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管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工程管理行业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管理行业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程管理行业现状分析

第1篇:工程管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管理;市场现状;创新策略

0引言:

软件工程管理是指利用软件开发相关的技术知识和相关的软件工具来辅助项目工程,以保证其能顺利进行。软件管理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作为骨干部分的软件开发,另一部分是作为补充的软件工程管理。一般软件工程管理要经历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再到结束的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中的每一环都发挥着特定的作用,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项目启动环节是一个项目的先决条件,它要对项目总体有一个初步认识后,决定是否启动该项目。策划环节为项目整体奠定基调,在此阶段项目经理人要制定具体的项目计划,涵盖到工程的各个方面。执行环节,就是要具体的按照计划进行操作,跟定项目计划。控制环节与执行环节是同步的,用于监督实际操作是否与计划同步,适当地制定策略保证工程进度。最后的结束环节是项目的收尾部分,在这一阶段企业不仅要严格按照计划跟进工程,还要进行相应的总结,呈给客户,以给客户满意的交代。

一、软件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软件工程管理作为一项特殊的工作,它对软件的选择、工程任务的工作需求以及工作中的风险控制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在国内,还没有形成固定规模化的管理格局。目前我国软件工程管理的现状如下:

1.1软件工程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较低

企业将技术水平制定为软件项目经理的考核标准,技术水平高者即可胜任。但是经验技术与专业知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专业知识能够纠正以往经验中的失误,进一步提升管理者的专业水准。单从这一角度看,我国软件工程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较低。

1.2软件工程管理缺乏计划

软件工程管理前期需要进行计划,在这一阶段里项目管理者要明确项目开发中的各阶段任务,有计划地细致分工,安排工程进度等具体事宜。然而有些项目经理的计划意识淡薄,没有对项目进行总体的规划,导致项目进展的速度缓慢、人员涣散、效率低下。一旦出现突发状,况项目就得被迫停工。

1.3软件工程管理缺乏管理意识

项目经理根据自身的经验,将大量的工作精力投入到不必要的具体技术上,而忽视了真正需要考虑的工程总体进程。他们舍本逐末的行为直接影响了项目进展的效率,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1.4软件工程管理中缺乏沟通

软件工程管理工作中,员工的沟通十分重要。每个工作人员自身掌握的技术和知识储备量都各不相同。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对工程的进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导致工作人员之间沟通不彻底,使得人力资源没有发挥到良好的作用。

二、软件工程管理的创新策略

2.1加快软件工程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企业要加快构建并完善人才体系,将传统的技术优势与学习专业知识相结合,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要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投入,只有然员工们充分发挥效用,才能促进工程又好又快的完成,才能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项目经理要民主决策,进行民主管理,给员工们应有的尊重,这样才能打造团结和谐、积极进取的企业氛围,员工们自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2.2提高软件工程管理整体化意识,加强风险防范

项目计划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的作用都是不可小觑的,关乎到工程的整体进展。在工程实施前,项目经理必须要组织工作人员,结合大家建设性的意见及建议,制定工程管理计划,对工程的整体有一定的规划预期。再者,在实施阶段要掌握工程进展的具体状况,兼顾大局。风险意识也不可缺乏。风险管理能够让企业及时发现工程中的漏洞,以便及时作出调整,进行补救。项目经理应该树立风险意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2.3加强软件工程管理团队建设

众人拾柴火焰高,企业管理也是如此。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合作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因此企业要注重团队管理,项目经理要给团队中的每个人适当的自主空间,大家各抒己见,然后共同商议可实施方案。在沟通中完善方案,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具体实施时,项目经理也要给每个人安排好任务,将人力资源优化利用,不仅能够避免浪费,还能够在出现问题时,及时找到相关人员解决问题并问责。同时团队建设也离不开奖惩制度,奖励效率高、在团队中有突出贡献的人,为大家树立榜样;适当的处罚工作失误、造成损失的人,警示大家工作要细心,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2.4强化软件工程管理的监督工作

软件工程管理中实施监督为整个工程起到了保障作用,在软件工程管理中要实施进行项目监测。监督软件工程可以规范软件开发的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还能有效地控制软件开发的成本;监督软件工程是否依照计划按部就班实施,还能够保证工程进度。监督工作中,项目监督尤为重要,工作人员要准确记录监督数据,并进行总结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以规避因为小失误而影响工程整体进度。

结论: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迅猛,软件工程管理工作的前景一片大好。虽然目前我国的软件工程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企业的积极探索下、在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积累下、在团队的友好交流协作下、在这会各方面的监督下我国的软件工程管理企业自身能够得到提高,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据稳固的一席之地;我国的软件工程管理整体水平会快速发展,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雷文育.关于如何创新和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探讨[J].软件,2013,10:46+48.

[2]彭笑天.对于如何创新和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探讨[J].电子制作,2013,22:80.

