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节能有我绿色共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7年6月11日-17日为今年的节能宣传周,主题是“节能有我,绿色共享”, 为树立和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在全县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充分发挥xx县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引领作用,传播绿色低碳生活,共建青山碧水蓝天,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特向全县各级公共机构、广大干部职工及社会公众提出以下倡议:
一、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发扬勤俭美德。节约能源,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点滴做起。我们一定要有能源资源紧缺的危机和忧患意识,自觉树立节能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争当节能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和监督者,争做节能工作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让节能减排、低碳出行、节俭生活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一份社会责任,一种社会公德,努力形成人人讲节约、处处见行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在全县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风尚。
二、自觉养成节能低碳习惯,倡导绿色生活。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低碳出行要实现“3510”( 即3公里步行、5公里骑车、10公里乘公交)的引领作用,让全县人民改变健康低碳的出行方式,体现健康活力和谐宜居的本色。节俭生活要实现常态化,让全县人民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升油、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米开始,保持和延续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推动全社会形成节俭健康的良好氛围。
三、广泛开展节能宣传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网络、微信、短信等媒介,扎实开展好全国节能周、全国低碳日宣传周和全国水周等重要时段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知识,积极开展以节能低碳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推动绿色低碳生活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养成良好的节能意识和行为习惯,在全县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希望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在校学生、社会公众踊跃参与。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节俭是美德,低碳是品质,节能是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践行节能低碳生活,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绿色xx贡献力量!(请各单位积极宣传!做到人人知晓)
一、做好学习与宣传
根据《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四川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及《xx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召开全体职工会议,宣传了文件精神,要求全体员工围绕全国节能宣传周“节能有我 绿色共享”的主题,深入贯彻落实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等有关要求,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等产品、新技术,培养绿色生活、绿色办公、绿色消费的良好行为习惯,倡导要将节约精神贯穿到每位干部职工的实际生活中,为建设全社会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采取的节能措施
1、在节能宣传周期间,利用单位LED等形式发送关于节能减排的常识,普及节能低碳、节水和资源循环利用知识。
2、在办公室张贴“倡导节能减排、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图,包括“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方面,利用场馆自身优势,对来全名健身中心锻炼的会员朋友宣传一些工作中、生活中的低碳知识,呼吁全民共同环保。
3、于6月14日全国低碳日活动当天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能源紧缺体验和绿色低碳出行活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倡导全体干部职工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耗,减少待机能耗;开展停开空调和关闭公共区域照明等体验活动;鼓励以低碳的办公模式和出行方式体验能源紧缺,普及和推广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支持节能减排。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这次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干部职工节能减排意识,每位员工通过结合实际生活与工作,身体力行,切实做到了绿色生活、绿色办公、绿色消费等节能减排行为。宣传周过后,我局将会继续将节能减排这一意识用行动贯穿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一、积极动员、精心安排
按照省节能办的统一部署,我局结合实际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开展2017年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的通知》(xx粮公节办〔2017〕1号),对活动主题、活动安排、活动要求进行了周密的布署,确保节能宣传周活动的顺利进行。各直属公共机构都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能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资源危机意识和节能意识,为节能宣传周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在节能宣传周活动期间,省局机关和直属各公共机构严格按照通知精神积极行动,加大节能工作宣传力度,切实履责。围绕“节能有我 绿色共享”的主题,省局制作了节能宣传主题横幅和相关知识专栏,增强全体员工节能意识。在局域网上刊发节能宣传周活动通知、宣传画,在职工QQ群里、OA办公系统粘贴省局节能办发起的倡议书、宣传画及主题宣传专栏,树立节俭文明的生活习惯和消费理念。在职工食堂张贴“节约用水一点一滴、节约粮食一颗一粒”等文明用餐温馨提示。组织
