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1篇: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医院 财务 内部控制制度 医改

医院建立起一种完善的财务内部体系,一方面能够很好地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完善现代医院管理的基本要求。医院内部建立高效严密的财务控制体制,不仅有利于相应的管理层对医院进行有效的经营,实现相应的经济目标,也可以对医院的各项财产进行保护,防止其流失或损毁,而且有利于保证医院相关信息报告中有关数据的真实性,进而保证医院经营及决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一、 当前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理解程度欠缺,认识上有所偏差

很多医疗单位将内部控制理解成汇总各种规章制度,从而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还有一些单位在处理财务内控同管理、风险、发展关系上陷入了误区,即将内部控制同发展、效益严格的对立起来。一旦面临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矛盾,大多数单位更侧重医院的规模和效益,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从而极易出现违章和违规的行为。有的医院虽然很早就建立起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却不能随着市场的变化和医院自身的发展需求合理的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改,还有一些制度更重视法律上的约束,却严重缺少相应的控制程序,奖惩措施不够完善,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所以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很多只是形式主义,根本起不了相应的作用。

(二)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比较低

大部分医院内部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工作人员素质比较低,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制约了内部控制制度效果的发挥。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医院都严重缺乏通过正规培训并合格的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现有岗位上的内控人员,无论职业技能、心理素质还是行为方式,都很难达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要求,他们对于财务内部控制的相关程序或者措施在理解上很难达到一步到位的效果,有时候甚至根本理解不了。

(三)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

过于强调医院的经济效益,也会严重影响财务内控内容的有效发挥。从医院财务内控的目标来看,越是严密的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那么内控所取得的效果也就会越好,但是内控需要的相应的人员、财力和物力的支出也会越高,所以为了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医院相关的管理层就会考虑控制成本与控制效果之间的比例。如果控制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概予可能产生的损失,相关的领导就会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取消相应的控制环节或者措施,以降低控制成本,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无法控制一些小错误和舞弊情况。同时,如果不能有效的处理内控制度的相关关系,那么财务内控作用的发挥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 如何解决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在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一)提高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环境建设、提高领导认识

1、 提高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

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环境是指那些能够影响和制约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的各种因素的总成,它是有效实行财务内部控制的一个坚实基础。想要建立良好的医院内控环境,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医院文化,因为它是医院内在的精神和理念,对于内控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医院职工要严格遵循医者应有的行为准则,培养医院积极向上的文化,这样能促使医院相应的领导层形成一种先进的管理观念,职工也要有规范自己行为的职工守则。医院文化是一种强有力的的力量,它能够有效地影响医院相应制度的建设和执行,而这种文化主要体现在管理层的经营理念上,所以管理层对于财务内部控制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因而要不断较强医院管理层对于财务内控的重视程度。

2、 科学地建立治理医院的结构

医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取得最好的整体效果,那么相应的管理决策才能算是合理的。牢固的整体观念不仅有利于医院协调内部运作,更有利于增强医院内部所有部门和员工目标的一致性。明确财务内部控制人员的责任全县,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和管理规则,确立严密的办事体系,完善财务内部的监督体系,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促进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效果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建设医院内部控制科室体系

建立医院内部财务控制的科室体系能够有效的明确管理层上下属之间相应的管理控制关系,科室体系的管理范围主要是医院员工。医院必须不断加强并重视建设财务内部控制组织和职工的职业道德规范及准则。不断提供啊医院所有员工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激励奖惩机制,这样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管理政策能够直接对每位员工的业绩和表现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医院的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对于医院的作用,建立起一种德才兼备、高效透明、公正廉洁的用人制度,使人才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潜力,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利用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不断吸引并培养优秀人才,为医院的发展储备足够的人力资源力量。

(三)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不断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的管理制度。医院必须严格遵循并认真贯彻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根据行业内的要求制定适合医院自身执行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在此基础上充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利用岗位职责进行有效分工,艰难些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离,将责任明确到具体的个人,这样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另外,还要不断增强财务稽核、内部审计的作用,增强相应的监督机制。当然,医院必须坚持“合法性、全面性、重要性、有效性、适应性、成本效益性”的工作原则,使制度的约束力得到有效的保障,注意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对于财务和人事防控的机制进行不断完善,纠错防漏。另外,医院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必须要参与制定医院的重大规划,组织并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设置相应的财务机构和人员,审定医院的相关财务预算和控制。、医院必须进一切努力保证财产的安全,有效利用医院的资源,相关的财务信息要真实可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履行法定职责。建立健全医院财务内部的控制体系,可以为医院的管理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四)建立健全医院的成本控制体系,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医院开展成本核算必须为医院的健康发展所服务,而不能单纯的为了核算而核算。我国医院的考核机制经历了从单一的收入指标到成本控制、盈利能力、风险评估、资本保值增值各项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的过程,所以现代医院要建立一种以科室核算为主,项目和病种为辅的新的核算体系,有机统一责任权利和义务。医院的权体制之必须树立成本管理的理念,不断增强成本控制的意识,这样能够全方位促进成本的管理,不断强化医院的管理水平。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有效的降低成本。每个医院都有自身的成本结构,所以这就要求相关的财务人员根据医院自身的经济目标制定相关的预算,并定期核查预算和实际支出的情况,在医院工作的流程中寻找可以降低成本的环节和途径。严格控制医院的收费情况,杜绝乱收费的现象,控制门诊收费的水平,严格监督办公用品的使用,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医院的成本,不断高财务预算水平。

三、结束语

医院的发展状况及管理水平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及人民的身体健康都十分重要,在社会及经济不断发张的环境下,医院只有不断提升内部的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升医院在社会上的地位,进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相应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并采取有效的实行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降低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邢继军.对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思考[J].时代经贸,2008

[2]王海燕.试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J].新西部,2009

[3]袁新春.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9

[4]汪责英.谈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J].当代经济,2008

[5]彭瑞香.对现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重新审视[J].中医药导报,2009

[6]赵晋艳,孙培生.现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意见[J].会计之友,2008

[7]于志强.浅谈医院财务分析方法与指标评价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0

第2篇: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我县近年来的财源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和扩大就业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保证了社会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由20*年3130万元增长到20*年5500万元,增收2370万元,增长75.72%;财政支出由20*年23048万元增长到20*年45613万元。