第2篇:工程管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1酒店管理行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1酒店管理行业人才短缺

酒店人才短缺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酒店业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非常短缺,如副总经理级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厨师、高级网络工程师、销售公关经理、大堂经理等等。而实际上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进入酒店的高级管理层面的机会是很少的,因为这一类所谓高薪的职位往往不仅要求专业技能过硬,还需要有较高的学历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对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很难的,有时往往需要毕业生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和锻炼之后才能成为酒店企业的高管人员,这需要毕业生具备较强的耐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酒店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短缺。因为酒店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从事的是基层服务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的服务技能和职业素质,这样一来,为经过高职或者高等院校学习的人员就很难进入高档酒店企业工作。酒店一线工作要为顾客提供基础的餐饮或者客房管理服务,接触的顾客也是各类各样,还要面临三班倒的工作条件,如果碰到性情乖戾的顾客,可能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尴尬状况,所以这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不仅不是趋之若鹜的高薪岗位,酒店服务的特殊性反而让年轻人望而却步,吸引力不断下降。

1.2酒店管理的人才结构不合理

由于当前社会就业趋势的大背景和市场转型条件下的特殊情况等多种原因,导致酒店行业的人才构成结构很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历结构不合理,在酒店员工中,主要以高职院校、中专、初中和高中毕业生为主,本科和硕士的比重较小,博士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从而酒店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偏低;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在酒店行业中,真正意义上的酒店管理专业科班出身的员工较少,绝大多数管理层人员主要以管理类或者经济类毕业生为主,或者是中文、英语类专业的毕业生,使得酒店管理行业的专业构成不甚合理;三是专业结构单一,酒店的一线从业人员主要是以中高职院校和初高中毕业生为主,要么没有专业教育背景,要么是纯粹的酒店管理专业或者旅游管理专业,而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酒店必备的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则是少之又少,相当匮乏。

1.3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由于酒店行业的特殊性,使得酒店的从业人员具有年轻化的普遍现象,在酒店行业中流传着“酒店业是青春饭”的说法,这种说法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很多一线员工一般是初高中毕业或者职高毕业后就进入酒店行业从事工作,年龄比较小,由于这些员工学历比较低,所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不是很大,加上员工工资待遇、福利待遇以及酒店自身的管理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工作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在当前社会中,人才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下制胜的根本保障,人才的合理流动可以给酒店注入新鲜血液,但流动性过大一方面会增加酒店的培训成本,导致员工思想不稳定,管理难度增大,另一方面易泄漏酒店大量的商业秘密,如财务经营状况、酒店战略规划、客户关系、市场竞争策略等,情节严重时会造成原有稳定的销售市场丧失、出租率低、酒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降等。因此,如何留住优秀的酒店员工,特别是稳定在酒店内起中流砥柱作用的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是解决酒店人才供需矛盾的重要方面。

2基于成功企业管理模式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流程

通过上一部分对当前我国酒店管理行业人才管理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对具有酒店管理专业背景的人才是有很大需求的,酒店行业在人才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当然在酒店市场环境中也不乏成功的酒店管理者,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当前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需求,还要针对酒店管理中人才缺失的问题调整课程结构,并认真学习成功的酒店管理模式,或者从其他行业中企业管理的成功模式中汲取营养。

2.1明确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从职业岗位分析出发,首先根据市场调查确定专业适用职业岗位群,然后进一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能较快适应现代酒店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2.2确定学习领域

酒店行业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酒店管理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各项素质,这也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对象。酒店的主要职业活动既包括客房、餐饮、娱乐、商务、接待等服务项目,也包括工程运输、网络管理、物流分配等技术性工作,因此在确定学习领域时应根据酒店的主题工作任务来决定,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公共课程开设,配备相应的学习课程,比如商务礼仪、酒店管理基础、公共关系、前厅服务、餐饮服务、会展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等一系列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的专业课程。

2.3确定相应学习内容

每一个学习领域对应的是酒店管理中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要完成这个工作任务,需要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支撑,这些知识和技能就是每个学习领域中具体的学习内容。

第3篇:工程管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模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also appeared a lot of new management model, how to select the management mode become all related units are concerned about foc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through to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 flawed analysis,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management model for solving existing problems help, for enterprise optimize management model provides reference, to improve project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model, development

0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建筑业出现了飞速发展,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我国各建设单位不仅有国内的竞争对手,还有国际上的竞争,这对企业管理的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优化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发展和强大越来越重要。

1我国项目管理传统模式的现状和问题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建设项目管理中有许多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如违背工程项目建设程序,盲目抢工,忽视质量和节约成本,不按合同办事,协调时主观随意,再加上建设监理制起步晚,专业化社会化的监理模式还没有形成,我国项目管理整体水平低下,与国外的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我国目前相关的法令法规不健全,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出现很多混乱现象很多有关项目目标的控制工作无人具体负责。以上问题的长期存在,主要是由于我国监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我国许多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难以控制项目的成本,进度和施工的质量;最终导致整个工程项目难以按计划完成,成本增加,质量没有保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然而,近几年随着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的发展和国外承发包模式以及建设监理制度的引入,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探讨一个解决我过管理模式现存问题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2传统管理模式缺陷分析