局机关及直属各公共机构干部职工参加省机管局组织的垃圾分类主题报告会和垃圾分类主题展览。我们还在xx日报6月15日B4版发表了“拓宽节能领域 促进资源循环 省粮食局节能实效显”的文章。
三、突出主题、增强实效
根据市政府《关于2017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安排的通知》(x事发〔2017〕x号)精神要求,为动员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绿色办公、绿色出行,切实推进我局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经局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研究决定,自2017年6月11日至6月17日,开展2017年“节能宣传周”活动和6月13日全国低碳日活动。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2017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的主题是“节能有我、绿色共享”,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为“工业低碳发展”。
二、活动时间
2017年“节能宣传周”的活动时间安排在6月11日至17日。全国低碳日活动安排在6月13日。
三、活动组织
本次活动由局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组织,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协办。
四、活动内容
1、召开节能工作会议,对“节能宣传周”的宣传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
2、设计制作有关节约能源、资源内容的宣传画、展板,在办公楼大厅、职工住宅小区、宣传橱窗等场所展出。设计制作标语在办公楼大厅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在局信息网站上以宣传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为重点,广泛宣传我国的能源形势以及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节能意识和责任意识。
3、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活动。6月11日为“绿色出行日”,倡议全局干部职工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6月13日为“低碳日”能源体验日,倡议全局所有单位除信息机房等特殊场所外,停开办公区域空调一天;停开办公区公共场所(如门厅、走廊、楼梯、卫生间等)照明一天。各科室、局属各单位领导要带头进行能源紧缺体验活动,做节约能源资源的表率。
4、6月11日至17日,晚7:00至第二天早晨7:00整个办公楼停电,各单位如需加班请提前与办公室联系。
5、办公室组织驾驶人员开展节能环保驾驶活动,包括轻踩油门、少踩刹车、怠速熄火、少用空调、常检胎压、减重行驶等。
6、局属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五、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我局节能宣传工作,成立商务粮食局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龚xx,副组长:刘xx、覃xx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局办公室。主任彭双宜,承担协调、联络、督促等具体工作。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精心安排。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把“节能宣传周”活动提上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周密布置,通过此项宣传活动,切实推进我局的能源资源节约工作。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各单位领导要带头进行能源紧缺体验,发挥表率作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和节能理念,努力营造良好的节能氛围。
(三)“节能宣传周”活动结束后,局属各单位于2017年6月25日底前将本单位“节能宣传周”的工作总结以书面材料报送局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评选2017年度节能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依据。
2016年1月,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购进20辆自行车,供局里工作人员公务外出使用,该局成为四川省级机关中率先推出公务自行车的单位。当时还在省发改委帮助工作的母小金,听到这个消息,迫不及待地成为首发体验用户。
管理局到省发改委距离3.5公里,骑自行车只需20分钟。“那段路要经过红星路、春熙路,都特别堵,开车20分钟可能还不够哦。”母小金笑着说。
“有时比开车快,还锻炼了身体”
拐进管理局大院,步行100米后,左手边的非机动车棚里,整齐地停放着两排“飞鸽牌”自行车,共有两款车型:直杠的男士车和斜杠的女士车,黑色车圈、银色车杠,配上棕色的车座和车筐,略显复古。前车筐上贴有“绿色出行、低碳办公”的标识,后座还挂了“公务自行车+编号”的牌子。
“我们这里总共有20辆车,今天已经骑走两辆了。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借,多的时候一天骑走十几辆,少则3、4辆吧。”车棚管理员黄师傅说。
正说着,黄师傅拿来《公务自行车借用登记表(中心)》。借车时,需要先填写表格,由管理人分配车辆和钥匙。还车时,再由管理员检查车辆有无损坏,收回钥匙,然后在借用表上登记。
从表格上看,现在进入冬天,每天大约有4次借车记录,其中国资、房管、节能几个部门用车较为频繁。据黄师傅介绍,来借车的人属一线的办事人员居多,有时领导也会使用自行车。
“你看,那是变速装置,我们选用的都是变速车,方便大家根据体力和路况选择档位。而且飞鸽自行车价格适中,配上车锁,每辆车的成本约800元。款型上,我们也选相对庄重的,适合机关单位。”局机关服务中心副主任肖江说。
原则上,公务自行车可在上班8小时使用,但下午下班前需还回。“目前,还没遇到当天不还车的,毕竟骑车办事的地方都不太远。”肖江说。
此外,他们还把这20辆车与隔壁的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共享,鼓励更多机关干部骑车外出。通过骑车人员的反馈,肖江认为公务自行车的推行是成功的。一方面,公车改革以后,走路、骑车、乘交通工具成为他们短程公务出行的主要方式,而骑自行车省时,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骑车还可以锻炼身体,这是双赢。
如今让母小金担心的是骑车安全问题。他的两个同事在骑自行车时,被电瓶车撞到,其中一个右腿骨折,在医院治疗了半年。
“成都的电动车太多了,交通事故中,电动车事故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么平坦的地形,不骑自行车都浪费了,我们应该倡导全城骑自行车。”母小金说。
同样呼吁骑车办公的还有成都市武侯区政府。2014年9月,由该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制定公务自行车推行方案,购买40辆自行车,在武侯区机关一、二办公区分别停放20辆,去年年初投入使用。
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社会化服务管理科科长熊伟回忆:“今年6月,武侯区政府在区综合馆举行节能宣传周活动时,我们七八个同事骑自行车过去,大概2公里行程,20分钟就到了。其中有宣传部的、有我们局的,还有其他部门的干部,都是自发的。而其他开车的同事,还要找停车位,花的时间多多了。”
叫好不叫座?