财源分布情况。

20*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500万元(其中:税收收入4535万元,非税收入965万元)。税收收入按税种划分:增值税1409万元,占税收收入的31.07%;城市维护建设税2102万元,占税收收入的46.35%;营业税524万元,占税收收入的0.12%;企业所得税136万元,占税收收入的0.03%。税收收入按产业分布:煤炭产业3000多万元,占税收收入的70%以上;苹果产业300多万元,占税收收入的8%;个体私有企业200多万元,占税收收入的6%。由此可以看出,煤炭产业对我县财政贡献最大,其他产业目前尚未发挥财源支柱作用,财政收入在产业分布上较不均衡。

二、我县财源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县的财政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收支矛盾非常突出,资金调度比较困难,制约了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造成财政困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源总量不足。从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看,20*年,全省是16.12%,而我县仅为2.41%,这一差距充分反映了我县经济运行整体水平仍然很低。从我县级财政自给率上看,20*年本级财政收入550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5613万元,财政自给率仅为12.*%,保工资发放、保机构运转和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项补助,这些都说明我县财源总量严重不足。

(二)骨干财源乏力,财政增收后劲不足。在农业上,我县苹果产业居主导地位,20*年全县苹果种植总面积近52万亩,产量50余万吨,县内现有的苹果深加工企业,由于市场竞争力弱,带动作用不明显,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加之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对财政贡献低。在工业上,税源结构单一,煤炭行业提供的税费占到地方财政收入70%以上,受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整顿影响,税源增收风险大。新的骨干财源尚未形成,尤其是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纳税大户和产业项目,导致财源无支柱,纳税无骨干,财源建设任重道远。

(三)财源增长亮点不多,产业特色不突出。县内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脆弱,农产品自给率高、商品率低、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农产品转化附加值小,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财源“气候”。县内的工业企业竞争力不强,效益下滑,科技含量低,为财政贡献小,未形成财源结构支撑收入。第三产业刚起步,提供的地方财政收入十分有限,由于缺乏投资,仓颉庙、林皋湖、方山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后续财源的效益还没有显现。新办企业和招商引资项目,在建设期和投产初期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在一定时期内还未能显现财源增收的亮点,对财政的贡献作用尚待发挥。

(四)财源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农业财源基础薄弱,受自然灾害影响大;二是工业财源结构单一,受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整顿影响,税源风险大;三是城镇个体私有企业税源零散,结构复杂,增长潜力有限;四是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较大,20*年非税收入965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7.55%。

三、加强我县财源建设的对策

针对我县财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要想实现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要想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就必须突出抓好财源建设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思路抓财源。坚定树立“抓发展就要抓财源,抓财源就要抓项目,抓项目就要抓产业”的思想观念,加大财源建设,增加财政收入。一要强化工业型财源观念。坚持走特色的工业发展路子,以增速提效为核心,突出发展以煤炭产业为主的能源工业,以水泥生产为主的建材工业,以白酒、果品为主的加工工业,以技术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高新工业等四类工业。二要树立效益型财源观念。即在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方面,以效益为中心,兼顾速度。对于招商引资项目,以能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标准,有重点地加以筛选引进,财政部门要全方位介入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当好参谋,做好决策,把项目建设的最佳选择和财源建设的整体性结合起来,把政府引导产业和财源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全县投资项目最大效益。

(二)突出重点抓财源。一是集中优势项目建设财源。如重点引进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信息中介和旅游服务等投入小、产出效益高,对地方财政贡献率大的项目。二是集中优势产业建设财源。要优化资源配置,使各种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构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支撑财源。工业上要重点围绕煤炭、水泥、白酒、果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来配置资源;农业要重点围绕苹果、畜牧、无公害蔬菜、草食畜禽等特色产业来配置资源;第三产业要重点围绕旅游、餐饮服务、房地产来配置资源。三是集中优势骨干企业建设财源。要大力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支柱财源。要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跟踪服务力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重点税源企业,如蒲白矿务局、西固煤业、新力公司等以煤炭、水电、火电和工业硅为主的能源工业,要引导它们不断发展延伸煤炭产业链。对雁门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太阳牌水泥厂等建材企业,要引导它们应用科技,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提升水泥的质量和产量。白酒以振兴杜康酒业为主,支持杜康酒业发挥效益、扩大规模,恢复杜康酒业在工业中的龙头地位。果品以苹果深加工为主,巩固苹果浓缩汁、果渣饲料工业的发展,支持安德利有限责任公司加快苹果香精、果胶、果酸饮料等新产品的开发和建设步伐,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同时抓好白水眼镜、菜刀、陶瓷、豆制品、奶制品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广泛应用高新技术,使其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面发展,实现传统名优产品的“二次创业”,形成特色鲜明、各具优势的产业群体。通过全方位扶持骨干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做优,达到发展财源、增加税收。

(三)市场运作抓财源。一是采用市场运作方式开发园区。在园区建设上,重点开发载能工业园区和苹果产业园区,着力引进一批骨干强劲的、富有成效的财税项目(企业)落户我县,对落户园区的财源建设项目,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项目投资见效,为财政增长奠定基础。二是采取市场运作方式经营城市。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有计划的把城市土地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努力形成“以地生财、以地兴城、建城促乡”的良性发展机制。三是采用市场运作方式经营国有资产。在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外资和启动民间资本进行转让、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盘活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利用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的职能作用,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经营处置力度,规范操作程序,严格实行竞价拍卖,实现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增加财政收入。

(四)利用政策抓财源。一是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要充分利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及海外资本和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时机,抢抓我县被列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千载难逢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大力引进有效投资,千方百计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培植长效财源。二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跟着信贷资金走,信贷资金跟着优势项目走”,继续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努力培育支柱财源,尽快扭转我县工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税源薄的不利局面。三是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财政税收杠杆作用,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税收返还、以奖等优惠政策,积极发展那些市场前景好,见效快,财税收益大的高成长产业、高科技企业来我县投资。

第3篇: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以湘西州为例。目前我州普遍实行"超收分成、短收分担、分级包干"体制,从执行的情况来看:

一是体制不稳定。各县在确定乡镇体制时原规定一定3年(或5年),但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实际几乎每年都在调整乡镇基数,尤其是永顺、花垣、保靖几个贫困县,一年调整一次基数,大大超过乡镇的承受能力。

二是超收分成比例过高,乡镇可得财力小。目前我州乡镇超收分成大部分按ZH或3:7分成,而对烟叶特产税等大宗收入又实行单项分成。保靖县对迁陵镇1997年起基数2:8分成,1998年起基数4:6分成,1999年起基数又实行单项分成,致使乡镇可得财力小。

三是分成款难到位,挫伤了乡镇的积极性。尚未建立国库的乡镇,实行收入上解、支出下拨、年终结算。但从实施的结果看,到2000年4月底止,龙山县拖欠乡镇分成款380万元;永顺县1997年乡镇超收分成款仍未到位,1998年的尚欠44万元,1999年的尚欠12万元。花垣县1999年乡镇分成收入114·5万元,年底结算时,县政府决定只拿出的万元兑现乡镇超收分成,其余的54·5万元一笔勾销。

四是体制不规范。部分县没有按分税制要求分税分级,收入范围划分不清,财权、事权不明确,责任不到位。

五是收入基数偏高。全州各县市在确定乡镇基数时,普遍采取以前3年实际完成教为基数,再确定一个递增比例。现行增长比例最低为5%,最高达20%,过高的比例,抑制了乡镇培植财源的积极性。

总之,从体制上说,各县都抠得太紧,挖得太苦,乡镇没有奔头,好差一个样,致使部分乡镇领导对财源建设和收入征管抓得不紧,挫伤了乡镇理财积极性。

问题二:乡钝甘域走设举步单衣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财源建设步伐有所加快,但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是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尤其在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后,乡镇无所适从。如永顺龙家寨镇,"八五"期间乡镇企业比较红火,财政收入上得较快,总收入突破了100万元大关,近年由于乡镇企业不景气,到1999年时,乡镇总收入只有89万元。

二是没有明确的规划。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各乡镇的工作是上头布置检查什么就搞什么,很难做到按规划办事。即使少数有财源建设规划的,因投入等问题,也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没有得力的措施。乡镇财源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仅靠财政部门的力量难以搞好,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目前,我州乡镇企业不大景气,支柱产业很难形成,部分乡镇财源税源萎缩。

四是没有明确的筹资渠道。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乡镇财源建设是一项投入较大的工程,资金需求量"大,而乡镇筹措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我州在财政对乡镇的支出中,98%用于个人和保运转,其中:68%用于个人部分,30%用于公用经费,只有2%用于其他。可想而知,财政用于农村生产的资金微乎其微。乡镇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规模小,商业银行实行资产比例贷款后,其手续十分繁杂,乡镇一级很难拿到贷款,因此,乡镇财源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问题三:农村税收征自求·付费轻键十分产宦

1、转引、买卖税收行为屡禁不止。垂直管理的征收机关表按经济区域(行政)设立征管机构,辖几个乡镇的税收征管,形成了转引、买卖税收的"空间"。而乡镇政府为了确保基数,确保任务,亦采取"协税"、"引税"的形式招揽税收。这样,将税收作为了一种"商品"不仅使预算内资金转化为预算外,形成"小金库",而且扰乱了征管秩序,严重破坏了政府问的分配关系。

2、征管环境差,征管手段弱。农业税制远远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可操作性不强,农业税"有税无地、有地无税"现象普遍,造成上清下不清,特产税据实征收不到位。征管办法滞后,仍以行政推动为主,没有上路稽查的权力。州、县市出台减免税政策多,涉及征管的所有税种,造成相邻县(市)、乡镇之间征收政策不一。纳税意识淡薄,依法治税难,集中表现在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征管上,此二税涉及千家万户,税额小,纳税人明拖暗拉,提高了征收成本。如砍戎镇一户茶农欠特产税"80元,几道程序下来,花去了1亿多元,最后卜强制执行也难到位,征收机关承受不起。如此造成欠税越积越大、越积越多、越积越广。

3、垫交税敌现象较为普遍。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日先垫后补。乡镇为完成均街入库目标,在收入没有实现的持况下暂肘垫交]年底再补。二日长期垫交。农业税空挂"越来越多,乡镇为保基教年年垫交。资金来源一是挪用预算外资金等各项暂存款垫交,二是借贷敌垫交。垫交税款问题不容忽视,首先是税收政策法规不允许;其次是虚增财政收入,掩盖矛盾,为领导决策提供不真实情况;再次是新增了乡镇债务。

4·费大于税,费重税轻。费大于税主要表现为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村提留乡统尊大于农业税。团结镇农业税只有24万元,而教育费附加达纳万元;龙潭镇教育费附加20万元,加上村提留乡统筹8万元,比农业税多6万元。这种情况,各县都很严重。在征收过程中,部门的费易收咱家的税难征。社嬉坡乡199年200m3的木材采伐指标,"一金两奸能全额收足,而木材特产税收到不足2Om。

5、税收征管权、责脱节。实行分税制后乡镇政府应该是财权与事权统一,但国、地税收征管权力在主管部门,权、责脱节,这种矛盾的一个突出表现即税收的大士流失。同村乡镇政府和财政不清楚自己的家底,收与不收、收多收少,全凭国、地税县局一张报表,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没有国、地税收入账。体制基教与收入任务也不相符,财政体制基教仅仅是对乡镇政府的一个空头指标,征收机关只认上级部门的分配任务。例如:技箕乡

地税基数为6.7万元,而地税任务只有3.2万元,齐抓共管实为一句空话。

6财源匮乏,税源枯竭。多数乡镇没有支柱财源,税源不稳固,收入波动大。

问题四:乡镇赤字负债量,债务风险已转化为财政风险

据统计,到1999年底,全州乡镇财政赤字负债5143万元,其中:赤字1255万元,负债3888万元。就全州而言,三年

消赤五年偿还债务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困难重重。

问题五:乡镇财政管理函待加强

第4篇: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预算收入情况:

年上半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比去年同期增长%。其中:国税收入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地税收入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加上各类专款收入万元,年上半年,财政收入是万元。