2.1 工程建设领域自身存在众多问题

由于我国建设领域中一贯重技术、轻经济、轻管理、轻组织的现象并未得到彻底扭转,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法规体系,政府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管理行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低,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研究和探讨从上到下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践上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合同法制观念淡薄,政府行政权力对工程投资建设干预过多过滥和决策机制不透明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和市场失序等恶劣后果,最终造成了工程项目承发包模式和建设监理制度在具体的实际运用中走样变形,从而直接导致了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在实际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的失效和偏差。

2.2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弊端

目前我们国家很多项目的业主是国有企业或者政府事业单位,由于国有企业或者政府事业单位负责人还不能责权分开,业主代表的身份有模糊性,很多时候所谓的业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业主,也就是说其行为不一定是完全考虑自身实际需求,或者其工作原则不是利益最大化或者不是经济利益为主要驱动力。

所以在投资控制与进度控制上往往掺合太多的非理性因素,从而影响质量。特别在投资控制上,由于业主认识到投资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他们不太乐意把投资控制的责任交付给监理单位,而业主自己控制投资往往又容易出现很多问题。

2.3 监理工作仅停留在施工监理阶段

从理论上讲,作为监理应该熟练精通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以及组织协调的任务。但是我国大部分监理工程师,特别是老一辈的人士大多都是从施工单位转过来的,他们有着懂施工,熟悉每一道工序,做质量控制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对于其他几部分的目标控制工作则不是很熟。所以在工作时往往不自觉的就把工作重点单单放在质量监督上,加上业主方的认识不足,国内的监理很多都演变为施工质量监理的代名词。国际上的惯例是“谁施工,谁负责”。监理可以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但是一般只要能做到整体控制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负责到太细致入微的工序。然而,国内推行监理制这么多年以来形成的影响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

由于建设行业的发展,加上从国外的引进,除了传统的设计-招标-施工项目管理模式之外,还出现了很多新的项目管理模式,比如设计-采购-施工交钥匙模式、项目管理型承包模式、代建制项目管理模式等,各种模式各有各的优缺点,我国企业应该要根据各种模式的优缺点来改进我国管理模式,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我国传统模式的主要缺点主要表现在项目设计招投标建造的周期比较长;管理和协调工作比较复杂;业主管理费比较高,前期投入大;总造价不容易控制变更时容易引起较多的索赔;建筑师和工程师对项目的工期不易控制;出现问题事故时设计和施工双方互相推诿责任。这些缺陷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工程建设并不是以利益驱动和最大经济效益为主要动力,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管理行业,法制观念薄弱,对工程投资建设干预过多过滥和决策机制不透明造成了工程项目承发包模式和建设监理制度在实际中不规范,从而导致了项目管理的失效,再加上监理制度的引进并没有像国外一样公正和严格,监理制度大多停留在施工阶段,而没有贯穿项目的全过程,所以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3优化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3.1 政府要加强立法和执法

由于现阶段我国建筑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完善,因此政府要加强立法来规范建筑市场,同时也要加强执法,在健全体制的基础上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管理行业,严厉打击市场上暗箱操作、随意分包、等违法行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建筑行业公平竞争,来发挥市场的推动作用,提高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政府加强市场的管理并不是要过多干预建筑企业,相反政府应该给企业更多的自,做到权责分明,因为企业都是以盈利为主要驱动力,如果企业在招投标和施工管理中遇到政府过多的干预,企业就只注重质量而轻视设计和节约成本,就难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效果。因此,政府对建筑业的管理应只是在法律上规范建筑市场,保证竞争的公平性,而不要对其建筑施工过程有过多的干预。

3.2 加强建设三方的合作与交流

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主要由业主、监理单位和施工承包商三方共同完成。我国长期以来的监理制度与国际上的项目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区别,我国监理制仅仅是在施工质量方面,而国际上的监理制度包括设计准备、设计、施工、动用前准备以及保修五个阶段,贯穿建筑全过程。监理单位主要工作包括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以及组织协调六个方面,业主和施工方之间主要靠监理单位来协调,因此完善和创新监理制度,提高监理单位的服务水平,对于加强建设三方的合作非常重要。

由于监理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所以,加强监理工作是加强项目管理的关键,而监理单位是与设计单位签订合同,既不属于业主,也不属于施工方,是业主和施工方的中间协调人,要公正地做好业主与施工方的协调工作,不能被一方收买。另外,业主也会聘请项目管理公司与设计单位合作,这样虽然增加了预算成本,但对整个项目运作过程的协调进行起到了极大作用。对业主来说,也要加强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沟通,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要求设计单位全称参与,督促设计单位加强与施工单位的合作,避免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互相推卸责任。

3.3 管理层内部决策要民主公开

项目管理负责单位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科学进行决策,在决策过程中要先论证后决策,不能边投资边决策。同时,管理单位在决策的过程中要民主,对于项目规模大、投资多的建设项目,遇到重大决策时要集思广益,民主公开,充分论证之后再做决定,民主的同时也要使得决策公开化,坚决打击暗箱操作的决策行为,杜绝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对于技术复杂的工程,还要集中经济、技术、管理各方面的专家来决策,做到决策最优化,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