作为公车改革的配套产品,公务自行车最早在2012年正式提出。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门的《“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开展公务自行车试点,倡导“135”出行方案,即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以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但从一些媒体的报道和评论看,在一些地方,即使车改后,公务自行车也没有“火”起来。有专家认为,很多干部迈不过心理的坎,认为骑自行车有失身份。有的官员骑车时遭遇了“门禁”,其他单位的门卫要反复审查证件,做详细登记后才放行。更有些人因公务自行车停放位置不对,反倒给单位抹了黑。
据在某省会城市市委工作的人员透露,目前,办公区里的公务自行车有人骑,但频率不高,这和他们的单位性质有关,一是他们外出时间较少,现在多为信息化办公;二是需要外出的都有时间要求,骑自行车相对慢了。而德阳市某县政府工作人员则表示,单位里大部分公务自行车已成为摆设,常年放在车棚里,落满灰尘。
宜宾市某机关单位的情况则是,刚开始推行公务自行车时,大家觉得好奇,都来尝试。但过了一阵,新鲜劲没了,自行车又被撂在一边。
国家、各地政府花大气力推广的公务自行车项目,为何“叫好不叫座”?对此,从事车辆管理20多年的母小金认为,这与官员的惯性思维有关。
“从前,只要是机关干部,无论官大官小都坐公车。现在车改,让他直接骑自行车,面子上抹不开,所以很多人宁愿走路和坐地铁,也不愿意骑车。”到了天气炎热或寒冷、下雨时,公务自行车的使用率就更低了。
促进供给侧改革的财政政策
折叠降低税率 供给学派断言,在经济增长的自然动力被窒息的地方用财政支出刺激需求的增长,只能带来通货膨胀,而累进的高所得税率则是窒息经济增长和抑制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
供给学派认为减税,特别是降低边际税率,可以对经济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如鼓励人们加班加点,积极经营,推迟退休,缩短待业期,从而提高收入。这样人们就可以有更多的钱用于支出,特别是有更多的钱用于储蓄,而储蓄与收入刺激相结合,又可以鼓励投资。在这一点上,正好体现出它与凯恩斯学派认为减税的作用只在于增加总需求的不同着眼点。供给学派主张,减税必须按照激励储蓄和工作并给投资者以鼓舞的方向去设计,主张实行累进税和公司税的削减。它与主张对高收入阶层增税而仅仅对低收入阶层减税的自由主义者完全对立。供给学派认为,当高额累进税率阻止企业家积累财富时,社会遭受的损失远较税收为多,它丧失的是企业家发展自己事业时所具有的发明革新、敢冒风险和创新的精神(见供给学派税收思想)。+
改革福利
供给学派认为,在财政支出方面对经济增长起窒息作用的是社会福利开支。他们认为所得转移──福利、社会保险、失业补助等等,对个人进取心的消极影响和高累进所得税率相同。这是由于救济金的水平并不比个人从工作中得到的净所得低多少,在发放救济、津贴前对申请人作家庭调查以后所公开课征的实际税率,使领救济金变成一些人赚取另一些人个人所得的行为。因此这种制度鼓励的是那些不想干活的人,而挫伤的则是积极进取的人。他们认为,美国现行的福利制度在许多场合使靠福利为生的人获得超过许多辛勤工作者净所得水平的救济金。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将会导致更高的失业率。工人们知道失业救济金将帮助自己渡过失业期后情愿找季节性工作,而雇主则愿意在淡季辞退工人,因为工人可以领到失业补助。供给学派抨击美国联邦政府的福利政策是过时的凯恩斯观点的体现。它只关心维持个人的收入水平,而不管他们是否工作和储蓄,只要能消费就行。当人们靠领取失业救济比靠辛勤工作能生活得一样好甚至更好时,这种制度就是完全荒谬的。
实现平衡
供给学派反对赤字财政政策。他们认为,预算赤字的增加只能剥夺私营企业所需要的资本,并且造成金融市场的"挤出效应";或者当政府所发生的亏空是用增加货币发行量去弥补时,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如果说税收和政府开支等量增加,那么私营企业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又会 使经济进一步萧条。他们虽然反对赤字财政,却不赞成把平衡预算作为实行减税的前提条件。他们把主张先有财政盈余再实行减税的人称为"传统的预算平衡论者"加以抨击。他们认为,对付大手大脚花钱的自由主义者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减税置于优先地位。供给学派还反对赤字财政造成通货膨胀的见解。他们指出,通货膨胀基本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不适当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那么不管预算是否平衡也会发生通货膨胀。如果财政部向公众出售自己的全部债券以弥补赤字,那只不过是把等量的私人储蓄吸收过来并且提高利息率。把私人投资者从市场上排挤出去肯定不是一种合适的做法,但它不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不超额增加货币数量,就不会有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
积极财政政策助力供给侧改革
■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是互补而非对立的关系,二者在实践中应当协同实施。作为需求管理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应积极发挥作用以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稳增长与调结构的有机平衡,从而使国民经济实现中高速可持续发展。应阶段性适度提高财政赤字率;全面落实减税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负担;营造有助于PPP深化推进的市场环境,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并重视有效投资;构建与我国经济改革发展时代背景契合的激励相容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科学发展的积极性。通过多措并举,确保财政调控精准发力,实现在短期内提振有效需求,在长期内优化供给结构与质量的目标。