二、预算支出情况:

年上半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万元,占全年预算的%,具体情况是:

1、一般公务服务支出268万元,主要包括:办事处机关人员的工资,办事处机关日常办公经费,人口与计划生育支出和地税所经费。

2、公共安全支出支出20万元,主要是派出所经费及联防队员工资。

3、教育支出172万元,主要是盈园中学的建设投入,寒龙山小学的建设投入。

4、社会保障支出95万元,主要包括民政优抚,农村低保,社会救济,福利院经费、后期工程建设和前期工程欠款,寄思园投入。

5、医疗卫生支出31万元,主要是卫生院经费和新农合支出。

6、农林水事物支出35万元,主要是大环境绿化支出。

7、转移支付支出52万元,主要用于有线电视补助、村级道路建设补助、村水利建设补助、吃水补助。

8、其他支出192万元,主要是综合治税费用。

三、存在的问题

财政税收工作虽然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要求,但在财政税收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源不稳。今年以来,由于煤矿一直处于停产状态,税源基础十分薄弱,给财政税收带来困难;二是税种结构不合理。财政税收不均衡,企业所得税基数较低,增值税额度较小;地税收入超额完成任务,国税欠进度;三是税收质量不高,多数税收靠综合治税,成本较高;四是刚性支出较大。各类项目投入大,工资及遗留问题增支多。这些都给今年的财政收支增加了难度。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

下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任务目标,进一步增强信心,攻坚克难,多措并举,开拓创新,确保超额完成全年万元的任务目标。

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培植财源力度。按照向四个方面挖潜力、要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巩固提高现有企业。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引导、环境优化等措施,积极支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高新兴产业的税收贡献能力。在上半年引进限公司等9家新兴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启动民力,力争全年引进新兴产业企业15家以上。积极围绕工业园区和工业园搞好服务,大力发展新城经济、总部经济,为城服务、靠城致富。大力发展沿河、沿路经济,鼓励、吸引、扶持村集体和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商贸、餐饮、物流、休闲娱乐等新兴服务业,积极打造中央商务区。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借外力促发展。在完善落实好招商引资优惠和奖励政策的同时,加快、等民营园项目建设步伐,对占而不建、占多建少的必须尽快收回,对投资强度不够的,督促其增资扩股,确保招商引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二是深入开展综合治税,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继续坚持把增加税收作为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的关键来抓,稳定基础财源,注重新兴财源,狠抓后续财源,依法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继续突出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抓增收,着力解决漏征漏管和偷、逃、骗、欠税等问题。建立财政、税务、工商、地材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税源动态,完善税源动态监控体系,将大量隐蔽失控的税源变为可控可管的税源。充分发挥综合治税机构的作用,完善综合治税机制,配齐配强协税人员,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着重抓好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的税收征管,多方协调动态税源,切实做好零散税收、边缘税收的征管。充分发挥建材行业税费征收办公室的作用,加大建材行业税费征收力度。对于应属地征收的,切实做到有理有据,应收尽收,均衡入库。

第5篇: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乡镇经济发展;财源建设

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府机构,也是落实农村政策的基层单位。在新时期,乡镇财源建设与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对我国乡镇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新时期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与政策,从减免农业税到废除农业特产税,相关税费体制都在进行性的改革,这些改革为乡镇居民带来了实惠,也使基层政府机构发展乡镇经济面临了机遇与挑战。因此,新时期乡镇政府需要不断加强经济建设及财源假设,带动乡镇经济与财源协调统一发展才能促使地方建设的稳定良好发展。

一、新时期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措施

1.科学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促经济发展

想要乡镇经济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抓龙头带龙、基地扶农、科技兴农、市场活农,使传统农业优化升级,从而促使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同时,乡镇政府要针对所在地区农业产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产业实用技术推广和培训,主动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如“公司”+“基地”+“农户”或则“公司”+“协会”+“农户”等方式,还可积极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使生产在有组织、有指导的基础上进行,帮助居民更好抵御市场风险,有效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2.加强民营经济建设,促经济发展

乡镇经济发展根本解决办法就是加强民营经济建设。“抓大促小带中间”是提升民营经济的基本策略。所谓“抓大”是指重视引导和督查有一定规模的民营经济以现代企业建设为目的,强强联合形成龙头经济优势,以此带动地区民营经济整体发展的迅速提升。所谓“促小”,是指通过示范带动、政策扶持、结对联谊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居民或农户介入其中进行经商或务工,促使民营经济群体规模增大,扩大致富面积。所谓“带中间”是指在形成龙头效应之后,促使小业户群体在龙头企业带动下进行发展,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及其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培育特色产业,促经济发展

特色是一种品牌,特色产业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乡镇经济想要得到长足发展,就需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打造特色产业。要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原则,充分考虑本地区所处交通区位、资源状况等因素,培育出自身独有的特色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逐渐完善发展本乡镇经济发展“坐标系”,形成产业格局集中化、专业化,科学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4.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经济发展

乡镇政府要充分合理的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坚持经营城镇理念、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使农民转向居民,促进地方经济集中发展。在进行城镇化建设期间,要盘活闲置资产和现有的基础设施,利用租赁、拍卖、转让等方式将有形和无形资产转换,多渠道筹备建设资金,形成良好的资金运作循环。如“投资回收积累储存再投资”。此外,对支持产业要进大力扶持,让民营企业逐渐转向城镇。还要对本地的服务业、商贸业、旅游业等进行合理的开拓,加强城镇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的建设,促进城镇经济科学、快速地发展。

二、新时期加强乡镇财源建设的措施

1.突破传统观念,改变思想认识

传统的理财观念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各级政府及部门需要重视及加强乡镇财源建设工作,摒弃传统理财观念,提高认识。新时期,在市场机制下,政府部门必须坚持理念,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去投入和发展,突破乡镇经济结构单一现象。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2.完善体制,深化改革