3.4 合理选择项目管理模式

每个项目都有每个项目的特点,因此业主要根据根据项目的特点,综合考虑各种模式的长处和缺点。业主选择不同的项目管理模式,项目建设主体各方在项目建设中的关系和地位也就会不同,各单位签署的合同也会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是工程项目管理中各方的最高准则,各方都必须履行合同上的义务,不同的合同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不同项目业主的项目目标不同,比如有些项目目标是追求速度,有的项目目标是控制成本,还有的项目目标是工程质量,业主要根据自己的项目目标来选择管理模式。最后业主还要考虑自身的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项目资金来源与构成、建筑市场上承包商和咨询单位的优劣以及项目本身的性质与规模等问题,才能合理选择项目管理模式。

4总结

我国正处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建筑行业是国家的支柱行业,在建设市场,政府要不断完善法令法规,企业要不断完善项目管理模式,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潮流,与国际接轨,增加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对国家和企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黄一刚,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2004年12月.

第4篇:工程管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技能 实战 实践教学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现状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根据人才类型和培养目标,将高等教育第5级分为5A1、5A2、5B三种类型,分别是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学术型本科、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专科分别相当于5A1、5A2、5B三种类型。其中学术型本科、应用型本科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发展的;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专科则是应用型人才的两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纵向的。学术型本科培养的是学术研究型人才,高职专科培养的是职业技能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各行各业中应用科学理论结合实际技能,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1.1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传统学术性本科高校不仅仅把眼光放在理论的研究上,同样开始摸索自身的实践教学改革之路。高职高专院校一贯重视实践教学,如今更是加快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强化课内实验,重视课程设计,强化毕业实习。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该加大实践与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以期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能够很好的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相结合,并将掌握的实际技能直接运用到相关工作中去。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等工程和技术教育,并通过充分的职业培训,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1.2 社会的发展急需工程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全球经济的迅速崛起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带动了包括生产性建设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在内的各类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工程项目的数量和类型在不断增多,近十年来,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型的工程项目,如三峡水利工程、青藏铁路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以及西气东输工程等。这些大型工程都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能对区域经济、国民经济、全球经济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对国防建设、重大科技探索、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历史事件有决定性的意义。因而保证这些大型工程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工程项目管理在保证这些大型工程项目目标顺利实现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大规模、高技术、复合型工程项目的出现呈加速趋势,由此加大了对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视和复合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渴求。

1.3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战能力较弱 2013年,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主办的“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工作拉开帷幕。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作为其中一所试点学校积极参与其中,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一直十分强调强化实践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中,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实验与实践方面更应该大力加强。但是,项目组成员根据该校2009级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对比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和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程和实验环节的课程开设情况,发现很多实践教学体系上的薄弱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战能力较弱,急需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为更好的实现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工程管理专业基于实战能力的培养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着力打造“技能+实战”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长远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2.1 改革目标 结合学校特色,确立特色鲜明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即“强化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突出学生工程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重组、教学内容的精选和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加强实践环节,突出教学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和针对性,以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掌握,形成懂理论、精技能、善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此,需要对2013级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使课程结构更趋合理,能够培养具备较高管理水平和掌握工程相关技能,能将工程技能和管理实践融会贯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体系、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2.2 改革形式――探索“2.5+0.5+1.0”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实践教学 充分发挥学校人才资源优势,加大产学研合作和对外交流的力度,逐步形成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学校在广泛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大胆探索“2.5+0.5+1.0”人才培养新模式。即2.5年时间为在校理论学习;0.5年时间为校内技能培训;1.0年时间为企业实战训练。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技能,建立“技能+实战”的实践教学体系。

2.2.1 2.5年在校理论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根据“2.5+0.5+1.0”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前2.5年时间主要用于课程学习(包括理论课程和随课实验),培养学生掌握所学专业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如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设工程法规、工程结构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为后期的实践奠定牢固的基础。

2.2.2 0.5年校内技能实训,培养专业综合技能。根据“2.5+0.5+1.0”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第六学期(0.5年时间)为校内综合技能培训,主要以集中上机、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形式完成;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通过校内实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建立技能实训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技能即专项技能,包括工程测量、工程算量、工程计价和施工组织设计,其中工程算量包括建筑工程计量、安装工程计量、装饰工程计量和钢筋工程计量,工程计价主要是指工程造价实训,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施工平面图设计、进度计划编制和施工组织设计;实训即综合实训,包括工程招投标综合模拟实训、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训。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好这几项专项技能和综合实训,那在就业的时候就驾轻就熟,稳操胜券。

这种为期一学期的校内技能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对前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后期学生到企业进行实战打下了良好基础。

2.2.3 1.0年企业实战训练,突出实战训练。根据“2.5+0.5+1.0”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第七、八学期(1.0年时间)为企业实战。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训练不能单纯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要充分与企业、建筑公司等用人单位密切联系,关注他们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需求,引入实战项目让学生实际操练,真正实现学以致用。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战训练(顶岗实习),根据专业需要进行针对性的顶岗实践实习,完成本专业的毕业设计并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建立企业实战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毕业后就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开展实际的工作,实现了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对接。