供给侧改革需要积极财政政策予以配合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管理重点将向供给管理侧重,但这并不是对需求管理的否定。就理论层面来讲,供给侧与需求侧其实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体两面:短期内,繁荣与萧条的更替源于总需求围绕总供给波动所引起的经济景气度的周期性变换;但长期内,经济增长的恒久动力源自有效供给对有效需求的回应与引导。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是互补而非对立的关系,二者在具体政策实践中应协同实施。作为需求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财政政策仍有广阔操作空间并且应积极发挥作用以配合供给侧改革。不妨从两个方面展开释疑。
一方面,应以需求适度扩张来舒缓结构优化改革所衍生的外溢性张力。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其中有世界经济长周期与我国经济自身运行周期共同交织的因素,也有我国过去长期粗放型发展累积下的结构性因素。可以说,经济结构失衡所引发的潜在总供给弱化是经济增速下降的根源。“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优化国民经济供给侧的结构、质量与效益,使供给结构有效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完成市场出清,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但应当注意,首先,目前国民经济需求侧仍较为疲软(PPI、CPI和PMI等指数走低、产能过剩、市场投资与消费信心不足、出口相对低迷),源于欧文·费雪所谓的“通缩债务效应”——该理论近期被学术界广泛讨论。而宏观经济前沿理论中的“萨伊逆否命题”即“持续的短期需求不足必然引致中长期供给能力的削弱,造成潜在增速下滑,引发中长期持续低迷”,更是给当前中国经济以深刻警示。所以说,要认识到持续性低迷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潜在风险,科学有效的需求管理政策亟待推出。其次,即使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也应用需求适度扩张协同配合。不可否认,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结构性优化调整方案,短期内不可避免地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其间的劳动力失业与再就业、旧业态淘汰与新业态重塑等问题,均要需求管理予以托底。需求管理通常借助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但较之财政政策,我国货币政策总量性特征较为突出,而结构性特征仍不甚理想。当下货币政策在传导机制与调控参数等方面仍不顺畅;作为调控信号接收端的微观主体仍未实现优化重构,“僵尸企业”有待清理,刚性兑付与预算软约束普遍存在,这使得微观基础对货币调控信号灵敏度缺失。为化解这些梗阻,需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市场化改革,优化货币调控的金融生态环境与微观基础。眼下若贸然采取大规模货币宽松,无疑会形成“大水漫灌”,不但无法有效缓解市场中结构化的流动,而且会干扰市场出清、助涨资产价格泡沫并加大资本外流压力,甚至可能会给今后几年埋下新一轮通胀风险,导致结构性矛盾持续固化。因此,以需求适度扩张为结构性优化改革营造稳健宏观环境的任务也就主要靠财政政策,而货币政策需配合财政政策发挥辅助对冲作用。
另一方面,也不应忽视财政政策的供给效应。凯恩斯主义框架中,财政与货币政策被局限于通过相机抉择来发挥对总需求“逆经济风向”调节之功。但现实经济运行中,较之供给效应偏弱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长期内却能有效发挥供给效应。若将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协调配合,就能产生微观与中观层面的效果,改善供给结构与质量,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例如,运用税收、补给和再分配政策,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调动企业与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优化产业和区域结构。微观与中观范畴经过有机加总,宏观层面的供给质量与效率就会得到提高。另外,具有供给效应的财政投资(设备更新、基础设施与厂房改造、教育投资等)不仅短期内可以拉动需求,而且长远看亦能形成高效率资本积累,这将优化潜在总供给,为经济长期增长注入稳健动力。
综上所述,以积极财政政策(辅之以稳健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作为近期宏观调控理念的明智抉择。既不搞大规模、低效率强刺激,也要防止结构性改革所引发的经济顺周期收缩,确保为供给侧改革提供稳健的宏观环境,并逐步为其构筑起健康的微观基础。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需化解哪些困局
不可否认,过去传统的财政政策已显现疲态。近期相关部门虽倡导积极财政政策,但不少地方政府以及私人部门都处于自发式去杠杆状态,加之财政收支缺口短期难以弥合等因素的共同叠加,其间产生的对冲效应某种程度上可能弱化财政政策效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需妥善化解以下困局。