基层政府在拓展财源同时也要对自身机构进行精简,对超编人员给予清理清退,这不仅能减轻财务经费负担,还能促使办事效益有一定程度提高。同时,还需对乡镇财政体制进行不断的完善。首先在执行中央分税制改革时要充分调懂基层政府对下划的财力、物力、人力的理财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给予发展前景较好的乡镇及落后乡镇更多的政策倾斜,要使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齐头并进,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增多;最后要通过招商入市的方式加强城镇化建设,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问题,又达到以市活商、以商促贸、以贸活财的目的。使乡镇后续财源得以强化,有效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3.加强税务增管,合理利用

乡镇政府及财税部门要对本地区税源情况有具体了解,并重点分析本地区主要税种在规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寻找出有效的征管办法,不断完善税务征管手段。税收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之一,依法合理的完善征税手段,合理利用税收资源将为乡镇政府财源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时期,乡镇政府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想要加强乡镇政府财源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就只有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去总结、积累经验,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实践中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奠定地方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市乡镇基本情况

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省西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现有侗、苗、瑶、回、土家等20个少数民族,土地总面积2164.4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市现辖25个乡镇,共有316个行政村,35个居委会,乡镇人口万人。

二、乡镇财政基本情况

1、财政收入。2013年,乡镇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万元;2014年,乡镇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万元,较上年增加万元,增长%。

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13年,乡镇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万元;2014年,乡镇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万元,较上年增加万元,增长%。

3、财政供养人员。2013年乡镇财政供养人员人,2014年乡镇财政供养人员人。

4、可用财力。2013年,乡镇可用财力(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为万元,财政供养人员人均可用财力元,总人口人均财力元;2014年,乡镇可用财力为万元,较上年增长%,财政供养人员人均可用财力元,总人口人均财力元。

三、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乡镇经济、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上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的不断增加,乡镇的经费保障水平有了一定提高。2014年,全市乡镇财政供养人员人,全年累计支出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万元,公用经费支出万元,项目经费支出万元。根据省财政厅制定的乡镇基本保障能力的测算口径和测算标准,全市乡镇2014年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和项目经费支出总计万元,较同年乡镇财政预算内财力万元大万元。说明全市乡镇现有财力与实际支出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如果用乡镇财政预算内财力与政策需求的支出相比,资金缺口更大。这说明乡镇公共财力存在着严重困难,将严重妨害乡镇机构的正常运行,危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加以解决。

鉴于乡镇财政运行保障存在的严重实际困难,近年来,我市为保障乡镇经费需求,要求乡镇采取多项措施缓解经费困难,其中主要的有3条:一是大力发展经济,要求有条件的乡镇重点发展工业和商业经济,增强财政实力,为保障经费支出提供支撑。二是大力深化财政改革,实施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政府收支分类等多项财政改革,规范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深入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逐步压缩财政供养人员,减少人员经费支出的压力。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目前乡镇财政运行保障的困难来看,是杯水车薪,所起作用不大。并且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推进,乡镇财政运行保障遇到的困难,将越来越大,应引起上级部门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四、乡镇基本财力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现状决定了乡镇财政必然困难

分税制重新界定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范围,是我国财政体制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分税制实际上仅限于中央和省级政府间,而省以下,尤其是在乡镇一级则明显滞后。分税制实行以来,地方财力明显地向省、市集中,乡镇财政实际所得明显减少。在乡镇财政收入减少、赤字增加的同时,乡镇政府维持机构运转的费用急剧增加,许多本不应由乡镇承担的事权却继续存在甚至不断下移,使乡镇政府承担了大量与其财政预算水平不相称的职能,造成乡镇财政支出不断扩大和债务负担的日益沉重,使其陷入生存困境,乡镇财政已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要饭财政”。比如黔城镇做为一个新兴的城关镇,长期担负市治新城的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古城保护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人文素质等工作职责,使得公用经费支出居高不下,上升趋势明显,负担沉重。

(二)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债务负担沉重

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全市乡镇财政普遍存在收入质量差、人均财力水平低和财政调控能力弱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收支矛盾突出。当前乡镇财政收入增长潜力小、征管难度大、成本高,仅靠新增项目税收分成不现实。由于上面出台、执行的乡镇政策极多,加上乡镇机构膨胀,供给人员剧增,工资调整频繁,法定支出增长具有刚性,使得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尖锐。二是债务负担沉重。由于政府借贷办企业、建基地而效益不佳,“普九”达标高硬性建设,借贷完成税费上交或垫付利息,年终兑现欠发工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水利、道路建设等原因,截止2014年底,市财政累计债务万元。

(三)财源受限,财力明显减少,机构运转出现困难

乡镇财源受限,财力明显减少,一是自主的财力缺乏。自税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乡镇辖区内的税费收缴都直接收归职能部门,加之全免农业税政策的出台,乡镇无自主财力。二是自有的财源被划走。上级党委政府为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出台了不少优惠扶持政策,但落实政策的主动权不在乡镇政府,而在条条管辖下的部门。导致乡镇财政机构运转困难,如岩垅乡2014年总收入只有182万元,但各项开支等要260万元以上,截止2014年底,全乡财政累计赤字负债达310多万元,给机构运转带来严重困难。

(四)村级债务转嫁给乡镇政府

农业税费全面免征后,兴办公益事业筹集资金要“一事一议”,通过全体村民的表决才能实现。由于受益不均,无法建立统一的分摊标准,征收时难度较大,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常年在外,筹集资金收取难,部分农户因家境困难无法一次清而产生新的拖欠,事实上无法完成筹集资金工作,但此项工作上级又要求必须去做,因此村委会无处可走,只有找当地政府去赞助、去捐款,无形中加大了乡镇政府的开支。

(五)有偿资金回收困难,加重了财政负担

截止2014年底,我市乡镇财政借出有偿资金多万元,这些资金都是向上级财政部门借入的,由乡镇财政承借承还的,目前这些资金均已到期或逾期,但回收困难,时间越往后移,回收难度更大。这些无法收回的呆帐、坏帐无疑是乡镇财政的一大隐患,最终债权变成了债务,成为乡镇财政的又一隐性负债。

五、解决乡镇基本财力保障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合理划分事权,确保乡镇政府能按承担的职责职能办事