3 预期效果

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确立特色鲜明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与技能兼备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以及工程施工中的相关技术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管理实战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改变传统的以理论授课为主,学生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建设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和学生实习基地,建立以实践教学反馈理论教学的体验式教学模式,重点放在学生管理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工程技能的培养,包括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设计、职场关键能力、工程造价课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实习等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②创新教学方法――目标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尝试。我们将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专业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通过“做中学”,实施案例教学,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任务型教学”为“目标型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变传统的单向教育模式为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传统的任务型教学采用的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学生反映学习的知识太空、太虚,跟就业能力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毕业后的学生还要经过企业严格的“二次培训”才能上岗,这就降低了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热情。目标型教学则强调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地运用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追求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满足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③建设实验教学团队――打造一支实践能力较强的实验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是为了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满足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较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服务,力争创建成为优秀的教学团队,在西部地区提升我院工程管理的影响力。

根据对工程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内部资源的调查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发现目前相关任课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方面与人才培养的创新、工程管理专业发展需求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多数教师没有工程管理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因此,需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拟从工程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教学团队的建设,循序渐进地提升团队的影响力。具体措施包括: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加强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加快学术梯队建设、提高教学团队科研水平、加强团队成员与工程管理行业的合作。学生到企业实战的1年中,让相关专业教师一起到企业指导和学习,即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也可以管理学生。

4 结语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需要不断探索市场发展需求,积极反馈到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更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我们改革的效果。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在积极探索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希望打造出“技能+实战”的校内外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内容更加充实,为此我们还将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于建川,关佳佳,李娇月.国外本科实践教学经验与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04).

[2]毕诗琪.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3(9).

[3]余方,殷灿彬.工程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3(12).

[4]王翠琴,王宝海.应用型本科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第5篇:工程管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环保人才;开发;利用

[DOI]10.13939/ki.zgsc.2016.51.197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重要实践经验。

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一体化,共同构筑起良好的生态屏障,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大头儿在河北,人们关注的重点也在河北。指出:“河北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任务很重,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快推进步伐,通过持续努力,争取尽快扭转局面。”这些发展理念和战略规划的实施必将为生态环保人才工作提供新的历史机遇,对生态环保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河北省需要大批环保专业人才。河北省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作发展,使环保人才真正成为绿水青山的“守护神”,引进、开发并利用好环保人才。

1 环保人才的京津优势与河北省劣势对比分析

截至2012年年底的统计调查资料显示:从环保人才在中央和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布来看,河南省人才最多,为 2.3万人,占整个环保人才总量的比例为10.5%;河北省的人数较多,在万人以上。从各省硕士、博士学历人数总量来看,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一带,北京市(包括环境保护部及其直属单位)最多,超过3000人;从省环保人才的比例来看,北京最高,达到43%,远超其他地区,河北、河南、山西比例最低,仅在2%左右。全国各省中级及以上职称专业技术环保人才,江苏最多,其次是北京市(包括环境保护部及其直属单位),山东省居第三,都在 3000人以上。从中级以上职称人才占环保人才总数的比例来看,北京市最高,为42%。

从各省硕士及以上人才比例来看,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等大城市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比例较高。北京、天津等城市对人才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而包括河北在内的山西、河南等省份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例偏低。以上数据分析也是河北引进京津高层次环保人才的原因和动力所在。

2 河北省急需的环保人才类型

2.1 高端研发型环保人才匮乏

河北省具备研发新型环保技术和产品的高端环保人才凤毛麟角,致使环保产品和设备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都缺乏竞争力。

2.2 复合型环保人才缺乏

现今,企业对既懂环保知识又能承担大型项目从设计到管理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可谓求才若渴。注册环保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人才已成职场中的紧俏对象和猎头捕捉的目标。

2.3 缺乏熟悉国内外环保市场规则和标准的营销人才

环保企业急需经过市场锻炼、营销手段得力、市场反应迅速、能够把握整个环保市场走向、了解国内外对环境污染控制的立法和标准同时又熟悉企业销售环保治理产品性能、工艺、处理过程、同行业产品比较的环保营销人才。

2.4 缺乏专业的环境工程管理人才

目前,河北省的环境工程管理相关行业的人才严重不足,能够驾驭大工程、有同时承担多项大型环境工程设计项目的能力、可独立设计多项大型环境工程项目的技术人才非常缺乏。

2.5 缺乏环境咨询人才

河北省相关的环境咨询人才匮乏,环境工程管理行业的很多问题无处咨询,给环境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6 缺乏水处理专业人才

在环境工程管理中,水处理相关专业的人才供不应求,如水环境工程师的相关职位急需专业人才。

2.7 缺乏环保运营管理师

环保运营管理师是环保产品建设运营的支柱人才,与环保行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而河北省的运营管理师较少。

3 河北省环保人才开发现状分析

3.1 环保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薄弱

河北省投入环保人才培养方面的资金很少,这也直接导致环保产业的研发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差不多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3.2 环保产业的发展滞后限制了环保人才的发展空间

河北省对环保人才的需求在近几年才稍有起色。每年录用的大学本科、硕士毕业生只占少数;即使录用了,也往往难以人尽其才,这些导致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3.3 环保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

河北省的环保市场上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供需矛盾:环保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环保企业苦于找不到急需人才的现象并存。