第一,财政收入与支出缺口亟待弥合。近年来,因周期性与结构性因素叠加,各地经济增速呈现回落。与往年比,各级政府收入增速降低,但支出压力依然高企。据财政部数据,201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8%,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口径增长则为13.17%。在降杠杆动机下,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获得债务收入与预算外收入等渠道被堵死,而新的规范性融资渠道相对有限。地方政府仍承担着较多事权与支出责任,积极财政政策使其承受更大压力,出现了地方配套资金空挡现象;地方债务置换只是缓解了部分存量债务的成本压力,余下11万亿存量债务高额利息支出不容忽视;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社保领域改革,社保支出负担未来亦会上升。上述因素使得财政收支失衡,对地方财政发力空间构成一定考验。
第二,传统财政投资的边际产出效果弱化,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生产效率形成了挤压。过去传统的低效、重复性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力日趋衰减,其间引发的产能过剩和资本错配亦使得资本回报率弱化,并挤压着全要素生产率。若对投资结构进行考量,通常而言,先进设备投资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以房地产等投资标的为主的建筑安装投资则抑制全要素生产率。2008年以后,我国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扩张,累积一定的泡沫,给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带来风险;但设备投资占总投资比例却呈快速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和生产效率受到挤压其来有自。应将财政政策与产业、区域政策协调配合,优化投资结构并重视有效投资,改善投资边际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从而达到短期内适度扩需求,长期内优化供给质量与结构的效果。
第三,因地方政府原有的考核机制被打破,部分地区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削弱了财政政策执行效果。首先,近一段时期,财政项目投资审批力度虽然很大,但资金实际到位率与项目开工率不容乐观。很多重点项目与民生项目推进迟缓,包括铁路、高速公路、电网与通讯设施改造、农业基础设施与危房改造等涉及国家长久发展大计的项目,出现了资金落实不到位现象。其次,与过去相比,2015年我国财政支出增速整体放缓,而地方财政支出回落更为显著。地方财政存款增速加快,累积了大量固化性资金沉淀。据相关专家测算,近年来政府部门银行存款以每年约20%速度攀升,占M2比重不断增加。地方政府因缺乏盘活存量资金的积极性导致大量资金结余。财政资金运作效率低下压缩了宏观政策实施空间,拖累了经济增长。当然,这也与近年来财务监控收紧以及资金管理模式机械有关。中央财政资金在拨付过程中,不同部门之间分配过细且过度强调专款专用,削弱了资金使用灵活性,导致地方政府对中央下拨资金使用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下降。
第四,PPP政策实施效果亟待优化。通过创新投融资体制而引入PPP,有助于缓解资金压力并拓宽投融资渠道,实现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利益共赢。但PPP仍处于探索阶段,实际操作中呈现出雷声大、雨点小特征。国有企业与城司常常充当主力,而政府部门同私人部门之间却缺乏联动效应,政府资本仍难以大规模撬动民间资本。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经济法治化程度不高,政企关系不平等,导致民间资本对合作前景预期不明朗。另一方面,在PPP实施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之间契约关系尚待完善。PPP具有投资大、期限长、收益率较低、流动性弱等特征,包含一定市场风险、项目风险、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但政府与企业在权利义务、风险分担以及利益补偿等方面仍界定不清。在PPP合作中,两者之间的利益协同机制欠缺影响了社会资本积极性。另外,PPP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例如,因融资平台被切断,有些地区以PPP为名,却采取明股实债与保本回购等行变相融资之实。这不但未能拖动PPP,反而使其声誉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优化财政调控的思考
为给供给侧改革营造良好宏观环境,今后需贯彻积极财政政策,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稳增长并驾齐驱。应阶段性适度提高财政赤字率;全面落实减税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负担;营造有助于PPP深化推进的市场环境,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并重视有效投资;构建与我国经济改革发展时代背景契合的激励相容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科学发展的积极性。通过多措并举,确保财政政策精准发力,实现在短期内提振有效需求,在长期内优化供给结构与质量的目标。为中国经济中高速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推动中国经济巨舰行稳致远,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一,找准舒缓财政资金压力的着力点,阶段性提高赤字率,释放可用资金空间,为财政政策精准发力创造条件。