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后,权力上收责任不上收,造成权责分离。诸如文教、卫生、广电、国土、税务等,其人事、财政上收,乡镇政府没有管理权力,但却必须以“属地原则”承担部分职责,这种“条块不明”的体制,使工作权、责不统一,造成乡镇政府承担着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社会事业发展等无限的事权、责任,而事实上不具备能力。因此如义务教育、卫生、广播电视事业等投入大、要求高,乡镇政府既办不好也办不了的事情就应主要由上级政府来办。

(二)理顺财政体制,保证乡镇政权正常运转

要坚持事权与财权对等的原则,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上级政府、中央政府的财政分配体制,适当提高地方分成比例,优化支出结构,扭转乡镇财政恶化、财源紧缩的状况,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乡镇办公益事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保证乡镇政权正常运转。

(三)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壮大乡镇财政经济实力

发展农村经济,加强财源建设是乡镇财政摆脱困境的根本途径。培植财源要把财税增长与农民增收相结合,要切实加强对财源建设的领导,研究制定财源建设发展规划,狠抓落实。要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及其升级,通过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此壮大乡镇财政经济实力。

(四)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扶持力度,增强乡财政的活力。

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范围缩小,必须加大对乡镇财政的扶持力度。一是在财源建设上要加大投入。紧紧抓住进入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市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把扶贫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扶持主要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加大农村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加快致富步伐。二是在财力上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乡镇的分成比例,增加预算安排,保障乡镇机构正常运转。要争取上级对乡镇承借承还的周转金中经审核确定无法收回的呆帐、坏帐予以豁免,化解乡镇财政风险,避免新的赤字债务的发生。

(五)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严格控制支出

要加强对乡镇财政支出管理,严格控制支出,节约财政经费。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财务规章制度。会议、学习、差旅、接待、通讯、下乡补助、加班要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二是要严格控制计划外支出。各级各部门的升级达标必须经严格的审批,方能实施。

(六)规范财政管理,积极推进村帐乡管办法

要按照“村帐乡管”“乡管村用”的原则,实行统一管理,集中记帐、分村核算的办法,改变村级财务混乱的局面。要调整和完善乡、村财务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规范有序的收入征管新机制,确保基层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加强预算外资金、行政性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切实提高乡镇政府的调节管理能力,避免产生新的村级债务转嫁给乡镇政府。

(七)切实减少乡镇财政压力

上级要充分考虑乡镇财政的实际困难,对于教育卫生等公共事务的经费支出尽可能由上级财政承担,而且在出台一些政策规定时尽可能少要求或不要求乡镇进行资金上的配套,减少乡镇财政压力,增强对更需要地方的财力保障。同时,要改变上级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级规定“配套”资金,上级出“小头”,乡镇出“大头”的做法,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在项目资金的使用上不搞盲目投资,加重乡镇财政负担。

第7篇: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围绕“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工作核心,科学调度,稳步推进

财税部门要加强沟通,建立旬碰头、月调度制度,提前做好收入预测,及时通报收入计划安排,合理掌控收入进度,努力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和均衡入库,确保承担市考核指标取得优异成绩。由财政局牵头,每月组织召开国税、地税等相关部门以及各街道办事处参加的财税工作调度会,总结前期工作,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工作目标,确保年度收入任务圆满完成。

(责任单位: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二、把握“稳固存量、发展增量”两条主线,强化现有税源、突破引进新税源,实现持续发展

(一)建立重点税源企业联系点制度

对辖区纳税大户、内注外营企业、潜力税源企业建立区领导联系点制度。相关区领导每人负责联系1至4户重点税源企业,责任部门按职责分工、街道办事处按企业注册地址,分别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包点对接服务。区有关领导、责任部门、街道办事处要加强与包点企业的日常联系与沟通,了解企业经营状态、发展规划以及有无外迁意向等特殊情况,帮助企业渡难关、解难题,协助具备条件企业拢聚税源、增资扩股或上市,鼓励、扶持骨干税源企业在我区不断做大做强。

包点责任部门负责汇总区领导、本部门与企业对接情况,于每季度结束10日内报区财源办;街道于每季度结束10日内,将本街道对接企业情况报区财源办。

(责任单位:财政局、发改局、服务业局、经信局、科技局、城管局、商务局、滨海办、各街道办事处)

(二)建立纳入搬迁计划企业定期走访制度

对纳入市搬迁计划的企业建立定期走访制度。开发局要加强与市老企业搬迁办的对接联系,及时更新搬迁计划企业名单和实施进度。所属街道要对纳入市搬迁计划企业定期走访(包点安排见附件1),准确掌握企业经营现状以及工商、税务注销迁移情况,协助企业解决搬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企业积极探讨在我区成立法人性质销售公司、结算中心等保存税源的有效途径;协助财政局收集相关资料向市老企业搬迁办和市财政局申请税收划转。财政局要按照我市搬迁企业税收划转有关规定,及时提交申请材料,办理相关划转手续,维护辖区税收利益。

开发局于每季度结束10日内将最新搬迁计划企业名单及实施进度报区财源办;各街道于每季度结束10日内将企业经营情况及相关信息报区财源办。

(责任单位:财政局、开发局、各街道办事处)

(三)建立房地产及建安税源月跟踪季调度制度

由开发局负责,每月下旬将全区房地产开发项目情况报区财源办;区财源办于每月结束10日内将全区房地产开发项目情况报地税分局;地税分局于每季度结束10日内将房地产开发项目税收进度比对情况反馈区财源办。

由城管局负责,每月下旬将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项目情况报区财源办;区财源办于每月结束10日内将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项目情况报地税分局;地税分局于每季度结束10日内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项目税收进度比对情况反馈区财源办。

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督促落实辖区内施工项目税收缴纳情况,各街道于每季度末向区财源办提报本辖区施工项目合同、完税凭证等有效证明复印件,辖区施工项目税收计入街道财政收入指标。

(责任单位:开发局、城管局、地税分局、财政局、各街道办事处)

(四)完善重大涉税事项报告制度

进一步完善企业外迁、国库退库等重大涉税事项预先报告制度。对注册资金超过500万元企业、年纳税总额超过50万元企业以及列入全市搬迁计划企业申请外迁等事项,工商、税务、商务局(外资)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填写《区重大涉税事项情况表》报区财源办,经区政府主要领导审批后,方可出具办理意见。