3.4 环保人才的职称结构和职称地域分布不合理

从职称结构看,全省环保人才中高级职称人员占3.4%,中级职称人数占6.8%,初职称以下占88%。这说明环保从业人员较为年轻,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职称地域分布看,廊坊、石家庄环保从业人才中,高级人才所占比重较高。

3.5 环保人才存在区域性短缺,分布不均

从河北省内部经济状况的差异性上分析,目前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环保人才相对较多,而经济欠发达或贫穷地区急需专业环保人才,但供给乏力。

3.6 环保人才在各城市分布不均

从河北省地域内部各城市人才分布方面分析,沧州、唐山两地的环保从业人才占全省环保从业人才总数的比重较大,均超过了20%,邯郸占15%,三地相加超过了50%。因此,沧州、唐山和邯郸的环保产业总体发展好于其他地区。

3.7 环保人才企业间分布不平衡

环保高技术人才大多分布在政府环保部门、科研院所和国有单位,而中小企业和乡镇环保企业这方面的人才极为匮乏。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三Y企业,往往留不住真正有能力的人才。

4 河北省环保人才开发的对策

4.1 加强环保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机制的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观念,逐步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环保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各级环保部门要把环保人才开发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设立高层次环保人才专项资金,要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人才培训,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要划出一定份额用于环保人才开发。

4.2 稳定现有环保人才

盘活现有的环保人才资源存量,大力改善现有各类环保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业环保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稳定人才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形成拴心留人的环境和氛围,稳定环保系统现有高层次环保人才。

4.3 建立环保人才引进机制

4.3.1 引进京津优秀环保人才和智能

河北省要充分发挥环京津的区位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引进京津的高层次环保人才。着力引进一批能跻身国际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的环保学科带头人,特别注意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来河北省兼职或工作。做好在京津重点高校就学的河北籍环保研究生尤其是国内名牌大学的博士、硕士的工作,动员、吸引他们毕业后回家乡贡献聪明才智。要继续构建务实优质的服务体系,通过“拿来主义”“柔性引进”京津环保人才服务河北。

4.3.2 吸引海外优秀留学环保人才和国外智力

坚持“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并重的方针,本着来去自由的原则,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事业有成的高层次优秀留学环保人才来河北省从事环保工作,重点引进能够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产业发展的顶尖环保留学人才。通过项目流动课题制灵活方式引进国际一流的骨干人才与队伍,结合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队伍,解决国内、省内环境保护中关键性难题。

4.4 完善环保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加大环保人才市场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环保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消除体制和限制,打破身份、所有制等界限,探索多种流动形式,实行环保人才无障碍流动。通过环保人才流动配置,着力解决环保系统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突出矛盾,加快环保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分布结构的调整,使环保人才资源存量和增量向环保一线聚集,向环保事业发展急需的领域转移。

4.5 完善环保人才政策保障机制

4.5.1 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针对各类环保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各类环保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5.2 完善奖励制度

建立河北省环境保护功勋奖励制度、科学技术最高奖奖励制度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为河北省环境保护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各类人才实行重奖。设立海外留学人才回河北从事环保工作或为河北环保事业服务的成就奖。

4.5.3 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

在职称评定与聘任过程中,突出创新意识,坚持重业绩、重能力的原则,打破论资排辈清规戒律,对确有突出贡献的专业环保人才,特别是中青年拔尖环保人才,可以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对引进的高层次环保人才的聘任经有关部门审批、备案,可以不受本单位技术岗位数的限制。

4.5.4 完善环保人才保护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政策规章体系。制定高层次环保人才保护办法,建立环保人才安全管理制度,对承担国家、省重点工程、涉及国家秘密和单位核心技术的环保人才依法实行保护。

4.6 建设环保科技保障机制

围绕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快学科建设、科技基地建设、科学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地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成一批清洁工艺技术、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生态教育培训基地和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基础学科研究基地。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办更多的环保科研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产学研共建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工程中心等。

4.7 建立环保人才管理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代“以物为本”的思维方式,建立全面开发、动态管理、充分民主、和谐统一的科学的环保人才管理体系。做到因事求才、因才施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加强人事人才服务的人本化、人文化和人性化建设,尽快建成河北省环保人才信息网络,建立环保人才供求联系机制,实现全省环保人才信息联网。

参考文献:

[1]蒋洪强,卢亚灵,杨勇.我国环保人才队伍状况分析[J].中国人才,2014(4).

