具备相当的感召力,还要具备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创造警民合力的工作氛围。另外,还要有较强的工作魄力,能当机立断处理问题,协调各方面关系、找准结合点、圆满解决各种问题。为此,安源分局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和提高基层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一是按照公安部的要求,开发公安群众工作的课程,编写相关教材,编制教学大纲、计划,把民警特别是基层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教育培训及考核纳入民警的年终考核,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培训,尤其要开展“社区民警如何接触群众”、“如何同群众交流”等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广大民警学会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做到“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切实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二是发挥老同志“传帮带”的作用,许多老同志有独到的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技巧,要采取“老带新”的方法,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让他们言传身教,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全体基层民警的财富,从而帮助新民警尽快掌握做群众工作的方法。
(三)加强公安公共关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公安群众工作氛围
公安机关与公众之间建立良好、互信的警民关系,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迫切要求,也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
加大警务公开力度。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承载的是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要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通过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主动地向社会各界提供诸如治安形势、打击犯罪、交通等社会管理的重大警情和辖区社会治安状况。及时开展与社会舆论的沟通和协调,让群众及时了解公安机关工作情况,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要通过案、事件回访制度等方式,加强同老百姓的交流与互动,争取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理解和支持。
【关键词】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
急诊病人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而需要紧急救护的特点,急诊科护士不仅承担着急、危、重症的救治措施的执行工作,还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急诊科留观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护士从一般就诊知识、常见病基本知识、用药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等方面对急诊科留观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我科于2010年8月~2012年4月对急诊科留观患者全部进行规范化的健康教育,急诊留观病人的满意度大大提高,病人在急诊救治的同时能获得相应的健康教育知识,形成健康行为,达到保持健康和恢复健康的目的,具体分析如下。
1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具有病因广、复杂、危重的特点,如:各种原因导致中毒者、急腹症、车祸或斗殴伤所致的伤残者、慢性病的急性发作者,及各种原因造成的濒死者,这些患者,因其发病急,病情重,生命受到威胁,此时病人和家属都表现出急需了解疾病的诊断、病情轻重、治疗和预后,难免会出现烦躁、焦虑、易怒等情绪,若医护人员此时只顾抢救患者,而对患者及家属想尽快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置之不理,极易发生医患矛盾。因此,在积极抢救病人的同时也就是对病人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急诊护士则是贯穿抢救治疗过程中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她能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使之积极配合改善病情,这时的沟通可以有效避免医患纠纷。护士通过良好的言语、规范的态度举止,通过耐心询问,悉心照料,使留观患者在最危难之时感到护士对患者的温暖、关爱、似亲人般的亲情,护士对其家属也要进行必要的医学知识讲解及卫生宣传,帮助他们对生活中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有一个积极及自我防范的措施。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护理活动同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的、综合的、有效的为患者服务,才能使患者及其家属在防病治病中起到主要能动作用。廖月红[1]通过临床调查研究显示,急诊病人均希望获取健康教育知识,文化素质越高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越大。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疾病,给予不同的健康教育,一方面,能消除病人心理上的疑虑与恐惧,改变病人的不健康行为,减少所患疾病复发,缩短留观天数;另一方面,通过健康教育,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病人对护士的信任,使病人能够更好地配合抢救治疗,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2留观病人的健康教育
2.1心理护理急诊病人多数病情危急,短时间内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无论是病人还是家属,普遍存在着焦虑、恐惧甚至情绪失控。此时,急诊护士应学会换位思考,沉着冷静、动作迅速,以热情的态度、真诚的表情、亲切的语言为病人解除痛苦,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稳定其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护理和治疗。
2.2留观常规健康教育主动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急诊留观病室的环境、医疗保险方法、便民措施、卫生注意事项、作息制度、安全制度、陪护制度等,并告知病人对治疗护理工作的支持与配合[2]。实施这些措施的途径:①可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画和宣传栏进行宣传工作;②文字宣教,制定健康教育小册子根据不同科室,各制定一册健康宣教手册;③ 充分利用接诊、治疗、护理病人的机会进行口头宣传;④示范操作等。对于留院观察的患者,如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根据病情需要,可以通过护士的护理操作演示,传授自我康复理疗的操作要领,帮助患者掌握自我护理的本领[3]。
2.3护士讲解患者所患疾病基本知识 在为病人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可根据病人性别、年龄、社会背景、文化层次选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宣教。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疾病名称、发病原因、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向病人讲明各种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目的、步骤、注意事项,消除病人因操作而引起的紧张、恐惧心理。同时让病人对自身疾病有较深入了解,积极参与自我就诊、自我治疗及自我护理。此外,护士应主动告知病人就诊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离院后如何预防复发以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健康教育内容要精炼,一般不用医学术语,所用的语言、词汇均应在病人理解的范围内,形式要新颖,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注意克服求全求细的系统性教育,针对病人最关心的问题,采取简洁、明快的答复,态度要和蔼,以减少、消除病人的急躁情绪,寻找病人乐于接受的方式。
2.4用药知识指导耐心地向病人讲解药物的作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使病人准确掌握最基本的用药知识,以达到最佳药物疗效。
3体会
健康教育架起了护患之间的桥梁,增强了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减少医疗纠纷,显著提高了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另外,护士是主要的健康教育实施者,其施教能力必将影响教育效果[4]。通过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增加了护士对提高自身素质的认识,能自觉的学习各科知识,为提高护理质量打下基础。因此,护理人员应进一步探索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的方法,最终达到防病治病,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廖月红,急诊留观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4):126-127.
[2] 王晓林,鲁灵,现代医学模式下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齐鲁医学杂志,2003,18(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