税务部门办理税收总额100万元(含100万)以上的退库事项,提前填写《区国库退库情况表》,报区财源办备案,根据相关规定合理安排退库事宜。

(责任单位:财政局、商务局、工商分局、国税局、地税分局、工商银行支行)

(五)建立联合执法定期排查制度

一是组织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每半年集中开展一次内营外注企业清查纠正,督促、协助其中优质税源企业尽早完成变更,对部分不适宜在我区继续经营的企业,通过联合执法力促其尽早迁离我区。

(责任单位:财政局、工商分局、国税局、地税分局、各街道办事处、各综合治税责任单位)

二是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全面摸清辖区房产税、汽车销售行业、各类专业市场、辖区无证照业户等税额税负基本状况,比对其实际税收贡献组织调研分析,联合相关执法部门对低税负、零税负企业进行治理,进一步规范辖区纳税秩序。

(责任单位:服务业发展局、财政局、工商分局、国税局、地税分局、各街道办事处、各综合治税责任单位)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发展总部经济

充分利用辖区招商资源,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区外总部类项目到我区落户。加大对优势财源的扶持力度,积极协助企业筹划税源拢聚方案,对现有基础税源进一步充实壮大。

由招商局牵头,每月组织召开街道办事处和相关部门参加的总部企业调度会,总结前期工作,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明确下一步工作目标。

各街道于每季度结束10日内将总部企业引进工作进展内资项目报招商局、外资项目报商务局;招商局、商务局于每季度结束15日内将总部企业备案情况报区财源办。

(责任单位:招商局、商务局、财政局、各街道办事处)

(七)做好重点项目跟进服务,加快税源落地

由财政局牵头,发改局配合,根据区年度重点项目安排,定期组织项目责任单位以及税务部门召开重点项目调度会,对重点项目税收评估、税源落地情况以及项目推进过程中财税建设方面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调度。

发改局于每季度结束10日内汇总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报区财源办;区财源办于每季度结束12日内将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报国税局、地税分局;国税局、地税分局于每季度结束30日内向区财源办反馈重点项目纳税及税收评估情况。

(责任单位:财政局、发改局、各项目责任单位、国税局、地税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三、依靠“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三项保障,确保各项责任全面落实

(一)完善财税工作调度和动态通报机制

区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每月组织财政收入调度,按照计划节点,进行督促落实。

财政局在现有月度财政情况手册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分析资料,优化分析版块,突出分析重点,将协税护税动态信息以及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税收入库情况及时纳入通报内容,准确反映辖区财税形势,为领导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国税、地税部门于每月20日前将本月收入完成预计及下月收入计划报区财源办;半年、年度结束后20日内将更新的税务登记库电子版报区财源办。

(责任单位: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分局)

(二)建立财税工作进展督查机制

由财政局负责,政务督查室配合,对本方案确定事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每季度以督查专报形式对方案落实情况进行通报。

(责任单位:财政局、政务督查室)

(三)方案落实纳入部门年度考核

第8篇: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是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财政经济永续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等社会问题、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搞好区域财源建设,提高财源建设速度和收入质量,建立稳定永续增长的财政收入体系,不断壮大财政实力,既是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也是全力打造“民生财政”的一个长期工作目标。

一、海阳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海阳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海阳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面积1887平方公里,辖11个镇和3区3街道,732个行政村,66.65万人。2007年完成GDP143.5亿元,增长16.6%,固定资产投资额12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2.4亿元,外贸出口3217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019万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亿元,增长30.64%;一般预算支出9.2亿元,增长25.97%。2007年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0亿元、68.1亿元和45.4亿元,三产结构比例由2002年的30.6:42.2:27.2调整到20.91:47.46:31.64,区域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已从成长期阶段逐步向成熟期阶段迈进。

(二)海阳区域经济特征:

1、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近年来,海阳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培植优势产业,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已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导向工业为主导的根本性转变。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6个,比2002年增加92个,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利税20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4倍、4.3倍和6倍。与此同时,积极构筑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格局,房地产业日趋活跃,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较快、现代储物流业快速扩张。

2、民营经济强劲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区域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活力大大增强。形成了针织毛衫、建筑机械、农产品加工、石材加工等骨干产业。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96个,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80%,实现增加值105亿元,利税28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3.2倍和2.1倍,上缴税金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达55%以上。同时吸纳各类人员14万余人,不仅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就业水平,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3、对外开放突飞猛进,园区经济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现。一方面以“县域以外都是外”的观念,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另一方面以项目投入责任制为导向,内抓载体建设,外抓招商引资。工业园区累计完成生产性投入102亿元,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利税19.3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1%和96%,已成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大载体、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最快、效果最好、潜力最大的途径。

4、多策并举,打造品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加快旅游开发建设,全力营造滨海休闲、山岳生态和历史文化三大旅游板块,以民俗旅游、滨海旅游为代表的一批旅游景区初具规模。相继建设了一批投资过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开辟了餐饮、商业、霓虹灯三条特色街,城乡市场日益活跃。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2.4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年均递增16.4%。

5、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立足当地区位、资源优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发展的格局。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7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7个,已建成标准化畜牧场1038个、畜牧小区244个,水产品无公害养殖达到14.8万亩;积极实施大绿化战略,五年来累计营造公路绿化带450公里,开发经济林果20万亩,完成山滩造林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3.5%。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比2002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

二、目前海阳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层次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支柱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的类型,从而决定了财政经济基础仍较薄弱。许多产业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初加工甚至直接出售资源来获取微薄的利润。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影响和面临国内外更加强有力的竞争,这类企业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将会面临融资难、市场份额难以拓展等瓶颈制约,对地方财政经济贡献难以大幅提高。

(二)区域经济规模小,高新技术企业少,支撑财政能力弱。从区域经济规模看,对地方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骨干支柱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寥寥无几,大部分企业属于经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家族制类型的企业,支撑财政能力非常有限,从而决定了财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三)集群规模经济尚未形成,企业间存在着无序竞争。集群规模经济是通过集群带来规模效应,整合资源,来增强企业创新和竞争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在的增长机制。而企业规模偏小、没有自有品牌、产业链条不完善、技术装备落后、企业之间无序竞争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再发展。一方面造成企业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另一方面造成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对财政经济的贡献率下降。