[2]刘建秋,兰国谦,郭利键,等.河北省环保产业发展调查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

第6篇:工程管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体系转换;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我国工程建设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转变,规范企业质量管理行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特别是施工企业开始贯彻执行ISO9000族标准,但由于ISO9000族标准是以制造业为基础产生的,虽然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可以适用于各种行业,但与国内建设行业管理特点相比,在管理语言、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等方面明显存在较大差异,也因此广泛造成贯标工作“两层皮”现象,给企业管理带来不少负担。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430—2007)是原建设部为了适合国内公司的管理模式及特点,从根本上消除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上存在的“两层皮”现象,强化和落实公司的质量责任,提高施工企业自律和质量管理水平,促进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科学化、手册化和法制化,而制定的行业化、本土化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规范》是我国施工企业管理的第一个管理性标准,具有先进性、指导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为了确保《规范》得到有效实施,2010年6月11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2010年第21号公告,作出了在工程建设领域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应用GB/T 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简称《规范》)的决定。公告要求“自2010年8月1日起,在建筑施工领域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应依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 19001—2008)和《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430—2007)执行。”要求所有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在2012年9月1日前通过《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430—2007)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 19001—2008)“双标认证”转换。目的是对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认证机构、认可机构实施决定提出了时间表,对获证组织的证书转换提出了要求。公告公布之后,所有获证的施工企业均需要依据《规范》对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完善,重新编写相关质量管理制度,并按《规范》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按GB/T 19001和GB/T 50430(简称“双标”)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转换。这给获得认证的施工企业或将来要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施工企业带来了新的难度和巨大的工作量。本文通过对“双标”的学习,探讨了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转换的具体策略。

1 “双标”质量管理体系的先进性和重要性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430—2007)作为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第一个管理性规范,具有先进性、指导性、灵活性等特点。与ISO 9000系列标准保持一致,在内容上全面涵盖了ISO 9001标准的要求,在条文结构安排上充分体现了施工企业管理活动特点,突出了过程方法和PDCA思想。(GB/T 50430—2007)结合施工行业管理特点,在ISO 9001标准基础上又提出了诸多进一步要求,本土化、行业化特点突出,语言简洁明了,便于企业贯彻实施。《规范》认证与我国施工行业现行管理模式保持一致,施工企业在贯彻时不仅不会增加负担,反而因减少了由于企业对ISO 9000标准的误解产生的形式化操作,而减轻负担。《规范》紧密结合当前我国已的建设管理各项法律法规的要求,以便通过该规范的实施推动工程建设管理法制化的进程。

《规范》从与工程质量有关的所有质量行为的角度即“大质量”的概念出发,全面覆盖企业所有质量管理活动。通过转换认证,使企业的一切工作处于受控状态,优化和巩固业务流程。可以全方位提升组织的产品质量,并减少企业各种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方位提升组织内管理者及员工的质量意识与管理能力,进而提升组织的工作效率及团队凝聚力,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机会,全面增加顾客的信任度及满意度。

2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转换与论证基本要求

GB/T 50430—2007是在GB/T 19001基础上结合公司的特点进行的行业化和本土化转换,与GB/T 19001—2008具有密切的联系,是GB/T 19001的具体化和明确化,两个标准均体现了质量管理8项原则和12项质量管理基础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国家认监委和住建部在相关公告中提出了明确要求,所有通过依据GB/T 19001标准认证的施工企业均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好转换认证工作。

在转换过程中,获证施工企业要对管理层、内审员、与管理体系有关的部门的负责人、质检员和项目经理进行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学习《规范》,充分了解手册的内涵和要求;对现有的管理体系文件进行评审,对照《规范》的要求找出不同和不足,按《规范》的要求和过程方法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修订;对修订的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宣贯;按《规范》和修订的管理体系文件运行管理体系,进行一次依据《规范》和企业管理体系文件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结合监督审核或再认证进行认证证书的转换。

审核员在实施转换审核过程中会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评审文件的符合性。按照《规范》的要求,对获证企业修订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符合性评审,特别关注各项管理制度对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规定是否明确、流程是否清晰、要求是否清楚、方法是否正确。②评价企业是否依据“双标”进行了内审。获证企业是否依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规范》进行了全面的内部审核,对审核的充分性、有效性和可信性进行评价。③审核过程中关注《规范》的特殊要求。转换审核是全过程的审核,可以以GB/T 50430的要求为主,重点关注《规范》中超越 GB/T 19001要求的内容。④按过程策划和进行审核。根据《规范》的特点,审核员将按过程审核,并重点对项目部的审核。⑤审核报告的描述。获证企业可修改通用的审核报告模版,设计专用的审核报告模版,按过程描述各过程的策划、运行和改进情况。充分了解审核员重点关注的内容,能让获证企业顺利通过审核并获得新证。

3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转换策略

《规范》结合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管理实际和现行管理模式,将GB/T 19001标准“行业化”和“本土化”,内容覆盖了GB/T 19001的全部内容,具体规定了施工企业所有质量管理活动的要求。规范的目的不是要再建立另一套单独的质量管理标准,而是用行业的语言对GB/T 19001标准的具体化,是为了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更有效。以下是笔者根据实践提出的质量管理体系转换策略。

3.1转换策划

施工企业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时,应以有效实施质量方针和实现质量目标为目的,使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满足质量管理的需要,策划的内容包括:质量管理活动、相互关系及活动顺序;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管理所需的资源。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转换实施策划方案如下。

(1)现状分析:依据《规范》的要求,识别原有质量体系是否存在不同、偏离、缺失和差距,制订具体的改进计划。

(2)转换策划:对转换工作明确责任部门、工作内容和时间要求,重新识别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对文件修订提出目录清单和统一编写格式。