理论上讲,财政政策在实施中面临着减税、增支和控制债务三个目标之间的三难困境。在增支及减税的目标下,为缓解财政压力,那么提高赤字率就成为弥合收支缺口的必然选择。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的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仍有很大延展空间。就赤字而言,当下2.3%赤字率远低于马约所设3%红线;就债务而言,中央政府债务负担较低,地方债务虽有局部性和区域性风险,但与欧美国家的福利型、消费型债务相比,我国绝大多数的地方债务都有着规模可观的实物资产作支撑。若再加上政府可调配的其他资源(土地、森林和矿产等),则债务占政府广义资产的比重就更低。所以说,依靠适度扩大赤字来缓解资金压力的宏观策略仍有着广阔施展空间。如果今后能够用PPP成功撬动社会资本的话,那么3%左右的赤字率应该就能基本满足财政资金需要。就政策惯例来说,扩大赤字、增发债务和地方债置换应协同操作。首先,可借助国开行、财政部等部门来发行专项债券或特别国债,并以项目资本投入、股权投资等方式来支持地方重点性基础设施与民生项目建设,其间适度扩大中央出资比例,缓解地方项目资金短缺问题;其次,应完善地方债务管理与处置机制,加快对余下的11万亿存量地方债置换消化,有效降低债务利息负担。同时,未来的社保资金支出缺口亦当重视。应合理调整国有资本布局,可以把一部分国有资本及收益补进一般预算和养老等社保基金预算,这将降低社保缴费率,缓解社保资金压力。当然,对于涉及“五大重点任务”的领域,为配合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券发行,央行也应及时地定向宽松货币以舒缓财政压力,并化解因结构优化改革所衍生的潜在通缩风险。
第二,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和全面性清费,有效发挥税收政策的需求效应与供给效应,以短期税费收入的减少为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增加势能。切实做到降低实体经济税收负担,实现在短期内扩张需求,在长期内激发微观主体生产积极性,优化国民经济总供给。第一,在强化顶层设计与全局谋划前提下,严格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全面推进“营改增”改革,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并坚决清理不规范的行政收费、基金和加价收入,降低企业运营负担,提高其生产和创新积极性。同时,需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和不必要的行政开支,避免“面子工程”等低效投资,为实体经济减负拓宽空间。第二,加大对企业设备投资与更新改造的税收优惠,鼓励对先进设备的采购置换,加速资本折旧,提高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第三,完善对创业、创新等新业态的税收激励,取消对重化工业等旧业态投资的税收优惠。加大对新产品、节能环保等新兴经济模式及其对应消费的税收支持,减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各环节税收;按照能耗度、污染度等指标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施结构性税率激励,倒逼旧业态加快技术更新与产业转型。确保减税政策在短期内扩大需求,在长期内优化供给结构与质量。
第三,注重财政支出的科学性,提升财政投资效率,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双重优化。尤其在投资领域,相关部门需重视对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构的考量,全面体现出政府投资的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与长远性,有效改善财政资金的边际产出效率,提升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根据五大发展理念,今后应将支出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加大对中小城镇、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如棚户区改造、城市管道、城际交通、水利、电力与通讯设备)以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配合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本型城镇化,向农民发放购房补贴以鼓励其进城落户,其间亦能改善民生、释放消费需求及消化房地产库存,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其二,加大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公共投资支出,建立协同式、集群式国家创新系统。政府应出资构建创新性产业集群以整合研发力量,突破微观个体的创新约束,促进企业间优势互补与技术扩散;提高对创新驱动的扶持力度,构建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协同式国家创新系统;加大基于质量与效益的战略性创新投资,抢占新兴科技制高点,确保我国对前沿技术的掌控力。其三,加大扶贫支出和各类补短板支出。积极落实精准扶贫,重视对产业扶贫、移民扶贫和最低生活保障等领域资金支持,以转移支付加快贫困阶层收入增长,促进国内整体消费需求提升;财政部门也应配合去产能以及清理僵尸企业的任务,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做好劳动力失业保障、转岗培训与再就业等社会政策托底工作。另外,在教育、养老、医疗健康、生态保护、国土绿化和高端服务业等涉及民生质量与福利体系建设的领域,也有着广阔投资空间。