(四)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潜在风险较大。企业所有者的权力无制约,缺乏民主管理机制和集思广益,加上决策者自身素质的局限,导致决策失误而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风险。非家族成员很难进入企业核心阶层,对员工工作热情和企业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企业效率降低,束缚了企业进一步发展。企业决策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先进管理经验以及大协作的精神,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且在短期内难以有较大改观,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变化,潜在风险较大。

三、强化区域经济财源建设发展措施与建议

(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着力培植特色经济。一是立足现有特色,不断延伸强化特色。立足于现有产品和产业优势,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行优势延伸。依托资源确定特色产业,围绕专业市场确定特色产业,依托现有企业确定特色产业。对企业产品、产业的成长空间认真分析研究,催化其尽快膨化、裂变,逐步把现有企业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质调“优”,效益调“高”,形成优势效应。二是挖掘潜在特色,不断开发壮大特色。实行规模经营,多就业,大产出,改造传统工艺,尽可能采用最新科学技术,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促进特色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集团化背景下的新一轮经济调整中,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与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配套,着力发展配套产业,是区域经济参与新一轮世界大分工大协作的必然选择。三是按照区域经济特点,合理确定经济发展模式。对发展空间规模潜力有限区域,要通过实施“内涵式”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聚集和人员密集优势,深入挖潜增效,提升现有企业规模效益;对发展空间规模较大区域,要通过实施“膨胀式”发展模式,实现率先崛起,加快打造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对经济欠发达区域,要通过实施“调整式”发展模式,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休闲观光农业。#p#分页标题#e#

(二)创新财政理念,着力培植骨干财源。加强区域财源建设,建立稳定永续增长的财政收入体系,是财政部门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牢固树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和经济决定财政的理念,把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带动财政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突出任务。积极转变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新的手段和措施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发展,不断提高财政经济运行质量。财政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应按照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和公共财政的性质,着重于区域经济的宏观整体发展。通过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以诱导型投资等形式大力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加大投入,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培植骨干财源,夯实财政增收基础。

第9篇: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按财源产业结构分析。第二产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11-2013年,吉林市来自一、二、三产业的税收收入分别占全市税收收入的0.14%、67.64%、32.21%,0.2%、66.3%、 33.5%,0.23%、63.4%、36.4%。以上可以看出,吉林市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财源建设相对缓慢;第一产业比重极低,财源建设明显滞后。这与吉林市的工业基础有着密切联系,工业仍是吉林市的主导财源。

(二)按财源行业结构分析。制造业是形成吉林市财政收入的支柱行业。2011-2013年,制造业提供的税收收入达到114.7亿元、115.2亿元和112.5亿元,分别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6.8%、52.3%和46.9%。另外,2011-2013年,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建筑业三大行业提供的税收收入分别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3.2%、20.7%和25.2%,成为吉林市财政收入的重要行业。吉林市已形成了以制造业为支柱,以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建筑业为辅助,以其他行业为补充的税源结构。

二、财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总量不足,税收贡献率低。经济和财政收入总量与城市规模不相适应,经济总量不足,直接制约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工业是吉林市的立市之本,但与国内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工业经济和财政实力差距较大;与省内长春相比,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不及长春的三分之一,且差距逐年扩大,其他地区也在缩小与吉林市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税收贡献率不高。2011-2013年,吉林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9.8%、9.1%、10.7%,而同期全省为15.3%、16%、16.1%。这说明,吉林市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运行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传统产业比重大,财源结构单一。通过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吉林市产业和产品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但传统产业仍占很大比重。从2011-2013年的统计分析看,国有企业仍然是吉林市财政收入主要财源的单一格局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年纳税在1000万元以上的吉化股份、一汽轻型、吉林化纤等企业仍是拉动吉林市财政收入增长的支柱。虽然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但规模小、层次低,来自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的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并不高。

(三)上划收入多,可用财力少。以2011年为例,上划中央收入完成126.7亿元,占财政收入的51.7%;上划省共享收入完成16.5亿元,占财政收入的6.7%;地方级收入完成101.9亿元,占财政收入的41.6%。可以看出,在现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下,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决定了财政收入上划的比例较高,地方留用收入比重低、规模小,地方可用财力不充足。

三、财源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统筹兼顾原则。在统筹考虑增强财力的同时,兼顾各产业、各所有制形式和各级次的财源,提高来自第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财政收入比重,使来自各产业、各所有制形式的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突出重点原则。坚持突出重点产业,巩固和扩大支柱财源,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工业强市的建设成果反映到财政收入增长上来。坚持突出主体税种,使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保持较高增幅,把经济发展和工业提速增效成果反映到财政收入增长上来。

(三)注重贡献原则。围绕改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增加政府可用财力,提高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尤其要提高第三产业实现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和贡献水平。

四、财源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培植壮大支柱财源。(1)推动传统工业优化升级。大力推进重点产业向园区化、集群化、基地化发展,全力打造五个“千亿级”产业基地。支持吉化形成千万吨炼油能力、百万吨乙烯规模;支持化工循环示范园区建成国际性生态型化学工业制造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化工新材料基地和物流基地;支持汽车工业园区建设;支持冶金产业发展;支持以中新食品区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加快发展。(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碳纤维资源形成产业优势,建设国家级碳纤维产业基地,在吉林市打造中国“碳谷”。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新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以水电、风电、核电为主的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基础电子和电力电子、生物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促进新能源产业尽快发展壮大,形成规模效益。(3)强化自主创新技术体系。加大产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作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资金和专利、技术的有机融合,研发与产业化的有效衔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植壮大优质高效财源。(1)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强化资源整合和市场化运作,全面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按照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方向,支持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项目。(2)着力发展旅游产业。支持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打造精品景区景点,提高旅游品牌吸引力和旅游服务水平,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将北大湖加快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冬季滑雪、夏季避暑胜地,把雾凇冰雪节办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节日。(3)注重发展服务业新型业态。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物流、会展等生产业;加快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业,积极培育股权投资基金、网络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务业,提高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积极支持发展关系民生的餐饮、音乐、健身、新媒体、养老等生活类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