(3)培训:对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人员实施《规范》培训。

(4)文件收集、评审:收集与标准相关的管理文件和技术文件,形成清单;各部门负责人依据所辖职责范围对文件清单内各文件提出作废、合并、修订、适用等处理意见;交文件、清单、处理意见汇总。

(5)手册、程序、文件整合:修改公司管理手册,将《规范》和ISO 9001要求合并纳入手册中。

(6)第三层次文件的整理:评审第三层次文件的适用性,并作相应修订;列出有效文件清单。

(7)记录表式和记录要求的整理:汇总记录表式,调查对现在记录表式和记录要求的意见;对不适用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并作相应修订;就记录的用途进行讨论,并最终定稿。

(8)体系文件的培训和总结:开展体系文件的集中培训学习,便于各职能部门和员工加深对体系文件的理解,并调整好各自的工作要求;回顾整个修订、优化过程,总结得失。

(9)过渡运行:按新修订的文件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10)内部审核:以《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规范》两个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及新编的质量体系文件为准则,进行一次全面的内部审核。

(11)管理评审:开展一次管理评审,对新修订的文件的符合性、适宜性、充分性和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进行评提出改进决定。

(12)第三方转换认证:向认证机构提出转换申请,配合认证机构实施转换论证。

3.2文件评审、修改和编写要求

编制转换策划方案后,质量管理体系转换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建设施工企业应对照《规范》的要求,识别原有质量体系是否存在不同、偏离、缺失和差距,评审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提出文件的编写或修订计划和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编写的内容包括文件管理制度、记录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施工机具的管理制度、工程项目投标及工程承包合同管理制度、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分包管理制度、工程项目管理策划至保修管理制度、质量检查制度、质量管理自查与评价制度、公司质量信息管理和质量管理改进制度。

3.3转换过程重点关注的质量管理活动

根据《规范》的要求,在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转换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对组织机构的变化和权责的调整应以文件的形式予以公布。

(2)公司的资源管理还包括技术、资金,如成套单项施工技术、专利、工法和资金来源等。

(3)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应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评价和改进的依据,与薪酬调整、职务升降、岗位调配、员工培训等工作相关联。

(4)施工机具配备计划应按规定经审批后实施,强调施工企业应依法与施工机具供应方订立合同;根据规定施工机具需确定安装或拆卸方案时,该方案应经批准后实施,安装后的施工机具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并保存施工机具验收记录。

(5)依法进行工程项目投标及签约活动,工程承包合同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变更应形成文件,使相关部门和人员掌握合同的要求并保存相关记录。

(6)对合同履约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对合同履约情况进行分析和记录,并用于质量改进,如实施合同偏差分析、偏差责任分析、合同实施趋势分析,并实施纠偏措施。

(7)对分包工程承担相关责任,按总包合同的规定依法订立分包合同。在分包项目实施前对从事分包的有关人员进行分包工程施工或服务要求的交底,审核批准分包方编制的施工或服务方案,并据此对分包方的施工或服务条件进行确认和验证。

(8)对项目分包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应符合分包管理制度的规定和分包合同的约定;对分包的施工和服务过程进行控制;对分包方的履约情况进行评价并保存记录。

(9)对项目经理部的施工质量管理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和考核;对项目经理部的质量管理活动进行监控;对项目经理部的质量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等。

(10)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形成文件并在实施前批准,可形成项目管理计划、质量计划、施工组织设计等多个文件。

(11)施工过程质量的控制要求易被忽视的内容包括:根据有关要求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并进行相应的策划和控制;对不稳定和能力不足的施工过程、突发事件实施监控;对分包方的施工过程实施监控等。

(12)服务控制包括按规定进行工程移交和移交期间的防护;强调应按规定的职责对工程项目的服务进行策划,并组织实施。对服务质量应按相关规定进行控制、检查和验收。

(13)对检测设备的供方进行评价,使用前对检测设备进行验收;对国家或地方没有校准标准的检测设备制定相应的校准标准。

(14)收集工程建设有关方满意的信息,对质量管理活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书面整改要求,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书面整改要求。

(15)采用信息管理技术,如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顾客关系管理系统。

(16)在转换过程中,实施质量改进和质量创新。

3.4转换论证的实施

根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的时间,获证企业按照“双标”要求,利用年度监督审核或复评进行QMS认证证书的转换。

在转换实施过程中,施工企业需对公司管理层、各部门负责人、全体内审员、标准涉及的岗位人员、项目经理等实施新标准的培训。获证企业对照《规范》的要求,对现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制订改进计划,修订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支持性文件,对质量记录表格进行补充和完善。在新修订的管理体系文件运行至少3个月后,按《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规范》实施一次全面的内部审核,包括文件评审。内部审核后需进行一次全面管理评审,并向认证机构提出书面或口头要求,请认证机构实施转换认证审核。

认证机构根据获证企业的申请或要求,通过监督审核、再认证审核和专项审核的方式,对获证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规范》的要求,进行全要素、全过程、全部门的完整体系审核,对项目部按临时的多现场审核的抽样规则进行抽样;审核组成员必须是通过国家认监委委托专门机构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人员,审核组根据获得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作出审核结论;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规范》的要求的企业,认证机构将换发新的认证证书。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