最终实现以科学高效的财政支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有效提高供给侧的质量,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与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第四,营造有助于PPP项目推进的市场环境,充分释放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的潜力。PPP是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举,完善PPP制度是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要手段。今后应通过营造法治化运营环境、确立风险共担机制、完善契约精神等方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以降低财政资金压力。首先,积极构建法治化的运营环境,发展平等的政企关系,完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契约精神。中央需加大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力度,坚决杜绝以PPP为名来为融资平台实施变相借债融资,从而避免因PPP声誉受损所造成的融资环境弱化现象。建立地方政府与企业在PPP项目合作中的利益协同机制,制定科学、平等的合作计划并提前做好风险处理预案,确保在PPP合作中,双方均能够按合同规章办事,有效规避道德风险等后续问题。其次,将一部分有较高收益的项目纳入PPP范围,以提高对民间资本吸引力。同时,在强化风险监管基础上,通过金融创新发展PPP金融(如资产证券化),解决PPP在前期融资和落地后资本流动性不足以及股权退出问题。最后,因PPP主要集中于基建项目,具有期限长、收益低和流动性弱等特征,政府部门应主动作出承担一定法律风险、政策风险的合同承诺,确保政企之间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增强社会资本对PPP项目投资安全感与信任度。
第五,探索构建与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密切契合的激励相容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提高财政政策在基层的贯彻效果。推进央地关系优化重构,使地方政府在制度框架内积极贯彻中央政策要求,使其充分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铸就中央与地方协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源驱动力。首先,应推进宏观经济管理法治化,制定与完善《宏观调控基本法》。我国宏观调控仅侧重政策实施,在宏调的目标、原则、程序、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立法不足,且过度依赖行政权力,缺乏法律保障与制度建构。这与市场化改革目标不符,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央地博弈和政策自上而下贯彻过程中逐层减弱。推进宏调法治化将在制度层面大幅度增强中央政策的权威性,提高财政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效率。其次,应优化政绩考核机制,对基层政府的科学发展实施正向激励,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在弱化但不抛弃GDP指标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经济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成效,强化绿色和民生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指标的考核,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既要破除“唯GDP主义”,又能激励地方政府通过科学有效的投资手段促进经济转型。另外,在推进反腐和清理灰色收入的基础上,为行政人员构建更加科学化、阳光化、合法化的收入机制,使其得到与其工作付出相匹配的体面收入。最后,应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处理好央地财政关系,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收入上,构建更加科学的地税体系,配合“营改增”实施,完善增值税税制,增加地方税收分成比,改善地方收入来源(亦能缓解对土地财政依赖)。在支出上,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更加匹配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及支出责任;在加强法治化监管的前提下,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机制,提高地方政府对资金使用的灵活性与科学性,从而调动其科学化投资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盘活财政沉淀资金,提升财政政策执行效率。激励相容机制的构建是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政策能否落实到位的关键,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看了“促进供给侧改革的财政政策”的人还看了:
1.财政政策怎样促进供给侧改革
2.供给侧的财政政策
3.2016中国应采取什么财政政策
4.2016中国财政政策
5.2017年财政政策有哪些
6.2016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